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经济影响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的经济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平乐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乐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所辖邛崃市境内,距成都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自公元前 150 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集镇,至今已经有2000 多年历史。平乐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 集镇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古镇镇区有明清时期建筑面积达23.54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程度达85%。。
平乐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占地面积宽、民俗活动多种多样,成都于2009年启动“天府古镇”整体品牌打造计划,平乐是国务院六部委2004年2月命名的全国重点镇和四川省命名的十大古镇之一,也是成都市30个重点镇之一,邛崃市2000年实施的“一山一城一镇”中的“一镇”。2008年至2011年,平乐古镇的游客增长量始终保持在20%以上,在2014年的五一小长假平乐古镇游客量也达到了37.6万人次。
平乐镇现辖2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3.2万人(其中集镇区1.2万人)。耕地面积22305亩,农民人均耕地0.69亩。2005年全镇GDP就达到了5.6亿元,财政收入94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50元。
二、旅游业发展对古镇的经济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平乐水文化、火文化、纸文化、铁文化、路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丰厚灿烂,独特而集中。这些都吸引了八方游客前来观光、考古和旅游。在古镇旅游开发前平乐古镇的居民多以务农为生,部分居民以经营茶馆、商铺为生,但客源不多收入也不高。这些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2013年中秋小长假古镇吸金近两千万。
2、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当经济落后地^的某些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前去访问时,这些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开支对当地来说显然是一种外来的经济注入,这些新增资金无疑将会刺激该地经济的扩大发展,从而有助于缩小地区差别。”[1]从前受地理因素的影响,平乐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当地的古镇旅游发展起来后,游客在古镇的消费为古镇注入了新的经济来源,现在的平乐古镇在邛崃市乃至全成都范围内都算得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这更是推动了平乐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
3、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该国或该地众多相关经济部门或行业的配合与支持,旅游业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相关设施和设备,这就有效的刺激了建筑业,日用化工行业,农发展品生产,酒店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1]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游客的住房需求,餐饮需求,娱乐需求,购物需求等要求古镇提供这些商品,随处可见餐饮店,咖啡店,客栈,纪念品店,现在的古镇不仅仅依靠农业来获得经济收入了,越来越多类型的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古镇得到了发展。
(二)消极影响
1、引起当物价上涨
“一般情况下,由于外来者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高,或者他们有支付高价的心理准备因此在购物时,往往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所以旅游地物价上涨是个必然趋势,这势必会损害当地居民的利益。” [1]游客的增多带来物资需求的增多,小镇平时的生活必需品供不应求,此外,古镇及周边优美的环境带动了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地产的兴起,加剧了房价的上涨,当地居民现在想要购买古镇的房子来扩充店面或是在古镇周围另买房屋则需要付出比之前高很多的价格,这对于一直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产生巨大的压力。
2、过分依赖旅游业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
旅游业具有脆弱性包括旅游业有明显的淡旺季,对客源地依赖性大,旅游业的相关性强,旅游业的敏感度高等方面特点。平乐古镇现在已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依赖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古镇沿白沫江而建,成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降水,白沫江河岸矮,一旦下暴雨,河水很容易上涨,水流湍急,严重危及河岸两边的旅游营业。金鸡谷景点,夏季由于雨水冲刷,也较容易发生滑坡等,所以一旦有不可控的事件发生,古镇的旅游业必然受到影响。这就意味着古镇夏季的旅游收入大大减少,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稳定。
3、利益分配不均
据当地居民介绍,古镇从 00年到06年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换了三届,每一届政府的要求及承诺均不一样,因此造成居民利益无从保障,其权利得不到认可 。政府则为了打造古镇,希望从外面引资引商,与当地居民形成竞争态势 。平乐政府要求河滨居民搬迁 ,给出的条件是政府以 350元 /平方米买进 , 在新镇以 750元 /平方米的价格卖给他们新房 。居民反映,一旦他们离开这里,就没有生活来源。政府和居民的矛盾尤其强烈。居民的参与性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和支持,而且还受到严重限制。
三、建议
1、适当调整产业结构
目前平乐的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65:17。工业占一半以上,主要是旅游产品的生产,根据旅游业的脆弱性,古镇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发展,应借助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本区副业的发展。这样既能在旅游中获得收益,也能在农副产品方面有足够的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因游客需求增多带来的供不应求而导致的物价上涨情况。
2、“注重居民利益的获取,构建公平化的旅游经营体系”[2]
“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其目的应该是促进当地经济 、文化 、社会协调发展。当地居民是这里的主人,同样也是这里的服务者 、享用者 、受害者 、获利者,只有充分尊重他们 、重视他们,给他们真正的主人的地位,让其自己管理自己,自觉爱护 、保护这里,拥护 、支持旅游发展,才可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4]而要使居民从旅游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就必须要鼓励社区居民的经营参与,实现旅游经营的公平化。第一,个体经营。平乐古镇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的主要方式如下:家庭旅馆接待、特色餐饮接待、民俗表演活动、旅游商品制作、旅游发展投资等。第二,企业经营。居民可以将资金或者土地等投资入股,建立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同时政府也要致力于打造公平和谐的旅游经营氛围,社区应借助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和制度平台,给当地居民以社区旅游开发中的选择权和控制权,给其权力说 “不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天元.《旅游学概论》.2014年10月第七版
[2]向明. 社区旅游视角下古镇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四川平乐古镇为例[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296.
[3]刘婷.成都古镇旅游开发的得与失――以平乐古镇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 (05):164-166+168
[4]谭志蓉. 浅议社区参与与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宜宾学院学报,2007,(10): 47-49.
篇2
关键词:徐州;旅游经济;京沪高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2
2011年6月30日正式开通的京沪高速铁路自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贯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7省市,新建铁路全长1318公里,全线共设24个车站,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途径的七省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的省份,同时也是国内重要的旅游省份。京沪高铁把七大省份内的重要城市连成了城市网,从而形成城市连绵区,扩大了城市空间,平滑了城际交通,缩短城市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出游动机,促进旅游经济的飞跃发展。高铁对旅游业、旅游经济的促进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王学峰就郑西高铁的开通促进洛阳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1],杨平也就武广客运专线的开通提出一些对策来促进湖南旅游业的发展[2]。本文就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做纵向和横向上的对比分析,在理论基础上探究京沪高铁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
一、区域确定、数据选取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的,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应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3]。反映城市旅游经济的指标包括入境旅游人数、入境旅游者人天数、入境旅游者人均花费、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者人数和国内旅游出游率等7项。[4]由于2012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还没有出版,京沪高铁通过的7省市的2012年统计年鉴获取的困难性,本文选取京沪高铁江苏段(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镇江市、徐州市)作为研究的区域代表京沪高铁线性区域,其中南京、苏州作为国内著名旅游城市具有代表性,所为本文以京沪高铁江苏段中城市间旅游数据的对比,选取代表城市旅游经济的国外旅游人数和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四个指标,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后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
二、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的主要影响
京沪高铁的开通,平滑的空间会发生空间集聚,可以有效的打破地域限制,根据不同城市旅游景区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整合旅游景点,联合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路线,进行旅游的策划和营销,实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共赢式发展模式。高铁对游经济的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的发展由点到面深入的影响;第二,在影响的速度方面是潜移默化的;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是愈来愈稳定的[5]。根据京沪高铁江苏段的实证分析京沪高铁开通后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徐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规模有限,影响处于初级阶段
京沪高铁开通后半年,徐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规模仍然相当有限,根据高铁江苏段城市间比较,徐州仅占区域内游客接待量的3.3%(海外)、9.4%(国内),区域内游客接待收入4.7%(海外),7.5%(国内)。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的拉动有限,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处于初级渗透阶段。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京沪高铁将徐州组织到高铁城市连绵区内,由于城市间空间的平滑,城市间的合作交流会加强,影响会加大,人员往来会增多,进一步拉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但这个影响是由点到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愈来愈稳定的。徐州交通的改善方便旅游者的出游,京沪高铁开通、观音机场台湾直飞等交通的便利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徐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收入增长率高居榜首
本文选取京沪高铁开通一年徐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数、收入增长率和京沪高铁江苏段内的城市进行比较,徐州接待国外旅游者人数、收入分别为15%、22%;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收入分别为20%、23%。除接待国外旅游者收入增长率以很小差别居第二外均高居榜首,说明京沪高铁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的影响在启动并逐步加深。2010-2012年京沪高铁江苏段城市旅游接待量和收入增长率比较接近,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从6%至15%,接待海外旅游者收入从11%至24%,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从11%至20%,接待海外旅游者收入从19%至23%,说明江苏省的旅游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正在加强,城市间旅游已经形成互动性的网络。
表1:2010-2011年京沪高铁通过江苏省城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增长率
数据来源:2012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三)京沪高铁开通优化了徐州的客源市场和旅游空间的格局
京沪高铁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设枢纽站点,增强了这些中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对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聚焦效应,同时对徐州等高铁城市的经济以及旅游业是辐射功能增强。一般把旅游市场分为两大类: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主要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互动旅游,主要表现为“下乡进城”,风景区旅游主要体现在城市之间的旅游,主要的旅游范围是周边的城市群,京沪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徐州与京沪沿线城市的合作,特别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人们可以以高速、安全和舒适到达目的地的旅游城市,从而进一步的优化了客源市场。这样对于徐州与京沪沿线城市形成一个城市旅游城市群起着极大的驱动作用,从而也进一步的改变了徐州与京沪沿线旅游城市的空间格局。
(四)增加了旅游产品供给的多样性扩大了徐州旅游市场的需求
京沪高铁将沿线北京、天津、南京、上海、苏州等著名旅游城市连成了旅游城市连绵区,这些旅游城市既有南方秀美的典型代表,也包含北方雄浑豪壮的典型代表,使京沪高铁沿线旅游连绵区作为一个整体供给多样性,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多样性的心理。这些旅游城市由于高铁将其心理距离拉近,成为一个整体供给市场,产生集聚效应,使得区域内每个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都具有了需求市场。从而也增加了需求。同时也使得大量的游客对徐州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需要。因此进一步的扩大了徐州旅游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的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满足游客的需求,徐州旅游市场需要进一步整合规划。
三、借力京沪高铁的开通,促进徐州旅游经济发展的策略
京沪高铁的开通,平滑的空间对旅游经济促进的同时也会带来旅游者川流而过到其他城市集聚,所以交通的发展应该从更大区域去考虑他的经济走向,同时还要从时间立体上考虑旅游发展的经济走势,经济对旅游经济的促进是促进整个区域成为成熟的旅游空间。如何借力京沪高铁促进徐州旅游经济的发展,如何规避风险发展机遇,如何和京沪高铁线性区域的其他城市错位发展,使徐州成为成熟旅游空间的有机组成等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很强的实证价值。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和上文中京沪高铁开通对徐州旅游经济影响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对策。
(一)发挥本地特色的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竞争与合作
“高铁”时代缩短了城市之间的空间的距离,以前因为交通因素而造成的旅游资源劣势的局面将大大的改善,各地会站在同一个旅游资源交通平台上,徐州与其他城市相比发展的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但是资源禀赋、发展模式、旅游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的共性,从客观上体现了景区之间的替代性。京沪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各城市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这使得旅游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城市景区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资源禀赋好、项目具有创新和竞争性的会被旅游消费者所接受,档次较低、没有竞争力的景区将会被这个市场淘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各省、市又“唇齿相依”不能离开区域品牌的共同塑造而独立生存,各城市景区景点要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与联系,通过区域联动,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实现互惠共赢来带动徐州的旅游经济的发展。徐州的旅游市场还不够的完善,竞争力不强,加强与沿线旅游城市的合作势在必行。
(二)合理开发利用徐州旅游资源满足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徐州和所选区域内其他城市比较其旅游资源的占有量和档次均不差,但经济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科技发展指数均较低。由此可见高铁开通后没有给徐州带来大量的客源,交通的便利只是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经济合作与交流范围的扩大与融合才是一个城市真正走向开放的基础。因此徐州不仅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开发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开展范围更大的区域合作,加强区域甚至是跨区域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经济发展、竞争加剧、环境恶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成为摆脱生活工作压力的徐州的有效工具,但是随着需求的增加,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也多样性,因此徐州应该在发展现有景区的基础上,不断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求多样性的旅游产品。合理开发利用徐州的旅游资源最重要的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与京沪沿线城市的资源整合提高人文形象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城市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大的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合理的开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加强与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促进与其他城市进行合作与交流,使得京沪高铁沿线的城市旅游经济的更好的发展,促进向共有型景区的转变。徐州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城市,也是历代兵家战争的必争之地,汉文化非常浓郁。搭乘高铁的旅游者多为商旅人士,这种类型的客人对旅游产品有特殊的需求,提高城市人文形象,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城市形象是留住商旅类型旅游者的重要内容。同时,应该大量的培养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进一步规范导游的职业素质,提升其服务意识;为了给客人提供更好的旅游产品和更完善的旅游服务,徐州应该加大对“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徐州的旅游档次。
参考文献:
[1]王学峰.郑西高铁的开通对洛阳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兰州学刊,2011(02):216-218.
[2]杨平.武广客运专线对湖南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0(3):215-216.
[3]李亚非.旅游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王永明,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86-90.
[5]杨.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篇3
一、旅游市场的涵义
所谓旅游市场,实际是指旅游经济活动的交易场所,也可称之为旅游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市场类似,旅游市场同样需要对生产力进行细化,进而生产出相应的旅游产品,通过交易方式完成旅游经济活动,这一系列行为的综合体现就是旅游市场,包括在旅游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同样属于旅游市场中的一部分。
二、旅游市场的特点分析
1、客源异地性
旅游市场与其他市场不同,旅游市场客源存在异地性,简单来说即是,本地旅游企业所接待的旅游客人大多外地客人,一般不会出现当地游客。这种特性是其他市场不具备的,因为其他市场在进行商品交易时,通常是由当地客人流向外地市场,客源同地。正是因为旅游市场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才极容易导致客人或游客在接触到真正资源,从潜在客户转变为现实消费者时,会出现更多不可控事故,如货币汇率浮动不定、旅游政策临时改变、旅游目的地和游客所在地存在较大经济距离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该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大大降低该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能力。
2、经营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特征,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都只能通过网络或纸质形式对产品进行交易,所以造成二者在经济活动期间存在信息部对称特点。详细概述为,旅游消费者在选择旅游地,参考旅游信息时只能纸质资料或网络宣传资料对旅游产品进行了解,不能到现场对旅游产品进行真实感受,所以很容易形成一种浅显认识;而对于旅游经营者来说,旅游信息的收集工作是相当困难的,且能够流传到旅游市场,供旅游消费者选择参考的旅游信息数量很少,这无形之中增大了旅游经营者的风险。正是因为这一特性的存在,旅游经营者在实际经营时可能会仗着旅游信息无法马上查实而对消费者进行诈骗,让旅游消费者对半真半假的旅游信息进行选择,导致消费者判断错误而上当受骗。
3、旅游市场风险性较大
旅游行业存在着抗干扰能力差、旅游产品较为脆弱等缺陷,因此各种情况均容易激发旅游市场的风险。首先,由于旅游活动并非是完全室内的行为,天气异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比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与核泄漏事件,给日本乃至全东亚地区的旅游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次,旅游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实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此过程当中,任何意外状况都可能导致旅游产品交换的失败。由于旅游产品具有极强的季节性与构成的多样性,旅游产品常常随着其构成成分的变化、旅游消费者假期的变化和旅游目的地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旅游产品本身较为脆弱,因而决定了旅游市场的风险性。
三、游市场的开发对经济的影响
1、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树立旅游品牌
在大范围内举行旅游宣传活动已经成为了现代国际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这种整体性活动能够克服旅游行业在资金、人力方面匮乏的缺点,便于打开国际旅游市场。以东南亚联盟为例,为了打开欧美旅游市场,东南亚联盟各国联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项目,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
2、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实现,我国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然而,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政治隐患也愈见明显。因此,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促使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行业带动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制定经济政策时的首选。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联起手来,共同发展旅游业,逐渐形成了关系密切的经济区域,共同发展商务旅游、红色旅游、银色旅游等旅游项目,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带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加强旅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充分调动各地方政府共同合作的积极性,为了组成旅游经济的共同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制定政策时同心同德,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经济发展,还巩固了社会稳定。
3、游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刺激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旅游消费者在挑选旅游目的地时常常遵循效率最大化原则,即当一个旅游景点的旅游资源越丰富、与客源地人文差异越大、其民俗风情越有特色,就越能够吸引旅游消费者的目光。如果当地旅游路线只有一条,旅游消费者就只能欣赏沿线的个别景区,这样的旅游区呈现出线性关系;但是如果当地的旅游区包括若干个旅游路线和风格迥异的景区,该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就可以调动旅游消费者游完所有景区的欲望。
篇4
(一)喀什经济优势
喀什有宽阔的地域和丰厚的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奋斗,经济规模和经济实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长足的发展。喀什地区是中国西部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属典型干旱大陆气候,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特色林产品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环境十分有利于发展经济。2011上半年,喀什实现生产总值47.77亿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27.2%(其中一产2.57亿元,增长10.3%;二产15.44亿元,增长31.2%;三产29.76亿元,增长26.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7亿元,增长36.5%;外贸进出口总额1.72亿美元,增长6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3亿元,增长28.8%;地方财政收入23.06亿元,增长3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收入4.73亿元,增长35.1%)。喀什跃然成为新疆16地州经济增速较快的区域。喀什地区经济保持良好运行,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消费品市场活跃,金融,财政运行平稳[2]。
(二)喀什经济劣势
与全国、全疆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喀什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
二、喀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喀什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旅游设施基础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保护不协调;名城资源的利用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重视不够,保护意识还不到位;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没有良好的利用及保护;旅游产品开力度不足。
2.在城市开发与发展过程中城市特色很容易被破坏。室内像一座艺术的宫殿,墙,廊坊都有花纹;有的墙上挂有各种花纹图案壁毯。现在这种典型的民居特色越来越少。城市内现代化大楼的建设,交通的改善、商业机会的增加虽然带来了空间上的方便、更好的生活条件及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本地长久以来生存、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及生活方式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活力,这不仅会影响整个城市旅游的形象,而且还会使城市失去独特的气质和韵味。
(二)喀什旅游开发的解决方法
1.加大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度,发展旅游支柱产业;加大开发管理力度,提升旅游产品品位;加快旅游项目开发,扩宽旅游活动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筹资建设景区景点;加强对外宣传促销,努力开阔客源市场。
2.为保护传承喀什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城市特色,把喀什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笔者认为按照实际情况可以利用喀什市城市结构的优势,保持老城市原本肌理的基础上开发新城区,城市东、南、北和老城区分别规划为物流和会展、行政和商务、外贸和工业、旅游、文化为主的区域体现出构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城市发展格局特点,将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3.构筑城市风骨。为了使喀什市建设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要打造民族文化底蕴与现代文化气息合为一体的城市面貌。
三、旅游业对喀什经济的作用分析
(一)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行业
旅游业收入是地区经济收入的一部分,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使其他旅行社、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直接会影响地区经济收入,且对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创外汇收入
旅游业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开放产业,通过两种方式即吸引国外大量旅游者和国际闲置资金等途径,来增加外汇收入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改善对外经济关系。
(三)相关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随着喀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行社、交通运输、娱乐餐饮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此我们能推测旅游业不仅能带来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很明显的。
(四)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行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人数不仅包括业内人员,还包括旅游行业相关的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旅游行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人数相对于其他产业多。旅游行业可直接影响就业人数与社会就业人数之比,这就是旅游业的最大奉献,这对促进及带动社会就业率有积极的作用,发展旅游行业可给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旅游业提升了城市品位
篇5
关键词:韩流 汉风 旅游经济 旅游业
一、韩中旅游文化产生后对两国旅游经济的影响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根据1995年中韩往来数据统计显示,中国人访问韩国人数为17.8万余人,韩国人访问中国人数为40.4万余人。2004年据中国国家旅游局统计,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客源国。但是到2005年韩国访问中国人数达到355万,但当年日本访问中国的人数是339万(两国访华人数相差16万)。这也就是说在2005年,韩国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客源国。据统计,从2006年1月截止到10月韩国访问中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26万,与此同时日本访问中国的人数是308万人,到2006年年末韩国访问中国的人数将达到400万之多。2005年中国访问韩国的人数达84万余人,2006年1月到10月中国访问韩国的人数已达92万人,韩国观光公社预计到2006年年末人数将达110万之多。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两国互访的人数已经达到500万人,两国客流量呈大幅度增加趋势。现在中韩两国的旅客都已经成为两国旅游产业中稳定的消费者,给两国都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旅游者的互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高速增长的旅游人数,很大一部分是受“韩流”和“汉风”文化影响的。很多中国人因为喜欢“韩流”文化中影视剧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生活方式而希望到韩旅游,韩国人也在学习汉语的热潮推动下,纷纷到中国留学,踏上寻访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遗迹之路。韩中旅游发展得如此迅速,文化功不可没。正是因为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交流,使韩中的旅游业保持了活力和发展机遇。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贯穿旅游的始终,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二、“韩流”对韩国旅游产业的影响
韩国旅游观光公社的“韩流部”在促进“韩流”对旅游的影响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韩流”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其对韩国旅游业的贡献。下面是中国的“新京报”和新浪网合作的一项调查数据(“韩剧启示录”联合调查):
性别:男8.59%,女91.41%;是否看过韩剧:是98.99%,否1.01%;是否会因为喜欢韩剧明星,而购买他的周边:会82.32%,不会17.68%;是否会因为热爱韩剧,前往韩国旅游:会76.77%,不会17.68%。
数据显示,76.77%的中国人会因为对韩剧的喜欢而去韩国旅游,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因为在中国,喜欢看韩剧的人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国观众观看过10到50部韩剧。中国人越来越多的选择了韩剧,也使“韩流”得到发展。这样,在“韩流”的影响下,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韩国旅游,“韩流”文化为韩国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韩中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韩流”产业的广泛性对旅游业的影响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以其自身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播放更使“韩流”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借助于现代媒体,“韩流”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内地城镇和乡村。“韩流”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从“韩流”中了解韩国的文化,发现了韩国的产品,产生了好感,很多人选择了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2、客流量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现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在对韩国的总体印象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较好,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从韩国观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来游客调查中,对501个中国人分年龄段进行的调查分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说,受“韩流”文化影响的人数较多。“韩流”让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也让中国人选择到韩国旅游。
韩国文化观光部公布的“2004年来韩旅游出入境动向”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在“韩流”的带动作用下,来韩国旅行的外国旅游者达到582万人,创历史新高。2004年外国游客人数比2003年增加22.4%,比预期目标(559万人)多4.1%。从国家和地区情况看,中国台湾地区的旅游者比上年增加56.7%,增长率最高。日本游客占来韩游客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35.5%。亚洲地区是受“韩流”影响最多的地方,不难看出,“韩流”所蕴藏的巨大的旅游商机。
“韩流”带动了旅游热。显然,这种持续增长的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韩流”文化来实现的。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旅游业一直不景气,连续5年旅游服务收入下降,借助韩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据韩国观光公社委托韩国学者做的一份“韩流旅游营销效果分析及发展方向调查”,2004年,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约71万人次)是直接或间接受到韩国影视剧的影响来韩旅游的。这些“韩流游客”共为韩国带来了7.8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美国的《纽约时报》将裴勇俊称为“创汇23亿美元的男人”。韩国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则认为,“勇样经济效果”本身就超过29亿美元,其中为韩国旅游业创造10亿美元收入,相关产品出口到日本则赚取约19亿美元。拍摄裴勇俊出演的电视剧《冬季恋歌》外景地,一个私人拥有的小岛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计,光门票收入都使小岛的产权所有者赚得盆满钵满。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的“大长今主题公园”游客怕得日以数千计了。
三、两国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共同改进的方面
篇6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提升了上海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给这个魅力无限,前景辉煌的东方明珠注以新的活力。在世博会期间,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上海,大大提高了上海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无疑为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客源。历史经验证明,世博会对于主办城市的积极影响会持续很长时间,它是主办城市的一张长期名片,能够促进商务旅行和文化旅游。会展活动中形成游客的主体来源就是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观众,前者是会展旅游的核心,后者则转化为观光游客。在7000多万世博游客中,有30%-35%的人继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游览观光,也就是说可以为长三角其他地区提供2000万人次的旅游者。这一巨大的客源将为上海旅行社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其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交通更为便利,旅游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为方便上海世博会期间人们出行,我国修建了多条高铁线路,使得高铁成“后世博游”新元素。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给普通人的出游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组合方式,也为旅行社带来了新的机遇。高铁开通更有可能彻底颠覆目前上海周边短线游市场产品的格局,旅行社可以根据高铁设计出某一区域内的深度长线游。此外,世博会成为上海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器。世博会的举办引发巨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推动城市交通、住宿、网络信息、社区服务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世博会开幕前,上海共改建新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45个,尤其在人流密集的火车站、码头、机场等处均设立了服务中心,依托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城市宣传,为游客提供公益性援助和旅游法律法规咨询,并受理投诉。从5月1日至9月底,共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60万人次,发放各类资料150余万份。同时,上海世博会还带来了各国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催化相关旅游人才培训,提高了人才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服务系统全面升级,成为城市旅游功能施展的基础支撑。
整个上海旅游业的服务标准和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世博会期间创造的巨大服务需求,涵盖了金融、保险、通讯、安全、海关、边检、交通、旅馆、餐饮、娱乐、购物、休闲等诸多内容,不同内容的服务项目、不同需求的服务对象,必然锤炼不同的服务技能,诸如接待能力、管理素质、服务品种、语种水平等。这极大地促进了上海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世博旅游公共服务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入境游、国内游和入园世博团体客源信息动态监管系统全面建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世博会前已经覆盖至机场、车站、码头、主要景区景点等人流密集场所。值得一提的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套入境游、国内游和世博团体客源信息动态监管系统逐步完善,操作人员的培训将全线铺开。旅游全行业群呼系统也在升级,短信群发平台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实现了行业管理、灾害预警、通知通报、信息服务资源向旅游企业延伸。
有利于上海旅游业的多业态化发展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资源导向型而后者为需求导向型,以提供游山玩水观光产品为主,是“游、行、住、食、购、娱”六大要素企业的集合,后者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性的产业,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和嫁接,为适应现代旅游消费多样化、萌生出各种新业态。借助世博平台,旅游业与商、文、教、体、航运、金融等产业的融合,培育修学旅游、保健旅游、养老旅游、旅游保险、旅游金融等新兴旅游产品,打造具有浓郁海派文化特点和代表国际旅游中心品质的旅游精品。众多海洋旅游目的地正在深层次挖掘海洋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面向不同层次的游客,开发出多元化、系列化的海洋旅游产品。包括海洋休闲度假游、海洋历史文化游、海洋民俗风情游、海洋休闲渔业游、海洋节庆旅游、游艇旅游、海钓和海洋休闲体育旅游、海洋科普旅游等新型产品的开发。
后世博时期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利用世博效应将世博场馆开发成为上海特色的旅游资源
世博会的历史表明,每一届世博会,总能给举办城市带来无法计算的后续效应,会后遗产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旅游热点,推动举办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上海世博会的临时性展馆将依照惯例拆除,但极具特色的中国馆将作为中国与国际展览局合作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标志被永久保留。此外,一轴四馆和世博公园也将被改建成会议中心、旅游、休闲或演出场所,这些无疑将成为上海新一轮都市旅游的重要景点。例如世博会场馆中展示有许多当今世界前沿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可以建设科技博物馆,展示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脉搏,提升上海这个历史悠久的工业大城市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底蕴。有经济学家认为,上海世博会的后续影响将会保持10至15年,对上海区域旅游及相关行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
学习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开展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作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都市旅游不可或缺的旅游产品。因此,要使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会展之都,需要有一批著名的会展来作为奠定会展旅游事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基石。上海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500美元,进入了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而且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符合国际博览会的开展会展业的标准。上海会展旅游品牌意识的确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规模化,扩大会展旅游的规模对降低成本、吸引更多展商和观众有着积极作用。二是专业化、国际化。即会展旅游应越来越专业化地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在办展的质量上更精、在规模上更大,特别是展商、观众国际化比例要提高。
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做好文化旅游
世博会对上海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旅游消费兴趣和需求,因此为迎合不同消费者,应丰富旅游产品,主要有都市休闲旅游产品,海洋旅游产品,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等。其中文化旅游应是上海旅游经济重点发展的旅游产品,国际游客一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有兴趣,如名人故居、古代建筑等都可以吸引很多外国游客。此外,需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加快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优化了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使得上海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需要。同时注重对都市旅游形象的推广和宣传,实施旅游品牌经营战略,推动上海都市文化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延续世博低碳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绿色、环保、可持续是本届世博会的关键词,也代表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低碳世博”也是中国举办世博会的目标之一。旅游业是低碳产业,其单位增加值能耗为0.202,仅为工业的1/11,对全球温室气候排放负有5%的责任,因此,旅游业自身有很大的减排空间,是降碳、节能减排的重要领域。旅游业又是窗口行业,对展示我国在低碳行动方面的努力、扩大影响以及在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世博会的举行,已经将低碳生活、绿色旅游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低碳生活和环保意识会不断地提高,因此在旅游发展和产品开发上,绿色、低碳是上海在后世博时代在整个旅游规划中必须注入的元素。
篇7
关键词:英语产业;旅游经济;发展影响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却未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培养相应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从而影响着旅游业实际发展。旅游经济指的是由旅游者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引发的,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有着很大的经济关系。旅游企业为广大旅游人员提供了吃住一条龙的服务,而旅游者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报酬。旅游企业结合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需要与其他企业产生经济关系,这些关系也便成为了旅游经济中的内容,也是国民经济运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虽然我国旅游产业在近些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与国家旅游市场对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于提升的体现在软件上,不仅服务人员的质量与水平有待于提高,而且政策与营销体系需要完善。在走向国际化旅游强国这条路上,我国还需要继续努力。当前,我国旅游业应从提高服务水平、整合营销体系,改善旅游环境、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等等方面入手,这些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人们的努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专业人才加大力度进行培养,确保培养出更多专业型、素养高的旅游人才。据有关报告内容表明,在20世纪旅游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一大行业,而我国旅游业想要真正走出去有助于旅游英语健康发展,旅游英语的发展对文化市场进行了充实,提高了社会文化,使我国文化逐渐走向了其他国家。在我国逐渐发展旅游业的今天,旅游英语的发展既促进了经济实际发展,也使我国旅游业更好地走向了国际。并且,我国很有可能在2030年成为旅游强国。
据有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今天到2030年,我国接待旅游人的速度每年呈快速上升状态。在2030年,中国将勇超美国,成为最大的旅游国。可见,我国未来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一点,我们不能借助我国丰富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文化来提高我国旅游地位。所以,想要促进我国旅游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势必要发展旅游英语,培养更多的旅游英语人才。结合这样的现状,应结合我国将来旅游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结合旅游英语发展实际情况,对旅游人才加大力度进行培养,为促进我国旅游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我国旅游正处于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因此强化改革旅游业体制迫不及待。旅游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一大支柱,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也辅助其他行业的发展,强化旅游业的发展是发展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结合我国经济实际情况以及其他国家旅游业发展,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而进行这项工作的前提就是需要培养出更多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能力。
二、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旅游业中,旅游管理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中,学历与工作经验是前提,团队精神与职责感是其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我国旅游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势必要培养一批具有敬业精神、责任心较强的旅游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旅游企业还需要在实际工作应用旅游英语的高级英语人才。由此可见,旅游英语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其英语水平的知识深度要以普通行业要求更高,这就需要在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对旅游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并培养其较高的综合素养。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应用能力,让旅游专业英语人才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很多实践机会,与境外旅游社加大力度进行合作,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巩固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在实际实践中,要对英语与汉语的转换熟练掌握,在与游客进行英语交流中,要做到口齿清晰以及表达明确。在外国游客到我国旅游遇到问题后,旅游英语高级人才可以帮助其妥善解决,并利用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获得游客的认可和赞赏,显然这可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旅游服务形象以及服务质量。
三、旅游市场国际化对于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名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具备相关的工作经验,具有创新的意识,具有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善于沟通和交际的能力。所以,培养不但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具备较强专业技能的旅游专业人才。同时,在旅游企业中,也需要大量从事英语技术的英语人才能够从事技术管理以及服务管理的旅游专业人才。与专科学历的高职学生对比,这种类型的人才在专业、能力以及知识等方面有着更高一层的要求,在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上都需要转变,这也是发展我国旅游经济的现实需要。我国旅游专业人才一直处于如火如荼的状态中,旅游产业中很多新型行业都为培养高级英语人才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作为一名英语导游,必须要熟练应用中外两种语言,要反应快,遇事沉着冷静,正视各种问题,明确认知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可以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培养出来的英语导游人才,其能力与素养还需要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四、培养旅游英语产业化人才的具体方法
1.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主,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为了能够达到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的,也就是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所需的专业型、高技能人才,旅游专业学习者不但要掌握相应的专业技术力量知识,而且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导游等能力,在毕业之后能够很快上岗,并适应职位的要求。所以,应改革实践教学,需要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以技能形成为主,从而模块化整个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应做到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
2.培养方法以产学结合为主。结合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较强这一特性,可以采用产学结合途径来培养人才。所以在加强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室等建设基础上,还需要结合社会岗位人才素养以及能力专业需求,并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国际旅游知识,使他们不仅能够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而且还能够对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从而对我国国际旅游工作更好地适应。
3.加大力度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我国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还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吸引外国友人到我国旅游的有力资本。首先需要明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绝对不能盲目发展,切实提高我国旅游服务水平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旅游英语人才既需要全面掌握我国旅游产业知识,也需要时刻关心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可以对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整体分析,确保所学知识接轨于世界旅游产业,切实提高自身整体服务质量与水平。从各方面上而言,我国旅游产业是否能够实质性发展,关键在于我国是否能够培养出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可见,当前我国培养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刻不容缓。
4.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我国旅游教育呈现出“金字塔”模式,由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组合而成,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其定位是不同的,应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有目的培养。如在研究生定位培养中,应注重培养理论研究能力较强的人才。而本科教育中应注重培养经营管理型的旅游人才。结合旅游业对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树立起具体的培养目标,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服务意识、英语表达能力、服务技能等。
5.满足现代化英语翻译具体要求。英语翻译的多元功能既需要达到现代旅游行业发展需求,也需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求,对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相应变化。从当前符号学观点上而言,翻译的实质是指以两种不同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种意思,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精髓产品,这种产品随着我们在世界中位置不同而有所变化。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英语翻译作为促进社会实际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用英语语言与文字独特文化形式来对世界视角进行描绘,并将丰富情感表达中可以激发人们创新和学习的思维,进而更好地发展与传播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将来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在改革开放形势下,我们需要对翻译英语中语意不确定性有所避免。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较为特殊,由于发展速度快、起步较晚,政府在规范旅游业发展中,应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旅游业发展经验,构建与发展我国旅游相符的行业协会,用完善的措施来促进我国旅游业实际发展。在此基础上,我国旅游英语的发展是满足国际旅游发展需求的,唯有培养更多优秀的、素养高的旅游英语人才,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对外旅游的实际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进而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红梅.旅游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132-133.
[2]林竹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旅游英语教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34-35.
[3]熊洪,张微.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与市场需求[J].考试周刊,2009,(47):254-255.
[4]曹小芹.旅游行业英语需求调查分析———以南京为例[J].职教通讯,2011,(2):43-45.
篇8
【关键词】国内旅游收入 计量经济学 模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亲睐,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经济的综合性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研究国内旅游收入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模型变量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内旅游收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数:1、经济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也快速发展,国内旅游收入不断提高,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令为X1;2、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前提是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增多,令为X2;3、国内旅游人数。庞大的旅游人数必将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令为X3;4、人均旅游花费。在接待人数既定的条件下,旅游者人均旅游花费直接影响旅游收入,令为X4;5、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水平越高,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而增加旅游收入,以旅行社数量来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交通发达程度。便捷的交通让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愿意去旅游,以交通运输总的旅客周转量来衡量交通发达程度,令为X6。
五、模型检验与调整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与消除。
回归模型中R2为0.999,拟合优度很高,但除X6外变量的Prob值都偏高,其对应的t统计量较小。表现R2为很大,t很小,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进一步检验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相关系数都很接近于1,说明模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的一元回归,得到的回归方程中,使R2最大的解释变量是X4,则以X4为基础作为初始模型,顺次将其他解释变量依据R2大小逐个引入,并比较结果:初始模型中引入X3,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变量也通过显著性检验,则保留X3。继续引入X6,模型的拟合优度提高,变量也通过显著性检验,但X6的系数为负数,不符合经济意义,则舍弃X6。继续依次引入X2,X1和X5,模型的拟合优度均未改善,变量也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舍弃X2,X1和X5。六、经济意义检验
对初始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和序列相关性检验并消除其影响后得到如模型③的最终回归模型。现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的检验:1、模型中人均旅游花费X4和国内旅游人数X3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国内旅游收入与两者成正相关关系,符合经济学一般原理;2、模型中截距项的系数为负,这是由于旅游业本身经营所需人力、物力等巨大成本的存在。因此,回归模型符合现实经济,模型通过了经济意义的检验。
七、结论
本文的回归模型表明,国内旅游收入与国内旅游人数和人均旅游花费成正相关关系,而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交通发达程度由于与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其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作用间接体现在国内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花费上。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旅游经济 经济结构
乡村城镇旅游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黄金阶段,城镇化经济发展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城镇化发展也催生了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如何构建完善的乡村旅游体系,实现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经济的同步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城镇化的概述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结构组成方式变化,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城市中,城乡之间的差异性逐渐缩小,并衍生出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城乡人口组成方式和消费水平也相应变化,这也改变了传统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旅游产业结构改革脚步较快,旅游资源的配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对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驱动力量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逐渐改变了城乡资源配置,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农业经济,同时也衍生出了服务性行业,城市和乡镇的功能分工逐渐模糊,土地结构和地域空间的结构调整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二、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要素
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国家政策是推动两者发展的驱动力量,城镇化进程和旅游经济发展都是国家针对整体经济全局的战略规划,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辅助城镇化发展,保证旅游经济的健康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依赖于区域的经济、文化优势,这些因素也和旅游经济又密切的关联性,是决定地区旅游经济扩展广度的关键所在。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旅游业和网络信息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当前旅游经济发展都是基于网络化实现旅游信息共享,在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也应当依托信息技术的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进程拉动了旅游内需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效刺激旅游消费,拉动旅游内需,城镇化不仅仅推动了乡镇经济结构变化,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现在越来越多人注重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人均消费比重在居民收入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精神层面的精神需求强烈,这就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城镇化进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层面,相应的旅游业的投资金额和消费水平也大幅提高。
(二)改变资金转向和投资盈利
城镇化进程带动了投资转向,政府逐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加强周边餐饮、住房、娱乐场所建设,这也成为区域性旅游建设的组成部分,这类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城镇化建设改变了原有的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引导基础设施向乡镇流动,旅游行业可以利用国家投资来实现旅游结构调整,把旅游行业和城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文化的重塑和建设
城镇化发展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根据统计显示,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旅游经济的消费人口基数不断增大,旅游经济的发展规模也突飞猛进。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推进,医疗方面、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健康保障和安全保障,缩短了人们旅游的成本和风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没有后顾之忧,从而越来越多人都制定了相应的旅游行程,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消费人群。再者,我国倡导新城镇建设,注重城镇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也为来城镇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绿地覆盖面积达到了30.1%,生态环境的改善极大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加快了区域文化的回归和重塑,将区域性的特色文化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各地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快了文化开采和恢复的步伐,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开始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这些宝贵的旅游资源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城镇文化往往立足于乡土文化、风俗习惯的展示,将古老的传承文化重新注入生命力,让旅游人感受到不同文化熏陶下的古色古香,推动个性化和区域性旅游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城乡结构形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心理,而城镇化进程也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镇化建设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拉动了旅游内需,同时改变了旅游投入资金转向和投资盈利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的重塑和建设,有助于我国旅游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凤龙.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08).
[2]邱正华.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2(01).
篇10
引言
旅游交通是现代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交通运输一直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旅游地的交通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总体消费支出,进而影响着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挑选与甄别。当今社会,高速铁路依托其速度快、效率高的优势已成为交通运输业的新宠。由于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业新的衍生物,对于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前瞻性研究则显得极为紧迫和审时度势,这对于我市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素有“小皱鲁”之称的金华,作为浙江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浙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大力推行“旅游兴市”战略,扎实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产品体系的支撑力度不断加强,全市山水生态、宗教朝圣、古婺文化、影视文化、商贸购物、温泉养生等六大系列的旅游产品体系日渐完善。其中,以横店影视城、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武义温泉养生为代表的影视文化、商贸购物、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全省代表性品牌之一。
一、高铁对金华市旅游业的预期影响
(一)同城效应突出,改变客源市场的空间格局。高铁拉近了金华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热点经济区域的时空距离,极大地延伸我们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便捷的交通将使得以往难以实现的跨省游变为感知上的短线游,高铁连接的相对发达的地区的散客化、同城化、区域化趋势更加突出,扩展了各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半径。2014年12月10日,随着横贯浙赣湘的“杭长高铁”顺利通车,极大地促进了浙江省金华市与赣、湘、皖等省份的区域旅游合作,在高铁沿线、长三角地区、内陆西部地区也必将涌起一股“诗画浙江、信义金华”的浪潮。
(二)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丰富旅游者的旅游内容。高速铁路连接的主要城市将会迎来环城市游憩带的空间扩张,以往的环城市游憩带或许将会出现空间扩展、类型增加等一系列新的变化,各种不同的自然、文化资源荟萃,让旅游者在观赏、探奇、娱乐、惊险中完成时空穿越中的心理体验。
(三)加剧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和合作,倒逼旅游企业转型升级。高铁的开通拉近了各景区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处于买方市场的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旅游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提出更高、更深的要求,而旅游线路的设计、跨区、县、省之间的产品组合必须通过区域联动,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互惠共赢。
(四)游客数量的分流将成为一种常态,行业、部门、区域间的替代效应的出现,从而对本市及省内外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运输业共同一体化的要求会更加强烈。因此,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加强不同行业间运输供求信息的沟通与宣传,尤其在加强互联互通制度上,通过多种形式的交通手段来满足不同旅客的换乘需求,开展旅游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机制成为必然。
(五)促进旅游购物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交通的便利,义乌与上海、杭州这些城市的经济关联将更为紧密,尤其在短途旅游购物方面,义乌周边的“1小时经济圈”将发挥更大的拉动作用,尤其是三四月份旅游旺季,能够带动更多游客前来义乌购买茶具、家具、工艺礼品、饰品、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促进义乌的经济发展和旅游市场的兴旺。
二、高铁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对策分析
(一)科学规划,统一营销。首先,我市旅游业应重点突出那些知名度高、能够代表区域旅游形象的景区,如对道教圣地金华山黄大仙宫的品牌营销、加快对九峰山4A景区的改造升级和双龙洞景区--尖峰山的高档休闲养生景区的配套完善等;其次,完善构建一个庞大的、集预订、食宿、车机票、交通等一体化的旅游集团化电子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集中营销的品牌效应。
(二)适应环保生态要求,提供多样化的旅游出行模式。除目前已具备的自行车生态游外,积极探索“高铁+新能源自驾游”旅游新模式,谋划“乘高铁・新能源新自驾・游金华”项目。金华已投放辆新能源汽车用于开展自驾游租赁业务,并逐步扩大规模,实现市域覆盖。今后将在金华市区及各县市均将设置租赁服务中心,实现异地还车,在主要旅游景区(点)建设充电点等措施。
(三)加强区域合作,注重规模效应。加强区域景区间的合作,使区域内各大景区形成一个互惠共赢的利益联合体,打破各自为政的僵化局面,形成规模效应,统一“打包”推向市场,赢得旅游产品时间和空间的最佳组合效益。
(四)完善接待服务,提供便捷交通。完善双龙洞、横店影视城、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建设,设立开通“义乌火车站―义乌国际商贸城―东阳木雕博物馆―横店影视城”旅游专线,形成以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为中心的8小时城市群和打造浙中一小时交通圈,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等立体方位的省内、省际及全国的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网络系统,使省内、省际各大景区之间的交通连线畅通无阻。
(五)促进商贸与旅游的结合。在保障义乌商贸城运输功能与集散功能的同时,须对商贸城及车站周边地区进行科学规划和整体改造,对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让旅游客人通过便捷的交通,提高旅游商品重复购买次数和旅游商品销售额,发挥商贸城对旅游的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