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篇1

关键词: 寄宿制学校 软硬件资源 学生身心健康 影响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各地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教育不能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是与教师和同学待在一起的,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敏感,部分学生比较叛逆,教师对于寄宿生的管理难度大。目前的寄宿制学校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有较多的不合理之处,这些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差。

寄宿制学校与普通的中学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学生需要住在学校,独立自主地生活。因此,在寄宿制学校里,住宿条件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甘南地区地处我国的西部,教育条件与中东部比较较为落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也不是很好,而且寄宿制学校大部分都在县城或是乡镇,这些地区由于交通、生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校的寄宿条件都较差,一间宿舍睡十几个学生,基本的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生活教师缺乏,导致当前不少地区的寄宿条件差。

2.饮食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平时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饮食条件差,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在许多寄宿制学校里饮食条件不过关,学校食堂大部分都承包给一些商人,有些学校的食堂承包商,为了赚钱唯利是图,不管学生的身体素质如何,使用一些质量差的食材,食堂里的卫生不合格,长此以往,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危害。

3.心理教师缺乏,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

寄宿制学校属于封闭式管理,学生虽然在生活上较为独立,但是他们平时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与父母接触的较少,平时遇到问题了也不能及时与家长沟通,而学校里的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关心较少。寄宿制学校由于一些原因,很少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有些学校即使配备相应的心理教师,学生也不愿意或是羞于将自己遇到的一些心理和生理问题与教师沟通,心理教师形同虚设,学生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导。

二、发掘和改善软硬件基础设施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改善住宿、饮食条件,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

住宿和饮食是寄宿制学校的基础,也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寄宿制学校要想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住宿和饮食条件,学生的生活环境佳,学习才会有动力。因此,改善住宿和饮食条件刻不容缓。比如说,学校可以配备在宿舍里配备充足的生活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适当调整宿舍人数,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在饮食上,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对学校食堂的饮食和卫生进行检查,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还可以多与学生沟通,了解食堂的各方面建设是否合格。

2.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时与学生交流。

初中生的心理敏感,寄宿制的学生尤其如此,他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与家长沟通,部分学生不敢与教师沟通,时间一久,问题越积越多,对于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在寄宿制学校里为学生配备适量的心理教师,鼓励学生多与心理教师沟通,平时教师应当及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心理和安全方面的讲座,对于学生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校还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校合作,共同监督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寄宿制学校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学生的住宿条件、饮食条件、心理问题疏导等都是当前的寄宿制学校在办学时应当关注的问题,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才是寄宿制学校长远发展的“良方”,也是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承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玉平.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科学管理模式[J].中国学校卫生,2002(03).

篇2

关键字:新课改;现代;小学;体育教学;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005-01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教育工作不再是照本宣科、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转向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体育教学作为众多学科组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将新课改的精神融合到现实教学工作中来,如何在小学体育教育阶段收到更好的成效,提升我国小学生整体健康水平,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转变小学体育教学观念

全民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使“健康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小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也成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近年来,小学生身体素质综合调查显示,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小学生文化课负担的日益加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指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因此,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小学生群体的这一变化,将体育教学充分重视起来,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并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现代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是在当前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因此,首先要从教师的角度来提高认识,转变小学体育教学观念,将体育课程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门带领小学生“玩”的课程,并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约束与评价标准,达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实现身心健康、身体素质培养的目的。

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

(一)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围绕着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来开展教学活动,重在完成教学大纲上的内容以及规定的小学阶段所掌握体育技能范围,尽管教学大纲是在多方考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却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突破这一约束瓶颈,将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点转移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群体的身体体能情况与基本技能水平,来确立体育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与相应的教学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作为体育教学活动,就是要为学生营造舒缓身心的环境,以身体锻炼来增强体质,并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小学阶段体育技巧的掌握相对简单,多数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走、跑、跳、投”这几项基本技能来开展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将几种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由浅入深的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的整体素质。

(二)采取互动式教学,寓教于乐

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与学生互动式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摒弃传统的讲解、示范、模仿一些列呆板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技能的特点,创设虚拟的场景,使学生在情景化的模式下,亲自体会动作技巧的完成,从教师示范变成学生主动的去思考并总结出动作技巧是如何完成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肢体运动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例如采取“青蛙跳”可以让小学生联想到熟悉的动物,并从中感染小动物的运动特质与气息,使体育教学更加形象化、活泼化。体育教师也应当与学生融为一体,共同融进课堂,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形成鲜明的“教学阶级”划分。互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多的体会到体育活动不仅是个人表现更多的也在于互相的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互帮互助的意识。将体育课程定位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挫折,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享受快乐与锻炼的成就感。

三、重视师资培养,加大学校配套体育设施投入

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体育教师师资的平均水平偏低,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制约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与一般文化课的任课教师队伍相比,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课程安排较为集中,授课压力较大,在同等的教师团队中其所受待遇也与文化课教师相去甚远。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的重视程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授课水平。很多小学在兴建教学楼,添加教学设施的同时,往往忽略了体育设施的投入,体育器材、场地、设施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硬件基础,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就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大必要的体育设施投入,提高学生体育器材的平均占有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小学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不同,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满足现代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来寻求和创新教学模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贯穿始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决定者一般都是体育教师,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以外,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也是为了学生最后的考核,这里体现的就是一个“学”。现代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枷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高校足球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创新,能够引起体育专业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健康为标准要求自己。课堂上运动负荷的把握要逐渐调节,使其能够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保证健康向上的课堂气氛的延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是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延续,体育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教育工作的作风会受到现在教育的影响,这些理念是学生受益终身的保障[3]。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考虑“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使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共同追寻健康的一个方法。在高校足球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强调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现代体育课程强调的是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一个完整的体育课所能达到的目标有很多,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传达给学生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是在真正的教学中,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对于那些有心理方面需求的学生,体育教学所取得的成效不大,这样的体育课程教学是不完整的。足球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内容设置,以足球为纽带,把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足球课程中去,学生在足球课程学习中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投入程度能够反映学生足球课的状态,教师要时刻感知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分析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足球游戏中编排一些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足球技术和技能的同时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3“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高校足球课程改革的融合

3.1充分调动教师的责任心,以健康为前提

足球是一个需要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运动员之间存在较多的肢体接触动作,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在高校足球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状态,避免学生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内容要做好保护措施,选择正确的教学场地和器械,有效预防运动损伤事件的发生。足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较多的安全保护和伤害预防措施,有效避免学生不必要的损伤产生。例如在足球课堂的教学比赛中,教师应担当裁判,这样能够时刻把握比赛的状况,控制学生的情绪,指正学生的危险和不利于健康的动作,这些都对学生课下的练习和比赛中身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现今足球运动的大环境下,足球暴力时有发生,足球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通过课堂的表现向学生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运动理念,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足球课程改革要遵循新时期学校体育的规律,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有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地位在改变。“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重,在足球课程的教学设计上就要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围绕着学生进行,让学生足球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学会健康的运动理念。足球是一项积极向上的运动,足球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足球技术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达一种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3.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合理,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中也能锻炼身体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进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要锻炼学生的身体,最重要的是练习强度的大小,这就要求足球课程教学活动从内容选择、准备活动、组织方式、运动负荷的制定、课后放松等方面展开。高校足球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内容选择还是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理念,根据足球课程教学的特点,巧妙穿插足球运动的理论知识和足球技术教学。在经过基本的准备活动以后,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会足球技术,也能明白这项技术的动作要领,便于更规范地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的运动负荷要适宜,学生掌握了课堂教学的技术动作之后要多加练习,有助于学生牢记教学内容,同时这对于学生的身体也是一个锻炼,下课之前的放松活动能够有效减少学生运动疲劳的发生。在一节足球课过后,学生要感觉学习到了新的足球技术,又能够锻炼身体,这才是一节令人满意的足球课程。

3.4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把握课堂气氛,实现身心健康

高校体育课程面向的是成年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了自己成熟的思想,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就会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高校足球课程教学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足球游戏,把课堂教授的技术动作编排入游戏中,这样学生能够在游戏中掌握技术动作,课堂气氛也较通常的教学方法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运用一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觉心情愉悦。“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把快乐运动带入高校足球课程的教学中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4结语

篇4

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学与锻炼 身心健康

前言

21世纪,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专家和学者们的重视。这样的研究己成为体育运动领域的热门话题。过去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正常人群的身体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在国外有许多学者做过关于残疾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在国内,也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人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然而,系统规范地关于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研究在国内外微乎其微。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贯彻执行,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1国内外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科研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做过关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研究,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不便,无法参加体育活动,通过问卷了解残疾学生下列情况:(1)残疾史;(2)残疾之前与残疾之后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3)参与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愉快;(4)身体与体育活动能力的自我感觉;(5)体育活动带来的结果。研究时还注意到性别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残疾女学生认为不具有力量、攻击性、独立性和身体能力的特点。残疾男学生将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活动看是证实其男子气和勇敢顽强的手段。虽然残疾女学生不具有残疾男学生的那些特点,但是,残疾女学生会利用体育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力量和健康水平,增强自信心。在研究中发现,残疾学生参与最多的运动是室内健身活动。对于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他们认为获得了公平教育的权利,赢得了学分,享受了在校学生的一切竞争权利。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身心健康的指数。

研究还表明,有学者做过有关体育锻炼对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研究。他们的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增强体质为主,第二阶段以矫治肢体畸形和恢复功能为主。结果他们发现,在实验前后,残疾学生在身体发育、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具有显著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体育教育是促进残疾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另外,他们还发现体育培养了残疾学生运动的兴趣、进取心、荣誉感等,使残疾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增强了自信心。有资料表明对残疾学生进行有氧锻炼处方的研究,以心率为指标制定运动处方,根据残疾学生病情的不同,选择蹬楼梯、跑步、竞走几种有氧锻炼方式,效果是有明显的。由于残疾学生残疾的类型与程度的不同,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强度上受到的限制也有所不同。并且,残疾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心理上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不同种类的残疾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与锻炼方法,是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帮助残疾学生自强、自立、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根本途径。目前,对各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加强加这类课题的研究迫在眉睫。体育教育是高校残疾学生所受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对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的意义

2.1体育必须为特殊教育作出贡献

目前,“我国正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国教育呈现出总体上相对滞后,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我国不仅普通教育的发展落后,而且特殊教育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特殊教育的产生过程中,政治、文化、经济、科技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而人物主义的教育则是特殊教育最好的教育方式。人文主义教育有较强的亲和力,残疾学生的各种权利和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科学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均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体育科学也为特殊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各种康复装置、康复手段,科学、合理的锻炼处方是帮助残疾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尊的一种手段。

2.2高校残疾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本质上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包含有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并且,这两者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虽然国家对残疾人体育事业日益重视,举办的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健身康复中心等等。但是,对于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工作的开展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对高校残疾学生实施良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是提高残疾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手段。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意义主要表现:

2.2.1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生理上的缺陷,促进身体发展

在从事体育活动时,运动器官受到中枢神经大脑皮质的控制调节。中高强度的锻炼会增加大脑血流量,坚持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保证大脑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发育成长,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活动的强度,以及提高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时,人的内部器官,如心脏、肺、肠、胃等,也要接受大脑的控制和调节,相互配合,匀称地发展。体育活动还能增强肌肉的力量,增加身体高度和重量,使残疾学生纠正养成正确的姿势。所以体育运动有助于残疾学生生理缺陷的克服或缓解,促进他们身体的发育成长。

2.2.2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

由于体育活动在内容、形式、手段与组织、环境和要求上,与其他学科不同,因此,它的特殊功能,不仅能促进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有助于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的培养与形成,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和培养残疾学生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

2.2.3体育活动提高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

体育和智力有着相紧密关系。通过体育活动能改善残疾学生的身体状况,使他们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提高感知感悟水平,增进记忆力,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智商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力。

2.2.4体育活动能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

长期坚持体育活动的人,能与乐观、坚持、成就联系在一起。除了对成就行为发生影响外,乐观还与自我掌握体验、生理或心理健康相联系。会以多种方式对人的乐观主义倾向的形成产生影响。体育活动通过其对焦虑的影响,影响到乐观的形成,会减少焦虑,从而影响到人的乐观程度。体育活动影响乐观的形成是通过其对抑郁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研究资料证明,乐观与低水平的抑郁相联,悲观与高水平的抑郁相联。高校残疾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的心态、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生活的乐观和自信心,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2.5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增强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

在体育活动中积极地参与一些有益的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热情,提高生活的质量。通过研究还发现积极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提高自我防御抵抗危险情境的能力。同时,积极的心态(如充满活力)得到增强,消极的心态(如紧张、情绪紊乱)减弱。高校残疾学生从事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体自我有效感的形成,能改善他们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育能力、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认知,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体自我概念,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倘若积极的一般自我概念形成,将进一步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克服自卑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等缺点。最终将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3 结论

高校残疾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后能更好地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的科研工作迫在眉睫。这样,不但能够丰富残疾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加强锻炼与健康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力度,同时探索有利于各类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法,对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为高校残疾学生制定体育教学与锻炼目标时,应该体现人文主义精神和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将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终生体育应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题。广泛开展、深化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与锻炼科研工作,是时代的需要,高校体育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贵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一9.

[2]刘绍曾.体育与弱智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1991,11(1):11一15.

[3]卢子洲.特殊教育培养目标的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37一40.

[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6.222一235.

篇5

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基础。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能保障。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教师的成长与课程改革的深化要同步进行,当然学生的理解配合也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素。

二、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从教学内容来讲,与新课标不同步。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校没有按新课改的要求进行调整新课程,很多教师对于新课改的要求理解不正确,仅仅是把新课改理解为教科书的变革。因此,他们都会过分追求教科书的新颖性,却忽视了教科书以及学生的特点,没有结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去教学。这样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还会严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2. 从学生主体来讲,没有尊重学生成长期的特点。初中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选择,由于男生和女生在初中阶段已表现出明显的运动能力的差异, 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应根据男女生的特点去开设相应的课程。

3. 从教学保障来讲,教学器材落后不能满足需要。尽管近几年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学校的投入,但是对体育设施的更新还很不及时,投入不到位。有很多中学的体育设施器材老化现象严重,甚至有一些破损以致无法使用。如有的田径器材设施落后现象很厉害,跑道非常不正规,有的田径器材破烂不堪,难以使用。

三、加强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 从学校和老师的角度讲,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要重视体育教学,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安排课程,要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发挥创造性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应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体育教师要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培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进行体育教学。在教材教法多样性的原则上,大胆尝试,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程项目上,可以改变传统的定式教学形式,而采取自选项目上课。

2. 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不能对其安排难度过大或者过小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看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特征的鲜活个体,学生之间具有较大差异性,一定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使其都有所提高和发展。教学内容要具备创造性。体育教师要注意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安全教育 小学 语文教学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兴事物的产生,人们的欲念增多,学生安全报道频出,国家在进行法制安全教育的同时也提倡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和语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明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和语文两者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但是语文有比较强大的描述功能,把安全教育融入到语文中也就是把生活融入到教育中去,最大程度上做到语文安全教育生活化。还可以把安全教育活动作为语文延展课来进行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安全意识,而且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素材。

一、学生安全教育概况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通过进行安全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对危险的警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由于安全意识淡薄而出现的安全事故。安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它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直观的体验,是对安全教育进行宣传最好的途径。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安全教育准则,有人认为,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把安全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对安全教育进行了解并且对自身安全进行保护,最大程度上提升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安全教育的途径不单一,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教育,使教育方法生活化,运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来进行安全教育的传达,从学生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必要的训练,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来提升安全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针对安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定性的标准,不同学者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对安全教育的定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有些欠妥之处,因此,不能对这种情况进行妄下结论。学生安全教育核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尊严进行维护,通过语文教学来体现出安全教育的核心。

二、安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安全教育在生字读写教学中的渗透

我国文字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文化气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生字时可以顺其自然地把安全教育插入到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普及了日常安全知识,教师在进行安全知识的普及时也要把握好安全教育内容的质量。

比如,教师在传授“灯”字时,让学生先认识这个字的读音和一些词组,在词组中体现出“红灯”一词,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大家在过马路时要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遵守交通规则。教师通过这种穿插式教学方式进行交通规则安全教育普及。再比如:在学习“警”这个字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我国火警电话是多少,学生会跟着教师的思路回答,不管回答错误与否,教师要对学生说:我国火警电话是119,如果出现火灾情况要及时拨打火警电话。

(二)安全救护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普及,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对日常化语文模块进行细致地揣摩,从细节中找出对学生有利的安全教育。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遇到危险时很容易不知所措,所以,应用语文知识来提高学生日常的自我救护能力。

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篇文章描述了很多与地震有关的句子,其中有一段描写了几个儿童被地震埋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最后成功获救的段落,讲到这里,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紧急情况下的自我救护知识,告诉学生地震发生时首先不要惊慌,要及时到房屋角落处避让,以免被砸伤。

(三)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培养

由于小学学生身体和心理各个方面都还没有成熟,对外界反馈信息的真假不能进行正确辨认,这就很容易出现被坏人利用,所以,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进行必要的普及,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免受外界的各种不良诱惑,使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比如:学生在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很好地进行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传授。《乌塔》主要描写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到一个陌生环境中的事情,她在陌生的环境中所做的事情表现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说,这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引出自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以提问的方式针对文章中小女孩独自出游的想法,用这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对旅游中一些问题的思考,然后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各自表达不同的见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

(四)安全教育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学生对活动非常喜爱,为了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文化知识,需要通过语文综合性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采用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安全知识的氛围中,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竞赛、办安全知识手抄报等,丰富安全教育文化。

三、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安全教育是小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我国科技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社会充满了诱惑,这种环境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必要实施安全教育,在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得到很好的保障,身心健康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我国在2006年以中小学安全教育日为主题的活动,这个活动主题可以告诉我们,学生的安全和教育两者同等重要,不能只重教育,轻视安全教育。小学生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很多方面没有太多竞争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身心各方面还不是特别成熟,在他们面对危险或者关系到安全的问题时,不能进行很好地处理,缺乏随机应变能力。从新闻中可以发现,学生被侵害的事件频频发生,比如,福建发生了一起学生被杀害事件、陕西省小学生被砍杀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给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后果。严重威胁着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对学生们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明白生命的意义,与此同时,使他们关爱自己的同时,对家人和社会报以感恩的态度,懂得生命的价值。

(二)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发展不单单指身体上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指由外到内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从幼年到成年过渡阶段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应是积极健康的。我国教育原理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行了必要的研究,研究范围主要是从童年到青年两个阶段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变化。在整个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出的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个差异很好地解释了人在不同时间段需要面临的一些身心健康发展任务,比如,处在少年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趋向于形象化、具体化,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相对比较弱,这就使他们对一些比较抽象的事物不理解的原因;处在少年阶段的学生,他们对事物比较好奇,对大多事物总会问为什么,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增加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所以,在这个社会中,由于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真正形成,很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很多弊端提出来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验证,证实素质教育在我国是可行的。提高学生素质是素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核心,唯有把教育重心放到学生身上,以学生为中心才能使素质教育得到成功。素质在心理学中有一些专业的概念,想要使教育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高素质是必要的,素质的提高不是仅凭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就能得到提高,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身和社会两者进行融合来不断深化。安全教育也是提高素质的一个大的方面, 它是提高自身能力和自然发展的基础,是素质的必备条件,所以,安全教育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学生安全教育强调的是通过安全教育来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使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现在这个社会处于病态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被扭曲,比如,治安问题、心理问题等,需要学校引起重视并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学生的安全提出保障。

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安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有比较大的效果,安全教育的渗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务,在对语文知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要留出一片位置给安全教育,最大程度上通过此教育避免安全隐患,使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学生环境。学校应当把学生的安全放到日常工作的第一位,进行语文安全教育渗透的同时,还应当开展一些课外法制活动来巩固学生的安全意识。语

参考文献

[1]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2]刘文韬.学校安全教育规划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3]王秀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陈慧萍.中小学安全教育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孙飞.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安全教育[J].考试周刊,2014(24):42.

[6]庹先德.安全教育的“语文范儿”[J].平安校园,2014(13):72-73.

[7]赵爱玄.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的几点做法[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02):57.

[8]蔡海燕.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安全教育[J].新教育,2010(Z1):111.

篇7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079-02

一、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意义

国民体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魄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体质的提高应该从少年做起,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才能保证体质健康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小学体育教学作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初始阶段,对于打好身体素质基础和保障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贯彻,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对于促进小学生体质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有明显成效。但目前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阶段性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一刀切”教学忽视学生发展状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降低,甚至使其对体育教学出现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对策探讨

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深刻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以及终身体育教育观念。教师有必要积极思考研究,以便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体质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将针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出个人见解及应对策略。

1.加大小学体育教育投入,促进体育教学设施创新。设施是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物质基础,是顺利完成学校体育目标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原有陈旧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已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因此应加大对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体育教学要求设施具有充足性、完备性、安全性、适宜性等特点,应在满足这些特点的基础上对小学体育教学设施进行创新:首先,应遵循教育性原则,突出体育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性作用,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应遵循科学性原则,设施的创新要遵循物理原理和人体生物原理,体现出设施创造、制造和使用的科学性,要符合小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求;再次,设施创新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不能盲目追求华丽进行不切实际的创新,要结合学校、学生和教学的实际进行创新;最后,设施创新要遵循生态性原则,要注重将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引入,注重设施的环保性和安全性。

2.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体育教学模式变革。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尚未形成固定的兴趣爱好,但又往往在活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其个性特征,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应该有一套适宜该年龄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来为其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兴趣,为终身体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该选择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处、能促进同学感情交流、培养合作精神的项目,采用故事情景法、合作学习法、游戏法、竞赛激励法和信息法等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体育运动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

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法,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手段,它集知识性、教育性、健身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如丢沙包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灵敏度,还具有一定的运动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学生身体和神经快速进入状态,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1)重视体育和德育相结合,为终身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德育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将体育和德育相结合,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要在体育教学中把握好德育的时机,如在体育器材的使用和借还时,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在分组轮换教学时,向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教育;在耐力跑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在跳跃、障碍跑等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在球类项目等具有集体性和竞争性的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在竞技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中,灌输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道德教育。通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

(2)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共性,他们骨骼系统中软骨多,关节灵活性欠佳,手(足)部骨尚未完全骨化,小肌肉群及其控制活动的神经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因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动作不协调、易疲劳等特征,所以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时不宜进行精细度高或运动负荷大的活动。同时,由于先天体质和成长发育快慢的不同,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会出现个体化的差异,瘦小的学生难以达到健壮学生的标准,“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形成担忧、恐惧等不良心理,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因此,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应注重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依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等个体化的差异,安排循序渐进和从易到难的教学内容,使运动强度和评价标准符合小学生个体实际需要,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小学生具有所在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他们不喜欢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期望能够更加积极、主动、有选择地接受其喜欢的教育。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培养自我实践的能力。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体质提高和意志锻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提高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通过加大小学体育教育投入、丰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重视体育和德育相结合、开展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使其在快乐、安全的体育教学中健康成长,从而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绍辉.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与素质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

[2]谢波.如何增强小学体育的趣味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5).

篇8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学生 体能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的意义

一般来说,体能发展包括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两个方面。所谓身体素质,就是指高校的学生在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中,由自身的器官综合表现出来的各种相关的机能能力,例如学生自身的速度、内力、柔韧、灵敏等。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一般是指,学生在参加高校的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例如体育运动中的走、跳、跑、攀登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活动能力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基础。近几年来,体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体能的发展。高校发展体能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学生运动水平的同时,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业疲劳,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发展的特点

高校体能发展建立在体育运动动作的基础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同一项体育运动反复不断的练习,通过重复同一个动作直到标准为止,来达到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巧的目的。高校在发展学生的体能时,所采用的内容也很全面,教师要深刻理解发展体能的意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意的是注重学生集体的全面健康发展,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对体能较差的学生重点培养,才能使得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另外,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有利于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也越来越多。教师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发展机能的全面性,采用多样性的锻炼手段能使得体育课堂更有趣味性,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活跃,同时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体能发展的积极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方法

现代化的高校在发展学生的体能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在体育教学中采用的练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在采取体能发展教学方法时都会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相应的运动能力特点,制定出适合学生体能发展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常用的发展体能的方法有四种,它们都对学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重复练习法。高校体育教学中常用到重复练习法,教师想学生展示和分析了运动动作结构后,学生按照该动作结构进行反复训练,例如在速度和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学生反复跑,这种重复练习能为体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交换练习法。为促进学生体能发展,教师们常在变化的环境下让学生进行运动练习,最常见的就是改变速度、力量及动作等。变换练习法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他们适合多种环境,使得学生运动练习中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该方法在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综合练习法。所谓综合练习法就是将重复练习法和变换练习法等体育运动练习方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用到此法。综合练习法又可以按照变化数据和标准来划分,例如高校体育课堂上的排球教学,很多教师将其发展成为专项身体素质练习,其中包括速度练习、定时定量练习、变换间歇练习等。综合练习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广泛,有利于学生体能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循环练习法。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常根据所在学校的教学要求,将各种体育运动练习分为多个作业点,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的联系按标准完成,有序且循环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体能的发展,采用循环练习法,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体育课枯燥无味,还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循环练习法和综合练习法时,必须明确其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量,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以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以及速度耐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体能较好的学生在保持其已获得的体能水平的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教师制定的教学要求和作业点进行体能练习。高校在发展学生体能的时候不仅做到了全面具体,还还做到了突破体育训练中的薄弱环节,将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当作教学的宗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在发展学生体能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少高校在体育教学中都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计划,运用重复练习法、交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和循环练习法实现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使得高校体育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具有趣味性,从而大大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

四、总结

体能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国民体能的发展。对于能直接促进学生体能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国家教育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上,都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和体制差异,根据学生的提点制定出了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能的发展,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1.1教育学的基础

目前很多高校对专业的足球教学课程是相当的少,但是其足球教学任务重、内容多、技术战略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的引进或者是借鉴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注重课堂的同时还要加强课外的教学和训练。在近几年来虽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等观念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相结合有一部分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对教学的效果也有一定的推动,但是由于课堂具有局限性,很难操作,学生也很难把握课外的时间。然而需要建立在知识、情感、意念基础上的“秀意识”则是体现出一种意志,这也是各种积极因素的综合表现,对创建和谐、轻松、充满娱乐色彩的课堂氛围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因此,将其融合在体育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他们自发性的学习,并合理的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心理基础

人的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是自我的实现需要。在运动与足球教学的这一范围来说,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场合成功实现自己某个动作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就是自我的展现和实现。秀意识作为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也是学生个性向外发展的表现,这是能够充分的激励学生学习足球知识以及加强去足球训练的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并对学生正确的自我展现进行肯定与鼓励,不仅能唤起学生内心的力量,还能促进学生加强学习和训练。既实现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又符合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1.3生理学的基础

任何的运动都必须要遵循一定的生理学原理。足球运动技能战术复杂而精细,活动的环境也是变幻多端的,较强的抵抗性,因此对足球技能的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热情和精力,自然就要求运动员的各项生理机能要更加的完善、稳定、高效。对于当代学生的生理学研究表明,每当人体处于积极情绪的支配下,各项的生理技能会更容易协调并达到最高水平。“秀意识”作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意志,它能更好的促进身体各项技能的合理、高效的配合,具有一定的生理学意义。

2秀意识培养的意义

2.1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秀意识不仅是规范学生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健康心理提升到更好的层次。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尤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秀意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促进学生轻松的掌握和展现自我的技术,以及形成自信的一种心态。让他们真正的认识到比赛本身就是一种“秀”,让“秀”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必备品。

2.2促进学生自我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将其逐渐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体育足球教学在要求掌握其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他们适时的表现出来,并尽可能的完成一定的美感和创造性,以体现足球运动的特有魅力。秀意识的培养除了注重技能与身体的配合,还注重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健康心态、审美情趣的培养,从而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2.3创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轻松、快乐的课堂是每位教师学生所希望的,这样才能很好的协作、互动。学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气质,所以在学习足球技能方面具都具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但仍然需要教师的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不论是在学习态度还是在技能练习上都会一定程度的左右他们的努力方向。秀意识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过程,有助于师生之间的团结以及有好关系的形成。

篇10

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72-03

前言

近年来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研究屡见报道。国内多年来的体质研究也报道大学生体质总体呈下降趋势。本文拟对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1级、10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为依据,对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对象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1级、10级全体学生。样本含量为11级1148人,其中男生312人,女生536人;10级1276人,其中男生736人,女生540人。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高职高专公办民营性质的学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资料和访问相关网站,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质测试评价及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2.访谈法。围绕研究相关的问题,对江苏省部分高校的专家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3.测量法。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我院学生进行六项指标测试,分别是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立定跳远、3分钟台阶。在体质测试室进行,由中体同方生产的体质测试专用设备测试,电脑主机和测试仪组成了一个全自动的测试网,测试仪测试的数据自动输入电脑主机。经中体同方体质健康评定系统软件自动评分、自动评定等级。

4.数据统计法。测试好的数据,经统计后汇总,制表。体质测试评价等级标准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根据最后得分来评定等级:86分以上为优秀,76~85分为良好,60~75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

三、研究结果

(一)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体质现状

(1)身体形态指标分析。全校学生总的身体形态指标成正态分布,二个年级相似的是大部分集中在正常和较轻这二段,分别为一年级76.8%、二年级77.2%,说明大部分学生身材匀称,学生任务较重,能量消耗较大,形态指标较轻应该说也属正常。两个年级所不同的是一年级学生营养不良明显高于二年级,女生高于男生,而肥胖和超重二年级(18.7%)明显高于一年级(14.5%),男生高于女生。

(2)肺活量指标分析。肺活量的大小与体重、身高、胸围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年级学生优秀率明显高于二年级,二年级女生优秀率明显高于男生,不及格率二年级高于一年级,并且男生高于女生。

(3)立定跳远指标分析。立定跳远主要是测量向前跳跃时下肢肌肉的爆发力。腿部的爆发力是以腿部的力量为基础,没有力量就谈不上爆发力,也谈不上肌肉的耐力。一年级优于二年级,男生优于女生。

(6)体质测试总分分析。将身高、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3分钟台阶、立定跳远和握力体重指数这六项的得分相加,就得到本次学生体质测试的最后总分。一年级优良率明显优于二年级,不及格率一年级明显低于二年级,优良率男生好于女生。

(二)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09、10级学生体质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本次体质测试的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学生的体质状况不同,并且相互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好于二年级。不同年级的学生产生体质差异的原因很多,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访谈最终确定了影响学生体质的两个主要因素:

(1)学生不能调节自己的的饮食,营养过剩。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身体长高已逐步处于停止,体重的发展余地却比较大,在营养卫生方面,学生们对学校食堂几十个品种的饭菜是比较认同的,但学生自己暴饮暴食不注意营养搭配时有发生,管不住自己的嘴,吃得多,身体逐渐长胖,是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2)生活方式改变,学生动得少。大学生体质下降还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交通工具的改进、家务劳动的减少、办公自动化的推广等因素造成了体力劳动量的减小。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让电脑及电脑游戏成了很多人主要的放松休闲方式,大学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减少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身体活动的机会,这也是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3)学生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兼职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心理障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疾病的预防、恋爱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和建议

1.要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让学生多动。建议学校必须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计划要求开足体育课。要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要在体育教学及体育活动中,增加耐力锻炼项目及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的体育活动内容,并将其作为体育考试(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要增加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卫生设施。建议学校按照规定要求,改善体育场地、配备特别是固定体育器材和设施。

3.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加强学生健康管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定期监测与公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针对肥胖和超重学生要提出在加强身体活动多消耗外,还要让学生管住自己的嘴,注意适量节食。要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科学地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4.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立心理咨询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内容是:要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乐观主义,良好的意志品质、记忆能力,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良好的身体表象与自察,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当学生出现不良心理时要有心理医生为他们一一化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J],中国学校体育,2002,(6):4-5.

[3]陈安槐.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与教材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