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域旅游规划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引言
2010 年,大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提出“全域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在大连市旅游沿海经济圈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以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建设。旅游产业是融一、二、三产于一体的“第六产业”,“全域旅游”强调在一定的城市、县域范围内以旅游业为龙头,引领其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不断的拓展产业链,开发新业态,最终形成全域“大旅游”的发展局面。学者石祥楚认为全域景区构建的核心主体包括政府主导、产业集群、社区参与和游客需求。旅游产业集群是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
本文通过梳理现有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以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总结得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建构
(一)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及条件
根据国外学者Tichy G.1998年提出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并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的研究,本文总结得出以下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走势图1。
(二)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火热,各地区都在探索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王树雄等(2006)对于湖南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探,提出了旅游产业集群“三纵、三圈”的总体空间架构;耿巍娜等(2009)针对河北省的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谢燕娜等(2013)提出了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区今后发展应采取城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城市―景区双依托型、特色产业依托型4种发展模式。2013年,绿维创景创造性地提出了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四种模式,即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泛旅游带动的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
(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建构
结合旅游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以及绿维创景的四种集群模式,在分析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创造性的提出了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模型。如图2:
三、案例分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国土面积3430平方公里,处鄂西南地区。长阳素有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与神农架、武当山、长江三峡齐名,并称为湖北四大甲级旅游资源区。
(一)旅游产业集群发展问题
1、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够
清江画廊景区作为整个县域的核心景区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景区产业带动功能,其影响力仅限于长阳清江流域沿线地区产业,并且部分被带动的诸如农家乐、土家风情街、观光游艇等产业仍然处于零散发展状态,产业集聚集群效应远远没有发挥。
2、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
全县目前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饮食街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大型的旅游酒店缺乏,而诸如天柱山景区的度假酒店以及清江度假村规模有限,多数为单体酒店形式服务于特定景区,更加难以发展产业集群;特色化的交通方式在长阳县几乎没有,购物娱乐产业难见其面,仅有的土家风情商业街也处于初级开发状态,商户管理零散,规划极端不合理。
3、景区一枝独秀,难以形成遍地开花“全域旅游”大局面
从内部情况来看,长阳旅游呈现东热西冷、景热城冷的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同时清江画廊过于注重内部经营管理,转型升级和项目建设停滞不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长期来看,清江画廊一枝独秀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长阳旅游的整体发展,阻碍了长阳整个区域的“大旅游”局面的形成。
(二)全域旅游建设期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1、成长阶段
(1)景区合作。首先要实现景区之间的全面合作,采取景区联票、共同宣传、客源共享、统一游线等合作方案。以县域内主要景区5A清江画廊旅游区为合作核心,向四方发散,最终实现全域景区的一体化发展。
(2)资源整合。重新梳理盘整、优化整合区域内优势旅游资源,形成“木瓜花都+火烧坪”农业生态观光区,“巴国故都+麻池古寨”历史文化旅游区,“清江方山・天柱山+清江画廊”清江山水旅游区,“丹水新区+高家堰+贺家坪”休闲体验旅游区四大核心区域和产业聚集组团。
(3)产业链完善。不断完善度假休闲、旅游住宿、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传统产业要素。积极发展具有土家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创意等题材的主题酒店、会展酒店、度假酒店等。
2、成熟阶段
景区主体模式。综合形成几大景区主体,以该景区为核心,带动服务景区的相关旅游产业形成景区主体集群发展态势。中部以清江画廊景区为主体,北部以中武当天柱山以及丹水为风景旅游区为主体,西部以巴国故都和麻池古寨旅游区为主体。
专业化模式。形成四大专业化旅游产业集群,即养生度假旅游产业集群、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土家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现代工业旅游产业集群。
3、升级阶段
多产业融合与泛旅游产业集群。当整个县域的旅游产业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并逐渐向更高阶段升级时,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实现县域内多产业的融合并最终达到泛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文化”――加快形成“赏清江山水、品多元文化”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农业”――利用已经形成规模的榔坪木瓜种植基地、火烧坪高山蔬菜基地、渔峡口清江崭毯托∷果基地等,规划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旅游+工业”――探索将丹水新区打造成为集工业、商贸、金融旅游为一体的时尚魅力新城,重点打造沿头溪流域入口处的清江鲟鱼工业旅游展示区等。
四、结论
本文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总结得出湖北省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分析其作为新时期全域旅游示范区,未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及路径。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一)长阳县旅游产业集群程度较低,表现为核心景区资源产业带动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不齐全、部分景区“一支独秀”、“大旅游”局面难以形成等,因此全县在建设全域旅游时期必须重视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二)湖北省众多县域旅游产业集群程度依然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十三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分析县域内的产业资源集群现状,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为未来全域旅游的发展做好必要准备。
篇2
关键词:全域旅游;互联网+;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
一、引言
四川50%以上的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都分布在藏区。四川藏区是四川省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是四川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推动藏区旅游业发展。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四川藏区最具潜力、最具优势、最具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之一[1]。“十三五”期间,四川藏区将重点打造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和川藏318/317国道“最美景观”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线路。随着2016年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的实施,藏区甘孜、阿坝旅游业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区域。甘孜州着力推进全域山地旅游,打造东方户外胜地,阿坝州突出“全域、全时、多元”景区建设。然而拥有丰富旅游资源和政策优势的四川藏区,2015年旅游总收入仅为四川全省旅游收入的10.34%,旅游结构性矛盾突出,旅游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旅游营销滞后,无法适应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当前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旅游”俨然成为当下旅游发展的新常态。面对旅游产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国家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战略的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业亟需依托互联网,创新营销方式,开展智慧旅游营销,推动藏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关于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旅游营销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茹永梅(2016)以福建三明宁泰景区为例,提出构建基于游客行为的服务与营销模型以及基于LBS(LocationBasedService)的智慧旅游服务与营销模型,推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智慧旅游营销[2]。张红英(2015)对灵山景区游客的智慧旅游需求特征进行调查并提出智慧旅游营销策略[3]。任睿智(2015)以智慧旅游为背景,以天山景区为例,提出整合微营销平台,即系统地协同微信、微博特点,开展微营销[4]。徐仕强(2015)以贵州铜仁为例,基于智慧旅游视野下游客市场特征,提出推进旅游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建设、旅游营销视角由企业向客户转变和重视新型营销媒介建设三方面的营销策略[5]。相比国内而言,上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便开始了基于互联网的旅游营销研究。YouchengWang等(2004)探讨了互联网对旅游营销的支撑作用,并提出虚拟旅游社区[6]。Dae-YoungKim等(2007)分析了旅游互联网营销的制约因素,并基于消费者行为提出旅游网站服务须个性化[7]。SoonjinChoi等(2007)以澳门各旅游网站为例,建议基于不同目标客户群提供针对性营销内容[8]。随着国家旅游局全域旅游战略的提出,关于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营销,仅少数学者对此做了相关研究。曹晗(2016)对全域旅游背景下的O2O营销模式进行分析,并以“北京旅游网”为例,为旅游目的地O2O平台营销方案设计提出建议[9]。马静静(2016)在全域旅游视角下,从旅游产品营销变革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出发,提出变革营销理念与营销模式,以期助推全域旅游发展既定目标的达成[10]。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智慧旅游营销的相关研究多针对特定景区,但缺乏对四川藏区智慧旅游营销的特定研究。同时较少从本质上探究“互联网+”战略对旅游营销的影响,进而导致现有研究提出的营销模式科学性不足。此外,由于全域旅游提出时间较短,现有研究总体偏少,所以对当前全域旅游实践的理论支撑不足。因此,基于上述研究的不足,结合四川藏区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创新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全域旅游时代四川藏区旅游营销现状分析
1.四川藏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四川藏区地处川、藏、滇、甘、青五省区结合部,行政区域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幅员面积25.4万平方公里,全域藏族人口145.1万人,是仅次于的全国第二大藏区。该区域拥有九寨沟、黄龙等世界级、高品位旅游资源,同时作为藏汉民族间文化交流的走廊与主要通道,也是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该区域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近年来,随着支持藏区发展利好政策的不断实施,区域旅游交通和接待设施明显改善,区域旅游业发展实现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2015年,四川藏区旅游总收入达392.96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甘孜州从2012年开始,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每年增度均为25%以上,2015年达到30%以上,渐成“井喷”之势,全州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43.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5.1%。旅游业逐渐成为四川藏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撑、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城乡提升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区域知名度的重要载体。2016年,甘孜、阿坝作为全国全域旅游首批试点区域,两地积极盘活区域内世界级旅游资源,创新机制体制,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但由于四川藏区旅游资源开发较晚,前期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汶川大地震以及其他历史原因,目前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体现为开发方式落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以及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等[11]。2.全域旅游时代四川藏区旅游营销现状分析结合区域旅游业发展实际,四川藏区阿坝州、甘孜州分别于2012年、2013年先后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构想。近年来,为推动藏区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积极实施多元营销,不断拓展旅游市场:一是积极参加各类节会、论坛、展会等,传递藏区旅游好声音。借博鳌亚洲论坛、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西部自驾游博览会、全球网络运营商大会等系列活动,利用全球财富论坛、亚丁机场通航等重大事件,向外传递藏区旅游好声音,借西博会,全球财富论坛和央企、港澳企业入川等活动,向参会企业推介藏区旅游招商项目,扩大藏区旅游影响力。二是主动承办各类旅游节、体育旅游赛事活动,提升藏区旅游知名度。阿坝州近年来举办了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九寨沟国际冰瀑旅游节、红叶生态旅游节、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高山兰花节等多项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甘孜州推出山地旅游节、康巴艺术节、康定国际情歌节等,并连续承办甘孜环贡嘎山国际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等,通过事件营销,极大地提升了四川藏区旅游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三是加大力度向外推介藏区旅游资源,树立藏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品牌。近年来,地方政府先后赴北京、广东、杭州、中国台湾进行藏区重点旅游项目招商推介会。同时,深入上海、成都、重庆、兰州、西安等重要客源地市场,开展走访、座谈、推介、公众咨询等活动,通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宣传,逐步树立起四川藏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形象和品牌。四是开门邀请媒体与游客体验,传递藏区安全畅通、舒适宜游的旅游信息。2014年5月3日,藏区毕棚沟、黄河九曲第一弯、金川河谷、甲居藏寨、雅加埂红石滩、亚拉雪山、中路藏寨七处美景入围首批14个四川最美的观景拍摄点。同时,举办“5•17我要去九寨—美丽九寨行”活动,掀起初夏九寨游。此外,开展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送优惠活动。藏区旅游在震后利用国内外媒体和游客的镜头,凝聚正能量,传递旅游新信息。五是积极探索智慧旅游营销,不断创新营销方式。其中阿坝州构建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发挥阿坝文旅等电商企业的平台作用,形成了智慧营销矩阵和集微信服务、微博服务、游客数据分析服务、营销活动服务提供后台支撑的智慧营销云平台,拓展散客分销渠道,扩大宣传影响力。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四川藏区已开展的上述营销模式已取得积极效果,但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新兴旅游产品宣传、旅游资源全球化推广等方面仍较为薄弱。“互联网+”战略下,四川藏区旅游在自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以及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旅游精准营销等方面才起步,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需要。面对全域旅游、“互联网+旅游”等新一轮发展契机,四川藏区亟需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模式分析
结合四川藏区全域旅游发展实际,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全域旅游时代基于“互联网+”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建议重点开展自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区域整体营销、新兴旅游产品营销以及海外营销,丰富和完善藏区旅游营销新渠道,助力区域旅游产业发展。1.自媒体营销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Web2.0应用不断深入,自媒体营销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网络营销模式。它包括微博、博客、微信等形式,具有“共享媒体”、无时空限制以及社交属性等特点。相比电视、报纸等传统营销平台撒网式信息推送,自媒体营销用平民化的语言与粉丝实现双向互动,增强用户体验感,拉近景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此外,自媒体营销高效低廉,移动互联时代下易于传播、分享[12]。当前,藏区各旅游景区已构建微信、微博营销平台,随着未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体验经济时代下,自媒体的特点与属性决定了自媒体营销是未来藏区旅游营销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川藏区可借鉴唐书转提出的旅游景区自媒体营销PLEIMO(Position-Listen-Engage-Integrate-Measure-Optimize)模型,即定位-倾听和参与-整合-测量-优化模型[12],开展旅游自媒体营销。定位方面(Position),四川藏区各景区可根据自身高品位的自然风光或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设定景区微信或微博,并个性化运营。倾听和参与方面(ListenandEngage),以话题为媒介,与游客互动,听取游客旅游心得,挖掘用户潜在旅游偏好,并主动根据游客需求推荐旅游信息、提供旅游服务。整合方面(In-tegrate),藏区旅游企业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旅游资源和微信、微博平台,传播统一旅游品牌。测量方面(Measure),采集自媒体中的粉丝数、用户评论、转发量等指标,挖掘基于自媒体平台所实现的宣传效果。优化方面(Optimize),基于测量效果,不断改进。“九寨沟小萝莉”爆红网络,即为自媒体旅游营销的成功案例。2.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战略”下,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四川藏区可以积极探索与腾讯、百度、京东等合作,整合腾讯网、京东旅行、百度旅游等优质全媒体资源,通过全面、覆盖式传播渠道,将四川藏区优势旅游资源优化组合,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同时,构建四川藏区旅游网络营销联盟,通过建立四川藏区旅游频道、制作四川藏区旅游专题、无限量四川藏区旅游资讯、进行旅游深度报道、联动微博、微信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强对四川藏区旅游的网络宣传。此外,基于腾讯、阿里、百度等海量用户行为数据挖掘能力,分析客户群体偏好意愿、行为特征、消费习惯等多维数据信息,进而勾勒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的用户旅游产品解决方案,实现精准营销。再者,与阿里巴巴、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合作,打造四川藏区旅游官方旗舰店,对区域内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进行品牌传播与产品的线上销售,为游客提供景点门票、旅游路线、旅游特产、酒店等产品的在线预订服务,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对外促销,适时推出专题、优惠、促销、团购、秒杀等活动。3.区域整体营销长期以来,四川藏区三地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甘孜州旅游经济总量仅约为阿坝州的三分之一左右,区域旅游发展协同度不够,缺乏整体营销,藏区旅游品牌效应尚未显现。基于此,建议在政府引导下推进区域旅游整体营销,这也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题中之义。四川藏区建立合作联系机制,成立统一的旅游营销宣传领导小组,统一旅游宣传主题、制作统一的旅游形象宣传片、协同开展旅游文化节和各类旅游体育赛事活动、联合参加国内外各大旅游节、旅游论坛,协同推出跨行政区域的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旅游项目合作,共同打造“中国最美藏区”,实现藏区各州县旅游业协同发展。此外,四川藏区应积极推进成阿、成甘、成绵、渝阿及川甘青藏区域旅游合作,开展联合宣传营销,逐步建立起以各大中心城市为主要节点、国际重要旅游客源地为支撑点的四川藏区旅游营销传播架构。4.新兴旅游产品营销汶川大地震后,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灾后重建中打造的一大批精品村寨和新兴旅游景区相比九寨、黄龙等传统优势景区,知名度不高,亟待培育。全域旅游背景下,为使四川藏区旅游百花齐放,须加大新兴旅游产品营销力度。对新兴旅游产品,重点瞄准对口援建省市和周边区域的客源市场,合理确定旅游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丰富、完善旅游产品品类,并与传统优势景区组合营销,合理规划旅游线路,扩大四川藏区新兴旅游产品知名度。5.海外营销四川藏区是四川省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藏区入境游人数和入境游收入总体偏低,对四川省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支撑作用不足。2014年,甘孜州、阿坝州入境旅游人数分别为9.29万、14.83万,分别占两地总旅游人数的1.16%和0.52%,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分别为17965万美元、3197.38万美元。因此,依托高品位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深厚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四川藏区旅游国际目的地建设,提高入境游人数与收入,是全域旅游背景下推进藏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川藏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离不开全球化营销。区域内重点景区可与中国台湾以及韩国、英国等重点入境旅游客源地旅行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互利双赢合作;与亚太旅游协会和澳大利亚、韩国等旅游资源富集国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加强与UNWTO、WTTC、PATA等三大国际旅游组织交流合作。此外,发挥传统媒体、Tsichuan多语种网站作用,积极运用Youtube(优兔)、Facebook(脸书)、Twitter(推特)等营销平台体系,以及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携程等O-TA营销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营销推广藏区系列旅游产品。
五、结论
篇3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因此,这就为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要求。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茶文化中的行为文化板块,主要以艺术表现手段来展示与茶有关的文化信息。茶文化中的思想文化板块,则主要以行为文化为载体,关注从载体背后所呈现出的思想文化元素。这就意味着,对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并侧重思考思想要件的展示路径。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
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归纳:
1.1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
茶文化资源必然需要建立在茶叶这一物质基础上,所以自然资源开发则成为第一步。对茶文化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可以向游客提供生态茶园参观项目,使游客获得深刻的内心情感体验。但由于茶叶种植在高山或高寒地区,这就为自然资源开发带来几个要求:第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较高;第二,道路规划需要与生态茶园的区位和承载力相联系;第三,可整合散落的茶园资源,形成规模化的趋势。
1.2人文资源开发的要求
人文资源构成了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资源不同,人文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增强游客的体验感,而这种体验感又是通过与当地人的人际互动中来获取的。如,参与到当地人对茶文化进行艺术性的诠释中来。又如,体现农家茶文化的特色。因此,人文资源开发所呈现出的要求包括:第一,将分散的人文资源存在方式,形成相对聚拢的态势;第二,分类建立起当地茶文化人文资源的开发模式。再者,对人文资源进行开发需要引入全域旅游的形态。
1.3产业资源开发的要求
所谓“产业”可以界定为,相互关联行业之间所形成的集合。显而易见,在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需要当地多个行业的共同支撑,如商品零售行业、餐饮住宿行业、茶叶生产行业等。这就决定了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将上述关联行业整合进旅游项目之中,从而满足游客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市场衔接的问题探讨
2.1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结构性问题
该问题的提出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联系,那么如何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呢。这里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便是,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向域内还是域外消费者提供。若是对域内消费者提供,那么相同的茶文化背景必然会对自然资源开发的要求更高;而若是向域外消费者提供,那么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需要进行着力打造。可见,建立不同的市场定位,仍需要与自身的开发能力相联系。
2.2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商业化问题
商业化的本质便是建立起旅游产品的交换模式,但从本文所讨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而言,该项目在运营中存在着显著的外部性,而这将弱化开发主体未来的收益回报率。另外,在全域旅游类型下来开展旅游服务,便使得当地居民参与到了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所以未来对辅助资金的供给便成为必然。由此,以上所存在的商业化问题需要在市场运营之前得到解决,不然将抑制旅游市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
2.3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
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里的可持续包括这样几个要义:第一,实施循序渐进的开发步骤,使得边开发边运营;第二,维系现有茶园生态积载量,做到不破坏和及时修复。可见,从各地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问题,仍未能引起大众的重视。
3关于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思考
结合以上的阐述,这里从三个环节来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路径进行思考:
3.1理清市场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对产品提供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定位,将直接决定着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着力点,这也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对于产品不同的市场定位又将影响到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和资金投入量,而对于那些深处高山和高寒地区的茶叶产地而言,显著的资金需求瓶颈将严重制约他们的旅游项目开发进度,若是在项目开发中平均使力,那么将影响到重点环节的打造。可见,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开发实力理清市场定位。
3.2开展市场调研
目前,具备条件的域外不少地区都在打造茶文化旅游项目,并在对外宣传上也根据自身的区位名称和文化典故进行了商业化包装。但从不少游客所反馈的信息中可知,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得产品开发的许多方面还不甚完善。为此,在减少资源开发的重复率,以及努力建立起本地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色,有必要在开发之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市场调研的内容包括:第一,对同类型产品的运营进行实地考察;第二,对游客消费偏好信息进行搜集;第三,认真剖析业内相关产品开发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3.3发挥比较优势
建立起旅游产品的市场差异性,这是旅游资源开发中永恒的主题。通过市场调研之后,应为建立起差异化资源开发提供思路。另外,充分发挥域内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则是实现产品市场差异性的关键之所在。而且,这里的比较优势可以为自然资源,也可以为人文资源,还可以为行业关联性等多个方面。
4实施策略根据以上所述,实施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
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需要以自身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资金供给状况为依据,同时还需要以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修建情况为参考。以身处高山地区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为例,由于在开发中这里存在着不少显著的限制性因素,所以在市场定位中应主要聚焦域内游客。但即使定位于域内游客,也需要在动态视角下对旅游项目拓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来将域外游客纳入其中。
4.2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
从市场调研中可以感知到,似乎自然资源已难以形成显著的市场差异化,这种自然景观式的开发模式极易模仿与复制,所以需要突出当地的人文元素。茶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文化,主要从饮食和艺术层面对茶的利用和表现而存在着,而且存在的载体则是当地的村落和农户。这就意味着,在突出人文元素的旅游资源开发下,需要在全域旅游产业打造模式下将当地的村落和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4.3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
在运营茶文化旅游项目时,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对市场经济主体的协调作用,政府部门则起到最终的裁定和制度供给的职能。为此,这里需要建立同业协会制度,如茶文化家庭旅游服务业协会、生态茶园观光业协会等。通过以协会为单位来进行关联行业之间的衔接,就能较好的满足旅游项目在打造中的内控要求。以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基金项目,则能起到扶持弱势成员的作用,这种具有共济会特征的公共基金符合农业村落环境的传统。
4.4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确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这里就需要针对性的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市场需求结构环节;第二,市场目标游客的拓展环节;第三,资金融通环节等。总之,需要以提升资源开发质量为目的,来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
5实证讨论
下面以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进行实证讨论:
5.1引入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要素
受到湖南湘西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凤凰县的农业生产仍然延续着传统农耕的作业方式。这一现实似乎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阻碍,但却成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项目的重要元素。
5.2引入乡土风韵的旅游饰品要素
伴随着近年来苗族民间艺术家在世界舞台展露歌喉,人们对苗家服饰已有了充分了解;并且,漂亮的服饰也引起了诸多消费者的兴趣。从旅游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包括服饰在内的饰品虽然统称为旅游附属产品,却作为实物形态宣示了游客所到之处的见证。
6小结
本文认为,与茶文化旅游项目市场化运营不同,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侧重于前期对项目使用价值进行打造,并在旅游经济视角下来提升该旅游项目对游客所带来的效用。就茶文化的内涵而言,其中主要包含行为文化板块和思想文化板块,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游客展现本土茶文化的行为要件和思想要件。需要指出的是,茶文化的思想要件将有助于提升旅游项目的市场差异度。开发思路包括:界定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定位、突出人文元素在开发中的市场差异化、建立同业协会和公共基金助推商业化、针对性制订茶文化旅游资源战略规划等四个方面。
参考文献
[1]武美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文摘版)•建筑,2016(37):331-331.
[2]宋亚超.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4):287-287.
[3]石锐.川西地区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及景观设计研究[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理论版2011(3):22-23.
篇4
关键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2015年中央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开展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加大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再者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进入了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重要战略机遇期,乡村旅游将进入黄金发展期。梁华、周武生对广西乡村旅游发展概况进行系统分析,对其区位、环境、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提出适合广西乡村旅游经营管理5种模式[1]84;也有学者基于内生发展的视角,归纳出适合黄山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2]240;此外黄郁成等对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案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管理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而乡村旅游当地居民的投资却被边缘化[3]79;张世兵等也提出应该加强政府、社区和投资商的深度合作,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53;而易开刚、俞富强基于共生视角提出“农家乐”是新型的乡村旅游形式[5]8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由于研究区域的不同而提出的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也不同,并尚未有学者探讨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因此本文以广西阳朔为例,对阳朔全域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推动阳朔乡村旅游景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阳朔乡村旅游开发的指导理念和原则
(一)指导理念
实行“保护胜于开发,保护就是发展”开发理念。2014年9月,中国文化旅游研究院主办、东方旅郡承办的“中国文旅的态度———文化旅游前景发展论坛”在阳朔盛大举行,专家赞扬了漓江“原乡”“乡愁”,可见其乡村旅游主要在于“乡”。针对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游客一般选择徒步、骑行等低碳方式,注重阳朔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开发原则
保持当地本色原则。特有的桂北建筑,淳朴的民风民俗,优美的自然山水,景人合一的田园风光,特色的民俗表演,风格迥异的地域民族文化,打好其文化牌在于“原”。
二、阳朔乡村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我国现代国际乡村旅游最早出现在阳朔。1976年尼克松访问阳朔时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山水比得上阳朔的山水”。接着克林顿总统到阳朔西街游览观光后,掀起了阳朔西街游览热潮,“名人效应”让阳朔西街成为驰名中外的洋人街[6]132。第一,地理位置好。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距离桂林市约65公里,县域面积达1430平方公里,气候条件舒适。阳朔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且景色多变,并拥有良好的雨水与日照,气候宜人。最后交通便捷且选择多样,不但有高速公路直达桂林、漓江景区,另外水路也常年通航,并且拥有贵广铁路及航空,直达国内各大城市。第二,阳朔县具有相当丰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漓江山峰与漓江河水、千年古榕及形状各异的岩洞等;人文景观包括百处石刻、聚龙潭、十里画廊、蝴蝶泉、遇龙河、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等。第三,广西阳朔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相当迅猛的旅游热点县,最早是国外旅游者带动并发展起来的,突出表现在西街旅游小镇,国内自助游、散客游发展速度加快,已成为主要趋势,是阳朔乡村旅游客源地的主要参与者。第四,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阳朔县农业总产值高达32.5亿元,同比去年增长6.1%,桂林市排名第一,农业基础实力雄厚;工业经济也稳步增长,政府补助134家微型企业近379万元,工业总产值达63.4亿元。同时阳朔县2014全年接待游客1230.9万次,增长5.1%,其中入境游客高达198.1万人次。由表1可看出阳朔县的第一、二产业发展稳定,为第三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其乡村旅游的腾飞插上翅膀。第五,阳朔县发展旅游时间较早,规模较大,从表1可看出,阳朔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09到2014逐年提升。阳朔县内供水、供电、排污、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地域空间辽阔,地理区位好,交通快捷方便,旅游接待力与环境承载力较好。第六,阳朔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90%,近几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比例小,而第三产业占总产值比重较大,增值幅度明显(如表1),表明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基础雄厚,在一定时期内常住人口浮动比率较小.
三、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众多,主要有个体经营、企业自主开发经营、“公司+农户”“政府+企业”“政府+当地居民+后进入企业”“政府+企业+后进入社区”“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等经营管理模式。表明不同性质的景点都采用了适宜的经营管理模式,但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全局意识薄弱
阳朔虽已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但旅游景点各自分散,当地居民或外来企业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盲目开发,整个阳朔旅游布局有点无面,缺乏整合成系统的旅游路线,整体意识淡薄,最终将影响阳朔旅游的长远发展。
(二)注重经济效益而轻体验
阳朔景区境内旅游景点,包括百里新村、千亩茶园等乡村旅游景区,基本属于门票景区,游客进入景区观赏、拍照留念都属于收费项目。如十里画廊的大榕树景区,门票价20元,给阳朔旅游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给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却大打折扣,容易使游客形成不良刻板印象,故而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阳朔乡村旅游应借鉴国外及台湾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中的免门票政策,重产业经济,轻门票经济,大力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混乱
2013年国家颁布《旅游法》后阳朔县当地政府积极响应,但执行力度不强,旅游乱象仍然存在且较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及旅游者的整体印象。目前政府管理疏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得太多”,限制了旅游市场本身的自由,无法使旅游市场发挥正常的作用;另一方面“管得太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较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职能,并缺乏相关规章制度的起草拟定、实施和监督,甚至存在管理职能越位等问题。阳朔县旅游政府应逐步建立监督和责任追查机制,对各部门进行公开监督,按期通报部门情况,增强居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完善政府职能,加强景区的管理。
(四)利益分配不均
经济弱势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主要的部分,涵盖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7]67。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干预及企业的强势进入,当地居民对自有或周边的旅游资源决策权较小,随着阳朔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逐渐提高,居民日常居住环境逐渐恶化,且分配意识、分配需求与既得利益之间的差距使居民与居民、居民与政府、居民与开发管理公司的矛盾日益激烈。当地居民实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居民参与旅游活动的意识较弱,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制约阳朔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经营管理模式
依据以上开发条件的分析,针对目前阳朔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经营管理模式,以期为阳朔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照,从而推进阳朔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一)产业依托模式
农产品是阳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15年阳朔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县砂糖橘、金橘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18.1万亩,种植面积较广,但较分散,未形成规模化的种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粮食总产量变化不大,但园林水果总产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增幅明显加大。因此可通过实行规模化、一体化、制度化、机械化种植,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保证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形成标准化农产品依托模式。如加大园林水果业种植技术,拓宽种植面积,对不易携带或储存的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等。使当地特色产品增多,更好地满足游客选择权,增加游客体验。
(二)文化依托模式
广西具有独特且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借助《印象•刘三姐》模式,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塑造更多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如刘三姐系列产品、3D画像、传唱金曲等,在《印象•刘三姐》文化品牌形象的带动下发展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如画扇、蜡染、扎染、陶瓷工艺等,增加游客的参与性、趣味性、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阳朔当地旅游收入,传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阳朔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设立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
在阳朔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类经营管理模式中,政府的推动起主导作用,注重开发规划管理的全局意识,加强乡村旅游法制、基础服务建设等,还应适当改进“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和诉求,加强居民的配合度,合理分配利益并对经济贫困或相对贫困人口进行扶贫计划,保障各方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同时,由于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轻视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所以阳朔乡村旅游分管协会应加强对参与当地乡村旅游活动行为的监督、检查,保障当地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推动阳朔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五、研究展望
篇5
【关键词】镇域经济;管理
一、前言
镇域经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最基本的角色,是千里之行之中的跬步,也是九尺之台之下的累土。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更关系到统筹城乡方略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发展镇域经济,就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各省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各乡镇的镇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结合各乡镇的实际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的发展方针是每个管理部门都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镇域经济发展成功实例及管理问题分析
1.实际案例分析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地处黄岛新区董家口循环经济区、古镇口海洋科技创新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区腹地”,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8公顷,辖43个行政村,9834户,3.2万人。近年来,该镇按照“全域统筹、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思路,确立“保护性开发”理念,坚持生态立镇、农业富镇、旅游活镇,着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引进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22个,其中投资过亿元9个,培植壮大了隆辉农业、沃林蓝莓等一批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了隆辉蓝莓精品园、汇瑞休闲农业园、中科院植物资源产业化基地等5处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全镇发展蓝莓15000亩、有机茶园2000亩、薰衣草等芳香植物3000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蓝色经济产业带”;建成了青岛市藏马山万亩生态林场和青岛市级森林公园,正在实施百亿级大项目――青岛藏马山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了藏马山集聚型社区建设,着力打造万亩乡村旅游景区、万亩产业园区、万亩水利风景区、万亩生态林场于一体的“藏马山区域开发综合体”。启动了藏马山集聚型社区建设,一期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安置3个村,506户。
近年来,藏南镇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中国美丽田园、全国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示范点、省级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区、山东省旅游强镇示范镇、山东省绿化模范镇、好客山东最美村镇、好客山东最佳休闲乡镇。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些年来对于镇域经济的良好管理。
2.镇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对比藏南镇的发展案例,在我国其他乡镇地区的镇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进行整体规划。二是项目建设单一化,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三是虽然加快了发展却没有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乡镇发展中例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针对第一点,部分管理部门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不针对所有产业进行整体规划,造成辖区内各产业之间不能形成辐射效应,各产业都在独自的发展,这样对于产能的提高明显是不利的。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对各产业进行整体的规划是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藏南镇在藏马山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景区周边村庄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了隆辉蓝莓精品园、汇瑞休闲农业园、中科院植物资源产业化基地等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游客在藏马山景区游玩完后,可以到景区周边的休闲农业园区体验采摘、游玩的乐趣。
第二点是部分乡镇在经济领域的项目建设单一化,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良好的镇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种产业的大力发展,而是多个产业相互扶持,相互发展。如果只是发展某一种产业,势必造成该产业整体经济无法适应社会的整体发展需要,从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较为常见的有:某地区多年来向外界主打的旅游品牌都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背景、单一的景点旅游,而像其他的类似的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旅游等几乎处于空白的状态,这就严重的导致了游客愿意停留的时间大大减少,从而制约了整个镇域经济的发展。部分经济薄弱乡镇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虽然引入了一些高税收企业,但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最后一点,部分乡镇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没有加快基础建设的意识,这直接导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制约发展速度的因素。例如:乡镇经济发展了,但是对于垃圾的处理设施却还是经济发展之前的状态,导致乡镇卫生环境得不到改善,使得人居环境的实现产生巨大的困难。基础建设是经济大力发展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好比一栋高楼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地基基础一样,这样的高楼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会困难重重。所以,要想搞好镇域经济的发展,首要的一点是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镇域经济的发展
推动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各管理部门分析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更需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对藏南镇的发展经验总结,可以较为全面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理论指导意见,以待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解决。
首先是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部分管理部门不进行整体的规划,导致后续发展阶段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发展,在发展开始的时候应该对全局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具体要细分到每一项产业对应的措施,这样才不至于在后续发展中因为规划的问题造成各产业之间相互干扰。在藏南镇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工业园区的建设,采用集约化、区域化的发展模式。所谓的集约化、区域化,就是指将工业区集中规划到一个区域,不仅方便管理,更能够避免工业的发展对其他诸如现代特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干扰。这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节约土地,并且减少环境的污染。管理部门在这其中除了详细划分产业区域之外,更应该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客商投资,发展主体经济之下的配套经济,使整个镇域经济体制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部分乡镇面临发展要求时自缺失,被动地服从上级统一的安排,这样很直接的就把乡镇管理部门游离在经济发展之外了。乡镇管理部门在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参与进来,这就要求上级职能部门将部分权力下放,让乡镇管理部门能够自己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式,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镇域经济。部分乡镇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察好该项目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带来的高税收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基础建设的发展在整个镇域经济发展之中应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许基础建设的功能还不能完全的显现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基础建设的作用将变得越来越重。另外,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尽量将钱花在合理的地方。所谓合理的地方,就是指规划。管理部门应该将更多的钱花在镇域的规划上面,因为好的规划才是镇域经济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了良好的规划,可以将规划作为一种资源,进而盘活土地资源,从而吸引民间资本的加入,加快镇域经济整体的发展进度。藏南镇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聘请了北京及青岛知名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规划,实施了老镇改造区、新镇建设区“两区共建”,以特色产业园服务支撑“两区发展”,打造“一园支撑、两区共建”新型城镇化模式。
四、结论
在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原则,统筹城乡建设,协调城乡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镇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几年或十几年的发展,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在开始发展之前管理部门应该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能先发展,再规划,否则只会造成越来越多的问题。上级职能部门安排的发展规划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乡镇,职能部门应该将权力下放,使得乡镇管理部门能够在面对经济发展要求时拥有自,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最后,镇域经济的发展,对于基础的建设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有了良好的基础建设,镇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持续得更久。
镇域经济是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基础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引起职能部门足够的重视,加强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管理,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经济更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松;李俊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绵阳镇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商,2015(41).
[2]魏晶.江苏创新型乡镇的发展路径分析[J].管理观察,2015(35).
篇6
关键词:城市旅游  ; 研究框架  ; 世界城市  ; 整体性  ; 多元性
引言
城市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正确认识城市旅游是指导城市旅游发展实践的前提。受世界范围内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深刻地影响并塑造着城市旅游产业的形态。在城市的演进过程中,由于大量与旅游发展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要素不断聚集,使得城市在旅游产业中同时扮演着客源地、目的地、集散地和中转地等多种角色。当城市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时,这种多角色并存并相互交叉的复杂现状,不可避免地与城市旅游的特质与结构相耦合,成为了区分城市的重要特征。
21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也从分散案例向系统研究过渡。一方面,系统研究框架对提高城市旅游的认识和研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综合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更加广泛的研究,设计并处理更加复杂的研究数据,为实现不同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工作的协同(synthesizing)和创新提供指导。另一方面,系统研究框架对指导城市旅游发展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和管理者理性地把握发展阶段,帮助规划者确立适合的发展理念,帮助经营者和投资者认识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帮助居民和游客更加科学地理解和利用城市资源。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进一步重视,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许多城市都围绕“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如北京提出“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和旅游市场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上海在都市旅游格局初步确立的前提下,提出“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杭州提出“建设国际重要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任务;而南京则提出“建成世界著名文化休闲旅游胜地”的战略构想。
上述城市的旅游发展构想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即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而要实现这种跨越,就必须对城市旅游的认识进行突破和创新。因此,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实践中,吸收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以整体的研究框架来引领发展理念的转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在对城市旅游整体研究框架剖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对城市旅游发展实践中应该重视的问题进行讨论。
城市旅游的特点
城市,作为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是城市旅游发展的物质和社会环境。Pearce(2001)指出,城市的基本特质包括建筑、人口与功能的高度集中性,社会与文化要素的空间异质性,经济的多功能性,以及区域和城市网络的向心性。这些特质深刻影响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目的地是分散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游憩需求、消费体验及闲暇时间的随意支配等方面存在相互联系,通常可以依据某些象征或符号来加以识别。城市旅游空间统一地存在于某一个相对稳定的城市范围之内,具有物质功能的集中性、社会文化的趋同性、经济生活的统一性以及空间结构的向心性等特征。城市旅游除了具有一般旅游产业和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外,也有其自身特征,可以从吸引力构成、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从吸引力构成角度来看,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来自于“在一个合理、紧致、有趣和迷人的环境中,有很多东西值得看、值得做,而不仅仅是某一个方面;这种集各种旅游要素与商业中心于一体的整体性,非常重要……”。从空间识别角度来看,城市旅游目的地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识别的特定空间范围,而是分散的空间,这些空间在游憩需求、消费体验及闲暇时间的随意支配等方面存在着相互联系,通常可以依据某些象征或符号来加以识别。城市旅游空间统一地存在于某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范围(城市)之内,而这个区域范围又具有物质功能的集中性、社会文化的趋同性、经济生活的统一性以及空间结构的向心性等特征。从旅游者认知角度来看,城市旅游是消费体验的集合,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产与消费边界逐渐模糊,直接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演变。在现代城市中,具有地方差异的消费和生活文化日益多元,人们的地方体验也日益丰富,城市旅游者越来越多地渴望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的体验,而城市内部地理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旅游机会。
(一)城市旅游吸引力
城市旅游的吸引力来自于由城市建筑、交通、商业、娱乐等构成的异质性社会文化体验。Erhlich和Dreier(1999)曾进行了类似的说明:“游客到访波士顿的原因是其都市氛围的完整性:极具活力的开发区,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以及大量的精致建筑、特色购物街、餐馆、剧院和夜总会等交织在一起……”。城市是各类设施和功能集中的地方,尽管一些游客是明确地被非城市旅游环境所吸引,但他们也不可避免地要在城市中花费一定的时间。城市旅游活动大致可以进行这样的分类:一种是对坐落于城市区域内的特定吸引物感兴趣的游览;另一种则是源于对城市的直接兴趣,城市环境是这类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力。
(二)城市旅游动机
城市的集中性和多样性涉及到功能、设施、建筑样式、文化等各个方面,游客可能会被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吸引,但这并不足以解释所有城市旅游活动的动机。旅游动机的多样化与城市的多样化有很大的关系。城市是多种经济与政治力量的积累与汇聚,也是文化、娱乐和休闲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大多数城市旅行的首要动机与经济或政治因素有关。我们不能将城市旅游的动机简单地归入某一类别。Hwang和Gretzel(2006)提出,多目的地旅行模式往往表现为复杂的多城市观光线路,其中也包括游客在非主要目的地城市的短暂停留。
(三)城市旅游行为
城市旅游是消费体验的集合,Pacione(2005)认为,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城市的生产与消费边界逐渐模糊。现代城市的消费和生活文化日益多元,城市内部地理格局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旅游机会。Pearce(2005)指出,城市旅游已成为满足人们必要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城市环境和其间的不同元素都可视为商品化的游客体验,并与旅游者的心理与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城市旅游中,游客与居民在生活方式和设施利用等方面的区别不易发现。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定居于城市,生活化的场景时常贯穿于城市游客的活动中,游客和居民的各类消费活动存在着融合与趋同。
城市旅游的代表性系统研究框架
在最近的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将相关研究从现象描述和案例分析的层次提升到一个更加系统的高度,Hughes(1998)就提出城市旅游研究应该达到一个类似范式的状态。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城市旅游的系统研究框架进行了讨论,其中,Pearce(2001)、Ashworth和Page(2011)以及保继刚和梁增贤(2011)的理论框架最具代表性。
(一)Pearce的研究框架
Pearce(2001)的研究框架是一个以空间尺度为纵轴,以研究主题为横轴的概念矩阵,见图1。矩阵中的具体内容需要综合的研究方法来对横向与纵向研究间的联系进行系统验证,在这个研究框架中,对研究主题的关注需要与基于城市属性的具体研究相协同,而对空间尺度的关注则需要利用城市间联系或城市与区域间联系的数据来分析。只有将审视地方间关系作为研究前提,才能将不同主题和空间尺度的研究有效联系起来。实践中,城市旅游规划需要整合营销和发展,同时也要考虑组织和影响等方面。此外,在不同尺度和地区中,服务与设施供给者之间的商业联系和经营安排,也应该在城市旅游的发展实践中受到关注。
(二)Ashworth和Page的研究框架
Ashworth和Page(2011)认为,许多关于旅游的研究忽视了城市,而关于城市的研究也忽视了旅游。矛盾的根源在于:学术界对城市旅游的重视不够,但城市又的确是大多数旅游者的客源地和目的地,是旅游行程中最主要的节点之一。城市旅游研究不可避免地要与现代城市所经历的城市化(urbanisation)、全球化(globalisation)、再次全球化(re-globalisation)等背景发生联系。只有从城市自身的功能演化和层级地位去认识城市旅游,才能使结论更加深刻。城市旅游研究应建立基于形态(form)和功能(function)的整合研究框架,对旅游发展中的城市形态演变、旅游者利用城市的方式及效应、旅游业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这一框架既适用于具体城市的研究,也适用于城市间的比较研究。
(三)保继刚和梁增贤的研究框架
我国学者保继刚和梁增贤(2011)提出了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从核心要素(核心景区和代表性区域)、主题与特色(旅游形象、产业结构和现代服务业功能)、城市功能和地位(交通、接待、商业)等方面对供给面进行分析,从总体市场和细分市场对需求面进行分析,强调城市旅游供给层次与城市等级的重要性,并突出强调了城市功能与地位的作用。该研究框架关注城市在交通、接待、现代服务和商业等功能方面存在的等级差异,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驱动机制与该城市所拥有的基础条件有紧密的联系;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式是多样化的,以旅游为单一核心产业的城市旅游发展方式也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四)分析启示
城市旅游系统研究框架的价值不仅在于指导理论研究,更应表现为对城市旅游发展实践的启示作用。上述研究框架都强调了旅游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以及城市内部各单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旅游发展与城市功能、游客需求等之间的联系。因此,研究框架中所透射出的“整体性”和“多元性”思想,应成为我国城市旅游发展与转型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两个方面。
城市旅游发展的整体性
城市旅游在空间上存在不同层级与尺度。从实践角度来看,城市旅游发展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旅游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城市旅游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城市旅游与生活空间发展的整体性。
(一)旅游发展与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目前,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全球范围内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后工业化社会中城市发展的调整与转型。在已有的研究中,为了突出城市的旅游要素,多数模型都抑制或忽视城市中的诸多其它动力要素,使得旅游和休闲要素在研究模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旅游应当归入城市并与之成为一体,虽然旅游对城市价值的整体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它仍然是城市构成和功能中的一个方面。我国学者厉新建等(2013)以北京为例,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强调居民与游客的融合,目标是让城市真正成为“居民的家园、游客的家园”,并从要素、行业、部门、游客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城市旅游发展的具体工作内容,其核心就是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二)城市旅游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
旅游联系具有全球性特点,应将城市置于一个更大范围的空间尺度来加以审视。一个城市除了向游客提供相对独立的目的地功能外,还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充当交通门户、中转中心等其它角色。因此,城市旅游的规划者和管理者,要树立整体的发展理念,明确城市在其所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城市在旅游目的地功能之外能发挥更多的区域职能。城市的功能和区位特点决定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决定了城市在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也决定了城市参与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时所采取的基本策略。简言之,要依据城市的区域地位和功能,为城市旅游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制定合适的目标、选择合适的道路、树立合适的形象,这是城市旅游整体发展的关键。
(三)城市旅游与生活空间的整体性
Jansen-Verbeke M和孙业红(2012)认为,城市旅游的涵义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旅游发展为城市复兴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引发了城市景观、公共空间、建筑遗产和交通设施的再设计。实践中,游客和居民对城市景观和设施的利用日益趋同,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面向游客的服务内容也日趋生活化,城市旅游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城市旅游发展共识2012》提出:培育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是旅游发展对城市的要求;包容、共享与创新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导向。因此,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都应及时回应旅游发展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将城市建设成为让居民和游客都满意的生活空间。
城市旅游发展的多元性
由城市旅游主题和供给结构的分析可知,城市旅游发展实践存在多元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内部结构的多元性、市场需求的多元性等方面。
(一)发展目标的多元性
目前,在我国城市旅游发展的实践中,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已经开始了建设世界旅游城市的进程,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如南京、成都等,虽然目前城市自身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但也提出了建设世界性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世界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网络体系,由城市全球联系性的强弱决定不同城市的地位与职能。因此,建设世界旅游城市的目标,也反映了城市旅游发展目标的多元性。当前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旅游在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而城市旅游的发展意义和价值在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城市中也存在分异,“宜居、宜游、休闲化”都是城市功能演化的方向。
(二)城市结构的多元性
传统的城市生态模型的空间依据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然而,伴随着全球化和再次全球化进程,这种结构已逐步被新的社会地理结构所取代,如城市中心区和滨水区的重新利用、边缘城市的发展、幻想城市的出现、以及为适应这些新形式而进行的城市空间重建等。城市的多元化发展,为城市旅游消费的地理和社会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其基础不仅是城市的层级,还包括不断变化的城市内部结构。从旅游学的观点来看,“再次全球化”就是利用城市中的旅游吸引物和基础设施来重新包装和展示世界城市的可达性与休闲经济,这对城市旅游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三)市场需求的多元性
城市旅游的规划者与管理者也要注意需求市场的多元化。随着城市整体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的继续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将持续在城市中扩张,使得城市的生产与消费边界日益模糊,在旅游信息获取日益便利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城市旅游需求将越来越多,未来城市旅游的需求会逐渐转向“小众”。因此,除了满足传统的大众旅游需求以外,城市旅游在发展中也必须不断地适应需求变化,组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生产。
结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城市旅游研究框架,对城市旅游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可以发现,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应注意“整体性”和“多元性”问题。就“整体性”而言,城市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发展,旅游既是城市的功能,也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旅游必须要走同城市整体发展的道路,才能实现城市的整体功能和城市旅游的价值;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与区域整体协调,从而使城市在旅游目的地功能之外能发挥更多的区域职能;同时,城市旅游发展也必须注意城市的旅游功能与其他功能的整体协调,才能为城市居民和游客创造良好的生活和游憩空间。就“多元性”而言,城市的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城市旅游产品的地位和层级,世界城市体系的多元性决定了城市旅游地位和角色的多元性;城市空间是城市旅游的载体,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城市空间正在经历多元化的重建,无论是从城市旅游的发展目标还是从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角度来说,城市旅游的多元性发展都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Pearce D 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urban tourism research[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1,28(4)
2.Ehrlich B,Dreier P. The new Boston discovers the old:Tour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a livable city[J].in The tourist city, D R Judd and S S Fainstein,ed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3.Pacione,M.Urban geography(2nd edition)[M].London:Routledge,2005
4.Pearce P L.Tourist behavior:Themes and conceptual schemes[M].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5
5.Ashworth G,Page S J.Urban tourism research: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paradox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1)
6.Hwang Y H,Gretzel U,Fesenmaier D 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Tourists to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4)
7.Ashworth G.Urban tourism:still an imbalance in attention[J].Classic reviews in tourism,2003
8.吴必虎,俞曦,严琳.城市旅游规划研究与实施评估[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9.保继刚,梁增贤.基于层次与等级的城市旅游供给分析框架[J].人文地理,2012,26(6)
10.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3)
11.Jansen-Verbeke M,孙业红.城市旅游再造―一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J].旅游学刊,2012,27(6)
12.严伟.“大旅游”产业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2)
篇7
关键词: 总体策划设计 珠海旅游新形象 文化创意 产业定位 全域资源整合 错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28-02
珠海作为中国第一批沿海开放特区城市,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珠海曾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曾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两项殊荣,成为广东省唯一获得“双十佳”的城市。如今,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艰难的背景下,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实施经济列车高速前行30年后的第一个减速变轨历史性拐点上,珠海如何与国内外经济同频共振,是珠海要思考的问题。珠海独享十年“幸福之城”的美誉 ,珠海的旅游业在十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珠海的旅游业目前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战略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关键期。本文根据广东省常委、珠海市市委书记李嘉同志的指示精神命题,从珠海旅游业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谋划推出位于珠海主城区中央的大型休闲旅游产业航母项目――中国・珠海凤凰谷。
一、项目名称中国・珠海凤凰谷
本项目注入百年香山、中葡文化,港澳窗口、南国明珠
等资源要素,项目名称冠以国字号品牌,旨在推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珠海旅游产业综合体、国家级品牌旅游航母项目。确立珠海在广东省的旅游战略地位,提振珠海旅游业的雄风。
二、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思路
本策划以珠海印象为母题,以建设珠海休闲旅游产业航母为愿景,依托珠海主城区凤凰山山麓特有的自然生态载体和社会经济资源,深度挖掘珠海近代人文历史积淀,整合珠海休闲、旅游、商务、地产、现代农业等产业资源,与珠三角地区旅游项目错位发展。
三、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愿景
推出最有影响力的珠海旅游核心名片――中国・珠海凤凰谷,引爆中外媒体聚焦中国・珠海凤凰谷。通过打造珠海旅游产业新旗舰,展示珠海新形象,营建珠海新福祉、编织中国・珠海梦。
四、中国・珠海凤凰谷的策划定位
1.战略定位
通过与珠海特区地位相宜的、美誉国内外的知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的打造,为珠海旅游产业的永续发展注入“核”动力;通过建设珠海观光旅游、休闲宜居、绿色生态、阳光生活首选地,通过打造珠海战略支柱产业新旗舰,为珠海经济历史性的战略转型发展产业升级添上一抹重彩。
2.整体定位
定位于南中国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度假产业、绿色生态旅游和婚庆产业综合体。建设具有珠海特色的8km2凤凰谷城市休闲生活浪漫空间,打造珠海主城区发展的新亮点和经济的新增长点。
3.产业定位
农业展会、文化创意、生态商住、休闲旅游、婚庆服务等现代新兴产业。
4.功能定位
旅游、观光、休闲、节会、商务、居住、生态、文化、窗口等多元功能。
5.市场定位
定位于珠三角、港澳地区及国内外游客,面向农博展会、文化创意、生态商住、休闲旅游、婚庆服务市场和赴港澳过境经停服务市场。
6.中主题内涵定位
农科奇观谷、文化创意谷、绿色生态谷、南国风情谷、旅游休闲谷、时尚婚庆谷。
7.品牌定位
国家级品牌:中国・珠海凤凰谷;
其中包括:
1.农科“奇观”――中国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与农业观光旅游品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南国“魔方”――南中国最具规模、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3.梅溪“蛋之屋”――弥足珍贵的位于主城中央的自然湿地生态区;
4.“凤凰之眼”――填补珠海旅游市场空白的森林国际休闲度假区;
5.“百年香山”――万国餐饮主题酒吧街、凤凰谷主题小镇;
6.浪漫时空――珠海国际婚庆影视中心。
五、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策划依据
1.珠海的城市品牌及荣誉对开发凤凰谷项目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2.凤凰谷项目符合珠海市“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策略;
3.凤凰山的区位为凤凰谷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4.珠海市的丰富旅游资源及成熟的旅游市场凤凰谷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前提条件包括:
(1)“农科奇观”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历史沉淀;
(2)凤凰山的森林植被与该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
(3)梅溪水库自然湿地生态环境的多样景观层次;
(4)珠海主城片区与唐家镇片区的便捷交通打开了广阔的项目发展空间;
(5)珠海旅游市场的发展预期为凤凰谷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6)珠海旅游市场的格局赋予凤凰谷项目积极的战略意义。
六、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范围及空间布局
1.项目策划范围
凤凰谷项目首期用地面积10000亩,涵盖目前的珠海 “农科奇观”农业观光旅游区、科隆工业区、东坑工业区及珠海市凤凰山森林公园部分规划用地 。
2.项目策划原则
2.1生态优先轻度开发的原则
2.2保留特色尊重历史的原则
2.3统筹策划分期建设的原则
3.项目空间结构及布局
凤凰谷项目位于凤凰山南麓,其布局和空间结构依山势湿地而为,突出山水景观元素。全部建筑围绕山水空间展开,空间要素灵动。项目布局动静结合、显藏互动,文化创意产业区、农科奇观旅游区和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中心以“动”和“显”为特色,森林休闲度假区、梅溪湿地保护区以“静”和“藏”为特征。
七、功能区及主题项目策划
1.“农科奇观”旅游区
“农科奇观”旅游区---国内首个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展示、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园的升级版。
1.1全球最大的“农科奇观”观光温室群落。
以世界第奇迹――英国“伊甸园”设计为启迪,设计建设全球最大的现代农业观光温室群落,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色房子。温室内引入国际最新农业科技栽培技术、太空育种技术,汇集展示世界各地的奇花异卉植物和瓜果蔬菜作物。在这里可欣赏体验各种戏剧、艺术秀、园艺论坛、音乐会、儿童专题节目等,为所有年龄群体提供身临其境的现代农业体验和教育服务。
1.2国内第一个大型农业科普馆
建设珠海农业科普馆,展示中国农业、农耕文化、农具展示、食品安全、食品营养知识、五谷杂粮介绍、动物标本、生物技术。再现中国农业文明发展演变的历程和悠久的农耕文化,展示中国当代现代农业的成就。
1.3其它农业主题项目
策划“二十四节气”广场、百果园、百花园、百鸟园、中药园、垂钓园、农耕体验园、家庭农庄、昆虫奥秘园等项目。
1.4“动感地带”素质拓展训练营地
依托农科奇观园区特殊场地建“动感地带”素质拓展训练营地,开展攀岩、泛舟、登山、露营、求生等各类培训活动。
2.文化创意产业区
文化创意产业区――珠江口西岸最大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1“魔方”文化创意中心
“魔方”文化创意中心是原农科奇观旅游区、科隆工业区及东坑工业区改造项目。艺术创作工作室、设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演艺公司、策划公司、传媒公司、影视公司等将入驻“魔方”文化创意中心。未来的“魔方”文化创意中心将是珠江口西岸规模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和文化新地标。
2.2创意产品展销平台
“创意无限”产品卖场是集创意产品实体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一站式的艺术品、创意产品展示与销售的平台。为各国创意文化机构及艺术家们搭建了一个线上销售和线下销售“无限”概念的展示、交易、互动平台。
2.3会展中心
根据珠海会展业发展规划(2011---2020),文化创意产业区内的会展中心是一个开放性的、综合性的会展功能区,它突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珠海商业与文化交汇点的战略地位。国际化的文化创意公司和机构通过珠海会展中心推向国内外市场。
2.4“百年香山”主题万国餐饮酒吧街
香山文化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阶段的一段记忆,以方言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民俗文化、洋务文化、名人文化和思想文化为特征,凝练了香山人文历史丰厚底韵和追求现代文明的双重意念。
“百年香山”主题万国餐饮酒吧街其青灰色与砖红色相间的建筑风格古朴脱俗,其民国“香山”的建筑特点引人遐思。众多国际品牌餐饮机构的进驻使这里充斥着欧陆风情、浪漫情调。未来,这里将是珠海夜生活最“繁华”的娱乐区之一,也是珠海特色旅游景点之一,更是午夜时分年轻一族狂欢的天堂。
3.国际休闲度假区
珠海不缺高档次的星级酒店,缺的是休闲度假酒店。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将成为珠海第一。
3.1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
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策划布局凤凰山南麓海拔 138米的山顶,酒店居高临下,360°景观,梅溪水库、大镜山水库与香洲主城区风光尽收眼底。其商务度假酒店的特质、鲜明的个性和高雅的气质及不可复制的凤凰山森林自然景观环境使之堪称珠海酒店之最。
3.2“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
“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坐落于凤凰山南麓海拔 138 米的山野之巅,设计塔体高度338米,与澳门观光塔的造型和高度相一致,两座观光塔遥遥相望,堪称珠澳双雄“双子塔”。 塔内设有空中观光厅、空中旋转餐厅、空中咖啡厅、露天观景台、多功能厅等,这里将是追求浪漫的恋人们经常光顾之所。“凤凰之眼”――凤凰谷观光塔是游客领略整个珠海、港澳的第一高度和最佳视点,将成为珠海的地标性建筑。
3.3马会俱乐部
马会俱乐部为国内外公众打造的一家集骑马、休闲度假、商务洽谈于一体的高端时尚场所。俱乐部拥有乡村会所、专属马厩、专业驯马场、野外骑乘山道、度假小木屋、露天泳场、野外帐篷露营地、茶室、垂钓、烧烤等项目。
3.4凤凰谷小镇
凤凰谷小镇定义为:生态・休闲・人居新城镇,纯粹商住房地产项目。它以凤凰谷整体开放为契机,立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台地区,开启珠海创造休闲度假生态人居、追求品质生活的理想人居模式新时代。文化的积淀是凤凰谷小镇的特质,凤凰谷小镇被消费的不仅是物质,更是形象、文化、符号和情调。
4.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
珠海主城区的天然湿地――梅溪自然湿地,珠海的“绿色海绵”。
4.1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简称 CI,是近年国际兴起的概念,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的城市生命支持系统、绿色基础设施的实践将为“美丽珠海”有力的支撑。
4.2“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
“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珠海最大私密、最低密度、最低容积率、最少人流量的高端主题度假酒店。近 30 座鸟蛋状的圆形酒店客房洋洋洒洒地散落在 3000 亩梅溪湿地保护区内的灌木丛中,酒店的主体建筑更似放满鸟蛋的“鸟巢”。“蛋之屋”酒店客房的慢旋转功能使 360°景窗的窗外湿地景观产生变换、“动”起来,“蛋之屋”酒店建筑的悬浮概念将成为游客珠海之旅的美好回忆。
4.3野生植被群落、野生鸟类观赏台及木栈道
作为梅溪水库与大镜山水库“海绵地带”的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的同时,该区域的植物链、生物链及景观价值都将会得到科学的保护和利用,观鸟台及木栈道等设施是不可缺少的。
5.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中心
婚纱摄影加蜜月旅行当下已成为崇尚自由和创意的80 后新人们的浪漫时尚追求,催生了婚纱影像、婚礼庆典、蜜月旅行一站式服务新模式。策划拟建国际化概念的珠海国际婚礼庆典影视基地,将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新人慕名而来拍婚纱影像、行结婚大礼和蜜月旅行。
5.1婚纱摄影主题园
以凤凰谷的山林景观、湿地景观、田园景观及酒店、会所等景观资源为依托,斥资打造国内独一无二的、高端品质的婚纱影像浪漫主题公园。其主旨集幸福、甜蜜、浪漫于一体,是爱情的驿站和“伊甸园”。
5.2婚庆服务中心
邀请著名婚庆公司及机构进驻,打造最顶级的、最专业的婚庆服务基地。服务内容包括婚礼咨询、婚礼策划、婚礼化妆、MV 设计拍摄、婚车出租等方面,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服务使婚庆礼仪服务向更高文化层次提升发展。
5.3婚宴蜜月服务基地
利用凤凰山森林度假酒店和“蛋之屋”湿地国际酒店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专业婚宴蜜月服务基地。酒店按照中西婚宴蜜月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酒店中设立特色蜜月套房和结婚纪念日套房,提供特色套餐、爱情信物和特色纪念品等定制服务。
六、项目开发建设模式
建议成立珠海市凤凰谷项目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区规划、政策制定及综合管理协调服务;确定一家或多家实力企业为项目投资建设业主单位,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的综合价值。
中国・珠海凤凰谷项目分四期开发建设,每期建设周期为一年,总建设周期为四年(2014年---2018年)。一期建设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区。二期建设项目:农科奇观旅游区和珠海国际婚礼中心。三期建设项目:休闲度假区。四期建设项目:梅溪自然湿地生态保护区。
七、结束语
随着珠海圆明新园光彩的褪去和珠海“农科奇观”观光旅游区规模的萎缩,珠海仅有的两个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均处于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本文立足珠海旅游产业转型发展、产业亟待升级的实情,从珠海旅游业战略发展角度导入具有国际化、生态化、市场化的旅游综合体概念,以大战略、大集成、大旅游、大品牌的发展理念,整合珠海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资源要素,策划推出中国・珠海凤凰谷旅游旗舰项目,我们相信也期待中国・珠海凤凰谷这艘全新AAAAA 级国家旅游航母,在珠海不久的将来能起航,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冉冉升起!
产考文献
[1](美)约翰・A维佛卡/著,郭毓洁,吴必虎,于 萍, 译 .旅游解说总体规划[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6):25-49.
[2]五所大学联合编写 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3―03.
[3]罗正荣,陈昌意,徐妖进等.应用“现代农业”理念改造和提升园艺专业[J].高等农业教育,2003(5):20-31.
篇8
过去几年,这些主题公园的建设,早已突破了一城一地,而在市场、资本、技术、文化创意的多重驱动之下,在全省和全国内进行布局,在国内形成了主题公园“粤军”崛起的格局。
而且,这些代表性的广东主题公园集团,已不仅仅在国内拥有难以撼动的地位,更因为其国际化的视野、世界级的水准,而在全球同行的比拼中毫不逊色。现代的、大型的主题公园,已经成为广东旅游的重要名片,并且在文化、酒店、影视、地产等产业链条上的逐步延伸,使得这些主题公园集团成为所在城市软硬实力的象征。
一、主题公园的粤军崛起
在深圳,华侨城1989年以文化类主题公园锦绣中华一炮而红。锦绣中华被誉为以“一步迈进历史,一日游遍中国”的恢弘气势“开中国人造景观之先河”的杰作。
27年来,深圳华侨城一直是国内主题公园开发和创新的先行者,目前华侨城已形成以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四大品牌为核心,遍布全国的主题公园矩阵。而深圳华侨城旅游度假区,也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主题公园群之一,年均接待游客800万人次。
近年来,华侨城以“旅游+地产”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出“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旅游+互联网+金融”补偿模式的双驱动创新发展模式。未来,华侨城拟在全国建设更多的欢乐谷、一定数量的城镇化项目、成批的轻资产运营的旅游景区和特色小镇,在一线城市开发地产项目。
深圳另一主题公园巨头华强方特是目前国内惟一具有成套设计、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题乐园的企业,在国内研发和运营着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方特东方神画、方特水上乐园等四个主题乐园品牌,在汕头、沈阳、郑州、厦门、天津等地运营着20个主题乐园,并将该模式输出到伊朗等国家,开创了中国文化科技主题乐园“走出去”的先河。
在省会广州,同样的主题公园繁盛局面也在发生。长隆已成为广州和广东旅游的重要名片,其所代表的主题公园集群和大投入大产出的模式,以及影视娱乐营销的方式,也正在全国范围内被多次借鉴。不过直到今天,长隆尚未走出广东省界,而是坚持深耕广东旅游市场。
珠江口西岸的珠海,近些年来的主题公园也表现得非常抢眼,正在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主题公园的乐土。而长隆集团在横琴的项目,是这一切的开始。2014年,全球最大的海洋主题度假区――珠海长隆国际海洋度假区开业,开业之后一直是全国主题公园旅游大热门。2015年,该项目以749万人次的游客规模跻身全球娱乐主题公园前列,在中国单体主题公园中排名第一。目前,长隆珠海另一大型海洋主题公园长隆海洋世界已经在建。
近日,世界著名影视巨头、主题公园运营商威秀与珠海丽新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将携手在横琴建一座“创新方”狮门主题互动体验中心,打造成以好莱坞电影为内容的主题公园。
目前,广州、深圳、珠海的主题公园旅游,都已经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主题公园本身就成了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二、清远变量:广东主题公园大局未定
2014年底,长隆宣布投入300亿元挥师清远,而今年最新消息显示有望增资至500亿元。这个项目玩的是森林主题。这个大型项目中,将会有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巨型摩天轮、森林水上秀、动物主题度假酒店等板块。依然是熟悉的长隆配方:以动物为主题,以多个主题公园的集群创造叠加效应,业态上主要融合主题公园、度假酒店、马戏演艺等。一期项目预计在2018年开业迎客。
从清远到广东省,都对长隆进军清远高度重视,被清远市委书记称为“一号产业项目”。这背后不仅是GDP的增长,而是清远力图通过长隆这一支点,撬动清远旅游板块的崛起。
今年8月,广东省长朱小丹主持召开解决清远长隆项目有关问题协调会议。会议对清远长隆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指标、土地控规调整、林地使用、水域功能区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明确,并要求省直部门大力支持清远长隆项目建设,成立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之所以选择清远,除清远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成本较低的土地之外,最重要的是距离花都新白云机场和广州北站都很近。
长隆的清远项目由银盏板块、迎咀板块和华侨农场板块三大板块组成,首先动工的将是银盏板块。银盏地处清远和广州交界处,银盏的王子山距离广州北站和白云机场的直线距离都只有20多公里。长隆在这里建设大型主题公园,可以同时享受广州北站和白云机场的辐射。
白云机场的能量毋庸置疑,该机场被预计最有可能形成中国首个航空大都市,未来潜能举世瞩目。而广州北站现在虽并不显眼,但政府层面对这个新高铁站抱以极大的期待。去年,花都政府宣布拟投资100亿元加快广州北站交通枢纽建设。近期,广州铁路公司也表示,广州北站将大幅扩容,未来将成为中国南部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从近处看,广清城际交通轨道预计在2017年开通,届时就将大大提升清远的区位优势。这条城轨全长38.35公里,设广州北站、汽车学院站、狮岭站、银盏站、龙塘站、清远站6个车站。未来,广州北站和白云机场之间还将有轻轨沟通,这样清远也就能和与白云机场实现对接。
如此一来,清远更快地与珠三角旅游市场融合,并同时对接高铁站和白云机场带来的海量全国旅游客源,带来“大交通+旅游”的巨大红利。
笔者认为,长隆将“森林牌”打在清远,除了前述所提的清远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之外,其实还有更多的意味值得深究,尤其是清远这座城市在广东旅游版图中的变迁。
长期以来,清远被视作粤北山区,尤其是从文化心理上,清远被认为距离颇为遥远。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清远的确不属于珠三角,但却毗邻广州,主城区和广州花都区非常近。长隆的到来,势必会促使很多珠三角游客重新认识清远的地理概念,尤其是借助高速、高铁、城轨,这种时空距离已被大大压缩了。
清远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经济总量处在全省中下游。受制于脆弱的生态条件的限制,这里不可能发展大工业。但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等,则为清远的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支撑。而清远旅游板块的崛起,又是广东旅游整体发展构建全域旅游的重要一环。
而且我们看到,长隆的扩张路径和广东旅游发展的版图非常一致。长隆三个大型项目的主题分别定为城市、海洋、森林。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中,广东省提出 “三带突破”,即推进蓝色滨海旅游带、黄金水道旅游带、绿色生态旅游带三大重点区域合作。这“三带”其实也大体对应的是海洋、城市、森林三种类型的旅游资源。
长隆的扩张,既可以说是对广东三大优势旅游资源的整体布局,也可以说是长隆作为一家企业,以资本投资和运营的方式完成了对这三类旅游资源的整合实践。
三、创新主题公园的品牌营销模式
主题公园是一种变化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必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变迁而做出及时的改变和回应。尤其是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迁,及时进行转型升级,以引领市场发展。这当中,主题公园的营销极为重要,而广东几个主题公园,在不同层面的营销模式创新探索,也颇具价值。
长隆典型的营销模式是影视营销。如2014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大电影在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和长隆国际大马戏全程取景拍摄;2014年底,与湖南卫视合作拍摄动物明星真人秀《奇妙的朋友》;2015年,拿到票房神话《捉妖记》中胡巴卡通形象的授权;2016年1月,更是借《功夫熊猫3》冲进好莱坞成为国内主题公园影视营销的又一大经典案例。
不同类型主题公园有各自不同的营销之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梦幻主题公园,以及电影主题公园,其模式是“营销在前”,即先打造深入人心的创意形象,再对这些影视IP进行挖掘,打造主题公园。相较而言,长隆在国内主题公园大面积亏损的环境下脱颖而出,依靠的是先寻求市场空白,以独特、稀缺性取胜。等到达一定规模后,再跟进大规模营销,也就是“营销在后”的模式。
不论是珠海海洋王国,还是广州香江野生动物园,以及长隆两地都有的大马戏,都以动物为主题,这也是长隆的特色和最主要业务板块。不过,真实的动物无法与人交流,很难引起游客或观众的情感共鸣,更难以成为孩子们脑中的“小伙伴”。
人格化角色形象的成功,在园区内可达成游客体验消费与公园营销的良性互动,在园区外可使与角色形象相关的衍生品在主题公园外继续获得游客喜爱,又反过来增强游客对主题公园的黏度。
我们也看到,长隆越来越重视原生IP的打造。《功夫熊猫3》中的3只小熊猫,形象取自长隆景区的熊猫三胞胎。和金鹰卡通联合制作的动画片《爸爸去哪儿2之熊猫三胞胎童话次元大冒险》,也将熊猫三胞胎作为原生IP进行打造。
深圳的华强方特则探索出了一条文化科技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新路,业务分为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和文化科技主题乐园两大类,其中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包括特种电影、动漫产品、主题演艺、文化衍生品,这些产品最终汇聚融合在方特主题乐园得以应用和展示,增加主题公园旅游价值,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全产业链。
因此,在主题公园营销上,方特在本土主题公园中率先打出原创IP《熊出没》系列动漫电影,并植入主题公园带动营销。同时,虽然起步较晚,方特在影视、综艺营销方面也很积极,包括在《跑男》《极限挑战》推出方特专场。作为两大综艺的指定旅游度假区,方特在节目播放期间投放中插广告、利用明星资源等。此外,方特还独家冠名了爱奇艺热播剧《最好的我们》,在剧中植入广告。
2014―2016年,方特动画电影《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熊出没之熊心归来》,分别以2.47亿元、2.95亿元、2.9亿元的票房打破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多个票房纪录。这些电影,反过来也是对其主题公园的最好营销。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创新创业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肩负的重要使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议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指出产教融合要深度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相融合,将产教融合贯穿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本文旨在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机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
1.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意义
1.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智慧旅游时代对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本科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存在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象。在很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课时不足,实践教学内容比较缺乏,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设置不足。目前高校都设有创新创业大赛,但是学生参与率不高,而且参与的目的性比较强,主要是为了获取相应学分,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出现了“重结果与轻过程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并没有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学校层面,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创新创业培养制度保障,因此没有激发起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仍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为中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真正走出课堂与实践接轨,因此导致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有限。
1.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1.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在信息化与智慧化时代,创新能力是组织和个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这类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主要来源于实践,简单的实践课程和实践感知难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实质性经验,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要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方可使学生深层次接受实践教育,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且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继而提高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1.2.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旅游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毕业生在从业中要有创新和创业的素养和技能,本科阶段接受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使学生秉承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团队合作,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塑造自身角色,找到个体承担的任务,并且在团队项目推进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方能取得良好成绩,导师制引导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还需要与导师积极互动,与企业密切沟通,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是学生团队能力培养的过程。1.2.3有助于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是创新创业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要与实践结合,教学创新要以参与型和指导型为核心。通过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广泛调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教学中可以探索践行各种形式的以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如导游模拟情景课堂、酒店模拟创业、旅行社商业模式设计、旅游规划沙盘、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专题讲座、企业经营观摩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
2.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路径,对于这个命题的研究目前没有丰富的文献指导,相关研究集中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适用于本文情境的高锲合度研究。[2]基于此,本文选用关键事件技术这一定性研究方法,挖掘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为培养路径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2.1关键事件技术
关键事件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它最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用来测试各种军事行动的有效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人类行动有效性的研究。1954年,美国学者福莱·诺格提出该方式,并描写为“经由过程直接察看并采集人类的现实行动、提取出有用的潜在的价值信息、应用到现实问题、建立行为心理学模型的一系列程序”。该方法中“事件”是指要有完整的目标与情境,能够对受访者的行为活动做出推测和预测;“关键”是事件发生的意义,可以作为一个关键事件,不管是悲观方面还是积极方面;这种方法也因其产生了大量反映真实情况的数据,作为收集和分析相关事件的客观方法,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
2.2研究对象选取
关键事件技术的第一步是确定将要开展的研究活动和将要取得的结果。研究活动是了解旅游管理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前后过程的相关情况,此次访谈人数为26名,受访人员大三、大四学生12人,毕业1-3年内的学生14人,男10人,女16人,均为旅游管理专业,以保证被试选择的科学性和典型性,其结果是探索和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索提供相应依据,制定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培养模式。
2.3数据收集
通过访谈或直接查看资料采集数据。本文通过电话或者面谈的形式,对26名旅游管理大学生进行访谈,每次访谈的时间为10-20分钟,提出访谈核心问题前向被访者介绍访谈环节及相关注意事项,结束后对谈话资料及时整理,注意保留访谈内容的原始性。访谈的核心问题如下:(1)回忆毕业五年内有没有参加过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列举1-2件)(2)进行创新创业的动机来源于什么?(3)参加过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件?(列举1-2件)(4)你认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5)产教融合下需要什么的课程体系促进创新创业能力?(6)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力量?(7)产教融合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什么样的硬件保障?
2.4数据分析
2.4.1数据分析工具的选用针对本次研究主题,为了从受访者的大量的访谈信息中摘取关键语句,降低大量无效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也是确保访谈信息的可信度,本文采取质性数据分析工具Nvivo11对一些关键事件进行编码分类。Nvivo11可以利用强大的导入、搜索、查询等工具帮助整理访谈和分析问卷调查、音像视频等基本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数据。2.4.2关键事件编码分析编码分类是指通过对关键事件的内容进行仔细解读,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汇总,逐步建立各个维度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应用Nvivo11软件进行编码分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扎根编码,另一种是思维导图编码。本文采用扎根编码,即不需要带有明显的文献框架,但需要有一个主题牵引,研究者应当注重对访谈者原话的整理和汇总,在整理过程中抛开个人所见和固有的研究定论,在谈话记录中寻找浮现的主题,进行编码分类。本文对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26名受访人员,对被访谈者发表的关键评论和观点进行摘录整理,首先得到概念化类属,其次对概念化类属进行归纳形成范畴化类属,最后对范畴化类属的逻辑关系进行挖掘,得到核心类属。经过深入分析概念化类属,各种类属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化,核心类属与范畴化类属也越发明晰。本研究中,通过概念化类属得到师资保障、教学保障、实践保障3个核心类属以及实践性型教师、行业专家、导师制培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专题讲座、教学模式创新、实习合作机制、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大赛等9个范畴化类属。本文的核心类属和范畴化类属如表1所示。
3.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根据定性研究对访谈资料的编码分析结果,本文抽象出产教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如图1所示),并且对具体的培养路径进行了阐释。
3.1师资保障方面
3.1.1完善师资力量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高校要紧跟时展,为社会输送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在聘请教师方面,应当优选在创新创业方面和教学方面拥有多年经验的、整体专业能力强的实践型教师。此外,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阶段,需要教师对大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帮助指导,因此需要教师也应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有更好的指导能力去应对教育教学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学校还可以与一些正规企业达成合作,定期邀请成功的行业高管、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等优秀人士到学校进行交流洽谈,让他们向学生传授职场经验和创新创业精神。[4]3.1.2建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师制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肩负的使命之一。教师要与旅游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帮助旅游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承担相关企业的产学研项目,一方面为旅游企业经营诊断把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平台。[5]旅游管理专业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导师制,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导师产学研课题研究方向,本科生在投入产学研课题科研时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让学生参与课题项目研究当中,从而得到培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3.2教学保障方面
3.2.1优化创新创业课程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应优化课程体系,重点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减少课堂理论的积累。要培养大学生创业内容,传授先进的创业经验和教训,帮助大学生学习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努力减少大学生创业的弯路。比如,一方面要把选修课和必修课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高校采用线下必修与网上选修相结合的方式,拓展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学习、自主发挥。另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设置应思量不同的专业和年级。理工科学生需要更多的管理和贸易运营商业类教育课程,而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希望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低年级学生需要更多的创业理念或价值观教育,与有创业经验的学生交流是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而高年级学生更注重学习创业专业知识和参加与创业培训相关的短期实践课程。最后,高校还应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创新创业。3.2.2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教学与实践是不冲突的,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科研中涉猎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这些前沿知识、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结论反哺课堂授课,可以开拓学生思路,为学生打开一扇研究的窗户,开拓学生的视野。[6]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做到产教融合。旅游管理专业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课时中,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行业经营现状,并且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传统课堂上,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将数字化酒店创业、旅游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智慧旅游与全域旅游等实践教学搬入课堂;此外,还要将创新创业大赛培训、创新创业专题讲座等形式融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积极性。
3.3实践保障方面
实践保障方面主要是构建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旅游管理专业应该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充分利用酒吧、模拟导游、旅游规划等实验室,为本科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实践保障。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投入到旅游营销、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等研究的实践调研中,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此外,单靠学校力量,难以建立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旅游管理专业要走出校门,与旅游企业广泛合作。[7]一方面,学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为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实践平台,导师与企业签订产学研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项目全过程,并且从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大数据和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掌握数字化管理。所谓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旅游目的地的优化管理。常见的旅游目的地数字化管理手段有:景区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电子售票系统、景区监管信息系统、文物数字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LED信息系统、公用信息总监控中心等。旅游管理专业要建立设施过硬的数字化智慧旅游实训室,并且与智慧旅游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通过多方努力创建创新创业数字化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适应旅游数字化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刘俊贤.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因素及路径[J].高等教育,2017(8).
[2]闫健,刘玉威.基于MAIR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7).
[3]宋正刚,何良兴,张玉利.相机而动:创业者如何从关键事件中学习?———一个关于创业关键事件学习现象的解释性案例研究[J].管理学季刊,2017(3).
[4]吉小燕,刘爱军.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16(9).
[5]毕倩,赵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
[6]包晓晖,罗鹏.基于“二元制”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31(1).
篇10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 下一篇:计算机硬件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