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与腰椎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颈椎与腰椎的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科于2004~2006年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施行康复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收到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护理
1.1 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康复常识的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患者及家属往往依赖手术治疗,忽视了康复锻炼。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安慰、鼓励、开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乐观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1.2 康复护理
1.2.1 饮食指导:应用富含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含钙及铁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动物脂肪,忌食辛辣、烟酒等食物。中医食疗补肝肾,强筋骨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1.2.2 日常良姿位的教育:保持良好的生理姿势,预防脊柱和髋、膝关节发生畸形,应嘱患者注意坐势,不但在慢性期要注意,在急性发作期更应注意,因大多严重畸形都发生在急性发作期。患者坐立时应尽量挺胸收腹,避免驼背姿势。睡眠时忌用高枕,仰卧时可不用枕。俯卧对一般人虽不习惯,但可预防驼背和髋、膝关节屈曲畸形。即使已有轻度畸形,通过俯卧也可得到纠正,要卧硬板床不睡软床。卧睡不要侧卧、弓腰、屈膝,应采用仰卧位或俯卧位。行走时应注意挺胸、抬头,保持正常人的直立姿势,不要弓腰、叩肩、探头。
2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受累关节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指导锻炼,康复训练要注重针对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男性患者的病变一般主要累及脊柱,可有颈部、腰背部的疼痛;女性患者主要表现在四肢关节、骶髂关节、膝关节的不适。训练基本规则:要求1天锻炼1~2次,每个动作重复8~10次,劳逸适度,过度劳累,促使骨关节破坏,易形成残废。过度强调休息,易使关节丧失活动能力,也造成残废。在疼痛能够忍受的情况下,注意关节的功能活动,既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又利于保持关节功能。关节训练宜在病变尚未得到控制及脏器功能失代偿期应禁止训练活动。
2.1 扩胸运动:每天早晨、工作休息时间及睡前均应常规作深呼吸运动,双前臂内屈平胸左右运动。外展运动可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和扩胸运动的维持,保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2.2 颈椎运动:头颈部可作向前、后、左、右转动,以及头部旋转运动,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前臂内屈于胸前,分别向左,右做转体运动。可保持颈部的活动,同时进行肩关节活动。
2.3 腰椎运动:每天作腰部运动,前屈、后仰、侧弯和左右旋转躯体,通过腰部、髋关节腰背肌锻炼,使腰部脊椎保持正常的活动度。
2.4 肢体运动:可作俯卧撑、斜撑,下肢前屈后伸,游泳等。游泳既有利于四肢运动,又有助于增加肺功能和使脊柱保持生理曲度,是最适合的全身运动。但本病患者严禁跳水,以免造成颈椎和颈脊髓损伤。
2.5 飞燕点水法:患者俯卧上肢后伸,小腿与踝部垫枕头,使头部和肩部尽量后仰,同时下肢尽量绷直后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可提高平衡性,增强肩、腰背部、臀部肌群的力量。
2.6 双手高举抓单杠悬吊,用自身重量进行牵引,也可以行引体向上。提高全身协调性,锻炼四肢。
3 讨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多个关节。在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率占全国人口的0.3%[2],以青壮年男性多发,防治本病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篇2
【关键词】颈椎骨折脱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 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130-01
颈椎骨折以头颈痛,颈部筋肉紧张,活动受限,患者常用两手托住头部,局部压痛肿胀,但后突畸形不甚明显为主要表现,发生在颈椎部的骨折。颈椎骨折脱位是脊柱骨折中最严重的骨折。发生于此段的骨折脱位易并发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导致四肢瘫后,并发症多,护理上显得尤其重要。患者经常因为绝对被动,疼痛,摄入不足,活动受限引起社会心理障碍物[1],使患者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影响了患者的康复。,延长了康复时间,增加了致残率。我们对51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行颈椎CT或MRI检查,证实为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6-83岁。车祸伤25例,坠落伤16例,砸伤10例。按Frankel分级[2]:A级14例,B级16例,C级11例,D级10例。脊髓完全损伤25例,不完全损伤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1)训练:后路手术训练俯卧位-----下颌贴于胸部使颈部充分暴露双手置双腿两测。前路手术训练仰卧位-------颈过伸位。(2)食道气管推移训练:指导患者用2-4指将气管食管由手术侧向对侧推移,开始每次持续10-20-分钟,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30-60分钟,每日3-5次,将气管推移过中线。如训练中引起反射性干咳,呕吐等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应坚持训练。(3)呼吸功能训练: 吹气球缩唇呼吸训练呼吸肌。有效咳嗽咳痰练习。(4)进食训练 :进食量食物种类等来训练。进食:仰卧位,以流食半流食少量缓慢放入患者舌下,防止误吸。患者带颈托可以侧卧位,每次少食多餐仍以流食半流食为主。(5)心理干预:患者颈椎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等,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弃等情绪。在患者入院后全面评估其心理状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个性化疏导。对患者语言安慰,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发展预后及目前治疗方法,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让患者树立信心,提高患者合作程度。乐于接受和配合治疗。
1.3 效果评定 实验组护理干预二周,评价患者对舒适满意度采用3分法,[3]调查患者对术前术后宣教指导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Ⅹ2检验,概率以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
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往往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负性心理问题。临床实验结果,凡是术前系统做了上述护理干预,患者术后进食,吞咽较对照组明显好转。的训练对手术中配合,术后的愈合及愈后更是效果明显。由于患者不同程度的肢体障碍,心理负担过重,所以采取早期的心理干预和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引导,争取为患者赢得最佳治疗时间,肢体康复达到最大效果,增强了患者对生活的信心,早日回归社会。所以早期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恢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婧,王拥军。卒中后吞咽困难的发生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4):274-277.
篇3
方法 对60例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康复干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康复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和非系统的功能锻炼;康复干预组除行常规护理外,还实施早期康复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结论做好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促进功能恢复及尽量利用残存功能,达到生活自理或半自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关键词]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25-02
脊髓损伤是由不同因素引起的脊髓伤害,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和高处坠落伤。创伤不但发生截瘫,并且影响到呼吸、循环、消化、肌肉及关节系统,发生一系列病变[1\],伤情严重而复杂,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早期康复干预非常重要。笔者于2006年1月~2009年2月对30例脊髓损伤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促进了患者功能恢复,并提高了其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方便取样法,于2006年1月~2009年2月收集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康复组男23例,女7例;年龄13~73岁,平均44.26岁;颈椎脱位并骨折6例,胸椎骨折9例,腰椎骨折15例;其中完全性瘫7例,不完全性瘫23例;采取手术治疗23例,非手术治疗7例。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19~75岁,平均41.30岁;颈椎脱位2例,颈椎骨折1例,胸椎骨折8例,腰椎骨折19例;其中完全性瘫8例,不完全性瘫22例;采取手术治疗22例,非手术治疗8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非系统的功能锻炼,包括以下内容:护理包括卧硬板床休息,轴位翻身;预防并发症;指导功能锻炼。
1.2.2 康复组 康复组除实施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外,同时实施早期康复干预,具体如下。
1.2.2.1 心理干预 本组患者均为突然遭受外来伤害,思想没有任何准备,常表现为烦躁、焦虑、惊恐不安,担心生命有危险,以后生活不能自理,没有经济来源,以致悲观失望,不思饮食,不配合治疗。因此在每次治疗和护理操作前都向患者说明原因与目的,以求病人的配合,使病人保持心情舒畅,为治疗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同时与其共同制定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患者只有靠自己顽强的毅力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1.2.2.2 康复锻炼应在患者入院后尽早介入,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废用性萎缩,同时给患者一种参与训练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治疗,从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以达到尽早康复的目的。(1)按摩和被动运动:瘫痪的肢体如长久在某一位置上不活动,该肢体将发生畸形和挛缩。如下肢截瘫患者卧床时,为防止足下垂及肌肉萎缩的发生,每日被动活动髋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不做被动活动时,保持踝关节在90度位,用衬垫或软枕等保护。按摩的手法应刚柔适度,动作要轻柔、缓慢且有规律,活动次数及时间可逐渐增加。(2)主动运动:用哑铃或拉簧锻炼上肢[3\],在床上可练习自己搬动下肢,如病情允许可练习坐起和坐稳,并训练吃饭、梳洗、穿衣等。 指导患者行未瘫痪肢体的主动锻炼,包括膝、髋关节的屈伸活动,直腿抬高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跖屈和背屈等运动,训练量逐日增加,以患者不感疲乏为限。(3)大小便训练:培养大小便习惯,每日定时用开塞露或按摩(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等促进排便。如果大便稀薄,刺激周围皮肤时可用红霉素软膏或凡士林涂擦,保护肛周皮肤。留置尿管者应3~4 h1次,训练定时排尿,避免膀胱挛缩,以形成自律或反射性膀胱,进一步恢复排尿功能[4\]。(4)功能锻炼需充分发挥患者的积极性,主动进行锻炼以达到康复的目的,应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相结合,做到早期开始,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1.2.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观察患者有无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受损等情况。(2)生存质量评价:参考刘江生等学者的患者生存质量评定内容[5\],以饮食、睡眠、精神、疼痛、心理状态、自理能力、对疾病认识、对治疗态度8项指标,编制生存质量评价表,每项5个等级,每个等级1分。两组患者均于入院1 d及治疗后21 d进行问卷调查,测量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
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肺部感染1例,泌尿系感染4例,皮肤受损2例,并发症发生率23.3%;康复组肺部感染0例,泌尿系感染2例,皮肤受损1例,并发症发生率10.0%;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各因子的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3 讨论
3.1 早期康复干预的意义 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对功能锻炼指导重视不够。康复组患者早期实施康复干预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讲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并与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让患者参与到治疗护理中来,从而缓解了其焦虑、紧张情绪,提高了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主动性,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锻炼。同时适时、适度的功能锻炼对恢复肢体功能至关重要。
3.1.1 早期康复干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早期康复干预能有效的降低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具体分析如下:(1)早期康复训练,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2)早期康复干预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康复组患者由护士对其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加之患者的积极配合,故康复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明显低于对照组。
3.1.2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表1显示,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康复组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康复干预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观察可见,疼痛是患者最突出的护理问题,是影响睡眠的主要因素。由疼痛产生的痛苦感往往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导致患者无法入睡和疲劳,因此早期训练可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增加肌力,消除疲劳,减少并发症,尽快恢复自理能力,从而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2 早期康复干预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应遵循循序渐进、个别对待、主被动形式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训练后及次日的反应给予增减运动量,患者易于耐受,能够主动配合康复锻炼,从而保证了锻炼的效果。护理人员在制定康复计划时,要注意结合患者病情因人而异;同时要向患者强调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争取患者的主动配合。
早期康复干预在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积极系统的早期康复干预将会大大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比例[6\]。笔者认为进行康复干预后,患者愿意配合康复锻炼,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减少,生存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护士配合医疗工作的同时,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主动性,体现护理工作的独立职能。
参考文献:
\[1\] 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91.
\[2\]燕妮.16例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学报,2004,25(5):232.
\[3\]李学增.外科护理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561.
\[4\]杜克,王守志.骨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63.
篇4
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办公室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卫医发〔2011〕1098号)文件精神,***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在我区内认真进行了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的工作,确定了***区人民医院、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单位为试点医疗机构,以中医康复为抓手,不断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根据对照评估工作方案内容,对我区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两年来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区人民医院
2012年***区人民医院主要做好康复医学科的筹建工作,包括房屋、设备、人员、经费的逐步配套。医院将门诊三楼原中医门诊和针灸门诊的重新设计装修,并新建了近70平米的康复训练厅。先后选派3人次到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进修学习。配备了中药熏蒸床、理疗床、牵引床、远红外线按摩理疗床、中频治疗仪、红外线烤灯、电针仪、周林频谱仪、温热磁场振动治疗仪、TDP治疗机、激光疼痛治疗仪等设备。开展了针灸、电针、温灸、火罐、腰椎牵引、颈椎牵引、中频治疗、超短波、红外线、热磁疗、推拿、按摩、中药熏蒸、药离子导入、中药涂敷治疗康复理疗项目等。在卫生局统一安排下购买了7张电动牵引床、3台蜡疗机、2台热敷治疗机等物理治疗设备。经过一年的准备,今年区医院成立了康复医学科,现有医师4人、护士3人、治疗师3人。在医院内建立疾病早期康复介入制度。指导3家社区开展康复治疗服务和康复咨询服务。两年来门诊康复服务7860人次,住院病人61人次。
2、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开展康复项目:牵引、手法复位、中药熏蒸、中频治疗、推拿、电针、火罐、放血疗法。
卫生技术人员32名,其中中医3名,没有康复专业人员。结合原有的中频,熏蒸等中药理疗康复,做好了专科优势病种的经验总结,进一步完善专科病种的诊疗规范,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继续打造好康复理疗在社区的影响力,让康复理疗成为真正的具有同等竞争力的特色专科。在两年里科室共接诊病人1250人次,收到广大患者好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金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康复医疗设备:普通电脑牵引床、多功能电脑牵引床、中频治疗仪、中药熏蒸床、神灯、电针治疗仪。2012年区卫生局配备了①熏蒸治疗机一台②智能疼痛治疗仪③离子导入治疗仪④极超短波治疗仪⑤艾灸治疗机⑥电针治疗机⑦神经损伤治疗机⑧磁振热治疗仪等设备,填补医院的医疗空白,为颈腰椎等病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经济有效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3、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小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康复科,工作人员3名,其中中医主治医师2名,中医执业医师1名。现有设备:红外线治疗仪2台,中频治疗仪2台,超声波治疗仪1台,电麻仪2台,牵引床1张。开展的项目为中医、针灸、推拿、耳穴、艾灸、拔罐、牵引、中药导入、电疗、超声波治疗。目前重点康复人群为中风后遗症患者,主要以针灸、中药、推拿、心理治疗和偏瘫康复器帮助病人进行恢复,并总结出一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将经过医师系统规范治疗的康复者进行了记录,并建立了规范的档案进行管理。今年已有5位患者参与了康复管理,对康复建档者定时认真的进行随访,及时的与患者沟通,并且给与患者予有效的建议。另外,今年对脑肿瘤切除术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一名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疗效。今年特派两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提高了中心的康复水平。
二、工作中存在问题
1、康复场地不足及康复设施不全,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2、针对性、系统性、实用性康复知识学习还在起步阶段,可以说针对性有了,系统性、实用性还刚刚开始。
3、由于康复体系建设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卫生部门无法单独完成,因此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缺失,有利于此项工作的财政、医保、人事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待出台。
4、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不成熟,还需磨合,适合双方的分工协作方式有待探索。
5、对公众的康复知识有待普及,康复医疗服务病源不明确,服务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6、康复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没有显现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局将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突出打造技术品牌。将康复医疗体系的建设纳入我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努力做好我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工作。
***区卫生局
篇5
[关键词] 康复干预;胸腰椎骨析;内固定器;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 R6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013-03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evaluation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XIE Li-ya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qiu City, Shangqiu476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of RSS internal fixation to thoraco-lumbar fracture, and provide foundation for RSS to cure thoraco-lumbar fracture. Methods:Forty-eight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ere treated with RSS internal fixation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from Jan 2005 to Jan 2007. Follow up one year,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and ASIA spinal cord injury standard were used to judg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Results: The spinal fracture imageology measure index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ce of height of injured vertebrae, translational displacement, Cobb angle, compression areas(P<0.01) and sagittal diameter (P<0.05)had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preoperation, post-operation and one year follow-up. Patients'ASIA scores had great improvement one year later.Conclusion:RSS internal fixation is a fine method to treat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hich offer the possible recovery to spinal cord injury. And the ear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is another safeguard to nerves functional recovery.
[Key words]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oraco-lumbar fracture;Internal fixation;Functinal recovery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复位和固定,最大限度恢复椎管的容积,解除神经压迫,纠正畸形并防止畸形复发,并能够早期活动。临床研究表明,各内固定钉棒各有其优点,其中,RSS钉棒系统内固定方法是目前治疗胸腰椎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且易于被医生及患者接受[1]。2005年1月~2007年1月本院应用RSS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48例,对其进行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并对神经功能恢复进行评估,以评价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骨科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共78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48例,其中,男4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5(18~57) 岁。全部患者均有高处坠落史,35例为胸腰椎损伤,13例为其他腰椎不同节段损伤。骨折类型:爆裂骨析36例(75%),为轴向负荷所致的脊柱过前,中椎损伤[2];12例(25%)为压缩骨折。入院作了全面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进行了分级,24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术前A级患者7例,B级6例,C级9例,D级2例。
1.1.2纳入标准①胸腰结合处及腰椎不稳定骨折;②应用RSS钉棒系统治疗,术后行正规的康复治疗;③随访6个月以上。
1.2方法
1.2.1 RSS钉棒系统内固定全麻或硬膜外麻醉。患者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伤口,长度平均为10 cm。显露伤椎及上下各一椎体的椎板、上下关节突及横突基底部。按Weinstein法定位[3],注意掌握矢状角(SSA)及横切面角(TSA)[4]。为确保每1枚螺钉的植入精度,术中使用C臂X线监视器,确认正确的矢状角(SSA),椎弓根探子凭手感徐徐探入,取出椎弓根探子,用克氏针沿其隧道确认其周围均为骨质后,再置放RSS螺钉。最后1枚螺钉置入后,再次确认所有置入螺钉的位置,根据术前临床表现、CT及MRI检查结果,行半椎板减压或全椎板减压或未行减压。安放RSS杆,撑开螺杆复位,复位满意后,紧固并放置横向连杆,锁定。将伤椎及相邻的椎体上下小关节面凿毛糙,取咬除的碎骨行椎板、小关节突或横突间植骨术。
1.2.2早期康复干预设计、实施、评估,均在骨科专家的指导下。
术后24 h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双下肢、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下肢有无感觉异常、运动障碍以及排尿异常。术后卧床1~4周,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一般连续20 d,同时床上做直腿抬高练习,10下/次,2次/d,开始角度不应过大,在患者无疼痛等不适的情况下,逐渐增加次数和角度。1周后下床,开始上、下床应先佩戴支具,下床时俯卧位,双下肢先慢慢从床边滑下,在上肢的协助下身体直立。同样上床时患者的上半身先趴在床上,然后再将双下肢抬到床上,注意防止直接坐起上、下床。早期活动应循序渐进,少坐,可直立慢走,加强腰肌锻炼。同时防腰部摔伤及扭伤,睡硬板床,避免腰背部的屈曲和扭曲,术后4周内避免长期间久坐、骑车或开车,每45分钟即应有5 min的站立休息,持续佩戴腰围支具3个月,避免负重及弯腰活动。术后晚期康复治疗,患者3个月后去除腰围支具,应继续练习直立行走,以锻炼腰肌。对脊髓损伤,具有可能恢复步行功能的患者,主要防压疮及防止肌萎缩、关节挛缩和保持运动功能。在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时应意防止摔伤。不能步行者,则主要训练残留肌力及熟练使用轮椅。
1.3观察指标
手术前、后及术后1年,对X线平片进行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面水平移位等项目的测量,通过CT测量椎管受压面积及矢状径。
神经系统评价采用ASIA损伤分级[5]。A: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至少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间采用配对t检验,神经系统评价结果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比较
由表1可知,手术后及术后1年各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其中,伤椎高度由(42.4%±11.8%)恢复至(89.6%±9.7%),术后1年仍保持在(91.3%±11.2%);水平移位几近完全恢复;Cobb角由术前(25.6°±4.3°)恢复到术后(7.8°±3.5°);椎管受压面积由术前(51.0%±10.3%)恢复到术后(20.1%±8.2%);受压的矢状径从术前(51.6%±12.0%)恢复到(82.1%±5.7%),而且各指标随访1年,均无回退,治疗效果保持很好。
2.2神经系统功能测评结果
本组患者中,24例患者具有神经系统症状。但术后随访1年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神经损伤加重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见表2。
2.3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发生RSS钉棒系统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2例患者术后局部压痛,经对症及抗感染治疗痊愈。
3 讨论
RSS钉棒系统是根据脊椎生物学原理设计的,特别适用于胸腰段骨折。它可使受伤椎体接近解剖复位,脊髓减压,脊椎稳定,为脊椎功能恢复提供可能。本组资料显示,手术后及术后1年各影像学测量指标情况均较手术前有明显改善,该系统固定复位可靠。但有学者报道,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手术矫正的有部分丢失。但本组后凸畸形矫正术后和随访后凸畸形相比只丢失(1.2°±1.1°)。骨块复位满意无丢失且在随访中发现RSS钉棒系统还有自动复位作用,随访中发现骨折块平均前移(1.4%±0.9%),因此RSS钉棒系统能解除或减轻骨折后骨折块移入椎管对脊髓及神经的压迫,给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提供必要条件。本组有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术后随访1年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神经损伤加重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RSS钉棒系统的断裂和螺钉的松动是其术后康复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这种并发症的发生与钉棒系统本身的材料和设计,手术技巧,患者自身的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有关。本组48例患者中有1例螺钉断裂,原因是撑开复位作用的椎弓根负荷过大。1例螺钉松动,根据解剖生理特点胸腰段及腰骨后段是关节突骨关节面的移行处,是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骶椎的转换地,是躯干的应力集中处,是胸腰椎及腰骶椎生理弧度转换处,是肩背部负重集中区,另外如脊柱的前中柱缺损,则载荷大部分加于后方的器械上,易导致器械失效[3]。因此在脊柱的移行节段或前中柱缺损的患者行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保护,防止钉棒系统断裂,内固定材料以钛合金制作为好;以利于术后影像的检查[6]。老年患者在康复治疗时应注意螺钉的松动。本组有1例螺钉松动,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年龄较大(已52岁),骨质疏松所致[7]。
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在强调制动的同时,应积极促进神经系统恢复,可给予脱水、吸氧及扩张脊髓血管及高压氧治疗,以改善受伤部位脊髓的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及渗出的吸收,促进水肿和肿胀的消退,增加脊髓的氧饱和度,减少脊髓组织的坏死,减少粘连及瘢痕的形成,加速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和神经功能的恢复。术后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对防止神经系统粘连有明显的效果。因为在双下肢直腿抬高可使神经根产生3.0~4.0 mm的活动度。特别是术区的神经根,在神经根管内滚动和滑动对防止神经根粘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开展角度应适宜,以防止神经根受刺激而水肿或椎管内微血管破裂血肿形成,导致疼痛加重。下床活动时佩戴支具可以限制固定节段脊柱前屈活动,保持力通过脊柱的中柱向下传导,避免椎弓根螺钉过度承重,支具在脊柱内固定术后的运用对于提高脊柱损伤节段植骨融合率,减少内固定的失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穿戴支具的监督机制,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下地活动应循序渐进,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增加腰背肌的力量,尽量少弯腰,因为弯腰时胸腰椎的负重明显增大[9]。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保证手术效果,促进功能进一步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10]。术后3个月可逐渐恢复工作,半年后可参加一般体力劳动。
RSS钉棒系统对胸腰段及腰椎骨折的复位满意,手术矫正的后凸畸形术后丢失少,手术效果维持好,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而且通过早期合理的术后康复治疗能够得到满意效果。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后的康复效果及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并发症的发生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阳仁华,周洋,王辗栓.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析[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28(5):198.
[2]卢文灿,仉建国,邱贵兴.胸腰椎骨析的治疗[J].中国骨科杂志,2007,27(3):221.
[3]韦庆甲,刘兴华.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钉弯曲及断裂8例原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02,42(4):45.
[4]邹吉林,魏福堂,沈忆新,等. 后路RSS-Ⅲ型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应用[J].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1):119-120,145.
[5]关骅,陈学明.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2000年修订)[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1,11(3):164.
[6]邹军,王与荣,赵建宁,等.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68-1769.
[7]马宏伟,段宝林.老年性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运动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5):869.
[9]郭志民,周军,郭延杰,等.支具外固定对脊柱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的运用236例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4,8(8): 1416.
[9]赵红卫,方煌. 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定标准[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4,14(5):306-309.
[10]Alvine GF,Swain JM , Asher MA,et al.Treatment of thoraeolumbar burst fractures with variable screw placement or Isola instrumentation and arthrodesis:case seri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Spinal Disord Tech,2004, 17:251-264.
篇6
【关键词】瑞士球;功能;应用
一、瑞士球的起源与特点
瑞士球也叫体操球、健身球、瑜伽球及Bobath球等。瑞士球是1963年一个意大利玩具商发明的,起初只被当作好玩的玩具,而后被欧洲的理疗学家发现,将其推广到康复训练中。到十九世纪90年代被推广到健身行业,并逐渐成为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瑞士球是圆形空心,由PVC材质构成,内充空气,弹性好,抗压防爆力强,一般符合质量标准的瑞士球可承重200到300公斤。瑞士球的直径在45厘米到100厘米之间不等。日前,瑞士球运动已经广泛应用于康复及运动训练领域。
二、瑞士球的功能
1.发展核心力量、改善控制能力
瑞士球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运动者运动时支撑点或支撑面是不稳定的,因此运动者要进行各种运动都要以稳定支撑面为前提。研究发现,当支撑面不稳定时中枢神经系统将下意识地动员和协调各种核心稳定肌参与收缩,达到训练腰椎稳定肌的目的,且这种运动方式会激活更多惰性肌群参与收缩收缩,是发展核心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运动者在多次重复的对肌肉紧张程度的控制调节过程中亦加强了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准确支配力。
2.提高平衡、协调能力
一方面,瑞士球的良好的弹性和支点的不稳定性使运动者发生各种运动时,中枢神经系统下意识地调动关节稳定肌参与收缩,维持身体重心于支撑面内,人体的平衡能力得到训练。另一方面,运动者进行各种球上运动及抱球运动,需通过视觉、前庭觉及本体觉的相互协调配合,三种感觉信息的首先输入到高级大脑皮质中枢整合,高级神经中枢再经过加工处理信息,而后将中枢指令通过锥体束传达到效应器官,产生平衡协调动作。
3.改善柔韧性、预防疼痛
利用瑞士球的易移动性、良好弹性及轻便性可进行多种韧带拉伸运动,身体各部分肌肉得到充分的拉伸,可改善运动者柔韧性、肌肉的僵硬状态及预防疼痛,使运动者身心更加健康愉悦。研究发现定期做伸展运动不仅可预防肌肉酸痛受伤,更会促进身心松弛。此外,许多腰颈椎性疼痛是由脊柱周围肌力不均衡引起的,通过瑞士球训练可矫正肌力不均衡,打破长期的恶性循环,使运动者挛缩侧肌肉及软组织得到伸展,长期被动拉长侧肌力得到增强,进而美化形体,预防疼痛。
4.增本体觉输入,预防运动损伤
瑞士球运动者在运动时与球都会有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身体与瑞士球接触的关节及肌肉都会受来自球的不同程度的挤压,这种挤压一方面可刺激身体的本体觉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反复的挤压回弹对身体也是一种舒适的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的舒适感。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及需要康复治疗的人更加有意义,微挤压的安全性强,可避免和减少对骨关节的伤害。此外强有力的核心肌群是准确完成各种运动、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保障。
三、瑞士球运动的应用现状
1.竞技领域
在竞技领域瑞士球运动主要用于提高运动员的核心力量及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是有效完成动作、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保障。因此,瑞士球运动被广泛应用于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当中。熊强采用头枕瑞士球运动项目对足球运动员进行训练,发现瑞士球训练对改善足球运动员核心爆发力具有积极作用。王颂扬研究指出瑞士球在运动中的不稳定支撑与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用力方式相近,能有效地改善游泳运动员的核心力量。
2.康复领域
在康复领域,瑞士球运动用于脑瘫、心脑血管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及颈肩腰椎疼痛的康复,乃至矫形。杨勤用瑞士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发现瑞士球运动可以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张效玮研究指出Bobath球对于0~3岁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应用广泛且效果明显。沈志祥实验发现论:瑞士球运动治疗结合腰椎牵引能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腿痛症状。
3.大众健身、体育教学领域
美国谷歌和德国宝马公司都允许工作人员把瑞士球当做椅子放在办公室进行办公,一举两得,提高了办公效率。瑜伽在国内已经成为一项十分受大众喜爱和认可的运动项目,瑞士球上练瑜伽不仅能增加瑜伽运动的趣味性、降低瑜伽的动作难度,而且瑞士球独有的弹性和滚动性亦可为瑜伽运动的提供安全保障。研究发现瑞士球对提高运动者力量、塑造运动者柔美的身段效果突出。张瑞格对高中女生进行瑞士球训练发现瑞士球运动对高中女生上肢力量、腰腹力量、柔韧性及心肺功能都有促进作用。
四、瑞士球运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存在问题
近年来瑞士球运动正在渗入到各个领域,并逐步被大众及医疗工作者所接受,但在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瑞士球运动的方法体系有待进一步规范,在运动方法上许多研究者大都根据项目需求设计动作,致使日前瑞士球运动方式虽多种多样,但运动强度、运动目的无法量化衡量,出现重复练、盲目练的不良现象。其次,瑞士球运动的机制研究不足,理论研究停顿在训练效果上,而不能精确到具体的某一块肌肉、用力顺序、小肌群的参与情况及高级中枢对肌肉的支配情况等。
2.展望
瑞士球的健身效果已经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在我国普及率并不高,许多大众都会被其鲜亮的外表、低廉的价位所吸引,但苦于不知有何用处而放弃。因此,瑞士球的进一步推广还需有关专业人事的进一步宣传教育,提高大众对瑞士球的认识及健身意识。此外,瑞士球运动已经受到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正在被逐步的引入到学生体育教育工作中。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大众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瑞士球在医疗、竞技体育、大众健身及体育教育领域都会有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洁星.动态瑞士球运动对游泳运动员躯干核心区肌群AEMG激活程度的影响.体育科学[J].2012,32(10):56-57
[2]Fowles JR.What I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instabilitytraining[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89―90.
[3]熊强.瑞士球训练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核心爆发力的影响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J].2011(4):93-95
[4]王颂扬.瑞士球运动对增强游泳运动员核心力量的应用研究.体育时空[J] 2015(8):123-124
[5]杨勤.Bobath 球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J].2014,29(4):247-248
[6]张效玮.Bobath球在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中外医学研究[J].2010,8(7):171-172
[7]沈志祥.瑞士球运动治疗对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和肌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J].2009年,(12):1103-1104
篇7
关键词:针灸;推拿;颈椎病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ZHANG Wen-gui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Daxi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Daxian 635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May 2014 to August 2015 dur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patients with a total of 128 cases,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assage therapy,experimenta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95.31%vs 73.44%),and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Acupuncture;Massage;Cervical spondylosis
i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症,是颈神经根综合症、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称,主要是由颈椎劳损、骨质增生,颈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以致颈椎出现一系列功能[1]。针灸、推拿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骨科疾病的传统方法,已有研究报道,针灸结合推拿用于治疗骨关节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本文分析了应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选择2014年5月~2015年8月颈椎病患者共128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1例,年龄均在35~66岁,平均年龄为(50.7±1.9)岁,病程均在2个月~3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64)和对照组(n=64),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各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推拿进行治疗,方法如下[4]:①患者取坐位,头部前屈,暴露颈椎部位,医者准备施术;②首先进行揉拔理筋,通络止痛,于患者外关、肩部、合谷、曲池、风府至大椎段按压揉拔;③然后于患者颈椎两侧按揉,使上肢、颈、肩等部位肌肉完全放松,并对颈后以及两侧肌肉进行提拿;④最后对患者肩井进行按揉提拿,并对上肢、肩等部位进行叩打。
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推拿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方法如下[5]:①患者取坐位,放松颈肩部,对百会、风池、风府、内关、大椎、太冲等穴位进行消毒,医者准备施术;②首先使用28号针,对患者颈部压痛点施针,将针尖偏斜于脊柱一侧,保证针感传至上臂、肩部;③然后使用2寸针,对患者大椎穴直刺,将针尖微上斜;④其他穴位使用平补平泻法,使患者能够疏通经络、止痛散寒;⑤最后留针30min。
两组患者均治疗30min/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1.3考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如下,显效:颈、肩部疼痛以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拍片显示劲曲恢复正常;有效:颈、肩部疼痛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拍片显示劲曲明显改善;无效:颈、肩部疼痛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并无变化或加重,拍片显示劲曲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指标,各组间数据比较应用?字2法进行分析,以P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相比于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加,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多发于脑力劳动者,临床表现为颈椎间盘病变自身以及由其继发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例如椎节松动,髓核突出,骨刺形成和继发性椎管狭窄等症状[6]。因此,如何快速地、有效地治疗该类疾病,是临床医师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中医将颈椎病归类为"眩晕"范畴,主讲颈椎是人体主要枢纽,其基本病因是颈部劳损,治疗应当以补气益血、滋肝养肾以及填精生髓为重,中医治疗颈椎病相比于西医治,具有安全、便捷、症状缓解迅速等优点[7]。针灸是指将针具按照固定角度刺入体内,恰当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最终达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调节阴阳等治疗目的的方法[8]。推拿则是指使用双手施力于患者受伤部位,运用推、拿、按、揉、拍、打等手法对特定穴位或疼痛部位进行刺激,以期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气血流畅、活动关节、扶伤止痛等治疗目的的方法。已有研究报道,应用针灸结合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身体特征,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消肿等作用,使患者病情好转、痛苦减轻,临床效果较好[9]。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患者相比于单用推拿治疗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增加(95.31%vs 73.44%),两组结果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梁磊,王新伟,袁文,等.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1):14-19.
[2]吴三梅,张卉,周敏,等.中药治疗联合针灸推拿缓解膝关节增生性骨关节病的效果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1):11-13.
[3]田伟,吕艳伟,刘亚军,等.北京市18岁以上居民颈椎病现况调查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2,32(8):707-713.
[4]吕素珍,许玉刚.中药泡洗与针灸推拿相结合的综合方案对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实效性对照探究[J].世界中医药,2015(11):1719-1722.
[5]陈启波.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干预时机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772-773.
[6]蒋新祥,徐海栋,路晓,等.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修复中年颈椎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48):7717-7723.
[7]李乐军,陈丽萍,刘晓丽,等.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和康复训练对脑梗塞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73-175.
篇8
【关键词】骨科护理发展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医学技术的发展,骨科医学也在不断拓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护理对象的转变,使得患者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骨科护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和患者的要求,护理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拓宽知识,想出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骨科护理的发展。
1骨科护理的新发展
1.1疾病谱与病种的改变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受伤的患者成了现代骨科主要的护理对象,他们往往表现为多发骨折、粉碎性骨折,甚至合并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此类患者以青壮年为多;单纯的四肢骨折、脱位等则以老年人为多。
1.2老年骨科护理需求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患者的比例日益增加,占骨科患者数的30%~35%,老年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增多。以往老年四肢骨折的保守牵引治疗也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年龄从50~60岁扩大至80~90岁。同时高龄与手术后非手术并发症有明显相关性,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疾病而使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1],这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1.3诊疗手段的发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骨科医生所能应用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特别是社会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加,由于高龄患者不能耐受长期卧床,骨折单纯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者明显减少,外科手术干预成了老年骨科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严重开放性骨折,肌肉血管的毁损面临截肢的肢体,经过清创骨折固定、血管神经修复,皮瓣移植的保肢手术。关节置换拟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书本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4护理对象的需求在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患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骨折患者要求尽早离床活动,截瘫患者要求再次手术、恢复肌力、重返社会,关节重建患者要求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肿瘤患者要求保肢性治疗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需要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手术、最优质的护理。
1.5护理对象康复地点及模式的发展骨科患者需要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骨折患者因长期卧床、恢复缓慢、易出现并发症等特点,再加之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部分患者需要在医院治疗康复的基础上,逐渐扩展护理的范畴,提供专门化的护理服务[2],进一步发展到社区康复及家庭康复。在国际范围内,均有一种新的趋向,即重视在家里给骨科患者(包括术后患者)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因为大多数骨科患者的康复过程是长期的,无法长期住院完成。K.S.Lin等观察了一批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住院康复患者和家庭康复患者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相同。类似的研究提示:只要加以指导和监测,家庭康复和社区康复对骨科康复来说也是有益和有效的[3],且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2针对骨科护理的现状应采取的措施
(1)常见病的变化要求骨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同时要拓展知识面,不仅掌握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还要掌握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2)针对老年患者知识层次低,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应勤、细。巡视病房要勤,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要勤,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及健康宣教要勤。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观察病情要细,不仅要观察手术的局部情况,更要观察全身情况。交接班要细,做到床头交接班,当面讲清、看清,避免意外发生。(3)由于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同一种疾病症状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故护理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应多与医生沟通,参加医生查房及术前讨论,使护理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加强护士的在职继续教育。而且要根据职称、工作年限,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培训。随着国内外护理事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变化,使得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护理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骨科护理需要专门化、细分化,骨科需要开展社区和家庭护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科护士。骨科护理的发展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多种类的、个性化的服务,这就需要培养一批护理专家。国外大量研究证实,临床护理专家的出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促进护理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骨科护理的发展与骨科临床护理专家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4]。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黄人健老师指出,“要抓好护理人员的在职教育,不断扩大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5],使我们的护理队伍形成一个“T”字形的人才队伍。(4)随着患者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加强沟通,正确处理好护患关系,缩短护患距离,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5)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到家庭康复的转变,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在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康复的锻炼,还要教会家属如何督促协助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骨科康复护理需要专门的人才,专门从事骨科患者的康复工作。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工业化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骨关节疾病已日益构成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至导致残疾。1998年WHO在瑞典隆德召开会议,决定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十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一项针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运动[2]。“骨关节十年”给骨科康复护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给骨科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平台,要培养专科康复护理的人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的开发应用。护理专业内部的分化程度也在增加。专科性逐渐加强,对护理人员专业化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我们骨科护士在忙于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要不断增加科学知识储备、不断更新知识,拓宽视野,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进取,才能适应专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晨
【参考文献】
1童小峰.骨科护理的新趋势及对策.河北医药,2003,25(1):62-63.
2许红潞,张瑞芳,陈晓玲,等.从“骨关节十年”谈专科护士发展的必要性.护理管理杂志,2003,3(1):25-26.
3卓大宏,骨科康复学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3):242-244.
篇9
[关键词]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失稳;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c)-0102-02
腰椎键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一,腰间盘突出症容易发病年龄在30~50岁之间,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致病原因,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过度劳损,骤变、猛力动作或暴力撞击下,椎间盘纤维环向外膨出,从而髓核也可经过破裂的纤维环的裂隙向外突出,这就是椎间盘突出的病变原理,如突出部位长期压迫神经根可导致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活动障碍的出现,不仅危害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着患者的正常生活和质量,严重者可导致患者双下肢瘫痪。随着现代医疗科学的日益更新和发展,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解决了众多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难题,现将2013年8月-2014年8前来该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的80例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38例,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4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3岁,病程约2.5~18年不等,平均病程13.4年;而观察组42例,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3~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病程1.9~20年,平均病程15年不等。对照组38例患者中顽固性下腰疼痛7例,占总人数的8.75%,间歇性跛行10例,占总人数12.5%,下肢肌肉萎缩13例,占总人数的16.25%,下肢感觉障碍8例,占总人数10%;观察组42例患者中顽固性下腰疼痛9例,占总人数的11.25%,间歇性跛行11例,占总人数13.75%,下肢肌肉萎缩13例,占总人数16.25%,下肢感觉障碍9例,占总数的11.25%,无论是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还是患病临床表现上看两组数据都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于每一位患者入院均进行常规检查,如检验学、影像学、椎间盘MAR检查等对症检查。在调查期间对对照组仅采用传统的抗炎消肿镇痛治疗,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双侧(或单侧)tilf手术治疗,对患者患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神经根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植骨融合术综合治疗,患者在全身麻醉下,采用俯卧位手术,以便做两侧探查和切除,充分的暴露患者手术部位,使术者可以直视患者的患处,俯卧位时应用长圆软垫高躯干两侧,避免腹部受压,导致脏器受压而出血和拉伤,腰部略凹恢复正常生理弧度,手术采用正中切口,使用椎板自动拉钩拉开切口,即可显露病变椎板,在要切除椎间盘的上下椎体的椎弓根打入适当长度的椎弓根螺钉(伴有腰椎失稳症患者一般采用双侧,不伴失稳症的患者一般采用单边即患侧),固定后切除椎板及增厚的黄韧带,轻缓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去除残留的退化核组织,切除增生骨化的后纵韧带及增生的关节突,彻底松解神经根,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切除椎间盘后植骨并放入融合器,清洗伤口,采用间断缝合,切记术中止血,避免损伤神经根,术中应及时清理碎骨和纤维环碎片,以免被推向和残留在硬脊膜和神经根周围,日后影响疗效及恢复效果,对于患处应插体外引流管48 h,并观察引流液体颜色及性状,若发生不良反应及特殊情况应及时上报主管医生及时处理。
1.3 术后处理
对照组患者术后继续采用卧床休息和局部舒筋活血治疗,避免体力活动,造成二次腰椎受损。而观察组则是卧床休息3~4周,特别全椎板切除术,术后每4~6 h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注意观察患者受压皮肤和伤口,防止发生褥疮,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口唇、甲床、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每2 h观察体外引流及伤口渗出情况,以防大出血或脑脊液渗漏。
1.4 保健指导
腰部禁忌长期弯腰、减轻体力劳动、变换应减缓速度、避免腰部受凉、睡床应软硬适度等;颈椎部应注意睡觉切勿抬高枕头、看书学习应注意姿势等;胸椎部避免抬重物、腰背部受凉等日常保养,同时医护人员应嘱咐家属配合患者进行日常保健活动,将相关要领告知患者家属。
1.5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
2 结果
通过两组患者调查数据显示对照组患者在传统治疗下,在结束治疗后的6个月内间断复发,并严重程度越发严重,在此期间需加大用药量并更换药品,以免由于患者长期用药导致自身出现抗药性而失去治疗意义。而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内身体状况良好,下肢功能逐渐恢复,可以自由活动,简单从事体力活动,并且无复发迹象,椎间盘失稳症状消失,恢复行走的平衡性和自如性,调查显示对照组疗效率为78.93%,而观察组疗效率为95.72%,相比于两组患者数据发现具有明显差异,有可比性(P
3 讨论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症采用手术治疗,采用后路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带来的长期折磨和痛苦,可以从根本解决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间歇性跛行,行走疼痛或活动障碍,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治疗组患者有19例患者完全治愈,有11例患者明显好转,有6例患者一般疗效,仍有2例患者无疗效,总效率为95.72%;而对照组有10例患者完全治愈,有10患者明显好转,有10例患者一般疗效,但有8例患者无任何疗效,总效率为78.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以往宁[1]、杜怡斌[3]等人的调查表明,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疗效,同时患者的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有所减少,如术后容易出现腰腿疼痛,此症状由于运动过早和运动方法不正确导致,建议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锻炼。术后容易发生椎间隙感染,此症由于术中污染或护理不当造成,应及时有效的给予患者抗炎消肿治疗。同时对于术后的康复训练需要患者及家属配合,如术后3~5 d重要的康复训练就是支腿抬高及下肢屈伸运动,通过下肢伸屈牵拉神经根,使其有一定活动范围,从而防止由于长期卧床而导致神经根粘连,初始抬高30°,保持15 s,10次/组。2~3组/d。术后卧床期间也应坚持四肢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预防病变椎体肌肉萎缩,同时也可以增加患者机体血液循环,促进肠道吸收和伤口愈合,也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每个动作10 s,20次/组,3~4组/d。通过训练加强患者身体机能恢复,进而渐渐完全恢复身体健康。综上所述,后路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椎间盘摘除神经根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或不伴)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显著,使广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极为满意。
[参考文献]
[1] 宁,郭团茂,刘强,等.椎间单枚cage植骨融合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腰椎失稳症[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2(3):245-246.
[2] 宁,郭团茂,罗冬冬,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失稳症的外科治疗[J]. 陕西医学杂志,2012(7):839-841.
[3] 杜怡斌,裴少保,刘艺明,等.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失稳症疗效分析[J]. 临床骨科杂志,2012(4):373-375.
[4] 高益,王斌,彭立波,等. 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227-230.
[5] 李贤坤,谭志宏,洪海滨. 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3(12):41-43.
[6] 黄强,邹守平,胡维帆,等. 单侧钉棒+可撑开腰椎后路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J]. 颈腰痛杂志,2013(5):384-386.
[7] 陈康,陈升浩,杨旭,等. 经后路椎间盘镜下椎体支柱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观察[J].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3(6):46-48.
[8] 杨刚,潘兵,许文根,等. 两种术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比较[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1):74-76.
[9] 徐林军,许永涛,马亮,等. 两种植骨方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失稳[J]. 实用骨科杂志,2014(7):638-641.
[10] 范建国.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湖南:南华大学,2013.
[11] 张久超. 应用腰椎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婴幼儿先天性斜颈推拿
小儿先天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肌性斜颈(congentalmusulartorticollis,CMT)、原发性斜颈,是小儿矫形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后所形成的头颈偏向畸形〔1〕。此症若在婴幼儿期得到积极正确的保守治疗,往往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在1岁以上者常需手术干预治疗,所以早期的治疗尤为重要。作者采用了综合性的早期干预措施治疗了30例CMT患者,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自1990年2月~2006年12月,在门诊收治的CMT患儿56例,诊断标准见文献〔2〕。
排除标准:排除颈部淋巴结肿大、产伤锁骨骨折、颈椎半脱位、先天性颈椎畸形、脑瘫等疾患。未随机分组,仅是将未入院正规治疗而期待自愈的患儿做为对照组共26例,其中男性患儿11例,年龄10d~1岁,女性患儿15例,年龄15d~9个月;病史小于1个月者15例,小于3个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2例,小于1年者1例;左侧斜颈14例,右侧斜颈12例;胎位不正5例,脐带绕颈2例,剖宫产5例,会阴侧切加产钳1例,侧切胎头吸引5例,顺产8例。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的患儿为治疗组,共30例,其中女性患儿14例,年龄10d~0.8岁,男性患儿16例,年龄5d~1.1岁;病史小于1个月者18例,小于3个月者8例,小于半年者3例,1.1岁以内1例;左侧斜颈16例,右侧斜颈14例;产程中胎位不正8例,剖宫产6例,胎头吸引4例,会阴侧切加产钳2例,顺产10例,2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表(表1)。表1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表
组别例数(n)性别男女年龄病程(年)产程难产顺产分型ⅠⅡⅢⅣ对照组26111510d~1岁<118881332治疗组3016145d~1.1岁<1.12010101631x20.30850.0670.5832P>0.05>0.05>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由于缺乏卫生知识未引起重视,又未进行入院正规治疗期待自愈的患儿,仅是自行进行颈部硬结局部按揉,手法不正规,且无规律的治疗时间,疗程亦不够。
治疗组患儿采用早期综合干预治疗方法。
1.2.1电磁波治疗器(TDP)照射
用重庆产ZH11型单头落地式治疗机,辐射极直径78mm,电磁波范围2~50μm,调整辐射头照射区域的角度,对准患侧胸锁乳突肌处,距离30cm,每次照射15~20min,1次/d。
1.2.2手法推拿治疗
TDP照射后,患儿取仰卧位,暴露患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处,首先用单手指腹做按揉法约5min,提拿手法约2min,弹拔硬结法2min,推抹桥弓法3~5次,向健侧侧屈颈项5次,向患侧旋转颈项5次,点穴法刺激:选择扶突穴,人迎,天窗,翳风,风池,大椎,下关,合谷,颊车等,每次取穴3~5个,点按3~5次,在做以上治疗时,注意在生理许可范围内进行,切忌粗暴、用力过大,设定15d1疗程,中间休息1周,再重复治疗,4个疗程为一治疗周期。
1.2.3颈部康复训练
指导患儿亲属共同完成。(1)患儿平卧时取半侧卧位,健侧床面垫高,使脸转向患侧;(2)婴幼儿能抬头时,用玩具吸引婴儿的头抬转向健侧,或辅助被动完成;(3)患儿卧房内患侧墙面上可用有吸引力的图案或声音,使其头转向患侧。(4)站在患侧喂奶水,使患儿的脸转向患侧吸奶;(5)抱位时,使之身体向患侧倾斜,通过翻正反射使婴儿头部抬起,颈部向健侧运动,每日重复多次;(6)双手抱住患儿头部,有节奏地做颈部被动运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动作,患侧运动要多于健侧,一般掌握在2∶1即可,每日3~4次,每次做20组,逐日递增。(7)睡眠时用沙袋或装有豆类、米粒的枕头,将患儿颈部固定在良姿位。
1.2.4“热宝”蜡袋加热至30℃左右,敷于患处,2次/日,每次20min。
1.2.5用上海曼吉磁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曼吉磁贴2~3贴,于睡眠时贴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处,于次日晨揭掉做其他治疗,周而复使。
1.3疗效评估方法
两组CMT患儿在3个治疗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估(表2)。表2两组CMT疗效评估表
1.3.1评估标准
治愈:头部歪斜消失,胸锁乳突肌的硬结完全消散,肌肉柔软,面部对称,颈功能转动完全恢复正常;基本治愈:患侧胸锁乳突肌硬结基本消散,头部歪斜明显改善,颈功能活动基本在正常范围;好转:患侧胸锁乳突肌处硬结变软,较前有缩小,头颈部歪斜较前有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用x2检验,P<0.05为显著性意义。
2结果
两组CMT患儿均经随诊方式观察疗效,随诊时间均大于6个月,随访最长时间2年,最短时间6个月,平均9个月,临床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并且越早介入综合干预治疗,疗效越好,后遗症越小(表3)。表3治疗时机与治疗效果关系评估
3讨论
小儿先天性斜颈的病因最普遍的学说为“分娩创伤学说”,大致有3方面因素:(1)难产:使用产钳或在产道内挤压了一侧胸锁乳突肌致局部出血受损,血肿机化形成硬结或挛缩;(2)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血运供应,引起局部扭结—缺血,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纤维增生,致使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3)胎儿在子宫内部长期的头部偏向一侧,阻碍局部胸锁乳突肌血运,引起该处肌肉缺血性改变。亦有报道为:感染学说〔3〕、胎内负荷学说、遗传学说〔4〕等,但本文资料中统计显示,难产明显多于顺产例数,支持不正常分娩时的损伤为常见致病因素的分析。
先天性斜颈的患儿通常在出生几天后,可在患处触及小肿块,不被家长注意,在生后10几天肿块迅速增大,20几天时达最大程度,患儿头部偏向患侧,颈向健侧的旋转活动不同程度受限,当被动使颈部向健侧转动时,肿块突出明显。如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颈椎侧突畸形,同时可引起胸腰椎产生代偿性弯曲,此时即使做手术矫形也无法达到满意疗效,有些患儿由于长期颈部偏斜,眼部肌肉受到影响,产生复视。
通过对治疗组CMT患儿的超声检查显示:Ⅰ型、Ⅱ型者经早期综合干预治疗,痊愈率最高,Ⅲ型者次之,但需治疗间期较长,Ⅳ型者治疗效果差,但也有不同程度的硬结软化,功能略改善,疗效也优于对照组。一般1岁以上患儿由于局部瘢痕硬化挛缩,治疗效果差,应酌情放弃保守治疗,建议外科手术矫正治疗,使畸形部位随生长发育逐渐矫正,预后较佳,符合大多数学者的观点。
本研究显示,就诊治疗时间越早,愈后越好,因小儿的生长发育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在发育最快的新生儿期就开始干预治疗,可达到最好的疗效。同时疗效显示:综合干预康复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对治疗组患儿作者首先使用TDP局部照射后,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挛缩的肌纤维组织,更有利于手法治疗的效果。手法矫正按揉可使局部舒筋活血,伸展拉长肌纤维,缓解肌肉挛缩,松解黏连组织。腊袋加热疗法有很好的深层组织温热作用,能使血流加快,新陈代谢增加,促进水肿和炎症的吸收,降低神经肌肉的张力,软化肌腱挛缩,促进再生过程。曼吉磁贴的主要作用亦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在晚间睡眠时使用,有效利用了治疗空间,弥补了睡眠时不能做治疗的空白,延长了疗效时间,增加治疗效果。颈部康复训练治疗时,最初3次均在医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待熟练掌握要领时,可在家中由亲属操作,正确的训练方法和家长的耐心、爱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采用的早期综合干预措施,强调了早期介入治疗的理念,综合治疗措施,起到了疗效互补和加强的作用,重视了家庭颈部康复训练的指导干预,更有利于肿块的消散和姿势、功能的矫正,以上治疗均为绿色疗法,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1803.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