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艺术教育

篇1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两大方面,而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效果非常显著。近年来,高校艺术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高校艺术教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有较大区别,它并不以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为直接培养目标,而是通过课堂内的艺术课程和课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艺术具有审美、教育、认识世界三大社会功能。它们和艺术的真、善、美的品质是契合一致的:真,作用于认识;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艺术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

1.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

科学是运用逻辑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而艺术是运用形象思维认识世界,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有人把科学与艺术比喻为人类文明的两朵并蒂莲,它们在不同的领地,为了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并进行互补。

艺术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精神升华、心灵美化,还能使大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它更适合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实践证明,艺术教育有助于优化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和智力技能的提高,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世界观。

2.艺术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艺术教育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和参与相应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亲身感知、感受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有利于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军民团结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高等院校通过创作歌曲、表演话剧、舞蹈等形式,再现人民军队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纷纷以“以抗震救灾精神为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艺术形式进行“寓教于乐”,通过生动鲜明的美的形象感染大学生,使之在艺术教育中,享受了愉悦,净化了情感、完善了人格。

3.艺术教育是学生“智育”的助推器

培养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全面发展中“智育”的要求。艺术教育具有“益智性”,能促进智力的开发。爱因斯坦说:“音乐不会影响研究工作,它们给人们带来的慰藉也互为补充。”“我的许多科学成就都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清华音乐教研室陆以循教授提出了“8-1>8”的学说,即每天让学生抽出一小时参加有组织的美育活动,其学习效果高于全天8小时做功课。经常性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记忆力强,各科成绩比较突出。这就说明艺术活动不仅不会妨碍专业学习,还能使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有利于发展他们智力发展。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艺术教育现状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明确定位在普及的位置上,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精神情操和人生态度,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今天,艺术教育已全面进入中国的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设置了艺术教育课程和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1981年北京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欣赏选修课。1978年清华大学恢复了曾在中遭到破坏的音乐机构-音乐室,并更名为艺术教育中心。2002年7月,教育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文件要求:“力争经过3至5年的时间,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艺术类课程。”目前全国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立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或成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

2.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但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我国毕竟还年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高校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

虽然全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成立了艺术教育机构。但是,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不重视艺术教育在美育乃至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而只是片面的以专业化的要求对待艺术教学,使高校的艺术教育走向专业化培训。

(2)教育目标不明确

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内的艺术课程和课外的艺术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丰富的创新想象能力。让学生掌握欣赏艺术的方法,了解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目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没有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由于目标不明确,所以部分高校在艺术教学安排方面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些高校开设了影视欣赏、中国书法欣赏、学跳芭蕾舞等课程,但仅仅把它等同于艺术知识或美学知识的传授,没有突出其艺术特性。

(3)教育方法不科学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但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家庭的影响导致人文素质参差不齐。若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学方式、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除清华、同济、山大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外,大多数普通高校艺术课程设为选修课,所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基本上采用大班讲座的形式授课,导致学生“齐头并进”和“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个性,抹杀了他们对艺术教育的兴趣。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因此,要在思想上重视高校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观念层次,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智育”同等看待,发挥艺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2.完善机构设置、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制度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为了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必须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负责对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和督导。各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公共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和部署,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制度。

3.加大对艺术教育软、硬件的建设,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加大对艺术教育软、硬件的建设,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科学化。在课程内容上尽量覆盖音乐、美术、影视、戏曲、摄影、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课程上,兼顾理论、赏析、技能等多个层次,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并通过举办校园歌手大奖赛、摄影大赛、书法比赛等多种艺术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美。同时学校要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对教学设备、场地、活动场所等加大资金的投入,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参考文献:

[1]葛军.高等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4.

[2]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Z].中国美术教育,2003.

篇2

中国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从最初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构建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都蒸蒸日上,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转而有更多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这给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外来文化的入侵,挑战也并存着。

二、我国目前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及特点

纵观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一方面,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另一方面,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状况又十分令人难以满意。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迅速崛起的经济建设,一浪高过一浪,信息时代的产业更替几乎冲击着一切领域。在中国植根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不得不仓促上阵,以非常不成熟的理论与实践,迎接着信息时代快节奏产业革命的挑战,为中国的产业化提供着力不从心的不成熟的服务。另一方面,信息时代对现代设计人才需求的高起点,批量化,又迫使着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尽快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设计人才。市场这一只无形的手决定了这一局面的出现。这一点可以从现阶段中国高等院校遍地开花式地开设艺术与设计学科得到充分体现。

针对这一局面的出现,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去扭转这种局面,如何去改变这一局面,这是一个值得让我们深思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明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问题。

一、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艺术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与经济关系的体现。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的艺术,又反过来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而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便必然导致了艺术的蓬勃发展,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也是有着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的作为支撑的。

二、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而关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问题,首先我们从设计的起源谈起,着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先生在他的《设计学概论》当中曾提到过,如果说原始人在用一块石头砸向另一块石头是,设计便就在这一瞬间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设计虽然超越了纯艺术,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作的全过程,和技术、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并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的设计自始至终总是要考虑到具体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的可行性,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

三、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改革的方面

在充分认清了艺术与政治、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条件下,我们对艺术与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在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第一,建立较为全面的大学入学考察录用机制。

艺术设计是综合型的学科领域,有科学的含量也有艺术的成分;有对智能的要求更有对创造力的强调。艺术设计需要的是具备全面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与基础素质教育紧密结合。从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向大学输送的生源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宽、能力局限、发展后劲不足的情况。

我国现有大部分艺术院校设计类的专业入学考试,主要以绘画表现能力的高低作为录用评判的标准,虽然也有设计基础方面的考核,但基本上仅限于纸上的描绘表现。这种专业考试模式不免给人一种错觉:设计=美术表现+实用美术技法。显然,这种类型的考核对于将要步入设计学科进行学习的学员来说是不全面的,至少是不足的。在现行录用考试制度强调美术技能的同时,更应加大对思辨能力、认知理解力、创造意识、发现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考察评估。记得有一所大学的设计试题是这样的“从苹果落地你能想到什么”,画一幅画。有的学生说画了一张船沉海底的画面,说想到了“泰坦尼克”沉船之谜,他没有直接说想到了万有引力,而是通过一种别的方式巧妙的表达,这就很好。艺术设计类专业入学考察评估录用方法与机制的改进完善,将有利于正确引导考生考前对学科性质的初步认识,促使考生主动地在自身素质方面进行提高。

第二,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的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否全面,发展后劲是否充足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都是重技能而轻理论,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学生在重视艺术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艺术素养方面的引导,适当的开设一些艺术史论和美学方面的课程。

第三,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并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智慧的。曾经听过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院长戴士和教授的一次讲座,他提到中国现在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有一些不是很科学,他提倡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直接进入创作,通过创作去综合运用个人的能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感受点,带动其他因素,诸如技巧、材料、载体等。即先撇开基本功的练习,跳过我们现有教学体制上的素描、水粉的习作练习,直接进入到创作阶段,老师给一个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技能,去完成对这个主题的创作,然后在创作的过程中,他自己就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自己都没有掌握,回过头来一看,知道自己缺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他就会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好好学习。其实,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它转换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劲的灌输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和个性的挖掘,而这种主观能动性则恰恰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源动力,个性则恰恰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所最为宝贵的东西,是思想的火花、智慧的源泉,我们不能让他们泯灭,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不能是一个模式的,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都曾明确指出:我国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不够,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等等。这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的不足,不仅仅是艺术设计教育,而是大多数学科都是这样,但是我们得努力,得试图去改变这一现状。

当然了,我并不是一味的推崇戴教授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方法或许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合适,但至少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作为艺术设计教育,我们要敢于拓宽自己的思路,不要拘束,还记得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关志民先生曾给我们做过一次讲座,其中他讲到教学方式这一块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说“我在给我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们有的躺在沙发上,有的座在地上,有的靠在椅子上,总之,怎么舒服怎么来,我们围成一圈,气氛很轻松,大家畅所欲言,老师和学生之间感觉没有了太多的约束,感觉一下子亲近了很多,这对进行创作和交流很有益。”这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有些艺术院校采取了导师制,即一名老师带几名学生进行小班学习,类似于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其实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从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我们不要局限于形式,而是要以实际效果为出发点。

第四,采用合理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

近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和国外的一些设计院校建立了联系,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如“2+2”模式,即在国内学习两年,在出国学习两年。这样的模式其实也是非常合理的,它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崇的。还有一些艺术院校和生产厂家、设计院联合起来办学,这种思路也很好,这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好模式,因为它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了,同时它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给生产厂家带来了经济效益,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在江苏首届设计教育论坛上,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的作品,有些令我很感动,很多作品都是学生和厂家联合起来设计生产制作的,也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产、学、研一体的办学模式。设计教育要和产、学、研结合起来,和实践结合起来,否则就失去意义了,说到底,设计终究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模式是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们应该大力发扬,用我们的好的设计方案去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从而更好的促进我们研究和学习。作为教育管理机构,我们有义务作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纽带,成为他们的“红娘”。

第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方面,我们要走艺术家和设计师结合的道路,工艺师与设计师相结合的道路,艺术家和设计师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要搞孤芳自赏。自从我们开始把艺术设计独立出美术以来,由于艺术设计很多原因,画家对设计师总是不屑一顾;工程师对设计师也多有讥讽,这些现象都是不正常的。我们不能把“大师”与“工匠”对立起来,大师与工匠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鸿沟,因为艺术设计是和许多学科交叉起来的,我们不能轻技艺。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给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六,要有超前意识,进行专业设置。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我们的专业也应随之越来越细化。像近年来出现的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玩具设计等专业,都是时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要相信,有需求就有市场,我们的教育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为经济的发展做好服务。

时代需要创造型、智慧型的教育,而艺术设计作为体现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综合型边缘学科领域,更需要这种新型基础教育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对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研究,除了对高等教育阶段的改革创新,还有必要向大学前的基础素质教育方面作新的尝试。总之,就中国目前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来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正在摸着石头过河,正在积极探求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四、讨论:中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意义和途径

篇3

文化对于艺术、文化素质与之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讨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应被人为漠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模仿者。犹如“工匠”成为“工程师”的难度一样,让这些文化素养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困难的。也许,我们不能期盼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具备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潜能的要求并不为过。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文”现象,使“文”与“技”的关系达到一种优化的结合。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对“技”和“文”应制定同样严格的标准。通过提升文化素质达到提升艺术技能的目的,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项关涉长期目标的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技”轻“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过程中的“偏科”“瘸腿”现象,而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则不难发现,重“技”轻“文”背离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严重脱节,“技”与“文”难成比例。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读。针对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各种教育、教学内容。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经在要求教育内容丰富性和宽泛性。因此,在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唯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克服重“技”轻“文”的弊端。

有人曾倡议艺术家“德艺双馨”。而我们的高等艺术院校应倡导受教育者“文技双优”,这应是高等艺术教育的起码要求。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是因为注入了人文精神,是因为包含着文化意蕴。名副其实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一不具备高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也正是高深的人文与文化素养,使技艺在艺术家那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衬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折射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他们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文化修养的结果;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同样丰富多彩。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家的成长绝非简单地依赖某一领域内艺术技能的训练,更仰仗于他们对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积累。和许多专业学科一样,艺术更需要理解和表现。这种理解和表现最终并不仅仅取决于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终极制约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对灵魂的表现,对某种精神的塑造,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则肯定取决于文化素养。关于这一点,看一下当代中国名目繁多的、瞬间即逝的各种“星”与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便不难理解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理论界早已有人批评艺术领域某些人浮夸与浮躁,抨击功利主义对艺术的侵蚀,指责某些人缺乏艺术操守等。其实,这也是在以事实告诉人们,文化积累的浅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导致对艺术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论述艺术的德育功能。但艺术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必须建构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属于充分条件,也属于必要条件。

能力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热中讨论的话题。高等艺术教育所说能力实际上包含两个大内容:一是艺术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技巧层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属于深层次动力之源。当然,文化与艺术层面的能力都存在创新的要求,但无数事实证明,艺术层面的创新源泉来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则,创新无从谈起。

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素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直接的要求。艺术教育和其他科学教育有相通之处,也存在巨大差异。科学教育是从物质层面去认识世界,而艺术教育则要求人们从社会、历史等层面,去认识人的精神、文化、思想,故此,人文知识和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艺术的归属、艺术的文化属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诫教育者,高等艺术教育须臾不可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有鉴于时下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轻“文”,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有人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结构,以“综合化”为主体,开设、增设跨专业课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窄,也是导致重“技”轻“文”的客观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说来,如何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强调艺术水平诚然没有不妥,但更应该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比较倾向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综合化”,首先应改变目前重“技”轻“文”的专业课程设置;其次,我们所说的“综合化”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性的“综合化”。为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开设非艺术专业课程,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应为核心内容。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类课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种文化又有何现实价值呢?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的销蚀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籍乐章等对艺术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扩充文史知识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构成,进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篇4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如今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也不能始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止步不前。如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的数字新媒体技术能让人们在视觉观念和方法认知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带来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和数字媒体的诞生为应用学科的更快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助推力,新媒体具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学科融合的优势,而新媒体的诞生和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促使视觉艺术成为了一个交互系统,视觉艺术的概念被刷新;可以说,唯有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艺术教育,才可以真正做到传播、融合与实时交互信息。而新旧媒体的互补和结合,又为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带来了更好的传播和发展的空间。当前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中还存在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教学缺乏互动、教学实训没有落实、学业和就业脱节的问题,因此学校针对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在课程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做到促进视觉艺术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下面主要分析了视觉艺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的概念

(一)视觉艺术教育包括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电影、摄影、艺术史、文艺评论等科目,应用学科包括图形设计、插图艺术、电脑艺术、服装设计、家居设计、影视表演、装潢设计、环境设计等科目。在传统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学院的建立无疑是让传统艺术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如闻名全国的中央美术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而综合性大学则是整合了传统学科和应用学科专业。在很多年前艺术教育界就已经有了技术和艺术结合发展的概念,其中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纯艺术时期、艺术和技术结合时期、培养应用型人才时期。现如今为了跟上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脚步,高等视觉艺术教育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做到将传统艺术学科和应用学科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培养在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同时,还兼具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3]。(二)视觉艺术教育融入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中,视觉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大多都是二维的,视觉艺术教育的信息传递基本上全部由纸达成,信息交流的途径也只有通过信件交流或电话交流等。而新媒体在传统媒体具备的功能基础之上,同时还拥有实时交互、即时延展和学科融合的新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将是多样化、灵活化的,师生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实时交流,也能够更方便的同社会信息发展接轨。

二、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视觉艺术教育不够先进。视觉艺术具有时代性和时尚性,视觉艺术是紧跟时代变迁的艺术形式,其属于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因此必须具备及其敏锐的时代目光才可以创造出优秀的、有时代特色的视觉艺术作品。而反观我国院校的教学现状,普遍存在视觉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先进、视觉艺术教师的教学思想落伍、教材使用多年未更新等问题,导致视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安排落后于时代[4]。(二)视觉艺术教育缺少互动。视觉艺术涵盖了很多专业内容,属于包容性很强的艺术体系,在此之下高效为了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视觉艺术专业细化为许多分离的专业,除去大专业的分割,为了培养当前专业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院校还会将专业进一步细分。这就导致视觉艺术教育的互动出现问题,不单单是学科和学科之间、在专业内部甚至也会出现交互问题,这对视觉艺术的整体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5]。(三)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由于高校的管理制度较为,且专业教师的职能范围有限、实训基地的人员管理和安全保障不容易,导致视觉艺术教育实践难。(四)学业和就业脱节。视觉艺术教育招生主要是依靠大专业招生,且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学生就业过于集中。此外,很多教学课程的设置系统不科学、课程内容与时代脱轨等,导致学生的学业和就业脱节,毕业之后难以就业。

三、新兴媒体的应用优势

(一)实时交互。数字媒体的诞生为信息的实时交互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数字媒体的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不仅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运用PPT、网络课程、视频等多媒体展开教学。(二)即时延展。新媒体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延展、快速查阅信息等需求,能够拓宽教学的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效率。(三)学科融合。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功能基础之上,还能够将视觉艺术学科进行融合,实现专业间的交互、推广艺术形式。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一)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高校应组织视觉艺术教师定期展开专业培训课程,可以采用网络课程、假期培训课程等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掌握专业的新信息和发展,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组织参观大型艺术展等,拓宽艺术视野。学校可以招纳优秀设计师作为专业领头羊,促进院校的专业发展。(二)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在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在设计创作中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结合到课程教学、将新技术结合到专业知识等,已然是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设计和新材料的融合、绘画形式和声光电的融合。中央美术学院开设的材料构造专业,正是专业和新媒体交融的产物。(三)注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学习艺术理论的目的是为实践提供基础,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利用新媒体进行校企合作、专题课题合作等。借助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训场地可以通过实际模拟的手段来实现。在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可以更便捷的掌握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动态,从而更好的将教学、科研和产业进行融合,形成特色艺术产业。(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但也必不可少的存在一些缺陷,很多学生的创意都来自于互联网,导致艺术作品大同小异,缺少创新意识。新时代的视觉艺术教育是在理论之上结合了技术,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是重中之重。

五、结语

高校视觉艺术教育应选择自由化、开放式的教育形式,在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多借助新媒体技术创作具有创新性的作品。教学中还要做到建设优秀教师团队,提升教师职业水平;促进专业和新媒体的交融;重开展实训课程,发展视觉艺术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到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将视觉艺术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作者:李凯宁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王亚全.新媒体环境下高等视觉艺术教育的发展研究[J].学周刊,2016,(27):23-24.

[2]张波,张群.后现论与本土化视觉艺术教育综合课程的开发研究[J].艺术教育,2013,(10):32-33.

[3]许身玉.我国视觉艺术专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艺术教育,2011,(6):57.

篇5

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培养人才,加强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固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了“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新要求,体现了高等教育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本关怀”的重视。十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识教育以“人”为逻辑起点,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开展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拓展人文视野,增进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人文发展。国粹艺术是包孕着民族精神的艺术精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和载体。就这个意义而言,国粹艺术已然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一段文化的象征。

二、大学保护与传承国粹艺术的路径选择

1.以探索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为契机,构建国粹艺术创意发展之路。为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这对高校和国粹艺术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高校可结合自身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剧团、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尤其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理论研究,探寻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国粹艺术涵盖了不同类别的艺术,每一项艺术都有其独特性。如果不结合其艺术特性而盲目地保护,无异于破坏。为此,可考虑将“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意发展为一体的产学研用平台。首先,充分整合各类艺术的专家、表演艺术家、文化传承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打造实践型应用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次,通过分工合作,开展集群攻关,加强对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规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学理的研究和探讨;此外,可通过与文化产业研究院、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机构的合作,将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和文化创意产业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规律的前提下,审慎推进国粹艺术创意创业发展之路。

2.健全国粹艺术教育传承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就学科而言,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涉及到民俗学、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环境科学、文物保护等学科。比如一项戏曲艺术的保护,既是艺术学的问题,又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甚至社会学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要科学地保护和传承国粹艺术,必须具备跨学科的思维,集聚不同学科的人才。总体而言,大学在开展国粹艺术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艺术类专业教育。艺术类专业教育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主要手段,也是培养国粹艺术传承人的重要阵地。当前,艺术教育在专业及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西方的艺术理论,而缺少对民族艺术的理论建构;更注重西方或“时尚”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的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可结合国粹艺术的主要特点,加强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对接,开设如“民族舞蹈与体育专业”“戏曲艺术与传统音乐”等传统而新兴的专业,让国粹艺术在大学课堂上展放光彩;在教学方式上,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将学生引出课堂,带到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中心及一些国粹艺术保存相对完好的村舍,进行现场教学,体验感悟艺术经典。二是艺术保护与传承相关辅助专业教育。就学科而言,这类专业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对于一些有形艺术遗产,比如石刻,不仅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更需要理工科人才,以保护古老的石刻艺术避免在风吹雨淋中日渐风化,永葆艺术之灵韵。对强调活态保护的非物质艺术遗产,则往往需要用上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一是忠实地记录,一是创意化传承。同时,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还需要进行妥善地维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将管理学与艺术学结合起来,培养懂艺术的管理类人才,让国粹艺术在科学的管理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三是艺术类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除了进行学科专业的整合,改革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要方面。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通识教育立足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国粹艺术的丰富内涵是通识教育的天然资源。因此,可以将有关国粹艺术的知识融入到通识课、公共基础课甚至专业课程中,并开设一些民俗文化、传统技艺、民间表演艺术的选修课,向大学生普及国粹艺术的有关知识,甚至学习和传承国粹艺术。

3.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当前大学教育的辅助,在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国粹艺术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经典艺术,其本身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组织大学生到民俗文化村、传统庙会、传承人所在地、国粹艺术示范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参观,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使他们逐步了解国粹艺术,慢慢激发他们对国粹艺术的兴趣。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由老师组织对某一项、某一地国粹艺术进行田野调查,让他们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粹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从而使大学生成为国粹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支撑力量。

篇6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109-02

一、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要求以及长久以来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音乐艺术教育一直被看作高等院校可有可无的学科,甚至很多学校自高中以后就不再开设音乐课,导致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非常薄弱,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有人在高校里做过一项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爱音乐,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非常必要。然而,他们中能够认识简谱的仅占总数的2%,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只有1%,而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求与实际生活中音乐教育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在教育体制方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分数决定命运,而且是一分定输赢,造成家长、学生只注重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国内很多学校只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设音乐课,初中二年级就开始积极备战中考,高中也不开设音乐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音乐课,在中考、高考面前也只能为文化课让位。因为音乐课程不参与中考和高考,教师自然而然就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学生也就不可能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进入大学阶段,音乐艺术教育同样被忽略,只是在某些师范院校开设一些简单的欣赏课程,没有形成系统的音乐艺术教育。音乐艺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艺术类学生的“专利”,非艺术类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则是“不务正业”。理工科及非艺术专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参加选修课,没兴趣的同学将它视而不见,或者只是用它来挣学分。

(二)社会大环境对音乐艺术教育的忽视

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内音乐艺术教育未能普及,更是少见优秀的音乐作品。民众的音乐艺术素质得不到提高,院校的学生也没得到系统的教育,民众和学生只能从流行歌曲和各种娱乐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而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是格调低下的媚俗艺术形式。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也缺乏高雅艺术的引导,形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并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民众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审美素质低下。

(三)对家庭教育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管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顾孩子的天赋秉性,更不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一味地逼迫孩子学唱歌、学乐器,一厢情愿地想要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歌唱家、钢琴家等,使孩子没有在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反而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有的家长只让孩子埋头学习文化课,认为孩子学习音乐和欣赏音乐艺术是不务正业,甚至将这种观念不断灌输给孩子,使他们的艺术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发达国家音乐艺术教育状况

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形成完满的品格而建立基础,没有音乐就没有完满的人”。美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齐齐哈佩尔博士也曾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和娱乐,更为了训练人的头脑,发展其身心,在这方面音乐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将其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程。

近年来,我国各地高校多次邀请美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高校学生访问交流。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中外青少年各方面的表现都不分伯仲,但就音乐素质而言,外国学生明显比中国学生高,他们在演唱、演奏水平以及对音乐的欣赏领悟能力等方面都超过了国内学生。我国的学生,包括一些非艺术类名牌大学的学生,除了能唱一些流行歌曲,个别学生会弹奏一两件乐器外,其音乐方面的素质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三、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与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

音乐艺术教育是由音乐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在乐曲中加入创作者的情感经历,欣赏者在欣赏时亦加入自己的情感经验,并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二泉映月》这首二胡独奏曲,描写了平民艺术家阿柄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生活在底层的艰辛。这首乐曲凝结着作曲家崇高的精神,它能感染人,同时也能激励人。欣赏整首乐曲可以引发人的深思,从中获得意味深长的教益。

音乐艺术教育不应该只是作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而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其特殊作用和优势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取代的。音乐艺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智力水平。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多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学习相关作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可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活跃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操的熏陶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举世闻名的侦探福尔摩斯,他不但有一流的逻辑推理能力,更有着极高的音乐造诣,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可与专业演奏家相媲美。每当他探案遇到麻烦时,总要静下心来拉一段小提琴,让自己暂时沉浸在音乐艺术的殿堂里,而当他享受完这种精神陶冶之后,必定会重新找到思路或线索,进而最终破案。由此可见,音乐艺术的熏陶的确能活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判断能力,促进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音乐艺术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有人做过调查,高校中部分学生因诸多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表现为过度兴奋和紧张,有的表现为过度压抑和消极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在高校中开展音乐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稳定而健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学习心理的发展。

(三)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音乐艺术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容易被人接受、最富于感染性的一种艺术教育形式,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受到美的熏陶,自尊、自信和意志等品质得到锻炼。《音乐学科智力与情商教育实验报告》一书谈道: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分别负责语言、思考和音乐、绘画的功能,而音乐艺术可以有效地开发人的右脑,即形象思维的发展。因此,良好的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结语

我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重视音乐艺术对人的精神陶冶。孔子说:“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人格的培育与完成,离不开音乐。而我国古代“六经”之一就是《乐经》,可惜战国时失传。商代有了以“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音乐理论,以及专门用来记载乐谱的琴谱。《晋书・ 乐志上》记载:“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代文人才子、大家闺秀都要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排在第一的就是琴,即对音乐的造诣,这足以看出我国古代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音乐艺术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起崇高的审美理想,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综合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启发心智、完善人格、开拓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在各高校积极实施音乐艺术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齐易.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3]管建华.音乐人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剪纸艺术;现代特殊高等教育;残疾群体大学生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间艺术资源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B295)的成果之一。

一、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也统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对残疾群体大学生所实施的专业性高等教育,它将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之精华。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可提高现代特殊教育水平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就业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特殊高等教育,各个高校都开办了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而剪纸艺术作为适合残疾群体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一门特色课程,为残疾群体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与就业的大门,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剪纸艺术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1.剪纸元素的应用途径

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交互与融合,不仅能使残疾群体大学生掌握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而且又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加深残疾群体大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中国剪纸艺术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剪纸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点、线、版式、纹样以及表现手法;另一方面需从整体出发,营造出属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内容。这种语言可以与时展脉搏相互结合,又能从现代设计艺术中汲取部分精华。剪纸艺术题材多样富有变化,其图案一般是多种图案、多种题材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图形与图形的组合、文字与图形的组合,也可以是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场景的组合等。如果残疾群体大学生对剪纸的基本图形元素有所了解与认识,使这些元素在剪纸设计时变为符号化、模块化的子系统,并且对剪纸的基本元素能认真学习、掌握技巧、一一攻破,这就能为其以后的剪纸创意与设计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是其能学习好剪纸艺术的先决条件。

2.残疾群体大学生剪纸学习方法

针对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可以根据残疾种类分为以下类型,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其中有些群体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剪纸学习如: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其余群体均可正常学习剪纸。而其中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听力残疾是最为常见的,其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觉障碍,从而难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语言交流活动。他们的主要感官途径是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听觉障碍虽给残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阻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知觉对于听力障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补偿作用。因此,在剪纸艺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听力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优势,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由于这类群体大多有听力障碍,所以在面对此类受众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他们演示。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备好相关的剪纸教学用具,授课时把汉字、图形标注在每件剪纸教具的旁边,以此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残疾群体大学生会对这样的图案符号及文字有直观的感触与认识。例如:在教授剪纸最基本的元素锯齿纹时,通过文字与图形,以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通过触觉去感受,让其清晰的了解到锯齿纹的特点就是纤细和尖锐,那么残疾学生在之后自己动手的制作中就对二者有直观的了解,以便他们在剪制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特征,更好地表现作品。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无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残疾群体大学生便捷、及时获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方式,如语音输入、话音识别、文字输入、教学实时视频和录像信息,给予不同的残疾群体大学生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语音播报、视觉显示、震动警示等等。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优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最为重要的是使得残疾学生能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面对特殊群体残疾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学生有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如智力低下、自闭症、脑瘫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比较特殊,其自身最大障碍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很难或无法正常理解。因此,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最基本的剪纸元素,不求复杂,只求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会更有效果。

三、结语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也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范例,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又能通过特殊教育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并能对残疾群体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日后就业有些许帮助。因此,随着剪纸艺术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弥补特殊高等教育之不足,让剪纸艺术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加快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篇8

关键词:现代漆画;漆画教学;绘画性;多元性;艺术教育;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PU Jiang

漆画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成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现代漆画被确立为独立的画种参加全国美展。从八十年代至今,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努力,漆画艺术在其题材、表现技法、风格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有了广泛且具实际意义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从工艺美术到纯艺术的“脱胎’蜕变,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到了独立展区的认可,中国漆画由此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美术专业舞台上,这标志着中国漆画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从自身状况和发展方向开拓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

一、中国现代漆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漆画作为一门课程,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地美术院校开设的,至今,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漆画人才,目前漆画课程的设置在中国高等院校也在逐渐开设。这一状况对漆画创作和漆画艺术家来说是件可喜的事情,同时也是漆画艺术教育应该进行思考的时候,因为,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指引和艺术价值观选择的重任。漆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主导途径完成,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是长远的。由于漆画发展的历史较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明确漆画教育的当前形势,亟需对漆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1.漆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漆画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性,除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独立体系的漆画专业及规范的教学设施外,其它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还是沿袭传统漆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漆画教学仍包含在工艺美术的教学范畴,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学科的系统性和课时分配的科学性,漆画课程常被一些院校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是公共选修课,只是一门技法的了解,没有从艺术教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并且这种认识还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偏差,把对漆画的认识予以片面化和局限化,使得漆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漆艺的限囿;导致学科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偏差以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漆画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学术水平整体不高,对漆画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从表象的角度来呈现工艺技法的丰富性和视觉表现的神秘性。对漆画称之为绘画的价值,它与传统漆艺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它们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界定,那么现代漆画就有可能回归漆艺之路,而失去漆画本体语言的意义。在对传统漆艺解读的同时应该探索现代漆画本体语言,健全学科的体系,创造漆画教学研究的环境和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摆脱临摹、借鉴的思维框架,敢于探索和挖掘,使漆画教学和漆画艺术具有完整意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当前漆画教育的举措

2010年1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联、南昌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漆画高等教育论坛暨全国漆画学术观摩展”在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开幕,进一步推动漆画艺术的发展和高校漆画学科的建设。与会学者围绕“当代漆画创作的艺术审美观”、“漆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定位”、“漆画的语言特征”、“漆画创作的品评标准”、“团队作用对当代漆画发展产生的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分别对漆画的文化内涵、漆画的本体语言、图式特征、发展方向、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会议明确了漆画的艺术定位,把当代漆画从原来工艺性的漆艺确立为造型艺术的漆画;漆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立足点应该是以“画”为基础不是以“技”为基础;当代的漆画发展应该是多样的,对材料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开放意识,绘画的艺术标准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特点建设学科;还要加强漆画的理论建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审评标准。

二、现代漆画教学的核心问题

1.绘画性

漆画教学中工艺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因为漆画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表现技法和工艺手段受到漆工艺的影响很深,加之漆画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也较晚,师资队伍不健全,创作群体少,没有一个团队的影响力,这都影响了漆画的发展。漆画创作时间长,工艺复杂,受材料和技巧的制约和影响,并且很多作品追求表现材料的复杂、多样,追求工艺制作的精致,从而忽略了漆画作为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因此,在现代漆画教学中要遵循绘画的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引导学生对艺术创作核心的理解,不能对传统漆艺的工艺技术过于迷恋,要把握漆艺语言的本体特征,思考和判断漆艺语言的内在精神性,并对漆画称之为“画”的真正意义予以把握。

现代漆画在教学中应更新创作观念,不能被丰富的技法、材料的质感、神秘的肌理等视觉美感所迷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丰富性、神秘性只是漆材质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包容性,是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给漆画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表现的自由。漆画是一个非常重视材料的画种,材料的质地、色彩、光泽几乎成为漆画的典型形象。创作中对质料美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追求,对质材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并进而要求对材质内在意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体现材质在表现形态中的价值和作用,以绘画的语境和语意来判定并进行沟通和交流。绘画性是艺术的本真,任何材料存在的价值不是它物理特性的优越性,重要的是要解读和探索材料在不同语意和语境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场”,这种“场”在现代漆画里,就是要符合现代绘画的艺术规律,逐渐脱离工艺属性,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体验。

2.多元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艺术的多元化、认知的多视角、文化的多层次,使得艺术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自由化的状态。作为高等教育的漆画艺术,也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关注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的演变,从架上到架下、从形式到观念、从单一材料到多种媒材等的转变,现代漆画以开放的技术手段、广泛的材料应用、丰富的表现形式紧跟时代步伐,使漆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在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形式观念的借鉴中,步入了一个风格多元、种类纷呈的时代,并探索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现代漆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是独立、自由、自在的包容。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现代漆画不必尾随那些炫耀的、喧闹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而应潜心地走着自己的路,切实体悟当代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开敞的胸怀迎接各种文化和艺术思潮。

同时现代漆画教育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下,需要不断完善,坚守漆画艺术本体语言,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彰显魅力,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来,在多元发展中拓展原有漆画材料的属性,并且把材料的美学价值和属性挖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现代漆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振兴和发展,使古老的漆文化重新绽放出光彩。同时也应促进现代漆画本体语言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使漆画语言更多的融入到现代艺术领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是文化的传播者,漆画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让现代漆画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漆画教育是提高现代漆画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该问题的提出对现代漆画教学是紧迫且亟需的,它关系到漆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现代漆画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漆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引导和培养理论研究的自觉意识,使现代漆画从作品到理论水平都上升到相应的高度和广度,这样才真正符合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赤平.漆画高等教育亟需加强学科建设[N].中国艺术报,2010,(04).

篇9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内蒙古;民族

1.艺术设计以文化为背景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建立在文化的背景之上的,都是以文化作为底蕴而滋生的,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其中蒙古族文化也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艺术设计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学科,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实用主义学科。在当今的国际艺术教育大背景中,艺术设计教育就不等于往常意义上的画画和设计。艺术设计虽然是实用艺术,但是也是需要文化来作为依托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因为从小接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导致文化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特别是蒙古族地区,蒙古族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其文化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那么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类教育,必须要先了解并符合他们的民族文化心理。内蒙古地区的情况和教学实际,应以素质教育原理为主导,因材施教,开展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要带领学生多听讲座,多参加艺术设计类的展览,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与当代的潮流设计联系起来,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再加入新鲜的设计元素。

2.内蒙古地区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劣势比较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发展,也为艺术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但是却不与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成正比。我们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发展比较落后、比较缓慢的一个地区,虽然艺术设计是一门比较注重创意、走在时代尖端的一门专业,但是我们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着自己的艺术底蕴与基础,这些都是艺术设计的创意里面所必不可少的元素,旧元素新组合的方式会为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在艺术造诣上有着以下几点优势:1.实用性突出;2.民族特点鲜明;3.制作材料多样;4.传承历史悠久;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性和多样性。但是同样,在发展艺术设计教育上,我们内蒙古地区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脱节,很多的蒙授学生都有着较好的美术基础,但是对于设计的理解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在缺少蒙语授课教师的情况下,所以很多时候要从最基础的方面做起。再如,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知识技能,手法既概化又单调,忽视了开发学生们的潜能,艺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较差。这和地区偏远,接触前沿信息延迟,而且和艺术设计有关的公司较少,即使有规模也不够大,这些都有一定关系。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教育评价体系,合理利用各种设计资源,因地制宜,切实根据内蒙古地区的设计教育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优势,制定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方案,并且将科研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起来,从而建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少数民族的教学模式,带动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设计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工科类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曾说过,“我无法想象,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却依然缺乏艺术气质和人文修养。”由此可见,加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在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一些工科高等院校的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应当引起重视和加强。加强工科类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品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思想性是进行艺术教育的灵魂。但思想教育不能干巴巴地说教,必须像春风那样“随风潜入夜”,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艺术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使人愉快地受到教育。目前各高校以各种文艺活动,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宣传党的政策、树立英雄榜样,极大地教育了广大学生。各种生动形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以鲜活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他们对祖国的责任感,坚定了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现、世界观和价值观。如,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的情感是有激励作用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全国军民共抗特大地震灾害的动人事迹激励着广大人民,许多高校抓住这一题材,通过舞蹈、创作歌曲、表演话剧等多种形式再现军民抗震的英雄形象,使广大学生为之感动,受到深刻的感染,他们纷纷倡仪“以抗震精神为动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艺术教育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以美辅德”。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艺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从教育目标来看,政治、历史知识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哲学使人思维深刻;文学艺术能培养深刻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提高表达能力。因此文化素质对人才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通过艺术活动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可以从情感、意志、品质及作风上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其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地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艺术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作为大学生如果长期参加艺术活动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到,艺术团的学生很少进行心理辅导,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长期受到艺术的熏陶,形成了豁达开朗的性格,比较容易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调查中80%的人选择艺术活动是调节情绪的“良药”。另外,教育离不开感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和纽带,才能产生教育的效果。教育不能够离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艺术教育的特点不仅仅是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现在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系少了、疏远了、淡漠了,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所以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艺术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理工科院校的专业学习多数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和事实表明,在开发逻辑思维的同时,形象思维能力也需要通过艺术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实现智力的全面开发。思维活动的平衡,能激发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全面思维。我们知道,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大类,二者不可分割。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就是不健全、不全面的思维,它可制约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毫无疑问也制约了科学技术所需的逻辑思维的发展。从人的大脑结构来说,艺术教育以及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右半脑功能的开发,从而增强人的想象力,全面发展人的思维能力。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工作成就

艺术思想对于科技创新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而美学与技术两者之间也是一种互相促进、协同发展又相互区别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技术不仅能够促进艺术创造,而且还能促进审美。如古代的青铜艺术作品就与当时的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新的审美理念、审美趣味也促使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与发展。综观当今世界技术发展,艺术作为一门技术指导思想渗透到现代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体现在外观造型上,还广泛地体现在产品的机理、结构、材料、工艺和色彩、装饰等上面,亦即体现在产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上。产品的外在美即形式美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艺术修养普遍较低,难以实现艺术和技术的渗透和融合,我们的社会尚缺乏大批艺术工程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工科教育所培养的大学生应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成为既有科学技术知识,又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物质生产者和美好生活的设计者。

六、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