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与创新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交流与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交流与创新

篇1

我是第二次来敦煌,上一次来是28年前。感到这些年敦煌变化非常大,周围的环境和人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这些变化之外,敦煌还有很多永远不会变的东西。这次丝绸之路文博会的LOGO,第一眼看上去是两条交叉的彩虹,符合丝绸之路文博会的基本结构;再看一看是个人字;再仔细一看,是一个大步奔跑的人,看起来跑得很轻松很愉快。这个人应该是面向西方奔跑。但是换一个方向看,这个人可能又是向着东方奔跑,所以不仅东方人要向着西方奔跑,西方人也要向着东方奔跑,一切的交融都是双向的。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时候,西方人也在向东方学习,因此贯穿东西的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之路,互相借鉴之路。

丝绸之路最早是沿途人与人之间的贸易往来,来自民间很简单的需求让我们扩展出国家的希望。实际上这条路最早交流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后来形成文化、政治上的统一。最初无非是把我们最好的东西互相运输,随着经济上的交往慢慢地有了文化交融。想一想在一切都不发达的曾经,我们的祖先乘风破浪把我们的文明传播过去,把外面的文明带回来。一方面,今天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还没有超过我们的祖先。当年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创作了一些作品,到了今天我们还是不知道,我们也无法还原出当年在敦煌石窟上开凿的那些手艺人,他们的头脑中怎么产生了这样美妙的文化组合。这些文化元素中,毫无疑问地的有伊斯兰教、佛教等文化。这些创作者将多种文化作为他们想象的基础,最终融合起来培育出来敦煌文化,这种交流才会产生进步才会创新,文化交流根本的目的应该归结到创新

敦煌文化实际上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对抗和融合,走在中国,会发现很多庙的建筑很像京都奈良的建筑。我跟随行的人这样讲,他们都反驳我,说不是,是京都的建筑很像唐朝的建筑。唐朝时日本的留学生把唐朝的文化带入了日本,如今很多中国失传的东西都可以在日本见到。但是日本在学习的基础上借鉴了本民族的艺术融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到了现在反过来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的丝绸之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在经过充分的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艺术作品。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最重要目的,是要在充分交流、碰撞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新的艺术作品,在百年千年之后无愧于我们的后代。

(莫言,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篇2

1.1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精神动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特别是由于青年学生对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了解甚少,理解肤浅,因而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2]。高校通过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增进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了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从而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提高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提高文化辨别力,有效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

1.2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路径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3]。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民族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青年学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融合,促进青年学子吸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

2高职院校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众多的高职院校意识到了校园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现有的民族文化交流方式大多局限于课外的文艺性的校园活动,交流的方式单一且深度不够,并未深入到日常的课堂中,导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精髓没有很好地理解,更加不能体会各民族文化融合对于本民族文化发展和继承所带来的好处,同时,各民族的学生缺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因此,加强学生对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高校实现校园民族文化融合需要解决的问题。

2.2校园民族文化交流工作与职业教育脱节高职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基本属性。高职院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大限度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文化融合工作中,缺乏对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把各民族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协作、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诚实守信的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2.3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在校园里我们通常可以见到在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是过分集中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校园内缺乏有效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使得各民族的学生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交流。而这种文化交流的缺失有碍于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的和谐稳定造成不稳定因素。

3高职院校民族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

3.1贯穿一条主线,弘扬中国精神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培育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奋进的文化氛围[4]。学校可以邀请知名专家、道德模范、成功人士举办以中国梦等弘扬社会主义民族大繁荣为主题的讲座,让不同民族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感悟不同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品味不同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怀。同时,还可举办以大学生人生理想主题征文和演讲等各类比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把握两个结合,彰显民族特色一是注重各民族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更要注重隐含其中的内在品质,从而提升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教育价值和影响力。如学院举办民族风采展、民族建筑特色展时,注重挖掘出这些艺术品里面所蕴含的民族风情、主题思想及文化底蕴等,对学生形成感性和思想的双重影响。此外,应该发挥民族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可以在、新疆、广西、湘西等民族地区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考察、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不同民族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平台保障;二是注重中华民族的共性文化和不同民族个性文化相结合。在民族文化交流中,高职院校既要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彰显各民族文化的共性,又要注重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等文化特色,彰显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统一。

3.3形成三种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一是思想互导。在民族文化融合中,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采取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主动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剔除其糟粕,确立符合民族特点和体现个性需求的价值取向,形成思想上共同进步的互导关系。二是学习互帮。在文化学习中,学校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开展社团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各民族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交流,互相关心,形成学习上积极进取的互帮关系。三是生活互助。在日常生活中,以宿舍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活动月系列活动,积极引导生尊重其他民族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性,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形成生活上和谐相处的合作关系。

3.4建立四种机制,促进文化交流一是建立多元互动机制。高职院校应该注意不断健全民族文化交流互动机制,拓宽民族文化交流的空间和渠道,实现了民族文化交流的多样化。健全院系联动机制,落实了民族文化交流的任务和要求。健全全员参与机制,强化了全院教职员工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二是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合交流工作,应该制定民族文化交流项目管理办法,出台民族文化交流协会章程,完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方案。同时,还可以成立精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考核评价作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制定了民族文化交流项目考核细则,坚持过程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把民族文化交流开展情况纳入系部学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实现责、权、利统一。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文化交流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影响民族学生团结的言行予以制度约束。开展“文明标兵”、“自强之星”、“社会实践典型”、“学习标兵”、“优秀学生干部”、“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组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各系进行巡回演讲[5]。

3.5搭建五个平台,丰富交流形式一是搭建融合交流平台。在校园内建立民族文化融合基地为高职院校民族文化融合互动提供了强大的融合交流平台。民族文化融合基地可以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或民族风采展,向师生展示各民族风采及历史文化[6];同时可以在举办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中将民族文化作为比赛的内容之一,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校园民族文化的特色,为各民族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本民族职业技能特色的平台,让学生在民族文化互动中体验民族文化融合的魅力;此外,民族文化融合基地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活动、爱心助学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二是搭建实地考察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所在省市及邻近省份的人文景观和革命胜地,可以分批组织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师生去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实地考察,感受民族风土人情。让学生既释放了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和疲惫,远离了城市的嘈杂与喧嚣,享受了一份心灵的澄明与宁静;又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更多的收获是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增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三是搭建课堂渗透平台。

篇3

【关键词】丝绸之路;一带一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交流;大连

2013年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全面性的经济合作开放战略,这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作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不应缺席交流,用交流促进发展,用发展强化保护。我们必须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造性转化。

一、“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与世界交流和对话的机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共同信仰的代表,是一个民族情感、智慧、思维方式的体现,具有民族性、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象征性、标志性、广泛性、传播性等基本特征。“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又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如剪纸、音乐、舞蹈等项目,各国各地区的外在物质形态或表现方式有所差异,但内在的精神却可以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一切空间进行交流。

二、“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加强交流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彼此传递朋友情谊、展示和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面前,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将目光放远、眼界放宽、胸怀放广,通过城际间与国际间的交流,展示实力、释放潜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也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一带一路”经济战略的提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的文化交流中走得更深远、更坚实提供了新的契机。一是国家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既是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也要在其中有所作为。二是国家在“一带一路”的认识上既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时念的创新,从文化交流角度深度思考,历史经验可以为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而时念的创新说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策略要有时代精神,盲从历史、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不可取的,要古今融通,全面的、深刻的领会历史与现实的“一带一路”的精神实质。三是“一带一路”的沿途国家和地区加强文化交流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变得更加频繁,既是互相学习,也是融会交流,沿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迎来难得的求教四方、博采众长的机会。

三、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大连为例。

大连的发展是放眼世界的开放式发展,是海纳百川的包容式发展,是吐故纳新的交互式发展。大连与世界的交流不仅有经济交流,也有文化上的交流。文化上的交流自然就包含了物质文化交流和非物质文化交流。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而变得更加坚实。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已有100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项:复州皮影和庄河剪纸;国家级四项:复州东北大鼓、长海号子、复州双管乐、金州龙舞。另有金州皮影戏、大连新金民歌、复州鼓乐、普兰店鼓乐、大连吹咔乐、金州古琴音乐、复州高跷秧歌、辽南古诗词吟咏等省级项目二十多项;辽南二人转、大连新金大鼓等市级项目七十余项。从级别、数量、种类上分析,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有实力,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走向国际舞台,为宣传大连、展示大连、发展大连做出贡献。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主席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沿线人民互通有无、进行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不仅要加大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还要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宗教和习俗,真正做到“亲、诚、惠、容”。一座城市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步伐紧随国际趋势,在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理念上也要与国际同步。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要与世界同步,在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作茧自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五种:一是由政府组织的非盈利性文化交流活动和对外宣传活动,例如,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二是演出团体组织的非物质文化对外商业演出活动;三是外籍游客来华旅游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是以对外出版的书报、电影等为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五是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活动。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都要借助政府的支持,利用对外交往的渠道和平台。1因此,大连应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域的合作,使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国际水平。

结 语

总之,大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沿着“一带一路”走得更远的条件,我们要用实力去争取和实现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对话。

参考文献:

1徐艳秋. 浅议国家角色理论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创新[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5年6月,第47-48页.

篇4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

1.引言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就需要关注文化。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更重要的是进行文化教学,教学中不能将两者隔离开。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正确地处理好高效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问题,对学生更好的使用语言去表达,消除文化交流障碍等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的某教授就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指在对外交流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外来文化的介绍、学习上,而忽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英语教育,而忽视了本土语言文化的载体功能,从而导致中国文化教学的失语现象。在目前我国致力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条件下,中国文化失语对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利影响。因此,只有真正处理好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体制改革,才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英语当作一种语言工具在运用,将重点放在外来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本土语言文化的融入,这样就使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深入,不利于学生跨语言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更会让学生进入到特定英语语境后出现本土文化失语情况。

3.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3.1忽视本土文化教学,导致失语现象

在步入高校前,学生们就有了很多年学习英语的历史,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们重点对英语语法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述,要求学生们多进行读写练习,进入大学之后,英语学习方式和习惯和之前并无较大差异,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忽视本土文化教学。现如今,高校的英语教育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就业联系十分紧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最多内容是英美语言文化,并未认识到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造成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语言工具的学习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语言,就需要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本土母语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双语教学创新教学提供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水平。纵观国内外各阶段的英语教材,内容普遍都在介绍国外文化,很少涉及本土文化,这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导致学生们过度关注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持冷漠态度,从而造成了学生跨文化交流中失语现象的发生。

3.2过度关注英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但若过度重视,往往都是得不偿失。从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英语学习过程都过度重视英语文化学习,而忽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导致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中国汉语文化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应用语言,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将思维交互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可以更好的掌握语言,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交流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英语教育的大环境下,却正好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

4.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国间往来贸易十分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各国之间文化不同,在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高校重视英语教育,并将英语和文化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积极应对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4.1对高校英语教育准确定位,强化中华文化融合教育的认识

要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解决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就必须要对英语教育准确定位,强化中华文化融合教育认识,了解英语教育中文化融入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以老师知识讲述为主,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但长时间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甚至会完全失去英语学习信心。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改变英语教育观念,并不断地完善各机构组织功能,如可以强化英语老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认识,从而能够在自身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本土文化,为未来跨文化交流工作更好的服务。所以,将中华优秀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是对传统英语教学观念、方式的一大更新,是消除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4.2冲破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束缚,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体制上,而应该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在保留原有英语文化精髓的条件下,融入本土文化,从而培养出具备国际眼光,具有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高素质水平的英语外交人才。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必须要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价值,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全面收集和整理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英语文化、本土文化融合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可以开设一些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赏析、历史文化等全英语课程,弥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并鼓励教学水平突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英语老师在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做好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成为一个有“中国心”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融入国学经典作品,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本土母语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经典文学作品的融合,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资源,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自身的英语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在本土文化经典作品中涵盖很多的文化素材,是老师应对英语教学中失语问题的有效方式,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内涵有效的融入本土母语文化,积极探索两者最佳的融合方式和契机,将个性化创新凸显出来,让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和文化内涵更加突出,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思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而要创新教学内涵,就需要依据目前国内的真实语境,从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时代关键词着手,将诸如“家园”、“风俗”、“情感”、“和谐”等关键词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改善传统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窘境,让新时代的语言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4.3多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前提下,对两者间的文化差异进行解读,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效融合起来,搭建跨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从而有效处理英语教学中失语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立足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通过课内外组织各种类型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英语教学各阶段,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双语文化的贯通与融合,以及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各词汇、句子对中西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对一些比较特别的文化名词进行重点讲述。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中就融入了很多本土文化名词,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为更好的进行英语教学创造条件。另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就应该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着手,从语言现象到文化背景的讲述,结合母语文化特征综合词汇、语法等完成语言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时,老师可以重点对诸如社交礼仪、风俗文化等内容的讲述,通过反复交流学习、模拟演练的方式传递文化信息,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包含性和适应性,为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创造条件,解决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各种本土母语文化作品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本土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够将这些作品有效融入进去,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很多优秀作品都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一些思想观念,所传达出的正能量都值得学生们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还能提高个人修养,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

4.4全面展开,构建学生英语文化体验课堂

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需要全面展开,构建学生文化体验课堂。要将英语学习与文化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接收文化的洗礼。要通过构建文化体验课堂,让英语和本土文化全面融合起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跨国交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将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从而解决英语课堂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必须要顺应教学主旨,从学生们所关注的中国本土文化入手,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处时代,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构建英语体验教学课堂时,老师应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升华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文化等融为一体,从而消除英语教学中失语现象。

篇5

需要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仍然存在偏见与盲点。折射出当前要大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对外文化交流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发展的同时,对外文化交流事业也不断进步开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和影响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更加多样。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公益性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相结合,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文化贸易在交流中的比重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贸易额逐年增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已成为当代中国与世界沟通情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当代中国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在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日益丰富多样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催生出一大批体现国家文化形象的艺术精品,催生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艺术家。

经过近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且在世界当代艺术舞台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世界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强劲力量。当代中国文化在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走出去的成绩令人鼓舞,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认知存在偏见与盲点,提到当代中国文化,要么想到反映落后、愚昧的中国封建文化遗存;要么将一些“非主流”思潮的文艺作品视作当代中国文化主流;要么热捧那些畸形表现、格调低下、哗众取宠的艺术人士。一些西方媒体和文化艺术评论常片面地认为这就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精神的作品。由此,国外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认知匮乏,当代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与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欠缺,对外文化传播力度、广度与深度的不足,以及文化产业、对外文化贸易刚刚起步等等,构成了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困难与挑战,更折射出当前要大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中国当代文化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进程中所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帮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直接路径。我们应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和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文化领域的新现象、新发展,加快推动当代中国文化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加快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时展的大局出发,从国内外客观形势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客观规律出发,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推动中本文由收集整理国当代文化走向世界,更多以当代文化为视角,展示当代中国人民旺盛的创造力和文化艺术成果,通过当代文化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和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风貌,全面树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的形象。在推动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秉承对外文化交流多年积累的经验,把握原则,创新作为,内外兼顾,努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重视反映具有时代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对外文化交流应该是全方位的,既要有传统文化,更要有当代文化。在对外推介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化品格的当代艺术作品和优秀艺术家的同时,要重视对外推介和宣传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作品,使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当代性有整体性的了解。在政府组织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坚持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并重,重点推介、筹组有代表性的中国现当

代文化艺术优秀作品,权威性地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现状。

篇6

1 国际文化交流与应用语言学

1.1 认识应用语言学

19世纪70年代,波兰学者、语言学家库尔特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一学科概念。在其相关的著作中,相对理论语言学来说,其对象是把理论语言学的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虽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各学者普遍认为其指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而非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应用语言学曾被定义为语言学在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性应用研究,如翻译学、辞典学、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学等方面,也包括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外语教学及第2语言教学等学科应用领域。

1.2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1.2.1 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媒介传播作用

(1)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国际文化交流是依赖于语言这个媒介,英语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当前的信息网络的国际化,对于应用语言尤其是英语的需求量越来越多,由于全球信息资源大多以英语作为主存储媒介,因此,英语在整个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凸现。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需要掌握自己的母语外,还需要掌握电脑语音和英语。也正因此,赋予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英语教学研究的更多发展空间和保证。全球化带来语言本文由收集整理界英语优势地位的同时,更凸显了应用语言学的的学科作用。

(2)汉语在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作用。

据一份官方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在亚洲地区,汉语作为应用领域、范围最广的一种古老语言而存在着。由于汉语言历史悠久,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及语言意境,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汉语拥有着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个性优势,是新世纪国际文化交流的必须用语,更让中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及文化交流传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心灵清明”,从语言源流上可以追溯到中国古老典籍“清明”这一词汇中来,这一例子就形象说明了汉语言的独特文化魅力。

1.2.2 应用语言学在文化传播活动过程中的工具作用

在当今计算机应用领域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际的工具必不可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根基。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化促使了语言多样化的形成,在各国际文化交流传播的活动过程中,各语言通过计算机系统转化为可以互相交流的符号,从而达到国际文化交流的目的。

当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我们常见的如书刊、报纸、影音数字出版物等,并且具有与之呼应的通讯系统和对应的符号及信号系统。综观世界,任何一项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基本工具与载体。例如,我们汉语是联合国官方工作用语之一,因此,中国法定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主要工具语言。

1.3 应用语言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应用

世界全球化的形势,使得各领域的交流扩大也形成了语言的多样化。各种语言通过计算机的处理转换为可交流的符号信息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现在通用的传播媒体,从电视到电影,从广播到报纸书刊及音像出版物,都有自己对应的符号信息系统。任何一项传播与交流都是依据语言为载体。

2 应用语言学的学科意义

母语是掌握各种知识的初始条件与基本工具,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育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准。全球化的发展推进了社会对现代化语言理论和水平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语言教育工作也日益被重视起来。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任何一个经济实力强国,其首先必定是一个语言文化强国。应用语言学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为了应对当前日新月异不断发展中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了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除开不断培养本国语言文化人才外,还要不断培养外国语言人才。

3 讨论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们的外语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外语教学活动中往往仅局限于对语法、句章、词汇等的分析、举例与教学,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人际交往与交流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的输入与学习还远远不够。人们已经习惯于将语言作为一中符号知识来进行传授与学习,而没有认识到语言的外部文化信息,忽略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文化交流地位,使得人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往往是抽象的、索然无味的,对语言却没有具体的感性认知,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交流环境总显得手足无措,难以应付。

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外语教学仅围绕语言理论知识的单一传授是不够的,只有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语言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外语教学的目标,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综合性实用人才。

篇7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文化生活第三课知识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 ,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的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

(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关系)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

①传媒的形式(略)

②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

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②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③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A、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

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文化多样性)

C、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D、坚持正确的原则,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E、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交流态度)

高中文化生活第四课知识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是什么?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继承性的表现)及 各种形式的影响:

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为什么---

--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社会发展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 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 具体要求: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3) 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

(4)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 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5) 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与全盘肯定的守旧主义。

4、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 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5、综合认识教育的作用

A、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

E、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高中文化生活第五课知识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为什么要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如何进行文化的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4)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创造要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6)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四个关系

A、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B、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C、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D、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篇8

问: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研究,与我国“软实力”建设有着密切关系。我们的文化交流研究现状如何?

陈:从创新发展的机制和思路来看,我认为文化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它应该发展成我们的支柱产业。

对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我们现在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

有统计表明,在全球的文化产值中,我们只占了3.4%,而美国占了43%,这个差距很大。在文化创新力、文化渗透力、文化感召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国家一直在强调“软实力”建设,去年我国举办了中非文化部长论坛,有四十六个国家的文化部长和代表来参加。根据正在制定的《驻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海外文化中心总数将超过50个。在斯科尔科沃-安永新兴市场研究所推出的2010年各国软实力排名中,中国在新兴市场国家中排名居首位。我们现在比较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现在文化话语权都在别人手里,“文化软实力”也是美国人提出来的,我们习惯把人家的话语拿过来用,缺乏在文化语境和语系中建立自己的自信和地位。在传播中华文化时,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有没有为民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过去有“三纲五常”,当然其中有封建糟粕,但至少这些观念过去是有覆盖的,现在我们要拿什么出来,去影响世界呢?去树立我们的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呢?

问:中国形象在国外的调查中受到了一定影响。卢克索神庙题字事件,让国人反思文明素质问题。普通人应该承担什么角色?通过什么办法来引导国民这方面的自觉?

陈:其实卢克索神庙涂鸦不是个案,很多名胜都有,包括我自己出国参观一些古迹,也会看到我国同胞的留字。在痛心之余,我也要说明一下,这个坏毛病不只是我们中国人有,一些外国人也有,只不过在概率上中国人比较多。这也说明国民意识的重要性。国家这个概念还是要通过个体去展现,中国在哪里?就在你脚下。

提高人们的国民意识,首先就是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就好像拿中美对于“灰姑娘”故事的教案比较一下,美国老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守时”“诚实”“朋友”等品质的重要性,而中国老师讲的是怎么去分段、哪里是明喻哪里是暗喻。所以说,国民素养是从基础教育就得开始培育的。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不平衡问题。首先就是我们对外文化贸易处于逆差地位,当然上海是我国唯一在文化贸易上是顺差的城市,但这并不能影响到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占有率太低的现状。还有政府和民间的不平衡,我们现在的对外文化交流中,政府是主导地位唱主角,但这方面的民间意识就不强。另外就是东西地区的不平衡。沿海地区对外文化交流比较多,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就少很多,我们去内地一些地方,想要推介当地的文化产品到海外,却发现这些机构连能够说英文的人都找不到,这还怎么去对外交流呢?所以,国家成立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就是要研究这些问题,把研究成果提供给决策者和文化市场的各种主体,特别是为政府文化规划提供前瞻性研究报告。引进各种优秀文化,除了满足欣赏之外,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可以提升和倒逼自己的文化原创能力,优化文化的创造环境,先是引进文化品牌,然后培育自己的品牌。

问:我们的文化产业在原创力上是否比较欠缺?对国产娱乐节目和动漫比较泛滥的拷贝和抄袭现象应如何去看待?

陈:举个例子,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是国际马戏界公认的第一品牌,但是你去看它的演员,很多都是中国人。同样,日本动漫是世界领先的,但是它的从业人员中很多也是中国人。也就是说,在技术上中国人的文化制造能力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少了一个从创意到营销的连续产业链。

我们去研究文化产业就知道,国外是一种文化消费模式,我们分别邀请过美国国家艺术中心和林肯艺术中心的总裁来做演讲,你去听他们的内容,讲的都是文化营销。它是完全用营销的方式来做文化,把市场研究做得很好。我们的问题就是这个过程不流畅,重视文化创作,轻视文化消费。有意无意地把消费终端堵塞了,文化创造的源头也就流动不起来了。做好消费市场的研究再去创作,事半功倍。

拿《泰囧》来说,一个小成本电影就因为摸到了平民的痒点,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但这个影响力是局限在国内的,你拿到美国、泰国去放就没有国内这种效果。同样,很多美国收视率很高的电视剧在中国就反响平平。所以这个规律对任何一个文化产品都是适用的,就是你要赢得国际市场,必须要研究国际市场,做到知己知彼。

其实,我们也不用过于担心自己的文化原创力,比如我们的电视剧,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甄嬛传》,从传播上它是成功的,客观上在美国等地方是有影响力的。我们应该去研究国产电视剧是怎么适应市场的,是怎么形成影响力的。这对我们的文化产业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意义。

问:文化创新是一种需要多元化环境的事业。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对外来文化有一些限制,比如分账大片配额制度、严格的国外动漫作品播放门槛等等,这种限制对我们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有帮助吗?

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模式

高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介于高等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教育形式,对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不同的职业岗位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众多行业专业人才对于外语的使用逐渐成为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例如,涉外旅游、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行业,不仅要对于语言的掌握,而且更加需要对于外国文化的精通和理解;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加强高职学生的日常英语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培养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和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逐渐在对外技术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辅教育模式,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注重对外文化的培养;对于对外文培养而言,本文主要从英语课程教育和对外文化教育的意义两个角度出发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高职英语课程的教育

高职教育不论对于培养优秀的技术型人才还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国外语言学习具有很大缺陷,特别是对于英语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的外语水平现状岌岌可危,根据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相关调查显示,高职学校的英语等级通过率出现严重问题,为了能够促进高职对外文化交际发展,如何突破英语教育瓶颈问题成为当前高职教育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学院的生源英语水平较差,生源素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课堂教学效果更是不尽人意;因此,加强高职跨文化教育改革成为促进高职教学发展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承担着学生语言基础能力训练的重要任务,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大学英语和国外文化课程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强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和人情习惯的能力,从而为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我国一直奉行对外开放的经济、文化交流政策,本着“温厚、智慧、交流”的原则进行对外交流,因此,要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对国外的文化和风情具有敏锐的感觉和容忍,这样的要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只采取基础性教学模式,很多高职院校没有对《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计划,这样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国很多学生而言缺乏情景训练,不能够培养学生对外交际和交流的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窘境,如何让学生在外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促进母语和非母语的综合性学习

跨文化交际不仅是指不同的语言交流,而且是在语言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交流和分享;高职英语课程教育从教学模式上存在弊端,因此,加强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将母语和英语进行有机的结合,将我国优秀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进行相互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国际文化的交流;此外,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引导和影视介绍,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

(二)创设情境模式,提高学生跨文化交语言能力

交际的重要方式是语言的沟通,因此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改革要从课程形式上进行创新,加强语境教学的重视程度;高职老师要积极通过影视、幻灯片等形式创建形象、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为学生提供国外文化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对外文化交际能力;高职学校要积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外语学习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化、现场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提高对外文化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逐渐的建立了网络教学的平台,能够进行语言类教学的交流,英语教学课程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教学的优势,加强学生对于外国语言和文化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的活动,积极促进中外交流的机会,为促进对外文化的交际改革做出贡献。高职对外文化交际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从英语教学和国外文化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为了促进高职院校的文化教学模式,要积极开展“基础认知+创新技能培训”等模式改革,从课堂教学氛围出发,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全面发展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为以后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

[2]颜静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3.

篇10

一、多元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新时期的一大特征,即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创新、发展。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使用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以其独特的魅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碰撞。它将世界地球村作为一个整体,让生活在这个整体内的各个民族有机会共享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成果。受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语用学等研究成果的影响,应时展的需要,国内也掀起了一股浓厚的学习英语的狂潮以及研究英语教学手段、教育方式等的新课题。

文化的普遍性、多样性推动了英语文化的革新。毋庸置疑,这一革新对人们理解跨文化交流的种种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作用明显。英语教育兴起于中国近代,的滚滚浓烟惊醒了晚清中国人的泱泱大国梦,固步自封的状态被列强的破获打破,李鸿章和等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由中诞生的“新教育”就是以“西文”与“西艺”为主,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从1879年的存养书院到1900年的东京大学,都是以教授“西文”为主的主要学堂。另外,政府还允许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这些传教士开办的学堂也以外语教育为主。然而,传统英语教育总是遵循着死板的语法规则、句型结构、词汇解析的规律套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诞生的英语学习者在国际舞台中与外国人真正交流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文化之间的冲突难以避免,因缺乏跨文件交流意识造成的误解,阻碍着国人前进的步伐。如今,信息交流频繁、辩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更为直接,也给各文化提供了互相了解的舞台。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要,英语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弊端

“语境”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的有机结合体,在语境的组成中,“语言的上下文”和“情景的上下文”贯穿其中。中文的学习和使用,就十分注意语境的培养,追求语境的塑造。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表达“夜晚的灯光很美丽”,往往很少直抒胸臆,而是用优美的词汇构造出语境,来表达出赞美之情。在文人骚客的笔下,美丽的灯光总是跟其他美景构造成水墨画卷,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车马纷纷白昼同,万家灯火暖春风”,将灯火的耀眼跟白天的太阳相比,将万家灯火跟暖暖的春风联结,在一片通明中,让人恍然想起家的温馨,感激繁华盛世带来的宁静。受中华文化固有的“高权利距”思想影响,中国人注重礼节、头衔、地位、性别与年龄等细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要求,导致中国在英语教学中依然保留着传统教学模式,通常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负责教授英语的句法结构,学生负责学习语法句型等,师生之间的交流甚少,同学之间也很少有机会互动,即使是有互动,双方也是处于同一文化语境中,难以接触到纯正的英美文化,形成了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接触到的多元文化是经过中华文化诠释了的,本身带着中华文化的烙印,并非原滋原味的异域文化。因此,真正在交流使用中,这些变了味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还往往适得其反,也加强了很多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抵触情绪,多元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进一步扩大。

最近20年来,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格外突出,极大阻碍了教育产业国际化和文化交流全球化进程。顺应全球化对教育的新要求,迎接国际舞台对交际能力的新挑战,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新目标让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多元文化语境的研究逐步增多。中国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引起了学界的注意,跨文化语境教学的沉默局面终于被打破,好似冰山初融,改革的涓涓细流正流向大学英语教学中,滋润缺乏多元文化洗礼的广大师生。

三、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是一个自由、开放、民主的天堂,外来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正确的价值观,熟练的语言使用技巧,优秀的表达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文化的自觉性和跨文化交流的良好意识。但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流活动并非一触而就,要碰触到一种文化的内涵,是需要时间的洗礼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时间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发挥教育最大的价值,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是提高教学模式的灵活性。摆脱沉闷枯燥的灌输式教育,采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新教育模式,课堂上形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风气,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枯燥无味的课堂氛围扼杀学生兴趣,灵活的教学方法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参与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以最优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