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诊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诊断

篇1

【关键词】 PDCA循环系统;中风;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248-01

PDCA循环[1]系统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它反应了开展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的一套工作程序,之所以将其称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的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尚未解决,或又出现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康复护理着重于自我护理,鼓励协同护理,即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通过基本康复专业知识的导入,鼓励和帮助患者。减少其对家属和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尽可能的使他们部分或全部照顾自己。一般的情况下,我科室在对中风恢复期病人入院后,责任护士对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效果不太满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科将PDCA循环系统应用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2例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中,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

1.1临床资料

62例中风恢复期患者均选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院针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年龄38~75岁;病程3月~5年。

1.2诊断标准[2]:中风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过CT或MRI确诊为中风(脑出血或脑梗死),处于恢复期的病人。

1.3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风诊断标准,CT或MRI结果阳性;②中风后病情平稳处于恢复期者;③年龄在38~75岁者;④住院患者;⑤知情同意者。

1.4病例排除标准:①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不愿意接受本治疗者。

2 方法:

2.1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

2.2评定标准: Barthel指数评定等级法[3]。

2.3评定标准:分数无提高为无效,提高5-20分有效,大于20分显效[3]。

3 将PDCA循环系统应用于中风恢复期病人的康复护理中

3.1制定计划阶段(P)

3.1.1在患者刚入院时,分析患者的病情,用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确定康复护理的计划目标。

3.1.2拟定康复护理计划,分别针对病人的良姿位的摆放、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等方面进行计划。

3.1.3康复护理的形式,①首先对责任护士进行中风恢复期病人康复护理专业知识的培训,使责任护士了解康复护理方面的新动态,新进展,更好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②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对自己所管患者的病情应该熟悉掌握,进行一对一式的康复护理。

3.2康复护理的实施(D)

3.2.1良姿位的摆放 上肢伸展位:包括肩、肘、腕、指关节的伸展。下肢屈曲位:髋和膝屈曲、踝关节中立以防止髋内外旋。

3.2.2进食:经常巡视病房,指导病人用餐。对于手和上肢功能处于Brunnstrom分级1-3级的患者鼓励用健手进食,Brunnstrom分级4-6级的患者鼓励用患手进食,提供的帮助有切割食物、固定碗和盘、创造进食环境、根据手功能状态适当改造餐具等,对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技巧的灌输:如构音器官的运动、口鼻呼吸的分离、发声的练习等。

3.2.3洗澡:帮助患者学会单手操作拧毛巾和擦干后背部的水分。未避免滑到,可以在卫生间置放防滑垫。

3.2.4修饰:着重于洗脸、刷牙、梳头、剃须、电动剃刀和吹风机的插头练习。3.2.5穿衣:开衫的穿脱技巧为先穿患肢、后穿健肢:先脱健肢、后脱患肢。套头衫脱的时候先用健手在领口后捻住然后一点一点往后拉,全部捻住后把头退出。

3.2.6大小便:包括进厕大小便、自我清洁、整理衣裤、冲洗或倾倒便盆。尽量未操作轮椅的患者提供无障碍通道和提供卫生间内保护性装置。

3.2.7床--椅转移:教会轮椅的正确使用方法,轮椅与床或椅子的放置角度和位置。

3.2.8上下楼梯:为了练习上下楼梯的能力可以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为了增强患腿的力量可以患腿先上、健腿先下。

3.2.9行走: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可以和康复治疗师一起进行平衡训练、坐站训练、患腿支撑训练、步行分解动作训练等。并告知支具的正确穿戴方法和使用中的注意事项等。

3.3效果评价检查阶段(C)

护士长每周对责任护士康复护理方面的有关知识进行询问,看是否熟练掌握,检查责任护士是不是在按照拟定的计划在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及康复指导,并对接受专业的康复护理后62例患者或者家属,询问其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及意见和建议,并做好记录。

3.4总结阶段(A)

护士长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责任护士,对责任护士对康复护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问题,督促其进行再学习,并鼓励其多提问题,通过询问上级护士及查阅资料共同解决。对意见和建议,通过多与病人,病人家属、主管医生沟通,共同解决。

在一个月的运作中,每一轮护士长,责任护士通过认真总结经验,把好的措施坚持下来,并进一步完善,把不足之处编成新问题进入下一轮需要解决的问题中。

4结果

患者在接收PDCA循环系统在中风恢复期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一个月后,再次测量用Barthel指数来测量,48例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大于20分,情绪得到了好转,增加了自己康复的信心,认为自己还有一些自理能力,更加的配合治疗和康复;9例患者Barthel指数上升在5-20分,为有效。5 例患者Barthel指数无提高,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1.9%。

5讨论

当今社会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康复护理干预也是中风后遗症后期病人的一个治疗保证[4]。PDCA循环系统的特点是一环套一环的,环环相扣,通过循环,不断充实康复护理工作的内容,优化工作结构,保证了康复护理的连续性,提高了康复护理的质量,达到了需要的康复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对责任护士的满意度。当然在对这62例患者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患者的Barthel指数的提高,主要是在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和大小便方面,而在行走、转移和上下楼梯方面大部分患者提高有限。这可能还是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住院治疗的时间、康复治疗的强度、患者的配合度、物理治疗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评估制定计划的阶段,应该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充分了解患者的残存机能程度和范围,在总体康复治疗的计划下,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针对性的采取康复护理,努力帮助患者重建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能力。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不断的解决。因此,把PDCA循环模式引入康复护理中,使康复护理工作步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王仙园.现代护理管理学【M】.第11版.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13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篇2

方 法:将12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60例,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 果:干预组以上观察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病人残疾的发生,能促进偏瘫病人的恢复。(P<0.05)

关键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偏瘫

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尽管脑卒中的诊疗技术和抢救水平不断提高,使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的患者中因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而致残[2]。这不仅使患者因劳动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痛苦,而且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如何降低致残率,减少废用综合征和误用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回归社会,是护理工作的新课题和努力目标。

1.临床资料

我科为针灸科病房,所选病人为2002年7月一2004年7月在我院入住的脑卒中病人,病例入选条件:(1)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3],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2)系第一次发病,上肢肌力在Ⅲ级以下;(3)无严重心功能不全者;(4)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5)均于发病14天内人院。康复护理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脑梗塞39例,脑出血21例,平均年龄64.8岁,平均住院天数44.1天;对照组为我院内科所收治病人60例,男36例,女24例,脑梗塞37例,脑出血23例,平均年龄61.3岁,平均住院天数40.55天;住院病人一般情况见表1。

2.方法

2.1康复护理组

2.1.1 从患者入院即给予良姿位摆放。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意识障碍Glaz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康复护理[4]。

2.1.1.1 健侧卧位:患者上肢充分前伸,其下垫高枕,肩关节屈曲。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其下垫长软枕至足部,保持功能位。

2.1.1.2 患侧卧位:保持头部舒适,患侧上肢充分前伸,患侧下肢自然伸展。

2.1.1.3 平卧位:以软枕支撑患侧肢体,防止髋关节外旋。

2.1.2 全身关节活动度训练:是指发病早期在床上做各关节的被动运动。每天2次,10-20分/次。

2.1.3 主动运动:对肢体肌力开始恢复患者则在护士负责指导、帮助其进行自主运动,提高关节运动的协调性。

2.1.4ADL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进食、入厕等生活自理能力的练习。

2.1.5 心理支持:脑卒中思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称为卒中后抑郁(PSD),护士与患者交流中经常使用鼓励性言语,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6健康教育:做好评估,掌握患者病情和心理需要,及时把健康知识传授给患者和家属。

2.2内科常规护理,无以上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及结果分析

3.1观察指标 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法对患者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评估,采用ADL法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采用HDRS对患者卒中后抑郁进行评定。由于康复护理与药物治疗同步进行,多为10天一疗程,上述指标治疗前、治疗后10天、20天、30天、40天各评定1次,并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数据处理用SPPS统计分析。

3.2结果

3.2.1治疗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

3.2.1.1 治疗后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变化(见表2)

3.2.1.2 治疗后简式Fugl-Meyer表的变化(见表3)

3.2.2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

3.2.2.1治疗后2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变化(见表4)

3.2.2.2两组病人治疗后HDRS(见表5)

4.讨论

4.1 早期正确卧位的重要性 正确卧位的目的是防止关节肢体变形,避免关节挛缩,影响以后的康复效果。卧床患者经常变换不仅能够预防褥疮而且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提高,为以后的肢体功能锻炼提供保证。

4.2 影响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因素病变部位、性质、程度及个体因素如年龄、既往史、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等患者内在因素可影响疾病预后,很多外在因素如药物治疗、护理水平、经济能力等对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5]。对康复的重视程度,早期康复决定康复护理的效果。

4.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的原则以康复医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患者康复护理同时注意循序渐进。加强监护和指导保护,训练时不宜用力过猛,幅度不宜过大。

4.4 本观察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可能缺少随机化原则,但客观上由于针灸科床位比较紧张,医师根据床位情况随机将脑卒中患者收入普通内科,由此看来两组对比仍然存在一定的随机性。由于缺少康复设备,对步行训练康复措施较少,可能影响效果。

5 小结

脑卒中可导致肢体功能永久障碍,致使患者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使社会和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探索降低致残率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2]龙洁,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198―199。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L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篇3

【关键词】 中风;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中风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影响患者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产生误咽误吸,引起肺炎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对于此症状尚无特异药物治疗,笔者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对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门诊及住院中风患者,共60例。全部患者符合中风形成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起草制订的《中风诊断疗效判定标准(试行)》),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参照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体征不再进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3.72±8.06)岁;病程3—12月,平均病程(6.88±2.44)月。

2 方法

对60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护理,治疗组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观察治疗4周。

2.1 常规护理

2.1.1 食物选择 选择较易吞咽粘稠的液体和均匀的糕状食物,根据患者喜好和体质选取色香味美,可以增进患者食欲的食物。

2.1.2 进食 仰卧位,躯干呈30°,头前屈,偏健侧卧位;坐位,身体稍向前倾约10°~15°,颈部稍向前弯曲。

2.1.3 进食量 正常人进食量一口约20 ml,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食量应从少量3~4 ml开始,酌情逐渐增加。

2.1.4 进食速度 进食速度不宜过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缓慢进行,避免发生误吸。

2.1.5 心理护理 康复过程中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与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并及时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适当结合暗示方法,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吞咽治疗。

2.1.6 注意事项 呛咳是吞咽障碍后经常出现的情况,应让患者尽量保持身体前倾,低头弯腰,头靠近胸前。在患者后背部肩胛下缘处快速连续拍打,促进食物的咳出,或手臂由背后绕过患者胸廓下向上猛拉,对膈肌施加力量,由此产生的气流经过会厌,可排除阻塞物。

2.2 康复护理

2.2.1 下颌训练 患者仰卧位,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紧下颌,嘱患者把口张开至最大维持5 s,然后放松。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做张口、闭唇、鼓腮、缩唇、微笑、吸吮等动作[1]。

2.2.2 舌肌训练 让患者舌头往两侧用力,用手对其施加阻力,训练做舌肌的侧方运动,练习舌尖和舌体向口腔背部升起,做卷舌伸舌等动作,力度适中,以静力性收缩为主[2]。

2.2.3 腮内训练 戴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将食指、中指探入患者口中,刺激舌肌两侧,点揉廉泉、金津、玉液穴位。用食指顶住患者舌根,嘱患者微低头,轻柔抬高舌后部,将喉头向上牵拉,促进吞咽[2—3]。

2.3 评估方法

2.3.1 洼田饮水试验 患者端坐,喝下30 ml温开水,观察所需时间喝呛咳情况。

Ⅰ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Ⅱ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地咽下;Ⅲ级:能1次咽下,但有呛咳;Ⅳ级:分2次以上咽下,但有呛咳;Ⅴ级:频繁呛咳,不能全部咽下。

正常:Ⅰ级,5 s之内;可疑:Ⅰ级,5 s以上或Ⅱ级;异常:Ⅲ—Ⅴ级。

2.3.2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吞咽障碍消失,饮水试验评定Ⅰ级;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饮水试验评定Ⅱ级;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饮水试验评定Ⅲ级以上。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治疗后患者饮水试验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4 结论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延髓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的。患者对水、食物等的咀嚼和吞咽延迟,或功能消失,临床表现为进食或饮水呛咳,食物滞留口腔内下咽困难等[4—5]。本研究应用康复护理干预,按步骤有程序的进行康复训练和宣教,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以明显改善中风患者的吞咽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周惠娥,张盘德,张薇平,等.易化技术治疗廷髓性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3):207.

[2] 田洋,姜晓东,高明,等. “促通”按摩法治疗中枢性神经损伤后咀嚼功能障碍的治疗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2,7(26):232—233.

[3] 尤欣,孙晨曦.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国水电医学,2009,2:113—115.

篇4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139例小儿脑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针灸按摩+康复护理组)69例和对照组(单纯针灸按摩组)7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脑瘫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脑瘫患儿治疗的总有效(显效+有效)率为92.8%,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1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P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康复护理;疗效婴幼儿大脑在发育尚未成熟之前如果受到各种非进行性损伤因素的影响,就会造成以中枢姿势障碍或者运动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出现小儿脑瘫的表现,临床症状主要为程度不同的听觉、视觉、语言、智力、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1]。我院在治疗小儿脑瘫患者时除了常规的中医针灸按摩方法外还加入了康复护理的内容,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9月-2011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治疗的139例小儿脑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符合条件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针灸按摩+康复护理组)69例和对照组(单纯针灸按摩组)70例。实验组的69例患儿中,男性36例,女性33例,年龄6月-72月,平均年龄(32±10.2)月,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1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15例,共济失调性脑瘫患儿12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9例,强直型脑瘫患儿5例,震颤型脑瘫患儿1例,混合型脑瘫患儿11例。对照组的70例患儿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6月-72月,平均年龄(31±11.4)月,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1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16例,共济失调性脑瘫患儿11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8例,强直型脑瘫患儿6例,震颤型脑瘫患儿2例,混合型脑瘫患儿10例。两组脑瘫患儿在年龄、性别、脑瘫类型上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康复护理方法:心理护理方法:由于脑瘫患儿的脑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容易出现情绪行为方面的障碍,可以表现为爱哭闹、孤僻、任性、情绪不稳、感情脆弱等,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的了解患儿的心理,密切、耐心并且细致的观察患儿的情绪方面变化,了解患儿的需求,强化护理方面的沟通,正确引导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治疗的信心。饮食护理方法:加强脑瘫患儿的营养,适时的添加辅食,食物中要富含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合理的营养搭配不仅能够增强抵抗力,还能更好的适应机体生长需要,同时能够促进组织的修复。在对患儿进行训练之前的半个小时,尽量避免食用过多的食物,在训练结束后,补充适当的液体。日常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对患儿在穿脱衣、睡姿、坐姿、进食、如厕、梳洗等方面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同时对于较小的幼儿,指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抱资。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的中医按摩、针灸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只给予常规的中医按摩、针灸、康复训练及常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3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标准[1-2]:显效:脑瘫患儿经过护理及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能够主动的进行运动,异常姿势明显得到纠正,智力有所提高,肌张力明显改善;有效:脑瘫患儿经过护理及治疗后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异常姿势有一定程度得到纠正,智力上稍有改善,肌张力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患儿在智力、运动等方面均无改善。

2结果

3讨论

脑瘫具有较大的导致儿童残疾的危害,要对脑瘫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的检测,如早产低体重儿、产后窒息、母亲患先兆流产及妊高症、近亲婚配[3]、孕期感染、难产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新生儿颅内疾病等均是高危因素。要将高危因素消除,需提高围产期的孕妇保健,将产科的生产技术进一步改善,同时需要行脑瘫后的康复治疗。脑瘫的康复年龄越小同时病情越轻治疗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应该尽量做到对脑瘫的早期诊断和治疗[4]。根据尚不完全的统计,我国脑瘫患儿发病率在1.8%到4%的范围内[5],小儿脑瘫不仅给患儿家属造成不可估计的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压力,对于社会来说也是比较沉重的负担[6]。小儿脑瘫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与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家属对患儿的耐心、医护人员对患儿的爱心等对于患儿的康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脑瘫康复不仅仅是恢复躯体的形态及功能,在精神、心理及生理、情绪上都要进行适当的补偿或者能力发展,不仅能够使患儿的残疾程度减轻,还能使部分患儿具备很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的生存能力[7]。小儿脑瘫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正确的护理也十分重要。本实验中,在小儿脑瘫传统的中医治疗及康复训练当中加入了康复护理的护理内容,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可以将康复护理广泛的应用到小儿康复的治疗工作当中。参考文献

[1]曹丛.小儿脑瘫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28

[2]徐颖.小儿脑瘫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6):4748

[3]林庆.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中华儿科,2005,43(4):76

[4]王海萍.小儿脑瘫的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12

[5]田小平,赵旭.传统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瘫的概况.甘肃中医,2006,19(1):76

篇5

方法:将在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应用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分别在试验前后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记录统计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试验结束时Fugl-meyer评分较试验前均有所提高,但试验组评分(36.88±4.72)明显高于对照组(30.26±4.67)(P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接受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33-02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而急性脑梗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所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了患者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和家庭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精神、经济负担。研究显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缺损等,可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1],为此,本文选取了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试验选取了我院于2011年9月-2013年5月进行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且不合并其他肢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Fugl-meyer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急性期必要的的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专业系统的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急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及并发症特点,耐心解决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并向其交待肢体功能障碍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是能够改善甚至恢复正常的,缓解其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1.2.2肢体功能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变换,及时给予肢体的被动和主动运动,即对患肢肌肉、关节做按摩、拉伸、屈伸等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挛缩;对患肢进行适当的感觉刺激,促进其感觉功能的恢复;要求患者运用健肢进行日常的饮食、穿衣等活动;先让患者主动用患肢做简单的床上伸缩、曲展、移动及关节旋转等活动,再指导患者用患肢握持、抓取物品,并进行行走、蹲起等活动,鼓励其尽早进行的自主饮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活动。

1.3评价指标。于训练1个月时采用Fugl-meyer(FMA)量表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该方法总分100分,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样本数(n)或率(%)表示,采用X2检验,检验标准:P

2结果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由其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却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康复护理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多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均提出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而康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小时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3],说明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得到了明显改善,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这与邓敏玲[4]的研究是相似的。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康复护理重要性的认识,给予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以改善其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齐瑞,严隽陶,张云云,汪涛,钱义明,张玲.综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8.30(1):36-38

[2]桑德春,纪树荣,张缨,金萍.Fugl-Meyer量表在社区脑卒中康复疗效评定中的应用.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7.22(3):264-265

篇6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治疗;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健康需求也越来越多,这都体现出护理服务的价值。脑卒中患者表现出来的症状很多,例如行动不便和情绪受到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都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使得患者病情加重,从而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1]。本文就是对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以下就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的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此次研究的患者都符合有关规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将10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进行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45~80岁。通过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发现他们之间不具有很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两组患者均给予普通的康复治疗,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普通的护理服务,也就是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还应该给予良好的康复护理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护理计划,让患者感觉到被呵护、被关心的感觉;其次,各个病房要派专门的护士对其复杂,以便出现任何突况时,能做到及时治疗和护理;再次,深化医院的护理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制定相应的基础规范;最后,确认患者可以出院后,还应该经常进行家访或者是电话访问,以让患者感觉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2]。

1.3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治疗之后,通过对患者恢复能力的调查和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然后将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对比,对患者的不同之处进行分析。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就可以对其进行评价,医务人员可以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3]。

1.4统计学分析 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到SPSS16.0统计学软件,在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时,需要采用到χ2检验,如果P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3个月康复护理工作,发现在观察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8例,较差的有12例,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满意的有47例,不满意的有3例。在对照组的50例患者当中,日常活动能力恢复较好的有31例,恢复较差的有19例,满意的有41例,不满意的有9例。满意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就可以发现,对患者实施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患者根据医生的要求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执行能力,而且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医生的吩咐,而是通过和专业护士的沟通,从而取得两方都比较满意的结果,这不仅能促进护士工作的效率,还能使得患者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4]。

在本次研究中,因为对观察组的患者给予的是良好的康复护理工作,对对照组的患者则采取普通的护理服务,从而使得观察组患者治疗疗效和满意度要明显好于对照组,通过将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仅仅进行单纯的嘱咐治疗是没用的,还应该结合患者的情况,给予特定的治疗。脑卒中患者大多都为老年人,这种疾病会给患者的家庭带来的影响,不仅因为这种疾病的致残率高,而且由它所引起的不良症状也很多,所以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康复护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5]。在进行口头和文字说明治疗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应该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康复知识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变得更加完善。医务人员在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同时,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使得护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和有效,让患者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治疗。

参考文献:

[1]任玉花.持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 (8):121-122.

[2]张培琴,熊江艳.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进修杂志,2010,25 (8):1472-1473.

[3]王美霞.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7 (7):55-56.

篇7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52-02

脑卒中(Stroke)又称脑中风,是指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部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临件。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等均位于我国各项疾病的前列[l]。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2,3]它是由于脑部疾患如脑卒中等导致的、以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脑卒中后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康复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任何成功的康复都离不开康复护理。有研究表明,90%神经功能的恢复出现在脑卒中3个月内[4]。而康复护理介入的越早,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5]。大多数卒中后病人在康复期间,至少会有一种并发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降低致残率[6,7]。

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以期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达到减少脑卒中偏瘫的伤残程度,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

1.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RCT)的实验设计。

2.研究对象:

2.1.为于2010年8月至2011年2月在九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脑卒中,伴有偏瘫的患者。

2.2.纳入标准:符合1996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9],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脑卒中初发者;

2.3.测量指标: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同型半胱氨酸

3.结果

3.1患者基本资料

患者无一例失访,资料回收率100%。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干预组41例,对照组39例。80例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最小是39岁,最大是77岁,平均年龄(57.3±8.45)岁。

3.2.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及干预前后两组实验室指标对比见表4-1,表4-2: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酷(TG)和Hcy水平进行t检验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效果具有可比性。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Hcy指标的测量值均下降,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4.讨论

篇8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42例,年龄41~73岁,平均年龄为56.4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确诊。其中,12例f12.5%)为重度损伤,62例(64.58%)为中度损伤,22例(22.92%)为度损伤。将96例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服用神经营养药物。患者接受的支持治疗有降压、脱水及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等。对伴有感染、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若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则给予20%甘露醇脱水。

    (2)对照组48例患者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语言训练、康复护理、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等。对患者的康复护理从局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开始,当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适当的恢复以后,逐步训练患者下床、自己饮食、换衣、移动物品等。

    (3)护理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方案。当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进行早期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运动主要包括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两方面,如摆放肢体功能位,对肢体进行按摩,帮助肢体进行被动运动,适当进行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并进行坐、立、行走等活动训练。康复训练的原则主要为从大关节康复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关节康复训练,循序渐进,多进行伸展运动,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可适当结合中医的针灸治疗,直至患者主动运动得到恢复。

    1.3临床疗效判断根据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情况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91~100%,为基本治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46~90%,为显着进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18~45%,为进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降低小于17%,为无效;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无明显改变,甚至增加,为恶化。

    1.4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比较护理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护理组,其中17例(35.42%)基本痊愈,19例(39.58%)显着进步,8例(16.67%)进步,4例(8.33%)无效,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其中7例(14.58%)基本痊愈,20例(41.67%)显着进步,l3例(27.O8%)进步,9例(18.75%)无效,总有效率为81.25%.护理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9

[关键词]脑梗塞;早期;康复护理;功能恢复;生活质量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是与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并列的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组织软化,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1]。近年来,由于临床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抢救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患者的致残率却明显增加,约为86.5%[2]。国内相关临床研究认为[3],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对促进脑梗塞病人的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早期进行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可最大程度地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作者在脑卒中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干预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5月~2011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56例,以上患者的临床诊断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且发病至就诊均在48h以内的初次住院治疗患者,就诊时经CT和MRI检查证实。上述患者入院后病情均无进行性加重,排除了短暂性脑缺血(TIA)疾病,且患者均无器质性病变和严重基础性疾病。随机将以上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28例采取各项专科护理措施,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6±8.2岁,平均发病时间21.5±8.6h;干预组28例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61.7±7.9岁,平均发病时间23.7±9.0h。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组成、平均发病时间、梗死灶的位置分别及梗死面积、疾病的严重程度、临床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资料具有可比性。

1.2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活血溶栓药物治疗,同时根据患者情况,适当给予脱水剂治疗;若患者出现感染等症状,给予抗炎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注意控制患者血糖和血压,并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常规组患者住院期间采取各项专科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即给予以下早期康复护理措施:⑴护理:入院后患指导患者或其家属采取健侧卧位或平卧位,每2h交替上述,同时加强对患侧的按摩与刺激;⑵关节活动训练: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关节活动训练,按照由易至难、由大关节至小关节,由被动运动至主动运动的过程,逐步进行;⑶坐位训练:随着患者的逐渐恢复,指导患者坐于床边,缓慢进行膝关节伸直与屈曲运动,并逐步训练躯干前、后、左、右的旋转运动及其平衡锻炼;⑷站位训练:待患者病情有一定恢复后,指导患者进行站位训练,强化肌力训练,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首先在亲属的帮助下扶墙站立训练,逐步不扶靠站立;然后指导患者站位平衡训练,令患者扶住床尾,然后前、后、左、右摆动,下肢交替抬高练习;患者能保持良好平衡后,训练横向移动训练;⑸步行训练: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步行训练。先由亲属扶住患者的腰部,患者上肢扶住亲属肩部,由缓慢原地踏步训练开始,逐步变为亲属扶着患者缓慢不行,条件允许时最后变为患者独自缓慢步行。

1.3临床评价内容及其标准

在患者就诊时、入院治疗15d后及出院30d后,均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5]和Fugl-Meyer评分方法评价患者运动功能情况[6],将评分汇总后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以上评价标准所得的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使用spss16.0软件行t检验,以P<0.05计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及分析

2.1两组患者评价所得Barthel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15d后Barthel指数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0d后Barthel指数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评价所得Barthel指数比较(±S)

组别 例数 就诊时

(分) 入院治疗15d后(分) 出院30d后

(分)

常规组 28 37.56±8.28 45.23±9.45 62.18±10.52

干预组 28 38.49±8.36 58.11±9.72 76.47±11.66

t值 0.307 1.762 3.869

P P>0.05 P<0.05 P<0.01

2.2两组患者评价所得Fugl-Meyer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就诊时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治疗15d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30d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评价所得Fugl-Meyer评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就诊时

(分) 入院治疗15d后(分) 出院30d后

(分)

常规组 28 31.53±6.62 39.62±7.94 47.61±9.84

干预组 28 32.38±6.83 48.77±8.46 60.27±10.32

t值 0.286 1.798 4.105

P P>0.05 P<0.05 P<0.01

3.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是整个家庭乃至社会的生活质量的重大影响因素。减少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7]。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所造成的损伤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得以代偿:⑴没受损的系统通过“学习”代替受损的功能;⑵全脑分担了受损系统的功能。这种代偿可通过训练来建立,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8]。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病人早期应卧床制动静养,而近年来多主张脑卒中病人应尽早地进行康复治疗,甚至有超早期治疗的说法。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进而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9]。朱镛连[10]认为,只要脑梗塞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赵利芬通过临床观察认为[11],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尽早介入,有利于预防并发症,预防继发性损害的发生,减少长期卧床带来的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神经功能障碍。Martineau等[12]认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皮质主要感觉运动区发生功能重组和代偿,极大的发挥了脑的“可塑性”,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故早期康复能更有效的提高病人的运动功能,这些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同时也能够及时的、正确的指导病人正确的训练方法,防止误用综合征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减少致残率。

作者通过对脑梗塞患者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发现,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患者入院治疗15d后及出院30d后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两组患者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P<0.01),说明经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患者,能够显著提高患肢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脑梗塞患者,应在其病情稳定后,尽早施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强,李铁山.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5.

[2]周士枋.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9-13.

[3]肖玉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山西护理杂志,2000,14(3):122-123.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于兑声,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80-481.

[6]刘桂花.家庭护理干预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影响[J].当代护士,2006,3:94-95.

[7]胡永善,朱玉连,杨培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45-147.

[8]邱亚华,高玲玲.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84.

[9]聂春梅,高亮.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108-109.

[10]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研究工作[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8,31(4):195.

篇10

【关键词】 脑卒中;护理;康复

脑卒中是多种原因所致伴随着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脑血管受损的疾病,为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多存留肢体偏瘫、记忆力障碍、失语等后遗症。其后遗症给家庭、个人、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功能锻炼,合理的实施康复护理,是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关键[1]。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因脑卒中在本科住院的患者共125例,其中男85例,女40例,年龄40~9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患者均为初次发病,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及失语病史,所有病例均在起病3 d内入院。其中脑梗死72例,脑出血53例,经治疗除1例因急性期脑疝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病情稳定,但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发病初期大多患者均有自卑心理及焦虑心理,对康复的欲望极强烈,临床表现情绪极不稳定,护理人员应多和患者交流,生活上给予患者关心体贴,增进护患感情,增加其康复训练的兴趣,以积极配合训练[2]。随着病情的延长,肢体功能仍未得到完全的恢复,患者会感到悲观失望,对预后缺乏信心,甚至不愿再进行训练,护士应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建立相互信任,指导患者理解康复与锻炼的意义,对患者的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认真评价训练效果,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获得最佳康复治疗[3,4]。

2.2 康复护理

2.2.1 急性期康复护理 保持良姿位和卧位,定时变换和正确的摆放,左右两侧轮流侧卧,每2 h/次。仰卧位时上肢采取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均伸直,掌心向上,整个上肢可放在枕头上。下肢采取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稍内,必要时垫枕以保持正确姿态。卧位时多卧向健侧,适时更换,并注意保持良好的肢置,适当地放置软枕、沙垫以免肢体受压和褥疮发生。为预防髋屈曲性挛缩,应保持患髋伸直,为站立和步行训练创造条件。生命体征稳定后,按摩活动患侧肢体以避免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按摩关节顺序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2.2.2 恢复期康复护理 在床上做主动和被动肢体活动,活动时做到肢体放松,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做肩外展、外旋,前臂旋后,踝关节背屈及指关节伸展活动,在被动运动的基础上鼓励患者逐步增加主动运动,并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活动时间可逐渐延长,但应以患者不劳累为前提,可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训练,在床上进行翻身、移动及桥式运动训练;练习坐起,床尾系一宽布条由患者拉起,以后扶着床栏坐起或独立坐起;患者可独立坐稳后,推轮椅到康复训练中心练习上肢功能锻炼;锻炼站立与步行,由两人扶着站立,患者站稳后鼓励患者迈步,以后鼓励其扶着拐杖步行[5]。

2.2.3 稳定期康复护理 重点训练移动、站立、行走、认知功能训练、言语功能等。医护人员应重点教患者运动锻炼的方法及步骤和及注意事项,可让患者借助辅助器的方法训练。注意上下台阶健腿先上、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训练,如穿衣、洗漱、进食、写字的训练。训练中应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电疗、针刺、药物、理疗及高压氧舱等治疗[6]。

2.2.4 肌肉的锻炼 脑卒中患者所致语言功能障碍多为运动性失语,与发音有关的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有关,表现为语言含糊不清,护理人员应训练患者的口腔、舌和其他肌肉协调运动是康复训练的关键。如反复练习舌各个方位的运动、用小毛刷刷脸部、冰块刺激面部、理疗、针刺等,促进肌肉收缩。

2.2.5 生活能力的康复护理 对长期卧床者加强生活护理,保持房间清洁卫生,光线充足,室温适宜,每天通风1~2次。保持皮肤及口腔的清洁卫生,注意翻身拍背,预防肺炎及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低胆固醇的清淡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高血压患者限制钠的摄入量,积极控制原发病,保持血压稳定,控制血糖和血脂在正常范围。出院后进行相关康复训练,定期随访。

3 小结

脑卒中后常见的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不少脑卒中患者运功能障碍并不都是瘫痪所致,而是没有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导致产生性痉挛、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残疾。科学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能明显减少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或减轻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详细的康复护理计划、合理地康复护理是预防并发症,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张敏.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1):12.

[2] 权晓燕,孙淑燕.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12):2260.

[3] 文霞.200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5):2382-2383.

[4] 张玉红,傅晓红.脑卒中病人的心理护理.全科护理,2009,7(13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