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肩周炎的中医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篇1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所以又称为“五十肩”,并且女性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在临床中,因早期肩部的不适感易被忽视,延误治疗而形成慢性疾病,产生肩周炎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有专家认为:人过中年,人体机能逐渐走向衰退,正气不足,肝肾虚损,容易导致筋脉失养,成为发病的基础,肩部直接感受风寒湿等的侵袭则是造成肩周炎的外在原因。

肩周炎的治疗最主要的是坚持自我锻炼与按摩,同时可辅以药物及理疗和局部封闭疗法。离子导入法或理疗方法均可改善血运,消除肌肉痉挛,防止粘连,并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在早期或疼痛较重时病人可服用消炎镇痛药物,如双氯灭痛、芬必得、扶他林等药物,或舒筋活血药物如强力天麻杜仲丸、大活络丹、疏风定痛丸等,也可外用止痛喷雾剂、红花油等。对于关节间沟处局限性压痛的患者可给以局部封闭,用药为2%利多卡因2ml,加强的松龙0.ml。局封疗法可消除炎症,避免粘连,打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对于肩周炎的康复很有帮助,坚持正确而有效的锻炼可防止和解除粘连,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循环,防止肌肉痉挛,增强和改善肌肉的功能,对于治疗肩周炎有明显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爬墙练习 用力尽量向上爬墙。每天争取多向上数1道砖缝,逐渐可锻炼抬高患肢,直至正常,

画圈法 画圈动作应像太极拳一样,缓慢、深长,不能用暴力乱抡上肢,以免造成肩袖断裂。划圈分为竖圈、横圈两法。竖圈为前后方向竖着划圈,横圈为上下左右方向划圈,类似太极拳中的云手动作。每次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各画15~20圈,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逐渐加量,每天练3~5次。

拉轮练习 在墙或树上安1个滑轮,并穿过1条绳子,两端各系1个小木棍,上下拉动锻炼。

梳头动作 双手交替由前额、头顶、枕后、耳后,向前、纵向绕头1圈,类似梳头动作,每次可15~20次,每天3~5次。

屈肘甩手 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于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部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展 翅 站立,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秒钟左右,然后回到原处,反复进行。

体后拉手 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后伸姿势下,健侧手拉住患侧手或腕部,逐渐向健侧和上方牵拉。

头枕双手 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于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旋 肩 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后画圈,幅度由小到大。

其他治疗

中 药 可服用养血荣筋丸、活血止痛散等中成药,也可选用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消肿散结的中药热熨、热敷。

拔 罐 拔罐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天宗等穴位。每次选2个穴位,交替使用。

刮 痧 刮痧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经络有:手臂外侧的肺经、大肠经。每周可刮1~2次。

针 灸 针灸治疗肩周炎常选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贞、大椎、曲池、外关、腕骨等穴位。选用1~1.5寸针灸针,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肤,刺入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理 疗 选用超短波等高频电磁疗法,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可起到消炎、镇痛、解痉、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的作用。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肩周炎的患者来说十分重要。应鼓励患者多做肩关节的运动,特别是适当做大幅度的运动,对预防肩关节的粘连,肩部软组织的拘紧、挛缩,大有好处。

弯 腰 转肩患者弯腰垂臂,甩动患臂,以肩为中心,做由里向外或由外向里的画圈运动,用臂的甩动带动肩关节活动。

篇2

第一,肩周炎其实就是是肩部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异性炎症。肩周炎最主要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肩部产生疼痛,并且夜间的疼痛更为明显和频繁,肩周炎会使肩关节活动功能受到限制。

第二,肩周炎的治疗,在服药方面可以外服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炎痛喜康等,这类药具有止痛、退热、消炎、抗过敏的作用,适合肩周炎患者使用。日常护理方面可以多按摩按摩肩部疼痛的关节。

第三,肩周炎的中医治疗方面,可以选用木瓜丸、小活络丹、国公酒等这类的中成药。或者使用汤药,用柴胡,当归,白芍,陈皮,清半夏,羌活,桔梗,白芥子,黑附片,秦艽,茯苓,以白酒作引,水煎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13-01

肩周炎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肩臂疼痛,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为主,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笔者自2004年~200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肩周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18例,女30例;年龄最小36岁,最大74岁,50岁以上41例;病程在3个月~3年4个月。诊断依据:①慢性劳累,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多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夜间加重,常因劳累、天气变化而诱发,常有肩关节活动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有压痛,外展环转功能明显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2 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采用痛息通混悬注射液40mg、维生素B12500ug、1%利多卡因6~8ml组成混合液,分别作病损肌肉或肌腱内浸润注射,每个部位注入混合液2~3ml,7d注射1次,3次为1个疗程。

2.2 中医治疗 注射药物后患者取端坐位,首先术者用、揉、按、捏手法放松患肩周围软组织。再一手持患侧前臂,使其患臂按手法需要被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环转,另一手按肩部软组织不同损伤部施用手法,用拇指或其它指指腹按病损组织,垂直方向弹拔按揉15min,然后用理筋手法理顺肌筋,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并要求患者每天做肩关节功能锻炼。

2.3电针治疗 取肩前、肩贞、肩、臂、曲池等痛点,针刺得气后,将治疗仪通电,调节耐受量,治疗15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完全或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无效:肩痛、肩关节活动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临床治愈44例,好转4例。

4 讨论

篇4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种植修复; 长期疗效

doi:10.14033/ki.cfmr.2017.12.0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24-02

慢性牙周炎是引起牙齿丧失的常见疾病,对牙齿缺失,主要采取种植修复,但是对于牙周炎患者,可能会引起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牙周炎会增加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松动,所以要确保牙种植体具有较强的支持力,以提高种植的成功率[1]。笔者所在医院为了比较种植修复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长期疗效,进行了下列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抽选出2011年3月-2012年3月的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组,再将同期36例牙周健康者作为参照组。所有患者均为牙列缺损,均符合牙种植适应证。研究组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27~56岁,平均(42.36±3.18)岁;慢性局限性牙周炎23例,侵袭性牙周炎13例;种植枚数40枚,其中即刻种植26枚,延期种植14枚。参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26~57岁,平均(42.51±3.26)岁;种植枚数38枚,其中即刻种植23枚,延期种植15枚。研究组的纳入标准:符合美国牙周病协会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诊断标准[2];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排除标准:牙种植之前牙周炎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合并有口腔功能障碍者和严重全身系统疾病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仪器均为美国AEPTICO-227种植机、法国产烤瓷机和高频铸造机,由卫生部口腔种植科技提供种植体。在手术之前先进行常规化验检查,采取即刻种植或者延期种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种植体型号,确保种植的稳定性和植入深度。如果患者的牙齿缺损有骨缺损,采用骨组织再生术治疗。手术时使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术后应用黏膜下愈合手段保证粘骨膜瓣和牙龈对位缝合严密。手术后用漱口液和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没有进行骨组织再生术的患者在90 d后进行Ⅱ期手术,对已经进行骨组织再生术的在半年后进行Ⅱ期手术,手术2周后再进行义齿冠部制作。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半年、2年后的种植成功率及半年、2年、3年后的牙槽骨吸收量情况。疗效根据1995年中华口腔医学提出的标准来评定。成功标准:种植体使用功能良好,且无松动,无疼痛,未发生感染,经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没有透射区。牙槽骨吸收量采用X线曲面体层摄影技术,按照STC测量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牙槽骨高度和宽度。观察两组种植后半年、1年和2年的改良菌斑指数。0分代表无菌斑,1分代表轻划修复体表面可观察到菌斑,2分代表肉眼可观察到菌斑,3分代表大量软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种植修复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比较

经种植修复后半年内参照组的总成功率为100%,研究组的总成功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种植修复后2年研究组的成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牙槽骨吸收情况

种植修复后半年、2年及3年研究组牙槽骨吸收量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改良菌斑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种植后半年和1年的改良菌斑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种植后2年的改良菌斑指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牙种植技术是治疗牙齿缺损的一种重要技术,随着牙种植稳定性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有牙种植需求的患者选择该技术进行修复治疗。而慢性牙周炎是种植体无法存留的重要因素,给牙种植带来很大的困难。慢性牙周炎是发生于牙龈、牙周韧带、牙骨质和牙槽骨的炎症,临床的主要表现主要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龈退缩、牙松动、临床附着水平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齿脱落[3-4]。对牙周炎的治疗目的在于使患者的咬合功能恢复,针对一些出现牙列缺损的患者,主要是通过修复重建治疗。有研究证明,在进行种植修复后1年内,患者口腔内的种植体周围的组织情况和天然牙的牙周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剩余牙的牙周情况会影响相邻的种植体,导致种植体保留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周围骨吸收及附着丧失增加[5]。笔者所在医院为了证实这个观点,将同期患有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种植修复后的疗效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比较。结果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种植半年内临床效果无明显的差异,而种植2年后牙周健康患者的成功率较高,对比两组种植牙后半年、2年和3年的牙槽骨吸收量,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的差异逐渐增加,在3年内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吸收量明显高于牙周健康者。分析造成两者长期疗效不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菌斑中的牙周致病菌和产物导致种植体周围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软组织的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导致沟内龈沟上皮增生,这样会使得上皮因为溃疡而变薄,连续性中断和造成上皮保护性差,即使是很小的刺激也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6]。对于牙列缺损的患者,天然牙牙周袋中有很多的牙周致病菌,在种植牙之后,这些致病菌可能会向种植体转移,导致种植体稳定性降低,导致种植失败。而对于牙周健康者,种植体会得到良好的骨整合[7]。故而对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种植成功率,短期内无太大的区别,而种植后的时间越长,牙周健康者的种植情况就越显示出优势。再比较两组种植后的菌斑指数,2年内牙周健康者的改良菌斑指数明显优于慢性牙周炎,说明种植修复的长短期疗效和患者的菌斑指数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如果菌斑长期存在,会加重炎症反应,促使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导致种植失败[8]。

相关研究显示,牙周健康者种植体的存留率为98.0%,而中度牙周炎的存留率为94.2%,重度牙周炎为90.0%,说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与种植牙的成功率成正比关系[9]。重度牙周炎和侵袭性牙周炎会增加骨吸收,即使是采取良好的牙周维护也不能减少骨吸收,最终造成种植失败。对于种植修复的成功和失败的评价,笔者所在医院采用牙槽骨吸收量来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平均骨吸收量高于健康牙周患者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患者天然牙自身的持续感染及将感染传递给种植体,使得种植体发生持续性损伤。虽然牙周炎并不是种植修复的禁忌证,但是为了保证其种植效果,应该在术前评估患者是否存在牙周炎症,对牙周炎患者先采取抗感染治疗和定期维护,以减少牙周炎对种植治疗的预后影响[10]。

综上所述,牙周炎不但会对患者的牙周组织造成破坏,还会对牙槽骨造成损伤,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牙体美观受到影响。牙种植是一种治疗牙齿缺损的安全性较高的修复方法,对于慢性牙周炎和牙周健康患者,两者在近期疗效方面上差异不大,但因为慢性牙周炎会增加骨吸收量,因此慢性牙周炎的长期疗效不如牙周健康者。

参考文献

[1]刘英志,桑卓,陈东,等.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种植修复的短期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11):145-146.

[2]关达荣,邹康元,张佩芬.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评价[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6,17(3):144-146.

[3]张艽,李纲,杨颖,等.牙种植修复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与牙周健康者的疗效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1):1245-1247.

[4]谢文高.牙种植修复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5,35(3):104-106.

[5]刘唯,李红玖,杨安.牙种植修复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7):984-985.

[6]鲍冰鹏,胡玲.牙种植修复在慢性牙周炎中的用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2016,3(3):46-47.

[7]罗华渊,牛晓B.慢性局限性牙周炎患者牙种植修复30例临床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2):176-177.

[8]刘敬哲.种植修复治疗慢性牙周炎伴有牙列缺损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7):115-116.

[9]李金超,马艳,江欣,等.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对种植体周骨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3):1250-1253.

篇5

【关键词】肩周炎;循证护理

【中图分类号】R3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56-01

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由于肩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或退行性变,以致产生广泛的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周疼痛和(或)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目前,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治疗方法也较多,例如穴位按摩、推拿手法、中医药物内服外敷。我科于2010年2月~2010年12月对35例肩周炎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入选的70例均为在我院疼痛理疗科住院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男12例,女23例;年龄42~58岁,平均年龄(49.15±4.42)岁;病程1年~8年,平均(5.31±2.63)年;单侧患病27例,双侧8例。对照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0.25±2.36)岁;病程1年~9年,平均(4.99±2.88)年;单侧28例,双侧7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高年职主治医师主管,均根据情况予西药止痛、中药辨证论治等对症治疗,用药方案大致相同。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慢性肩关节劳损、外伤损伤筋骨、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外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稍率高于男性。多见于体力劳动者。③肩周疼痛,夜间加剧。常因天气变化或劳累而诱发,伴随肩关节的活动障碍、功能受限。④部分患者肩部可见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明显受限,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肩部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3 护理方法

3.1 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护理,积极执行医生医嘱,详细介绍一般情况,如病房环境、医院规章制度、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

3.2 观察组:予循证护理方案。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疼痛程度、活动受限程度、有无合并原发的基础疾病及护理需求等制定一套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分为初期护理、中期护理和后期护理三期,每期10天,30天后观察疗效。

3.2.1 初期护理治疗。

3.2.1.1 中药外敷:中药包(由本院药剂科提供)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其药物组成:伸筋草30g,木瓜30g,路路通30g,海桐皮30g,草乌20g,防风12g,川乌5g,川椒30g,桃仁15g、川芎15g、红花15g,独活20g,白芷12g,乳香15g,鸡血藤15g。将上述药物装入纱布袋中,加水浸泡30分钟,文火20分钟蒸热后敷于患肩,2次/d,20~30min/次(反复加温),1剂/d。

3.2.1.2 隔姜灸:取穴:大椎、肩井、肩三针以及阿是穴。将鲜姜切成片(厚度0.4~0.5cm,面积大于艾柱的底面),在其中央穿刺数个小孔后放在穴位上,再把蚕豆大小的艾柱置于姜片上,灸10~15壮,每天1次。

3.2.2 中期护理治疗:推拿可疏经通络,柔筋活血,滑利关节,不仅可缓急止痛,还可立即解除病人紧张不适。嘱患者坐位,自然放松。术者立于患侧方,先用轻柔手法按、摩、揉等放松肩关节周围组织,然后用双拇指依次按揉肩部的穴位、弹拨肩部肌肉组织。手法要轻重适宜,由轻渐重。对于粘连较重的患者,术者要尽量推拉做外展经脑后摸对侧耳,内收摸健侧肩峰,后旋摸脊,牵拉患侧腕尽量被动上举,尽量大范围画圈等,活动范围要尽可能大,以患者能够忍受为限度,切忌用力过猛。最后在牵拉下轻轻抖动患侧臂,用掌根轻提患肩,合掌由肩到腕对称揉搓挤压患侧臂,使其充分放松结束治疗,每天1次。

3.2.3 后期护理治疗。

3.2.3.1 中药外用:冰痛消(由本院药剂科提供)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由川芎、丹参、伸筋草、路路通、乳香、没药、土鳖虫和冰片各30g研末,浸入75%的乙醇500ml中,浸泡1周后回流提取,外用于相应的体表疼痛部位,每天3~4次。

3.2.3.2 功能锻炼:急性期症状基本消失后,应积极指导患者开展自主的功能锻炼。遵循循序渐进,长期锻炼的原则,从而达到理气活血,舒筋活络的作用。如持重甩臂:手2~4kg重物,身体略前倾,前后左右甩臂;背后拉手:在背后尽可能牵拉患侧臂;爬墙运动:立于墙边,用患侧上肢沿墙上爬,在最高点留下记号对比,力争每天增高1cm,直至与健侧等高。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肩周炎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阳性体征转阴,肩关节各项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阳性体征基本消失,上肢抬高1400,叉腰搭肩正常,后弯手指端能触及第11胸椎。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仍有阳性体征,上举幅度达1300以上,手后伸触及第2腰椎棘突。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4.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据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3 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又称“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中医认为人到50岁左右,肝肾精气开始衰退,气血不足,运行不畅,筋骨失其所养,不荣则痛,日久,营卫失调,筋脉拘急而不用;或外感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致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痹论》)。循证护理就是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制订出一套有顺序性的、有时间性的和最适当的临床护理计划,安全地促速患者的康复,尽量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患者获得持续跟进病情需要的最佳照顾[4]。初期主要病理改变以充血、水肿、浸润、渗出为特点,以局部的广泛性炎症引起的肩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故采用中药外敷及隔姜灸为主要治疗手段达到温经散寒,舒筋活血,通络止痛的目的。热敷的中药包中生川乌、生草乌、桂枝、川椒等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功,现代药理学证实:生川乌、生草乌具有抗炎、镇痛、麻醉神经等作用,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红花、桃仁、川芎等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效果。药力与热力共同作用可使肩关节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加速局部炎症的吸收,消除水肿,减轻肌肉疼痛,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隔姜灸有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等功效。中期以功能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治疗目的就是能进一步缓解肩部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此期治则是舒筋活血,剥离粘连,滑利关节为主。采用以一指禅、滚法、按揉法、点压阿是穴并运动类为主的推拿手法。后期进一步巩固治疗疗效,采用的冰痛消中川芎、乳香、没药、土鳖虫可以行气通经,活血止痛,气血兼调;冰片则取其芳香之气,引药直达病所。《本草经疏》:“芳香之气,能辟一切邪恶;辛热之性,能散一切风湿。故主心腹邪气及风湿积聚也”。外用可避免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某些毒副作用。同时,应积极鼓励患者自主进行功能锻炼。

综上所述,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循证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肩周炎的治疗效果,促进病人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成鹏,施问民,贺佳,郎海涛,奚春联,吴美京. 红外线配合青鹏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第07期

[2] 肖朝林. 极超短波加药物推拿治疗颈肩综合征临床体会.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年第09期

[3] 刘秋成,崔淑莲,姜仲华. 推拿并超短波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中国康复,2004年第02期

[4] 王永平. 推拿结合超短波治疗肩周炎38例.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年第08期

[5] 任淑秀. 推拿加超短波综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80例观察. 现代康复,2000年第04期

[6] 曾海辉,伍少玲. 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对关节松动手法与传统手法治疗的接受率比较. 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32期

[7] 图雅.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年第05期

篇6

痹证是中医骨科常见的一种病症,《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说明痹证的外因主要与风、寒、湿邪有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冯新送教授认为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在此基础上,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或内生五邪及瘀痰引起而造成经脉气血不通而致风湿痹症。因此,痹证之病机是以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为本,风寒湿热及瘀血痰浊之邪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

冯教授对治疗风湿痹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痹症常寒热并存,虚实夹杂,治疗应针对不同的病种,辩证论治,随症加减。首先,对于风寒湿痹,着重温补肾阳。冯教授认为,对于痹证而言,其气必虚主要指卫气虚。脾为卫之主,肾为卫之根,卫气虽源于脾胃,而实根于肾阳。临床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最易患风寒湿痹。以肢体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为临床特征。温补肾阳乃治本之举,祛风散寒除湿仅为治标。常选用川附子、麻黄、桂枝、细辛、独活、羌活等散寒蠲痹止痛。

附子祛寒除湿,温经止痛功效卓著。桂枝具有温经通阳,散寒行瘀的作用,与附子相互协同,功力倍增。细辛辛热窜透,有通阳散寒之功,对寒邪阻遏经络者用之甚效。麻黄温经散寒,功专力著,对寒阻经络之痹痛,与细辛相伍起协同作用。羌活、独活为散寒除湿止痛之要药。其次,对于风湿热痹,重视清热除湿。冯教授认为,热痹多见于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外邪每易从阳化热,或风寒湿邪久滞经脉郁而化热。以关节红肿热痛,痛势剧烈,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临床特征。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及痛风等风湿性疾病的活动期。冯教授多采用清热祛风除湿,通络消肿止痛之法,常选用黄柏、桑枝、秦艽、地龙、粉葛、土茯苓、苍术、海桐皮等药相伍为用,若热毒偏盛者则合用五味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另外,治疗痹症过程当中重视健脾化湿。冯教授认为湿邪是形成痹证最基本的因素,正如《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如果没有湿邪的参与,就不会有痹证的形成。痹证之所以久治不愈或易反复,究其原因,就是湿邪在作祟。脾虚为生湿之源,健脾乃治湿之本。况且许多痹证患者因久服西药或过服寒凉伤胃之中药损伤脾胃,多见腹胀、腹痛、纳呆、嗳气等症状。故冯教授在痹证的治疗中,常配伍砂仁、白豆蔻、鸡内金、焦三仙、焦白术等健运脾胃之品,皆能提高疗效。

篇7

一、一般资料

初期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中期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方药:续骨活血汤加减。后期治法: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方药:壮筋养血汤加减。②外用药:初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用消瘀止痛药膏外敷;中期以接骨续筋为主,外敷接骨散;晚期宜舒筋活络,用海桐皮汤熏洗。4.功能锻炼:①骨折早期:方法在复位固定后,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舒张收缩练习,进行肩、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防止肌腱粘连、肩周炎和肌萎缩。2~3d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及用力程度。②骨折中期: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内旋40°,外旋30°,逐渐加大,同时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③骨折后期: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1~2次/d。

二、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进行评定。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以内。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腕背伸、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三、结果:

68例患者中治愈66例,好转2例。

四、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主要好发于老年人群。老年人因骨质疏松,骨折常呈粉碎性,并可波及关节面。明显移位者,桡骨远端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减小,甚或呈负数。良好的复位是骨折愈合、日后功能恢复的基础,所以强调骨折力求解剖复位。恢复桡骨远端正常的掌倾角和尺偏角,若有下尺桡关节分离者,也必须一并予以复位。

篇8

选好时间

冬病夏治,选择治疗的时间很关键。笼统地讲,在夏季整个三伏天都可以进行冬病夏治。也有人提出,在每年三伏中,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来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这种提法虽然没有经过科学的认证,但肯定是有道理。因为这三天的中午时分,是一年四季中阳气最旺盛的时间,抓住这时进行冬病夏治,疗效应该会更好。临床实践表明,在三伏天时段内进行冬病夏治,都可以获得疗效。

选好方法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包括外治和内服,以及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等等。

内服疗法根据中医辨证,服用一些补阳的中药。夏季大自然中阳气比较旺盛,人体的阳气形于体表,这个季节服用中药给予适当的调理,很容易激发人体的阳气,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扶正祛邪,使一些容易在冬季发病的寒症大大减少或缓解。

外治疗法常用有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灸推拿、拔火罐、刮痧、耳压等。

中医认为人体有12条正经,八条奇经八脉,这些经脉上面分布着许多穴位。外治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人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从而祛除疾病。

穴位敷贴、注射、埋线穴位敷贴即选择几味或十几味对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的温性中药。打成粉末状态,加一定的调和剂,做成一个个小饼,按压到相应的穴位上面,用胶布进行固定。穴位注射,就是在穴位上注射一些中药或西药。药物作用于穴位,通过经络的运行,从而达到全身调理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等等。在三伏天进行,一般连续治疗三年为一个周期。

针灸推拿、拔火罐可在局部穴位敷贴的同时,进行针刺、艾灸、拔火罐,常用于治疗冬季两下肢发凉的老寒腿、膝关节冷痛。

刮痧主要适用于病变部位比较广的一些疾病,包括内脏的一些疾病。

耳压疗法人体的耳朵上面分布着许许多多的穴位,当人体某一个脏器有疾病的时候,相应的穴位上可以有所反应,在反应点上给予适当的刺激,比如用手指的按压刺激,用针刺刺激,激光刺激等,可以进行全身调理及内脏疾病的治疗。

这几年还有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包括脱敏疗法、雾化吸入法、割治疗法、药物的熏洗疗法,等等。

选好疾病

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宜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冬病,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人体受到寒凉以后容易出现的病症,特别是虚症。常见以下几类。

第一类:表现为阳虚寒甚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窦炎、慢性咽炎等病症。

第二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等疾病。

第三类:体质比较虚弱的儿童,经常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

篇9

关键词:柔性手法 刚性手法 颈肩背痛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1879(2010)10-0034-02

颈肩背痛是多种疾病的临床症候群,颈椎病、肩周炎、局部损伤等肌肉、神经病变的综合症状。随着相关疾病的上升,该症状的发病率呈增高趋。临床上的治疗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西医封闭治疗,外贴膏药,拔罐,针灸,推拿等。以推拿手法最为常用,传统临床常用的点穴、叩击等刚性手法进行治疗,疗效不显。我院使用柔性手法对颈肩背痛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共采用手法治疗颈肩背痛患者170例,其中男98例,女72例;年龄在28岁-66岁之间,平均年龄43.6岁;病程在10天-6年之间,平均病程1.34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肩部、背部,一处或兼见疼痛,为我院确诊为颈肩背疼痛。症状见于单侧的89例,双侧的81例;有慢性损伤的99例,久坐、受凉后加重的82例;颈椎病75例,肩周炎83例,两病兼见的12例;x线片检查:23例颈椎骨质增生,18例椎间隙狭窄,34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其余无明显骨性病变。

1.2研究方法。将临床研究所得的数据用SPSS 13.1软件对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当P

2 治疗方法

2.1观察组治疗。本组患者采用柔性手法进行治,治疗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抚摩放松:嘱患者全身放松,取俯卧位,术者于患处以单手手掌着力,做轻柔缓慢的抚摩,注意抚摩的方向成直线或或环形,动作轻柔,力量适中直达皮下,每次大约5分钟。此法是治疗前的准备手法,主要用来缓解肌紧张,使患者放松。以患者局部有发热感为宜;②按揉松筋:在颈部、后枕部肩部使用一指禅推法、滚法、点柔或拿法,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注意操作要按照从上到下,从中央向两边,由健侧到患侧,力量由小到大,逐步深入。操作10分钟左右,以患者的肌肉放松、局部有温热感为度。③点柔止痛:取患者压痛点,用单手拇指点揉.手法轻柔,力量适中,当患者患处存在筋结或条索状物时,可使用弹拨法进行治疗,注意弹拨的方向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弹拨后以掌根按肌纤维方向行推法3~5遍。用来舒筋散结,分解黏连,达到止痛的目的。对有压痛的患者可加大力度或延长操作时间。④分推背部:术者立于患者的头侧,面向足部,采用双手分推法沿脊柱两侧由颈肩部至腰骶部施术,动作要舒缓有力,根据患者情况操作3―5遍。⑤叩击通经:术者立于患者患侧,使用双手叩法叩击背部,由颈肩部至腰骶部,力量适中,操作3-5min,作为结束手法,使患者经络畅通。

整套治疗手法结束,嘱患者静卧20min。根据患者病情每臼或隔日施术,每次治疗操作30min,一般以5次为一疗程。

2.2对照组治疗。本组患者采用刚性治疗手法进行治疗,分为以下五部分:①手法放松:患者取俯卧位,术者采用摩法、揉法等手术法使患者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操作3-5min,以局部温热为度。②点柔止痛:此法痛观察组③止痛操作。③扳法复位:根据患者X线片结果.若患者有棘突偏斜则使用颈椎定为旋转扳法进行治疗。但部分患者伴有椎动脉狭窄,不能使用此法。④拔伸减压:术者立于患者的头侧,双手拖住患者下颚,做缓和的拔伸,根据患者情况操作3-5遍。以缓解椎间盘的压力。促进患者康复。⑤推擦通经:术者立于患者患侧,使用双手在患者背部督脉和膀胱经上由颈肩部至腰骶部做擦法或推法,力量适中,操作3-5min。已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

手法结束嘱患者静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每日或隔日施术一次,每次操作30min,5次一疗程。

3 结果

两组患者按照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高达97.6%;对照组53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84.7%;两组平均治疗时间分为48.6天和48.9天,无明显差异,不具有比较价值。在治疗中的痛苦度、治愈后随访一年的复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治疗组均有明显优势,且统计学P=0.029,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

4 讨论

颈肩背痛是以临床症状归类的病症,中医认为由于各种因素造成颈肩背部的气血不和,气血阻塞,经脉运行失常,气血不通,不通则痛。则出现上述症状。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西医学认为颈椎病,肩周炎以及肩背部肌肉损伤引起疼痛属于此范畴。经临床研究此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教师、打字员、电脑工作者、会计等发病率较高。临床上多采用封闭注射、按摩、拔罐、外用膏药或口服止痛活血药物进行治疗。部分重症患者也可采用手术治疗。

篇10

关键词:阳掌疗法;灌气抽瘀;痹证;气功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2.027

中图分类号:R259.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2-0104-02

阳掌疗法是医学气功道、法、术之术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由广东省中医院聘请的院外专家谭y尧、张浣天2位老师于20世纪70年代独创的中医外治拍打疗法。笔者临床将其用于治疗中医痹证引起的关节局部疼痛、肿胀、麻木等,获得满意疗效。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63岁,2016年1月28日就诊。10年前,患者开始出现双膝膝关节疼痛,尤以左侧为甚。2014年11月于外院影像学诊断“左侧膝关节退变,左膝内侧半月板后脚撕裂,左膝髌上囊积液”,曾多次住院并行多种中西医治法而无改善。2015年5月于外院住院再次诊断“双膝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此后间断维持西药止痛药物口服。刻下:

患者左膝关节僵硬不能伸直,疼痛,行走及长时间站立困难,怕冷,局部肌肉萎缩。查:左侧膝关节过伸过展实验阳性,左膝关节活动度0~110°,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8分。治疗上予以阳掌疗法分批拍打左膝关节内外侧、左侧足三里及腰部等,每周1次。治疗过程中拍打出局部瘀肿,考虑风瘀并重。嘱患者拍打部位注意保暖,禁止按压、揉搓,以及过度活动和负重运动,保证休息,静待瘀肿自然消退。治疗1个月后,患者左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4分,左侧膝关节活动度0~150°。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无加重,疗效满意。

案例2:患者,女,72岁,2015年12月3日就诊。患者肩颈疼痛30余年,曾考虑“颈椎退行病变”,近1年出现右上肢僵硬,活动不灵活,右侧拇指难以屈伸(屈伸0~60°),VAS评分7分,曾接受内外治疗而效不佳。接诊后给予肩部、右手腕关节及右手背部阳掌拍打治疗,每周1次,治疗4次后,患者肩颈疼痛明显改善,VAS评分3分,右上肢僵硬好转,右侧拇指活动自如,屈伸0~180°。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无加重。

2 讨论

2.1 阳掌拍打法

阳掌拍打法是术者用手掌背面第2~5指末节为接触点而拍打患病部位,通过将局部皮下组织、肌肉、筋膜或关节等处的风、寒、湿、痰、瘀等可见或不可见之邪驱逐至表皮,以达到补气行气、排瘀祛邪之功效,俗称“灌气抽瘀”。该疗法不同于刮痧、拔罐及普通针灸治疗,刮痧、拔罐治疗起效部位往往在皮肤、筋膜、肌肉组织,相当于中医的皮、脉、肉、筋等,而阳掌疗法通过灌气抽瘀,其治疗部位更深入,基本可达到从络治病的目的,故对久病及络的病症尤为适用。

阳掌拍打法强调早期对病痛的即刻缓解,以及伴随皮肤瘀肿消退过程中产生的补气作用,因而短期与长期疗效显著,是补泻兼顾的一种治疗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该疗法忌暴力施术,其疗效更有赖于手部气的多少,故需术者前期系统站桩练功养气,以保护施术的手部,防止治疗过程中伤及患者与自身。站桩练功以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下肢微曲,沉肩屈肘至双手平放于胸前两侧,由指导老师协助引气。站桩练功过程严禁意守,可进行正常交谈或看电视等活动,主张常练,不提倡苦练。因此,练功过程简单、安全、易学。

具体来讲,阳掌拍打法的学习与操作要领在于早期站桩练气,医者如每日站桩20 min,坚持3个月,即可尝试进行阳掌治疗。施术过程以手掌背侧2~5指末节为工具,根据病情选择治疗部位进行拍打,如关节性病变可在病变关节部位及周围拍打,而复杂性疾病可根据经络循行或辨证补充病变远端部位治疗。治疗前,施术者要选择恰当(站位、坐位或蹲位),治疗过程中宜沉肩、屈肘,保持上肢顺畅,以最大程度利于自己可轻松而动作流畅地施术。

阳掌疗法拍打之后,患者表皮的变化因所患病邪之不同而有所不同。治疗效果以局部皮肤出现凸起瘀斑或凸起毛孔粗大的硬皮样表现(俗称“猪皮样皮肤”)为佳,根据不同病情(风、湿、瘀、火等)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如瘀邪多表现为色黑、面积小,且突出皮面;风邪则为色浅红,或肤色不变,皮面突起肿块。上述只是典型表现,实际上临床往往是多种邪气合而为病,其病理产物的表现也会多样化。拍打之后局部病理产物消散的过程是治疗的延续,局部的疼痛除了在拍打完之后会有所减轻外,在病理产物消散过程中也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另外,拍打部位出现的病理产物会随病情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不同的患者病理产物消散的时间不同,从几天到数周不等。

2.2 阳掌拍打法与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的一类疾病[1],相当于现代医学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脊椎炎、肩周炎、骨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的造成终身残疾。

中医治疗痹证方法众多[2],主要有内服外治方法,疗效不一。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痹证往往发病较久,症状轻微时疏于治疗,待病情逐渐发展,久病入络,单纯拔罐、刮痧、理疗等方法往往限于局部皮肉筋膜及脉,而对于深层次的病理产物不能有效祛除,导致短期疗效明显而长期疗效不甚理想;②痹证虽为局部病变,但往往是全身机体状态的集中反映,尤其中老年患者更是如此,因此除病痛局部部位外,尚需四诊合参,标本兼治。为此,阳掌疗法采用局部与循经治疗相结合,尤其对于重症顽疾可与指导患者站桩练气相辅,以标本同治、灌气抽瘀、疏通经络,达到局部与周身协同治疗的目的。

3 结语

结合上述2个案例,笔者临证体验到阳掌疗法简、便、效、廉,尤其对关节、肌肉疾病效果显著,希冀为中医痹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5-269.

[2] 刘维,陈腾.中药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 2014,41(11):2275-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