小学科学资源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内容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重视理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感知组织开展教学工作,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也能够提高教学生动形象效果。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食物科学搭配的方法原则。一日三餐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是如何搭配的,再对照教材中科学搭配食物的原则与要求,通过对比分析自己家庭在饮食结构、食物搭配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各自生活中的食物搭配是否科学。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直观感知效果,也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生活。在开展分析研究之后,学生对如何科学搭配食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笔者指导学生拟定科学搭配食物的计划方案,回去向父母进行宣传,进一步提高科学饮食水平,这就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使科学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二、运用校内基地资源提高教学成效
当前,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建立起了校内实习基地,有植物角、动物角、花圃、科技角等等,在校园内为学生全方位开展学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便利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与这些校内实习基地的功能联系最为紧密,教师要将教学活动搬出教室,带领学生开展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在校内基地资源的利用中提高理解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例如《我们来养蚕》这一系列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观察桑蚕、了解蚕的生长周期与变化结果,笔者在校内生物角和学生开展了养蚕实验活动。在专门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学生全程参与养蚕活动,每天有专门的小组去观察记录,最终形成有关养蚕的观察报告。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而且细致观察后对蚕的生长过程具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校内基地资源是科学学科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掘,还要鼓励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共同完善大家的学习园地,使基地能够为科学学科的拓展教学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课外专题活动提高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师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前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开展系列专题活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有益处。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之后,笔者和学生认真分析当前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水污染、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课后以食品安全为主题,通过上网搜集资料、走访亲朋好友,了解本地区在食物安全方面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社会各界开展了哪些工作等等。学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对本地区食物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对粮食、蔬菜农药残留,地沟油、病死猪肉、病死家禽等方面具有较大危害性的因素具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还结合自身调查研究情况创作出了调研报告,提出了专门建议,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效,也加快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步伐。
四、运用家庭便利条件巩固学习成果
篇2
1用好教材、教参和课标
教材、教参和课标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是我们每个教师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和教参,课堂上,课堂上抓住这些资源,融会贯通的合理地利用。
2经常阅读与教育有关的报刊、杂志
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通过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平时我经常阅读《科学课》、《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杂志,每天浏览《中国教育报》、《学习方法报》等教育报刊,这些杂志和报刊有的是我自己购买的,有的是从单位借阅的,每次发现好的文章我都会摘录下来并及时撰写学习笔记,学习心得。
3利用好网络资源
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络非常方便,我每天坚持上网,浏览专业的教育教学网站,搜集资料,我经常去的网站有《小学科学网》、《山西基础教育网》、《凤凰教育网》等,有时我还要利用网络下载资源。例如教学中我经常要下载一些视频在课堂上使用,比如学习《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时,我就下载使用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视频,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时,我就下载使用了《天气预报》这个视频…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很好地服务了课堂教学。
4自制教学资源
在科学教学中,我经常自制教具和课件来服务教学,例如在教学《看月亮》这一课时,我就自制了月相盒,使孩子们直观、形象地观察了月相变化,教学效果显著。使用教学课件的例子比比皆是,就不一一例举了。
5通过教育论坛、博客、QQ群进行网上交流和研讨,向同行请教等也是我积累资源的途径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开发;原则
当今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国际竞争的推动力,我国对科学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投入不断增大,使小学生从小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的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是新课改所大力提倡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老师要带领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应遵循以下五方面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仅仅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努力,对课本知识进行延伸、改造和建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各种经验、能力和建构价值,所以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
二、效益性原则
开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为了有效实现小学科学的教学目的,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科学课程包括的内容很丰富,但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老师和学生在开发和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效益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收获更大的教学成果。
三、参与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需要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实现开发课程资源,人人有责。形成以老师和学生为主体,各方面辅助开发的有机融合,保证课程资源的充分发掘。
四、针对性原则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因地制宜。在对不同地区的小学科学课程进行资源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点等,并保证人力、物力以及时空方面的可操作性。
五、适度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仅限于形式,不注重实效或仅追求最后的结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度,那么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时要认真选择开发的对象,对内容进行优化,控制开发范围等,使开发的教学资源易于小学生接受,适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开展。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的延伸,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使小学生在广阔的科学背景下进行学习,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不断地去体验科学的魅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篇4
一、师生互助,从生活入手,寻找有结构的科学探究资源
首先,把握探究性资源的选择方向。探究资源的生活性是保证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是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是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会加大教师、学生准备探究材料的工作量。而从周围常见的材料入手,易于引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从这些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材料的获取过程。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建议,为此,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探究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把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按照科学教材编排的体系,分为声、光、电、磁、生命科学类,不光参加搜集的学生可以拿来使用,还可以为下一年级学生的实践探究提供方便,最终达到培养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科学老师对学生获取探究材料的定位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物体上,还包括对环境的考察、对资料的占有等多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我校科学组的教师能够结合每学期的教学内容,提前做好统筹安排,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调查、访问,为科学课教学做准备。六年级“环境和我们”单元包括垃圾的污染和利用、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等系列内容,学科组以“运河”为主题,发放告家长书,号召家长们在双休日带领孩子去认识运河,了解运河水的污染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为的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能够从实际行动做起,减少丢弃,还大地清洁。为了让学生了解昆虫的一生,学校特别聘请中国著名蝴蝶专家张松奎老师,为学生作蝴蝶知识讲座,并手把手教学生制作蝴蝶标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配合中年级的科学教学,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科组在学校的角落开辟了种植园,由科学老师指导学生亲手种下种子(如鸡冠花、扁豆、番茄的种子),并连续用一个学期(春季学期)的时间来观察植物的一生,直观性强,教学效果好。科学组还组织了“寻找秋叶的足迹”系列活动(叶贴画叶标本制作比赛、我为校园植物做名片、我为小树穿花衣),让学生对植物有进一步的认识,拓展了科学课的学习空间。有些科学探究活动,在课堂上很难完成,科学组的老师就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让学生把在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迁移到课堂外甚至是自己家里,如在教学《制作一个生态瓶》、《绿豆种子的发芽》等课时,大部分学生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帮助学生寻找水生植物,建立生态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寻找科学实践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策略
(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组织师生自制教具。由于当前教材改革的速度快,而且各地使用的版本不统一,科学实验室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创造资源,其中自制教学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科学组的教师在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进行的实验,然后对照实验室已有的实验器材,列出清单,对于没有的器材,教师就和学生一起提前自制。我校的科学组现在已经积累了包括塑料瓶、岩石、贝壳等几个系列的自制教具,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研究活动。我校地处城郊,距京杭大运河直线距离仅1000米;学校西面有占地11平方公里的三台山森林公园,植物300余种,野生的动物100多种;再向西3000米即是烟波浩渺的骆马湖,水产资源丰富;距学校2000米的工业园区,厂房林立。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都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篇5
关键词:实验室资源;网络资源;社区资源;开发资源
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好科学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如何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让科学课的学习充满生机与活力呢?
一、加强科学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科学实验室作为一种基本的科学课程资源,“探究”是该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为了实现让学生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并让学生注重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目的,以科学实验室作为支撑的科学课应运而生。科学实验室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是使美好的科学课程目标变为实际的科学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科学教师为此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与心思,一方面,要做到物尽其用,在实验室现有的药品、器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实验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作为科学实验室资源,如: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也可以随手取材和自制教具(学具)进行实验。在这种实验中需要的资源是生活中的代用品或身边材料的充分利用,或者是由教师和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学器具,而不是专门由工厂制作的实验仪器。例如,雨量筒可以用废旧的可乐瓶做出,风向标可以利用一张纸和吸管完成。这样的实践措施,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增加动手的机会的同时使他们增加与实验器材的亲切感;另一方面,学生许多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如:创新意识和能力、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等。
二、开发与利用网络资源需要加快步伐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促使网络资源成为科学课程的新兴课程资源。在地域上,科学课程资源借助多媒体网络高速、高容量的特性和它资源共享与支持互动的特点,能够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找到它的身影;在时间上,科学课程资源借助网络能够拓展到远古与未来;在交流范围上,它拥有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广度,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囊括在它的交流范围中。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因此显现出来,他不仅要将网上“海量”的信息做一个筛选,获得有用的信息使之成为适合本校的科学课程资源。而且要努力培养学生借助网络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进一步重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教育是除学校和家庭外影响科学启蒙教育效果的另一因素。学生花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生活、劳动,社区作为生活和劳动的主要场所,就是学生接受科学启蒙教育的场所。而启蒙时期是一个小孩最灵活、最有可塑性和最有潜力可挖的时段。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人和场所,人主要有农业科技能手、科技工作者等,场所主要为大专院校、科技场馆、高新企业、实验基地、农业基地、养殖场、森林、果园、田园、动植物园等。使学生通过社会资源的教学从而能更多地接触社会,进一步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这是开放性教学的要求。比如,在上有关电的内容时,让学生到社区居民家中调查用电情况,主要是居民电器增长对电力的需求,然后列表对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归纳用电规律,并提出节约用电的思路和方案。再比如,让学生尝试编制检索表,这能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社区内的生物从而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在实施新课程,对整个课程进行改革时,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显得十分重要。科学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思考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就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开辟学习的空间,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志华.从学生中采集课程资源[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9(3).
篇6
一、早作打算,因地制宜,准备教学需要的材料
科学课中有很多教学需要的材料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和常见的,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注意收集就能得到。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我在学期初就公布好本期所需的实验材料和做实验的具体时间,并分组布置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收集,培养学生做到每见一件生活中的废弃物就想一想这个物品在科学试验中有什么用处,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在需要实验时只要让个小组长把本组积累的实验材料收集一下就可以做实验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节约习惯,又让学生对本册的实验和观察课目的做充分的了解。对于那些学校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采取的办法是:对教学中需要的材料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蚕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通过这些做法,既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科学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
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自然环境和土地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所。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全校有一部分学生吃住在校,在学校有充足的课外时间,而学校学生公寓后就有一大片空地,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小菜园”,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一些时令蔬菜,我在指导学生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的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而成熟的蔬菜送给学校食堂,又能节约食堂的开支,丰富学生的饭菜。
科学小菜园是学生进行栽培、等学习活动的基地,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有了科学小菜园,我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科学小菜园中直接参与种植、栽培等实践活动,并可以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科学小菜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科学小菜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培植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韭菜等时鲜蔬菜作物,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进行室外教学
农村有独一无二的大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我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科学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科学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土壤等等,我就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如:我校附近有一个化工厂,我就带领学生到该厂附近调查周围的河水污染情况,并与该厂上游的水质进行对比,当学生看到原本清澈的河水由于化工厂排放的废水而变得浑浊不堪,并带有刺鼻的异味时,学生们震惊了都争抢着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工厂太害人了,把小鱼小虾都毒死了!”“这个化工厂一定毒害附近住的人”“一定要把这个厂关了”等等。这样直接与大自然接触,与社会接触,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还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起来。把科学课的教学和课外科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科学面貌结合起来,从而使科学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此外,我还能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的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篇7
>> 浅析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 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B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现分析 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浅谈化学学科的可用性学习 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 设计的可用性探究 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 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浅析 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研究 试论小学几何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探究性资源的配备并没有依据教材版本和教材单元内容来进行,而是由教育专家选择各年级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进行资源设计、开发。目前该网站已经为小学教育提供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四个学科的学习目标、文本资料、媒体资源、活动建议方案、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其中,科学学科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涵盖28个主题和100多个子主题。
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因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为例,浅谈探究性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可用性。
一、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
为了保证探究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在进行可用性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及本文所限定的探究性学习资源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而广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了学习所需的材料如文本资料、媒体资料、工具外,还包括教学环境、学习方法、活动方案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等实施条件和实施者。在本文,笔者提及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取其狭义,即笔者在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资源的选取、组合是自由、灵活的,一切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准,不强制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资源。
二、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标准
可用性最初用于TT产品/系统的评价上,是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可用性的定义有许多,目前较常用的定义是1991年Shakel提出的:可用性是指技术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根据这一定义,陈丹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一文中将可用性分为三个维度,即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其中“有效性”含有探究性学习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资源模块设置与教师要求的匹配度、多媒体资源质量帮助教师开展活动的有效性、资源具备的探究性特征四项指标,“效率”含有教师获取资源的速度、教师获取资源时的操作便捷度两项指标,“满意度”含有资源对教师需求的满足度、教师比较探究性学习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满意度两项指标。
总体上说,笔者对陈丹评价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的标准是认可的。教师是探究性资源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优缺点有深刻体会,从教师的角度对资源进行评价无可厚非。然而,学生是资源的接受者,学生对资源的接受度、满意度也应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探究性学习资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者。因此,笔者以为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纳入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中,更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表现
1.探究性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观察、发现和动手的平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主动的一方,需要主动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资源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观察叶子时,可让学生以校园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纹理、气味等,并引导学生比较、统计同一棵植物的两片叶子的特点、两棵或者多棵植物的叶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世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另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中叶子在形态、颜色上的改变,拓展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认识。
2.探究性学习资源促进了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因此,教师需合理利用探究性学习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认识水时,教师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然后通过让学生观看溪水、河水、海水、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图片或视频丰富认识;继而借助各种容器、工具引导学生感知水的颜色、味道、气味等,从而认识和把握水的性质;接着通过将纸片、糖等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水可托举、能溶解物质等特性;最后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究水的用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疑难和教师的解答都是师生互动的表现。探究性学习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极大促进了师生交流互动。
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78-01在我多年的执教中不难发现在我们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特别是我们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的教学资源是完全可以进行拓展的,因此这对于我们实验教学的教师掌握其技能尤为重要,直接面对着小学生实施以培养科学素养为中心的科学启蒙教育,必然有着许多具体而实际的问题,虽然有专家的指点、教研员的指导和学术刊物的帮助,但最终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具体操作,在实践实验中处理好所有教学的环节,对于拓展教学实验课程资源至关重要。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教学资源拓展技能以便引导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素养。
科学的教学资源内容极其广泛,为了实验教学的需要,为了学生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初步的开拓实验教学资源的技能。
首先是进行实验教学课后反思的技能。课后反思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渠道,长期积累的课后反思也是教师个人或集体搞好教学的最直接、最具体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其具体内容包括:(1)成功之举。即达到预期目标特别精彩的做法;应用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2)“败笔”之处。通过回顾和梳理,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折。使之成为应吸取的教训。(3)教训机智。即因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和应变得当的措施。(4)学生动态。即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的创新之举,未估计到的学生困难和表现。(5)所思所想。记下自己的感受、思考和设想,提供以后教学进行参考,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进行课后反思,贵在及时和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聚沙成塔”之效。这是指引我们教师如何从成长型转变为经验型和专研型的最行之有效途径之一。如科学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探究的兴趣。如讲完《改变物体的浮沉》一课,为探究下节课《水面的秘密》作准备,教师让学生回家观察水面是什么样的,并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倒满一杯水,再继续慢慢向里添加水,仔细观察水面的形状。这样为学习下一节课做好铺垫,同时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致。我在对学生的课外拓展研究活动中,坚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评比,采取巡视查看、汇报、展览、演示等评价手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公正评价。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敢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细致、不怕困难、善始善终的良好态度。
其次是拓展师生交流实验资源的技能。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科学信息的范围和渠道通常是有限的,某种层面而言是仅为了完成该课的教学目标而作,其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疑问无疑是激发学生科学启蒙意识的最佳时机,进而引导其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究打下基础,这也是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他们很想有一些能与教师和同学自由对话的机会,更想有一些能够及时交流信息、探究收货和个人思想的平台。同样,这些机会和平台也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和思想动态,成为自己教学的学生动态资源。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在我多年的实践教学中可见教师选用的常规办法有:充分发挥学生对本课实验完成后反观其额外发现的现象并促成探讨,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埋下伏笔;在学校开辟科学自由发言专栏;定时组织学生交流信息和思想;举办“小科学家论坛”;建立学校或教师个人科学教育公共QQ网页等等。
篇9
一、立足课堂,开发与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学教室、实验室、劳技制作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及其配备的资料,学校内的各种建筑、走廊、操场等的环境布置;树木花草、生物角等等。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呢?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出长期的规划和措施,并逐一落实到位:
1.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如科学教学场地、仪器装置与设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教具等。
2.更新科学教育设备。今年我们新建了专门的科学教室、实验室,使之适应科学课程教学需求;增添更新了科学课程所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
3.增添科技图书资料,不断丰富藏书资源,制定了学生图书借阅制度,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
4.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了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饲养园地等)。
5.利用在科技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在我校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中,我们有一项定期的活动:利用双休日到生物考察基地开展“机器人的制作与研究”活动。
二、联系生活,开发与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关于开发家庭资源,我们的做法是:
1.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我们在教《蚕》时,课前先请学生自己在家养几条蚕,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课内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一来,学生对蚕的一生非常了解,课堂上人人有话说,个个举手发言。在交流会上,各学生纷纷拿着自己的实验记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述方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用文字表格形式,有的用生动图画形式。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辅导工作。
3.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培养子女的责任感,要求家长为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等。
三、发挥地理优势,开发与利用地方资源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我校地处武夷山市市区。武夷山既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地,同时又是革命老区根据地,我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
在我校的实地科学考察活动中,我们定期开展一项到城村实践基地的实地科学考察活动,我们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看问题、想问题。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1.参观闽越王城遗址和博物馆,以及城村古村落、古建筑。通过基地指导教师的讲解,孩子们了解了汉城遗址、城村古村落、古建筑的一些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穿过时空的隧道,在现实与历史的场景中,孩子们发现了这震撼人心的中华文明原来就在我们的眼前。队员陈颖在日记中写道:真没想到,这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人,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真为自己是武夷山人而自豪。
2.利用当地的农田、菜地、茶山、茶叶等作坊,让孩子们到现场观察或与当地庄稼人交流,让他们对植物的生长获得直观的印象,组织孩子们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孩子们在体验与探究中懂得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从而推动他们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3.组织孩子对城村周边的生态、地质、水文、气候等进行考察,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如开展林间巡逻、防火、给珍稀植物挂牌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自然的美,了解到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更培养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4.开展科技活动。如观察天象,自制天文望远镜、显微镜,制作标本,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提倡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推广科学研究(小论文)和小发明活动。
5.开展野外生存与竞技训练。如野炊、跳坑、爬网、搭帐篷、阅读信号、急救、辨别方向、识别有毒植物、预防雷电等等。通过这些训练,孩子们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篇10
一、巧用生活课程资源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很多学生不了解科学,对科学没有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不够详细,不够到位,而是因为很多教师在科学学科导入学习的时候,没有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没能够利用好学科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其实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小故事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去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每次打雷的时候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见雷声?这样的导人方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很密切,很生活化,是每个学生都见过的事情,这样的提问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问题思考当中去,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无论得出的答案是正确的还是错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能够让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很大的学科。当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之后回答先看到闪电,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讲解,原因是因为光速比声音速度要快,所以,打雷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二、巧用生活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解决教学疑难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解决科学教学疑难的一剂良药,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催化剂。很多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要想全面深刻理解那些科学知识的现象和原理,真的很不易。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问题发现中激发科学思维,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效打造高效的科学课堂。比如,在进行“环形山成因”的教学时,由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这些知识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又很强,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实验探究。如利用塑料盒、细干沙、大小石块、直尺、玻璃棒等材料模拟月球被撞击的过程,学生在探究出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同时,进一步体验月球被撞击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科学知识,有效解决教学疑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使科学课堂做到高效、求实。
三、巧用生活课程资源将课堂进行有效延伸,拓展学习途径,丰富教学内容,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