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科技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的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的科技

篇1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IT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成为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工具。审计部门在社会分工中的职能主要是对经济发展过程起着“预防和免疫”的作用。通过对经济业务往来的审计,可以有效控制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济水平。计算机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将这一技术合理、有效地引入到审计领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像目前比较常用的辅助工具———Excel软件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审计工作中。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专项审计和工程决算审计等方面,审计人员通过对这一软件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取证和数据分析,可以使审计工作高效地完成,而且还能更加清晰地反应审计事项。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上的整体应用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还需要强化相关内容以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水平。

1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应用上面临的困难

传统的工作方法、思维模式与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产生了一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快速推进。审计工作部门的领导层仍然习惯用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来操作审计实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技术的审计操作持怀疑态度,缺乏应有的信心。当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的工作中遇到障碍时,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原因,而是直接对计算机技术予以否定,这样的思想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另外,某些审计部门的工作者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推进持等待和观望态度,并不愿意积极接受新生事物,更不愿意将原本做得很顺利的工作用一种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学习的计算机技术做好。由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能力和心态都是消极的,所以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总的来说,就是许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将对审计实务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的审计业务能力与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应用中的推进工作。在某些审计机关,许多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与我国对于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要求严重脱节,根本不能适应这一信息化发展的实际要求。

某种程度上,一些审计部门的年龄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导致这些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接受水平和应用能力都存在一定的落差。许多审计人员由于自身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有所欠缺,对于一些计算机审计软件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利用计算机技术高效展开审计工作的能力。

审计部门所应用的计算机软件不够现代化。在许多审计部门,由于不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平时并不会经常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更新,导致许多审计人员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水平越来越落伍,从而导致审计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推进滞后。

2强化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2.1改变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作用

审计机关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问题,应该重新审视审计部门的工作方式和建设管理要求,改变以往对计算机这种高科技的排斥心理,通过不断地完善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来扩大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范围和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实务中所应取得的各种成绩。

2.2加强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为了使计算机技术能够全面融入到审计实务的工作中,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操作水平,特别是对一些基本的、工作中必须用到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和操作。在具体的安排中,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年龄因素,将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进行一定的普及,同时,也应该加强骨干员工的培养工作。

2.3完善计算机应用软件,提高审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审计机关应该主动帮助工作人员完善审计实务工作中常用的实用软件,通过将计算机技术的最大优势充分利用到审计实务的工作当中,可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对员工提出严格要求,不仅依靠单位的组织培训,员工自身更要积极主动地不断完善和学习。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可靠性;性价比;发展趋向;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162-01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即使电脑中间采用传输介质,譬如网络传输线以及光纤等介质完成互联,并且依据网络协议实现信息通讯以及资源共享的模式[1]。计算机网络自1960年在美国兴起,最初用作军事通讯,后来逐渐进入民用行业。并且在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应用在各个方向中。计算机网络给世界经济,技术以及社会生活带来很大的作用,并且伴随网络应用体系的深化,各类新型应用逐步给计算机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

2.1 早期的电脑网络模式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由于电脑的开销[2]非常巨大,但通讯线路以及通讯装置开销较少,为便于实现计算机主机资源以及数据的综合处理,构成首代以单独主机为核心的联机装置。

在第一级的计算机网络线路中,全部终端都能够分享主机资源,从终端到主机部分都公用一条通道,由于数据的利用程度低,并且主机装置需要进行数据通讯以及信息测控,因而主机的利用效率不高,但该网络组织模式是基于集中测控方式下的,因而可靠程度较低。

2.2 h距离大规模互联期

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的大型主机,并且引出大型主机资源互联的标准[3],通过程控交换的通信模式完成远距离的通讯需求。第二代的网络选用多个主机实现通信线路联通,给使用者提供相应服务。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网络的主机中间不能够通过线路直接联通,进入八十年代则选取接口报文操作的方式完成链接。IMP以及其中的通讯线路能够实现主机之间的通讯操作,并且搭建通讯子网模式。在两千内之后网络连接模式变得更加复杂。

3 计算机网络策略的发展模式

3.1 升级WEB模式的研究

升级WEB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研究:语义组网模式,WEB服务模式[4]以及WEB信息监管和网格管理模式。

语义网络是针对现有WEB模型的拓展,即采用标准化语言,应用WEB资源便于机器解析,给使用者提供自动化索引模式。WEB服务模式则是在现有的WEB标准下,给使用者提供开发设定,互联以及监管的网络开放系统。

3.2 网格测算

由于英特网上包含了大量信息,程序以及计算资源,各种数字化装备以及测控系统为实现生产,应用知识打下基础。当前的网格测算还在发展中,P2P[5]以及分布模式逐步成为现有计算机网络的主流。采用P2P实现分布化网络搭建能够从底层实现文字嵌套。

3.3 业务综合化

现有的业务综合化主要指数据互联和处理,并且融合多媒体信息实现不同种类以及速率的处理。如语音,传音等业务,广播视频,数字电视等宽带化业务;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互联宽带项目。业务综合化能够采用电脑实现互联,通信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

3.4 移动通讯

便捷化智能体系能够选取无线策略在任何区域实现联网,使用者采用PCS完成个人通讯能够在任何区间收发呼出信息。PCS和无线策略能够转变大众通讯水准成为未来数据通讯的组成部分。

4 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向

计算机网络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从产生到简单再到复杂,实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巨大作用。如今针对未来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已初检模型。

4.1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概述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又叫做次元代网络,通常认为是英特网,移动通讯网络,固定电话通讯网络的三网融合模式,IP网络以及网络的结合,包含语音,信息以及多媒体等综合业务模式,形成业务驱动,测控分离以及承载分开的网络,并且在单一协议下的分组模式。

4.2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性能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性能划分为四个板块,即输入板块,传输板块,媒体板块,控制板块,网络服务板块,MPLS以及E-NUM等策略。

4.3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的作用

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将在TDM的基准下结合PSTN语言模式以及IP/QTM方案融合,构建新型的网络语音,视频以及信息等业务,并且实现语音,信息,多媒体的综合化,全开放特征的数据系统,能够完成千兆光纤到户。未来计算机网络科技将在现有的网络策略下实现语音,信息,多媒体等多类型服务,并且将现有的长途电话IP电话和本地市话相互综合,进而实现话费开销的减小。

5 本文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向,首先研究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给出早期的电脑网络模式,远距离大规模互联期。进而研究了计算机网络策略的发展模式,分析了升级WEB模式,网格测算,业务综合化以及移动通讯方式。之后对计算机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预测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叶焰峰.数组越界的故障模型及其检测方法研究 [J]. 微计算机信息,2007,6(23):145-146.

[2] 高传平.数组越界的静态测试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6,8(32):70-71.

[3] 陈章侠.计算机维护与维修[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225-232.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科技管理模式;优势;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132

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且其应用向各个领域不但延伸渗透,并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现代管理体制中去,推动科技管理的现代化和智能化,计算机科技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产生的效能也越来越明显。应用计算机技术服务企业管理,能够降低各种经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保障企业管理高效快捷,对企业发展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1 计算机技术在科技管理模式的应用中的优势分析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现代化不断推进,计算机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力量。科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助推作用更为突出,而最能代表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我国积极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和管理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前进。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化最为重要的元素,成为科技发展的代名词。计算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的是与各个行业深度融合,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新技术与新发明。科技管理技术就是新时期计算机应用于管理融合的体现,也是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技术。科技管理模式产生之前,人们对计算机的应用认识相对狭隘,仅仅当做一种一种辅助计算工具,管理工作很多都是依靠传统的手工模式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没有统一的数字习系统,缺乏规范的应用模式,在进行科研管理中很多的资源和信息数据无法实现共享,也不能保障工作的客观准确性,工作效率非常低下,无法保障工作质量。而计算机与科技管理的融合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科技管理变得更为简洁高效,尤其是在各种应用软件不断更新的背景下,科技管理更加成熟和完善。

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科技管理中去,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部门之间的通道阻碍,减少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隙,大大提升管理的效率。应用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应用技术相融合,实施信息化管理,尤其能够通过稳定的管理系统,借助统一规范的管理程序和软件,实现统一的模式,减少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资源共享,大大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能。在科技管理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能够对各个实验室和科研室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各种数据的零障碍共享,这样的模式进一步将管理渠道大大拓宽,还能大幅度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更多的强大对手,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最为重要的工作,根据成本做出科学决策,依照成本基础做出合理的市场定价,结合成本合理安排各种生产 ,这些需要管理者进行快速高效地分析。企业部门越来越多,生产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参与成本分摊的部门不断增多;进行成本控制的环节也不断细化,每天都会呈送海量的生产和经营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传统人力计算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也无法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尤其不能快速给出具体的数据,以便及时灵活调整。鉴于这种情况,每个企业都非常重视引进计算机技术,推动企业管理技术手段升级,服务企业全面发展。发挥计算机的技术和信息处理优势,确保各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能够根据企业经营做出合理分析,为企业进行合理决策提供最为可靠的依据,为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和发展升级提供最有价值的参考,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运动发展变化规律。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科技管理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现代管理制度日臻完善的今天,各个企业重视财务管理,重视企业综合管理,更重视企业的科技管理模式构建。

计算机技术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模拟分析能力,在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模拟技术能够很好地研判各项科学的应用和发展,各种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能够在虚拟状态下对各种理论进行验证,对各种设计进行分析,降低企业用于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还能有效低效各种实物设备采购安装过程的中时间成本,极大地提升企业科技管理工作效率。

2 计算机在科技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应用分析

当前,计算机硬件技术不断进步,芯片的处理运算能力不断提升,各种辅助设备也在快速进步,计算机科技本身也在快速发展,无论是普通PC端,还是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不断加快,运算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单个芯片处理的电脑已经能够达到非常高的运算速度,更不用说高性能计算机不断进步。我国的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最新的“神威太湖之光”是全球第一台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峰值性能高达12.54亿亿次/秒,持续性能达到9.3亿亿次/秒,接近“天河二号”的3倍。体现出我国计算机制造能力的显著提升,各种超级计算机在航天、气象、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作用日益明显,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越来突出。

计算机在科学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革新传统科技管理模式,成功摆脱传统人为管理的束缚,实现手工管理向技术管理、高科技管理的成功转变,也推动科技管理工作更阿基规范、科学有序。

2.1 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精确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要,管理越来越精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每个企业在常规管理、财务管理、科技管理方面要求越来越严格,财务会计管理对企业科学决策、成本控制、市场判断和把控意义重大。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精确管理模式能确保企业各个部门、所有环节都能做到精确管理,实现资源信息贡献,做到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企业新品研发设计能力,及时跟进市场变化进行各种调控。很多时候,人为的管理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很多的问题不能快速解决,尤其是出现一些问题,容易相互推卸;遇到棘手问题,相互推诿,造成管理上的松懈。构建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企业精确管理能够让企业管理中快速实现管理协同,推动企业管理精准化,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现,确立责任主体;遇到问题处理停滞或者工作效率低下,能够第一时间定位具体环节,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计算机应用于企业科技管理,作用更为明显,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科研的快速转化,还能推动企业进行做好分析比较,找出企业在在科研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引进。另一方面,企业科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构,尤其是大型企业,企业科研部门责任重大,不仅关系到平时的科技研发,也关系到企业的科技应用,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设备都实现了信息化和自动化,并且通过计算机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整体监控。计算机在企业科研和科技应用管理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传统的割裂式管理处于分割状态,不能做到系统管理,更无法实现智能化管理。计算机应用科技管理体系之中,能够实现各种技术设备应用和生产的智能化控制,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问题,而且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自动化处置,遇到安全问题,能够及时停止运转,并制动采取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重大事故发生。这是传统处理和应急方式无法完成的,甚至还可以根据预案自动处理,消除问题,保障正常运转。例如,银行金融企业计算机应用于科技管理,出现突然断电,能够第一时间启动备用电源或者启动自动发电设备。遇到网络终端,能够第一时间保存数据。

2.2 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科研管理高效工作

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提升个人的科研能力和工作效率,还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协同科研,做到科研信息共享,实现合作研讨。在这种工作模式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能够将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宽,将科研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保障科研工作更加连续性,研究更具完整性和整体性,实现更大范围内研究突破。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通过计算机虚拟技术能够建立一个信息平台,既能做到个体的工作自由,更能实现合作的共进,方便科研工作随时随地在自我研究实验的同时,关注合作伙伴的进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进步,网络安全不断加固的新时代,各种科研成果与科研信息能够实现加密传输,工作起来更为方便。

2.3 利用计算机实现网络化科技管理

随着我国网络建设规模不断加快,计算机性能和网络速度不断提升,我国陆续产生了很多的网络管理机构,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围绕教育科研这个根本性问题,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通过成立相应的网络科技基金管理机构,受理各种科研项目,进行相应的立项和结题评审,最后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科研项目的重复性,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提升科研项目质量。还可以通过网络招聘的方式,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随时成立各种科研小组和评审小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科研项目公示,确保科研研究的积极性和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增强科研创新综合实力。

总之,计算机是科技进步的突出代表,应用计算机进行科研管理能够提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构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科技管理模式,能够真正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促进科技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质量提升,促进科研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剑.企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及控制管理要点之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08).

篇4

关键词:科技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工程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51-02

加强素质教育,倡导创新精神,构建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如何以新的教学体系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当前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基地建设方案

1.指导思想。坚持“创新、创业、开放、竞争”的发展思路,践行“以人为本,质量在先,特色创优”的培养方针,充分利用学院、科研院所以及对口企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构建产学研合作与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潜能,为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等竞争、健康活泼的创新氛围,努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拔尖人才。

2.建设方案。(1)电子商务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创新平台,培养大学生在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安全等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实践活动,主要科技创新方向为:①电子商务交易安全技术,包括数字认证技术及实现、生物认证与智能卡技术、电子支付安全技术;②电子商务应用策略,包括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卖场规划、品牌推广和网络广告、客户关系管理和销售组织、电子政务技术及服务;③企业信息门户EIP,包括聚合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信息综合集成。(2)嵌入式系统创新平台。培训与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相关理论知识,并进行理论设计、软件仿真验证等工作,着重培养学生的现代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培养学生利用单片机、ARM开发板等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3)网络动漫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网络科技制作、动漫游戏制作、手机网络平台制作、数字内容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创业能力。科技创新方向为:网站设计制作维护、主机和网站安全服铡Windows Mobile应用程序开发、数字化动画及视频制作、手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创作、数字认证技术、数字版权保护加密封装系统、在线多媒体数字内容版权控制。(4)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依托搭建的企业信息化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在企业信息化方面的创新和研发能力,开展企业信息化领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从管理咨询、软件开发、设备采购、系统集成到技术服务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创新方向为:网络化制造调度管理、企业资源规划(ERP)、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应用集成技术、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服务科学与企业集成、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及自动控制、复杂生产过程智能优化调度。(5)网络工程创新平台。网络工程创新基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创新精神,能进行计算机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企业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运营维护工作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才。开展相关网络集成方案设计、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培训等项目的创新研究和创业项目。创新研究包括网络及软硬件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培训、网络应用与维护培训、企业OA系统研发、B/S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二、创新基地教学模式

1.教学方案。课程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工程(专题、项目)训练为主线,以团队(小组)学习为中心,以任务目标为使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类似科研小组(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以“理论课―实践课―讨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或课程专题讲座)由该课程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负责,对课程从高层面、宏观角度进行讲授和概括;“实践课”由辅导教师负责,小班进行,每位教师辅导学生不超过20人,提高辅导效率;“讨论课”可由研究生组织,由学生对某一(某几个)专题进行讨论,研究生负责引导,解决学生细节方面的问题。三者相互补充,每次“理论课”都辅以“实践课”进行练习,每次“实践课”都辅以“讨论课”进行细化。

2.工程实训方案。(1)基本工程训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结束后,一般都会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或专题训练,该环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对学生的基础编程知识和能力进行的训练,以达到对每个学生实现综合工程实训的目的。基本工程训练选择较为简单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经过适当的修改)作为项目原型,着重训练系统解决方案中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部分,尽可能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需求调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学生自己组织方案论证,组织设计结果评价,教师适当参与。通过基本工程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核心课程知识及其相互联系,掌握核心课程的相互联系及在工程中的交叉应用,达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目的。(2)自主工程训练为了满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需求,提供给学生大量的工程案例作为自主训练的实例。每个实例包括核心部分(功能需求、实现目标、关键技术)和辅助部分(实现提示、核心代码等)。辅助部分给出不同层次水平的提示,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参考。同时,构建了相应的自主学习辅导体系,比如定期举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座、项目辅导等,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3)实践创新训练。实践创新训练采用自愿、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自主工程训练为平台,选拔创新训练核心学生。根据自主、自愿原则由核心学生辅以其他学生组成创新训练小组,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ITAT程序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为平台,进行创新活动。(4)产学研综合训练,人才的培养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需要重视社会、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课题组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进行了“产学研综合训练”的探索,与企业联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工程训练环节通过提供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训练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模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科技创新模式。学生进行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达到或实现科技创新活动。(1)专业技能训练,学生完成每门专业课程学习后,进行相应课程的专业技能训练,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完成该环节训练的学生能够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初步应用,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性问题。(2)实践创新训练,进行过部分(或全部)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可以进行实践创新环节的训练。该环节中,学生主要通过“ACM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ITAT就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竞赛或实践活动进行初步创新活动。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初步创新活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创新训练,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创新训练后的学生进入综合创新训练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科技创新平台、校外科技创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通过该环节训练,学生可以达到利用创新活动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论

(1)实践创新训练平台和综合创新训练平台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还需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还需探索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2)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整。(3)科技创新基地的教师辅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示范课 新方法

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牢牢地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的实践中,解决在操作中的问题。但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不是把理论知识强调得过重,就是在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总是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而开展计算机示范课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彼此在教学中的优点,提高计算机的整体教学水平。

一、计算机示范课的重点

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其教学的目的也是培养学习独立进行各种计算机实验的能力。而不是像现在好多学生没有老师的带领就束手无策,在计算机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因此,在计算机示范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的能力。计算机的专业书籍中有理论知识和实验指导两大类。老师可以向同学推荐一些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书籍,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材料,理论的书籍可以成为课上内容的补充,而实验指导的书则可作为学生在实践中的借鉴资料。对于学生在日常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上留出一定的讨论时间,学生之间互相支招,必要地时候,老师再给出意见。

其次,要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选择那种以学生的自学为出发点的、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并能同时检测学习效果的辅助教学系统。在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对系统中的“帮助”功能的使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有了问题,要通过“帮助”来解决,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科技知识更新速度飞快,使得计算机科学也不断发展进步,因此,学生应该更快的获得专业知识,并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分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的思考问题。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并掌握知识,学生在亲身实验之后,得来的结果比教师的直接讲授更加深刻、更加鲜明,更多地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示范课的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正确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水平。

1.故弄玄虚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计算机课堂的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此法。在课上,老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然后引出本次课的内容,同时也介绍了此软件或程序的功能就是解决生活中这类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形象比喻法

此法形象生动,易于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专业术语很困难。教师应该化抽象为具体,把知识通俗易懂的表达出来。例如,“驱动程序”就像一根木棍可以驱使相应的零件进行工作;而“内存”就是电脑或磁盘的容积。通过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在接受这些新概念的时候更加方便,而且使学习乐意学习。

3.演示法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内容,要实际的在电脑上演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的了解和课下他们自己的操作。例如,在介绍各种工具的作用时可以实地的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个工具都有哪些功能。当然,对于一些很复杂的程序,老师在演示完之后还要学生一同回忆,一起写下操作步骤,帮助学生记忆。

4.联系实际法

要把计算机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计算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老师可以向同学展示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告诉学生安装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组装计算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联系实际的方法还可以是联系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让学生了解些前沿动态,激励他们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此外,在计算机的实验课上要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计算机的实验课程非常多,有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编程训练和软件的设计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各种实验,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上述的各种方法并不存在着谁优谁劣的差异,只是分别针对于不同的课程的内容有它自己的特效。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是多种方法同上使用,目的是让计算机课堂更加生活和有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计算机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应该兼顾“教”与“学”。不仅是对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示范课的目的不仅是对教师精彩课程内容的展示,更是给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的好机会。

参考文献:

[1] 陈世屹.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电大理工,2005,(2).

篇6

[关键词] 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062-04

0 引言

21世纪科学上最重要的、经济上最有前途的研究问题都有可能通过熟练掌握先进的计算技术和运用计算机科学得到解决[1],因此具备善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工作、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高级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之一,而计算思维正是一种计算能力的体现。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承担着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培养重任,应该具有与数学、物理相同的地位。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它的教学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内容。本文就是在此前提下,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1)老师在教授过程中,重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轻视利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学习、轻视利用某种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模仿老师操作,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开发。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对于简单的练习可以完成得很好,但对于新出现的问题就不知如何去解决,久而久之对计算机的学习就失去了兴趣。大多数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公共课上,因此,如何提高这两门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教学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点教授哪些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其实这个答案早就蕴含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课程名称中。通俗地讲,计算机就是用来计算的机器。那么计算机是如何进行计算的呢?要明白这一点,就要理解计算机计算的原理以及人们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成能够让计算机进行计算的步骤,因此计算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大学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中得到重视。2006年3月,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部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并且这个概念的提出立刻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支持。

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2]。在她的观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计算思维是一种可实现的思维。计算机最初就是为了计算而发明的,因此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可计算的,什么是不可计算的,慢慢地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C9会议讨论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3]。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4-6],杨彩云等[7]介绍了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很多高校也积极将计算思维引入到大学计算机教育这个教学活动中[8-10]。

3 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

虽然文献[6]建立了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但是基于笔者对于计算思维的认识以及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仍然提出了一些看法。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进行认真分析,试图构建一种引入计算机思维的新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1)建立计算的思想,提高计算的意识。即为什么需要计算以及人是如何通过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2)构建计算软硬件通用平台的思维。用来计算的数据是怎样在计算机内部存储以及数据是如何被计算的,蕴涵在计算平台中的基本思维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3)从多门课程中凝练出的共性思维。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受限于学时数,应将蕴涵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不同课程中具有普适意义的计算思维凝练出来。

4)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贯通起来形成贯通性的思维。打通知识间的屏障(如术语上的差异、抽象的不同层面等),对于提高计算思维能力很重要。

5)一切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可实现的思维为出发点。使学生在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问题求解算法的思维以及如何让计算机来实现的一种思维。

经过以上分析和梳理,本文提出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4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1)理论基础部分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设计。

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设计基于以下出发点:一是计算思维的概念以及由此所引出的相关知识;二是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的计算思维,这些是计算环境的介绍;三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在计算机环境下的问题求解方法,这是今后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重要基础;四是计算思维的道德。根据以上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部分的教学内容见图2。

教学内容分为9个教学单元,即计算思维、计算环境、操作系统基础、科技文章编排、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互联网计算基础、问题求解及计算机安全等。

以上教学内容的设计,涵盖了计算思维相关的计算环境的搭建以及问题求解模型的描述,后者对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程序设计算法的基本素养有重要作用,可以学生为第二学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程序设计能力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对于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学科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来说,要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不同专业的问题,因此按理工类、管理类、文法类以及艺术体育类,根据不同的类别来设置不同的课程,这部分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含VB程序设计、VF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以及Java程序设计,通过这些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设置,使学生掌握一门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于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语言课程内容,见表1。

3)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部分课程内容的设计。

学习所有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前面所述的理论基础和程序设计能力课程还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它们更加注重计算思维的训练,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还应该设置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以校级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这里既有已开设的程序设计语言延伸,例如VC++就是C++程序设计的延伸;数据库技术、Access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MySQL数据库就是VF程序设计的延伸;多媒体技术、PhotoShop、Flash、虚拟现实等是多媒体内容的深入;Android、网站设计与开发、VBA程序设计、Office高级应用技巧等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实施效果

分别对2009级、2011级、2012级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各个部分的得分率进行了分析,如表2所示。

表2中,人数按如下方式确定:三个年级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由于艺术学院以及体育学院的学生是以特长生形式招收的,因此不统计在总人数中,而且有个别的学生只参加了一门课程的考试,因此也去掉这部分学生人数,从而统计出2009级、2011级和2012级参加两门课程考核的人数分别为3357人、3398人和3395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共100分,分为理论题和操作题,理论题为7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操作题为30分,主要考察学生对于常用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情况,表2列出了各考核部分的平均分以及该分占该部分的百分比。《计算机技术基础》的考核100分,分为理论题和编程题。理论题92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语法以及阅读程序能力,而编程题则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编程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写完程序后运行结果正确得8分,否则得0分,表2列出了理论题的平均分以及编程题得分的学生数。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题的掌握程度比理论题要好,说明学生比较偏重实际操作,而对于《计算机技术基础》来说,程序语法知识点的理解、程序阅读等理论题的得分比编程题的得分高出40多个百分点,说明学生比较偏重计算机编程语言语法知识的学习,阅读程序的能力比编写程序的能力要强,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2012级开始部分应用该体系以来,由于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了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已经取得初步的效果。2012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2012年秋季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和2013年春季学期刚刚结束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成绩如表2所示。2012级学生在两门课程的考核中都比前两级学生有明显提升,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编程题的得分人数百分比比前两级分别提高了6.97%和10.51%,虽然编程题得分人数的百分比还不是很高,但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

此外,2012级学生在2012年秋季学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后,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2013年春季学期的校级选修课的选课。这里选取了三门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列出了近几年该课程选课人数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选修《Office高级应用技巧》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236人到2012年的442人,再到2013年的776人;《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的人数从2011年的154人到2012年的307人,再到2013年的486人;《Android程序设计》课程的人数从2012年的111人,到2013年的242人,这几门与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充分体现出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能够学习或掌握一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技术,应该说这也是引入了计算思维、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后的一个初步效果。

6 结束语

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未来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种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它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理念来组织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核心观念是考虑未来学生用计算机来解决所学专业问题的能力,关注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能力培养将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梓萍,樊秋良,袁国兴.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竞争力》报告概要[J].高性能计算发展与应用,2006,(3):12-20.

[2]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 of the ACM,2006,49(3):33-35.

[3]董荣胜.《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呼唤教育的转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14-15.

[4]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5-9.

[5]战德臣,聂兰顺,徐晓飞.“大学计算机”——所有大学生都应学习的一门计算思维基础教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11,(4):15-20.

[6]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7]杨彩云,王军华.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构建[J].高教论坛,2012,(2):73-75.

[8]程向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J].计算机教育,2012,(1):98-99.

篇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理实一体;课堂设计

近年来,以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在高职学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很多高职院校都对实践条件进行了改造,例如,我院在于2012年暑期对传统机房和教室进行了重新改造,建设了理实一体教室、软件开发室和“校企联合开发室”等实训场地,为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被分院确定为理实一体课程。那么,什么是理实一体课程呢?理实一体课程的基本内涵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及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文献论述较多的是课程体系设计。而对于课程开发中的微观设计—课堂设计论述较少。本文以“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教学中的“Shell脚本”教学单元为例,探讨理实一体的课堂设计。

一、课堂设计中的一些理念

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一次理论课,一次实训课,理论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实训课是学生操练为主。实践证明,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要求,主要原因是理论课与实训课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理论课上了然、实训课上茫然的现象。相当多数学生即使在理论课上听讲了,也不会深入思考,更缺少主动学习和拓展训练。因此,在理实一体的实践条件下,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实施理实结合、讲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需要认识到以下问题。

首先,要认识到课堂设计是整个课程设计中的重点。要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每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是教与学的“主战场”,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理实一体的实践条件,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教、学、做、测”等教学环节。

其次,要认识到课堂设计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做起来、动起来”。有些高职教师认为课堂设计就是用PowerPoint、WPS等工具软件做电子课件,把书本上的知识搬到幻灯片上,把原先在理论课中讲授的课件搬到理实一体教室讲。在理实一体的实践条件下,高职教师要改变这些阵旧理念和传统教法,把原先以“讲授为主”的课堂设计,转变为“以练为主”的课堂设计。

最后,要认识到需做好师生两个角色的教学活动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以我为主,只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理实一体的实践条件下,除了要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还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进程。

二、理实一体的课堂教学

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在讲授“Shell脚本设计”这一章时,在理论课中应首先介绍“Shell脚本”的学习目标,然后讲授脚本的基本概念和语法。在实践课中让学生设计调试一些的“Shell脚本”。实践表明,由于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枯燥的概念与语法,很难激发起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理实一体课堂教学如何开展呢?

首先是让学生“跟着老师自己做”。如何让学生跟老师做呢?首先,教师要选择好情境教学中的载体。载体是学习情境的具体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的载体可以是案例或项目。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Shell脚本”,笔者精心挑选、设计了一些脚本。Shell脚本是Linux网络管理的范畴,案例一定要具有实际意义。然后,教师把脚本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编辑运行这些脚本,即所谓的“跟我做”。这里不是先教脚本的概念与语法,而是让学生直接应用脚本,使学生首先建立起对脚本的整体认识。脚本与脚本之间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部分,运行产生了结果,对比引发了兴趣,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其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学”。“Shell脚本设计”这一章的实践性比较强,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如下所示:这些脚本文件有哪些共同之处?bin/bash有什么作用?echo命令有什么用,类型于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什么函数?read命令有什么用,类型于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什么函数?Shell脚本的变量需要先定义才能用吗?如何定义用户自己的变量?如何读出变量的值?等等。这些问题由老师精心设计,层层推进。实践表明,一位有经验的老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提炼。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练习操作、上网查询、团队讨论、分析思考这些问题。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调动和启发了学生,使他们兴趣盎然,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整个课堂显得进度流畅、气氛活跃。可见,“问题驱动法”可以很好实现“学做一体”,培养学生思考、探索的能力。

最后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己做”。通过前面的训练,学生熟悉了“Shell脚本”,那么第三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编写脚本了。首先,教师可以给小组布置一些编程任务,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共同思考、讨论,一起商量、共同编写脚本。教师要适时分析、引导和点评。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随后,教师再给每个学生布置一些编程任务,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完成脚本编写,这就是所谓的“自己做”。教师也需要做好巡查、指导和点评的工作。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训练,多数学生学会了通过编写脚本来解决网络管理问题。

理实一体的实践条件下,由于对“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等问题做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跟着老师自己做、带着问题自己学、带着任务自己做”,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理论知识与学生实践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因此,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弱化“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深入思考“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灵活的方法,不断丰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2]陈辉.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理实一体化实施的探索[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3]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观设计研究[J].职教通讯,2011,(10).

[4]王慧.基于C语言程序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探析[J].知识经济,2011,(18).

[5]吴复宇.关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交通职业教育,2011,(03).

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算机网络

自从2010年8月中国9所高校联盟在西安会议上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以来[1],国内高校对运用计算思维作为新一轮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2011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许多院校对围绕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目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新一轮改革的认识是充分的,但如何以计算思维去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具体改革实践,尤其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和组织方面,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提出的4×3知识体系结构和1+X课程体系[2],不但回答了上什么课的问题,也科学地阐述了为什么要上这些课的问题。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即1+X中的“1”),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基石,也是教指委和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们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晶。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所依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等发展极为迅速,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使得传统的以技能为主的应用型课程远远滞后于学科发展。尤其是传统的应用技术课程下移到中小学阶段,使得许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入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不能满足大学新生的学习要求。笔者最近在和西部一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接触过程中,他们对此更有深刻体会:以技能性为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即使已经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的部分学校,仍然面临着课程应该涉及什么内容及如何组织的困惑。不同于大学阶段的数理课程具有完备、循序渐进的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涉及知识点很多,各种知识互相交叉,很难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往往从教材到教学过程都是以名词解释为主,也就是解释了“是什么”,却难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如何表现课程的知识体系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介绍计算环境时,往往局限于具体的机器描述,忽视了对计算环境核心思想的介绍和分析;再如,介绍算法也局限于实现过程,忽视了求解方法的思路。

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是一项“工程”,不但要解决课程的内容体系,也需要解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表现具体的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有别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可能也没必要涉及计算机技术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了解计算机是什么、能够做什么、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个学科领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特点。计算机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只是简单地拓展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知识面,更需要展现计算机学科的思维方式[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入门课程,需要有相对稳定、体现计算机学科核心思想和方法的内容,不但要解释相关知识是什么,更要回答它们为什么,特别要在不局限于特定机器的条件下,抽象表达计算模型和原理、方法及其实现,因此需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更为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由于一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的滞后,使得相关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开始质疑该课程设置的必要性,有的已经开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必修改为选修,或者干脆只保留了程序设计类课程。

归根结底,我们必须正视以上问题。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是“计算思维”。如果将计算机作为机器,它是一种工具,是具有计算功能的工具;但是,它依赖的科学基础并不是机器本身。这就是把计算机称为“科学的机器”以及把其学科称为“机器的科学”的原因。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学科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核心的方法。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不仅紧紧围绕现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知识内容,而且反映了计算机学科的本质,也体现了通识教育应有的特征[3]。因此,需要全面正确理解计算思维,并运用计算思维的思想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二、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是“构造”

正如陈国良院士等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计算思维不是今天才有,早就存在于中国的古代数学之中,只不过周以真教授使之清晰化和系统化了”。按照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的解释,计算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或机器执行。这一点特别重要:并非所有计算过程都是由计算机完成的。进一步而言,计算思维最根本的内容,即其本质是抽象(Abstraction)和自动化(Automation)。

现实意义上的计算思维的基础是计算机学科。计算机学科既是构造计算机器的学科也是基于计算机器进行问题求解的学科。从问题求解的角度看,计算机学科所涉及的问题求解均是基于一定计算模型(环境,包括计算机器)和约束上的问题求解。这里所说的计算环境,并非是单一的机器层次上的,而是存在不同层次的计算环境。计算机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理解为在不同计算环境中的问题求解。例如,在抽象级上的图灵机研究;在指令级上的硬件设计;在语言级上的程序设计;在系统级上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软件设计,等等。

无论面向什么层次的计算环境,问题求解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问题的表示,例如编码/解码和建模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计算环境所能理解的基本计算对象,进而为基于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提供可能。进一步需要设计问题求解过程,典型的方法有:约简、嵌入、转化、仿真、递归、并行、启发式推理、平衡与折中等。最后需要验证以确定计算过程的正确性与效率,典型方法有预防、保护、冗余、容错、纠错等,其中还需要多维度(时间、空间、简洁、社会、成本)考量计算的效率。

因此,从本质上说,计算思维的核心方法是“构造”(Construct)。这里面包括了三种构造形态:对象构造、过程构造和验证构造[3]。对象构造是面向计算过程中的各种对象,例如指令、硬件系统、数据组织、程序函数/组件、系统软件等;过程构造是基于对象的计算形态的构造,例如指令的执行、算法(涉及数据组织和语言)、计算资源调度、分布式处理、软件工程等;验证构造则是针对前述两个构造的有效性分析,包括测试与分析、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及对社会的影响等。因此,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就在于培养其构造能力。

进一步地讲,我们可以将计算机学科的12个重复出现的基本概念[6],与“构造”进行关联分析。可以认为这些12个基本概念实际上就是针对对象构造、过程构造和验证构造的不同的方法与原则[3]。

从学科思维角度看,与计算机学科关系最密切的传统思维方法主要是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和工程思维。计算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在不同层次(环境)上的问题求解也体现了传统思维的许多特征。如下图所示。

计算思维与传统思维图

抽象级(如图灵机)的问题求解具有数学思维的特征,指令/语言级上的问题求解(如程序设计)具有明显的逻辑思维特征,而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中则大量应用了工程思维方法。实际上,也可以把数学思维、逻辑思维、工程思维中的相关思想映射到计算机学科相对应的理论、抽象和设计的相关形态上。

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能力培养不同的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层次上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不需要也不可能涉及计算思维的方方面面,而应该面向各专业计算机应用需求,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包括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等)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组织

近年来,许多高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力度的改革,突破了过去那种以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教授计算机系统知识,更加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计算机专业词汇,如果没有厘清相关的内容体系,无疑将使得学生从“不要学”变成“不会学”,因为即使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弄清那么多名词、概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极为重要的一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该课程内容的改革应该围绕计算思维的核心思想,梳理和删减现有课程教学内容,避免概念的堆积,建立围绕计算思维核心思想的内容组织体系,突出核心的基础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该涉及抽象级、指令级、语言级以及系统级的典型计算环境,使学生对这些计算环境的基本原理以及基本问题求解方法有所认识,进而从中了解从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计算思维的基本能力。因此,下面是我们基于上述思路提出的一种教学内容组织架构。

1.计算的历史与影响。介绍人类追求自动计算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今天的计算机从最初的机器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是人类智慧、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体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各门学科的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现在,计算科学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的三大手段之一。

2.计算模型。这是对计算机的高度抽象,最为经典的模型为图灵机/波斯特模型(Turing/Post Model),解释了机器的计算能力及其局限性,同时它还是研究算法的重要工具。按照图灵-丘奇命题,所有可计算的都是图灵机可以执行的。

3.处理器模型。以指令为基础理解具有程序能力的自动计算过程,进而理解现代计算机模型(也被叫做冯·诺依曼模型)。

4.信息的编码与存储。信息的编码与存储是问题表示的基础,也是应用计算机求解问题最基础和核心的工作。通过介绍数制(进制)、逻辑代数和典型数据的编码与组织方法,了解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基本表示和存储,包括存储器结构和数据的基本组织关系。

5.算法和程序。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和精髓。通过理解算法的表示与评价、基本算法以及程序的基本控制结构,初步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自动实现过程。

6.操作系统。作为计算平台的操作系统,无疑是计算机软件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软件,也是构建系统的平台基础。这一部分的内容组织不是基于如何使用操作系统,而是需要理解它是如何解决计算资源的竞争问题,高效实现资源共享与分配等。

7.计算机网络。某种意义上,最为吸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网络。网络是一个集计算机、通信于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环境。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解决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中的“约定”问题以及可靠传递问题。

在以上内容中,“计算的历史与影响”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认识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和作用;“计算模型”在抽象级计算环境上理解计算的基本原理;“处理器模型”则展现指令级计算环境的基本构成,进而理解现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算法和程序”则从语言级计算环境角度说明计算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本方法;“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都是典型的系统级计算环境,涉及同一物理机中计算资源竞争问题和不同物理机间信息交换问题的解决思路和基本方法,其中也包含了系统效率与验证这些基本的工程方法;“信息编码和存储”是计算机问题求解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计算对象构造。这些内容涉及不同层面的计算环境的基本构造方法以及对象构造、过程构造和验证构造等基本构造内容,是计算思维最基础和核心的内容。

以上归纳,并非完全是教材的章节,也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顺序,而是一个教学内容组织架构。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需要根据这个架构,对每部分内容给予合适的描述,使之能够被正确理解。

四、教学实施:以“计算机网络”为例

前面我们设计了一个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架构。从整体上看,这个架构所包含的内容与许多高校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重叠和相似。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在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教学中如何组织和呈现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积和知识堆积。

我们认为,较为合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围绕问题求解的基本过程。即通过问题的引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引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实现方法,使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核心问题和核心解决方法。这里以“计算机网络”部分的教学为例,分析说明相关教学内容的实施方法。

1.问题引入。网络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因此,网络系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收发端的识别(谁收发信息)、内容识别(收发什么信息)、信息传递路径(路由选择)、信息传递的安全性和完整保障(容错技术、较验技术、身份认证)等。在网络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及对最合适、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方案的选择。因此,网络中的各知识点本身都是问题所致的,也是应该通过问题引入解决方案进而成为技术的。

2.解决思路。解决上述网络核心问题最主要的思路就是“约定”,不同机器之间有了统一的约定之后就可以方便地识别谁发送了什么信息。这种约定在网络技术里就是各种各样的协议。所以,在网络技术中最为经典的表述就是“有网络必有通信,有通信必有协议”。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满足所有的网络通信要求,而是采用把通信问题划分为许多个小问题,并相应设计单独的协议,使得每个协议的设计、分析、编码和测试都比较容易。网络分层模型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也体现了约简、分解、调度、折中等计算思维的思想。

3.现有实现。网络分层模型在目前实际网络应用中就是OSI/Internet模型,前者是7层协议模型,后者是4层结构。在现实应用中,网络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网络的覆盖范围有: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等。

4.进一步发问。可以进一步地深入分析网络问题,例如:IP是实现收发端识别的基本方法,但当IP地址濒临枯竭,就需要有新的解决方案,如动态IP、IP6等;如果联网的机器过多,那么就会出现通信中的瓶颈,如何解决?这就是网络规模问题,现行的解决方案是设立A、B、C三类网络,以适应不同规模。

层出不穷的网络应用,从技术层面,并没有新的技术,只是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例如Web2.0。在学习了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后,再通过回溯的方法思考“网络模型”,也许能够使学习者有豁然开朗之感。有关虚拟世界的议论,很大程度上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技术本身,因此通过问题引入的学习,不但能够使得学生对具体的技术有所了解,也能够了解到许多网络问题并非是技术问题,但是和技术相关的。这种学习能够使得学习者的视野得到开拓。

以上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例,分析我们运用计算思维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路。因此,可以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定位于一个适当的高度:围绕计算思维相关的内容体系,结合应用实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较高的层次上去理解计算过程、计算原理和相关方法。

事实上,无论以何种方法或途径组织计算机基础知识,最终对学习者而言需要把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以及使用计算机的激情引导到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上来。希望学习者在今后的专业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专业问题能够较为熟练且习惯于思考“如果让计算机来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做”。一个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不但需要知道计算机是如何组成的,也需要知道如何通过抽象表达问题,进而实现自动化处理,同样也需要知道哪些问题是计算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是计算机不能够解决的。这些就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大学教学,2010(9).

[4]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在1946年,该计算机发明引领人类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从冯・诺依曼发明第一台计算机至今,计算机在70年内不断的发展与改进,从以往具有庞大体积的笨重机器,演变成当前零件集中、技术集成、功能强大的台式计算机与便携式笔记本。自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更为迅猛,计算机逐渐的应用在各个领域,成为现代化社会处理日常工作的主要工具。

在国家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处理政府事务、分析军事战略;在企业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存储处理各种数据、实现办公自动化;在生活层面,计算机技术可以用来获取信息、视频通讯、网络购物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计算机科学技术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水平、科学技术能力的一个主要标准。

2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也更加广泛。以下选取几个较为重要的领域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

2.1 军事、国防领域

计算机的最初研发就是为了应用在军事发展上,到现今计算机仍是军队和航空航天技术研究的重点课题。至今为止,计算机在政务处理、军事战略、以及队部模拟演练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明确强调要全面打造信息化社会,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设备以及产品应用在国家现代化军事建设中。在国际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衡量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军事水平与综合国力的高低。

2.2 电力领域

目前我国大多的风力发电厂位于空旷、建筑物较少的地方,如海岸或沙漠中。然而在这些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建设发电厂,经常会受到过热、过冷、振动、盐雾或电燥等的影响,导致发电机的性能有所降低。因此,为了保障发电机的高性能、稳定性,除了需要硬件加固之外,还需要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完成自我检测、自我诊断功能。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将发电机的运行状态、检测记录等操作数据全面的收集整合传输给管理维护人员,不仅极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力,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获得更精准全面的数据。

2.3 无人机研发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我国的无人机研发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无人机在军事方面可以完成侦察、电子干扰、战场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甚至直接可以作为攻击武器打击重点目标或定点清除。一方面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强大的信息收集传输和综合计算分析判断提供支撑,另一方面由于无人机应用的环境较为复杂,包括复杂的地区环境、多变的场景、电磁的干扰以及无法预知的突况等,这些都需要更高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应对。

2.4 教育领域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也逐渐普及。比较常见的应用在教育领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课堂、电子图书馆、以及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等。在高考中,考生的登记以及高考以后的成绩查询都离不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于学生来说,计算机有助于了解更多的知识信息,能够拓宽视野,帮助解决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难题。计算机科学技术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又使学习过程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成绩、丰富知识、培养综合素质。

3 计算机科学技术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可以发现当前的计算机技术正朝着智能化、日常化、功能更加集成的方向发展。

3.1 更加智能化

电子计算机自研发以来就致力于模拟人类的思维,人们希望计算机能够越来越“智慧”,可以独立进行运算、推理、学习以及联想等。如大家所知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深蓝”,它碛32个大脑(微处理器),输入了一百多年来优秀棋手的对局两百多万局,每秒钟可以计算2亿步。

由此看来,智能化是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个行业的产品都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化计算机的研发可以快速实现多个数据、多条指令的并行处理,在运算速度上也不是普通计算机所能比拟的。通过云计算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模拟分析,统一处理,也能更加精准度的进行一些模拟实验。除了应用在军事、航空、交通、科研等领域外,也可以应用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智能家居、智能小区的打造等。

3.2 更加日常化

日常化指的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就像电、水一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企业等的发展中几乎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现在我们的洗衣机、电冰箱甚至录音机中都有马达的存在,而未来计算机技术将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国外称这种趋势为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或无处不在的计算。

近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时间地域进行远程授课,也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来丰富授课方式,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问题的解答与收发作业等。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针对性的查找自己需要的课程教材、辅导资料等,也可以观看一些教学视频等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特别是通过计算机和网路的完美结合,可以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限制,使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学生享受到优秀教师的远程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水平。

3.3 多种功能基于一体

在2016年的新品会上,青岛小鸡出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向市场展示了最新的电脑技术发展趋势――激光电脑产品,该激光电脑被誉为现有电子科技成熟技术上的二次开发,也是电脑、电视、投影机等电子科技最新技术的集大成者,具有计算机、电视播放、投影投像、投影键盘等多个功能。

4 结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从以往的台式机演变为笔记本,再到如今普及的平板电脑,计算机技术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换代,并长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妍岑.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

[2]汪凯.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1).

作者简介

谢辰熙(1999-),男,河南省安阳市人,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学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充电无人机系统。

篇10

IT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的支撑,就目前状况看,无论国内环境,还是国际趋势,对IT人才的需求都呈现增长趋势,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各高校每年有大量的学生选择计算机应用及其相关专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专科。因此,提高计算机专业课程在专科教学中的效果显得至关重要。

2 专科教育的特点

(1) 培养目标

专科旨在培养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人才;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从事某一种职业或某一类工作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既不能像本科教育一样注意知识的纵深发展和理论研究,也不能像培训机构一样只讲授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基础。否则,学生毕业后要么只有理论,没有实践能力;要么只会操作,不会思考,没有上升空间.

(2) 知识结构

专科教育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比较侧重“WHAT TO DO”和“HOW TO DO”,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而本科则比较侧重“WHAT”和“WHY”,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实践体系的统一。

(3) 学生特点

专科学生思想活跃,以实践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对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双师型”教师倍受青睐。此外,学生基础好坏不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3 计算机教育的特点

(1) 工具性

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中,我们经常以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条理及细节,突出了计算机的“学科”性而淡化了计算机特有的“工具性”。

(2) 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强调实践,不仅要动脑更要动手,需要将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非传统学习过程中的死记硬背。

(3)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计算机教学要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必须尽可能追随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授和介绍一些新科技、新知识,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先进技术,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前沿的东西。

4 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味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兴趣是成功的开始,成功能带来更浓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VISUAL BASIC语言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该语言的实用性、易学性特点,并给学生演示用该语言编写好的程序,使学生亲自感受计算机的本领。演示用该语言编写的游戏程序(如扫雷)、动画设计程序等,让学生对此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思维活跃起来,并开始思考怎样实现,并渴望马上去学习并掌握这些技能。

(2) 重视实践教学

针对专科知识结构的特点,要一改过去教师讲得多,讲得细,学生记得多而练得少的局面,鼓励学生多动手,在“操作中学习如何做”,学以致用。往往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入手,甚至有些学生不敢动手,有问题也羞于开口求助,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和赞扬学生,特别是针对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在提问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如“回答的很好”、“非常正确”等,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3) 引进生活实例,人性化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就会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而引进一些生活实例,不仅能提高课程的生动性,还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中,可以将网络互连设备比作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网络上传输的信号就像夏天的冰淇淋,传的远就会“融”的快,而放大器则相当于沿途的“冰箱”,可以把快要融了的冰淇淋“冻上”即放大信号,继续传输到更远的距离;而中继器则相当于“冰箱+模子”,将融掉的冰淇淋恢复原状并冻住,即将失真的信号整合并传输到更远。

通过这样的实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并照顾了不同基础的学生,使得全班同学都能理解。

(4) 互动式教学

针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可采取个别学生讲授,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总结的方式。学生可在讨论中使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从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一边学习一边掌握,吸取其他同学好的做法,并强化认识和记忆。据学生反映,采取这种方式可以加强理解,学会思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信心。

(5) 引入新知识

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所授课程的特点,适当地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以补充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更新发展迅速,而教材势必跟不上其变化,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来弥补这个不足,使得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但要注意结合专科教学特点,“宜广不宜深”。

5 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专科教学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以具体实践为重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强化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