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能够在全球的生态安全上做出贡献,使我国的建设更加的美丽,让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格局,就要按照党在会议中所提出的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在保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打开农业发展的格局、保证生态安全的格局。因此,我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就成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和路径。
一、在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下的综合论述
现如今,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离不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成了促进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一方面全球的气候都在逐年变暖,要想农业经济的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得到实施,对现有的资源提高循环使用率,我们应在农业经济的发展当中实现技术、制度等的创新,促进产业转型,通过这些方式尽可能的做到减少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是济绿色农业经的发展,它是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连同生态的共同发展,对农业经济的生态系统进行良性的循环,从而达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我国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明显比联合国的世界土地人均占有量要低很多,传统的农业经济还存在着耗材高、污染高、农业的资源又在过度的消耗问题。要想改善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采取低碳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才能使我国粮食产量得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才能进一步推动;另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业乱推乱放造成的水土污染、我国可用的耕地面积又因为解决温饱问题对土地进行的大量严重的破坏而变小,这些都促使我国农业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随着新世纪的发展,粮食供应问题在不断的升华,使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问题上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对于此,要保护好我国的生态环境和更好的对我国粮食的安全进行维护,必须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的安全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建设我国农业基础的设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也出台了很多辅农、惠农及助农的工业化的优惠政策,但是仍旧出现了可用耕地流失越来越严重、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业资源的大量浪费这些问题,这都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所造成的,再加上有些农业经济基础的设施使用年头过长,出现老化现象,这更促使农业资源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我国的农业基础相当薄弱,总结出以下三点:第一,在市?鼍?济的发展中,青壮年集体外出打工的人员越来越多,造成了农业产业的劳动力出现明显的缺口,造成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严重的短缺;第二,虽然我国的国土面积相当大,但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又很明显,我国人均的可耕种的耕地面积比世界人均可耕种的耕地面积低的太多了;第三,我国虽然全方面的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从事农业的文化水平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上普遍不高;最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完善我国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本来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的方向上起步就比较晚,农业经济的服务系统又没有得到及时的建立和完善,这也使在进行农业经济的服务工作的开展上得不到顺利的进行,其服务水平也就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
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绿色低碳循环中的应对措施
一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的设施进行建设完善。在对我国农村的基础的设施建设中,在更换和检修上,实行大力开展对农业低碳的经济发展方向大规模的普及,同时向农村进行多方位的引流,利用好资源开发新技术,使农民的视野更加开阔,让我国的农业实现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对我国农业的产业经济结构上。为了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及出现联动的效应,对基层的农业人员进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灌输、普及,对相应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多多进行技术培训和远程继续教育的学习,争取能够培养出一批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方面的人才专家,从中对于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种植小能手进行发掘。最后一方面则是我国对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不管是工业技术化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业的经济在其技术水平、物质基础、信息、物流服务等对专业服务系统的建立都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经济在基层更深入的推广,农业技术的专业服务系统就该包含一系列专门的服务,例如,农产品和其衍生品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拓宽、对于病虫害虫技术性防治的推广、对于现代化农业的耕种方式实现技术化的普及等等。
篇2
前言: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与进步,能源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随之而来的还有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的阻碍了社会的长远发展。直至二十世纪末,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四大经济形势的相继提出,为人们改善上述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不同的经济形势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只有充分了解各个经济形势的相应内容,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才能从根源上改善经济发展的现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研究来看,展开对各类经济形势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不断的了解、调节才能够更好的协调好各个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区别
1.研究角度不同
所谓生态环境的研究角度,其主要是针对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二是经济,其更倾向于宏观经济发展的转变,其对生产、消费、废弃有着严格的要求,即密闭循环;而循环经济则与之不同,其更加注重于循环、生态效率,其能够使同一项资源得到反复使用,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绿色经济更注重以人为本,其在各个领域中均以实现绿色生产、绿色环保等为主要目的,其可以使人们实现精神、物质的双向满足;低碳经济的研究角度与目前的环境状况有直接的关系,如能源匮乏、全球变暖等,其提倡实现低碳生活[1]。
2.实施控制环节不同
在对其进行控制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自然系统;二是经济系统,两种系统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均是资源,一个是资源的输入端,而另一个则是废弃物的输出端,同时循环经济更侧重于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绿色经济则主要注重环境保护,其也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均在为改善或保护环境做着不同的努力,但两者之间不同是,后者属于经济活动输入端。
3.核心内容不同
对于生态经济而言,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最为关键的,而循环经济重点在于物质,其需要将所有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进行反复使用,显著提升资源效率;再观绿色经济,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希望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其核心内容在于实现以人为本;低碳经济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符,其需要不断地技术创新来改善或改造消费观念,该方面创新主要表现在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方面[2]。
二、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之间的关系
1.理论基础相同
目前来看以上四种经济均立足于两大理论系统,一是生态经济理论,二是系统理论,且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有机统一,使经济、社会、生态三种系统协调发展,其所要研究的系统囊括的范围一致,即整个生态大系统,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质、能量等进行转换,将资源与环境能够共同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其在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探索人力经济活动、自然生态两者的关系,以上几种经济在发展中均布倾向于个体研究,而是将多种元素融合一处[3]。
2.技术手段相同
生态技术是其主要的手段之一,其中囊括了社会作用、科学技术功能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会对科技伦理、科技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所谓生态技术,其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生态经济规律为辅,最终实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节约能源的目的,能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方法均可以归纳其中,并且该技术也使得整个社会趋于较为完整的有机体。在此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势必能够实现自然环境优化、经济实力提升的双重目标[4]。
3.目的相同
篇3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煤炭企业;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14-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资源突出,气候变暖、雾霾等极端天气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哥本哈根到德班,关注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煤炭是我国高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煤炭企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一、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全球第一煤炭消费大国,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占到70%左右的比例,煤炭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据测算,中国煤炭生产利用对国民经济总量和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1]。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在“十三五”期间在能源结构上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煤炭生产和消费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非化石能源消耗比重基本达到预期,煤炭开采的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绿色开采和绿色消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还面临着许多不足,尤其是环保和技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相比,其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其实质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机构,继而发展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有效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核心是高效率使用能源,清洁能源结构。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2]。
发展低碳经济是煤炭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必然要求。当前过分的开采导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主要表现为开采方法落后,回采率低,开采后的洗选比例低,伴生和共生资源利用率低等,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综合利用率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优势
2015年12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以上政策的出台,为煤炭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当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备以下优势:一是中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储量相当客观,煤炭产量高速增长,煤炭供应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丰富的资源基础。二是我国煤炭工业体系逐渐健全,集团的多元化集约经营,大型煤炭企业快速发展,2013年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达到51家,亿吨企业8家,累计淘汰小煤矿1.7万处,规模化生产初见效应。三是“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不断调整,消费观念的日语改善,IGCC、EMC、CDM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推广,我国在煤炭洗选、伴生资源利用、洗后产品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在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为煤炭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条件。
三、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和存在的问题
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下滑,面临大幅度亏损情况。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能源结构转型加快,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大,煤炭市场需求趋缓与煤炭产能释放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大量企业经营困难。自2012年起,中国煤炭企业利润出现连续下降,2014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仅为2012年的29.2%,大中型煤炭企业亏损面积近70%,部分省份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4]。
煤炭产业结构不合理。在煤炭结构调整和优化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采取将煤炭和化工合并,延长煤炭产业链,拓宽煤炭产品等措施,但是煤炭行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大型煤炭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众多中小企业机械化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甚至还存在手工采煤的行为。中国煤炭产业的配套体系还很不完善,与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要加快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进程。
部分煤炭企业技术人员匮乏,煤炭资源利用率低。据统计,在煤炭企业中农民工占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地方企业和乡镇企业中更为严重。由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技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必然阻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步伐。由于技术相对落后,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仅为30%,“三废”利用率极低,对“三废”没有进行合理的综合运用,原煤入洗率也比较低,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
篇4
水产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水产养殖,尤其是螃蟹养殖已经成为固城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带和国内外知名的品牌[4]。在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养殖污染问题,影响固城湖水质,由此针对性制定水系生态修复方案。
1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规模化、高密度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养殖业发展的热点。但该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物质,大多数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为了减少污染,要推广高密度水产生态养殖废水减排技术模式。该技术通过合理搭配养殖品种、精准投喂饲料、科学管养,结合水生植物的吸收利用,达到养殖池塘废水有效减排、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与经济效益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该模式,在同样的养殖条件下,能够减少70%的污水排放,增产率达到20%。该方式还具有简单易操作、投入较少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2水产养殖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与循环利用模式
为了解决固城湖周边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发展中养殖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的问题,将人工湿地技术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构建水产养殖废水的人工湿地处理及循环回用系统(图1)。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出水的各项指标都低于渔业水质标准,达到回用要求,实现了水产养殖废水零排放,节水效果明显,并提高池塘产量25%,形成小环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种草养鱼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模式
固城湖水草中,90%以上都是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这种水草不但渔业利用率低,还会产生季节性腐败污染水质。对于湖中现有的微齿眼子菜要定期收割,以免腐烂后形成淤泥加重湖水富营养化。养殖处于食物链底层的鱼类,如鲴属鱼类、银鲫鱼和鲢鳙鱼等,主要以草和浮游生物为食。最近2年,在固城湖里放养了细鳞斜颌的环保鱼,这类鱼主要以水底的腐殖质和藻类为食物,能清除残饵净化水质,实现截污减排,在水中人工栽培有助于改善水质的金鱼藻、黑藻、苦草等优质水草,共同构建绿色屏障,有效缓解水质的营养化和蓝藻的问题。
种植业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固城湖生态区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并将油菜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2012年举办了第四届高淳国际慢城金花旅游节,置身绵延万里的油菜花海中,让人如在画中游。在种植业方面利用以下模式,加强低碳循环农业发展。
1淤泥整治养地
淤泥沉积在河沟和河道中,不但堵塞河道、河沟,而且淤泥中富集了很多营养物质,还会影响水体水质。定时清除淤泥,将其作为肥料还田,不仅有效处理淤泥,还提升了土地肥力,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持,而且能够提高传统农业的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2化肥合理施用
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控制农业污染,就要控制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施用技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土壤基础肥力,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滥用化肥。二是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但能够增加作物产量,还能够培肥地力,具有生态环保等优点,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三是改革化肥施用过程中的鼓励施用政策,改为区别化、鼓励节约施用和科学平衡施用的政策[5]。
3秸秆综合利用
在我国,经常可以看到农民焚烧大量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秸秆资源。焚烧秸秆的主要原因是省工省力,秸秆没有较好的利用方式。农作物秸秆用途广泛,既是一种廉价、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又可作为反刍动物的饲料。固城镇利用稻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是稻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研究室正在研究麦秸秆替代稻秸秆作为食用菌的栽培基质,并在固城湖生态区推广应用,扩大秸秆的使用量。秸秆还可以还田(包括过腹还田方式),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护大气环境,降低碳排放,增加农民收益。
建设最美乡村低碳循环发展模式
高淳被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无疑得力于固城湖地区的最美乡村建设。最美乡村不仅是一个概念,也不仅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一种相对系统的发展思路。在建设最美乡村的过程中,可充分发展以下模式。
1建设最美乡村技术集成模式
高淳正在打造“长江之滨最美丽的乡村”,把“最美丽乡村”的愿望变成现实,固城湖生态区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做好“七大工程”,分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山水城林融合工程、蓝天碧水宁静工程、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城乡环境整治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和文化保护发展工程。在具体实施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环保资金投入。每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全面实施“绿色高淳”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两横两纵”生态网架。三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提高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未经环评项目、不符合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项目,不予审批和核准立项,禁止批准新建任何化工项目,强制淘汰关停搬迁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污染企业改造及搬迁、清洁生产审核等,年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
2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模式
农村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污染源既来自农村日常生活,也来自农业生产。在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清洁生产等原理的基础上,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进行技术集成研究,实现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固碳减排的目的。研究表明,兴建沼气工程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村建设,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是沼气能够作为农村日常生活的能源,减少煤炭和薪柴的用量,节约燃料费。二是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能够作为肥料施入农田,减少化肥污染,节约化肥、农药用量。以户用沼气池为纽带的养分循环技术集成见图2。
3农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农户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之间的矛盾分析表明,以农村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固城湖生态区的综合治理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为此,提出固城湖生态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图3)[6]。
篇5
关键词:汉中循环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本文就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及措施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1循环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20世纪60年代。“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它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整个大的系统环境内,在资源的投入、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消费及其废弃物的排放一系列的过程中,把传统的纯粹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所以必须要以新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必须改变过去的“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实行休养生息的经济;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1998年我国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了循环经济的“3R”原则的中心地位:即减量化(Reduce)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再利用(Ruse)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再循环(Recycle)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开采环节,更重视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更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更重视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更重视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循,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在社会消费环节,更重视绿色消费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重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事实上已经从单纯自然意义上的人类生存要素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经济要素。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已经非常短缺,拥有这样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目标。第二,生态环境本身对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天然的生态环境对生产排放废弃物的吸纳能力已经饱和,甚至超载,要继续利用它进行生产必须再生产出新的环境容量,需要人类投入资源进行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这说明,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即从生活的角度看它是目标,从生产的角度看,它已经变成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要素。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十分短缺的生活要素和生产要素。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受到破坏。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GDP比重的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当天然的生态环境资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使我们的经济增长与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这是自然循环过程极限和作为自然组成部分的人类生理极限所决定的。人类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要求我们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并对被过度使用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和修复。
汉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秦巴生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其逐步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汉中最大的优势资源是生态条件比较好。生物资源南北兼有,极为丰富,林业资源居陕西省之首,森林覆盖率为西部第二,是阻挡风沙南下和西南酸雨北上的重要屏障,被专家称为调节西部空气、气候的重要“肺叶”。汉中是陕西乃至西北的水资源富集区,水资源总量219.8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二类标准,汉江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地。传统的高消耗低效率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带来环境的破坏也带来资源的枯竭,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的“两低一高”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就成为汉中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工业经济是汉中市强市富民的重要支撑,既要发展工业又要进行环境保护,他们的结合点应该是走绿色的低碳循环经济之路。
3汉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3.1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完善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的试点工作。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钢铁、有色建材、化工、轻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这些行业中存在着许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有些新建项目污染治理设备放在那不用,等到检查时才使用。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产业结构,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及企业,用清洁生产改造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新能源工业。目前,汉中市共实施重点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38个,总投资30亿元。先后申报实施了汉钢集团高炉煤气回收利用、中材汉江水泥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汉川机床大型数控机床制造基地、汉中燎原航空机电系统节能工程、洋县盛华硅钙电炉改造、陕西胜隆能源甲醇汽油等重大项目;在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积极建设以“绿色粮油”和“猪、药、茶、菜”为特色的有机农业基地及生态观光农业基地。
3.3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绿色消费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物质、精神文化需要,消费各种低碳、绿色消费资料和劳务的活动方式的总和。要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引导我国居民逐步形成低碳消费的习惯,减少日常“便利消费”,比如目前一次性筷子仍大量使用,所以尤其是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同时要淡化“面子消费”意识,根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对面子工程、面子应酬等进行约束和限制。还要逐步戒除“奢侈消费”的偏好,如出行方面尽量少用私家车,饮食方面多食用低碳食品等等。绿色消费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鼓励节约和重复使用办公用品,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
3.4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具有很大活力和巨大潜力的新兴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旅游产业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次投入多次重复使用,旅游产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极大提高,人们基本的物质消费满足以后,就会渴望到外面的世界看看,这给全世界的旅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汉中作为国内比较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必然迎来旅游的大发展。汉中发展旅游业又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人文景观也较丰富,这为打造以生态和两汉三国文化为主的循环经济型旅游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交通的快速发展给汉中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西汉高速的开通为西安、成都等大都市人们来汉中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未来宝中高速公路、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及西安成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开通为汉中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所以加快汉中旅游业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参考文献:
[1]桂丽.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2]何晓斌,芦雪花.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6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区南部,占地面积4636亩,主要负责朝阳区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北京市第一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园区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引进技术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处理设施。园区现已成为环保达标、环境优美的绿色生态园区以及具备环保教育功能的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园区设施有效运行,确保各项指标达标
循环经济产业园建于2002年,原高安屯地区整体征地拆迁正式揭开了园区建设发展的序幕,至此,朝阳区结束了垃圾无序填坑、简易堆放的历史,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零”的突破。十余年,生活垃圾、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等无害化处理设施纷纷落户园区,充换电站、物资回收中心等资源利用项目的建设日趋完善。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家实现全密闭作业的大型垃圾填埋场,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41.64公顷,总库容量892万立方米,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吨,于2002年底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渗沥液收集利用车间于2005年建成,水质达到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三级限值标准,用于园区绿化及道路降尘。填埋气收集利用系统于2007年投入使用,为园区生产及办公供电、供暖,2012年发电并网,进一步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该厂于2011年2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是北京市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生活垃圾焚烧项目,也是目前亚洲单线处理规模最大的处理厂。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4.6公顷,设计日处理生活垃圾1600吨,年额定发电量2.2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7万吨标准煤。采用中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每年节省160万吨市政供水资源,有效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该设施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8400小时左右的良好工况,2012年被评为《生活垃圾焚烧厂评价标准》3A等级。成为全国各地环保行业学习的标杆。
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达400吨,能够处理近400万城市人口产生的餐厨废弃物,极大地解决泔水猪、地沟油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问题。项目采用高温发酵生化处理技术,年处理能力13.2万吨,年产8万吨生化腐植酸,用于有机农业和清洁养殖业,可替代8万吨化肥,年减排二氧化碳达15万吨。
高安屯医疗废物处理厂是当前北京市唯一投入运行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30吨,自2006年3月正式投入运行以来,承担着北京市5000余家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是北京市东部地区电动环卫车辆的集中中转站及动力电池更换中心,集国内所有充换电模式于一站,可服务北京市现有电动环卫车所有车型,同时具备电动大巴车的换装条件,每天能满足400辆纯电动环卫车的充换电需求,年累计换电服务能力可达14.6万次,居全国之首。
二、强化园区功能建设,促进园区持续发展
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提升无害化、资源化、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实现园区水、电、气、热综合循环利用,提高了园区内各设施之间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
加快推进重点设施建设。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生活垃圾量1800吨,由市、区政府投资建设,采用炉排炉焚烧工艺,利用焚烧余热发电量每年可达2.47亿度,于2013年底开工建设。生物处理中心建设规模为日处理300吨(其中厨余垃圾200吨,可回收物100吨),针对前端垃圾分类收集的厨余垃圾,采用预处理、厌氧发酵工艺,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上网;分选项目规模为日处理100吨,针对垃圾分类可回收物采用人工分选、涡流分选、近红外线分选等工艺,实现资源再利用和再分配。
水资源循环利用。对填埋堆体20多万米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把填埋堆体的雨水输送至雨水收集池集中,用于园区绿化,道路冲刷、降尘等。
电力资源循环利用。为充分利用填埋堆体中的填埋气,先后分四期建设填埋气处理车间,一、二期实现填埋气发电供园区内部使用及供暖供热;三、四期实现并网发电,将绿色电力输送至万家万户。
热力资源循环利用。焚烧厂、餐厨厂、医疗厂等在生产运行进程中都会不断产生余热,园区将计划将这些资源统筹协调、合理开发,实现园区内余热系统的综合利用。
三、提升对外交流力度,彰显示范平台作用
园区作为环境友好型窗口,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垃圾处理知识科普宣传、搭建固废处理环保技术平台,与国内外同行业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园区依托技术和固废处理综合资源优势,承接了大批高校生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以来,先后被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列为“教育科研实践基地”。
2009年7月8日,园区垃圾处理设施率先在北京市同行业中实现了对外开放。截至2013年底,园区共接待社会各界人士33500余人次。2010年被北京市文明委、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列为“绿色旅游”和“垃圾文明一日游”专线。2013年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科普展厅正式落成,为市民了解垃圾处理环保知识、参与垃圾分类做出了积极贡献。
篇7
初春的北京,暖意融融。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
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北京银行成立20周年。在本届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北京银行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更高质量的北京银行。 打造节能减排融资模式
20年来,北京银行打造了一种可持续、可复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谱写了绿色、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亮丽篇章。目前,北京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248亿元,支持了天壕节能、际高建业、乐普四方等一批节能服务企业发展壮大。
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闫冰竹表示,这不仅需要责任意识,还要有具体行动。
他认为,首先是践行绿色信贷理念,支持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据了解,北京银行几乎每年的 《授信业务指引意见》中,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建设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项目都是重点支持领域。在贷款评审时,北京银行坚持“绿色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原则,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对产能过剩、落后产能及节能减排控制行业的贷款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将节能和环境影响作为贷前审要内容;对不符合节能减排政策和国家明确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不提供任何形式的新增授信。
其次,要创新融资服务模式,打通绿色信贷“最后一公里”。针对节能服务企业轻资产等运营特点,北京银行创新推出了以未来收益权为质押方式的“节能贷”、政府奖励资金账户质押方式的“节能补贴贷”。2014年初,北京银行专门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通过项目贷款、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债券发行、保理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为多家企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清洁能源发电、绿色食品生产、城市水务工程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用创新的绿色信贷服务,服务“美丽中国”版图。
同时,北京银行还通过完善业务合作平台,打造“绿色金融”特色品牌。发展中,北京银行以“多样化产品、特色化服务”为发展方向,加强对外合作,创新担保理念,积极引入外部合作伙伴,共谋绿色金融发展。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节能融资服务平台,并获得“中国节能协会最佳合作伙伴”奖;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订合作协议,推出“CHUEE SME”项目,成为全球首家在节水领域与IFC开展合作的商业银行。2015年,与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联盟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美丽中国”建设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闫冰竹表示,面向未来,北京银行将围绕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要求,精准发力,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加快绿色金融模式和产品创新步伐,着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全力打造新时期的“绿色银行”,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闫冰竹说,要进一步以监管要求为指引,强化对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实施全过程、精细化的经济资本管理,让有限的资本撬动更大的业务规模,拓展更广阔的经营领域,共同打造资本消耗低、内生增长能力强、市值稳定增长的轻型银行。
同时,北京银行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领域,促进绿色产业、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服务“美丽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强化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方面,北京银行将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前瞻性管理,持续夯实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确保全行资产质量保持优秀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绿色金融实施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绿色金融供给不足、绿色金融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绿色金融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为推进绿色金融实施,闫冰竹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多措并举,推动绿色金融投资。一是探索从国家层面上成立政策性绿色银行,专业从事绿色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建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推广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贷款,创新轻资产绿色信贷产品;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三是建议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绿色产业基金发展,发挥杠杆作用撬动民间资本,充分发挥产业基金专业投资作用,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银行携手IFC,合作开展支持中小节能企业的“中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融资项目“
篇8
关键词:低碳生态视角;城乡规划;社会政策;技术支持
在世界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提出追求低碳生产发展理念和在发展过程中强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观念。不过根据相关的数据分析报道来看,即便是采用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无法阻止当前世界对能源日益增加的需求。即便是已经开始采用低碳生产发展方式,但在未来二十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仍然是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发展趋势。但在2040年增长拐点出现以后,我们会发现低碳生态观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我国利用低碳观念来指导城乡进行规划。
1 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的简要概述
所谓的低碳生态观念,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改变传统的能源使用结构,并且逐渐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生态理念。这一观念主要是改变现行的能源使用结构,减少传统能源使用,增加现代新能源的使用量。这一理念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减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碳的排放量,更是要调整和改善大气环境中的碳循环,最终实现整个大气层的和谐和稳定发展这样一个目标。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行这一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关键性手段。
针对我国城乡规划而采用低碳理念进行引导,分别制定了三个不同阶段的目标,将整个规划的路径具体化,从而实现最终低碳社会这一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从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到2020年,城市开始采用节能减排的手法,通过规定进行引导和强制性关闭等手法来实现社会节能这一目标,并且综合性的提高整个节能减排的成效。
第二阶段,自2020年开始一直到2035年,这是城乡规划的中期阶段性目标。可以将保护环境新能源作为社会运转的主要能源,推动社会朝着低碳化甚至是无碳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最终实现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这一目标。
第三阶段,自2035年开始到2050年,这是长期的发展目标,并且希望在2050年最终实现社会整体低碳化这一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中,需要从应用的层面来开始实现低碳模式的推广,不仅仅是生产厂商的低碳化模式,更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2 低碳生态视角下城乡规划所采用的方式
2.1 政策性引导是城乡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性手段
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强调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终实现低碳发展。其中,在重点区域、关键性区域就必须要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并且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节能减排,从而保护整体社会环境。这就要以本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进而优化整个产业消耗结构,提高新能源的使用量,发展生产销售和经营之间的循环和谐发展,从而为城乡的发展留下特定的空间。
此外,还要减少高消耗高排放的工业在整个社会中的比重,强调土地所具有的包容力,深入挖掘蕴藏在土地深处的潜力,强调土地的合理规划和使用,鼓励企业朝着高新技术角度发展,推动整个城市的产业经济朝着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高速发展的开发区中,采取一些限制性政策来维护开发区环境以及经济效益。集中整个开发区的人口,减少人口分散型居住对整个环境产生无法挽回的环境问题。同时提高区域内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区域人口素质。立足于区域的优势和长处,发展独属于自身的优势产业,从而形成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优势性产业。
低碳城乡规划强调以"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整个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强调多种学科的参与以及应用,通过广泛的社会调动以及公众参与,能够推动着城市朝着良性生态方向而发展。
2.1.1 建立城市发展的长期环境和资源指标体系,重点采用环境评价和低碳指标,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在于对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起到预警作用,并能够为减缓城市发展建设的环境影响提出应对措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遵循早期介入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与相关规划一致性的原则。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主要方面:一是规划区域环境状况调查及评价;二是规划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三是规划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四是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五是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六是规划的环境合理性综合分析;七是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八是规划的调整建议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九是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价。
2.1.2 改革财税体制和考核体系,为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营造制度环境。中央政府应加快完善立法、改革财税体制和行政考核体系,丰富对地方政府的监管和激励手段,为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改革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取消预算外财政。建立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财政激励机制。尽快进行转移支付立法,与中央政府对地方约束性指标挂钩。出台相关措施,对地方城市在国家标准规范下进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实践创新予以财政扶持。
2.2 技术支持是城乡朝着低碳化方向发展的依赖性手段
2.2.1 运用高新技术和适宜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仅要求资源循环化,更要通过高新技术和适宜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2.2.2 借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运用绿色科技,解决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供给两项核心问题。通过再生水利用、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等一批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梯级利用形式。构建水健康循环体系。建立污水资源化利用体系。建立城市降水水文循环修复体系。
2.2.3 清洁能源利用与引导。推广使用环保汽车和燃料,同时制定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和控制交通噪声污染的措施。采用主动式太阳能设计。优化建筑能源利用体系。建设绿色建筑,降低能源消耗。实现区域性部分自给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利用。采用高效、安全的能源利用模式。
2.2.4 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技术。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布能、节地、节水、节林、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我国城市发展绿色建筑,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全寿命周期分析原则、权衡优化和总量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和精专化设计原则。
结束语
尽快研制城市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方案。首先要研究有效的政策。短期内以政府推进为主导,长期辅以市场化方式。其次,要尽快完善行业标准。再次,要加强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科学指标的研究。最后,在技术产品层面,要加强创新、提升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迅.低碳生态视角下对城乡规划的几点思考[J].城市,2010(3):10-14.
篇9
【关键词】新常态;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哥本哈根会议引起了全球对气温升高和环保的关注,中国政府在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经济要适应“新常态”,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十二五”以来,汉中紧紧围绕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秉承“生态立市、循环发展”的理念,提出“工业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宜居城市”的三市建设目标。
一、汉中低碳经济现状分析
1、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总人口384万,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3℃,年均降水800-1200ml。生物资源丰富,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形成了植物南北共生的特点和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野生动物280多种,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等42种被列为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动物。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51.2%,植被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的90种矿产潜在经济价值约1568亿元。水能资源丰富,有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水能资源蕴藏量260万千瓦,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产业结构现状
(1)三次产业间的结构分析。2005年—2014年间,汉中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从总量看,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991.05亿元,是2005年的4.6倍;从速度看,十年间保持较快发展,年均增速13.4%;从人均看,2014年,人均生产总值28908元,是2005年的4.6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占比均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保持较快的增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增速、占比在一定区间内波动。从结构看,受历史政策和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形成“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始终占据突出地位,成为推动汉中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据汉中市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2013年间,从业人员占比第一产业下降1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上升1.6个、8.8个百分点,形成“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这种劳动力转移形式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随着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移动。(2)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汉中拥有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2005-2014年间,其占第一产业比重始终维持在60%左右;牧业是其另一主导产业,约占四分之一;其他三个行业合计所占比重在10%左右。长远看,这种结构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高产农业不免造成环境污染,制约农业由数量型向质效型转变,农林牧渔服务业发展缓慢,碳汇产业—林业所占比例太少,且呈下降趋势。2005-2014年间,第二产业发展中,工业和建筑业占比此消彼长,但工业占有绝对优势,对经济支撑作用强劲。2014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5.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0.6%,拉动GDP增长4.71个百分点。重工业结构特征突出,201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726.02亿元,年均增速24.4%,占规上工业的72.3%。其中,装备制造业、有色冶金、能源化工和食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860.19亿元,增长16.7%,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4.3个百分点。2005-2014年间,第三产业发展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6.7%降到14.2%,下降12.5%,金融业从4.3%上升至7.7%,上升3.4%。第三产业仍然处于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金融、房地产业等新兴服务业相对滞后,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3、能源消费现状
(1)能源利用效率分析。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均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2005-2014年间,汉中单位GDP能耗从1.80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0.94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从4.720吨标准煤/万元降至1.468吨标准煤/万元,说明汉中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善,正逐步向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但以上能耗指标始终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说明汉中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2)重点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014年汉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为415.68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左右。其中制造业能源消费量为359.66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的86.5%。显而易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是汉中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势必产生大量污染物,给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
二、汉中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约束
1、经济总量偏小,就业结构失衡
目前,汉中经济总量在陕西仅排第七位,相对偏小,形成“二三一”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一三二”的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这种状态说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偏高,仍然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偏低,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并没有充分发挥吸纳就业的作用。
2、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科技含量低,缺乏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绿色农业占比较低,化肥污染严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滞后。二是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占主导地位的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为主的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低,利润低,能耗大,对能资源环境形成较大压力。三是服务业发展滞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竞争力不足,尤其是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比例偏低。
3、低碳技术水平不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
一是传统粗放经济模式下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突出,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高耗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没有及时被淘汰或替换。三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对能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难以形成良好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资源环境约束度增加
长期以来,汉中煤炭消费占消费总量比重约占70%左右,石油、水电等消费占比偏小,天然气作为新型高效能源在短期难以改变低质型消费结构。此外,汉中作为《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域、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对环境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受约束增加。
三、新常态下汉中低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相关建议
1、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汉中发展低碳农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把汉中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农业生态园区建设,把农业发展与城市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2、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二产核心竞争力
第二产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汉中走低碳工业发展道路:要突出创新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培育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传统工业产业的改造,依法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加快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创建低碳发展模式企业;积极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进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
3、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低碳服务业
篇10
关键词:生态宜居;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14-02
城市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发展承载着每一个居民的幸福和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新的期待,对城市的“生态”和“宜居”也有了迫切需求,生态宜居城市就是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与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使每个居民的幸福感最大化。
一、生态宜居概念的提出
生态宜居城市是“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统一。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联合国在20世纪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中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一定区域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居住区,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宜居城市的概念是在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居环境良好,居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较好满足,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结合点是以人为本,适宜人类居住,着眼于居民的长久幸福和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与永续发展,惠及市民眼前利益及长远利益,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生态宜居城市就是生态环境良好,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人的各种需求得到较好满足,适宜人类生产生活居住的城市。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人们的各种需求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按照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各种需求之间有高低层次和先后顺序,每一个层次需要的满足决定了个体发展的程度。在现代语境下,人的需求简单说就是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与人的各种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联系,人的各种需求决定和引导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也满足和创造了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可见,城市的发展和人的需求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我们的城市建设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了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素。
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宜居城市的基本内涵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含义,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都比较满意,愿意长期居住,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实际上就内在地包含了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构筑绿色环保的产业发展模式;在生态环境上注重绿色生态体系建设,包括山体、河流、林地、公园等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域空间开发秩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绿色城市空间;在生态文化上,注重生态理念的普及宣传,推行绿色低碳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以及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宜居”的内涵要素包括舒适、安全、和谐的内容,北京大学景俞孔坚教授认为,“宜居城市,就是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就是说这个城市不仅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步行空间,还应该是人性化的城市、充满和谐与人文关怀,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归属感。”生态宜居城市不但要有舒适的居住环境,即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更应该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即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法治和社会福利以及公平正义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三、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规律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系列的指标,都指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长远发展,着眼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居民的福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也应该围绕生态和宜居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城市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前提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是对城市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统筹考量。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纳能力,把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设计当中,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人的需求与资源承载能力的关系。在城市规划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必须遵循规划设计先行,以城市规划设计为前提,进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基础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首先要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大力倡导节能环保,树立生态理念,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促进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生产方式,树立勤俭节约、绿色出行、理性消费的生态文明道德。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使生态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城市的每一位居民都成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其次,要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机制,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应急机制,高度重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准备工作。另外,还要加强建成区与山地的绿化和河流的保护工作,建立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三)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核心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就要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城市体系,形成产业集聚发展、工农业复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仅要增加农业投入,还要积极引导近郊农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加大蔬菜、水果、花卉的培育和种植;此外,要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运用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生态宜居更需要有现代服务业提供便捷、高效、完善的社会化服务,金融、物流、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
(四)综合民生服务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重点
- 上一篇:谈谈煤矿安全工作的认识
- 下一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