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健康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心理健康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心理健康教案

篇1

留守儿童的德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现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学校里也是一个空白。为了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教育、学习的辅导,让他们快乐地成长,我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的课题研究,并制订以下方案,以便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工作。

1.学习上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学校把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成优秀、中等、偏差三种等级,把留守儿童各科学习的知识缺陷也归类分好组,把辅导留守儿童任务分到各个任课教师。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根据等级成绩和学科知识缺陷,拟定好留守儿童的学习帮扶计划,安排帮扶时间,设计好帮扶内容,分配好帮扶互助小组,并确定各阶段帮扶目标。在W习帮扶上,每个老师至少帮扶一个留守生,领导也要检查老师结对帮扶的效果,留守儿童每个阶段的进步档案要建立健全,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2.活动上优先安排留守儿童。在校园内,要多开展各式各样的集体活动,组织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要求每个学期班主任或者是少先辅导员要开展一到两次的诗歌朗诵比赛、绘画比赛、劳动技能比赛、文艺活动比赛。在活动中老师要多关注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不觉得孤单、受冷落,体会到集体生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往后更踊跃参与。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独立生活,学会与人融洽相处,学会自我保护,养成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品质。

3.在生活上,学校对留守生要优先照顾。老师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对他们生活上的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平时多对他们问寒问暖,这样留守儿童开心,在外打工的家长也放心。学校开设的免费中餐要注意营养搭配,合理安排菜谱,多买一些有益于孩子身体发育的食物。对生病的留守儿童要及时送去救治,用母爱般的心照顾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平时注意对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进行指导,教育留守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在生活中自理、自强、自律,养成健康卫生的个人生活习惯。

4.每学期开学对本校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以及对子女的关心情况,了解监护人对他们的管教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心里所思所想,建立个人信息档案。针对各个留守生,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和教育策略。

5.每学期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次家访,建立家访记录,要求监护人和家长安排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双休日期间,要求他们不参加不健康的活动,注意个人安全,不到山塘水库去游泳,不玩危险游戏,教育他们不进网吧、不玩游戏,远离,不参与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6.各个班主任、各个科任老师要把自己的电话号码或者学校的亲情电话公布给学生、家长和监护人,方便他们和老师联系,方便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者写信、短信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每学期每个班主任电话来访留守儿童不少于两次。利用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相结合,对留守生进行心理干预与辅导。

7.在班级里建立帮扶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班级成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互助”小组和优秀生与留守儿童互助小组。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相互影响。平时安排班里思想、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班里留守儿童多些关注和帮扶,便于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进步。

8.学校设立“爱心电话”和“爱心信箱”,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交流群”,便于留守儿童和家长、家长与老师、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

篇2

“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是国家教委“八五”和“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构建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该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本文依据协同学和心理学理论对于协同教学的理论依据、基本模式和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协同教育模式的实施条件和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实验结果证明,协同教学的课堂模式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问题提出

(一)加强心理教育是时代要求

我国青少年的严重缺陷有三条:一是生存能力弱,二是责任感不强,三是承受能力差。”?①造成不适应性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教育自身来讲,教学系统内部关系不协调、整体功能差,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

(二)学生心理教育主要渠道在课堂

课堂是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课堂教学已经成共识,但如何改革,长期以来并未取得实质上的突破。建国后,学校工作在整体上严重地存在着轻视甚至排斥心理科学的现象,习惯于用行政性的政治管理,舆论性思想约束,去解决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尤其在教学上强调掌握知识的量和学习过程拼时间、拼精力,忽视学生学习心理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在课堂教学观上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出对心理科学的运用。然而却始终没有逃脱“以知识为中心”的阴影。运用心理学不断地提出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遗忘问题、意志问题、方法问题、内因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几乎都在掌握知识的水平和策略上,心理学似乎仅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三)课堂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保证

课堂教学模式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水平。“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②

任何内容都是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任何效果都是通过一定过程体现的。不同的课堂模式是不同教学效果存在和实现的条件。近代前的教学以掌握知识为目的,提出:讲——听——谈——记——练的教学模式;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以适应当时社会要求的“有文化”为目的,提出观察——理解——记忆——练习的教学模式;赫尔巴特在突出知识为中心的同时,引入了心理科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反对赫尔巴特教学观,提出了:发生困难——确立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的教学模式;凯洛夫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教学模式。可见,模式有着上承理论下启操作的特殊功能,不同的教育思想有不同的教学模式去体现和实施。模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长期以来凯洛夫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我国占有统治地位。燕国材教授指出:“教学改革的真谛就是对传统模式的改革和对新的模式的寻求。”因此,建立“协同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发展,是完成该课题的重要任务之一。

心理学揭示,学生心理发展只有在客观条件形成学生心理的兴趣和欲望时才有可能。心理健康只有在主动的行为中才能实现。在那种被居高临下的控制状态下,强求用教材知识作为唯一的标准接受评判,只能损伤学生心理。因此,构建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理论依据

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主要运用协同学方法论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一)协同学理论

“协同”思想是现代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国有人称其是“新三论”的观点之一(即: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破论)。它主要表现一种方法论,有两个最基本的观点。

1、“协同效应”是核心概念。

它指的是在复杂性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相互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表现出协调、合作,其整体效应增强,系统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即“协同导致有序”。

“非线性”是说,事物之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很清楚,不一定学生学的也清楚,因为师生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学生学习要受原有知识、已具备的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等各方面约束与限制。因此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学习心理、学习基础施教,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要素相互作用的客观性,创造学生自身学习系统的整体效应。

“控制参量”是指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创造条件,使之有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并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行为,这是产生协同效应的必要条件。

2、“自组织”是协同思想的硬核。

“协同”思想揭示了客观实践从无序到有序的自身规律,提出自组织理论。通过自组织实现复杂系统的协同效应。

系统自组织的形成要具备4个条件:(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且能保持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2)系统的外部作用(或称外界控制参量),通过其内部机制产生效用;(3)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4)涨落催化着系统自组织有序结构(或耗散结构)的产生及发展。只要4个条件具备,系统内部会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形成自组织。自组织是通过系统内在动力形成的结构。

从教学系统来看,具备自组织要求的四个条件:教学系统是开放的,它要不断通过物质、信息、能量,调整自身;教学的外部环境,不断对教学系统的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学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教学效果共同起着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发展的非平衡表现为一种涨落性特点。

(二)心理学理论

1、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理论。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指出,“一般认为儿童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一种是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被迫放弃,儿童在这个方面的发展遭到挫折;另一种是儿童在新的需要的推动下,积极积累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个性特点,组成一个能满足新的需要的新的心理结构,这就意味着儿童的心理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儿童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平衡。”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发展上起决定作用,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

(2)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在内部,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过程中,在于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儿童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中的矛盾。

(3)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年龄阶段特征。

(4)儿童心理发展遵循量变质变规律。

(三)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自组织规律的关系

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即:学生内在条件状态与客观的条件和要求,形成差异,产生矛盾;同时这种差异或矛盾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欲望,这就促使儿童以主体行为去满足心理需求。在实践中,儿童心理得到调整,完善、提高达到发展。这种发展以同化、顺应、平衡形式表现出来。

儿童心理系统具备自组织规律的四个条件,即:开放性。儿童心理每日每时都在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非线性。儿童心理系统是由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特征、个性倾向、自我意识等多种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不存在着直接必要的因果关系;涨落性,这些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导致整体提高的机能条件;环境性,儿童生活在客观不断对其提出发展要求的条件中,这种条件提供了其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

心理学侧重于心理状态的静态分析,而自组织规律突出了动态特点,使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理论进一步变为可操作性的方法。这种可操作性表现在遵循自组织规律揭示的心理内在机制的要求,尤其尊重心理发展的自主、自觉、自由的特点,使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矛盾”和“动力”,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

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教与学的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三、模式框架

(一)指导思想

1、课堂教学是双主体活动,因此,整体的教学模式必须由学生学的亚模式与教师教授的亚模式构成。两个亚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模式规定和制约了教师教授的模式。

学生学习的模式,依据心理发展自组织规律的表现特点进行构建。这种特点表现为:a、学生自主选择而不仅是自主参与。b、没有外力使学生感到强迫。c、学生潜能得到发挥,有成功感甚至高峰体验。d、个性完美,得到尊重。实质上表现出自我实现心理的一种行为。这种自我实现不同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之处,在于它不光是一种生物学、心理学的追求价值,更表现为追求一种正确人生观、社会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内容,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是人类实践模式的一种特殊表现。人类实践模式是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也遵循这四个环节,其特殊性表现在四个环节各自的具体构成内容上。

(二)基本框架

1、目标认同。是指对目标的理解形成共识,绝不是教师的一种说教。它含有教师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将内容子目标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创造使学生理解目标的环境和氛围,使目标实施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的一种兴趣。

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认识越清楚,就越能激发起学习积极性,从而协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产生协同效应。

2、自主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质疑、研讨、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完善,形成良好品格的过程。教师的组织引导,必须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和品格养成的规律;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环节,充分发挥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深化主体意识。

学生认同了目标,就能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自学的动力,形成学习的兴趣,也就能自主地质疑,主动地参与探索和讨论,当全班学生的思想在重点、难点问题上发生阻塞时,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造成学生再探索的欲望,形成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心理效果。

3、练习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练习运用中学会知识迁移和创造性思维,这一阶段突出反馈、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不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更主要体现发展。

教师指导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运用的题目要有针对性,所练习的题目应既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后的可能水平,以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又能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展示出迁移和创造性特点。二是通过练习运用,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把握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类属作用的观念,能与随后的学习任务明确而直接联系,能综合新知识并同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无疑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机能,是对创造性的“激发”的一种“原始”过程,主体性的最大特点是在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这个阶段是挖掘自觉潜能,形成个性的智力类型和思维风格锤炼阶段。

4、总结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身认知结构和元认知方面总结提高。认知结构是由知识经验组成,学生在总结中应从新知识与自己现有知识的关系上进行分析,体现出新的认知结构,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同化或顺应能力。元认知是认识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学生在总结中,对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进行“反省”,有利于今后在认识问题的策略上得到真正提高。认知结构和元认知的提高,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这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潜在条件。

(三)主要特点

1、自主性。协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异化中,首先指出创造性劳动是人的本质,这种本质使人类由消极地服从自然的自然界之一部分(主客体不分),变成了自觉地认识自然规律,能勇敢地改造自然的自然界之主体(主客体分化,人获得了主体地位),并且在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中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由。”?③显然这种本质表现为自由自觉地创造性劳动,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在于劳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④

失去主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必然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生缺乏对课堂学习目标的认同;学习过程缺乏自主的智力活动,只能在教师教案范围内“思考”,知识的获得缺少自主探讨,仅凭教师传授和自己的记忆;……于是感到课业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厌学,导致了心理不健康。

马克思所论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自主性的真谛,这种自主性,不是外力推动下的自主,而是自己有兴趣、有欲望时愿意去做。主体性一般表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外力作用下的主体性,即在外力的迫使、诱惑下主体的一种活动行为,他表现为“主体参与”特点;另一种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心理满足,而自觉地、无外力影响下的活动行为,它表现为“主体选择”的特点。只有“主体选择”才是使心理矛盾和心理欲望统一在实践活动之中,形成心理健康发展,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既然“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那么教师主要应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科学的知识不应当传授给学生,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地掌握他们。”

2、和谐性。如上所述,真正的自主性是不用外力推动,是“自由自觉地活动”,而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来自于兴趣,那么教师的责任就在于为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有兴趣、有欲望,真正体现主客体和谐渗透。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无压抑、无顾虑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去思维、想象、争论,不怕出错。出现错误是再所难免的,但当他能更自觉地克服了弱点时,就更接近完善的人性,更充分发挥自觉潜能,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和心理发展有关,心理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期的经验,粗暴的控制和过分的放任对于自我实现的正常发展都是有害的。

强调师生之间的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这是协同思想在师生关系上的体现。

现代心理学深入揭示了主体的心理机能及行为方式,其中情感被称为“动力”,教授模式适应了学生学习模式的特点和要求,适应了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就可以达到师生主客体双向和谐渗透,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四、模式效果

(一)模式检测体系

该课题的目的是通过运用协同教学课堂模式使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所谓“全面”是指心理系统的各方面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方面。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的动态表现,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制约着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特点与发展;同时认知、情感、意志又完善和发展个性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又反映和提高认知、情感、意志发展的自觉水平,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核心体现。

检测体系由“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构成。这些量表(量表略)除“学习成绩评价”外,均由总课题组提供。“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突出考查学生的自主性水平,这是人格健康的最高表现。“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突出考查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突出考查学生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学生创造力水平”突出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创造力是思维性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突出考查学生学习心理。上述内容可以综合地、整体地说明学生通过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学习过程后,在思维上、品格上的总体效果。

(二)实施情况

实验于1996年9月,分别在当时的初、中、高年级中选用二年级、四年级、六年级的一个班为实验班,同时选一个总体水平相近的平等班作为控制班,运用等组对比的实验方法。

实验中严格把好控制关。

实验前实验班老师进行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模式探讨。实验中,实验班老师每学期进行实验工作的研讨交流。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观察并记录学生心理发展的有关要求,注意及时调整工作,完善模式的细节,保证实验效果,对学生负责。

(三)效果分析

1、在“学生课堂自我实现心理”方面,四年级(实验初时是二年级)发生极其显著变化(p<0.001=,六年级(实验初时是四年级)发生显著变化(p<0.05)。首先说明自主意识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自然表现和内心要求;其次说明越是低年级注意其自主性的发展就越容易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2、在“学生在校心理适应水平”方面,高年级的变化比低年级更大,(六年级变化显著性p<0.001;四年级变化显著性p<0.01),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学校的宏观管理与学生心理发展有不协调之处,忽视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接受能力,如在年级工作管理上强调全校统一性,缺乏年级个性。其二是低年级学生心理成熟与高年级略有差异,表现出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客观区别。

3、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能力”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都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性(均为p<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有着突出效果。

4、在“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方面,四年级变化(p<0.001)比六年级变化(p<0.05)要突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低年级学生在思想上、方法上更少有习惯势力的影响。

5、在“创造水平”方面,无论是六年级还是四年级,通过实验都发生极其显著变化(均为p<0.001),这说明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突出作用,同时也说明创造性水平只有在自主性情况下才能健康发展。

上述效果说明,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对学生心理全面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效果。

五、实施条件

(一)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强调“转变观念”,但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往往用传统的观念驾驭改革的内容,导致改革仅仅成为一种口号,在改革实践中可能将改革的内容与要求,“穿靴戴帽”套在原有工作上。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实验前,要求做好三项工作:(1)反思自己教学模式的特点弄清这种教学模式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其发展过程。实践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灌输方式为主,以记忆和理解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心理素质发展的传统模式。(2)分析协同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协同教学吸收了众多课题的有益成果,但又有别于其它课题。协同课题在强调主体性时,是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因为主体性的真正实现,不仅在于主体的参与,更重要的是主体的选择,只有主体的选择,才有自我实现的行为,体现出自组织的规律。这种本质特点为师生在教与学的模式中准确定位。(3)在前两项工作基础上每位实验教师探索构建协同教学课堂模式,在此基础上推出课题组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大家对课题思想及模式有了共识。因此,实验工作较为顺利。

(二)完善知识结构

心理学是教师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总是习惯于理解有关心理学的名词概念,能用这些概念去解释学习现象就被看作饺饺者(如遗忘规律,调动兴趣等)。事实说明我们的教师对心理学的掌握与运用,绝大部分停留在行为主义早期的动物心理实验的观点上,把心理科学作为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工具,这种现象在本质上不是用心理学去指导学生的心理发展,而是限制、扭曲学生心理发展。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心理科学。这不能不说是教师队伍总体情况的一种“先天不足”,这种状态极大地阻碍着对学生心理的培养。此次实验前,实验教师突出用现代心理科学武装自己,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关键是心理科学知识)尽可能地适应发展学生心理工作的需求,为实验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挖掘现行教材心理教育内容的内涵,是完善协同教学课堂模式的带有方向性的重要任务

这项工作的完成,可以在教育实践上自觉地将以知识为目的转为以发展学生心理为目的的课堂观念,使实施协同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正常的教学行为。

(二)建立协同教学模式的常规管理

该模式涉及到教案的特殊要求,教学环节的把握技巧,对学生心理的指导技术等,只有形成常规要求,才能保证模式的正常实施。

注释:

①孙孔懿:《教育失误论》第6页。

②见《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第6页。

③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第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93页,人民出版社,1972。

参考文献:

《中小学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实验资料(第二集)1997年7月

郑和钧:《协同教学与素质发展》,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6月

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孙孔懿:《教育失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叶澜:《当务之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

柯启亮:《困惑与抉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篇3

归纳起来要做到以下五方面内容:(1)校长重视,认清形势,明确意义,鼓励家长,勤奋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质;(2)对家长宣传到位,立竿见影,必有成效;(3)授课教师业务水平要高,为家长排忧解难,纠正家长家教误区所在;(4)对学员热情、厚爱、文明待人;(5)做好家长学校的学籍管理。

门河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办学模式的探索,采用以下步骤与方法:

一、做到校长重视,认清形势,明确意义,鼓励家长,勤奋学习,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国家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所组成的。“国”和“家”都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家教的成功与失败,都直接影响国家的兴衰。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视“家”的道德建设和家庭教育。面临新世纪的挑战,要培养高素质的孩子,所以每一位家长务必要提高自身教育素质,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素养。由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的榜样示范是孩子良好品质形成的第一环节。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品质优劣、性格刚柔、是否任性等都直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道德修养好的家长或家庭,孩子较容易养成关心人、爱护人、讲文明、讲礼貌的习惯;反之,往往会养成自私、任性等不良品质,因此家长必须汲取“身教重于言教”的古训,创建文明家庭,对孩子的示范引导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一生成长好坏的关键取决于家庭教育。以人类历史发展来看,无数实例证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初形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从家庭教育衍生发展而来的;家庭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的起始教育,与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密切的关系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先决条件,不仅关系到个人事业的成败,还关系到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发展,所以历来为社会学家、教育家、有识之士所重视。

二、做到宣传到位,立竿见影,必有成效

宣传到位,负责领导要知难而进,密切联系家长,大力宣传创办家长学校的深远意义,毕竟会深受家长们的欢迎。首先,我印制一张给一年级新生家长的自愿报名表,共分六个栏目,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自愿参加家长学校培训者打上“√”、不愿意者打上“×”后来,委托一年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分发给学生带给家长填写。第二天要求学生将自愿报名表带回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又将信息反馈给我。后来,我将各班报名表一看,家长自愿参加家长学校家长专业知识培训的人寥寥无几,一(1)班只仅有6人,一(2)班只仅有9人。但我没有被困难吓倒,不打退堂鼓。我又积极去校长室向汪校长汇报报名情况,又向汪校长提出自己的建议。(1)给一年级新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在信中写明门河小学创办家长学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2)在信后面写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3)写明本校所任教的老师,以及聘请社会各部门、各单位有专业知识人员来授课;(4)这封公开信的最后面打上一张家长自愿报名表。后来,校长同意我的做法。汪校长并将我起草的公开信作适当的修改,接着,我就去打字、油印。后来我就再交代一年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将此信发下去给学生带回家交给家长,并要求家长将此信阅后,将此报名表填写好,次日交给我。后来,我发现了家长明确到门河小学创办一年级新生家长学校的意义,就纷纷自愿报名。据我统计,一(1)班就有31位家长自愿报名,一(2)班就有35位家长自愿报名。接着,我就根据家长自愿报名表,制定了门河小学家长学校学员名册,并指定由谁当班长,班长的职责是负责每期家长专业知识培训的签到工作,收发作业本,课后将家长的课后感、一些建议与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负责人,以便学校工作不断提高和完善。每期晚上培训,当天上午将通知写好给一年级学生带给家长,免得错失良机,并在校门口挂一块小黑板写上欢迎标语。第一学期第一期培训既是学校开学,又是首期培训。到校受训学员达66人次,达到预定的目的,学员到校率达到100%。事实证明,只要宣传到位,功夫就不负有心人。

三、做到授课教师业务水平要高,为家长排忧解难,纠正家长家教的误区

面临现实,社会上独生子女多,家长对子女过分的宠爱,在家庭中成了“小皇帝”,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自己的子女,不是“蛮”就是“笨”教不好,孩子成人、成材,令人担忧。因此,家长学校授课的教师深入农村、家庭中了解并进行研究分析,其原因是乡村年轻家长,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大多数是第一次做父母,且大多数是做一个孩子的父母。他们几乎没有最起码的家庭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只凭从他们的父母那儿得来的间接经验,凭着几乎原始的本能来担负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再加上他们望子成龙的心切的迫切心情,急于求成,盲目家教,挫伤孩子的上进心,抑制孩子的成人、成材的成长过程。许多现实生活中的让人忧虑的现象,几乎都是家庭教育不当造成的。因此,我校教师开设“儿童心理的个性与特点”“儿童心理健康”“小学低段学习常规的养成”“体育与保健”“父母怎样做个合格的家长”等课程。授课的教师列举历史上家教故事,给授训的家长们听。第一则是清代书法家郑燮教子的故事。郑板桥老年得子,对子自然倍加疼爱,但他认为:“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郑板桥在外做官,只好把幼子寄养在堂弟家。为此他再三嘱咐堂弟不要放纵姑息,“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始纵惜也。……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儿凌虐他,凡鱼飧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雀跃。”总之,夫读书中举进士为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郑板桥是如此严管孩子,实行正确的教子方法。可见,他的儿子之所以走上成人成才之路得益于他的父亲在做人方面有良好的根基。第二则是董其昌教子的故事。明末的董其昌,在书法上可谓称雄一世,当时因为康熙皇帝爱董其昌的书法,朝野上下,无不以董书为楷模,董在朝野也颇为得宠。董其昌常闲居江南故乡松江,身边有一子叫董权。作为父亲的董其昌十分宠溺娇纵董权。万历四三年九月,董权看中本乡生员陆兆芳之女绿英,陆家不从。从小任性的董权十分恼怒,此时董其昌非但没有教育,规劝儿子,反而纵容冲陆家,强行霸占绿英。翌年三月,其子董权又和姻亲范昶闹翻,并以势欺人,到苏州府告范家。董权的行径激起了极大的民愤,愤怒的万余名百姓冲进董家,放火焚宅。豪华的董宅连同大量的书画古董被付之一炬。董其昌和家人仓皇出逃,如丧家之犬。董其昌这时才明白纵子的祸害,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从以上两个古代故事来看,郑板桥与董其昌相反,郑板桥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够把“学而优则仕”这样头等重要的大事置之为次,而把道德教育、知理明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又如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皇,能以“正直忠信”“不骄不”的道德规范教育自己的后代,二十一世纪的家长应要以历史作为借鉴,更应该重视下一代人的德、才、学、识的教育。

我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及时教给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所以,家长们在课后都纷纷地说:“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都能在家长学校得到。听了以后,受益大了,教子有方了。”有一次学校教导主任邹爱珠给家长们上课,在下课时有一位年轻家长连忙上去握住邹老师的手说:“我听了您别开生面的两堂课,比上我读两年书,学到的知识还要多”。又如,本校朱春华老师,讲父母怎样做才能教育好自己子女的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浅出,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目前家庭中家长所存在的家教误区,举例说明,一一分析,悟出教子的真谛。朱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为家长排忧解难,他的课,不仅讲得生动,而且有说服力。人们称他为门河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医师。

四、做到对学员热情厚爱,文明待人

每期给家长学校学员培训,我总是把他当作自己家里办喜事来临一样。下午放学后,就在学校附近的饮食店里吃碗面条当晚饭。怕回家吃晚饭,来迟了,万一家长来了,教室里没有人招待,怕对不起家长,所以,我在离家长学校上课前一小时几乎就到学校了,给早到的家长泡茶,会吸烟的家长递支烟给他抽。凡是每期家长培训,学员不论是男、是女,我都能做到泡杯茶给他(她)们喝,深表自己对家长们的敬意,以自己的行为感化家长的心灵,换来家长们对我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支持,也体现我们老师文明待人的好风尚。

五、做好学员的学籍管理

我将每期培训概况、签到册、教师教案、学员课后感、每届合格学长结业名册、给培训学员拍摄的照片一并存入档案。

篇4

根据“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市第九小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的子课题。

在改革创新德育工作中,——市第九小学坚持以学校德育为主体,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以社会德育为依托,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制定指标体系,确定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内容,要求、途径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九五”德育研究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了整体合力,全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现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学校的德育教育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体,它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是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基点。因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德育教育的成败。

詹万生教授曾指出:“德育包括五项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于德育内容体系的有机整体之中。”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把这五项内容融合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绩。

1、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围绕少年儿童学习、生活的实际,以道德教育为导向,以心理教育为基础,我校设立了服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每日登门的学生络绎不绝,咨询室门口设有专门的小木箱,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就写在纸条上,投到木箱里,是否署名,学生自愿。小木箱每周开启两次,老师利用中队活动时间,对队员进行心理辅导。定期给全校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为了进一步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我们还结合思想品德课和《德育》读本进行心理教育,在心理辅导中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

2、法制教育,深入人心

针对当前不断增长青少年犯罪率和犯罪年龄的低龄化,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创建了法制教育基地,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定期聘请校外法制辅导员进行法制教育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了戒毒教育图片、青少年犯罪实录等录影带,把法制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懂得违法犯罪的危害,并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3、校园创建,生机盎然

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育人,为了进一步搞好德育工作,我们合理利用校园内的环境,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⑴合理利用每一处墙壁,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为此,我们利用雏鹰小画廊、黑板报、橱窗等阵地悬挂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立古诗文精品长廊、举办中华美德人物展,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底蕴。通过营造优美、和谐的外在环境,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漫步校园,孔子、爱因斯坦、牛顿等名人的雕像耸立在教学楼的周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等格言悬挂在学校的墙壁上。

在各中队,我们还建立了“卫生角”、“图书角”、“荣誉角”、“班规制度”、“红花台”、“雏鹰争章台”等阵地。每个中队还设有特色阵地,比如六(4)中队的“新闻角”,专门开辟了“”、“十六大专题”、“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北京申奥”、“美国攻打伊拉克”、“预防非典”等专栏,使学生们从小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发展能力的新舞台。

⑵重视校园媒体建设,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窗口和喉舌。

红领巾广播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师生们营造了一个新颖、轻松、活泼的课间环境,是我校德育教育一块重要的阵地。设有“一天要闻”、“校园快讯”、“争章园地”、“手拉手专题节目”、“开心一刻”、“悄悄话信箱”、“热门话题”、“每周一歌”等十多个栏目。担任编播工作的师生团结一致、形成共识、互相配合,以队员道德教育、规范训练为重点不断加强德育教育。

4、主题队会,形式多样

各中队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设计主题队会的方案。方案由师生共同设计完成,内容完整,环节齐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其队会目的明确,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遇事不慌,防止意外”、“十六大,我知道!”、“手拉手,话小康”、“预防非典,从我做起”、“实现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争做合格小公民”、“我们爱和平”等主题。尤其是五(4)中队的“争做自律小公民”主题队会在市局辅导员培训班观摩中受到高度评价。

二、重视家庭教育,拓宽德育教育途径

1、成立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定期聘请教

育专家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现代家教知识培训。低年级主要进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知识培训;高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培训。并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让家长学校向社区辐射,培训的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家长,还包括中学家长。同时,还邀请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作典型经验报告。

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丰富了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提高了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创造良好的科学的现代家庭教育环境!

2、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也就开始用心感受学校的运作,并用心评价着学校。学校必须用诚心和实效换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和信任,只有取信于家长,才谈得上同心同步育人;只有做好了家长的工作,才能形成人人关心教育,人人受到教育的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良好的教育环境,巩固教育成果。。因而我校举行了“对家长开放日活动”,给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提供了机会。

我校开放日活动包括评教评学、请家长进课堂听课、学校主题教育活动汇报及获奖作品汇报表演等。让家长及时了解了学校的教学情况,教改情况,同时也让家长看到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3、充分发挥《成长册》的作用

《成长册》的应用,使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不但拉近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而且给学生的成长以具体的、全面的指导,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篮天。对家长而言,《成长册》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明确需要孩子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同时,让《成长册》及时反馈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学校吸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有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教师队伍的进一步成长,有助于更好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4、重视家访活动

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进行家访活动,使学校的教育要求为学生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1、建立德育基地

开发了“市图书室”“矿史陈列馆”“黑油山一号井”“大农业”等十多处为我校学生德育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其鲜明的主题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油田的发展史,体验先辈们的创业精神,接受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深化了德育内容。

学校和社区还与胜利路派出所和武警支队结成共建单位,聘请派出所民警高国宏为校外辅导员,签订共建协议书,并成立了少年团校和少年警校。抓住节日契机,共建单位定期给社区少先队员上课,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交通法规、国防知识教育。另外,我们还聘请了社区内热心于社区德育建设的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先进模范等为社区德育兼职干部,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区德育队伍。

2、体验教育,感悟生活

社区少先队注重发挥少先队员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优势,积极创设体验活动的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以中队为单位,成立了体验教育课题研究小组。每个中队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体验教育活动的课题,例如三(1)中队“争做环保小卫士”,四(1)中队“学心小公民”,五⑷中队“争做自律小公民”,六(2)中队“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调查”,体验教育活动均分四个阶段进行,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活动考核严格,活动效果显著。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使少先队员在亲身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了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体队员的参与性,充分的实践性,突出的自主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趣味性构成了社区少先队体验教育活动“先进”的框架。

3、公益活动,培养爱心

为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社区,管理社区”的意识,社区少先队组织了护绿队、环卫队、义务联防队等。通过让少年儿童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设施、树木绿地、辖区治安、环境卫生的保护和监督工作,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我们组织少年儿童义务擦洗小区纳凉座椅、宣传栏,及时消除小区乱涂乱画的广告宣传单。此活动的开展,培养了他们爱护树木、清洁环境、美化家园、维护小区治安的良好意识,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一些少年儿童闲逛市场、出入电子游戏厅等不良习惯。

为了大力倡导帮困助残、尊老敬老的新风尚,辅导站组织少年儿童到辖区孤寡、残疾、优抚家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尊老、敬老、帮残助残的好品质,使之在今后的行为准则中择善而从。

四、运用《德育》读本,深化德育教育

《德育》读本贯彻落实了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增强德育实效,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结合《德育》读本,上好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课

活动课对于德育教育有独到的价值,我校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常规活动课。比如,以认知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主要有读书活动、论辩活动、宣传活动、科技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融合德育,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认识兴趣,而且发展了各种特殊的认知能力。又如以实践为主体的德育活动课,通过社会生产与服务性活动、社会调查与参观活动、野外游览活动等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能形成分析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2、依托《德育》读本,开展中队活动

围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这一子课题,我校坚持以《德育》读本为指南,以中队活动为阵地,

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第六册第十六课《遵守社会公德》时,组织队员开展了“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队员们利用电脑课所学的本领,编制了一份《公民道德规范》向居民发放,走进社区宣讲。中队还进行了“我是新世纪小公民”的演讲比赛。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的能力。五、全员德育,硕果累累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九五”课题成果《德育》读本与《成长册》,我校的德育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取得了累累硕果。成果形式主要有德育活动课教案、德育论文集、活动图片集、德育活动示范课录像和实验报告。

1、探索德育活动课教学模式

结合《德育》读本,各班主任大胆探索,根据学校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将活动课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课堂引入社会。开展了以认知为主体、以实践为主体、以情感为主体等德育活动课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能力。在深化《德育》读本研究的基础上,我校还举办了“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德育活动课展示,其中有8位老师的活动示范课和活动课教案得到了一致好评,李志慧老师的活动课《提高自制力》被推荐为德育活动课优秀课例。

2、深化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

针对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深化研究及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我校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总结了经验,并撰写了德育论文。例如美术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及技能教学,撰写了《美育德育同步行》;科学老师依靠道德力量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撰写了《科学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数学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撰写了《在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数学实施德育教育之我见》《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等德育论文。学校通过举办德育论文比赛,精选了18篇汇编成《“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德育论文集》。

篇5

关键词:心理教育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

一、引言

2002年3月底,由于工作的需要,学校决定让我新接一个中考总平均不到400分[总分746分]的高一差班英语教学工作,英语成绩更甭提了。加之,近一年的高中生活,他们中一些人出现了悲观失望、自卑、厌学等心理。有些好心的人劝我说,你是一个老教师,如果把名誉毁在这样一个班级上,不值得。可我想: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谁去接这个班呢?!何况,这些学生只是在文化学习上或某个方面暂时的后进。植物学的先祖林奈在大学预科学习时成绩极差,以至校长劝他"及早退学";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德国大诗人海涅是校里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教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数学家巴伯基和文学家玛阿特是同班同学,因为成绩太差常常被双双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轮船发明家富尔顿上课时总想其他问题,因而常遭教师训斥;哲学家休谟在孩提时期就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往往显出一种发呆的样子,连母亲都认为他脑子迟钝;大科学家牛顿上小学时由于热衷于制作玩具机器,结果影响了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我很清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就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学效果也才会真正提高。只要我们循循善诱,就可以将他们引上健康的人生道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形式很多,由于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在学科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实效最好。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每一位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任务。我为何不在这个班级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呢?把所学到的、掌握的心理教育原理、知识、方法等在这样的学生身上加以应用。

二、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经过中考的竞争,每一位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有更快的进步,成绩有显著的提高。然而高中课程知识密度、习题难度及教学形式、学习方法等与初中阶段相比有较大差异,特别在"四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要求大大提高,对此,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学习,原本是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心理历程,不仅仅是求取上进、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应包含着许多快乐的成分。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下,对差班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快乐已消失殆尽,学习成绩本来就不高的变得更加低,从而引起学生的恐慌和不安,受着来自家长的埋怨和不解以及自我压力的干扰,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挫折、学习成绩不理想,情绪萎靡不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获得好成绩,因而丧失学习信心,自惭形秽]、淡漠心理[认为"考好考坏都能上大学,大不了读自费大学,何必学得这样苦",对学习表现为无所谓的情绪,学习上采取应付、得过且过的被动态度]、恐惧心理[这是自卑、淡漠、厌学的继续和发展,常常表现为考试焦虑症、考试恐惧症]、逆反心理[表现为消极对抗,行为并不越轨,但我行我素,持不配合,不服从态度,学习效果极差]、厌学心理[认为读书太苦,太难,学习枯燥乏味,单调沉闷,作业、考试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等消极心理,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消极心理状态在课堂教学中、作业和复习中以及考试中等不同学习环节中均有表现。就说在课堂教学上吧,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敢正视教师,怕被提问,更不主动提出问题,怕出洋相,怕被老师、同学看不起。有淡漠和厌学心理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记笔记或只在纸上随意涂画,有的甚至看课外书。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效果差。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心理障碍,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未来的升学产生怀疑,丧失信心,以至于一蹶不振。当我接高一这个班时,学生已处于学习中"高原现象"的多发时期。有不少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根据"全国教育管理研究会课题组"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可分为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动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不得法型学习困难学生、外因导致型学习困难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8.2%、57.5%、10.7%、13.6%。这里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因此,进行心理教育时需要分别对待。

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进行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一)树立现代教学观念——我是徐州市"基教改"通讯员,认真学习、研究了2001年6月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积极参与基教改活动;我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会员,除了认真学习2002年8月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近两年来我先后聆听了香港的林孟平教授、南京的班华、杨启亮、丁和根、彭钢教授、苏州的黄辛隐教授、上海市教委的张志刚博士、北京的王希永、孙云晓以及徐州教科所郑飞所长等著名心理教育专家的讲座,自学了《心理教育概论》、《心理素质教育全书》、《中小学心理教育》等几十本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认真阅读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心理》等杂志,对主体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等比较熟悉,初步树立起现代教学观念。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前苏联教育家提出"教育改革首先应着眼于改革师生的关系。"杰克·坎费尔德倡议,每一位教师都应对教室氛围的建设有所追求,要着意于"创造一个富有支持力的教室氛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第一期P24] 美国"现实疗法"创始人格拉瑟(W.Classer)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提出:学生在学校里的失败,将影响其一生的成败。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时的心境、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对学生性格发展、自我概念形成都有很大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学生良好发展的前提。学校教育的任务是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是要灌满一桶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炬。因此说,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

作为一名教师,我首先树立"我能教育好学生"和"学生是能学好"的坚定信念,对自己和学生都充满信心。每个学生的言语、空间图形、运动等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发展不平衡,可能在某—方面落后于实际年龄的发展。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闪光点。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要不断改进教法,从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健康的人格心理,更需要掌握心理教育学原理,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还需要掌握必备的心理教育技能。我曾经担任过学校团委书记,当过多年班主任,掌握一些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方法;掌握一些组织教学、管理教学、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技能。经过培训我已取得了市级心理辅导培训合格证,并且是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的会员;加之,我所带这个班的任课教师多数是年轻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有一股工作热情,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条件基本具备。

四、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心理教育既不能学科化、医学化或关注各种心理测验的片面化,也不能搞成形同虚设的形式化,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体教师的参与,不能孤立化。有效的心理教育应该结合学科教学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学科个性任务与学生需养成的心理品质间的结合点,使心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互补。英语教学理应责无旁贷地分担心理教育这一重任,在培养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渗透心理教育,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适应新时代的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英语课堂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则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由于英语教学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是中外知识的结合,渗透心理教育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整合教学目标,在知识因素中挖掘

教学目标体系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传统的教学目标多偏重知识的授受,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如今,素质教育已启示并要求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认知、智能、情意三个领域,这为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作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职业辅导等方面的心理辅导活动。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由于我对初中教材的要求、重难点比较熟悉、对初中学生学习的问题比较了解,我在备课时就考虑学生在初中时可能哪些问题没有掌握好,那些知识还比较模糊,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时设计一些问题或题目;学生对哪些词汇或句子的读音把握不太大,在教学是及时予以提示。英语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说现在高二的英语教材吧,体态语、报纸、拯救地球、在商店、急救、濒危动物、请勿吸烟、飓风、卫星、海洋中的生物、残疾、音乐、移动式电话等等,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我和各学科的教师一起,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比如,教学高二英语上册第五单元《Charlie Chaplin》时,除了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引导学生感受卓别林虽然出身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但不断进取,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道路,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获得求知的动力,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二)创设参与情境,在探索情境中渗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内化才能养成,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成长中才能的信号与象征,显示着最初的能力。因而,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无疑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高二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时,除了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除了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之外,还有身势语言",我还让学生明了人际交往中需注意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交往方式、交往语言。课末,我还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表演不同国家、不同的身份的人运用不同的身势语,让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了教育。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在合作的基础上创设一种建设性的竞争压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向上、相互支持的同伴环境,才是促进学生共同发展的根本。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了与问题行为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

(三)进行行为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优化

课堂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的伊勒阿特(ELIOT)的名言"成功的习惯其本身就是成功的大原动力"对成功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杜威的"做中学,学中做";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楚图南在《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一书中饱含激情地写道:"可知成功的习惯,对于人生的重要不惟可以坚定信心,亦且使人凡事抱一个必成的决心,总之成功的习惯,实是一切成功之母。"陶行知的"教与做合一"都十分重视学生对知识、道理德行为实践。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活动中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因此,课堂上每一个巧妙的设计,每一滴言传身教,都离不开实践应用加以真正的巩固和实现。例如:在《Disability残疾》一单元的教学中,巧妙设计了使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关心他人、自强不息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且通过学生讲、学生想、学生看和学生听,并辅以自身的爱心和激情唤起了学生的美好感情,当然了,如果缺少课下实践的机会,再好的教学效果往往也只会昙花一现。只有将这种美好的感情加以引导、在生活中付诸于实现,才会使之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获得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学科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需要全方位的合作。

(四)巧妙活动设计,在组织教学中生发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结合英语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如,在口头练习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总之,只要教师善于创新、善于发现、善于结合与巧用,就会在自己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同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师生交往。在调查中发现,1/3以上的学生因为初中时不喜欢英语教师而放弃对这门功课的努力。而且,由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在课堂中的消极体验增多,即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下降。其实,学生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在一种质量低下的学习生活之中产生的。如有的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几乎没有得到过教师的表扬与称赞,常常遭到冷落、忽略、讽刺、挖苦,甚至唾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校没有找到归属感。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也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在这其中,教师选择用自己的心去学生的心、进行生命间的交流,还是选择永远的执法官、以冰冷的外壳去碰撞学生柔嫩的心灵,都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正确运用赞美语言,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要赞美学生,就要赞美得具体,不能成为空洞说教的代名词。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直接观察、间接了解、仔细分析,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特别是差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感到拥有火热童心的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公正、希望、温和,健康友好的言语中总是传给学生圣洁的思想。要让"相信你能行"、"你一定会成功"、"你真行"、"你真聪明"等鼓舞人心、激励学生上进的话语,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催化剂、表达教师热爱、关心和鼓励学生的真情的箴言。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其实都隐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五)创新教育手法,活化课堂教学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师的助手。在外语教学中,基于语言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将形象逼真、生动新颖的信息技术活化到创新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位地交流,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种环境能使青少年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青少年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如在讲一堂英语语法课时,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把抽象、呆板的语法活现在学生视野中,配上美术图片、音乐、场景、势必导引学生激悦的情绪往前走,走向思维的最活跃区,激活兴奋点。非语言思维的活跃,产生的效果自不怠言。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通过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以及暗示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

课堂上,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讲课内容,以"活"应万变。以"活"为原则,还体现在教师在授课时不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吕叔湘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说:"一个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总是生机勃勃……成功教师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把课讲活了。"

德国戈特福里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怕尔教授在谈到斯坦福和硅谷的成功时,认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意味着更多的控制与支配,而学习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针对学习环境(即: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是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主要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托兰斯曾提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教师的几项要求,即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给学生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等民主性建议。

(六)注重表率作用,用人格影响人格

具有美好形象的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热爱学生情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清晰、漂亮的板书,真挚、亲切的教态,整洁、得体的服饰,使学生时时得到美的感受。教师要成为具有健康情感的楷模。因为教育中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的,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与个性品质的发展。这个"情"字,至情化为甘霖,感染和教育学生,就是教育者的德性和人格,利用人格的张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心悦诚服地进行自我重塑,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中学阶段的学生喜欢学习,善于摹仿,因此在学生健康情感培养过程中,为了起好表率作用,确立美好的自我形象,用完善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今年我已经48岁了。受钟道隆教授45岁开始学英语、一年后能当翻译的影响,去年我报名参加了教师本科自学考试,现在已通过了7门专业课的考试。学生们看到我这位曾是他们父母亲的老师还这样不断地学习,也有所感动。

五、课堂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

(一)锻炼坚定的意志,陶冶积极情感

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保证完成学习任务何各种工作任务有重要意义。应通过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自觉性、果断性、独立性、恒心、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正确对待耐折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耐挫能力。例如,在高一英语第82课《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介绍了卡尔马克思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外语,高二课本第13单元《Albert Einstein》讲述爱因斯坦不甘落后发愤读书、不顾嘲笑刻苦钻研精神的故事,以及第20单元《Disability残疾》,这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正处于急剧变化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像第24单元《The Pianist钢琴家》中的爱心、第18单元《We’ve lost our dad!我们丢了爸爸》中的亲情,《At the shop在服装店》以及《How Marx Learned Foreign Languages》中的友情、第19单元《Martin Luther King, Jr.马丁·路德·金》中的爱国情,都是极好的范例。

(二)培养活跃思维,提高自我修养

学习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求解是创造的萌芽。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松绑",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想、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采用"学生问难——集体释疑——教师点拨"的方法效果好。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比如《Earth, air and water地球、空气和水》中的辩证思维,《Noises in the night夜晚的响声》中的求异思维,《Forming Pioneer》中贾思勰的;另一方面,还应该指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深悟文字所蕴内涵,在具体的智力活动中渐渐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在教授《The Necklace》一课时,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英语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练意志等等。在教《Tell him what you think of him!把你对他的意见告诉他》时,先指导学生找出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恼火激动担心高兴,继而讨论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学生在接受英语语言训练的同时,懂得了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诚信与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关系,消除逆反心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与生命对话","师生进行精神交流"。我们要蹲下去看世界,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不仅仅是你讲我听、你教我学,而是充满着情感交流。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创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就要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索,去判断,去听,去看,试着从他们的兴趣去理解判断。另一方面,教师须以自身严谨的治学精神、精湛的业务素质,在学生面前树立既高大可敬又平易近人的形象,赢得学生的敬佩和信任。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成长过程中会有成功和欢乐,也会有失败和痛苦。作为英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结合日常学校活动,使学生体验快乐感、成功感、自豪感、挫折感、悲伤感、羞耻感、痛苦感,丰富学生的各种情感经验。在运动会、艺术节等学校大型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在英语课堂上向他们表示祝贺,让他们感受进步的快乐,成功的自豪;当他们遇到学习中、在竞赛中失利的时候,带给他们安慰,让他们在品尝失败的痛苦、挫折的悲伤的同时感到师生的温情。善于引导,消除他们的对抗、抵触情绪,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活跃思维、发挥创造性。

为了和学生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时常和他们一起从事一些文体活动,甚至用心去收集他们熟悉的明星资料,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与他们谈话的地方尽量远离教室和办公室,好给他们更多的诉说心声的机会。

在新的课堂教学效益观中,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只是教师教得有多么精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从多元化的角度、从全面素质培养的角度来评判。也就是说,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传授与被掌握的数量、程度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积极情绪体验的状况如何,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学生在这堂课中无论是良好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还是其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参与积极性、思想教育等各方面是否都有所体现。这种新课堂教学效益观的要求,无疑已深刻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与要求,而且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自己以及自己与"教师"角色的关系,重新认识新时代要求下的学生,包括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等,建立新型的师生交往观。在新的师生交往观中,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考试,也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准确的反馈。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学习特点,掌握高中学习主动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不断矫正消极心理,发挥学习潜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悦纳自我,是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的第一步。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带着欣赏的目光经常赞美表扬学生,肯定他们,让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才能让他们真正地爱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不断提高和发展。从教25年来,我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的、和谐的,因为我对学生是倾注着一片热心;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是互动的关系。坦诚相待, 架起心灵之桥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不但不会损害自己的形象,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能够体现教师的豁达大度,就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以待人 孔子的"宽柔以教"。宽容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胸怀。惩罚是教育,宽容也是教育,却比惩罚更有影响力。把宽容融入教育中,使善和严、柔和刚达到和谐,既教育了学生,又赢得了学生。一首小诗《学会宽容》说得好:大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用期望的目光注视着他,传授一些控制愤怒的方法。

为了防止直感效应偏差、为了防止他感效应偏差,坚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信念;为了防止直感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以及泛化效应等偏差,坚持注意全面观察学生,冷静思考分析,正确评价学生。

(四)培养学习乐趣,矫正厌学心理

"教会学生学习"就要教会学生热爱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个以学习为快乐的学生,无论学习条件多么艰苦,学习内容多么艰深,他都会孜孜以求之;一个以学习为负担的学生,不管学习条件有多么优越,学习内容有多么简单,他都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学生学的艺术,是学生问的艺术,而不是教师表演和越俎代庖的艺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培养成乐趣:运用挂图、模型、图表、标本、录像以及现代媒体等提高直观效果。尤其是借助多媒体教学,介绍一些外国风土人情、趣闻轶事以及各种相关知识,常会给学生带来神奇的新鲜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教学中举例、进行口笔头练习时,尽量结合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社会热点等,变抽象为具象,变枯燥为生动;设置一些"悬念"和疑问,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为了防止"静不足,闹有余,冷热不调,效应不高"的"热闹气氛"的不良心理氛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距离和思维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发言;从独立学习变换为小组协作等共同学习形式;除了发言之外,还有随着教师的要求动笔、动手、认真阅读、细心观看、凝神聆听等;让课堂达到活跃而有效,紧张而不过度焦虑,宽松而不放任自流,有张有弛,相得益彰,轻松活泼,愉悦和谐。开展各类趣味课堂活动,如结合教学内容猜谜语、练绕口令、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布置一些具有思考性、趣味性、能力性强、有一定难度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习题,使学生体验"跳一跳,摘果实"、"跨门槛"的乐趣;当一般兴趣发展为稳定兴趣,就成了乐趣,学习效果会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学生能从心理上把学习当作乐事,并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就能克服淡漠心理和厌学心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排除影响学习的各种干扰。

(五)帮助树立自信,矫正自卑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只有当你说他好时,他才会好起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回自我。对于有自卑倾向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找准目标,通过实现目标体验成功,进而看到自己的能力,鼓舞斗志,恢复自信。

升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原因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情境,面临种种竞争和挑战,经过几次挫折或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挫折感反应强烈的学生,丧失了自信心,消沉下去,发展成自暴自弃的自卑心理。作为教师应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增强耐挫力,变挫折为前进的推动力。第一,要让学生树立恰当的奋斗目标,期望不能过高,要以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和"尺寸"来衡量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消除"矮人一头"的感觉。第二,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对某一次考试成绩偏低,可以从知识掌握情况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克服、改进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点滴进步和长处,哪怕是一个单词读对了,一个词组翻译正确了,也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表扬、奖励,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进而确立起不断进取的自信心。第四,创设成功的机会。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比如,在高一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有定语从句的句子时,由于不少学生初中基础不牢,我采取先分解、细化、后合成的办法,先让学生搞清楚定语的种类、位置,接着认识什么是从句,分清楚从句的种类、特征;进而让学生分清楚定语从句的关系词的用法,最后再将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含定语从句的方法。让学生在接受这种"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的任务,在各个击破的过程中取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了学好定语从句的信心。

(六)巧用暗示方法,矫正恐惧心理

暗示可以是明说暗话,也可以是无声胜有声。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用温和的语言制服不了对方,那么,即使用严厉的话也无济于事。对于学生的抄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必直言不讳,当场揭穿,公诸于众,而应当以委婉曲折的巧言暗示,甚或以非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于不经意之间给学生加以暗示、疏导和启迪,让学生既认识到错误,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这种含蓄、间接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接受心理教育潜在信息,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学生在学习及考试中有恐惧心理,出现怯场行为,多半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把分数看得太重,而学习方法又不对,学习成绩欠佳所致,这时恐惧同自卑交织在一起。一些成绩不错的优生有时也会怯场,这是因为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学生自己有很强的好胜心,虚荣心,认为在考试中出现一些差错都是不可原谅的,把自己搞得过分紧张造成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性,正确看待考试分数,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平时教学中,在随堂练习时就注意辅导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即自我激励,进行应试心理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紧张心理自我放松法,提高心理素质,以有效克服怯场心理。临考前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我已做好充分准备,我一定能考得好。"当意识到出现紧张情绪时,或应试中一旦遇到难题卡住时,可以做几次深呼吸,稳定情绪。采用转移法,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题目先做,增强信心,缓解紧张心理。如果学生在考试中能正常发挥并取得较理想的成绩,就可以进一步强化自信心,体验愉悦感,恐惧心理也就随之消除。

心理教育的成效是不能像教学工作那样可以量化考核的,这种进步绝大部分并没有体现在学生考试的具体分数上,这样,不免有人怀疑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效性究竟有多大。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作重要的阶段,我们不但应该教给学生以才学,还要教学生以见识、能力,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面对未来世界。通过课堂渗透心理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喽,心理教育的形式、途径、方法、内容等都很多,单靠哪一方面是不能完成心理教育的。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全方位地实施,全体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是教育教学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主要参考文献

1.《初中心理教育指导》郭亨杰 谭顶良 傅宏 黄辛隐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高中心理教育指导》班华 陈家麟 郭亨杰 主编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心理教育概论》王希永 瑞博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教师实用心理学》北京教育学院心理系 王桂香 主编 开明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教育部 颁布

6.《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教育部 颁布

7.《楚图南著译选集》第293页《怎样养成成功的习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8.《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 芦咏莉等

9.李亚《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3年六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