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矿产资源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矿产资源储量管理

篇1

一、深化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管理改革

1、积极推进市、县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和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凡具有三名国家注册矿产储量评估师的或五名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公布的矿产储量评估员的市、县可以建立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评审机构和评估员条件见附件1)。

2、明确市、县矿产资源储量的评审权限。除国家和省财政投资勘查和国家规定的特殊矿种外的小矿及以下矿床规模的甲类矿产(指乙类矿产外的所有矿产,下同)资源储量和矿床规模中型及以上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的矿产资源储量(称乙类矿产,下同),由市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组织专家组(专家组不少于3人)进行评审,专家组长必须由国家注册矿产储量评估师担任。小型及以下矿床规模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产资源储量由县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组织专家组(专家组不少于3人)进行评审。没有评审机构的,由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矿产储量评审专家进行评审。

3、取消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结果的政府认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评审机构的评审结果,由评审机构直接发送评审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书;国土资源局组织评审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书,由国土资源局发送。

4、取消矿产工业指标政府审批。勘查矿产资源,执行国家统一的《矿产工业要求》和勘查规范中的规定的一般工业要求,不得擅自提高工业指标。凡等于或小于《矿产工业要求》或勘查规范中的一般工业要求的,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一并审查;凡高于规定工业指标要求的,探矿权、采矿权人必须提供论证报告,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前进行审查,由探矿权、采矿权人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否则矿产资源储量不予以评审。

5、加强评审监督管理。凡由各市、县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机构或市、县国土资源局组织评审的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结果,每季度向省国土资源厅上报一次评审结果,以表格目录式上报备案材料(评审结果备案表见附件2),以便指导和监督,各市、县国土资源局要加强经常性的业务监督工作,保障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简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程序

1、实行资源储量登记权限与资源储量评审权限相一致。凡小矿及以下矿床规模的甲类矿产和中型及以上矿床规模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产资源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登记管理;小型及以下矿床规模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矿产资源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登记管理。

探矿权人勘查探明和采矿权人生产勘探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由探矿权、采矿权人凭评审结果到负责评审的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探明或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2、实行申报资源储量登记与申请采矿登记同步。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采矿登记的同时申报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登记,填制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申报表,市、县国土资源局及时登记。每年度对资源储量进行检测复核动态统计,建立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编制矿产资源储量表,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资源储量信息。

凡在省国土资源厅申请采矿登记的,采矿权申请人填制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申报表与申请采矿权申报材料一并报省政务中心,省国土资源厅在会审、会签时批准登记。

三、做好地质资料的服务工作

1、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和公益性地质资料。除涉及国家秘密的地质资料目录外,馆藏地质资料目录向社会公开。公益性地质资料向社会公开,需要单位和个人可持有效证件查阅、复制、摘录。

篇2

[关键词] 矿产资源会计;矿产资源补偿费;会计主体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7. 006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7- 0012- 03

0 前 言

正确计量矿产资源价值是矿产品定价的基础,早在1976年,美国颁布的《超级基金法案》就明确规定了对矿产资源进行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我国财政部于1999年印发了《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对矿产资源资产的确认及价值计量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①矿产资源是单独确认为一项资产还是作为无形资产的一个类别核算。谭旭红、曾晖(2007)认为应将矿产资源单独确认为资产,并将矿产资源资产定义为:“已经探明的、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为国家所拥有和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过开采逐渐耗竭而难以恢复并带来经济效益的矿产储量资源”[1],试图通过“递耗资产――矿产资源资产”账户核算。黎精明(2009)则通过设置“矿产资产”、“矿产工程”、“矿产权益”、“矿产资源负债”和“矿产品”账户[2]核算,并且认为“矿产权益”与矿产资源企业无关。而我国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中指出,通过“勘探开发成本”和“地质成果”分别核算企业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通过地质勘探取得的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对于采矿权使用费则通过“无形资产”账户核算。由此可见,无论哪种核算方法都说明应将矿产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核算,只不过需要探讨的是记入什么账户更合适以及如何区别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②矿产资源资产采用什么样的计量方法,目前争论比较多的是成果法、历史成本法、现值法、完全成本法等,这些方法在计量矿产资源资产时各有特点,但每一种方法都不能反映矿产资源资产的全貌。笔者认为,矿产资源资产的计量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因此需要将这些方法整合使用。本文结合现行政策和现有研究成果,对矿产资源会计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

1 矿产资源会计的主体简析

我国矿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而采矿权转让给企业,因此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矿产资源资产的计量应该分层次进行,即分为国家、地质勘探单位和矿产资源经营企业3种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具体分析见表1。

2 不同矿产资源会计主体的账务处理

2.1 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核算

我国的矿产资源管理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代行职能,由矿产资源带来的收入部分纳入地方财政收入,部分纳入中央财政收入,支出按照专项列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管理上相对简单,账务处理也比较简单,本文不赘述。以下重点探讨地质勘探单位和矿产资源经营企业的矿产资源会计。

2.2 地质勘探单位对矿产资源的核算

2.2.1 地质勘探单位对探矿权使用费及探矿权价款的账务处理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和地质勘查单位探矿权采矿权会计处理规定》,地质勘探单位为申请取得探矿权,需要交纳探矿权使用费,如果属于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除应交纳探矿权使用费外,还应交纳探矿权价款,二者均直接计入地勘生产成本,即:

借:地勘生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使用费

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价款

实际交纳探矿权使用费、价款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其他应交款――应交探矿权使用费、应交探矿权价款

贷:银行存款

自行出资勘查发生的地勘生产成本,没有形成地质成果的,应转作损失,即从“地勘生产”转入“管理费用”;形成地质成果的转入“地质成果”,笔者建议将其统一记入“矿产资源资产”,以便完整地反映矿产资源资产的成本,从而为矿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定价服务。

2.2.2 地质勘查单位对采矿权使用费的账务处理

按照现行的政策,地质勘探单位为申请取得采矿权,应交纳的采矿权使用费直接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即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交款――应交采矿权使用费”。而地质勘查单位为申请取得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除应交纳采矿权使用费外,还应交纳采矿权价款。应交纳的采矿权价款则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在采矿权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即借记“无形资产――采矿权”,贷记“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交款――应交采矿权价款”。分期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实际交纳采矿权使用费、价款时,借记“其他应交款――应交采矿权使用费、应交采矿权价款”,贷记“银行存款”。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一方面将采矿权使用费直接列入“管理费用”减少了采矿成本,当采矿成功时会减少矿产资源资产的成本,不利于为矿产资源定价;另一方面将采矿权价款资本化并记入“无形资产”值得商榷,采矿权价款是为采矿而发生的,而采矿后得到的是实体资产,并非无形资产,与专利申请等不同,因此,笔者建议将其二者纳入“矿产资源资产”核算,当成功开采出矿产品后摊销结转至“矿产品”,账务处理如下:

借:矿产资源资产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交款――应交采矿权使用费、应交采矿权价款

借:采矿成本

贷:累计折耗

应付职工薪酬

原材料等

借:矿产品

贷:采矿成本

2.3 矿产资源经营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相关核算

按照国家的现行政策,矿产资源经营企业在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处理上与地质勘探单位基本相似,不赘述。重点以矿产资源经营企业的勘探、开采、矿产品加工、销售为逻辑主线,而整个过程中矿产资源资产是流转实体,因此以矿产资源资产为主进行分析。

2.3.1 矿产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笔者认为矿产资源资产是指“矿产资源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可以开采或利用的、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矿产资源。” 确认一项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①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与该资产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由于矿产资源在勘探阶段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取得探矿权的支出以及勘探阶段的其他支出均不一定能形成矿产资源资产,这些支出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暂时计入“勘探开发成本――××项目”,等勘探结束后,如果形成地质成果且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记入“递耗资产――矿产资源资产――煤矿(铁矿等)”,否则记入当期损益,即记入“管理费用”。因此,矿产资源资产的初始计量包括两部分:①勘探形成的地质成果;②为取得采矿权支付的采矿权使用费和采矿权价款。账务处理如下:

借:递耗资产――矿产资源资产

贷:勘探开发成本――××项目(由形成的地质成果转入)

银行存款或其他应交款――应交采矿权使用费、应交采矿权价款

实收资本――国家资本金(由债转股形成的)

2.3.2 矿产资源资产的折耗

矿产资源经营企业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实际上就是矿产资源资产的耗用,应将其通过“累计折耗”转入“采矿成本”,累计折耗如同固定资产的折旧,但由于开采量不同,因此在折耗的计算上区别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宜采用产量法[3]计算。笔者认为,尽管目前在以矿产品销售收入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中考虑了回采率问题,但依然存在“弃瘦拣肥”、盲目开采、过度开采现象,因此建议按照开采量征收,即:

每期应计提的折耗额=每期开采数量×单位产品折耗率

借:采矿成本

贷:累计折耗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原材料

累计折旧

其他应交款――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

开采出的矿产资源加工成矿产品时,要确认入库的矿产品,即借记“矿产品”,贷记“采矿成本”;将矿产品销售取得销售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贷记“营业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结转成本,即借记“营业成本”,贷记“矿产品”。

2.3.3 矿产资源资产的减值

尽管矿产资源的初始计量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但由于矿产品市场波动性比较大,而且按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借鉴美国的SFAS No.69,矿产资源企业应使用标准化的贴现现金流模型对矿产储量进行价值评估,计算公式为:

t=1,2,3,…,n。式中,t表示剩余开采年限;i表示折现率,一般用资金成本率表示。经过减值测试,如果矿产资源价值小于矿产资源资产的账面价值,将其金额计入“递耗资产减值准备”,即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矿产资源资产减值准备”,贷记“ 递耗资产减值准备”。

2.3.4 矿产资源资产的转让

矿产资源资产转让分为全部转让和部分转让,由于部分转让难以确认转让部分的折耗和减值,因此不确认收益;只有在全部转让时,进行如下处理:

借:营业外支出

递耗资产减值准备

累计折耗

贷:递耗资产――矿产资源资产

应交税费等

如果为收益,则计入“营业外收入”账户。

主要参考文献

[1]谭旭红,曾晖.矿产资源会计核算方法的研究[J].煤炭技术,2007(1).

篇3

第一条为加强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管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或者工程建设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矿产资源登记统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登记统计,包括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和矿产资源统计。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查明、占用、残留、压覆矿产资源储量的类型、数量、质量特征、产地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登记的活动。

本办法所称矿产资源统计,是指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储量变化及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统计的活动。

第四条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登记统计的管理工作,但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矿产除外。

第二章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第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或者建设单位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一)探矿权人在不同勘查阶段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

(二)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

(三)采矿权人因变更矿区范围等调整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

(四)停办或者关闭矿山后有残留或者剩余矿产资源储量的;

(五)工程建设压覆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

(六)省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矿产资源储量。

采矿权人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发生重大变化后新计算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决定是否登记。

第六条登记矿产资源储量时,应当向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

(二)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审查)意见书;

(三)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及主要附图、附表、附件。

除提交前款规定的资料外,探矿权人、采矿权人还应当同时提交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复印件;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建设单位还应当同时提交国土资源部或者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批准文件。

第七条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探矿权人查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通过后15日内,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

(二)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同时办理;

(三)采矿权人因变更矿区范围等调整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变更登记手续时同时办理;

(四)采矿权人停办或者关闭矿山残留或者剩余的矿产资源储量,由原发证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采矿许可证注销手续时同时办理;

(五)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的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由批准建设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时同时办理。

第八条经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第九条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完成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手续之日起10日内,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情况通知矿区所在地的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章矿产资源统计

第十条矿产资源统计调查计划,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报国务院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全国矿产资源统计信息,由国土资源部定期向社会。

第十一条矿产资源统计,应当使用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并经国务院统计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及其填报说明。

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包括采矿权人和矿山(油气田)基本情况、生产能力和实际产量、采选技术指标、矿产组分和质量指标、占用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情况等内容。

未列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查明矿产资源储量、压覆矿产资源储量、残留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和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的相关情况,依据矿产资源储量登记书进行统计。

第十二条开采矿产资源,以年度为统计周期,以采矿许可证划定的矿区范围为基本统计单元。但油气矿产以油田、气田为基本统计单元。

第十三条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1月底前,完成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填报工作,并将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一式三份,报送矿区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计单元跨行政区域的,报共同的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开采石油、天然气、煤层气和放射性矿产的,采矿权人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完成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填报工作,并将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一式二份报送国土资源部。

第十四条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下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上报的统计资料和采矿权人直接报送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进行审查、现场抽查和汇总分析。

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将审查确定的统计资料上报国土资源部。

第十五条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履行下列统计职责:

(一)经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后通知的和本级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录入、汇总;

(二)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的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的组织填报、数据审查、录入、现场抽查;

(三)经登记的矿产资源储量和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占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变化情况的统计;

(四)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统计;

(五)向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条第(三)项、第(四)项统计资料。

第十六条填报矿产资源统计基础表,应当如实、准确、全面、及时,并符合统计核查、检测和计算等方面的规定,不得虚报、瞒报、迟报、拒报。

第四章登记统计资料管理

第十七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统计台账及数据库的管理。

上报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应当附具统一要求的电子文本。

全国矿产资源登记统计数据库由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建设单位应当建立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妥善保管本单位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统计台账及其他相关资料,并接受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现场抽查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时,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和建设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并如实提供相关数据资料。

第十九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或者建设单位要求保密的矿产资源登记统计资料,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保密。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本行政区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信息,提供有关信息服务时,应当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人员具体承担登记统计工作,定期对登记统计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章法律责任

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 矿产资源利用状况 矿块 储量分割对比

[中图分类号]P6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98-1

社会建设、采矿、矿业管理对一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影响情况是,基本建设可能对矿山的开采产生限制。譬如国家规定铁路两侧各一千米范围内不允许有采矿行为。故在此范围内,原先已经过勘探而未开采的矿产资源将不允许再开采。因此原勘查矿区范围被分割成建设压覆区和未压覆区两部分;矿山的矿体开采后,被分割成开采区和未开采区两部分;勘查矿区的一部分区域获取了采矿许可,该勘查矿区的矿产被分割成已占用和未占用两部分。另一方面,由于矿区阶段性的补充勘查或开采活动,矿区原有矿块的资源储量会出现实际增加或减少的现象。矿产的储量变化信息是通过对于同一赋矿单元-矿块的资源储量进行实地核查后,进行矿块储量分割对比时得以确定的。

为了能准确掌握矿产资源的利用现状,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全国性矿产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是采用了对矿区计算资源储量的最小单位-矿块的分割对比方案。通过对开采前、后的勘查和开采情况的实地核查和资料分析,对其包含的矿块在核查前、后的矿产资源储量作分割和对比,据此确定出矿块采空、保有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和矿块当前的实际矿产资源储量。将不同范围内全部矿块包含的各种矿产的资源储量按分割属性归类统计汇总,即可掌握局部或全局的矿产资源利用状况。譬如,可确定出某区域范围的某种矿产已占用和未占用的资源储量、已采空和保有的资源储量、已压覆和未压覆的资源储量等。

通过对矿区阶段性地开展储量分割对比工作,可达到对矿区矿产资源储量实时监控的效果。综上可以看出,储量分割对比是全面掌握矿产资源利用状况的关键点。下面通过创建矿块的储量分割对比表实例来解析矿产资源储量分割的步骤和方法。

1矿产资源储量分割单元的确定

储量分割是在矿区储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矿区在前期进行储量估算时,已经进行过矿块(或称块段)的划分,这些矿块就是进行储量分割对比的基本单位。

2确定矿块包含的矿产及其组合关系

一个待核查的矿区有多少种矿产以及各种矿产的共伴生关系必须先理清楚,这是进行矿块编号的前题条件。表1是一个矿区的矿产及其组合的统计表(注:该矿区有铜、铅、锌、硫、铁5种矿产,该表仅抽取了原表的部分内容)。

3矿块编号规则

按照下述规则对核查矿区内的矿块进行统一编号。

(1)分割前矿块编号=储量类型+矿块序号+主要矿产代号

例如,D11Pb表示D级资源储量,矿块号11,主要矿产为铅矿。

(2)分割后矿块编号=占用情况代号+储量类型+“-”+矿块序号+矿产代号

其中占用情况代码有B、C、W,分别代表保有、采空、未占用。

例如,B122b-1Cu,表示保有资源储量,122b类储量类型,块矿号1,主要矿产为铜矿。

C122b-1Cu,表示采空资源储量,122b类储量类型,块矿号1,主要矿产为铜矿。

4储量数据分割表的编制

矿块分割对比表的编制是储量分割对比工作的关键环节。

在矿块分割对比表上,同一个矿块的矿产资源储量被分为分割前、分割、分割后三部分,其逻辑关系是,资源储量分割前的总量等于分割的总量,分割后的总量等于分割总量与增减量之和。矿产增减量的存在是由于矿山生产后的补充勘探或矿山开采活动引起的。

表2为矿块分割对比表实例,它包含一个完整矿块(C1Cu)的数据,含义如下:

矿区编号为362204001。其中的一个矿体编号为Ⅱ3;该矿体的一个矿块编号为C1Cu,该矿块含有铜矿、硫铁矿量两种矿产,其中铜矿为主要矿产,硫铁矿为伴生矿产;矿石类型分别为硫化铜矿石和黄铁矿石;矿石品级未分。

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 效果 评析 制度建议

1994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建立。矿产资源补偿费是指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依法向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的费用。其征收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益。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征收范围包括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都应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从价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金额=矿产品销售收入×补偿费费率×开采回采率系数。其中:开采回采率系数=核定开采回采率/实际开采回采率核定开采回采率。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目前按照矿区所在行政区域实行三级征管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按比例分成,中央与省、直辖市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5∶5;中央与自治区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为4∶6。使用方向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

一、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方式改变,增幅变大。从1994年到2005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式为上级征管部门对下级征管部门下达指标,而2006年以后,国土资源部不再对省级资源补偿费征管机构下达征收指标,而是要求各征管机关对矿山企业实现应收尽收、足额征收。1994年至2005年11年共征收210.5亿元,而2006年至2008年3年共征收260.7亿元。二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增速与资源产品价格具有协调增长关系。根据统计数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开征以来,整体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增速并不稳定,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与资源产品价格具有协调增长关系。三是矿产资源补偿费在地质勘查投入中成为主要力量。矿产资源补偿费在使用方向上明确规定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成为非常重要的地勘投入力量,尤其在地方地质勘查投入中不可或缺。

二、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运行效果简评

1、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政策运行效果

(1)建立并完善制度。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国务院第150号令),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正式建立。其征收目的是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征收范围为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的企业或个人,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由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征收,确定了省、市、县三级征收体制和收缴日期,并确定了中央与省、自治区的分配比例,规定了补偿费的减免条件。

(2)简化缴库程序。1997年,财政部、地质矿产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改变矿产资源补偿费缴库办法的通知,将“平时全额就地上缴中央金库,地方分成部分,年终通过结算由中央财政返还” 改为“按分成比例分别入库,年终不再结算”。 其目的是减少资金在途周转环节,确保地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及时到位。

(3)重点加强使用环节监管。在国发150号令中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国家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同时2001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下发《矿产资源补偿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专门针对中央分成所得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方式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矿产资源保护支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费补助”,使用对象确定为“具有地质勘查或同类资质的企事业单位、独立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强调“勘查支出用于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出及其他重要地质勘查专项支出”,“保护支出主要用于独立矿山企业为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及回收利用水平而进行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改造”,“补助经费主要用于补助征收部门管理及人员经费”。矿产资源补偿费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4)加强征收环节监管。2006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三个相关文件:第一,下发《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监督矿山企业开展矿山储量地质测量,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和矿业权评估等必须以经审查的矿山储量年报为依据”,将储量动态监测与补偿费征收挂钩;第二,印发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 促进煤矿回采率提高的通知》,将煤炭回采率与补偿费征收挂钩,并且加强对煤炭资源补偿费的征收工作;第三,印发了《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的通知》,对补偿费征收实行应征尽征的原则,规范管理补偿费减免,严格补偿费入库管理,严禁违规设立过渡账户,加强补偿费专用票据的使用和管理。

2、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运行效果评析

(1)矿产资源补偿费增长趋势明显,但是波动较大。根据1998年至2008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统计数据,矿产资源补偿费年均增长超过10亿元。除去2003年略有下降外,其他年份均为增长,尤其是在2005、2006、2007、2008四年,年增长额分别达到12.3、15、31.5、23.4亿元,增幅明显。矿产资源补偿费从长期看增势明显。但是从增长幅度与增速来看,矿产资源补偿费又具有较大的波动性,2007年增速达到54%,而2008年骤然下降到28%,其他年份增速也是波动明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征管制度具有一定的波动,不是一套成熟稳定的征收机制。

(2)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数额逐年增加。近年国内外矿产品市场火热,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快速,国家地质工作也逐步加强,据数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用于地质勘查投入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累计达到41.11亿元,占补偿费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0%。

(3)补偿费对地质勘查投入资金结构有所调整。近几年随着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矿产资源补偿费用于各矿种的比重也在不断调整。2002年,补偿费投入能源矿产的比重为14%,而2007年对能源矿产的投入比重占到31%,符合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实际要求。补偿费用于金属矿产的地质勘查投入2002年为50%,2007年为45%,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从投入的绝对数额来看,仍然处于增长趋势。

(4)收益分配向资源原产地倾斜。矿产资源补偿费收益分配制度在国家层面上没有体现,但是在一些资源丰富地区,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使用和分配重新规定,其分配向资源产地倾斜。比如,新疆矿产资源补偿费完成上缴中央财政部分以外,地方部分全部返还给资源所在地,甘肃在最大程度上将资源收益分配向市县基层政府倾斜,矿产资源补偿费取消返还,就地缴库,就地分成,这些做法对旗县鼓励很大,如自治区征收的,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分配比为40%∶29%∶31%,盟市征收的,中央、盟市、旗县分配,比例为40%∶24%∶36%,旗县征收的,中央、旗县分配比例为40%∶60%。

三、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存在问题研究

1、征收机构不统一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中最直接的问题是没有明确规定管理机构,造成各地征收机构不统一,征管人员及经费不能有稳定来源。

管理机构的不统一,造成补偿费征管制度在地方没有真正贯彻执行,基层征收部门在管理上认识不统一、重视程度不一样,存在储量、开发、财务、办公室等不同部门负责的现象。同时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涉及技术性问题,专业性强,因此,征收主体的不统一会导致补偿费在维护国家所有权方面功能减弱。

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人员和经费不足。全国矿产资源征收机关普遍存在没有专项征收经费,导致征管机构编制和经费没有落实。由于实行“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的财政管理体制,差额预算和自收自支事业编制的人员经费难以保证。

2、征管方式不灵活

征收制度中的可操作性主要涉及到计算补偿费时如何与储量消耗挂钩、在计算产品价格时如何确定销售价格、费率、减免条件等,目前的征管方式征管成本高、效率低。

矿产补偿费征收与储量、回采率挂钩进行核算需要具备特殊条件。如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具备较完善的财务制度,又有专业的勘测队伍和人员,因此比较便于操作;而小企业大多不具备完善的财务制度,也没有勘测力量,对于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计价操作方式,无法与储量、回采率挂钩征收补偿费。同时,对于动用储量与核定回采率参数确定的难点在于,其既需要有资质机构,又需要企业出资,导致储量结果的真实性不确定。

矿产资源补偿费减免条款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在部分省市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部门认为当地补偿费减免应按照国家规定,应缴的应该全部入库,而减免部分应该再由国家退库,不是就地减免,这样有违国家法令。而实际操作中又没有具体的退库管理使用办法,如果全部上缴国库,在财政制度上需要较长的退库周期,因此在操作中不能按照国家法令执行。

3、利益分配不合理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资源所在地方政府得到的资源补偿费只占补偿费总额的40%,同时,由于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尚未建立,致使当地政府、地方老百姓不仅没有从资源开发中获得好处,还要承受开采矿产资源人为造成的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地方政府及管矿、护矿、找矿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四、矿产资源补偿费征管制度建议

1、强化征收主体,稳定征收队伍

由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需要比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因此,建议将征管主体强化,强化国土资源部门的征管主体功能,建立一支稳定的征收队伍,具备法律、矿山企业生产、财会、补偿费计算等全面知识和技术,体现其在专业和技术上的特殊性,从而在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上发挥作用。

2、转变征管方式,由被动征缴变主动申报

补偿费征管方式涉及到交费者的主动性、征收成本、征收效率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征管程序和手段上进行调整。目前的征管方式存在征收成本高、效率低、矿山企业交费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因此,应该将被动征缴变为主动申报。建议针对主动申报式的征管方式,应该在纳费登记、纳费申报、纳费缴纳、纳费稽查四个环节进行程序设计。纳费登记主要解决费源问题,纳费申报主要是矿山企业在交纳的规定、方式上进行设计,缴纳环节可以考虑将大企业实行自动申报,零星小企业或欠缴企业实行催报或汇交方式,在稽查环节建议主要加强审核、批准、缴纳的监督和检查。

3、完善计价方式,尽量做到矿种全覆盖

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现状;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66-01

引言

矿产资源作为工业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内容,更是我国的国民经济支柱,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支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众所周知,矿产资源评估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战略性与前瞻性,广受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其中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矿产资源储量主要是采用地质勘查来完成的,资源储量也是衡量矿产经济价值的重要依据。基于此,我们在开展矿产资源储量评估中,必须要保障评估的可靠性、真实性、完整性,从而推动我国矿产行业能够平稳发展。

一、我国矿产资源存储量评估中的主要问题

(一)评估机制滞后,缺乏法律的支持

现如今,针对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名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行业法律,部分相关法律通常都出现在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中。可见,由于缺乏法律支持,从而导致行业职业制约手段无法实施,监督管理机制也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评估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再者,由于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机制不够合理,其中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之处,通过买方出资评估u方资源,势必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理性,这也不符合市场交换原则的基本内容。如果通过卖方出资委托,又有可能形成卖与评之间的利益链关系,再加上的当今评估机构缺乏相应的评估效果争议判断与有效推出机制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矿产资源储量评估,阻碍我国矿产行业健康发展。

(二)评估主体不够规范

现如今,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并不完善,评估机构入门门槛相对较低,部分机构并没有专职的矿业评估师,并且内部控制混乱,存在着高额的回扣关系,从而造成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还有部分评估机构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评估结果也是根据拼凑、套现等形式进行。在市场经济下,我国市场环境变化的非常频发,很多评估机构没有对评估师进行系统培训与教育,对于一些新的知识也不够了解,这不适合当今市场发展需求。此外,对于评估工作来说,很多评估机构为了能够获得短期利益,呆滞评估道德建设落后,社会信息形象差等问题,从而导致评估机构收到严重的信任危机,甚至会影响整个评估行业的发展。

二、加强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有效性的措施

(一)以法律为依托,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

对于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来说,必须要有法律作为指导依据,并通过相关的评估机制规范评估环节与工作。对于法律层面来说,制定完善的法律我们无法干涉,但通过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提高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质量,从而提高评估标准,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的积极作用。根据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人才优势,也就是通过人才推动改革进程,积极参与行业法律与规范体系内容建设工作,并提出更加严谨的评估师与评估机构的准入门槛、人员退出机制、评估准则等。

(二)构建责任追究体制,完善员工的培训体系

对于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行业来说,评估质量的好坏与评估师的专业素养有着直接关联。因此,评估行业协会需要构建评估机构执业自律、评估师执业自律、责任追究、违规惩罚、诚信记录等内容,不断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与市场推出机制等。任何机制改革都需要在原制度基础上进行创新,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机制同样如此。根据现阶段的评估方法、评估理论、评估管理,找出其中有待完善支出,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更新。与此同时,为了能够提高评估师的专业素养,必须要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加强评估师的培训工作,包括:专业培训、基础培训、道德培训、岗位培训等,从而提高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创新后续教育模式,形成一套完善的教育系统,通过灵活培训形式,实现因材施教,最终保障的评估师的专业要求能够满足岗位要求,提高矿产资源储量评估质量。

二、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方法分析

(一)断面法

该种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矿床进行评测,该种评估方法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对开采条件、研究程度、矿产质量都有涉及。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其分为若干小块段,通过估算能够得出不同类型的资源储量。该方法主要通过勘探线剖面,将矿体分为不同的块段,除了矿体边缘部分之外,每一块段两侧都要设置一个勘探线控制面,同行对块段截面积、剖面垂直距离、工程资源分别计算出块段体积,从而分析出资源储量,同时该方法还能够适用于矿床,特别是矿体厚度较大、结构复杂的情况下,由于断层分割会产生重叠问题,矿体会呈现出褶皱状态,通过该方法能够综合不同地矿情况,最终得出储量评估。

(二)地质统计评估方法

地质统计评估方法主要是将变量理论作为基础,采用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不仅能够对结构中的变量进行统计研究。同时也能够作为较多样本的个体为基础,通过充分考虑品味空间变异性和矿化强度在空间中的分布特征,从而保障估算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其可信度更高。近些年来,国际各国与我国技术人员联系相对比较密切,并且一些研究学者的矿产资源评价软件也获得了相关部门许可,在我国应用也愈加广泛。

(三)SD评价法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的现状与方法研究

韩军魁 石少坚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河北 石家庄 050056)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我国矿业投资与开采资本市场日见繁盛。同时,近些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社会各个阶层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要求矿产相关企业必须要保障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工作。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平谷市场发展还存在漏洞,包括评估机制不够完善、评估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市场混乱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矿产资源体系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现状;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166-01

SD评价法主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该方法主要采用了SD动态分维度几何学理念为基础,从而实现一种几何储量评估方法。该方法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并且通过提出精准的概念,让相关勘探人员根据矿床实际需求,从而控制工程的稀疏密度。SD评价法能够针对不同的矿种和矿产勘查开发的各个阶段,通过对几何理论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估算,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表明,SD评价法非常适用于矿产资源储量评估中,通过对勘查地区进行储量计算,将所有的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矿产资源储量勘查成本,从而提高了评估工作效率。从实际应用情况分析,SD评价法能够根据定量划分形式评价地质可靠性顶级,并且根据新分类标准自动确定矿产类型。并且SD评价法在几十年的创新发展中,能够动态测量矿产资源储量精度,能够计算绝大部分的矿种储量。此外,由于SD评价法能够勘测地质等级,因此该方法还能够评估资源储量探采风险,并且计算出不同段块的储量。

结束语

总而言之,矿产资源储量评估的可靠性与精准性对矿产开发工作至关重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基于此,我们必须要充分分析矿产资源储量评估中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不断完善评估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强化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等,为矿产资源储量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不同的勘探区有着不同的地址特征,需要选择合理的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方法,从而保障评估质量。

参考文献

篇7

作为国有资产的矿产资源如何有效地按市场规律运行,已成为建立我国现代矿产资源管理体制的核心问题。目前,矿业权一级市场尚不完善,二级市场发展不活跃,有形市场建设尚未全面推开,非法交易、变相转让矿业权现象还普遍存在。一级市场作为矿业权市场的基础和源头,对矿业权市场健康发展尤其重要,如何通过一级市场这个龙头有效带动矿业权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各级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实践中深深感到,建立矿产资源政府储备机制是加快矿业权市场化进程的有效措施。

1矿业权市场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矿业权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矿业经营、矿业权流转正在逐步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1.1政府主动抓局面未形成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矿业权市场的管理还不是很到位,一级市场建设很不规范。

1.1.1宣传不到位依法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的法制观念还未被各级领导、矿业权人全面接受,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时国家分配、无偿使用的思想上。由于思想认识的滞后,使矿业权市场发育明显慢于土地市场。

1.1.2基层政府推动机制未形成矿业权的出让主要由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操作,出让成本费用由本级财政分成中列支,而两权市场收益分配中地方政府收益比例偏低,造成组织矿业权出让的积极性不高。

1.1.3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各地矿产资源丰度、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在地方经济中占有的地位不同造成了政府重视程度不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在丰厚利益的影响下,地方政府比较重视矿业权市场的整顿、管理和规范。而矿产资源贫乏地区,由于矿产资源产业的影响力偏低,矿业权市场发展迟缓。

1.2矿业权流转存在薄弱环节目前,各种名目的矿业权非法转让行为比较普遍,有的转让不登记,有的擅自转包他人开采,有的以变更为名行转让之实。对私下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在调查取证时,矿业权人和受让方多数不配合,查处难度较大,即使查处也多采取督促其补办转让手续了事,很少进行严厉处罚,打击力度不够。我国矿山企业多数属于小型矿山,发证权在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而小型矿山由于规模小,经营门槛低,其流转数量和频率都很高,而小型矿山的转让审批权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由于上报环节多,审批时间长,采矿权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畏难发愁情绪。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管理不力或者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也是导致矿业权非法流转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1.3矿业权价款评估存在漏洞矿山企业有偿处置的采矿权价款以评估价为依据,评估结果关系到国家资源性收益的多少。评估结果与储量核实报告及价款评估方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核实报告及评估报告大多由企业先期垫付费用,待缴纳采矿权价款时再扣除。企业为了少缴价款,极力授意编制者压低矿产资源储量,虽然储量核实及价款评估有严格的编制规范和审查批准程序,但是由于企业储量数额大,指标选取也有一定余地,给国家收益造成了很多隐性损失。评估机构资质入门条件过于宽泛,评估市场存在恶性竞争现象,评估师队伍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

2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的必要性

要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建立规范的矿业权市场,从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入手,首先规范矿业权一级市场,是推动矿业权市场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1维护矿业权市场秩序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国掀起了一阵圈占探矿权的热潮。由于现有法律制度对探矿权使用费和最低勘查投入的规定偏低,致使相当比例的探矿权人不是以找矿为目的,而是圈而不探,伺机转让,牟取暴利。个人、企事业单位凭借搜集和掌握的地质资料,登记了相当规模的探矿权。这些探矿权一部分是原来国家投资探明的矿产地,没有大的勘探风险,一经转让就可以赚取巨额利润,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益流失严重,也扰乱了矿业权市场秩序。在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尚不规范的情况下,建立储备制度,将有利于整治矿业权市场秩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圈而不探的探矿权通过注销进行储备;对没能力进行勘探的探矿权通过收购进行储备;对国家已经探明的矿产地和有找矿前景的空白地进行全面勘查并纳入储备。对已经储备的各类探矿权,通过公开出让尽快形成政府收益。随着储备机制的建立和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推进,规范储量报告和价款评估报告编制程序,由财政资金支付编制评估费用,有效防止企业故意缩小储量数据,逃避或少交采矿权价款,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资产收益。

2.2扩大矿业权市场的需要以山东泰安为例,固体矿产储量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石膏、岩盐、自然硫、铁、煤等矿产储量丰富,虽然有些已经被探矿权、采矿权占用,但是由于总量大、面积广,通过全面规划和调整,可供储备的资源量非常可观。据初步测算,可纳入储备的石膏资源量100亿吨,岩盐20亿吨,硫30亿吨,铁3.6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已被生产矿山全部占用,现在正在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境内所有煤矿采矿权应收价款收入可观。出让关闭煤矿剩余储量、压覆煤炭资源储量以及为现有煤矿办理扩界,也可以形成可观的收益。另外,金、银、硫铁矿、各类灰岩、花岗岩、建筑用砂、萤石、长石、地热、矿泉水等矿种也有相当储备潜力,如能充分储备,潜在经济价值和对当地财政的贡献也是非常可观的。

2.3促进矿业权市场良性发展的需要仍以泰安市为例,泰安矿产开发利用程度高,矿业及下游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矿业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煤是构成矿业产值的主要矿种,按照目前生产能力,十几年后大部分煤矿会因为资源枯竭而关闭。要保持矿业经济的稳定增长,矿业开发必须由以煤炭开发为主向煤、铁、金、石膏、岩盐等多矿种规模开发转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市矿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建立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将有利于地质找矿,增加矿产资源储备。通过“储备”这个平台,统筹安排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进行公益性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吸引社会资金用于地质勘查,获取更多的新增矿产资源储量;调节和优化矿业结构,重新合理配置和融合资源;发挥“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作用,拓展市外资源,缓解市内资源紧缺压力,以市场促进找矿,以找矿扩大市场,提高矿产资源对矿业经济的支撑能力。

2.4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工作的必要补充由于矿业经济迅速发展,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部分矿业权人钻法律的空子,对地表和露天矿产,以极少的勘查投入获取暴利;更有不法分子受经济利益驱动,无证乱采乱挖国家资源。对此,仅靠行政手段已达不到应有的整治效果。建立一级市场,则可以通过收购、登记、出让矿业权等经济手段来调控矿业权市场,疏堵结合,缓解行政管理压力,达到维护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良好秩序的目的。

3发挥矿产资源储备机制的推动作用

3.1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无证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重点矿区的巡查,维护矿业秩序。对矿权一级市场收益应进行合理分配,出让成本应在入库分成前予以扣除,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保护资源、挖掘矿业发展潜力的积极性。

3.2对可纳入储备的资源进行调查

3.2.1空白地中具备一定找矿前景的区域对尚未设立探矿权、采矿权的空白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资料查阅和现场踏勘,对具备找矿前景的区域逐个建立档案,为政府纳入储备做好准备。

3.2.2未设立矿权的国家投资探明矿产地对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投入勘查的矿产地进行调查,哪些已经被采矿权占用,哪些被探矿权占用,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对资源储量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出让方式进行论证,能出让采矿权的不能出让探矿权,实现矿产资源的收益最大化。

3.2.3灭失的矿业权对注销的探矿权进行资料分析,对具备找矿前景和市场需求的进行登记,为重新出让探矿权做好准备。对已关闭矿山进行全面调查,搜集整理剩余资源储量状况,结合现有相邻生产矿山的扩界,分析论证其再利用的可能性和出让对象及方式。

3.3挖掘储备潜力加强国家级公益性地质工作,通过基础性地质工作为社会各界提供公共产品,为商业性地质勘查提供基础性地质信息,降低商业性投资风险,改善地质勘查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建立和完善各级矿产资源勘查基金,发挥地勘基金引导社会投入、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的积极作用,形成投入—成果—收益—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增强地质勘查的自身造血功能。积极实施各类财政投资项目,矿产资源收益分配适当向基层倾斜,提高地方政府投入地质勘查的积极性。

3.4加强监督管理,为政府储备腾挪空间通过探矿权年检和日常监督,强化县级国土资源系统的监督检查职能,充分发挥勘查督察员的作用。通过严格检查,对年检不合格的项目全部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整改情况跟踪核查,注重现场和原始资料核实,对不整改和经整改仍不合格的项目坚决进入处罚程序,力求各类违法勘查行为得到彻底查处。通过严格管理,使无投入或者投入很少的项目尽快注销,使投入不足的项目尽快充足投入,实现地质勘查的预期目标和任务。

篇8

新疆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原因

(1)有关资料显示,新疆矿业总产值特别是优势矿产资源矿业总产值占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大力促进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并引发各种地质灾害等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反过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当前,举全国之力来服务新疆,加快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实现新疆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需要矿产资源的持续供给,以提高物资保障。这就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比较配套,部分矿产探明储量较多,矿产远景和开发潜力很大,矿石质量较好且矿产分布较广。但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利用程度都较低,不适应新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我国现在还是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新疆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转变阶段,新疆地区传统的矿业经济开发模型主要是粗放的依靠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来支撑经济的增长,资源浪费大,综合利用较差,这种形式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度不利的,并且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会严重削弱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遭到损害。事实也证明这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应该及时地加以改变。为了在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等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可承受的限度内保障新疆矿业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对矿业开发利用战略进行重大调整,这就迫切的要求我们构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使新疆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也是矿产资源利用的高强度期。我国对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量将超过美国而名列世界第一,矿产品的需求总量也将跃居世界第一。而我国实际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勘查规模一度萎缩,大量找矿信息得不到验证,一些主要的勘查任务难以及时完成,导致矿产储量减少的矿种增多,资源保证程度下降。这就要求新疆的矿产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新疆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保持矿产供需平衡。最大限度地保证新疆和国家经济建设需求的主要矿产有可供开发的储量,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有色金属、建材与盐类矿产。保持矿产资源增长与消耗基本平衡,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2)加强矿产管理与保护。对矿产资源要实行综合勘查、综合利用的方针,提高资源效益。

(3)健全矿产政策与法律体系。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新颁布“三个办法”,并从新疆区情和矿业实际出发,建立和健全地方矿法有关的配套法规体系,把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勘查工作及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4)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污染,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代价。

建立新疆地区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安全供应体系的重要措施

1首先必须从观念意识上认识到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树立矿产资源忧患意识。认识我国矿产资源供应的严峻形势,使全社会都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珍惜自然资源。(2)树立“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主要是:①树立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观念;②树立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观念;③树立保护生态和环境的观念;④树立持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的观念。

2建立国内矿产资源“开源”、“节流”体系

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开源”、“节流”是首要选择。(1)“开源”———增加矿产资源储量与资源量,开拓新的矿产资源及后备资源基地:①加强探明矿产资源是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②开拓新的矿产资源基地和新的矿产资源;③充分利用长期积累的地质勘查工作经验,合理部署地质勘查工作,充分应用地质科学理论与先进的勘查技术方法,提高找矿效率,有效地进行地质勘查工作。(2)“节流”———节约矿产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尽力减少资源浪费:①实现节约型资源消费;②提高采、选、冶及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水平;③严禁乱采滥挖破坏矿产资源;④调整国内矿产资源开发及利用结构,调整短缺资源的消费量;⑤国内短缺的矿产,在国家经济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先用国外的资源,把国内资源保留下来,作为储备。

3依据新疆地区的矿业开发的现实状况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促进资源开发地合理有序,实现矿业秩序全面好转。加强矿产合理开发管理,严禁乱开滥挖矿产资源,补充完善节约矿产资源、保护环境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4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矿业循环经济是指地球上的矿产及矿产品遵循矿产物质的自身特征和自然生态规律,按其勘查、采选冶生产、深加工、消费等过程构成闭环物质流动,与之依存的能量流、信息流内在叠加,达到与全球环境、社会进步等和谐发展的一个经济系统。其核心是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矿产资源的传统利用模式相比,其循环经济利用模式关键就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使经济发展链条由线型转变成环型。(见图1、2)

5改善矿业投资环境

一是在有关矿产资源投资的法律上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严禁乱采滥挖活动,并与国际相关法律接轨,充分借鉴国外矿业开采、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二是改善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和环境条件;三是制订西部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减免等对外开放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一种资源,两个市场”。

篇9

关键词:矿产资源;地质工作;保障能力;黔西南州

1概况

(1)主要矿产资源禀赋状况。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东邻黔南州、安顺市,南抵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接云南省,北靠六盘水市。总面积为16804km2。区内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蕴藏量大。截至2016年底,全州共发现矿产30多种,有探明资源/储量的27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铀、煤)金属矿产9种(铁、铜、铅、锌、锑、金、银、汞、钼),分散元素矿产2种(铊、硒),非金属矿产14种(砷、水晶、石棉、重晶石、冰洲石、萤石、硫铁矿、水泥灰岩、饰面用灰岩、砖瓦用粘土、砖瓦用页岩、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砂岩、陶瓷粘土)。矿产地共153处[1]。在发现和已探明的27个矿种中,金矿资源量位居全省之首,煤、金、汞、锑、铅锌矿等矿为本州的优势矿产,其主要矿产资源禀赋特点如下:金矿是黔西南州重要矿产组成部分,全州各县(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300吨。预计全州黄金远景资源量约1000吨以上,探明的资源储量以贞丰占全州乃至全省之首,其次为兴仁、安龙、册亨和普安、晴隆。由于黔西南州的金矿赋存特点和超大的储量远景被中国黄金协会称为“中国金州”的美称[2]。(2)矿产资源勘查现状。黔西南州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以来,我州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发展加快,勘查开发取得的很大成绩,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在基本查明煤炭、金、锑、铅锌及重晶石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及其资源远景的基础上,对全州的金、煤、铅锌、锑等集中分布区,开展新一轮找矿潜力评价与勘查,均取得了较好效果。随着中央和省级勘查基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引导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矿产资源勘查。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逐步建立和改善,勘查力度加大,煤炭、黄金等矿的勘查取得良好成效,其资源储量储备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初步建成一批煤炭、黄金等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形成了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金等资源型重化产业[3]。矿业及其冶炼压延加工业已成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3)勘查和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黔西南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显露出矿产资源勘查结构性投入不足、勘查工作相对滞后。主要矿产资源如煤、黄金等储采比下降。矿山地质工作比较薄弱,地质工作程度不高;矿业权设置欠合理,有的矿种探矿权设置过密,“圈而不探”、“以采代探”的现象时有出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依然比较粗放,矿山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安全条件差,“三废”污染尚较严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多。(4)主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基本态势。黔西南州处于工业化初期、欠发达、欠开发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更多的矿产资源支撑,提升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要把黔西南州建成贵州重要的能源煤化基地和黄金生产基地,需要安全稳定的资源保障;全州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建筑原料;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开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需要依托当地矿产资源。以上均对矿产资源的有效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黔西南州对矿产资源需求是一种长期趋势,矿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不会改变。因此,建立全州矿产资源安全稳定的供应体系,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根据黔西南州内矿产资源禀赋和矿产资源大现。据预测,到2015年我州煤炭需求将为0.35亿吨,累计需求。

2加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着力点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西部十大矿产资源集中区之一的红水河—右江有色金属资源集中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滇黔桂金三角主要组成部分。已发现的绝大部分矿产资源都在地壳浅表层,中深部尚有较大的找矿空间。主要矿产资源潜力大,有提高保障程度的有利条件。通过分析黔西南州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勘查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等,笔者认为应从如下5个方面加强黔西南州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1)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提高矿产资源查明程度。黔西南州由于优越的地理、交通、水、电、气候等人文自然环境,我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相对较高,以金、煤等矿产行业对黔西南州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随着近年来的强势开发,我州的金、煤、汞、锑、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的保障年限越来越低。为了提高提高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州的一些重要成矿区带的深部找矿突破性的进展,如贞丰烂泥沟金矿、水银洞金矿、兴仁紫木凼金矿、太平洞金矿等大型矿床的勘查;主要控煤构造青山向斜、晴隆向斜、龙头山向斜等的煤炭勘查区,均显示我州优势矿产深部找矿潜力巨大。其找矿深度可达1000~1500m。(2)科学找矿、优化地勘机制。尊重成矿规律,一是要建立地质勘查工作长效投入机制,经过近期找矿实际证明,要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必须依赖大量的地质勘查工作投入;二是要充分发挥各局、各专业地勘队伍历史形成的专业技术优势与找矿勘查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好地质专家在某方面、某矿种的专业优势及对某些成矿规律上的独到认识,使深部找矿更有针对性,从而少走弯路,降低勘查经费,缩短勘查周期。破除制度障碍,一是从全州利益出发,调整不同单位的利益取向,公开公益性地质勘查成果,公开矿业权设置及各级各类规划性成果;二是要调整、明确矿权设置,运用政府职能调控,整合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业权,开展采矿权深部“空白区”找矿。(3)鼓励科技创新工作,提倡节约利用矿产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方面,我州推进整装勘查,加强深部找矿,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依赖于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和和使用利用,重点是以成矿模式为指导,加强物探技术及钻探技术等综合手段在生产中的运用,关键是充分调动创新性技术专家的积极性。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勘查开发项目收益分配新机制,奖励找矿突破有功人员。另一方面,现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低,采矿贫化率高,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严重问题十分突出。应鼓励矿山企业与地勘单位及科研院所加强联合技术攻关,一是研究金、煤、汞、锑、铅锌矿等主要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回收率、采矿贫化率的最佳指标,探寻最佳利用矿产资源的科学途径;二是开展新类型、低品位、多组分、难选冶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开发可替代资源;三是加强金、汞、锑、铅锌矿等主要优势矿产资源的尾矿开发利用研究,变废为宝,充分高效科学利用矿产资源,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4)加强矿产资源(矿产地)战略储备。黔西南州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矿产资源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全州交通、能源、通信、城镇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我州能源和矿产资源,有较强的组合比较优势。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接替区,必将为黔西南州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提供更多的机遇。但我州矿产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增多,增储增产难度加大。重要矿产的可采储量增长缓慢,找矿特别是隐伏区及深部找矿难度增大。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瓶颈的压力增大,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政府主导、市场调控、合理布局。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政府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并以立法形式,明确政府与企业职能,建立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与使用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出资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库。其次是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矿产资源战略储备,例如从财政资金上支付矿山企业储备各级矿产品;鼓励一些有实力的大型矿山企业整合那些规模小、开发能力落后的小型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对主动勘查增加矿山储量的企业应税收减免的政策;鼓励企业和地勘队伍联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国外去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从源头上占有矿产资源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石油资源储备机制其他短缺矿产矿种的战略储备可以比照进行。从管理制度上讲,一是要鼓励矿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加强低品位、难选冶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矿产资源,同时,鼓励矿山企业研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产业链条;二是通过政府调解和市场调控,加强矿产资源整合,将优势矿产资源向大型矿山企业积聚,并鼓励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严厉打击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等浪费资源行为;三是加强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开采规模,避免过度开采,造成竞相压价,优势资源不具备优势的局面,真正发挥战略矿产资源的战略意义。

3结论

通过叙述黔西南州矿产资源禀赋状况及分布特征,近年来勘查现状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提出加强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的具体措施。即加强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形成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战略持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要深化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实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加大对金、煤、汞、锑、铅锌等优势矿种、大宗紧缺矿种和重要成矿区带的勘查投入力度,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全面实施矿产资源规划,建立战略资源储备机制,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按照“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要求,抓紧建立地质找矿新机制,尽快实现地质找矿重要突破。同时,要着眼全球积极拓展我国资源安全供应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建超,桑炎涛等.加强矿业管理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J].中州煤炭,2008(1).

[2]朱东晖,崔宝宪等.地质找矿技术经济管理研究[M].地质出版社,2010(2).

篇10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0.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而在矿山的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液、废气及爆破产生的噪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大量的事实表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环境的不断恶化,又造成了资源的损毁。所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保护矿山环境的同时又要稳定矿山的生产。如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协调问题已是不可忽视的世界性问题。

1.矿产资源概述及利用现状

1.1 矿产资源概述

我国的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储量丰富;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资源地理和经济地理很不协调;浅、近、富、易、大型矿少,贫矿、难选矿、小型矿、地下矿多;开采条件多不如世界其他一些国家。

1.1.1地质条件复杂,矿种齐全,储量丰富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位于环太平洋活动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活动带的交汇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地壳运动剧烈,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广泛而频繁,地壳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截止1995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有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

1.1.2矿产资源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地质发育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以我国三列东西走向山脉为例:天山―阴山及秦岭构造带在历次造山运动中,均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以稀土、镍、铬、铜、钼、铅锌、金、铁等为主的多种金属矿带;南岭构造带则成为我国著名的钨、锑、锡、铅、锌、汞等有色金属矿带。频繁的地壳运动,使褶皱隆起地带两侧的低洼地区发生过多次沉积旋回,形成了多期而丰富的沉积矿床。从地壳演化史得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成陆较早,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相对拗陷地带;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成陆较晚,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北方多煤、多石油等外生矿床而南方则多有色金属等内生及变质矿床的主要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为资源合理配置及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但相对集中,也为大规模开采和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提供了便利条件。

1.1.3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短缺

在我国已探明的151种矿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矿种的品位都不高。例如:我国铁矿探明储量300多亿吨,保有储量531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但这些铁矿大多是品位仅为25%~30%的贫矿,平均品位不足34%,贫矿约占总量的95%,绝大部分铁矿石需经选矿加工才可入炉冶炼,可供直接用于炼铁、炼铜的富矿极少。再如铜矿,含铜在1%以上的只占36%,而大于2%的仅占6%左右。此外,锰、银、钼、硫、磷等重要矿产也是贫多富少。金刚石、铂、铜、铬、锰、钾盐等大宗矿产的探明储量明显不足,属我国的短缺矿种,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1.1.4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成矿的叠加作用比较显著,很多矿床都是由多种矿物共生或伴生组成的综合性矿床,尤以内生金属矿床最为突出。例如:我国的钒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但91%的钒分散在其它矿床之中,以钒为主的矿床仅占9%。攀枝花铁矿是由40多种化学元素、20多种矿物组成的伴生矿,其中钴的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钛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镍都”金昌矿区含有镍、铜、钴、铌、金等10多种贵重金属,同时也是我国铂族金属最丰富的蕴藏地。江西漂塘钨锡矿也含伴生矿物60多种。尤其我国选矿技术较其他国家落后,给金属与非金属的选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吸收现代技术,并密切与生产工艺相联系,才能提高矿产综合利用率。近几年来,我国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我国已经建成六大共伴生矿产资源基地,如金川过金属共生矿、包头白云鄂博多金属共生及稀土矿等。从矿业部门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大部分共伴生有价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利用。尽管如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仍有很大差距。

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1 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6%,比1991年提高9个百分点,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1.7%。

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据统计,1985-1995年累计回收价值总值约为77亿元,累计回收废钢铁3亿多吨,废有色金属750万吨,报废汽车165万辆,这不仅为我国基础材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同时也减轻了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制定了一系列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这对推动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的讨论

2.1 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些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管理,不但使矿产资源大量流失,还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水系、土地的影响。由于大量采矿活动,很多矿区的生态平横遭到破坏。因为矿山在剥岩、采矿、选矿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毁坏了植被、草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原本秀丽的山川变得千疮百孔。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大106万hm2,草地面积26.3万hm2。矿区要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引起地表下降、地下岩石破裂、及山体滑坡等地质问题。如金属、非金属采用所用的崩落采矿法,均对矿区的山体及地下岩石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引起大面积采矿地区地面下降。

矿产资源开发中固体废弃物的影响。矿产开发中所产生的废石主要指煤矸石、冶炼渣、炉渣及选矿时产生的尾矿等。这些废石排放后,堆积于矿区,不仅侵占了大量的国土资源,还对河道造成堵塞,易形成泥石流。

2.2矿山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矛盾是个长期存在的,国家环保法的颁布和资金的投入,矿管和环保队伍的建立已在大型国有矿山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量的乡镇矿业环境保护意识差,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制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长远计划。在资源开发上,理顺国家矿山、地方矿山和乡镇矿山的关系,以国有矿山为龙头,组建矿业集团,提高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矿产应向采、选、冶及材料的加工联合企业发展,一定要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这样环境治理就会多方面得到改善。

加强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对尾矿废石的利用率。各个矿产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管理,对矿产资源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废石处理技术,提高对矿区废石利用,有效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实行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政策。强化人们的矿区生态保护意识,摒弃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不等价交换等短期的经济发展。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3],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企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提高开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采矿、选矿、冶金技术水平,是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减少矿山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增大科技投入,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降低环境的污染。

3.结语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仍需要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尤为重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无污染的开发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通过各种途径,如提高开采技术、制定合理矿山规划方案等,是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形势,科学规划,才能使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立伟 梁云峰 张晓宇.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J].有色矿冶.2007.23(4):77-79.

[2] 马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1-153.

[3] 陈凯 马丽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J].轻金属原料矿山.2006.

[4] 尹志福 戴惠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问题探讨[J].湿法冶金.2004.23(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