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生路艰难而又漫长,我们要怎样走这漫漫长路。刚从高中过度到大学,一切都让我很感到很茫然,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对于未来更是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到底我们要怎样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到底我们将来要从事怎样的工作,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很困惑。当说到要写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我觉的很有必要,它能让我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思考自己将来要走什么样路,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一、自我分析:
1、兴趣爱好: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喜欢与人交流;爱好广泛,喜欢听歌,看书(自己喜欢类型的,比如讲历史上大人物的书或者是后宫的),看电视,
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比如爬大,野炊,郊游等),睡觉等。
2、以往经历:(1)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知道材米油盐的不容易,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所以从小就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未来我相信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坚定的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
小学和初中担任班上的班委,当时对这些也不了解,更不用说思考什么职业方面的事了,只觉的当班干部很阳气。到了高中当了学生会副主席,也只感觉到是一种虚名,在别人看来也许觉的很光荣,但我觉的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是一样的平凡。人们都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而我也到了他和初中和高中的差别,在这里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学习,怎样玩,更要知道怎么处事,怎样完善自己,以至于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不会被淘汰。
(2)获奖情况:2011——2012年度获校级三好生
2012——2013年度获市级干部
2013——2014年度获市级三好学生
3、优势:(1)性格开朗活泼的我很容易与人交流
(2)学习也比较认真,对工作很负责任
(3)细心也很有耐心,比较喜欢小孩子
(4)能吃苦,对于事情也很积极乐观
(1)对于紧急问题应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4、劣势:(1)做事情有事会有点懒惰,但只要调整也很快会恢复
(2)其次做事情不怎么自信,刚从忙碌的高中生活过度
大学,看到每个同学都多才多艺的,自己什么才艺也没有感到很自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
(3)做事情有时优柔寡断,缺乏果断性
(4)有时候做事太固执自己的意见,不太想和别人辩论
二、大学四年简单的规划:
1、短期目标:在大学学习期间掌握老师讲的所有理论和技能的知识,努力完善自己,成为一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2、中期目标:看自己这几年的发展方向,也许会继续深造考研,或者就直接出来工作了,不管是哪方面都希望自己开心愉快的生活
3、长期目标:去一个不错的学校当一名的人民教师,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另一方面也想搞点副业,比如说开个自己的店
三、具体的实施步骤:
1、大一主要是适应从高中这个过洞笞段,适应大学生活,找到大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制定大二的学习;学习方面还是要跟的老师走,专心听学,认真复习,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省一级
2、大二主要是专业学的学习,熟练的掌握专业知识,在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过英语六级和计算机国家一、二级
3、大三的时候我们因努力锻炼自己和挑战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为自己以后找工作提前作好准备
4、大四我们即将毕业,所以我们要提前准备毕业,接着准备找工作,面临新的竞争与挑战。
四、职业规划:
作为小学教育的一名学生,将来应该会当一民小学老师,老师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是我一直很崇敬的。他们桃李满天下,播下了无数的种子,为我们社会播下了无限多的希望,他们在平凡中孕育伟大,在平凡中谱写着精彩的华章。我一直觉的当老师很好,尤其是小学老师,我看上的是它的假期,每学期同学们放假的时候,这也是老师们的假期,因为我比较爱玩,所以希望以后有多一点时间出去走走看看,饱览这世间的美景。我以后就想回自己的家——XX,去一个好一点儿的小学任教,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一下副业,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店,挣钱去很多地方旅游。
五、就业前景:
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到处都是竞争,这就加剧了我们的就业困难。对于我们小教这个专业以后一般都是去小学任职,而现在很多城市对小学老师的需要挺大的,所以就业前景方面还是挺广的。但如果想进大城市里的好的小学,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还是总归一句话,要想就业没问题,就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中的,精英中的精英,这样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六、评估整理:
成功不相信眼泪,成功不相信懦弱,成功只相信汗水,只有辛劳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只有流过汗的人才能丰收的喜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过磨练的宝剑才会更加锋利,只有经过寒冬的冷冻才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没有人生来就是宝剑,没有生来就有梅花的香味,这是日日夜夜的磨练,这是一滴滴汗水的浇灌。
篇2
1、心理资本的开发:
点燃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入心理资本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紧紧围绕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坚韧”四方面的要素积极开发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源,将有助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能力,点燃其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进而提升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一)分享成功经历,提升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以及采取必要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它外显为自信、积极等心理状态。五年制高职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常常有缺席,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中也经常出现迷茫困惑,不明方向。教师如能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手段,为其目前的现状、可能的未来提供一些实事求是、充满愿景的成长范例,将有助于其迅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2],并对未来持乐观进取的态度,提升其自我效能。邀请一些事业有成、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现身说法,和学生分享成长历程、分享成功感悟,是提升五年制高职在校学生自我效能有效的途径。在多次聆听和自己具有同样经历的已毕业学长的生活故事后,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现状迅速调整对当前和未来的认识。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讲演的同时,也可合理开发现有校园文化资源。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年都开展“感动机电十佳学生评选”,结合活动分享这些从师生中走来的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为其他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身边的榜样,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及时进行总结反思,请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走上讲台同大家分享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学习中的感悟所得,也将有效提升学习者群体的自我效能。(二)设立层级目标,提升希望指数心理资本理论视野中的“希望”是指在成功的动因与实现路径的体验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自我效能感在现实执行层面的一种延伸,它的存在使人更富有耐心与毅力,在职业生涯中也能走得更远。就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立并引导其挑战层级目标的方法来逐步提升学生的希望指数,进而使其在具备一定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累积更多的心理资本。在职业规划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设立一些富有层次感的层级目标,引导学生经由努力对此进行挑战,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成功的经验。这些层级目标可以是紧贴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练习,也可借助各种竞赛加以引导。如以“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规划竞赛”为例,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往届学校获奖作品的赏析,在欣赏品鉴中了解自己的现状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效能感,可引导他们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这时的规划的制定可以从简单的模仿开始,先求形式的相似再求内容的规范。从参赛层面来说争取在校级甚至班级拿奖。三年级的时候,则在原有基础进行修改,使规划更趋符合实际,更趋明晰,并争取能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
2、心理资本的跃升:
推进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在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围绕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乐观、坚韧”四方面要素能有效开发学生的心理资本点燃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热情,但要进一步推进其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则有待于开发出的心理资本不断跃升。这离不开开发过程的不断优化和深入,也离不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包括师资力量、校园氛围、研究程度等各方面的影响。积极营造职业氛围,加强教育艺术将有效地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资本的跃升。(一)优化教育艺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学校要从源头把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入门的质量关;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加强这一队伍现有力量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尤其要注意教师个人心理资本的开发和积累。一个自身没有优质心理资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开发培育出学生优质的心理资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并完善五年制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评价体系,评价内容中可适当加入对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累积的测量评估。由于五年制高职前后涉及时间较长,因而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分段、分层教育,并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二)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校园内外浓厚的职业氛围在整个校园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的活动加强职业氛围的营造,使学生职业愿景在学校文化层面触手可及,提升其目标感和对未来的认知度。我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职业氛围对学生自我效能感、韧性等维度的培养。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四我理念”(即“我优秀、我能行、我负责、我帮你”,其中“我优秀、我能行”就是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开展了优秀毕业生讲坛、“机电十佳学生评选”等一系列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活动。在实习实训场所则有效利用墙壁文化,图文并茂地实践证明,这些活动与举措丰富重塑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丰富重塑了学生的心理资本。(三)科研助力教学,加强对心理资本、多元智能等先进理论的研究目前,运用心理资本干预模型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已形成一定成果,这些成果中有些可以直接迁移至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些则能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借鉴。当然,任何先进理论要真正发挥作用,都离不开根据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应用。关注心理资本等理论校本化的深入研究,将有效推进五年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作者:张旭单位: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3
【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其职业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分析了职业规划教育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及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大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计划机制转向了市场机制。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资源,而且还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真实的了解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因此,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意义的。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1]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4
关键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生就业就不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200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增至212万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万人,2012年为680万人。整个“十二五”期间,大学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接近700万人。短短10年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两番,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尽管有很多原因,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辞其咎,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强化此项工作,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就对职业这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职业生涯有一个科学规划,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个体规划其职业生涯的一门学问。该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以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1908年创办职业指导局为标志。1953年,美国学生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也标志着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走向成熟。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不仅教育理念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也存在许多亟待弥补的漏洞。
1.领导班子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没有足够重视
学校办学的目的是让大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就业率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准,没有较高的就业率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某种程度的失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一所学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然而,部分高校领导班子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诸多误区,在专门机构设立、师资配备和课时安排等方面均不能达到实际需要,很多学校出现了“喊得多做得少,目标多实现少”等尴尬局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某种程度仍旧停留在口头上和计划中。
2.学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兴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引导等,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只在学生毕业前对求职技巧(如求职简历、面试注意事项等表面化的东西)进行指导,着眼于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临时桥梁,缺乏系统化教育和引导,从而混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概念,短短几个月时间很难使学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快速适应社会大环境的要求。
3.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在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本来就不够,加上大部分课程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授课效果极不理想,不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要求,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同时,职业生涯规划与专职教师极少,多数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学生管理工作老师转职过来的,或由各院系负责学生日常工作的辅导老师兼任。这些老师大多没有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很难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这就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效率和效果就更难保证。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不健全
无论是否顺利找到工作,工作状况是否理想,大学生都是走上社会后才能够切实把所学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才会明白在大学期间哪些课程的设置是合理的、有用的,哪些应该进行调整和改善的。尤其在择业实践中,他们更多领悟了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优缺点,具备了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科学评价的条件。因此,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学校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和实用化的最好途径。但大部分高校把学生走出自己的学校当成完成了全部任务,没有考虑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回访,从而丧失了总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教训的捷径。
二、强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措施
教育部2007年下发文件,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步由选修课转变为公共必修课,这就给高校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弊端,高校主要应采取如下4项措施。
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教育体系建设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和教师队伍,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保证软硬件办公设备齐全,实现该项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专业化。要求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政策,了解市场,熟悉学生,有较高的职业指导水平。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和毕业生管理联动机制,定期开展对在校生、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并及时向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反馈调查结果和意见建议,进而对现行做法进行完善,切实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
2.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
系统设立职业规划教育课程,从学生入学之日起把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意识到就业的紧迫性和竞争压力,主动思考未来就业问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课程不仅要针对学生职业能力扩展、专业证书考核等提供指导性的建议,还要增加公关礼仪、演讲口才、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和职业能力等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通过政府协助、校企联手等方式,定期开展实践操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赢得先机。
3.侧重大学毕业生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自主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就业体系的改革方向。职业规划教育应采取邀请成功人士讲授本人经历和成功案例,联系有国外工作经验的人士讲解外国就业经验等,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使毕业生观念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鼓励学生把专业技能与兴趣特长相结合,将创业作为考验自己胆识、锻炼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努力创造出符合自身能力的社会价值。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跟踪回访机制
高校应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建立跟踪回访机制,建立毕业生回访档案卡制度,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单位情况和日常联系方式等,并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更新,定期收集整理毕业生就业动态信息,采取电子邮件、走访用人单位等多种方式,把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设置的适宜度,以及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汇总,弄清全局,认真分析,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有效传递给学生,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总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度重视,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总体认知和正确评价,从思想到行动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呼吁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共同努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创造就业岗位,从而逐步摆脱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娜.浅析如何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大学生积极就业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
[2]吴洪波.浅谈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鲁伟.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教,2010,(11).
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2005年9月21日,国务院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2007 年, 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要求高职院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以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 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与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一、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就业相关信息的认识
新生入学后,要对其进行详尽的专业介绍,具体包括本专业自建立以来的简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群,专业特色,专业发展前景调研,考核方式,就业前景等。同时,设置答疑环节,回答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此外,可以邀请本专业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到学校与新生交流就业经验并提供建议。学校也要对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环节,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务落实到各系部各专业各教师中去
学院可整体开设职业生涯教育公共课程,但是由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仅仅开设统一的公共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院和系部之间的结合,系部也要有专业教师负责各专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同时,系部的专业指导负责人还有对各专业的任课教师进行生涯培训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他们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思考教师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为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真正意识到教书育人责任之重大。
三、以职业人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职业态度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学院教授埃德加?沙因博士在他的《员工精神》一书中提到拥有敬业、责任、进取、合作、忠诚、创新、效率、服从精神的员工是最受欢迎的。这八种精神应越早培养越好。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职场环境。即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多少了解一些职场与校园环境的不同,大部分学生的心态还是没有过渡成为职业人,也没有刻意去培养自己的职业态度。高职学生大多是为了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来接受高等教育,很多想法也不切实际,以为只要拿了文凭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找到好工作。在就业过程中容易攀比,用金钱来衡量工作的好坏,更看重企业能给自己什么,而不去想自己为企业能做什么。更谈不上对敬业,责任,忠诚等职业态度的理解。
高职院校应该以职业人的标准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例如,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用感恩的心去做事,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自己接受父母的付出,国家及学校的培养,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的过程。而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要回报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高职院校可通过走入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总结职业人所需职业态度,并将培养学生职业态度能力贯穿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各系部也要将其细化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并要求各任课教师将其融入到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考核过程中去。不只是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人的态度。例如,在《民航英语会话》课堂中,笔者通过组织学生每次与不同的同学建立小组进行模拟会话练习,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成果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加大社会实践与实训力度,引导学生设计动态职业生涯规划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02-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需求,以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刻不容缓,主要的教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高职院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整个大学过程中全方位的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
1.建立专业化的辅导队伍,加强就业指导部门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启动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计划,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始终,针对学生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分年级有重点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各高校仍以针对毕业生开展“突击式”的就业指导为主,而且内容和形式仍停留在求职面试、应聘技巧等内容,建立专业化师资队伍和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内现有师资资源,例如,相关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等加强对他们的定期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同时,也可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成功人士、校友来校开展职业咨询与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方法,引导学生提高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系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教育是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载体。将职业生涯规划列入高校教学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还要增开实践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突出实践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辩论赛、主题班会、创业设计大赛、寒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参观企业、顶岗实习、模拟招聘会等。从而启发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合理制定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
3.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构建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有利的就业实践指导服务,最终保证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二、做好入学教育指导学生设计生涯规划
高职新生入校后就应及早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尽早明确目标,在大学学习阶段注意训练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技能。为将来毕业生求职增强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在入校后立即进行,许多高校都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在第三年,内容多为求职技巧、注意事项等实用性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却很少,而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导致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劣势。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个初步的认识,使学生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次,开展专业专题报告会,明确阐述院系开设的专业在国内国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阐明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了解所学专业知识能力目标、职业岗位要求、职业岗位前沿技术等。进而指导他们进行个人生涯规划设计,并引导他们从事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以便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
三、大学生应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作为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首先,大学生应客观的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评估,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确定好大学三年学习的短期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措施,培养自己达成目标所具备的各种能力。最后,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校内活动,尤其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和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职业选择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更应重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工作。要教育学生思考自己的未来,认真谋划自己的职业规划,树立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议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2]李勇.构建高职职业化指导的新模式[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6).
[3]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潮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4]殷鸿炜.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篇7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功能决定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大多数仍处于自发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是将原有的专业教学、生活辅导及职业指导融合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存在形式化、课程不系统等诸多问题,影响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本文主要针λ毡钡厍的中等职业学校,对这几所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做调研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现状调查
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笔者于2015年3月对苏北地区几所中等职业学校共12个专业合计524名学生开展了有关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调查,调查共发出问卷524份,回收508份,回收率为96.9%,其中有效问卷为486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24份。调查的学生涵盖12个专业,主要有酒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客户信息服务、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动漫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均为中专三年级准实习生。在做本调查时,学生临近毕业,有些学校专门对学生进行了就业的宣传与指导,属于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时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全面理性的思考①。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2),部分中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了解,其职业生涯规划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缺乏有意识的规划。在482名受访学生中仅有19.8%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职业生涯规划,但还是有33.6%的受访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完全不知。因此,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概念与意识非常薄弱,很难自主地对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缺失的,需要及时加强尽快推进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2.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模糊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3),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自我规划意识极度缺乏,仅有2.47%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非常详细的规划,还有23.87%的受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简单的规划,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的受访学生占73.66%。同时我们在对其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原因调查时,发现受访学生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在学校学习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太早,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等进入社会工作后再做。
3.学生对自身的认识严重不足
表4数据表明,某些中职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了解,也不懂得发展一些职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明确,同时对社会经济向社会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不了解,对于自己与将要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的差距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调查表明,75%的受访学生的爱好主要集中在聊天、上网、游戏这类纯娱乐性活动上(见表4,表中人数略),而其他项目选择的比例极低,这反映了当代中职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强,易受互联网影响甚至有沉迷网络的倾向。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日后职业发展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都不清楚,自然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
4.学生择业行为功利化倾向突出
表5(表中人数略)的数据表明,中职学校学生择业时的行为倾向特点主要有两点:
(1)职业期望值过高。在择业的行为倾向中,55%的受访学生希望将来从事的职业既比较稳定又有较高的收入,还要与自己性格与能力相适应。这明显不切实际的倾向表明中职学生在追求职业生涯目标时存在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2)功利价值观念过强。有40%的受访学生认为收入、职位等才是职业生涯成功的体现,只有6.42%的学生注重日后职业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表明中职学校学生在择业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倾向。在就业的选择上,部分学生对职业的社会名声和经济收入更注重,忽视职业的专业价值和理想价值;忽视自己工作以后事业发展中应付出的努力和应经历的征程。
这都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而这样不理想的教育自然难以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有效指导,这既浪费教育资源,又事倍功半。同时,调查发现,有88.48%的受访学生认同职业学校有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与活动。这说明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引入新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创新实践操作模式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起步较晚,没有相应的法律和条例加以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不是很理想。多数中职学校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只是硬性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实际操作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设比较笼统,请些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不完善,课程的普及率、课程的形式内容不合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某些学校的师资配备缺乏专业性,担任指导任务的往往是学生的班主任,他们本身并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资格,不能科学地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教育的展开往往随意性较大、规范性较差,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研情况,并紧密结合笔者多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认为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有:
第一,中职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相当陌生的事务。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没有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及教师的重视,仅有部分职业学校为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进行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与就业前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作为补充,渗透在专业教学、生活辅导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一般由招生就业处或者德育教研组主要负责学校招生和就业安置两大职能,但某些学校对于两部门间的工作等都没有统一的计划安排与领导管理,无法科学高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第二,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一方面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求职就业信息及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师按照规定教材进行教学,有时会在教学中渗透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各自为政,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宽泛而零碎,缺乏条理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由于无人进行统筹规划,相关教育教学内容就无法进行科学规划与整理,无法构建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另外,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主要集中在二年级下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即在学生实习之前,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贯穿三年的整个学制中。还有部分中职学校在一、二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形式仅限于每学期一次或几次的专题讲座或专题报告,因此效果十分有限。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且由于都是借鉴外国经验,在构建本土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方面做得不够,没有针对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体现在教学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实训课程或就业前面试指导等课程为主,而职业咨询、专题讲座或者工厂企业参观等手段却用得较少。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必然导致学生的职业经验与职业体验缺乏,难以帮助学生在日后真正适应复杂的工作世界。
第三,中职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开展不深入。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和态度表示不太满意,部分学生反映就业指导部门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就业指导老师水平有限。部分学生表示根本不了解就业指导部门的情况和提供的服务。通过跟所调查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了解情况,得知目前中职就业指导部门的大部门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政策咨询和推荐就业等工作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是由就业指导部门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的,对学生进行专项指导和辅导等服务开展得比较缓慢。另外,各学校都针对自身情况展开了一些探索工作,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的地方。这样就造成许多中职学生对就业指导部门工作的否定,甚至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看待。
第四,中职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对于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难以满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某些教师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之甚少,甚至不能将职业测验与职业咨询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除此以外,某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缺乏对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调查经验,自然会导致脱离实际,照本宣科,难以成为学生在学习世界和工作世界之间的桥梁。
第五,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到位。中职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意识普遍比较模糊,不主动考虑自己的未来,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很被动,希望由父母或其他人来替自己拿主意。有些中职生认为读完书,才找工作,现在尚处于学习阶段,不用考虑那么多。没有将学习和自身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学习阶段往往是比较盲目和迷茫的。大部分中职生都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中职学校就读,所以他们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足,文化水平或者专业技能方面不如大学生,因此他们一般都要从基层做起。然而某些中职学生不愿从基层干起,挑三拣四,包括某些家长都对中职生毕业时的职业期望过高。当前,学生过于依赖父母或他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某些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其他一些途径,深刻体会到就业的压力,往往对未来的前途很悲观。只看到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的优点,过分地否定自己,容易让自己失去信心,悲观情绪带来的一定是不利影响。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作用的认同度不高使职业生涯规划的展开普及和深入不够流畅。所以要尽快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脚踏实地地为之努力奋斗,避免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
由于本次调查在抽样方式、访谈人数和分析手段等方面尚有欠缺,可能揭示问题的深度和方向存在不足,但调查结果依然存在一定的震撼力。中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
注释:
①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4(20):20-23.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中职学生生涯划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2.
[2]杨秋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4(20).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调研
自2003年以来,我国逐渐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职业规划的公共选修课,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开展也有不少研究,但对其教育效果讨论甚少。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自2007年起,对每一届学生安排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今已有4年,为系统了解其效果和影响,笔者对我院2011届普高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以更有针对性、更加系统地开展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功就业。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以2011届普高毕业生为抽样框,随机抽取,共抽取14个班级,250名学生构成了本次调查的样本。
2、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由被调查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其中有效卷为196份,有效收回率78.40%。在有效问卷中,本科176人,专科20人;男生68人,女生128人。
3、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全部问卷资料经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录入,然后采用SPSS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是有层次的,主要体现在“自身——职业——环境”这个梯度上。具体而言,学生认为了解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比例较高,达到58.8%,不了解的较少,仅有9.7%。而从“对自己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是否了解”一问上开始,“非常了解”和“了解”的比例就开始下降,而“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比例则直线上升。到“对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的要求和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是否了解”一问时,“非常了解”和“了解”的比例下降到18.8%,而“不了解”和“很不了解”的比例则上升到39.8%。
(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情况
调查测试了学生在“知”、“情”、“意”三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可程度,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有85.2%的学生认为明确的职业目标对在校学习和发展“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只有4.5%的人认为“没帮助”或“毫无帮助”;有70.9%的人认为,在学习、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做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或“重要”,仅有5.1%的人认为“不重要”或“根本不重要”;但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程度上,却出现了更大的反差,只有49%的学生“非常需要”和“需要”,竟有9.6%的人“不需要”或“完全不需要”,反映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情意三者的不统一。
(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情况
就各种形式的职业规划生涯教育对自己就业是否有帮助一问,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教育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评价前两项(非常有帮助、有帮助)百分比之和为31.6%,后两项(没多大帮助、毫无帮助)比例之和为25%。调查中,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实际规划情况并不理想,有三分之二的人连近期的具体规划都没有,甚至都没有考虑过。
(四)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影响的人物调查情况
笔者在相隔较远的方位设置了两道相近的调查题,以研究对我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有影响的人物,两个问题的反馈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在遇到职业选择或困惑时的首选解决渠道上,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同学朋友(41.3%)、家长(24.5%)和自己思考(19.9%);而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职业选择及发展最有帮助者的人选上,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自己思考(32.7%)、家长(26.0%)和同学朋友(23.5%)。尽管顺序不一,但排在前三位的选择是一样的,同时反映了仍处于青年早期的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交流的一面。遗憾的是,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很有限,均仅勉强超过8%。
(五)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和相关课程的选择
调查显示,较多的学生(44.9%)还是更愿意选择学院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也有1/4的学生更愿意选择各类社会机构的免费测评服务,但对高质量的收费测评只有8.7%的人选择。就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上,学生的选择呈现了较强的多样性,但总体而言还是有一定的趋向。有56.1%的人认为在第二学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自己最有帮助;33.7%和27.6%的人分别认为在倒数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自己最有帮助。
(六)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影响的学生基本情况的相关因素研究
1、性别因素
统计分析显示,性别对“校内周围熟识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评价”和“校内外同学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有无影响”有显著性的影响(P值分别为0.010和0.024),特别是前者,男生表现出更多肯定性评价,而女生则表现出更多的不了解。
2、就业实践或工作经历因素
调查反映,是否有就业实践或工作经历对“大学生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和“对学院周围熟识的同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如何评价” 有显著性的影响(P值分别为0.05和0.037),而在“对大学生活现状是否满意”和“即将毕业是否有信心找到一份工作”两问结果的统计中,其P值分别为0.002和0.005,表现出高度显著性。
有就业实践或工作经历的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现状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7%和9.0%,而无经历学生的相关比例仅为0%和5.9%;有就业实践或工作经历的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现状很不满意的比例只有为5.4%,而无经历学生的相关比例竟为20%。
3、家庭经济状况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校内外同学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对自己有无影响”、“就业指导课在第几学期开课对自己最有帮助”和“更愿意选择哪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具有高度显著性影响,其P值分别为0.014、0.013、0.018和0.029。除此以外,家庭经济状况因素还对其他多个问题回答有显著性影响,也是本次调查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
四、对进一步推动我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但 这些需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有了质量的保证,才有可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实践的引导。否则,非但达不到效果,相反,甚至可能出现误人子弟的情况。
(二)注重实施个性化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立足点来自于个体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可复制,失去个性指导色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是无生命力的。因此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要高度重视对个体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指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组织校内外的专业教师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有充足的指导教师和充分的个性化指导时间。
(三)充分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就业能力的辩证关系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激励学生努力奋斗,把握机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就是了解自我、设计自我的过程。大学生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就是要不断督促自己挑战自我,有意识地进行具体的职业准备工作,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最终职业生涯目标的达成不断前进。没有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便失去了方向而导致效率低下和精力浪费;而没有就业能力的培养,再精致的生涯规划也只是划在纸上的饼而已。
(四)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具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参观、考察乃至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充分体现高校的教育功能,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不断满足大学生的日益增长的对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求职技巧等知识和技能的需要。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仍偏于理论和生硬,实践操作性较弱是一个通病,因此课程建设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不断加强的一件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爱丽,白丽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阶段教育的思考[J].大家. 2011(14)
[2] 丰硕.体验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应用浅析[J].成人教育. 2010(11)
[3] 王立,张浩玮,曾俊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及改进 [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2(2)
作者简介:单陶峻,1975年生,男,江苏丹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学校心理咨询。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结合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提高和培养大学生毕业以后从事相关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伦理观念。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存在本土化不够,并且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渗透,从而影响了其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并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份,能够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较欧美起步较晚,虽然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大学生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有16%。”第三,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中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单单是人数的增加,更是因为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最后,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也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当今高校的大学生,对于自身价值更为关注,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民主意识普遍增加,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填鸭式灌输模式形成鲜明的反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日益增强的开放意识的需求,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的注重大学生对职业的探索和认识,能满足对新观念和新事物的追求,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有效实施。由于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体系,不如思想政治教育体程那样完善,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够明显。而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机构都已很完善,将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适当的应用。有助于其教育过程的有效景施。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内在契合
(1)教学对象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对象都是大学生。每个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的不同,而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断走向人性化,根据工作对象的个体特点出发,尊重个性的发展和选择的权利。而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并出做自己的职业选择。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了共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中的应用有了可行性。
(2)过程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具有理论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具体体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并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并通过实践来检验成果。
(3)教育内容的互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在规划职业生涯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本身,不仅反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方向和具体选择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途径,而且体现了职业教育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引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具体化,并且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以职业生涯规划课为依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性质和方向的关键。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真正的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自我发展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做出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和社会客观需要的职业选择。“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举办全球技术与经济、工作与职业,人口与劳动力走向等讲座,进行就业市场介绍,制定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社团、各式社会实践和学校集体活动。”在高年级大学生中,进行职业观和职业技能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等。以上这些内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转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观念。
(2)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推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融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基本特征是实用性和实践性。鼓励大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表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能力培训、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市场调研活动等实践活动,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因此,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可为学生自我发展,展示自我提供平台,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减轻社会化过程的阵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加强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高水平、高素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一支具备职业生涯规划业务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素质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第二,要加强对指导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将长期进修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方向阳.职业学习与就业全程指导[J].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
[2]满东升.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8)
[3]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
[4]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徐建思想政治教育对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路径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黄一岚,黄新敏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3(3)
篇10
内蒙古财经大学 010051
(王桂荣:女,内蒙古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 职称: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英语教学)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因此当前,应该注重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而这场改革又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前提和基础进行展开和实施。这是摆在当前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索,首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概述,然后阐述了如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在结论中阐述了当前时期下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 教学改革 意义
从1999年我国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情况。因而当今的高等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衡量一个大学教学质量如何归根结底是要看它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换句话说看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拿来就能用。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新的社会发展需要要求高校快出人才、出精品,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只有面对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促进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的转变。本文攫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前提,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下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在结论中阐述了当前时期下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重要的意义。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上,我们可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作为规划的标度和载体的。在此过程之中,大学生需要分四个方面进行规划,主要为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是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1.大学生在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1 坚持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次经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它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航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即是学校与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较早的树立就业思路,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与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即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对的稳定。即不能够随便的更改,这样一方面是由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职业生涯的指导性决定的。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时期内稳定,而不能随性改变,否则会导致目标的盲从和缺失。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具有局限性、限时性、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也需要及时的更新以不断的完善。
1.2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实事求是,就是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以及能力去办事。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如此。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性去盲目地、多条款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从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出发,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后,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制定。这样既可以更好的推动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畅想,而且可以减少其进入迷途的机率。反之,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则变成空想,进而使大学生的事业毫无进展,生活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目标可言。
基于如上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原则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高校必须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2.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下面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2.1 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的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2 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较强的情况,在今后高校应积极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其教学目标,即兼顾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到特定岗位实习等,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明确、新颖,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
2.3 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借力于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在校大学生职前训练,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式训练。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本中心载体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加强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则可以使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演,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职业训练过程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与实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其加深其对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理解与领悟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开拓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对于职场规则、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具有着重要意义。
2.4 加强实践实习,培养职业技能
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此外。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与有关职场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可知,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当前时期下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1,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大学生适应今后的职业埋下伏笔;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能够使大学生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能够使其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并能在毕业之后尽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赵颂平,张荣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05) .
[2] 王介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四个误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第12期.
[3] 谭敏.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的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
[4] 吕平,刘华利. 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09(9).
[5] 吴薇. 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D].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