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合成材料的概念

篇1

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试题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方面占了较大部分,旨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运用化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化学的价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1】(2012・潍坊)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解析:加碘盐中含有氯化钠和碘酸钾,属于混合物;调和植物油中含有脂肪和抗氧化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洗涤剂中含有水和其他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属于纯净物。

答案:D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由多种物质组成就属于混合物。

【例2】(2012・株洲)株洲晚报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C.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D.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解析: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A项错误;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B项正确;关闭门窗,碳在不充分燃烧时会生成了一氧化碳而引起煤气中毒,C项错误;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不可以防止煤气中毒,D项错误。

答案:B

方法点拨: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指它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

【例3】(2012・宜昌)如图提到的“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A.经常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

B.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

C.大量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

D.广泛使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

解析:题干指出,“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减少能量消耗,从而降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产、生活细节。而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制作过程消耗能源和资源,多使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餐具,能增大能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故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方式。

答案:A

方法点拨: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例4】(2012・上海)物质的用途与利用的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BCD物质氧化钙盐酸氩气金刚石用途干燥剂除铁锈保护气切割玻璃性质能与水反应挥发性通电后能发有色光稳定性解析: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的是酸性而非挥发性;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作保护气;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切割玻璃。

答案:B

方法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例5】(2012・北京)下列物品所使用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解析:依据材料的分类知识,结合选项中各物质的组成材料成分分析判断。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类,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从概念的实质进行分析。钛合金表链使用的材料是钛合金,钛合金是金属合金,属金属材料;紫砂壶是由陶土等材料制成,陶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手机塑料外壳的材料是塑料,是较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真丝围巾是由真丝(蚕丝)制成,真丝属于天然纤维。

答案:C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素质教育; 强化基础;注重全面;汲取营养;创新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11-01

中学化学教材几经改版,版本百花齐放,其目的是为了逐步向新课程标准靠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本人通过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分析,深深感悟到,作为中学化学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呢?本文就结合中考试卷及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认识。

1教学中应重视基础

基础是根本,基础是再生能力,基础是素质教育的源泉。由知识型向能力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的教学理念支配下,对基础知识轻描淡写,片面追求能力的做法,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基础知识没打牢,一味拔高追求难度,以为能做难题就是培养能力了,这只能说明建立了空中楼阁。近几年来的各地中考无一不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实验赋以较高的分值。这就是说明基础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2012・百色)根据下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⑴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⑵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实验时该装置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装置中的液体是(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应从端进入(填b或c)。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仅以此例足以说明基础就是基础,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加上灵活运用,才能升华为计算能力、实验能力、评价能力和推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应试教育的满堂灌所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学。

2教学中应重视知识的全面性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在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忽视了知识的用途、课后的阅读、材料、选学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有时一带而过,有时提醒学生课下看看(看不看也不知道),有时连提都不提;忽视了"合成材料、营养物质"等通常认为地位很低的章节。把这些知识当成可有可无的咸菜,这实际是教学的一个误区。如:2012年的常州中考等就冲击了这个误区。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含有合成材料的一组是( )①家用保鲜袋 ②不锈钢 ③淀粉 ④化纤布料 ⑤汽车轮胎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只有①⑤。 没有没用的知识,知识积累多了并能灵活运用,素质也就提高了。

3加强学科前沿知识的汲取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句话还是很深刻的。作为教师,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自身的素质应该迅速提高,提高自身素质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应用信息技术、了解科学的发展、甚至新闻热点等,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科学前沿的信息透露给学生。如纳米技术、航天技术、新型电池、绿色化学、探索宇宙信息、新型病毒、重大事件等。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扩大知识面。

如:(2012・怀化市)201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拉斯克-钬蓓吉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她发现了一种药物-青蒿素,它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为C15H22O5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青蒿素是混合物。B青蒿素含42个原子。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38% D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90:11:40 .

这些起点高而落点低的试题在例年的中考中不胜枚举,足以让那些不了解高科技知识的学生惊慌失措,如果学生了解了一些高科技信息,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热情高了,学习动机明确了,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更加丰富了,有了心理准备,解决问题时就有应对策略,这一类型题的考查既指导我们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与学,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修养,这也是一个人发展的动力。

4实验教学要添新意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头戏,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分。在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重点实验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基础创新不够。纵观近几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总有亮点,都是在考查基础实验的同时有创意,也就是"出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吧。

如:(2012・济宁)不少家庭养观赏鱼,有时会在鱼缸里放点"鱼浮灵",可使水中的含氧量迅速增加,"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化学式2Na2CO3・3H2O2)常温下,过氧碳酸钠易溶于水并迅速放出氧气,能有效地提高水生动物的成活率。①请设计实验验证"鱼浮灵"的供氧原理: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②为证明"鱼浮灵"供氧后所得溶液的主要成分,还应补充实验:。这种题充分体现了基础与能力的完美结合。

篇3

关键词: 化学教学 中考题 基础知识 核心观念 学科特点

一、重视化学的基础知识

该层次学习主要是对知识的再认或回忆,要求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知识的要点,说出大意,描述出基本特征;能够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辨认出它们,能够举出同类事物的例子。如:记住所学过的重要化学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知道重要的化学史实;说出重要物质的名称、组成、性质、用途、制取方法;能说出常用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等。

本题考查的是生活小常识,考生只要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等内容,就能轻松、正确解答此题。【解析】A.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该选项错误。B.苹果中富含有维生素,故该选项正确。C.蛋糕是以面粉、鸡蛋、白糖、油脂等为原料,富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等,故该选项错误。D.大馍中富含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该选项错误。

二、关注化学的核心观念

该层次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较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如:能对所学的重要化学概念、原理、定律、规律的本质进行说明;能从组成或结构的角度对有关物质进行区分;能对一些化学变现象进行解释;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一些化学变化过程进行推断;能解释化学实验的过程、方法、条件及实验原理;能判断实验现象或解释所得实验数据的意义等。

【解析】“干水”一词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入选2010年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本题以“干水”为情境,体现了化学物质的利用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和水的组成、分子的性质,以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由一个情境进行分散,对多个考点进行考查,覆盖面广,这也是化学学科命题的一个特点。本题起点貌似很高,但落点低,难度适中,以陌生的情境考查学生对化学核心知识的理解,体现了化学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变式中自主建构科学的化学核心观念,一味地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是得不到高分的。

三、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

【例】(2011·安徽·14)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解析】本题以学生已经学过的铁丝燃烧和日常蜡烛燃烧现象为情景,提出问题,探究物质的状态与燃烧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在燃烧时的温度下,不同的物质状态不同,再用事实说明,物质的状态与产生火焰的关系。本题突出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出化学的学科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化学用语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引领教师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的素材。此题让平时没有经历过实验设计、分析、探究的学生束手无策,却给平常经常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创新思维发挥空间。

四、体现化学的生活价值

【解析】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研究材料,制造新材料是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题以生活中常见的水管为情境,选材来源于生活,兼顾全体考生的认知经验,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研究身边的物质,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题考查了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铁锈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怎样防止金属锈蚀,以及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等内容。较全面地体现了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新课标要求,同时要求学生会写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

五、彰显化学的时代气息

篇4

不沾污渍?防水防尘?不染色?阻燃?发光?吸汗?快干?

在竞争激烈的纺织品市场,消费者早就对这些卖点和噱头失去新鲜感了。纺织品生产商得干点别的事,才有可能让消费者重燃购买热情。

给布料创造一个全新的、闻所未闻的功能可能更容易帮助它在市场上获得关注,至少日本化纤纺织公司帝人株式会社(下简称“帝人”)是这样认为的。该公司在2015年年底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内衣面料,号称能够当做护肤品使用和穿 着。

这种新型布料的制造原理听上去十分简单,帝人在改进了普通涤纶衣物的聚酯纤维后,在这些纤维中加入了大量稳定的苹果酸。人体皮肤感觉健康舒适时PH值呈弱酸性,从出汗到变干燥的过程会让肌肤的PH值呈碱性。这使肌肤更容易受到细菌等微生物和刺激性物质的影响。从衣物中逐渐释放出来的苹果酸则能够帮助皮肤恢复和保持弱酸性。

另外,这种纤维材质还能不断释放出一些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会通过跟皮肤中的水分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皮肤的弹性和健康度。

帝人的官方研究结果显示,这种制衣纤维在经过50次清洗之后仍能够保留大部分苹果酸。

纺织品公司一切努力的目的显而易见―尽可能保持在行业中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今年3月,帝人计划在自有内衣品牌Raffinan名下开设新的护肤品内衣产品线,由6个不同的系列组成。所有系列产品主要瞄准的人群是30至50岁的女性消费者,定价在1500日元到4000日元之间(约合87至231元人民 币)。

今年夏天,帝人还将与日本运动服装生产商迪桑特株式会社(Descente)合作生产和推出用这种新型布料制成的瑜伽服和跑步服装。与此同时,帝人还会把这些新型的制衣纤维卖给其他服装制造商。

帝人公司称,这款纤维符合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法》的相关规定,帝人也将是全日本第一家获得护肤系列服装生产和销售许可的公司。而所有的产品生产工作将交由位于大阪的子公司帝人富瑞特株式会社(Teijin Frontier)负责。

传统服装制造业变得越来越喜欢用创新的材料获取市场。

优衣库的母公司迅销集团早在14年前就跟日本知名有机合成纤维生产商东丽株式会社合作开发了一项叫做Heattech的新技术,应用了该技术的自发热保暖内衣开创了轻薄保暖的服装新市场,弥补了棉质内衣吸汗性差、保暖性能一般的缺点,从而帮助优衣库实现了销量的大规模迅速增长。

Heattech将内衣原本的材料―天然纤维棉改造成了通心粉形状的中空棉,有效增加保温性,再加入拥有高伸缩性的氨纶加强舒适度,同时混入聚酯纤维实现快干功能。为了进一步增加舒适度,优衣库和东丽的研发人员又在此前3种合成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第四种材料―粘纤,并用腈纶取代了原先的中空绵,从而可以隔离出很多空气层。全新的Heattech材料由此诞 生。

粘纤、腈纶、氨纶、聚酯纤维曾被业界视做不可能组合的材料,因为同样的染料对于不同的纤维染色时间要求各异,如果同时开染,会造成色差,极易引起变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优衣库与东丽的技术人员每周奔赴工厂改进,最终开发出了专门针对Heattech的染料和染色方法。

“Heattech系列的大受欢迎,也是对目前为止冬季服装概念变革的挑战。”迅销(中国)商贸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真岛英郎说。直至2014年,东丽还在为Heattech开发新系列,让热度保留量能达到50%。

帝人这款加入苹果酸的内衣将作为日本首款纤维类化妆品推向市场,与之类似的是,目前,东丽也正在尝试获取许可,销售一种相当于医疗器材的服装材料。这种纺织品会用于制作“智能服装”,以检测心跳等人体生理数据。

“服装材料每年都在不断地革新。”东丽株式会社总裁Akihiro Nikkaku指出。这也逼迫着服装和材料公司加快研发速度,让衣服不仅仅只是“衣服”。

现实情况是,自发热服装、快干服装以及相似的功能性纺织材料一经问世,就会遭遇很多模仿者,它们在市场上的受关注程度也会逐渐降低。服装和材料公司发现,要摆脱残酷的市场竞争并不容易。“我们不得不持续不断地研发和生产新材料,摆到消费者面前。”一家日本纺织企业的总裁指出。

“尺码适合所有身形”“不需要清洗,只需在水里漂一下,拿出来一甩,所有的脏东西都不见了”,甚至“能根据当天的心情变换颜色”……这是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曾对该品牌货架上的产品的终极想象。

你会发现,现在的材料技术正在不断接近甚至翻新这一想象。比如用LED材料制成的纤维材质能够让服装布料自己发光,模特能够穿着发光的时装上台走秀;利用微生物和糖来发酵绿茶,使其自然生长出能够纺织衣服的纤维素,你可以穿着绿茶“种”出来的T恤、裙子或是夹克走在大街上,而且这样的服装不会给自然环境造成任何负担。

不过,这些创新布料产品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于,难以真正商业化。一方面,生产工序复杂且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借助衣服充电或让衣服不断变色的消费需求并不旺盛。

篇5

关键词:引导;生活;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47-02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旦将它们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呢?

一、巧借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化学实验一直是学生颇感兴趣的内容,那趣味无穷的化学反应,奇妙的化学现象,学生不仅喜欢看而且更喜欢自己动手做,而实践探究过程中的家庭小实验以其真实、直观、形象、生动、易做而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把家庭小实验带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做家庭小实验获取了知识,获得了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家庭小实验“把鸡蛋放入一只装有白醋的小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许多学生记录鸡蛋壳表面有气泡出现,几天后蛋壳变薄、变软。有些学生提出:“气泡到底是什么气体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告诉同学们可能是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利用家中仪器药品来验证并在课堂上展示。第二天课堂上一个学生是这样分析并验证的:要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首先需要澄清石灰水,如何在家里制取澄清石灰水呢?他想起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旺旺米饼”中的“干燥剂”。于是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还观察到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其次,鸡蛋壳表面产生的气体量少,不易收集,所以应在玻璃片上涂上澄清石灰水。家里没有玻璃片,什么可以代替玻璃片呢?用小镜子。这个实验他演示得非常成功,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可以替代化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全面,如用药用玻璃瓶替代集气瓶,用小塑料盆替代水槽,用吸管、塑料棒、筷子替代玻璃棒,用注射器替代量筒、玩具塑料匙替代药匙、玻璃杯替代烧杯等。实践证明,用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而得来的知识激发引导学生,是使学生学有兴趣、乐学不倦的根本途径。

二、巧借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旦将它们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到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提出一个生活中常见现象:家中烧水的铝壶时间长了会结上一层厚厚的白色物质,俗称水垢。那么水垢是如何形成的呢?用什么方法能除去呢?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找方法。第二天,有学生在课堂上是这样讲解的:碳酸氢钙能溶解在水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无色溶液。但当把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放到锅中烧时,碳酸氢钙在受热后,逐渐分解,就会转变为二氧化碳、水以及碳酸钙。这些碳酸钙会逐渐附结在水壶的内壁上,时间一长,碳酸钙结起,就成了“水垢”。那么,用什么方法能除去呢?根据实验室制取CO2的原理知道,可用盐酸除掉水垢。因为盐酸与水垢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会生成一种易溶于水的氯化钙,氯化钙能够溶解在水中,所以只要用水认认真真地冲洗几遍就干净了。这样一来,“水垢”就除掉了。那么,用盐酸除“水垢”要注意什么?我顺势问道。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回答,如:盐酸要配得稀一点,不能太浓,也不要直接用手去抹,因为盐酸有腐蚀性,最好用根铜丝或木条缠着布条来擦洗。又答盐酸的量不能太多,因为多余的盐酸会与铝壶发生反应,使铝壶受到腐蚀。如果家中没有盐酸,可用什么来代替呢?我又问。学生马上想到厨房中的食醋,对所涉及到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然后及时回到课本上的“溶洞的形成”,学生就特别容易理解掌握。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拓宽了视野。

三、巧借生活中的图片、新闻,引导学生学习化学

化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努力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体现教学情景适用性和发展性的教育原则,合理选择合适的图片、新闻,完全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接受能力,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探究愿望。如在学习《材料》一节时,通过展示厨房中常见的各种器具图片如不锈钢锅、铝锅、砂锅、陶瓷碗、玻璃碗、不锈钢碗、塑料盆、微波炉饭盒等让学生形象具体识别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金属材料等。通过展示与化学相关的热点新闻如“神十”、“天宫一号”、“蛟龙号”入海等新闻,既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会使学生自然提出诸如:“神十”的材料是复合材料吗?用得最多的是不是钢铁?从而联想起:钢铁是如何炼成的?钢铁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如何防止钢铁生锈等。又如在学习《远离有毒物质》中的烟草时,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示各国香烟的图标,香烟燃烧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及每年吸烟患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等,让学生一目了然就知道了吸烟的危害。学生在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新闻中,会自然而然产生学习化学的乐趣,我们教师再适当地引导学生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既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又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课本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为了使化学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我们除了利用“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外,还应积极探寻各种适合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会学,在自学中会做,在做中会用,从而达到“教学做”的真正合一。

参考文献:

篇6

一、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人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需要借助于观察。许多的心理学家形象地把观察能力比喻“智力的窗口”,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中,常常伴随着一些明显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例如,发光、放热、发声、气味变化、颜色变化、沉淀生成等。全面、仔细地观察实验过程所发生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获得完整的感性知识,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加工提炼的必要前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除了仔细、全面、准确外,还要对实验现象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中要善于动脑思维,注意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只有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课堂和实验室是学生观察的主阵地,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社会和生活。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十分广泛,如大气污染、钢铁腐蚀有机合成材料等。为什么许多学生对周围充塞的的化学现象“视而不见”,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这种现象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密切联系起来,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 在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直接观察化学实验只仅仅触及化学的表象,是认识化学的第一环节。观察的信息还必须经过思考和加工,才能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培养学生化学观察力是要帮助他们提高对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分类的能力,找出规律形成简单的记忆和进行初步的判断,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和提高化学学习成绩。

二、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使学生将化学实验当作验证书本知识的手段,而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在完成规定的基本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化学教材和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动手实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步骤,使学生获得基本操作技能并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从仪器的使用、物质性质的验证以及物质的制取等,通过完成规定的基本实验操作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具备对错误操作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具备对实验结果处理能力。化学实验过程是学生手、脑、眼、耳并用的过程。实验中对观察的结果应进行详细记录,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全面地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3. 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化学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这是对学生应用能力要求具体体现。首先,要掌握各种基本操作的一般步骤,在各种操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实验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其次,要把握好实验的具体要求,注重知识的类比、迁移和重组,通过全面细致的分析和思考设计出切实可行且操作简便的实验方案。

三、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是各学科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训练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1. 引导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整理,在章节内使知识形成网络,章节之间形成多元化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这是进行记忆和再认识的前提。

2. 将复杂问题进行情景分解,找出问题的关键,再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进行分解、迁移、转换和重组,这样可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得到顺利解决。

3. 将所学化学知识按其内在联系,归纳成规律,并按此规律进行推理和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收敛,同时提高其创造能力。

4. 通过原子结构、化学键的形成、晶体结构及电子的运动状态等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三维空间概念及微观想象能力。还可以利用数学工具,将化学知识抽象成教学问题,通过分析、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中学生的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将来进一步的深造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有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

1.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涉及的面较广泛,不仅仅是学的化学知识,往往涉及物理、生物、地理、历史等各科的知识,要帮助学生找到各学科知识的汇聚点,提高其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在学习研究活动中,往往是分组进行,同学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最后完全同一课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才能顺利高效地进行活动。

3.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培养创造精神和研究能力必须与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会真正促进并形成对社会发展和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索,求得结论。

篇7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课堂教学 兴趣 注意力 信息量 有效性

初中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启蒙阶段,对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既陌生又新鲜的课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处在对新生事物感兴趣、求知欲较高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如何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浓厚兴趣并学好化学这门课,是摆在每一位化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大大降低了难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下面,笔者着重谈谈自己利用多媒体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一、用扣人心弦的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巧妙、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能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序言课上,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张“白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向其中的一张喷上一种无色的液体。奇迹出现了,原来空空如也的白纸上竟然出现了“同学们好”几个字,这神奇的现象一下把同学给吸引住了。然后,笔者又用一根玻璃棒蘸上一些药品把酒精灯引燃,将一根木条烧出火星,去引燃另一张白纸,这时那张白纸有部分开始燃烧了。细细观察会发现,燃着的部分慢慢地烧出了一个轮廓,最后竟成了“化学”两个字。教室里开始骚动不安了,同学们都在议论纷纷:“到底怎么回事?”看到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笔者乘机在大屏幕上打出课题《化学使世界变的更加绚丽多彩》,接着用视频展示化学与人们的生活。这样,学生们带着几分好奇,带着几丝疑惑进行学习,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化学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都缺乏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口头讲故事费时又费力,大屏幕展示阅读材料则可轻松搞定。根据教材内容,介绍一点化学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讲到空气一课时,用大屏幕展示化学家拉瓦锡的故事;讲《几种常见的盐》时,介绍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时,讲意大利著名的屠狗洞故事。以故事作为悬念,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沉浸在乐学的气氛中。

再如,学习《空气》一节时,请同学们猜谜语:“一物到处有,赶也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学习《一氧化碳》一节时,“左半圆,右整圆,杀人血不见,点火冒蓝焰,若把它拆散,半圆物质能取暖,整圆物质能助燃。”然后配上精美的图片,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这一课题的时候,先展示几张氟骨病、大脖子病、型腿、0型腿的图片,学生急于想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兴趣十分浓厚。

二、用精美的图片、视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自学能力有多强,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等,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人会对一成不变的事物感兴趣,学生更是如此。

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动画效果并集声频、视频于一身的优势,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刺激,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使用多媒体,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大脑、手等多种感官,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表达兴趣,营造出富有生机活力、充满蓬勃朝气的课堂教学氛围。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课,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就像完成某项任务一样,不是用心去理解、接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吗?那课堂效率怎么能提高呢?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在讲《几种常见的盐》时,先由学生预习食盐的俗名、化学名、用途、性质、在自然界的分布、提炼方法后,播放我国食盐在自然界的分布及提炼方法视频,效果非常好。其他如金刚石、石墨C60、木炭吸附色素、大气污染与防治、火灾与自救、防火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等视频,给学生的印象都十分深刻。

在微观领域,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宏观”的,使学生更易于完成知识的掌握。在讲解分子的性质时,很多同学对分子在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很费解。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举很多例子帮助学生使抽象变形象。但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很形象地表达这一知识,而且省时省力,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三、以丰富的信息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能把课堂教学带进一个崭新的天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容量有限。但使用多媒体课件后,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有用资源,视、听、读、写功能大大增强;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材料;利用网上资源来辅助教学等,增大课堂容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多种刺激。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充分调动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极大地丰富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保持发展其潜能。

化学教学中常有带有危险性的实验,若只靠讲解,学生往往半信半疑。在教学中,可将教材中配有的插图、图解等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进行重新编辑,同时加入动画和声音,这样能使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

初中化学教学中经常要对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比较、概括、总结,此时利用信息技术能优化复习过程。如化学实验的复习,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和板书,很难把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仪器装置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再现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就有利于比较,加深了理解记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四、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化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篇8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设置中央空调、门窗密闭的建筑日益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变化,室内装修已司空见惯,有机合成材料在室内装饰及设备用具方面的广泛使用,致使有机化合物挥发性气体大量散发,建筑因素包括空调系统对空气的污染威胁不断增加,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成为国内外暖通空调界关注的热点。

1.人们评价人居环境的观念上的转变对通风空调系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据统计,人们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污染对人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室外污染。70年代的全球能源危机,为了降低空调系统能耗,建筑物加强了密闭性,相应减少了空调新风量,使室内空气环境恶化,出现了“病态建筑综合症”。

由于室内空气品质下降,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废品率提高,员工病假缺勤现象增多,致使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西方国家每年由于“建筑综合症”引起的损失高达数百亿美元,由此人们认识到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很多国内外专家都开始研究如何创造健康建筑、避免病态建筑的产生。向室内通入新风是最有效的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保持室内空气品质的方法,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往的舒适性空调系统,主要为室内的人员提供热舒适性环境,而忽略了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认识到高品质的空气是室内人员健康的保障,人们逐步把“健康”放到了“舒适”之前,这种发展趋势对传统舒适性空调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健康”和“舒适”两个要求。

2.通风空调系统对室内空气品质问题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引起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有两大类:一是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或运行不足;二是各类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作用。第一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室内空气的温、湿度参数,新风量,通风和气流组织问题。第二类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室外环境的恶化,由新风吸入口或门窗等进入的污染物;由于各房间的压力分布不均使污染物由被污染区流入建筑的其他区域;室内办公设备、装璜、家具、人员等产生的污染物;由空调系统冷凝水、冷却水等造成的微生物污染。

2.1 不同的通风空调系统和气流分布方式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2.1.1 集中式定风量全空气系统 全空气系统是指室外新风与回风混合,经热湿处理,然后送往各空调区域。该系统靠调节送风温差满足室内外负荷变化,难于使消除室内热湿负荷的通风量与确保室内空气品质所需的通风量一致。

2.1.2 变风量空调系统 在变风量系统设计中,一般根据设计工况下人员密度和新风指标确定各区域新风量,其总和作为系统的新风量。当室内负荷减少时,VAV末端控制送风量减少,相应的新风量也减少。因此,当人员负荷占室内负荷比例不大时,风量减少会给室内空气品质带来问题。

2.1.3 置换通风系统 在房间的下部用低速送风,依靠人、设备等热源的热力作用,使送风以很小的扰动通过工作区,卷吸了周围的热空气和污染物质,定向地上升至设置在上部的排风口排出。在下部新鲜空气的推动下,室内形成近似置换式的通风,保证了工作区的最佳空气品质。

2.1.4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 尽管新风单独处理,送往各空调房间,但采用这种空调方式的建筑大多数是综合性商办楼,其特点是空调房间众多,大小不一,要想把整个新风系统送风量按房间人数的多少均匀地送到每个房间,是难以做到的。这样,送风量相对较小的房间,人均新风量难以满足要求。而且由于室内没有排风,室内污染空气不能有效排除,污染空气积聚在天棚附近,被风机盘管机组重新吸入后再送入室内,因此室内的空气品质无法得到保证。

2.2 空调系统自身造成的微生物污染

相对湿度影响着空气中微生物的生存,微生物滋长需要水分和营养源,室内相对湿度达到70%时,将为许多微生物的滋长提供充分条件。空调系统的某些潮湿表面是细菌繁殖的温床,特别是冷却塔、加湿器、水箱、盘管表面、集水盘、喷淋室、过滤器和消声器表面,这些地方细菌容易繁殖并送入室内,大大降低了室内空气品质。据报道,美国俄亥俄洲某宾馆1998年5月曾发生了霉菌孢子通过通风空调设备在宾馆里蔓延的事件,许多客房卫生间的天花板上挂满了黏糊糊、毛茸茸的霉菌,严重影响了宾馆员工的身体健康,部分员工由于经常吸入这种含霉菌孢子的空气而患上了过敏性肺炎。

2.3 新风量与新风质量

在许多调查结论中都提到新风量供应不足是引起室内空气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IOSH)曾评估过,529个建筑存在空气质量问题,其中280座建筑物通风不合格,占调查总数的53%。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洲伯克利大学劳伦斯实验室论文指出NIOSH对上千所学校调查评估的49份报告得出:新风不足的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占84%。

新风系统是保障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加大新风量自然有利于改善空气品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增加,汽车的拥有量也不断上升,车辆不断向外排放废气,致使室外空气质量逐渐恶化,从而使引入新风的质量大大降低。而且由于空调系统自身的问题如盘管、凝水管、水封、加湿器、长期处于高湿度下的空气过滤器所引起的局部积尘使送入室内的空气二次污染。单纯的加大新风量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室内空气品质问题,反而使空调系统成为入室空气的污染源之一。

在保证新风量的情况下,空调通风系统自身的洁净也会影响到室内空气品质。2004年,卫生部组织开展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检查,共抽查了60多座城市具备集中空调通风设施的937家公共场所,根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规定的评价标准,属于严重污染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441家,占抽查总数的47.1%,重度污染438家,占抽查总数的46.7%,合格的仅58家占6.2%。

因此在满足室内最小新风量的前提下,提高新风质量才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关键所在。

3.通风空调系统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3.1 系统设计与气流组织

(1)应合理进行气流组织,恰当进行系统布置,即合理布置送排风口,送风口布置尽量均匀,排风口和送风口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避免涡旋,消除死角,有条件排风口应靠近污染源就近排除,减少污染物的传播,吸烟区、餐厅、打印室、地下停车场等散发污染物的区域室内压力应略低于其他清洁区域,尽量减少污染物扩散到其他区域。

(2)对于集中式空调系统应当设立独立的新风送风系统;对于大空间可以采用岗位新风系统;在高大型公共建筑中可以采用置换通风,将清洁新鲜空气直接送入人体活动区,避免污染空气的再利用,保证工作区的空气品质;对于半集中式的风机盘管系统,除新风直接送入房间外,应增设集中排风措施,这样才能起到新风效应作用;对分散式的分体空调房间采用双向新风换风机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同时有利于节能。

(3)有专家实验资料表明,在相同的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下,下送顶回、上侧送顶回、顶送下回、顶送顶回4种方式中,置换通风方式的空气品质最好,能量利用系数也最大,上侧送上回送风方式仅次于置换通风方式。

3.2 既要保证新风的“量”也要重视新风的“质”

(1)通风空调系统首先要保证新风的量,《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中,第3.1.9条对建筑物室内人员所需最小新风量作了规定;第6.3.7条规定了采用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时,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第6.3.14条规定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应满足:1)不小于人员所需新风量,以及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风量两项中的较大值;2)人员所需新风量应满足本规范第3.1.9条的要求,并根据人员的活动和工作性质以及在室内的停留时间等因素确定。

(2)新风系统的进风采气口必须远离排风口、排烟口、垃圾堆,确保吸入新鲜清洁的室外空气。

(3)尽量缩短新风入室的距离,减少途径污染,入室新风空气龄越小,新风品质越好,对人的作用越大。

加强新风系统的过滤,改变通常只作粗效过滤的观念,在系统的末端增加生物化学处理措施。一般空调系统应设置两级过滤,第一级过滤采用效率30%的粗效过滤器,第二级过滤采用效率65%~85%的中效过滤器,除需要考虑室外颗粒污染物以外,新风处理还要考虑室外气体污染物的过滤和吸附。在新风机组内增加一个由紫外线灯管组成的杀菌器,可以杀死细菌,减少污染。在消声器后的部位设置负氧离子发生器,对消除污染物也有明显的效果。

3.3通风空调系统的清洁维护

(1)空调通风机房应保持清洁干燥,不给微生物滋长提供有利条件。

(2)通风空调系统的所有构件均应定期维护保养和清洁消毒,空调机组的过滤器与风机盘管的进风过滤网应定期更换或再生,对于有凝结水产生的换热器等设备,应在系统停止工作时,保持通风直至凝结水干燥,以免滋生污染物。

(3)加强通风空调系统的净化处理措施

以往的通风空调系统对空气的净化处理大多采用粗效和中效两极过滤的措施,粗中过滤器只能过滤尘埃及附着在其中的微生物,对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细菌却无能为力,而有害气体和细菌在室内空气中的含量是空气品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已研制和开发了多种洁净设备。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研制开发了自净式消毒过滤器和填料式消毒过滤器,不仅可以消除空调系统回风携带的细菌,还可以使空调送风具有一定的消毒灭菌作用。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纳米生态酶空气杀菌净化装置,装配在集中空调的风道中,通过纳米纤维的微孔,过滤和吸附空气中的各种细菌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从而达到杀菌和抗菌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空气治理刻不容缓,现代建筑应以追求健康为目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建造,健康的空间环境才是人类最终需要的。通风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起着致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不断地开发研制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与健康并存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 沈晋明.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暖通空调,1998,28(4).

[2] 李龙宇,李强民.置换通风的原理及应用.通风除尘,1996,15(1).

[3] 薛殿华.空气调节.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4] 赵荣义.室内空气环境调节策略的新发展.洁净与空调技术,1997(2).

[5] 许钟麟,等.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手段――新风过滤处理的新概念.暖通空调,1999,29(3).

[6] 田惠玲,等.室内气流组织和空气品质的数值研究.建筑节能,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