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健康管理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健康管理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标准;心理素质标准;内涵;结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B844,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3-0069-06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弄清楚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含义的具体化,它是心理健康量表制定、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及促进临床心理治疗的基础,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回答的实践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心理学界数十年来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形容。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但迄今为止,学者们仍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的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两者的关系,澄清两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测量工具编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的现实价值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9月)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强调:“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林崇德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不要过多地强调学生心理如何不健康;我们一直强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其健全的心理素质”。科学探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对于从根本上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弄清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都至关重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要角度看,可为心理健康指标的确定及量表的编制提供理论基础,有助于化解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的众说纷纭,从而改善目前研究者们将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状态与心理素质标准的心理品质混为一体的现状,建立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内涵结构的基础之上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量指标和评价标准。从学科建设需要角度看,可以进一步从实证的角度开展相关问卷调查、追踪和实验研究,从而阐明两者的关系机制,“从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为维护心理健康,预防和缓解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学科发展。

心理健康的标准各异,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其确定的依据不同、对“标准”把握的宽严尺度不同,而实际上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差异可能隐含着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学者们就心理健康标准本身的研究较多,对心理健康内涵与实质的探讨较少。心理素质研究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编制了不少心理素质问卷、对心理素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但是其问卷、其研究往往没对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梳理,内涵结构混淆不清,两者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如有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一些指标来测量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则直接用心理健康的问卷来测试心理素质,只是将心理健康的概念换成了心理素质。这些均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为此,有学者就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可见,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其两种关系的正确认识,是解决和真正回答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该领域及其相关研究也至关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

(一)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和“健康”结合而成的复合概念,因此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有必要分析其属概念健康及其本质。

关于健康这一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是一种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状态”,这是至今为止应用最普遍的、认可度最高的健康概念。该定义认为:健康不仅包括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社会健康),并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的健康观,SRHMS等国内外知名健康量表也是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对健康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的。此外,我国学者在国外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基础上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即除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外还包括道德健康。实际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健康的重要方面。

从上述关于健康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健康的本质是一种状态,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等基本方面。作为健康的子概念和人的整体健康状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本质上也应是一种状态,即一种完全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结构分析

篇2

一、对于基层卫生院经济管理的基本认识

对于基层卫生院经济的发展来说,增强经济管理意识和经济管理管理的革新,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因为医疗市场的竞争加大,必然的将促使我们的基层卫生院经济管理发展,进而由规模扩充向内涵建设的转变,由数量攀升向效益转变,同时也会由偏重经济杠杆调控向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转变,总的来说,它将朝着更加集约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方向转变,这也是基层卫生院经济管理的一大趋向。具体来说,其转变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基层卫生院的管理中,既要重视质量管理,更要注重经济管理,他们之间有着较为重要的关系。我们知道,发展必须要以更加优质的服务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只是单纯的追求质量的提高是不能促进基层卫生院的全面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经济管理,并和质量管理紧密的结合起来。而且,在当前医院卫生经济管理改革的情况下,医院的质量管理内涵也不断扩大,其中也包括了经济费用的相关内容,并且费用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病人要求既要把病治好, 花的钱还要少, 这就是医疗质量新概念的一个内容, 达到经济管理促进质量管理目的。因此,在推进医院管理优化的时候,就要将经济概念植入到质量内涵之中, 进而进一步的完善和丰富医院质量管理的内涵,实现医院的快速发展,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

(二)关于强化卫生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的分析。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已经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而且其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不断的降低医院医药以及相关检查项目的费用,也就是说它缩小了基层卫生院一定的利润空间,如此一来,医院如何更好的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就要把卫生经济的管理重视起来,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适应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因为当前看病难和看病贵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医疗改革的过程中就要进一步的额强化对医疗机构管理、降低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来解决群众看病难与看病贵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就必须加强经济方面的管理,重点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来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能够较为充分的利用当前医院的各种资源,促进内部经济管理的加强,减少浪费、降低运行成本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二、强化卫生经济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分析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当前医院的运行环境和面临的问题有着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从而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要主要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进行医院卫生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做好医院的各项资产运营和管理,这是当前医院发展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要更加注意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的降低成本增加产出比,因为这项改革不仅需要广大的医院人员参与其中,同时还需要在市场规律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对此,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医护人员进行经济管理的责任意识,重点就是要明确当前卫生经济中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中要更加强调成本控制意识的教育和宣传。第二,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的完善经济管理机制,设立较为全民的卫生经济管理监控体系。第三,就是实现计算机标准化、科学化管理, 尤其是对全院的药品以及一次性卫生用品等机械设备要进行有效的监控,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二)更加注意基层卫生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做好经济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我们知道,医院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首先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它需要对社会公共所承担的责任,但是如何全面的认识其社会效益还需要我们强化卫生经济管理。总之,医疗卫生单位要协调和做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要做好这一点就要重视医院的医疗关系。而医疗卫生单位提供的服务直接产出社会效益, 但随着当前医疗市场的变革和发展,我们就压把医疗卫生单位的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又要重视市场经济的压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有效统一。

(三)基层卫生院的经济管理不能忽视患者的健康需求,而是要在保证患者健康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所以,在医院进行卫生经济管理的时候,相关的医疗工作者必须把广大患者的健康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而按照医院卫生服务的相关需求来进行经济方面的优化和管理。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设立相关的卫生经济管理部门,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加强对医院医疗工作者的指导,从而更好的指导医院各项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实施,尤其是要重点做好对卫生经费管理的控制,避免医院卫生资源的浪费,从而对医院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在资产运营的过程中,医院卫生的相关费用如何更好的进行分配,实现科学化的流动等都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要重视标准经费与专项经费的优化配置。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为患者服务补贴的激励机制建设,其中可以建立并完善较为科学和系统化的患者服务奖励模式,利用经济上的政策调整来改善为患者服务的质量。

篇3

关键词:安全文化;安全生产管理;价值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绿色和平组织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认为该事故共造成9.3万人死亡,27万人致癌,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调查该事故的过程中,第一次提出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安全文化,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对安全生产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安全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安全文化的概念分析

安全文化,从狭义方面来讲,主要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广义方面来讲,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变得更加安全、康乐、长寿,使世界变得友爱、和平、繁荣而创造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诸多观点的考量,结合我国安全生产过程的现状,我认为安全文化的定义可以概括如下:安全文化是人类为防范(预防、控制、降低或减轻)生产、生活风险,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社会和谐与企业持续发展所创造的安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总和。

(2)安全文化的内涵

综述所述,安全文化具有以下方面的内涵:

1、安全文化是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所创造的。安全文化取决于决策者、管理层和员工。安全文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扭转不良的、落后的、应该被淘汰的观念,弘扬那些先进的、与时代同步的、科学的文化。

2、安全文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生命安全、健康保障、社会和谐与持续发展。我国矿山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很难办,就是因为企业的短期行为和趋利主义。

3、安全文化建设包涵安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建设。

二、安全文化的价值探究

1、安全文化有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增加企业效益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把“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是搞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前提。正确认识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价值与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的重要作用,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层内涵中,重视安全培训,加强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员工中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强大力量,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持续健康地发展。

2、安全文化有利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1)超前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要具有超前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并付诸实际行动,防范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

(2)长远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警钟长呜,常抓不懈。要根据安全发展的需要,认真研究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制定长远的安全管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3)人本意识

人是安全生产管理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目标、安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效率意识

搞好安全生产,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大安全生产的科技投入,避免随意减少安全生产投入,削减安全成本的短期行为,预防安全隐患的产生,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

3、安全文化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注重和讲求制度“硬管理”和文化“软管理”的有机结合,既是政府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的需要。一方面是制度“硬管理”,通过健全与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明确与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与规范化。另一方面是文化“软管理”。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必须依靠严格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但是,管理制度再严密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制度管理的强制性往往使得工在形式上服从,而不能赢得员工的心,这也是不少安全制度流于形式,难以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文化“软管理”,促使员工认同安全理念、企业使命、安全价值观,从而理解和执行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和指令,自觉地按整体战略目标和制度要求来调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的目的。

4、安全文化有利于实现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

篇4

人性定理是指主体人自我肯定原理。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任何一个健康的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的。

人性定理的内涵包括:自我意识、自我决策、自我肯定、自我中心、欲望无限、自我异化六方面。

人性定理提出的背景: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原则是“人伦”,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的把握。管理上若不注意研究人性,必然忽略人的重要作用,不去鼓励人与物的配合,易犯偏重物而约束人的错误。所以,必须正确把握人性,正确运用人性,才能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财务管理; 创新

一、内涵建设时期财务管理创新的意义

高职院内涵建设,是指学校在基础硬件设施得以改进的情况下,实施管理与教学改革,在“软实力”上下功夫,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使人才培养质量、师资与管理队伍建设、专业与课程建设、科研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得以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这就决定了其内涵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特而精”,其实质是“质”的飞跃。内涵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优化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更需要高标准的人力、财力、物力和各方面管理的支撑,随着高职教育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移,如何有效地对高职院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科学的管理,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关键,而财务管理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联系性、集中的表现性、强制的监督性,能够规划和控制内涵建设资金,提高内涵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因此,为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必须深入开展财务管理的创新工作。

二、高职院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比较落后的思维定式,与内涵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财务管理理念相对陈旧

首先是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滞后于内涵建设的发展,决策层重视资金的筹集和执行的结果,轻视资金的使用和理财的过程。职工参与财务管理的氛围不浓,多数人置身事外。其次是财务人才低谷现象不适应内涵建设的发展,在高职院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引进和管理人员分流时,未能兼顾财务管理队伍的培养和更新。最后是理财思路与新时期的经济规律不相适应,高职院的非盈利性,造成了学院缺乏成本意识、缺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观念。

(二)财务运行机制相对落后

首先是财务管理机构设置简单,远不能适应内涵建设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其次是内部监督机制不到位,会计环节监督不力,内审监督机制弱势。机构设置简单造成了财务人员短缺,会计环节的牵制力度大大降低;审计人员专业不精、方法陈旧、时间滞后,监督力度大打折扣。最后,预算约束机制不明显,预算方案缺少前瞻性,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预算执行缺少严肃性。

(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高职院对改革财务管理方式的关注度不够,以下三个方面的弱势尤为突出。一是财务预测方法相对失衡,科学定量预测的方法运用不足,更多的是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二是财务分析方法相对简单,纵向分析多,横向分析少,综合分析也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财务管理手段相对滞后,财务管理软件运用不够充分,与其他管理软件融合度差,网络财务管理资源运用有限。

(四)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随着经济业务的变化,特别是内涵建设的发展,高职院的财务管理制度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一是财务制度还没有完全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内涵建设阶段许多新的经济业务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二是财务制度还没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会计环节,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三是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也没有形成大致相同的内部财务制度体系。

(五)财务管理内容亟待拓展

高职院对预算和收支的管理仍停留在简单核算阶段;负债管理中财务风险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还未引起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各种资产的管理还缺少价值利用的概念;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比较狭窄,对学院经济决策的影响力还不显著。

三、创新财务管理,促进高职院内涵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强调,要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财务管理必须以服务学院内涵建设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增强财务服务能力,成为内涵建设发展的助推器。

(一)更新财务管理理念

管好用好高职院内涵建设经费,首先要求更新财务管理的理念,树立以促进内涵建设提升为核心,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为重点的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1.营造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首先决策层要有敏锐的理财意识。高职院在内涵建设阶段,决策层更要思维超前,高度关注宏观的环境,不断地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审视和评估,并根据具体环境的特点,制定出能够支撑起学院内涵发展规划的近、中、长期财务发展规划。同时要提高法律和会计责任意识,对不断变化的财务情况作出实时、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要树立“阳光财务”的意识。“阳光财务”是提升财务管理质量和内涵建设经费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阳光财务”的关键是财务信息公开。在预算的制定上,职工要有参与权,积极采纳内涵建设项目负责人和专家的建议;在财务制度的执行上职工要有监督权;对财务执行结果,相关各方要有知情权。通过实施“阳光财务”,能够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增强合作各方对学院发展的信心,切实提高理财的效果。

2.选优配强财务管理队伍

内涵建设时期,高职院财务管理队伍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内涵,一要高标准选用财务负责人。对财务负责人的任用,应始终坚持思想品德要硬、任职资格要严,业务水平要精、管理能力要强的标准。二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知识、职业道德、会计业务知识的培训,更要注重财务人员对高职院校新的发展阶段管理业务知识的更新,使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自律,忠于职守,不断增强适应学院内涵建设环境的理财能力。

3.引入“成本”与“效益”的理念

在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经济效益,应大力提倡“成本”与“效益”的理念,探索“成本”与“效益”的管理模式,以精细的“成本”管理来减少办学的无效成本和不必要的损失;以科学的“效益”管理去选择创收途径和增加办学收入。

(二)改革财务运行机制

随着近年来内涵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把握建设要求,强化建设责任,当此之时,一套适合高职院的新的财务运行机制,可以对学院的内涵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方面财务机制的创新。

1.增强机构管理能力

机构的设置应以高质量地完成财务工作任务为前提。首先应与内涵建设经济业务的变化相吻合,适应内涵建设中多领域的科研课题、多品种的专业建设等较复杂的经费核算要求。其次要考虑电算化会计岗位变化的要求。最后要向财务管理前置化的方向迈进。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测性要在财务管理的机构上有所体现。

2.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要构成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体系,应按照高标准的管理模式设置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流程,达到有效的过程控制和监督的目的。同时,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扩大审计参与学院重大经济决策的层面;加强内审机构的预警防范机制,逐步介入源头和过程审计,改变内审监督的游离现象。

3.建立预算约束机制

高职院应组建预算委员会,预算方案、标准定额、预算执行考核方式的制定,要充分征询委员的意见。经费预算和预算调整都要委员会通过,以增强透明度。始终要把内涵建设经费预算作为重点预算项目,单独填报,加大对教学实践、专业建设、实训场所建设、教育改革、科学研究、教学实验相关设备以及图书设备等内涵建设方面经费的投入,保证拨款比重。同时,应引入绩效预算的概念,利用“预算”这一财务管理的主线,有效压制不断膨胀的公用经费支出需求,逐步提高用于内涵建设发展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等经费支出需求。

4.推进经费管理动力机制

随着高职院内涵建设的发展,一方面财政对学院内涵经费的投入将大幅度提高,同时,高职院校也将会以高新产业研究、科技服务的新姿态,主动参与地方新一轮的经济建设,这就要求经费管理亟待建立动力机制。针对财政以内涵建设项目形式拨款的经费,财务要改变以往一管到底的单方面理财行为,把项目经费管理的权力交给相关部门和团队去管理,实行内涵建设经费项目责任制,财务管理的中心转移到经费使用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应出台更加积极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学和科研服务社会,增强学院社会服务创收能力,加大筹措内涵建设经费来源的深度和广度,奖励包干经费结余。

(三)创新财务管理方式

在高职院内涵建设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财务管理的预测、分析、手段等方式也必须适应变革,走创新之路。

1.财务预测方法要科学化

财务预测充分体现了财务管理的事先性,现代财务预测正从单项预测走向多项预测,从表态预测走向动态预测。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财务的收入节点、支出趋势,也促使财务预测方法要适应多样化的预测需求。因此,应更多地建立数学预测模型,融入各种比率分析等科学的预测方法,逻辑化地推断出定量的结果,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测算出最能符合内涵建设经济活动要求的方案,为学院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财务分析模式要特色化

财务分析应与高职院的经济活动紧密结合,首先要在财务指标中增加能够全面反映内涵建设主要要素的指标,使经费透明化,以达到重点保证内涵建设经费支出的途径、进度和比重的目的。其次应在财务基础指标分析中增加资产和负债类的指标,尽可能完整地反映高职院的主要财务指标。再次要深入开展财务状况分析,把资产负债和偿债能力也作为指标分析的一个方面,使财务分析能体现现实的需求;最后要全面运用综合分析方法,以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以比较法和比率法作出的分析数据为支撑,运用综合分析法,构建具有各高职院自身特色的财务分析模式。

3.财务管理手段要高效化

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畴,也为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供了前提条件。高职院财务管理,应抓住内涵建设的机遇,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手段。首先应充分运用财务内部局域网和财务管理软件,使内涵建设项目核算精细化。其次,应通过网上银行,使交易实现及时化。再次,应融入“校园一卡通”,使校园消费核算、学生费用上缴、书本费结算简易化。最后,应在保证财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校园内外相关资源共享,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远程化。

(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制度是行为的规范,在高职院内涵建设中,制度建设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应针对其办学特色,构建能够适应财务管理需要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以保障和促进内涵建设的发展。笔者认为,首先应建立财务管理方向的制度,从宏观上来设计和高度浓缩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对学院其他会计制度起到框架和指导作用。其次应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内部牵制等约束管理行为的制度,以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建立账务处理程序等制度,以规范财务工作过程。针对预决算、货币资金等关键环节,应建立环节监督制度。最后,针对某些特殊和具体的会计业务,还要依据财政政策,及时制定具体的财务执行制度。

(五)拓展财务管理内容

在现有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还应开展更深层次的探索,依据内涵建设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

1.开展绩效预算管理

内涵建设注重管理绩效的全面提升,落实在财务管理上首先就是经费预算的绩效问题,高职院应打破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重视预算效益和效果,以正常经费预算绩效为基础,以内涵建设项目经费绩效为重点,逐步探索实施绩效预算。实施绩效预算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内涵建设重点项目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预算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绩效预算管理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阶段性跟踪,并积极开展绩效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经费支出的实际效果。

2.重视资源配置管理

高职院在实施资产和货币资金管理时,有必要考虑资源配置问题,一方面要合理配置资金、管理资产,用闲置资金生息,使闲置资产生租,让无形资产的概念逐渐走入财务管理的视野;另一方面,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要把内涵建设的资源配置放在首位,明晰内涵建设项目的具体性质、项目费用,利用全院各方资源,按照内涵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分清轻重缓急,逐项配置软硬件资源,使资源配置向内涵建设支出逐年递增的方向发展。

3.实施财务风险管理

在内涵建设经费占比愈来愈重的情况下,财务管理应增加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内容,坚持谨慎的会计原则,特别要重视对高职院规模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支付的利息和偿债能力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以保障理财活动安全正常地开展。

4.提升财务报告的作用

高职院内涵建设时期,学院经济决策,需要获取财务与非财务、定量与定性、历史与预测、整体与部分等多方面的信息,同时,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因此现行财务报告应扩大揭示范围,使决策者能对学院的财务状况有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并据此作出利于学院内涵建设发展的正确决策。

综上所述,随着高校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建设的战略转变,只有尽快更新财务管理理念,切实改革财务运行机制,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拓展财务管理内容,遵循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地进行探索,以科学的方法、全新的思维方式,拓展出全新的理论视野,加大改革的力度,才能顺应建设“特色高职、精品高职”的要求,才能满足高职教育日益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彬彬.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2] 刘荣.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J].经济师,2009(3).

篇6

关键词: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管理;转型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不断涌现并且有些已经或是正在发展壮大成为其所在行业的领跑者,但是,也有很多家族式管理企业则是人心涣散,甚至是面临破产或是散伙的尴尬境地。因此,对于目前的家族式管理企业,我们必须要不断改进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正是本着以上这个原则,对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现代化转型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一、企业家族制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家族式管理是指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合一的基础之上的,而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是纽带,通过家长制为核心、家族成员为主体的方式来经营和管理企业。在家族式管理之中,更多的是凭借个人权威和经验来实施企业的各项管理权。目前,在我国,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实行家族式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企业最初创业时期具有极大的优势,因为家族成员的目标和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具有较高的凝聚力和监管力度,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家族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显得是格格不入的,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企业现代化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基础之上的,企业以公司形式将产权清晰化、权责明确化、政企职能分化,以科学管理为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其一,企业中的产权清晰化是要求保护和界定参与企业的经济组织或者经营个人的财产权利法律职责和义务;其二,企业中的组织制度是以制度形式来安排企业的各种组织形式,使得企业内部以制度化形式进行分工协调和权责分配;其三,企业中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指企业在组织、人才、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管理等方面,严格执行企业中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企业如何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转型

通过对于我国目前企业,尤其以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家族企业中的管理模式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必须要认真总结企业家族式经营管理实践中的显露出的不足和各种弊端,通过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要说明企业如何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转型必要性,就需要来分析在家族式管理中出现的弊端和不足,并以此来进行针对性改进。

1.产权明晰是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因素之一

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合一是家族式管理中的通病,这会导致企业在实际的运营中会出现产权界限不清等问题,使得企业决策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家族利益集团之内,使得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分配者集于一身,难以激发企业中的每个人对企业做出的最大化的贡献并难以衡量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贡献。可以说,如果不实施产权明晰的现代化管理形式,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一定会严重阻碍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2.规章制度严明是进行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因素之二

企业家族式管理中的规章制度不严明就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因为家族式管理企业内部多半是以家族伦理和亲情等原则来落实的,这就使得企业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并且即使是存在着规章制度,也难以得到严格执行。那么,其结果就是家庭成员和非家族成员的员工犯了错误,家族式管理就会出现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处理,阻碍了企业内公平竞争的机制,使得很多员工会产生消极和抵触心理,降低其工作积极性,易于造成人才流失,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

3.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是进行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的必要因素之三

在家族式管理中,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或是企业所有者是决定人才选用的最终决定者,但是,由于其不可能在人才方面有着全面的了解,而往往是在家族利益基础上选用"自己人",这就给企业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这些"自己人"在工作中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往往是不易于被管理的,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此外,家族式管理由于其管理理念的局限性,往往不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缺乏相应的完善人才培训计划,使得员工素质普遍不高或是没有进一步的提升,这种做法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但是,到了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就会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局限。那么,企业想要有着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吸引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来加盟到企业之中,利用和调动一切手段和方式来进行人才培训、再发展等,使得各类人才在企业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

4.企业激励机制公平化是进行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因素之四

在家族治理模式当中,企业经营者往往会受到家族亲情和利益的双重激励和约束,导致了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带有感彩和利益驱动,不利于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和监督,从而给家族式管理企业带来不可避免的隐患。 即便是在引入职业经理人,也会受到这种约束与激励的双重化影响,难以开展工作,这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因此,实行家族式管理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胡爱珍.探析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发展之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1(17).

[2]石爱梅.论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变的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7).

[3]谭玉成.探讨企业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8).

篇7

[关键词] 市场经济;护理管理;质量改进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on efficient methods of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in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Methods Analysed the problems in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Take the quality control system,deepen the quality meaning control and construct high diathesis nursing group are useful.Results Nursing Service is suitable for the reform and satisfies the need of patients and society.Conclusion Under the new complex conditions of nursing,constantly study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thods are useful for improvement of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nursing management;quality improvement

医疗制度的改革使医院面临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质量,更直接依赖于护理管理的水平。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新形势下,如何面对市场,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探讨科学有效、严谨完善的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1 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的困难

近年来护理工作遵循科学管理的原则及在医院护理管理者不懈努力下,质量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管理体制较健全,评价系统较客观,控制的力度较大、措施基本到位,护理质量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竞争,护理工作的内涵及外延都有了新的拓展,加大了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护理质量管理观念与社会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社会的进步和人群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职责越来越重要,护理工作的社会价值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人们越来越重视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的质量。但目前质量管理的观念还没有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还有的把质量检查应付过关,搞表面形式的工作,护理质量管理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有检查时好、检查后又复旧的现象,没有达到质量管理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标,护理质量管理,特别是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与社会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护理质量的评价系统与市场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评价护理质量的指标系统应运而生,评价指标在分级医院评审和推动整体护理的深入等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指导和监控作用。但目前随着医疗形势的变化,相对应、相匹配的指标评价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需求为宗旨的护理质量的高低,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对护理工作面向市场需求的指导性不够,可操作性不强,控制点不突出。

1.3 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与提高护理基础质量之间的矛盾 护理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是造成当前护理质量不高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1],医院为了医疗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扩充床位,使床护比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护理人员超负荷运转。军队医院编制体制调整后,聘用护士成为了医院护理队伍的主要成分,她们相对素质较低,流动性大,思想不稳定,护理队伍出现了较明显的人才断层。护理人力资源的相对不足减少了直接服务于患者的时间,表现在基础质量不高,生活护理不到位,危重患者依赖陪伴的现象较普遍。

2 应对医疗市场的护理质量管理新举措

2.1 完善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质控的重点随着满足患者的需求而改进 护理质量评价是判断预定护理目标取得进展的数量和效果的过程,是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标准或目标实现程度的行为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使护理管理人员树立以病人为中心[2]、以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思想,从重视护理工作完成转向重视患者需要,从重视疾病护理质量转向重视人的整体护理质量。我院的做法:一是及时调整质量指标系统,完成了双重评价指标方法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在认真总结实施《军队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的实际适时进行了质量控制的软件研究,设计了评价指标记分方法由原来单项合格率记分法改为“双重比较记分”,这种评价方法,既能反映工作质量,也能反映工作数量,使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公正。二是适当调整评价指标的权重,实现了质量控制方向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通过分层次的调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大了如患者满意度、基础护理落实率、健康教育效果等的权重与分值,突出重点,增加了对直接为患者服务质量的控制力度。三是强化人本管理理念,健全质量保证系统。通过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和全员质量管理意识的增强,质量评价指标中逐渐纳入了人力资源的管理,护理负荷、效益指标、技术培训、护士长的行为评价等内容,注意纠正考评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正确认识实际与达标间的关系,重视激励的作用,达到了“三全”即全面、全程、全员的质量管理的目的。

转贴于

2.2 严格护理管理内涵质量的控制,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质控工作的主要目标 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医院的生存发展,质量是医院的生命,医院的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的竞争,而医疗质量的核心是追求适应市场,患者满意。针对护理管理的特点,我们在强化护理内涵质量建设的工作中,首先是把抓护理安全质量放在首位。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陷,没有安全就没有质量。在社会法制不断健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加强全员知法、懂法、守法的教育,重在强化慎独、维权、精湛、举证四种意识[3],防范差错和医疗纠纷的发生,赢得了社会的信任。其次是抓服务质量突出特色。确立服务意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医院立足于社会,并赖以生存发展的方向[4],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创建护理服务品牌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护理管理中[5]。几年来,我们通过创建以人性化服务为主要方向、以规范化素质训练为主要方法、以开展健康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实行首问负责制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主要目标的“五个为主要”的工作模式,全面提升了服务质量。其中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在多次的武汉市卫生系统组织的检查中,医院护理服务质量都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2003年医院被评为武汉市文明服务示范医院,2005年又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再次是抓环节质量注重流程再造。环节质量重在过程的管理,重在细节的控制,控制好关键人、关键部位、关键时段、关键技术[6],重在优化流程,实施标识化管理。我院适时修订了疾病抢救预案,制定了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不断改进排班模式,尝试倡导为患者提供超值的感动服务等,为医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建设高素质的护理队伍,打造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市场的竞争既是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护理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方面。为提高新形势下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一是严格继续教育的学分制管理,重在培养护理管理的骨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提高全员的学历教育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培养一批懂管理、善管理的骨干,通过竞争上岗,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的护士长活跃在临床一线,发挥了管理职能的作用,管理创造了效应。二是依托医学专科中心为平台,专科护理形成特色。医院成立了静脉治疗、重症监护、器官移植、伤口护理、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培养临床专业护士的探讨,逐渐形成了在ICU、CCU、急诊急救、伤口护理、静脉治疗、糖尿病等方面的护理特色和优势品牌。三是开展护理科研,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求发展。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管理中的难点,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方法,重在立足做好基础护理的研究、挖掘护理人力资源的研究、提高患者满意率的研究、医疗市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应的研究等。几年来,医院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创新,用创新的实践推进护理学科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丽萍,夏淳和.新形势下护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护理学杂志,2005,20(2):60.

2 陈欣怡,马继红.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护理质量评价方法的新思路.护理管理杂志,2004,4(4):1.

3 孙淑华.新形势下防范护患纠纷的探讨.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18(6):63.

4 阐玉美,孙丽华.新形势下护理管理的思考.护理研究,2005,30(7):139.

篇8

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社区健康管理工作借用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但实施时间较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39〕。专业的健康管理人员极度匮乏,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2005年10月,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宣布健康管理师为第4批11种国家新职业之一。健康管理师是从事个体或群体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中国健康管理相关机构现状调查报告(2007-2008)》显示,到2008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744家健康管理相关服务机构。截止至2011年,全国只有近百人获得职业健康师,完全缓解不了目前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40〕。我国享受科学、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的人数只占国内总人数的万分之二,而美国70%居民能够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业接受专业健康管理人员的完善的服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对促进社区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41〕。但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及技术水平较低,知识面窄,学历层次和职称不高,专业结构配置也不尽合理,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有一定的难度。信息化平台未建立,健康信息难共享1968年美国Weed等首先提出居民健康档案的概念,要求医生在医疗服务中采用以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的记录方式,目前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方法。建立规范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形成一套完整的健康信息系统,并运用先进技术进行资料分析和预测,不仅可以研究社区人群的基本健康状况,了解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并且有助于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为卫生行政部门确定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既定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系统的功能和建立极为重要〔42〕。2009年12月3日卫生部公布《关于规范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到2011年,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试点建档率要达到30%,城市要达到50%。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建立、使用和管理制度。目前我国社区服务中心缺少区域性的综合信息交互共享平台,导致出现健康档案的多次重复建立,影响社区卫生信息工作的效率。信息资料不全,干预措施不到位目前各地都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没有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实质和内涵,多在健康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方面投入,忽略了对社区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方面(包括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生活环境、职业行为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风险提示、评估。目前的社区医疗服务仍然以病为中心,没有针对个体的不同情况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干预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健康管理个性化的健康评估体系和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望成为社区利用健康管理服务的突破点和启动点〔43〕。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双向转诊是根据病情和人体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医院间、专科医院间或综合医院与专科医院问的转院诊治过程〔44〕。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等国家现已经形成了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虽然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合作关系,但实际运作中往往是以上转为主,双向转诊制度实际上并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执行。

健康管理下一步战略发展的建议

篇9

学校认为规范化落实“五项管理”工作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秉持这一理念,学校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深度挖掘、解锁“五项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上海市格致中学落实“五项管理”工作方案》并扎实推进,全覆盖、齐步走、常态化开展“五项管理”工作。

“两个”机制

一是形成家校协同机制:五项管理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日作息,既要在校有效落实,也要在家一以贯之。家校双方只有统一思想、团结合作,才能在五项管理中形成家校合力。二是形成精准评价机制:其一,制定学校“五项管理”自查表和阶段性评估表;其二,面向家长和学生定期问卷调查,其三,将“五项管理”工作列入对中层处室和班级管理的年度考核。通过三个维度的细化评价,精准把握“五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及时查摆、严抓不懈。

篇10

1理解团队管理的内涵,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1.1深入理解团队管理的内涵科室中开展团队管理会涉及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但并不是将这些工作人员简单的进行编队、分组。而是依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所分管的工作,所担负的责任,兼顾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将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与搭配,从而树立护理服务目标,明确护理工作责任,取长补短,收到1+1>2的效果。

1.2将管理的内涵延伸至护理服务的外延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不间断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护理服务工作必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这些护理工作的完成仅仅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此时工作团队的优越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了。除了提供必要的基础护理服务之外,我们还可以依据不同护理对象的个性特征,量身定做疗养生活、健康教育计划,由医生、护士及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其各自不同的职责对疗养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化

的服务保障工作,使疗养员享受到团队工作带来的高质量的疗养生活。

2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工作人员的团队意识

2.1增强科室的文化团队建设作为科室全面建设的组成部分,与科室的文化相辅相成。科室的工作理念、整体形象、精神面貌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则会使整个团队的工作人员极大的增强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成为团队不断前进的动力。

2.2加强人员的培养高素质的团队成员是建立优秀团队的基础,对科室工作人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培训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相关规章制度和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掌握。沟通能力、拓展能力、协调能力、前瞻意识这些软指标的提高则是整个培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3实现个人与团队的有机融合传统的绩效评估强调个人绩效,在团队方式的背景下,将强调个人绩效转变为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并重[1]。为团队中的每一名成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不仅仅只看见眼前的成绩,而是更注重于长期效果的取得,使个人的潜能在团队的大环境下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整个团队的业绩同样也得到最大化地体现,个人价值与团队价值实现了有机地融合。

3认识团队管理的重要性,促进科室的全面建设

实践证明,团队管理可以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改善就医安全、降低医务人员短缺以及医疗专家超负荷工作等问题,从而达到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满意度、保持工作稳定性的目的[2]。同时团队管理也有效地解决了科室日常管理中“点多”、“面广”的问题,将科室的管理由“扁平化”的横向结构转化为“纵深化”。特别是对于护理队伍中年轻的护士,有效地把八小时之内的管理延续到了八小时之外。在科室的全面建设中形成了团结协作、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科室的凝聚力、向心力自然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