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通信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信通信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信通信专业

篇1

关键词:本地网;通航;电信企业;战略转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对产品业务和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和升级,因此战略转型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企业的实践运作中。战略转型指企业由传统管理运营模式转变为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公司制模式,简单理解就是从A战略向B战略的转变,其中的A或者B可以是业务、逻辑、模式、能力等。在企业的实践运作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曾成功的进行过战略转型,如海尔曾从家电制造商向营销贸易型的能力转型;吉利汽车从低端产品向中端汽车产品的转变;基于PC业务利润的下降,IBM于2004年宣布以12.5亿美元的现金及股票向联想出售其个人电脑业务,将集中精力做好IT咨询、芯片设计和信息服务产业,实现由PC制造商到IT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并迈出了非常坚实和决定性的一步。当前,中国电信企业正在加速企业转型和战略调整之中,如何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是影响和困扰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基于“通航”业务为代表的电信企业战略转型及其有关策略和方法。

1 基于本地网推进“通航”的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现实背景

1.1 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国际背景

从国际市场上看,2004年12月以来,也就是中国WTO入市第3年,国外电信可以介入国内电信市场,参与竞争。本土电信企业受到相关政策上的保护越来越弱,2005年12月后国外电信企业可在电信增值业务领域可占到49%的股份,2008年后在基础电信领域可占有49%的股份。国外电信可通过资本运营迅速介入中国电信市场,而我们国内电信企业的网络、品牌、客户、资金等优势将逐步弱化。同时,国外电信企业跟我们国内电信企业相比,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成熟的市场运营经验,强大的资本支撑,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国外电信企业必将首先介入电信增值业务市场,抢占“通航”类增值业务发展制高点,从而获得最具价值的高端用户群及高额利润。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占领高端业务市场,将会迅速被圈入低成本竞争中。因此,大力发展“通航”类转型业务已不是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而是箭在弦上,刻不容缓了。

1.2 电信企业战略转型的国内背景

从国内市场来看,随着电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质分流、异质替代,用户增长仍明显放缓,用户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即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一降再降,利润空间正逐步被侵蚀。更为严重的是,通航业务市场没有蓬勃发展,而传统业务增长陷入瓶颈。同时,与竞争对手相比,2005、2006年中国电信的经营业绩一般,用户规模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降低,业务收入增长和利润增长都不是很高,月租风险、长话IP风险、区间通话风险、带宽型业务高ARPU值风险等形势更加严峻,转型的迫切性勿庸置疑。中国电信要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唯有精耕细作现有资源,积极培育以“商务领航”和“号码百事通”为代表的种子业务,切实解除各个层面的制约因素。

2 基于本地网推进“通航”的电信企业战略转型条件

2.1 战略和策略调整

战略和策略调整是实施本地网推进“通航”的电信战略转移的根本。“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应当是3个方面的统一:提供综合的信息内容、采用综合的服务手段和面向综合的服务对象。中国电信企业要顺利实施转型,就必须从战略层和策略层高度把握通信信息服务发展方向,按照信息业务经营的客观规律,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加大业务创新力度,不断丰富内容、应用及新产品开发,培育新的业务亮点;积极拓展产业链合作与行业应用,引导转型业务价值链整合;全面推进各项增值业务与基础业务的捆绑营销,提高增值业务的渗透率与基础业务的粘性;加强实体渠道、直销渠道、电子渠道和社会渠道等4大渠道营销增值业务的力度,缩短产品与市场的距离。

2.2 组织和人力转型

组织和人力转型是实施本地网推进“通航”的电信企业战略转移的保障。首先,在增值业务部基础上,为加强通航类转型业务与渠道、与后端的融合,在原有增值业务部的基础上,构建转型业务专业部门――成立大客户支撑中心及VIP网络维护中心。尤其是在转型业务实施初期,需要集中高素质人力资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实施项目负责制,重点项目重点攻关,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同时,转型业务的实质是避免“电话纯语音、宽带裸接入”,拓展转型业务,就必须依托固定电话网、宽带接入网(互联网及政企专网)、无线网(小灵通、农话450M及3G),并将电信接入网延伸至用户端网络,并拓展至用户信息终端(IT信息系统、电脑、电话等),以接入带应用,以应用促接人。因此,大客户支撑中心及VIP网络维护中心前后联动,除了实施转型业务营销之外,还必须拓展用户端网络系统集成及运维支撑服务能力,深度挖掘客户综合信息深层次需求,深度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对内强化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细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对中国电信内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通过组建跨部门的虚拟项目组或虚拟团队,加强跨部门合作的绩效考核,强调内部客户导向等方式,强化部门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参与价值创造的主要部门,如市场、建设、网保、客响、网维、物配等一线部门,需要打破部门界限,进行流程重组和优化。可以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按照品牌和产品线,特别是新的转型业务的产品线,重新梳理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流程,在此基础上进行部门的调整和设置。同时通过拓展转型业务,在每一个工作流程中实施精确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对外建立战略联盟,提升综合信息服务产业链的整体价值。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一个动态开放的链条上,企业必须在整个链条上处于有利地位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作为运营商,在通信产业链中由于具有强大的网络架构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处于天然的垄断地位。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通信产业链的构成也日趋复杂。在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电信将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通过战略联盟一方面可以实现资源、技术的高度共享,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提供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商务领航、号码百事通、互连星空、大客户ICT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整合信

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设备制造商优质资源,共创价值。

2.3 网络和技术转型

网络和技术转型是实施本地网推进“通航”的电信战略转移的有效手段,这需要提升网络对于业务发展的快速支撑能力。适应业务及服务从窄带向宽带的转变,从单一网络向混合型网络转变,从城域接入网向客户端网络、客户内部网拓展,增强网络对增值业务的支撑能力,满足为客户提供捆绑和融合业务的需要。顺应电信技术的变革趋势,构建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推进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推进网络接人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初步实现网络的转型。响应市场竞争和企业管理的需要,优化网络结构,减少网络层次,提高运营效率,降低维护成本。

在本地网层面,很多核心设备、核心技术基本上都由设备商、集成商、服务商或者省级公司代维代管,因此,传统电信的技术更多的是通信运维层面的技术,而不是综合信息服务开发、应用层面的技术,很难适应用户端网络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加速技术转型一方面加大内部人员培训力度,特别是综合信息服务如微软、数据结构、网络安全等IT综合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及认证;另一方面加大与各类信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整合价值链提升技术转型。

3 基于本地网推进“通航”类业务的战略转型策略

电信企业转型从战略的角度看是“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从战术角度来看,就是以客户为导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确管理,全面实现企业转型。具体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及人力转型、网络及技术转型、业务及服务转型。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同质分流、异质替代日趋严峻,大力拓展“商务领航、号码百事通”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业务开发、推广、营销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是确保企业基业常青的需要。

3.1 融合产品渠道,合力推进“通航”类转型业务

“通航”类转型业务应将产品部门与渠道部门充分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成立以市场扩展部牵头,以增值业务中心为主要负责人,组织大客、商客、公客、公话营销策划、方案设计的相关人员,成立“增值业务虚拟团队”,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加强4大渠道营销“通航”类转型业务的力度,缩短产品与市场的距离。

为有效融合产品渠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做小做广,走“小业务,大规模”的发展之路,注重业务的快速渗透。电信业务具有典型的范围经济性,转型业务与基础业务有着大量的共享成本,而额外添加的专门成本是很少的。发展转型业务,就要充分发掘多年来电信企业积累下来的网络资源、人才资源、客户资源,细分市场,贴近应用,发挥网络的边际效益,提高整体顾客盈利能力,提高或稳定ARPU值。同时,因为充分竞争的存在,不要指望从某一或少数用户身上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将“饼”做大,扩大用户群,形成消费趋势,产生滚雪球效应。为了推进转型业务的发展,我们应该同时开拓针对普通用户的水平市场和针对大客户的垂直市场,特别要适当选择大客户和集团客户,尽快培育稳定的转型业务用户群体,形成真正的持续性消费潮流。重点在传统网络上拓展号码百事通、集团彩铃、VPN、短信群发等高渗透率的业务。

②做精做优,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注重品牌经营。转型业务是信息技术进步和创新的结果,新陈代谢的速度很快,业务针对性极强,客户对象是经过不断细分的用户,因此在发展增值业务时必须进行客户细分、业务细化、贴近用户需求,并注重以品牌经营为依托,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组合,提供差异化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标准,进一步丰富电信品牌内涵、提升电信品牌含金量。对重点客户群、重点业务进行重点营销,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盈利能力强的用户与业务量大的业务。重点拓展全球眼视频监控、新视通视频会议等以应用促接入的业务、4008/会议通呼叫中心等话务量汇聚型业务。

③做大做强,提升主导地位,加强电信对产业价值链的控制能力。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整个合作体系中,中国电信必须有效管理产业价值链各主体的竞合关系,牢牢把握住平台管理、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的主导权。充分利用电信的网络和客户资源,有效捆绑sP和大客户,使信息价值化,提供更多企业级整体解决方案,为顾客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通过电子政务、3111平安城市、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点项目,抢占市场、业务制高点。

3.2 加强行业合作,构建“通航”类转型业务价值链

“通航”类转型业务开发是一个产业价值链建设的系统工程,没有一家实体能够占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关键是在于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创造多赢模式。语音信息业务的成功不是建立在与某一家声讯分台合作的基础上,同样,移动、联通短信项目的成功,也不是建立在与某一家短信sP合作的基础上,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从网上到网下,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新兴媒体,从专业IT类sP公司到传统行业信息源公司,从大的集团公司到个人团队进行广泛合作的基础之上。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将触角涉及到所有用户的所有需求,更不要说将每一个分项业务运作得精细化,卓越化。

“通航”类转型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产业链上企业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大“通航”类转型业务代办、、SP合营的力度,充分挖掘自有渠道,合理利用社会渠道,建立新型跨行业合作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

3.3 细分目标客户群,实施针对性营销

通过电信转型的逐步深化,将经营的重点由以产品导向转变成以客户为导向。根据电信市场发展趋势,中国电信将形成以政企、家庭、个人为特征的新的战略分群,并针对以上3大类聚类用户,实施“政府/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个人信息化”。

通航类业务重点突破方向为:

①以党政军为主的实施电子政务的政府部门:因为此类客户一般没有专业的IT部门,IT人力资源较为薄弱。。

②中小型商业客户:因为此类客户信息化认知程度较高、需求旺盛,一般没有自己的IT人员,而且绝大多数信息项目集成商没有把他们作为营销重点,因此竞争压力较小。

③聚类个人用户:主要包括对信息流要求较高以市场群为基础的商务人士,对新业务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群体,以网吧为基础的互联网数字娱乐客户群。

在此基础上,从网络及技术层面,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重点发展方向为:

①基于宽带接入网的转型业务:如VPN、内网建设、网络安全及代维服务、宽带视频监控及会议业务、机房建设及IDC灾备服务等。

②基于固定电话网的转型业务:如集团彩铃、会议通、固网支付等。

③基于无线网的转型业务:如短信通、WAP业务、3G应用平台等。

④融合互联网、无线网、固话网的信息服务转

型业务:如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客户资源管理等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集成等。

在本地网层面,逐步优化资源配置,在网络规划、网络建设时逐步加大以上4大类业务的投资比重;同时妥善处理好传统业务与“通航”业务的关系。传统业务和“通航”业务不是断然割裂、森严壁垒的两大板块,而是互有你我的联系组合。企业转型后出现的根本性变革将是建立于今天雄厚市场基础之上的。企业转型不是对传统业务的放弃,而是对核心业务更高层次的扬弃和升华。综合信息提供商的角色,需要担负起个性化服务和规模化定制的基本职能,满足消费者分散化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依赖原有的优势,用技术和需求驱动,向产品和市场两个方向展开。电信运营企业转型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在传统业务和网络技术之间找到一个有机的链接通道和平台,使得网络技术依托原有的业务,生长出适应发展趋势的业务。尤其是处理好增量与存量、规模经营与利润经营的关系。在量收方面,立足于量,注重于收,量收兼顾,以收为主;在增存量方面,保有存量,拓展增量,精确营销,注重成效;在传统业务和“通航”业务方面,突破传统思维,盘活品牌业务,加快创新步伐,力推“通航”类转型业务。

3.4 创新激励机制。促使通航类业务快速发展

电信转型业务普遍存在支撑不力、流程不畅、人力不足、政策不活等问题,要想更快更好的实施企业信息化业务转型,需要给与转型业务专业团队适当优惠政策,鼓励转型快速发展。传统的电信主要业务(主线、宽带、小灵通)主要是规模型经营,更多的依托网络(电话网、数据网、无线网)运营。各业务竞争对手主要集中在3~5个运营商之间,单项业务需要依托网络建设运维 成本、终端设备成本的支撑,因此业务的营销、服务的支撑不是单靠某个人、某个部门就能够单独完成。基于以上原因电信传统的分配体制主要是岗薪记件分配制。而信息化项目更多的是为政府企业、家庭个人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业务类型主要包括系统集成类业务(ASP)、数据服务类业务(IDC/ITP)、信息服务类业务(cP/SP),这些业务对网络、成本的依赖性较小,对高端人力资源要求极高,面对的竞争对手更多――从本地到国内甚至国外公司、从其他电信运营商到中小公司甚至大的上市、外资IT公司,市场竞争更加充分激烈。因此在信息化项目运营上打破传统岗薪记件分配制,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是迅速实现转型的捷径。商务领航、号码百事通、ICT综合信息服务按照项目利润比例给予项目责任团队分成。同时,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通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服从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支撑业务转型,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相匹配。建立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体系,增强员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客户能力,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篇2

我院的办学宗旨是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弘扬“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为此我们针对各个专业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使职业教育和市场相适应。

二、电工学教学方法改革

电工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特点是授课内容多,知识更新快,教学学时少,各学科教学重点不一。因此,我们不断在试点教学班中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取得经验后在所有教学班中推广。在教学方法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思维培养引入课程,将理论讲授、实践指导、工厂参观实习等不同教学形式灵活应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电子教学,进行网上学习、交流、沟通,将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应用于教学改革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精讲多练,自主学习

集中精力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精心讲授,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精讲必须多练,着眼能力培养,注重讲、练结合,保证练的比重,加强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实践二位一体教学法

即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如在电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电机模型教具、实物教具,提出本节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听课,并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电机拖动理论,最后再通过实验、实习进一步加深印象,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不仅要重视教法,更要指导学生的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教给学生如何理解、分析、归纳、总结问题,避免死记硬背、机械理解,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使传统授课方式向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综合性的授课方式发展,给学生思考和自学的空间,使学生在获得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学会像专家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活跃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在专业知识教学中,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分析问题的特殊方法,再现“器件、电路的获得过程”,并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针对目前听课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每一堂课均很好地“设计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完课后都觉得值得回味,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举一反三。在实验和大作业中,只设定题目或学生自己拟定题目,对没有学过的知识进行必要的提示或给出参考文献,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自己学习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象,在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除了上述的方法外,还采用:

(1)基于兴趣教学法,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基于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然后逐个加以分析,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引导学生领会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

(3)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课后分组讨论。之后派代表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5.拓宽教学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实物、模型、音像和CAI课件等进行形象教学。如电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又缺乏电机的直观形象及电机原理中的时空概念,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难于理解。我们最早是制作实物教具及模型,后来又购进了电化教学设备,如幻灯、胶片投影仪及教学资料片,并制作了教学课件,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电机的结构和现场使用情况。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的原则,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网络教学已成为电工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建立网络教学与学习网,提高单位学时理论教学的信息量,切实解决课程信息量大与学时少的矛盾。

随着教学班人数的增加,问答式教学难于开展,学时很少的讨论课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电工学网络教学的开展,将与课堂教学互补,教师可以面对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在我们的电工学精品课程的网络课堂中,将设置“课程介绍”“公告栏”“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师生讨论”“教师答疑”“问题集锦”“布置作业”等等多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但方便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师生间无障碍地交流。这样,学习课堂宽广,学习心情放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目前,已完成电工学视频教学的制作,正在出版。

6.实验教学立体化

实验教材出版化,实验教学多媒体化,实验设备网络教学化,实验技能网上学习化,实验问题课中课后网络讨论化,实验内容开放化。构建教材、教学、资源立体化实验教学系统。

7.突破传统考试考核办法

从多方面考核:问题讨论、课外大作业、实验创新、奇思妙想、期中试卷、期末考试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

篇3

在师德师风建设年里,学院注重内涵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强化学技能,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各类技能比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电信教研室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勤于动手、不断创新、乐学善做、动手能力显著增强、技术技能崭露头角。近年来,电信专业学生在省内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及全国大赛中屡创佳绩。学院电信教研室经过多年的调研与实践,以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导,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实行了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从2008年开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每年都会选派学生参加省级及国家级电子技能大赛,经过多年的积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逐级递进选拔机制,如图2所示。每学年在专业班级之间举行两次以全国技能大赛为模式的技能大赛,以技能大赛内容贯穿指导专业教学工作,使课堂教学内容跟进产业发展形势,确定电子产品焊接与安装、单片机系统应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竞赛内容作为电信专业学生综合实训的内容,班级内部小组之间比赛成绩作为给予课程考核合格奖励,取得专业班级之间竞赛二等奖以上成绩的同学将代表学校参加各项省、国家级电子技能大赛。此外,电信教研室还将省、国家级电子技能大赛项目纳入到平时实训教学中,以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竞争意识和技能技术水平,从而达到了“以赛促训”的目的。

二“、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

(一)“赛训融通”训练体系的构建1.以竞赛项目为指导,在学生技能实训的教学设计中引入竞赛任务。我们以课程为基础,以竞赛任务为项目导向,教学内容按照课程相关知识点、结合竞赛活动的主题,按核心技能进行编排,每一项核心技能又由若干技能单元组成。将模块式设计成的具体技能训练任务作为课堂操作项目,采用项目为载体,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导入,将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1]。2.在核心课程综合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要求学生在一定学时内设计制作一个和课程相对应的、以竞赛项目为主题的综合设计任务。例如,电信专业的“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CAD”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电子设计与制作”“传感器技术”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在综合实训环节要求每位同学都能够设计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评奖,这就是班级技能竞赛模式。整个设计制作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3.成立学生电子社团。电子社团的成员,是一帮热衷于电子技术,充满激情、创意无限的学生,他们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团结协作,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电子社团将根据成员爱好,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主要有专题项目制作,座谈会和专题讲座等活动。通过组织新颖、内容充实有趣的各项活动,能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节点工厂核心人员都是具有一定电子技术和制作功底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成员,并经常与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电子社团成员是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核心力量。4.探索不同课程的技能训练方式,形成训练项目结构。赛训融通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将这种教学方式推广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培养岗位技能相对应的其他课程中,扩大了其效益。一个岗位技能的培养有系列相关课程组成,与之相对应,也有不同的竞赛项目,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这些以职业岗位特征的操作要素为依托所建立的模块课程,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

(二)校内电子技能大赛每年5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在信息工程学院文化周均举办“电子信息职业技能大赛”,主要考核学生的元器件识别、元器件选择、电路图看图识图、电子产品装配调试、仪器仪表使用等基本职业技能。2014年学院的此项大赛已是第六届,由学院联合装饰艺术学院建筑电气专业共同举办,共吸引了105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人数创了历年之最。每年11月份,电信专业教研室均举办“电子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历时一个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主题紧紧围绕着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到目前为止此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2014年参赛学生作品的最大亮点就是大量应用了3D打印技术,此届参赛作品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外观设计上都较往届得到显著提升。

(三)省级电子技能大赛通过每年校内的两次竞赛,电信专业选拔出优秀的学生选手代表学校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全国级大赛,2013年该项赛事参赛人数突破两万人,电子赛项的比赛高职生与本科生同组竞技,获奖难度较大,对选手的综合技能要求较高。电信专业从2009年开始参加“蓝桥杯”大赛,至今已连续参加四届,2014年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获得全国二等奖和三等奖的历史最好成绩。湖北省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是由教育厅主办的省级大赛,参赛对象为湖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通过竞赛,检验参赛选手对电子产品在规定设计方案(规定原理框图与结构要求)下的电子产品电路设计能力、工艺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对电子产品电路设计和工艺的操作,相关工艺技术文件的编制,常用电子产品制作工具的应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安全、环保等意识,引导高职院校关注电子行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方向,指导和推动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面向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与教学改革。2014年是学院电信专业第二次参加该项大赛,全省共有五十余支参赛队伍。最终,在11月16日的比赛中学校代表队获得了三等奖,在全部参赛队中排名第16位,距离二等奖只相差两个位置。

(四)全国性电子技能大赛“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是由北京达盛科技公司主办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其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所有高校的在校学生,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九届,进驻全国各大院校200-300所。此项赛事由于不限题材,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同组竞技,因此,比赛竞争异常激烈,参赛学校均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力争设计出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的电子产品。很多获奖作品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并且部分作品在赛后申请了专利保护。电信专业从2008年开始参加“毕杯”大赛,至今已参加四届,2014年12级电信专业学生作品3D扫描仪勇夺大赛一等奖。

三“、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之成效

实践证明,基于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赛训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电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比赛水平。通过竞赛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做中学”“学中做”的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技术技能显著提高;通过小组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执着的信念,坚韧的品质,最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这方面的素质正是企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人才培养理念进入到良性循环。教、学、做、赛各个环节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一个车轮,每循环一次,就前进一段距离,操作技能就提高一个档次。良性循环从参加各类电子技能大赛的选手上可以明显看出,从校内选拔、到省内选拔、最后参加国赛,每晋级一次,技能水平都会有质的提升[2]。3.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对参赛学生培训过程中,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吸收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赛训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最终促进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不断提高。4.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为了了解学生综合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我们对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就业跟踪。数据表明,这种技能培养模式大大强化了学生的技能水平,缩短了上岗实习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部分在省、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较高,学生在上岗初期,因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也为自己就业打下良好基础,用人单位的满意率比较高。5.学校受益。学院通过在各类电子技能大赛中获奖,在兄弟院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行业及领域中,也开创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专业知名度及学校形象的提升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电子与通信工程 特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TN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c)-0169-02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专业以及学科的建设是取得长足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的环节。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得到了深化与改革,而要想高职院校可以培养出高品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应当使高职院校的特色更加突显。我国也正在把教育事业的重点逐步放到专业特色化的改革中来,在此,依照我国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以及学科所具有的发展情况,探讨了电子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

1 电子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应当持续地和市场相接轨,要努力改变以往过度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要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通过开展特色合作等活动,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更加具有实用性。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不断的革新与发展。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实践情况来看,应当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持续改进与完善,以建立更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

2 电子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的构建

2.1 要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高职院校进行特色专业构建的过程中,应当以人才的培养作为核心,培养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对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加以革新,并增设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让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培养学生的热情。

第一,进行人才培养时,存在着一些共同通性。高职院校能够依照人才培养的一些具体要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以培养。第二,应当提升学科教育的效果。在进行电子与通信工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物理知识及数学知识,这样才可以更加深入地对电子与通信工程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通过增设研究性的课题,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2.2 建立课程体系

在建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该专业中目前所具有的优势,以更加地凸显高职院校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并且,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要努力地在课程的整合和教学计划制定中进一步革新。在建立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尤为注意,应当让学生能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另外,也应当重视对非专业课程的建设,对于各个课程进行科学的配置,依照专业所具有的优势以及特征,在一些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方式,可以由之前的理论讲解模式,而转化为案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提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强化,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好地达到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而要想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要让教学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变得更为充实,对不同的课程设置加以优化,让团队所具有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目前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让教学的质量可以得到提升。

2.3 实施实践教学

若想能够培养出更为优秀、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形式有组织技能竞赛、进行实验研究、开展专题研讨等。比如,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学习中,能够采用一些特色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另外,也能够依照高职院校自身的课程体系,来组织一些自主性的实验研究或者是课题的研讨,让学生可以拥有广阔的学习平台与能力提升的平台。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也应当积极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各种技能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可以多多地参与到一些实践项目中来,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的知识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得以融合。

2.4 对教材的编著

依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课程体系,来编制具有较高水平的实用型教材,这也同样是高职院校进行电子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参考国外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学用材料,并且,大力地鼓励教师参与到新教材的完善与编制过程中,尽可能地去掉教材中一些较为陈旧和不具有较强实用性的部分,让教材内容可以得到真正的革新。

2.5 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时期内,市场也逐步地向着全球化方向发展。因为目前所使用的通用语言之中,英语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育的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并且,也能够进一步地参考国外的一些高水平教学用教材,还能够通过和国外一些院校开展合作的方式,以达到教学的互通性。不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同时也应当着重对学生所具有的实际英语水平加以关注。因此,一些相对重要的基础课,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采取使用不同语言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依照自身的外语情况,而选择更加适宜自己学习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国外一些院校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可以更加从容地来面对,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对能力以及适应性。

2.6 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师资团队

在建设师资团队时,应当明确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各个人员的配置,关注师资团队的构建工作,让教师可以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并且,要让教师和企业专家、技术能手等形成统一的联系,从而让教学所具有的实用性得以充分发挥。应当让教师走入企业,和实际更好地融合,和企业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和交流。同时,企业中的专家也应当聘请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不断地强化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形成教师深造的管理体系,让教师拥有更强的实践技能与专业性。

2.7 专业的建设以及教学组织

进行教学组织时,要依照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对市场的环境变化情况,而对所设置的课程加以调节,努力实现专业的教学和市场的需求更为契合。并且,要严控专业教学的质量工作,执行严格的监督与审核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而确保教学的质量。高职院校要定期开展讨论会,对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加以分析与讨论,从而不断地提升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科的建设水平。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的构建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并不断地丰富教学资源,使专业的建设更加完善。

3 结语

现阶段,职高院校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例如,资金欠缺、师资队伍不健全等,在电子与通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然不高,在教学中还是偏重于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这正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所以,在对电子与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突出专业的特色性,以培养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富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为例[J].天中W刊,2016(6):129-132.

篇5

那么,在校大学生们是怎样看待电子商务这个问题的呢?1999年底,由与北方交通大学电子商务协会共同对北方交大的在校学生做了有关电子商务的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形式,受访大学生575人,研究生38人(其中MBA20人),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各个年级,涵盖了电信、经济、管理、法律、运输等多个专业,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调查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电子商务吗?2、你能就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影响谈谈自己的认识吗?3、你能说出电子商务的一般流程吗?4、你知道什么是EDI吗?5、你对电子货币了解吗?第二部分是获得电子商务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除了上课外,平时你从哪些方面了解电子商务的知识(依次举出三种途径)。2、请列出你阅读电子商务论文的具体报刊名称。3、你参观过电子商务的展览会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

在被调查者中,60.5%的本科生和100%的研究生表示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数据显示,大学生们对电子商务表现了较大的关注,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对此的认识也越深。在对电子商务的概念有一定了解的学生中,认为电子商务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占23%;认为有一定影响,但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的学生占46%;认为中国目前发展电子商务尚有难度,对老百姓影响力有限的占31%。这一方面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对社会的影响的认识还较为冷静,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和在校教育与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不能不让我们担心,电子商务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高速度发展,而目前的教育及受教育者能否适应市场的需要?在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问题确实很多。

表示对电子商务流程有明确认识的同学中,本科生仅占32%,MBA占80%,大部分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具体贸易流程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对EDI的认识上,仅有不到9%的人(研究生32%)表示曾有过了解;4%的人(研究生18%)能就EDI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且这部分人全部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可见,在深入系统的学习中,电子商务逐渐体现了它的学科性——以经济管理为主。在这方面,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有其专业的优势。但是所占比例之少,尤其是其他专业无人了解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在对电子货币的调查中,仅有1人在网上使用过电子货币。本科生中仅有9人表示对此作过专门的研习,而且都集中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通信专业。研究生中也仅有4人表示自己曾钻研过此类问题。另有10人表示对此很有兴趣,这个数字是相当低的,仅占总人数的2%。电子商务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涉及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问题——金融电子化与贸易安全上,电子专业、法律专业的学生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未引起经济管理专业的重视。就目前而言,真正认识到电子货币与自己已经很近的学生并不多,对此投入很大精力的学生更少。对电子商务的学习途径

第二部分的调查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知识的途径,了解哪些报刊上刊载的文章学生引用次数最多。经分析,除去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专业,大部分本科生是通过计算机类的杂志(43%)和报纸(30%)来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从专业书籍与广播电视上学习相关知识的并不多。

调查数据显示,被学生引用的电子商务方面的论文来自91种中英文报刊,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阅读面很大,另一方面反映了媒体对电子商务的报道数量也在加大,同时也反映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专业报刊尚未面世,面向大众的宣传方式仍是以面为主的普及,较少涉及具体的实施细节,系统介绍电子商务知识的报刊并不多。

在普及电子商务方面受到学生们认可的媒介主要有《计算机世界》、《互联网世界》、《信息与电脑》、《中国计算机用户》、《市场与电脑》等几家刊物。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到,这些排名靠前的报刊,在1999年都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普及类的专栏或专题讲座。在人们迫切想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时候,选择系列刊载的报刊无疑是读者的首选。但是没有一家刊物所占的比例超过15%。

篇6

我叫××*,1996年毕业于天津铁路运输技工学校通信专业。同年9月来到神朔铁路,成为电务段的一名通信工。转眼间,十个年头过去了,在段各级领导的关怀信任和精心指导下,我团结同事,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青春。——本着以运输生产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政策,我不断探索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技术水平,顺利的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各项任务,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

十年来,我坚持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紧密围绕在各级领导周围,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为电务段通信设备的畅通、神朔铁路的安全运输、更为神华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回过头来想想这段历程,充满了艰辛、挑战,是值得回味的十年,大致可分为以下这么几个阶段:

一、努力学习,充实自己(1996年9月-1997年12月)

1996年9月学校毕业来到了神朔铁路。当时,神朔铁路正处于筹建阶段,做为刚报道的毕业生,我丝毫没有放松学习的机会。——在段领导和技术室的安排下,我虚心巩固学校的专业知识、深入钻研业务书籍,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此外我还熟悉神朔铁路即将投入的设备、仪表;为详尽解掌握神朔铁路的整体规划,熟悉神朔铁路通信线路、设备设计图纸、在府谷通信楼至工务段和施工单位的师傅学习光电缆接续,配线、做气闭、编把子上线……为后来的通信施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向一块求知的海绵,一丝不苟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因为我深深感到: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只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做前提,才能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较强的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

二、不畏艰苦,参加验收(1997年12月-1998年3月)

1997年12月,神朔铁路通信进入了全面施工当中,我跟着施工单位的老同志一起早贪黑奔波在整条线路上,不畏艰苦、不畏严寒,在种种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到98年3月,基本完成了全部的施工验收任务,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完美结合。当时环境的艰苦,丝毫没有磨灭我的工作热情,我珍视和忠实于自己的事业,立足本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我十分珍惜当时这次学习机会,虚心像有关技术人员请教问题,细心琢磨、反复演练,从而掌握了一手过硬的电缆接续技能。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

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学过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业务上的技术难点,而是师傅们和同事们对工作的态度,一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那时有一句口号叫“干,为了电务段,累倒了送医院”。——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感染与激励下,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搞好每一项维修,做好每一次巡检,填好每一张记录,算准每一个数据。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我认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就是敬业、就是爱岗的充分体现!为后来的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生产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初单重任,工作井然(1998年3月-1999年8月)

电务段成立以后,本人被分配到大柳塔电缆工区工作,于1998年3月23日正式住到大柳塔,我被工长任为安全员,工区正式展开各项工作,由于以前积累的经验,对于这份工作还是绰绰有余,工区各项管理工作开展的井然有序,设备质量节节攀升,1998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在1999年初,干线电缆被施工单位挖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电务段首次干线电缆接续任务,在同年,在电务段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获“通信专业二等奖”。同年8月被电务段领导任命为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

成绩面前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之能所以能有今天,离不开段各级领导和同志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离不开公司大好形势下给我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我一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神朔铁路的无线通信事业无私奉献!我把自己的工作信条总结成五句话:“理论学习当尖兵、作风纪律过得硬、业务天地显身手、任务面前当标兵、荣誉面前步不停。”!

四、脚踏实地,不负众望(1999年8月-至今)

1999年8月16日上任大柳塔电缆工区工长,开始了我整体工作的全面锻炼。由于种种原因,工区的各项工作不是很好,管理松散,设备故障率高,摆在面前的是任务紧,责任大。不敢有任何的侥幸心里,埋头苦干,带领弟兄们克服各种困难,将问题逐一解决,到2000年工区的各项工作已走上了正规。2000年底,大柳塔电缆工区被评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

2000年8月----2001年12月,我和电务段的总工给榆林联通和移动敷设100多公里光缆!

2002年,由于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4-5月,参加了北京佳讯飞鸿电气有限责任公司fh98数字调度系统的学习,拿到了结业证书,并且参加了当年的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兰州铁道大学通信工程学生(在读)。下半年,全面参与了神朔铁路通信系统的改造。同年参与制定了神木北通信领工区《综合考核办法》。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并于2004年1月7日拿到了“五级职业资格证书”!

面临更大的挑战,人员少、设备点多线长,要求工作中不得有一丝马虎。但我没有在挑战面前倒下,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得工作热情,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为公司、电务段全面安全、运输、生产任务,神朔公司、电务段全面工作上台阶默默的奉献,03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优秀团员.”;04年被神朔铁路公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而且被神朔铁路公司共青团评为“青年安全示范岗”!不仅如此,在神华集团第三届职工技能大赛中,我荣获通信工工种优秀奖。04年参加了光缆接续培训,无线调度系统,环境检测和技师培训。05年参加了技师培训。同年,我被神朔铁路公司评为“先进个人”。电务段评为“先进集体”。又参加了全国成人函授考试,成为内蒙古工业大学通信工程本科学生(在读)。

五、提升素质、武装头脑

工作之余,我认真学习段工会下发的文件,积极参加段工会组织的“安康杯”等各类活动。有针对性的选读有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认真学习当代工人许振超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要象许振超那样,爱学习、肯钻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岗位成材。今后,我将更加自觉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移地贯彻“十六大”精神,在政治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更加强修养,在技术领域里不断学习,勇攀高峰,紧紧围绕上级制定的目标开展工作,为神朔铁路公司的安全生产作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7

实验教学是高校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培育高效人才、提升学校整体水平的根本。在信息化时代,电子专业已经成为了高校的热门专业,那么,高校如何解决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与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下文就结合现今通信技术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实际,针对通信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通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与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实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实验课程体系是按照通信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实验课程在改革之前都和理论课结合在一起,教师根据课程把实验贯穿在课程中,实验课的开展只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验证。这就导致课程体系出现了问题,主要问题包括:(1)实验没有进行创新,只是进行一些基本的理论的验证性实验,对各门课程的实验缺乏必要的联系,不能将实验融合一体。有的实验在多门学科中都有出现,导致实验项目重叠,学生没有综合性整理和分析能力,只将思想停滞在实验的表面,不能深入的将实验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有机调整,得出新的实验理论,达到创新的目的。(2)实验的操作时间对实验影响非常大,一般一个实验项目设为两个课时,这就造成某些设计性实验项目不能在短短的两个课时内完成,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有些实验过程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流于形式,甚至有些实验学生只能课下查资料完成,从而使实验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3)实验教学知识课程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实验测试对实验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这就让学生从心理上降低对实验重视度,使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兴趣消退,造成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4)学校每个实验室都是分开的,从而使各实验室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大大降低了实验设备利用率,使实验资源不能共享。

二、优化整合实验课程体系

通信电子专业对人才培养计划和实验室环境硬件建设提出了改革。这不仅压缩了部分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同时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形成了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课程改革将原来含在理论课程中的61项单一实验改革为按课群划分的五个门类的专业实验。他们分别是(1) 微波、电磁场与天线实验(2) 通信综合实验(3)信息采集与通信电子线路实验(4)计算机通信实验(5)现代交换实验。这些实验的综合性与设计性比较强,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东西进行有效的整合与加工,从而对实验掌握的更加牢固。而且有利于养成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研究的探索精神、实践动手能力、改革后减少了实验的重叠,同时节省时间引进新的实验项目。

三、深化实验课程改革推进实践型人才培养

(1)稳定的实验课组建立,需要深入研究实验课程改革思路和建设目标,将实验资金投入到紧要解决的问题上,实验设备需要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验目标进行合理化的购买。这减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投资,大大地推动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2)新增实验设备要发挥起作用,积极地融入实验课的教学中,同时高校还要对实验教学大纲进一步完善,去掉内容陈旧或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实验项目,把内容重复或相似的实验项目进行合并,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让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占整个实验教学较大部分。建立改革后的实验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3)合理的对实验项目进行分类,设计必做实验项目和选做实验项目。应着重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先进性的实验教学作为必做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同时选择具有设计性和应用性的实验项目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实验项目的选择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实践得出,而不是仅由任课教师决定。因为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还能发展学生个性。(4) 在实验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非常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而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网络和多媒体实验教学。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实验课件和教学录像,这样可以拓宽学生实验的知识面。(5) 实验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成为实践型人才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实验室对学生的自由开放,不仅是正常教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也是让学生自觉走进实验室的有效手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弥补课堂中学生遗留的问题,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既能掌握实验技能,同时可以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操作系统;Linux

中图分类号:TP3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4-0000-02

众所周知,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操作系统》这门课的课时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计算机专业的设置有较大的区别。比如课时设置,计算机专业大多都分配了48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设置大多是36理论学时+12实践学时。如何在较少的授课课时中,让学生能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操作系统(如Linux)的使用和一般管理方法,了解它与硬件和其它系统软件的关系,了解它是如何组织和运作的,能使用和分析常见的操作系统,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都开设了基于Linux的《嵌入式系统》课程,但在课程安排上有较大的区别。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他们开设《嵌入式系统》课程之前,会先安排一门相对以理论为主的《操作系统》课程,然后再开设一门类似《Linux程序设计》之类的以实践为主的课程,经过两门课的学习后,学生既掌握了Linux操作系统的使用,也理解了现在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基本原理,为后续的《嵌入式系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很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安排中,他们在开设《嵌入式系统》的课程之前往往只开始一门《操作系统》的课程而已。那么,电子信息类的《操作系统》这门课中如何更好地把Linux的使用方法以及现在操作系统的相关原理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了Linux使用及C的开发又理解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本文想通过分析常用的《操作系统》的教材[1-9],结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探索一条解决该类专业《操作系统》课程课时少,内容多这一矛盾的途径。

一、理论内容安排

大多《操作系统》教材的内容都是集中介绍操作系统中的四大资源的管理:内存分配、回收、页面的替换以及段页式的存储管理;进程的控制、调度、通信;中断处理及设备管理和文件系统结构。而且都以原理介绍为主,较少结合某个具体的操作系统(如Linux)的实现方法。在授课过程中,纯粹的原理接收容易使学生感到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感觉枯燥,达不到感官认知。因此本文在《操作系统》的理论授课内容安排上,试探性地把合Linux操作系统与操作系统中的基本原理相结,将一些经典的资源管理算法与Linux的内核源码相结合,让学生既能理解相关的原理,又能掌握如何从基本的编程上去实现相应的功能。具体的内容安排如图1所示。整个理论内容分成3大块:基础篇、原理篇和应用篇。

在开始操作系统的原理介绍之前,安排了Linux的命令操作以及编程基础,为后续的原理学习与Linux的内核的结合提供一定的基础铺垫。根据36学时的理论课时,基本安排如下。基础篇的内容、课时安排为:“概述”2课时,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功能,操作系统的发展,最后简要概述Linux操作系统的相关情况;“Linux操作基础”4课时,Linux系统的图形界面已比较友好,因此这部分的授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操作命令,以及输入/输出重定向的概念;“软件开发工具”4课时,主要讲授C编译的基本过程、Make工具的应用以及程序调试方法。

在原理篇中,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四大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Linux内核中的相关实现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同时能更清楚的了解在具体的操作系统内核中是如何实现的。原理篇的内容、课时安排为:“进程管理”8课时,主要教授进程控制块的作用、进程的调度(结合Linux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进程同步与互斥(结合Linux的进程间通信);“存储管理”6课时,结合Linux的存储管理机制让学生掌握虚拟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内存的分配/回收,以及内存的扩充技术;“设备管理”安排4课时,结合Linux设备管理介绍I/O控制方式、设备分配策略等;“文件管理”安排4课时,结合Linux文件系统的结构以及特点,介绍VFS的主要作用。最后在应用篇中,利用较少的4课时分别介绍Shell程序设计以及内核的升级/裁剪、文件系统的构造等。通过这样的理论讲授之后,希望让学生既能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也能理论并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作用及工作原理。

二、实践内容安排

因为课内安排的实践课时相对偏少,如何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呢?在讲授某个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后,在课堂上可以先结合Linux内核中的具体实现代码,让学生先理解并掌握其中的关键算法,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另行设计某个相对简单的算法,以达到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程度。图2列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内容安排。

三、小结

我们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对《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结合目前常用的一些《操作系统》教材,对该课程的体系构建、以及理论和实验教学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还有其他许多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本文的建议仅是一家之言,希望对同行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欢迎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荷)ANDREW S.TANENBAUM.现代操作系统[M].陈向群,马洪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肖竞华,陈建勋.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LINUX实例分析[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汤小丹,梁红兵,哲凤屏,汤子瀛.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4]Pabitra Pal Choudhury.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Abraham Silberschatz,Peter B Galvin,Greg Gagne.操作系统概念(英文影印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张玲编著.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邱铁,于玉龙,徐子川编著.Linux应用与开发典型实例精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0

[8]陈莉君,康华编著.Linux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

[9]庞丽华,郑然编著.操作系统原理与Linux系统实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的状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都在试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与产业相联系的“社会系统”,需要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形成一个适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高职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合作主体找不到利益相关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定位不紧密。因此,把握“协同是方法,创新是手段,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这一协同创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4]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篇10

【关键词】电磁场与电磁波; 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0 引言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大三上学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应用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工程电磁场以及相关领域的电磁场问题,为后续课程“微波技术”以及“天线工程”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电磁场与电磁波”由于涉及到大量的物理以及数学知识,一直被认为是难学、难教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大量的公式推导,显得十分枯燥,所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纯粹是为了考试而学习[1]。因此如何改变这种让人困惑的教学现状已经成为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教学和实践,本人在“电磁场与电磁波”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给出一些改革的方案。

1 教学内容

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开设了“微波技术”、“天线工程”以及“光纤通信”等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与“电磁场与电磁波”紧密相连,像“电磁场与电磁波”里面的时变电磁场、电磁波传播、导行电磁波、电磁波的辐射等内容都会对后期的专业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时我们就应该要适当的调整授课重点,在这些内容上可以适当的增加内容;而对于静态场边值问题的求解不必要对每个公式进行详细的推导和说明,可以结合一些商业软件建模通过商业软件来计算和分析电磁场求解问题,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避免繁琐的公式推导[2]。对于后面章节像均匀平面电磁波的传播是电磁波传播部分的基础,可以重点介绍一下,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介绍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以及应用,比如天线的设计等。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白两书的板书式教学方式已近不适合当今多元化教学的需求,对于“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比较抽象、复杂的课程,我们需要借助多媒体,通过形象的图片、动画来帮助学生来理解电磁场的概念性问题以及电磁波传播的特性,这些内容是板书无法带给学生的。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如果老师只是对着多媒体读,那也同样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最好的办法是将板书式和多媒体式教学两者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板书教学基础上适当的增加一些关于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形象动画,可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3]。另外,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商业软件的应用教学,如HFSS、ADS、FEKO等,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工程电磁场的分析与应用,可以为学生在后期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指定导向,也可以为将来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以及天线设计掌握必备的技术手段。图1、2分别给出了采用HFSS以及ADS设计阵列天线以及Wilkinson功分器的界面。

3 实验内容

我校目前“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教学在硬件和软件教学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不能只停留在MATLAB以及其它软件上进行仿真实验,还需要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开展天线的实际研发、滤波器的设计等,通过设计制作这些器件,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了解一些常用器件的使用方法,如矢量网络分析仪的使用[4]。因此我们将在课程设计中设计一些题目,在学生完成建模仿真后,联系一些厂家或则研究所,由学生自己去制作实物天线并独立完成天线的测试,最终完成天线的设计与制作,如图3所示。

图1 HFSS商业软件设计界面

图2 ADS商业软件设计界面

4 结束语

“电磁场与电磁波”是通信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本文针对我校目前该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下转第209页)图3 4G通信频段的笔记本天线

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三个方面做了研究,提出结合多媒体教学、商业软件教学以及实践操作等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为学生下面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提供导向,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微波技术”以及“天线工程”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宇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课程设置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3(1):124-125.

[2]边莉,张起晶,刘鑫,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