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的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市场化;科学;社会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121-02

从科学的光芒闪耀于人类文明史的那一天起,对于科学是什么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息。这并非是科学的内涵难以琢磨,而是因为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时代、地域的人们所从事的这种特殊的研究活动对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如果从科学认识发生学的观点看,社会作为各种实体的有机结合,不是像积木那样可以随便分割的,科学在成长的过程中,其触角伸向了社会的各个组成实体(如经济、政治、技术、伦理、宗教、艺术等),并发生了很难严格区分的融合和嬗变,科学也就不再像其发生的初期那样容易辨别。生活于各个阶级、阶层中的人们在感受到科学带给自己、带给他人的巨大变化中试图从不同角度审视科学,考察科学,界定科学。

事实上,对科学内涵由来已久的争论极好地体现了科学的社会化过程。人们较早意识到科学是一种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规律的理性知识,这一点有别于常识和其他知识,但在形态上却没有什么区别。它虽然广泛但却成系统,它虽然繁杂但却有条理,在解释自然方面,比其他知识更具说服力。后来,有人从科学认知方法是否可靠来理解科学成果的正确性,经过漫长而激烈的争论总结出数学方法、实验手段、逻辑理性等一套特殊的操作规范。科学,以其程序上的一丝不苟保证了结论的无可辩驳。随着科学成果的大量增加,人们发现科学知识的形体虽然是不断增长的、新陈代谢的,但其形态却是单一僵化的。它通常被储存在书本等媒体里,告诉感兴趣的读者前人探索的结果,而得到那个结果之前的艰苦的过程和其中丰富的内涵我们却知之甚少。科学研究者大半生的努力体现在教科书中往往只有短短的几行,更多的人毕生从事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却无法为后人所知。显然,知识的严谨简洁、其形式的单一有限掩盖了科学社会性的、多元化的内涵。随着科学活动的大面积展开和科学的社会体制的建立,人们越来越发现:知识和方法的后面——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科学本身包含着丰富内容,正如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写道:“从根本上把科学看做是一种社会活动,看做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系列行为。从这一角度看,科学不单单是一条条零散的确证的知识,而且不单单是一系列得到这种知识的逻辑方法。……通过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也许能领会科学与社会其他部分的确定的联系,例如,与政治权威,与职业体系,与社会等级分层的结构,以及与文化理想和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许许多多的内容也许是科学所先天蕴涵的,它不仅仅意味着科学自身的发展行为多种多样,还意味着科学作为一个新的实体给社会既有实体带来的变化多种多样。刘珺珺在《科学社会学》中这样评说:“关于科学的这种认识,不再把科学看做是一种孤立存在的东西,而强调科学同技术、生产、经济与政治等现象的联系。实际的历史说明了这种观点,所以人们达到这种认识是一种必然。”

篇2

任何一项科学事业只有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内共生,才有可能得到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自我扼杀。内部审计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并且在逐步扩大的世界领域中发展起来,这有历史佐证。1941年美国的大企业成立了审计委员会,这些企业的会计师们酝酿成立内部审计组织,并于当年成立内部审计师协会,之后,在美国各地、加拿大、英国成立了相应的分会。1948年内部审计师协会正式成为了国际组织。目前,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拥有会员15万余人,遍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国际组织的座右铭是:“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从此,全球的内部审计人员有了一个提供培训服务、业务引导及支持的民间组织平台。在经验和知识共享中,我国内部审计正在或已经实践着国际内部审计走过的各个阶段。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以“确保账目真实无误,符合本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发现舞弊行为,保护国有或私人财产”为主要目标。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了增加组织价值,研究和促进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方面的作用。我国的内部审计界在国际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实务的践行,使我国内部审计很快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的距离。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教育、文化、科技的全球化,决定了我们的内部审计事业也必将融入世界内部审计的一体化之中。在我国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中,大型经济实体率先在理论和业务中融入国际内部审计的新理念、新知识、新规则、新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此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渠道,而且结合我国的现实制定出许多规范性的指引。但从全局来看,我们仍有提高对国际化的认识和融入国际一体并发展自己的需要。对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的认识,主要应基于以下方面:首先,为了提升自身发展水平而需要国际化。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反映了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集聚了大量我们可以学习的经验,可以大大缩短我们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时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一般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理,经济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肯定要先进于经济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先是要学习,才可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才可能进入先进领域。只有学习借鉴得丰富,达到一定的量的积聚,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发生质的变化,才可能使我们的内部审计更好地为祖国的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服务,也才能使中国内部审计在国际舞台上有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可能。其次,我们的内部审计经验也是世界内部审计经验的组成部分。

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经验所反映的是不同于其他国家、具有自身特点的经验,也是国际内部审计的财富和发展动力。通过向国际内部审计组织转达我国内部审计的主张,增强对国际内部审计事务的交流,可以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影响力,也是对国际内部审计的一种贡献。应该承认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时间晚几十年,水平差距也事实存在,但我们的发展历程有自身特色,是中国政治经济体制下自上而下的一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所以这也是国际内部审计领域的宝贵财富,当然也要介绍给国际的同行们。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为中国内部审计搭建了交流平台,引领中国内部审计拉近了与国际内部审计水平的距离,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地位,带领中国内部审计在很短的时间内走入世界大家庭,促进了中国内部审计的国际化。如今,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推进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发展,在创建“亚洲先进,国际一流”内部审计的进程中,无疑对国际内部审计也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经验。最后,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和正在走向国际化。纵览和回顾近三十年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历程,我们在职业培训上引进了国外的内部审计教材;在理论上宣传了国际内部审计的理念和对各项业务的理论探索;在实务上介绍了各项准则、标准、指南;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组织,参加了各种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了对外互访。这些活动使我们接触并开始了对国际内部审计的学习和思考。不可否认,从国际内部审计输入的业务观念,实务的观点、形式和方法对我们是有极大的启示的。在通过实践的探索后,使我们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升华,思想的变革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创新,理论研讨也随之更加繁荣。随着我国内审队伍素质的提高,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到对中国内部审计的思辨和实践之中,这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这种量的积聚为我们内部审计国际化趋势将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职业内部审计师培养方面,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的引进,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掌握综合技能的年轻一代内部审计人员,使我们在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审计内容、审计管理等方面,能更直接地借鉴和分享国际内部审计的经验和成果。由于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较大差异,决定了我们内部审计在趋向国际化和学习外来经验时,在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因素条件下应该进行选择,要将国际内部审计经验适宜地落实到我们自身的发展中来。我们应承认和正确对待国际内部审计和我国内部审计的异同。科学的理论总是能包容植根于不同文化、经济基础的各种表现,体现的是人的自由,即选择文化和理论的自由、认识和实践的自由等。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现状就是如此,需要互相尊重,才能保证事业的共荣。国际内部审计师年会的主题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职业、同一个未来”就是感人至深的号召。

内部审计的自身发展

科学内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国际化最终都是要落实到自身的发展中来。简言之,既要学习国际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又要善于总结自身找出差距,更要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内部审计模式、标准和做法。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现代内部审计思想;坚持“理念立审、技术强审、标准精审、队伍兴审”,使自身步入了价值提升的全新发展轨道。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11年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时指出:推动力不足仍然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政府外在压力不强,缺乏刚性法律推动;二是组织内部需求不足,对内部审计期望值不高,审计地位较低,职能范围狭窄;三是审计资源配置不足,审计人员少,任务重,手段落后,观念陈旧,自信不足,制约了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同时,在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时提出要求:“一是要赢得社会认同,提高组织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出内部审计应突出的重点;三是要明确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是互为前提的统一体”,认为这是发展内部审计的关键问题。在借鉴国际内部审计经验和成果,在加快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明确以下认识:一是国际内部审计与我国内部审计的体制不尽相同,决定了我们要走有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是国际范围的内部审计师民间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名称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比较少了一个“师”字,虽然也属于社会团体,但实际是一个半官方组织。根据审计法的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家审计署将审计法赋予的对内部审计工作指导和监督的职责委托给了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这样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就成了在审计署领导下的带有半官方性质、履行行业管理功能的社会团体机构。在这种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下的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规模,得到了飞跃发展,既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遵从、集权的内核。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我国内部审计现有的管理模式,是起了关键的积极作用的。但在人们强调服从的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对内部审计自身发展是产生于社会经济管理需要的认识,所以当政府外在压力减小时,许许多多的单位就将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了撤并。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70多年的发展史证实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反映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除继续需要政府的引导外,更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要确立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学科、新的理论、新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就会出现新的职业,这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内部审计发展初期是生存于财务会计部门,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查错纠弊。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强内部控制,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新的需求,内部审计自然就从财会部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又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风险防范、公司治理等需求的产生,使内部审计的职业得到认同和强化,内部审计的职业化也就成了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的职业化需要有内部审计科学成熟的理论支持,有较大范围的社会认同感,有其职业特点和职业需求,有经济社会发展到相当程度的条件,有法律法规的维护等环境。在我国,内部审计在职业上独立性不强,是由于职业内容更多的停留在“监督”上,所以常常处于为其他管理部门打工的地位,自身的职业特点没有得到突出表现,往往被其他部门同化,也削弱了社会的认同。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应强调职业门槛,规定从业资格,提高职业的社会地位,这可以促进内审队伍的稳定,也才可能促进内审事业的发展,所以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看到,中国内部审计职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执业证的制度也没有得到恢复。但我们又要看到,这支队伍在近十多年来发展是很快的,如学历水平有很大提高、平均年龄有很大降低、科研和理论水平发展很快、与国际接轨在加速等,这些积极因素使我们看到内部审计职业化道路的光明。三是内部审计要走向包容性发展的道路。一般从理论上来说,某一种专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走向边缘学科的发展,并通过融入其他科学理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内部审计的实务也是如此,许多审计项目的实施需要借助信息学、管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建筑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审计学科也衍生出工程审计学、审计心理学、比较审计学等边缘学的设想。在审计实践上,许多审计机构在开展某些审计项目时,或借用了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将某些审计项目外包给其他机构来完成。在内部审计的科研和理论研讨中,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这说明在内部审计自身的成熟中离不开与其他部门、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我们需要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开放的姿态走出去、引进来,以加快自身的发展。当然内部审计在包容性发展中要坚守自己的根本,要警惕被淡化、被同化和被异化。四是树立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理念,以获得社会的认同。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问题 革新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改革究竟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还是应该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是确定课程革新方向的前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当前只有对音乐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和模式进行革新,才能满足幼儿教师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才能符合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

一、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对音乐技能的要求

近期笔者学习了有关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相关材料,从中提炼总结了以下关于音乐技能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相关内容。

(一)《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大纲》(面试部分)中的“技能技巧方面”明确提出考生必须要“具有弹唱、画、跳、讲故事、手工制作等基本技能”。也就是说,音乐课程中的弹唱技能,仍然是幼儿教师获得资格认定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实际教学当中仍然是重中之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弹唱技能的训练,仍然是音乐教师需要坚持的授课原则之一。

(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在“基本素养”模块明确提出考生要“具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明确提出考生要“掌握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方法”。也就是说,就音乐课程来说,考生不仅要具备音乐技能的实践弹唱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精神层面更高层次的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并且还要掌握与音乐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在实际幼儿教师工作中实施于幼儿音乐课的教学方法。那么,具体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中来讲,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弹唱技能的训练,同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而要将所学更好地融入幼儿音乐教学中,就必须要掌握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只有“弹唱技能、音乐修养与审美、教育知识与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面面俱到,才符合幼儿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

(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在“教学技能”模块提出:“音、体、美学科问题情境呈现、动作示范或演示准确、恰当,共15分。”对于问题情境,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也就是说,问题情境其实是一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步骤,而考生在参加教学能力测试的时候,要将这一教学过程按照问题情境的教学步骤来完善实施,同时还要娴熟地进行动作示范和演示。只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才能够符合幼儿教师资格证教学能力测试的评分标准。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的学习现状

可是,当前有很多学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的学习情况与考取《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以某省级幼儿示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弹唱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配奏能力水平比较差;弹奏与演唱的水平无法支撑即兴伴奏弹唱的要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学习音乐技能事倍功半。

其次,音乐修养与审美能力有待提高。其中,中西音乐史、音乐鉴赏、音乐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知识明显不够,甚至根本没有涉及。没有这些理论基础做支撑,提高音乐修养与审美就是空谈。

最后,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教育知识,教学方法缺失,实践教学不够,导致幼儿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有限。

总而言之,学生对音乐课程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音乐素质有待提高。

三、引发上述学习现状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策略

导致学生出现上述学习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音乐课程的设置、教学设计和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音乐课所需设施有待完善。

第一,教学资源不足与课时量不够是基本原因。以钢琴教学为例,没有充足的钢琴与专门的音乐教室,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练琴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钢琴技能掌握水平。而课时量不够,音乐教室不得不压缩教学内容,导致音乐教学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使得学生无法学到该学的知识。并且,采用班级整体授课的方式直接影响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因此,学校要为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适当调整课时安排,教师要适当调整授课方式,以满足音乐教学的需要。

第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学习。虽说要掌握音乐技能,就不得不加强实践,但是和所有的实践性课程一样,必须要以理论为基础。只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切实提高学生音乐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能够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总之,理论基础的学习与实践一样应该被重视。尤其在考试中,应该广泛涉及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并降低难度。

第三,音乐教学内容单一,落后。时代在发展,音乐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保持活力。幼儿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化和完善,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摒弃陈旧的内容,与时俱进,吸收新的歌曲、乐曲。只有这样,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才能与幼儿园音乐实际教学相结合,共同发展。

第四,体现音乐技能课程的幼教化和综合化。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角度来说,学前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相一致,它与音乐专业音乐课程是有区别的。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不是要幼儿掌握精湛的音乐技能。所以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要选择体现幼教特点的内容,不能过于专业化。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是一个综合体,课程内容涉及理论知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儿歌弹唱、儿歌表演唱等方面,但是每项内容的程度都是初级。即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学科知识的整合,并不要求学生每项内容都达到专业水平。相比之下,音乐专业的音乐课程分类更细,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学生达到专业水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就不能像训练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来教学,从教学内容上到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区别,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只是追求精、广、深,而是要着力于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种更广泛的、综合性的音乐课程体系。综合化又是实现幼教化的一个途径,把一些相关内容进行综合化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实践,比如声乐综合课、钢琴综合课等。以钢琴综合课为例,就是把一部分理论知识与钢琴课综合起来学习,将视唱与声乐进行综合学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即时联系整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另外,还可以广泛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比如幼儿打击乐、幼儿合唱排练等。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因此学习特色课程将不会很费时间,而且能够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丰富他们今后的教学生涯非常有帮助。

第五,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开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为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为主导。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讲的相对少,学生练的要更多。可以在此基础上完善评价机制,想办法让学生重视练习,勤于动手。只有打好理论基础,勤于练习,才是学好音乐课程的根本途径。

篇4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类发展困境;以人为本;伦理取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145-03

作者:田述,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两课部讲师/匡小阳,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系副教授;江苏,苏州,215009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现实效果和长远影响,意义十分重大。本文尝试从发展伦理的视角,对这一课题作某些预备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有关专家同仁和实际工作者。

一、发展困境将发展伦理推向时代前沿

任何发展都必定会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关系问题,前者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集体与集体、社会与社会等关系,后者包括个人与自然、集体与自然、国家与自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两大关系,发展才是可能、有效的,而任何关系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因此,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与伦理问题原本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国家或政党的社会发展观都有相应的伦理诉求。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发展的伦理诉求往往容易被人忽视,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使发展的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发展本身成为了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丛集和渊薮,它也反过来成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即所谓“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而最终是否能够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伦理的考虑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发展日益伦理化:同时,伦理道德问题也日益发展化,当今社会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无不与发展相关,无不染上发展的色彩,“一切社会在过去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现在都已成为当代的发展问题。”伦理发展化或发展伦理化正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这种发展特征又是由当代社会发展本身的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人类发展活动都有着宏大的规模,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半径和波及厚度空前扩大;第二,现展的科学技术因素日趋复杂,其因果祸福往往难以或短期内难以预料;第三,全球化使地方乃到民族国家很难独立主宰自己的命运,更不用说个人;第四,社会发展瞬息万变,这使人们对变革作出谨慎应对的时间大大缩短。上述特点使人类在发展中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愈来愈尖锐的各种问题,由此形成了“发展困境”。什么是“发展困境”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所谓‘发展困境’,就是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的趋势。用世界眼光看,大体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完全相反――很想发展,就是发展不起来或很难发展起来,例如非洲的一些国家。第二种是部分相反――发展起来了,但不少方面发展的实际结果与发展的预定目标正好相反。这是属于总体发展顺境中的‘发展困境’,也可叫‘类发展困境’。”我国发展过程所展示出来的困境就属于“类发展困境”。发展困境或类发展困境普遍地存在于第三世界各国的发展中,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战略未能导致国泰民安、国强民富、社会进步的结果,而是或出现持久的动荡、战乱现象,社会陷入苦难的深渊;或出现贫富悬殊、政局动荡、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发展停滞或减慢的现象,社会陷入有增长无发展的窘境。发展困境或类发展困境不仅存在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它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经济发达国家,是一个全球性困境,事实上,当今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是真正可持续的。种种发展困境,使人类认识到,我们传统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文明形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都是有问题的,我们必须设法进行克服和救治。我们必须认真考虑:人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究竟什么样的发展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样的发展措施才是合适的?

基于此,发展伦理学近年来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行动领域。发展伦理学的任务就是“判断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引导公共政策抉择,并澄清围绕这些问题和政策中的价值困境。”从逻辑上讲,任何发展战略都必须回答这样两个问题:谁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美国发展伦理学家德尼・古莱认为,“一个国家如能对这些问题提供满意的规范性与体制性答案,它就能兴旺发达”

二、审时度势制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我党明确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努力。勿庸讳言,我国这些年的发展也产生了日益深刻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出现了较严重的“类发展困境”,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们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转型、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最大规模的资源开采,从而导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大规模的资源浪费、最大规模的下岗分流、城乡和地区差别空前扩大、个人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容回避。同时,在未来的几十年来里,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水平。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的发展最容易产生发展困境,许多国家在这一阶段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到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这种现象值得警惕。

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课程评价 动态评价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教育部出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课程评价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了解教育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有助于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更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在实践层面,一种动态的、情景化的、多元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模式正在形成。

学前教育课程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它是指学前教育机构中各种保育和教育活动的总和。本研究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界定为针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和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分析课程价值与效益的过程。

1学前教育课程评价过程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

静态评价只关注幼儿已经学会的东西,以此来说明他个人的实际发展状况,也就是说幼儿活动的结果受到更大的关注:而动态的评价关注的仅仅是幼儿日常生活学习过程的外在表现及其潜在的发展。

动态评价在学前教育评价中的实际应用在国外已有相当长的时间。1990年,美国早期教育协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教育专家协会在《3―8岁儿童适宜课程和评价指导》中就提出:对幼儿的评价应依赖于教师对幼儿长期定时和固定的观察,通过记录幼儿的行为,收集他们的作品,这样才能反映幼儿的一贯;对幼儿的评价,应能反映他们能做的辅助工作或独立做的工作。根据此指导,美国的早期教育机构在评价幼儿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

目前,我国一些幼教机构在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逐渐摈弃静态方式。学前教育课程评价伴随着课程运作的全过程,是持续的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是以幼儿终身发展为导向的。

2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情境由人为地变为真实评价

人为情境中的评价是指脱离了幼儿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人为地设计情境并依据个人设计的情境对幼儿开展的评价。人为情境中的评价一般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的方法来评价幼儿的发展;而真实情境中的评价则是指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对幼儿发展进行的评价,即“评价发生在教室的真实情境中;评价基于对真实表现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的解释”。

费尔德曼教授和加德纳教授在中文版《多元智力理论和儿童能力评价》一书的序言中再次批评了“对教育成功与否的评价过分地依赖于心理测试和标准化测量。把标准化学业课程和具有同样倾向的标准化测验推向学前教育”的倾向,并指出:“在过去,教育系统成了筛选机器。而现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儿童都收教育。这就要倡导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让教育去适应每一个儿童的水平,并让他们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教育评价研究提供了比较成功的评价方法,它将评价置于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活动当中;消除课程和评价之间的界限;重视儿童在学习中表现的活动风格等,倡导“把评价学习的方法以自然的(也是系统的)方式融入到幼儿园教师里每天的日常活动中去”。

3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由单一评价变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

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主要包括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三方面。

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有教师进行的,家长及其他人很少参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在积极贯彻《纲要》精神的今天,幼儿园课程评价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这些主体包括教师、幼儿本人、家长及管理人员等。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将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针对我国的现状,教师、幼儿和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评价显得尤其重要。

(1)幼儿教师。教师是在幼儿园和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幼儿心灵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幼儿教师的评价贯穿于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受制于教师的固有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教师自身所有的课程价值观。幼儿园教师应该做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决策,成为有效的评价者,获得对每个幼儿的正确理解,成为幼儿真实的观察和理解者。

(2)幼儿本人。幼儿园课程评价最终应指向是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对自己的发展有自评或互评的权利,从此意义上说,幼儿是幼儿园课程评价最直接的评价主体。幼儿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往往是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评及互评的结果,幼儿的发展是通过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得以形成。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各领域中的认知目标、情意目标以及动作技能目标等层面给予幼儿更多的自评或互评机会。

(3)幼儿家长。当前家长在幼儿园课程评价中的积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正在提升。家长作为评价主体,主要是通过对课程本身和其实施过程中的某些内容和状况的了解,进而对幼儿园课程作出评判。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往往会演化为对幼儿园课程及幼儿教育事业的期待。幼儿园无视家长的评价作用并不可取,完全被家长的评价左右也是须要幼儿教师评价时留心关注。

3.2评价内容多元化

单一的评价内容仅关注认知结果,而多元(下转第59页)(上接第41页)评价则涉及所有领域,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运动的,也涉及幼儿学期的情感和倾向并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同时也很注重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

(1)传统课程评价过分追求量化评价,抛弃了许多暂时无法定量而又极为重要的评价信息。重视幼儿的外在行为目标,忽视其内在的情感体验、兴趣需要及态度的培养。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本着能促进幼儿身体、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决定了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也应该包括这些方面的发展情况。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便是走向统整和开放,幼儿园课程的整合性和开放性也将加大,其不再只为发展某一些能力而进行某一些活动。

(2)课程目标应纳入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在传统幼儿园课程评价中,课程目标是制定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是不容再被评价的。而泰勒的学生澳大利亚著名课程理论家惠勒却提出“必须对课程目标本身进行评价”这一著名观点。他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成为评价主体对课程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诚然,课程是一个过程,因此,必须随时对课程目标进行评价、改进,才更利于整个课程的运转和发展。

3.3评价方式多元化

单一的幼儿园课程评价通常是以幼儿讲故事、跳舞、数数、绘画、识字以及书写等技能的习得程度来衡量课程实施的效果。如泰勒所关注的是“目标达成度”,关注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忽视了过程的重要价值。以之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评价方式,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率、等定量化特点。多元化评价则注重对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描述。而不是为了获得一个总结性的判断。它力图通过自然的观察和调查,全面充分地阐释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意义,促进理解。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求将传统“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相结合。幼儿园课程评价已经成为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

多元评价的典型范例是目前国外较多使用的档案袋评价法。档案袋就是有目的地汇集幼儿在较长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制作档案的过程是教师发展幼儿和幼儿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动机及展开自我创造的过程。它一般可分为陈列类、文件类、过程类及评鉴类等形式,主要包括幼儿的系列作品及其产生过程的说明,使幼儿能够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利于为幼儿提供一个学习发现自我、确立自我动机以及展开自我创造的机会。显然,动态的、真实的、多元化的学前教育课程评价模式将为幼儿园课程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坚红.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理论・方法・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 玛拉・克瑞克维斯基.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规划是确保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途径,更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手段。城市规划在本质上不仅代表公共利益反映了政策的行为,而且它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并有能力控制市场的行为。此外,它也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1.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探究

如果将城市规划定位于一门应用性科学,则未来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应主要是为规划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面临着几个形势的变化:快速城市化、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法制化。我国城市规划的作用方式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借助中央集权来进行控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相对稳定阶段的规划工作特点。当前的规划工作面临着理论不适用、方法不好用、知识不够用的问题,因此,我们才迫切要求在规划观念和技术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为这些新的形势下规划编制与管理工作提供全面而有效的指导。不过,提出这些规划学科和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为了让大家对学科交流提高警惕并严防门户,而是为了让我们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面前保持必要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中国的城市规划学科要想真正成为一门科学,还需利用学科交叉的有利条件,填补理论的空白,创造更多的“硬件”支撑。

1.1学科的核心理论向空间化回归

当前西方城市规划学科的衰弱过程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与西方城市规划社会的后现代社会思潮相联系的。在这个否定权威、强化多元且呼吁个体价值观的时代中,城市规划的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论调就是城市规划专业形成了“话语霸权”(willemSalet,Adreas Faludi,1999)。他们认为以前的规划是利用一系列的术语将非专业人士隔绝在门外,形成了规划专家自己的沙龙。在这样的思想路线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融入到与人沟通、交流和对话的规划方法研究中。城市规划的霸权主义消除了,而同样消失的还有城市规划的理性自信于成长空间。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自我批判的意义,但这种批判一旦被错误地引申为城市规划不需要自己的权威领域或者不需要构建一个城市规划具有主导地位(而不是服务地位)的“理论场”,那么城市规划学科能否名副其实就令人怀疑了。

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支撑体系有四元论: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或者也可叫做三元论: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而这些不同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空间和城市设施是各种思想的共同目标,一旦脱离了城市空间的城市规划不仅无法成为一种职业,而且城市规划学科也难以立足。纵观百年以来的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城市设计始终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支柱之一。其间城市设计潮流虽屡有起伏,也多次嫁接了其他学科(如社会分层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的思想,但其植根于城市规划学科的本性却基本没有受到挑战。至今英国的规划教育体系中仍有62%的院校设置城市设计专业,在英国规划院校的专题研究课程中位居第二位,这与城市设计无法动摇的空间属性是不可分割的。

随着对城市规划本质问题认识的不断升华,我们从艺术角度处理空间的观念逐步过度到从经济、生态、社会与政治等的各个角度来认识城市空间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分布于城市空间的技术且完善管理城市空间的手段。在从巨大的理论思想宝库中汲取营养的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科拓展应该立足于巩固“空间问题”这个基石,对周边学科的空间属性进行挖掘,将城市空间的多重属性与相关学科的空间化指导意义相融合,形成不断扩大的城市规划核心理论圈。

1.2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应用研究

成功的经验是学习的榜样,但并非成功的保证。步入城市世纪,我国城镇快速增长,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1.7%。按照世界城市化规律曲线,我们已处于城镇化加速起翘期的中期。而且,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经验,伴随城镇化的逐步深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国民的收人水平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很大改善,逐渐走向发达和富裕。但同样也存在反面的案例,拉美国家的经验同样表明,如果没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发展思路,城镇化发展也可走向过度城镇化或城市贫困化的反面极端。因此,探索和研究根植于本土,顺应自身发展需求、适应地区发展规律的城市规划理论、技术,既是学科自强自立的要求,也是今日城市规划学科的历史责任。

1.3理论体系的自省与升华

中国城市规划学科走向成熟还需要进行本位论的升华。应该说,今天中国所遇到的规划无用主义论调与西方国家在1950一1960年代所面临的问题是极其相似的。了解西方城市规划史的学者可以发现,1950年代的西方所面临的城市建设背景与我国的现状颇有相通之处。城市一方面进行了战后大规模重建,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运动的成就也蔚为可观。城市更新运动的起源标志是1949年《新住房法》的颁布,主要内容为大规模的清理拆除贫民窟以及不合标准的劣等住宅、重建衰落地区、改善住房条件、恢复城市中心区经济活力、减少种族隔离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受到了利益集团的压力与官僚机构低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为低收入者提供住房的主要目标被扭曲,开发与计划实施、实际需求相互脱节,无法解决牵涉面广而复杂的住房问题;而地方政府作为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并不真正关心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而是为振兴城市经济与增加政府财政税收,只一味注重商业的发展;再加上强势利益集团(垄断资本)同样不关心住房问题,只是借更新之名,进行高档住宅和商业开发,牟取高额利润。

更新计划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还由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从而招致社会各界的抨击。例如:1961年,“那个土里土气、穿着网球鞋的小老太太”Ja-cobs更是尖刻地讽刺道,“Howa记创立了一套强大的、摧毁城市的思想”、“现代城市规划理论都是从这种愚蠢的东西(Howard和他的田园城市)改编过来,或用它来装饰自己”、“(分散主义是)以破坏以至摧毁城市的为己任的处方”、“最知道怎样把反城市的规划融进这个罪恶堡皇中的人是一个欧洲建筑师,名叫公lecorbusier”……

一时间,城市规划的弊端几乎裸地暴露在公众舆论之前,城市规划的公信力也如雪崩般地下坠,而规划工作者们,即使如Munford也不得不为捍卫自己的事业而大声辩护。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西方城市规划正是在这种辩论和反思之后,真正丰富和成熟起来的自省而后的升华,使西方的城市规划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工作对象和工作程序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此由现代主义迈向多元和人文的后现代主义时期Jacobs和她的著作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理论教科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从1900年到1960年,西方国家用了60年的时间寻找到了建构规划理论体系的更广泛的平台,因此,我们也希望在第二个60年到来之前,我国的城市规划界也可以对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的进行一个客观的且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总结,并组织成自己的完整而合理的学科门类,形成广泛的职业价值的认同。

2.结论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从理想主义起步,经历了理性主义的丰富和完善,并走向了更广阔的社学科学领域,其理论方法与技术储备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基础。在这个特定阶段中,所面临的规划核心理论的空心化问题和规划教育的衰落,有可能是一个发展阶段的门槛或瓶颈,并不一定是城市规划的最终趋势。但在这个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这种思想也是在同步地影响着并不那么坚实和牢固的中国城市规划学科,而盲目地追随国际学界的动态热点,漂移性地进行我们的城市规划研究,无疑对中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是弊多利少。

在此,我希望通过我的抛砖引玉,能够使更多的规划人,尤其是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们都能够从喧嚣中停顿片刻,重新审视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慎重思考一下我们在做什么与我们应该怎么做,或者我们必须做什么。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我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篇7

一、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通过适时提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示范提问的方法,使他们领悟和发现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例如,每一节的开篇尽量都以问题开始。以“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明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使他们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维来概括熟悉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本质。

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遏制。因此,在新课改中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通过设置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前积极地投入到预习中去,针对问题,分析答疑,对于难度稍大的问题,分组进行合作探究,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问题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好教材

问题的设计是建立在了解学情,把握好教材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学情紧扣教学目的,将学习的重、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取得问题的答案。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首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过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更与教师设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有关,要让学生短时间内回答正确,教师要做是适当的启发引导。而启发引导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甚至让学生大胆地猜想自己认为好的方法,用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学生,顺其道而行之,帮助学生思考。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的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章节内容由浅入深,切合学生的思维流程,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因此问题可以有基本定义、定理到具体的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与推广,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让每一位同学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积极地参与思考;从自学能够解决到共同合作探究进一步获得提升。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深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运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向前发展。

四、问题式教学法的案例展示

教学内容:选修1—2,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一节第二部分内容“演绎推理”。

教学目标:

双基:在学习合情推理的基础上,结合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体会演绎推理的重要性,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了解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联系和差异;

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三段论进行一些简单推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绎推理或逻辑证明能力;

重点: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能利用“三段论”进行简单的推理;

难点:分析证明中包含的“三段论”形式;

学情了解:学生基础较差。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对学生的了解,特提出问题如下:

问一:什么是演绎推理?(在自学的基础上所有同学均能回答)

问二: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有什么区别?你可以从推理形式上分析。(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向,并引出接下来的重点,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三段论”)

问三:请同学们再观察教材引例,分析它们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引导、总结,从而得出“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并启发学生分析“三段论”的特征及相互联系,从而解决学习重点)

问四:你能举出一些用“三段论”推理的例子吗?

(学以致用,深入理解“三段论”)

问五:观察例1的证明过程,思考与我们平时的证明过程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证明中包含的“三段论”形式,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篇8

关键词:控制学科;社会需求;理论发展;PID控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56-02

控制学科的发展与各行各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本学科的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本学科高层次综合型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以各研究领域内抽象出的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应该采用何种控制决策方法,实现某一既定目标。传统的控制目标经常以某一回路的控制精度为目标,研究某种控制器,远不能满足目前大工业环境下以经济效益为最终控制目标的这一实际需求。本文从工程界实际需求出发,探索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理论发展的与建设。

一、以社会需求为驱动力的控制学科理论发展

实际上,从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驱动力,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的发展一直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各领域内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许多新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反过来又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形成和发展。

早在11世纪我国北宋时代,水运仪象台和蒸汽调速器体现了闭环控制的思想,推动了最早的控制研究,推动了控制理论中的反馈系统的稳定性分析;轮船掌舵系统和电话系统推动了经典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工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与航天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并引导了ICI公司的控制系统及目前常用的PLC、DCS控制系统与嵌入式控制系统,PLC、DCS及工业需求推动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阿波罗计算机控制系统又引起了最优控制理论的研究;目前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运行优化与控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相继发展了若干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使本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更加丰富。在数学工具上,经典控制理论阶段运用的是拉式变换和微分方程;现代控制理论阶段运用的是状态空间和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之后有差分方程、Z变换[1]。

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理论发展中问题剖析

对于工业界来说,最终目的是希望利用新方法新理论给企业带来效益和理论,而不仅仅是理论上先进的新方法。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理论发展已经较为完备,并且提供了反馈、预测、前馈、反馈、优化等大量控制器的设计与分析方法。然而,这些理论还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并未被工业界广泛接受并应用,反而以消除控制偏差为目标的PID控制器设计方法仍是目前的主流解决方法。而PID理论是1911年从工程界提出的,经过了100年,这一理论在工程界仍被广泛应用。而且工程师们经常采用经验手动调整PID参数,很少采用控制理论上提出的各种PID参数的整定理论。那么为何控制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而却不被工业界接受和应用呢?根本原因恰恰在于PID是从工业界提出的,是迎合了当时工业界实际需求发展起来的理论。而目前大部分的控制理论的研究忽略了工业界的实际需求,单纯从数学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和发展,背离了当初社会需求驱动控制理论发展这一前提。例如在控制理论中,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是需要建立控制器设计模型基础上,再设计相关的控制器,再分析设计器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而在实际工业界中,根本不存在控制器模型,而工程人员不可能去建立控制器设计模型,即使勉强建立了控制器设计模型,也不可能精确再现实际工业过程,在一个不精确的控制器设计模型基础上进行控制器的设计,显然其意义具有局限性。另外一方面,从事控制理论研究的大多数人缺乏实际工程背景,不了解实际工业界真正的需求,很难从实际控制系统的需求去进行理论的研究。如此一来,控制理论成果不可能真正被生产实际中的工程人员所应用。

综上所述,一方面工程界还不能有效得将现有的控制理论与实际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另外一方面理论学术界又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工业中的真正需求,因此,他们很难找到能够使控制学科理论取得丰硕成果的学科交叉点。工业实际中的被控过程本质上是非线性的,而传统的经典控制方法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只考虑了某些特殊的非线性系统,控制理论中最成熟的理论是线性系统,传统的控制理论是基于控制器模型基础上设计控制器的。由于工业过程运行与行业知识密切相关,针对其过程的具体特性,采用具体的方法解决控制需求,至今还尚未形成真正适合工业界的一般的控制理论[2]。

三、新环境下对控制学科理论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工业生产制造企业对其能耗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等综合生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业企业已经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大型化、高速化、连续化,转向注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从工业工程的角度看,自动控制或者人工控制的作用不仅仅是使控制系统输出很好地跟踪设定值,而且要控制整个运行过程,使反映产品在加工过程中质量、效率与消耗相关的运行指标在目标值范围内。同时要求在保证安全运行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反映产品质量与效率的运行指标,尽可能降低反映产品在加工过程中消耗的运行指标,实现运行优化[2]。然而,过去的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的研究都假定可以获得理想的控制回路设定值,集中在提高反馈控制的效果,忽略偏离理想设定点的反馈控制不能实现系统的良好运行[3]。

传统控制理论与方法要求被控对象可以用确定性的线性模型描述,由于难以精确建立实际中被控对象的模型,很难应用上述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理论和方法。虽然工业界大部分仍采用PID控制技术,而对于具有强非线性、多变量等特性的复杂工业过程仍难以采用PID进行有效控制。这是由于PID控制器适合于具有线性动态特性的被控对象。而针对具体过程特性和行业背景,通过引进各种智能技术,如专家规则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基于数据的控制方法却在具体行业中得到有效应用。这说明,引进各种智能技术,结合基于数据的智能技术和数学模型进行先进控制理论的研究将成为新工业环境驱动下的理论发展方向。

四、新环境下控制学科理论发展方向研究

在新的工业环境下的需求驱动下,控制科学与工程理论发展主要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一)工程人员与理论研究人员互通有无的研究方式

工业界的工程人员熟悉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从实际被控过程特性出发,从数学理论角度提出和描述控制需求;理论研究人员应走到实际工业界中去,深入了解工业界的实际需求,时刻围绕工业界的需求进行控制理论的研究。在进行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中,一定注意结合实际工程研究,提出新的控制器方案后,尽量到实际工业界去验证,或者进行真实对象的模型仿真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器的验证。

(二)发展基于数据与模型相结合的控制器设计理论研究

现有的控制理论与方法经常要求被控对象可以用确定性的线性模型描述。由于实际中被控对象的模型参数未知或时变,或受到未知的随机干扰,或存在未建模动态等不确定性,在实际中,有的被控对象具有强的非线性动态特性,难以采用上述方法获得满意的控制性能,因此近年来非线性控制理论与方法和基于数据的研究受到重视。由于难以建立工业过程的精确数学模型,因此难以应用上述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控制理论和方法。由于工业过程中可以方便的使用输入、输出与跟踪误差等数据,以跟踪误差为基础的PID控制器得以广泛应用。目前,工业界应用的控制系统大部分采用PID控制技术。其他基于数据的控制方法,如无模型控制[4]、学习控制[5]、模糊控制[6]、专家控制(规则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仿人行为的智能控制等也开始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

五、结语

由于新环境下工业界对控制学科理论的发展要求发生变化,已经由过去简单的回路控制精度要求上升为对经济效益的要求,且由于被控对象的非线性特性,迫切要求控制学科理论的发展从过去的以线性理论为主的理论转向以非线性结合数据的智能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海岩,孟庆国.动力学,振动与控制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J].力学进展,2002,32(2):294-6.

[2]柴天佑,丁进良,王宏.复杂工业过程运行的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05):505-15.

[3]Engell S.Feedback control for optimal process operation[J].J Process Contr,2007,17(3):203-19.

[4]于建梅.复杂工业过程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研究[C].Place.Published:北京化工大学,2012.

篇9

一、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7年,完成GDP520亿元,人均GDP3.74万美元,工业总产值1450亿元、工业增加值383亿元;税收65.2亿元、财政总收入73.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5.6亿元。在商务部对54个国家级园区排位中,综合实力位居第六。

二、外向型经济成果丰硕。累计引进合同外资58.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7个,2000万美元以上153个,世界500强企业43家,共有43个国家和地区外商进区投资,建成外商投资企业1160家。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41.2亿美元,其中出口72.7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占87.7%。走出去发展又实现重大突破,全区已有西北林业、西蒙西轴承、金晶化工、东润电子等6家企业走出国门。其中,由西北林业公司主导的“中俄―托木斯克木材工贸合作区”竞标成功,是我国林业重要的对外合作项目。2008年5月下旬,主席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北京共同出席了西北林业公司和托木斯克州政府的合作签字仪式。目前,园区建设进展顺利,首批投资的纸浆生产、板材加工、家具制作等综合性开发项目全面启动建设,发展前景广阔。

三、现代制造业水平快速提升。已构筑起机械汽车、电子信息两大主导产业拉动,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装备制造五大产品集群崛起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了32个终端整机产品和设备。其中机械整机28个,电子整机4个。2007年,全区有富士康、东岳汽车、浪潮LG、东方不锈钢4家企业产值过百亿元、6家过50亿元、29家过5亿元,过亿元企业95家。

四、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占全市的24%;2007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00多亿元,占全市的37%。引进了全省外资规模最大的富泰康研发中心,通信、计算机两大产业园率先成为省级信息产业园区;国家第十届专利金奖评审,全国共有15个项目获奖,该区占到2个,其中先声麦得津公司研发的生产内皮抑制素项目名列第一。全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624家,累计取得自主知识产权2400多项,其中列入863计划3项、火炬计划284项;申请国家专利2545项,万人专利授权量达到3.1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90多家,取得科技成果400多项。

篇10

通过参加我局组织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集中学习活动,使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对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提高。可以说,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是形式,解放思想是手段,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才是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换来事业的大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我认为:把省、市有关会议和省、市主要领导对TS改革发展的殷切希望落实到某某工作实践中去,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

(1)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服务型某某”,建设、构建和谐某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某某工作,不断提高某某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统进程,提升“某某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某某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某某机关为基层服务”的水平,使某某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某某数据与优质服务和谐互动,某某机关与基层、社会公众服务和谐共进。

(2)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阔的视野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某某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落实到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某某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3)营造团结共事氛围突出全局共同发展能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某某工作担负着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各个处室只有相互团结,密切配合,才能使某某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在个性矛盾问题面前,会更能分析矛盾问题的实质,解决矛盾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4)突出争先进位走在全省的前面。争先进位是科学某某的前提,能否争先进位,首先要在思想上先人一步。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不足,主动出击、争先进位,才能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差距会在失去机遇中扩大,优势将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以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效率,赢得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5)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某某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乘省、市党代会精神的东风,保持和发扬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某某干部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对某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