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部分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部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材分析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无论从种类还是功能都比之前有更多的样式,并具有更快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硬件有关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日常化、集成化、工具化的发展趋势。在计算机硬件新的发展阶段,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原理,熟悉各类硬件接口技术,懂得计算机硬件产品的基本运行方式,是各学科各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中重要的一个教学和实践环节。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公共基础课程,也适合非理工科的其他专业学生选修。该课程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硬件发展、熟悉硬件原理及接口技术的主要课程。
1课程现状和问题分析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将微型计算机原理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精简整合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并明确提出了该课程是针对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类本科生设置的6门典型核心课程之一。
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确定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建议面向电类专业授课70学时,实验20学时;面向非电类专业授课48学时,实验10学时。[1]
课程名称及学时上的变化,一方面显示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机硬件类课程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在大学课堂上如何引入计算机硬件公共基础课程还存在争议。事实上,计算机硬件类课程在实际实施中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导致全国大多数高等学校没有开设此类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开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学校往往由非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开设并讲授,不归属于计算机基础教学范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课程定位不清晰,学时很难落实。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如果作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应该主要放在大二,兼顾大三授课,面向没有数字电子基础的学生,作为选修课,以32学时为宜。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主要面向大三、甚至是大四学生开设,学时数量超过60,甚至在90,还需要数字电子方面的先导课,很多高校在学时、先导课等角度都无法将该课程编排进教学大纲。
2) 现有实验条件落后,学生难有兴趣,硬件投入较大。传统授课中,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所安排实验需要借助定制的实验箱完成实验[2],而实验箱的投入成本较高,新实验开发受限,使用效率较低,教师和学校往往都没有热情开设该课程。另外一些课程仅以汇编语言或单片机技术作为实验内容,技术广度不足,仅适合小部分特色专业。
3) 教学内容落后,教材急需建设。无论是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还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讲授内容仍然以计算机专业的80x86、汇编语言、可编程接口芯片等内容为主,没有结合计算机硬件近10年来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展。由于课程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很难符合学生们的学习预期。纵观5年内新出版的相关教材,所讲授内容的绝大部分与10年前(2000年左右)教材的教学内容一致,教材改革和建设需求迫切。
本文从面向大二兼顾大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整理了2005年后出版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相关教材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客观还原已出版教材现状,寻找教材建设的薄弱环节和问题,从而为进一步教材建设理清思路。同时,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改革情况,给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够为计算机硬件类公共课更为广泛的进入大学课堂提供参考建议。
2教材情况概述
为了全面还原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材建设情况,我们对2005年之后出版的相关教材进行了汇总,合计34本,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34本教材来自于13个出版社,其中,正式本科教材26本,教学实验指导书等教辅类教材6本(本文后面使用表示表1中第N本教材),高职高专教材2本。后面,我们将主要对本科和高职高专共28本教材进行分析。
3教材分析与问题汇总
3.1教材组织和定位分析
课程教材定位指教材的受众面,我们根据教材介绍中作者对教材的定位说明分成四类:电学为主的理工类专业、非电学为主的理工类专业、非理工类专业、各学科专业(内容难度偏低,适用于所有学科开展教学)。其中存在一本教材划分到多个类别的情况。
表1中教材(含本科和高职高专教材)共28本,根据上述划分,各教材定位如表2所示,其中,高职高专教材由于教学内容较为实用,被划分到各学科专业类别中。
根据教材的不同定位,图1和图2分别给出了教材章节数、页数、实验数的统计值。
从这两个图中可以看出,针对电学为主的理工科类专业(编号为A)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页数最多,章节最多,实验最少(数量为0)。可以看出,目前这类教材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定位中缺少实验内容,内容覆盖面广泛但缺乏实践性。实际中,这类课程是从“微机原理”精简而来,内容变化不大。
针对非电学为主理工类专业(编号为B)的教材章节最少,平均实验数为1。可以看出,这类教材的建设思路是讲授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知识,简单的开展少量实验。实际中,这类专业往往在大三、大四会讲授“嵌入式系统开发”、“单片机”等硬件类相关课程,为此,针对大二为主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类教材在内容上比较基础并为后续课程有所保留。
对于非理工类和各学科专业的教材,章节数量相对较多,实验数量也比之前有所增加。可以看出,这类教材的建设思路是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硬件知识,并有一定的动手训练。实际中,非理工类专业在本科阶段最多能够学习一门计算机硬件技术相关类课程,为此,教材建设思路反映了全面性和实用性。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市面上已有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相关教材主要针对四类不同的受众学生,教材组织上偏重于内容讲解(尤其是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教材),总体建设思路还停留在讲授计算机原理的阶段,无法体现当今计算机硬件日常化、集成化、工具化的发展趋势。突出问题是教材配套实验很少,实践性差。
3.2教材实验分析
表1中28本教材和6本实验指导书一共记录了109个实验。根据各实验特点,我们将所有实验分为四类:实验箱实验、芯片实验、汇编语言实验和PC机实验。各分类描述如下:
实验箱实验:指依托于特定实验箱的实验,针对该课程的实验箱往往是从其他课程的实验箱中裁减下来的,种类较多且良莠不齐,没有公认的标准;
芯片实验:指基于单片机或者接口芯片的实验,包括:8051系列单片机、计数器芯片8253、定时器芯片8254、并口芯片8255A、中断芯片8259A、DMA控制器芯片8237A等。这类实验专业性强,应用性差,适合特定专业或者大三以上的学生;
汇编语言实验:指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编程训练不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这类实验尽管能够让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一定了解,但程度有限;
PC机实验:基于PC机的实验,包括:model安装、存储器测试等。目前,这部分实验内容受到学生喜爱,可以锻炼实际能力,易于推广,但如何让学生了解到CPU、存储器等核心部件内部的工作原理,需要创新性设计。
图3给出了109个实验在组织结构、运算控制器、存储器、IO和其他等6个方面的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实验都集中在IO方面,反映出这部分实验内容很重要,也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相比较而言,实验箱类和PC机实验能够覆盖到计算机硬件的各个部分,而芯片实验主要针对IO,缺少对运算控制器、存储器等其它部件的覆盖,汇编语言实验主要针对运算控制器。
图3教材中实验的分类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汇编语言实验和芯片实验数量较多但比较重视接口,无法让学生对计算机各组成部分有更深入的理解。实验箱实验针对性很强,但前期投入大,灵活性不强。我们认为,随着PC机的广泛应用(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台PC机),基于PC机的创新性实验是该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时,这类实验还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并激发学习兴趣。
3.3教材内容分析
对于教材内容,我们主要分析和汇总讲述的重点知识点,还原现有教材的主要内容组织。全部教材为28本,其中4本(、、、)没能找到原书,为此没有统计在内。表3给出了24本教材中知识点的排序。
从表3可以看出,所有教材都有存储系统内容的讲授,大部分教材(19本)都包括汇编语言,18本包括80x86,半数以上教材都讲授了8259A和8255A等内容。图4给出了这些内容在原书中平均的页数,可以看出,汇编语言、80x86、单片机等内容都超过了25页,在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此外,8259A和8255A等芯片的讲授内容也在10页以上,成为某些教材的重点授课内容。
纵观2005年至今出版的全部相关教材,《计算机
硬件技术基础》教材还是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汇编语言》等课程的内容简化为主,仍然以很大的比重讲授80x86、汇编语言、单片机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某些专业十分必要,但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来说,这些内容相对陈旧,而且无法与计算机硬件的最新发展相结合。
教材具有教学的引导作用,在教材建设上,这种内容组织方式的落后需要引起重视。
4教材建设建议
4.1教材定位建设
我们认为,面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名称确定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比较合适,表明教材内容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内容,以全面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为主,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应结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际情况,以32学时(含6~10实验学时)为宜,适度扩展到54学时,实验学时扩展到12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25%)。这种学时设计有利于各学校将该课程以校公选课、通识课、实验课等形式安排到教学大纲中。
针对大二学生的教材,前导课程为计算机基础(或者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计算机基础类公共课程,不需要学习数字电子等课程。教材内容适度增加相关的数字电子知识。
教材应该充分利用该课程特点,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兴趣为根本,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们主动学习教学内容。为此,在教材设计中,应该以实验建设为导向,注重让学生们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为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其他硬件技术和实践硬件设计打好坚实基础。
过去十几年来,在计算机硬件相关课程讲解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关心接口技术,并引导学生们在该方向进行实验。随着计算机硬件种类、功能和应用程度的增加,我们认为,学生们应该综合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理解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而不是侧重某一方面。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验实践后能够分析新技术和新方法在整个计算机硬件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4.2教材实验建设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应该更加重视实验建设,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硬件的基本概念。[3]为此,我们建议教材中的实验能够覆盖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各个领域,并且能够有一定趣味性,以了解基本的硬件原理为主。
与此同时,教材中的实验应该能够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设计创新实验,将数字消费类电子产品(MP3、手机等)、互联网、物联网、蓝牙、PC外设接口等融入计算机硬件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兴趣,同时适应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掌握对计算机硬件的正确认识,并解决一些基本实际问题。
在这里,我们建议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和提高实验两类,以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经过北京理工大学2010年的教学反馈,表4中的实验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各院校建设计算机硬件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结合学生兴趣,我们基于PC机和少量配件设计了一些候选实验。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验设计完全能够创新性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掌握更为实际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并通过实践理解计算机硬件基本原理。
候选实验包括三类:测试类、开发类和操作类。例如:存储系统性能测试(测试类)、CPU和GPU性能测试(测试类)、BIOS定制刷新(开发类)、串口短信收发(开发类)、并口液晶点阵控制(开发类)、基于PSOC的物联网结点(开发类)、计算机认知和组装(操作类)等。
4.3教材内容建设
在教材内容建设上,我们认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应该全面讲解各类计算机硬件原理,以理解计算机硬件部件功能为主,注重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运行规律,并结合实际硬件器件分析,以不变的理论应对万变的计算机硬件产品。
为此,教学内容 以“基本概念+基本部件”方式组织,例如:存储系统与存储器,其中,存储系统是基本概念,理解起来有一些抽象,需要课堂讲授;而存储器(内存等)则是基本部件,学生们平时接触较多,通过适当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不仅可以很快认识硬盘、Flash存储器、光存储器等设备,还可以通过测试类实验了解各设备的工作速度和基本模式,易于将存储系统和实际硬件有机的关联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是近年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难点问题,《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教材更是教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合理定位该教材,并有效地选取适合高等院校开展该课程的内容是我们的进一步工作。在回顾2005年后出版的34本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验证了该课程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我们将在2011~2012年度北京理工大学的教学实践中检验教材建设的初步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7-183.
[2] 邹逢兴. 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2):81.
[3] 嵩天,李凤霞.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0):65-68.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to Textbooks for Computer Hardware Fundamentals
SONG Tian, LI Fengxia, SONG Danda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2
关键词:考研;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2009年以前计算机考试是各个学校自己命题,根据各个学校对考生的要求和学校老师的研究方向确定不同的考试科目。一般从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这四门课中挑选两到三门来考。不同学校的试题难度相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存在有非客观的因素。为使学生在计算机专业课考试中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教育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统考科目。众所周知,计算机学科整个课程体系粗略可以分为软件理论和硬件理论两部分。“数据结构”是软件课程的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课程的基石。在这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操作系统讲述的是如何使计算机展现给用户强大而易用的功能。随着网络应用的兴起,计算机网络运行基本原理也显得越发重要起来。因此,将这四门课被选定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考查的课程还是比较科学的。计算机专业考研统考给我们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 “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大纲解析
1.1大纲考查目标
首先我们要知道考研大纲的考查目标,大纲中明确指出了课程的考查目标为:
(1) 理解单处理器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
(2) 理解计算机系统层次化结构概念,熟悉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界面,掌握指令集体系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现方法。
(3) 能够运用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有关计算机硬件系统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分析,并能对一些基本部件进行简单设计。
1.2大纲解析
从大纲的考查目标以及近两年的真题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传授有关硬件设计的课本知识,更要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结合,将知识综合灵活运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硬件系统方面的3种能力: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主要通过对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组成及运行原理的分析、讲解和配套实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级认知能力。通过对数据的机器表示、运算方法及运算部件的组成等知识点的讲解和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运算特征;通过指令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汇编级的结构特征和基本操作描述方法;通过存储系统的详细讲解和实验,使学生能从容量、速度和成本的角度理解多层次存储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CPU及控制单元的功能和结构的详细分析,结合指令执行控制的深入讲解和实验,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指令执行的实质和控制单元的基本实现方法;通过总线、输入输出接口及外部设备等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内部、计算机系统与外部的交互方式。
2教学方法探讨
2.1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对大纲及其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分析来看,“计算机组成原理”考研大纲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各部件的内部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以及相互连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的整机概念。也就是要求学生既能够从全局或宏观的角度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又能从局部或微观的角度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过程和交互方式。任课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在课程知识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清晰的脉络和思路,这对学生全面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并实践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微观层面掌握课程知识单元、从宏观层面建立该课程知识体系,进而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1]。
在实践中,我们从知识与能力两个层次,课堂与实验两个环节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与实验体系进行了详细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教学思路,建立了一种从整体功能推进到局部组成、从微观实现抽象到宏观结构的层次化课程内容设计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分析功能需求、探讨解决思路、总结功能特征、介绍设计与实现细节的教学内容展开模式,分别对存储系统、计算单元、控制单元和输入输出系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贯彻局部组成体现整体功能、微观实现体现宏观结构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同时突出“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两条主线。
2.2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甚至老师认为各硬件课程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互不相干。有的教师讲到的知识点如果用到了前导课程的知识,很多老师在这里就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将前导课的知识点和本课程衔接和过渡起来,而知识之间的贯穿、联系去靠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内容对同学们对旧知识的加深和对新知识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明确将这种衔接和过渡告诉学生,学生才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严密完整、一环扣一环的硬件体系[2]。
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级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运算部件、存储系统、指令系统、控制单元、整机硬件系统的设计方法等知识的讲解,结合相应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理解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上,可通过课堂讲授、课后练习、配套实验等形式分层次实现。如课堂讲授可重点介绍系统和部件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等内容;课后练习可进行框架性设计;配套实验可围绕规范、典型的模型系统,从功能部件的实现开始,直至最终设计出一台具备基本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支持有限指令集的计算机设备。从而达到验证功能部件和系统的功能,掌握必要的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工具及仿真环境,体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相关硬件设计技术与方法等目的。
课堂教学和实验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学生认知和设计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系统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其技术发展的分析和探讨,体会在特定的技术条件下的创新思维;针对计算机硬件系统面临的新问题和新需求,结合新技术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引领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集成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编译技术等课程知识内容的综合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基本创新能力。
3教学方法实践
在教学中笔者还有意识地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3.1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组成原理”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很多工作过程都发生在芯片内部,看不见也摸不着,内容很抽象,而且电路图、时序图也非常多。如果总是空讲或是单凭老师在黑板上画是远远不能满足授课需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充分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上课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同学们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要讲解CPU执行指令的时候,最好制作一个能反映 CPU每一步工作流程的动画,动画生动地反映了计算机指令被执行的详细过程,指令如何流动,数据如何获取,结果如何存放。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直观地获得感性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2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现象或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讲解加法器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ALU内部有加法器,那么有减法器吗?教师进一步引导:补码出现的意义是什么,补码如何实现减变加?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把前后两个看似孤立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3类比教学
类比教学是在授课过程中将一些概念、策略和思想等与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进行关联、类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内容、抓住关键思想。例如:为了便于理解指令寻址方式,用生活事例类比:你想找张三,如果张三与你在同一办公室,在办公室可直接找到他,这相当于立即数寻址;如果张三与你不在同一单位,但你知道他的家庭地址。根据地址到张三家可以找到他,这是直接寻址:如果你不知道张三的地址,但是你知道李四的地址,而李四知道张三的地址,可以通过李四找到张三,这就是间接寻址。再如,把存储层次中的映像规则与阅览室的位置分配进行类比;把局部性原理与衣柜里存放什么衣服以及电脑的桌面放什么图标相关联;把流水线技术与工业流水线进行类比等[3]。
还有在讲述计算饥存储系统时,学生对Cache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不能准确把握,此时可以列举:假没学生要找一个同学的电话号码,一个途径是从整个城市的电活号码薄中去查,另一个途径是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讯录中去查,显然在手机通讯录中去查会快得多。这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在Cache中获取数据会比在主存中获取数据更快,另外也说明了Cache的另一个特点:虽然存储容量有限,但所存储的信息是较常用的。又例如教学总线宽度的慨念,可借助于城市道路宽度来类比说明。
3.4根据教材内容补充最新的实用知识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材的出版周期的不协调,使得教材中部分知识显得较老或过时,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尽量补充一些当前最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新型元器件的介绍。让学生不但能在该课程中学习到理论知识,还能开阔眼界并学习到实用的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4]。如:在讲述内存的存储单元工作原理和读写工作周期时,也可以补充一些与当前流行的计算机内存的相关知识,如SDRAM、DDR、DDRII等,以及内存工作参数如PC150、DDR266、DDRII800等。又如:讲存储器时,也可以补充ROM、PROM、EPROM、EEPROM,使学生在比较中了解这几种存储器的区别和发展历史。在输入输出系统教学中,需要指出哪些技术和设备已经过时,让学生清楚了解输入输出系统的发展过程。同时补充一些当前最新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发展、技术和性能,如 U盘和串行硬盘存储系统、液晶显示系统等。由于这些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相关知识容易吸引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清楚地理解教材内容究竟有哪些实际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一些与实践和应用相关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不再孤立,而能进行关联记忆,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总体来说“计算机组织原理”课程的难度还是较高,在计算机专业课里占到45分。在学习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正确理解大纲的基本概念,掌握概念的一些要点;第二把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不要孤立学习某一部分,要关联起来,因为计算机各个部件之间本来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三要把握重点、难点,主次分清。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摸索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归纳起来就是:通过合理组织硬件课程的知识内容,使它们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充分结合实际,引入当前的许多实例来丰富学习的内容,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使用多种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组成的实际分析、设计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来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不断学习提高,加强学科科研,立足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讲好,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对考研大纲所要求的各个知识点才能更加融会贯通,当然也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 刘旭东,熊桂喜.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7):74-76.
[2] 杨振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08(23):119-120.
[3] 王志晓,夏战国,王凯.《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学改革与探索[J].福建电脑,2009(2):213-214 .
[4] 王勇,黄贤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方法[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22(3):167-170.
Discussion of Teaching Method to the Principle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ational Unified Exams
WANG Ding-lei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篇3
A.D2
B.6E
C.670
D.E2
122.将二进制数111110010转换成八进制数是( )。
A.321
B.762
C.684
D.777
123.由生产厂家预先写入,用户只能读取而无法修改其中的数据的光盘称为( )。
A.CD-R
B.CD-ROM
C.CD-RW
D.RAM
124.( )上的数据一旦断电就会消失。
A.随机存储器
B.只读存储器
C.硬盘
D.光盘
125.微机中1KB的含义是( )。
A.1024字节
B.1000字节
C.1000个二进制位
D.1个字节
126.根据冯·诺依曼原理,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是( )。
A.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
B.磁盘、软盘、内存、CPU、显示器
C.打印机、触摸屏、键盘、软盘
D.鼠标、打印机、主机、显示器、存储器
127.第( )代计算机时代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
A.4
B.3
C.2
D.1
128.第一代计算机主要采用( )作为计算机的功能单元。
A.电子管
B.晶体管
C.集成电路
D.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129.第( )代计算机时代是微型计算机的诞生年代。
A.1
B.2
C.3
D.4
130.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是( )。
A.CAM
B.AI
C.CAD
D.ES
131.下列有关计算机病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宏病毒感染可执行程序
B.Internet病毒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
C.引导区型病毒总是先于系统文件装入内存,获得控制权
D.只有当带病毒的程序运行时,文件型病毒才能进入内存发作
132.下列软件中,不属于应用软件的是( )。
A.Word
B.Excel
C.AutoCAD
D.OS
133.下列不属于系统总线的是( )。
A.数据总线
B.内部总线
C.控制总线
D.地址总线
134.在微型计算机中,一般会将一个物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硬盘,并且约定第一个逻辑硬盘的名称为( )。
A.A盘
B.C盘
C.D盘
D.E盘
135.二进制数01101010等于10进制数( )。
A.102
B.105
C.106
D.110
136.十进制数103等于二进制数( )。
A.01110011
B.01101011
C.01101111
D.01100111
137.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辅助存储器和( )。
A.主存储器
B.输出设备
C.主机
D.CPU
138.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 )。
A.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B.主机和外部设备
C.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D.输入设备和控制设备
139.UNIX系统是一种( )。
A.支撑软件
B.应用软件
C.工具软件
D.系统软件
140.目前,一张直径为12cm的单面单层DVD光盘存储容量一般可以达到( )。
A.2.56GB
B.3.2GB
C.4.7GB
D.5.6GB
141.下列不属于计算机病毒特点的是( )。
A.破坏性
B.公开性
C.传染性
D.欺骗性
142.目前,微型计算机存储容量的是( )。
A.内存
B.cache
C.硬盘
D.光盘
143.计算机在工业自动化方面的应用是( )。
A.数值计算
B.数据处理
C.过程控制
D.辅助设计
144.计算机的发展阶段是按照( )划分的。
A.计算机硬件
B.计算机软件
C.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D.计算机的主频
参考答案:
12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从右往左,四位一组,分为110、1110,因此是6E,选B.
12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从右往左,三位一组,分为111、110、010,因此是762,选B.
12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16页,只读式光盘(CD-ROM),这类光盘中的数据由生产厂家预先写入,用户只能读取而无法修改其中的数据,因此选B.
12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9页,一旦断电,随机存储器中的数据就会消失,而且永远无法恢复,因此选A.
125.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存储器中最小的存储单元是字节,简称B,描述存储器容量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分别有B、KB、MB、GB、TB.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B=1024GB=1024*1024MB=1024*1024*1024KB=1024*1024*1024*1024B.1KB=1024B,因此是1024字节,选A.
126. 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6页,冯?诺依曼结构的计算机必须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基本部件。因此选A.
127.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2页,第二代计算机是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提出了操作系统的概念,出现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因此选C.
128.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参见教材1页,第一代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主要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功能单元,因此选A.
129.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参见教材2页,第四代计算机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是微型计算机诞生的年代,因此选D.
130.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参见教材4页,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简称是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的简称是CAM,AI是人工智能的简称,ES是专家系统的简称,因此选C.
131.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宏病毒与其他病毒不同,它不感染程序,只感染Word文档文件和模板文件,与操作系统没有特别的关联,因此选A.
13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OS属于系统软件,因此选D.
13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总线按照连接部分的不同,可分为内部总线、系统总线、扩展总线;系统总线按照其传输信息的不同,可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因此选B.
134.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若系统配有多个硬盘或将一个物理硬盘划分为多个逻辑硬盘,则盘符可依次为“C:”、“D:”、“E:”、“F:”、“G:”等,因此选B.
13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01101010B=0*27+1*26+1*25+0*24+1*23+0*22+1*21+0*20=106,因此选C.
136.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直接将103除2取余,选D.
137.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和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属于外部设备,因此选B.
138.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因此选A.
139.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系统软件有操作系统、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程序等,常见的操作系统有Windows系统和UNIX、Linux系统,因此选D.
140.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请参看教材P17,120mm的单面单层DVD光盘容量为4.7GB,因此选C.
141. 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包括破坏性、传染性、寄生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因此选B.
14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容量的是硬盘,因此选C.
篇4
1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委档案部门在计算机的使用方面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全河共有综合档案科室160个,保管档案近百余万卷,其中80%以上的档案室都配备了计算机,部分大局院档案科室还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档案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有些单位还上了内部网。委档案馆建立了“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录入档案目录条目20余万条,图书目录库3万余条,期刊全文库有水利及相关专业文献204万篇,初步形成了以治黄信息为主体的覆盖国内水利信息的数字资源体系,并实现了档案信息系统与黄委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连接,可以自动接收和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文件,这些数字资源已在我委内网上开放,我委办公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委属各单位都可以登录查询。基本实现了档案检索、提供利用、利用统计电脑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黄委档案馆的“治黄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项目完成后,将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Intranet组网技术,充分利用委档案馆的馆藏资源,通过国际互联网(Internet)和虚拟专用网络,建立一个覆盖广泛的增值网络服务平台,建成一个虚拟的综合的数字档案馆和全河档案目录中心,为黄委领导及广大职工提供决策支持及信息服务。这样,既可以提高档案的利用水平,增加档案的馆藏量,实现资源共享,又能使档案管理信息化、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2黄委计算机档案管理人员的状况
黄委现有专职档案人员218人,兼职档案人员498人,专职档案人员中35岁以下的有73人。据了解,在众多的档案人员中至今还没有一名从事计算机的专业人员,只有部分人员参加了黄委系统内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培训班。他们经过学习,虽初步掌握了电脑的基本理论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但也只能完成基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电脑硬件或软件问题还不能排除。也有少部分同志通过实践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但是,随着计算机知识更新的加快,硬件设备更新换代的加快,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实现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我们的目标,这就需要大批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根据档案部门的现有条件,靠引进计算机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档案部门的当务之急。
3如何培养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
根据黄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和档案干部的人员结构,培养计算机管理技术人才要实现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相结合,既要满足当前的急需,又要兼顾中长期发展的需求。
3.1利用委信息中心的设备和技术力量,举办短期电脑培训班
可计划在1~2年内举办三期初级班,让40岁以下的档案人员普遍接受一次电脑基础知识教育,初步掌握电脑基础知识和一般的操作技能,使他们能胜任一般的计算机管理工作。然后举办两期提高班,让有一定电脑基础知识和操作经验的档案人员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电脑综合应用能力。
初级班对象:40岁以下并且未参加过电脑培训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电脑基本知识,掌握操作电脑的基本方法及简单软件的应用。
教学内容:中文录入法、OFFICE办公软件、WINDOWS、电脑著录。提高班对象:参加过初级班学习并且经过一年以上的电脑实际应用的档案人员。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提高学员电脑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的操作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掌握电脑维护的一般技能。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多媒体、硬件维护。
3.2委托高校代培档案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
短期培训班只能满足当前的急需,随着我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部门对计算机技术人才需求会越来越迫切。培训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光靠档案部门的自身力量是不行的,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委托他们为档案部门培养专门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我委档案部门具体情况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目的地挑选档案系统中那些德才兼备、又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年轻干部参加学习,经过系统学习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将来成为档案的计算机管理专门人才。根据黄委档案计算机管理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委托地方高校举办一个电脑应用技术高级培训班。可采取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次集中进行半个月的学习,全部课程在一年半内完成。教学内容应包括:
(1)数据库:数据库基本原理、Foxpro基本知识、运用Foxpro开发应用程序。
(2)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局域网的构造、Internet&Intranet、网络综合布线。
(3)主页制作:HTML简介、FrontPage。
(4)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基本组成原理及结构、计算机故障排除方法,(5)计算机安全防护:计算机病毒及防治,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计算机日常维护。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81-02
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本、专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在计算机学科中起着承上启下和继往开来的作用。该课程主要讲解单台计算机的完整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其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都比较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意识、实验技能。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过教学互动、课后作业、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来完成,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对自身底子薄的学生,及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所以需要对该课程内容加以改革,特别是实验教学,更应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制订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中都会强调培养具有较强的软件和硬件设计能力,但实际教学中,计算机硬件教学却是较为薄弱的部分。主要原因是:第一,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迅猛,但使用的教材、传授的知识却远滞后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兴趣不高。第二,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学生跟着老师走,被动接受知识,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其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挖掘。第三,由于实验经费、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设备更新速度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策略
(一)精选教材,组织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多为清华大学出版社王诚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唐朔飞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王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与机构》等等。我们针对学生特点和课程特征,多年来采用清华大学出版社王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与机构》,从第2版一直使用到第4版。这些书籍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知识点环环相扣,有利于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以冯・诺依曼结构为主要线条,分别讲解计算机的五大基本部分,按照自顶向下,由表及里的层次结构向学生逐步展示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的构成和原理;同时教材从整体到部件,再从部件到整体,使得学生对“整机”概念加深了理解。
(二)形象教学,启发学生
计算机组成原理中有很多难理解的概念、专业术语和重要部件工作原理,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实例做类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模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抽象的模型变成具体的、实际的模型。比如CPU中指令的执行过程,在时间上依靠时序控制,空间上用不同的部件区别,学生很难形象理解,大脑里形不成具体的模型。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利用flash或Dreamweaver制作CPU中指令执行过程的动画,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模拟实验,学生在大脑里清晰地构造出了CPU的模型、指令的运行过程和微程序的控制方法。通过对多届学生的统计调查,这种方法对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很有效。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该门功课的积极性,产生学习计算机原理课的动力。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计算机原理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要使课上学生有所求,有所得,就必须加强预习,带着问题预习,在预习中找答案,再找出新问题,再带着问题进课堂。比如讲解硬盘的接口时,提出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接口?SATA接口的传输速度为什么比PATA接口的快?PATA接口为什么不再使用?这些问题留给学生讨论,课堂上让学生讲解,教师最后总结。课堂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师交流的场所,是学生解开问题疑团的场所,是学生获取并建构知识的场所,利用课堂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建构,得以系统化,得以应用,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以学生认真预习新知识、体验新知识为前提。
(三)加强实验,培养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必须选择性能良好、合适的实验设备,再辅以先进的实验手段。我校多年来一直使用清华大学研发的实验设备,从tec-2到tec―xp,由于它功能齐全,既是8位机又是16位机,既有组合逻辑控制器又有微程序控制器,还有自己的监控程序和指令系统,是一台真正的计算机系统;tec―xp的缺点是工艺复杂,有100多个发光二极管、100多个跳线短路开管,预留学生自己可以扩充的硬件区域少,所以入门较难。我们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实验教学中,运用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自行研制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配套的实验教学课件。课件具有演示直观、动态感强的特点,易于学生理解;能完成实验的动态显示和模拟仿真,满足了课堂所需要的实验要求,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设计能力。
逐步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教学时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实验元器件开放)。允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及自己的专业特点、时间安排或兴趣爱好提出实验题目、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构想,并可在一个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和可灵活选择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构想,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和支持他们开展有意义的实验研究。设置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四)加强科研,锻炼研发能力
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和科研创新热情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调查统计有20%的大学生有科研创新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我系部分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研发了《基于vc++的计算机原理虚拟实验系统》。该项目利用高级语言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需的实验项目。在研发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要深刻理解计算机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同时要结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功能、实验教程的设置。这一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兴趣,鼓励广大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的“创新”课题,发挥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五)网络开发,交互教学
篇6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教学管理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生源日益紧张、竞争更加激烈的大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为了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当前,有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对教学管理中如何融入信息化思想认识不到位,各种管理软件使用不深入,人员配置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等等。针对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领导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
高职高专院校从学校领导到各部门工作人员,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统一,要把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作为一项中心任务去对待,不能敷衍了事,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要认识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如不进行信息化建设将落后时代潮流,落后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而被社会所抛弃。学校主要领导要提高对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学校可以成立教学管理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牵头,教务处、各系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管理部门、人事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对学校的信息化管理进行研究和部署,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制度。各职能部门对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的部署和安排要全力配合,对本部门所承担的工作要明确专职管理人员,从上至下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形成一个加强工作交流,汇报工作问题,理顺工作关系的有机整体。学校管理者和各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合作,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协助解决,对重大困难,院校主要领导要亲自出面,及时协调解决。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只有从思想上形成高度的统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团队,保证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共进,才能将教学管理信息化落到实处。
2配置人员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保证
信息化管理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是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精通、勤于奉献的管理队伍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高专学校要优先优质配置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一是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领导工作小组要针对本校的特点,对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配备进行专题研究,提出配置人员的方案,由学校人事部门和教务处负责落实。二是对信息化管理人员从调配和引进两方面着手,针对具体工作的性质和要求,考虑业务熟悉程度和操作技术的娴熟,由于信息化的支撑在信息技术,要重点考虑计算机专业人才。三是注重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的知识与技术更新。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思想理念与先进技术在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使其接触最前沿的思想与技术。高职高专院校要将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常态化、制度化,实行不间断培训上岗。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学校可在每年寒暑假聘请计算机专业公司技术人员帮助培训,针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公司提出需求,修改后台系统,同时请此项工作的优秀人员培训其他人员,相互探讨与激励。学校还可以将本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派出去培训、学习和观摩,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术。教学管理信息化人员也应该加强自学,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更新。
3购置设备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软硬件设施设备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院校要使信息管理在教学管理中广泛运用与创新,就必须加大投入,购买先进的硬件设备与相应的软件程序,有条件的院校要鼓励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和信息化操作人员)针对本校的实际,自己开发相应的有关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软件。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都配备有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有的高职高专院校配备的计算机还比较先进。院校购置计算机硬件,不是为了显摆,而是要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然而高职有些高专院校对软件的开发与建设却有待加强,基本上只有一种管理软件。现代信息社会,计算机已不是稀罕工具,因此我们在强调硬件的同时更要着眼软件,软件才是信息化的灵魂。
篇7
一、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状况论文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在校学生数成倍增加,教学资源趋于紧张,基础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相应减少,这就使教师很难把握学生的特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各高校就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小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根本的转变。
二、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加大硬件投入与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学法研究和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鼓励年青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参加全国各地区的教学研讨会等举措,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水平,满足学院各个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
(2)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
应用能力。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意见”的精神,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的办学特点,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把专业课与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这样各个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将原来42学时的理论课和一周的集中实训课,改成26学时的理论课和二周的集中实训课。在26学时的理论课中,针对专业的不同,有选择性地讲解三部分内容,一是计算机发展与信息技术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及不同应用领域的特点,了解信息技术理论的基本概念,在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应该具备的防护意识;二是计算机系统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内数据的表示与存储方式,计算机各基本部件功能和技术指标,了解常用外设的功能和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功能等;三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部分,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等内容,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习程序设计打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掌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为学生过级考试创造方便条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基础上,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安装、设置和使用,并能处理计算机系统常见的故障;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设置和基本使用方法;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Internet网络的使用与设置,以及网页设计、网站建设;解压缩软件以及病毒防范软件的使用等常用工具软件。在二周的集中实训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实际动手能力。
(3)加强计算机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编写程序、
解决专业问题能力。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难学、不易掌握,有的学生甚至选择了放弃。这是因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程序设计相关的课程有很多,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犹如盲人摸象,只是单纯地注重某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句、语法和一些细节,缺少对计算机整个知识体系结构把握,课程基本上是以高级语言自身的体系为脉络展开教学的。由于我们在计算机基础部分已经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了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并进行了有机地组合,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的存储原理、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的基本概念,以及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这样对非专业的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计算机语言学习过程中,要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走好关键步,尤其是第一次课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第一次课开个好头对整个课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讲清楚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哪些内容要详细讲解,哪些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学的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要努力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重点要放在解题思路、算法设计、编程构思上。这样,就不单单是要学习编程语言本身,而是要开阔思想,打好一种思维的基础,并能把编程语言作为有力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算法。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类似猜数游戏、中国福利彩票电脑自动选号等联系实际比较强的一些专业实例程序。在编程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组内进行研究、探讨与合作,组间进行监督,提高程序的完善性,让学生考虑问题能够更全面、更细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一周的课程设计中,选题要广泛,尽量选择与专业相关的题目,教师对选题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精心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设计的成果要进行演示并认真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课程教学实际要求,目前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通过投影仪将教师操作过程及相关知识投射到大屏幕上,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了传递信息的容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留给学生的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同时,学习过程仍然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地调动起来。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精心备课,组织好教学内容。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1)归纳总结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应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连续性,经常总结所学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逐步剖析,讲解其中所含知识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3)互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穿插师生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的形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启发式教学法。根据知识的相通性和连贯性,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拓展知识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5)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分析并完成任务,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网络化教学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提供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E-mail、BBS等方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而且也将教师从低层次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5)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目前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学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两门必修课程外,各个不同的专业还都有相应的后续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学习不断线,有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大多数同学的兴趣爱好,我们选择开设了Visual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与应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公共选修课,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许多同学在学完公共选修课后,一直坚持深入学习,部分同学还将所学的知识用于毕业设计。
(6)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教学的突出特色之一。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的职责一定要明确,要采用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上机目的,设计出上机任务,要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评性,应要求学生在上机前设计出自己或小组的上机步骤。在上机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他们各自按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设计任务。指导教师要活跃上机课的气氛,创造相互协作的氛围,学生有问题能及时提出、能交流。实验结束后,教师必须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发动学生互评。每位学生必须记录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于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学效果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7)改革考试方式、方法。目前,许多高校都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考分离的考试系统,利用考试系统,能保证考试高效、科学、公平、安全。考试时,计算机在局域网环境下随机抽题,现场评分,变传统的笔试和部分上机编程考试为全面上机考试形式,真正做到了教考分离,促使学生平时多上机、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一门科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就要有一批敢于吃苦、勇于奉献、个人魅力十足的教师,依托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走入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满足21世纪信息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莉.漫谈计算机基础教育[J].计算机教育,2007(1).
篇8
【关键词】林业企业;核算;会计
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反映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核算体系。从日益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引入新会计制度指导构建新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忽视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
会计电算化它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配套设施、会计电算化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以及赖以输入信息的原始凭证。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是指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的社会环境总和。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以及意识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会计电算化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会计电算化必须具备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会计电算化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些企业存在着只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现象。如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没有建立和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也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微机记账只是手工记账的重复,从而缺乏有效的管理。
2.会计核算中企事业不分
现有国有林场被定位是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国有林场不仅要保护、发展公益林,而且同时要经营商品林,国营林场公益林的经营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财政一般无财力投入,无法保障公益林的正常经营,实际上是国营林场无偿地以经营商品林所得的经济收入来补贴。
3.林业企业核算偏差大
现行林业企业会计的收益部分只计算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而且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了某些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二、完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建立系统内部网络会计
森工企业目前实现的电算化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人们的思维观念只停留在计算机核算仅仅是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速度和效率方面,并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致使现有的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森工企业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应该是:在会计工作效率提高和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因此森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二)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设置“环境资本”来反映企业对拥有的自然资源所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情况。环境会计活动既与森工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又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纳入森工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应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统一,这是实现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的要求;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根据“生态利用”原则,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因此,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23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进入了平常百姓家,正以不可逆转的强大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然而计算机的大量应用就诞生了计算机维修维护这一重要岗位。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计算机维修维护是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岗位之一,而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经过多年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做法与大家分享。
1 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实训内容
为合理安排实训内容,充分利用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到市场进行多次考察,了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实训教学内容的安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结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职业技能标准,经过多次论证,我们将实训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1.1 计算机硬件设备认知及拆装。实训内容:对计算机各种档次的基本部件的认知:主板、显卡、内存、CPU、光驱、硬盘、机箱和电源等;以及系统外部设备,如: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键盘、鼠标、数码相机、UPS电源等;并掌握各部件的拆装、连接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1.2 常用系统软件安装及工具软件的使用。实训内容:WINDOWS 7、WINDOWS XP、 WINDOWS 2003等常见操作系统的不同的安装方法;打印机、显卡、声卡、网卡等各种设备的驱动程序的安装方法;常用软件:优化大师、杀毒软件、OFFICE 2007、OFFICE 2001.3 暴风影音、WINRAR、ACDSEE、虚拟光驱、ghost、NERO等的安装与使用;现在常见的克隆系统安装光盘的系统克隆方法;以及系统的备份与恢复的方法步骤。
1.4 微机维护与维修:实训内容:不同BIOS的设置方法;硬盘分区及格式化的方法;CPU-Z、MemTest、鲁大师等计算机常用检测工具的使用;常见主板故障判断和排除;计算机故障诊断卡的使用, CPU、内存常见故障检测与排除;计算机硬盘、光驱等故障分析与排除;整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定位与排除的思路与方法等。
2 充分借助于多媒体教学 ,提高实训效果
我们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把实训的场景、知识及过程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同学们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为此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以往我们在讲授“计算机组装”时,往往是拿一台计算机放到讲桌上演示拆装的过程,一张小小的讲桌学生里三圈外三圈围着观看,前面的同学还好些,后面的很多同学根本看不见教师拆装的过程也就没有了兴趣,分组实训时还的重新讲解,老师累的要命可是实训效果却很差。为此我们借助与现代化的影像设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每一步的安装过程都通过数码相机将其拆装过程录制下来演示,将视频信息投影到大屏幕将操作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重要的环节通过视频软件加上字幕暂停后着重讲解,这样使学生有一个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的印象,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维修维护操作要领、操作步骤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同时将视频信息拷贝到分组的的微机上,实训时如果同学们某个步骤还不够明确,可以自己查看视频、反复观看直到掌握为止。采用这一方式方法能够使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技能和技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对计算机各部件的观察力、直觉形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方便。
在进行计算机常用测试软件的教学时,借助于屏幕录像专家、利用大屏幕多媒体教学系统,将操作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录制操作的过程。讲解演示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操作,然后把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一些简单的个别问题可当场指导帮其掌握;认为比较难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然后再让解决问题比较好的同学进行示范,其他的同学看自己的操作方法与示范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虽然达到了相同的效果,对比一下那个更简单。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 “案例教学法” 和“探究学习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成为一个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探索方法、训练创新思维的过程。
我们选取了一些能实践教学的案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启发学生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加并加以分析研究,使学生在不同条件下、采用不同方法引发不同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作出判断并给予解决。如在进行计算机整机故障分析与排除时,先将内存松动,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预设故障点),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思考和讨论,寻找解决排除故障的方法。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各抒己见,讨论的非常积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到了各种各样原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实验检验逐一排除。直至找到了故障原因并圆满的解决为止,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的机会,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能力,我们创造了多种途径进行实训教学,使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训教学做到校内和校外、课上和课下相结合。
(1)利用暑假期间到科技市场参观:暑假期间让同学们自由分组到科技市场参观,这样不但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很多计算机企业对我们的学生非常热情,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交流,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差距,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更加迫切的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计算机公司合作:我们与联想电脑、惠普电脑、清华同方电脑在县城销售处签订了合作协议,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周末时间无偿到企业实习工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起进行计算机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在实践的同时得到技术人员的指导,同时进一步锻炼了同学们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3)无偿服务——开展献爱心活动:为老师师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的计算机进行无偿维修,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这样不但为学校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而且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篇10
关键词:四六级网考 网考部署 网考实施 规范性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Chen Hua, Fan Erpe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Since 2008,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has participated in organizing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for about 20 times. Examination scale is tending towards stability an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relatively mature. Tak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ployment and implement mechanism of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and summarizes the encountered fault phenomenon and the solutions.
Key words: Internet-based college English test; deployment; implement; standarlization
在基于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培养的先进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新时代完备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应运而生。教育部高教司在2006年提出四六级网考的设想,并得到教育部批准立项。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2007年起,研究开发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四六级网考自2007年起在高校试点,试点范围从最初的几所高校逐步推开并达到稳定。到目前为止,共有152所高校的214 551名学生报名参加四六级网考(数据由负责四六级网考系统的希普公司提供)。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是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项大规模标准化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进行评价,并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1],这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于网络的标准化考试系统,必将从语言测试理论研究和大规模考试的实践上提升我国语言测试在国际上的地位。
自2009年10月起,我校积极参与网考试点工作,到目前已参加20次,报名人数总计15 014人。随着网考的展开,我校近6次网考规模已趋于稳定,报名人数在375人左右(受限于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规模)。
1 网考部署与实施
目前,四六级网考进入常态化,每年4,5,10,11月各一次。同时,教育部也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进网考试点,形成定制后,将每月举行一次。网考规模将根据学校申报情况而定,每个考点根据考试资源组织报名,建议考试人数在100人以上。另外,由于网考涉及设备投入和技术保障工作,相应的费用也有所提高。以北京地区为例,四六级纸考费用分别为15元/考生和17元/考生,而网考费用则为65元/考生(自2012年起)。其中,考点考务管理费用25元/人.科,其余考试费汇入希普公司指定账户。
凡是具备网考硬件条件的学校都可以通过申报来参加并实施网考。我校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国内较高规格的计算机实验室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团队,已经多次参与四六级网考,积累了丰富的网考实践经验。笔者以我校为例,对网考部署和网考实施作详细的介绍和说明。
1.1 网考部署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系统从整体流程上分为四大组成部分:数据中心、考区服务器、考场服务器和考生客户端。数据中心作为整个施考系统的中枢,主要负责考试计划的制订,考试数据的以及全国成绩的回收等工作;考区服务器是全国数据中心和考场之间的数据传输枢纽,在整个施考系统中属于分层机构;考场服务器是整个施考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管理考生考试终端,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应急问题;考生客户端是直接面向考生的操作平台,考生登录客户端参加考试。
我校校本部共有10间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学生机412台(10%备机,即41台),平时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为了日常教学和网考的并行开展,学生机基于还原卡安装双系统,日常开机直接进入教学系统,网考期间则切换到用于网考的第二套系统。考生客户端虽然规模较大,但因为基于已有的语言实验室,所以实现起来相对容易。相比之下,考区服务器和考场服务器作为施考系统的中间控制、管理节点,从购置、部署到正式运行都需要试点高校予以高度重视。我校网考相关的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图
根据希普公司提供的用户手册所述:服务器端除了安装保证安全所需软件,不要安装其他与考试无关的软件。因此,为了部署网考,我校专门购置1台考区服务器和4台考场服务器,软硬件部署见表1。如图1所示,4台考场服务器分为两组,各组负责208台学生机,每组两台服务器,一主一备,主备机间采用双机数据同步备份方案,即当主机宕机后,人工手动启用备机工作。因为考场服务器直接负责施考中考生客户端的管理以及紧急情况的应对,因此对服务中断的容忍程度较低,加之考生考试数据十分重要,双机数据同步备份可以保证即便施考中发生宕机也不会丢失数据,同时避免了由于硬件出现故障而无法立即修复的问题。这种方案可以确保网考无中断、顺利进行。
表1 网考部署的软硬件环境
表1(续)
考
场
服
务
器 服务器型号:HP DL160 G6
CPU:E5504 2.0GHz
内存:2 G
硬盘空间:250 G
局域网络要求:H3C-S5120-52P-SI,千兆交换机
配套硬件:不间断电源/UPS,刻录机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 SP2
操作系统补丁:SP2
数据库:SQL Server 2005专业版
系统组件: Framework2.0
客
户
端 学生机型号:联想启天M4360
CPU:酷睿I5-3470
内存:4 G
操作系统所在分区剩余空间:400 G
局域网络要求:H3C-S5120-52P-SI,千兆交换机
麦克风(耳机):头戴式 操作系统:Window XP SP3
系统组件:Fromwork2.0
分辨率:1 024×768
通信协议:TCP/IP
开放端口:6001,6301,6601,6901,6902
客户端可以正常使用Windows自带录音机录音和放音
1.2 网考实施
网考软硬件部署完毕后,即是网考实施期间的技术保障工作。目前,教育部考委会要求在每次正式考试前一周的周六或周日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因此,相应的技术保障工作在模拟和正式考试期间都需要跟进到位。从时间维度上,考试期间工作内容基本划分为考前、考中和考后三大阶段。考前主要涉及编排、题库和密钥的逐级下载以及各节点处的环境、设备检测工作;考中主要是考生在客户端的答题操作,技术人员则留守各节点处作保障工作;考后即是数据的备份以及逐级上传。网考实施相关的技术保障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技术保障工作流程图
2 故障现象与解决方案
纵然四六级网考具有纸考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考效度信度更高,一人一机一套题的考试方式有效防止学生作弊等。但是,由于网考涉及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相关的故障时有发生。相比于传统的纸考,故障的解决方案也都基于网络设备的操作。笔者对近几年来我校在网考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以及解决方案进行统计归纳(见表2)。
表2 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案统计
3 网考管理的规范性
一定规模的多媒体计算机是保障四六级网考顺利实施的条件之一。为确保一次网考模考和正式考试的顺利进行,语言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人员往往要花3~4周的时间进行学生机软件升级、下载考题和设备维护,因为日常教学和网考准备的并行进行,使得管理人员工作量激增,还经常需要加班进行四六级网考设备维护工作。因为缺乏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一年4次网考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使得四六级网考的报名、考生组织等繁杂的考务工作成了学院教务科的额外工作。为保障四六级网考的基础硬件条件和考务管理工作,应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四六级考试期间集中进行网考组织和有关软硬件准备,对需要予以配合的工作人员进行经济鼓励和工作量计算,全力做好四六级网考规范化工作。
四六级网考系统目前还在不断完善,客户端在网考当中偶尔会出现异常情况,这些事故将影响考生的心情,并加重网考监考的负担。除此之外,服务器端和学生客户端软件的频繁更新加重了网考管理和组织人员的负担。
考试规则和要求还需更加明确化,如,草稿纸能否使用(为了网考考题不泄露,考完回收草稿纸);四六级网考准考证上未提到考试须携带学生证等纸考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由于网考成绩和纸考具有同样的效力,其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与网考相关的管理和准备工作必须严谨而准确无误,任何可能影响考试过程和结果的隐患都必须消除,这样才能保证网考健康、可持续地稳步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
4 结束语
尽管基于纸笔的四六级考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新时代完备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在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推动下,基于计算机的网考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投身于四六级网考,同时渗透日常多媒体教学和课下自主化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先进的英语学习和测试平台,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杨诗春,杨慧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 范姣莲,张璐妮.注重实践教学推进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93-96,151.
[3] 朱音尔,张肖莹.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机考探索与实践[J].外语电化教学,2009(2):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