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多样性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文化多样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文化多样性

篇1

以市场经济和信息传播全球化为重要标志的全球化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弱化了文化的边界,也带来了新的冲击,如何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文化多样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的定义及其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与长期以来用于行政性、地方性规范性文件和学界探讨中的“民族民间文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同义。

2005年10月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文化多样性”被定义为各群体和社会借以表现其文化的多种不同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在他们内部及其间传承。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这样表述多样性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当芭比娃娃成为全世界小女孩梦寐以求的玩具时,达斡尔族的哈尼卡纸人玩偶开始渐渐“失宠”;当好莱坞的大片、NBA的球星红透亚洲时,这些国家的部分传统剧种、民间体育却面临濒危。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从经济向各个领域扩展,传统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保护而破败,民间艺术由于资金缺乏、保护不力而后继乏人。

新加坡新闻、通讯与艺术部部长吕德耀说,在如今的开放社会中,文化发展却面临着消极的影响。借助互联网、进口大片这些渠道,西方的理念正冲击着传统价值观。不丹内政与文化事务大臣明朱尔·多尔吉在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上表示:“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必须全力保护好我们的身份,而保护好我们身份的唯一办法就是存续和弘扬我们的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战中,人类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无情地破坏和残酷地摧残。二战后,世界各国政府开始普遍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1954年联合国专门就“战争状态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通过了一个国际性的海牙公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逐渐接纳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的国际公约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2003年10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4月正式生效。

为了复兴各国传统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世界各国政府以各种手段和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手段和措施包括官方承认、法律保护、减免税收或提供补助等,对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群体或个人给予激励,并且政府还将通过各种节日或电视宣传活动来强化保护措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103个国家作出的调查,大多数国家开始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把它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中。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损害、破坏和不断消失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亚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威胁的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并且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陷入商业化的误区。如何有效保护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面临许多挑战。

三峡大学的陈廷亮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张磊就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濒危状况及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和消解十分严峻。时代的进步、多元文化的冲击、传承人的锐减和因为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与保护意识的欠缺等因素而导致的保护机制的脆弱,都在加速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与消亡。他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濒危和消失的速度是十分惊人。民族语言的濒危使湘西少数民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或绝迹;传承人的不断减少和老龄化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工业文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消解;学校教育与民族民间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重申轻保”、“保护性破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则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对民族音乐的出路进行了思考。他认为,无论是民族器乐还是民族声乐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民族音乐要坚持民族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我们的音乐不但要和国际接轨还要和民族传统接轨。

针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提出的建议包括:一是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二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现代化,要坚持整体的和谐的发展观;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体系化;四是要关注一些重要的民族文化形式并及时抢救和保护;五是在全国各地学校教育中开设相关的课程等。中央民族大学的石亚洲就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建议: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土家族地区整体联动协调机制。从土家族文化整体发展的高度,建立四省市及州县联动协调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建立多层次保护机制,即政府、立法、利用、科技、分类、民间、区域保护;积极鼓励民间参与。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整个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基、源泉和生态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和根本属性,是各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条件,也是世界各民族应该得到尊重的社会观、和平观和发展观。正如《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文化的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虽然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要求相比,无论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仍然有相当的差距,这也是以后的研究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篇2

1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层次看,农业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农地景观多样性。在遗传多样性方面,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农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作物品种多样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栽培作物上,特别是对农户生计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如稻、玉米、菜豆、辣椒等,因此导致研究的作物种类相对狭小。作物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可以采用农户问卷调查,也可以采用基因组学的方法和田野作物性状调查的方法,后两种调查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成本较高。作物遗传多样性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它是国家种质资源调查的重要对象,农业生产中保留的种质资源不必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由此可以认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不用过多追求传统种质资源种植的面积和均匀度。国内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估多集中在农业物种多样性。但是,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农业物种多样性的调查具有较高的难度。在类型上,遗产地的农业物种多样性可能包含了森林、草地、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也包含了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植被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按照作物的种类也可以分为瓜菜种植系统、果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茶园生态系统、林下作物种植系统等等,因此增加了农业物种多样性调查的难度。另外,农业景观的斑块性特征使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查方法不再适用。这些复杂性造成了迄今还没有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标准。对农业物种进行调查,常见的有按照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按照用途进行研究;按照社会组织单元进行研究等。典型的做法是把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用途划分为粮食作物、蔬菜、果品类、畜牧业养殖类、水产养殖类、药用类、观赏类和用材类,在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中还有森林子系统、村落子系统、梯田子系统和溪流子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每一子系统中又区分了动物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地了解到系统存在的物种类型,但是由于农业物种多样性是由农业物种种类的数量以及均匀度决定的,物种数不能反映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大小。另外,这种调查方法不能评价特有种、濒危种等农业生物类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的栽培和管理都在农民自己的土地上进行,相关的农业生物资源也掌握在农户手中。农户之间的经济状况、生产管理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差别导致了农户管理的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较大。农户管理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认为,农户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和就地保护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较大,人为影响很大,采用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方法效果更好[1]。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中,进行的多是户级水平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调查技术包括农户选择,样地选择,实地调查。对于物种多样性核心资料的搜集有直接关系的用词包括:土地利用阶段、土地田野类型、样区、样方、镶嵌样地、单一物种的数量、物种丰富度己取样频率。资料分析上最有关联的用词包括均匀度,物种多样性,以及相似度指数。资料分析的方法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物种下相似度分析和管理多样性分析[1]。从定性到定量化的研究过程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计算基本都是按照自然群落植被生物多样性的计算方法,考虑自然植被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生物多样性,出现了10多种评估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指标:Margalef指数、Gleason指数、Pielou指数、PIE指数、Audair和Gof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等。也有一些以指标赋权的方式把这些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了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2]。农业景观中,农田及周边的沟渠林路、灌丛、荒草地、果园、庭院等半自然生境构成的复合景观维系了全球约50%的野生濒危物种[3]。但是,国内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农业文化遗产筛选标准中,农业景观的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阐释。但在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中,农业景观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农业景观被认为是农业美学景观的现象依然存在。实际上,农业景观多样性具有多种功能,景观中的自然和半自然生境的多样性有利于保护害虫天敌、促进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传统农业景观,由森林、草地、水域等组成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所占面积高,并与农田构成复合的农业景观,为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类型,使生境专一种和生境泛化种都能占有合适的生态位;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能够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和提高作物产量。不同的生境类型维系了不同生物群落类型,并且生境多样性的测量方法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参照对非自然生境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可将农业景观分为点要素、线要素与面状要素。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农业生态系统中点状要素包括池塘与其他公共基础设施等;现状要素包括道路、树篱、墙壁等;面状要素包括草地、水域、灌木林、自然林等。郭辉军等[1]把农田复杂景观的调查建立在不同土地利用阶段内进行,样地面积的确定可以综合采用最小面积法、权属边界法和标准样地面积法等。郭辉军[1]认为户级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评价通过归纳和总结,可以形成景观水平和社区水平的农业生物多样评价结果。实际上,农业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是不同的概念,景观多样性不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的简单集合,尤其是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上,户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景观多样性调查具有明显的区别。

2影响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在多样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自然或人工选择,农业文化遗产地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适应性农业生物种质资源。这些农业资源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密切,易受人类文化、民族习俗、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等变化的冲击。在一些地区,育成品种或杂交品种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多种生态条件,原有的传统农业生物资源因此被保留下来。但在粮食需求的压力下,现代育成品种被广泛种植,传统遗传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冲击。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快速减少与农村文化多样性的丢失有关,传统作物也会因文化的传承而被保留下来,如在云南当地的节庆和婚丧嫁娶惯用老品种祭祀和庆祝。在农业多样性形成的过程中,农户是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改造者,他们的文化特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地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田生态系统或农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都和农业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以及传统农业管理技术的消失有关。一方面,农田农地的过度开发、田块的规模化经营、乡村沟渠路面的过度硬化导致了农业半自然生境的减少或消失,世界范围内45%的稀树草原都转化为农业用地,70%的草地以及森林被开垦成农田。另一方面,农业集约化管理过程中对高产和稳产的过度追求,大面积种植单一作物导致农业景观均质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减低;集约化的农事管理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农业环境质量急剧降低,直接导致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4]。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通常导致自然生境破碎化,使得农田和般自然生境、自然生境变成相对离散化分布状态,减少了农业景观的复杂性。破碎化的自然生境不仅减少了某些物种的丰度,还会影响物种之间的关系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农用土地向低级、简单的生态系统退化,空间异质性减少。另外,农用地闲置或撂荒均会导致某些生境类型的消失,进而会威胁生物多样性。

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是保证我们现在以及将来能够获得和应用这些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相关的技术。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对其进行保护就比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要艰难得多。对于农业遗传生物资源,我国很多科研单位进行了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迁地保护等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多为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存,而且局限于少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对半栽培、采集利用的野生物种开展的保护工作相对较少。动态保护的理念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还是强调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由农户以储存的种子或繁殖材料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一个过程。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就地保护对多数传统品种、野生近缘种来说仍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建立了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通过这种自然保护的形式对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但也存在缺点:第一,保护的目标物种较为单一,保护的投入相对较大;第二,除了对少数野生近缘种有效外,对栽培品种、半驯化品种等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数物种是无效的。就地保护的另一种措施就是扩大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多样性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提高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手段,例如庭园系统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蔬菜、观赏、药用、材用植物,被认为是野生植物的避难所,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也是野生植物向栽培植物进化的重要试验地。庭院管理者会从周边野生环境中引入半栽培植物,以较小的管理强度保护了很多的生物多样性。非作物生境或半自然生境类型,如林地、田块边缘区、草地、灌木篱墙等,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异质化空间,这些非作物生境可以作为捕食性昆虫、传粉昆虫等动物的避难所,有利于它们迁入邻近的作物生境中对害虫起到调节和控制作用[5]。因此,对农业景观重构和提质,不仅可以提升农业天敌害虫调控、水土涵养、授粉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还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国外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农田边界,欧美国家就采取了很多农业景观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将少部分农田建设为保留地,用于小片林地、坑塘湿地;鼓励种植作物的多样化和种植模式的多样化,鼓励间作套种、发展农林复合经营;建立农田边界缓冲带种植;保护传粉动物、害虫天敌的栖息地和生境。2005年欧盟就开始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增加生态补贴,以生物多样性为保护目标的高价值农田占到农用地的20%。虽然我国在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进展,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进展缓慢。在我国有一些支持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如鼓励立体种植、间套作、野生动物廊道建设、防护林建设等,但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其他方面,如缓冲带建设、带状耕作、保护性耕作、植物篱种植、植被屏障建设、农田边界建设、农田植被提升、河流缓冲带、农地灌丛管理等,还没有产生综合的农业景观保护政策。

4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就农业遗传多样性和农业物种多样而言,对其就地保护最基本的动力来自自我消费价值和市场价值。就经济价值而言,如果传统作物的产量及价格得到提高,市场价值通过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增值作用而提高,那么受到直接利益驱动下农民会主动种植传统作物。因此,允许对传统品种、半栽培种、采集和管理物种进行提高品质和产量,可能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一定的作用[6]。结合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对调查出来的物种及相关的传统技术,可进行有规划地开发利用,通过建立规划区和博物馆等,发展生态旅游业,提高相关传统资源的利用,以便扩大传统农业生物资源的市场效益。就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而言,农业文化遗产地可以借助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展以下保护措施:(1)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评价。需要建立综合评估农业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特征的方法,识别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完善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定期获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发展措施的影响;探索结合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变化形成预警机制。(2)开展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建设技术示范区。在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强调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重要标准。鼓励对遗产地居民维持、保存和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要鼓励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包括与生物多样性紧密相关的社会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研究。对于景观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可以在研究其维持的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示范。(3)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补贴,提高管理者、农户对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功能的认识。探索不同管理情景下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基于农业生物多样性长期价值的深入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研究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协同,使利益相关者都能够从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受益。另外,积极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篇3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势非常严峻,大量的科学报道都证实了当前形势的严重性;“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表明,全球生态系统近三分之二的功能已经丧失;短短三十年间,物种的多样性平均减少了40%。

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是一个国际性的,我们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他和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息密切相关,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类的未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内300多个合作伙伴,已经采取措施迎接挑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创建了“倒计时”——一个联合合作伙伴。年,各地环境保护组织将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活动主题,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倒计时”活动。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中国全力支持“生物多样性目标”活动在中国的开展和实现。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生物物种的国家之一,有着全世界近15%的哺乳动物、14%的鸟类和18%的鱼类。巨大的自然资源维持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发展,但这些自然资源面临的威胁却与日俱增。XX年“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近3000个动植物物种生活在中国。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刻不容缓。

动物园是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窗口,近年来,郑州市动物园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保护教育活动。如科普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中国动物园鹤类保护年活动,科普志愿者活动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郑州市动物园已经成为河南省最重要,最大的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在河南省,郑州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郑州市园林局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中国动物园协会的统一安排,郑州市动物园决定把“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活动作为年科普活动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宣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让更多的公众通过动物园这一鲜活的教育窗口,进一步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绿色环保的行动中。

在此,我谨代表郑州市园林局,对郑州市动物园“中国动物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年”活动的举办予以大力的支持,希望他们积极组织,力争把这一活动办的圆满,办的成功,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各位来宾,年是农历虎年,虎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尊崇,所热爱,所歌颂的图腾形象和珍稀动物,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他和我们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凤凰文化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的正源图腾文化。

郑州市动物园是中国动物园中圈养展出虎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动物园之一。为了让虎有一个更好的栖息繁衍生境,郑州市动物园于年春建成并开放了新的狮虎熊散养场。今年,东北虎繁殖喜获丰收,共繁殖了6头小东北虎。完全可以这样说,郑州市动物园,是中原地区的虎乐园。

篇4

1.1生物多样性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环境的结构与功能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生物多样性与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运行方式直接联系,为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物资源,如生产资料、生活物品、新型能源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另外,生物多样性以其自身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等影响着城市价值观体系,构成了城市发展与文化内涵提升的精神基础。

1.2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永续发展的保障

生态城市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4]。生物多样性能构建优良的生态系统,良好的生态系统具有复杂多样的循环路径、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较高的自产能力,使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较强,能在自我发展中趋于稳定,加之生物多样性能发挥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可提高城市的自我调控能力。这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实现城市的永续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3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绿化、景观化的标志

城市景观由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和建筑景观构成[8]。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本底,也是城市景观得以存在的基础。城市中的各种生物拥有其各自的生态特征和独特的生活习性,可形成多种景观格局与景观形态,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如防护林、景观带、生态绿网等。在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的建设中融入生物多样性建设,对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城市的自然度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1.4生物多样性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体现

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文化影响下的人造产物,是地域文化特征的物化形式和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表达形式。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否丰富、城市文明建设是否成功均与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4]。

2国内外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实例分析

以英国城市和我国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对其成功经验及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1英国的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2.1.1制定科学性的绿地系统规划

英国政府把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一个重要的绿地空间来进行规划安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并且规划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民主性等特点。在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上,城市中心多依托大面积的绿地建设城市公园,合理规划街旁绿地、住宅绿地等;在郊区建立森林公园或植物园,以科普教育和保存物种为主要任务;城市远郊则建立国家自然公园[5],并以生态绿廊的形式将城内、城郊、远郊的绿地进行连接,构成广义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

2.1.2以生态理念为设计指导

英国政府倡导“将森林引入城市,让城市归回自然”的建设理念,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模拟自然环境状态,遵循自然界群落的生长模式,建立多维度的物种生存空间和多层次的生物群落,使城市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充分融合,真正做到让城市回归自然。

2.1.3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英国的城市规划与绿地建设编制工作均由政府来主持,拥有一套完整的法定程序和步骤,并设有专门机构对其进行法制监管,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规划建设条例一但经过审批就进入法制监管程序,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更改。对一些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自然地还设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监督部门,如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一旦有人违反将严格依法惩戒。

2.1.4重视植物园的建设

在欧洲,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的植物种类最多,拥有活植物5.5万种,并建立了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的基因银行,于1987年成立专门从事研究并利用本国野生花卉资源的“英国研究保护野花协会”[6-7],同时向国际推荐本国新种,介绍栽植方法。

2.2深圳城市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经验

经过33年的风雨历程,深圳由昔日的边陲渔村变成了如今的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也令世界瞩目。截至2011年底,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5m2,均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在进行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深圳政府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从城市的规划、法制的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提升等方面协调城市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2.2.1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规划

为保护城市中稀有的绿地资源,深圳推出了建设“公园之城”的目标,对城市中较具规模的绿地以建立公园的形式其进行科学规划、管理与保护。深圳以“生态园林”“景观生态”的设计理念引导全市风景园林建设,全面提高单位绿地面积的绿量,丰富物种多样性。从2010年起,深圳市依托《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开启城市绿道建设之旅,完善了城市绿网,优化了绿地空间格局。

2.2.2制定城市绿化地方标准

从1999起,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与质量技术监督局着手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截至2005年,已有《园林绿化管养规范》、《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立交桥悬挂绿化技术规程》等多项地方标准正式,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深圳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标准体系》现已成为制定深圳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指引[8]。

2.2.3重视本地植物资源的调查与野生植物的引种驯化

从20世纪90年代起,深圳园林植物科研人员就已开始对深圳市内的植物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并编制《深圳植物志》,共5卷,预计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的《深圳植物志》收录植物种类约2800余种[9]。同时,深圳市积极开展野生观赏植物引种驯化的课题研究,收集、驯化观赏价值较高且拥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的野生植物品种,并在城市绿化中推广运用。

3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问题

3.1原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加之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非法占用农地、侵占湿地、大规模开挖山坡地等,造成农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

3.2城市规划理念落后

我国的城市规划普遍追求集中式的规模化发展,往往让城市变成自然环境中的隔离区,又因城市中缺乏生态廊道的建设,使得城市中的绿地斑块也独自隔离成片,减弱了彼此间的物种迁移与能量交换,破坏了城市整体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也难以持续发展。

3.3绿化树种单一

在我国的城市绿化中,普遍存在园林树种单一的现象,种植模式也较为简单,多为“乔—草”“灌—草”种植模式。部分城市为满足其对形式上的美学追求,改变植物的原生形态,如对绿化树种的过度修剪、草坪上单一植物组成的模纹花坛等,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增加了因物种单一引发病虫害的几率。

3.4科研资金投入少

我国对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侧重于政策的制定,科研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研究范围也相对狭窄,加之植物园建设薄弱,未能较好地发挥其在生物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以及对外科普方面的作用。

3.5公众生物多样性意识薄弱

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目前还尚未在城市人群产生充分的共识,部分人群依旧未能较好地理解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内涵。公民保护意识薄弱,破坏自然、侵扰城市生物生存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威胁到城市中生物的安全。

4城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4.1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为设计指导

为提高城市的自然度,为城市的生物提供丰富稳定的生存环境,需要以生态学理念为景观设计指导,遵循地带性植被群落生长模式,丰富城市绿化空间及层次,营造多种生境,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发挥城市生态系统高效的生产力和抗逆能力,减少因人工群落所带来的管护的成本,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自于《中国城市林业》杂志。《中国城市林业》杂志简介详见.)

4.2以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前提

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建设,将有利于整合城市中较分散的斑块,并与城郊的天然绿地如森林公园、苗圃等,通过生态绿廊、水廊连接起来,形成点网相连、廓带相通的环网式[10]城市绿网,以恢复生物的栖息地,便利城市内部各绿地之间以及与城郊之间的物种迁徙,从而增加城市的物种多样性。

4.3以保护和引种相结合为途径

4.3.1开展城市生物摸底调查,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在城市建设中,首先应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进行摸底调查、分析并编目,结合城市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面积、现状、管理模式等,建立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并建立检测网点进行长期监测[2],实时跟踪并掌握城市物种多样性的变动趋势,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与信息管理,以维系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3.2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

就地保护是指针对城市中具有典型地带性特征的物种群落或承载丰富的动、植物或野生生物种类栖息的荒废地、湿地、沙地、自然河湖等生态脆弱地建立保护地,并针对保护区中各类生态因子的生存状态划定核心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城市生物及其基本的生存环境。迁地保护是指依托城市的植物园、动物园、专类园、苗木基地和基因库等对珍惜动植物、濒危生物或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生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科学研究,发挥其科普教育、观赏功能,借助基地的科技人员、技术和研发平台等,有力促进珍惜生物资源的移地保护、优势种驯化与应用实验等工作的开展[4]。

4.3.3开发并引入当地的野生植物种类

开发和利用野生植物对丰富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景观度、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我国已开展了部分地区、省市的野生花卉资源调查工作。据调查,福建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并可供城市园林绿化的野生植物有171科669属1506种[11]。另外,福建、海南、湖南等地还开展了对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专项调查等。据统计,福建省现有野生兰科植物65属151种。有关部门已启动“千种新花卉计划”等工作,这将有力促进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程。

4.4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保障

从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中主要侧重于规划与编制,对城市规划的约束力不强,执行力较低,且缺少明确的奖惩制度。今后应继续加强与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4.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5

1、主张与做法

巴西的视听产品,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电视台黄金时间普遍播放巴西观众喜闻乐见的本国电视连续剧,外国电视剧较为少见。此外,巴西还是电视剧出口大国。而电影则面临和欧洲一样的局面,享有政府补贴,电影发行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美国电影数十年来一直是巴西全国电影院线的霸主。至于有线电视,远不如欧美发达,收费较高,普及率较低。将来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巴西将真正面临美国电影对电视业的巨大冲击。巴西对此怀有危机感,正在认真应对。

巴西视听制作和产品的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巴西对“文化例外”的立场。巴西对“文化例外”的态度是:尽管需要捍卫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但视听产品具有可交换的特点,因此这种产品就应遵守世贸组织关于产品自由流通的总规则。然而,巴西同时认为,世贸组织是一个讨论对普遍可交换产品实行可操作规则的机构,但是这些规则无法涉及一个在各国都十分敏感的课题:即各国的特性和保护本国自身文化的能力。“如果像对待汽车、飞机、玉米和大豆一样对待电影”,那就将各国政府维护其自身文化的能力置于危险之中。

巴西的态度由其外交部2001年在世贸组织内。自那以后,巴西既要坚持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又要其他国家允许向其民众开放巴西视听产品。巴西外交部认为,这两点是互补的,并不矛盾;一方面应该让各国继续保持实施文化政策的能力,另一方面各国应该向公民提供最广泛接触来自全世界文化的机会,防止设置壁垒或者采取让其公民只享有一种文化的强制措施。

巴西政府认为,新兴国家和穷国在其银幕遭受外来廉价影片入侵的情况下处于守势,这些影片以大大低于本国电影的成本进入,使本国电影遭到致命性打击。因此,巴西文化部每年都颁布法令,规定当年实施的银幕配额。2013年电影院每个放映厅至少要播放巴西电影28-63天,至少放映3-14部不同的本国电影,因电影院所拥有的放映厅数量而异。

巴西政府建议世贸组织对视听产品采取逐渐开放的原则,与美国所主张的不加区别的自由化相比,巴西主张缓慢和循序渐进的开放。巴西还主张各国应该拥有发展文化多样性的自,比如实施补贴政策、财税鼓励措施和反倾销立法,以及有助于阻止形成垄断和一统天下的其他措施。

巴西民间,尤其是学界,不主张文化例外的声音较强,更倾向于自由贸易。

与“文化例外”相比,巴西更看重文化多样性。巴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公约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巴西认为,文化多样性公约能更广泛地涵盖文化例外所涉及的课题,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来缓和文化例外的两极化争论。而且文化例外的焦点是保护文化市场,而保护文化多样性则不仅仅限于文化产品市场的争论,能赢得广泛的国际认同。巴西寄希望于通过坚持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原则,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保护,将其作为双边谈判所能倚重的一张牌。

巴西主张一方面支持文化市场的经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保持巴西文化多样性的最大活力。这尽管是一种两难抉择,但巴西坚持所有文化公共政策都应基于此。文化多样性公约是巴西制定文化政策时主要的法律、政治工具。

此外,在文化发展的总体考虑方面,巴西特别强调文化的公共性和公共文化政策的重要性:巴西官方不接受“文化产业”的说法,也不主张采纳“创意产业”定义,而是选择使用“创意经济”的概念。巴西联邦政府文化部下设创意经济秘书处,主管所谓文化产业的事务。巴西政府认为,创意经济的提法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动力,这些发展动力由创意部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传播、消费和享用等各个环节所形成。创意部门的生产活动最终创造社会的文化和经济财富。

巴西的意图显然在于淡化文化的商业性,而强调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强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强调文化的公共性和公共文化政策的重要性,来争取谈判对手认可。

2、几点启示

第一,从总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抓大放小,以对己方影响较小的妥协与对方作交换,换取对方在攸关己方战略和长远利益的问题上让步。美国电影在巴西影坛霸主的地位已然延续几十年,形成了电影进口、发行、放映等整个产业链和利益格局,一时难以撼动,而且巴西当局也暂时无意打破现状,况且本国电影也无法满足民众文化需求。故巴西不纠缠于此,而是将焦点置于国内有线电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视听产品的“例外”诉求和有力度的扶持措施,帮助本国视听制作抢占有线电视市场,避免重蹈电影业覆辙。

第二,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用好文化公共政策的空间,并通过立法为此提供法律支撑,以便一来支持本国产业与外来资本或产品竞争,二来为本国文化产业逐步提高自身竞争力赢得时间和机遇。巴西学者有一句经典语录:文化例外不如例外文化,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拿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产品,以抵消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和市场占有。当然,这绝非易事,需要长期的努力。明智的选择应该是一边保护一边提升,保护应为提升争取条件,以便未来有能力自由竞争。

第三,切实分析并确定自身的优劣势,确保优势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利益,而对劣势产业,则以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原则为依据,争取提供公共政策支持的例外。巴西从本国实际出发,确定视听产品是文化谈判的重中之重,其自身优势是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对此竭尽全力争取扩大国际市场,劣势是电影和有线电视,考虑到电影业的现状,在此二者中又选择有线电视作为扶持重点。

第四,高举文化多样性大旗,并将文化多样性公约所确定的原则运用于贸易投资谈判,以回避因过分强调“文化例外”招致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避免陷于谈判的被动防守局面。

篇6

自然生命的生存不需要人类,人类的生存却必须依附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人类从未能孤独于世界,包括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智慧成果——文化,都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折射,其发生、发展和演替是以地球生命体系的发展和演替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时至今日,人类才有所觉醒,终于将生存问题从狭隘的人类自身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

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紧密相联的整体。在这条以生物多样性为中间环节的因果链条中,我们意识到,如果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问题本身显性的外现的话,那么问题隐性的内在,就是文化和价值取向的物化和去生命化,就是人类心灵生态环境的恶化。工业文明以来,在物质文明的催动下,人类只顾自身的需求,只注意到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的实用价值,无度地开发利用。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需求、消费和生产被无限地激发和膨胀,没有生命的各种存在不断被制造出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占据生命的空间,使人的心灵生态进一步被影响、被物化。所以,自然环境得以改善的根本在于个人、群体、乃至人类等多个层面上的心性的改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一体两面。

多样的文化是不同区域的原住民和居民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相应形成的,是千百年来人与相应区域环境和谐相生的经验、思想、方法的系统积淀。特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对相应区域人的生存生活以及习俗传统有直接的影响。而文化与生物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又能通过人们所从事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信仰等方面具体地表现出来,这对于生物和生境的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直接的作用,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力量和体系!

为此,本期杂志特别关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从东非大草原到亚马孙丛林;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到西双版纳雨林……我们尝试从这些地球上生物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取样,以生命智慧的视角探索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和谐、平衡的自然关系,以期对映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为人类摆脱生存危机提供朴素的生存样板。

人类可以选择不孤独!人的心智和心性的美好而化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持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力量!美好的心性让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美好,这又使相应的行为、生产、生活方式美好,所有这一切又将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变得更美好!生物多样性得以维持发展,人类生存才会在天地万物的相生相长下得以维系!

心性的美好而化,才是2012人类登上“诺亚方舟”的唯一船票……

一个健康价值传播的平台

一种自然、健康、有机的生活方式

一份爱自己、尝他人、爱自然的生活态度……

还原生活立足于有机农业、活力农耕,结合现代西方医学、自然医学和东方传统养生智慧,以直营店为载体,集健康食品、健康用品、健康服务、健康人居空间设计、健康文化传播为一体,生产和销售健康产品,传播和推广健康价值,促进人们达成身、心、灵的全方位健康转化,为人们的幸福与快乐创造无限可能……

一个苹果的坠落引起了牛顿的注意,这个偶然的经验,诞生了万有引力的概念。人们开始探索,外界杂碎的事物是如何通过牛顿的大脑,转化为清晰而有逻辑的分析。其实灵感的激发并不是偶然,那些对事物有特殊感知的人,对外界似不起眼的事物,都能赋予特殊的含义。这使得他们能探索并发现更多事物的本质。大脑的灵感,并非单纯的偶然,它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科学奥秘。这期杂志将告诉读者,人类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哥斯达黎加的Aviarios树懒保护所里,收留了很多幼小的树懒孤儿。他们每日都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下逐渐地成长。保护所的创始人朱迪艾维主要用山羊奶和树叶哺育这些小生命。在野外,小树懒通常需要母亲一年的照顾才能独立生活。有的小树懒才一个月大就来到了树懒孤儿院,刚来到这里时,它们身体状况很差,甚至还有受伤。本期杂志,会给读者介绍小树懒们在保护所的生活,以及工作人员是如何照顾这些小生命的。

篇7

近年来,中欧双方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在20*年*月举行的*中欧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会上,生物多样性被确定为中欧环境合作的四个优先领域之一。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年*月双方签署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协议,该项目已于今年*月正式启动,示范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次召开的中欧生物多样性战略研讨会是中欧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做好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具体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三位。中国自19*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履行国际公约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管理体系;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以及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林业六大工程以及种质资源保存等重大行动。截止20*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府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的指导方针,确立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方略。中国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国务院实施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对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在新的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明天,将召开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国务院领导将出席纪念大会,参加纪念大会的还有各有关部门领导和地方代表。这次纪念大会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五十年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所有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实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明确发展战略、加强能力建设至关重要。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家,推行大规模的环保战略和行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环保理念、经验和技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欧盟的合作。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启动就是双方深化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里程碑。双边合作,重要的是构建稳固的合作平台,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双方应本着平等、互信、共赢的原则,以合作机制为桥梁,以合作项目为平台、通过经验交流、人员培训以及项目援助等方式,让中国充分积累经验、克服现有困难,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大突破,促进、推动双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们希望与欧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在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体系,即生物多样保护的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定等;二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体系,即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机制等;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即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融资渠道、国内财政机制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合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此充分有效的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保障体系。

篇8

摘 要: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受全球化影响,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视野,但同时也在失去文化的丰富性。这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对人类有多么重要。而在文化的整体中,艺术以及戏剧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超越利益去从事艺术的传承与创造,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抢救与保护,不仅仅是要为人类保存下一笔文化遗产,更是为未来的文明进程,保留下尽可能多的火种。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就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戏剧;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02文献标识码:A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Globalization

FU Jin

一、全球化与世界视野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已经越来越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流通,新的科技手段跨国界的运用,以及经济一体化,同时更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越来越深刻和切近地认识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紧密关联。这种新的世界性视野的一个新近例子,就是我们正面对的很可能将波及全球的禽流感威胁,我们现在突然意识到,遥远的欧洲某个农庄里一只鸡得了俗称“鸡瘟”的禽流感,原来真是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直接且现实的影响的;事实上,全球性的流行病并非始于今日,然而只有随着资讯的发达以及全球意识的增强,我们才会真正用这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星球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一切。这样的眼光使我们这个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或者用中国传统的称呼,叫做“天下”――“天下”不是由一块块分裂的疆土拼凑而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各部分具有内在关联的整体。

因此,我们今天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每天不仅关心柴米油盐和身边的大事小事,同时还关心伊拉克的爆炸和巴基斯坦的地震,北美洲的飓风,以及苏丹的族群冲突,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变化。全球化也必不可免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我们的床头贴着猫王的照片,我们痴迷于美国黑人音乐,墙上还挂着毛利人的雕塑。就算其中不无附庸风雅或人云亦云的成份,但我们的审美趣味确实已经渐渐超越民族与国家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是的,全球化使我们获得了世界视野,但全球化还为我们的文化思考增添了更新的内涵。全球化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对于我们事实上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个世界其它角落的状况以及变化对于我们而言不再是毫无关系的;而怎样的“世界”才是一个“好”的世界,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哪些事件对于是“好”的事件,哪些事件又是“不好”的事件,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把视野集中在文化领域,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里,一个“好”的世界的定义与标识,首先就是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因为拥有多样性而无限丰富的世界,才是好的,才是我们值得生活在其中并且值得留恋的世界。

二、文化的世界并不理想

是的,我们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然而,世界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都那样让人们兴奋。比如说,认真看待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所有变化,我们会发现,因为深受全球化的影响,世界文化、世界各国人们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换言之,当我们似乎获得了世界的视野,我们的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迅速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这种超越的指向却惊人地单调。我们会沮丧地发现,拂去那个日渐丰富的表层,我们所看到的情况与理想相去甚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娱乐在丰富的背后正潜藏着无比的单调,因为这个世界的美学正在被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用十分显著的刻意手段所模塑;正是出于要最大限度地通过文化娱乐业牟利的目的,文化与艺术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从跨国公司精心设计的工业化的流水线被人为地批量制造出来,它们被输送到世界各地,于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人们却不自觉地在追逐着惊人地相同的流行与时尚。这样的流行与时尚是被“制造”出来的,而由于制造的行为背后有强大的利益动机,它主要不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不可避免地,它要按照跨国公司的经济逻辑行事――希望全世界的人同时喜欢上同一样东西,不管这东西是《指环王》,是《花木兰》,是麦当娜,还是《哈利波特》。

跨国公司甚至在巧妙地利用我们对于审美丰富性的渴望,它们不断变换花样,似乎每天都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精神食粮,但唯一不愿意让我们深究的就是,那些让人们自以为是“前卫”与“个性”的东西其实恰恰是“流行”和“时尚”,跨国公司不会给我们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前卫”与“个性”,因为所有的“前卫”与“个性”都是单称的、独特的,真正与众不同的风格与喜好不可能是“流行”与“时尚”,并且正由于它恰恰是“流行”与“时尚”的死敌,而违背了跨国公司的文化产业要让每一分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收益的经济模式。

因此,当我们似乎越来越获得了世界视野,尤其是当我们是借助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获得世界视野时,我们事实上同时在失去世界的丰富性,至少在失去文化表达的丰富性。而且,全球化来势汹汹,似乎难以抵挡。以中国为例,仅仅在二十几年前我们还觉得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遥远,然而就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看看我们的生活,想想我们今天的文化消费,就不难感觉到全球化的速度。我从事戏剧研究,对此体会尤深。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人们以那么高的热情去欣赏京剧、越剧或秦腔、川剧的演出,如痴如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就开始凋零,曾经在几百上千年里为中国各阶层普通爱好的戏剧,忽然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传统戏剧面临整体上的困境,渐渐地,去剧院欣赏一场传统戏剧演出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和艺术活动,哪怕是欣赏那些名满天下技艺卓杰的名家演出也不再令人羡慕,甚至变得有可能让旁人感到怪异,它成为“落伍”和“老土”的代名词,整个社会的主流美学趣味,并不支持它的存在与发展,这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欣赏选择。这样的现象当然与全球化有关,当然是由于文化领域日益庞大的跨国公司借全球化的经济趋势竭力推动而出现的结果,它不是源于普通民众审美爱好自然的变化,与以往的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是一回事,在它的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

文化工业时代,所有后发达国家的传统艺术都迅速被边缘化,失去表达的机会与可能性,即使它们侥幸在跨国公司所代表的那种单一的美学趣味的选择过程中得到青睐,那它的形态、内在价值与风格――它的核心表达方式――也必须被改造成适合跨国公司所理解的那种“世界性”的口味所能接受的模样,因而在事实上不再是它们的本身,而被纳入到发达国家对后发达国家艺术殖民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艺术的亚洲版或非洲版、拉美版等等。

一个完全受制于文化工业的世界不是个“好”的世界。一个美学趣味完全由跨国公司决定的世界也不是个“好”的世界,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世界,它的文化应该是丰富的,这个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爱好,而这些爱好正基于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假如在美学上丧失了丰富性,假如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他们对艺术与文化娱乐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了,那么世界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沙漠。只有沙漠才会只显出一种颜色,一种颜色的沙漠,不管它是何种颜色都不是绚丽。

三、文化多样性有多么重要

是的,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表达多样性的价值忽然突显在人们面前。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人类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许多精神去保护珍稀动物。但是,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出于对动、植物的人道主义情怀,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猎奇的心态,不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欣赏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奇观,而是由于这个地球的生物链十分脆弱,而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中,绝大多数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的。某种动植物的灭绝,很可能给整个世界带来未可知的灾难。我们不知道哪些动植物的灭绝会给人类以及给这个星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后果,因此要给人类以未来,要减少人类生存发展的风险,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为人类保存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物种。这一做法固然显得消极,然而在应对大自然可能出现的各种目前未知的劫难时,却有可能是最佳的策略。

文化也是如此。人类文化本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而人类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之所以有特殊的人类价值,它对于人类的今天与明天之所以重要,同样是由于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风险。人类未来有可能面临的许多危机与挑战,都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和无法预料的,就像我们此前无法预料这场几乎波及全世界的禽流感会突然降临一样。可以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复杂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种群关系里,人类不同的群体在他们分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的背后,可能正蕴含着人类应对各种各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挑战的特殊策略,蕴含着人类某些特殊的生存智慧。每个文化群落都是在长期与自然界以及与各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存续下来的,身处不同的地理、自然与文化环境之中,面对不同的挑战与危机,人类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模式,那些成功的应对模式,就逐渐积淀在不同文化圈的习俗之中,因而,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之中,或许就潜藏着人类面对自然与劫难与战争时某些特殊的应对方式。

不同的文明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冲突与劫难,文明的此消彼长正与面对不同的挑战与危机时不同应对方式的成败相关。但某一文化圈一时的成功,只意味着当他们面对某种特定的冲突与劫难时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模式;但这样的成功并不足以说明这种文明在任何挑战与危机面前都必然获得成功;相对于人类千万年的历史而言,它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面对人类未知的前途,我们实在不能将人类的所有希望都系之于这一种文明;人类文化如果只剩下一种模式,即使这种文化有其非常之处,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未来在面对新的挑战与危机时,就丧失了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其风险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某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情感内容,在它自身或许并不起眼,却有可能激起其它相关的文化圈的灵感,给后者注入活力。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对于人类而言有多么重要。而在文化的整体中,艺术以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体现出差异,人类艺术的丰富性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用以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甚至它还是人类在自身与大自然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的重要表达形式;同时,艺术还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戏剧总是与人类的祭祀与信仰活动融为一体,而正如诸多重要的文化人类学著作所揭示的那样,在人类各种各样的祭祀与信仰活动之中,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仪式与戒律,却深刻地蕴含着人类某些深藏在群体无意识之中的集体记忆。在戏剧活动之中,包括在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我们不知道其中是不是包含了某些远远超越艺术的内容,不知道是不是暗含着某些将会有助于人类走出某种困境的文化密码,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曾经是有意义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们可能也还会有特殊的意义,而它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更不用说中国的戏剧传统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它先后由300多个剧种组成,其中至少有100多个剧种因其有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具有特殊的价值。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等存在极大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而且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以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以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积淀下来,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而言实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因此,当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而严峻的冲击的今天,传承和保护中国戏剧的丰富性,就是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我们没有必要将全球化看成是洪水猛兽,看成人类的一场劫难,我更无意鼓励各位到世界贸易组织甚至APEC会议的会场外去抗议,即使是为了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的冲击而抗议也不可取,因为全球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有目共睹,至于在文化领域发生的问题,我们正应该由文化人自己在文化领域内部加以处理与解决。

文化的问题对于每个文化人都很重要,不仅如此,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以人的方式生活的根本,因此对身处每个文化圈内的人们都很重要。正像全球化的影响已然波及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一样,它也涉及到文化的所有层面,涉及到所有领域,包括戏剧。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文化多样性,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能否成为一个“好”的世界,确实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不过,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能也不必自怨自艾,只有去面对,去应对这样的挑战。

四、用文化的力量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是的,全球化使中国戏剧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这是有史以来我们从未遇到过的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正常的和自然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民众审美趣味自然的演变。它面对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其中固然有戏剧自身的问题,比如说数十年来形成的僵化的、难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体制带来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工业的诱导,它是那些文化领域的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制造出来的,只着眼于人们即时的感官享乐,它是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所以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和社会里,在一个缺乏文化理性的环境里,它的能力才会放到最大。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远大目标,应该而且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由多个剧种构成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这个文化圈内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传统戏剧的内在价值,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引导下,恢复传统戏剧的经典地位与核心价值;当然,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我们所需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改变对中国戏剧这样一些暂时未被时尚裹挟的艺术门类的歧视与漠然态度,让我们经常去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戏剧,欣赏它,喜欢它。只要有心去关注,去接触,自然就会欣赏和喜欢。

中国戏剧并不是孤立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在这个曾经因为享受到全球化的福祉而兴奋莫名的世界上,由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缺陷日益凸现,在保护与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这项给人类未来以希望的伟大事业中,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的文化人成为我们的同盟军。

为了应对诸多后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遗产濒危的状况,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继而,又有1989年的《保护民间口头传承建议书》、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于此同时,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全球第一批十九种经专家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古老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这项公约为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法律性依据,其宗旨是鼓励与促使各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现存并且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给予各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更多的尊重,并且开展各种各样的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在《公约》的指引下,已经有多个会员国和地区正在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中国也已经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最近,就在2005年10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又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协定,包括中国在内的151个国家为决议的达成投了赞成票。这项新的法律确认了文化多样性对于国家和全球的和谐稳定的价值,更确认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止具备经济价值的事实。

篇9

关键词:比方;思想政治;直观;生动;简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94-02

孔子来见老子,老子问孔子:“你说牙齿与舌头哪个坚硬?”孔子答:“当然是牙齿。”老子张开嘴:“看看我的牙!”孔子见老子的嘴里牙齿全掉光了,点点头。然后老子又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舌头完整而灵活。老子即闭目养神,孔子便悄悄离去。(舌柔而尚存,齿坚而皆落。钢者易折,柔者易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圣人碰面,没有高谈,也无阔论,寥寥几句,一个比方,尽显圣人的智慧。这种打比方的方式即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事物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对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带来了困难,如果教者不注意方法的话,即使花大力气去讲,学生还模糊一片,但如果在教学中将之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应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讲解的话,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文中我以文化生活为例,摘取了几个教学片断。

一、教学片断展示

1.打比方——抽象变直观。教学片断一:在进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教学,学习文化多样性的地位时,学生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我把文化的多样性比作生物的多样性设置问题:大家看过《功夫熊猫2》吗?学生立刻精神了,有不少同学表示看过。

我顺势引导:“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我们国家为什么要保护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呢?”

学生们踊跃回答,A同学:“因为不保护它们就要灭绝了。”

B同学:“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我继续设问:“我们为什么不能任其灭亡,而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

学生陷入思考,一会儿又活跃起来。A同学:“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B同学:“没有其他生物,我们人类也不能生存了。”

C同学:“如果没有其他生物,只有人类的话太单调了,生物多样性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了。”

引导到这里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让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学生马上能自己归纳出:“文化的多样性也让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文化是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才能带来文化的发展。”

2.打比方——枯燥变生动。一个巧妙的比方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思维,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片断二:在教授“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我把文化创作者和人民群众比作厨师和食客的关系。我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厨师要为食客烹饪大餐,怎样才能赢得食客的满意呢?”

A学生回答:“要丰富多样,不能太单调。”

B学生回答:“要烧得好吃,这样才能赢得食客的光顾。”

我又追问:“这样就行了吗,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席满汉全席,吃的时候很开心,结果回到家,肚子不舒服要拉肚子了,或者严重一点,食物中毒要住院了,你们对这样的厨师还满意吗?”

学生会心地笑了:“食物要干净,要健康有益。”

在PPT投影上,我把这样的对应关系列了出来:

“丰富多样,不能单调”——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要烧得好吃”——文化产品要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食物要干净,健康有益”——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3.打比方——复杂变简单。教学片断三:在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内容时,有个难点就是“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课本上有探究观点:“‘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用一种思想观念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实在没必要,也是不现实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很多同学在思想上就产生了很多偏差,觉得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有的同学甚至很偏激,认为指导思想一元化必定限制文化的多样性。

针对这一情况,我给他们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大家有没有欣赏过交响乐表演啊?”少数同学说到剧院欣赏过,绝大多数同学说在电视里看到过。

“大家看到交响乐表演有很多乐器,你们能举举例子吗?”学生七嘴八舌: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圆号、小号、鼓、单簧管、双簧管等。

“大家真是见多识广!”我夸奖,“这么多乐器要能有条不紊地演奏出一支和谐的交响乐曲还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那是谁?”

“指挥者!”大家异口同声。

我抛出探究问题:(1)我们中央电视台现在每年的元旦都会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12年除指挥外演出人数有五十人,乐器几十种,如果没有指挥,能演奏出和谐的乐曲吗?

(2)有没有因为统一的指挥而限制了各种乐器的发挥?这说明了什么?

(3)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指挥,那能不能有几个指挥呢?

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马上理解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也同样是不可行的。在当代中国必须要坚持以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生活思潮。

二、打比方教学必须注意的问题

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通晓及明白,帮助人们理解问题,在教学中,比方用得好会促进教学,反之会影响教学,甚至会混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一些要点:

1.打比方必须要抓住核心。大学者辜鸿铭一次跟人争论“一夫多妻制”的合理性,他说:一把茶壶可配四只茶杯,未尝见一只茶杯配四把茶壶的……可见,打比方必须要贴切,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作比的双方要的确存在相似或相通之处,否则很容易陷入诡辩论。

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开发

20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宣告文化研究这门学科诞生。由伯明翰学派的霍加特与威廉斯发起的当代文化研究,破解传统的精英主义的高雅文化,使文化的概念扩大为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指涉人类的全部日常生活。20世纪80年代,文化研究繁荣一时,至今方兴未艾。它关注的不仅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更关注文化的外在的关系,将历史上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文化形式纳入中心视野。另一方面,西方学者对现代性文化进行了反思,从乔治・西美尔、马克斯・韦伯、齐格蒙・鲍曼、安东尼・吉登斯到劳伦斯・哈里森和塞缪尔・享廷顿,纷纷肯定了文化的重要作用,并对现代性进行了声讨或重建的工作。西美尔和韦伯,把文化视为历史运动推动力所在;哈里森和享廷顿更提出了文化决定发展的论断。当代社会学界首屈一指的人物吉登斯则在鲍曼对现代性尖锐批判的基础上,试图重新诠释,并为现代性的困顿指明了出路,把希望寄托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上面,他认为文化是由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价值观组成,文化价值观本身的多元性,使全球化不可能变成西方文化的弱肉强食。在探究当代文化含义时,托尼・本内特著作《文化:一门改革家的科学》还强调了文化与政府政策制定的密切关系。

文化研究的盛行和成果表明了人类对文化价值的肯定认知,也推动着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重视并参与文化的发展,关心和保护民族及地区文化的特异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如同物种多样性构成了生态平衡一般,文化生态平衡亦以文化多样性维系的。通过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犀利批判,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多样性被现代蚀的危机。循伯明翰学派开拓的当代文化研究之路,关注大众和传统,反对文化殖民的呼声日渐高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在此背景下隆重拉开帷幕,其实质即是保存和发展多样性的人类文化,维系文化生态平衡。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们从模糊归类到划分出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类文化遗产,更加符合文化多样性的构建需求。上世纪末,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每个国家对世界和时代应承担的责任,也是对抗全球化引起的文化生态失衡的必然措施。

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明确化及其应受保护的重要意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之前,伴随8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热潮,率先在民族民间文艺保护领域做出了受到中外赞誉的努力:1979年,被誉为文化长城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启动,现已进入尾声。

近十年来,中国政府、社会团体全面推进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包括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如国务院颁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成立专门机构、形成申遗认证体系、实施保护工程、组织学术论坛、引导研究热点、公布了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保护成果展、确立文化遗产日、开通相关国家级门户网站、文化部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晚会、世界级遗产代表作古琴、昆曲进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当代进入;但现状仍不容乐观,表现在:

全球化的“文化推土机”进程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改变不可避免,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种消亡。

保护意识亟待提高。

专业保护和研究人才短缺、保护经费不足。

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机制尚需健全。

此外,关于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也凸显出来。现代化历程中,生态环境因开发带来的巨大破坏,也为维系文化生态平衡能否走商业开发一途敲响了警钟。事实上,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开发的确潜伏着较大的风险。追求效益会受需求引导加入许多原本不属于这一文化范畴的因素, 从而导致文化变异。刘志群批评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热已成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第一杀手。目前比较流行的不是尊重和恪守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心理与思维特点,而是以政治宣传服务的目的和现代审美的观念来改造当地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使其精致化,了民族民间艺术在表象掩盖下的深层的所指,甚至把汉民族和外来的东西,拿来杂揉到当地民族的艺术中,往往出现了非驴非马的怪胎。”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也称“开发一个毁一个。”

那么,放弃开发就能保证原生态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者,在文化多样性和个人利益的冲突中,该放弃追求现代化生活、安贫乐道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变异特性,在“意识”层面最易发生变化,而行为或会滞后。更普遍的是,当一项民俗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开发后,会逐渐脱离“生活”常态,走入“表演”的取向从而影响其行为。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活的文化。康保成认为:“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早已不是明代的昆曲。”索文清根据藏纸等遗产项目进行商业开发后焕发新生的例子推论:“保护和抢救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只靠国家拨款来支撑,走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道路,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商业开发,不是无法统一的矛盾。生态环境中消亡了的物种不可再造,而文化遗产不同于物种,它是人类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过程呈现,不少内容可以在开发中再造或者再现,这就决定了文化生态平衡意义下的开发本身与保护有一致性。而且,开发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者个人幸福的追求,不再将他们隔离在主流文化生活之外。完全抛开商业开发的做法,即为“死保”。

按照王文章归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防伪、应变、贴近民间”的原则,政府与企业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的统一,在文化价值观构建方面进行导向,坚信人类的创造力对维系文化生态平衡的促进作用,树立可持续开发意识,商业开发必能进一步开创文化的多样性局面。正如弗里德曼坚信自由经济制度释放人的创造力一样,商业开发亦将促进人类文化的创新。

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认识到哪些遗产项目具备开发价值,可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并形成未来新遗产。因此,当前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是:依据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在普查的基础上掌握遗产状况,甄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分级目录体系;采用多种手段抢救濒危遗产;解决保护和开发之间的矛盾。

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附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手册》和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分类体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基本明确。此范畴内的遗产并非都具备开发价值或适合现在开发,其中,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表演性项目、工艺品的商业开发价值较高;民俗满足人们跨文化旅游心理需求,是典型的旅游开发资源。

在保护前提下进行商业开发的基本方法包括:

1.政府重视对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经营商的引导。在后现代社会环境中,消费已经反仆为主,成为市场经济的灵魂。因此,前一种作法在于通过大众传媒和消费模式塑造,引导民众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主动消费;后者在于鼓励投资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争取资金。具体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和消费的各类广告、举办公益性讲座、政府专家及经营商携手打造文化专项产品策划、以现代传媒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和消费价值、各类具备开发价值的遗产项目走入校园乃至进入教学体系、把传统小生产者的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模式,争取更多民众理解并参与消费。

2.充分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式开发的载体作用。生态博物馆将自然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动态地保存,尽量在文化的原生地传承。如1996 年贵州六枝特区梭戛乡建立我国首个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旅游的推广,将使普通游客开始关心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关注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以及他们世代相传的特殊文化。传统博物馆应扩大收藏和保护的范围, 将焦点以平等的态度投向以往被忽略的民族民间文化群体和资源。充分利用文献和田野材料,利用现代电子数码科技, 尽可能客观地录制和保存21世纪初的遗产状况,同时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普查采录资料可由博物馆保存、展示。鼓励一部分开发价值较小的遗产持有者,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保存技艺,传授技艺,使之成为博物馆艺术,也具有传播和传承的功能。博物馆首要立场是力求原貌呈现, 同时不放弃自身的诠释功能,从文化角度提高旅游吸引力,使博物馆成为旅游开发的中心区域之一。

3.利用仿古庙街、民俗风情村、岁时节庆等进行再现式商业开发。此类开发应慎重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表现形式和服务人员,避免伪、劣、次,允许甚至鼓励改革和创新,吸引人们主动了解并从消费渠道来传承相关遗产。

4.创立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出品牌。如“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金沙”等。

5.建立一支懂文化、善经营的专业开发人才队伍;健全民间工艺大师传人培养的激励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开发与文化生态平衡的问题,可开发资源流失或匮乏问题。

参考文献:

[1]陆杨: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3]刘志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急迫性和艰巨性及其对策思考[J].省略/zt2006/zzycjs/gd/t20060220_94099.htm[OL],2006~2~20

[5]吴晶魏武专家: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news.省略/politics/2006-10/11/content_5190788.htm[OL],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