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工职业技能培训

篇1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021-03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一)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

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其人力资本存量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解决企业“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难”并存问题的需要

随着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在从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并对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工自身的发展问题却被忽视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绝大部分农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业“重利用轻发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偏低。农民工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摆脱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不足的困境,长期被限制在低端就业之上,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无法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已进入政府工作日程。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和计划。中央六部委联合启动农民工培训的“阳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费培训农民工数千万,但至今仍有农民工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培训表示怀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各级政府和媒体宣传发动力度不够。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训信息的传播存在盲区,不少农民工对相关情况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苏北地区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培训工程。

2.传统户籍制度严重阻碍农民工培训的有效开展。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摆脱农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户籍制度基础上衍生的教育培训制度同样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将农民工排斥在外,严重打击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政府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些培训机构特别是民间培训组织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务的支持,培训效果不佳;农民工认为学不到真本事,无助于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民工闲暇时间较少、下班时间较晚、学习培训机构距离较远等因素,也使他们欲学不能。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农业部、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等多部门共管,培训资源过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农民工、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或组织培训的激励功能不强,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计划性不强,工作和组织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相关培训机构良莠不齐,缺乏统一领导和监督,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三)培训经费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支持水平偏低,难以满足实际需求。面对大规模的劳动力群体,我国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还没有形成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的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民工的输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级政府财力相当薄弱,难以提供足够的培训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农民工的户口还在农村,其制度身份还是农民,根本无法享受输入地政府举办的主要是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培训机会不平等。

2.用人单位投入力度小。我国《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培训经费,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但多数用人单位没有真正履行这些规定。政府推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多侧重于通用性工种的技能培训,其受益者主要是员工个人。用人单位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看重短期可见利润的获取,而忽视长期投资及间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回收期长,承担的风险也较大,再加上农民工流动性很强,因而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非常谨慎,力度非常小。

3.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差。目前,农民工月平均工资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资标准,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当微薄,无力单独承担昂贵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及政府应承担的职能

培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养,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减少犯罪,对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属基础建设范畴,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居主导地位并负主要责任。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社会各界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紧迫性和对于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宣传的权威性和渠道优势,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传播培训信息,如通过电子媒体以公益广告的形式进行播放、在户外张贴宣传公告,引导农民工转变观念,提高其了解、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制度障碍

现行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2日颁发的《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继续坚定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着力解决农民工实际问题。对农村人口已落户城镇的,要保证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制度,下大力气解决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政府应该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城镇承受能力适时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淡化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对农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利益,最终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对稳定的职业、合法的生活来源为基本的落户条件,以法治化、证件化、信息化管理为主要手段,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工自由迁移和流动,为其在城市发展提供空间。

(三)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公共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文件,但对于我国农民工长远发展来说,这些政策文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负有培训本单位所用农民工的责任。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比例提取,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但实际上,真正按规定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并不多。政府应尽快研究和出台专门针对农民工培训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实施细则及配套法律法规,建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为培训工作有序、健康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给社会公共服务责无旁贷。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公共服务活动之一,是我国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却较少。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政府应当为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联动性强,要从管理体制、协调体制、监督体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机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管理机制。在中央,建立专门的培训管理机构或者管理小组,负责指导全国的农民工培训;在地方,设立与中央管理机构相对口的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各地方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实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形成统一有效的联动和管理机制,并针对农民工的异质性特征,为其建立差别化的培训体系。

2.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中央和地方管理机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明确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管理范围,以便及时了解农民工培训开展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

3.完善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机制。在农民工培训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监督部门的监督职能;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民工培训管理部门中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专职监督培训工作,以保障各项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运行。

(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规模小、档次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效果不理想。投入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是重要原因。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培训的重大意义,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社会公益性培训的范畴,加大财政投资力度。一方面,要设立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单列一项开支用于农民受教育和培训,按固定比例提取一定的费用并根据实际需要逐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长,直接拨付或对地方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在国家农民培训基金项下可设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通过设立专门账户和管理部门,对培训基金进行统一的专门管理,保证资金足额到位。同时还要加强监督和监察,从而保障专款专用、对口使用和保值增值。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私自挪用或截留,保证有限的专项经费真正用到实处。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构建起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主体。要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参与农民工培训事业,提供培训扶持资金,鼓励金融部门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金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基金,鼓励和引导私人资本进行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篇2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技能培训;软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14-02

一、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

1 “技工荒”与“用工荒”并存。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即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和高耗能的粗放增长模式,向以技术进步和资本聚集为特点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模式转变。“技工荒”与“用工荒”(简称“两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两荒”表面上属于劳动力供给短缺,企业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实质上是劳动力的技能储备不足,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技工荒”现象,不是普通技术工的短缺,而是指能解决关键问题的高技能一线人才的缺乏。“技工荒”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 农民工代际分层明显。目前,活跃在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群体。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年龄、教育水平、外出动因、生活期望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思维更为活跃,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价值观更合理,人生观更正确,他们渴望利用公共资源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而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而且年龄层次越低,接受非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高。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提高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技能,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3 技能单一,提升空间狭小。我国农民工技能单一、且水平不高。他们主要从事一些重复、枯燥的甚至是繁重的简单技能操作,只能学到所从事工作的较为简单的操作本领,无法完成由“民工”到“高(级技)工”的蜕变,很难在打工期间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进入高端行业的非常少,只能在相关行业的底层流动。其择业能力弱,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民工纵向技能的发展,导致其晋升空间较小。

4 农民工缺乏社会参与权。社会参与权的缺乏,导致农民工的社会、企业及其他参与行为受到限制,制约了农民工的工作热情和技能提升的愿望。一方面,农民工很少能进入企业管理层,在企业发展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尤其缺乏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薪水涨幅、技能提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农民工在企业中往往被当作会简单操作的“机器工具”。只要熟练操作工作程序,多出工作业绩即可,企业很少邀请他们参与企业发展大计制定。无法实现社会参与权,导致农民工盲目流动,难以提升技能。

二、我国农民工培训市场凸显的困境

1 培训方式与手段落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图文并茂的实践案例,缺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灌输基本知识较多,传授技能技巧较少,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不能因人而异。虽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正在逐步增加,培训市场已经形成,但培训质量不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 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在追逐利润和经营成本的压力下,他们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不愿对其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入,认为投入的培训费用得不到人力资本的有效回报。经常发生的收益外溢现象,导致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与收益不平衡,导致企业对培训投资不足。

3 培训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要求培训内容根据新兴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实现与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无缝对接。然而,由于不能对新兴产业市场的真正需求做细致分析,导致新的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培训深度不够,农民工的整体科技素质并未显著地提高,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 缺乏完善的培训服务支持体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多、时间短”,需要理解和消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单靠短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培训后仔细琢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我国的现状是,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就与农民工失去了联系,农民工得不到培训的“售后服务”,以致面对新兴产业中的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等束手无策。

三、产业升级驱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途径

1 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缺少吸引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与壮大的瓶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技能培训的内涵,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增强吸引力。一是打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构建“培-职-高”一体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等值。在满足产业升级基础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需求,通过职业需求指导职业教育,使其培训学习成果得到社会认可,打开向上发展的通道。二是加强青少年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以新生代年轻农民工及失业弱势群体的培训为重点和优先对象,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需要和最能创造市场效益的社会人群,通过政策倾斜,营造“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良好局面,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激起农民工强烈的培训热,情。三是建立灵活的资格认证模式。基于农民工流动性强、工作转换快的特点,可灵活安排其培训进程并实行学分制培训。全国互认培训学分,只要累计完成相应的全部培训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全国通用的资格认证。

2 提升农民工软技能。产业转型升级使得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劳动者除了要具有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相关的“硬技能”,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之外的“软技能”。“软技能是指劳动者为完成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员工的“硬技能”与“软技能”要平衡,因此,积极推动农民工“软技能”的提升。拥有“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又具备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后劲,能通过应用“软技能”释放自身的“硬技能”,为个人和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软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软技能”与“硬技能”兼备的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能在变化的职业和环境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篇3

关键词:传播;公共关系;公共关系传播

一、公共关系传播成为职业培训机构宣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公共关系产生于西方工业社会,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对于公共关系的认识,学界对其也有不同的界定,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这里,我们把公共关系理解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推进相关的内外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为了塑造组织形象、创造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环境,在充分尊重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传播、沟通等手段而努力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

传播是连接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桥梁,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运用一定媒体或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以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为主要方法的一种组织与公众交流行为。

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终生学习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要,职业培训日益成为人们再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面对竞争激烈的培训产业,传统的宣传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职业培训机构纷纷采取公共关系传播的方式加强组织的宣传。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存在着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的矛盾。

二、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

职业培训机构公共关系传播的矛盾性影响到职业培训机构形象的传播,这些矛盾包括: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矛盾,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矛盾,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矛盾,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矛盾。

1、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

信源,即信息的者、传播者。从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的角度来讲,笔者认为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应当具有全员性的观念,即公关传播的信源应该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全体成员。这一观念对内能提供职业培训机构的凝聚力,对外能表现职业培训机构的良好组织形象。在与客户的交往过程中,职业培训机构员工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客户对机构形象的认知,影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然而在实践中,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信源的个别性现象比较突出。有些职业培训机构看不到良好的公共关系传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领导不重视,员工不参与。大多数人认为公关活动是可有可无,即使要开展,那也只是专职公关部门或专职公关人员的分内事。这些现象显示了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淡薄。

面对公关传播信源的全员性与个别性的矛盾,职业培训机构需要采取灵活措施,积极培育全员公关传播意识,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从而形成一种无意识的职业习惯,树立机构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培训机构全员公关意识是一旦形成,将会给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带来长期的、深远的和积极的影响。

2、公关传播信宿的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矛盾

信宿,是指接受并利用信息的人。公共关系传播的信宿是社会公众,社会公众以数量不等的群体或个人形式存在,并形成对组织以不同影响的环境。如果把社会公众看成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这个系统是由内部员工、消费者、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其它利益团体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动态稳定的统一整体。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在开展公关传播过程中,必须善待社会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注重公关传播的广泛性。

然而在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对象过于单一,主要选择政府和知识消费者,而对媒体、社区居民、合作伙伴、竞争对手等其它社会公众缺乏关注,致使公关传播活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公关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在公关传播实践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公众因素,加强与不同类型的社会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达到公关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公关传播着眼点的长远性与近期性的矛盾

在当前培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状态下,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宣传的需要,因此很多职业培训机构也热衷于公关传播。然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慢慢培养才行。特别是在职业资格培训市场,虽然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信息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国务院各部委都做了职业资格认证相关方面的规定,但是持证上岗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深刻。其次,用人单位对持证上岗的认识也不够。因此,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能一味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注重传播的长期性。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职业培训机构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认为开展一两次大型的公关传播活动就能迅速地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客户就会迅速认可自己的培训项目,过于注重公关传播的近期利益。这就造成了公关传播的长远性与实际操作中的近期性的矛盾对于职业培训机构来讲,公关传播活动不仅是一项近期的活动,更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充满艰难与坎坷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具体的公关传播活动都只能看成是通往长远目标的一个环节。用公关传播活动来塑造组织形象的道路是没有尽头、没有终点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每一次活动,每一天工作都看成是公关传播的一种表现形式,踏实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情,立足长远,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任务。

4、公关传播信息的个性与共性的矛盾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以及文化一体化的趋势明显。与此同时,当今时代也是一个多元化或者说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时代,如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等等。两种趋势同时并存,两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面对这一趋势,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不仅需要遵循职业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而且需要不断创新,善于塑造独特的组织文化,从而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实践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形式过于呆板,缺乏特色,难以引起职业培训机构内外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职业培训机构公关传播方式中,“物质公关”相对较多,对人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另外,有的职业培训机构也狭隘地认为公关传播就是迎来送往,喝酒干杯等等。在公关传播活动中,有的职业培训机构甚至采取有违社会公平竞争秩序和伦理道德习俗等手段,刻意贬低竞争对手,欺骗社会公众。

面对这一矛盾,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创新精神对机构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人们对职业培训的需求强烈,但职业培训机构众多,竞争激烈,任何一个职业培训机构唯有创新,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首先职业培训机构的职能部门要鼓励创新,奖励创新,重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提拔。其次,要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形成一种善于学习、积极学习的组织氛围,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文化。第三,要采取灵活措施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平行沟通,上行沟通和下行沟通,碰撞思维的火花,分享创新的乐趣,从而在职业培训机构内部创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

总之,目前职业培训机构的公关传播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矛盾。面对这些矛盾现象,职业培训机构要善于承认矛盾、认识矛盾才能更好地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达到塑造职业培训机构良好形象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电力职工;技能培训

作者简介:代文章(1969-),男,宁夏石嘴山人,宁夏石嘴山供电局,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79-02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职工培训,从职工自身方面来说,职工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使自身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提高企业对自身的工作满意度,增强职工对企业的组织归属感和责任感。近年来,电力企业为了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与企业综合实力,越来越重视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为了使培训效果更加合理有效,为了使电力企业更好的服务社会,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为谋求电力企业长远发展,应从电力企业内部培训发展状况着手分析,对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纵观全局、系统思考,从现代企业大环境中探索和开发出适合电力企业自身特点的培训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体系并要使其与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

一、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现状

1.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目的不够细化

虽然大多数企业管理层,对职工培训已相当重视,能正确认识职工培训与企业发展的利害关系,也制定出了各种培训计划,但是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为培训而培训的现象存在于很多企业中,其培训活动过于独立,并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相互配合,或者对培训的目标没有进行明确、细化。另外,培训目的缺乏细化,衡量和评估培训结果的标准模糊不清,导致企业培训的效果往往达不到企业的预期目的。

2.电力企业培训机构的运作不够规范

目前,电力企业的培训方式、培训方法、培训手段都较为落后,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老化,培训内容也缺乏实用性、前瞻性。而且电力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量很大,电力职工又处于定编定岗的情况,如果将其集中起来培训,那么工作和培训就会产生矛盾。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职工的素质,尤其是生产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是企业得以安全生产的前提,因此每个电力企业都很重视职工的培训,也明确了职工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但是很多工作在生产一线的职工无法脱离岗位去参加培训,只能选择自学或相对集中的培训方式,而一些生产技术人员由于自觉性不够、自学能力不高、不能保证自学的质量和时间,从而影响了学习效果。相对集中的学习培训尽管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职工的学习效果,但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也很难保证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和生产实际不相符合

一些电力企业进行培训时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只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培训,忽视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职工的内在需求。培训手段也过于单一,基本上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讲授方式缺乏双方的沟通、交流,容易使学员感到枯燥乏味。培训的内容也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脱离。企业在电力基建、生产发电、设备检修各阶段的需求较高,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一般忽视了此项内容,而且不同层次的职工,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差异较大,对培训有着不同的需求,如果只采取简单的课堂教学灌输模式,很难将培训内容和专业岗位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培训内容无效,培训效率低下。

4.电力企业的培训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对于电力企业培训效果的评估手段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考试或者汇报为主,评估培训绩效的重点和指标还停留在培训人次、培训时间和经费执行率这些初级层面上;评估的内容和实际工作相脱离,仅仅考核评估培训课程中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而对职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的转变没有深入调查,更没有对职工的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考核内容片面,更谈不上对培训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观察。此外,电力企业的培训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有效地监督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培训结束后也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导致培训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培训工作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也不高。

二、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实施对策

1.企业领导应认识到电力职工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力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职工培训是企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职工培训是企业为职工的终身学习提供的有效途径,但是职工潜能的激发、工作技能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参与。要使职工技能培训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需要培训教师的讲授,还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职工的积极配合。培训要结合电力职工不同岗位、不同学历、不同技能的需求,使全体职工都能接受到最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从而获得共同发展。

2.分析职工培训需求,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

对于电力企业的领导来说,许多都意识到了职工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对培训工作还是很茫然,究其根本是因为企业对于职工的培训需求不够明确,没有科学、系统、细致的分析职工的培训需求,导致很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要重视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进行培训工作前应充分调查和分析不同岗位、不同职工的要求,根据职工的培训要求来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要想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快速有效的办法是由培训教师深入到生产现场去调查生产技术人员存在的问题以及迫切需要学习的内容,并进行整理分析以作为培训内容,从而有效的对职工进行专业岗位培训,避免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情况发生。

3.完善电力职工技能培训体系

电力公司应在原有培训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培训工作所涉及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将这些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培训管理机构的领导小组,另外指定专门的执行人员来执行职工培训工作。通常培训工作是由具体需要接受培训的单位、机构或者部门自行负责具体实施工作的,培训工作的经费预算、经费落实及同其他部门的沟通工作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体实施,另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及时监控培训过程,加大对培训过程的管理力度,使培训效果得到最大化实现。需要参加培训的部门要及时选出参加培训的人员,以便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前做好课程设置、教师安排以及场所布置等准备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根据培训部门及培训人员预先做好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一系列相关管理活动,对一些突发事件做出应急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制定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

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激励制度,职工培训工作也不例外。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可以充分激发职工的培训激情和热情,可以使公司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职工培训的效果。因此,电力公司要根据培训项目、培训部门、培训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职工培训激励制度。鉴于培训本身的目的是使职工本人素质得到提升,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出合理的精神激励制度,同时公司可以根据职工的晋升情况,制定合理的物质激励制度。另外,要对培训工作做的好的部门领导进行奖励,充分发挥领导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电力公司的实际业务情况,公司及部门应设立资质证书等硬性条件,使职工通过培训切切实实的提高技能,并对职业资历进行薪资的调整,促使职工提高培训积极性,让职工在优胜劣汰中学习、工作。

5.评估培训工作,沟通培训效果

企业的培训报告一经确定就要在企业中进行传递,使职工尽早了解。首先,要传递到接受培训的职工手中,使受训职工充分认识到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总结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和改进;其次,培训报告要传递到接受培训职工的直接领导手中,使领导了解掌握在培训中每个职工的表现及成果,并对职工进行奖励或惩罚;再次,培训报告要传递到教育主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他们可以根据培训的效果来改变培训项目及策略,使以后的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他们可以通过培训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该职工,或者为职工调整薪资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培训报告要送到企业的高层管理层,他们可以通过培训的效果来决定是否继续实施培训工作,如果培训确实给职工带来了很大的提高,那么企业还会延续这种方式提高职工的技能水平及综合素质,一旦培训效果不好,企业就会取消这种培训工作而另辟蹊径。因此,要重视培训评估工作,及时对培训工作进行沟通、调整。

三、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电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职工的技能培训,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电力企业职工技能培训的现状以及合理有效的培训对策探寻电力企业进行有效培训的合理途径。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开展培训工作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操作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免劳民伤财。要制定明确的培训内容和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能结合工作实际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对培训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总结并汲取经验,为以后的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嘉谦,李薇,黄蔚文.新形势下电力教育培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走势[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篇5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冲突;调整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苏州市社科联项目: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D-28)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利益冲突与调整:相关利益群体视角下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6日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构成、地位及利益分析

相关利益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明确提出的。弗里曼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对相关利益者的概念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并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相关利益者理论,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相关利益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多主体博弈的分析方法,用以实现经营管理中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赢。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选择,而且在各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中均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具体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上,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分析培训的相关利益者,给出满足利益相关群体整体利益的行动建议。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权力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农民工和企业都是拥有较高权力的相关者,而培训机构则没有太多决定权力。因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培训的投资方,农民工是培训的对象,没有他们就没有培训;而培训机构仅是培训课程的提供者。

就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性而言,政府和培训机构是稳定的参与者,其行为容易被预测,而企业和农民工的个体能否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确定的。因此,通过权力/动态性矩阵分析可知政府是积极的推动者;农民工和企业是立场不坚定的推动者;培训机构是积极的参与者,见图1。(图1)

就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收益而言,企业和农民工都是直接受益于培训过程的利益相关者,政府能否受益取决于企业和农民工收益的结果,而培训机构收益于培训的费用。因此,通过权力/收益矩阵分析可知,农民工、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相关利益者,而培训机构则需要被提供信息。

政府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并不能直接获益,它的获益主要通过农民工和企业的收益来实现。农民工通过培训获得技能的提升,进而拥有了自由择业的能力,以形成政府所需要的流动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通过培训获得的合格工人将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政府获益就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作为农民工的雇主,企业是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可以获得合格的工人,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另外,提升劳动力的能力本身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从企业效益增长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企业均应该投入资金来自行组织或者外包给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但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入的意愿很低。

培训机构非常乐于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而且从中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又能增加农民工的收入。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他们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不愿为此进行任何投入。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民工对未来的定位,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导致很多农民工存在城市“过客”心理,并使他们不愿意或不能留在城市中安居乐业。这就极大地减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的机会成本。农民工对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会有机会成本的损失。农民工用于培训的时间会挤占企业加班的时间,导致农民工收入的减少,而这也是很多农民工不情愿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际的投入收益情况,我们绘制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图,见图2,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图2)

箭头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表示相关方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我们用偶数编号表示,如线2、线4、线6、线8;箭头背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表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给相关方带来的收益,我们用奇数编号表示,如线1、线3、线5、线7。实线表示这种关系已经发生,虚线表示这种关系没有发生。

线1和线2都是实线,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切实地进行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投入,农民工享受了培训成果后的确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提升;线3是实线,表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实际技能,又实现了农民工收入的提高,通过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线4是虚线,表明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是他们没有为此进行太多投入;线5是实线、线6是虚线,表明作为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企业并没有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不愿且没有投入;线7、线8都是实线,但是线8并没有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问题而是指向了政府,这表明虽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培训机构带来培训收入,但是培训机构在开发培训课程、提供培训服务时并没有以农民工为主体,而是将服务对象转向了政府,导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中,只有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了积极地投入,农民工自身和企业实际没有进行任何投入。而这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者角色严重不相符。尤其是企业,他们只享有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并未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现象实际上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政府代替了农民工,成为了培训“产品”的唯一实际购买者,那么作为 “供应商”的培训机构,在提供培训服务时,政府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农民工的需求成为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循环:政府是购买者,培训机构是供应商,农民工被彻底的忽略,而企业则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政府“越位”、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培训机构“错位”的具体而又集中的反映。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利益相关各方利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1、农民工失位的原因:无力承担、不了解。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时采用了调查法,这样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本身能够真实反映农民工的想法和困境。调查(姜长云等,2005;王政等,2007;冯宪等,2008)表明,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钱、没有时间、听不懂、对培训认识不足,等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因此经济因素就在他们做各项决策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资低、长时间加班和对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考虑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培训中投入失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民工普遍知识基础差。据调查,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因此,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听不懂而无法坚持下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和项目,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工实际上对这些方面知之甚少。很多人有培训的意愿,却不知道怎样可以获得满意的培训。

2、企业缺位的原因:意识作祟、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用工企业在长期聘用农民工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的错误意识认为:农民工是廉价劳动力,而且是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意识将农民工定位为企业随时可替换且不需要追加投入的企业人力资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投入成本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作效率在企业管理者眼里是不现实的。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也使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资不能确定带来回报,产生“投资外溢”现象。这样的投资外溢也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

3、培训机构错位的原因:政府单方投入,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和缺乏第三方监督。目前,培训市场中政府的单方投入形成了一个事实:“培训产品”的购买方是政府,因此培训机构的服务方向发生了错位。它错误的将政府作为服务对象,而将农民工作为“原材料”。这样,它所提供的培训产品的很多特性,如方式、内容和评价考核指标等都是以政府为导向,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和农民工对产品不买账、不认可、不接受。培训产品针对性差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产品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培训机构对于如何调整自己的培训产品,更好适应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就失去了第一手资料,进一步加剧了培训产品针对性差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在2010年1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到了要提高培训产品的针对性。

缺乏第三方监督使培训机构更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应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质量的监督和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存在的监督不力加剧了培训产品的质量保证问题,会进一步加剧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之间的互相忽视状况。

4、政府越位的原因:培训关系重大、政府单方投入。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和转移,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说是关系重大。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国家在推动这项工作时不免出现了太多的越位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可以理解为一种“家长行为”。这种行为和心态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政府单方投入也使得政府身份发生了变化,从“监管者”和“购买影响因素”变为“唯一购买者”,削弱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也就降低了市场自行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这样,这个市场也只能通过政府的“越位”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协调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苏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存在的利益错位有四个: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政府越位;培训机构错位。我们需要通过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使他们各安其位。

1、促使农民工到位的群体行为。由于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工失位的表现是不够积极,而失位的直接原因是培训机构不够重视农民工真实的培训需求,深层的主要原因是无力承担培训费用,同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激励。政府和企业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培训费用和激励制度,同时培训机构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给予量身订做的课程开发,农民工通过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培训费用有能力偿付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同时为企业和国家提供高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2、促使企业到位的群体行为。由于企业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缺位的表现是不参与培训过程,而缺位的直接原因是认为农民工不值得进行投入,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升级的紧迫感,没有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升级联系起来。政府为企业出台升级的激励政策,推进企业升级,企业为了升级需要提高劳动者技能,通过与培训机构进行信息交流,确认培训的内容,然后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费用来支持其参加培训,在获得了合格工人的基础上完成升级,进而使国家(政府)竞争力增强。

3、促使政府就位的群体行为。由于政府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越位的表现是直接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而越位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和农民工没有进行资金投入,深层的原因是培训工作影响重大,政府急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为企业和农民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推进企业升级和农民工参加培训,企业通过升级提高竞争力,农民工通过培训提升了技能和素质,进而使国家(政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通过必要的信息交流引导培训质量的提高,政府就完成了从参与者到制度制定者的回归。

4、促使培训机构复位的群体行为。由于培训机构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参与者,也必须要确定其在培训中的位置。培训机构错位的表现是直接为政府服务,忽视了农民工的真正培训需求,而错位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资金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培训机构和农民工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培训服务购买关系,农民工通过购买培训服务获得技能的提升,培训机构通过提供量身订做的培训服务获得经济回报。企业和政府相应行为作为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也是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的,因此要和企业与政府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盛立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篇6

一、认真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组织工作

根据省公司提高邮政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要求,2018年是我省申报高级工的考生集中培训,采取先培后考的第一年,各市州公司认识不一,难度较大,但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仁的配合下,我坚持每开一个班就及时通报参培情况,以利于各市州公司掌握送培训进度;主动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考生学习情况,在各市州公司和培训中心领导及老师们的通力配合下,全年共有825人次参加了高技能人才培训,有412人取得了相应职业资格合格证书,超额完成了省公司下达的培训合格目标。

二、积极参与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参与从授课到命题、考件制作、印制试卷、监考、阅卷、评分、登分、资料整理归档等全过程。授课和命题涵盖了邮政业务营销员初、中、高、技师;邮件分拣员、报刊发行员等多工种多级别;参入了的理论监考、技能考核现场评判及评分等工作。

职鉴命题严格按照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力争考点全涵盖;为了杜绝泄密,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对所担负职业的每批次考件重新命题制作,虽说工作量很大,但每次都保质保量在考前准备就绪;监考巡考每场次必查验考生的准考证和身份证,坚决杜绝代考行为;评分严格执行规范扣分标准密封阅卷,登分认真仔细,全程经得起抽查检查,确保成绩无误。

三、 做好职鉴培训工作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集团公司客户代表营销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在我公司举办,,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充分体现了对××供电公司的关心、信任和支持。我代表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向培训班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供电公司工作的集团公司领导,兄弟单位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因“××××”而得名,是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现辖“三区两县”,面积5310平方公里,人口280万。具有蓝天、碧海、金沙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港通四海、陆连欧亚的区位优势,素有“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之美誉,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和国家环保重点城市,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供电公司1991年1月组建,属国家大二型企业。现有职工623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60座,变电容量2263.65兆伏安,输电线路1358.4公里,担负三区两县供电管理服务工作。近年来,我们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坚持发展、服务“两大主题”,坚持“三抓一创”,铸造“××*”品牌,建设供电服务文化,强化精细管理,构建和谐企业,促进了公司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多年来,我公司高度重视电力优质服务工作,始终把提高用电营销队伍素质作为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基础性工作长抓不懈,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了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业务精的客户代表队伍,为公司“××彩虹”优质服务品牌树立了良好形象。今天,集团公司客户代表营销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的举办,必定对提高××电力优质服务工作水平,构建和谐企业,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训班在我公司举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好机会。我们将竭诚为会议搞好服务,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

祝××*公司客户代表营销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班圆满成功,取得丰硕成果!

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施工企业;模式

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其中2011年的外出农民工总量达到15863万人,对比2010年增长了3.4%。而统计局公布的报告显示在2.5亿农民工中,有17.7%的农民工从事的是建筑业,总量约为4474万人。从这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建筑业的劳动力相对充足,尽管“民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在建筑业出现的情况就更为突出,许多工程因找不到工人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但是笔者认为,这主要是高技能农民工的缺失,也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国内建筑业农民工培训模式现状

1.传统学徒培训模式。建筑工程行业从事的岗位可以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不需要任何培训,一些比较简单的工种,农民工只要愿意就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另一类是技术类岗位,这类岗位并不是所有的农民工可以直接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之中,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同时工作的质量与收入的多少,都于农民工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因此与培训存在主要关系,例如相对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木工、钢筋工、架子工等,这些岗位刚入行时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或者帮助有经验的工作做辅的工作,以学徒工的形式进行培训。2.政府引导性的培训模式。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政府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位置。政府作为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者,由政府对相关培训机构进行组织实施,包括为培训机构提供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持。由政府选择相应的培训机构,选择相应的办学硬件,引进技能培训方面的相关师资力量。在培训的实施完毕后,再由政府对技能培训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针对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可以由政府推荐就业。3.施工企业主导性的培训模式。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技术要求往往相对较高,需要组织专业的培训,而建筑施工企业作为用工方,能够了解相关的技能要求,根据需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为主导的培训模式是较为常用的模式,企业往往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决定培训的方式及其内容。企业主导模式也可以通过和政府合作,开展相关的职业必备技能培训,此类培训方式资金一般是由企业来承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比较容易接受此模式,新生代农民工大多经济条件相对不好。4.商业盈利性的培训模式。商业盈利培训模式更符合市场化的需要,也因此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培训模式,培训组织通过对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作为建筑企业也需要较为专业的培训机构。商业培训机构是由市场化决定的,商业培训机构为实现自身的竞争力,往往不断根据市场要求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化培训。

二、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

1.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足。以2011年为例,中央财政对“阳光培训”的专项资金投入11亿元,为全国财政“三农”支出的0.037%,计划培训农民工300万人,即中央财政给予的培训补贴每人为366.67元。尽管有资金的支持,但是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不能够起到好的效果,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训规模,只能是杯水车薪。2.企业只追求自身的利益。建筑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不得不考虑自身的效益,或者投入产出的比率。建筑企业投入的培训资金,必定是为企业的用工考虑,通常不愿承担太多的,企业计划以外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责任,毕竟企业追求的是利益,也无法对企业任何强制要求。在企业组织的培训中也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目前的经济运行环境和经营制度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企业担忧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结束后,并不能投入工作,产生例如跳槽或者放弃就业的状况。企业很难有效的约束培训后的合作关系,同时新生代农民工的吃苦精神也非常差。从企业角度考虑,只要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支出,就会给企业的运营成本带来增加,从而,在这样不稳定的合作条件下,企业的培训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3.农民工自身培训意识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主要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建筑行业的原因,建筑行业很多岗位无需培训,同时从薪酬的角度考虑,很多不需要参加培训的岗位与需要培训的岗位工资差不多,这就无法激励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他们认为没有参考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最后一点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缺乏积极的岗位创业精神,建筑行业的很多岗位,必须参加培训,但是农民工自身无法适应这种创业的环境。

三、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对策

1.推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的培训资金筹措体系的建立。在农民工技能培训中,政府占有重要的位置,政府合理的推动能够为企业培训的积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技术工人是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品质的要求,提供建筑工程的质量,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很大。作为农民工能够提高自己的收入,帮助摆脱低级的劳动力。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培训费用可以有三方共同承担。2.鼓励建筑企业应设置专项培训经费。政府部门可以鼓励建筑企业,针对行业的发展,由建筑企业设立专项培训资金,从企业的长远规划出发,也为建筑行业提供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农民工是建筑企业的主要力量,必要的岗位培训投入从长远来看必不可少。以专项的培训资金吸引那些渴望成为技术工人的农民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建筑企业应看到对农民工培训的长远利益。打造出一支技术熟练、用工稳定的农民工队伍是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培训投入就是对自己施工质量的投入,有助于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拥有专业的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影响力,对企业的品牌有一定的提升能力。政府可以对参与专项资金建立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相应的企业优惠或者扶持措施。3.鼓励农民工个人积极承担部分费用。职业技能培训最直接的收益者是农民工本身,个人根据自己的岗位规划,选择参加企业提供的培训,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也是出于农民工自身的规划。因此鼓励农民工自己承担部分费用,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做法,同时农民个人承担部分的技能培训费用,也能够更加珍惜相关的技能培训计划,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培训的价值。4.大力提倡社会各界捐资助训,多元化实现资金筹措。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培训需要的资金相对比较大,不仅仅能只依靠任何单方的力量。因此需要吸纳国内外机构的资金、个人资金等用来支持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政府可以接收社会的捐赠款项,设立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基金。同时,制定相关的政策,规范化技能培训基金的使用。结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原有的培训模式也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的技能培训需要多元化的实施,应该有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三方共同努力。新生代农民工必须首先改变自身的认识,积极的投入当中,其次企业应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郑光永.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分析[J].继续教育,2011,(02).

[2]牟增芬,孙正林.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1,(01).

篇9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近日,市人社局、就业局到我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对我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培训机构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代表等。调研活动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我区培训工作具体困难、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研结束后,我区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018年,我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提高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一是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年初召开会议,要求每一个计划当年脱贫的村举办一期技能培训。二是创新模式、针对性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相结合。三是后续服务,带动就业。向创业培训学员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巡诊、创业担保贷款等后续服务。四是加强监管、确保质量。严格按照“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的程序,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规范培训行为。

篇10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强化

Abstract : By face the full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grand target, and fac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need, face the challenge of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migrant workers to strengthen training, improve the scientific culture quality of the farmer, strengthen the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placed in a more prominent position. This paper mainly on strengthening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do some in-dept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

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strengthen

中图分类号:B848.2

引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解决“三农”问题及推动城镇化战略的有效途径。它对于农民工劳动技能的提升、职业适应性的增强、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的改善、收入的增加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工“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因此,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可谓任重而道远。虽然最近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文件和政策,但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探索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机制。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方主体对其认识不足 首先,政府认识缺乏高度是影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最大因素。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事关国计民生,农民工素质的高低不仅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社会大局的安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然而,教育部、农业部等多部门多方参与农民工培训却缺乏集中统一领导;农工教育未包含在教育发展主要战略之中;政府投入有限,全国数量庞大的农民工难分其羹。显然,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一部分用人单位不能及时更新观念,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从而缺乏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便这些企业认识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性,他们也可能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相对更强而不愿投资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农民工自身认识不到位,缺乏培训的长远眼光,自我投入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够。一些人可能并不缺乏长远的眼光,但没有多余的钱和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2、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不足质量不高

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滞后,最直接地表现在培训经费的投入上。当前,培训经费投入基本是以政府和用人单位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12.5亿元,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5亿多元;用人单位的培训经费是按工资总额1.5%~2.5%计提的,但实际上用于农民工培训的费用是少之又少,这对于解决2亿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投入的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3、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缺乏科学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虽然政府规定企业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但实际上多数企业出于控制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用于农民工的各种支出。还有一些企业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农民工大多数进入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而非正规部门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要求并不高,工资待遇也远远低于正规部门,所以农民工也不愿意投资于职业技能培训。

二、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适度的政策,帮助农民工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素质。农民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个人质素、掌握职业技术的程度,从小的方面说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从大的方面说,这些都将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业发展进程和整体的实力,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年轻的农民工们,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大局,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来促进经济的进步。没有自己特长和可以傍身技术的农民工,只能被隔绝在城市之外。鉴于此局面,政府需要花费足够的努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主动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国家向来都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素质培养工作,多次发文强调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素质的培育,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建立免费的职业教育架构,让这些人掌握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使得其成为合规格、达要求的劳动力储备。可以采取的政策是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完全达到免费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新一代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相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年轻的农民工们也要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

2.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里面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基本地区不低于20%,已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的规定;要坚决贯彻《决定》中指出的职业学校所收的费用,各级政府都没有权利截留、挪用,以“保证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建设”,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要逐步健全新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企业有举办教育培训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跟上,或操作困难,不易落实,并且对违反法规的事例无监督、约束、制裁。二是拓展职业学校这一渠道,进行年轻农民工教育工作。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各类中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类培训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包括:职业学校拥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拥有非常齐整的实习训练场地和器具,更重要的是,该类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些条件使得此类学校能够具备及其完备的设置。政府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使职业教育效果最大化,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政府埋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公开招标,然后赋予农民工自主决定接受培训的权利(农民工可以自由抉择接受培训的地点和内容)。为了保障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可以委托一些独立的民间机构,不定期不记名对农民工的培训进行抽查,这些机构建制完全独立,定期从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报酬,最大限度保证鉴定的公正程度。另外,还应当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办专业,也可以和大型企业直接签订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生产“产品”,争取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技术工人。除了一线的流水线熟练工之外,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完成从工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赶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前,做好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三是加大企业培养的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出优秀的工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民工希望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培训专业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设农民工技能培训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不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使得培训和工作完全对接,针对性更强更有实效。

三、结束语

总之,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群体。农民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虽然在市民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郑功成,黄黎若莲,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程新征.中国农民工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