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办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仅仅培养就业者,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业者。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过分地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侧重于"一技之长",而相应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被忽视。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物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理工类专业的基础文化学科。一个人学了物理学之后干什么都可以,对于学物理学的人无所谓"改行",物理学得好的人特别适合于从事高新技术开发,做创新的工作。在中学阶段的各门课程中,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职业学校的物理课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普通师范类院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习惯于用普通教育的思维来完成。其典型表现是,不能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让学生体验不到物理课学习的意义。其后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物理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物理课的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鸡肋"。在职校学生中出现的上专业课兴致勃勃、上文化课唉声叹气的现象,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物理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如何体现它的课程的基础性?如何在物理课教学中萃取出与学生专业方向相融合、相辅相成的知识?如何通过物理的一般研究和分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向自己的专业领域拓展的思维意识?如何通过对科学的探究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思想品德?这就需要物理课教师应主动强化服务职教的意识,把物理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物理教学要明确课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大课程观念,跳出以学科进行学科定位。目标定位的调整带来物理教学在内容、方法、管理上一系列的改革。
中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与普通高中开设的相应课程不同类别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物理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进行定位,要考虑总体目标,要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从育人的角度来划分阶段,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
二、寻找物理教学与相关专业的切入点,整合教学内容。把现行中职物理教材同各个不同专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整合和筛选,编写出适合某一专业的自编教材。《学记》中写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这就指出了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地改变教学模式,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和方法,让每一堂物理课都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使学生"善学"不怠。本人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物理教学中就是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特点进行选择性教学。例如力学中重点学习力矩,因为汽车维修中很多螺栓都是要按规定力矩拧紧;在气体压强教学中有选择性地添加真空度概念和如何测量真空度,这有利于学生在汽车故障诊断中用真空表去测量进气歧管的真空度;在电学教学中把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与串联电路的分压联系起来。通过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能很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当然,这也就要求物理教师要了解不同专业的专业课是学什么内容,且对专业课要有所了解。为此,我认为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师至少另外能教一门专业课,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三、教师的知识结构要向纵深化、多元化发展。要在物理教学中体现学生所选专业特点和渗透专业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仅仅固守着本门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老师的知识既要向纵的方向深化,又要向横的方面拓宽。还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课堂掌控能力。对自己所教学科要吃透教材,既要有深刻的理解,又要有独到的见解,同时要掌握相关的内容,能够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要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良好的物理专业素质主要体现为清晰全面准确的物理思想、扎实的物理学应用能力和较好的实验能力几个方面,简言之,即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及实验素质。
要和专业课教师多沟通,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对相关物理课的要求,力求在物理课的学习中有机渗透与培养专业综合素质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说,物理课对于机械类、电子类、加工类、数控类、汽车维修类、模具开发类专业来说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物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都和这些专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让物理课教师结合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来讲述一些物理理论、开展物理实验呢?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否则就意味着倒退。
四、创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忽视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美国"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所学的内容往往还不太清楚,然而就在这过程中已经一点一滴地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一种'体会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教好物理课,关键是教思路,教方法,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悟物穷理",自觉地努力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鼓励勤于思考,倡导悟物穷理,就要启发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推论?推论是怎样得来的?我为什么相信它?如果我们把专业知识作为物理课教学的应用和拓展知识,注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可以丰富我们的物理教学、生动我们的物理知识。把物理学知识和学生的专业指示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并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充分体现出物理教学服务于中职教育的意识。
五、加强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多从实验中总结得来,并最终需用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一般对实验有较大的兴趣,希望观察新奇的实验现象,接触较精密的实验仪器,并渴望亲手操作实验。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必须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经常改进实验装置和自制教具以及利用专业课的一些元器件进行实验,力求提高演示效果,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准备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激发起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启发学生从实验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六、开放实训中心,注入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让学生参观实训工艺流程,体会专业中的物理学;参与操作,了解技能、技巧中的物理学;和学长交流,体验物理学的实践性和广泛应用性。启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热情,端正学习态度。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都开辟了思想上的新认识。
七、与企业合作,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于专业岗位。
职业学校可以把物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我每学期在教学中都会安排学生到汽车维修厂去参观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和激发兴趣的过程;是丰富物理学认识、增强科学知识的好机会。如果在这些活动中,物理教师能够和学校相互沟通,学校有目的的安排一些物理老师跟队进行讲解指导,会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锲机。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社会的需求,我们可以尝试与校用人企业沟通,能够在教师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精心准备的前提下,有专业取向、有目的的前提下,由物理老师带队,由学校组织的到工厂实地参观其生产工艺及流程。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体会到物理学在专业学习和工作技能中的重要作用及普遍应用,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学习物理学。
以上这些对中职物理教师给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需要学校为广大中职物理教师提供展现和发展创新的平台,提供创造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篇2
〔论文摘要〕本文对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提出了六条管理策略:改革管理制度,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以制度“活力”化解教师压力;淡化“官”念,树立服务意识,以领导“威力”化解教师压力;尊重关心理解教师,满足教师情感的需要,缓解教师发展的压力;加强沟通与理解,减少校园人际内耗压力;善用激励力量,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变压力为动力;培训、教育、引导,增强教师抗压耐压承受能力。对组织部门实施教师的压力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压力;柔性管理;策略
所谓教师压力的柔性管理策略就是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思想、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应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教师压力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使教师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是教育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用柔性管理方法有效缓解教师压力的策略。
一、改革管理制度,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以制度“活力”化解教师压力
缓解教师压力首先要从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开始,力求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自主、宽松的制度环境。
1.考勤制度松一些。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改变坐班制度,凡没有课的教师,都可以在上午第二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到班。这样,教师就改变了过去“上班、坐班”的呆板机械的工作状态,消除了“怕罚款”的紧张心理。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也不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
2.工作负担减一些。为了平衡超负荷工作教师的心理,学校要对教师的工作量进行调整,如调低教师的满负荷工作量,对超负荷的教师加大课时津贴补助;对学生的作业量、教师的课外辅导次数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对不同资历和水平的教师在备课、听课、作业等教学环节上,做出不同的要求。
3.评价机制活一些。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的评价中多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最主要的依据,甚至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业绩考评、评优、晋升、奖金直接挂钩,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得到好的评价不惜牺牲学生和自己的心身健康。为此,教育系统应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向素质教育回归,同时也将教师从考试压力中解放出来。
二、淡化“官”念,树立服务意识,以领导“威力”化解教师压力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认为,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只是社会分工上的不同,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管理者要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与之建立起一种平等、亲密、友善的关系。这就要求管理者平时要多关心被管理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洞悉他们的思想、感情,多体谅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真诚。另外,管理者要特别注重自身的人格修养,努力做到胸襟坦荡、言行一致、廉洁奉公、不计前嫌私怨、不抱成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校的管理应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学校管理者应淡化“官”念,经常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想教师所想,急教师所急,持之以恒地为教师服务,不以“言”威号召人,而应以德服人。作为校长,只有真正被教师信任、拥护,学校的发展前途才远大,教师才能正确面对压力,克服压力,化压力为动力。
三、尊重关心理解教师,满足教师情感的需要,缓解教师发展的压力
自我实现的人性观认为:效率的最大化不是管理的全部内容和惟一目标,情感需要、发展需要才是管理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一个人性化的管理者应着力创造一个适宜人性张扬的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尊重教师的劳动、创造、需要,着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环境。要爱护、保护、关心教师,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当教师的利益受到侵害或教师被误解时,要敢于直言和大胆维护教师权益,严肃处理侵犯教师身心健康的现象。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公平需要,营造公平的环境,做到考核评价公平、物质分配公平、奖励惩罚公平、发展机会公平,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再次,必须重视教师的发展需要。学校管理不仅要做到“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依赖人、满足人、发展人”。工作上,依靠他们,充分授权,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在“挑大梁”,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展示个人的特长;学习上,支持他们,使他们获得再提高的机会。
四、加强领导、教师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减少校园人际内耗压力
在学校中构建良好、畅通的沟通渠道,有助于思想统一、信息共享,减少心理隔阂、缩短人际距离。沟通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渠道。领导与教师加强沟通,有助于减轻其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减少对自我角色的不确定性。同事间的沟通可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猜疑,加深彼此间的感情。很多人际关系紧张往往是由于缺乏沟通与理解造成的。因此,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一点,即管理不善会成为压力生成的重要根源。如管理者设立不现实的目标让教师去完成,或者没有同教师进行充分交流,没有认真倾听教师的声音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一些本可以避免的压力。所以管理者要创设良好的氛围,加强人际沟通。竞争虽然不可避免,但要尽力维持教师间良性竞争的关系,避免恶性的不正当竞争。如开设教师论坛、举办教师联欢晚会,开放校园网站聊天室、博客、校长信箱,举行学校领导与教师代表恳谈会议等活动,使之成为学校领导与普通教师之间沟通的重要渠道,能起到融洽校园人际关系,缓解工作压力的作用。 五、善用激励力量,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变压力为动力
学校领导要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在学校中形成合理的压力氛围,促使教师保持高昂的士气、饱满的工作情绪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善于利用压力,激励教师不断挑战自己、提升自己。
1.目标激励,增强使命感。应给教师创设既远大又切实的奋斗目标:(1)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将青少年培养成合格加特长的人才;(2)把学校办成规范加特色的学校;(3)把自己造就成全能型、科研型、学者型教师。并把以上几点有机结合起来,诱发教师的工作动机,激发其内心的积极因素。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激励的渐进性。可表述为“一年入门,三年懂行,五年成熟,七年显才能”。因为,教师的所有进步都是外在教育和内在进取两大互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校应科学地为教师设计近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启动其从教的强烈内因,激励其发展成才。(2)目标激励的调适性。倘若期望值过高,盲目乐观,实现不了,会使教师产生心理挫折;期望值过低,缺乏信心,又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所以,应及时帮助教师调整期望值,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2.荣誉激励,增强成就感。首先,应大力提倡集体荣誉感;其次,应充分肯定正当的个人荣誉感。在实施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1)帮助教师摆正成就与荣誉的辩证关系。应充分利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的成就心理,积极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2)充分运用知名度效应。即大力宣传教师的先进事迹,在师生中形成明显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凝聚心理。(3)充分运用竞争激励机制,使其成就在竞争中产生,荣誉在竞争中获得。
3.物质激励,增强实惠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奉献”应多于“索取”,但也不能一味地只讲精神不谈物质。注重运用物质激励手段,增强实惠感,可缩小与其他行业物质待遇的差距,调整教师心理的不公正和不平衡感。但也应注意两点:(1)引导教师正确地对待物质待遇,不能“一切向钱看”,特别要注意防止工作责任和奖罚上的“一刀切”。(2)合理使用资金,把钱花在刀刃上。
六、培训、教育、引导,增强教师抗压耐压能力
学校应组织一些培训和活动,如请一些专家给教师作有关心理调节和压力调控的讲座,利用学校工会的“教师之家”的功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排解压力和增强抗压能力。
1.引导教师有效管理时间。引导教师关注一下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应用的,了解自己需要改变的是什么,找出自己时间管理上的误区,并设法把它们从自己的习惯上排除。引导教师运用80/20定律,勇于舍弃不太重要的事情。许多人喜欢将任务集中于期限之前完成,结果常常把事情留到最后一刻去做,这无疑会加重他们的压力感。
2.引导教师认识教育工作的价值和乐趣。教师的工作繁忙而琐碎,在同等压力下,有的教师感到单调、枯燥、疲惫,有的教师却感到充实、丰富、幸福。区别就在于认识的角度不同。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引导教师从工作中认识教育的价值和乐趣,与同事多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内容融合;企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63-03
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更具有“活力”——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凸显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在目前高职生源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要培养合格且具有“活力”的一线技术人才,更新教育模式,保持与行业企业发展无缝衔接是必然趋势。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五大对接,即“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准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重融合”教育体系。
一、“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内涵
“三重融合”指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和内容融合。标准融合指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身份融合指学生身份与企业职员身份、教师身份与企业管理者、工程师身份相融合;内容融合指教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三重融合”教育体系旨在提升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形成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推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标准融合、身份融合和内容融合均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实现该体系的必要条件是建立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所谓的“双主体”是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以“共育共管、共享共担”为原则培养技能人才,实现工学交替。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框架是: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教学授课任务;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共同建设科技服务培训平台;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
二、高职院校实施“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分析
(一)标准的融合
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描述,是高职教育阶段教育质量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行业职业标准是反映现阶段本行业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包括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2]。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短期突击式培训,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只能使学生暂时获得证书,但是学生素质远没有达到行业职业标准要求。
将课程标准与行业职业标准进行衔接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即学生三年的学习全程按照行业职业标准开展教学。课程标准制订时要充分借鉴行业职业的技能标准。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将维修电工(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CEAC(电气智能技术应用)认证标准及三菱、西门子等企业技术培训标准融入《机床电气与PLC》《变频器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学业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相关专业教学目标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
(二)身份的融合
很多企业反映,高职毕业生不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水土不服”造成学生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对高职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不适应企业文化氛围的主要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差甚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身份融合非常必要,即将学生身份与岗位职员身份,教师身份与管理者、工程师身份相融合,学生的学习环境仿佛就是工作环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将校园的师生关系延伸到企业中管理者、技术工程师与职员的关系,这种师生复合身份制从教育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师生身份制学说的创新[3]。以机电专业为例,学生的服装、考勤等日常管理及其学习生活环境均参照企业模式,校外实践基地(企业车间)和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实训中心)统筹管理和开展[4],实现校内实践基地的企业化,学生成为企业职员、教师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工程师,扮演了车间内“师傅带徒弟”角色。
(三)内容的融合
对企业生产任务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提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行动要求,总结出学生需要掌握的技术和操作能力,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并按照难度等级将其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取必须依托校企“双主体”平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高职教育专家与校内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开发“情境案例”,选取适当的“项目载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以机电专业为例,将《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数控故障诊断与维修》《机床电气与PLC》《数控加工技术》等课程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来选取适当的“项目载体、情境案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引导学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学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
三、“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过程
“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以按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的“三阶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如图1所示。具体做法:在第一阶段将学生基本素质、技能与中级电工技能认证培训相结合;在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将学生专业专项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与来自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相结合;第三阶段,与企业合作通过“订单式”,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与企业顶岗实习相结合。在三个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学交替,注重对学生的跟踪调查、实习质量及安全管理。
四、“三重融合”教育体系的实施成效
机电专业实施“三重融合”教育两年的实践证明,“三重融合”教育体系促使课程标准向行业职业标准靠拢,催生了教师(企业管理者和工程师)、学生(企业员工)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学校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一一对应,保证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陈晓琴.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接探究[J].职教论坛,2011,(14):16-18.
[3]郝瑞闽.基于师生双重身份制的高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公司模式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4]杨帅.双主体模式下构建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机电课程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2):77-78.
Exploitation on Triple Integration 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Zero Docking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
YANG Shuai,XUE Lan,WANG Chao
(Hua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伴焦虑抑郁障碍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前后情况以及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01例拟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201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术前1~2d和手术后7~10d静点肌胺肽苷注射液,同时于上述时段以及术后3月、6月、12月、24月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治疗并于同样时间进行焦虑抑郁评定和心理干预。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SDS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分别为36.54±4.25和46.17±6.42, P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治疗;抑郁;焦虑;心理干预;肌胺肽苷注射液
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患病率为15%~20%,是普通人的2~4倍[1,2],也高于其他慢性病人。心脏介入手术是冠心病住院患者最有效的诊疗措施,而冠脉介入手术对冠心病患者抑郁焦虑发生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冠状动脉介入患者进行抑郁焦虑评分调查和积极的干预不仅可提高手术的疗效,而且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目前抗抑郁药的应用主要是基于抑郁症的单胺和受体假说,从而调节和改善5HT和NE系统功能产生疗效,肌胺肽苷注射液可改善5HT和NE系统调节机制,进而产生抗抑郁作用,但联合心理干预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我们对201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进行了抑郁焦虑调查同时进行肌胺肽苷注射液联合心理干预,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10—200712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拟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1例,入组条件如下:(1)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或已有确切证据诊断为冠心病(如心梗)。(2)处于疾病的稳定期。(3)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4)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3],评分≥41分患者入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07例,男68例,女39例;平均年龄58.45 岁。对照组94例,男56例,女38例;平均年龄60.34岁。两组的性别、年龄、职业及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1.2 CAG检查采用标准Jndkins法经股动脉或经右侧挠动脉径路对每个病变均以最佳多造影,结果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判断冠状动脉病变:采用目测直径法和计算机密度测定法(QCA)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程度>70%为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1.3 联合干预
干预组术前1~2d及术后7~10d静点肌胺肽苷注射液,心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护士从患者入院至出院进行系统心理干预:①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态,详细告知患者术前、术后应注意及配合的事项。同时请康复期患者现身说法,消除其顾虑,让患者了解冠心病国内外治疗动态,增强治疗信心。②个体化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背景、生活背景、文化程度、性格等差异进行及时有效的个体化心理疏导,采取个别交流、不同心理安慰方法疏导患者,让其能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尽一切可能调动患者的积极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③分散患者注意力,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分散其心理压力,引导患者听音乐,阅读报纸、杂志;将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尽可能安排在同一病房,使其了解病情,相互交流,营造和谐的气氛,以淡化住院患者角色。④根据患者的社会背景,寻求社会支持。指导与患者有关亲友、所属单位及其他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来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压力。
1.4 疗效评定方法 术前及术后7d、30d、6个月、24个月各评定一次。对术前及术后24个月评定进行比较。
1.5 副反应评价 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4]于治疗后7d、30d、6个月、24个月各评定一次。
1.6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四格表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抑郁焦虑对比分析 对照组PCI前后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35.6%,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在PCI前后抑郁焦虑发生率分别为43.8%和16.5%,有统计学差异(P
2.2 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前后抑郁发生及SDS、SAS评分的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抑郁焦虑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抑郁焦虑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障碍有明显改善(SDS评分分别为36.54±4.25和46.17±6.42 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AS的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焦虑障碍有明显改善(SAS评分分别为22.54±4.25和43.17±6.42,P0.05)。
2.3 长期随访结果对比分析 干预组在患者出院后30d、6个月、24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明显高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本研究冠心病患者抑郁发病率为35.4%,稍高于文献报道,可能与病例选择和医师判定抑郁掌握标准不同有关。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焦虑抑郁与冠心病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亢进,引起交感迷走神经失衡,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对心血管系统不利。抑郁也导致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亢进,心率变异性降低,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猝死重要的危险因素。抑郁患者可伴有C反应蛋白的升高,引起白介素1增高,血小板5羟色胺2A受体信号传导系统过度激活,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7,8],血小板活化、血液粘稠度升高,上述因素均促发或加重冠心病的症状,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甚至可能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冠心病不适感可导致或加重抑郁焦虑症状,使心脏死亡率增加。
焦虑、抑郁也是介入治疗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36],目前PCI术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手段,虽然创伤较小,但费用较高,存在一定手术风险及术后再狭窄、血栓、长期服药等情况,易对病人造成重大的经济、心理压力,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中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或使已经存在的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已经引起心血管内科医师的高度重视。而且国外大样本研究显示介入疗效与12个月内抑郁重型发作密切相关,成为重大心脏事件发生的最强预测因子,抑郁症是冠心病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9,10]。故对冠心病患者于介入手术前后进行干预,消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以减少躯体症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术后抑郁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而且出院后再入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及时的术前和术后心理治疗对预防焦虑抑郁情绪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是1983年R Senfeld等应用DNA基因重组技术研究发现的一种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参与多种生理活动。有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组CGRP浓度升高,且糖皮质激素浓度与抑郁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CGRP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Mathé AA等先后于1994年、2002年两次进行实验,推测CGRP可能是重症抑郁症早期诊断的特征性标志物[11,12]。肌胺肽苷注射液含有CGRP、核苷酸和多种必须氨基酸,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改善血液循环障碍、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肌利用氧等作用,能促进造血系统活动增强、粒细胞数量增多,同时有增加血管弹性、防止血管硬化作用。临床上对于冠心病辅助治疗有重要作用。而我们的研究证实该药物对调解抑郁有明显拮抗作用,与心理干预联合应用对抑郁的拮抗以及预防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有明显预防作用。本研究中肌胺肽苷联合心理干预组SDS评分、SAS的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干预介入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从机体内分泌角度联合心理学角度考虑干预介入治疗患者更利于患者的康复。
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实践认为,心理干预治疗是与临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三种治疗并列的第四种治疗。是伴有焦虑、抑郁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联合肌胺肽苷注射液的应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都有明显提高,并且使其他危险因素的严重性明显降低[13]。
参考文献
1 HoltLunstad J,Birmingham W,Jones BQ.Is there something unique about marriage? The relative impact of marital status,relationship quality,and network social support on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mental health[J].Ann Behav Med,2006,35(1):4551
2 Chaput JP,Arguin H,Gagnon C.Increase in depression symptoms with weight loss:association with glucose homeostasis and thyroid function[J].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07,33(1):8692
3 Rangan C,Everson G,Cantrell FL.Central alpha2 adrenergic eye drops:case series of 3 pediatric systemic poisonings[J].Pediatr Emerg Care,2006,24(3):167169
4 Allen M,Iezzoni LI,Huang A,et al.Improving patientclinician communication about chronic conditions:description of an internetbased nurse Ecoach intervention[J].Nurs Res,2005,57(2):107112
5 Rivara FP,Mackenzie EJ,Jurkovich GJ.Prevalence of pain in patients 1 year after major trauma[J].Arch Surg,2005,143(3):282287
6 Ronis DL,Duffy SA,Fowler KE.Changes in quality of life over 1 year in patients with head and neck cancer[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3):241248
7 Monami M,Longo R,Desideri CM.The diabetic person beyond a foot ulcer:healing,recurrenc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J].Am Podiatr Med Assoc,2008,98(2):130136
8 Cluver LD,Gardner F,Operario D.Effects of stigma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adolescents orphaned by AIDS[J].J Adolesc Health,2007,42(4):410417
9 Solorio MR,Rosenthal D,Milburn NG.Predictors of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newly homeless youth:a longitudinal study[J].J Adolesc Health,2008,42(4):401409
10Yang HJ,Chiu YJ,Soong WT.The role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egative life events on the episod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nonreferred adolescents:a 1year followup study[J].J Adolesc Health,2008,42(4):378385
11Mathé AA,Agren H,Lindstrom L,et al.Increased concentration of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of depressed patients.A possible trait marker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Neurosci Lett,1994,182:138142
篇5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与民国初年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相吻合。中国职业教育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最初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走的是“学习西方”的路径。
朱元善,生卒年不详,笔名天民,民国时期著名教育理论家,曾任《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和《少年杂志》主编,一生著作颇丰,对教育学科的多个领域进行过研究和探讨。191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职业教育真义》,该书为朱元善基于日本学者川本宇之介的《职业教育研究》一书编译而来。在编译过程中,朱元善充分阐述自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思考,有意识地把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情况渗透到书中,最终完成了一本以译介为主、掺以个人研究的具有开创性的职业教育原理性著作。因此,虽然朱元善的《职业教育真义》并不是民国时期第一本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但如果说它是第一本系统性、完整性的职业教育论著,则毫不失实。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确实是一本具有拓荒性质的职业教育学著作。
二
《职业教育真义》一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什么是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实施职业教育的方法。
什么是职业教育
1.职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关于什么是职业教育,书中说:“故使各个人皆为职业之准备,而增进其知能又应于儿童青年之理解力,使其感知其意义,以养成其爱重职业之精神。” (米靖:《二十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页)可见职业教育是为人们将来从事职业所作的准备。而职业教育的意义则体现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有多方面重要作用。第一,职业教育能够为个体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革新加快,要求人们系统地学习新理论、新技术,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在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文别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增加有关农、工、商业的基础知识,这对于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准备有很大作用。第二,职业教育对于个人心理发展也有重要促进作用。书中认为,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类似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即由狩猎而渔业而畜牧而农业而工业而商业。所以,儿童喜欢游戏和动手制作,不喜欢静坐和灌输书本知识。职业教育正好可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第三,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使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服从管理等优秀道德品质,同时养成热爱劳动、勤奋刻苦的良好习惯,能在不知不觉中陶冶其道德修养。第四,职业教育对学生有特殊的陶冶价值。书中认为,对于学生创造能力、探究能力,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的教育是不能充分培养的。职业教育既要求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动手能力,手脑并用。久而久之,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
对于社会而言,由于社会的生产率高低取决于千万个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所以职业教育能够在提高个人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
可以说,职业教育既关乎个人发展,也关乎国家命运。虽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不同,但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这本书的观点是正确和公允的。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书中认为,在传统小学的高年级即高等小学校中加入必要的实业课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类型。朱元善指出,民国时期在高等小学堂也加入实业科内容,但效果却未达到理想状态。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实业科的意义并未充分了解,对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也没有充分理解。有些教师甚至认为实业科无非就是养成学生在身体上的勤劳,学得一些生产上的技能而已,事实却并非如此。
作者提出,为职业做准备和提高个人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实业科所追求的目标。比如像图画、手工课程一方面帮助个人发展职业能力,培养美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经验知识,以补充传统书本知识的不足;同时也能磨练个人能力,使其他科知识也能自由运用。儿童本身就有游戏和创造的本能,一开始可能表现为无目的的活动,渐渐发展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最后发展为与成人生活有关的活动。实科课程实际上就是循此发展过程而进行的,它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普通科的学习,实现普通科教授的目的。
当然,实业科的教授要顺其自然,要与普通科的知识天然融合,不能强加在普通科之上。实科教授要注重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潜在能力,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实科教师也应当是专门教师,不可由他科教师代替。
总之,普通教育中加入实业科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用作者的话说,实业科的教授并不是非要学生掌握多少工商业等知识技能,而是想要学生在学习普通科的同时接触一点实科性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一些专业知识的素养,从而为其将来的职业打下基础。知识都是相通的,实业科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普通科的学习,普通科也有助于学生学好实业科。所以,普通教育中应当加入职业教育,它们可以共生共荣。
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书认为,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西方世界产业革命的大发展而出现的。由于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无不受到经济发展浪潮的影响,农、工、商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恰恰就是要适应这种需求,增进个人职业技能,促进国家生产率的提高。
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知识;知识的学习组织;知识学习的获得
中图分类号:G642.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94-03
职业教育体系以发展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对于职业教育知识的学习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着眼点在于实践需求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职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背景而进行的知识学习应该解决好“职业教育知识的选择”、“职业教育知识的学习组织”、“职业教育知识的获取”三个基本问题。
一、职业教育知识的选择——基于社会需求的知识选择观
1.知识的理解。知识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着深刻的内涵,学者们或将知识区分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伽达默尔);或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如何做的知识、熟悉的知识、从别人那里间接得到的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杜威);也有学者将知识定义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波兰尼)。知识的性质不同,其类型会有多样性的差异,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2.职业教育知识的特殊性。职业教育知识的特殊性在于课程内容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同工作任务的直接相关,学习者最终能实现学校学习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因此,职业教育知识的社会需求对于这类知识的性质有着限定,同样也有着分化。然而,由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仍将在我国占主体地位”,[1]使职业教育违背了能力本位的理念,无法满足“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必须改变传统知识观,确立基于社会需求的知识观,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学习观。“一切真正的知识具有活动的、实践的性质,应当原原本本地看待‘认知活动’。就是说,‘认知活动’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或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当是一种活动”[2]。职业教育知识应该包含有波兰尼的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在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默会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物化在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服务里,依赖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及同行于实践中的探讨和切磋来获得的。作为获取显性知识的“向导”,默会知识贯穿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各个环节。对比美国为2000年后教育的社会目标制订的系列报告,可以看出,美国教育对知识的认识己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已不仅仅对学生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我国的教育仍然过多地关注学生获取显性知识的能力,所营造的获取显性知识的途径也较默会知识的途径多。鉴于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要使学生在掌握显性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默会知识的习得,这是因为职业世界绝不仅仅需要书本知识。[3]只有各种知识围绕工作任务完成形成一个动态关系时,方可称之为工作过程知识,而默会知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将默会知识纳入学校的知识体系,并给予总够的重视。
二、职业教育知识的学习组织
对知识的不同认识,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如何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及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
1.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组织。在职业教育知识学习过程中,人们习惯于将知识窄化为显性的学科知识,采用统一的标准,追求一种普适的知识学习、认知法则,通过概念辨析、逻辑推理等思维加工或符号化知识的学习间接地认识和了解事物及其运行规律,而不是借助与实际事物或对象的直接接触去了解、认识和把握对象。学生在这种刻板的标准化、模式化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无形中变成了知识的搬家,知识以“客体”的形式储存在学习者头脑中。然而,“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4]在于通过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去适应、更新和创造生活。知识的学习应遵从“了解、巩固、应用”的顺序,以“应用”为目标和前提对知识加以审视,以应用的态度了解知识,结合情境巩固知识。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来选择、组织学习,才能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并最终形成能力。就职业教育知识而言,其特性在于职业中的应用。如果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主线,组织学生通过见习、实训等方式先获取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之后的理论学习与见习实训同样要做到交替进行,这样就能够有效克服知识“客体化”的弊端。因此,职业教育知识学习要同其应用的情境结合才能学到应有的“知识”。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在实际问题情境中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组织。“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有一种普遍的趋势,那就是低估了默会知识的范围和重要性。”[5]职业教育知识隐含于实际工作中,既包括诸如程序化知识等显性的指导行为的知识,还包括相关的隐性知识,即物化于工作过程中和产品与服务中的诀窍、手艺、技巧和技能等工作过程知识。这些知识难以被模仿、复制和传递,但是对于工作过程却是至关重要的,既是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与源泉。因此,“在编制职业教育课程时,就应当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组织技术知识。也只有按照这一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才能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6]职业院校要有效开展默会知识学习与显性知识学习,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构建教学内容,以任务为导向,强调默会知识的习得,使基于实践和工作过程的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理论学习要服从、服务于默会知识学习,以更好地实现默会知识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3.知识的情境化建构。知识的情境性是指知识以应用为目的,学习者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和运用等活动或行为的发生需要有实践情境的支撑,同时又受实践情境的影响与制约的性质和特征。职业教育中,要使学生有效习得默会知识,应以情境理论作为指导,构建基于现实岗位活动情境的职业教育情境,为学生创设获取工作过程知识的必要情境条件。
就职业教育知识的情境性而言,其内涵可以理解为:(1)知识的意在情境。知识源于实践,产生于实践的情境,通过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提炼、概括而来。(2)知识的理在情境。知识总是在特定情境中的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有情境的支撑,同时情境又会影响知识的理解与学习。(3)知识的质在情境。作为间接经验且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人的发展的意义是潜在的,需要在人、世界、知识三者的交互中体现出来,而这就是情境。换句话说,知识对人的发展的潜在意义要转化为现实的意义,必须首先关注知识的情境性。(4)知识的用在情境。脱离具体情境的知识学习易导致惰性知识的产生,即“人们刻意记忆时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但这种知识却不能被自发地用来解决问题。”[7]因此,职业教育知识同情境结合是学生学习职业教育知识的理想途径。学习必须从实际工作环境的社会情境中产生,通过“实习场”、“学习共同体”以及“学徒制”等多种情境化学习途径,使学生在自然情境的社会互动之中进行观察、模仿、演练和实践,了解学习的目的与应用,理解工作的相关性,构建反映概念、事实与问题情境之间的关联网络;同时鼓励学生反思并清晰表达不同任务之间的共同原理,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应用;允许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及小组问题求解等认知活动将复杂的认知过程外显化,以促进自我修正和自我监控等元认知技能的发展[8]。
三、职业教育知识学习的获得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真实应用的情境及学习任务,强调协作磋商等社会交互作用,强调学生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和问题解决。这种基于任务完成、情境构建以及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理论也构成了职业教育学习论的基础。
1.基于问题和任务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规范把教学或学习视为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囤积和技能训练。而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教学,强调学生必须自觉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合作,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中,借助集体的力量设法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问题解决学习”,包括确定问题、明确术语、探究策略、实施策略、观察效果五个阶段。问题解决学习要循序渐进,要为学生提供经验表征的框架以及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示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推理,从而构建和发展相关的问题解决技能。学生要主动开展专业领域相关的实践活动,关注该领域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动向,深刻体会所学的内容——工作过程知识。职业教育教学始于专项能力的培养,结束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这既是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是职业教育评估的依据和标准。
2.基于情境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情境认知研究的兴起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复兴,情境因素成为影响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变量。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强调学习所处的情境应是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境,拥有认知意义,并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及已有的认知经验来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应用知识和整合知识。将该观点运用到职业教育中,就是要创设相应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完成类化迁移与整合[9],最终形成职业能力,实现学习岗位与职业岗位的对接。
3.基于合作的学习。无论是乔纳森和兰德,还是学习理论与活动理论的研究者,都主张教师的作用是进行澄清,是引导,是推动学生努力去做,而学生的学习是自觉主动地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这种自觉的学习和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和彼此依赖的,存在有规律的相互反馈。由此,在职业教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基于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磋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既可以反映学生的困惑、障碍和矛盾,也能够展示学生的智慧、特性与创新。在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被赋予对于困境的所用权和寻找解决方法的所有权,并行使这一权力。同时,在面对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情境时,小组内部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操作(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对学生智力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不停顿地把学生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实践和知识获得是相互支持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中心,使得教学活动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一是要把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彰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将问题推向学生,问题是进步的障碍,也是进步的阶梯;三是把钥匙交给学生。这里的钥匙指的是学习方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合作探究过程是一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新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21.
[2]钟启泉.知识隐喻与教学转型[J].教育研究,2006,(5):21.
[3]刘德恩.知识论视野的职教课程改革[J].外国教育资料,2000,(2):77.
[4]王道俊,王汉斓.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03.
[5]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8):23.
[6]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吉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研究版),2003,(8):24.
[7]美国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透视——贾斯拍系列[M].王文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8]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7
多媒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将教学内容变为立体化和生动化,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枯燥的教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以容易理解的文字和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理解教学知识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却逐渐萎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意识也在逐渐减弱,反而加深了对教师课件的依赖以及盲目服从教学知识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学生动手、讨论等自主学习的机会,长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极容易造成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不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抽象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极为不利,也无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媒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意义也会被曲解。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教学,它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得不到独立动手实践的机会,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会受到限制,这对于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会变得更加困难,也会降低学生的总体素质。
2职业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2.1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必须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避免出现多媒体主导课堂的现象,加强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教学活动中适当采用多媒体,以便于教学过程中难点问题的解决,同时将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学习能力,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问题,多媒体进行一些辅助工作,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2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现阶段多媒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很大程度忽视了学生这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中的多媒体应用必须优化,首先,减少多媒体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避免出现学生整个课堂都盯着课件的现象,将学生的注意力放在教学内容上;其次,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对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尽量减少多媒体模拟实验的次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2.3合理利用教材内容和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避免对课件对教材内容的复制,多媒体的应用应该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课本为主,对于教学难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总之,职业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应用要弱化多媒体的应用,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职业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合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能更好的提升学生技能的培养,一些无法实现的操作和动作,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有效的使用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
3结束语
篇8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护理系2006~2008级在校238名本、专科护理专业学生,其中本科130人,专科108人,男女生不限。
1.2内容
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整体认识、对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时间认识、对加强职业教育措施的态度等。
1.3方法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由调查员现场发放调查表,20min后收回。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238份,收回236份,有效率99.16%,其中本科129份,专科107份。
2结果
2.1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整体认识
护生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整体认识如表1所示。
2.2开展职业教育的时间
护生对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时间认识如表2所示。
2.3对加强职业教育措施的态度
护生对加强职业教育措施的态度如表3所示。
3讨论
1)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性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护理专业学生表示需要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不太端正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选择护理专业的始动因素不同、对护士的社会地位认同不同、对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的前景预测不同等,这些都使得护理专业学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以了解护理专业,同时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职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端正职业态度有一定的作用。不同学历学生的需要性各有差异,可能与学历不同造成的以后工作起点不同有关,但是整体表现出较强烈的需要态度。
2)不同学历层次学生对开展护理职业教育活动的时间调查显示,普遍认为在大一开始开展比较好。4年制本科与3年制专科学制不同,影响到护生对开展护理职业教育时间的需求不同。由于从普通文理科的高中学习转到大学专业分流、学习内容大相径庭的学习,护生难免有些不适应,表现出低落的情感,同时也希望可以尽快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背景、专业前景等,因此会表现出在大学一年级时就对职业教育有需求。护理教育工作者在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时应定期开展,并且一直持续下去,所以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比较好。
3)对加强护理职业教育干预措施的认识。
①组织教师、在职护士与护生开座谈会。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护理,不再是高中统一课程,大学中专业多种多样,学生之间免不了相互比较,因此在护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解答疑问。开展师生座谈会,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做到很好的交流;在职护士与护生的交流则可以使护生更加了解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减少焦虑程度。
②专业课程采取边到医院见习边教学的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提早让护生了解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在临床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开设护理案例式情景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适时引导护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临床;改良临床见、实习环境,临床教师积极为护生创造与病人合作的环境[3]。
③寻求家庭和亲友的理解支持。家庭和亲友的理解支持对于护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在未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多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榜样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无可争议地被视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4]。
④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对护理行业的改革。社会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影响到护生正确职业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形成,因而护理工作者在切实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对护理的关注与支持[4]。另外,随着新医改的来临,护理行业的改革也随之而至,这对于护理行业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陌生的新卫生改革政策,护理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及时对护生予以解说与阐述。
4建议
4.1慎重选择和重点培养护理教师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举足轻重,教师应该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因此护理专业教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医学院校的护理系或护理学院应按照理想的护理教师标准来选择与培养教师[5]。目前,我国高校护理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而且现在在担任高校护理教学的教师中,医生及低学历的护士占有一定比例。由于医生对护理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使用临床医学的教育方法,给学生造成重医疗轻护理的影响,影响其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此外低学历的护理专业教师,其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有限,致使理想的护理专业及护士形象与现实发生冲突。护理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方面有过硬的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应增补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高校护理教师应广泛猎取人文知识,深刻理解接受人文知识,使人文知识在实践中内化为人文素质[6]。此外,护理教师还应具备组织教学的能力、语言的准确表达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和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5]。
4.2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
调查显示:93.79%的本科生和83.18%的专科生表示在医学院校学习需要职业教育,其中44.96%的本科生和30.84%的专科生对职业教育有着“很需要”的强烈愿望(见表1)。护理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活动,如组织教师、在职护士与护生开座谈会;专业课程采取边到医院见习边教学的模式;寻求家庭和亲友的理解支持;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对护理行业的改革等。在本调查研究中,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教育均有很高的期望值(见表3)。另一项调查结果[7]显示,仅46.4%的本科生志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76.9%的学生在有机会时会考虑转行,把热爱护理事业作为入学动机的首要因素的学生,其数量仅占总数的18.4%。这说明了加强护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护生专业思想教育,对端正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态度有重要意义。有53.49%的本科生和47.66%的专科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开展职业教育活动(见表2),因此,从新生入校的第一天起,护理职业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应全面展开。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在护理课程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课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举办护理礼仪、护理专业技术竞赛等护理专业性比较强的活动,每年5.12护士节举行新生宣誓、授帽仪式,同时开展南丁格尔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事迹讲座;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时,召开欢送实习生大会,提出实习要求及注意事项,以帮助学生更迅速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准护士的观念转变,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更好地接受临床技能的培训。在学生毕业时,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让护理学院德高望重的护理前辈给毕业生寄语希望,让毕业生带着前辈的重托前行。另一方面就是,当前护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习惯于强调护理专业积极的一面,忽略了让学生了解护理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当护理专业学生初次接触临床工作时,往往表现出专业思想不稳定,对自己的专业持有没有前途的态度。所以,除了正面介绍护理专业的特点外,还应向学生坦诚地介绍专业生涯与专业成长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和困难[8]。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语文课程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26-02
国务院关于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全国各大职业院校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思路,也轰轰烈烈开展了教育改革,“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各职业院校对于其独特办学规律和特征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强化了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发展思路。
然而,在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被突显的同时传统语文课程模式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跟上职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根据职业教育新形势要求,职校语文教学需尽快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促进学生发展;淡化“学科本位”,彰显职教特色,也只有将语文教学与专业课结合起来,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顺应时代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寻找中职语文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日渐成了关注焦点。
1 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与尴尬境地
作为母语的汉语言文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载体。中职教育改革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意味着中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而这些人才的培养,除了让他们具备专业技能之外,文化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素质人才必备条件之一。但观目前中职生现状,他们来职校大都是抱着就学好一项就业技能的想法,大都存在语言学习不感兴趣,基础不扎实,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薄弱,口语表达不清等严重问题。因此,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处于基础中的基础地位,但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却处于奋力挣扎的尴尬境地:
(1)语文课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被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于学生职业技术学习的作用不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学生专业学习,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因此,不断的被缩减课时,弱化语文教学。
(2)语文课不断努力与专业课建立对接关系,企图实现大语文教育,但却始终难遂其愿。寻找语文与职业技能开设的专业课交叉的地方,并且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大语文教学是语文课程突破创新的关键,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即成。
(3)语文课虽然竭力进行着改革的尝试,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始终沿袭着普通教育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治标不能治本,在中职教育独特教学方案被突显的今天日益不能适应。职业教育体系下文化课怎样体现其职业性而削弱与专业课之间的内在矛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从事于中职语文教育的一线老师。
(4)语文课在努力追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枯燥的教学模式和不合理教学结构很难赢得学生的好感,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自觉能动性。如何摒弃传统单一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问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生动活泼的专业技能教育,感受到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有效融合的巨大乐趣,成为了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改革,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服务。那么,如何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以顺应教育部提出的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成了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举步维艰,负重难行,语文课程改革被推至风口浪尖,改革势在必行。
2 中职生文化素养缺失现状
(1)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十分有限,对于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日常用字写成错字或是别字,并且乱用词语,语法错误、病句随处可见。
(2)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只能停留于字面比较浅显之处,需要稍微开深刻理解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象征、托物言志、类比、修辞等等的文章内涵的理解则更是手足无措。
(3)写作能力普遍低下。中职生作文常常语句不通,错字连篇,思路不清,虎头蛇尾,中心不明,言之无物,口头方言照搬于书面作文之上,而对于基础文学常识更是一知半解,不能灵活应用名人名言或者相关文学常识。
(4)审美能力低下。中职生对于文学审美能力与社会审美能力相对低下,对于内在情操美更表现为无知觉或者嗤之以鼻,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育中缺失。
(5)口语表达能力低下。表现为课堂语言表述不清,口头语言不能很好表达心里所想,常常辞不达意,语言混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支支吾吾,无法流利表达内心的见解;而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表达粗俗,缺乏文学涵养,用词不准,导致交流上出现偏差等。
3 改革教材体系,构建科学的职校语文课程方案
3.1 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结构,建立多体系选修课程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目的在于让各专业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形成通用职业能力,弱化传统普通模式语文教学、注重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结合以及加强语文能力的实践训练等方面,培养中职学生语文职业能力。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不妨尝试打破现有的参照传统普高教育模式的课程模式,把语文课程划分成现代汉语课程、阅读理解课程、写作课程、口语交际课程等几门课程,并且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做到大语文教学。在学分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3.1.1 现代汉语课程的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为高一必修课形式。“现代汉语”课程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在高一学年的时候设置现代汉语课程,让学生掌握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对于语音,词汇,实词虚词,成语熟语,语法、修辞,语言使用得体等一系列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达到基本掌握并学会应用。加强专业课中经常出现的常用词语的理解,可以在课文例句的设立中,建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加深专业课中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表达。
3.1.2 文学欣赏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一选修课形式。本课程包括文学常识和美文欣赏两块内容,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造诣,培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学底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增设德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待人接物,与人交流中拥有文明礼貌,谦让无私的美好品质。
3.1.3 写作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必修课形式。此课程在掌握基本语文写作技能之外尽量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本专业相关写作技能,使语文写作教学服务于学生本专业教学的需求,如会计专业的语文写作课设置可与财经应用文结合,旅游专业的语文写作课程设置可以创设写导游词等。
3.1.4 阅读理解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二选修课形式。其中包括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散文、文言文等等几大类型的专题阅读,并且做到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把阅读理解能力辐射至学生切身体会的本专业课程中,如会计专业的语文阅读中可增加“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的理解性阅读,如旅游专业,可增设导游词,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等,这样即加强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的理解,有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1.5 口语交际课程设置
此课程可设置成高三必修课形式。在中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开设此课程,让学生锻炼基本口语交际能力,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中,一方面强调与人交流的基本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表达与交流,为即将寻找工作的学生的面试做好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更显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增加自身专业能力。
3.2 语文教学课程设置
在职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语文教学课程设置的形式可以结合校学分制改革,设置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以“现代汉语、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课程。
作为语文必备基础知识的“现代汉语”课程,可设置成必修课的形式在学生高一年段就给予开设。使学生对于语音、语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有相对系统的梳理和掌握,并为文学欣赏、写作、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等选修课的开设做好语言文字上的准备。
“写作”与“口语交际”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程分别在高二和高三年段设置。“写作”与“口语交际“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十分重要,能说能写才能更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并且赢得同事和领导的尊重和赏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工作中的多面手。
而“文学欣赏、阅读理解”等课程可以在高二至高三年段分学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选修以上各语文课程,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结合学生本专业课程需求,形成大语文学习。
总之,在中职教学改革的今天,破除传统语文课程模式,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互沟通衔接,相互融合,使学生形成本专业本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职业能力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出路,也惟有此,才能激活中职语文教学,寻找到中职语文教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程丽丽.探索适应高职教育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2-44.
[2] 李传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04-105.
篇10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分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意义和现状,提出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路径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化近十年来逐步受到关注。2014年,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编制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文件在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一节中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倡导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我国高职教育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配合企业走出去为目标国家和地区培养当地人才,实现互利双赢,为国家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探讨中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有助于揭示教育的本质属性,促进民族融合,消除种族矛盾,这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家间人才的互认和流动,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人类可借其减少贫困、排斥、不理解、压迫、战争等现象。教育的四个基本使命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教育有助于人们获得知识,因而在完成这项世界性任务方面有非常明确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他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教育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职业教育国际化不但是一种手段,更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片面人变成全面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第二,有助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发展,必须要突破办学水平不高、缺乏国际化师资以及办学机制不健全的障碍和壁垒,坚持团结合作、互学互鉴以及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加强自身的产业调整,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合作和共赢,在庞大的教育系统中,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紧密,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推进经济增长,而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载体一一高职院校,也就成为了把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转化实践的应用者。第三,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中国高考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我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必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推行国际化发展理念,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国内与国际对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使就读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路径的选择,获得深造国内和国外一流大学的机会,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开展政府间的合作,进行师资培训和交流,高等职业院校间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依托优势专业配合企业“走出去”,经过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国际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我国高职教育在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比较严峻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高职教育国际化意识不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进行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就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从宏观角度,虽然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活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参与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相对并不普遍。第二,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引进国外经验与成果较多,但输出较少。近十年来,通过政策对话、合作办学、学生交流、教师交流与培训、合作研究,以及一般性的交流与访问等途径,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我国在政府层面和院校层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活动。但是对于我国近十年来高职教育取得的丰富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输出却比较匮乏。第三,缺乏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顶层设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化交流、合作与办学等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尚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相配套的顶层设计,导致国际化程度普遍不高。
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第一,转变高职教育办学思想,明确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以国内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提高本国办学水平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统一思想,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思维进行高职办学,通过确定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学院发展规划,不断增强与国际优秀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职业院校办学的内涵和质量,把高职教育国际化上升到高职教育办学的战略方向,形成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第二,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明确发展目标,分阶段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引进优质资源,配合企业走出去,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交流、互访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主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与欧美发达国家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重点在办学理念、学术能力提升、高层次师资共享等方面推进合作。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对沿线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输出我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探索在海外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第三,注重顶层设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一,加强政策引导,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指引,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从深化合作,机制引入,强化管理,拓展思路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其二,职业与技术教育领域建立中职、高职、本科、本科、研究生的纵向层次上的立交桥,而且需要考虑通过与国内外大学建立起成熟的学分互换机制,建立起横向层次上立交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选择学习途径,成为学生技能发展和就业成功的通途;其三,借鉴《悉尼协议》成果,从学生培养,目标制定,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设施建设,质量保证与反馈等方面吸收,引进和借鉴,注重效果和成效,增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通用性和流动性,推进学院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其四,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国际职业资格与行业协会标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际通用技能型人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就需要我国的高职教育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培养面向国际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奋战在第一线的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充分理解国家的相关文件和国家战略,做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EB/OL].教育部网,2014,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谢小平.伯恩斯坦教育符码理论的分析框架及讨论[J].教育评论,2011(4):153-156.
[4]夏瑶.铁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探析——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3):16-19.
[5]张轶群.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冯宝晶.“一带一路”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67-71.
- 上一篇:矿产资源的意义
- 下一篇:谈谈自己对文物保护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