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信息经济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信息基础结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
(二)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最广泛应用的先进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
——用于收集、加工、处理、输送、各类经济信息所需的各类硬环境,包括计算机、传真机、电话、摄像机、计算机网络、光纤及卫星网等。
——一套完整的信息标准和科学的信息立法。
——一套有效的经济信息化的应用系统。
——多方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各类经济数据库。
——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
(三)信息化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逐步提高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同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把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来,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开,把信息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上去。其内涵包括: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环境。信息产业是支柱;信息技术是根基;信息人才是动力;信息环境则为有序运行的保障。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中国信息化基础结构”(CNII)。
(四)信息化就是要加快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使企业的发展更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加快经济的运行节奏,促进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有利于建立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消耗、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国民经济信息化不仅表现为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它还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而获得效率和利益的提高。
(五)信息化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分发展四个基本要素,并通过四要素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全面刺激、促进和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这四个要素是:信息市场要素、网络要素、公用软件和硬件要素及数据库资源开发要素。
(六)信息化是指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国民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并处于不断变化中,用信息化创造智能型、强大性的社会生产力,改造、更新和装备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通过快速、高效、低能耗的信息传递,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管理与决策中运用信息的层次,加快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流动,缩短时间和空间,建立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状态。大大提高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
由此,不难看出信息化不仅限于经济范畴,而且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因为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将实现由农业、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反映了经济发展形态由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过渡,即由注重物质、劳动的密集投入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信息的密集投入的集约生产方式的过渡。
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依据
(一)信息技术——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源泉
信息产业是一种主要依靠信息技术进步而发展的产业。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工业的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1.信息技术结构
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关键技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美国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电子技术为支撑技术,其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等。以信息材料为基础,其中包括电子材料及光学材料技术,以通信技术为重要的直接组成部分。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的结合,代表着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2.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新兴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和就业需求的巨大变化,经济面貌随即发生了很大改变,增长方式由资源消耗型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转化,实现了从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不仅对发达国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适用。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可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传统产业迅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实现信息化改造,给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使其效率倍增,如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未来时代所需要的规模更小、更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单位。
——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改变了国家经济的周期特征
纵观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我们容易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差异显著,周期变长、波型变缓。
——信息技术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提供技术准备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将各种高新技术结合在一起的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信息网络,是以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为骨干的纵横全国的双向大容量和调整电子数据传递系统。显然,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要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技术保障,并为国家21世纪经济增长与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二)信息产业——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重视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因而把发展科技放在首要地位。信息技术以其高度渗透性、倍增性及竞争性,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核心代表。因此,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创新、开发与产业化,必将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三)信息服务业——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50年代末期,美国服务业就业人口超过了工业就业人口后,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
——服务网络化趋势
网络化是最重要的发展,它不仅具有技术方面的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组织和经济方面的意义。
——国际化趋势
世界贸易与经济发展的日趋网络化的新形势,要求在信息沟通、流动等方面寻求共通的方式。为此,美国等国家在技术、标准、政策等诸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其信息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并希望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四)信息化改造——传统工业重焕生机的重要途径
传统工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工业、冶炼工业、采矿业,以及稍
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化学、能源、汽车、造船、铁路运输、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
纵观美国传统产业信息化的改造过程,可以发现,这一过程的实现在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采用,特别是信息技术高度的渗透性、创新性、增值性、竞争性为传统产业改造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美国经济在出现整个工业生产地位下降的同时,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迅速成长的现象。
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美国国家信息基础实施(NII)的形象诠释,是一个以信息交流为目的、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数据库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Seamless)”网络。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中国也需要信息高速公路。
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信息基础设施通过创新建设和完善这个基础设施。
(五)发展电子商务——把握未来世纪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互联网、以交易双方为主体、以银行电子支付和结算为手段、以客户数据为依托的全新网络贸易模式——电子商务(ElecronicCommerce)在美国产生并迅速波及全球。
电子商务,从狭义上讲是指政府、企业和个人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商业交换和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从广义上说,它的本质是建立一种全社会的“网络计算环境”或“数字化神经系统”,以实现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全方位应用。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电子商务使商务模式发生了显著改变。
电子商务以一种最大化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因而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减少交易费用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参与世界竞争能力,为提高我国企业的潜力,应发展电子商务。
三、信息产业结构调整
(一)IT产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根据什么调整——归根结底是根据IT产业的市场结构需求,包括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同时要考虑我们创造需求的能力。
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这就是说,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外力进行整合弥补,它依靠电子网络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并能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有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
虚拟经营一般由虚拟人员、虚拟功能和虚拟工厂三个要素组成。虚拟人员是指借外部的人力资源,以弥补自身智力资源的不足;虚拟功能是一种借用外部力量,来改善企业劣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企业其他的优势功能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虚拟工厂就是企业集中公司资源,专攻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其生产则选择或委托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区的企业代为加工产生,是信息流支配物流,不受时空限制的隐形管理。
新商业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各国走向开放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推动各国经济涌汇到一个洪流中,这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生产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竞争的全球化,它体现在投资的自由化、贸易的自由化和金融的自由化上。
中国已宣布参与投资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意味着我们已经选择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中国的选择对经济全球化有实质性的推进,因为没有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某种意义来说,就不能是完全意义的经济全球化。因此,世界要选择中国。
21世纪全球经济模式会出现新的特点,制造业会有重大革新,超级承包公司会是新世纪制造业最重要的形式。超级承包公司规模很大,在全世界拥有几十家工厂和供应网,它们的经营范围日趋扩大,有能力生产和创造用户所需的全部系列产品和提供全套服务。在新的生产模式下,研究、制造、销售紧密联系在一起,产品开发商与组件开发、批发、零售和制造方面的专家之间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与合同关系完全不同。由于摆脱了许多非核心功能,工业巨头可以把投资集中于研究和营销,因而有利于发明创造及成果转化。而且由于这种模式减少对资本内部运作的要求,大大减少新技术进入市场所面临的壁垒。
全球化具有双重性。不利的一面是,一旦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大问题,很可能波及其他地区乃至全球。有利的一面是,全球化使企业能扩大资源配置的空间进入较大的市场,刺激企业发明创造,而竞争又促使企业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从长远看,只要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主流能继续,在21世纪,多数国家会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是两个命题,但从长远发展趋势上看二者又是一致的,因为要从小到大形成全球化,但在区域化的某个阶段可能与全球化又有矛盾。
(二)IT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作用
这实际是谁来调整结构的问题。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主要是在结构调整中起战略引导作用:确定方向、规则和框架,同时用政策规则、法制形成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机制。按市场规律——市场是配置资源基础性手段的要求,促进结构调整。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就是结构调整的主体,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发挥主体作用与企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无论是中国还是亚洲其他国家,政府自己充当结构调整的主体都不成功。我国在确定国内信息产业的规则的同时,还要考虑谋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三)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IT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有在产业自身体现的,又有通过服务于其他产业体现的,这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内涵决定的,又是信息产业的自身特性决定的。
从我们研究看,无论从支柱产业定义还是从对经济增长贡献来看,目前,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装备业已达到支柱产业标准。
(四)IT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开放条件下进行国际分工
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的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出售产品,提供服务和配置资源。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在全球空间范围内发展可以取胜的体系,那我国的经济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
IT产业结构调整不是在封闭条件下进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这就必须审视我国IT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我国IT企业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能力。
台湾的IT产业就很好地找准了它们在全球的定位,如果美国本土提出一种新型电脑(台式或手提)定货要求,台湾给他们制造出来并运到本土的时间不超过3天(包括运输时间,当然是空运),台式电脑的键盘由于大批量生产出厂仅2个多
美元等等。
我们要认真思考在信息产业的装备业和服务业方向我们的优势和定位。
(五)IT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断进行、不断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
严格的说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不断进行的,不会停止。所以提出结构调整问题,是因为在某一发展阶段或发展时期结构问题显得很突出。
(六)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结构体系的调整
IT产业结构调整,涉及IT产业中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等,涉及IT产业发展的全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IT产业发展战略的新提升。
(七)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来源
IT产业结构调整的要素特别是资本、人才和技术主要来源于市场包括国内外市场。
(八)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是关键
投资环境一般是指为投资者(可能是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感到投资于这个产业能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和良好的运行制度保证,商业环境是指投资设立企业之后,运行环境良好,体现企业是主体的基本要求。
在政府战略的引导下,结构调整与企业的利益就能结合在市场经济中,结构调整就会形成不断进行的过程。
结束语
篇2
一、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初步统计:年,全区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108427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73万元,增长0.03%,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244万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1357万元,增长12.7%。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0:25.29:73.91,与上年的0.89:23.30:75.81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1.9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拉动经济增长0.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35.34%,拉动经济增长7.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4.31%,拉动经济增长12.76个百分点,三产优势明显,依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年,我区紧紧围绕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突出农民增收主题,狠抓政策落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注重防灾减灾,促进增产增收,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年,全区农业经济运行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略有增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2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其中林业增幅最高,达到58.88%;二是畜牧业平稳增长。草食畜出栏9000只,增长3.45%;其中:牛出栏3000头,羊出栏6000只,猪出栏13500头。猪、牛出栏稳步发展,出栏猪、牛数同比分别增长9.8%、50%。肉类总产量完成1466吨,增加161吨,同比增长12.34%;三是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油菜、蒜苗、胡萝卜、蔬菜四大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8200亩。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0公顷,新增172个日光节能温室,300个蔬菜大棚。
(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地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06252万元,同比增长26.12%。区属工业实现增加值40189万元,同比增长7.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9万元,同比下降7.1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140万元,同比增长19.73%。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43087万元,同比增长39.26%;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销率为98.20%,同比增长6.31%。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工业呈上升趋势。
园区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南川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66063万元,同比增长31.9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51%,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395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62113万元。
(三)投资高速增长
年,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02629万元,同比增长30.38%。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821万元,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2.79%,同比增长37.82%。按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2600万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17244万元,增长20.49%;第三产业完成144977万元,增长40.37%。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大,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分别完成103129万元和8692万元,同比增长16.61%和112%。
年我区投资项目共计57个(不含房地产),同比增加项目10个。全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个,包含往年续建项目在内的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建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河湟小镇居住小区、新建水井巷商务区、石油机械厂新建钻机项目),共完成投资23470万元,占总项目投资的14.24%。
(四)市场消费持续活跃
今年以来,在国家实施“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和消费结构性需求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大,销售增长明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收入的增长,对消费增长形成有力支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122万元,同比增长18.44%。消费市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城镇消费增长快于乡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销售活跃。三是限额以上企业销售业绩良好。
(五)财政收支持续增长
我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地方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财政收入在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8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7.5%,同比增长25.7%,其中:国税系统完成289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58.4%,增长88.3%;地税系统完成2431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2.6%,增长21.4%;财政部门完成187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1.9%,增长20.1%。财政收入良性健康,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93.55%,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年,城中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1881万元,同比增长33.1%。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支出是教育支出11279万元,同比增长1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21万元,同比增长3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14万元,同比增长24.1%;医疗卫生支出4458万元,同比增长35.6%;仅这四项支出占到总支出的61.85%;年省市专项资金达到23849万元,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25.95%,其中从省市争取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达到8663万元。
(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国家“三农”、“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增资因素以及“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79.39元,增加1795.99元,同比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7.79元,增加837.79元,同比增长14.56%。
二、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我区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我区三产比重较大,但增速与经济总体速度相差2.3个百分点,低于二产增幅10.3个百分点,对GDP增速有明显影响,三产发展缓慢,服务业效能较差,支撑力比较薄弱,必将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产速度较高,但是规模以上工业中,区属所占比重太小,工业发展速度受南川工业园数据影响很大;一产发展层次仍然偏低。
(二)保持工业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全区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全区规上企业只有13家(含南川工业园区),区属规模以上只有1家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38家,占全区工业户数95%,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重特大型项目不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产业。从全年的工业生产情况看,呈现平稳增长,增速回落的态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原材料、煤、油、运、能源以及人员工资上涨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高进低出”现象不断加剧,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二是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更加趋紧。
(三)固定资产投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一是重大项目较少,支撑后劲不足。目前上报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随着一些续建的大项目逐步完工,如无较大项目的补充,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增加,剩余项目已经不足以支持今后项目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53000万元,增长112%,增长过度依靠房地产投资推动,随着货币和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将对投资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居民增收不快。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分别比GDP低了2.6和0.4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三、今后工作建议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将迎接诸多严峻挑战。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此建议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题。全区上下要在更高起点上拓展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园区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区域发展高端水平的产业基础。要力促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强化扶持,促其发展不断提速、结构更加优化、比重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引导新上产业向园区布局、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良好态势,推动园区工业大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做大做强。要大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篇3
一、国民经济的构成
为了说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首先必须阐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构成问题。第一,国民经济是人们进行物质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总过程。人们要生活,就要进行生产,生产出人们进行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买卖,生产出的生产资料要出售给需要这些生产资料的企业,以便用于再生产;生产的消费品,要出售给需要这些产品的居民。这些出售的商品,要经过运输过程运送到销售企业,由商业企业进行买卖。商品买卖又要通过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而货币是通过金融企业发放的。这一系列生产、运输、买卖、消费的总体就是国民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按生产资料不同所有制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或民营经济、个体经济等,构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我国要发展国民经济,要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使得各种经济成份在国民经济的总体当中,都能不同程度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是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国民经济发展了,才能使我国不断地强盛起来。
第二,我国的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经济产业。国民经济是由各不相同的经济产业构成,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是国民经济。
以上说明在国民经济中,包括有各不相同的产业、行业和企业,它们相互联系在一起。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既有分工,它们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发生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达到它们应发挥作用的目的。
二、国民经济各产业和行业的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原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同时满足城乡人民生活消费的需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要能满足农业和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农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要首先满足农业再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在农产品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产品,作为生产资料用于农业进行再生产。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工业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的需要。钢铁企业生产的各种钢材,要能满足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企业对各种钢材的需要;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要能满足使用各种机械设备的企业进行生产的需要;生产发电设备的企业要满足发电企业的需要;通讯设备企业生产的电话机、电报机、手机等商品,要能满足人们使用这些通信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
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这些工业产品,除出售给城市居民使用外,也出售给农村居民使用。食品工业企业生产的食品,也要有一部分出售给农村消费者。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工业部类、农业部类两者相互提供着它们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各种消费资料,所以,它们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第三,工农业的产品要经过交通运输业运输出去。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一部分农民自用外,大部分的产品都要销售出去;工业各行业和各企业生产的商品除少量产品在企业所在地区市场上出售外,工业企业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要运送到外地市场销售,这就需要运输行业的运输。
第四,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工农业生产的商品大都要经过商业企业销售出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必须经过商业企业,其生产和经营才能顺利发展起来。
第五,金融业。金融业是进行货币经营的行业。银行把政府拨款和居民储蓄的货币资金贷放给企业,企业用这些货币资金去购买生产资料和招聘职工,从事生产和经营,并按规定的期限归还银行本息;交通运输业的经营要用货币购买运输工具,运输完成要收运费;商品的交易也要以货币作中介。货币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媒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从以上的理论说明看,国民经济各行业和企业必须协调才能顺利发展。
三、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问题
1.国民经济是需要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更高水平的阶段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必须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2.国民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某一个经济部类或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发展的快,其他部分行业及企业不能够与它们的发展速度相适应,这些发展过快的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就会出现不利于生产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们所讲的国民经济要快速发展,是指相互协调的快速发展,即它们的快速发展,是各相关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都能够快速协调发展起来,使得国民经济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够协调快速发展,也就是发展到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更多和产品质量更高阶段上的协调快速发展。
3.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带动和相互协调。一个经济部类和一个行业及企业先快速发展起来,对其他与之相关的经济部类和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也要能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快速发展起来。既然所有的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和企业是相互联系的,某一经济部类、行业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能带动其他经济部类、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也必然为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等创造出相应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使它们能与工农业的发展相协调,促使交通运输业、商业、金融业要相应快速扩大经营规模,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4.国民经济只有相互协调才能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使国民经济所有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不协调就不能使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条件。
四、培养出使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人才
1.国民经济要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各类管理人才。国民经济要协调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出有能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做出决策和指导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认识到国民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状态,同时能及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以调整,使国民经济不协调的状态不致发生。
2.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出具有高深科学理论和高技能的科学家。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卫生各个方面都必须造就出一支具有相当数量的高技术理论和技术研制能力的人才,即必须大力培养出大批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要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3.大力培养进行机械设备操作的人才。在大力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培养出能操作机械设备去加工于劳动对象的高技能人才。“在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30-40%,我国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4%。差距之大,促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尊重高技能人才,关心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从这个数字看,我们要提高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加速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培养高级技术专家外,还必须采取有效方式,大力培养出数量更多和技能更好的高技能的技工人才。
我国现实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客观上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量高层次人才。这种大量是指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都需要具有高深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来源大多数需要依靠发展教育进行培养。当然培养人才,不只是在学校,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也能进行培养,像许振超等都是在实践中学习成为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五、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
以上说明了我国已培养出大量高级专家,研制出了一些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还制定了继续培养人才的规划,这会促进我国今后继续快速发展,但要快速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机械设备制造业,培养出研制先进机械设备制造的人才,才能加快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1.我国自己研制出高性能的先进机械设备还比较少。我国生产使用的机械设备,虽然比起过去有所更新,但比起发达的国家来,我国自己生产的机械设备还比较落后,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研制出新的高效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我国现时虽已有了一批高水平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数量还比较少。他们还分散在不同的科研院所、大学、大型企业中。每个科研院所、每个大学、每个大型企业,他们自己用来研制工作的仪器、机械用具大多不足。因此,研制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仅仅依靠某一个科研机构、某一所高校或企业,是很难完成研制任务的。我认为应该把一些科研院所的有关高级技术人才,把各大学有关的科研人才;大型企业与该项研制工作有关的人才,暂时集中起来,组成研发小组,把分散的科研设备、资料等资源也暂时集中起来,共同使用。组成的科研开发小组可以集体进行讨论,集体进行研究,以扩展每个科研工作者的知识范围,从而提高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对新机械设备研制的能力和水平,使研究更能产生新成果,能更有把握研制出先进的新型机械设备产品来。
2.研制新机械设备也可以依托某一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研制新机械设备所需的人才,如上所说,可把各有关研究院所和各有关大学的人才组织起来。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某一个企业具备进行研究所需的条件,可依托某一相关的大型企业。依托大企业进行新机械设备的研制,能节约大量的研制费用。
3.研制新机械设备可吸取发达国家生产同类产品的经验。我们研制同种机械设备时,要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技术,以便使我国制造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性能更好的产品来,能使我们的装备制造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要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能够使用我们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在大力发展先进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才能使我国国民经济加速强大起来,由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现代化。
六、国民经济的协调具体表现在市场的供求平衡上
第一,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当某些商品在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时,这就表示这些商品生产过多了,这是国民经济不协调的一种表现。生产出的商品,有一部分卖不出去,就表示生产出这部分商品不能及时用于国民经济的再生产,这便会影响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如果生产这部分产品长期卖不出去,积压时间长了就会变质,成为不能使用的废品。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损失,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也是很大的损失。
当市场上出现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即这种商品满足不了购买者的需要时,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资料,使用这种劳动资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如果这种商品是原材料,使用这种产品作为原材料进行再生产的行业或企业也就不可能进行再生产,从而就会影响到这些行业或企业继续的发展,这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如果供不应求的商品是居民生活消费品,就会影响一部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在市场表现为供求关系的平衡。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发展,表现为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进行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生产所需要各种机械设备都能及时购买到,不仅购买的生产资料在数量上符合需要,同时在质量上也符合应有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来。生产出的各种产品又能够及时销售出去,迅速回笼货币,使各企业不仅能够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这就是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平衡地发展。
第二,我国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及时纠正。从国民经济发展规律上说,国民经济必须协调才能迅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经济运行当中,我国国民经济有时还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根据2004年商务部公布的信息,“据对上半年600种主要商品排队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138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23%,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去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8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462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7%,与2003年上半年相比减少了8.5个百分点,与2003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对生产相对过剩的商品应适当压缩其生产的产品数量,或促使这些行业和企业转产市场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我们必须理顺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企业之间生产和需求关系,使国民经济在新的发展阶段上也能协调快速发展。
第三,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要求。投资就是投入到国民经济中的货币资金,用于购置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不仅能进行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如果这些投资投入到生产商品供不应求的一些行业和企业中去,这种投资就是合理的;反之,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问题。“去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膨胀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投资结构不合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些投资生产的产品一时不能被充分利用,这就必然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因此,我国对国民经济中某些经济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把资金投到有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当中。
总之,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不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会使一部分生产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而需要的一些产品又不能被生产出来,阻碍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七、加强宏观调控
1.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要使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始终保持协调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就是国家机关对各经济部类和各行业及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调控。各经济部类各行业及各企业,都是相互独立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它们往往只考虑本部类本行业及本企业的发展,而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往往考虑不够,或者对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很难认识清楚,所以国家有关机构,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以更好地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2.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认真深入研究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一时的协调快速发展,还要使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类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时,要研究国家已经制定出的国民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而制定出宏观调控的政策与措施。国家在研究国民经济长期协调快速发展时,既要研究现实国民经济中一些部类、一些行业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的优势,也要考虑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国家在实施制定的长远规划时,还要随着观察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改或补充,使国家制定的发展经济政策能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
3.调整货币的投放。调整货币投放是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投资必须符合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资金对国民经济的某一个部类某一个行业和某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发展过快的行业和企业限制进行再投资。以紧缩货币供应为手段,使其过快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下来。对于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要增加投资,使其能更快的发展。我国现实对农业实行减税,提高农产品价格,对农业生产的某些产品实行补贴等,都是对农业生产增加投入的措施,这会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篇4
一、增值税转型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增值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市场机制下的税收中性。但是,增值税抵扣制度的不同,造成投资者的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下表的计算为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增值税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2001年第2期第20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法定税率一样,年折旧额、年存货增加额和年固定资产增加额都一样,但由于增值税的类型不一样,造成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不一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年存货增加与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之和等于年投资增加额。相比较而言,消费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高。生产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低。收入型增值税因投资的改变而造成的税收负担水平处于中央。这样随着投资的变化,当投资增加或减少时,税收负担率不同,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投资与实际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投资税收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税收水平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经济增长与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税收收入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将怎样变化。
设投资增加额I=VP+FP,VP=mI,则FP=(1-m)I,m为流动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为C,按照乘数理论,国民收入增加额GDP=I/(1-C),(这里不考虑引致税收的问题)税收增加额为T,投资税收弹性EI=I/T×T/I,税收收入弹性EGDP=T/GDP×GDP/T。按此定义计算各种类型增值税的投资税收弹性和收入税收弹性如下表。(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2001年第2期第21页)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投资增加相同的时候,投资税收弹性E生产型<E收入型<E消费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程度最高。投资税收弹性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上,m越小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越大),相对于三种类型的增值税来说,m越小,E消费型>E收入型>E生产型,当m增大时,生产型增值税的刺激作用也逐渐增大,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收入型增值税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随着投资的增加,经济在迅速增长,税收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T低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GDP。因为EGDP消费型<EGDP收入型<EGDP生产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的幅度最低。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从总量上看,各种类型的增值税都有促进投资增加的作用,消费型增值税推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大,而且特别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型增值税促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小,而且仅有利于存货投资的增加。增值税转型形成对投资需求的拉动效应,其现实意义是增值税尽快转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
从对行业投资的刺激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特别有利于促进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存货投资多)投资的增长膨胀,生产型增值税仅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这说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促进投资增长和科技进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这对于我国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有益的。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效应。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推进投资的作用,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固定资产投资愈多,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为了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我们不能不对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膨胀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从国家取得收入的角度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具有较强的累退性,有可能造成国家收入的下降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税收的累退效应。
总之,增值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方面,需要我们做出谨慎的研究。
二、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首先在于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目标优先度的选择。在调控的目标上,实行“保持物价稳定优先,兼顾经济增长”目标,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以物价稳定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理由是:
1.在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台湾和韩国的宏观调控目标的策略选择上进行借鉴。台湾、韩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物价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又证明:一味的坚持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物价币值稳定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目标,其结果只能是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沼不能自拔,经济也陷入停滞状况(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持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已经使我国的经济走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应永远处于我国的宏观调控首要目标位置。据世界银行计算,从1979年-1995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9.1%。我国近年来的增长率大体上也维持在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否则,就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2.物价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敌。通货紧缩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通常人们认为,物价指数保持在3%-5%之间,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在我国近年来的物价指数连年下跌的情况下,应考虑我国的物价指数恢复至1%-3%的水平,阻止物价下跌的趋势。而当物价指数恢复至合理水平时,就应该保证物价的稳定以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目前我国的物价指数基本维持在3%左右,正是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税收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也应该确定为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
第二,我国物价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供求结构和总量方面看,引起物价不稳定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二是供求结构和供求总量。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据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国家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拉动经济,近年来货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M1基本上维持在18%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事实上中央银行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上也是有所顾忌,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求得拉动经济增长和物价的上升,但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通货紧缩的趋势并不是货币供应量的缩小造成的。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第二含义(姜启渭《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双重含义问题的再探讨》,《经济评论》1999.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总劳动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应该分配到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是这个劳动量决定这个部门的总价值。而用这个部门的生产的商品总量来分摊这个总劳动、总价值,就得出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这说明某个产业部门商品的价值与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有关,分配的标准是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生产效率高的部门,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它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会因生产效率高低的变化引起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的变化,从而引起各个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化,进而因商品交换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然而近几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一方面经济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另一方面,物价指数却连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有人甚至对国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实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0年代后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国内消费品市场短缺时代结束,我国长期存在的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不复存在;在产品短缺时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产量,成本和质量是次要的,企业的增长方式是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历程中,无效的大量供给造成了存货和库存的积压,形成了物价下跌。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产业结构与我国相近的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对我国的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构成威胁,我国产品价格下跌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合理反映。所以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有人认为我国的失业率较高证明我国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而提出拉动需求的经济增长策略是缺乏依据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大国,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发挥,在改革的前20年中,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的滞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基本形势不能搞错,一味运用扩张政策拉动需求实现所谓的"充分就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永无宁日的发生。从1998年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包括实行利率放开、扩大货币供应量、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放开对银行信贷额度的控制、采取政府增加公债的办法启动内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济出现回升,物价也由负增长转为正数,2000年达到了0.3%左右。于是许多人据此判断,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平稳发展的新拐点。我认为,这一切可能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我国,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办法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这种政策,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经济增长,说不定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1.我国政府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已经很大,靠财政赤字进行的投资力度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长期建立在靠政府投资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2.政府投资的效率难于提高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且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某种"挤出效应",减少民间的有效投资,为了弥补增大的财政开支有可能增加加大税收的压力,会抑制民间扩大投资的积极性;3.即使是政府投资有利于改变供求结构的一部分,但能够促进自动地创造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并不能有效地增加,从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实行扩张性的需求政策(当然包括税收政策)外,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供给方面"去,特别是解决“供给的结构”,以有效的供给促进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为了达到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我认为应该实行“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所谓“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就是在税收政策调节的目标上应坚持促进供给结构优化,保证物价稳定第一位目标的实现。为此:
(一)在税收负担的水平上保持不变,以适应当前财政收入紧张的形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从我国的税收负担总水平看,虽然预算内的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较低,1996年已经下降到10.07%;考虑到我国的税外收费的特殊情况,就我国具有税收和准税收的政府税外收费的总规模来看,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从1987年到1996年基本上都维持在24-25%左右;就税收本质的来源与国民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看,我国目前的剩余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1-33%左右,也就是说宽口径的税收负担已经占到剩余价值总量的60%左右,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留给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收入要比40%更高,才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但显然国家拿走的部分不应该超过剩余价值的总量,也就是说税收的规模不应该超过GDP的31-33%;就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规模比较来看,有资料表明(曾国祥、刘佐主编《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在人均GDP约为8625美元以上的22个高收入国家中,其平均税收负担率为36.6%,平均非税负担率为5%,合计总体税负为41.6%;在人均GDP695美元以下的5个低收入国家中平均税收负担率为18.2%,平均非税负担率3.7,合计21.9%。因此从整体税负上讲,我国的总体税负不宜增加。换一个角度说,我国?牟普问埔簿龆宋夜壳暗淖芴逅案翰荒芗跎伲裨蚓陀锌赡茉斐尚碌牟普选?/P>
(二)在税制结构上保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加强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功能的发挥;在税种、税率、税收有增有减,增减结合。目的是在充分发挥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增长的同时,运用二级商品税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的增长。
1.尽快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
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一方面是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的要求。尽快实现增值税的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产业结构优化,又有利于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需求;而二级商品税制特别是消费税,既为投资的增加提供了资本供应,又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另一方面也是研究实现增值税转型的同时,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要求。据有关研究人士预测:2000年在现有范围内进行增值税转型,将有284.39亿元的税式支出〖ZW(4〗陆炜、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行实证分析》,《税务研究》2000年11期。〖ZW)〗,因此实行转型对于刺激投资有一个门槛效应。这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还有一个引致税收的问题。由于实际税负的下降,对投资膨胀的利益驱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作用,可以实现“供给会自动的创造需求”的目标。为此,在利用增值税转型间接减税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二级商品税制的研究。具体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
一、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提高税率,增加高消费人群对全国财政的贡献,对某些已经不属于高消费的产品和行为减低税率或停止开征消费税,既有利于增大消费税的调节力度,又有利于增加高素质劳动的供给和储蓄的增加。例如将高尔夫球、保龄球、桑拿按摩、高级美容、娱乐性射击等高消费服务项目以及高档音箱、高档摄像器材、高级滋补品、一次性筷子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取消对普通化妆品、护肤护发品、汽车轮胎、散装啤酒等项目的征税;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
二、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如对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课征资源税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方面转化。
第
三、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
第
四、土地增值税作为一个单一的限制房产开发和消费的税种,应在当前的情况下,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样,及时停征,但保留土地增值税的重新开征权。保留土地增值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的机制。
第
五、为了保持增值税的税收中性的主体地位,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缩小营业税的开征范围,将大部分由营业税调节的范围,转为征收增值税。
2.促进供给,调节社会公平,促进供求平衡
在调节供求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以有效的总供给实现有效的总需求。为此,一是增加对个人所得、收入财产的调节税种。如尽快开征遗产税,开征的目的既调节了收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又有利于鼓励人们加快消费,促进需求增长。在当前我国物价指数较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物价指数的上升,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供给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在出口退税和税收优惠方面
篇5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国民经济;建议
所谓区域经济差异,指的是在国家的内部存在着部分地区比其他地区有着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更强的经济实力等;其还会表现在人口的素质、教育的水平、市场的发育等等许多方面的差异。区域经济差异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同时要更加全面的看待这一点。
我国政府向来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力求在保证东部地区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减少东西差异。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极化效应”不断占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地位,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仍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在我国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发展的程度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便表现得越发明显。首先表现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均衡性的区域发展转变到了非均衡性的区域发展;这便导致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越来越大。其次,就区域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文化的水平而言,东部地区的发展状况远远高于西部地区。最后,就我国各区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所有制结构导致的差异而言,我国东西部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逐渐扩大,其中西部有多个省市的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低于全国人均收入水平;同时,东部地区的企业多为非国有企业,而西部地区则恰恰相反。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
(一)区域总体的竞争力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无论是在地理位置、基础设施、人才素质,还是在市场的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规模上等许多方面较西部地区存在着更大的优势;即东部地区较其他地区更具竞争优势。同时,我国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许多优惠政策更倾向于东部地区,给东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外资、劳动力等;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开始的时间较晚,开放的地区也十分有限,开放对象的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这样便进一步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竞争力原本便存在的差距。
(二)^域消费能力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较其他地区高;其消费习惯、观念、环境以及心理等都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在西部等大部分地区的人民仍然停留在对基本需求阶段的时候,东部地区人民已经进入了财富型的消费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区域的消费能力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消费可以极大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由上述情况可预见,仅靠市场来驱动资源在区域间的平均分配、推动经济的发展对极大的经济差异而言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等来同时进行。
(三)区域企业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以非国有企业为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依靠其地理优势、政府的优惠政策,效仿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理念等促进了其经济的飞速发展。而西部地区开放得较为缓慢,目前仍然普遍存在有经济效益低、社会负担重等许多问题,导致了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得较为缓慢。总而言之,我国中西部企业结构中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得十分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以致中西部经济在当前开放的竞争机制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我国国民经济而言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区域经济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又给其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就其利弊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得到集中使用,先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较短时间内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后合理得运用税制来有效得转移支付,以帮助经济落后的地区。其次,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在积累财富、创造经验的同时又能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产生一种示范、激励效应,从而激励落后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脚步。再次,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将加强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进入发达地区,不但缓解了发达地区提高工资的压力还解决经济落后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问题;促进各个区域共同向前发展。最后,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还可以不断优化全国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二)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
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区域经济的差异越发拉大时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想要使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得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各个地区的经济关系,谋求各个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一旦区域经济的差异较大便不能令生产要素得以很好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更严重的是将会使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失业的人口越来越多;进而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稳定,同时加剧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除此之外,如果区域经济的差异长期过大也将导致公平得不到实现、社会公众的积极性下降、生产效率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甚至会引发民族矛盾等;这些最终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四、建议
为使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得以缩小,现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调整我国区域经济产业的结构
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可以有效吸收劳动力且关联度大的第二产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有效的配置剩余劳动力,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资金投入,提升其工作水平。
(二)我国政府需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支持
我国政府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适当放权给当地政府,使其灵活得运用财政支配权力,努力促M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异。
(三)进一步优化中西部的投资环境及资源配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的内涵日益丰富,其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来源,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进一步吸引外区域的资本人才等要素,且有效得对所有资源进行配置,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的投入。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等。
(五)进一步加强经济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
我国政府要加倍重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落后地区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从而提高落后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程度,增加落后地区人民的人均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虽然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也由此政府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力求在保证东部地区良好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由此可见,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问题上,国家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各个部门以及各界人士也都积极主动得参与其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不能因此而松懈,还需要对今后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统筹经济发展政策等进行下一步的谋划,集合各界力量一同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张继哲.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时代金融旬刊,2016(9)
[2]曹海波.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3
[3]赵佳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J].辽宁师范大学,2011
[4]曾小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因素以及政策机制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1,6(05):35
[5]李冀,严汉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2010(12):14-18
[6]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2008(8):59-61
[7]蔡P,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篇6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市20*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创业创新发展战略,努力适应复杂多变的运行环境及稳中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开展“落实突破年”系列活动为契机,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继续保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3%,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1.3%;二产实现增加值162.85亿元,增长11.1%;三产实现增加值97.21亿元,增长12.7%。主要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
从总体运行情况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创新驱动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平稳发展态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基本稳定,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公共支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6%。农业产业化基地发展迅速。大桥生态农庄项目成功申报我市首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项目,新增3个宁波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规模经营不断推进,新增现代农场12家,53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二)工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效益有所下滑,产业结构逐步调整
上半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实现923.9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72.8亿元,同比增长11.6%,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1.2%。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24.2%。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4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润总额13.*亿元,同比下降7.3%,经济效益得分185.9分,同比上升2.2分。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1只。获得授权专利1359件。
(三)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回升,两区集聚效应突出,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进展加快
上半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35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41.72亿元,增长1.7%;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8.48亿元,增长26.7%;房地产投资完成12.95亿元,增长103.6%。两区投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上半年,两区投资累计完成28.9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额36.9%,增速超过全市投资12.6个百分点,有力地支撑了全市投资快速增长。全市政府投资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总体进展顺利。今年173个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投资42.16亿元,上半年实际投资15.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3%,完成率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48个重点工程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7.5亿元,上半年实际投资13.5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9.2%,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10个宁波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5.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7.4%。
(四)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外向型经济质量稳步走高
上半年,全市实现自营进出口总额32.37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其中:自营出口27.79亿美元,同比增长22.8%;自营进口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46.8%。新办境外企业7家。出口产品结构更趋优化,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种类达到230个,出口总额达2.42亿美元。上半年已落户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8个,在谈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2个,外资项目质量提升。
(五)居民消费稳定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财政金融平稳运行
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19.7%,绝对额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高位运行,上半年累计达到1*%。服务业加快发展,一大批商贸、旅游等重大服务项目加快推进。财政收支运行稳健。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38亿元,增长20.9%,完成年度计划的53.9%。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97亿元,增长24.9%;完成中央级财政收入23.41亿元,增长17.3%。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0.87亿元,增长27.6%。金融形势基本稳定。截止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为716.7亿元和620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7.7%,贷款增速明显放缓。
(六)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持续改善,社会稳定有序推进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16元,同比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18元,同比增长17.6%。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开展。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15495个,完成年度计划51.7%。城镇登记失业率1.95%,城乡社会调查失业率3.*%。新增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分别为2.74万人、4.49万人、4.60万人、2.91万人、7.4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达96.2%。对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帮扶金1392.75万元。社会稳定有序推进。截止6月底,全市共发生刑事案件4465起,同比下降6.3%;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479起,比上年同期上升45.2%,死亡84人,同比下降12.5%;部门受理群众1836件(人)次,同比下降33.5%。
(七)节能降耗着力推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市域发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节能降耗初显成效。上半年全市32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能耗实现下降,规模企业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166吨标煤,同比下降8.9%。二氧化硫(SO2)削减272.4吨,完成年度计划的81%。生态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开展“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城乡生态建设活动。扎实推进轴承油污染、小印花等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73条镇级河道整治,21个市级新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试点村已全部动工。市域污水治理工程、曹娥江引水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杭州湾风力发电、500千伏观城变等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及要素保障工程进展顺利。
(八)区域统筹不断深化,新型城市化深入实施,农村面貌逐步改善
市域片区统筹成效显著。浒山街道拆分为浒山街道、白沙路街道、古塘街道三个街道;龙山、三北、范市三镇及慈东工业区合并为龙山镇,区域性城镇管理和资源统筹功能进一步优化。旧城改造扎实推进。上半年旧城改造二期实现拆迁面积2.7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总量的87%;大润发超市、工业品批发市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余慈统筹成效逐步显现,《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等重大专项规划逐步深化,年度重大统筹项目有序推进,*西三环南段工程顺利进场施工。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建设,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研究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和有偿退出机制;61个村申报创建宁波市生态村。
上述发展成果,来自于年初以来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同时,由于受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国内需求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如: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加值能耗等部分经济指标上半年完成情况不甚理想,给完成全年目标带来较大压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制造业投资、出口、消费等实际增长速度,比去年同期有所放缓;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需求的加大,电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供需紧张的矛盾仍未根本缓解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下阶段着力予以解决。
二、上半年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及实事工程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把着力推进项目进度作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以项目建设攻坚突破专项行动为载体,开辟重点工程“绿色通道”,开展“和谐拆迁百人助”等系列助推活动,深入实施电网建设和旧城拆迁改造两大会战,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和实事工程进展明显加快,经济和社会效应日益显现。
(一)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20*年,全市共计划安排千万以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106个,总投资226.7亿元,年度投资计划39.56亿元,安排实事工程项目12个,总投资32.5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14.07亿元。从实际执行情况看:上半年,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4.73亿元,占年度计划37.2%,完成率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实事工程投资完成4.99亿元,占年度计划35.5%。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中:新建项目52个,年度投资计划13.56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2.2%;续建项目54个,年度投资计划26.0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5.1%。
(二)千万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形象进度
今年安排的52个新建项目中:梅湖水库清於工程、环杭州湾防护林建设工程、半掘浦至郑家浦造地项目、芦庵公路拓宽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段公路工程、中横线路灯工程、曙光北区居住小区二期工程(经济适用房和人才公寓)、世界银行GEF宁波/*湿地项目、杭州湾大桥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中心城区市政道路整治工程、市镇、街道污水管网工程、中心城区河道疏浚工程、背街小巷治理工程、天网工程等41个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其中已有梅湖水库清於工程、环杭州湾防护林建设工程、印染厂及周边拆迁安置小区建设工程、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天网工程等5个完成年度计划的50%以上,尚有四灶浦拓疏工程、北二环东延综合改造工程、三北大街西延综合改造工程等11个项目无实质性进展。
54个续建项目中:曹娥江至*引水工程、东部三塘横江拓疏工程、旧城改造二期、城区东南片骨干道路建设工程、市域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建设工程等24个项目投资完成超过50%以上,方淞线建设工程、白彭公路改造工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农村二次改水工程、慈北粮食储备库等25个项目按计划有序推进,三七市-海黄山公路改建工程、青少年宫北路北延改造工程、城南水厂、陈之佛纪念馆等5个项目受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等影响进展较为缓慢,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存在较大困难。
篇7
一是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抓手,提升产业发展能力。选择一批具有龙头地位、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规模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增强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优势。二是依托经济开发区发展平台,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LED等新兴产业,加快形成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实现创新型产业和高端型产业领域的突破,形成工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提升经济开发区在全县工业经济中的比重。三是以创建科技强县为目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政策措施落实的力度,深化“产学研”合作和科技资源整合;强化品牌引领的优势产业群。
(二)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继续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并在粮食生产、科技推广、农业经营体制上力求新的突破和提升;建立和完善核心示范基地6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0项,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继续举办好第二届“三农”博览会和第二届葡萄节。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强财政资金向西北农村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以村庄整治工程为龙头的工程建设,着重在提档次、显特色、扩内涵、促增收、重实效上下功夫,全年计划完成40个村村庄整治和15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甘泉工程年内完成60个村饮用水项目建设,解决4万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4.5万吨/日甘泉水厂建设,完成里傅水库、七树岭水厂、和平水厂建设,为城乡安全用水提供保障。继续推进高标准农村新社区建设,创建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5个。加大农业资本和科技投入力度,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展发展空间
一是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以文化旅游为灵魂、以山水休闲旅游为特色,全面推进文化休闲度假旅游,提升发展消费型旅游服务业。做大做强“吃农家菜、住农家舍、干农家活、看农家戏”等特色休闲旅游。二是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立足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万年上山文化”、“千年儒家家族文化”、“百年书画文化”等金名片,进一步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经营水平。整合现有书画场馆资源,规划建设具有特色的仙华文景,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三是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毗邻义乌地缘优势,把握丰安大道建设契机,规划建设绿谷,重点发展工艺美术创意、制造业设计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和休闲消费创意等领域。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江南市场群建设,启动现代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工艺品市场前期工作,完成建材市场招商并投入使用。同时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配置、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稳步发展商贸流通业,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
(四)进一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在资源配置上将有限资源向符合产业导向的重大项目、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建设倾斜。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开展工业用地流转工作,真正把有限土地资源用到“刀刃上”。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继续实施生态县建设,促进环境质量改善。按照生态县建设及“811”新三年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目标要求,着力抓好水晶和废旧塑料加工业整治工作。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环保行动计划提出的年阶段性指标。继续开展生态乡镇创建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依托社区管理网络,推进人口计生事业发展,加大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基层管理体系建设。
(五)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大教育投入,优化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力争启动四中建设,推进中学等扩改建工程,形成城乡合理标准化教育布局。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继续实施农民健康体检工程,确保第2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率在60%以上;不断完善城乡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完成三大类十二类公共卫生目标任务。继续完善和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争创省市级文化站3个;进一步优化文化市场布局,推进文化市场品牌提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继续完善面向大众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好县运动会。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和完善新一轮扩大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多工种”就业培训体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五费合征”制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做到应保尽保,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切实保障工伤保险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农村低保户和边缘困难家庭住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困难弱势群体的安全保障。继续组织实施好定期社会救助工作,缓解特定困难对象的生活困难;进一步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
(六)狠抓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有效投资较快增长
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千方百计谋划项目。发动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挖掘和提炼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利用我县被列为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试点县的机会,争取更多项目;积极配合做好杭长(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工程和杭金衢高速公里段拓宽改造项目建设。
篇8
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首先,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贮备。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推进高科技的发展,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栽培。大学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所形成的基础知识、技术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其次,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许多高等学校已经成为社会知识创新、传播以及科技发明与推广的中心。
2、国民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国民经济增长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国民经济发展有赖于人才的创新活动,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支撑。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来进行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一种活动。高等教育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其次,国民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具有导向作用。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
二.现代市场经济及经济全球化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逐渐被打破,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割裂高等教育与社会其他系统的联系,盲目夸大高等教育的独立性,也不能照搬经济学的模式、经验来管理教育,用经济领域的价值标准来评估教育。
1、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的态度大学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其与经济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当根据市场信息设置学校和专业,根据市场趋势确立科研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育规模、层次和质量;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现代经济所提出的要求。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高等教育应当坚持独立批判的态度,批判经济领域里的消极因素,抵御这些消极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坚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
2、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观念是以人为本、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观念。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在培养目标上要以培养能力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地、相对自由地发展;其次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要培养学生果断的精神、执着的精神和开拓精神;第三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的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3、要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体现为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我们需要明确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因为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科技的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潜力,而不是依靠自身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增长。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而造成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势在必行。国家扶持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注重提高和完善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同时也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正常发挥,既重视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
篇9
关键词:教育投入;国民经济;情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1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教育的发展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促进科技的进步,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的提升,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民族文明的进步。它是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因此针对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很多学者将目光放到了教育和经济这两个要素上。纵观国外发达国家,在经济不断进步的同时,教育实力也越来越雄厚,可见这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经济发展离不开人,而教育水平则是人必备的资本之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仅提升了人力资本,同时也加快了科技创新,进而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国民经济对教育投入的渠道与形式――以辽宁省为例
1.教育投入渠道、形式分析
(1)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拨款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试产经济,国民经济的分配不再以国家占大部分,而是由市场决定,更多的偏向了个人和企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部分国民收入,其对财政的制约权,使用权,支配权都在政府手里,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利让社会产品进行再一次分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具有稳定性和一定的集中性,财政教育投入与其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以辽宁省为例:下表列举了国家财政对不同地区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从上表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由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比欠发达地区明显高出很多。教育投入的多少对经济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辽宁省的人均非财政教育经费较低,仅高于河北,这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国家财政对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反映出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表中数据显示,北京的人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比最低的河北要高出4倍,人均国家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最高为上海,与最低的河北相差2倍多。
(2)教育费附加的征收
目前为止,教育的投入大部分要依靠国家财政,如果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得到保证,那么教育事业将会发展将会受到阻碍。要想发展地区的教育事业,除了政府财政拨款外,应该不断强化地区的教育费附加征收制度,并让该制度不断完善,这样能保证教育事业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教育费附加征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税收,这种费用具有强制性,同时还有稳定性和无偿性。
(3)不断增加校办产业收入
辽宁省目前的校产收入,形式还是多样的,校办第三产业,学校计划外自行办班,校办工业,校内劳务输出,学校有偿转让和出售科技成果等都是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校产创收如今在众多学校十分普遍,这种活动的兴起,能更好的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在强化学校功能同时,也能为国家减轻负担,非常适合现在社会形势下的学校,能大大提高学校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转变以及实际能力,强化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教育费的投资效益分析
教育可以促进生产,改变人的观念和认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这就是教育事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而教育的完善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使他们不仅能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科技,也能很好的使用现有的工具,进行改变和创造。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二、实现辽宁省教育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思考
辽宁省目前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教育资金不够充分,缺口比较大。因此,必须在教育投入项目上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让人们的行动受到管理和约束,让教育投入可以依法可循,以保证教育投入事业取得良好的效益,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我们要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它们。这种复杂关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经济体制、经济环境、人的认知等等,本文分析了当前辽宁省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使我国教育能够健康平稳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磊,基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分析[J].统计教育,2015.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民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研究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高职教育发展,引导高职教育跨区域合理流动,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和高精尖技术人才,这是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基本途径。高职教育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充分结合地区特色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可行的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人才。高职教育要贯彻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一、高职基础课程建设应该结合地区特色来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高职教育应该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高职教育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转到统筹区域发展的轨道上来,高职基础课在这条道路上具有关键和指向性的作用。
首先,基础课程建设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我国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的高职教育,中西部和东部、沿海和内地同样发展不协调,体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理念落后等方面。为此,高职教育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整改,调整基础课程的设置,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中西部的工业设备陈旧,技术薄弱,要求本地高职教育为改变落后状况而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教育模式,使教育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高职教育发展,引导高职教育跨区域合理流动,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和高精尖技术人才,这是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共同发展的过程,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不仅是经济、政治的发展,而且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发展。“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去研究现代化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不去探讨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特征等是否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这样的‘现代化’难免要走弯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使所有学生健康成长、增长才智、成为成熟的社会公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努力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体现发展的社会需求,为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高职教育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
高职教育要充分认识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要不断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发展,以节约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方式进行发展。这要求高职教育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来提出新的教学内容和模式。高职教育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获得尽可能大的教育效果。
高职教育要贯彻以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划分,倡导环境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高职教育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关系。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发展为指导,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的培养理念。这种理念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
高职教育要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是工业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保证。
高职教育要理解新型工业化中“新”的含义,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发展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
总之,高职教育要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辅相成,要充分结合地区特色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相一致,不断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可行的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遵沂.让哲学走进人们心中[N].人民日报,2005-11-25.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