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汉语言文学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企汉语言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也是极其必要的,在大学期间积累扎实的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气质,为踏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云南民族学院的老师们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脉……”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因适用面广、适应性强而受到社会欢迎,历年就业率均。居文科专业前列。
具体到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考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是过硬的,本专业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宣传及秘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中等学校、新闻出版单位、党政机关、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宣传、编辑、文秘、策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在考研深造方面,由于有着天津师范大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授点均有设立,因此也有着极大的深造机会。
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2
最近几年,大学教育的改革,使大学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们国高校教育思路转变的得要方向之一。对于提出应用型人才这一概念,是根据传统大学教育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了学术性、学科性的人才培养,因此着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因而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和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理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的“宽口径、厚基础”理论型人才在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出现了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现象。特别是那些传统的人文学科更是面临着日益减少的现象,汉语言文学就是这样一个学科。汉语文学学科是有关中华民族母语教育和研究的专业,又是民族精神,也是最基础的人文学科。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以及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也是本专业的基本任务。但是,在当前教育结构中,汉语言文学学科有很多的劣势和不足。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不断扩招,以及社会各行业人力资源配置需求的变化,都成为汉语言文学学科就业前景越来越困难一个因素,同时专业空间及专业价值尺度逐渐变小,使其慢慢被淘汰和弱化。因此,更改现有的汉语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体制,探索并研究新的体制,便成为这一学科发展的紧要任务。另外,传统的汉语言学科内容过于注重理论基础性,从而缺少了鲜明的特色与实用性,表面上是万能的,却又不能独挡一面。就这一现状而言,现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国内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都已经意识到了,并且积极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或者是成立创新人才实验区,或者是改革出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措施都为现阶段的教育、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改革提供了帮助。特别近两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社会面对复杂的局面时,高校各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培养体制都会受到现时代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样,作为传统学科的文史类的其它学科,也深其受影响。明白了这一道理,再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出发去寻找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也一定会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有着启发。
2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之可能性
实际上,如果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就应该注意其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应用性及适应社会能力,符合各行业的需求,让各行业能“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尽量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拓宽行业应用领域。首先,重新探讨学科定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语言文学和其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要求。就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论,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有其不同的需要,所以,传统的语言学所定义的规范以经不能表述和阐释出语言的发展了。因此,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也不再是传统文学所能概括。从这便能看出,想要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去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学科定位就能够明确定界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奠基石”。汉语言学科除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陶冶情操作用之外,还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适用于高等院校,这三大方面是:全面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位于职业技能与学科理论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大部分是由专业建设的应用效果所决定的,怎样去防止毕业生所学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仅仅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由此可见,汉语言学科对引导学生走向认识一与实践相统一的状态有着过渡作用。与此同时,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关键之处。
3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点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由于分离出去之后,无法设立与原来相关的专业。而在传统的学科计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下开设了新闻等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理论层次的专业。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开设,但因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只把文秘专业定位于高职高专的这一层面,这便给高校本科为设立文秘本科而增加了个障碍。现如今,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人才,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了较大的需要,所以经济的发展就为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专业增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从而进一步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随着传媒日益发展,经济活动对于文化素质高、语言文字功底好的应用性人才需要越来越多。可以考虑在汉语言学科的基础之上增设“高级文秘”和“企业文化传播”这两个专业。高级文秘专业建立在传统文秘专业基础之上,并且要与之有区别,不能相似。传统文秘专业多是从事办公室的文字工作,及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等方面。但是在经济活动充分发展的社会里,传统文秘并不适用于以经济活动为主体这一行业。如今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传统文秘以经无法满足这些企业的需要。所以培养高级文秘就成为很好的人才培养方向。其次,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良好的形象宣传,除了是为了体现企业本身的良好形象,还要为了推销企业及产品。即使政府也需要对公众宣传自己的形象,拢络人心。除了传统的媒体宣传途径外,网络、手机等新传媒的宣传也很重要。同时,对于每一个行业也要塑造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形象,唤起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因此文化活动就成为每一个企业或部门形成凝聚力的核心。这样,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开设“企业文化传播”这样一个专业,就成为一个较好的专业方向增长点。综合以上两点,有必要建立合理灵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机制。
篇3
1.本人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外语为:日语,日语水平达国际能力二级相当,能熟练运用日语与客户会话交流。
2.本人有着8年多的外企工作经验,在世界一流高科技公司与日企公司从事采购管理与商务外贸的工作;擅长与客户进行沟通与交流,谈判能力强,有着丰富的开拓市场经验和采购管理经验及扎实的日语业务销售管理经验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
3.本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细心严谨、反应敏捷,总结归纳能力强,能吃苦耐劳,有上进心,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管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与领导力,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
自考生毕业生自我鉴定
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是因为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需求,我毅然走上了自学考试之路。这条路是艰辛的,几年来,总在家务工作之余,看书学习,为考试做准备,觉得很累,几次想放弃,但还是坚持下来了。支撑我坚持的动力是喜欢文学,看书是我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也喜欢写点文字,系统的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后,我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下面就是我自考之路的自我鉴定。
自学考试,不仅考验我的意志和耐力,也培养了我认真细致,谨慎持久的学习态度,以及实实在在工作,踏踏实实做人的人生理念.同时也使我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坚决抵制非法宗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及时掌握教育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理论修养,坚持用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对待教育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垂范,廉洁从教。
自学考试对于教学工作也大有益处,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丰富的教学语言,幽默智慧,课堂气氛活跃,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人格魅力,也使孩子们更加喜欢我的课。多年来,我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率很高,同事们都很羡慕。在教学工作中,自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把科学的教育原理和专业教学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灵活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滴汗水一滴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为收获的不只是一张文凭,而倍感欣慰!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不断的提升自己能力,同时培养自己不断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它不仅是一本证书,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学习的方法,这都是让我终生受益。它考验了我的意志和耐力以及学习能力,给了我永不言弃的做人理念和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给了我足够的信心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挑战。
首先,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在政治思想方面,我密切关注xx大的召开,认真学习和领会xx大的精神。身为一名外企职员,syb创业计划书范文,我在工作中能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大学生求职案例,努力实践党在xx大中提出:“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不断的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毕业论文结束语,利用国内的资源和设备实现进口产品的本地化和地方化目标。
篇5
(一)文秘专业学科地位
秘书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不仅传授相关应用技能,同时还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力求做到理论指导实践。论从史出,学习秘书史,我们能了解中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不同阶段及其演进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秘书学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秘书人才。
(二)学习文秘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一是加深对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秘书在日常工作中,上情下达,沟通左右,联系内外,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可以说秘书是将领导和员工连接起来的重要一环。二是学习古代秘书优秀传统美德。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优秀传统美德包含的优秀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对现代秘书起着相当重要的榜样作用。三是指导现代秘书工作。学习古代秘书官职选拔制度和考核制度,有利于趋利避害,为现代合理且规范的秘书选拔和考核制度提供借鉴。研究古代秘书机构的设置与演变特征,界定古代秘书机构的职能范围,不断使秘书机构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现代秘书机构的合理发展。研究古代秘书工作相关业务内容,有利于不断强化现代秘书职能。
总之,学习文秘专业课程,了解秘书史,我们要学会从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去粗取精,革故鼎新,不断指导现代秘书工作。
二、文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探究
(一)课程认识不足
秘书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内设课程“秘书写作”“秘书实务”“秘书礼仪”“办公技能训练”等一系列兼具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同这些课程相比,秘书史涉及诸多历史朝代,内容晦涩且繁杂,不具有实用性,学生们不太重视该学科的学习。
(二)师资力量欠缺
我国的秘书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不过40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至今少有秘书学硕士学位培养阶段,更别提秘书学博士研究生。秘书学专业教师团队中,大部分教师毕业于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汉语国际教育等相关专业,且少有秘书相关工作经历,相对缺乏系统知识和理论研究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课程知识点结合其他实践课程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
(三)教师教学手段、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听课”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沿用死记硬背的闭卷考核方式。这样的授课模式及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得消极被动,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
(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秘书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秘书学概论》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学期作为学生必修课进行学习,而《秘书史》放在大三上学期,作为选修课,课时量为每周2课时,总课时量32课时。论从史出,笔者认为,一是设置成为选修课,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心理,不重视该课程的学习;二是32课时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直到近代史上的秘书官职、秘书机构及秘书人员相关业务等方面的知识,教学任务繁重。
三、文秘专业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课程设置合理化
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针对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教育,文秘专业基础模块可以适当放置在二、三、四年级逐步进行。首先是秘书学基础模块。让学生对秘书专业有一个初步认知。笔者认为,秘书史作为秘书学基础模板,放在大二阶段作为教学内容是符合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第二,秘书史课程内容繁多,且线索复杂,层次多样,适当增加其教学时长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内容专题化
由于秘书学起步时间较晚,专家对该专业课程的研究仍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目前市面上关于秘书专业课程的教材,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笔者建议以秘书官职、秘书机构、秘书业务工作(比如保密工作、档案工作、文书工作)为依托,建立秘书史专题教学,形成知识网络图。这样对于学生而言,能形成完整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秘书史的学习。
(三)授课教师专业化
第一,定期组织相关任课教师参与秘书史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专业素养。第二,在秘书教研室中组建秘书史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学科内教师之间的探讨与总结,提升教师业务水平。第三,有序安排专业教师到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结合秘书学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秘书实践水平,用现代秘书学知识辅助秘书史课程教学。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
1.对分课堂教学。“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则围绕教师所授重点内容及课本后面的讨论练习题,进行资料查找、小组讨论和总结汇报的工作。
2.实地考察法。利用地缘优势及现代化条件下便利的交通,组织学生前往优秀名人故居或历史事件发生地,身临其境感受文化熏陶。绍兴师爷是明末清初出现的秘书群体,这一群体的出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背后的地缘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亲缘认同都是值得研究的。
3.视频教学法。借助《大揭秘》《百家讲坛》等历史专题栏目,腾讯、Bilibili等视频平台,向学生讲解历史名人故事、历史事件,拓展学生知识面。
(五)教学方式数字化
所谓的“教学方式数字化”,即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雨课堂”“课堂派”等教学工具,辅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及章节知识测试。
(六)考核形式多元化
篇6
【关键词】市场需求;文秘人才;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文秘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同时并存的怪异现象。这是因为秘书从层次上有高低之分。低级秘书一般经验较少,工作一般是文字处理、文件的传达、接待客户、安排会议等工作。这类工作要求较少,所以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但是待遇却只能保持在1000-2000元的低水平线上。而高级秘书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以北京为例,人才缺口在万人以上,并且这个缺口以每年10%的速度扩大。因此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
1.市场需求下文秘人才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开设文秘专业,因为当时招生少,需求大,因此文秘毕业生曾一度非常抢手,但是这种情况到了90年代有了改变,全国相继有几百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文秘专业,到现在更是达到了4位数。正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扩大,导致了人才的蜂拥,并且这种情况目前将呈持续发展状态。但是,企业对于文秘人才的要求是有不同层次的,总的来说,大致分为3个层次:首先是普通文员类,这类职员一般从事文件打印、复印及传达,接打电话,接待一般来访者等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一般要求相貌端正,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并有较强的打字能力,而对工作经验一般没有太高要求,专科学历就可以,但是待遇较低;其次是专业秘书,要求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为公司、领导起草文件等,待遇较好;第三自然就是高级秘书,招聘单位对这类秘书的要求非常高,这类秘书已经不仅仅是秘书了,还是公司的智囊团,能够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帮助领导对公司进行管理等,能够独挡一面,属于公司的高层人员。而这类高级秘书即是我们说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对于文秘人才的专业技能非常看重,特别是对写作、公关、应变、实践能力等。但是通过“供过于求”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供不应求”的原因是对秘书的能力不满意。具体表现有文秘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不高、专业知识不足和技能修养不全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个人原因外,还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错位。表现在培养方向、个人定位、教学方法等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有系统,有方法的培养文秘人才是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企业进步的需要。
2.市场需求下秘书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
培养“适销对路”的文秘人才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改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不断探寻新的人才培养方法。
首先,要提高文秘工作者的自身修养,成为高级文秘人才,第一个要具备的就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完善自己。在社会中层次越高,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严格,只有将知识与经验相结合,才能在变化迅速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中国的教育机构,对于秘书培训不重视,没有专业的秘书培训体系,教师也通常没有高级秘书证或是从业经验,学校一般将秘书专业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支,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社会大众对秘书这一职业的认知。 因此,作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高校,应该在对社会需求的充分调查基础上,改善现有不合理情况,更新教学模式,完善师资体系。如对没有秘书资格证的老师进行培训,考取高级秘书资格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积累文秘的工作经验;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中的高级秘书人才做学校的客座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还可通过其获得行业最新资讯等,为人才培养做好铺垫。
对于教学来说,教学模式一定要改革,要与市场需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应用相结合,突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的应用。秉持因材施教理念,对学生进行专项特长教,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多层次立体性思维,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建立健全以专业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试与职业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灵活考核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一节就是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只有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内容要有计划,有目标,根据不同生源的具体情况、社会市场的真实需求情况来进行安排,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识记与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提前适应好角色的转换。
第三,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企业也要提高积极性。使员工通过培训不断进行自我发展以及自我管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及专业技能水平,达到自我升级。
对员工的培训要秉持从实际出发和尊重人性的原则,有计划的进行。如:(1)让员工定期参加一些高一级的会议,这样有助于其开阔视,增长见识;(2)在公司内外开展员工动脑俱乐部,可以在训练员工的思维与观察能力的同时,为公司的发展筹集谋略计策;(3)开展定期岗位轮换实习,有助于员工更多了解公司工作的运行模式,强化互助协作意识;(4)协助员工作好职业规划,鼓励他们参加等级考试,晋级职称,进行深造等,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5)经常组织员工对外参观学习,以取长补短等。
第四,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并重。摒弃过去那种重理论知识、轻能力实践的教学理念,而注重发展实训教学,重实践、重创新,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根据理论课程的授课进度,循序渐进地安排课堂实训、基地实训、校内见习、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等方式,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警惕高职教育步入另一个误区,即偏重能力实践,而轻视理论知识,因为归根结底,理论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与总结。无论是文秘专业人才的基础素质还是其职业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素质、能力又怎样具体运用。因而正确的做法是,在具体的教学改革进程中,人文科学与应用技术教育相结合,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形成较完备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谭一平.现代职业秘书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建红.文秘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24):42.
[3]杨群欢.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仁[J],教育探索.24,(11):53.
篇7
关键词: “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 播音主持专业 应用 设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育、科研、生产的关系经历了从原始的“一体化”到“分离”再到“现代结合”的历史发展过程。自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产生独立的高校教育活动,到18世纪末,教育的职能只有一个,即传授知识。直到19世纪末,一直沿袭只培养“纯理性的人”的教育观念。学生缺乏实践训练,造成知识和能力上有严重缺陷,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学研产结合的教学模式起初也是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呼吁下产生的。20世纪初,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为其服务的思想,把高校的职能发展到三个,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职能,从此大学才逐步走出“象牙之塔”,开始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兴办之初便确立了让学生“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教育使命。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立足于三亚、瞄准全球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不断更新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走特色化道路,在使毕业生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全方位的素质培养。作为全球教育的广泛共识,学研产合作的教学模式更适合灵活、随性的独立学院,在应用学科的建设上可以由此寻求创新发展的路径。本文仅针对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在我院目前仅针对播音主持专业),提出“学研产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设想。
一、“学研产合作”教学模式的定义
(一)普遍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学研产合作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对策促使学研产的结合,积极促进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使之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
根据不同的观点,学研产合作的概念也不同,大概分为三种。
1.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教育活动。
2.学研产合作是产业界与学界之间的研究活动。
3.从广义的角度认为学研产合作是学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教育和研究的协力活动。[2]
本文所说的“学研产合作”概念是基于“教育为本”的角度定义的,所谓学研产合作培养模式,就是指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生产、教育、科研主体为了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质量,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将生产、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为大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它们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努力,并且共担风险,合理分配利益。
(二)“学研产合作”的专业化理解
站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的角度,我们对“学研产合作”应该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深度理解。归结起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研产合作”模式,即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广播电视人才,将专业教学、研究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教学、研究、生产融为一体,在学研过程中实现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做出可以在市场流通的具有经济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一方面产出大学的理念和思想,使大学知识实现可见的物质循环。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在该专业领域内的“学研产合作”。它是学研产初体模式在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领域的延伸,是最符合该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的精辟阐述。
二、播音主持专业发展概述
(一)学科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隶属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由于广播电视媒体的特性,它具有跨中国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等其他学科的特点,其前身是播音专业。该学科的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媒体传播人才。他们应当精通广播电视编播业务,掌握节目主持技能和继续学习方法,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文艺素质,不仅是与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是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能利用创意思维和语言形态,创造和发展广播电视节目样式的创新型人才。
(二)学科特征
1.综合性强,适合复合式人才发展。
广播电视本身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各种艺术样式。在当今广播电视行业部门中,存在着不少来自不同艺术方向的人才,他们具备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应用能力,将其发挥在广播电视产品的制作生产当中。现代传媒业需要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专业人才,高校传媒人才的培养必须作出调整,建立一个厚基础、宽口径、高效率的现代教学体系,由原来的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综合教育转变;由传统的技能训练为主,转变到技能训练与学理教育并重;由原来的文科廉价教育,向现在的高投入教育转变,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2.与时俱进,与现实媒介结合紧密。
传媒业的新发展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带来巨大挑战,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改变观念,对自身重新定位。四川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研究所所长杨飚说过:“新闻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没有及时跟上快速前进的传媒实践。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但这些人才往往不适应传媒的要求。”这虽然是从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当前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但纵观整个传媒人才的培养,其实存在同样的问题。高校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出拥有与时俱进的传媒观念的传媒人才,才能有力地推动传媒事业的发展。
3.未来难料,随时面临新技术的挑战。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的传播技术使信息传播的范围空前扩大,速度极大提高,数量成几何倍数增多,传输成本逐步降低,信息实现自由流通和世界共享。世界传媒技术不断革新和变动,几乎每年都会有新产品、新技术出现。这种变动无法预料,教学内容永远都在接受这些变化的挑战,也促使教学内容不断地跟进传媒发展的步伐。
4.偏重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常识同样重要。
艺术创作实践是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重要成长点之一。学科的成长点,不仅是学科产生的源泉,而且决定着学科发展的前途。如何全面而又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与实践的关系,使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牢牢扎根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特征,是研究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学研产合作最重要的问题。
三、以“研”促“产”,“学研产”的实践实施
在以往的研究中,产学研结合的模式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不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而且创建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体系。以美国为例,其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主要方式包括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合作教育、共建研发中心等;[3]英国模式中主要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方面的投资,重点支持中小型企业并使之通过与高等教育合作提高经济竞争力;[4]“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强调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间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我国在学研产结合的模式上也进行过不少尝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学研产结合的模式的探索方面出现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模式与思路,这些模式与思路由前些年高校与企业“外在性”合作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成为实质性的生产要素的“内在性”联合,如建立“技术入股、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建立各种形式的长期联合开发中心,围绕企业的核心技术进行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同时为企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与企业组建股份制上市公司,使产学研结合更有活力,更有力地直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
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与理工学科截然不同,它的学研产合作方式有自身的特色。目前,该专业领域的学研产合作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四种。
(一)校内实践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校内资源作为实践平台,整合校内可利用的团体、设备和人员,在校内形成完全“社会化”的实践培养机制。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影视传媒专业,如构建校内有线电视台、构建校内模拟公司和模拟报社等。除了建设校内媒体,学校还可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或者项目给指定专业的师生共同操作。如,由学生负责校内宣传工作、学校竞标项目委派指定学院师生共同攻关。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拥有以学生为主体创办的校园电视台(简称UCTV),并在此基础上拟构建媒体文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播音主持、广告、动画、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制作电视节目,并实现每周6档自办节目,每天16小时的有线播出。除此之外,学院还有学生自办的广播台、传媒艺术社团,组织多种专业特色活动,以配合专业学习的需要。
(二)校外实习模式
校外实习模式包括学校组织的实习和个人单独实习两种形式。本文主要谈的是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可以实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共建实习、教学基地就属于联合办学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有:安排一些实践性环节;组织教师和产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协作,进行开发研究和合作攻关,推广科技成果;围绕研究项目和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兴办技术培训班;企业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和“特困生资助金”;学校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在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兼职授课、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参加论文答辩,等等。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在这种模式上开了先河,独创了本科生的“毕业联合创作”实践课程。而对于年轻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来说,我们还有些实践上的考虑。由于现有的有长远合作关系的单位并不多,学生出去创作,“打一枪,换一地”,并且呈现一种“撒鸭子”的状态。学生实践缺乏稳定性。所以,在校外基地建设方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综合考虑学生创作实践的特点和地区特色,规划出几个固定的创作实践基地,与当地政府、单位协商,签订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意向。
第二,放开目光,不只把学生实践的基地局限在海南岛,俯视全国,积极动员家在异地有条件的学生联系实践基地单位。甚至可以与其它高校合作,联合进行创作实践,互相交换地点、人员,扩大实践的机遇和范围。
第三,积极引进投资企业,解决学生异地实践的经费问题。
(三)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大学通过自己创办科技产业或建立实践基地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学研产合作。如建立咨询、顾问、联盟、项目开发小组、实验室、研究室、工程开发中心组织机构,甚至是规范的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可以技术入股,企业可以应用自己的营销网络、生产组织资源介入,完成技术创新的循环。合作方式包括技术合作、契约合作、一体化合作等。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与凤凰卫视共建的“凤凰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与全国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联合体合作的项目――《感知中国》、《身边的奥秘》和《身边的科学》。
作为校企之一,三亚学院的白鹭苑酒店目前已成为旅游分院学生的实践基地。而其他分院还没有在校内寻求到可以合作的单位。让学生为校企服务,完成其多方向的实践,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我们需要稳固现有,开拓后方市场,以共组实践基地,建立合作互赢的关系。并且建议项目责任到个人,建立奖励机制,刺激合作动机,促进合作实现。
(四)项目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教学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校与企业可以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和课题,以校方承担的项目内容为中心组织课程,并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的。学校应打破院系行政壁垒,组织精兵强将,整合师资和优秀学生资源,集中对接产业群。以此作为相关学科学生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努力让学生参与。三亚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联合校园电视台,在节目研发、创意策划等方面积极申请与校外企业的合作项目。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经显示出供不应求的态势。而“学研产合作”的教育模式,必将随着这股热潮成为大中专院校影视艺术教学方法和研究的主流。
首先,“学研产合作”的计划实施要强调重视六个环节。
1.确立目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互相之间应该达成什么样的关系、最终的目的是什么等都需要确认。
2.组织形式。我们用什么样的组织来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用什么样的纽带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来保证目标的实现,都要求认真考虑。
3.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但又不局限于这些。
4.采用的方式。我们要用何种方式促进本次项目的“学研产合作”?不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
5.具体实施。包括实施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等。
6.产出。不仅需要产出物质产品,而且需要产出精神产品。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人才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认识亟待统一。例如,企事业单位要克服“买方市场”的心理障碍,致力于人才的前期培养。传统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到单位后还要通过见习逐步上手,不能早日为单位所用,最终还是损害了单位的利益。所以单位应该摆脱对学生不信任的“抵触”情绪,在其学习期间多提供互惠互利的机会。
再次,要想使学研产合作教育得到蓬勃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条件。这是企业、高校和政府部门应予重视的。在资金上、政策上、师资力量上提供宽裕的条件是必要的。尤其是综合性院校开设的播音主持专业,由于该学科没有深厚的历史,因此有很大的研究开发潜力,也比较容易出成绩,所以更应该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学研产合作,应该是一个自发的、持续向上发展、最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学研产应该走向更加开放、大胆的实践,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视野,加深学科的交叉运用。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很长时间的思考和策划。并且,这个合作也不是“一次性买卖”,我们需要考虑其循环应用的特征。播音主持专业建设的“学研产合作”之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路上我们总结、修正,敢想敢做,终将实现广播电视艺术类学科兴盛发展的梦想。
参考文献:
[1]谢静.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
[2]Huansik Kim,sengil Na.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合作活性话方案[D].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