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工程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云南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滞后,山地多,北方平原地区和西北干旱地区的耕作、生产及灌溉等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的农业工程形式。因此,根据山地立体农业工程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培养适应性强、个性化、多样化、具备在特定环境下独立工作、全面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是加速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地区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山地立体农业工程专业性、地域性、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覆盖面宽广,新技术发展快,创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要突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培养宽口径、综合型、适应型的创业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体系改革与创新,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创业人才。
二、边疆地区人才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立足边疆民族地区,面向区域和市场,充分利用云南的资源与区位优势,尤其针对地域、地区特色,培养适合边疆民族地区需求、熟悉基层工作、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的宽口径、厚基础、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工程创业人才的主要素质要求有:(1)具备扎实的农业工程基础;(2)具有一定大农业知识背景;(3)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商贸、法律和营销等知识;(4)具有一定的人际交流能力;(5)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6)具有相应的边疆民族多元文化背景。即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应能力强,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和山地立体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工程创业人才。
2.培养方案。(1)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构筑“1+5”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学科交叉和学科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人才知识需求和社会适应性的基础上,适时修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综合改革。“1+5”课程体系即农业工程专业知识加农业基础拓展知识、管理经济和营销拓展知识与技能、人际交流拓展知识、执业资格和创业技能、边疆多元民族文化拓展模块。(2)构建“3+1”联合培养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工程实践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培养工程意识;熟练掌握工程技术中的一般方法论,以创新精神解决工程问题;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进一步依托企事业单位,构建“3+1”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工程实验教学+工程训练”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大学的最后一年或者一年半开展“工程立体实训”培养工程综合能力。(3)面向创业、打好基础、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开展人文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提高人文素养。(4)建立和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德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理念引导学生成为善于扎根边疆基层、吃苦奉献、爱岗敬业的新型农业工程创业人才。(5)加快实施创业教育推进计划。整合创业教育模块课程体系和内容,结合实践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体系。更新观念、培养意识、训练能力,层层推进。(6)建立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行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实施分级教学和自主选课,通过校园“一卡通”工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继续开发综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畅通的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7)以“基础平台+名师讲堂”为模式。以“名师(名企业家)、名课、名教材”为主线,以“创业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推进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基础平台+名师讲堂”的培养方式,保证了农业工程创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突出个性发展“,名师、名课、名教材”贯穿于实验区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1.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教师的参与,鼓励了教师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对教改研究热情不够,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和资金保障,吸引教师回归教学本位,参与实验区建设和教学改革。
2.通过项目实施,实验区学生开始受益,不断把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将理论教育成果转化为创业实践,有效地指导了毕业生创业,指导的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云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奖励。
(二)经验
1.积累了项目管理与运行管理经验,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2.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参与教改、教研,提高了教师参与热情,促进了实验区所在单位的教改、教研水平。
篇2
摘要:为了促进校企协同,加强校企协同培养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论述了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校企协同的重要性及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针对农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与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内容进行详细探讨。指出构建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对于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企协同;实践创新;农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32-02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单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促使农业工程领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的发展[1]。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沿袭学术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等问题。课程教学安排上,授课时间过长,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锻炼少,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对科研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2]。由于专业限制等问题,农业工程学科的研究生课题与其他工科研究生相比,科研经费资助少,大多是自选课题,缺乏锻炼实践能力的环境,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受限,从而不能及时了解到本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发展趋势,这些都限制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环节的企业定岗实习培养,是区别于学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接触社会、熟悉企业需求的重要环节。
二、改革内容
(一)培养目标与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
1.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农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特色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专业特色,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培养的要求。培养农业工程领域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涉及到现代制造技术中的机、光、电、液及微机软硬件应用技术等多个方面,具有专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实强调“创新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培养规格要求充分适应社会需求。除要求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营、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具有独立获得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
3.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创新创业性。针对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企业需求,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导师选择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企业导师参与各培养环节的指导工作。严格中期考核淘汰机制,论文研究应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为企业解决工程技术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在制定农业工程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计划时除按既定的领域培养方案进行课程选择外,还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对专业硕士的培养的要求。在校企协同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中,企业往往希望高校较有针对性地为其培养实用性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并且借助这一合作平台对企业的生产实际发挥技术支持、改造及创新作用。
2.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本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把专业课设置优质精炼,增加实践环节,设置创业教育类、专业拓展教育类、综合素质教育类三大模块。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多层面的、立体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具体包括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科研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项目。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根据课程的特点,合理地精选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使学生既能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又能了解到本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本专业的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没有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可能培养出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因此本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探索:①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实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协同,实施“先顶岗实习、然后再回校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学生在基地专业实践期间由校内和基地两个指导教师共同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全程指导学生实践过程。②研究生带本科生从事独立科研活动,重在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利用多渠道实践创新活动,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种学术交流与实践创新大赛环节,通过听本学科著名专家所作的报告,给学生一些启发。进行科学研究必须重视学术交流,可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交叉学科学术交流研讨会,多与相关或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扩展自己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针对本专业建立农业生产机械化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将研究生引入科研训练和生产实践,在大胆的探索中培养和形成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中聘请校外企业及农场中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灵感。
3.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注重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随着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基础条件建设仍需加强,增加经费添置创新性、设计性实验仪器设备;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基地建设、运行模式与人才培养的最优组合;增加2―3个科研教学校外培养基地,整体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的培养效果。
三、结论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而设立的。企业比高校更加清楚需要的是哪种人才,因此,校企协同培养的模式是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必由之路。校企协同,其实质是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在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产品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在真实感知的过程中培养的。校企协同推动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协同应向深层次、多领域拓展,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实现校企协同共同创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加林,李光提.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83-85.
[2]张军,李小昱,王为,刘洁.试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75-77.
篇3
【关键词】农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农业工程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对综合素质的教育重视不够,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对社会工作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意识。
国家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强素质,重应用的要求。基础教学是厚基础的一个重要环节,多学科交义的课程体系,可以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多学科知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强化工程技术基础实践训练环节,提高其工程素质,强化面向现代科技的工程教育环节。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确立适应21世纪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对高级农业工程技术人才要求的培养目标,构建和优化农业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更新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教学管理人员急需认真探讨和深刻思考的问题。
1农业工程教育所收到的冲击
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农业工程科学本身的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农业工程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深化。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究其根源,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就是入学人中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即标志着这个国家高等教育从英才型进人大众型。特罗认为,进入此阶段后,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比英才高等教育阶段有所发展,而且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而,都发生质的变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3.2%,在英才教育阶段,基本处于向大众教育的过渡转变时期。
正是由于处在高等教育从英才型向大众型转变的时期,所以让高等教育特别是农业工程教育变得异常不适应。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农业工程科技人才,而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2人才培养模式
2.1校企合作
世界一流大学具备的条件是实力强大、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因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在学校诸多方而的工作中,校企合作与实力强大、卓越贡献所涉及的工作均有很密切的关系。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更应该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力争建立起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体系。
引入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培养体系,使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当然,对于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可能全部依托企业,企业只是作为一方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引入企业后的教育体系更加丰满和完善。学生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贯穿了实践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这恰恰是新形势下对农业工程类本科人才最需要具备和市场最看好的。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可以体现出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体系下,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较长。这种实习是直接接触生产,能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学生能结合生产实际,防止了空对空的作法;学生了解了企业和本行业的情况,建立了一定的往来关系,便于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学生熟悉了本行业的运作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毕业后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师指导下,可能为用人单位解决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
2)把论文写在产品上。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体系下,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密切,学生可以较方便地进入企业参观、实习,企业也常常提出技术问题要求学校帮助解决,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校把企业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由高年级学生分组当毕业论文(设计)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在而向实际的科研和开发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把论文直接写在产品或科技成果上。这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是受益匪浅的。
2.2一体化教学体系
借鉴美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经验,除了强调学生的基本素质之外,使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在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中一直以来是被比较忽视的,直到近年来才被提出。注重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从另一个方而加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学校和企业分别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并辅助对方做好另一方而的教学。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突出培养目标,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内容的调整、辅修的拓宽、整体优化的方式,,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3主动创新教学模式
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教学实践,在“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支配下,过多地强调学生概括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的系统和完整,忽视学生具体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受到束缚。中国高校需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对中国大学生来说,从“找饭碗”到“造饭碗”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划时代转变。
1)老师要教的主动。首先,教师充分认识教学创新的目的与意义。要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使学生对教学过程享有较为充分的“参与权”和“选择权”,既要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下转第269页)(上接第145页)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了四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转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上来,自觉地将创新教育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二是,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上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将学生从单一的理论学习转变到学习加科研,将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训练科研方法,提高研究能力。
2)学生要学的主动。教学是双方的互动,只有教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主动的学。只有教学方式生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在社会中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不仅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兴趣提高了,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提起来了。
篇4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它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信息时代,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两加一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1-2]。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养殖等都是高职农业类重点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任务的布置及农业现代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类专业建设工作将面临重重任务[3]。为了能使农业类专业建设适应当代产业体系的改革和发展,高职农业类专业结合以“两加一大”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多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专业建设工作,培养复合型创新专业人才。
1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配合农业类专业建设与实践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技术应用面越来越广阔[4]。“互联网+”的概念及应用已经逐渐渗入到各行业发展,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其密切相关。同时,现代化教育也已经注入了“互联网+”的概念。农业技术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化教育环境,在“互联网+农业”的驱动下,逐步改革农业专业建设方案,创新驱动现代高职专业建设与实践。建设者将“互联网+”技术发展深入到专业定位、专业调研、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实训教学、毕业实践等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丰富高职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握人才的培养方向。
2 “物联网+”技术开发深入农业类专业建设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者将“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到高职教育的典型案例就在农业工程教学方向。农业工程将物联网的信息收集网络布置于以温室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中,利用网络节点大量实时收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浓度、土壤营养等物理量,精准的获取生态系统中“温、光、水、气、土”五大生态因子动态变化,实时传输于信息中心,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操控现代农业工程设施的各个关口,节约资源、增产提质[5]。
“物联网+”背景下的农业类专业建设展现的是创新,专业建设工作中,建设者可以在农业类专业课程中逐步注入“物联网+”的概念及实训项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联网+”与我们农业类专业建设链接起来。
3 “大数据”技术应用结合农业类专业建设
“大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产物,是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信息资源库[6]。我国现代化农业改革进程在逐步提升,“大数据+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资源库等信息技术,与产业跨界融合,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问题[7]。实现精准化生产的“信息农业”,工作过程中就是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中心、大数据平台为一体,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品牌竞争力[8-9]。“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业类专业建设展现的是信息资源库突破。农业类专业建设工作中,课程设置依靠“大数据”信息资源库建设和利用的实训项目,将“大数据”服务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任务在高职教学中展?F出来,为农业产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4 结语
篇5
关键词:美国;ASABE;农业工程;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11.009
随着农业工程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努力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引入农业,对农业工程建设项目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刚刚起步,仅有少量为农业部项目需要而编制的标准,难以满足农业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非常薄弱,严重制约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发展,如何从规范和促进整个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的角度,构建农业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和应用,来提升农业工程建设的整体技术水平,是当前政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1]。本研究试图对美国现代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后,提出一些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的借鉴和启示。
美国农业生物工程师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s,ASABE)是ANSI授权的农业工程标准编制组织(SDO),负责美国农业工程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截止2013年,ASABE已经编制了246项标准,其中108项成为国家标准。作者搜集、整理了关于ASABE标准化管理的文献,从管理理念与政策、管理机构与流程及管理职能及分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ASABE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管理的6点启示。(资料来源: Scott Cedarquist. Engineering Sustainability: Engagement by ASABE. 美国ASABE农业工程学术报告,北京,2013年8月23日。)
1 管理理念与政策
ASABE标准化管理理念包括以下6方面。(1)标准自愿采用。ASABE的标准资料包括三类:标准(包括采用的国际标准)、农业工程实践材料、数据库等;在产业和贸易中的任何个体和组织,ASABE的标准都是自愿采用的,ASABE仅为其标准提供咨询,并不为其实施后果承担任何责任。(2)任何团体和个人都被提供参与标准制定的机会。标准只有被采用,其作用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涉及标准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标准制定是非常重要的。ASABE将新批准的项目到官方网站公示30天,同时还在ASABE主办的期刊上通知,向社会招募参与标准编制的人员。(3)保持标准的先进性。ASABE要求标准要具有先进性,ASABE还对其标准明确提出了“为国际标准提供技术依据”的要求。(4)普及标准化教育。将标准是为教育的基础,标准的培训渠道多元且稳定,教师授课、网上授课、工作室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和宣传,并与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结合紧密,全方位实施标准教育。(5)专利授权推进标准应用。在美国,很多人采用标准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专利侵权。一般而言,标准在推广应用之前,ASABE已经获得专利持有人或一方授权代表做出的保证,这对实现ASABE标准应用是至关重要的。以一般免责声明的形式保证该持有人并不持有和目前并不打算持有任何专利声明,或者专利许可证被免费提供于标准应用,又或以合理的条件(没有任何不公平的歧视),许可证将被提供用于标准应用。(6)注重标准的国际化。ASABE标准应该在必要的方面与其他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OECD等国际组织保持一致。同时,还积极将ASABE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2]。
2 管理机构与流程
ASABE除了拥有若干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事务的组织管理之外,设有董事会和基金董事会。董事会负责技术事务的审查及管理,基金董事会主要负责筹集资金以及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会员或人员颁发奖金。ASABE的董事会下设10个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和4个理事会(Council);4个理事会下设有200个部门技术委员会、27个颁奖委员会以及9个社团(见图1)[3]。标准化工作由其中的标准理事会、各技术部门的标准委员会、政策与程序委员会(Policy and Procedures Committee)、标准编制委员会(Standards Development Committee,SDC)及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等部门负责(图1)(资料来源:作者根据ASABE网站资料整理,图2同)。
在标准化工作中,标准委员会与ASABE工作人员之间的分工明确,职能清晰。ASABE员工主要对委员会进行组织和日常管理,具体职能包括:(1)帮助申请人完成申请;(2)组织监督及标准编制委员会投票;(3)保持会议记录和花名册;(4)确保标准化程序符合ANSI认证要求。各标准化委员会的职责是:(1)判断标准项目与ASABE的相关性;(2)起草标准草案的技术内容;(3)表决标准的技术内容;(4)回答评论者的问题。
2.1 管理机构
标准理事会统领整个标准化工作,对各项标准化活动进行整体把关;03标准委员会、政策与程序委员会主要发挥监督委员会的职责,负责对标准立项、标准编制过程及程序的合理性的审查;标准草案技术内容的审查主要由标准编制委员会负责;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则负责涉及国际标准的标准化工作。
2.1.1 标准理事会 标准理事会(Standards Council)由来自T-01、T-13以及相关的各个技术部门、利益主体及受影响主体的代表构成,主要负责监督审查03标准委员会报告的各项标准化工作;另外,在跨多个部门的标准编制中,标准理事会协助ASABE工作人员确定03标准化委员会的职责。
2.1.2 标准编制委员会 标准编制委员会(SDC)由新的或已成立的部门技术委员会、临时委员会、小组委员会及工作组构成。为了平衡利益,SDC通常还包括受影响的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方面的成员。
SDC通常由03标准委员会确认或组建,完成对标准草案的技术内容的评估及投票,可以说参与了从标准项目立项评估到标准编制的整个过程。具体工作包括以下5个方面:(1)提出标准编制大纲;(2)确定标准编制人员名单;(3)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4)标准草案的统稿。
2.1.3 标准委员会 几乎每个标准都要涉及1个以上的03标准委员会参与。参与的03标准委员会多于1 h,标准理事会将指定其中一个作为负责人。ASABE每个部门都有用一个03标准委员会,负责为标准项目指定编制组,标准项目立项审批及标准文件终稿的评审等工作。标准前,03标准委员主要对标准编制过程及程序进行充分评估,确保标准编制过程符合正当程序,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确认标准编制的必须性;(2)投票代表数目及75%以上支持率的正当程序已经被满足;(3)确保SDC恰当表达了委员会投票的结果和公众评估结论。SDC提出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应当被提交给委员会;(4)确认标准已经在ANSI编号中,或者被作为一个新项目推荐给国际组织。
2.1.4 政策与程序委员会 政策与程序委员会,代号“T-01”,主要对标准编制过程和程序负责,协调跨部门的标准编制活动及对社会标准提出政策建议,通常作为跨多个技术部门的标准编制的监督委员会。T-01的具体职能包括以下5方面:(1)确保ASABE作为ANSI授权的标准编制机构的资质和对相关要求的遵守;(2)与ANSI对接,审阅来自ANSI关于标准编制过程、程序及审计的文件;(3)负责ASABE标准化政策和程序相关的国内外标准化活动,与03标准化委员会进行信息沟通;(4)每年就准编制过程、程序、活动及与ANSI交流等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向ASABE标准理事会汇报;
2.1.5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代号“T-13”,其主要职责如下:(1)通用标准方面协调ASABE与ISO、IEC、OECD等组织的标准化活动;(2)协助03标准化委员会组建既能熟悉ASABE标准项目编制要求,又能提供国际标准方面的专家来加入标准编制组(SDC),像美国技术咨询组一样发挥作用。
2.2 管理流程
ASABE标准化管理流程包括7个步骤(图2):第1步,探明标准需求;第2步,监督委员会进行标准申请表的评审,完成标准立项,并确定标准编制方法;监督委员会通常由03标准委员会、政策与程序委员会(T-01)来担任;在引用国际标准的情况下,国际标准化委员会(T-13)也参与到标准项目评审;第3步,标准编制委员会(SDC)编制标准草案,并完成对草案技术内容的评审工作;第4步,组织监督委员会对标准编制过程和程序等进行评估和投票;第5步,若推荐为国家标准,标准终稿还需要提交ANSI的进行评估和审批;第6步,ASABE标准;同时负责标准的咨询、教育及培训工作;第7步,ASABE标准可通过TAG推荐为国际标准。
ASABE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需要3个额外的步骤:(1)立项时,通过公共评论决定是否推荐为美国国家标准;(2)ASABE组织SDC对标准草案进行技术评审的同时,通过公共评论决定是否推荐为美国国家标准;(3)ANSI对标准最终稿进行评估和审批[4]。
ASABE标准升级为国际标准需要经过美国技术顾问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TAGs)的推荐。
3 管理职能与分工
ASABE负责美国农业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具体职能包括标准编制、标准的国际化及标准培训教育等3方面。ASABE的标准编制流程较为完善,操作程序规范;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ASABE非常关注标准的国际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引进国际标准;二是积极推动将ASABE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另外,ASABE对其标准、工程实践、数据以及由ASABE采用的国际标准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及培训,并提供充分的咨询。
3.1 标准编制管理
3.1.1 标准编制程序 ASABE标准编制流程较为完善,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进而避免任何群体主导整个标准编制过程。ASABE的标准编制管理流程可简单归纳为:3次审批,3次公示(图3)。在这3次评审中,03标准委员会始终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审查;在标准跨部门的情况下,T-01需要参与标准立项审查,涉及到国际标准的情况下, T-13会参与标准评审。
第一,标准立项审查和结果公示。在探明标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投票进行标准立项,并成立SDC。
(1)标准需求通过网上递交申请表的方式来征集。无论是否与ASABE相关,任何个人、委员会、组织及企业都可以提出制定新标准和修改现有ASABE标准的要求。申请人向ASABE提交一份项目申请表,其内容包括:标准的需求、背景、标准原理说明、标准编制的方法(修订、废弃、新编还是引用国际标准),若能提供技术专家及利益相关方的名单等更好。(2)ASABE人员组织监督委员会(03标准委员,T-01)对标准项目申请表进行评估和审批,此时确定标准编制方法以及是否升级为国家标准;如决定上升为国家标准,还要将申请书提交给ANSI进行评估,通过后在网上进行60 d的公示;若决定采用国际标准,则需要国际标准委员会(T-13)介入评审。每个委员会都拥有自己的网站,登录ASABE网络论坛进行投票。(3)要通过正当程序和公示来提供其他相关利益方的参与机会。通过评估后,评审结果将挂在网上进行30 d的公示;另外,03标准委员为该标准项目指定一个SDC,同时也通过网络征集SDC的参与者的公告;公示期结束后,SDC主席将会公布其成员的新名单,不仅包括新增的委员会,还包括任何相关的利益方;标准编制过程中,SDC成员发生大的变化时,需要向监督委员会报告。如果标准项目的主题与ISO标准有关联,03标准委员会将首先考虑咨询国际标准化委员会(T-13);如果有必要,03标准委员会将会要求资深的技术专家或ASABE外部的专家加入SDC。
第二,标准草案的审查和公示。
有4个步骤:(1)项目负责人提交标准草案,ASABE人员进行形式审查。(2)ASABE组织SDC对标准草案的技术内容进行投票,大于50%的SDC成员出席,超过75% 人员投赞成票,则草案通过。(3)通过后,草案在网上进行30 d的公示。相关利益团体和个人被提供程序和渠道参与标准草案的意见反馈;如果推荐为美国国家标准,则提交草案给ANSI,评估通过后,公示60 d。(4)根据修改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草案进行完善,形成标准终稿。其中原因和证据方面的内容以文档的方式在附录中说明。
第三,标准终稿的审查和公示。
ASABE组织监督委员会对标准编制过程和程序进行评估和投票表决。审批通过后公示30 d,然后ASABE标准。如果SDC希望某项标准被ANSI认可为国家标准,需要向ASABE工作人员提交一个简要的理由陈述。03标准委员会将就此及任何后续修订或再确认工作进行投票。一个报ANSI 的ASABE标准,应当是经过了充分的判断,认可为是当前最精炼和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因此,该标准应该至少满足下列一个或多个要求:(1)标准涉及了ASABE之外的相关团体的产品、过程、工程实践以及数据。因此当该项ASABE标准变为国家标准,这些相关团体也可以采用。(2)ASABE将因为其他领域的主体遵守其标准而受益。(3)作为美国国家标准,批准所需的额外公共审议提高了该标准的地位,同时,也提高了ASABE标准在某些地理和贸易领域的应用水平,尤其是通过其他方式该标准没法被采用。(4)作为美国国家标准,该标准在国际贸易或标准活动中将保护美国的立场。要想作为国际标准的提案,所有的美国标准首先需要被认可为美国国家标准,只有这样,其他国家才可能识别出哪些标准代表了美国的立场。美国国家标准可以直接作为国际标准的技术基础。
3.1.2 标准的上诉 任何人和机构对正在编写或已经存在的标准,或者任何未遵循标准化过程和程序的行为,可以提出质疑和异议,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上诉。在30 d内标准首席官要对其做出回应。如果上诉人对回应不满意,可以继续申诉。其中,监督委员会和标准理事会负责申诉内容涉及标准技术内容方面的上诉,而程序方面的申诉由标准理事会负责。申诉机构进行投票,50%以上的人员参加,50%的支持率,则视为同意;否则,则讨论原因,并再次投票直到达成一致[2]。
3.1.3 标准的维护 每隔5年,各部门的03监督委员会要对所负责的标准实施审查。结果包括修订、重新申明或者废除等3种;具体的标准审查工作由SDC承担;如果没有SDC,03标准委员会则指定或临时成立一个技术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来完成审查;如果工作组建议修订或者废除,这时一个SDC需要被建立。(1)如果SDC建议修订或废除,一个项目建议表需要提交给ASABE的工作人员;经过监督委员会的投票,建议被否定的话,监督委员会要予以解释,并在标准上注明这段历史。(2)如果SDC没有任何建议,ASABE的工作人员组织监督委员会对重新申明进行投票,并在标准上注明5年内没有变化。参与投票的人员要超过50%,并且有50%以上的人投赞票。另外,临时标准则需要每年修订1次。
3.2 标准国际化
ASABE标准的国际化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吸收ISO、IE等组织的国际标准作为ASABE标准,便于贸易的开展;二是经由TGA将ASABE标准推荐给ISO,被采用后上升为国际标准。标准的国际化是美国标准化战略的重点之一。
3.2.1 对国际标准的引用 ASABE经常采用ISO标准作为ASABE标准。采用方式有2种:一是完全采用。这种情况下,对于国际标准不做任何的变动;二是部分采用或做一些修改。这2种情况下的采用,都沿用原有国际标准的名称。
3.2.2 转变为国际标准 标准要转变为国际标准,通常需要满足2个条件:首先该ASABE标准已成为事实标准(De Facto),即很多国家承认他们正在使用该标准;其次标准文本被ISO和IEC所采用。这个采纳过程包括3个步骤:(1)美国技术顾问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s,TAGs)将ASABE标准推荐给ISO或IEC;(2)ASABE标准文档被ISO或IEC列为新标准编制的基础材料,并且最终全部或部分ASABE标准文件内容被采纳到ISO/ IEC标准草案;(3)由美国TAGs对ISO/IEC标准草案进行投票,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考虑美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由ASABE的官员将投票结果和评论内容编制成文件,经由ANSI提交给ISO。
3.3 标准培训与教育
ASABE充分利用了ISO和ANSI的标准教育策略和培训渠道,对ASABE标准化过程进行大力的宣传及教育。
3.3.1 标准化教育的策略 标准教育策略主要有2个:(1)ANSI的教育委员会负责监督所有大学有关标准教育及其符合性评估及推广工作。美国标准战略 (USSS)的第10项建议中专门对标准化教育做了要求。为了在学术界和公众中最大限度的宣传标准的重要性,该委员会正致力于建立整个标准教育及其符合性评估的团队建设工作。(2)ANSI标准化教育在大学的拓展主要通过倡议整合标准相关信息到学院、大学和高中的课程中。美国ASABE中有9个学生团体,主要致力于学生对农业工程师职业理想及标准化意识的培养。
3.3.2 标准培训的渠道 易于使用的教育工具对标准培训极为重要。标准学习网站是用户最早获得的在线资源。标准培训主要有以下4条渠道:(1)教师指导的课堂培训(Instructor-led classroom training);(2)网络培训(Web-based training);(3)虚拟工作室(Virtual workshops);(4)电子学习项目(E-learning programs)。自学教育模式可以让你根据自己的速度和便利来学习。所有的课程和资源都是ANSI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免费提供的[6]。
4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以上美国ASABE标准化管理体制的分析,得出对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有如下6点启示。
(1)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分离。行政审批采取投票的方式决定,技术审核具有全面合理的的标准编制专家队伍,这不仅提高了标准化管理的效率,还有效的保障了标准编制的技术水平[7]。(2)标准化管理机构完备,分工明确、职能清晰;标准编制流程完善,透明,具有较高的效率。标准宣贯培训机制健全,完备。(3)建立渠道让公众参与到标准编制过程中,使得标准与实际结合紧密。而当前,我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滞后产业发展的实践,应当更多地征集产业的意见。比如可以考虑将协会标准纳入标准体制中来[8]。(4)注重标准的国际化。ASABE在标准化过程中不仅注重吸收国际标准中的先进技术,而且努力将ASABE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以抢占标准化的制高点[9]。(5)ASABE十分重视标准化意识的培养,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标准宣传教育培训机制。一方面,从大学生抓起,在含有农业工程专业的大学、研究生院建立了标准化教育的项目及课程;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向专业技术人员和公众提供标准化方面的课程,注重对标准化过程的教育,让公众明白标准化是怎么回事。让人们知道人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来。可以说,标准化教育贯穿于标准化的始终。(6)建立激励机制。ASABE的理事会下设27个颁奖委员会,对标准编制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会员或人员授予名誉或资金方面的奖励,这也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及公众参与到标准化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石彦琴等.中国农业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架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5):1-4.
[2] ASABE Standards Committee.ASABE standardization procedures[EB/OL].(2011-02-01).http:///standards.aspx.
[3] ASABES Staff.Your role in committees[EB/OL].[2013-08-01].http:///standards.aspx.
[4]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工程建设标准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6):2-6.
[5] 陆津龙,王芬,毛凯.国外标准管理制度分析—美国[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2(6):4-8.
[6] ASABE.ASABE Standards training[EB/OL].(2011-12-01).http:///standards.asp.
[7] 陈国义.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技术支撑体系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3(2):14-18.
篇6
>> 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多元协同,探索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之路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多样化学分认证方案探索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全日制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面向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对比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 人文学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卫.研究生教育追求“协同式创新”[EB/OL].[2008-10-29].http:///News/Info/20081029/525.
[4]李小昱,王为,张衍林,等.从中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思考创新人才的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7,(11).
[5]宋东霞,刘丽新.从美国培养研究生的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8).
[6]王欢.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与借鉴[EB/OL].[2008-05-21].http:///content/2008-05/21/content_777821.htm.
[7]陶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
2012,(11).
[8]叶宏.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9]王正平.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篇7
[关键词]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85-04
0 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科研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为适应新疆经济建设的发展,该专业从2004年开始重新调整了培养方案,增添了新的专业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设备管理与工程),使该专业成为新疆农业大学当年招生的热门专业之一,录取分数大大高出普通本科录取线。2005年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以该专业为基础成立了4个研究室:机械设计研究室、农牧机械研究室、精准农业研究室、农业工程信息技术研究室。多年来,该专业为新疆的机械工业、农业机械化发展输送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在全自治区尤其是农机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新疆农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 优势专业培养模式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高度重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建设,在该专业的优势专业建设中首先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瞄准培养目标,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及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利用开放型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倡导多样的学生科技活动及创新的毕业设计工作,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1.1明确专业建设规划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在优势专业建设中,明确专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紧扣自治区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脉络,培养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专业建设规划,做到定位准确,建设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清楚,措施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专业规划的制定及实施措施。(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通过以下5个“三个”方面建设:“三个结合”——课堂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校园培养结合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结合素质拓展;“三个面向”——面向工程、面向需求、面向应用;“三个导向”——鼓励思考、激励创新、奖励贡献;“三个倡导”——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勤奋谦和;“三个热爱”——热爱学院、热爱学校、热爱专业。(2)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既体现了农业工程的传统(专业方向课程中有农业机械设计课程),又有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技术专业方向(如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中,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实验设备添置立足于专业建设的目标;在设备用途上,主要添置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测试、教学科研型的仪器实验设备;继续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分工建设的办法;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办公室负责全院的实验室日常管理和实验保障;各教研室的任课教师具体承担实验课教学任务,并负责设计型、综合型及科技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发及开设等教学工作。(4)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认真修订本科“一班一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明确本专业及其方向的定位,优化课程教学体系与结构,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与结构;其次,民族语言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真正体现削枝强干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的基本要求。
1.2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定、制定
1)专业培养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立足新疆、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探求复合型、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修订思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见图1。
1.3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的变革,是高等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最新学科知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分两大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模式参见图2)。
2)课程教学改革。(1)专业课程建设。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实用性,调整、合并、重组一些课程,避免内容重复;增设拓宽专业口径、体现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培养的新课程;取消课程中的部分常规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强的实验课。(2)课程管理。创建以课程组(群)管理为体系的管理模式;实行主讲教师课程授课全程负责制;专业课程组进行日常教学、教研、教改等活动。
1.4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1)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讨论式、互动式、结构课式等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多媒体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环节,进行开放性实验尝试,尤其是从课堂教学开始就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机械设计》课程成功探索出了“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参与者和探索者,他们的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和积极主动地参与过程中得到培养。
以一条主线、两个阶段、两个层次优化了教学过程。“一条主线”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是在教学前期以单一机构的设计为主,使学生对各类机构的特点及设计步骤与特点加以了解掌握;在后期以综合使用多种机构完成特定功能为主。如图
3 为学生动手制作的实物作业(各种典型机构)。
2)考核方式改革。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积极进行考核方式的探索和改革工作。从2003年开始经过专业教师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多种师生普遍认为较成功的考核方式,参见表1。
1.5 创新实践教学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结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下,学院积极创造条件,以认知实验和认识实习、实训、实验室开放、大学生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小组、大学生导师培养等方式吸引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实践效果好。实验室和各实训中心面向本院本优势专业和相关工科学院开放,开放时间长,效果较好。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时代特征、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八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条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培养为目标,着重提高“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五种能力;“三个层次”:以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为基本平台;“八个模块”:从“专业基础课实验、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课实验、专业课实训实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设计、大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八个方面进行专业综合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2 优势专业建设成效
2.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政策鼓励下,重视学生科技素质培养,在学生中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依托大学生科技活动站开展学生科技发明、制作,大学生科技活动站中以机制、电气专业学生为主导。
5年来,各个兴趣小组共有各个专业的组员近100人,其中机制专业学生累计就有50人,再次证明了学院机制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热爱科学的特点。
科技活动站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小组”、“电子工程兴趣小组”、“数控模型设计小组”等有专业教师辅导参与的大学生群体组织,这不仅能激发广大学生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活动兴趣,还能进一步锻炼大学生的个人特长、工作能力、公关能力和组织能力。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努力,近几年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的学生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自治区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自治区电子科技大赛”、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各类科技竞赛和科技作品展览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见表2。其中,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2.2 以实验室为依托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为了促进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并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扩大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影响范围,新疆农业大学在6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中开展了第三批大学生创新项目,并以此为契机,将此活动辐射拓展到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了创新项目的立项工作。机械交通学院学生(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踊跃申报项目,2010年成功获批18项,2011年成功获批11项,合计金额达到10万元。同时,还获得2010年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15项。目前这些项目都在相关实验室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项目资金都已落实到位。
2.3 学生获得专利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091班的艾力江·如苏力同学是中国发明协会和阿克苏地区发明协会的会员,自2010年进入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学习以来,学院为他继续开展各项创新活动提供了场地(农牧业机械实验室)并指派肉孜老师作为他的指导老师,为他取得发明专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由艾力江发明的红外线馕坑专利项目2010年1月20日授权。他的《红外线馕坑商业策划书》在2010年“乌鲁木齐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了三等奖;在2010年第7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新疆区总决赛荣获了优秀项目一等奖,在2010年第7届挑战杯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了铜奖。艾力江发明的《红外线馕坑》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定位为2010年深圳高洽会、第1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2010年知识产权洽谈会新疆专利项目中重点推荐的高新、低碳、环保、节能性项目之一,2011年3月12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已通过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国家级专家组的评议,2011年4月被自治区农机局和新疆农业大学推荐成为2011年新疆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重点推荐的优秀项目之一,在2011年5月的新疆机械博览会上成为博览会的亮点项目,2011年5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知识产权局授予“2011年度新疆大学生优秀发明创造专利获得者”称号。
3 结束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新疆农业大学的传统专业,通过该专业的优势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学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合理,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初步实现了该专业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新平台建设。
继续秉承“面向工程,面向应用,面向需求”的专业培养模式,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
参考文献
[1]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89-100.
[2]章荣琦.论以人为本的我国高校教育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90-91.
[3]王彬斐.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7:29-31.
[4]钟勇为.近二十年高校课程变革方略的国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9,(1):58-61.
[5]钟勇为,王亚欣.大学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问题到底是什么[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102-106.
篇8
为了不断激活我省农民创业活动主体,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西省2010年阳光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农字[2010]58号)精神,就做好我省2010年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为内容,着力培养创业型农民。引导和扶持受训农民扩大生产规模,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挖掘和拓展农业农村就业潜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对象
重点是农村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思想素质好、品德端正、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创业意愿强烈,具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一定的产业基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培训任务与时间
2010年国家安排我省农民创业培训计划为2000人,培训时间为20天。
四、实施步骤
(一)认定培训基地。2010年,我省已确定江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江西通用技术工程学校、赣州农校四所农业职业院校为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培训基地须与省农业厅签订《农民创业培训委托合同书》(附表1)。同时,应申报《农民创业培训学校备案表》(附表2)。
(二)确定培训专业。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现状,2010年农民创业培训具体开设专业为:畜禽养殖400人、淡水养殖200人、饲料加工营销100、果业200人、蔬菜500人、茶叶100人、食用菌100人、农机200人、其他200人。江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养殖业培训为主,培训800人,其中,畜禽养殖400人、饲料加工营销100人,淡水养殖200人,其他类100人。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以种植业培训为主,培训800人,其中,蔬菜500人、食用菌100人、茶叶100人,其他类100人。江西通用技术工程学校以农机培训为主,培训200人。赣州农校以果业培训为主,培训200人。
(三)组织选拔学员。选拔推荐学员由省相关行业部门牵头组织。采取个人自愿报名、市、县农业部门组织推荐、省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核的方式进行。各市、县对所推荐的学员应负责组织其填写《农民创业培训学员登记表》(附表3),加盖公章后报省行业主管部门审核,按照有关通知要求组织学员到相应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报厅科教处备案
(四)建立培训体系。各培训基地认真制定《农民创业培训教学计划表》(附表4),落实主讲教师和兼职课外辅导员,落实具有与培训专业相适应的实训基地,选择符合专业要求的培训教材,并报农业厅科教处备案。
(五)规范开展培训。培训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分集中授课、实践考察、考试考核三个阶段进行,共120个课时。具体参见《培训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表》(附表5)。各培训基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适当调整安排相应的培训学时。为保证整个培训工作顺畅有序,各培训班次要指定一名老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要选举班长和班委会成员(或小组长),协助班主任的工作。
集中授课阶段:不少于30学时。开展农业创业理念和基本技能、创业扶持政策、相关专业技术和质量安全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公共内容的培训。其间,各培训基地要指定和选聘富有一定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负责辅导每位学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的设计必须由参训学员自己根据实际进行设计,辅导教师对其科学性、实用实效性和计划书的有关数据进行具体指导。辅导教师要对学员创业计划书进行评价。通过创业设计使学员基本掌握农业创业设计的基本框架、程序和步骤;要将创业计划书作为对学员开展跟踪服务的主要依据。
实践考察阶段:40-75学时。组织学员到相关农业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进行考察学习、跟班见习和顶岗实习;学员在实习考察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自己的创业方案。
考试考核阶段。5学时。各培训基地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知识和实践考核。考核结果分为“通过”和“未通过”两种。考核未获通过的培训学员须重新参加相应环节的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可由培训基地颁发结业证书。鼓励和引导参训学员参加相关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六)搞好跟踪服务。各培训基地对参训结业学员应建立以创业过程和创业业绩为主要内容的学员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学员填写《农民创业培训情况跟踪记录表》(见附表6)。实行不低于2年的跟踪联系服务,定期或不定期聘请创业辅导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实体进行诊断,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的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
五、资金使用
农民创业培训补助标准为人均2500元,补助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安排,实行免费培训。培训基地不得向学员收取任何费用。培训补助资金采用培训券补助的方式直补农民,培训券由省农业厅统一印制发放。培训资金主要用于教材费、讲课费、场租费(培训、实训)、实习费、考察费、学员食宿费、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等。培训资金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独立核算。新晨
六、工作要求
1、明确职责分工。各地和省行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农民创业培训为抓手,深入推进创业服务年活动。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学员推荐工作方案,提出并与培训基地共同商议相关授课内容,参与相关实训基地的协调联络,汇总创业培训情况,参与对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督导与检查;各市(县)做好学员入学组织推荐。各培训基地要成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细化工作措施,并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篇9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篇10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农业水利工程系在实践中以完善“实习—设计—实验”体系为主,在专业建设中落实第一第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第一,建立稳固的认识实习基地和灵活的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早期以培养单科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现在则要求人才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为跟上农业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和更新实习教学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教育。(1)强化与安徽淠史杭灌区(全国第二大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合作,依托其下属大中型取水枢纽、灌溉渠系、闸门、渡槽、水泵站等类型全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优势,共同建立大型实习教学基地。此外,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节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目标,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2)调整实习教学知识结构,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使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实践的重点。第二,建立具有自主选题、题型多样、院内外、校内外对口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适当课时的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极为必要。目前课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9门,另有毕业设计。(1)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学习转入应用知识和拓展概念的阶段,使学生能更主动地、目标明确地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2)在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方向,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特点,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境外高校参与具有一定科研色彩的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订了《河海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河海大学本科生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纪律管理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等文件,在各实践性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有效地组织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实习报告的批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以及答辩、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保证各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和质量。第三,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打造综合性实验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7-9]。实践教学的另两个环节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创新活动,这部分活动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水利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农业水土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以及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实验场地进行。依托水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实验中心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农业工程实验室是开放型实验室,不仅满足正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或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学生不论是做实验还是创新活动,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实验室都会为有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着眼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竞赛两部分,依托的平台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农业节水创新大赛”、“水工创新杯”竞赛、校级和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专利申报等。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积极性、扩展学生受益面,在国家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外,设置院级学生科技基金,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将学生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合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使得低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制作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在科研和创业方面得到实践。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一,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为主”向“专业建设管理与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意识,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办公室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办公室与系功能定位不同,相互补益。前者侧重于专业建设管理,主要在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实施与教学管理的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后者为本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机构,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与管理措施制订的同时,具体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落实,强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建立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学校对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风管理以及学风管理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新教师教学责任导师制度,课程试讲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导师工作制度,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制度,优秀学生研究性学习业务导师制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院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与社会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等。
六、结束语
- 上一篇:职业教育发展前景
- 下一篇:有机化学反应条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