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交流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交流方案

篇1

【关键词】 质疑;用喻;综合归纳

近几年来,我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是中差生,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教师认真备课,进入课堂,他们却思考着在课堂中搞恶作剧,致使教师无法正常进行教学。再加上部分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曲解,农村学生大量流失,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更缺乏学习兴趣。面对此种情形,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搞好语文教学?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质疑、用喻、综合归纳是搞好语文教学的佳径良方。

一、质疑是开启知识之门思维之窗的钥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重要举措之一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索,也就必然会加深对读物的理解。我国古代,就有不少教育家提出了“学须善疑”的宝贵思想。北宋张载提出了“学则须疑”,南宋朱熹也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引导学生质疑以及教师精心策划设疑是激发学生内驱力、挖掘潜在技能、增长知识的良方。带领学生在“山重水复”之中思索质疑,启发引导他们解开一个个谜团,达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施教方案

设疑内容也大有讲究,不能搞形式,花架子。问题过于简单肤浅或过于繁杂广大,是设疑之大忌。应在学生易混淆、易忽略又与理解课文内容密切处画龙点睛、短小精悍、恰到好处地设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解疑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由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解疑;或由学生自己设疑,指导学生释疑;或由师生共同质疑,辅导学生破疑。于“疑”处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从而掌握有关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如我在教《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学习特级教师钱梦龙教师的设疑法。在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句时,不按通常“什么叫孀妻?”发问,而问:“有一个七八岁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爸爸同意让他去吗?”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他没有爸爸呀!”“何以知道?”“因为他妈妈是孀妻,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设疑发问,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有关知识,增长了能力,加深了印象。

二、用喻是深入浅出进行形象教学的有效手段

生动形象的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抽象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如议论文的论证,语法等。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适当地运用比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比喻教学,能使较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使较深奥难懂的道理通俗明朗化,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掌握。

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分析、文章体裁等诸方面均可用比喻教学。

我在分析鲁迅的驳论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以打靶为喻,将敌论比喻成靶,敌论点为靶中人头,敌论据为靶中人身;论据则是射向靶子的三支箭,并把以上比喻用板书在黑板上图示。这样图文并茂地用喻讲解分析驳论文章的论证过程,学生豁然开朗,易于接受。

文章体裁也可用喻。我在讲到《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的体裁时,突然问:“它有个姐姐叫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回答:“通讯”原来我教七年级时,将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三者称为“三姐妹”。作为姐妹,必有其相似处共同点,即真实性与及时性;又有其各自的面貌个性,篇幅、文学性、时间性有所不同。将这三者体裁比喻为三姐妹,不是很恰当吗?学生兴趣盎然,经久不忘。

三、综合归纳是帮助学生有条有序存储知识的仓库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琐碎繁多,如把知识之珠系成一串串、装成一盒盒,那学生就能有序地接受与存储并便于提取使用了。综合归纳就是串珠装盒之举,可让学生在学习与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条有序,事半功倍。

语文知识中的字词、修辞、文学常识等各方面均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归纳。

学生学习文言文,对释词译句颇感头痛,常会记此忘彼。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阶段复习时,应进行一些归纳。例如,学过的文言词,表示否定的有:莫、未、毋、勿、弗、非、否等等;表示行走之间(由慢至快排列):步、行、趋、走、驱……第一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寡人等;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君、子、若等;指示代词“这”:是、此、斯、个。表示具体到某一天的时间词有:“望”是每月十五日(农历),“既望”是望后第一天,即十六日;“朔”是每月初一,“晦”是每月最后一天。《乐羊之妻》一文中“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一句,中的“懿”字笔画多,不好记,可归纳用“美好的壹次心意”一句话来记住它的义、形、音。“美好的”是字义,“壹次心”组合成字形,“意”为读音。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鲁迅八篇作品,可归纳编成一个小故事来记:鲁迅回《故乡》看《社戏》,戏名叫《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到《藤野先生》和《孔乙己》,他们正在谈《阿长与》的故事,并准备一起去放《风筝》。

篇2

【摘要】跨文化是产生谈判冲突的罪魁祸首,也是决定商务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谈判者需要提高跨文化冲突能力,尊重对方文化,因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决定了国际商务谈判的最终命运。本文主要从跨文化冲突能力出发,阐述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等。

【关键词】国际商务谈判 跨文化冲突 养成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热潮席卷全球。国际商务活动也日益增多。于是,如何利用商务谈判为自身谋取最大利益在国际交往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跨文化间的沟通是国际商务活动的本质,是在不同的文化下,每个人都为了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商务活动。国际商务谈判之中不仅有利益的冲突更有文化的较量。

1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双方,其价值观念、风俗风情、生活习惯都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作为产生冲突的罪魁祸首,在国际谈判中,文化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般情况下,谈判双方的文化差异越大,谈判越容易失败。文化距离可以是对某些残留的历史问题的不赞同或对的亵渎等宏观层次,也可以是某些事件的不同看法等微观方面。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双方,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语言交际能力都影响到了国际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由于谈判双方的期待值不同,一定没有达到一方的期待,谈判将很难进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崛起,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文化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交往。跨文化能力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显得尤为迫切。培养跨文化冲突能力能提高跨文化能力,学会跨文化冲突能力能为国际商务谈判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2评价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

只有掌握了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标准,才能培养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能力。衡量谈判者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表现是否合格时,常将评判标准分为顺应性、得体性、有效性三个层次。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跨文化冲突,只会给严峻的国际关系雪上加霜。交际者能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改变自身的交际行为的能力称为顺应性。这要求跨文化交流者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双方优势、劣势、目标、利益协调自身行为,这要求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能够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满意度称为得体性。跨文化交际者为了在国际交往中表现的得体往往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作为指导,毕竟不得体的交流模式将会为一次国际商务交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学习得体的跨文化交往知识势在必行,跨文化交际者需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等,并将这些内容巧妙的引入谈判中。这表示谈判双方欣赏至少并不排斥对方的文化,打破交流时的障碍。在发生冲突时,跨文化交际者能达到彼此坦诚相待 ,减少自身损失称为有效性。谈判使得有效性常常要求跨文化交流者拥有渊博的学识,灵活的头脑,某种情况下,他们必须保持中立。称职的跨文化交流者为了达到不同交际目的,常常掌握多种策略性的谈判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得体性”和“有效性”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标准,谈判时当其中双方都能得体交流时,必能促使谈判的有效进行,当其中一方努力促进项目的有效进行时,必定得到另一方更为得体的交际。

3跨文化冲突能力的养成

跨文化交流者的跨文化冲突能力是决定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那么,怎么样做才能养成跨文化冲突能力呢?第一,跨文化交流者要坚持最初的谈判动机。平等是进行谈判的前提,坚持平等谈判的原则有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第二,尊重文化差异,消除文化偏见是对对手最起码的尊重。人们总会在无意识间表现出排己现象,对于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人们常常会恶意的抵制。但在谈判过程中,要想谈判顺利地进行就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对方的文化,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误会。

跨文化冲突能力包含广泛,内容繁杂,跨文化交流者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提高自己的跨文化冲突能力。首先,跨文化交流者要掌握国际商务交往间的原则。尊重对方,谦逊待人,尽量避免触碰那些交往中的禁令。其次,掌握谈判技巧,准确运用商务语言。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若是能巧妙的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则可以轻易解决谈判冲突问题。跨文化交流工作者要对对方的文化有初步的了解,避免谈判过程中的冲突。比如有些行为在一些文化中含有褒义但是在其他文化中很可能含有贬义,具有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可以帮助你在谈判中解决谈判冲突。最后,谈判者要对对方文化保持敏感度。善用对方文化打破僵局,赢得主动。

4结语

尽管我国对国际商务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于跨文化冲突的阐述却如凤毛麟角。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际商务谈判日益频繁,跨文化成为决定国际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凭证。谈判者跨文化冲突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O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篇3

国家形象的定位

中国是举世瞩目的大国,塑造文明、民主、发展、和平、环保的整体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逐步消除各种误解,维护国家形象和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文明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已日益成为中国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展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塑造文化强国的形象。

民主的中国。为了有效地转变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的误解与偏见,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发展政治文明,赢得国际社会更为普遍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还要顺应当前国际社会的发展潮流,支持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处理国家间关系时坚持对话、交流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秩序建设,承担自己的国际义务,逐步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既是中国扩展自身国家利益的前提条件,也是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主流体系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并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与“稳定器”。当前,一方面,应努力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误解和疑虑,主动向世界说明自身的发展状况,化解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需求的担忧;另一方面,应更加致力于塑造自己谋求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类型、原因等方面的误读。

和平的中国。和平形象是中国在迅速发展中最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所展示的国家形象。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一直依据国际法原则履行自身的国际义务,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经济实力的增强也为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远洋打击海盗、促进半岛和谈等都表明,中国正在向世界人民展示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

环保的中国。从倡导“绿色奥运”到积极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再到把PM2.5值纳入环保监测范围,说明中国已将环境变化作为关系全人类发展的重大议题,纳入国家的整体战略考虑。目前,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中国还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各种环境合作,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形象,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环境变化。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与途径

在明确了自身的国家形象定位之后,我们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完善公共外交机制。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外交管理体制,以确保本国的文化交流得以正常高效实施。如美国,就形成了以“美国新闻署”为核心的完善而成熟的公共外交系统,集中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的主要手段,推销和宣传美国形象。中国应该整合外交部与国务院新闻办等部委资源,来协调各涉外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公共外交中的最高领导权、决策权的问题,确保决策部门与执行部门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避免在处理对外交流宣传时各部门因条块分割、缺乏沟通而导致的重复操作,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稳定而高效的公共外交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提高文化交流的能力。与国际社会打交道,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只有在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经验,才能做到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共谋发展。当前推行的中国“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等各种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尽管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轰动一时,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也有很强的助推作用,但却很难让外国民众深入领会中国文化的细微之处。文化传播讲究细水长流,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应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时间长、接触面广,这样才能使对方对我们的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同时,中国还应深入分析国际受众市场,研究不同国家民众的思维特点与对中国的反应,做到因人、因地制宜,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与亲和力。

大力扶植民间文化交流。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民众,历来比较抵触“官方文化”。因此,中国要尽快在世界范围进一步提升整体亲和力,就必须着重借助民间力量。中国政府应整合现有的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与人力投向民间文化交流领域,尽量淡化文化交流的官方宣传色彩。例如,在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之后,中国还应争取更多的国际会议、体育赛事等落户中国,通过邀请各类知名人士来华,以其所见所闻影响其本国公众,在交流中逐步提升中国形象。同时,中国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与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打破西方国家的信息垄断,激发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加深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加强教育文化交流。教育文化活动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属于“长远收效”。一方面,要继续加强留学生培养。中国已吸引了众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今后应更加注重在留学软硬件等方面加强建设,为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保障,让他们不仅在中国能学有所成,而且成为对中国友好的国际支持者,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形象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汉语战略。输出语言主要是为本国培育一批海外拥护者,并影响他们对当前各类问题的看法。截至2010年10月,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处孔子课堂,成为各国民众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此外,还应将设立国外文化中心等,作为国家文化与国家形象“走出去”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期坚持。

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与世界文化产业大国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目前还处于劣势,文化品牌难以走出国门,制约着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对此,必须要寻求突破。一方面,应该加大对该领域的资金投入与一定的政策扶植,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以提高对外文化交流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应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法规,为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面对各国的竞争对手,只有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才能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争取发展空间,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塑造一个正面、积极的中国形象,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亲和力。

篇4

(长春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文化课程正逐渐被纳入一些院校俄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本文的调研对象为我国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内容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的情况。

【关键词】俄语 中国文化 调查 跨文化交际

一、中国文化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传承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冷鸾崾后,许多国家为了适应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调整了自己的国家战略。“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与日俱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21世纪以来,我国处于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中国开始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也对外界造成不安,西方大国为谋求霸权主义,不断攻击我国的人权状况、干涉中国内政等。对此,我国政府也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始于2002年7月,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逐步完善“走出去战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可以加强中国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话语权,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共识,促进共同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给外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现代科技的进步,各学科之间都在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不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因此,对于外语专业的学子而言,除了专业知识外,还需要适应中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不仅要了解、掌握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等,更要对外传播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未来参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俄罗斯是我国的传统邻国,中俄两国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的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俄语专业人才是中俄两国文化桥梁的建设者。因此,俄语专业学习者需要学好中国文化,担负起向俄罗斯人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祖国悠久历史的使命。综上所诉,在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尤为必要。

二、我国高校俄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开设情况

为了了解中国文化课程在各高校的开设情况,我们对全国开设俄语的高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有效邮件37封。其中,北方地区16所,华中地区11所,西北地区3所,南方地区7所。调查内容为其所在院校的俄语专业是否开设了中国文化或相关课程,是通识课还是专业方向课,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教授方式是汉语还是俄语等。

通过对分布在我国不同地区的37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此次调查中未开设中国文化及相关课程的高校有13所,占调查比例的35.2%;开设中国文化课的高校有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女子学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24所,占所调查比例的64.8%;其中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大学、山东女子学院、郑州大学等16所高校开设的中国文化相关课程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延边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3所高校开设有必修课;东北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女子学院、河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授课方式为俄语,哈尔滨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泰山医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7所高校授课方式为汉语,其中也有郑州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高校授课语言为俄汉两种形式,以俄语为主。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本校2016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授课方式为俄语,除此之外,外语学院面向所有语种开设中国文化通识课,用汉语教授。

以上的情况分析表明,近几年来中国文化的俄语表达在俄语专业的学生培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为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虽然部分学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但仍然会通过一些专业必修课来传授中国文化相关知识。比如,曲阜师范大学虽未开设中国文化课,但有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作为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用汉语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未开设中国文化课,但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旅游课程、泛读课程等一些专业必修课用俄语来传授;安徽师范大学2016级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设置了相关课程,设定为选修课(必选),用汉语教授。在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用俄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可以用俄语进行正确的表达。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学生在用俄语表达中国文化时,不应该只是进行简单的介绍,更重要的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只有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开展跨文化交际。因此,中国文化课应成为俄语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质、拓宽知识结构的重要路径,同时是训练俄语表达能力的重要素材。在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让民族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还应该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相结合。俄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一系列语言文化的差异。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以引进国外的文化知识为主,因而忽略了对自身文化的学习。在与俄罗斯人的交往中,同学们不能熟练地用外语介绍本民族文化,也就达不到相互交流的目的。没有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 ,往往不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有些内容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译文不能表达所要传达的文化意义,国外读者不能理解原文的真实内容,因此在与外国人交流及传播中国文化时,会造成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曲解。在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课可以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表达中国文化内涵的能力,使译文贴近俄语语言习惯的同时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近年来,由于俄语专业招生数量及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在新时期背景下,文化交流、文化产品的贸易将更加活跃,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会更加频繁,因此,精通跨文化交际、掌握文化产品开发的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必定增加。在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可以为广大俄语学子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和精神财富在有限的课时内并不能全部呈现。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化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对象主要为俄罗斯人及各国留学生,收到回复50余人,其中中学生占19.44%,大学生占41.67%,研究生占5.56%,大学老师占16.67%,其它占16.67%;对中国文化的态度30.56%的人很喜欢,38.89%的人喜欢,30.56%的人一般,0%的人不喜欢;其中绝大部分人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于感兴趣的中国文化相关方面,国家与民族占38.89%,思想哲学占41.67%,占13.89%,伦理道德占38.89%,语言文字占52.78%,文学艺术占58.33%,建筑风格占36.11%,工艺美术占19.44%,风俗饮食占69.44%,传统中医占41.67%,体育活动占47.22%,除此之外,方言、心理、旅行、自然风光、经济、政治、电影、戏剧、音乐等也是外国人想要了解的中国文化方面。在中国文化课的教学中,应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同时教学内容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及中国文化的意义内涵,进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三、结语

在高校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在与俄罗斯人交往中正确的用俄语表达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开设中国文化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以选修、必修、俄语、汉语、俄译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授课。俄语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在国际合作与交流中,他们需要担当增进不同文化间理解和交流,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总之,在新时期背景下,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愈加频繁的今天,在高校俄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十分必要,在对外交流中不仅仅是语言技巧的问题,还需要涉及到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丽梅.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的必要性分析[J].科技视界,2013.

[2]何光顺.外语类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

[3]李涤非.中文化、中国英语与文化教学[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齐勇锋,蒋多.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内涵和模式探讨[J].东岳论丛,2010.

[6]孙家正.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文化建设问题[J].文艺研究,2003.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8]史铁强.再论俄语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俄语教学,2007.

[9]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东盟;广西;文献资源;建设对策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经济与东盟经济相融合,与东盟国家建立良好贸易关系是保障本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与此同时,经济贸易区建设也为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诸多便捷性,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促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因而,我国文献情报事业要注重东盟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研究,及时调整原有的信息资源建设方案,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辅助国家情报事业发展。

一、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建设的主要对象,各地区图书馆担负着地方文化发展的职责,从事各类文献资料收集与处理工作。随着我国文献情报事业快速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全面提升文献资源建设水平是馆内典藏的主要任务。所谓“文献资源建设”是依据文献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任务与服务对象以及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地规划、选择、收集、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的藏书体系的全过程。

二、东盟文献资源建设的可行性条件

2008年1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新一极和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东盟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多方面条件。

(一)经济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战略实施,中国与东盟国家质检的经济往来日趋增多,双边贸易经济是东盟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保障。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地理条件

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距离较近,为文献信息的收集创造了有利条件。贯穿中国、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拓宽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可操作性,广西与大部分东盟国家将实现文献资源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的和谐局面。

(三)文化条件

广西实施东盟文献资源建设的文化条件,主要体现于“同宗同源”的民族文化,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血脉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为东盟文献资源建设融合了民族文化元素,提供了天然的文化条件。

三、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综合对策

(一)收集与整理

(1)图书馆。东盟文献信息已经成为广西图书馆内部的特色馆藏,作为一项特殊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典藏,这也说明了东盟与中国广西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相互关联性。为了更好地完成东盟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必须对图书馆典藏模式进行调整,从图书馆员、设备、制度等方面改革,为东盟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做好准备工作。

(2)互联网。图书馆应将这些独具特色的信息源进行整合、保存,以更好地开展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基于信息科技时代,图书馆收集东盟文献资料应注重网络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平台收录、查阅更多的东盟文献。此外,广西东盟特色文献资源建设要设定专项数据库,保证互联网对文献资料的一体化控制,避免人工收集与处理时出现错误。

(3)一体化。东盟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广西地区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周边贸易国之间的交流往来,努力构建符合时展的信息资源调度模式。除了单一的采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建设平台,还需考虑将两者相互融合,建立一体化资源建设方案。

(二)开发与利用

(1)自主开发。东盟文献资源建设要注重开发工程,对具有潜在价值的文献资料深度挖掘,提炼出可以利用的文献信息。东盟文献开发过程中,必须对资源建设工作设计得更人性化、合理化,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在增强信息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产品的价值。

(2)印刷出版。在增加电子资源购买量的基础上,抓紧对已有的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东盟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有系统地将已采集的有关东盟的印刷型文献转化成数字化文献。必要时,应联系专业出版社将东盟文献资料印刷出版,以书籍、报刊、杂志等形式分布于社会各界,让文献资料发挥出实际性的价值。广西印刷出版东盟文献资料时,要综合考虑版权归属问题,一些重要文献需经过版权授予后才能公开使用。

(3)广泛宣传。图书馆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东盟文献信息资料,就是为了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广泛宣传东盟文献资料的利用价值,可号召文献情报工作人员参与文献资源建设,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创建和谐的文化交流环境,推动其它方面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经济往来日趋增多,广泛宣传文献信息资源价值是很有必要的,这需要广西及东盟国家共同努力。

四、结论

广西与东盟国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在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都保持着长久的关联性。为了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文献资源实现共享式利用,必须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体制改革力度,注重文献收集与整理工作,设定科学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体制,这些都是广西在东盟文献资源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内容,是我们今后学习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凤珍.论民族高校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黄建中.网络环境下东盟信息资源及数据库建设浅析和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05(02).

第一作者简介:李璇(198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和信息咨询。

篇6

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文化是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民族风情、乡俗习惯、价值理念等的传承与继续,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意识形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重要象征。语言作为一种载体,是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工具,文化对于语言这种交际模式及构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因此,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俩者又是相互补充的。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方式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的传播又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因此,在对高职学生英语的教育过程中,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差异,突破历史文化的局限性,巧妙结合文化与语言的相关性,利用英语这门语言,解决文化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是授予语法、写作、阅读等专业技能,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四级或者六级的需求学习英语,却对英语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交流更加困难。比如,在中国,人们之间表达亲切的方式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等,而在西方国家,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则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被误解为打听他人的隐私,相反,他们表示亲密通常会以“今天天气不错”或者“hello”作为朋友之间的问候。所以,当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的举动或许会让他人感到尴尬甚至厌恶;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的相处更加和谐融洽。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提供途径和方向,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化与语言的综合理解和对语言学科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国家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适应国际主流,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修养素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培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国家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对每一位高职学生的迫切要求。

3.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1整合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对高职英语教材书的编撰过程中,编者都凸显了浓厚的语言文化氛围,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老师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和倾向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得学生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敏锐性得到很大提高。首先,老师在对课本教材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对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的英语知识技能,对文章整体概述与理解;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工具。为加强高职学生对各国各地区文化差异的深度理解,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电影片段等方式解释教材中的某个词组、段落的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环境,加强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篇7

近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德蒙福特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北京市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等单位协办的“2015中英文化交流论坛暨展览”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场馆内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大会”,旨在加强并发展国际创新设计交流,通过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树立智能制造、智慧设计的融合创新创业意识,推动设计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国家向“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的经济结构转型。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在创新设计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翘楚精英以及高校师生共计1600余人相聚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共同参加本次创新设计论坛。

本次大会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颠覆式创新”、可持续发展设计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设计产品升级、服务设计人才交流、加强中英文化交流、通过创意合作建立中英发展的“黄金关系”。

人和车的情感

在此次论坛上,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北京汽车产品是如何跟随着社会的潮流,设计出更智能的汽车的他们如何实现这些技术?北京汽车正在实现无人驾驶和多媒体屏幕,未来汽车会成为什么样子呢?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设计师黄将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表示:“北京汽车未来会实现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是无人驾驶方向,另一个是多媒体智能化方向。在无人驾驶方面,会把一部分汽车零件去掉,比如后视镜等部位将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内部车厢的多媒体屏幕。 当驾驶者需要看外面的时候,就会通过多媒体屏显示,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关掉,车内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这就是未来驾驶的乐趣。”

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有些历史了,但始终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汽车行业依然在做着自己的努力。未来实现无人驾驶技术,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决策。因此北京汽车在默默地做着关于无人驾驶的一切,为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做着努力。

无人驾驶汽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车―路”闭环控制方式,将不可控的驾驶员从该闭环系统中请出去,从而大大提高了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现代无人驾驶汽车以汽车工业为基础,以高科技为依托,遵循由低到高、由少到多、由单方面到多方面、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其横向发展离不开各种用途的实际需要,而其纵向发展的生命力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无人驾驶汽车在北京汽车已经进入了研究成熟阶段,将会在2016年的车展上呈现概念车。

对于车和大数据的紧密结合度,黄将透露说:“与大数据贴得比较紧密的是GPS。在大数据的依托下,将会通过汽车座椅、空调、靠枕等安装相应的系统。比如空调的温度、喜欢的音乐都会被记录下来。当你上车时,座椅会自动调整至你舒适的位置,空调会自动打开、方向盘会自动打开等,这些将来都会在多媒体的功能下实现。”

黄将最后强调说:“大数据的出现也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当大数据逐渐成熟,会催生很多产品实现的跟进,这样才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用户需求 。”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表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进全球产业形态呈现新的特征与发展态势,设计创新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工信部将积极寻求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方法与机制,为政府部门、企业、高校搭建产学研合作互动平台,做好资源的整合与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推进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技术与创新设计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促进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大数据是一种手段

此次论坛上的另一个亮点是联想的创新设计,联想创新设计中心高级总监李凤朗从做奥运火炬项目时说起了在创新设计上面的要领。奥运火炬从一张纸的灵感来源,再加上“纸包不住火”的原理,实现了奥运火炬,从全球38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祥云”火炬一出场就获得了喝彩和掌声,其设计者联想也随之成为了瞩目的焦点。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催化下,工业设计又会实现怎样的不同效果呢?在李凤朗看来,一切都要回到人的角度。大数据是一种手段,只是多了一种工具而已。

为此李凤朗认为,在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时代,设计就像把牛车换成了汽车一样,速度变快了,当然目的地不变,爱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在没有大数据与智能化的实现时,是坐在“牛车”上前进,而当大数据与智能化出现以后,就坐上了“汽车”。

李凤朗对大数据的认识是:今天的大数据是将更多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从大数据那里会得知曾经发生的规律是什么。因此,在李凤朗看来大数据是一种手段,解决了工业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要多元、多文化发展的。

在工业设计领域,李凤朗认为,百分之八十的产业常规需要用数据来帮助设计判断、导出等决策。百分之二十的创造要很小心,也许很多人被同一个数据所吸引,如果不去实现创新性的东西,那是可怕的。

虽然大数据和“互联网+”在延伸,但是在工业设计领域上最核心的是怕失去自我,一定要回到人性的核心上。

篇8

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和加拿大蒙特爱立森大学Jeff Martin博士主持,中心议题为“促进世界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分别致辞,二位均希望通过探讨跨文化、跨机构合作交流的可行性和策略,共同实现通过音乐传承文化、促进交流的美好愿景。

会议共分为六个单元进行,期间包括主题演讲和自由发言。第一、二单元发言的嘉宾主要是国内知名音乐学院代表,他们分别谈及了其所在院校目前的对外交流合作情况,并就国内音乐院校与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建立联系的可能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展望。

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在题为《开放包容 兼收并蓄——探索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合作之路》的发言中对天津音乐学院的发展历史以及近年来开展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做了简要的介绍,比如:2010年12月的国际学术周、2011年7月的解读巴洛克音乐周、2012年8月天津国际爵士音乐节等。他强调,加强国内外合作是大势所趋,只有具有开阔的视野,才能看清世界、认清自我。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指出传统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是手段、发展是过程、创新是宗旨、提高是目的。我们要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努力在创新中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得以传承和光大。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肖学俊在《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的发言中首先讲了国际高等音乐教育机构间合作的形式与目的,之后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活动,比如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CCOM国际室内乐音乐节等。他认为,加强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每一个音乐教育机构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应该为全球高等音乐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性人才。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白陆平的发言题目是《立足民族音乐教育基础,践履国际视野办学理念——西安音乐学院合作办学经验琐谈》。他介绍了西安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以及近年来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成果,认为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和逐步夸大的文化需求,将使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愈加频繁。

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在《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中提到,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和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社会政治环境优势,星海音乐学院一直致力于探索多种形式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合作途径。此外,星海音乐学院还采用短期合作交流形式,与世界知名音乐院校、专业团体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为在校生的学习与就业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渠道。

该单元发言的还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玉林、广西艺术学院院长黄志豪、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杨青、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田耀农、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臧艺兵以及四川音乐学院绵阳音乐学院院长雍敦全等。

第三、四单元的发言主要着眼于国际视野,旨在聆听国外音乐院校或音乐教育机构的发展情况。期间共有来自美国、英国、泰国、巴西等近十位学者进行了发言。其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音乐学院院长Gary McPherson的发言题目为《以在专业、理论、政治等方面加强音乐专业的方式促进国际合作》。McPherson以提问的形式开篇,从近十年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方式、信息共享、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为使我们的学科建设更加强大,全球化合作是必经之路;第二,我们要加大对专业主义的投资,避免的产生;第三,通过管理选择来增强公平性;第四,相比于“竞争”,我们更强调“合作”与“认同”。

美国音乐学学会主席Anne W. Robertson在其题为《美国音乐学学会与跨机构研究合作》的演讲中谈到,为资助美国学生来中国进行调研,美国音乐学学会于2007年设立了Harold Powers资助基金。此外,三个由美国学术团体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亦日趋兴旺,它们为中美之间的学者交流及学术意见交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会员单位包括美国音乐学学会、音乐理论学会、民族音乐学会。Anne W. Robertson在总结中诚挚邀请各位中国学者及音乐教育机构加入美国的各大音乐研究学会,因为正是通过这种跨文化跨学会间的工作情谊,世界范围内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加顺畅。

澳大利亚昆士兰音乐学院研究中心主任Huib Schippers在题为《双向交通:实现文化和研究合作的可能》的发言中首先谈及了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并指出澳中两国从200年前的以短期“商业利益”为驱动力的“单向交通”已经逐步发展到如今的以“跨文化合作”为主要动力的“双向交通”——音乐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Schippers还对昆士兰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高校的合作问题展开了细致的分析:预计2020年之前实现20—40名本科生的互换、12—20名研究生的互换、3—4个联合调研项目和访问学者的定期委派以及每年举办一个大型活动来庆祝两国可持续性的文化交流合作。

在这两个单元中发言的国际学者还有巴西南大河州联邦大学外事办主任Liane Henschke、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弦乐部主任Mark Messenger、泰国诗纳卡宁威洛大学国际关系部副主任Lertsiri Bovornkitti和西方音乐系主任Krit Vikornvongvanich、西伦敦大学伦敦音乐考试学院院长John Howard以及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协会主席Alan Salzenstein等。

第五单元依旧是国际学者所做的报告,他们进一步阐述了其所在机构与中国或世界其他地区音乐教育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其中,美国密西根大学学术事务副教务长Lester Monts在题为《谈密西根大学与中国音乐学院师生音乐交流项目》的发言中说到,21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承载了“适应、推动、发展”全球多样化趋势的使命,正是在这样一种使命的驱动之下,密西根大学先后同中国、加纳、南非、巴西、印度等国建立了合作项目。从Monts的发言中我们获悉,以密西根大学为代表的世界多所高等院校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旨在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全球高等音乐院校的跨文化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西根大学孔子学院院长Joseph Lam的题目是《音乐会节目说明何时能有助于音乐跨越文化和国家的界限》。在跨文化演出中,一份有价值的“节目说明”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要结合当地文化,以当地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对音乐或演出的背景进行解释说明;第二,应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第三,尽量避免由翻译或口头转述时产生的误解。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如何使跨文化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如何使“节目说明”真正做到跨文化跨国界,是我们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剑桥大学教育系副教授Pamela Burnard在《探索音乐创造力、实践及教学方法:观念的改变》的发言中由“政策与主动性”、“趋势与改变”和“创造性与文化”三个方面切入,谈及了所谓音乐“创造力”、“实践”和“教学法”其实分别是对音乐的“识别”、“再评估”和“再定义”的过程。Burnard还提到,为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我们迫切需要:第一,重新评估创新实践;第二,在高等教育中达成有关创造力培养的共识;第三,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第四,做出能够形成深远影响力的教学设计。

此外,欧洲音乐学院协会执行长Jeremy Cox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副教授Gabriel Solis也分别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

篇9

“互惠生”(AuPair)一词为法语,原意是帮手、互相帮助的意思。最早起源于欧洲,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是给青年们提供一个免费寄宿在别的国家家庭里体验文化、学习语言、结交新朋友的项目。它的期限一般是12个月。作为互惠生,需要利用部分时间协助所寄宿的家庭做一些日常简单家务并陪伴孩子。由于这一形式给了外国家庭和青年学生互惠互利的机会,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和青年欢迎。

互惠生已为多国约定俗成

长期以来,由于环境的限制,中国人学习英语很少能够与外国人直接接触。那么,在你家庭居住面积允许的情况下或者在你的假期中,如果你听到有一位美国学生希望到中国来学习,在正规文化交流机构的介绍下,你是否愿意让他(或她)免费在你家里吃住,并且免费陪同他(她)在你所在的城市中游览?你的家长是否会同意呢?

事实上,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都出现过几十个家庭争抢一个外国学生的现象。原因很简单,中国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亲身接触西方文化,并且锻炼外语使用能力。

同样,在欧洲很多家庭中,父母希望孩子能够从小接触到外国文化,因此非常欢迎外国青年人短期到自己家里生活,他们对待这些外国青年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由于这些外国青年人还间接地起到了照顾孩子的作用,所以国外家庭往往还会给予一定的零用钱作为奖励。久而久之,在欧洲以至全世界范围内,就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新鲜的出国形式:互惠生,并最终有很多西方国家正式建立起互惠生法规来保障双方的利益,也成立了正式的互惠生协会来具体负责操作过程。

在欧洲成功运作了互惠生项目之后,美国政府于1986年也正式批准了该项目。1986年美国国务院设立了作为关心儿童的教育和交流的美国互惠生AuPair文化交流项目。项目参加者不是雇员或仆人,他们将获得像家庭成员一样的待遇。他们每个星期最多工作45个小时,每天最多10个小时从事与孩子有关的家庭职责。互惠生在美国期间,还要求她们在家庭所在地附近的大学选修一门课程并拿到6个学分。

由于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了解东方文化,特别是了解中国,因而给了中国青年以互惠生这种形式进入美国的可能。根据2006年9月5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仅在当时就有超过1400个美国家庭登记邀请中国互惠生,很多家庭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现在,这一需求数量早已翻了好几番。

互惠生活,一种人生历练

目前,每年有上万名的互惠生成员来到美国,成为美国家庭的一员。美国有专门的立法来规范和保障这一项目的参与各方。互惠生文化交流项目已经由最初的欧洲与美国的交流演变成全世界年轻人的交流项目。

如果你成为赴美互惠生后,就可以拿到免费的往返国际机票,在美国的寄宿家庭里免费食宿并且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作为对陪伴孩子的回报,你每周可获得195.75美元零用钱(折合人民币7万/年),拥有免费的医疗和意外保险,所在的家庭还将为你支付500美元的学习补贴,让你在附近的大学自选感兴趣的课程,学满6个学分。此外,在美期间,你还会有两周的私人带薪假期和一个月的额外旅行假期。

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互惠生自身具备的一些条件之上:年龄在18至26周岁,已经完成高中以上学历的学习,身心健康,具备基本英文交流的能力,必须有驾照或者愿意去学,喜爱儿童并有照顾儿童的经验,有适应能力,能独立生活等。

如果把出国当成一件享福的事情,那么注定会失败。只有把经历当成一种锻炼,一个人才会真正长大。在进入美国家庭之后的生活,面临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所有的适应都需要由你独立完成。互惠生项目的参加者几乎是从抵达国外的一瞬间便懂得了自立,因为这样的生活是父母无法协助的。

如果到期回国,这段经历是今后生活中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希望继续在美国生活,可以根据自己对美国的体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例如重新回国转签留学或工作签证。

互惠生作为一个教育和文化交流项目的参加者进入美国家庭生活,既是互惠家庭的一名雇员,又是一个客人。这一切让互惠生变得坚强、独立、自信。

互惠生在美国家庭生活的日子里,会自然地将中华文化和习俗传递给美国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同时自身也会吸收美国先进的生活和教育理念,客观上成为一个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国外家庭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会让互惠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自己、对家庭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在美一年,虽然既不算就业也不是升学,但其独特的经历却为互惠生打开了无数的选择之门。

篇10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视角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3-01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专业、研究学者和教师依据理论观念和应用案例的研究与分析对大学英语改革工作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与分析。现阶段,很多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依据多种教学理念进行引导,促使教师逐渐从教向学转换,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质量较低的问题。

一、社会语言学的发展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较为信心的学科,最先出现在美国,主要是研究语言的社会意义和差异性。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一个国家或是区域的语言情况,例如双语言或是多种语言等。第二,语言的多样化,例如方言和标准化的构成和社会特点。第三,对不同语言和其社会效应的评价。第四,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原因引起的语言变化形式。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经济和文化也得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的英语交流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一定地位。但是受到以往教学工作的影响,同时学生不知道如何表达自身的观点,促使学生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三、社会语言学和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与语言学是有一定联系的,语言学是英语教学的根本教学。在语言学的分化中,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对英语教学来说有一定的影响意义,其中交流教学的方案展现了应用语言学的思想,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社会文化展示了社会语言学的观念,语篇分析的教学方案是语用学的展现。社会语言学注重语言的社会意义和应用效果,研究在社会环境中语言应用的原因、方案以及规律。其不但研究了语言的根本还注重语言的社会应用。总的来说,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一种形式,语言的应用形式是社会语言学习的中心。

四、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了解中英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交流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说出和做出符合其发展的语言、动作等,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视文化差异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很多问题,例如语法应用错误;应用禁忌语言;对文化产生错误的理解等。伴随着国内外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促使英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形式。若是人们不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那么进行的交流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在实际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依据词汇、单词、语法等教学知识进行学习,还需要结合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语言教学工作,从而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知识。

(二)重视语篇教学

社会语言学主要是语言的交流单位,不是语法单位。语言的交流能力不单单是一个孤独的句子或是单词,而是整体语篇。依据以往的语言教学来说,语篇可以分为句子、单词等,交流能力却没有人重视,但是很多语言现象只有依据语法知识进行讲解,例如人们在平常说话中的语法有很多不符合语法的标准和规定,但却实际存在于社会中。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主要是学习句子、单词、发音以及意义等,但是没有注重掌握整体文章的语言结构,这些问题主要是依据语篇教学进行获取。语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交流能力,以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社会语言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和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还可以感受语言文化中体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三)对教师的要求

依据上述的问题,教师需要转换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现阶段的教学方案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方案。选择新式的教学方案需要依据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为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交流空间,他们需要依据课堂环境提升自身的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单词、音标等不再是英语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教学内容,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下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案,以此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实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需要重视语言环境的影响因素,提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工作,从而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是小于英语语言环境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课堂内外的需求,从虚拟到现实都需要提供有效的英语语言接触和应用机遇,特别是应用英语的时候。依据这些努力,结合实际教学方案的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学课堂质量,从而有效的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