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篇1

论文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的应用性不是很强,但是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本专业的实用性。本文所提出的方式就是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突破专业的局限性,在教学上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 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篇2

关键词:教师职业技能;汉语言文学;高师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69-03

2012年2月,教育部以通知的形式向社会正式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对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规范,厘定了中学教师的准入门槛和从教规格,也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专业标准》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我国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面对《专业标准》提出的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正确把握教师职业技能内涵,重新制订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计划,积极探索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对策,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正确把握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行为方式和能力。由于技能与实践有着天然联系,而实践的内容是鲜活的,这就决定了技能内涵具有开放性和暂时性。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也应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1992年原国家教委师范司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以下简称《要求》)把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技能列为高师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学业。其中教学工作技能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使用教学媒体和编制教学软件的技能、课堂教学的技能、设计和批改作业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及教学研究的技能[1]。10年来,各高师院校以《要求》为依据,积极探索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收到了一定的实效。但不可否认,《要求》中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主要原因在于内涵偏窄,缺乏时代性和发展性。

《专业标准》从教学设计等6个领域,提出了25项有关中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在这些能力要求中,有些是传统教师职业技能中已具有的,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如“教学设计”要求“引导和帮助中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要求“帮助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沟通与合作”要求“协助中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等。有些是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倡导的新技能。如教育教学评价技能。教师要掌握多样评价方法,多视角、全过程地评价学生的发展,并要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再如反思与发展技能。教师通过教学反思, 可以发现、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寻求相应的对策,调节和改进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专业发展。教师还要具备在对自我发展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正确把握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的技能。

尽管传统教师职业技能有其局限性,但它在新形势下并未丧失其重要功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师生而言,要促进其专业发展,既要对《要求》中的各项教师职业技能加以继承和发展,又要对《专业标准》所倡导的新要求、新技能予以高度重视。

二、制订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计划

(一)凝练目标,细化任务

可凝练为四大技能板块,细化为若干个技能培养点:一是语文教师基本技能板块, 包括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和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其中口语技能包括普通话听说技能、朗读吟诵技能、讲演交谈论辩技能、教育教学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包括规范汉字书写技能、三笔字书写技能、美术字书写和简笔画技能;读写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2]。二是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板块, 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和教学评价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教学设计技能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设计技能、文本分析技能、教学过程设计技能、课型设计技能、指导学生设计学习计划技能;教学实施技能包括导学技能、说课评课技能、教学导入和收束技能、课堂提问技能、教学对话技能、情境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过程调控技能、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包括评价学生发展技能、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技能、教师自我评价技能。三是教育管理基本技能板块,包括集体教育技能、个体教育技能、活动设计与管理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四是自我发展基本技能板块,包括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自我发展规划技能。

(二)全面统筹,分段培养

应通过对教师职业技能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和对实践教学资源的全方位整合, 构建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实训与科研、全程与阶段、集中与分散、互训与自训相结合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新体系, 使每一个高师生从入学开始直到毕业的每个学习阶段, 都能按计划分层次全程参与各种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活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计划可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加强高师生语文教师基本技能培养,重点训练口语技能、书写技能和读写技能等;第二阶段:通过教育学等课程学习、举办教学比武和开展拜师学教、假期支教和参与语文学科竞赛、社团活动等,使学生初步形成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教师基本技能进一步深化;第三阶段: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开展说课、片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和教学观摩,合理安排教育见习活动,邀请中学语文教师来校赐教,引导学生参与或主持科学研究项目等,使学生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进一步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能得以提高,并获得一定的教学研究技能;第四阶段:通过教育实习、教育调研、撰写毕业论文等, 使学生语文教学设计技能、教育管理技能等得到全面锻炼。

(三)加强领导,制定措施

由于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不像专业课那样便于操作和考核,所以,务必考虑这种技能培养的特殊性,院(系)要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组织协调和政策制定等。同时,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一是制度保障。如制定针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考评制度和针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和奖惩制度。其二是硬件保障。如书法教室、微格教室、CAI课件制作室等场地建设。其三是基地保障。重视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搞好与中学的定点挂靠或共建基地建设,为高师生提供岗前技能实践的锻炼平台。其四是师资保障。通过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育资源整合等手段和途径,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师资队伍。其五是经费保障。根据高师生教师技能培养的需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场地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养与考核等相关费用。

三、探索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力场,唤起内驱力

长期以来, 高师院校在强化学术性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淡化了师范性,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忽视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导致整个校园缺乏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浓郁氛围。而与此同时,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内驱力却亟待激发。有些高师生入学后感到职业技能训练困难,加上学习任务繁重,就业竞争激烈,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失望感;有些高师生所读专业并非其喜欢的专业,只是为了读本科或是服从调剂才入学现专业,潜意识里就有一种失衡感和抵触情绪。一方面,学校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建立适合教师教育的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工作,激励高师生有更大的热情参加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要开展各类名师讲坛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要通过设立“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实践”项目等手段,鼓励高师生开展自助式训练;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及学生社团组织,要结合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特点,开展诸如读书征文比赛、写作比赛、演讲辩论比赛、书法比赛、朗诵会、教学技能比武、教育调研等校园文化活动,培养高师生实践兴趣,促进其主体实践能力;各学生团体、各班级可以采用干部轮换制,培养高师生的组织管理工作技能、沟通与合作技能。总之,要高举教师教育大旗,营造有利于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学习的“力场”或态势,从而唤起其学习的内驱力。

(二)优化课程,抓好主阵地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一是优化课程结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3]。要适当增加教育类课程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比例,尤其要增设教育技能课程,建立起一个由一般文化课程课、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等五大部分组成的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二是改革课程内容。除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主要培养高师生语文教学基本技能外,其他各门课程都应承担相应的任务。如书写技能主要通过书法课程培养,写作技能通过写作课程培养,口语技能通过口语课程培养,多媒体操作技能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培养等。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专业课程也应该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任务增加课程内容,着力培养高师生的文本分析技能和教学研究技能等。三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研究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等,增强高师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培养高师生创造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应采取注重实践取向的临床教学形式,综合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微格教学、教育调查等多种形式,通过让高师生参与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其教师职业技能。

(三)强化实践,建设孵化器

实践是培养技能的根本途径,实践活动是职业技能的孵化器。相对于理论课程强势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师生教育实践环节却相当薄弱。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延长教育实践时间。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一般集中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为期7―8周,去掉实习前准备和实习后的总结,真正的教学实习时间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教育实践的时间则要长得多,如英国为 15 周,美国为半年,法国为 27 周,德国多达 72 周[4]。鉴于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入中学第一线的教育实践时间至少应为半年。其次,要加强实习指导。由于院(系)与中学通过教育实习建立的关系具有较大的单边性和临时性,加上实习过程对实习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或多或少会产生冲击,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热情不高,实习学校教师对实习生指导乏力,致使不少教育实习流于形式。高师院校应想方设法建立长期、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带队教师,对教案编写、试讲、授课、听课、评课、班主任工作、实结等各环节严格把关。再次,要增加教育见习。部分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缺乏正式的教育见习。有必要从大一到大四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近的中学进行见习或观摩,让学生了解并接触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教材和学生,为教育实习做好方法、技术、心理上的准备。此外,要探索新的实践途径和模式。除课外实习外,还应有课内模拟教学;除学生之间相互训练外,还应鼓励各自为战的自主训练。除集中实习外,还可采用下乡支教、顶岗实习、双向培训等实践模式。

(四)加强反思,激活催化剂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 经验+ 反思[5]。这表明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与评价。教学反思是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内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高师生可以结合课堂模拟教学或观摩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在教育实习中进行教学反思。通常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反思。值得反思的内容很多,包括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过程、效果等。既可以反思教育教学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反思教育教学失败、失误、遗憾之处。教学反思有写教学反思日记、教育叙事、参与讨论、行动研究等方法。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师生通过教育反思, 可以发现、分析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寻求相应的对策,调节和改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有效地促进专业发展。高师院校必须注重高师生反思习惯和反思方法的养成, 使反思成为高师生的一种日常自觉行为。

四、结语

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由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仅有培养计划,或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教育实习以及学生的自我训练,都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科学规范的达标考核制度是确保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除了普通话在语委的统一指导与考核下执行严格的标准以外,其他技能培养点划分不够明晰,评价标准也不够健全。为此,院(系)要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全员达标实施办法,建立各项职业技能培养评价标准,并尽可能形成可供检测的量化指标,针对具体的培养项目和内容,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高师生进行达标考核。

《专业标准》的颁布为中学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个指导性的国家标准。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专业标准》的指导下,将高师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常抓不懈,优化课程,强化实践,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高师生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举措和提升高师生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S].1992.

[2]周庆元.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概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6).

[3]韩清林.积极推动师范教育转型 建构开放式教师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03,(3).

[4]艾述华.我国教师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4).

[5]孟万金,关群.教育科研:创新的途径和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收稿日期:2013-12-10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均开设有汉语言文学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但是由于教学的乏味,学生对其兴趣浓厚,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将关注点在专业课上,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导致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同时,许多高校将汉语言文学当作公共选修课,选课的人数比较少。加上教师上课循规蹈矩,教导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二、提高高职生汉语言学习兴趣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疑问要及时进行回答,维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对其的尊重,从而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其次,逐渐改变以往比较乏味的学习氛围,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可以开展有关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可以在玩乐当中学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举办涉及汉语言文学的演讲比赛,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写出优秀的演讲稿。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其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营造具有竞争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发散学生的思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需要扩展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需要联系生活。比如,可以适当将某种文学习惯或者风俗代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其次,汉语言文学当中有许多有争议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两派举行辩论大赛,使学生可以积极查阅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从而使之不断积累汉语言文学知识。最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充分发挥出探索的动力,不断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获得大量感悟。

3.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有效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首先,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指出自身的错误,或者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增强汉语言文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需要适当增加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者比较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需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不仅需要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应用汉语言的机会,使其可以在实践当中获得新的知识。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在不断发展,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根据时展的趋势,改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需求。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不高。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学识素质、发散学生的思维等方式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战凤翠.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6(5):125-126.

[2]许贻斌,申长崴.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青春岁月,2016(17):754-755.

篇4

关键词: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但是当下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目前这个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国外文学不断进入中国的现状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难度非常大。正因为如此,对汉语言文学这一我国传统文化专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认识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所面临的问题,只有进一步的改善教学模式,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化的教学质量。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2]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06).

篇5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

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慢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本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J].教学大纲,2004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0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J].高教出版社,2005

篇6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专门研究中国语言中的词语和句法,赏析古今的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掌握较强的写作能力和文学语言功底,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人文修养。学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当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可以运用专业知识直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对于编辑出版等相关工作也会应对自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承载着我国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载体,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较为职业的定位。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同感不强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面较广,但是却没有涉及到一些专业性强的领域,相对于工程、医药、营销、企业管理等专业来说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造成很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都会存在被逼无奈而不得不学的状态,常抱怨选错了专业,在他们看来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错误,他们并不认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机遇和未来的发展空间。所以对本专业不关注、不学习,最后造成这些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强,对本学科不热爱甚至厌恶,缺乏对传承伟大文化遗产的使命感和光荣感。

(二)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在设置存在较大缺失

相对于其它学科,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要求更强,要求对文学知识的挖掘要更广、更深。但是现在个别学校却无法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合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修课时减少。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学生能够上到的实践课极少,由于课堂内容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汉语言课堂兴趣缺乏,所以开始淡漠汉语言课堂,使得文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严重不足。

(三)部分学校考核制度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学校用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一个学生是否可以毕业,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合理。现在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没上过几堂课,可是最后他们也可以顺利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试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专业考卷所考的内容都是一些现成的而且较为概念性的基础知识,很多学生在最后考试阶段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即便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研究根本就没有广度和深度,也可以顺利的毕业。由于这一不良现象,使得现在的很多学生完全忽视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最后的考试结果。

二、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要走的发展道路

(一)调整汉语言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要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新时代的要求,培养真正具有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文学写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了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规律,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丰富汉语言文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进行改变,要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发展上的优势和重要性,这样也才会引得学生的共鸣。

(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一直趋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上就只能听着老师在讲台前面进行滔滔不绝的演讲。授课老师沉浸在那一段古代、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是却没有对学生造成任何影响,课堂睡觉随处可见。所以想要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对于文学作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讲解,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分析-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回答这一教学课堂模式,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还会影响学生对于艺术的感染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现在汉语言的传播速度很广,学习汉语言的人也越来越多,想要汉语真正走向世界,应用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调整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运用新的历史知识、价值观进行文学解读。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涉及到的文学、写作以及语言等相关课程在相互联系中更有主要的侧重点。对于当代人员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养,这样可以保证新时期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四)改变教育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想要形成办学特色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我们都明白事物的实用价值是决定它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的概念都较为模糊,主要原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观念不强、专业混乱。所以为了保证汉语言专业在社会上的立足点,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去转变,通过对学生的能力教育,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加强对学生兴趣方面的教育培养,使汉语言专业人才更符合能力型人才的要求。

(五)培养汉语言专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的发展,市场对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现在很多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岗位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现在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汉语言专业毕业生会从事语文教师、文秘、公务员、营销人员、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文案编辑人员等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口才,较广且扎实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等等。所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都得到具体落实。这样才能解决他们就业面临的困境,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其铺垫一条专业发展道路。

(六)汉语言文学专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创新,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在授课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学生习惯思考、喜欢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抛砖引玉,激励学生发现探究意识,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言论,在专业课上真正拥有自信,更有学习的动力。

结语

篇7

    一、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要系统化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组成,汉语言这门课程的学习强调系统学习,要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要把汉语言的内容,模块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在脑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这样,才能够实现知识的衔接和记忆。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在编排上一般会按照基础到提升部分,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就必须要按照基础——提升,这样的顺序,系统化学习是能够全面地掌握整体知识,系统化学习还讲求对知识的衔接,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对后面较难的部分是关键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学习更深的部分,汉语言系统化学习就要求不能够遗漏任何知识模块,否则系统化学习就不完整。汉语言文学的组成成员中,相对比较基础的内容,比如汉字或者词组,要完整地掌握这部分级别较低的组成成员,就像英语学习中,单词是基础一样,没有单词就没有完整的句式和文章。认识到课程的系统性,然后明确学习顺序,知识的结构,学习中才能在脑海中形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蓝图,汉语言系统化学

    习就必须对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然后才能够打好基础,以便后续学习中将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系统化地联系起来。系统化学习还能够方便我们的记忆,很多人在学习语言时,记忆的东西总是成为一个难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一些必要的记忆技巧,另外,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性地进行记忆,没有掌握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这样他们要记忆东西就会比较难。只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系统化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把握好系统化学习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必须要抓住学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内容丰富,并且理论也很多,要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必须对学习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总结,要把握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深入学习。其实,任何科目都是有偏重点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有它的重点,加强对重点的学习,有目的性地学习才能掌握真正有用的东西。汉语言文学中,存在着名词术语较多,知识点多,语言或者句子的表达形式多样的情况,因此,面对这么多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啃下来,只能是有针对性地抓出重点来学习,抓重点学习又具体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针对名词术语的学习,这方面具体来说就是对汉字,词汇,拼音,语法语音等的重点学习,拼音是汉语言的基础,掌握拼音,我们才能实现语言的沟通,只认得字而不会读是没有用的。抓住重点来说,就首先要掌握这些基本的,也是重点的部分来深入学习。另外,语音学习的话可以通过磁带或者录音等来配合我们的学习,磁带或者课本一般会有配套的磁带,它有很全面,正确的语音教学,可以多利用这些东西来学好汉语言基础。第二,是对句子或句式的分析方法。汉语言文学从词汇到句子再到整片文章,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汉语句子句式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汉语言句式分类很多,有陈述句,感叹句,反问句等等,这些特殊的句式对句子的意思是有直接的影响的,同样一段文字,加上不用的标点符号意思就可能完全改变,因此,句式学习不仅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搞懂每个特殊句式,才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掌握句式的含义,必须要掌握每种句式的结构,遇到具体问题还要进行句式分析,经过分析确定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另外,汉语言文学中,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是相对比较难的,文言文的句式其实也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构,面对文言文时,要分清楚每段话的特殊句式或者句子的含义,分析和探究汉语言文学的句子句式,掌握这个重点,这样对能更好地学好汉语言文学。第三,汉语言中,对关联词,连接词的重点掌握。汉语言文学中,句子与句子之间一般都要通过关联词来进行链接,关联词对整片文章的衔接性或者通顺与否都是有很大影响的。对关联词的意思不明确的话就不能够搞清楚句子的意思,所以,在学习好汉语言文学时,关联词的学习也是一个重点。关联词就像词汇一样是必须花时间去记忆,积累的。在日常沟通中,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多的,关联词应该作为汉语言文学学习的一个重点来讲,汉语言的学习重点,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还有理论表述方法等等,但是,归结起来就是要对汉语言文学进行重点模块学习,不能够全部接收也不能全部放掉。只有抓住重点,学习效果才会明显,学习效率也才能够提高。

    三、多动手,多做练习才能够掌握知识

篇8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缺乏优秀的教学团队

在大学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质量,所以,教师的价值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现在的汉语言教师队伍的素质却不尽相同,而且教学水平也不在教育水平的前沿,这也就给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的语文教师是由中文系的专业教师充任,由于受自身专业的限制,导致了在教学中的要求的综合性不足。同时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比较低,以至于相对的地位也就比较低,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了大学语文的师资团队不足。

收集整理

2、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落后

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主要就是因为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学习汉语言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再加上师资力量的缺陷,在汉语言的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整的教研组和相关的教研管理人员,教学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使教学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不足,大部分的汉语言的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自己还是通过书本沟通,网络和多媒体更新技术并没有应用到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

3、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缺乏兴趣

语文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所以,已经对语文产生了一种厌倦的情绪,对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也就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还有就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像其他学科的内容那么丰富多彩,内容比较枯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离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上,不是玩手机就是看小说,或者是用睡觉来打发时间,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胡乱的抄写来应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老师的积极性,对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汉语言教学的改革方法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为了提高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是在所难免的。

1、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地位

要想有效的提升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对大学汉语言文学进行重新的定位,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加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包括口语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能力。还有就是大学汉语言文学担任着陶冶情操、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使命。所以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被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才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和对传统精神的传承。

2、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学得主要领导者,他们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当前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加强对师资团队的建设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意义。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专业的语文文化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大学的教学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地方,大学老师也要经现实生活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结合起来,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进行选拔的时候,要

进行严格的考评以确保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师资条件。

3、加大新技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和多媒体出现,大学汉语言文学也应该走上一条更好地道路。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网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比较强,而且观察和了解的事物也比较广泛,以至于他们更倾向于一种互动的学习方式。而网络和多媒体也就给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声音、图片以及动画更方式来更好地演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

4、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但是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转变这种思维。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而汉语言文学也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所以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充分的发挥课堂的民主精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讨论和辩论的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种汉语言文学学环境的意识,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学生与老师互动,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使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其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说积极的引导学生对课本剧的表演,通过学生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来进行演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5、把握大学生心态有效实施教学目标

在大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大学生经常会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由于大学的课业重,而忽略了对汉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夜之间,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得到大步的提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同时又缺乏必要的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汉语言教学者就要把握好学生的这种心态,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平衡这种心态,不断的开展有利于这种心态的教学活动。

三、大学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大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到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的文明精神已经越

篇9

    论文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基于此点,本文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改革的策略进行深入思考。

    汉语言文学是构建文明社会的人文基础,在提高国民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教学模式因循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作用的发挥。因此,针对汉语言教学现状,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已经势在必行。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因循守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尚未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在这种“学术型”的教育模式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而忽视对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应如此。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质量一般。

    (三)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言魅力的缺失,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从而使得学生配合教学的积极性较差,思维也被严重抑制。教师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汉语言教学,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地自我发挥空间,造成学生仅能单纯地模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在这一过程中,教材成了束缚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的枷锁,诸多的语法、课文、词汇、阅读和写作等课程,使学生对汉语言学习产生出一种乏味和厌烦的感觉,这样必然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为此,必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结构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活动当中,并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应按照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比重,并在为学生打下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学科范围,将一些与之相关专业的知识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当中,如哲学、史学、新闻学、公共关系学、美学、艺术、秘书学、国学以及影视等等。通过知识范围的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有所提高,进而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对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样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以汉语言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特点为根本出点,采取启发式、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挖掘深层语言规律。教师不应过于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全面性,而应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疑点,笔者建议应当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其一,互动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氛围,强化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在互动学习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其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在师生共同质疑、相互质疑的过程中不断探求问题的答案,最终达到解疑的目的;其三,自主式教学法。学校应当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汉语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课件、讲义、考试试题、学生优秀作品以及研究成果等资源,使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各个学校应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此来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首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是利用汉语言知识使学生掌握文学的运用方法以及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助推作用,促进汉语言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和创新,并推进汉语言文学发展与时展同步。现代信息技术一方面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图文并貌的特点,将汉语言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与多媒体中的图像、声音结合到一起,并将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并且还能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悟,进而获得最佳的成效;另一方面则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在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先确定好某一个课堂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上网检索和讨论,然后在课堂上同学生之间交流经验和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也可以使教学方法不断创新。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只要合理将现代化科学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就能够尽显其独特的魅力,进而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始终趋于领先地位。

    (四)渗透德育教学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应将德育教学渗透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成效,还有利于加快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师应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中华民族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中国精神文明和新时期人文关怀建设的重任。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当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教育,立足于健全学生道德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

    (五)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可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际教学水平。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重点应从教学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与当前教育形式接轨。只有教师具备过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才能使教学境界不断提高,进而实现知识传授、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最终确保教学改革的成功。就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而言,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培养掌握知识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通过系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这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应抛弃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并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以此来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教师的专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其一,应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如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以及古代汉语等等,并熟练掌握一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其二,应了解一些与教育科学知识相关的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三,应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现阶段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应树立研究性的学习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更新专业理论、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教育动态,并以现有的知识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借此来产生出新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晓欢.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J].科学与财富.2011(10).

    [2]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3]田玲.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

    [4]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篇10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育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中传统性的一门学科,自高校开设该专业开始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其长期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大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人才,如中文教师、诗人、作家等。从每年的高考招生人数来看,汉语言文学一直是热门专业,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现状

汉语言文学的前身是中文专业,我国早些年在文学造诣上有所成就的人(如诗人、作家等)大多数是中文专业培养出来的,但从目前社会的应用和高校就业情况来看,很多中文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毕业后不知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上世纪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在高校内开设新闻学、传播学、文秘、行政管理、对外汉语等汉语言相关专业应用学科,从就业率来看有所上升,但与其他应用性学科相比汉语言应用专业就业率仍处于较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在大多高校汉语言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学生在文学素养上的培养,忽略了在实践上的应用。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必要性

1.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

与其说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专业性的学科,不如说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社会在飞速发展过程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而汉语言文学应用专业在校内对学生文学素养上的培养,正是促进整个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基础。强化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也是对人才言、谈、举、止、价值观方面的塑造,提高汉语言专业的应用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

2.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从小学开始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到大学获得更多专业性的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体育体制不断深化的一部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注重的是文学素养、文字写作理论上的培养,这就会导致高校学生“满腹经纶”毕业后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深化汉语言文学在应用体制上的改革是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的可行性

1. 从就业方向来看

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来看,汉语言文学就业率要比广播、新闻等专业低,而且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差”的现象。社会是需要有能力,能够真正做事的人才,绝非是那种“纸上谈兵”理论性人才,因此教师应该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到学生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培养自己在广播、媒体、广告等方面的兴趣,让学生的整体能力发挥出来。

2.从人才塑造来看

众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了中文教师的行业,这是源于学生在大学时文学知识的积累,但汉语言文学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并非是一门培养中文教师的专业。人才的塑造应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高素质的,因此仅在理论上拓宽学生的思维是片面的,应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专业应用的培养,增加应用性的课程,强化实践与教学的意义。

3. 从知识积累来看

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跟着学什么,但这仅仅能片面的概括小学到高中这个知识积累的阶段。在大学,首先要学会的是怎么样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高校教学,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之余,可以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事实证明,知识的积累有很多渠道,实践能够更好的巩固专业知识。

四、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性应用

1. 改革教育体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传统的教学上是以文学素养和理论知识为主,这与专业的特性和该学科历史特性所决定的,但事实证明这种教育体制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体制,必须从更新它专业所包含的科目上决定,扩大对教学实践的内容,鼓励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注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应用素质的培养,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2.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性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多以填鸭式为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利于学生文化理论的积累,但是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如今我国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教学阶段,很多知识在互联网中即可检索到,相对于理论知识的积累,社会更加需要“真枪实战”型的人才,因此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践内容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语言能力培养

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相当好,这与专业知识的积累有关,传统评判汉语言文学好与坏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实际上应该综合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来进行全面的测评,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提高全方位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学生必须在学习本专业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做到与时展同步。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现状出发,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选修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汉语言文学综合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上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小辉等.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及其改革发展.[J].文学与人生,2004,7(5):23-30.

[2]潘连根,王静义,李佩仑.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10(6):15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