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展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工艺展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检 索:.cn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the many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whether it is the form or the aesthetic concepts, all have deep penetration in th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raditional forms of elements, color elements, aesthetic concepts argument given to its impact, the exa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for modern display design. At the end of this article and especially for this effect, subjectively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words :Traditional Craft Art, Modern Exhibition Design, Impact
Internet :.cn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工艺美术已经愈加清晰地分流成为两种主流发展势态,一种趋势是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发展,而另一种趋势是指作为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其与现代设计的高度融合。我们不难看出,展览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种形式,也很明显的承载了第二种发展趋势,从而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协调,相磨合,相影响。
一、元素:形式上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大量繁多而又微妙的元素成为收获不同程度效果的关键。然而,如果说要搜寻传统工艺美术进入现代展示设计的痕迹,那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元素的运用上寻到线索。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互相渗透的证据则垂手可得。
(一)造型元素
首先,在造型元素方面,传统工艺美术渗透到现代展示设计的例子就比比皆是,在很多展示设计作品中,设计者都会为其带入传统工艺美术遗留下的古典元素,比如剪纸元素的装饰,古典纹样的运用,镂空形式的雕琢等。
很多设计者为了获取元素带来的复古观感,赢得更多思想复古的观者的青睐,采取运用传统元素进行设计展示的方式。设计者刻意强调“民族特色”,收获其在本民族观者心理投射出的效果。更有甚者,或许将多种传统元素强行杂糅后加至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中却得到了与之相反的效果。然而我们却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基本元素进入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痕迹,这其中也自是不乏应用优秀的作品。
很多设计设计者都会选择将古典“菱格纹”带入符合传统主题的展示设计之中,如东阿阿胶的展示设计平台中,一些专业设计团队为其设计的展示效果图,菱格纹的纹样华美而庄重的装饰在展柜之上,而作为古代药房这一木结构建筑遗留下的其他传统元素吗,也适时的配合着古典纹样设计在展柜的上方,以此取得仿古拟古的效果。
(二)色彩元素
设计者一方面将传统元素果断的带入展览展示设计方案之中,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尽所能摄取对于观者想要获取“传统”这一效果的心理期待所需要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冲击力也顺其自然地反应在色彩的表现与传达之中。
在展览展示设计中,多种色彩的结合可以传递出设计师的极度用心,设计师们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其自身所欲表达的情感,而观者亦可以在观看后的第一时间内得到这种传递出的情感,并映射出受众们早已无意识的预设好的心理期待。
设计者们迎合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展览展示作品走在“仿古”的道路上,那么,展示设计作品中表达“古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具有传统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色彩元素,如大红色、赭石、石绿等等。比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其所用的主色即是属于传统工艺美术中倍受青睐的红色,也被人亲切的称作“中国红”。红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一种裹挟着极深寓意的颜色,有时它以“警示”、“辟邪”的意义出现,有时他又寓意“吉祥”、“喜庆”,而又有时,它以“自信”“高贵”的身份展现在大众眼前。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语境之中,他亦是以此三种身份频繁出现,很显然,“中国馆”携着如此富有极端意义的红色出现,既是表现出一种对于“传统”的延续,亦是表达出国人给予的积极的心理期待,同时又极尽所能的传递出设计者赋予其“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深刻含义,完美的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与现代展示设计融而合一。
二、美学:现代对传统的审美意趣的继承
传统工艺美术元素无处不在的渗透在其中,很多设计者认为,对于当代设计而言,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使中华传统设计元素用在当代设计中既具有“民族个性”又有“时代性”,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当传统工艺美术进入到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中,展示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个部分已经为其所深深影响,现代展示设计自然也不会单纯的摄取古典元素而排弃其内在蕴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展示设计作品已经深刻的继承了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美学观念。
(一)传统工艺美术语境下的“意境”之美
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已经提出“神与物游”的美学观念,在此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物”是承载主体本身在创造过程之中“神”游的载体。那么,古代艺术家们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多是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传递出艺术家们的主体观念,这一美学思想也深深影响着当今社会的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在进行工艺制作的时候,古代一些艺术家打破了工匠们常常为了“用”从而制作的功利性制作,在很多传统工艺创作时候融入了主体的思想感情。理所当然的寻求艺术表达过程中的“意境”美。传统艺术的语境下,那些现在被我们分类在工艺美术的一类中的艺术家们就是在探寻艺术品的内在“意境”美,他们极力寻求“象外之象”、“无声有声”的艺术效果。
然而,艺术家们苦寻的“意境”美学终于体现在传统工艺美术的各个方面。如美轮美奂的宋代影青瓷,如寓意深广的皮革镂花,如以娱众乐的灯影戏等。这里每一种艺术创作都是艺术家追求探讨“意境”美的结果。
(二)“意境”美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艺术家们努力营造的“意境”也是现代设计者们多年研究后所追求与承袭的美学思想,代代相传的工艺不仅在形式上走进了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思想上也逐渐成为评判具有“民族意识”的展示设计是否带有“感情”的标准。这种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特有的审美思想,对于那些携带“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展览展示设计走向世界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考工记》曾经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辩证统一都阐释在这句话中,设计者既要具备工具的丰富,又要孕于天时,且加诸以自身变化之功,则“可以为良”。“意境”的主观阐释与客观结合,造就成功的设计作品。如在一些展览展示设计的橱窗设计之中,雕花楼空与古典园林中窗户的结合常常被挪用在橱窗设计中,这就可以配合设计者本身的趣味营造出“意境”美,达到“移步观景”的效果。
很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工艺美术常常追求的“意境”美,不仅影响曾经,亦随着时代的变迁,影响着其后的许许多多,这是影响,也是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是历史的产物,准确地说是历史生活的产物,对于其传承并且影响,甚至改变,都将是展示设计乃至设计本身的根本主题,发展,创新与改进,都将是现代展示设计的永恒目标。这里一方面揭示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验证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美学思想上对于展览展示设计的影响。
三、功用:现代异化传统的本质体现
以上这些无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都是虚幻的美学观念,而展览展示设计的根本竟也还是未曾脱离“功能化”这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现代展览展示设计在面对功用本身时,更加注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而这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来讲,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解。
传统工艺美术是建立在“致用”的目的上产生的,对于青铜器、陶器、玉器、丝绸制品等来讲,他们的“功用”大于“审美”;如一场大型人文展览的展厅设计,一次艺术品的拍卖展场设计,一个博物馆永恒主题的展示设计等,都将被观者要求达到“赏心悦目”,从而吸纳大批的参观者进行参观行为。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展览展示设计的目的都应当是“审美”大于“功用”的,或者,我们还可以委婉的表达成为,作为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来讲,都是“审美”偕同“功用”展示在观者面前的。这将是有异于传统工艺美术的极大的不同之处。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艺术的目的不是提供认知的对象,而是提供感知的对象,是要恢复人们对事物的鲜活的审美感觉”。展览展示设计本身作为一件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来讲,应当是提供给观者感知的对象,为观者提供可以感觉到美感的设计作品,那么从传统工艺美术的角度来看现代展览展示设计,我们将会发现,这将是现代展示设计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异化体现。
四、展示:传统前提下如何适应世界
传统工艺美术对于现代展览展示设计作品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在保持完整“民族意识”的“中国化”的现代展览展示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并走入全球化语境呢?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笔者在欣赏现当代艺术作品之余,略加小议。
篇2
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今世界上掌握所有景泰蓝各道工序的制作工艺景泰蓝大师。1988年被国家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评定的“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被誉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张同禄独创的“珐琅珀晶”,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新型工艺品,并获得国家专利。他的作品清逸、新颖,超凡脱俗,造型多姿多彩,小不盈尺,大可丈余,或伟岸雄壮,或玲珑秀美,或古朴典雅,或清丽自然,以奇、巧、俏、美,自成一派。
景泰蓝是用铜和釉料为主要材料的工艺品,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具体来说就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特制的柔软扁铜丝,按照设计图纸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反复烧制而成的器皿。“珐琅”是外来语的音译词,指的是铜金属表面烧制釉料的工艺品,相传珐琅器最早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中国手工艺人加以运用变化,创造了景泰蓝,属于珐琅制品里的一种高级工艺品。这样的工艺品盛于明朝景泰年间,主要使用蓝色釉料,故得此名。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工艺都是官民共享,而只有景泰蓝是宫廷独用的工艺品。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底下的陪宴桌全部用瓷器和银器餐具,可见景泰蓝在宫廷中的身份与地位,直至清末之时,景泰蓝才从宫中流入民间。
现如今景泰蓝已经变成濒危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制作的大师更是屈指可数,作为“中国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十六岁起从艺,潜心钻研,恢复了失传近200年的铸胎景泰蓝工艺,独家创作出了前无古人的“银胎景泰蓝”、“珐琅珀晶”。
张同禄的工作室坐落在首都机场高速路附近的一个大院内,这里面还分别住着其他“燕京八绝”的顶级工艺美术大师。走进张大师的工作室,一层的大厅内就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景泰蓝成品,桌面上摆放着各式未上釉的铜胎,墙壁上挂着各种景泰蓝工艺的装饰画,很是绚丽,往里走还有专门用于焊烧的工作间。
600多年来,景泰蓝的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都是各干各的,将这些工艺悉数掌握的只有张大师一人。张大师表示,当年的经历以及周遭环境对自己助力很大,张大师接触景泰蓝工艺时间早,又在工艺美校学习过三年美术知识,而后再进入工艺美术厂,从最基础的制胎干起,各个制作工序都干过,除了景泰蓝工艺,其他牙雕、玉雕、雕漆、金镶嵌等等工艺都接触到,当然,张大师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悟性也必不可少,以至于后来担当工艺美术厂的总工艺师、副厂长.张大师临摹过故宫文物的传统花样,出外交流学习过外国珐琅的制作,既通晓美术知识又谙熟制作工艺,这样的水准几乎无人能及.张大师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也不禁感慨“时势造英雄”。诚然,环境造就人,如今在这浮躁的社会环境里,还能耗费一生精力去研究传统工艺的人可是再难寻。
制作景泰蓝工艺的流程
1.制胎:用紫铜片剪出不同形状,铁锤敲打成形,然后在各衔接部位上好焊药,焊成铜胎。
2.掐丝:由于配方等原因,景泰蓝不能大面积烧蓝,只能用铜丝做成的花纹将图案分割成小块,铜丝用白芨的汁液黏结在铜胎上,加上焊药,在900°的高温中将铜丝焊接在铜胎上。
3.点蓝:将焊好丝的胎体酸洗后,用金属小铲(蓝枪)和专用吸管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填入在铜丝的凹槽中。
4.烧蓝:放入炉中,经摄氏800°左右的高温中焙烧,需反复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才能让釉面与铜丝高度一致,形成器皿外衣。
5.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细沙石、木炭等多次将烧好的蓝釉磨平、抛光,不平的地方需补釉重烧。
6.镀金:将磨平的景泰蓝酸洗、去污、砂亮后,放入镀金液槽中,通电镀金。
Q:您一开始是以什么样的角色进入到这个行业呢?
A: 一开始,我是中专毕业后考了工艺美术公司,然后被分到北京景泰蓝厂,刚到那里就是做铜胎,这是做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拿锤子把一个铜片敲成各种器型,再经过焊接组合做出各种器皿。我十六岁开始学习制胎工艺,同时又到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美术知识,毕业后分配到点蓝车间学点蓝工艺、上釉色,一年后被调到设计室进行设计,并开始接触其他工艺美术行业。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就提高很多。我刚入厂的时候叫北京景泰蓝厂,到1960年变成了北京工艺美术厂,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工厂,牙雕、玉雕、雕漆、金镶嵌等十四种工艺都有。
当时每年两届出口广交会,各种工艺的车间都得拿出作品参加,景泰蓝车间每年都能拿出好几十种作品,这样对我来讲也是无形中得到锻炼,跟各个工艺美术行业接触,学他们的材质、技巧、构思。后来我升为总工艺师,主管全厂产品的设计、质量、技术革新,无形中又学了很多其他姐妹工艺的制作长处,把其他各行各业的长处,材质的特点,都为我所用,使景泰蓝的技术和材质水平大大提升。跨行业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也带年轻人,但要培养出我这样的大师是不可能了,现在已经没有当初的环境了,与其他行业缺少切磋的机会,现在的环境太单一。
篇3
【关键词】 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工艺品三宝。又因它是中国漆器工艺的典型代表,与扬州漆器、大方漆器和四川漆器一起,被称为中国四大漆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州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类自新石器时代就认识漆,并利用漆以制器。据史料记载,虞舜时“作为食器,斩山木而伐之,削锯之迹,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可见,人类使用天然漆制作器具的历史悠久,并已深刻影响了其日常生活。脱胎漆器工艺,最早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战国时代所使用的“夹”工艺。“夹”即“夹纾”,是以天然漆来塑造器型的工艺,该工艺的方法是:先制泥胎塑型,待干后用生漆为粘合剂,涂于泥胎表面;待漆布干透后,再反复涂多次;生漆定型完全干后,把内泥胎取空,留下麻布和瓦灰的粘合体;再经过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后施以各种纹饰,便成了光亮如镜、绚丽多彩的脱胎漆器。
据考古记载,南宋时期福州就出现了脱胎漆器工艺,至清代曾一度几乎失传。到了清乾隆年间,福州人沈绍安在一次修复庙门上的匾额时,发现其木头虽已腐烂,但漆灰和所裱麻布的底胚却完好无损。此后,他结合传统漆艺,不断尝试,还原了失传已久的“夹”工艺。后又经过其他漆器艺人的不断试验、实践和改进,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州脱胎漆器工艺。
传统的脱胎漆器制作方法有脱胎和木胎两种。脱胎,即“夹”工艺,现在只是将原胎泥进为石膏、木模等,其后续工序不变;木胎,主要是用楠木、红木、樟木等硬质的木材为原胎,如“庙门上的匾额”工艺,不需要经过脱胎这道工序,直接打磨和涂漆、髹漆、绘制纹样,便成了漆器。
福州传统脱胎漆器工艺包括设计与制作两个过程。漆器作为手工制作,体现了传统手工艺生产中的设计思想,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的。而现代漆器器型创新设计要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需求两方面出发,以特定的主观创造意识为原点,通过现代设计理念、产品观念的创新,融入福州地域文化;同时,吸取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弘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此构建现代漆器器型设计路径,以审美与功能为目标,才能提高福州脱胎漆器器型设计水平。
一、设计理念与产品观念创新
(一)设计理念创新
福州脱胎漆器主要有艺术品和日用品两类,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往的脱胎漆器品种很难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消费方式。如何在现代高科技手段下利用新材料、新工艺,开发出新的漆器器型产品,设计理念的创新便成了重要一环。
过去,福州脱胎漆器的设计理念主要依靠漆器艺人师承的审美经验。由于工艺技能与材料应用有限,再加上艺人们文化水平偏低,他们自然对综合因素考虑得少,造成漆器产品市场层面窄、审美品位低、社会消费单一、影响力不足。当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漆器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漆器自身的工艺器型、设计人才水平有关,还与前期的市场调研、合理的市场定位、工艺程序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和销售方式设计等诸多运作环节有关。这种将漆器产品设计纳入到市场消费层面、制作成本、工艺技术以及审美文化等多层面综合考虑的理念,是比较客观的、科学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漆器产品与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相关联,还体现了在漆器产品设计中艺术品味理念的综合性,如把脱胎漆器纳入日用品工艺、雕塑艺术、陶瓷艺术、玻璃艺术和装饰艺术等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设计构想。福州的漆艺家陈杰就是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将脱胎漆器应用于现代手镯、漆盘、漆家具的设计上的。而台湾漆艺术家李幸龙设计制作的一批以陶、玻璃为胚胎体,局部髹饰漆工艺艺术品,很好地利用了不同材质间的对比关系,实现了漆器工艺与多种艺术间的审美融合,取得了较好的视觉设计效果。
(二)产品观念创新
福州脱胎漆器久负盛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80年代初,福州第一、第二脱胎厂产品曾是国家创汇的企业,年出口创汇多达800多万元。80年代后期,受市场经济冲击,漆器传统工艺面临市场萎缩的危机。原本兴盛的产业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呢?这使我们不得不对福州脱胎漆器产业的未来进行思考。这对于脱胎漆器产业的复兴与发展、变革与进步以及产品观念的创新十分重要。
脱胎漆器的发展自战国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是在农耕的生产结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逐渐形成的传统漆器工艺。随着社会进入21世纪,传统漆器工艺的形态必须与当下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产生密切联系。工业社会讲究标准化生产,同时网络信息、互联网对传统漆器工艺与生产的地域性结构与市场的肢解,打破了长期以来农业社会生产结构中漆器工艺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模式。这种生产、经营模式的变化必将导致漆器产品观念的改变,要求实现其产业的转型,现代漆器产品生产面临着新问题,如大规模生产下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快餐文化等等,这使人们不得不对漆器产品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市场与文化价值等进行再思考。因此,漆器产品观念创新的内涵,就表现在如何解决传统漆器产品向现代转型、历史的积淀与当今社会的有机结合、手工生产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整合、地域性特征与民族性的坚持与保护等问题上。此外,当下社会的生活方式对福州脱胎漆器造型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现代家庭装饰要求既要有传统漆器工艺的审美特征,又要有适合于现代家装陈设的时代艺术性;公共环境空间装饰对大型漆器产品的需求,需要其具备同环境设施相融的装饰;商务礼品对漆器产品要求,要其尽显华贵,符合有文化品味、有礼仪、有情感的商务活动性质;现代旅游市场对漆器的要求,要其具有福州地域文化特色和工艺性,且物美价廉;现代民俗文化活动对漆器使用也有特殊的要求,即既能体现与民俗文化活动相联系,又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内涵;漆器收藏市场对漆器产品也有其要求指标,如必须不能量产或标准化生产,具备特殊性工艺和创作性艺术价值,有潜在的良好的升值空间和文物价值等等。现代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对漆器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产品创新观念具有深刻意义。它改变了传统漆器生产制作的单一性,须具有多元化发展模式与多样化生产的意识。设计观念创新应结合现代社会对脱胎漆器的不同要求,合理定位设计思路与生产规模,以适应市场不同群体对漆器产品的需求。
二、融入福州地域文化特色
脱胎漆器在福州兴起发展,并形成特色产业,这与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脱胎漆器要求漆面平滑丰腴,不能有瑕疵,要达到“骨肉筋皮巧作神”,因而需要较长的生产周期,最短需10天,最长达110天左右成品。在其生产期间每道工序都得有干固间歇时间,而其中对漆性的掌握,即漆膜干固光亮更需要掌握气候多变的因素,稍有不慎,达不到完美质量要求就得返工。脱胎漆器对生产中的气候要求高,环境越潮湿漆器越容易阴干。而福州的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空气湿润,这些自然环境为脱胎漆器的生产制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
福州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对脱胎漆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福州丧葬习俗,十分繁琐而奢侈。做“七”与“漆”同音,人死后七天一“祭”、一次佛事,“七祭”四十九天除灵止。每一次祭祀时,各类用金银箔纸制成的纸钱,烧(捎)给阴间的亲人,作为对逝者寄托的哀思。福州人在棺木表面上要上七道漆,将金银箔碾成泥状的金泥、银泥局部薄涂于棺木漆表面,同时,还嵌以螺钿,以达到耀眼夺目、金碧辉煌。
福州人对金银箔、螺钿的特殊喜好,使得他们在制作漆器时,将两者作为重要的髹饰材料应用于其上。这种金银箔手法也常用于脱胎漆器上,是福州脱胎漆器的髹饰技艺之一,即“薄料”法,它赋予了漆器吉利富裕的象征。
由此可见,福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地域文化直接影响并推动着脱胎漆器的发展。
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设计思路
(一)“洋为中用”
明清时期,福州对外贸易十分活跃,这对脱胎漆器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福州频繁的海外贸易使得福州脱胎漆器大量出口到欧洲、印度、朝鲜、日本等地,外销刺激了脱胎漆器的发展。为适应国外消费者的审美需求、适应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习俗,当时的漆艺人也曾思考过将国外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融入到漆器产品中。因此,出现了各类供西方人使用的漆器制品,如咖啡器具、茶具、香烟盒、红酒具等。福州脱胎漆器的著名艺人李芝卿于1926年东渡日本钻研漆艺,回国后整理了“传统工艺技法”,创新了金银平脱和印锦技法。
如今,福州的漆艺人大多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他们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较高的审美素养、熟练的造型能力以及对漆器工艺的热爱,使得福州漆器造型有了质的提高。如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福州漆艺家沈克龙,他的漆器作品就是运用抽象思维与现代表现手法,将几何造型作不同形态的切割、折屈、扭转、凹凸等处理,使漆器造型结构变得生动有趣、形态组合丰富变化并将节奏韵律融合于漆器造型工艺中,使其作品更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此外,我们从“中国上海艺术双年展”、“日本传统工艺展”、“台湾漆艺展”等展览会的作品上,都能看到东方漆艺家们在漆器造型设计上借鉴西方造型艺术设计的踪影及对西方文化艺术的感悟。
(二)“古为今用”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长河积淀下丰富的传统器物造型手法,它们是历代劳动人民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产物。从各种器物造型的发展演变看,它们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具体物化的反映。每个时代的器物造型都体现了那一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总结古代器物造型的艺术成就,探索其器物造型的发展基本规律,对于继承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启迪我们今天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漆器造型设计,都十分有益。
脱胎漆器历史悠久,器型繁多。据考古发现,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器型多样,制作工艺成熟。其品种有鼎、锤、钫、盘等大型器物。器物大部分髹饰以几何纹样、龙凤云鸟、花草纹、人物、动物等。而江苏武进村前南宋墓出土的庭园仕女图的戗金莲瓣式朱漆奁,造型呈莲瓣形十二棱状,它的盖面是一幅仕女庭院消夏图,奁身中层莲瓣式十二棱间则戗刻着六组仰俯交枝的四季花卉。其器型端正稳定,渗透着东方韵味,等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出土文物中吸取营养,领悟其传统器型美,由此不断探索器型的新形态。
此外,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器物造型艺术,如原始陶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明代家具、金属器具等,它们都有其不同时期的设计文化、时代风格、工艺特点和审美情趣。现代漆器器型设计师们完成可以从中寻求设计灵感,并与现代设计理念、产品文化、造型语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漆器造型。
四、工艺创新
中国漆器历史悠久,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制作工艺。脱胎漆器工艺所触及的材料之多、技法之变幻莫测,在各类工艺美术品制作中实属罕见。它是中国人的独创,也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绝无仅有的。传统的福州脱胎漆器工艺制作有一整套严格工艺流程,其生产过程复杂繁多,大致可分为制胚成型、上漆灰打底、装饰纹样,而三大阶段各自又有若干小工序。如胎胚就有乾漆脱胎胚、木胚。木胚又分为万器细木、圆器车旋及屈木等。脱胎漆器可根据具体造型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操作工艺。
现代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在脱骨上有很多创新,除了继承传统的脱胎与成脱工艺方法外,还发明了“化学合成脱骨法”、“石膏脱胎法”等新技术、新工艺。这些脱胎制作工艺可以根据具体漆器器型设计要求或在制作进程中的需要来改变原有的漆器造型,这样,设计与制作工艺就灵活多变。此外,在古代木胎和夹胎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相结合,还研发了塑料胎、环氧树脂(玻璃钢)胎、陶胎、皮胎、金属胎等工艺技术。在不影响传统工艺基础上,可采用环氧树脂(玻璃钢)。它与传统的夹脱胎相反,前者是外脱,后者为内脱。外脱即现代的模具性质,可进行批量生产,且漆器的造型精确度特别高。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的创新设计,应在保持原漆器工艺技术的核心的基础上,对漆器的原胎造型设计、材料技术、装饰工艺进行创新改造。随着计算机设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胎漆器设计可以在传统脱胎工艺和纹饰工艺技法基础上,利用高科技数字三维打印成型或激光雕刻等技术,以提高漆器器型的艺术性。
福州脱胎漆器凭借其坚固轻巧、温润细腻的质地,备受人们的青睐与赞美。它集审美功能、实用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福州地域文化特色,并散发出古朴的韵味。要想使传统脱胎漆器工艺在当代得以发展,就必须让其走进人们的生活,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活,服务于百姓。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新观念的更新,必然会推动漆器造型设计新一轮的创新。期待着新漆器工艺品以崭新的形象发展与延续,期待首福州脱胎漆器生命之树常青。
参考文献:
[1]沈福文.中国漆艺美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湖南省博物馆.中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3]陈晶.记江苏武进新出土的南宋珍贵漆器[J].文物,1979(3).
篇4
近年来,城关街道认真贯彻落实市区决策部署,围绕传承老潍县文化、提升中心城区品质,助力文化项目发展,创新文化资源模式,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城市经济的新引擎,为高品质强区建设提供支撑,为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凝心聚力。
一、政策多方扶持,提升文化聚合力。
省政府《关于潍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批复》、市规划局《潍坊市中心城区休闲体系概念规划》、区政府制定出台《支持十笏园文旅产业园发展若干政策》,目前城关街道依托辖区内十笏园博物馆等文物古迹,十笏园文化街区等文旅项目,非遗空间、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非遗传承地,潍坊市美术馆等公益展馆,郑板桥政德教育基地、潍县战役党性教育基地等,形成了文化旅游、党政教育、文创文产、展览展演、非遗民俗、特色美食共六大版块的文化聚集地。
通过各项文化政策扶持,多渠道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知名文化专家队伍的优势,建立社会文化艺术人才库,通过多种途径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利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柔性引进各类文化人才,现辖区有国家省市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60余名,文创IP、基层文联、社会文艺团体等70多个单位和组织。进一步加强对优秀文化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更好地整合文化人才资源,搭建文化人才队伍展演展示平台,十笏园文化街区的文创集市被省文化厅认定为山东省第一批“文化创意集市”,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被省经贸委授予“山东省风筝产业基地”称号,被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城关街道的文化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既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而同时又各具特色的文化聚合体。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吸引力。
推行“十百千”的城关文化新举措,提升老潍县文化形象,将传统工艺、非遗手艺、精品艺术转化为文化滋养的持久软实力,增强地域性文化吸引力。
“十”是城关街道10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10个社区精神文明实践站,在复工复产期间主办10场“城关街道文化旅游节文艺演出”,繁荣“文化夜市”。从7月份开始连续开展城关街道“唱响潍城·文明之夏”—最美城关社区文化节的31场文化活动,社区文化培训、红色研学、非遗传承、节日庆祝、公益电影、志愿服务等180余次活动,结合云直播、新闻报道、公众号宣传等媒体,文化惠民覆盖80%的居民网格,提高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水平,满足了居民不断提档升级的文化生活需求,不仅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是通过全民互动的方式让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遍地开花。
“百”是举办百场展览展演、培训教育等活动,将精品艺术、传统手艺推向大众、精彩纷呈,让专业文化人、业余文化爱好者、大众文化喜爱者等多维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和学习,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和巨大的文化精气神。今年的节庆展演期间,五十余万人次参与街道辖区内的重大节会、展览活动,如第三届陈介祺艺术节、2020 潍坊文艺精品展演周演出、战疫情优秀文艺展演、2020十笏园非遗嘉年华、“潍坊好手艺”精品展、潍坊市2020年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互动交流等活动,让群众能观赏精彩的演出、亲近丰富的馆藏展览,增强了群众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中于希宁艺术研究展已连续两年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项目。协办“潍水坊” 公益非遗免费传承研学活动,以及各类非遗手艺课培训20余场次,让更多大众了解体验非遗知识和传统技艺,增强对老潍县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之情,做好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通过普及引领的方式让高端大气的精品文化创新发展。
“千”是培养千名文化爱好者、传承者、传播者,放大“中国金石之都”、“山东省(桃)核雕之乡”品牌效应,通过各项体制机制增加群众对文化的热度和深造的机会,进一步提升文化生活的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利用街道、社区的文化阵地,表彰了辖区“最美”居民278 人、“最美”单位92个,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倡树文明新风,滋养文化氛围,培育文化力量,强大文化精神,通过文化的传承传播的方式优化文化精神品质、提高文化精神能力、增强文化的凝聚力与吸引力。
篇5
――贝陆慈(Lutz Bethge),万宝龙国际公司首席执行官
1906年,三位创业者尼西米兹(Alfred Nehemias)、爱伯斯坦(August Eberstein)和沃斯(Claus Johannes Voss)聚到一起,在德国汉堡创立了万宝龙(Montblanc)品牌。一百多年来,与欧洲最高峰勃朗峰(Mt. Blanc)同名的万宝龙,以追求欧洲最高工艺为目标,始终是传统工艺、卓越品质与永恒优雅美感的代名词。
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国际著名珠宝与腕表品牌万宝龙隶属瑞士历峰集团(Richemont Group,旗下品牌还包括卡地亚、登喜路、伯爵表),被誉为集团业务最突出的品牌之一。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万宝龙已经成为一个包括高级珠宝、腕表、优质皮具、书写工具、经典配饰在内的多元化奢侈品牌。
很多世界级著名品牌以创办人的名字来命名,例如 Cartier、Tiffany、Bulgari、Hermes、Prada 及 Armani 等,但万宝龙并不是这样。1906年,才华横溢的工程师爱伯斯坦和推销专才尼西米兹在德国柏林创办了一间小规模的工厂。他们俩到访美国及英国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墨水笔,不久之后,他们便开店和开始生产墨水笔,并且向德国的文具商推销。
很快,公司需要资金扩展业务,他们遇到一位愿意投资的汉堡市商人――沃斯。公司在沃斯的领导下由柏林迁往汉堡市,随后几十年他亦成为公司发展的推动力。1908年3月23日,公司才正式注册为Goldfullfederhalter Fabrik Simplo Filler Pen Max Koch KG。1909年4月23日,其中一位股东 Max Koch 退股。公司易名为 Simplo Filler Pen Company GmbH,而爱伯斯坦、尼西米兹和沃斯成为三大主要股东,最后公司于汉堡市 “Caffamacherreihe”建立了总部。
巍峨耸立的勃朗峰,正意喻万宝龙作为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登峰造极的传统工艺和力臻完美的宗旨。而源自勃朗峰雪顶冠冕的六角白星标记,则象征着万宝龙品牌卓越不凡的品位与见地。自品牌成立之初,万宝龙产品便等同于最高质素的保证,笔厂工匠所制造的产品都有独特功能,例如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漏墨水的墨水笔。每一款万宝龙杰作,都传递着品牌如勃朗峰般坚实而高贵的信念:以精湛工艺展现传统价值,以激情创意与投入,表达对艺术、思想、情感以及美的礼赞。百年来,万宝龙见证了无数的重要时刻,而许多万宝龙产品本身也成为了传奇的一部分。
万宝龙在销售产品、铸建品牌的同时,始终是文化艺术的积极推广者。无论是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公司文化到几乎所有的赞助活动,在万宝龙的品牌中充满了流动的文化元素,它是万宝龙品牌的灵魂。
万宝龙公司自成立时已拥有一个国际化形象,万宝龙所生产的产品在海外多个国家大受欢迎,而且早在1910年已在法国巴黎、西班牙巴塞罗那及英国伦敦等地设立办事处。当时品牌在巴黎及其他欧洲各大城市的楼宇外墙放置的户外广告及霓虹灯标志,成为了大都会时尚风貌的一部分。早在1919年,公司便设立了自己的广告部门,由 Grete Gross 任主管。Grete Gross 来自波罗的海地区,是一位极具才华及自信的女性,她构思的创意展览及活动亦大受注目。她最出名的宣传招数,包括用典雅的汽车车队托住一支巨型钢笔巡游以及用飞机在天空中展示万宝龙品牌。万宝龙既有包豪斯潮流(Bauhaus)的简约风格,也有装饰艺术(Art Deco)时期的时尚特质,令品牌拥有一份独特的企业化形象。万宝龙突破性的市场推广策略、以突出形象亮相国际展览会,加上率先设立第一家万宝龙专卖店,塑造和建立了国际名牌的地位。
此外,万宝龙赞助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其中包括赞助德国国际爱乐乐团,赞助萨尔斯堡音乐节,设立一项鼓励和支持青年实验戏剧艺术的“万宝龙青年戏剧导演大奖”。万宝龙最广为人知的文化艺术活动是于1992年成立文化基金会后,每年举办的“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这项大奖被誉为目前全球公认的唯一的文化艺术赞助大奖,以嘉奖和鼓励那些促进艺术繁荣和支持艺术人才的赞助人。至今,该奖项已表彰了世界各地近百位杰出的艺术赞助人。在中国,建筑设计师张欣、豫剧表演艺术家小香玉和民族舞蹈家杨丽萍等都曾获此殊荣。今年的大奖则颁给了文化名人杨澜和香港艺人楷模汪明荃。
如今万宝龙更委任了全球知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Nicholas Cage)和英国著名歌剧家凯瑟琳・詹金斯(Katherin Jenkins)出任万宝龙国际文化艺术大使,共同将万宝龙卓越、优雅、以激情创意投入艺术的魅力风范完美演绎。
1924年,万宝龙推出 Meisterstück大班墨水笔系列,史上最完美的墨水笔从此诞生,永不过时的迷人设计更晋身经典之列,成为名笔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佳品。时光流转至今,懂得欣赏大班墨水笔,自然能体会个中的书写文化精髓,感受一王的魅力传奇。
万宝龙以传统为本,结合先进技术及动人的设计细节,历年来创制出一系列触动人心的名笔,同时捕捉着瞬间即逝的现代精神文化特质。回首85年前,即1924年,Wagenfeld 座台灯和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同时面世,一代设计经典从此诞生。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均以一流手工艺制作,华贵的黑色树脂笔杆光泽温润,造工优美细腻的装饰细节蕴含永恒高雅气质:精雕细琢的镶铂金18K金笔嘴经人手刻上4810字样,代表勃朗峰4810米的高度,彰显其独有的不凡地位。欧洲第一高峰、终年积雪的勃朗峰之巅幻化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笔帽的六角白星标志;线条优美,分量十足的笔杆触感动心,造工无瑕的金笔和举世知名的白星标志无不显现笔王身价。149这数字原是万宝龙笔厂制作 Meisterstück 墨水笔的内部生产编号,现如今,149已变成笔坛最经典的名字以及万宝龙传奇签名笔的代号!
万宝龙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诞生后几十年之间已被奉为当代设计经典,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 亦将之列为永久藏品。
回首当初,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只是收藏家私藏的精品,但80多年来已变成了展现个人风格的必备良伴。无论是私人书信、便条或价值连城的评论,或者是简单的签字程序,无不展示用笔者的独特个性。德国外交部便备有两套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及吸墨印套装,以签署国际条约及其他政府约章。
在政治、商业及文化的国度中,风云人物签署重要文件时先旋开149的笔帽套在笔杆尾,挥笔签名后再旋好,然后握手庆贺,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见证了无数历史性时刻;不少国际条约、商业合作协议书、重要证书、珍贵的书籍、价值连城的支票及结婚证书等亦常以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签署。不少国际名人如美国总统肯尼迪(J.F. Kennedy)、荷兰王储威廉亚历山大王子(Prince Willem Alexander)、马西玛王妃(Princess Maxima)、著名歌手 Robbie Williams皆以 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傍身,著名建筑师 Helmut Jahn 亦最爱以Meisterstück 大班149墨水笔描绘草图。源自1924年的经典,85年后风范依存。其地位不言而喻,个中蕴含的价值其他书写工具产品实在难以望其项背。 ■
悠久的制笔工艺传统,尽显别样的美学韵味,全新的设计心思顿时令人耳目一新。
万宝龙名笔赏析
1. Etoile de Montblanc 书写工具系列
Etoile de Montblanc 书写工具系列蕴涵独一无二的女性气质,是万宝龙向追求独特完美品质的现代女性致敬之作,与万宝龙经典的大班系列(Meisterstück)、波希米亚系列(Bohéme)及星际行者系列(StarWalker)鼎足而立,演绎着另一段美丽情缘。
Etoile de Montblanc 系列堪称书写工具的明珠,线条丰润流丽,全线款式笔帽镶嵌一颗万宝龙星形钻石,为品牌的星形标志披上最华丽的外衣,散发迷人魅力。Etoile de Montblanc 拥有最简洁的设计,乌亮的黑色树脂笔杆衬镀铂金装饰,含蓄雅致。Etoile Précieuse 系列的笔夹镶嵌华丽美钻,高雅中绽放时尚元素。人手精制的18K金墨水笔嘴饰以细腻的万宝龙星形图案刻纹,代替了传统笔嘴上的心形镂空设计,尽显万宝龙制笔工匠的精湛工艺。
2. 大班极品黑陶瓷书写工具系列
大班极品黑陶瓷书写工具系列(Montblanc Meisterstück Solitaire Ceramics Black Prisma)于2008年9月正式亮相,其动人之处在于万宝龙的传奇大班墨水笔与三环笔盖设计、新一代高新材质完美融合:光彩夺目的镀铂金笔杆配以乌润的凹凸方格纹黑陶瓷笔帽,后者由精确的切割技术悉心打造,质感,轻握手中更觉温暖贴心;简洁利落的笔身线条蕴含
3. 万宝龙京剧脸谱限量版墨水笔
篇6
关键词:南京云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精美的丝织品文明于世。其中工艺成就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南京云锦。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姿、灿若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90多年的历史,位居我国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和宋锦)之首,堪称世界丝绸史上的东方瑰宝,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活化石”。2006年,南京云锦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宝林在其《云锦》一书中对南京云锦做这样的总结:“南京云锦文化和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整体艺术造型设计的靓美,彰显晕色和谐的典美,织造技艺原理创新的精美,寓意吉祥纹样图案的奇美,它的风格以及它所代表的流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①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重视抢救和保护传统文化,尤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显得尤为的紧迫和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陷入困境中的南京云锦的传承和发展作几点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云锦工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和选择
云锦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人的选择。作为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云锦具有许多口头和非物质属性。这种属性具体表现在它的创作和传承方式上,其传承积累是经验性的,大部分靠口耳相传、参悟体验,多数并不依靠文字去传承。而这种传承方式使之在传承中容易流失、保存困难、甚至出现技艺的断层问题。目前老一辈云锦工艺大师知识老化、设计纹样传统古旧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又因云锦工艺繁复复杂、劳动量大等问题使得年轻人望而却步、无法胜任。因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云锦工艺传承人的选择显得迫切而重要。
笔者认为,云锦专业的人才应当是既具备完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又能熟练掌握云锦织造工艺技能。而目前问题是有实践经验及工艺技能的工艺师往往知识体系不够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不够完备,而研习相关理论知识的高等教育的高校学生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导致学习的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并远远落后于实践,另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实践类课程和经验却极少继续深造。这样造成了人才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及文化、工艺出现断层、对接不上的情况。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认为在教育上即应尽早着手,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应该开设简单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和图文并茂地普及我国的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科学表明,人的技能、记忆能力、知识构成、动手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训练年龄越小越好。因而在学生的学龄阶段越早地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强化其知识接受能力就对于其日后的技艺的训练和操作以及知识体系的构成越有帮助。并且在任何学习阶段都不应停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性的实验发明的能力和想象力相关课程的开设。目前虽然政府大力推广和扶持,各个高校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阶段都相继开设有关课程和专业方向。但因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了解,很多高校打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开设其它课程。因而规范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课程对于云锦等专业工艺及知识人才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景观下的云锦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云锦,其“非物质”的载体离不开“物质”性。从云锦本身来说,云锦丝织品其属性是物质的。在保护形式方面,其物质载体主要是博物馆、博览园等展馆。从其地理和文化空间来说,其物质载体还离不开其所在场域、街区等物质实体。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工艺的艺术性、沿袭和文化传承等“非物质”的角度进行探索,还应从云锦博物馆等展馆及其周边城市景观建设等“物质”载体的角度出发,看待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首先,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南京云锦的主要展馆,前去参观的人数及规模远远达不到宣传及文化普及的要求。博物馆的一楼是云锦产品售卖区和云锦工艺展示大厅,二楼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云锦妆花各类花色品种的展示,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层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虽然免费开放、展品众多,但是门可罗雀,鲜见专业的馆内的工作人员,也没有讲解员。前往参观的游客稀少,往往因云锦知识的匮乏以及没有讲解员的情况下对展品采取走马观花式观赏。这种情况下,需要政府和博物馆加大文化宣传的力度,加强博物馆的管理制度、展厅建设、场馆布置和展品的陈列,现场应该配备专业的讲解员为前往参观的市民和游客进行专业的讲解。完善云锦博物馆官方网站的建设,并及时在网站上相关展览及活动的消息。此外可以在地铁公交等移动媒体上投放公益广告、文化纪录片,使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出行中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我国传统云锦文化的熏陶。
其次,一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征,不仅包括城市的具体地理位置、空间环境,还有当地人们的生活形态、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以及人文景观通过城市建设反映出来的风貌和气质。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受“六朝古都”南京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坐落在河西新城江东门地段。然而南京云锦博物馆的文化场域并没有与周边的场域气质相契合。在其前方仅几百米坐落着纪念馆,其阴郁的暗灰色调带给观者紧张沉痛的心理感受,与后方的“云锦”显得极不协调。河西片区龙江和奥体中心中心两个区域在景观上还比较单一独立,在中间的南京云锦博物馆本应发挥连接南北的作用却因规划不善成为了文化孤岛。基于此,河西新城的打造可以将主题定位为南京云锦。并将其文化特质延伸至长江滩涂风光带,可在沿江一带建湿地公园和绿地广场,连接至秦淮河交界,既彰显了其绿色生态的建城宗旨又给市民的健身娱乐及文化活动带来诸多便利。通过奥体中心借助即将举办的盛事“亚青会”和“青奥会”形成整个河西区域的中心气质即锦绣河山。在青奥会的标牌、吉祥物等设计上更可以利用云锦花色、纹样、图案等作为衬托从而达到既宣传我国传统文化又彰显南京青奥独具一格的城市特色。
三、结语
云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肩负起这份使命。保护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文脉并使之生生不息。云锦未来的发展必将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但我们灿烂辉煌的历史、绚丽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绝不能在世界观念大融合、多元化的大潮中消逝!(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
注释:
①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第87页。
参考文献:
[1]王宝林.云锦[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徐艺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廖军.从云锦艺术的创作和传承方式看它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属性[J].丝绸.2003(09)
篇7
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江苏桃花坞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并为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起于唐朝,兴于宋朝,鼎盛于明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是民俗性绘画艺术,也是寄托中华民族美好希冀的载体,包含着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如此灿烂的传统文化即将没落,保护传统文化刻不容缓。文章就朱仙镇木版年画当前的发展现状,从旅游开发角度出发,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旅游开发提出思路。
笔者走访了朱仙镇,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目前的发展情况,对从事木版年画的艺人进行了访谈,结合已有文献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思考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保护,以及就当前木版年画的发展情况如何进行旅游开发给出建议。
1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旅游价值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可见在宋朝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及其兴盛。朱仙镇木版年画从产生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出现最早的年画,其独特地位不可替代。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怀揣着对美好事物的希冀和追求,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民间,经过从业艺人们的代代相传,制作出来的年画充分反映了百姓对吉祥平安、家庭和睦、兴旺发达、五谷丰登、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冀,表现出黑白分明、惩恶扬善、扶正祛邪的淳朴思想。现有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有很多寓意丰富的作品,比如位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很好的表达了对子女成才的美好愿望。天仙送子、连生贵子寄托了对已婚女性早生贵子的希望。加官进禄则是对中年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憧憬。松鹤延年是对老年人长寿的美好祝愿。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迎合了现代人趋利避害的精神诉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从艺术欣赏价值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风格独特,人物构造夸张,但又不觉突兀,人物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染色全部运用自然染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同时作为北方的年画作品,其用色一反一般年画红脸黄虎的造型,采用白脸黑虎造型,更加形象贴切,符合人们审美,不落俗套,不拘泥传统。这些独特的优势都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古老的雕版代表久远传递的文化信息,带有一定的历史印记,在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古老的雕版采用传统的雕刻技艺,选用上等坚实的梨木作为雕版材料,雕刻技术精湛,制版精致,且专图专版,不重复,极具收藏价值。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传统艺术作品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精美珍贵的雕版被保存下来并作为珍品收藏。作为我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受到国家重点保护。这些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2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现状
通过走访,笔者发现大部分的年画制作仍然以传统的小作坊为主,不具规模。这样就很难形成有力的品牌形象,宣传力度不强,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此外,制作者间缺乏沟通,造成彼此间的不良竞争,年画的质量参差不齐,销售体质不完善。由于发展缓慢,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作坊式的发展导致了市场销售的混乱。按照传统的制作方式,年画的印制需要刻制雕版,精心选择原料并进行多次熬制,选材制作刷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对于以年画为生的商家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部分商家就投机取巧,雕版刻制粗糙,颜料不是用自然原料,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工业原料,这样就导致购买者的心理反感,不利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长久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印刷手段层出不穷,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高效产出的要求,而且印刷方式也越来越便捷,成本也越来越低廉,对传统木版年画的复杂工艺、漫长制作过程以及高额成本有很大的冲击。为了谋求生计,大部分父母不支持孩子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原有的手工艺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木版年画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老一批年画制作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能力有限,年画的发展需要有新的成员加入进来。木版年画的学习是一个从小及大、潜移默化、耗时耗力的过程,因此需要从小培养年画制作的继承人。目前年画的传承一般都是父传子的模式,一般不外传,愿意学习或者希望自己孩子学习年画制作的父母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人传统意识的缺乏和持续低迷的年画市场,出成果缓慢,无法维持生计。另外,其他三大木版年画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3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旅游开发思路
朱仙镇木版年画本身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价值,深度挖掘其旅游价值,在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效益与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针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现状,结合旅游提出一些开发的思路。
3.1 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已经存在了八百多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应该与时俱进,明确定位,只有合理定位,突出特点,才能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让人们印象深刻,过目不忘。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鼻祖,这是区分于其他年画最大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年画的主题定位为“世界年画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同时,邀请专业团队制定相应的宣传标识,宣传微视频,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包含其中。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工艺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加大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3.2 在当地成立专门的木版年画研究所,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专门的保护和研究
不断加深人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内涵的解读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对于目前已经成立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与时俱进,切实做到对年画的保护和研究。
3.3 大力鼓励发展专业的继承人
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对木版年画培养人的扶持。结合当地的发展情况,在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开设专门的课程,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结合已有的研究中心和保护机构对学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学子进行相应的鼓励政策,保证朱仙镇木版年画初学者的生计。就朱仙镇木版年画所处地――开封来说,可以结合河南大学、开封大学、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这三所开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进行木版年画开发和保护的专业,同时大学也可以根据利用地域优势发展木版年画的研究,定期到制作基地进行观摩,动手制作,向民间师傅学习请教,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已经从事木版年画制作的手工艺人们在与年轻学子的交流中,接触到符合当代特色的思想与文化,了解到现代社会特有的新媒介,彼此交流,可以产生新想法、新作品,避免固步自封,落入俗套。这样,形成一套校企联合培养后继人的合作互动发展模式。
3.4 完善监督机制,文明销售,公平竞争
由于发展缓慢,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作坊式的发展导致了市场销售的混乱。有关部门要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进行资源整合,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整齐划一,形成一定的规模,只有规模化才能长久发展下去,形成特有的年画产业品牌,从而能实现产业化,不断推进木版年画的发展,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制定木版年画的生产制作标准,保证制作年画的质量。同时在全镇制定相应的文明销售标准,实行规范化文明销售。
3.5 政府统一规划,加大宣传力度
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商品的发展离不开有力的宣传。政府可以统一规划,帮助朱仙镇木版年画打开销路,政府可以和相关企业合作,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旅游发展的不同客源市场,积极到各地进行推介,加大人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了解程度。在人流量密集型的地点如汽车站、火车站、机场等地方进行宣传,加深人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印象。同时,顺应时展,合理利用新型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利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宣传网站,及时更新信息,让人们对木版年画的制作有更加细致的认识。同时利用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自己的宣传界面,增加关注量。这些都可以有效的增加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知名度。
3.6 保护古老雕版,增加其收藏价值,开发新版,提升产品层次
古老的雕版用梨木制成,凝聚了古代艺人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创造艺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极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人们对传统工艺的追求日益强烈,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响。有关部门近几年已经开始寻找古老雕版,得了一些成效,并且寻找古老雕版的脚步仍在继续。古老的雕版已经不可复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木版年画的发展也应该符合现代风格,艺人们可以结合当代的时代特色开发新的雕版,制作新型木版年画,比如符合时代气息的“中国梦”系列主题年画,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奥运年画,符合开封地域特色的系列年画……这些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符合现代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购买自己喜欢的年画产品,扩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销量。除此之外,也可以适当开发高层次的旅游产品,精心制作适合作为挂画的年画展品,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加工,裱框或者制成摆台,增加其艺术观赏价值,从而能增加其附加价值。游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私人定制”,有消费能力的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请艺人制作雕版,专人专版,在约定的时间,游客回来取雕版,增加了游客的回游率,在创新年画产品的同时增加了旅游效益。
3.7 开发游客体验式项目,增加游客的参与度
适当让游客参与到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中,只有游客自己动手去印制年画,才能对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有更深刻的体会,才能明白木版年画的来之不易,赞叹古代艺人的智慧,进而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其爱国情怀,在旅游的同时可以接受心灵的震颤,加深对木版年画的记忆。
3.8 建立专门的木版年画博物馆,加深游客的游览深度
博物馆能很好地展现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可以很好的保护传统文化。博物馆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相关的研究者可以到年画博物馆进行考察和观摩,开阔自己的视野。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加深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加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9 定期举办朱仙镇木版年画展,扩大其知名度
开封每年十月份到十一月份会举办文化节,很好的促进了开封的旅游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以借鉴其经验,在花卉时间举办木版年画展览,借助花卉的力量增加其知名度。同时,可以定期到外地进行木版年画的会展,扩大其宣传力度,增加知名度。朱仙镇木版年画展旨在宣传木版年画悠久的历史传统以及发展现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这种珍贵而濒危的民间艺术,进而促进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原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