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3岁。既往就诊于哈尔滨XX医院确诊为血友病A。本次主因:"左膝关节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16 d"就诊于我院康复科。患者抱入门诊,下肢负重时疼痛哭闹,不能行走。查体:体温36.6℃,脉搏92 次/min,呼吸23 次/min,血压95/60 mm Hg。体重18Kg,左膝屈曲AROM:0~90°,PROM:0~120°;VAS:6分;股四头肌肌力3级。化验示:凝血因子Ⅷ活性测定为3%。左膝关节彩超示:左膝关节腔内混杂回声,关节腔内可见液性暗区,以髌上囊为主,深约0.6 cm,关节软骨光滑完整,软骨下骨皮质光滑,连续性正常,滑膜未见明显增生。左膝关节不能伸直,N窝区探查受限。结合病史考虑诊断为血友病A,左膝关节出血。
2护理
2.1康复评定护理 责任护士接诊后对患者采用SOAP方法实施康复评定。包括:主观资料、客观资料(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平衡与协调功能、步态分析)、心理、社会、家族史等进行评估及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登记在血友病患者信息登记表中,制定护理计划短期目标达到社区功能性行走。
2.2替代治疗护理 在康复治疗过程中遵嘱静脉注射凝血因子Ⅷ 25IU/kg,隔日一次,因子量提高到防止出血的发生。血友病患者特征是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终生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3]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替代治疗时应确保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造成出血。每次注射后将棉球垫于穿刺点压迫5 min以上观察确无出血方可松手[4]。
2.3并发症治疗护理 出血停止后的早期,是物理治疗的最好时期[5]。遵嘱局部给予脉冲短波、脉冲磁治疗,1 次/d,从而减轻左膝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物理治疗时护士应加强巡视,合理控制物理治疗的温度和强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6]。如有不适立即停止物理治疗,查找原因,有效处理。物理治疗后责任护士对患儿左膝关节周围肌群进行主动肌力训练及抗阻训练。护士将手放于患肢股部前方,感觉股四头肌收缩强度。循序渐进增加压膝锻炼,动作舒缓轻柔,避免膝关节损伤出血。每次30 min,锻炼完毕后予4~8℃冰袋冰敷活动关节10 min。
2.4心理护理 由于血友病患儿年龄小、智力发育不成熟、关节疼痛及对静脉注射的恐惧容易哭闹,在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与患儿有效沟通。通过血友病幼儿图画宣传册给患儿讲解成功病例,在日常生活中可参加的体育活动及在运动中如何避免出血,消除不良情绪和恐惧心理,促使患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与护理。
2.5健康教育 血友病A患者通过及时替代治疗逐渐降低了致死性出血的概率,但在生理、社会、心理方面严重影响血友病患者生活质量,在生活质量方面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尤其是首次出血的幼小患者。因此我们要让患儿家属及时了解血友病相关知识,常规处置,让患儿与周围幼儿一样享有正常的童年生活,减轻患儿对家属的依赖性,使其与更多的朋友交往,健康成长,努力实现发达国家的要求:"使血友病患儿享受基本正常的人生"。
2.6家庭护理 做好患儿的安全保护,防止出血:患儿避免穿硬底鞋或赤足;避免在湿滑地行走,防止摔倒;不能负重,如手提较重物品;避免剧烈运动;帮助患儿从小养成安静的习惯,禁止追逐打架;避免使用刀、剪、针、锯等锐利器具;选用软毛牙刷,做好口腔卫生,防止龋齿及牙龈出血;避免食用带骨、刺、粗糙食物,以免损伤口腔及消化道轴膜;避免不必要的肌肉注射、深静脉穿刺,禁止使用静脉留置针,看病时要向医护人员解释清楚;患儿终身禁止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消炎痛等含有抗凝机制的药物;做好与患儿老师的沟通,让老师了解患儿病情的特殊性,请老师学校加以关注,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伤害。家长及患儿学会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出血,并采取有效措施:当有外伤史,发现局部胀痛皮下青紫肿胀~关节压痛,活动不便或活动时疼痛,此时,应立即卧床休息,关节夹板固定,局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冰袋冷敷,冰袋外包裹1~2层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引起冻伤。患儿不明原因的啼哭,烦躁不安,家长应警惕出血发生。患儿换牙期,应进食温凉流食或流质,以减少牙龈出血,同时常备冰水含漱,消毒棉球局部压迫止血。秋季干燥,患儿易发生鼻出血,常规备冰毛巾以冷敷前额及鼻部,棉球及明胶海绵填塞鼻腔,按压鼻翼10 min。患儿必须注射时,如预防接种,拔针后,立即按压注射部位 10 min,当日避免热水浴,注射处忌热敷,以防注射处血肿;当患儿发生头痛、呕吐、腹痛、血尿、咽部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去相关医院诊治。患儿长期反复出血易致贫血,鼓励患儿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猪肝、菠菜、木耳、海带等;常吃花生、红枣、黑芝麻。
2.7护理效果评价 血友病患儿通过及时有效的替代治疗及康复护理左膝关节出血基本吸收,可见明显膝关节骨性标志,伸直及屈曲基本恢复正常。可独立步行。VAS评分:0分,股四头肌肌力5级。左膝关节彩超示:关节腔内可见极少量液性暗区,关节滑膜可见增厚2.1 cm,部分滑膜可探及低速血流信号。患儿由就诊时沉默寡言到治疗结束后能有了欢声笑语其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大改善。
3防护
血友病分为遗传性血友病和获得性血友病[8],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患病率达5/10万,以血友病A最为常见,其特点为终身轻微损伤后有长时间出血的倾向,可以应用Ⅷ因子浓缩剂或冷沉淀[9]进行替代治疗。因反复关节出血,最终可导致关节畸形或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所以患者的防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3.1血友病在冬春两季更易发生出血倾向,甚至是自发性出血,此时更应注意保暖与关节保护,应当避免穿过紧的鞋袜,并可佩带护膝,以保护重点关节。
3.2从小养成安静的生活习惯,平素可行轻微活动,比如慢行、游泳等。同时注意保护重点关节,切勿进行剧烈、危险的运动,不要从事危险职业。经济条件充裕着可于某些活动或运动前预防性输入Ⅷ因子制剂。
3.3体胖者应当控制体重,不但可减轻关节负担,更可降低Ⅷ因子使用剂量,减少花费。
3.4切勿对身边的人隐瞒自己的病情,以免交往中他人对患者发生误伤情况。
参考文献:
[1]杨仁池,王鸿利.血友病[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6-40.
[2]陈玉华,黄晓宇.血友病患者健康教育沟通模式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1,25(3):796.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98-2000.
[4]李亚群.甲型血友病病人的家庭护理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7,7(1):71-72.
[5]孙竟.血友病护理关怀手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92-95.
[6]杨丽霞,陈燕棉,李楚华.中药配合物理疗法用于膝关节骨质增生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249-250.
[7]GringerI A,Von MackensenS.Quality of life in haemophilia[J].Haemophilia,2008,14(S 3):19-25.
篇2
【关键词】顺产后;康复护理;效果
顺产为一种自然分娩方式,是指胎儿从母体脱离,顺利娩出。在整个分娩过程中,产妇会因担心婴儿生命健康,表现为焦虑担忧等不良心理情绪。为了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提高母婴的生命质量,本次研究中,在产妇顺产分娩后,给予产妇实施必要的康复护理,应用效果令人满意,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妇产科中收治的产妇中抽调110例,年龄为18-38岁,平均年龄为28±1.2岁。初产患者40例,经产患者70例,怀孕周期为(37.1±1.5)周。110例产妇均分为两组,甲组55例,乙组55例。统计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于处理分析。
1.2护理方法
11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顺产后实施常规护理,每天注意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阴道出血情况,定期对外进行消毒处理。乙组顺产后实施必要的康复护理,可先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由有经验的妇产科护理人员借助母婴车,移动产妇以及婴儿,根据产妇需求,对其进行沐浴、按摩以及接种的干预性护理。顺产分娩后,观察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并指导产妇如何正确的喂奶,以及婴儿含接姿势,之后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减少产妇受承受的心理以及生理压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产程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情况、不良心理反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计量,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产程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甲组患者治疗后,产程时间为(10.72±0.53)h,住院时间为(8.1±1.3)d,乙组患者治疗后,产程时间为(7.58±0.42)h,住院时间为(5.28±0.4)d,乙组患者的产程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甲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满意情况
甲组不良反应21例(38.2%),恐惧情绪8例,抑郁焦虑情绪6例,紧张7例,护理满意42例(76.4%),乙组不良反应6例(10.9%),恐惧情绪2例,抑郁焦虑情绪3例,紧张1例,护理满意54例(98.2%),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护理满意情况与甲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当前手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妇分娩中越来越多采用剖宫产手术。但剖宫产手术分娩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过多,损伤肠管、输尿管以及肠管,极易诱发术后感染发生,增加产褥感染率发生,不利于母婴生命健康。因此,临床主张针对一些具有顺产指征产妇实施顺产分娩[1]。从妊娠到分娩结束,产妇的身体以及心理经受一系列的考验,分娩后,母婴均会发生角色转变,尤其是产妇担心婴幼儿身体健康,产妇会表现为一系列的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为了保证产妇分娩后身体健康的恢复,给予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产妇分娩后,可给予产妇实施必要的床旁护理干预。该护理干预模式是一项方便有效的干预性护理,给予患者实施必要的心理、生理以及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2]。在实施护理中,医护人员首先应具备专业的护理服务水平,坚持服务于产妇,尽量满足产妇的合理需求,在护理过程中,让产妇旁观学习如何对婴儿实施护理,并让产妇与婴儿接触,进行必要的亲情交流,有利于成功进行母乳喂养,让产妇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以及幸福,有利于产妇出院后顺利进行母乳喂养,照顾新生儿,缓解产妇因身份角色的突然转变而产生的焦虑紧张害怕心理,提高母婴生命健康[3]。母婴床旁干预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不良心理情绪,有利于顺产分娩后产妇身体健康的快速恢复。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乙组顺产后康复护理实施后患者的产程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为10.9%,护理满意率为98.2%,与甲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顺产后,为了提高母婴生命质量,可结合适合必要的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护理后不良反应情况,显著提高护理满意情况,有利于提高产妇以及婴儿生命质量,提高母乳喂养质量,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忠芳,孟秋丽.顺产后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179-180.
篇3
【关键词】 康复训练;小儿脑瘫;护理干预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185
小儿脑瘫是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1], 患儿伴有运动障碍、语言障碍、姿势障碍、牙齿发育障碍、生长发育障碍、癫痫等症状, 严重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2, 3]。本研究对脑瘫患儿实施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 并观察其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2例脑瘫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1例。观察组中男50例, 女51例, 年龄0.3~3.6岁, 平均年龄(1.83±0.36)岁;对照组中男51例, 女50例, 年龄0.3~3.8岁, 平均年龄(1.88±0.4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法, 如服药指导、生命体征监测、注意事项讲解等。
1. 2. 2 观察组 给予患儿康复训练, 并加强护理干预。康复训练方法:①局部按摩:给予患儿身体局部部位按摩, 采用旋转按摩或加压按摩, 15 min/次, 1次/d, 若患儿表现为运动迟缓, 再给予经脉腧穴循经按摩, 30 min/次, 1次/d;②穿衣脱衣训练:以温和的言语指导患儿区分衣服正面与反面, 并讲解穿衣步骤, 待患儿完成部分或全部动作后, 给予鼓励或奖励;③梳洗训练:晨起后, 鼓励患儿独立完成洗脸和洗手动作, 给予患儿充分的时间, 耐心讲解, 并于恰当时机对患儿进行鼓励;④如厕训练:指导患儿如厕、冲洗等;⑤运动功能训练:对患儿进行步行、站立、坐位、爬行训练;⑥语言功能训练:采用一对一并结合集中训练方式, 与患儿进行目光、肢体、简单语言交流, 鼓励患儿讲话。护理干预方法:①心理护理:通过游戏、玩具、童话故事等方式, 加强与患儿的沟通交流, 讲解英雄故事树立患儿的信心, 若家长情绪不佳, 应及时给予疏导, 加强家长对疾病的了解, 当患儿表现较好时及时分享给家长, 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治疗信心;②卫生护理:在确保温暖的缓解下, 定期为患儿擦洗, 并更换衣物;③饮食护理:与家长一起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以高蛋白、易咀嚼、易消化等为标准, 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1. 3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格赛尔婴幼儿发育检查表(Gesell)[4]对患儿不同时期发育情况进行评价, 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等四方面, 综合分析所有资料, 评估患儿的智能发展商数(DQ), 若DQ>85%为正常;若7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小儿脑瘫的致病原因较多, 父母酗酒、吸毒、前置胎盘、宫内感染、宫内窘迫、多胎、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母亲精神病等均可引发小儿脑瘫, 药物、中医、运动及康复疗法是临床治疗小儿脑瘫常用的方法[5-7]。
本研究给予观察组患儿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康复训练与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中枢神经发育情况,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锦华. 45例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临床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7):1664-1665.
[2] 李志琼, 张海英, 何亚娟, 等.小儿脑性瘫痪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6, 18(1):103-104.
[3] 石娜娜.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瘫康复的临床作用.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2):192-193.
[4] 柴红.小儿脑瘫康复护理早期干预及效果评价.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19):157-158.
[5] 陶志雁, 李琴, 张智香, 等.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26):152-153.
[6] 姜长彬, 吕明亮, 刘红静, 等.隐性护理知识在脑瘫康复护理临床教学的运用.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4, 37(5):117-118.
[7] 袁焕侠, 杨忠秀, 史德利, 等.同步健康教育对小儿脑瘫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3, 33(6):410-412.
篇4
关键词 脑瘫患儿 观察 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它是未成熟大脑受损所至的一种状态,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1998年我国进行了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调查1.86%,目前我国有0~6岁脑瘫患儿31万,每年递增4.6万[1]。近20年来,随着围产医学及新生儿急救水平的提高,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产科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有了极大发展,脑瘫的发病率却未见下降[2],所以脑瘫儿童的治疗及康复刻不容缓,还需要专业人员对脑瘫的病理、表现、评估、康复及治疗做更深的研究和探讨。
对脑瘫的认识
我国在1998年第一届全国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定义脑瘫为:指从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亦可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主要影响儿童的运动控制能力,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无力、随意运动不良、姿势控制障碍、反射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觉、语言、摄食等障碍。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有:围产期的并发症、感染特别是风疹病毒感染、严重缺血缺氧性脑病、早产、低体重、高胆红素性脑病等,其中以早产、低体重、窒息、核黄疸引起脑瘫最常见。
对2岁前脑瘫的观察
由于小儿在婴幼儿时期控制调节运动的功能及其他功能尚发育不成熟,有些 患儿在6个月内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病史以及仔细观察也不难发现问题,早期患儿的表现有:无原因的哭闹、睡眠少、易激惹,或者少活动、吸吮力差、反应差,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下列反应:①运动发育迟缓:很晚还不会翻身、不会坐、不会爬、不会站、不会走、不会抓握东西。②异常的运动和姿势只有一侧手持物,爬行时动作不对称或爬行时只有上肢交叉样动作,而下肢没有交叉动作被拖行,站立行走时呈剪刀样,尖足或四肢扭曲不协调,出现不自主动作,面部出现怪样表情。痉挛型的患儿双上肢经常屈曲状、双手紧握、双下肢呈伸展内收、足跖屈,肌张力低的患儿仰卧时呈蛙状等。③生长发育速度:身高、体重、头围等的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儿童。④颜面及口腔异常脑瘫患儿因面部肌肉张力不平衡,常出现流口水、不自主的苦笑,还可能有咀嚼、吸吮、吞咽等进食、进水的功能障碍。⑤通过观察俯卧时是否抬头、转头、前臂支撑,仰卧时是否头能位于中线位,有无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的表现,侧卧时有无双手互握的活动,坐位时观察孩子习惯性坐姿:是否有几种不同的坐姿或只是一种坐姿,四点位时是否可以在肘关节伸展时支撑、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单腿跪位和双腿跪位时有否骨盆的倾斜、脊柱排列异常,站位时双肩及双侧髂前上棘是否水准,双上肢的姿势是否自然。
康复护理
使用正确的抱姿:面对面抱法,适用于上肢有一定的肌张力患儿(患儿将双手搂抱在抱者的颈后,抱者用双手抱住患儿的臀部,并使其双腿分开,置于抱者的胯部两侧);一手托头一手托臀法,适用于上肢无肌张力的患儿(抱者一手托住患儿的后头部,此手的前臂内侧托住患儿的背部,另一手托住患儿的臀部,并使患儿的双腿分开,置于抱者胯部的两侧);双手抱胸、腹法,适用于手足搐动的患儿,(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的胸腹部);双手抱膝法,有利于患儿头、躯干的伸展多用此法(抱者位于患儿的背部后,用双手从患儿的腋下插入至前方,将患儿的双手置于腹部使双膝与髂骨尽力成屈曲状态,然后用双手搂抱在患儿屈曲的小腿部)。
适宜的卧姿:侧卧位,有利于对抗全身伸肌痉挛或颈张反射作用从而改善全身痉挛状态;俯卧位,有利于患儿抬头功能的训练,护理人员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俯卧位(患儿俯卧在床面上,护士一手托起患儿的下颌使其头部抬起,另一手握住患儿的上肢前臂或肘部向前屈曲,然后在患儿的前胸下垫以10cm高的软枕或海绵垫支起上身)。
良好的睡姿:脑瘫患儿存在着不对称的颈肌紧张反射,容易使头偏向一侧而不能保持在中位,护理上要经常对睡姿给予调整,最好采取侧卧位[3],在睡眠时尽量将患儿双手合拢放于胸前,利于训练其双手趋近与人体的中心位,缩短两上肢间的距离,为以后进行持物、进食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打下基础。
饮食护理:脑瘫患儿一般都体重较低,饮食摄入存在一定障碍,护理时要注意调整稳定的坐姿(坐位困难的应用软枕等物支撑);头和手的位置(抬起头,使双手位于胸前处于合拢的位置);软瘫型的患儿,应抱起来进行喂食、喂水;进食、进水时避免情绪刺激或精力分散。
更衣护理:伸肌痉挛的患儿,在更衣前护士取坐位,将患儿俯卧于护士的大腿上,以利于矫正背部肌痉挛的程度,易于衣物穿脱;加强与穿脱衣物有关的体姿和肢体关节活动训练(如坐位、立位训练,骨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曲)。
安全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注意观察有无分泌物或残存食物的阻塞并及时清除,进食、进水不可过急,防止误吸而窒息;由于运动障碍造成步态异常,动作不协调易发生跌倒,要及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尽量不在坚硬或不平的地面上行走,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健康教育:加强对脑瘫患儿家长康复教育知识的宣教,正确对待脑瘫,既不能轻视也不能太消沉而丧失信心,脑瘫的治疗和康复是综合性的,不是用某一种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康复,从而达到提高脑瘫患儿生活能力的目的。
讨 论
仔细观察,早期诊断:脑瘫最明显的特点是婴儿期发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最理想的,但由于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给早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轻型的损害容易忽视,所以对轻型的可疑病例,更应密切跟踪观察。
早治疗,早康复:造成脑瘫的原因不是单一的,造成的损害也不是单一的,因此也不能用单一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脑瘫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干预,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采取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方法,制定终身计划[4]降低致残率,最大限度的减少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并逐渐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康复锻炼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24.
2 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67.
篇5
【关键词】 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主要原因是由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和缺氧性脑损伤,常见的出血部位有硬膜下、室管膜下、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围生期内的早产儿极易发生新生儿颅内出血,致死率较高,并且预后差。现随机选择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并将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2-7岁,平均年龄(3.41±1.56)岁;早产儿38例,足月儿62例;有产时窒息病史58例,其中轻度窒息31例,中度窒息19例,重度窒息8例;颅内出血原因:缺氧58例,产伤36例,维生素K1缺乏6例。
1.2 方法 对100例患儿的意识状态、各项生命征、囟门变化和惊厥等进行密切的观察,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
2 结果
治愈95例,死亡3例,放弃2例,治愈率为95.00%,病死率为3.00%;出院半年后随访治愈的95例患儿,精神、运动、发育、智力正常86例(90.53%),发生后遗症9例(占9.47%),其中继发性癫痫3例,脑瘫6例。
3 讨论
3.1 病情观察
3.1.1 意识状态 该病患儿的初期意识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易激惹、闹性尖叫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出现嗜睡、昏迷及肌张力减弱等。意识状态常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新生儿自身系统形成有关。所以,当患儿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时,应立即报告主治医生,行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范围,以免延误病情[1]。
3.1.2 各项生命征 加强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征情况变化有重要的意义,如体温、呼吸节律和频率、瞳孔、心率等等。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或者呼吸暂停。呼吸的改变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进展,如呼吸深大常常提示患儿颅内压较高,呼吸浅慢则提示病情危重等等。本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4例患儿出现过呼吸节律的改变或呼吸骤停,经及时救治后33例患儿病情好转,2例抢救无效死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关系,双侧瞳孔多表现有不对称、固定、对光反射减弱或迟钝。
3.1.3 囟门变化和惊厥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囟门变化可反应颅内压的情况,如囟门紧张、突出提示颅内压升高;囟门平软提示患儿病情平稳或颅内压下降病情好转。惊厥是该疾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详细记录患儿的发生部位、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当患儿出现持续发作是,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做及时的处理[2]。
3.2 护理措施
3.2.1 健康教育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病情较重而且病情变化大,若没有事先告知患儿家属患儿病情的特点,或者许多的家属无法在短时间内处理好自身的情绪,而产生医患之间的矛盾。患儿诊断明确后,告知该患儿家属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措施和预后等,以获得家属积极配合和理解,同时需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相关的疾病知识,使患儿家属加深对疾病的认识,自觉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操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3]。
3.2.2 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中,要保持患儿合理的室温(26.0℃-27.0℃)、相对的湿度(55%-65%)和安静的环境。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若因分娩过程中机械因素对新生儿造成的脑损伤应注意合理的,以减轻头颅的血肿为宜。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给氧,如取侧卧位或仰卧位,避免误吸呕吐物引起吸入性肺炎,并给部分缺氧的患儿低流量的吸氧,将血氧浓度控制在50-65mmHg之间。对患儿行一切护理治疗或非护理治疗操作时,都应该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操作过程中要尽量轻柔得当,避免因操作引起患儿的烦躁,影响治疗效果。
3.2.3 康复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后期的有效康复治疗,能减少该疾病带来的后遗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许多家庭都选择将患儿带回家中行康复治疗,所以在这些患儿出院时,需要对家属进行后期的康复治疗指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的后遗症,治疗的时间大约3-6个月。康复治疗的内容应包含康复训练方法和婴幼儿的基本护理常识,并建议家属定期到指定医院检查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2.4 注意事项 首先,婴幼儿在出生前的早期准备和产程中的应对。如建议早产孕妇行绝对卧床以减少宫缩;及时抢救产程中出现缺氧窒息的新生儿;对早产孕妇行剖宫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早产儿造成脑损伤等等。其次,正确评估已经出现颅内出血的新生儿,行及时、合理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对患儿行全方位的精心护理。最后,在出院前,对患儿家长进行康复治疗培训,并建议定期的随访,尽可能的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后遗症,并改善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学文.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0(09):23-24.
篇6
【关键词】 针灸;小儿智力糖浆;精神发育迟滞;疗效
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智力低下, 指个体发育期间内(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 女15例;年龄8个月~11岁, 平均年龄(4.5±2.2)岁;DQ 32~55分, 平均DQ(45.32±10.46)分;对照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1~9岁, 平均年龄(4.6±2.1)岁;DQ 34~53分, 平均DQ(46.18±9.58)分。两组患儿年龄、性别、DQ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精神发育迟滞康复治疗, 具体包括:①智商测定及适应能力受损程度评估, 制定康复护理方案。②药物治疗。口服小儿智力糖浆(葵花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规格:10 ml/支), 3次/d, 10 ml/次, 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
1. 2. 1 头针 主穴取百会、四神聪、额三针、智三针等, 伴语言不清者加哑门;流涎者加濂泉, 反应迟钝者加心俞、印堂、神门等;多动者加太冲、列缺。针取0.25 mm×13 mm毫针, 与头皮呈斜15°进针, 外留1/3即可, 留针时间30~45 min。
1. 2. 2 体针 主穴取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内关, 语言不清者加天突、哑门、通里。针取0.25 mm×40 mm毫针, 直刺1~2 min, 以皮肤发红为度。
1. 3 评定标准 应用0~6岁儿童心理发育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量表包括智力、社会适应力、语言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等四项, 取每项指标DQ值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后6个月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19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5例, 有效18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8.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变化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DQ值分别为(45.32±10.46)分和(46.18±9.58)分, 治疗后分别为(51.42±11.24)分和(47.23±10.30)分, 治疗后6个月, 两组DQ值均较治疗前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发育迟滞主要症状是智力缺损, 在幼儿期表现出明显的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小儿精神发育迟滞病因复杂, 受经济条件和康复护理条件限制, 许多患儿, 尤其是农村地区患儿长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干预, 康复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 精神迟滞发育属“五迟”范畴, 病因乃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所致, 治则通调督脉, 补益脑髓, 以促醒脑开窍, 改善智力发育[2]。小儿智力糖浆由龟甲、龙骨、雄鸡、石膏普等药材精制而成, 具有良好的滋养安神、开窍益智功效。其中龟甲滋阴潜阳;龙骨入心、肝, 具有镇静安神之效。《神农本草经》认为雄鸡可通神明、交通心肾、安定神志。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肾阴、调合阴阳之功。国内研究表明[3], 小儿智力糖浆经智力实验和对离体动物脑组织实验测定, 均证实有明显的强化智力思维的作用, 且脑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得到降低, 这或对改善小儿脑功能障碍有一定的帮助。针灸(头针)可增加脑血流灌注, 其中百会穴为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 针灸百会穴可促进组织的血氧和营养供应, 进而改善脑功能。田永萍等[4]对72例6岁以下患儿采取益智聪慧针刺法治疗, 与口服西药脑康复胶囊患儿进行对比, 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达86.1%, 高于对照组的76.4%, 提示较药物干预针刺疗法效果更好。另外, 体针取督脉、手阙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等穴, 可治神志病, 改善语言能力。针灸配合小儿智力糖浆康复治疗, 利用中医辨证施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起到常规治疗无法替代的效果。本组资料显示, 经针灸配合小儿智力糖浆治疗后, 观察组DQ值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针灸配合口服小儿智力糖浆口服治疗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疗效确切, 能有效促进脑发育, 纠正发育迟滞状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靖婕, 马彩云, 吕楠.小儿智力糖浆治疗精神发育迟滞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1):299-301.
[2] 邹林霞, 宋雄, 林小苗, 等.头针结合语言训练治疗智力低下儿童语言迟缓的临床观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5): 418-419.
[3] 马延菊, 刘振寰.针灸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研究进展.中医儿科杂志, 2015, 8(3):54-56.
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社区护士;现状;展望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为了适应“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要求,护理工作的职能必须不断地扩展,其服务范围必须跨出医院,迈向社区,进入家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为我国卫生发展的趋势,社区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1]。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困难和挑战。现就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发展综述如下:
1 社区护理的内涵
社区护理发展到今天,由于各个国家社区护理发展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卫生服务体系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社区护理的理解、解释也各不相同。但在对社区护理的内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表述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点:①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领域[2],是利用护理和公共卫生的诸概念和技术,通过广泛的和连续的护理活动,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和艺术;②社区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内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③社区护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和维持健康,预防疾病和残障,促进个体、家庭和团体达到全民健康的最佳水平[3];④社区护理提供服务的特点是连续性、动态性和全科性的服务。
根据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结合我国城市卫生服务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我国的社区护理的内涵,即“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了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与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为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的目的,提供连续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护理专业服务”。
2 社区护理的内容[4]
2.1 家庭医疗的护理:随着医疗卫生工作的开展,大量不需要特殊仪器和技术处理的疾病,均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服务来满足病人的需要,家庭病床符合社区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愿望,特别是可以满足慢性疾病的老年、体弱、行动不便、到医院就诊有困难的病人的需要。
2.2 预防保健护理:社区人群中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是社区护理的重要服务对象。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面对的健康问题比较多,社区护士可以为他们提供以预防保健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服务。
2.3 康复护理:由于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人们对生命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康复医疗的主要对象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残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其目标是使他们最终在身体、心理、社交及职业等方面获得最大的潜能,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社会。
2.4 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导:为了实现WHO的全球卫生目标,护理工作的切入点从关注个体人的疾病转入到关注个体人的整体及人群整体。健康教育开展迅速、深入且形式多样化,效果显著。通过对居住环境、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的干预性教育,达到预防疾病、控制感染、自我保健、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5 临终服务: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使病人找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并能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活质量。
由于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一,所涉及的社区护理工作范围可能不同,但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应以促进和维护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护理需求为导向,以老年人、慢性病人、妇女、儿童、伤残人为重点。
3 社区护理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3.1 社区护理顺应时代的要求: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工作由疾病护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护理转变,护理范围及场所由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服务对象由病人转向康复人群,护理工作以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为主要目标。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的工作重点已经转移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肺病和肿瘤等。这些慢性病的护理需求量的增加,必将由社区和家庭来负担[5]。由于我国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调,80%投入在城市,只有20%投入在农村。在所有卫生资源中的80%投入到大医院,20%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6],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将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到居民的健康中去。健康需要从个人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社区做起。
3.2 社区护理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我国预计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74亿(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4.28%)成为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多的国家。老年人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而且老年病人有病程长、康复慢的特点,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慢性病的护理,能很有效的解决老年人护理的难题。
3.3 医疗费用的增长:由于医疗费用的大幅度的增长与人们收入的增加不成比例,尤其是近两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出现了许多有病无钱医治的现象。根据有关的调查表明:通过社区护理可以降低居民每年的医疗费用。
3.4 社区护理是推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深入进行的有效保证: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医保水平在总体上不能过高,只能是“低标准、广覆盖、保基本”。如将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可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成本最小化,是“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符合医疗保险的原则。
4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
4.1 社区护理组织管理系统不健全和经费来源有限:在我国虽然卫生部近几年也很重视发展社区护理,但从机构的管理到经费的预算却很少倾向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从政策上,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计划,全国仅上海、北京、天津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但也还不完善。有的城市2~3名护士做社区护理工作,但却没有专门的社区组织。从经费上,在我国的城市,多数居民享受公费医疗,而公费医疗仅限于医院服务,不包括社区,居民不愿意自己支付社区护理费,从而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农村,农民平均收入低,除了维持温饱,少有剩余。农民通常是小病不治,大病就医,不治之症就放弃治疗,所以也很少有人愿意付这笔费用。近年来,虽然正倡导医疗制度的改革,但大部分局限于医院治疗和城镇居民,而且对社区护理还没有一个统一合格的收费标准,这些都影响人们对社区护理的正确认识,阻碍了社区护理的发展。
4.2 居民保健意识不成熟,生活质量不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在大城市更为突出。加之经济比较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差。那种“能吃、能睡、能工作即是健康”的观念依然存在。
4.3 缺乏社区护理专门人才:社区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服务态度,丰富的学识、经验和技能,能灵活的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适应错综复杂的环境,学习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学会与人交流、观察、咨询等各种新技能。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一直短缺,中国现有13亿人口,护士仅有124.5万人,缺乏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目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区护士,使她们能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技能及工作方式。《社区护士岗前培训大纲》为培养社区护理队伍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培训中逐渐形成一支专家队伍,拥有一系列的教材,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护理教育,促进社区护理的开展[7]。卫生部出台的《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社区护士必须具有国家护士的执业资格并经注册,还要通过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护理的需要。
4.4 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信任程度不高: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程度大部分还停留在打针、发药的概念上。“医生的嘴,护士的腿”,人们通常将疾病的康复归结于医生,护士仍然是医生的附属品,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未被提到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高度,对护士的价值不能真正的理解,尤其是对护士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因此,患者的从护性低,这也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
4.5 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
4.6 缺乏政府的有效的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5 展望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
5.1 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实现全民健康目标: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有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经济条件、医疗条件落后、居民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环境不合理、需求多层次、多档次、范围宽及复合性优质、经济、便利的服务,而社区护理正好适应了广大群众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在农村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应坚持以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为前提,以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保健工作为主导,注意服务方式的连续性,服务关系的相对固定性,服务内容的综合性,服务价格的优惠性,使群众真正受益。在农村实现低水平、广覆盖的社区卫生服务[8]。
5.2 社区护理教育体制将日趋完善:护理人员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做到四个转变: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健康转变;服务对象从患者服务向为群体服务转变;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性新兴学科的转变;工作方式从院内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9]。政府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式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改革现行的护理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全科医学教育。一方面对目前的人员进行相应的系统培训,以适应社区护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护理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将增加社区护理专业以系统地培训社区护理人员,专业设置中将注意硕士、本科生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的比例,培养不同层次的社区护理人员。全国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将进行统一的认证资格的考试。
5.3 社区护理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及计算机网络化发展:各地可协调有关部门,深入社区,调查研究,根据社区护理的需求量、制定本地区的社区护理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护理的试点、建立社区护理中心和网络,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当地的大医院、及以社区、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基层卫生机构,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队伍。
5.4 社区护理专业化及角色的分工会越来越细:社区护士的角色功能范围会不断地扩大,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不仅有普通的社区护士,还可以有单独开业的社区临床护理专家、家庭开业护士、社区保健护士、高级妇幼保健护士、社区治疗护士等。这些高级社区护士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实践、社区护理咨询、社区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等工作。
5.5 家庭及老年人的护理不断地发展、完善及提高。
5.6 坚持体制创新,实现多元化的社区护理务[10] :主体多元化的社区护理服务可打破过去的部门垄断,并可充分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本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拓宽筹资的渠道。通过相互的竞争,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改善服务功能、服务态度等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赢得居民的信任。同时,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按岗、按质、按量”分配,建立激励机制。
5.7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护理活动,有利于居民以比较低廉的费用获得优质、便捷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个人账户保门诊,社区统筹保住院”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参保居民的费用意识和节约意识。
5.8 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组织管理逐渐加强。
总之,我国的社区护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社区护理任重道远,在一些欠发达的地区开展社区护理,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现实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发展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社区护理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发展将有助于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我们早日实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翠荣.家庭护理现状与进展[J].现代护理,2003,9(8):649-650.
[2]陈静敏,萧仔伶,苗遒芳,等.社区卫生护理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9,5-53.
[3]黄明珠,黄琏华,等.公共卫生学[M].台湾:伟华图书局有限公司.1994,17-204.
[4]刘洪霞.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和进展[J].护理研究.2004,18(8):1413-1415.
[5]林菊英.社区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
[6]梁万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2.
[7]刘则杨,武巍.社区护理供给现状及社会护理教育思考[J].护理学杂志.2002,17(7):550.
[8]李俊伟.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1):879.
篇8
关键词:DDH术后患儿;石膏;家庭康复护理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ofthe Hip,DDH)又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疾病,平均发病率为3.9‰。女孩发病率较男孩高4倍[1]。DDH术后患儿一般需要石膏固定4~6w,出院后家长如果护理不当,不能坚持协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练,很容易发生石膏变形,伤口感染,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因此这期间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2.2~9岁,平均年龄3.9岁,左侧16例,右侧24例,双侧5例。术前均因双下肢不等长,行走跛行,经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DDH),收住入院后行骨盆截骨(Salter)术,术后给予髋人字石膏固定4~6w。
2 护理
2.1摆放 术后患髋采用患肢外展30°、内旋10°摆放,髋人字石膏外固定,这样利于头臼对位塑性、发育。仰卧时垫高双小腿部让躯干放平,以避免由于石膏裤固定后下肢自然下垂导致孩子腰骶部不适;抱孩子时让孩子直立、避免从石膏裤下方伸手托孩子的臀部以免减小髋关节屈曲的角度。
2.2石膏外固定的家庭护理 指导家属妥善保护好患肢制动,不用手按在未干燥的石膏上,以免石膏变形,石膏松紧适宜以能放一个手指为宜,以免影响呼吸。保持石膏边缘整齐光滑,石膏边缘或者表面有粗糙容易导致孩子皮肤磨损的地方可以用医用橡皮膏粘贴,不可与硬物撞击,避免石膏断裂。每天检查骨突部位及绷带受压部位,用2%红花酊或滑石粉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以免发生石膏压疮。根据季节不同保持适宜温度。晨起时拍背,鼓励咳痰,防止术后坠积性肺部感染。
2.3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 给患儿家属发放图文并茂的注意事项小册子,指导家长学会观察石膏绷带松紧度及下肢血液循环情况,观察患肢远端的血运、活动、感觉。注意倾听患儿的主诉或哭啼,如患儿哭闹不安或主诉石膏内疼痛,应检查肢体有无压迫。告知家长发现异常如果不能自行解决要及时回医院处理。
2.4会、臀部护理 髋人字石膏固定,应将会阴和尾骨露在石膏外。患儿石膏外固定后3d内,主管护士有目标地对患儿家长进行石膏与会的家庭护理操作演示。叮嘱家长患儿大小便后一定及时清理,必要时可以涂抹凡士林软膏保护等方法。应保持石膏不被尿液浸湿,保持伤口及会清洁干燥。尿不湿必须塞进石膏裤里,仰卧塞前面(会),注意保护好伤口。俯卧位塞后面(臀部),选用窄的尿片或尿垫,可以用弹性的软尺帮助塞进去;指导家长每天协助患儿定时翻身,每2~4h翻身一次。
2.5饮食指导 根据不同年龄患儿的特点,指导家长建立科学的饮食方法,可给高营养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应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防止石膏综合征的发生。
2.6功能锻炼 术后早期可引导或协助患儿进行踝、趾关节的屈伸和旋转活动;同时,鼓励年龄大点的患儿进行股四头肌舒缩活动,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发生。
2.7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进一步预防功能障碍,术后2~4w可拆除髋人字石膏髋关节的前半部,轻轻做被动屈髋练习及坐起,术后6w拆除石膏,开始在床上锻炼髋,膝关节,防止关节僵硬。这一时期可允许患儿在床上练习爬、坐,但不允许患儿站立。家长每天抱起患儿,其姿势是使患儿双膝关节外展,双下肢跨在家长的腹部,可以使髋关节得到充分的外展和屈曲[2]。患儿在床上练习活动,以主动活动为主,不做粗暴的活动。对术后拍X线片髋关节间隙在0.5cm以下的,行持续皮牵引3w,牵引重量2~3kg,第1w床上坐起,练习髋关节活动,第2w练习摸足尖,第3w练习摸足跟,去掉牵引练习屈膝活动,术后4w指导其进行主动功能锻炼,患儿可先通过练习坐起加强屈髋运动,在患儿能独立完成髋关节的屈伸主动活动后,再渐进指导患儿练习外展、外旋、内收、内旋,直至下蹲运动,使髋关节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3个月下地负重行走,6个月股骨上段钢板螺丝钉取出。康复锻炼方法应体现个体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指导患儿及家长配合,督促患儿完成锻炼程序和治疗,锻炼注意循序渐进,且防止摔倒致外伤[3],争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结论
DDH是一种儿童先天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为3.9%。本病如能在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期及时发现,一般都能通过非手术方法治愈,2岁以后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矫形术后石膏外固一般4~6w。对于手术矫形的患儿,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手术成功,术后功能锻练,防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的延续,需要医护人员,家长和患儿的共同合作。以往DDH术后患儿随访时通常x线片效果满意,但常常出现关节僵硬,石膏压疮,湿疹等并发症,从而影响手术效果。这说明有些家长重视手术效果而漠视功能锻练,或是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锻炼方法,不能帮助患儿最大限度的减少术后并发症。因此,术后指导家属石膏固定的观察、注意事项及家庭康复训练方法极为重要。这需要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家长患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潘少川.实用小儿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
篇9
【关键词】儿童;臀肌挛缩症;早期;功能锻炼
臀肌挛缩症(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导致髋关节内功能受限而表现出特有步态的临床症侯群[1],临床表现为:外八字步态,不能走模特步,跑步跳跃状,并膝下蹲困难,跷二郎腿困难,obers征阳性(侧卧位,将上方腿曲90°,向床面按膝关节,不能贴床面为阳性,反之阴性),双下肢不等长,长侧往往为重侧,部分患儿有臀部挛缩带。手术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 常发生于儿童, 主要与婴儿期臀部反复注射药物有关, 故又称注射性臀肌挛缩症。
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术后30例患儿早期行功能锻炼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行手术彻底松解和切除挛缩组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30例,男13例,女17例,双侧臀肌挛缩24例,单侧臀肌挛缩6例,年龄5~13岁,30例患儿均经手术松解挛缩的臀肌,术后常规护理加早期功能锻炼。
2术后护理
2.1病情观察:对全麻患者应把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牙间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硬膜外麻醉患者应平卧,禁食、禁水6h。观察患儿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严密观察双下肢末梢血运情况以及有无坐骨神经损伤表现,如足趾活动情况,足背有无麻木区,足背小腿外侧皮肤刺痛有无减退消失等[2]。注意患儿主诉及反常表现,绷带是否包扎过紧,压迫引起疼痛。
2.2心理护理:因患儿对疼痛比成人更具有恐惧感,故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让患儿及其家属知道术后医生、护士采取什么方法缓解疼痛和帮助顺利完成功能康复, 缓解患儿紧张心情, 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性, 从而很好地配合术后功能锻炼。
2.3饮食护理: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4特殊:术后用绷带或其他约束带绷拢双膝使双下肢成内收位, 并用软枕垫高双下肢, 使髋关节、膝关节呈屈曲位, 既利于臀肌的松弛也可减轻疼痛。术后仰卧4h 后更换。双侧臀肌挛缩症患儿仰卧与俯卧交替, 预防骶尾部压疮的发生。
2.5伤口护理:由于臀肌挛缩松解手术创面大, 出血较多, 应 密切观察伤口敷料渗血情况。渗血多时可用沙袋置于伤口处以压迫止血, 保持伤口引流管通畅, 以防创面积血导致伤口感染。
2.6皮肤护理:术后用绷带在踝部、膝部缠绕交叉固定达到并膝的目的,固定1-3天。
故要严密观察下肢骨突部位局部血运情况,定时协助翻身防褥疮,骨突处垫棉垫,同时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大小便后及时协助清洗会,保证皮肤清洁。
3功能锻炼方法
术后由护理人员指导患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治疗效果及恢复起重要作用。术后双下肢并拢,膝关节下置一软枕,使膝、髋关节各屈曲约30°,以防止松解的臀肌粘连。术后第2天病情稳定后,即协助患儿床上进行坐起训练。坐起过程中不断鼓励患儿,因为坐起时,由于伤口疼痛,患儿往往不愿遵照做,并且容易背向仰,护士应在一旁指导并督其做正确坐起姿势,可慢慢将患儿扶起,使其头尽量向前倾,身体弓背向床尾方向,达到最大限度后停留10 min再躺下,如此反复6次,每天4次,可起到防止粘连作用。术后第3天可开始进行cpm被动屈髋、屈膝训练,患者取仰卧位,用双手握住患者双小腿,使其双膝并拢,逐渐使膝关节屈曲,再将膝部向下按压,做屈髋被动运动从40°开始,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每日增加5°,直至cpm 90°,在初期,锻炼应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屈髋要适度,以能忍受为宜,避免剧烈的被动活动,引起伤口疼痛,并造成伤口内出血形成局部血肿而影响伤口愈合。每天锻炼2次,每次20遍。逐渐增加至3次/d,每次50~60遍。行此训练时速度不能过快,用力不宜过大,以防止伤口裂开。术后第4天指导患儿两手抓住床栏,慢慢做双下肢并拢、脚跟着地的下蹲姿势,一般蹲下2min再慢慢站起,每天4次,每次10下。第5天鼓励患者可下床行走进行步态训练。方法:步态训练前先指定一直线为行走路线,在此基础上扶持患者踩直线进行“一字步”行走,每次行走5~10min,以不感到疲惫为准。并注意观察患者步行时动作是否协调,及时给予纠正。如病儿能完成以上各项训练,即可指导行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上的翘二郎腿训练以及交叉双腿慢步走,以利于关节的内收。运动量要由小到大,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动作轻柔,时刻观察患儿的反应。在下蹲训练的同时练习卧位及坐位交腿等动作。 伤口拆线后指导患者继续进行步态练习、双膝下蹲及双叉练习。1个月后可指导患者进行跑步、跳跃等运动,并嘱患者坚持进行主动抱膝下蹲训练3~5个月,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了解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3结果
本组30例患儿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功能锻炼均取得良好效果,拆线出院后复查其髋关节中立位屈曲活动度均在100°以上,内收大于10°,能双下肢并拢下蹲。按疗效评估标准[4],本组优27例(90.3%),良3例(9.7%),优良率达100%。
4讨论
臀肌挛缩患儿术后除按儿童骨外科常规护理外,为防止肌肉再度粘连,早期持续进行功能锻炼是达到最佳疗效的关键[3]正确的手术矫正、良好的术后护理、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是使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本症真正的病因尚不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与臀部注射有关。本组30例中有23例有反复臀肌注射史。因此,提示我们在给婴幼儿注射药物时,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如必须注射,护士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剂量,进针的部位,深度及给药速度等。每次注射前检查中有无红肿、 硬结等,并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注射后应预防该症的发生,可采取理疗,温热疗法,一旦确诊,应早期手术松解,早期功能锻炼,这是确保该症得到恢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盂玉红,李祥欣.臀肌挛缩症围手术期护理与康复[j].青海医药杂志,2004,34(3):37
篇10
1、护患沟通的交流技巧
掌握护患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及技巧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护患沟通的过程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完成的。
1.1、语言沟通
常言道:“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重于剑戟。”护理人员美好的语言可对患者产生积极的治疗作用,如经常对病人说一些安慰性、鼓励性、积极暗示性语言,就会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的康复,密切护患关系。在与患者进行交流时,注意语言柔和清晰,语速、语调适中,并注意倾听患者主诉,及时给予安慰,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同时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语言沟通方式对文化程度高的病人,护士可用专业性的术语与其沟通;对文化程度低的病人,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对年轻病人可用随和的语气进行交流;对老年病人说话要慢,而且要反复说,病人才能记住;对幼儿,要用童稚语言,赞美的方式说话;对新来就诊的患者要耐心解释,正确指引,使护患沟通能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护士应避免使用刺激性和破坏性语言,以免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使病情恶化,而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1.2、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通过人的表情、手势、眼神、穿着及与他人的空间距离进行信息传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那些具有社会意义的信息,仅有不到35%来自语言,而65%是以非语言方式传递的。非语言沟通包括面部表情即微笑与眼神、倾听、肢体语言。
1.2.1、微笑服务
微笑是最美的礼仪,是人际交往中最能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微笑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消除病人的陌生感,是消除沟通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护士不微笑,病人就觉得护士不和蔼可亲,难以接近,从而不愿与护士沟通。没有沟通,护士就无法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及心理需求,就不能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以微笑接待每一位病人,能更好地了解病人的身心需求,改变服务态度,缩短护患距离,消除了护患沟通之间的障碍。
1.2.2、关爱的眼神
眼睛素来被人们誉为“心灵的窗口”,人们灵魂深处的情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折射出来。目光与其他体态信号相比是一种更复杂、更深刻、更富有表现力的信号。在护患沟通中,目光接触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能反映双方的内心意向。护士可通过眼神表达对病人痛苦的同情和倾听病人对病情的叙述。护士还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细腻和善解人意,领悟患者眼神中所包含的服务需求,主动加以满足。与患者谈话时,目光的对视,会给人尊重、重视的感觉。因此,我们要记住,我们的一双眼睛时刻都在“说话”。
1.2.3、认真倾听
倾听是指全神贯注地接收和感受病人在交谈时发出的全部信息(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并做出全面了解。病人的倾诉是维持心理平衡、减轻心理压力及病痛的一种手段。病人都希望得到护士及时、满意的答复,护理人员要专心、耐心、认真、有分析地倾听,做到聚精会神,避免分散注意力,与患者说话时适当地做出反应,可以轻声地说:“嗯”,“是”或点头等,表示接受对方所述的内容,并希望他能继续说下去,当病人将话题扯太远时,应适用适当的语言使之归入正题,不要轻易打断、插话,否则,病人就觉得护士不尊重他,从而就不相信护士,这样就给沟通带来很大困难。
1.2.4、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往中通过手势、动作、体态或姿势、抚摸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一种沟通方式。护士在沟通中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有助于语言表达。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要注意手势大方、得体,不宜指手划脚、拉拉扯扯、手舞足蹈等,这些都是失礼的表现,会令人感到不得体和缺乏教养,应采用轻松自然的姿势。另外,不要频繁改变姿势,以免让病人觉得漫不经心和不耐烦,伤害病人的自尊心。适当应用身体语言有利于临床工作。例如患者和护士交谈时,护士对所理解的内容等要及时反馈给患者,灵活运用手姿、点头等动作,能维持和调节交流的进行。因此,护士要充分认识到肢体语言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那些单纯用语言交流有困难的病人。
2、做好沟通工作的措施与途径
2.1、转变观念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前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把以前从“病人围护士”转向“护士服务病人”从而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倡主动服务、人性化服务。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病人,将解释工作做到位,让病人感觉护士服务热情周到,态度和蔼可亲,更增加病人的信任安全感。
2.2、尊重患者是沟通的基础。
护患关系双方,虽然各自角色不同,但都各有各自的尊严,都有需要尊重、需要理解的权利。双方的合作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护士要尊重患者对诊疗和护理的要求和意见,双方都要用换位思考的观点,理解和尊重对方,主动融洽护患关系,这样才有利于调动护患的积极性,促使患者康复。
2.3、加强业务学习是学会沟通的关键。
通俗易懂的知识使患者易理解记牢;丰富充实的知识让患者产生钦佩感;新鲜生动的知识对患者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时代的发展使护理知识也在不断拓展,护理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疾病护理知识外,还应学习一些边缘学科知识,如: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护理美学、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好地塑造自身形象,言行举止儒雅大方,提高护患之间的亲和力,以利于护患沟通工作的顺利发展。
3、创新沟通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