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策略
紧紧地把握信息时代的脉搏,充分认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的作用。多媒体走进思想政治课,丰富教学内容,再现生动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学目标。
一、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1.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搭建“大社会”和“小课堂”信息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抽象,学生抵触情绪较大。因而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外部诱因,诱发并触及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显得越发重要。多媒体以其宽广的视觉、敏捷的速度搜索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有关现实材料,以快速灵活的方式融入政治课堂。一方面使学生对书本上介绍的有关事例的来龙去脉有了了解,另一方面使他们知道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促使他们去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情。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建构能有效地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各种信息的交互传递,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形象,提高情境感觉的真实性、趣味性,增强情境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加大课堂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笔、一块板、一本书、一群人”的教学模式。大量信息在信息技术的处理下,使枯躁乏味的语言变得图文并茂、生机盎然,抽象难懂的枯涩理论在大量形象、具体的情景中得以理解和落实;给平静的思维注入跳跃的激情,使课后作业当堂处理在相关知识的身旁,形成知识网络的再现,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质疑——以疑促学的效果。同时,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增强课堂反馈时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给予评价,并输出正确的信号加以强化。可见,这样的课堂教学的空间将借助多媒体得到充分延伸,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3.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开展自主式学习,提升学生情感
利用多媒体的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参与到搜集、整理学习资料的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生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使学生在发现中、在探求中升华自己的情感。政治生活历来被学生认为是"假、大、空"的官话,让人排斥、拒绝。课堂教学时,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自己主动探究,从具体的案例中提炼政治理论。在讲述政府职能和政府的责任时,让学生搜集有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的材料",比单纯说教"政府的四种主要职能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要强数百倍。其内在的强烈的动力就着眼于学生的情感深处,增强学生对政府的理解和认同,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各项工作。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具有较强的人——机——人的交互性特点,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式的学习中,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提升他们的情感。
二、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新的血液,使思想政治课堂焕然一新。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1、多媒体成为新“满堂灌”的载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下,有的教师单纯追求多媒体的大容量,使整个课堂变成“图片+视频”,这势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多媒技术的应用,只能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来操作,具有呆板性,再加上多媒体的图片浏览速度较快,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较少,学生很难一下子接受所反映的大量信息,这样就有意无意地陷入了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满堂灌”的困境。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如何,也只是一种辅的手段,由教学内容决定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以突出重、难点,激发激情点来达到教学目的。但是在实际运用操作中,我们为了达到多媒体的某种演视效果而淡化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表面的热闹,缺乏真实内容的尴尬场面。这种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地、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会产生新形式下的“满堂灌”现象。从这种意义上说,多媒体辅助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不是进步,而是在方法上的倒退。
2、多媒体使课堂成为“笔记课”
有的教师尝到多媒体的甜头后,便对它奉若神明,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有没有上多媒体课的条件都从头至尾使用多媒体。在制作多媒体时,重教学手段形式的新颖别致,却轻视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造成教师学生跟着多媒体走。有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大容量特点,把与本节课有关的信息塞到课件里,上课时生怕漏掉了哪一点,唯课件是从,在课堂上就一心一意地点鼠标,把所有的“知识”一一演示给学生看,转变成“操作员”;而学生一心忙于抄笔记,成了“书记员”。由于该讲的屏幕上都有,教师也懒得讲,学生也懒得听,把本来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演变成了死气沉沉的笔记课。
3、多媒体使课堂成为“时装课堂”
运用多媒体的初衷是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有些多媒体像“时装”一样好看但不“实用”。它常常被用来开各类公开课或教学技能素质比试课,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它很少被普及应用,这又严重影响教师操作多媒体的熟练程度,使多媒体课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因为资金短缺,技术设备滞后,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有的教师一堂课下来少不了电教员的多次帮助,教学课堂演变成变成多媒体教室里的“二人转”,有时因为技术问题出现被迫中途停止课,而去寻找新的教学内容,这种缺乏“运用自如”的教学机制注定它缺乏“生活装”的实用和方便。同时,由于教师太注意课堂的趣味性而涉入更多的材料,由于演示的时机没有掌握好,引起学生注意的迁移或无意注意,从而大大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课堂应用的策略
1、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下的主导与主体地位的关系
课堂教学倡导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工作。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教师更加应该完整把握教学流程,握和突破重难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兴趣驱动下成为知识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只有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才能实现教学预期目的,符合教育规律。因此,不能盲目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技术,势必导致教师主导作用被削弱,学生主体地位被忽略。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诸环节,时刻关注学生的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课堂资源。
2、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为内容服务。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教学手段,它的运用始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来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的制作应以内容为依托,遵循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的特点,以教学重点、难点为教学突破口。任何形式的脱离、割裂于内容之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有悖于教育教学规律。如多媒体资料选用典型恰当,可使原本枯燥的理论本身“生动”起来,更具有说服力;反之,过于追求表现形式,势必影响政治理论的科学性,有悖于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所选用材料要典型,对教学内容有说服力,教学设计中不能随意在课堂上搞花样喧宾夺主,而要结合教材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与其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教学常态化,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校园网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和资源共享环境,为教师相互协作交流提供方便。学校和相关管理部门要鼓励和督促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研究,教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共同推进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应用。
多媒体进行教学,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做到优势互补,发挥各自的长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性推导较强的知识,适宜以传统方式进行授课;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知识,适宜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通过粉笔、语言来表达讲授并能达到效果的最优化的就没有必要用“鼠标代替粉笔,动画代替静态”,实现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促进教学资源优化。
四、结论
总之,通过对多媒体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的的评析,我们认识到多媒体进课堂作为新时代的新事物,构建高效课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多媒体应用策略,为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潘书文.试论新课改思想政治课上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园导刊2011(4).
[2]贾丽娟.谈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学政治教学[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 (05) .
篇2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根本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制订切合实际的课时目标,保证学生一课一得。其中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首先必须开门见山地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同时,告知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并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因此,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一堂课结束后要检测这堂课师生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效教学的基础
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有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然后再通过一系列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向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有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小组协作、探究深化
只有主动参与,充分自主学习,学生才能自主去发现、探索、感悟,学习才更有效。小组协作、互助学习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让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舞台。但小组协作不仅要有外在的形式,更要有内在的思考。我班有29名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我把他们分成7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学习,互相促进;课堂上遇到难度大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仍不得甚解的问题,则可以实施小组讨论,之后由小组长组织,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同时小组发言人也可以选一个助理专门协助他板书,然后小组之间互相借鉴、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讨论结果,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创新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欲望;小组讨论能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互相启发,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小组展示,不仅暴露了学生自学中的不足,有利于老师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且本小组展示的成果可让学生有一种满足感、自豪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了学习兴趣。
3.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怎样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课堂提问研究的重点,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避免太多或太少。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答疑辨析。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上,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教学过程中,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的自主实践放在首位,让学生尝试性学习,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的能力,不能放任自流,学生的自主探究要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要纠正,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则要耐心地进行讲解,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有效的教学。
篇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材结构等诸多因素。本文想从思想方法、实际应用、语文艺术等方面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一、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
数学教育现代化是国际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数学教育现代化并不是要教现代数学知识,而是把小学数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且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我国重新编写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时,首次提出了“适当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的设想和措施。依据《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增加了渗透的内容。例如,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计算机程序的框图、排列组合、概率和简单的统筹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措施对于缩小与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育的差距,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可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一措施并未得到应有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并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又要予以渗透。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也可能并不多,但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 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再比如,“凑整法”、“分解法”、“拆分法”等速算方法,如果只是作为提高计算速度的技巧来教学,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无多大意义。只有从“化归”、“变换”的基本数学思想出发去理解这些速算技巧,才能使 学生的数学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 提高数学修养,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数学应用问题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在小学难以实现;二是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应用问题,只要搞好应用题教学,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提高。
数学应用问题又叫数学建模,就是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式。数学应用问题已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当然这与高考试题中出现应用问题的导向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无疑是应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学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数学成绩挺好的小学生,购物时不会算账,几样活一块干时不会统筹,不会计算,也没有计算的习惯。我们常说人要精明能干,要精明就要有较强的数学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培养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很难手头齐全,首先要搜集整理这些信息,然后才能着手解决问题。而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解答应用题所考虑的只是数学知识的运用。可以这样说,现行小学数学教材里的应用题相对于真正的数学应用问题来说,大多数只是冒牌的应用问题。这种教学环境中是难以养成小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课堂,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三、关于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问题
一说到语言艺术,人们往往总是想到语文教学,很少会联想到数学教学。其实数学教学同样应该重视语言艺术的掌握与运用。主要应该重视以下几方面:
1、语言亲切。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
2、语言精练。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篇4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各类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各类型计算机课堂教学适合的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
1.边演示边讲解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3.分层教学
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
二、课堂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1.比喻说明法
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愉快教学法
众所周知,汉字输入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往往在学会了输入方法之后不愿花时间反复练习,这样就不能达到要求的输入速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进行指法训练。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我为每一台学生用机安装打字游戏软件。各式各样的打字游戏马上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就可以教会学生汉字的输入方法,进入实际训练。以后可以再安装上汉字输入的测速软件,搞几次分组或全班学生的输入竞赛,调动起学习的热情。
3.注重表扬
当代的初中学生年龄虽小,但大多已有较强荣誉感和好胜心,对老师的评价尤其在意。所以每当学生有好的作品完成,我就利用多媒体教学网,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加以表扬鼓励,这不仅会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同学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针对不同程度水平的小组同学,制定不同的标准要求,只要能达到目标,不断有进步就适时给予玩益智游戏的奖励。用“玩”这个手段,达到促进练的目的,使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促进了全体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4.驱动法
篇5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这种“惧怕”高中数学的现象目前是比较普遍的,应当引起重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方面浅谈如下: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教学效果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效课堂的实施首先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技能的提升,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有感情的,它可以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给学生以力量、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但教学语言不能仅仅来源于教师自己的思考,它更应该来源于学生,使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才是好的教学语言。下面笔者浅谈一下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要严密准确,不能含糊其辞,误导学生
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数学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
例如,在讲“等差数列”时,教师一定强调两点,其一,数列从第二项起,an-an-1=d(n≥2),因为a1没有前一项;其二,an-an-1=d(n≥2),d为与n无关的常数,若an-an-1=2n-1(n≥2),则数列{an} 不是等差数列,因为2n-1不是常数。
二、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贴近生活,易于接受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真,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设函数f(x)=■-■,[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求函数y=[f(x)]的值域。
解析:教师在解释[x]时,可以这样说,[x]表示下取整函数,就像买菜,价格11块3,给11元就行了;价格11块9,也给11元,即小数点后的都省略。教师要随即扩充知识,还有一类函数是上取整函数, 表示不低于x的最小整数,即上取整函数,如手机计时收费,不足一分钟的按一分钟收费,[5.6]=6,[6.1]=7。上取整与下取整都区别于以前的四舍五入。
三、教学语言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教学语言不仅要精炼准确,而且要能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促使学生准确把握所学的新知识,并对以后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期待,争取达到“课已尽,趣未尽”的效果。
例如,在讲导数内容时,教师要强调区分“恒成立问题”与“存在问题”:a≥f(x)在定义域上恒成立,即a≥f(x)的最大值;a≤f(x)在定义域上恒成立,即a≤f(x)的最小值。而存在问题正好相反,若存在x0使a≥f(x0)成立,即a≥f(x)的最小值,存在x0使a≤f(x0)成立,即a≤f(x)的最大值。将导数中的“恒成立问题”与“存在问题”转化为求最值问题,避免对含参不等式的讨论,简化运算,是一种很实用的解题方法。
四、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以激发学生思考
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加深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尽量使用简单且能激发学生思维的语言,尤其当有学生表示对教师所讲知识有不同见解时,教师应让其表明立场、共同分析,促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感到由衷的满足并获得知识的提升,主动参与到课堂的研讨之中。
例.已知f(?兹)=■sin?兹+cos?兹,?兹∈[0,■]求f(?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当化简f(?兹)=2sin(?兹+■)后,“因为?兹∈[0,■],现在我把0代入f(?兹)可得最小值,把■代入f(?兹)可得最大值。”教师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不行。”很多学生都看出了问题。
“为什么不行,你们不是常用代值法吗!”
“f(?兹)在[0,■]上不是单调函数。”
“对,函数在区间上如果不是单调函数,就不能用代端点值求值域,应画图求值域。”教师在黑板板演正确解法。
五、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师可通过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
例如,当学生回答对问题后,教师应夸奖学生,“非常好,听课很认真”“解法很独特,很新颖”“分析得很有条理,该注意的地方都注意到了”“反应很快,思维很敏捷”;当学生答题出错时,教师不能挖苦、讽刺,而应鼓励其继续思考,“再想想,大方向对了,但分析得还不够透彻,细节没注意到”“没关系,大胆地说,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
篇7
虚实并重
〔中图分类号〕 G71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36―01
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时定量地吸收、消化新的知识,这一目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强化目标意识,使教学大纲要求具体化,教学内容明朗化,学习水平层次化,能力要求外显化,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紧扣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大纲的贯彻程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便成为教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目标教学管理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工作系统,每项教学活动都是严格按PDCA进行的。从宏观上看,P(计划),即教学大纲,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目标管理操作的基础和依据; D(实施),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主要途径; C(检查),即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通过检测与评价,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A(改进),即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氛围,改进教学方法。这种PDCA循环式教学管理活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自控性。但就局部而言,单节课堂教学活动的自控性则明显减弱,盲目性和被动性增加。表现在课前教师不能明确、科学地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教学中学生不清楚老师要讲多少内容,课后教学双方很难及时判断教学效果。问题关键在于第一环节,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在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会扼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完全处于你讲我听的被动状态,到课堂教学结束时才知道本节课讲了什么内容,至于掌握的程度如何,心中连比较的标尺都没有。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目标这根指挥棒呢?笔者认为,要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明确问题
明确提出这堂课围绕什么问题展开,期望值是什么?用什么手段来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把教学目标及时提出来,使教学双方心中有数,就能够使教学双方在课堂上抓住重点,相互启发,主动思考,并能在课后自我检查、总结复习。在课堂教学中,把输入的信息结果通过输出的信息反馈回来,并对信息的内容再次输入产生影响,起到调节控制作用,这种过程叫反馈。通过教学提问活动,教师和学生可分别从中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调整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从而针对每个学生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问答,从老师那里获取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使自己后续的学习活动更富有成效。
二、难易适度
目标不但要明确重点,而且要把握深度。就某一问题而言,哪些概念和技巧是课堂应解决的,哪些是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提高的,应该经纬分明,不可讲到哪算到哪,也不可定点太高,举手不及。不切实际的或过于抽象的目标不仅使课堂教学无法把握,久而久之还会事与愿违,从而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典型事例唤起学生的联想去解决疑难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
篇8
一、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两方面的活动完成的,只有通过师生间的提问、回答、反问、动手体验等活动,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得如何,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知识的好奇心,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强迫他们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课堂提问接触到学生心目中的问题,使他们的思想、感情与课题密切地联系起来。有一位老师教学“5的倍数的特征”时,他先写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5的倍数。学生都说不出来。教师说:“你们说数我来判断。”经过学生验证,教师都判断正确。这就引起了他们好奇心,纷纷要求教师讲解他是怎么判断的。由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成了学生迫切的要求,所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放手给学生思考空间
学生获取一种数学结果,远远比不上他获取这个过程的重要。怎么样让我们的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是在于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索发现了教学结论,如果是这样,他对数学的体验是幸福而自信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地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让老师在课堂上等待一分钟,就如同等了一个世纪。”听后觉得很有道理,说实话,在课堂上能做到等待一分钟很真不容易,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沉闷,所以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只要第一个学生举起手,就开始回答,结果大部分学生静静思考的氛围就打破了,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就随波逐流同意,老师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皆大欢喜。这样学生思维的含量就大大降低了,再有价值的问题也没起到作用。
要想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课堂的问题要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参与讨论。虽然一开始对孩子们来说有一点儿困难,但经过深入思考,在答问时,展示的是孩子们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训练的是思维、表达的能力。且利用面向全体学生,较长时间的思考,为学生理解知识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差生感悟知识点,哪怕是一点儿,也提供了时间的保证,这样使他们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在那里扮演着群众演员的角色,结果是一无所获。
放手让学生学数学,有很多种方法,如给学生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等,这都是放手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在课堂中互相质疑,包括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质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的,而其中蕴涵着教育价值是多向的,如怎样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怎样组织自己的语言去质疑等。
如在讲《估算》一节课时,讨论妈妈要买一台冰箱2012元,一个电磁炉298元大概要带多少钱?估计时,大家的思维活跃,有好几种估算结果和方法。
生1:我把2012元看成2000元,298元看做300元,这样大概要带2300元。
生2:我把2012元看成2010元,298元看做300元这样就是2310元。
生3:2000元加300元就是2300元,我一看后面还有数字,我估计大概就是2400元了。
生4:我和生2的差不多,是2310元老师把这些估算的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进行评价。
生4:我觉得都可以。
生5:我觉得估计应该接近准确值,我同意2300元这个估计结果,既然是估计,买东西的时候带的钱比2300元多一些就行了。
生6:我觉得2300元、2400元这两个结果都行。(大家表示同意)
3、重视学生的数学体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以增进师生情感,丰富内容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有教育专家高度肯定教学的课堂教学反思,认为其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想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提高,不仅要加强学习,还要注意在教学反思中认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精准与达成
我们进行教学都有落实三维目标,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往往注意教学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因此,这一个目标的是否达成往往被我在反思中忽视。准确的说,评判一节课是否优秀,首先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自认为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就是达成教学目标,其实,这是不准确的。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教学进度等原因,往往课堂教学有忽视教学互动,学生学习内需的驱动。没有充分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而展开教学,这样没有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的教学看似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彻底领悟,需要课后练习巩固,这样学生的习得事半功倍。他们很难有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的欲望了。另外,我们有的老师,对教学目标制定的过高,在我们看来一些知识非常浅显,但是,对接受接受能力差、抽象思维弱的学生造成了压力。教师在一节课中,自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学生或者受部分学生没有理解、吃透,于是,本质上,我们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与技能的目标确立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如对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这一内容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反思。首先是思考我们的教学三维目标设计和展开是否合理,如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是否掌握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法是否合理有效(学生抽象思维不足,一般采用实践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意识到这一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等。还要注意在教学目标达成中,学生的表现,可能有些基础较差、记忆力弱的学生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知识已经遗忘,在教学中是否巩固到位。
二、反思教学环节设计开展与效果
我们备课,是准备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接受,思考如何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在具体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课堂新情况。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课前是否预想到,在教学活动中调整的是否适当、合理和有效。如我曾在二年级《角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本中的习题对是否是角的图形进行判别,结果还有几个学生判断错了。我备课中,没有意识到在教学中进行了有效的讲解后还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在反思中认识到,我没有能用数学语言清楚地描述角,没有启发学生感悟角的两条边是射线这一知识。这样,在另一个教学时,我进行教学环节微调,学生都能准确的判断出角的图形。
教学环节中的当堂巩固是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情况的,也是我们教学时候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而检测结果是我们反思教学环节开展成效的一个手段。如在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第一课时课堂巩固时,我以为我教学环节合理,学生参与性很高,他们应该对比例尺的知识已经了解和掌握。可是巩固时发现,对“一个零件长10毫米,画在图纸上长2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结果有学生解答为:2厘米=20毫米10:20=1:2。我在反思中才意识到学生对比例尺的概念还没有把握到位,没有真正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如此,暴露出教学环节中该注重强调的没有到位。
三、反思教学手段运用及方法使用
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轻松接受和理解教学重难点。如《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漫的形式将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过程,这样就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如此,学生便容易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来,我就在反思,如果我在圆的面积计算时也采用这种教学手段,那些,对圆柱体体积的理解就更容易些。不至于出现,有学生近似的长方体的宽和高和圆柱的圆半径和周长认识不清楚的现象。另外,教学方法虽然是教学目标中要考虑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的运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如《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位置》教学中,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完成,通过步骤的演示,让学生加强对每一步操作进行认识和掌握,如此,通过活动教学法,他们对这一知识掌握得相当牢固。
总之,教学反思能够提高我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情况的认识,我们要重点关注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调整、改进不足之处。反思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愉悦感。如果,我们做教学的有心人,长期积累、坚持反思;那么,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肯定会大幅度提升,教育教学也会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一、创设纯数学化的情境
创设以认知冲突为主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如,在数列极限的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芝诺悖论:乌龟和兔子赛跑,龟在兔前100米,两者同时起跑,兔的速度是龟的10倍,兔能否追上龟?结论显然。但如果换个角度分析:以上条件不变,兔跑完100米,龟已前进10米,因此没追上;兔跑完10米,龟又前进1米,还是没追上;兔又前进1米,龟又前进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远追不上乌龟吗?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思维进入兴奋状态。此时适时地引入数列极限的概念,龟兔距离差构成数列:102,101,100,10-1,10-2,…此数列的变化趋势为零,在无限变化的过程中,兔子追上了乌龟。在有限到无限、近似到精确的过程中,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一个飞跃。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
二、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三、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题发挥,一题多变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教授当中,有一个例子是“求证: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的平行线与三角形的一边相互平行,那么这一个三角形则为等腰三角形。”我们就可以对此题目进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证:经过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平行于底边的直线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与底边相互平行;其三,ABC当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线有一交点M,如果∠BAC=40°,试求∠BMC。
通过以上的加工,不仅能够强化对于原有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出现更多新的方法与新的知识。但是在延伸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抓住针对性与目的性,并且不能够改变原题的主体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渐进。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志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高师理科学刊,2005(03).
[2]程华.新课标下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