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成果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保护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保护成果

篇1

关键词:石质文物保护;遗产监测;病害肌理;环境研究;保护材料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石质文物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何科学有效的保护石质文物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石质文物的保护是包括文物现状调查、病害机理研究、环境监测分析、保护材料研制、保护修复操作、保护档案建设、美学价值讨论等内容的系统工作,是一个由考古、艺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质等多学科分工与合作的过程。多年来,中国在石质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也与国外建立了广泛联系,并组织国内外专家针对石质文物的保护联合开展了多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2015年6月13~14日,2015中国石质文物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隆重举行。旨在展示石质文物保护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一个探讨和交流石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平台。本次会议的研讨范围包括:石质文物保护原则、理念的探讨,遗产监测与保护策略,诊断分析方法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保护材料、技术、方法应用研究等。会议共收到论文53篇,来自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石窟保护研究机构以及意大利、英国、日本、叙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地区的69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38人在大会做了专题发言。研讨会期间,与会的各位专家、代表多角度、深层次对石质文物的研究、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利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坚守保护理念,积极探讨遗产监测问题

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从文物保护逐渐转变为文化遗产保护后,对保护理念的认识日益深化,文化价值的保护得到更多关注,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实践。基于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指向,与我国类型多样的文化遗产实际更加适合。对于石质文物的价值多样性和病害复杂性,如何理解其真实性,如何权衡、体现其价值,如何兼顾历史价值和修复干预的稳定性,如何平衡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皆是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次会议的发言和讨论也体现了这些特点。

詹长法以《现代文物修复的思考--以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为例》为题从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指出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艺术品修缮在理念和方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同时在实践中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意大利文物保护修复理论家布兰迪认为修复首先是对对象的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并让其得以传承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思考。孙华的《摩崖石刻保护建筑设计理念初探》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学界先前在石窟寺及石刻保护性建筑设计和实践的得失,从地表防渗、通风防潮、遮阳避雨、崖壁减负、建筑形体、环境协调,以及保护性建筑的可逆性等方面对摩崖石刻保护性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奚三彩的《杭州龚隹育墓石刻文物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对早期文物本体上的水泥填补和使用铁钉的铆接等取舍问题进行思考,并指出在不对环境风貌有较大扰动的情况下,在摩崖石刻外部修建保护性建筑及设施是保护石刻的有效方式。张晓彤的《修者其责观者其权决定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因素的探讨》就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效果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同时又从一个修复者的角度和一个普通观者的角度,探讨开展专业修复活动时自身的困惑与反思,浅析“舆情”差异的原因和背景。

目前,在文化遗产本体和关联环境要素类型多、范围广、影响因素复杂的条件下,遗产监测要体现更好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认清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关键问题,梳理监测指标、明确工作重点等方面开展细致的工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遗产保护,实现监测的意义。同时使遗产监测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在本次学术交流中,意大利Heleni Porfyriou(海伦尼・博尔菲里昂)以《世界遗产地和历史中心的监测――意大利的贡献》为题介绍了欧洲最初从有形的角度保护历史遗址到后来的监测保护措施和政策,基于意大利在遗产城市进行的监测实践和经历,一是评估世界遗产地的监控情况和世界遗产的现状;二是ICVBC制定了“保护地”方案来评估游客对历史中心造成的影响。郭璇的《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建构初探以大足石刻为例》介绍了大足石刻世界遗产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部分成果,尝试构建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地的监测指标体系,探讨了这一指标体系对于石窟类遗产地的适用性和地域特殊性。叙利亚Maya Hassan(玛雅・哈桑)的《沿海石质遗产地气候变化的保护策略》指出在其绝大多数文化遗址中,古叙利亚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对石质材料的运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质遗产正面临气候变化的威胁,需建立一个可持续、有成长和扩展空间的防线,从而制定一个针对叙利亚海岸考古学区域的保护策略。

二、加强病害机理研究,促进检测分析水平提高

多学科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已在文物保护的方案制定、操作实施、研究评估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观分析与表观现象的结合研究、劣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干预手段与材料的评估方法和综合体系的完善,对文物本体保护至关重要。参加本次会议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各自在这些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意大利Fabio Fratini(法比欧・弗拉蒂尼)以《建筑石材的损坏》为题指出物理蚀变的过程会导致石材分裂成不同大小的碎片,但其化学和矿物学成分不会发生改变;化学蚀变会给石材带来巨大的改变,使矿物在溶剂中完全溶解,氧化元素发生颜色上的改变进而生成氢氧化物,元素溶液化形成黏土矿物和不溶残渣等,为此,关注石质艺术品材料的损坏过程尤为重要,有助于选择最恰当的修复手段来延缓石材损坏现象。李黎的《承德凝灰岩文物的劣化机理及保护材料筛选研究》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凝灰岩质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凝灰岩的微观分析认为,凝灰岩岩样中伊利石/蒙脱石混层(I/S)是凝灰岩劣化的物质基础,流纹构造和微节理是凝灰岩劣化的结构基础;通过劣化模拟试验证实了水和结晶膨胀性盐是凝灰岩发生风化破坏的外界条件。根据病害类型及成因筛选出了修复保护材料,为承德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作为我国凝灰岩质文物的保护加固参考。

意大利Loredana Luvidi(罗娜丹娜・拉维迪)以《大型不可移动文物的可持续诊断方法通过快速和更为先进的技术进行比较》为题针对文物本体受损原因,强调如何将制定保护计划的可持续诊断方法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文物。张兵峰的《梵天寺经幢岩石病害分析检测研究》通过对经幢石灰岩岩性特征鉴定、岩石吸水性能实验、化学成份分析及其几种主要病害样品分析检验出发,分析其岩石劣化机理和表层风化病害产生的原因,为经幢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意大利Maria PerlaColombini(玛利亚・佩尔拉・科隆比尼)的《高等亚洲古代造像彩绘和工艺修复仪器分析》,通过多项分析技术得出的有关颜料和粘结剂的数据,呈现累积的样本,讨论古代亚洲画家使用的彩绘技艺,首次对古代亚洲雕塑的彩绘材料和技艺提出独到的见解。严绍军的《宜昌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指出为研究三游洞渗水病害机理,进行了三游洞水文地质勘察和岩溶调查,采取岩、土、水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岩石的物质成分和微观结构,查明了三游洞景区的地下水类型和埋藏条件,研究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的规律,建立了水文地质模型,评价了地下水对摩崖题刻的危害,提出了渗水病害防治对策。

三、重视环境质量研究,扩大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会议中的环境研究交流内容均不局限于单纯气候因素的分析评价,而是体现了文物本体病害与环境影响对应关系的探讨。研究方法和动态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以及环境研究结果为预防性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支撑等趋势,在代表的发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三维扫描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文物信息精确留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会议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张彭义以《环境因素对千手观音造像保护的影响研究》为题从大足千手观音所处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大气颗粒物、雨/雾水成分分析,造像表面成分分析等研究表明,千手观音造像所在的微环境高湿度、凝结水多发且酸性颗粒物污染严重,需要及早对千手观音造像开展预防性保护。黄继忠的《石窟岩体水分循环研究》根据石窟山体的宏观环境和包气带空隙特征,从水分循环的角度研究了大气降水、空气中的水汽在气候因子驱动下的循环转化规律。说明云冈石窟所在山体含有一定量的空气,确实与外界存在密切的水汽交换关系。

吴育华以《三维之下觐观音――三维扫描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复中的应用》为题指出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因雕凿结构复杂且存在多种病害,使得其空间形态异常复杂,如何准确获取其空间信息并应用于保护修复工作具有一定挑战性。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因精度高、安全性高和效率高被应用于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工程,应用实践表明,三维扫描成果为现场实际形态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且在千手观音的科技考古、形态监测与数字展示等方面应用具有广阔前景。日本TANIMOTO Chikaosa(谷本亲伯)的《石质文物保护中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介绍了电阻率和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及其在石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必要性,与传统的文物保护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易于扩充,测量准确等特点。刁常宇的《融合激光三维扫描与多图像三维重建技术的石质文物数字化方法》总结出激光三维扫描和多图像三维重建的优势可以结合应用,实现最高精度形状细节和最高精度纹理细节的文物数字化。

四、研发保护材料应用,增强文物安全因素

本次研讨会中,国内外的学者们也带来了在保护材料应用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材料应用更加注重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影响,对材料自身的稳定性以及特定环境下的耐候性的考虑也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亮点。学术交流中,学者们对具体实例讲解让大家看到修复的实施和专项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系统,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即是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复和研究同步的课题,这对促进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体系的完善具有更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西安交大和玲的《透气性POSS基聚合物保护砂岩的研究》以POSS为起点,分别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甲基丙烯酸酯异丁基聚倍半硅氧烷(MA-POSS)为单体,获得用于保护岩石的POSS封端共聚物(简称P1)和刚柔兼具的共聚物(简称P2);分别研究了这两种材料在溶液中的组装胶束、膜表面动态吸水性与热机械性能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两种不同孔隙度的砂岩进行保护效果评估;结果表明:P1和P2有望作为有效的砂岩保护材料。戴仕炳的《石质建成遗产表皮材料学监测技术体系研究》结合我国及德国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石质文化遗产表皮材料学检测技术体系,为石质建成遗产日常维护及保护修复提供依据。蒋德强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的研制》采用改性醋酸纤维素材料为主要黏结剂,并结合能够与基体中残留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有机硅单体,制备出了一种能够在潮湿环境下正常挥发干燥,不用去除基体中的水分,同时具有一定透气透水性的溶剂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有效地解决了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的加固问题。所研制的潮湿环境下风化砂岩加固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大足千手观音造像的砂岩加固。

篇2

[关键词]传统文物 修复技术 保护 传承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84-01

刘梅梅(1971-),公主岭人,任职于吉林省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简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因此,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且整编成册,进行必要的辨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海外,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注重国际化的宣传,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2002(4).

[2]程娟,钱晋,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3).

篇3

文物保护的三个主要内容中,都是采用化学原理或化学方法来实现的:通过仪器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结合化学原理来研究文物的损害机制,根据不同的机制选择保护文物的最好材料和有效措施,使其能够尽量保持文物良好的状态形象,减缓其氧化过程,减少其他物质的腐蚀性破坏。化学溶剂在文物保护中主要用于文物的外层保护,作为防护剂或缓蚀剂来保护文物,隔绝或减缓外部环境对文物的侵蚀破坏,但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物所采取的保护处理措施需要根据文物自身的特性以及破坏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物根据不同材质主要分为:金属文物、石质文物、竹木文物、丝织文物、纸质文物等,每一种类型的文物都有量身定制的保护处理方法,同一类型的不同文物也需要区别对待,保证每件文物的保护措施都可以收到理想效果。金属文物,主要是青铜器和铁器,主要保护措施是对其进行防腐蚀处理,主要处理程序是对文物进行除锈后,外表涂缓蚀剂,减缓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等对文物的腐蚀作用,主要采用有机硅材料、微晶石蜡、醋酸乳液、丙烯酸乳液进行金属文物的保护作用。石质文物,包括可移动的文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主要保护措施是对其进行防风化处理,主要处理程序是对文物进行清洗后加固,然后外表层涂刷防护剂,保护文物不受外界环境的侵蚀。由于不可移动的文物环境复杂,对化学溶剂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防水性、透气性、耐候性等特性,目前主要采用硅树脂和氟树脂作为石质文物防护剂。竹木文物,由于其自身比较难于保存,所以需要更好的文物保护措施,主要处理程序是对文物进行干燥后,进行灭虫,最后涂防火材料,保证文物的安全性,对文物的干燥可采取自然干燥法、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等,文物防火材料可以选用过氯乙烯树脂、氯化橡胶、酚醛树脂和氨基树脂等进行处理。丝织和纸质文物,主要是防霉、防蛀、防老化,由于文物比较脆弱,所以并不是适合采用化学溶剂进行保护。

在目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常用的化学溶剂多为合成高分子材料,但这些材料大多都采用以苯、甲苯、丙酮、醇等挥发性有机溶剂,不仅制作成本高,还会在文物保护使用中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保护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例如溶剂型有机硅树脂作为石质文物的防护剂时,由于下大雨时水能渗透到薄层底下并溶解岩石表面的盐分,气候变干后盐分结晶生长,增加壁孔压力,这样多次循环后使处理层附着力变弱,以致剥落。而其他溶剂也会在石头表面形成了不可渗透的薄膜,石头表面的水不易干燥,于是水向石头深处渗入,将盐分移动到石头表面附近沉积为风化物,久而久之使石头破裂。绿色化溶剂就解决了上述问题,绿色化溶剂的透气性比溶剂型树脂好得多,更适合于石质文物的保护。例如最新研究成果双组分水性氟树脂,透气性和环保意义均优于传统溶剂,耐沾污性、耐水性、耐酸性都相当好,同时无光泽,符合修旧如旧的原则,而且透气性很好,在常温常压下,可使涂层内的水分挥发出来,保持石质文物内水的平衡,漆膜不易起泡脱落,这种溶剂将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绿色化溶剂对文物保护的影响

绿色化溶剂作为新兴的研究成果,为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不再拘泥于传统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研究,改变了以往文物保护中材料选择的局限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有更多的适用于文物保护的绿色化溶剂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这不仅仅是材料的革新,更是文物保护中的绿色环保意识的成熟。绿色化溶剂以其成本低廉,环保健康的特点,比传统材料更具优势,在性能上也更胜一筹,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逐渐扩大适用范围,逐步替代传统高污染的材料,也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更深远的影响。首先,绿色化溶剂大幅度减少了文物保护工作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传统的文物保护材料中有大量的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挥发后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尤其对于一些大型的不可移动文物,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防护保护,必然会使用大量的防护剂,完成文物保护后,这些挥发物质污染文物附近的空气、土壤和水源等,甚至会反过来污染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加剧。而绿色化溶剂就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主要以水为溶剂的防护剂,对环境是无害的,对文物周围的环境基本没有影响,对文物本身也不会造成污染,而且对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也是无毒无害的,也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免受污染影响。其次,绿色化溶剂提高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效率。本着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目的而进行的绿色化溶剂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引进绿色化溶剂,得到的结论是明显优于传统的高分子材料。优势不仅仅体现在环保的方面,在文物保护的透气性、耐久性等特性上都略胜一筹,而且制作成本也明显降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不仅可以解决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污染和自身保护问题,还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资金利用,改善了传统材料容易失效,需要反复保护的缺点,为文物保护工作赢得了更多的优势。再次,绿色化溶剂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领域的绿色意识。绿色化溶剂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采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提高了效率,这大大促进了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绿色环保意识,在采用环保措施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降低成本也会促进更多方面采用环保的材料,从文物保护领域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促进环保产业的不断发展,也同样会带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新进展。

三、总结

篇4

一、常规性工作狠抓不懈

1、充分利用节假日、“文化遗产日”、“12.4”法制宣传日、文物普查等大好时机,做好文物法规的宣传工作,全年开展宣传活动不少于5次。

2、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经费,认真完成招商引资工作任务。

3、强化单位“创新”和文物景点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创建优美环境示范县街道文明劝导和单位软件建议工作,为一举创建达标展劲出力。

4、继续做好文物信息报送工作,力争局网站月均采用信息五条,部分信息报送省市文物网站采用。建成单位门户网站。

5、继续做好东青镇、文昌镇、元坝镇、中土乡等乡镇文体旅游联挂工作。

6、做好地面文物资源点的升级申报工作,从“三普”文物资源点中升级申报一批文保单位。力争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7、配合县内重点项目工程,切实做好现场考古、发掘、清理、调查工作,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实施文物保护科学决策。

8、做好文物保护“四防”工作(防火、防盗、防毒、防事故的发生),加强地面文物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护管理,确保实现第21个文物安全年。

9、做好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灾后重建完成后的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做好全县文保资源统筹利用,壮大文化产业,让其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完成

根据国家、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安排布置,二o一一年全面完成我县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崇霞宝塔、渡口遗址、中土观音寺、临江寺、寻乐书岩、馆藏文物修复及设备购置,子项目:阳岳寺、紫云宫、云台观)的灾后重建扫尾任务。

1、3月底前完成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项目灾后重建工程的主体建设工作;

2、8月底前完成各项目竣工验收、决算、审计、环境打造治理等系列工作。

3、12月底前完成文物救灾志、重建志和灾后重建档案的规范建设工作。

三、“三普”第三阶段工作扎实推进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布置,我县“三普”工作现进入第三阶段,二o一一年将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成软件装备、查验、数据录入,科学分析分类工作;

2、按照规范要求形成普查工作的各项成果,分类汇总,编写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普查档案资料;

3、编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按照文物类别、编撰全县文物普查成果一书;

篇5

*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任务重,是*区至今最彻底的一次文物普查,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严密有效的组织领导为这次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这次文物普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是历次普查中规模最大、动员和参与人员最多、组织机构最严密的一次普查。我们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的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在区文化体育局设办公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专门召开了*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动员大会,强调了此次文物普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各部门全力配合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区文化体育局精心组织、加强协调、全力推动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全区各部门也相应成立了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区各社区居委会甚至城中村也以文化站(室)为中心,纷纷成立普查工作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为整个普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在文物普查期间除有专人陪同普查外,区委、区政府机关领导经常过问文物普查工作,区文化体育局的领导还深入普查一线了解普查进展情况及问题,看望慰问普查队员,各部门以及社区居委会、城中村配合到位,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

*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区根据*市文物局的安排部署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大大推进了我区文物保护工作。

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保护和建设的矛盾日益凸现,许多尚未发现或未列入保护的文物资源面临着自然或人为破坏的危险。此次的文物普查工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在我区城市建设中文物保护的预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丰富我区城市文化内涵,提高我区城市的文化品味和魅力,进一步推动我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深入宣传,动员广泛,成效显著

广泛深入的宣传,形成了文物保护工作良好的社会氛围。文物普查工作得到各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大量深入持久的新闻报道,在全社会形成了重视和关心文物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有效增强了市民保护文物的意识,甚至不少市民也自发加入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纷纷主动报料,提供线索。普查专业人员深入各地现场,带动和影响了当地群众,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文物的能力及保护文物的意识,可见本次普查既是对我区文物的全面普查,也是对文物工作的全面宣传和普及,社会成效相当显著。

四、认真普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

通过地毯式的普查,发现了大量种类丰富、价值较高的文物线索。*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田野用时45天。踏查率均达到100%,圆满完成了*区的文物普查任务。本次文物普查共记录*区文物点243处,复查74处,新发现169处,其中,遵办留养局章程碑的发现,对研究清代社会历史、收养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乌氏家族墓地的发现,为研究清代晚期回汉关系、回族生活、葬俗等,具有一定的意义。庙后街张氏民居的发现,对研究*市民国时期的民居特点、建筑风格等,均有重要价值。

篇6

20__年,县文物管理所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按照县文体局的全年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思维,克难攻坚,抓好各项业务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建立了全县文物保护网络。年初,县文化体育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文物保护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二级单位。由县文物管理所与各乡镇文化站长签订文物保护安全责任书,县文物管理所与重点文物村签定文物保护安全责任书,加强对重点文物的常态化管理,形成文物保护网络,将文物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开展文物巡察工作。县文物管理所与县文化市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相互配合,深入省、市、县文物保护单位和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重点文物点,开展不定期和定期文物巡查,了解情况。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文物保护标志。同时,文物管理所加强对馆藏文物的安全防范措施,增设了监控探头、红外线报警器等设备,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无文物被盗案件和其他文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是抓紧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工程项目。为确保“十三五”期间文物保护工程如期开展,我所对现有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立项,目前完成了南襄城遗址安防工程、消防工程项目、曾家湾民居修缮工程项目立项报告编制,曾家湾民居修缮工程项目立项已被省文物局通过。二是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工程建设。我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付家河民居搬迁复建工程按照工程进度,主体建筑已完成,正在进行后期屋项加固、墙面处理、内部门窗安装工作。将于6月底完成全部工程。

为了展示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宣传我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确保我县人民群众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益,县文物管理所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开展博物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争取工作。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全国旅游日等节庆活动,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宣传工作。今年4至5月,与__市博物馆联合开展了文物展览进校园进社会活动。先后在在__初级中学、世纪广场举办了文化遗产图片展和文物知识讲座进课堂活动,先后有1万多人次观众观看了展览,1000余人次聆听了文物知识讲座,为我县人民群众文物知识的增加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县文物管理所做好博物馆日常的免费开放工作,全年接纳社会观众3000余人次。

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要求,进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认定和文物登录工作,高标准开展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县文物管理所采购了照像设备,搭建了摄影棚,按照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对于普查的具体要求和规范,正式启动了对馆藏文物的数据登录、拍照和数据上传工作,目前已完成博物馆馆藏430件套馆藏文物的文字数据采集、照片拍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数据上传工作,已上传文物数据31件套。

篇7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

人类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会遗留下来许多的遗迹遗物,而这些遗迹遗物就可以成为文物,它们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们从事的社会活动进行反映,呈现人类利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的情况,展现出当时人们的智慧。这些文物要想继续保存下去,就需要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基层博物馆作为最基础的单位,在我国的文博机构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关的管理体制出现了滞后的现象。

一、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地方领导不重视,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地方的政府当中,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经济,对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不够重视,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相关的管理者对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展开不够支持和配合,对其存在的价值认识不足,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比较轻视。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地方的政府对“面子”工程十分重视,在展厅的建设上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在建设文物保护库房和引进文物保护先进技术的时候却不愿意支持。而其他的文物主管部门在进行例行的基层博物馆检查的时候,仅仅在防火和防盗方面比较关注,对自然损坏的文物情况却比较忽视,所以当基层博物馆开展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时候,遇到困境也无法获得太多的帮助。

(二)文物保护经费不足。虽然现如今中央政府对地方文物的保护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渐加大对基层博物馆的经费投入,以此来保护珍贵的文物,但是由于历年来出现欠账的情况,我国各地的文博机构收藏的文物数量巨大,并且每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同,很多的基层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的时候,资金仍然无法落实到位,所以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文化经费的发放仅仅只能将人员的工资和一些办公支出进行维持,却无法开展文物保护,对于文物保护经费的投入微乎其微,不少珍贵的文物由于资金的紧缺问题在库房内不断损坏。

(三)基层博物馆体制不健全。在地方文物保护之中,主体的力量就是基层博物馆,但是由于其中的人员任务繁多,常常身兼数职,例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文管办之间所使用的人是一样的,包括基层博物馆,有的时候在上级布置其他任务之后,人员还要分散做其他工作,所以基层博物馆的保护人员十分短缺,并且任务繁重。与此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甚微,文物保护工作的展开受到了影响。

(四)缺少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文物保护队伍。在基层博物馆之中,由于文物保护专业的人才较少,缺乏相应的人才导致基层博物馆只安排兼职人员来负责管理文物库房,而兼职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专业文物管理知识,甚至连基本的文物保护知识都不了解,只是负责看管文物库房的钥匙,所以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处于落后的状态,首先就是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在文化素质方面低下,缺少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基层博物馆的管理体制问题,由于管理体制比较传统,没有开展创新改革,导致人事任免工作仍然有上级负责,缺少激励机制的刺激,并且由于工资待遇低下,无法引进优秀的人才,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二、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一)地方政治重视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基层博物馆应该将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践行贯彻,将文物保护的珍贵性体现出来,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文物保护工作,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地方政府和民众应加强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保护文化遗产。

(二)多渠道争取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经费。在基层博物馆中,经费的主要来源就是地方政府的拨款,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许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无法对馆藏的文物进行保护。首先,利用《文物保护法》将文物保护作为一项事业,通过本级财政预算进行经费拨款。其次,通过举办展览会展示地方特色,加强基层博物馆的影响力,引起重视。再次,争取企业的资金援助,通过社会吸引资金,形成博物馆和企业之间的互利互惠。最后,增加造血功能,将基层博物馆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加经费。

(三)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的建设。首先,建议高校开设相关的文物保护相关专业,由于现如今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较少,导致人才需求增加,人才队伍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而在发达国家,文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学校的热门专业,所以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应该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其次,要对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在文物保护之中,主力军就是在岗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但是由于其专业技能素质低下无法进行科学的文物保护,所以要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帮助人员拥有更加全面和先进的文物保护专业技能。再次,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馆藏文物的保存情况不理想,主要是由于修复技术不强导致的,相关人员主要是利用陈旧的文物保护方法进行研究,不会利用计算机和物理化学等综合专业技术开展修复工作,所以需要加强现代技术的掌握。

三、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人才队伍建设,从文物的保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合理地展开对基层博物馆中的文物的保护,只有不断的培养人才,才能够更加有序且可持续地帮助基层博物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斯利.略谈县(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南方论丛.2008(10).

[2]胡继高.当前文物保护科技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

篇8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文物是人类社会遗留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做好其保护和传承工作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按照《文物保护法》,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把文物保护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等,并建立健全文物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而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抢救、利用、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加快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文物的保护、抢救、开发、利用、管理等工作离不开人才,有力支撑和促进着文物事业的发展。因此,要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然而,目前我市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许多文物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素质不高,和自身所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如何做才能提高文物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好、业务精的队伍呢?首先,文物管理所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锻炼的机会,通过管理干部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相结合、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送出去和迎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文物工作者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其次,文物管理所要严把入门关,引进一些专业知识强、业务水平高的人才,解决现有文物工作者缺乏的问题;再次,主动协助政府组建培养一批业余文物保护队伍,以解决文物工作难以向基层延伸,而文物保护工作又必须落实到基层的矛盾。

三、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文物的保护、开发与修复

文物保护和维修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不足是影响和阻碍我县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了保证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利用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建立多元格局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将文物保护经费切实纳入到各级财政预算中,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并做到逐年递加;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调动社会力量,从企业、个人多方面引进、筹集文物保护资金,以更好地开发与维修文物;三是积极探索提高文物管理单位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尝试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转让一部分使用权、经营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

文物保护工作人人有责,不仅需要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工作者参与,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为了加强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文物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认识到文物的重要性,提高保护意识。具体做法:一是文物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在具体工作中充分利“文化遗产日”“文物保护宣传周”及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采取散发宣传单、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图片展览、设立咨询台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或举办各类展示、展览、讲座、文艺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及文物保护的意义,让广大人民真正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去;二是要利用现代科技,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各种形式宣传报道文物保护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三是积极推进优秀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知识进学校、进课堂工作,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这些工作的开展,缩小了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了文物保护的工作当中,营造了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

五、突出重点,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和普查工作

文物管理部门应全面做好文物普查、登记、征集等工作,以有效保护文物。除了收藏于文物管理所、博物馆之外,许多文物都散落在民间,为了掌握文物的分布,做好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文物管理所、博物馆不仅要做好自身安全防范、登记工作,也要深入偏远地区,克服野外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对全市辖区内文物分布情况做较详细的了解和准确的统计,以有效保护散落于民间的文物。这不仅能使我市原有的文物资料得到充实,规范文物档案,还极大地巩固了文物保护成果。

六、妥善处理好三种关系,促进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9

吕艳芹 呼和浩特市文物事业管理处 100300

【文章摘要】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家,保存着丰富多彩的文物资产。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成立发挥着保护文物资产的能量,政工工作的展开指导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运作。但就现状而言,政工工作的成果还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这就需要提高政工工作的效率,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力度。

【关键词】

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水平的追求也日益突出。“盛世古董”的现象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愈演愈烈,人们对于文物的经济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关注都达到了空前的提高。由于文物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特点,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工作正是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职能所在。其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则是提升其职能的关键措施之一。

1 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的重要性

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职责是对文物进行保护并管理,而做好保护和管理的工作在于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政工工作正是要以人为本,对人的思想展开教育工作,团结管理所有从业人员端正文物保护管理态度,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技术, 凝聚向心力,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政工工作的质量松散、效率低下,就会造成管理所从业人员思想散漫,工作懈怠,缺乏责任心,丧失奋发拼搏的动力,对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将会造成一个重大的打击,甚至会影响到文物资源的存在价值,给社会造成非常重大的损失。因此,政工工作意义非凡,不可或缺。

2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政工工作效率的措施

2.1 提高政工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

政工工作人员在给其他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思想的建设和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加强对自身修养管理,积极锻炼身体,树立健康向上的光辉形象,增加对文学素养的提升,掌握语言的魅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凝集力和人格魅力,为政工工作的展开打好坚实的基础。

2.2 增强政工工作的实用性能

随着人们对文物价值认识的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更强劲的实用性能。增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帮助职员在文物收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提升信念、加强自身管理、增加信心、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更方便且更有意义地完成文物保护管理所的职能。

2.3 树立政工工作的榜样性质

一个群体都需要一个首领,而这个首领都需要能够成为所有人的榜样。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榜样的能量绝对不可以小觑。只要是人,都会产生惰性,而且这个惰性发生的时间不是那么容易受到人意志力的控制。但是对于意志力更加坚强的人来说,也就更加容易控制一些。榜样的作用在这种时候,就可以起到一个激励的意义。可以通过无形的感动,达到有形的共鸣,凝聚起职员群体的意志力,在产生懈怠情绪的刹那,形成愧疚的心理,再在瞬间转化为完成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责任心和动力。榜样也是一种荣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也是利的一种。人人都想成为榜样,也就促进了大家都想成功的心理,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对于工作的热情也会达到空前的,对于质量的要求也会满足哪怕更苛刻的条件。政工工作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员工自发的完成和实现比之政工工作强制的要求和实现,效果可想而知。

2.4 注重身体的锻炼

拥有一个好体魄,对于提高文物管理所的政工工作效率尤为重要。但是当锻炼身体这件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时,往往更加容易被所有人忽视。现如今,年轻人对于体能的锻炼较之老年人来说,有着明显的差距。但作为文物管理所组成的主要成员,其所占比例绝对是重中之重,而老年人占的比重实在是太过轻微。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年轻职员并不少见,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绝对不低。因此注重自身体能的锻炼对于政工工作的要求来说,绝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5 与时俱进的完成政工工作

时代在变,思想也在变。作为指导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政工工作也需要完成与时俱进的蜕变。以老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变更着的管理工作,将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工作效率滞后,找不着责任人等。只有采取先进的指导思想,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提高管理工作以及政工工作的效率。

3 结合法律法规,扩大宣传教育

文物的价值包含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两种。而随着文化价值的提高,其经济价值也水涨船高。但相对于其文化价值而言,人们更重视它的经济价值。因此,有一部分人为了钱财,罔顾法律法规,铤而走险,贩卖文物。而也有一些人,缺乏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淡薄,经受不住诱惑,而走上这条不归路。因而,政工工作需要结合法律法规,加强和扩大法律知识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工作提供切实的帮助。

4 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推广

加强文物基本特征等一些简单知识的普及对提高政工工作效率有一定的优势。有些文物的发现是有一定的偶然性的,发现文物的人并不见得就懂得文物的价值,也不见得就了解到所发现之物就是文物。因此,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推广,对于文物宝物管理所的重要职能的执行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政工工作的目的正是为管理所职能的实施提供帮助和指导。所以加强文物知识宣传普及也是提高其工作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

5 结束语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政工工作效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文物的存在, 为人们了解过去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历史的研究,提供了佐证的依据;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提高了政工工作的效率,就是提高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和收集,方便了文物的管理,使人们更容易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文物,了解到文物的核心价值,了解历史的辉煌,了解到前人的智慧,为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 如何做好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政工工作[J]. 经营管理者,2013,07:342.

[2] 赵秀颖. 浅谈政工工作中的人本化教育和管理[J]. 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10.

[3] 霍海霞. 浅析我国文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史志,2013,21:241.

[4] 杨坤. 关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价值工程,2013,17:134-136

篇10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9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的通知》(辽政发〔*〕26号)精神,为全面掌握我市境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基本情况,构建我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体系,市政府决定,开展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任务

对我市境内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对现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街区、村镇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复查、登记,形成完备的档案资料。

二、时间安排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此次普查从*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年9月30日。*年4月至9月为普查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动员、确立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普查专用设备、开展培训等前期准备工作;*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全面普查阶段,主要任务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普查工作组开展全覆盖、不间断的文物调查发现和核查登录;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整理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组织普查成果验收、开展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管的*市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文物普查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具体实施。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文物普查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组建普查工作组,组织实施本辖区的文物普查工作。

四、经费安排

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规定,全市文物普查所需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和区、县(市)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各区、(县)市政府要帮助普查机构落实办公场地,配备普查车辆及数据处理等各类设备器材。

五、具体要求

(一)制定方案。市和区、县(市)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分别制定具体的普查工作方案,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加强培训。市文化(文物)局负责协调各区、县(市)文物普查队伍统一参加省举办的普查培训,在此基础上,采取以查代训、实地采样、记录示范等多种形式,分期、分批开展基层普查人员的技术培训,统一普查技术标准,丰富普查知识技能。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及文物保护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三)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文物普查的重大意义和有关要求,开设专题栏目对文物普查进行专题报道。重视发挥业余文物保护员的作用,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普查的热情,在全市开展一次名城历史底蕴和遗产文物价值的认知和教育,营造文物普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多方配合。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建设、房产、交通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有关房产、道路等档案资料;国土规划部门要负责提供涉及文物的土地利用规划、地形地貌测绘和建设规划图纸;统计部门要负责做好文物普查数据资料的分析、管理和工作;民政、民族宗教、农业等部门和驻沈部队要配合做好革命文物、民族宗教文物、古村落等各类文物的专题调查。

全市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要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及时准确地填报普查信息。

(五)严明纪律。普查机构要建立文物普查的有关规章制度,重点加强人员、文物标本和数据资料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从制度上确保文物普查的顺利进行。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可靠。要认真处理好新闻宣传和普查成果保密与的关系,市和区、县(市)普查领导小组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时向社会公开普查最新消息,并严格控制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随意普查成果或提供新闻线索,确保文物安全。

(六)汇总验收。全市文物普查工作于2010年1月1日零时准点进入普查综合整理阶段。各区、县(市)要建立本区域的文物普查档案,编制普查报告,公布其辖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在认真筛选、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核定公布一批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街区、名镇古村。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组织验收,编写第三次全市文物普查总报告,绘制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的电子地图,建立全市比较完备的“点、线、片、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体系信息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