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功能

篇1

一、引言

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计算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程序。这段程序存放到我们计算机主板上的ROM芯片上,它是一个可重复编程、可擦写的只读存储器,主要记录了计算机中最重要的有关基本输入和输出的程序、系统信息的设置、开机上电自检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BIOS看似软件,却与计算机硬件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准确的说,BIOS是计算机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连接的桥梁,换句话说是人机交流的接口所在,负责解决硬件的即时要求,并按软件对硬件的具体操作执行。我们的算机能否高速运行,充分体现我们计算机硬件性能,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计算机硬件本身,它要涉及到硬件配置(如BIOS)设置、软件配置、操作方法等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要数BIOS设置。

二、BIOS的基本功能

我们要对BIOS参数进行设置,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BIOS的基本功能和基本操作,这是对BIOS参数设置并进一步进行优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下面我来看一下BIOS的具体功能和主要作用:

1.自检及初始化程序

计算机进行开机后,系统将会有一个对计算机内部各个设备进行检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上电自检的程序来完成。完整的上电自检包括了对CPU、基本内存、扩展内存、ROM、主板、CMOS存储器、串口、并口、显卡、硬盘及键盘的检测。如果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系统将会出现提示信息或报警声。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完成自检后BIOS将会按照系统CMOS设置的有效启动顺序,读入操作系统引导记录,把系统控制权限移交给引导记录,由引导记录来完成系统的启动。

2.硬件中断处理

计算机进行开机的时候,BIOS会告诉我们的CPU等硬件设备的中断信号,当进行操作时,输入了某个硬件设备的命令后,BIOS就会根据中断信号使用相应的硬件来执行命令的任务,最后根据其中断信号跳回原来的状态。

3.程序服务请求

BIOS总是和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打交道,准确地说,BIOS是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之间的一个“转换器”,它是通过特定的数据端口发出命令、发送或接受各类外部设备的数据,从而实现软件应用程序对硬件设备的操作。

三、BIOS的进入

由于BIOS芯片种类繁多,不同的BIOS有不同的进入方法,进入BIOS设置通常有一下3中方法。

1.开机启动时按热键

在开机时按下特定的热键可以进入BIOS设置程序。不同类型的机器进入BIOS设置程序的按键不同有的在屏幕上给出提示、有的不会给出提示。例如常见BIOS进入方法如下表:

BIOS

型号 进入BIOS设置的

热键 有无屏幕

提示

AMI Del或Esc 有

AWARD Del或Ctrl+Alt+Esc 有

PHOENIX Ctrl+Alt+s 无

部分品牌计算机会使用自己设定的热键进入BIOS设置,例如HP、Dell、Acer等电脑是在启动计算机或重新启动计算机时按F2键,具体品牌计算机要参考品牌计算机说明书。

2.使用系统提供的软件

现在很多主板都提供了在DOS下进入BIOS设置程序的软件,现在的操作系统的注册表中已经包含了部分BIOS设置项。

3.可读写CMOS的应用软件

部分应用程序提供了对CMOS进行读写的功能,通过它们可以对一些基本系统配置进行修改。

四、BIOS设置

我们可以通过对系统BIOS的设置对系统进行优化,不同的BIOS会有不同的功能和设置选项,但都大同小异。Award BIOS在现在的PC机应用较为广泛(界面简单、功能强大),我们现在以Award BIOS为例介绍,我们在这里对系统的优化主要是指对内存读写等待时间、硬盘传输模式、开始顺序等参数进行调整,主要是因为系统默认的设置并不一定是最优化的,所以我们自己需要找到最佳参数设置。一般而言,我们对BIOS进行的设置过程中可以对BIOS的一下选项进行设置和优化。

1.磁盘设置:硬盘型号、启动顺序、上电自检IDE接口。

2.内存设置:存储容量、读写时序、奇偶校验、ECC纠错、1MB以上内存测试及音响等。

3.CPU设置:L1/L2Cache、CPU外频、倍频、电压等。

4.总线周期设置:即插即用功能、IRQ中断请求号、PCI/AGP工作频率。

5.主板集成接口设置:串口和并口、I/O地址、IRO及DMA设置、USB接口、IrDA接等。

6.ROM Shadow设置:ROM BIOS Shadow、VIDEO Shadow、各种适配卡Shadow。

7.安全设置:硬盘分区保护、病毒防护、开机口令、CPU温度、电压、风扇监控等。

8.电源管理设置:节能状态、唤醒状态、等待延迟时时间、IDE设备断电方式、显示器断电方式。

9.其他参数设置:快速上电自检,A20地址线选择、系统引导速度。

五、设置BIOS提高系统速度

1.提高启动速度

系统启动时间是指从开机或重启到引导出操作系统所需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包括了:检测硬件、初始化系统数据、引导操作系统等几个方面,所以CPU得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启动速度。我们可以通过3个方面对BIOS进行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的启动速度:

1)加速系统自检过程:可以在BIOS菜单中找到“INTEGRATED PERIPHERALS”设置项;关闭不用的硬件,例如:通过BIOS主菜单中的“IDE HDD AUTO DELECTION”设置项检测IDE硬盘参数,如果可以正确检测出来,就进入主菜单“Standard CMOS Setup”设置项,按检测结果设置硬盘参数。不要把硬盘设置参数设置为Auto,这样就可以省去每次启动时都要检测硬盘参数而耗时,可以缩短启动时间;关闭多余的检测,例如:Above 1MB Memory Test选项可以关闭,即设置为Disabled,不检测MB以上的内存,可以缩短检测时间,提高系统启动时间。

2)进行快速自检:可以通过BIOS菜单中的“BIOS FEATURES SETUP”设置项,设置快速自检,即把设置项中的“Quick Power On Self Test”设置为Enabled,进行快速自检,通过提高自检速度来提高启动速度。

3)设置系统引导顺序:在BIOS主菜单中“BIOS FEATURES SETUP”设置项中将“Boot Sequence”设置为系统所在磁盘。省去检测光驱是否有启动盘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系统启动速度。

2.提高运行速度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虽然直接取决于计算机的CPU的性能,但是,其他部件的设置以及所使用的软件也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2个方面对BIOS进行设置,来提高系统的运行速度:

1)加速CPU:可以通过BIOS主菜单中

“BIOS FEATURES SETUP”,将CPU L1Cache、CPU L2 Cache或External Cache、Internal Cache设置为Enabled,以使用内外高速缓存。将System Boot Up及CPU Speed设置为High,可以让我们的计算机在高速状态下运行。

2)允许设备使用缓存:可以将BIOS菜单中的“System BIOS Cacheable”、“System BIOS Shadow”设置为Enabled,以使用主板BIOS内存映射。

3.提高显示速度

显示速度与显卡本身的性能以及显存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在BIOS中我们可以设置视频BIOS影子内存以提高显示速度,可以通过BIOS主菜单中“CHIPSET FEATURES SETUP”设置项,将“Video BIOS Cacheable”、“Video RAM Cacheable”和“Video BIOS Shadow”都设置为Enabled。来提高显示速度。

4.提高硬盘读写速度

硬盘读写速度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硬盘驱动器的类型和性能,我们通过对BIOS的设置,可以在同等条件下提高磁盘的读写速度。在BIOS主菜单中“BIOS FEATURES SETUP”设置项中将“IDE HDD Block Mode”和“IDE 32Bit Transfer Mode”设置为Enabled,将“IDE Ultra DMA Mode”设置为Enabled,来提高磁盘的读写速度。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BIOS是计算机启动和操作的基础,若计算机系统中没有BIOS,所有的硬件设备都不能正常使用。BIOS对硬件的管理功能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如果我们BIOS操作不当就会对计算机的性能造成影响,如BIOS中的设置错误,则可能无法进入操作系统,检测不到硬件;为计算机添加新的硬件设备时,可能会出现设备之间的冲突;安装操作系统时,会出现安装不能彻底完成、硬件设备冲突,甚至无法使用某些设备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甘登岱.实战注册表与BIOS[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篇2

关键词:软件总线 软件开发 开发方法 开发过程

一、概述

1.什么是软件总线:

计算机软件总线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硬件不同,它是虚拟的,并不真实存在,区别如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一样,但是可以具有与计算机硬件总线相类似的功能。

计算机软件总线是一种虚拟总线,又称软总线;这组软总线可以为多种语言编写的多种不同种类型不同功能的程序,即软件的部件服务。计算机软件总线也是一类软件,与其它软件的区别在于,它通常表现为一个接口界面――为各种软件构件组成连接用的通用标准平台。计算机软件总线是一组标准的软件模块,它为计算机操作系统、各种软件的功能部件提供数据传输,并为这些软件提供虚拟共享的通道和接口界面。

软件总线是为保证软件系统建设过程规范性和系统应用中的适用性以及扩展性而提出的一种设计思想。

2.软件总线的基本功能

一般来说,软件总线一般要完成4个基本功能;

(1)通信功能,是软件总线的最重要的功能,众所周知,我们通常所说的任何形式的信息在计算机硬件都只能以0,1表示,而硬件总线就是将由各种信息如:数据、控制信号转化而成的0,1序列在其上按照一定规则有序、有效传输,来完成计算机或用户要求的各项功能。同样的软总线也必须通过这种数据传输,将操作系统、软件功能部件库等之间能够双向相互通信。

(2)调度管理功能,这部分功能由专门的调度管理模块完成。调度功能主要是负责实现软件构件库的管理,完成软构件在操作系统上的调用、安装和卸载。

(3)管理控制功能,一般由相应的管理控制模块实现。管理软总线的管理控制功能主要是解决对软总线的合理分配、有效使用等问题。

(4)接口功能,主要是解决保证软件总线与不同语言编写的软件所构成的软件组合体通信、数据传送的构件接口问题。

二、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方法

1.传统软件开发方法:

在传统软件方法体系中,首先要做的是软件可行性研究,其目的在于用最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该软件项目的开发价值以及可能性。其次是做需求分析,主要是对用户的要求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并将其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转化到相应形式的功能规约。再进行概要设计,即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把逻辑模型变换为物理模型,描述软件的总的提醒结构。在详细设计阶段的基础之后,继而进行编码,将详细设计得到的处理过程的描述转换为基于计算机语言的程序。最后对软件进行测试,此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根据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文档资料和程序内部结构,设计一组测试用例,找出软件中潜在的各种错误和缺陷。软件投入使用后就进入软件维护阶段,由于供使用是软件开发的目的,所以一般使用中也最容易发现软件所存在的问题,所以通常情况下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

2.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方法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用户对软件的信息交互的实时性、效率、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对软件开发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软件总线体系结构的灵活性等特点,使得复杂软件系统开发更容易实现,易于软件的扩展、优化,满足了时代的需求。

在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中,开发工作将重点主要放在对软构件库的收集和软插件的制作上。其流程一般为――分析软构件功能、设计软插板、组装软插件,大致框架理念完成之后再对细节部分的实现进行一一检验、落实,然后进行对软件的部署和管理。

3.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方法的优势

从上面对传统软件开发的介绍可以发现这种软件开发方式存在几大的缺陷:软件开发的时间长、效率低、过程复杂、需多次测试、软件系统维护性与拓展性低。所以找到一个既保证软件质量又能使软件开发简便化、短工期化,是开发人员也是开发商们迫切的追求。软件构件化和软件总线的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敏捷,将可复用的软件构件在软总线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发挥作用,达到活灵活用、快捷开发的目的。

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不仅将会解决传统软件开发的不足,如:开发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等问题。像计算机硬件开发过程一样,随着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的各种标准的制定,软件开发将不断走向大规模集成化方向,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也会带给软件行业一次革命性的进步与改变,那时软件开发将会主要是两道程序构成:高科技软件模块的制造、简单的软件模块组装,而这两部分工艺将分开进行,即一旦所需的软件模块全面,那么再按所需要的功能进行组装,就会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

三、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过程

1.传统件开发过程

软件开发是指编程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或其它应用要求下,建造出软件系统或者系统中的应用软件的过程。传统的软件开发过程一般包括:需求捕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功能实现和软件测试等步骤。下图反映了传统软件开发的简要流程:

2.基于软件总线的开发过程

与传统软件开发流程的繁琐不同,软构件的开发、构件在软件的组装仅只两步是基于软件总线的软件开发的主要的程序,大大简化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为了便于开发和增强适用性,通信以及其它通用性较强的模块应与总线的接口标准一致,才能让构件集成到系统环境中,可以“即插即用”的特性,提高软件开发的速度,由于只是组装没有对构件更改,也能减少传统软件开发过程出错现象。

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主要经过如下几个流程:

(1)按传统的软件工程方法,对将要开发的软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然后根据得出系统的数据来确定该软件所需处理的功能。

(2)接着,依据上面所得出结论得出将需用到的软构件的类型,再根据它们将要实现的用途制定各种构件应具备的功能。

(3)基于以上分析研究结论,规划所需软构件。

(4)之后,制造对所缺的标准软构件。

(5)将软构件组装成为具备相应功能的组件,再将这些组件组装成所需的软件。

(6)测试完成的软件和性能是否与所要求相一致,若一致则投入使用,若有差异则进行改进,之后再测试,直到与目标一致为止。

下图反映了基于软件总线软件开发的流程:

3.在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软构件大小,尽量只让每一个软构件实现单一的功能,最好不要为了实现繁多功能而使其粒度太大。若每个构件功能相对单一,能够增加软件插板的适用性,有助于软件总线控制软构件库。

(2)数据库访问,授予指定软构件相应的数据库访问权限,让其实现整个软件对数据的访问,以保证访问数据库的安全性。

(3)对于软构件,如需自己制作软构件,则须按一定标准进行,构件的一致性有利于软构件在组装时更加方便,而且也能增加其适用性,以便以后用户于其它软件开发。

(4)在组装时,尽量全面考虑软件未来将会面临的各种情况,保证软件的适用性、灵活性。

(5)另外,对于数据库的设计,一般在软件开发之前完成。

(6)最后,对整体软件系统进行测试,测试成功即可投入使用。

四、结语

在硬件开发已经达到至高点的时候,软件开发还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是对传统软件开发的一次巨大改革,也是当前计算机软件的热点研究议题,将会成为未来软件开发的主流。基于软总线的软件开发,具有“即插即用”、开发快捷、灵活等特点,因而大大改进了软件的开发技术,降低了开发成本,降低了系统的开发难度,提高了系统的搭建效率和灵活扩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7-109.

[2]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9.

[3]王光平.软件总线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6(3):39-40

[4]陈兆良,张世琨,王立福.基于构件的商业领域软件开发平台的构造软件学报,2002,13(1)

[5]张世琨,张文娟,常欣等.基于软件体系结构的可复用构件制作和组装[J]软件学报.2001,12(9):1351-1359

篇3

[关键词]地理信息 GIS 发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2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78-1

0引言

GIS的发展一方面使得计算机知识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国信息技术。对基于计算机技术的GIS 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能够有效指导GIS 研究工作的开展。

1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1.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系统(GIS肠eogarphiealIL-oflrmationSystem)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一方面,它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类学科,另一方面它是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模拟、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综合而言它是为区域和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加工与管理技术的学科池是一种综合性强、适用性广的工具。

1.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地理信息系统(GSI)是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1.3地理信息系统(GSI)的特征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1.具备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空间性和动态性;2.以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为目的,以地理模型方法为手段,具有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的能力,并能产生高层次的地理信息;3.由计算机系统支持进行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并由计算机程序模拟常规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作用于空间数据,产生有用的信息并完成人类依靠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任务。

2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功能体现在6个方面:1.数据的采集与编辑,用于获取数据,保证GIS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2.数据转换与处理,保证数据在入库时内容上的完整性,逻辑上的一致性。3.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定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操作、通讯功能等。4.制图功能根据GIS的数据结构及绘图仪的类型,用户可获得矢量化的地图或栅格地图。可以为用户输出全要素地图,也可以根据用户需要分层输出各层的地图。5.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包括拓扑空间查询、缓冲区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地形分析等等。6.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或者GIS系统将某些功能做成专门的控件供用户开发使用。

3 GIS的发展

3.1 GIS软硬件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GIS能够将更为复杂、更为大量的计算任务完成,使其所处理的空间分析和图形更加复杂等等优势。此外,努力改善开发平台能力能够决定GIS技术的发展,并能将软件的可移植性增强和其所应用的领域扩大化,在相关技术的辅助下,将GIS系统的集成度和用户友好度提高。美国的ARC/INFO、MAPINFO,澳大利亚GENAMAP和加拿大的TITAN/GIS、PCI是目前较好的GIS开发平台;而国内中国地质大学的MAP/GIS和北大遥感所的CITYSTAR软件也比较好。这些都是较为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但在各个领域的开发利用的重点不一样,在数据结构、集成化和智能化都有所不同。

3.2 MGIS―多媒体GIS

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像、图、文和通讯等集合到一体,通过最为直观的方式和感知信息,以及形象可感的、甚至能够声控对话的人机界面对信息处理进行操纵。GIS的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及应用模式的设计深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多媒体技术能够让呈现更为丰富、灵活、友好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MGIS)实现了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声音、色彩、动画等技术的融合,使得GIS应用的市场和领域更为广阔。它一方面能够将生动直观、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提供给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业和决策管理等领域,另一方面能够让电脑技术真正渗入到人们生活当中。多媒体技术在GIS领域的应用以及具有良好集成能力的MGIS的出现,都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3.3 WebGIS技术

基于Web的GIS系统综合利用了信息处理、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Internet、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工程等先进技术,借助现代网络通信设备,使各类数据能够很方便的到网络上。达到了由用户自定义数据检索方式、自定义图形层结构、在网络上直接处理数据,显示各类图形等目标。

4 GIS技术的应用

4.1 GIS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地理学任何一门分支学科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都必须收集前人的成果资料,并进行调研和分析测试,上述数据则是GIS信息管理分析的重要数据源之一,它和专题地图提供的数据以及各种遥感数据构成了GIS的三大数据源。在地理学的研究工作中,不管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有何差异,三种类型的基本数据是利用GIS进行管理与分析的必要条件;然后针对具体问题采用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所要研究的问题;最后可以应用GIS进行专题地图的编辑处理,或者应用GIS数据库资料及相应的数据模型对研究对象的现状或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预测。

4.2 GIS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

随着“数字地球”的概念的提出“,数字环保”的概念随之形成“。数字环保”是在EMIS、DE、DE、GPS等技术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大型系统工程。当前,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热点,GIS使EMIS的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环境制图、专题分析、统计分析表现、空间等值分析、模拟结果表现、信息查询等功能。不仅把环境信息进行科学直观化,将管理者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而且使管理工作变得直观、生动和全面。GIS除了在环境管理方向有重要的应用之外,在环境规划、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5结束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唯有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掌握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更快地作出科学的决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同时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GIS技术在我国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只有正确了解GIS技术发展动向,利用GIS最新技术开发产品,推广应用,发展产业,才能立足于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中。

参考文献

[1]吴云丰,陈学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发展动态探析[J].硅谷,2014,15:8+5.

篇4

关键词:任职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案例;教学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8-0099-01

The Research on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of University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U Jing, HAN Qing long, HAN Qiu-feng

(Dept. of Foundation,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Yantai 264001,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military academy for educa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teaching, combina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education as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ase, explore a suit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theory system. Reforming to eventually improve the overall learning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s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case; teaching system

1 概述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军校各专业科学文化模块一门限定选修课。从理解计算机系统、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三个方面培养学员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初步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得学员今后能够更好地在各自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设计思路

面向军校任职教学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中的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应用需求,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既要直接支持简单的信息处理需求,同时也为高级信息处理应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突出计算机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内容,强调一般应用概念和技术,并向思维方法进行引导,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教学实施方面,将根据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的差异,开展分级施教。普通班的教学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面向不同培养类型因材施教,以教学案例和课堂活动设计为切入点,将计算思维的培养渗透于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员主动将计算思维方法向各应用领域迁移的意识和能力。

3 课程实施过程

3.1 总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能够描述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解释计算机系统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能够说明常用信息的计算机内部表示方法。能够熟练运用主流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和网络应用软件。能够说明常见的信息组织和管理方法。能够阐述常见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处理过程。能够列举基本的信息安全保密技术手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员应能从应用者的角度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过程,了解计算机科学和技术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未来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能选择并运用合适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2 举例实施过程

下面以计算机硬件与操作系统为例,讨论具体实施过程

1)主要内容及要求

描述了解计算机系统主要组成部分,解释中央处理器工作原理和指令执行过程。描述计算机硬件各组成部构成和设计原理。了解常用应用软件。说出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微型计算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总结操作系统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分类;了解微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和安装过程,了解主流操作系统常用的控制与管理方法、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理解进程概念。使用微机主流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进行磁盘文件的组织与管理。

2)内容特点

特点:知识点比较分散,概念多,需要加强理解记忆。

重点: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操作系统基本知识

难点:指令执行过程 ,操作系统四大管理功能。

3)教学活动安排

以课堂讲授为主,可安排微机实物组装演示,学员应达到建立计算机系统的知识基础,掌握微机基本配置,了解计算机系统结构。学员通过对当下主流硬件配置讨论,达到了解硬件各性能指标和使用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软硬件资源的技能培养目的。

3.3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MOOC开展课程自学;开发适合本课程的考试系统,使考试形式更适应本课程实践性、理论性强的特点。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在军校任职教育教学中开设在一年级上学期,为学员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不需要先修课程铺垫,学员基本都使用过计算机,但是学员对计算机的知识不系统、计算思维能力欠缺,加之学时有限,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泛,学员还是会感觉学习吃力。因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讲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穿插实例,结合类比法、提问法、案例法等灵活昂的授课手法。事实证明,采用上文所述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法能够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常俊梅.计算机应用课程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河南农业,2011,8(下):31-32.

篇5

操作系统是对计算机的各类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类资源,并向用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界面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论文作为在计算机硬件上铺设的第一层软件,提供了用户使用计算机的接口。因此,操作系统开发人员既具有软件开发方面的知识,也要了解硬件的相关知识。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由许多概念、设计思想及算法等构成,因此,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知识点多等特点。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掌握操作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算法,注重通过对操作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及系统结构的学习,培养学生开发和设计大型软件的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操作系统这门课程配有相应的实验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课程并未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独立开发软件的能力,仅仅实现了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构成及功能实现这一基本教学目标。这个问题的出现与我们课程特点密不可分。首先,课程设置偏向理论,课程内容偏向软件设计和算法实现,虽配套有实验课程,但比例较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操作系统涉及到各类软硬件资源,因此,需要专门的实验平台,否则,直接采用传统的编码和调试方法及有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最后,对于操作系统这种大型软件的开发,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编程开发能力,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能快速有效地将算法转化为可执行程序,少数学生虽能快速实现局部功能但对软件的整体思维和开发能力欠缺,目前大部分的实验工作主要集中与操作系统部分子系统功能的实现。本文对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探讨培养学生的软件整体开发思维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独立软件开发能力。 

1 问题归纳 

1.1 局部思维方式 

所谓局部思维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知识时,只关注当前学习或实践的内容与知识点,很少能将当前知识与前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导致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后,学生很可能不知道该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局部思维方式是学生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不良习惯,不仅在学习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中出现,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也同样存在。 

操作系统是一个整体性软件,各章节的知识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局部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下面总结了几种由局部性思维带来的普遍性问题。 

关注知识细节,忽视知识的宏观应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一叶障目的现象,通常的表现是学习了当前的知识点后,不知道学习该内容的目的,或者不知道该知识是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哪部分的功能的,因此,常常在学期结束后询问学生什么是操作系统,它有哪些构成和基本功能,很多学生还是一头雾水。这些主要是由于学生缺少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正确认识每个细小知识点在整个宏观问题中所处的位置。这就好比学生们仔细认真的观察了一砖一瓦(各个细小知识点)却不知道砖瓦是用来盖房子(开发大型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或者即使知道使用砖瓦来盖房子,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材料来盖房子,概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于关注一砖一瓦的实现细节而忘记关注砖瓦的使用过程,即只关注微观的知识细节,而忘记学习宏观的知识应用方式,这也是现在学生学习中的普遍性问题。

关注知识点个体,忽视整体联系。操作系统课程中,每个章节内容对应部分子功能的实现,每个子功能相互协作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软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多关注每个子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因此,无法有效的将各个子功能拼接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软件。例如,学生不清楚I/O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在哪,如何让处理机管理系统、存储管理系统、I/O系统等协同工作,等等。 

1.2 知识储备不足 

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局部性思维方式外,学生知识储备不足也是影响课程学习的另一主要原因。我们知道操作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想要学好操作系统,既要了解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也要有硬件的基础,因此,知识储备不足会直接影响操作系统的学习。其表现归纳如下。 

⑴ 常见的概念模糊。例如,逻辑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程序的链接、数据结构、虚拟化等等常见概念的理解模糊。还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内存单元的地址,更不知道内存地址的作用是什么,因此,在介绍地址映射、数据装入内存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补充基础知识。 

⑵ 硬件基础薄弱。计算机系统硬件组成知识薄弱,不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不了解计算机常见硬件的基本功能和基本特性。 

⑶ 代码实现能力差。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的教学中看到学生的编程能力普遍较差,且没有软件开发基础和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只注重功能的实现,不关注各个部分的接口,导致各子系统可以正常运行,但是,无法拼接成完整系统。主要表现为编码随意,乱用GOTO语句,数据结构定义不规范,指针使用随意。例如,通过printf(“%d\n”,i),学生编写输入语句scanf(“%d\n”,&i),而实际规范的语句应为scanf("%d",&i)。 

2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操作系统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现在的学生更加看重知识的实用性,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在推动力。单纯的进行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操作系统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一门课程。 

在教学中,我们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详细阐述理论知识,让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工作原理及实现算法,再通过配套实验课程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这一转化过程,提高学生对操作系统实用性的认识,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发现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才能快速的转化成实践,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去反思理论的良性循环。 

在理论转化成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空泛的概念落到具体实处加深印象和理解,例如,内存的物理地址空间,可以通过编码的调试过程查看每个内存单元的存储内容,充分理解内存的数据存储及变化。除此之外,通过理论转化代码实现的过程能够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发现自己在编码方面的不足和问题,以及提高自身的软件设计能力。 

2.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建立学生对于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关于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及用户接口等模块都是操作系统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协作才能实现操作系统对各种软硬件资源进行管理并为用户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功能。 

教学中充分强调操作系统的整体结构和设计方法,在对整体结构和功能充分了解以后,再介绍操作系统的模块划分。透彻讲解每模块的设计思想和功能实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软件开发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案,逐渐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的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对每个子模块具体功能原理和实现方法充分掌握后才能快捷迅速的将它们从理论知识转化成代码,也只有在每个子功能的代码都能充分实现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将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大型的操作系统软件。 

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只有每一子模块都实现了才有可能连接成整体,而整体不是对每个子模块的简单拼凑,各个模块之间如何相互协调共同完成用户任务是需要在一开始的软件整体设计中考虑的问题,此外,软件设计之初我们还需考虑各子模块之间的接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一个教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充分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加深理解。 

2.3 层次式教学 

操作系统课程是按年级统一开课的,但是同一个年级,不同学生的差别也很大,比如,他们各自的知识储备、自身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兴趣爱好,比如有的善于思考而有的喜欢动手编程等等。因此,对不同学生采用统一标准显然是不合适的,对于能力强、精力充沛的学生,这个统一的标准不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而对于知识储备相对较弱、能力稍差的学生,这样的统一标准又会打击自信心。因此,对于操作系统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建议采用层次式教学,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 

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思想和算法作为基本教学目标,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在教学中提示一些课本中没有的知识点去拓展知识空间和思维方法,比如:在学习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的基本概念后,让有能力的学生了解用户空间的数据如何与内核空间的数据进行交互,实现两者之间数据交互的方法有哪些。而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用1~2种方式去实现将用户空间的数据传递到内核空间内。 

在实验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目标是独立实现操作系统中的基本算法,如进程同步、进程调度算法、银行家算法及内存的分配回收算法等等。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开源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有选择的对部分功能模块进行优化改进,然后再编译链接,最终将该改进植入操作系统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还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本文总结了归纳操作系统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局部思维方式问题和知识储备不足代码实现能力差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点改进建议:强调整体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整体-局部-整体的教学模式;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从理论到代码实践,再通过代码实践过程反思理论方法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层次式教学手段,设定基本教学目标,对于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学引导其完成更高层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篇6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一体化;CAD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006-2

经过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机电一体化在机械制造行业内开始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CAD)技术依靠强有力的计算速度和高效率的图形处理能力,在工程界辅助机械设计和制造师进行高效率和极具创新性的工程和产品设计。可以说,在未来的几十年来,一体化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的水平会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关键因素。

1 CAD技术的发展

CAD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随着计算机绘图技术的进步而发展。传统的CAD技术出发点是用通俗的三视图技术(即我们熟知的前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来表达零件结构,最初的二维计算机几何设计技术就是通过二维图纸来交流技术与产品,但还不能完全表达三维实体,主要是通过较简单的线框造型来表示三维结构,但是这种初期的造型技术只能表达基础的结构信息,无法清楚表达其几何结构之间的拓扑关系,更无法实现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与CAE(计算机辅助计算),如图1。

随着计算机图形算法的进步,人们开始能够在计算机上操作曲线与曲面问题,以表面造型为特点的自由曲面建模方法成为事实,并推出了著名的三维曲面造型系统CATIA。CATIA的出现带来了CAD技术的一次革新,标志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已经摆脱原始工程图纸的三视图模式,能够实现通过计算机来描述产品零件的主要信息,并为CAM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的探索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计算的一体化技术,在1979年SDRC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全基于实体造型技术并集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计算功能的软件——I-DEAS。实体造型技术相比曲面造型系统能更加准确体现产品的结构信息,终于在理论上实现了CAD、CAM、CAE的统一模型表达,很大程度提高了机械设计的工作效率。实体造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也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是由于实体造型技术需要耗用海量的计算机内存来进行数据处理,受计算机硬件发展的限制,实体造型技术未能迅速在整个行业广泛应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出现了参数化实体造型这一新的方向。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基于特征、全尺寸约束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硬件成本大度下降,CAD技术也广泛在中小企业内应用,参数化技术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使得其在通用零部件设计上的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参数化技术的基础上,变量化技术在继承其主要优点的同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优化与创新。变量化技术的应用为CAD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和机遇。目前的CAD技术基础理论主要是以PRO/E(即目前的CERO前身)为代表的参数化造型技术和SDRC公司的I-DEAS为代表的变量化造型理论,这两大技术都是基于实体造型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技术。

CAD技术的优点在于:

1)能够有效减少机械设计人员的绘图工作量。

2)减少技术人员各工序间的协调与技术交流时间。

3)减少直接设计费用。

4)提高设计和制造精度。

5)便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对外技术交流与联系。

7)能够更加广泛应用标准和标准设计,建立标准库。

2 CAD系统组成与常用CAD软件

CAD系统是以计算机硬件上运行,主要由系统和支撑软件组成,并以应用软件为主的面向设计问题的数据处理系统。

CAD的基本功能包括快速数据运算与几何建模功能、信息存储和快速检索及处理能力等。

系统软件主要是用于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操作和计算机程序的翻译与运行,包括windows 7,UNIX以及语言编译系统VB、C++等,支撑软件则是为CAD/CAE而开发的通用软件,计算机分析软件ANSYS/ABAQUS/MARC等,图形支撑软件AutoCAD/Catia等。

世界现在的主流CAD软件如图2。其中CATIA是美国达索公司开发的世界一流CAD/CAM软件。其形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CAD/CAM/CAE/PDM的一体化体系,为数字化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的完整工具,完成了产品从初步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仿真。能够为机械设计制造及生物能源等各行各业提供各类完整的解决手段。

美国参数技术公司(PTC)的PRO/E的特点是面向对象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具有统一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其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与装配、模具设计与加工、逆向开发与钣金模具制造、产品数据信息处理等模块。且带有多种图形文件接口。其主要是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企业。

Solidworks也是达索公司推出的针对机械设计与制造加工行业的图形设计软件,其具有操作简单,界面使用方便,菜单可读性强等特点,具有各类数据接口且各类格式通用转换,装配体设计技术采用自上而下的装配方法。

此外,UG的CAM模块,AutoCAD在二维CAD绘图领域都各具特色。

3 结论

CAD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工程设计相结合形成的新兴科技,作为工程中最有影响的技术之一,在航空航天,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船舶工程、土木建筑等各行业内广泛应用。在未来,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智能化,集成化,标准化,协同化/网络化这四个方面。

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理论,将人工智能技术与CAD结合,使计算机学会人类的思考模式和智能决策行为。

协同化/网络化: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异地与异时的协同工作与交流,缩短产品设计周期。

集成化:系统内部各模块高度集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返利Stackelberg博弈

返利是指卖方根据买方按期完成销售情况,按合同规定,从收入的全部货款中以一定百分比,回付给买方的款项。在计算机硬件、软件、家电、轿车、饮料、酒类、食品等行业中,返利现象十分常见。返利不仅可以激励买方提升销售业绩,而且是一种很有效的针对买方的控制手段。

国内外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定量研究返利的文章不多。Taylor(2002)从供应链协调的角度探讨了返利策略在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的作用,指出不考虑零售商促销努力的情况下,线性返利策略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增量返利策略能够实现协调;当考虑零售商的促销努力时,两者均不能实现供应链协调,但增量返利策略和回购策略的合理组合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王利,韩玉启(2005)建立了实现厂商联盟的利润分享方案的整段返利机制的数学表达式,还对返利的合理取值范围和性态进行了讨论。胡培,谭德庆(2005)构建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博弈模型,获得了制造商对零售商激励的最优返利水平和实施返利要求的最低销售量。王利,孔宇峰(2002)提出了返利条件下利润最大化的多品种组合销售量决策。

本文探讨了单个制造商和单个零售商构成的供应链分销系统中,实施返利政策时最佳返利水平和零售商促销努力水平,并进一步讨论了返利政策对供应链成员的影响,并在最后依据模型提出建议。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和符号

1.供应链分销系统中制造商以批发价w出售产品给下游的零售商,产品的市场指导价格是p=α+βw,α>0,β>0。制造商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

2.返利是制造商从自己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返还给零售商,零售商得到的是额外利润,所以能够起到激励刺激零售商提高销售量的作用。设零售商为获得返利而投入的促销费用为e。

3.参照文献[5]及线形需求函数, 实施返利时销售量函数可以表示为:

4.制造商实施返利政策

t表示整段返利系数,表示返利的最低产品销量。

二、实施返利和未实施返利时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根据上述的符号定义与对模型的描述,写出在供应链中实施返利政策时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m,零售商的利润函数πr和整条供应链的利润函数π:(1) (2)(3)Stackelberg完全信息两阶段博弈中,第一阶段,作为领导者的制造商首先决定给零售商的批发价w和整段返利系数t。博弈的第二阶段,作为跟随者的零售商看到制造商的行动后,决定自己的促销费用。

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得到(4)将(4)代入(1)式,得(5)令,得到(6)(7) 联立(4)(6)(7)三式得到(8)(9)

(10)在供应链中没有实行返利时,零售商也无需投入促销费用e,由于制造商的定价原则p=α+βw,为零售商留出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写出制造商的利润函数π‘m,零售商的利润函数π‘r和整条供应链的利润函数π‘:

三、算例分析

设某一计算机硬件成本c=200元;市场指导价参数α=0,β=1.5;某计算机硬件零售商销售函数参数a=1000,b=1,λ=4。

借助科学计算工具软件MATLAB7.1的数值计算功能求解,结果如下:

比较表1和表2,可看到实行返利时制造商、零售商、供应链的利润均大于未实行返利时,所以返利政策对供应链成员和整条供应链均有益。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程度的逐渐变大,为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性、安全性、持久性,需要应用一些新型技术,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对外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本文主要针对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做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电力调度 自动化系统 一体化技术

随着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逐渐成熟和配套系统逐渐完善,逐渐应用一体化技术实现对分布面积较大的电力调度系统的有效地调控,从很大程度上确保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1、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1 自动化的平台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现阶段我国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有很大的差异,使得系统平台之间无法实现统一。由于我们在进行电力调度时,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地调度,若调度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同,会造成电力调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对集中控制功能不完善。由于在电力调度操作中,为实现对电力调度的有效调度,需要确保电网模拟和系统中整个数据库保持相同,即需要提高电力调度系统的集中控制力度。然而,现阶段电力调度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是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完成的,若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完善性,还需要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中数据信息库和电网模拟两者之间保持准确无误。因此,未来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需要完善集中控制功能。

1.3 电力调度系统中电网模拟的多变性。在现阶段,随着城镇变电站数量逐渐增多和变电站改扩建规模逐渐加大,需要更高要求的电力调度系统,并准确的对数据进行记录分析,确保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在该过程中,由于环节较多,很容易出现错误,影响整个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

2、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重要性

2.1对系统网损进行优化管理。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一体化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网损管理中运行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很大程度上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同时,网损管理子系统的工作,既不会对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明显的影响,且可以对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网损进行全面的检测,对检测出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有效地解决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网损发生的概率。

2.2负荷管理。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一体化技术需要根据供电电网的基本特点对电网的工作状态开展全面的监测,并根据监测分析结果对电力调度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保障电力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有效减少电网运行中发生故障。

2.3提高办公效率。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应用一体化技术,可以准确地实现调度信息子系统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其可以完善电力调度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电力调度信息的基本运行状态,并对电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电力调度系统的失误。

3、一体化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

3.1系统平台一体化。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在计算机硬件和操作系统有成熟、稳定、可靠和实时性好的特点。由于X86系列和X64系列PC计算机也具有有性价比高的特点,系统也必须支持X86系列和X64CPU的Windows操作系统、Solaris和Linux操作系统,提供给客户更灵活的选择。利用中间件技术,在数据平台系统和底层不同硬件体系、不同操作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基于应用中间件的分布式运行和开发中间软件包,即系统的应用中间件平台。

中间件的主要工作机制为:客户端上的应用程序需要从网络中的某个地方获取一定的数据或服务,这些数据或服务可能处于一个运行着不同操作系统和特定查询语言数据库的服务器中。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中负责寻找数据的部分只需访问一个中间件系统,由中间件完成到网络中找到数据源或服务,进而传输客户请求、重组答复信息,最后将结果送回应用程序的任务。

3.1.1COBRA中间件。CORBA产品具有下列特性:(l)支持分布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05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2)满足实时EMS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速度要求;(3)支持标准的协议;(4)支持多种编程语言;(5)提供接口描述语言(如IDL)到c++、Java等多种语言的映射;(6)支持在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多种数据类型的数据传输;(7)提供高性能的多线程机制,支持并发访问;(8)支持在ORB级进行各种策略的配置;(9)具有负载平衡功能,根据提供的负载平衡策略;

3.1.2 跨平台的图形应用框架。目前先进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多是基于跨平台的GUI库Qt开发统一的图应用平台。该中间件平合具有如下特点:(l)充分考虑了各类操作系统之间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了透明的处理和包装,使上层应用不必修改代码就可以移植到不同的操作系统之上。(2)为上层应用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统一的、可扩展的、分布的开发平台,使得仅仅单一系统的可编程转变为多种系统的可编程(3)根据电力企业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操作系统提供的基本开发接口,对开发上层应用所需的关键任务集中进行包装处理,形成了一系列软件包,为上层应用提供实用的、统一的、完善的编程接口和服务。

3.2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功能一体化 为了促进电力调度系统的发展,需要实现对电力调度信息和图形进行资源共享,从而真正意义上是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一体化。但是为了实现功能一体化,需要增设一些中间装置。

3.3电力控制集中性 在目前电力调度系统的各项基本功能是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完成的,为了实现电力调度系统的完善性,还需要实现电力调度系统中数据信息库和电网模拟两者之间保持准确无误。为了实现电力调度控制系统的集中性,需要对电网模拟系统和电力系统两者之间进行同步化。

3.4对电力调度系统运行状态监测 研究发现,电力调度系统是确保整个电力网络连续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且它的合理调度可以_保用户用电设备运行稳定,而一体化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不同电力调度系统的资源共享,实时监测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对其运行故障制定合理的调整方案。

篇9

[关键词]网络 办公自动化 作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33-01

孙义(1984-),男,河北衡水人,河北衡水市武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资福利股助理技师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讯设备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系统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在相应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的系统。我们建立计算机网络的目的在于使远程用户共享网络的资源,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整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一)资源共享

它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包括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硬件共享是指多个网络用户可以共同使用网络中那些比较昂贵或特殊的硬件设备,例如绘图仪、激光打印机、大容量存储器等设备;软件共享是指网络用户可以共同使用网络中的软件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以及各种语言处理程序等;数据共享指用户可共享网络内的各种数据,例如把各种统计报表集中存放在服务器的数据库中,联网的计算机经过授权就可以调阅。

因此,资源共享避免了硬件、软件和数据上的不必要的重新设计、重复劳动、重复投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信息传递

利用计算机网络可加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例如发送电子邮件、发送新闻和消息、相互协同工作、网上聊天等。因此,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新的、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实现了计算机之间数据和程序的快速传递,

(三)分布式数据处理

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工作量大、非常复杂的任务分散到多台计算机上进行处理,由网络操作系统来完成这些计算机之间的协调工作。这样,就可以使用多台小型、微型计算机来完成以往需要使用大型计算机、巨型计算机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

(四)综合信息服务

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经济信息、科技情报和咨询服务。

(五)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

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该计算机的任务则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

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利用技术的手段提高办公的效率,进而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处理。办公自动化的问世,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应运而生的,推动了科学技术、管理水平和人文素质的进一步发展,使现代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有效地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计算机网络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资源共享

整合企事业单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技术将整个单位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知识资源、经验资源、硬件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等集成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管理使用。例如:(1)信息查询对各种常用的政策、法规、图书资料等查询如法规查询、英汉字典、网站链接等实现网上收集,编辑和单位内部的刊物。(2)网上业务和远程办公:提供移动办公、网上办公功能,即使单位领导出差在外地,也能像在办公室一样高效率地处理事务。实现投入对等、信息对称、政策公平、科技适用,使所有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最经济的利用。

(二)加快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实现单位内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协同交流,整合单位内、外各类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日常办公流程的高效管理,同时用户通过系统提供的丰富的流程定制工具,可以迅速搭建起面向具体业务的办公环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提高了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的效率和办事效率,削减了办工作业中不必要的环节,减少了成本投资。同时,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减少了企事业单位办公的人员成本。

(三)提高办公人员的办公自动化素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原来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最早的汉字输入、文字处理、编辑排版、检索等单机工作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网络办公系统。实现网络办公自动化,进行高效的办公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办公人员首先要熟练掌握办公的基本知识,并熟练使用各种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加快自身信息化技能的提高,加快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对办公自动化的认识。单位领导要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熟练掌握如速录、扫描、校对、使用扫描机、打印复印机、传真机等基本技能。要熟练使用电子政务和邮件系统,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会计风险 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就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应用会计软件输入会计数据,由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并打印、输出会计帐簿和报表的过程。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有利于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有利于充分发挥会计参与企事业经营决策,为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奠定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客观局限性的存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也存在各种各样的会计风险。下面针对电算化的优越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一、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

(一)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只要将记帐凭证输入计算机,大量的数据计算、分类、存储、输出等工作,都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不仅可以把广大财会人员从复杂的记帐、算帐、报帐中解脱出来,而且处理速度快、准确度高,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为管理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促进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财会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经营与管理,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使会计在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由于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来源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化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手工操作中的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使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会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四)提高了财会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的开展,一方面,由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提供许多学习新知识的时间,使会计人员有脱产培训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求广大会计人员学习掌握有关会计电算化的新知识,以便适应工作要求并争取主动,从而使广大财会人员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

(五)促进会计理论和会计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会计核算手段和会计信息处理操作技术的变革,而且必将对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从而促进会计自身的不断发展,使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的客观局限性

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是不可否认的,但也存在各种客观局限性。

(一)财务软件的局限性。现有的通用财务软件中,由于财务信息软件开发人员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在财务软件开发过程中,难以与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相吻合,开发的软件存在微小漏洞,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正是这一空隙,犯罪分子运用技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二)硬件及网络的局限性。电算化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是系统的身躯,软件是系统的灵魂。由于机械故障、突然断电、操作人员失误等原因有可能导致硬件系统失灵,由于非法调用和修改,软件系统因此受到破坏。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虚拟性导致系统的可控性降低,一旦遭遇系统阻塞、病毒侵入或黑客袭击,将导致系统的混乱甚至瘫痪。干扰和破坏系统的设置,破坏程序正常执行及数据的完整。

(三)人员职责集中的局限性。手工会计系统强调组织内部人员职责分明,相互牵制,每一步作业步骤都留有原始记录。首先在会计电算化操作中,有的单位没有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电算化操作员集数据输入、审核、记帐等多种职务于一身,操作帐务处理的全过程,容易产生舞弊行为。其次是管理员常常被赋予一定的访问权限,在相对开放的网络环境里,有可能掌握重要的财务信息,窃取企业商业机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将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数据输入输出错误风险。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一旦输入错误的数据,计算机接受这部分数据并进行自动化处理,将引发错误的连续性和重复性,造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信息输出错误,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重大损失,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

(五)信息存储无纸化的局限性。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大致分为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三个基本环节,虽然信息传递仍可以通过纸面文件的形式来完成,但加工过程的自动化可能导致可视性审计线索逐渐消失,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输出的报表外,大多数会计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储在各种磁介质中,这种数据存储方式有可能给系统带来许多风险,由此产生的大量会计信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储,网络数据的共享性使得电子数据面临着更加严重的安全威胁。

三、解决的对策与措施

会计电算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虽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严格按会计电算化的流程,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

(一)软件的控制。软件的研制、开发一定要规范,开发、研制的软件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科学系统地分析和设计,必须符合财政部的《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开发、研制出的软件在投入运行前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的评审、鉴定,软件的有关文档资料必须齐全。企事业单位购买财务软件时,首先应看其是否通过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的评审,即考查商品化会计软件符合国家统一要求的情况;其次应评价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软件适用于哪些行业;再次考查会计软件的售后服务情况,或者使用上级主管部门推广的会计软件,以免用不好的会计软件产生漏洞。

(二)计算机硬件的控制。对于用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各种硬件设备,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能够正常运行。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应配有专门的电子计算机,并且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计算机硬件设备比 较多的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可单独设立计算机室,并由专人管理;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计算机设备应配备不间断电源;应经常对有关硬件设备进行保养、清洁、检查,发现计算机硬件故障,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请有关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计算机硬件升级,应有一定的记录,保证会计数据的连续性和安全性。硬件设备的管理包括对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的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控制,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控制,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防止设备用于其他方面等。

(三)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完备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保证。每一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则,会计电算化代替手工也同样有自己独特运行规则,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来约束。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做到不相容权限必须分离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安全、保密原则、内部防范原则。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员管理制度;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系统维护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电子档案的管理等。

(四)加强电算化的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会计电算化中对于保证会计工作人员正确、有效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并最终产生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健全企业内部定期检查制度,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电算化会计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审核费用签字是不是符合本单位的内控制度要求,凭证附件是否完整等。2、审查计算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如查看账册内容,做到账表相符。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4、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电算化实施过程存在的漏洞。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实施给会计理论和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重视并及时解决新的难题,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事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春伟.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及解决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1(06)

[2]李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J].商业经济,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