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技术型人才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技术型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技术型人才

篇1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努力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引入国际先进的“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学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模式已经在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落地生根,并结出累累硕果。

实施“常春藤”教育;学生发展之必然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门槛相对较低,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高职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偏科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当代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小学阶段总是忽视学生主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片面应试的消极影响造成智育一枝独秀,形成知识褊狭的弊病和学业成绩至上的功利心态,扭曲了教育的目标与理想。然而,应试教育改革是一个庞大的话题,需兼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全局的视野来探讨,不存在十全十美或两全其美的办法,只能在全面研究和长远规划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行。

实施“常春藤”生命教育,给学生提供使其能获取一定生活水准的知识和技能之生活能力,更提供给其生命之能力(树立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观,明白人生应该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企盼什么、拒斥什么的人生观),既是对中小学应试教育中素质教育缺位的最好补位,更是高职学生成长发展之实然。

以“Do Re Mi”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来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理念,积极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教育实践成果。

实践中,学院按照“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实践“Do Re Mi”平台。所谓“Do Re Mi”平台,指的就是构成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三部分内容,分别是“1”个目标、“2”个层面、“3”条途径。

这一平台是对和谐社会视阈下,如何在“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指引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同时,也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主题中“三个坚持”在高职高专教育层面所进行的具体实践尝试,还是“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高专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践。

“1”个目标,指的就是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要坚持德育培养优先,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突出体现为和谐健全人格的培养,亦即在培养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

“2”个层面,指的是从自然生命和人文生命两个层面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自然层面也可称为技术层面,就是要在培养中着重体现出学生个体的自然属性,也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会生存、懂得生活的意识与技能。人文生命层面也可称为道德层面,就是要更多地从学生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特别是注重从道德和思想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条途径,指的就是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创新模式塑造人、以繁荣校园文化熏陶人来做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

事实证明,学院依托“Do Re Mi”实践平台,从全方位进行高职人才培养,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和水平,更从社会层面实现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质的飞跃。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常春藤”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统领教育教学

“常春藤”人才培养模式最初形成于美国,突出强调生命教育。通过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追求和谐的能力,同时赋予其顽强的奋斗精神。

具体到高职高专教育,“常春藤”教育模式就是希望通过这一教育模式的构建,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求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间的最佳结合点,并且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高职高专教育、和谐社会构建三者之间联系的准确把握,找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同时按照这一规律,勾画出高职高专教育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从而为在和谐社会视阈下进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材料,最终为推动高职高专教育质量提升创造条件。

多年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来进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独具本校特色的“抓住一根藤,凝聚一班人,培养一个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进行各项制度创新,并且对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营造出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氛围,为学生学习创造所需的各种条件;学院还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密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与企业的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与品格。

所有这一切都是“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一起支撑着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

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做好德育工作

按照“常春藤”生命教育理念的要求,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优秀公民。然而,优秀公民的培养并不是学校可以单独承担起的任务,而是少不了家庭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基于此种考虑,学院从学生一入校,就通过其家庭,对个人的性格等情况做一个摸底调查,并且形成相关的资料,以备以后研究分析。同时,学院还建立起学生成长服务机制,通过班主任与学生的定期谈话,对学生的思想以及学习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常春藤”生命教育体系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探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合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需要。

篇2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院校 人才培养 双师型 校企结合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本决定强调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等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各地应采取计划、财政、评估等综合性调控政策引导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发言:“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变的目的一方面是让本科高校摆脱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另一方面也是合理配置社会人才结构的有效途径。”据了解,目前欧洲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然而在我国,这一比例已经完全失衡。究其原因,一是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的严重匮乏,二是不少大学生在学术上的造诣不深,无法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型工作。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转型难以避免地会遭遇定位困惑、观念制约、制度、资源支持乏力、教学改革路径依赖等困境。为此,必须转变大学价值观,搭建应用技术人才的能力结构,建立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结合,培养教师实践和应用能力,并且以制度体系的系统设计来支持和保障其实现转型发展。最终达到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院校的转型,就是要最终培养出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的高技能人才。

1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转型概念阐述

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式和人们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转型本质上是一种求新求变的创新性过程。

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转型是指普通本科院校重新确立的以应用技术为导向,根据社会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对院校管理体制与机制、运行模式及发展战略等进行的动态调整和创新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体系的改革、育人模式的创新、评价方式的革新等。

政府希望通过借鉴欧洲应用科技大学的经验,从国家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宏观统筹以及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等政策层面,引导普通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真正办出特色,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那么,这一转型过程对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多为“先生”一板一眼,学生“你描我画”。

对学生的考核只通过基本的试卷成绩来反映情况,那么这一纸试卷究竟能在多大程度反映一个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大家都疑惑的。由此可见,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势在必行。有了转型的必要,如何转型就成了关键,“转型”从大方面来看就如同国家的改革,谁都知道存在问题需要改革,可是改革的路径探索才是重点和难点,本文就将为这一改革进行实质型转型方案设计。

2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转型方案设计

想得到实用性强和操作性强的方案,多数学者会从数据的收集与调查入手,很少有人去考虑诸多的实际因素,于是多数建议的提出变得被动。本文作者将采用社会教育学近年来日益关注的实验操作法以一位在校管理者的身份通过情景模拟与实践,通过对双师型老师比例结构进行模拟实验设计,提出合理的教育结构模式,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优势,促进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转型。

2.1 情景实验模拟方案

2.1.1 样本选取

以S省Y市某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为情景研究样本。样本选取标准为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排名居中,综合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居全国中等水平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2.1.2 角色及对象选取

抽取该院校文史类与理工类专业班级各3个,编为文史类实验组A1,文史类实验组A2,文史类对照组A3;理工类实验组B1,理工类实验组B2,理工类对照组B3。

2.1.3 模拟实验步骤

步骤一:配备双师型师资力量。分别配备常规理论型教师和新型实践型教师(为保证研究变量唯一,选取2名常规理论型教师,这两名常规理论型教师包括一名文史类教师a1一名理工类教师b1;另外再选取和2名新型实践型教师,这两名新型实践型教师同样包括一名文史类教师a2一名理工类教师b2,给A1、A2、B1、B2组,a1、a2负责教授A1、A2两组,b1、b2负责教授B1、B2两组,让其进行为期4个月的常规实际教学。对照组A3、B3不做任何改变,维持其原有教学模式。

步骤二:设置考试成绩比例。将学生成绩考核分为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两个模块。依次设计以下九个梯度:(总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4个月结束后运用SPSS数据分析计算所有学生总成绩,统计计算出学生成绩最优的“双师型”匹配教育模式。

2.2 情景实验数据初步分析

经过初步的数据处理及折线曲线绘制,得出学生成绩最优的区间大致在实践部分占总成绩比例65%~75%,理论部分占总成绩比例35%~25%之间。此比例下即(F-G点)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最为优异,有利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转型实施。

3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技术转型的具体路径分析

人才需求量大与高校人才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迫使普通本科院校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促进教育产业转型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树立转型发展理性认识,转变传统大学价值观

(1)有机融合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教育价值观,摈弃单一化的精英人才价值取向和轻视技术应用的传统观念,树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观,真正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高度重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2)重新审视技术本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战略价值,清醒认识到如果仍然寻求成为学术研究型大学,走传统本科院校的发展道路既不符合当前实际,也没有出路,必将造成社会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

3.2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搭建应用技术型人才结构

不同类型人才具备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社会对其需求数量和结构也存在差异。深入研究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找准培养定位与质量规格,是构建应用导向育人模式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培养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3.3 加强培养强教师实践和应用能力,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有效措施从企业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或兼职讲师,充分发挥地方和业界科技人才资源,把最新的生产技术理论和知识引入教学,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利教学模式。加快引进应用型专业和专业群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和教学骨干,发挥他们对学校转型发展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构建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与业界合作建立稳定的 “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制定分批次输送中青年教师到业界锻炼的培训制度,在教师聘期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级等方面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出台体现鼓励教师从事应用技术开发活动的制度,建立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支持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企业解决技术、工程、工艺等问题,增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聘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3.4 建立国家制度的支持与保障,进行系统化设计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设计已经将建立应用技术大学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之中。由于社会总体环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没有系统的顶层制度设计,新建本科院校难以实现真正转型。因此,必须 “充分发挥政府的立法、统筹和引导作用。通过立法、出台政策,建立健全与完善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法律规范体系、政策支持与体制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社会观念的转变。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估制度,在师生比、生均拨款和专项资金、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教师工作量结构等方面,根据应用技术高校的特殊性制定引导性政策,加强转型发展的宏观指导。探索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高校治理结构,激发行业企业参与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校企合作”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章程的重要内容,探索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同时还要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和惩戒性政策的法制化、制度化,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政、产、学、研、用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考试模式改革 应用技术型

随着国家教育综合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综合改革如火如荼,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改革。通过对现有应用型本科采用传统学术型本科考试体系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考试考查模式的新方法、新举措,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现行的考试模式

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实行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学术型本科高校的考试体系。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形式单一

传统的考试形式基本上是采用期末统一试卷考试方法,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概念、原理,未能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符,也很难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改革,无法实现对教学效果客观全面的评价。

2.考查内容死板

对于试卷考试模式而言,由于考试内容过于理论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完成死记硬背的应试考试模式,缺乏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只要在考试之前一周,认真背诵老师所强调的重点和要点,再记住几个典型的题型,那么应付期末考试简直易如反掌。这种考试模式决定了其考试内容死板,有悖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创新考试模式的内涵

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传统的考试考查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新考试考查模式。经过研究,现提出几个较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1.多样化的考查模式

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效果验收,不应只用期末一纸试卷定英雄,应该将考查方式从“期末考试”转向注重“过程考核”模式。应该对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项目完成质量,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进行综合考核。对于部分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课,可以将考试形式由期末的“纸考”转变为能具体体现应用和操作的“机考”。这样可以实现从注重理论考查转换为注重动手应用能力的考查,真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2.丰富考试内容

除了考试采用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编程等考试题型和内容以外,对应用型本科学生还应增加考核项目。期末试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而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则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方式进行考查,结合所学课程,给学生设置相应难度的动手实践项目课题,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通过组织课题答辩、实物验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变考试安排

考试模式还应该增强灵活性。现在的考试都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其实,某些专业课的考查可以实行由专业课老师负责,采用随堂测试,当面面试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领悟和应用能力的检验。

4.增强试卷随机性

传统考试模式均采用的是所有考生试卷试题内容完全相同,考试时存在相互抄袭的可能。为了真正体现考试的独立性,可以在设计考试试卷时做到人人一套试卷,人人考试题目均不同的考试模式。这样会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重视程度,因为目前的考试体制,一些学生抱有平时不需要努力,只要考试想办法“抄场”发挥就好的想法学习。

5.讨论式考试

平时老师经常会对同学说一句话:“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考试结果不重要,贵在平时的学习过程。意思是强调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行为,轻视考试结果。既然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对该掌握的知识是否已经完全掌握,能否会用。如果学生考试一塌糊涂,最后只给个很差的分数,给个学习不合格的结论,那么对学生而言并非真正有意义。如果在考试中,允许学生对不会的题目进行提问,进行讨论,学生就可以有机会再一次重新学习,将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存在的问题彻底解决,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只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总之,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考试考查模式应该与传统模式有所区别,应该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查体系,真正适应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即体现理论和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技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杨丽珠,邹晓燕.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5):48-51.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路径

当前阶段,大多数的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的理解自身职业教育在职业能力与专业理论的教学需求,只是过于强调需要进行削弱或者取消一些教学课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思维和实际训练能力的不足,进而严重缺乏创业精神等。于此同时,高职教育阶段中的教学课程还存在教学内容过于重复的问题,进一步的导致高职教学资源的无故浪费,这一系列的因素将极大的影响高职教育在国家各类教育的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在文中对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问题和路径进行选择。

一、当前阶段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精准

随着我国教育部颁布《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这一内容,其中着重强调了“职业教育院校培养与我国信息现代化发展需求想贴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比较强的职业能力;在生产线、服务线等一线环节进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此,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将学生掌握职业能力作为学习重点。但是由于当前教育院校对自身职业教育属性定位的错误,进一步导致了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错位问题,极大地削弱了高职教育院校自身的功能,进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院校的健康发展。

2.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法过于单一

当前阶段,高职教育院校过于强调“专业对口”,必须要“做本职专业”却严重的忽略了需要对学生的文明涵养与综合素质进行培养,进一步导致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毕业生普遍存在职业操作能力不足,专业知识面学习狭窄、综合素养偏低等问题[1]。高职教育院校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其教学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倾向:其一是校园教学环境以外的“以工代学”,具体表现为在一年期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放羊式”的教学培养,将学生作为一种十分低廉的劳动力,进行服务于顶岗工作;其二,校园内部的“以学代工”,主要是借助教室,以课堂开展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极大的丧失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的发展特征,并严重影响高职教育院校复合型的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

1.精准定位高职教育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院校中的人才类型的定位,是按照其专业自身知识及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将其进行分成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种类型。从最近这几年我国高职教育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来看,对其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正在逐年激增。我国教育部门在颁布过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一再强调,高职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人才培育的发展要求全面进行转化成为技术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毕业人才。通过充分借鉴部分发达国家的教学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现状,并及时结合当地经济市场对于技术型人才的数量需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当前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自身知识及职业能力框架结构的不同,将技术型人才科学的划分成为低层级及高层级的技术型人才。当前阶段,依据我国现有高职教育院校自身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进行判定,主要还是以低层级的技术型人才为主体,来全面进行引领高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健康发展。

2.全面构建高职教育院校走向产学研相融合的模式

基于当前高职教育院校的实际发展现状,需要将其发展轨迹逐渐向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科学的衔接当地经济知名产业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其教学专业;科学预测调研和预测当地经济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迫切需求的专业人才,进而有效保持教育院校内部分专业人才的结构与外部经济市场稀缺人才结构的一致性,自主进行担任当地经济知名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教学培育的工作,为企业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同时,教育院校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为当地企业提供诸多的技术知识的服务[2]。高职教育院校只有真正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及质量,才可以获取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进而实现自身的教学发展目标。

3.全面构建以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课程

技术型人才,并不是单指一个操作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而是需要全面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需要彻底摆脱与普通教育院校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进行全面转换过去传统以本位为核心的发展观,进而有效营建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主导的高职教育院校的教学新体系。需要时刻要求在专业课程中编排安排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并将此项目完成的最好的一个企业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有效分析,学生通过深入分析其内容,进而有效巩固了此项目的实训成果,进而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运用能力。在进行实际培养过程中,需要科学进行设置教学课时。不可以少于10周。在不断历练过程中,逐渐积累自我的实践经验,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实际培养技术型人才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及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才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高效的为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工作,进而全面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教学作用,进而更加全方位的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作者:任静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电子技术 人才 师生互动

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电子技术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怎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职业高中的学生一般“底子薄,接受能力差”,且普遍存在厌学的现象,他们总是抱着来学校混混,拿个毕业证就行的想法,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兴趣能使人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而兴趣的培养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教学时,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譬如:在《电子线路》教学中,讲述移位寄存器前,可先让学生看一下利用寄存器控制的圣诞彩灯依次闪亮的现象,告诉他们这就是利用我们即将学习的电路制成的,课后可以自己实验。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抢着回答,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脑、眼、口的能力。课后许多学生积极要求动手制作,有的还加入了圣诞歌曲。这样通过实践,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从而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乐。

二、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

针对专业课内容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的特点,教师一般可以采用PPT、Flash等自己动手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在每本书的后面都有一张学习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到网上去看一些讲解和做一些练习题,测试一下自学能力,同时也对本节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起来也会轻松些。

(二)采用启发性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无意识地去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有知识水平上分组去分析、讨论、概括、总结。如在《电力拖动》中讲解控制电路时,我们可以先回顾三相异步电动机在起动前断掉一根相线,则电动机不能起动,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在电动机运转过程中断掉一根相线,电动机仍能旋转呢?充分引发学生的想像力和积极思考能力,得出结论。

三、师生产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45分钟一味的去讲解,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会觉得这门学科非常的枯燥,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有所乐,我觉得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奏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自己的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太慢。语速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也就不愿意再听课了;语速过慢学生听着就感觉像催眠曲,自己会了就开始做自己的事了,课堂纪律也就得不到保障了。

(二)相关性。在授课时,对于复杂些的知识,可以举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实例,比如在讲解桥式整流电路时,可以对学生说明一下家庭的固定电话就有一部分结构采用了这种整流电路,然后再讲解此电路的工作原理,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形象些,而且所学的知识跟实际相结合也增添了学生的兴趣。

(三)成就感。班级中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样,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教师在每章小结或者每节课进行小结时,尽量以大多数人的水平为考虑依据,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的同时可以加入些简单的填空、判断、选择等题目,以抢答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娱乐性。专业课的内容相对来说会枯燥些,那怎样把枯燥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些呢?这就是教师备课和组织教学的重点了。无论以何种方式去开展这堂课,都要保证学习的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这样的课堂就算是成功的。

四、理论实践相结合

篇6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核心能力;社会需求导向制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727万人,其中会计专业本科生毕业人数10万人以上,他们的就业状况广受社会关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一方面是许多企业找不到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高技能会计人才严重匮乏。这种现象虽然由多种因素造成,但是,许多高校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正式在此大的背景下,对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后续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应用技术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地方高校会计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特色,反映了其能力和教育水平,是决定一所高校会计专业社会地位与声誉的首要标志,也是影响毕业生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目前不少地方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理论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教育人才定位没有定论,是培养通才,还是培养会计专才,会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哪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差异化不明确。

(二)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

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中 ,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 ,过于强调会计专业职业技能应用 ,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 ,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偏离了本科教育的层次定位。忽略了企业看重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目标定位脱离社会需求

地方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照搬985,211等重点高校的人才目标,未结合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和地方产业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多视角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途径,表述不清。

二、明确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定位

(一)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按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与应用型(决策型、执行型、操作型)两大类,“985”和“211”重点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培养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而高职高专和各类会计培训机构,主要培养执行型和操作型会计人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其办学层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之间,不是高职高专办学的简单延长,应定位于培养决策型会计人才。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的虽是会计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其理论水平可低于研究型大学本科的要求,行业针对性和实践能力应高于研究型大学本科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地方高校必须科学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与高职高专院校区别开来,否则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近年来人才市场对中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大,形成初级人才供过于求,中级人才相对不足,高级人才严重紧缺的不合理结构。原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缺乏特色、层次偏低、设置雷同,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应该定位于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应 “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在教给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成熟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实践的训练,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国外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经验

国外在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着较为成熟的经验,德国7所著名的应用技术大学组成了精英联盟。荷兰斯坦德大学副校长戴豪易克说,荷兰70%的大学生就读于职业技术类大学。美国24个州的社区学院允许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会计学教育基础好的英、美、澳三国,在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上有不少值得我国借鉴的办学经验。

(一)英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会计职业起源地的英国,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国家,其会计教育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著称。英国本科会计学专业一般学制3年,每学年均包括两个长学期和一个短学期,短学期开设专题课程,聘请实务界人士讲授,并开设至少一门自由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增强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专门安排1年的工作实习。

(二)美国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1990年9月在其第1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高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的学习能力,为他们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而不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职业资格考试上。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设立包括职业道德、逻辑推理、社交礼仪等课程,扬百翰大学以业务循环为中心,融合税法、审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将《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等纳入教学材料。

(三)澳大利亚本科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澳大利亚大学的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着眼于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要求做好准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环境变化和职业发展,讲授知识和专业技巧,同时在注重培养学生协调、沟通和领导能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会计实务的发展拓展了会计从业人员执业范围,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在公司战略规划、内部控制设计、管理咨询、信息系统规划设计等方面拓展才能。培养会计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将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 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综上所述,国外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结构优化,普遍重视实践教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锻炼。

四、确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与原则

(一)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思路

1.适应性。经济环境变化快,会计专业知识更新快,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中,应通过构建以终身教育为信念的教育价值观,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与合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观,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整合,以注重学生未来适应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教育方法观。

2.区域性。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是不一样的。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的人才分布不平衡的现实,培养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

3.导向性。地方高校应走出传统的封闭性办学格局,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 ,促进产学紧密结合,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共同建立应用技术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满足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校内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代帐公司,即服务地方经济,又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

(二)应用技术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原则

1.多样化原则 。应用技术型大学要主动应对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结构的要求,注意扬长避短,在教学内容、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和师资结构等方面,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种类型高级会计人才的要求。

2.专业性原则。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着重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能力的特点。在学院形成倡导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扎实的学风。

3.发展性原则。应用技术型大学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还要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用终生教育的观念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创造性学习品格的培养,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应对变化的商业环境,形成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

五、打造会计人才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

应用技术型本科会计专业只有抓住市场办学,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办出特色,才能让培养出的人才不受冷落,有用武之地。

第一,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实行个性化培养。采用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要求的课程。坚持开设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法,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必修课,根据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开设纳税筹划,银行会计,会计英语,市场营销等选修课,更充分的满足学生个体差异性的需求,注重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允许一定的弹性学习年限。一方面要允许学习基础好的学生选修较高层次的课程或提前学成毕业;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允许其在符合专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修读层次较低的课程,或在超过标准学制一定年限内完成学业,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

第二,施行“双导师制”和“3+l”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用三年时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和进行课内实验,最后一年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实习,并由企业专职会计人员作为实践导师现场指导。

第三,建立毕业生跟踪调研和就业市场调研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教学内容和专业的招生计划,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浪费,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所学不为用,需用无所学,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障碍。(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淑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12(10)

[2] 杨政;殷俊明;宋雅琴;. 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J]. 会计研究 , 2012(01)

篇7

一、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弊端

(一)缺少实践教学观念

当前,在组织会计教学活动过程中,许多教师还持有“教师是教学中心”这种观念,过于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忽略了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性,一味的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缺少了关键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不强,教学效果欠佳。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导致他们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偏重于理论课,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

(二)实践性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化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训,但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缺少科学性。在讲解完任务的步骤之后,教师会给学生安排实训任务。但是由于场地或者时间的限制,许多教师会采取示范的方式代替学生亲自实践。这样就会使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实践锻炼,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三)缺少专业的实训环境

由于各方面原因,会计教学实训较为简单,学生缺少真实的实训环境,导致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例如,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训的时候,会在实训室中进行,因为缺少真实的情景,所以实训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学生没有掌握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往往多于实践,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遇到很多实践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会变得很茫然。

二、深化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观念,落实素质教育

由于会计本身就是一门技术应用型学科,实践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会计教学过程中。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有效结合实践,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操守,成为社会所学的专业人才。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其主体地位。在讲解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应用活动,例如组织一些实践模拟,在仿真的场景中锻炼实践能力,巩固理论知识。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实习的帮助作用

实训基地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实训基地,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实践环节,这对于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一种有效的检验。尤其是在一些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训基地内,学生能够接触到与未来社会中相同的实践技能演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实习,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会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实践的氛围,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会计工作的各项内容,有利于其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通过实训基地和实习的帮助,能够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保证教学质量

想要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有着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加全面的技能,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通过看书和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更多的会计相关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聘请会计行业的专业对教师进行教学指导,针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要组织教学进行交流和学习,通过与别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掌握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教学的深度,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稳定提升。

(四)组织多种技能竞赛,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巩固

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面对比赛,学生会更加认真,相对来说投入的精力也会比较多,这样学习学校的效率也就会明显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会计技能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创新,有效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开展一些创业大赛或者会计基本技能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实践中有效提高实践能力。通常,在竞赛实践过程中,学生会专注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会增强理论知识复习的力度,从而为实践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掌握的熟练程度。然后在经过比赛中的实践锻炼,学生就能够更加扎实地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从而使其应用技术的能力有效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深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会计教学的研究,认识到传统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创新,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在多种实践形式中有效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注释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106-03

独立学院是本世纪初国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上的一项探索和创新的产物。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要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福建省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加强高等教育分类指导,建设好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办好一批民办高校。在人才质量上,提出要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重点面向产业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紧紧抓住“海西”建设这一发展契机,综合利用“闽南侨乡”地域资源优势,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1]。

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开始大多照搬母体学校的培养方案而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2]。闽南科技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吸收专家学者的新思维、新理念,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改革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及特色课的课程结构比例,增加专业交叉性课程、实验实践性课程和创业教育类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侧重复合型,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使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的本领、方法,使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注重通识课教育,广泛增设选修课程,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不仅要精通学科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才能、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3]。因此课程体系设置的主要特点有:

1.贯彻文理渗透。文科类学生学习《高等数学》,侧重逻辑思维拓展训练,理工科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等,侧重提高人文社科素养,使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将第三课堂的假期社会调查(一年级)、专业调查(二年级)、就业调查(三年级)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并分别以1个学分体现;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课程体系,以选修课学分进行认可;将工科类学生主流技术认证培训融入培养方案。

3.积极开拓创新,增强适应能力。积极探索理工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压缩专业课、增加管理类选修课程、全校性选修和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在企业的实践,使之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

近几年来,闽南科技学院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背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本科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为指导,开展有效教学改革,坚持质量工程建设

组织以提高全院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为导向的教学改革系列活动。从2005年开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或者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优质教案评选、“如何上好开学第一堂课”、优秀教师教学示范课等一系列围绕课堂教学改革的“练兵比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院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的形成起了核心的引导作用。

开展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提问法等。培养学生互相配合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实现通过团队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等能力。如我院广告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广泛实施项目教学,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由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施方案、检验成果、评估总结的全部教学过程。经管类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侧重案例教学法,受到学生欢迎。理工类学生则以加强专业基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等,学院层面积极为学生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在这种近乎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积极进行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改革。结合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出版了一批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原则,适用于我院的教材。

(三)发挥侨乡优势,健全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应用、创业能力

充分发挥闽南侨乡优质企业多的优势,积极搭建政府、企业、高校之间通畅的信息平台。立足本院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在泉州市、石狮市、南安市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建设了160余家有特色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并与福建省广告行业协会、福建省表面工程行业协会、泉州市服装行业协会、泉州光电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签订了合作协议。这些基地涵盖了我院目前的学科专业需求,可容社会调查、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得到了泉州市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截止到今年6月,学生先后有8000多人次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践,200多人通过在合作企业完成毕业设计,1500多人到合作企业就业。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对校外基地实行分层次建设与利用。目前我院有2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知名管理者、企业家、工程师等为客座教授或专业顾问,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或者讲座等。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别聘请泉州世光照明有限公司、南安三晶公司工程师、南安“世纪之村”派活园动漫部的工程师承担课程教学,获得了学生好评。同时,我们也聘请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科研项目的兼职导师和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另一方面,学院利用实践基地资源,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一是尝试“校企置换学习及实习”的教改新模式,即在严格的考查、协商和验证企业的师资、环境及设施等条件后,通过课程置换的方式,将大四上学期的部分专业选修课的授课任务委托企业方承担,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的过程中,又不会耽误学业课程;二是倡导“实习―毕业设计―就业”联动机制,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使学生顺利实现“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相结合,使“实习、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就业的直通车。

与知名企业合作,组建校企联合特色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型、创业型的人才培养,除了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外,同时大胆地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开始,学院发挥闽南企业家大多乐善好施的优良品德,积极与知名企业联系,取得企业的支持和赞助,组建冠名班级,这些共建活动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社会多方共赢,既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人才,也为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提供了真实的企业环境,实现多方互赢的良性互动。目前校企组建冠名班的通行做法是由单一学科专业学生构成,而我院则是采取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学生自愿报名,企业和学院共同选拔的方式来组建。如与中宇卫浴有限公司、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中宇班”、“森源班”及与奋安集团组建的“大学生特训营”,班上的学生来自文、理、工、经济、管理、艺术等不同学科和专业,平常按原教学计划学习,每学期根据企业和学院的安排,参加企业安排的行业领域讲座、知识学习、职业素养教育和参观等活动。这种冠名班的特点在于班级成员的学识构成为多学科性、交叉性,这对于培养应用技术型、复合型尤其是创业型的人才无疑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特色班的学科互补性,使得班级学生在组建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团队时拥有天然的学科和人际沟通优势。目前,已先后100多名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就业,其中有30多名学生成长为企业骨干。相信在未来这种特色班的建设和完善下,将进一步促进独立学院的发展。

二、模式应用情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学院始终以培养专业过硬、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本科生作为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其个性和能力,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学生职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已获得78个省级,15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省内独立学院中排在前列。

近两年,在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中,我院学生表现突出,如学生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中获省级竞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4项,国家级铜奖1项;在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中获福建赛区亚军1项,福建赛区季军2项,并获第七届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项;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专业竞赛中,学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生荣获“绮丽杯”第15届中国时装设计“十佳新人奖”、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艺术设计类二等奖、2013年台湾时装设计最佳单项奖(大陆地区唯一入围并获奖)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广告大赛铜奖等百余项奖励。

(二)学生受社会肯定,就业率高

学院毕业生被各用人单位争相录用,连续多年就业率高达95%以上,2013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更是高达99.24%和99.85%。在2008年、2009年和2011年的全省高等学校就业检查评估中,我院被评为优秀,是全省唯一一所独立学院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的单位,赢得了社会高度的赞誉。今年就业率97.04%。

(三)培养模式有亮点,引发媒体关注

我院在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引起了社会和媒体关注并进行了相关宣传和报道。2011年9月22日,《福建日报》以《福师大闽南科技学院让每个孩子找到好归宿》为题,2011年9月30日,《中国企业报》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题,201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与百余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为题,2012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报》以《校企深度合作造就高素质人才》为题,2012年9月11日,《南安商报》以《闽科培养订单式人才,校企合作共建森源班》为题,2012年10月25日,《福建日报》以《企业冠名班走进大学校园》为题,2012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以《我院多形式校企“联姻”让毕业生找到好去处》为题,2013年12月3日,《中国教育报》以《“三个课堂”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多次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奖的背后》为题,对我院立足区位优势,借力企业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有新突破

近几年,我院《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福建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在学院领导的主持下,教务部、学工部、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部门通力协作,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型、创业型人才”获得福建师大第七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三、几点思考

(一)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

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发展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本性和发展规律,必须调动人的内源动力来促进人的发展。在这个教育理念的主导下,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于能够在特定区域创业为宗旨、以提高区域竟争力为目标、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必须“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本性”,其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必须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要求。

(二)培养目标、方案改革与创新

培养“德才兼备,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创新的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目标,充分利用闽南泉州独特的侨乡优势,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时展、经济建设的要求,实现培养目标较大突破。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大赛,涵盖社会调查、参观、见习和实习等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与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特色班,促成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工作环境和激发工作热情,并思考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分析如何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创新工作思维,甚至从创业的思维角度来考虑行业的发展前景。这样无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为就业和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各独立学院都在探索和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院通过科学实践与认真总结“海西・侨乡・独立学院三位一体培养应用技术型、创业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我院的办学事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其他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在实践方面具有实用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山.独立学院教育教学利弊分析及其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增刊):34-36.

篇9

关键词:复合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专业面;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8-02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是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高技术新材料。我国高校开设的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一般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复合材料高科技化发展趋势,掌握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能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日益增加的技术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大量更新,为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的新形势,必须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研究与改革。济南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1995年招收本科生,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对其他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化学与力学知识薄弱,创新能力差;②专业面太窄,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弱;④没有很好体现办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根据当今复合材料的发展,开展先进的、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有机化学、高分子知识的讲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是有机物。有机化学是一门探讨有机分子结构性质、有机反应途径机理以及相关产物分离与结构鉴定的基础科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聚合物合成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学习和设计聚合物合成的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对聚合物设计的创新思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本专业两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涉及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1]。其专业理论性强,概念复杂,抽象难懂,聚合反应机理都是微观的,内容较难掌握,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与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应结合复合材料常用聚合物基体材料,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练,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兼顾聚合物基体最新的科技进展,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

二、加强力学与结构设计知识的讲授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和纤维的铺设方向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即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复合材料力学的重要特点。与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相比,普通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需要重新研究,以确定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方法、公式的适用性与如何修正。对于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计算必须以准确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为前提。随着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复合材料力学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蓬勃发展。

三、扩宽专业面,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性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如何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十分重要,也非常困难。从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分析,应进一步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工作适应性。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工程素质与管理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增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改革,主干学科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测试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扩宽知识面和就业,具体科目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概论、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仪表与工程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金属材料概论、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等。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毕业生工程能力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属工程技术型专业,应侧重对学生工程能力、推广应用能力的培养。复合材料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验、实习、科研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开设了两周的综合性实验和一周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与企业建立了多个复合材料教学实践基地,除了规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外,再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并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报告他们的新产品开发研究,介绍行业新工艺与新设备。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体现学科的办学特色

各高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应扬长避短,积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2]。复合材料按照基体材料的分类可以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方向,将专业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结合我校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优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专业面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拓宽到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并保持无机基复合材料的优势和特色。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实践表明,我们的特色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也为学生就业扩宽了渠道,为山东省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扩宽学生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学生工程能力弱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复合材料生产、设计及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工作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

篇10

关键词 教育模式 阶段性成果 创新点

1 培养高端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主要尝试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课题组成员与领导一起参加“新加坡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及南洋理工学院等学校参观访问,切实感受到“教学工厂”、“无界化校园”等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为本课题研究开拓了新思路。

(3)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及“项目式教材”模版。

(4)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组织2010级和2011级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了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方案实施及典型工作任务实训。组织2009级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企业和学院领导的认可。

2 实践过程的阶段性成果

2.1 服务学院骨干校建设,以“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

首先,通过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未来从事工作的希望,即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等调研,确定我院计算机专业定位,及其所涉及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归纳为行动领域,最后根据我院具备的具体教学条件,将行动领域转换成计算机专业的学习领域,完成2012级三个专业进程的建立,同时确定了专业核心课程。

其次,完成了2010到2011级多门课程的课程改革任务,建立了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如下:管理信息系统开发、VB程序设计、C语言编程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应用、ASP技术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和Java程序设计等。

最后,课题组成员在专业授课的同时进行项目式教材的编写。完成了《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教材的编写和《Flash CS4 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教程》教材的编写,均已正式出版。

2.2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探索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初步对2010到2011级学生,尝试了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3 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和合作关系的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

建立了天津安吉网络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嘉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益欣天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龙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4个校外实训基地。同时加强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我系兼职任教,同时派出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积累项目实践经验,获取行业最新资讯,开拓专业视野,形成了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3 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3.1 服务区域经济,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端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1)结合本地区区域经济特点,形成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以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项目式教材。

3.2 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

(1)继续修订和完善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以获得计算机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3)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13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 “项目式课程标准”建立、“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方案”编写、“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4)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使用程度,规范实训基地建设,编写合作文件,签订用人和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5)为专业教师创造企业实践机会,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4 前期研究计划落实情况的评估及调整研究计划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