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篇1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交往也日益频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看到了教育事业和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性。早在1999年,我国就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并且追随着时代的脚步,愈加重视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上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来指导和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从世界的角度看,教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主要看人才水平和综合素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发展理念的进步,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培养出的高等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差,整体素质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和竞争力。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高等教育并没有真正受到相关部门和实施区域的重视。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缺少专业人员的系统性研究。专业人员对问题的研究较多,对高职教育的系统研究和整体研究很少,研究人员对理论研究的重视程度大于对实践的研究,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人才发展观念急需改变;其次,受传统教育文化和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很多问题。当前国内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思想定位不明确,责任分工不明确,现阶段急需改变传统高等教育观念,要认识到职业技术性高职教育的应用型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在不同经济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不平均。高职教育的发展应稳步向前,不应时快时慢。由于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有弊端,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认识不够,政策不配套,规模与水平不相符,教育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因素。如果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观念上加强对技术和实际应用的重视,注重理论和实践统一,支持高职教育,那么发展前景就十分广阔。

三、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高职教育的对比

在国际范围内,高等职业教育的短期发展历史并不长,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类型与其他发达国家基本属于同一类型。短期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最早由一些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提出,根据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分析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我国根据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特色经验,提出了在高等职业发展中的有效措施和担负的责任。

四、高职教育的发展策略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 综述

从1980 年建立全国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金陵职业大学算起,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二十九年,在这二十九年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创立时期,地位明确时期和大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伟大历史性发展,使大量研究者有了在此方面耕耘的土壤,也向相关学者发出理论支持的呼声。

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理解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可以从学理上进行逻辑阐释,也可以从现实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进行归纳式总结。

从学理上方面,可以以梁志副研究员和赵祥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解析及其内涵的厘定》一文为代表。“高等职业教育”概念是一个由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复合而成的概念体系。从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理解阐释,并从“职业与职业教育”,“职业与专业”,“职业与技术”三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辨析。从现代职业教育起源上看,职业教育是建立在一定职业特征的基础之上;专业的数量既与职业分工的专门化程度相关,又受科学技术的合理性与教育效益的最大化的制约,所以专业划分应尽可能多地覆盖社会职业或工作岗位;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职业的创立。

从办学实践中进行概念的理解可以以徐国庆的《职业教育精义》,该文认为:职业学校的教育不应当全是职业教育, 其功能是多元化的, 职业教育只是其功能之一, 除了职业教育外, 它还要承担一定的普通教育。但其主要功能应当是职业教育, 而在职业教育范围内, 各种意志的体现应当以职业性为基础, 其体现也就应当立足于职业教育。同时,该文还从现代职业教育是从“古代学徒制产生”这一事实和在学徒制中表现出的职业性和养成性出发,论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突出职业性,彰显人文性[1]。

二、国内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介绍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介绍类的研究比较多见。冯旭芳, 李海宗在《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文中从企业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德国高等职业办得好的原因。续润华,张玲在《三个重大法令对美国职业教育发展进程的影响》从一个独特的线索回顾了法令在推进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莫雷尔法案》及其其他孵化法案的颁布,开创了联邦政府运用立法和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干预各州教育的先河,奠定了发展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法律基础,促使美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功能的不断完善。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德·贝茨认为:“联邦政府在这项计划中总共支出了145亿美元。尽管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复员军人的生活费,还是有相当多的金钱流入了学院和大学,这就使得该项计划成了在政府资助教育的历史上一项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2]美国教育家埃德加·L·莫费特认为:“各种退役军人职业教育法案,使数百万未受教育的人享受了这种机会。调查表明,退伍军人依据职业教育法而就业的人因收入增加而多缴纳的所得税,远远超过了联邦政府的教育投资。”[3]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主要以介绍集团化办学的经验为主。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我国出现了一些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等机构以契约合作关系或资产为联结方式的办学联合体———教育集团, 如浙江万里教育集团、北京南洋教育集团、宁波大红鹰教育集团和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等等。这些教育集团吸收国内外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 通过并入、联合、协作、参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 吸收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集团关系。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有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方面的文章是比较多的,但主要是批评了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呈现的“三段论”,即把课程分为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三大块进行教学,指出这种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结果就是缺乏整合,是沿袭了或者说是压缩了的本科教育课程,其结果就是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差,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如张健《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整合》一文,就具体论述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职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二元分裂的危害。张文认为目前高等职业学校沿袭“三段式”的学科式课程模式,并从课程内容,结构,组织,实施和评价五个方面来论述“三段式”的学科课程模式的具体表现;在时间比例上实践课程所占时间大大少于理论学习的时间,基本上为1:4,甚至是1:5的现象和格局;在理论和实践课程缺乏整合,表现为时间不科学,顺序不科学,方法不科学。而这种二元分裂的危害就表现在:一是课程观念失去准绳;二是办学特色湮灭趋同;三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这些文章的作者是以不同的身份出现的,有的是以批判家的身份出现,有的是以官方身份出现,还有的是以专业学者的身份出现的;二是总的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且大力推进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三是客观地说,尽管有很多问题,但是我们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从幼稚到成熟,从宏观到微观都取得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成绩是主要的,问题处于次要方面,这种认识必须清晰。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外国教育家评传(3)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率;影响因素;“双师型”教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32-02

一、引言

人类从事某项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大致需要以下几类人才: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以及人口就业压力的加剧,急需培养一大批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技术应用的专门性人才,培养这一批人才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职业技术教育是以技术性为主的教育,其计划内容是面向实际的适应具体职业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完成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在各类教育中,与经济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是高职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将生产技术设备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国内学者已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同时学者也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实训J场所和技能培训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但当前系统地研究就业率的影响因素非常有限,因此研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的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高校声誉的检验,而且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实上,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高校内部来说,它既与高校就业部门的工作有关,更与毕业生质量、学生的就业观念、学校专业设置,以及学校声誉密切相关。

二、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

1、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黄秋明(2006)以上海高职为例,探讨了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就业率的影响,他指出,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企业的结构对就业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人才的需求越大,大中型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及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存在将有利于就业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也影响就业率,如制造业、物流、服务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将一定程度地影响高职的就业率。

2、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影响

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矛盾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教育规模的扩大较好地满足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各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由于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较大,对专科生的需求量明显减少;在学科专业上,对应用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较大,对理论性学科的毕业生需求量相对减少;对重点院校的短线专业、特色专业需求量较大,而对一般专业则需求较少。合理地对高职院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把握将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

学校的专业设置合理与否与毕业生的就业率密切相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社会需要设置的专业,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能使该专业的毕业生适销对路,从而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教师队伍是提高就业率的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影响高职就业率的关键。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大批“双师型”教师,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的要求,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通识教育、拓宽专业面向、实施分类培养、注重发挥个性特长,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

实践教学环节和现代先进技术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途径。学校必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增加应用性、开放性的实验和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素质以及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师生信息科技知识素养。高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指导也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3、学生自身的因素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自身素质之间的矛盾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在新的就业模式中,毕业生能否就业或就业满意程度如何,除学科、层次因素外,就看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如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就业的观念和行为,比如观念陈旧、期望值偏高、定位不合理、缺乏自信、盲目攀比和不知道如何推销自己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对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社科知识也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团队合作的精神、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因此,毕业生自身素质直接关系到其就业是否成功。

三、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建议

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根基在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努力培养社会和市场适需的专门人才,做到“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在专业设置上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要合理调整与设置一些社会急需的,与产业结构调整匹配的,具有一定高新技术含量的长短线专业;在培养计划上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对学生非智力素养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扎实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工程师和工艺师为主的岗位目标,制定特色鲜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分析当下的宏观就业形势,介绍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与要求,面试技巧与注意事项,择业的要素和优先次序等,通过专题报告会邀请企业人事干部、中介机构经理、优秀毕业生进行专题讲座,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就业、从业、创业的艰苦经历和成功经验等;利用中介机构和媒体推荐,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和成功经验、毕业生的特点特长等为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通过实习就业和定单培养提高就业率,根据与企业达成的协议,部分优秀毕业生在实习实训时,实现预就业,通过与有意向性的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学生学习期满,达到毕业标准,到原定企业参加工作。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

学科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的衔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以市场为取向的就业制度改革,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向导,主动适时调整结构。调整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类结构刻不容缓,高校要结合管理体制的改革,发挥办学的自,结合经济建设需求改革传统学科,开设新专业。在专业设置上调查研究和论证,转变单纯地根据条件、师资开设专业的办学观念。

提高教育质馈,突出办学特色,进一步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择业适应性,因此,各类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结合特定的社会需求,形成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改革课程体系和更新课程内容,在搞好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实践性教育环节;注重培养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和择业适应性。

发挥与用人单位的全面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是为用人单位提供人才的主要“厂家”,用人单位是接收高校毕业生的直接“客户”,供需双方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合作的愿望。学校应该主动同用人单位签订全面合作的协议,优先向协议单位提供毕业生,保证毕业生质量;为合作单位进行人员培训J和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奖学金解决急需人才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进行科研项目的联合开发;寻求建立实习基地,既给学生创造好的实践机会,又增进双方的了解,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

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定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尤其是要通过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各种活动,强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尽早确定正确的择业观,对毕业生更要通过教育帮助其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调整择业期望值,树立“行行出状元”和大胆自主创业、多元就业的意识。同时,要广泛宣传我国的国情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开展积极的就业指导,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唤起其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渠道,到基层和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尽最大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就业率。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二是就业工作要向专业化,专门化和专家化的目标努力,建立一支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敬业爱岗,有比较宽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强的群众工作能力的就业工作队伍;三是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召开招聘会、信息会和洽谈会等,发挥高校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作用;四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和有关咨询服务,同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开拓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的市场。

篇4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郑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决策的出台,郑州市产业结构将面临再一次升级调整,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要谋求内涵式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出发。本文将在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来探究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不断提升。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颇具规模。目前,郑州地方公办高职院校3所、民办高职院校7所,在校生85762人,专业360余个。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整体颇具实力。目前,郑州地方高职院校总占地面积408991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78333万元;生均固定资产总值为2.71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42726.65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0.65万元。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颇有成效。目前,郑州地方高职院校共有教职工5150人;专任教师3679人;教授227人;副教授751人“;双师型”教师1079人。当前,郑州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颇见成效。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但是,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在适应和促进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不能正视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联接关系

对地方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联系关系的节点,误认为是“职业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逐渐由以职业为核心去寻求对某一职业的适应与胜任,转变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从注重职业性逐步转变为技术主导的态势。由于对高职院校本质属性的认识不全面或者不清,致使高职院校无法正确理解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互相促进作用,也就找不到高职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的动力。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些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第一,表现为学科专业所学内容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问题的原因在于误解“:适应”是指以“技术”为连接点的,并不是简单地专业名称与产业结构类别的一致而已。第二,表现为学历层次上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应用型本科层次很少,更没有研究生层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层次上不能满足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第三,表现为培养质量上的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经费投入不足,这无疑都会造成高职生的技术基础达不到产业界的需求。

3.高职教育与产业界缺乏有力的协调合作机制

首先,合作的环境还不够完美,需要进一步优化。其次,合作组织机构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郑州市政府尚未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搭建校政企三方合作平台。高职院校内部虽有相应部门且建立了制度,但和企业的沟通不够深入,这样的合作组织很难发挥应有的纽带作用。再次,合作途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当前校企合作办学仍然处于浅层次,表现为援助、顶岗实习、短期培训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的选择。

二、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

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吻合点是以“技术”逻辑起点的一致性。基于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在本质内容上、类型上和层次上,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做好与之的有效联接。

(一)本质上、内容上的联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地抓住“技术教育”这个核心内容,才能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相互促进。从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职业教育”转向“技术教育”。因此,针对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在本质内容上要主动适应此趋及所涉及到的需求,在“技术”这个核心维度上,合理规划,有针对性的调整、改革,适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并促进发展。

(二)类型上的联接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导致人力资源转移和升级,而学校形态高等职业教育由于长期战略规划,不能及时按照产业界的需求输送特定类型人才,这种滞后性,其结果导致了高职生的结构性失业。为了满足产业界的需求,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要在类型上适应,培养产业界所需要的常规人才和长期紧缺型及战略型人才,还要满足产业界现状调适的需求,真正意义上适应并推动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

(三)层次上的联接

技术不断地革新,必然要引发所需人才的学历和能力层次的逐步提高。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满足这种需要,就必须不仅仅有专科层次,还要有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建构一个由低渐高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相互沟通机制。

三、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需要自驱力,也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助推力,且三者的关系日益密切。

(一)高职院校专注内驱力,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自身特色

1.定位准确,凸显培养人才特色第一,培养目标定位。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定位于郑州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所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说来就是要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高素质,理论与实践并重、能把技术成果转化到生产中去;生产管理的知识经验颇为丰富,执行力强等等。第二,方向定位。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定位就是要以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律为依据,培养的人力资源要完全适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从业人员在三次产业中转移、升级的规律。第三,内容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定位必须是技术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进行。

2.打造技术教育,凸显实践特色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高职院校要打造多种类型的教师,既有技术研究型,还要有双师型或者双师素质型,还要有实践型,或者综合素质的三者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其方法可以引入产业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来校专职或者兼职。也可采用在职进修、挂职锻炼或到企业顶岗实习等培养方式提升现有教职工的双师素质,进而优化校本教师的“实践性”结构,打造高职教育的实践特色。二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三是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校内的模拟训练、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仿真模拟、课程设计等,校外的参观见习、专业调查、岗位实习、社会实践等,内容丰富并有效整合。

3.专业结构调整重组,凸显时效第一,专业结构设置要密切关注地方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可以使高职院校看清三次产业的发展方向;对于郑州市产业结构会有清晰的了解。郑州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关注和把握郑州市产业政策,对校本专业建设进行规划,使专业结构趋于合理化。第二,专业结构重组要突出特色。郑州地方高职院校要明确特色专业,并以此为主干,规划建设辐射专业,并拓展和开发新专业。第三,专业设置要灵活。郑州地方高职院校既要现在产业结构针对职业群,还要考虑到职业群的更新速度,可以采取“宽专业,活模块”方式,进行专业集群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主辅兼顾,融合、交叉结合,以此来适应郑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政府要专注宏观调控,企业要专注协同,从外在助推郑州地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合理布局地方高职院校的规模、结构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适应当前发展和未来需求相结合,依据产业调整需要,对规模和所设专业结构科学布局,使得所有高职院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功效。

2.地方政府要与高职院校、企业联合耦合,搭建校政企合作平台。地方政府要促成校政企合作搭建平台,建立校政企三边领导组织,成立校政企合作委员会,由具有高职教育、企业、行政等多重知识背景的人员担任委员。委员会统一规划、统一商定校政企业合作的关键问题,帮助企业和高职院校互通科技和市场信息,激发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热情,起到桥梁纽带和剂的作用①。政府建立有利于校政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在税收减免、财政支持、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为校政企合作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

3.地方政府要整合区域内高职教育、企业等方面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整合资源,更有利于促进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能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郑州市政府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可由郑州市示范性高职院校牵头,相关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及相关行业协会参与的混合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

4.地方政府要吸引国内外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来郑合作办学首先,选择适合中原经济区、郑州市建设的国内外知名应用型高校或者顶级专科学校。其次,在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应选择融合型模式。再次,在合作策略的选择上,应筑巢引凤,租购结合,循序推进。一旦合作学校确定,政府迅速规划,建设校舍,提供学校租用,并在初期运营费用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待其有了一定的积累,再行回购。最后,在合作方法的选择上,最好一次合作到位。如果一次不能合作到位,就采用先牵手后拥抱的方法推进,先在某些学科上合作,再扩展到全面合作。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协同,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而联结起来,形成三种力量交叉影响,将会有力推动郑州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呈螺旋上升发展态势。注释①鲁扬“.校政企”战略联盟形成动因、成功关键因素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9(4):90.②徐辉,郁汉琪.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28.

参考文献:

[1]余本祜.产业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张岩,王小志.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3]蒋键,陈搏.基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的东莞高职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

[4]许士群,邵癸.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以沿海开发战略中的江苏盐城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篇5

职业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三个方面。地方性与行业性体现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实质是发展的目的上,体现在办学的责任主体性和地方行业的差异性上。技术技能性特色,就是职业教育要突出对人才的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对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决定性,劳动力市场自身的不确定性上。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于有一定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然而如何培养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目前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现实问题。

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教高〔2006〕16号提出在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决定研究制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就是要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和举措,围绕着高等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提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30条具体措施。从以上内容分析我国现在职业教育具有市场需要的急迫性的特点,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关于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的工作,国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一般为三年,如何利用这三年时间培养合格的人才,各个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都是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在读一年顶岗实习或两年半在读半年顶岗实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在校期间加强理论学习和课间实习,顶岗实习期间进行综合的实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这种教育模式是好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需要学生直接参与到生产实践,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工作岗位的安排。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顶岗实习的岗位,然而现实当中,往往不能按学生学习的计划选择岗位。这样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其实是我们教育当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如何弥补,各个高等职业学校都在想不同的办法。这里提出一些确实可行的方法,希望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的重点是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技能训练分三种形式:①在校期间的课间实习。这部分主要是课堂实践,上完课了就上课内容进行实践,一般时间短,但针对性很强,对于学生了解新学习的理论知识很有帮助。在教学中技术方法比较成熟。②在校期间的综合实习。在校综合实习是针对于某一门课程或某个专业的某个专业技能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模拟实际生产内容,一般实习时间为几周时间,对于学生了解行业生产很有帮助,能使得学生的生产技能有很大提高。③顶岗实习。这个是整个实践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通过真正的生产实践,使得学生充分的掌握实践技能。

通过这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理论上能使得学生很好的掌握实践技能,然而刚才提到过在最贴近生产的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实习内容不是由需要而定,而是由单位的工作内容而定,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实习的目的。如何弥补这些缺陷,这里提出第四种技能训练的方法:

单位和学校联合建设以生产和教学为一体的实验室或者实训场地。这种方法有不少学校有所实践,但很多都是拘于形式,真正把这种方法的特点发挥出来的寥寥无几,关键在于学校和单位都没有把这种方法的优势发挥出来,使得用人单位和学校、学生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里就这种实习模式的特点做以阐述。首先,以用人单位为核心,建立实习实训实验室,把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软硬件设施引进到实验室,用人单位派遣技术员对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比如假期或者周末,培训内容可以视单位的需求而定,因为是在假期或者周末进行培训,不影响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培训的对象主要为学生,可以以自愿、单位选拔为条件。这样,对于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用人单位培训学生,可以完成一部分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更接近于生产,接近于社会,是一些学生工作以后马上能接触的东西,而且实践内容是跟随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真正做到了市场导向性,这些是我们现在很多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教育条件。同时可以给学校节约一部分办学成本。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更多学校里学习不到的生产技能,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使得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以后的一个就业渠道,通过培训使得学生不但了解了生产实习的过程,加强了技能水平,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以后就业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这样的培养模式要求用人单位提供指导培训的人员和实习用的一些设备,看上去条件比较高,然后在这后面也有很多的利益空间。第一,用人单位可以使用学校的场地进行自己的人员培训;第二,用人单位可以对学生从入校就开始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进行考核,最终可以有条件性的进行人才培养,选拔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第三,通过学校这个免费的场地和免费的人力,可以承担部分单位的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由培训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完成,即方便了单位提高了效益,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的目标;第四,可以提高用人单位在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使得大多学生了解到自己单位使用设备的情况等。

我们国家对于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没有从法律角度做出一些规定和约束,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说,都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为这一方面的培训成本太高,所以很多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很好的完成这项实习工作。刚才介绍的这种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的模式,从教学成本和教育效果来说都比较适合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现状。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西安鑫雅图测绘有限公司目前正在尝试这一种合作模式。公司负责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的设备和培训人员,实验室的所有环境完全模拟实际单位情况,学校负责提供实验室和其他培训场所,利用假期和周末,对于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学生包括所有在校的相关专业学生,首先学生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对于愿意培训的学生无偿进行培训,通过考核选取里面比较优秀的学生再进行深入培训,直至这些学生到达一定的技能水平,到这个阶段,单位就可以通过假期或者课余时间委托学校和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项目,从而锻炼了教师,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水平,使得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篇6

终身高等职业教育指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和社会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学习机会的教育制度。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广泛的国际教育理念之一,实施终身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概念,有利于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1.1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现行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职前学历教育体系”,非常不利于就业后人员的继续学习。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逼着在岗人员千方百计地奔高学历,却对提高职业技能的非学历培训不感兴趣,造成了近几年由“人才结构性缺失”形成的“用工荒”。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大批新兴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对从业人员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劳动者必须根据劳动岗位的需要不断学习和补充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终身职业教育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适应职业的变化,具有新的职业能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2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角度分析

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角度看,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打破职业教育自我封闭的学术壁垒,根据社会生产对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及教学内容,打破教育时限,使其面向人人,为各类人群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对受教育者年龄、资历、职业背景没有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地点、形式和手段等没有任何限制,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终身职业教育承载了“有教无类、学有所用、随时随地、资源丰富、个性定制、灵活方便、交流共享、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可以通过终身职业教育,实现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乃至文化休闲、自我完善教育的目的。网络开放式的终身职业教育承担着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管理和教育服务的职能,对每个受教育者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电子教师,一个有求必应的专家系统,一个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将成为每个受教育者的日常必需品。

1.3从企业员工岗位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员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竞争,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需要对人力资源实施深度开发,加强对员工岗位胜任力的持续培养和管理。终身职业教育可以为企业人员提供面向职业的培训教育,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灵活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培训时间,终身职业教育能够为员工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同步发展提供平台。

1.4从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角度分析

终身教育体系中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必须是相互衔接、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各种形式的教育之间能够横向沟通、纵向流通,形成一个终身教育的立交桥,能够为社会每一个成员随时提供各种学习帮助,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的各类人员的不同教育需求。

2发达国家终身职业教育特点

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及韩国、我国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均是以人为本的终身教育体系,学制弹性,既可以是全日制学习,也可以是业余时间学习。德国、瑞士等国家实行的双元制体系,非全日制学生占比达到40%以上。在美国,约有1200万名学生就读于全国1200所社区学院,学生可选学分课程或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学习时间安排灵活、学分可转换成大学学分。近年来,美国的社区学院出现了一股逆潮流:有些成功地完成了4年大学教育的毕业生进入社区学院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2000年这一群体的学生占到社区学院学生总数的16%。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生回到社区学院就读的原因有很多种:寻找新的职业(占56%)、获取发展第二职业增加收入所需的技能、更新职业和技能、丰富个人知识体系以及探索不同课程以确定职业生涯等。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高等教育形式,是终身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得以延伸的载体,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之间的连接很明显。职业科技教育被看作是技能水平升级的标志,消除了学生是被普通教育“选剩”下来的偏见。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简称TAFE),通过灵活的课程安排,为来自不同群体的青少年和成年人提供重新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在校学生、失业者、辍学者、大学生和成人,提供了一套多元、开放的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很灵活,TAFE学院毕业生可以转入普通高校就读,双方建立了学分互认的通道。如今,欧洲的发展趋势是在终身学习体系下认可各种类型的学习和经验,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和非正式的学习。在亚洲,日本允许获得某种职业资格的“专门士”进入高一级院校插班学习,这实际上是承认了职业资格的能力水平,打通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链接,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出路;韩国则建立了一套在终身学习框架下的非正规教育模式,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第二次学习机会。

3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终身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与国外的终身教育相比,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其终身性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3.1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机制未形成

目前,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沟通途径主要有2种:一是高职学生通过“专升本”途径升入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就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跨界升学;二是部分高职专科学校的强势专业通过“3+2”或“2+2”等模式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共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云南省高职院校学生走“专升本”途径进入普通本科院校就读的比例极低,高职院校的强势专业与普通本科院校合作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途径也还在探索中,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到高职院校提高技能的途径还未开通。这些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既阻碍了大部分高职学生跨界进入本科院校就读的愿望,也阻碍了普通本科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提高技术技能的需求。

3.2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尚未融通

正规教育不是扩大学习机会的唯一途径。在很多情况下,正规教育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非传统学生的需求。而非正规教育,通过灵活的课时安排,兼职或网上学习等形式,可以弥补正规教育的不足,为那些在正规学校系统中错过了最初学习机会的人提供了继续学习的机会。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继续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的继续教育形式主要有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远程网络教育、夜大、高等函授学院、开放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大学、普通大学的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目前,云南省的高等院校中,除了云南开放大学试点探索宽进严出、学分银行、终身学习“立交桥”三大制度,按照“大学+平台+体系”的总体构架,建设立体式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外,全省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主要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其下设的职业与继续教育机构也主要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指出,各类职业院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应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终身的学习机会,国家顶层设计已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责任,但目前满足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建成。

3.3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待进一步拓展

目前,在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和省级示范(骨干)院校的带动下,云南省的高等职业院校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校内实训基地,有些还是实力较强的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为学生在学校期间培养动手能力、获得职业培训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些实训基地在继续教育方面的功能还没有挖掘出来,一方面很多专业没有充分利用实训设备开发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利用实训设备对外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面不够广,往往只承接与学校有合作协议的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任务,在面向社会各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等方面尚未发挥其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作用。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设有职业培训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可面向社会进行采选冶、电气类、地质类、测量类、机械类、建材类、建筑类、环保类等100多个职业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近3年学校与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云南铜业集团、云天化集团、中建材水泥集团、昆钢嘉华水泥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了11062人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年均培训鉴定规模为3687人次,其规模与市场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尚需进一步挖掘其对外的职业技术培训与鉴定潜能,承担起更多人群的继续教育责任。

4实现云南终身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4.1畅通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横向沟通、纵向流通的通道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有很多种方式,在横向沟通方面,一是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中渗透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二是推动高职学校的课程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开放;三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市场需要的技能。在纵向流通方面,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应建立学分互认的通道,允许高职毕业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继续升造,以满足部分高职学生学历层次提升和教育类型的“跨界”意愿。

4.2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有机融合的机制

1)建立以学分为基本单位的学习成果积累制度,开展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积累、认证,通过建立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成果档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推动高职院校与成人高校、社会教育机构之间进行学习成果转换。2)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为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在服务广度方面,应拓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覆盖面,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残疾人、失业人员、转业军人以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等群体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获得就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服务深度方面,应包括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技术性培训。3)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场所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及网络优势,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区所有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制、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

4.3建立弹性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

云南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借鉴国外职业与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增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满足学生终身学习搭建平台:学生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可以选择学分课程,也可选择非学分课程;可作为全职学生或兼职学生,等等,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就业敞开大门。

5结语

篇7

关键词: 家纺专业 中高职教育 课程体系 衔接研究

一、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3]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7.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52-01

近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协调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的扑面而来,高校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当前的职业教育的不合理体制,进而使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机制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市场化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成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己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但在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定位模糊,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多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和民间的观念中远未达成一致,并不是真正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技术人才[1]。连续几年的大规模高校扩招,高职教育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脱节现象,各高职院校不是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展高职教育,而是按自己所能办学,因此造成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没有或紧缺,另一方面大量不适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造成大量高职毕业生过剩。

(2)人才培养缺乏前瞻性,专业知识无法满足企业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趋同,近年来,虽然开设了现代物流、建筑、施工设计、装饰装演等一些新兴专业,但“重商轻工”现象依然严重,缺乏机械仪表、电气电子、能源动力、土建等工科类专业,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主动了解和系统研究,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上缺乏与相关行业、企业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联系,学科、专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和互相交叉渗透。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相关知识、学科的沟通、衔接不畅,综合分析能力不强。

二、办学资源存在问题

(l)高职教育投入不足,实习实训资源短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经费一般相对较高,主要表现在实习、实训的教育资源上,政府和学校对这方面投入不足,影响了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使学生缺乏好的实习、实训场所,从而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培训特色的发挥,使培训出来的学生在实践能力上不足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双师”力量薄弱,困扰高职教育发展。所谓“双师型”,就是要求教师个体既有理论知识水平,又有实践技能与经验,或者教师群体中既有擅长于理论教学的,又有精通实践教学的[2]。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灵魂,但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的情况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现已评定的“双师”素质教师普遍质量不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普遍较低,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达到“双师型”的标准。

三、政府作为存在问题

(1)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政策上存在偏差。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在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法规和政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然而我国高职现状却是:长期以来政府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举措不力,各级教育机关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普通高教领域,一般不主动考虑研究高职教育的管理和发展问题,在处理高职院校的问题的方式上往往会采用普通高校的模式,无法按照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调整高职教育结构。

(2)政府未建立健全的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教学质量。多年来,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职发展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且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投入,因而许多高职院校无力改造陈旧的实验实习设备、培训教师和进行教学改革,严重影响高职的教育质量。与此同时,为弥补经费不足,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高出1-2倍的收费标准,在社会严重鄙薄职业教育的情况下,只会使许多考生及其家长望而却步,影响高职生源[3]。

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体制上的改革,使之科学合理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从管理的本质上看,就是管理过程中各主体的责、权、利的分配。以此来审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也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举办者、实施者、接受者的责、权、利分配问题。再结合我国社会管理的具体情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主要涉及到政府、学校、行业及企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几者间的责、权、利,管理的核心是上述主体的责、权、利的分配并理顺各主体间的关系。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为出发点来进行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体现针对性和适应性。其基本原则为“主动适应、因需而变,宽窄并存。[4]”专业设置要有超前性,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和水平,以及即将出现的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适应未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建立社会中介机构搭建“官产学”的互动平台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必须在此基础上作出调整,采取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社会中介机构(如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咨询机构),由此搭建“官产学”的互动平台[5]。机构一是对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评估,二是对企业用人方向进行调查,为政府提供政策性建议。

4.以“双师型”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以及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各校都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是一种岗前准备教育。因此,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当是既通晓学科知识体系又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人才。

5.建立健全投资体制

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高职高专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目前职业教育的最高形式,理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虽然国家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丰富和扩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的机制不畅,高职院校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因此,研究相关投入政策的可操作性,寻找可行、稳定而有效的投入渠道,解决高职教育投入制度的路径问题刻不容缓。

おげ慰嘉南祝

[1]何小雄.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6,(1).

[2]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孟昭上.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诌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篇9

高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策略一、广泛应用的外语教学策略

随着全球化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运用一种或多种外语来进行沟通。外语多个领域如贸易、旅游、国际关系、科学交流、媒介传播等被广泛的应用。Richards, Jack C.和 Theodore S. Rodgers (2001)认为外语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通过具体的、详细的手段来获得直接的教学目标。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在我国目前的语言教学中被广泛的应用。巴班斯基认为“创设必要的教学物质基础,显然是有效地和高质量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的条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语教师作为外语教学的另一主体能够在情境教学法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及应用语言交流的欲望。

(二)认知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John B. Carroll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适合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强调语言教学中的语音、语法及词汇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主动控制语言的结构。此外,认知教学法鼓励教师将语言学习和学生本人的认知过程和经验结合起来,相比情境教学它更强调语言学习者自身的感知和实践。

(三)交际法教学

交际法教学(CLT)既强调外语教学方法又强调语言学习的目标,因此它被广大外语教学者广泛应用。美国语言学家Dell Hymes最早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外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

二、高等职业教育对外语教学策略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对外语教学策略的要求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被赋予了各种意义,其中较为常见的理解为:它是一种高中后的教育这是对“高等”的一般解释。高中后的教育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分,我这里只谈学历教育,不谈岗位培训;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岗位群培养人才,首先是各个行业的普遍要求。各行各业生产第一线,业务第一线最缺的是能适应高新技术相对密集的设备环境、工艺条件和管理方式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次,面向岗位群培养人才也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在初创时期必需的生存空间所决定的。

2.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对外语教师的要求。长久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系列的老师都被认作是高校教师的一员,实际上两种类型的教师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储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外,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应具备相当的实际动手及知识的运用能力。传统外语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辅以语法、单词、背景知识的讲解。而高职外语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高职学生的外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翻译专业的外语资料。这与高职教育的内涵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第一线的,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是一致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对外语教学策略的要求

1.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对外语课程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其课程设置一直以来受到本科教育体系的影响和束缚。例如,教学大纲的设置和教材的选取等都是照搬本科教育的。这就造成了高职外语教学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偏差。高等职业英语教学必须与高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使英语教学能够与职业教育融合在一起。

2.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对外语教师的要求。实际上高职外语教师的师德和职业道德尤为重要,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来要在各种生产、操作等工作第一线的学生。此外,高职教育的目标还要求高职教师包括外语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

三、适合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外语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程设置研究

回顾我国外语教学策略的应用,解构策略、功能策略及交互策略到底哪个更适合我国目前的高职外语教学呢?这个问题一直是广大高职外语教师及研究人员的重点关注。实际上,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适合不同阶段和特点的学生。前面笔者已经讨论了我国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外语教学策略,并着重分析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目的。因此,高职外语教学课程设置从根本来说应该是最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外语教学应遵循以下方针:

1.实践教学应该是高职外语教学中的突出重点。高职外语课程中应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口语、听力、翻译等那些能够在学生以后的工作中被应用的技能都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有所体现。一般来讲,因为高职外语教学的总学时是有限的,实践教学课程应保持在36~48学时以内。

2.任务教学法应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首要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让高职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场景来使用外语这门工具。一定要把语言教学和具体的语言任务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体现现代高职外语教学的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中心,以任务为方式。一般来讲,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外语入学成绩偏低并且对外语学习没有兴趣。而任务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职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任务中来,在任务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核方法研究

1.增加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所占比例。交际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交流和任务,把语言真正的看作一种工具。因此,适当的增加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所占比例能够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更多的参与也会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建议平时成绩能够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考核内容应丰富多样。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考核,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完成考试。考核内容更可以丰富多样。演讲、朗诵、歌曲、翻译等都可以在考试中运用。

(三)教师培训研究

1.要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目前我国高职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的外语专业理论知识充足,但实践教学方面是普遍欠缺的。这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有偏差的。因此,要让更多的高职外语教师走进企业,让他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外语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能够使得高职外语教师更好的指定教学策略。

2.主动加强教学和科研能力。高职外语教师自我发展能力也是特别重要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应互相学习并开展教学反思,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高职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一直较弱,尤其是青年教师。因此,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兼职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好的科研风气与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反过来又可以服务于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志瑛.高职考试方法要服从于高职教育目标\[J\].考试周刊,2007,(19).

\[2\]王初明.“补缺假说”与“哑巴英语”和“汉式英语”\[J\].外语界,2003,(5).

篇10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1)

【摘要】为了适应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干,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模块式创新教育模式。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课程结构及开发程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模式和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 高职计算机;模块式;课程体系

1问题提出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学科本位的培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反映在教学上:一是教学内容只注重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的学科联系,忽略了将这些知识与学生未来职业劳动实践的直接联系;二是课堂教学上还是以教师灌输为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未能有机结合,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三是教材的编写各自为政,人为地割裂了学科间的交叉联系,不仅局限了知识的汲取,束缚了思维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安排不能有效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特色,教学执行缺乏新意;五是考核考评仍是以笔试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这种传统本科的教学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主要障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师资结构、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成为高等职业院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然选择。

2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2.1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模块化课程开发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它以职业活动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职业分析归纳出的技能点和知识点分别加以组合,构建不同的模块课程。这种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本研究认为,课程模块化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2.2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队伍,既要求在个人素质上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指导专业实践教学,成为课程专家和技术工程师,又要求整个教学团队团结协作、能够承担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技术应用研究的研发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师的社会地位、学历、职称及“双师型”比例都有所提高,但离教育部对高职教师的总体要求仍有差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双师型”教师少,纯理论教学的教师多;二是教师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经验;三是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四是科研意识比较薄弱,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五是职称结构不合理,各专业间不能平衡发展;六是职称评定工作体系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倾向;七是高尖端、紧缺型人才匮乏,引进难度大等问题。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关键还是要从内涵建设入手,要通过课程建设拉动师资队伍的建设。

在模块式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来固定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可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和开放型教、做、察、学及一体化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开发和培养,强化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突破局限于以岗位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教学口径,拓宽到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并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与鼓励,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3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学生依照模块选修学分,通过学分制实现对教学的目标管理,通过模块式实现对教学的过程管理,最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模式是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依照学科需要进行设置,教师依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学生依照学科专业组成班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并不适合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因为教师对职业岗位没有认知,课程体系也不是针对职业岗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岗位必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必然要从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能力为本位。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模块式教学模式实践中形成了适合模块式教学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其内涵是:课程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进行组织,依照职业岗位形成体系;教师根据职业岗位群进行组织和管理,每个专业教师均有自己主攻的职业岗位倾向,重点研究该岗位的发展状况以及专业技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取得课程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在符合学校要求的前提下,兼顾自己的爱好与个性发展,修完所有学分,取得毕业证书,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2.4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基本思路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不同的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方法是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的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考核评价主要是以考试为主,存在模式单一、目标狭隘和命题陈旧的弊端,不仅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考试目的功利化、题型的标准化和评分精量化还严重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虽说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和工作性,减少了人为误差,但由于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答案多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穿心的机会少,不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正因为传统的“一考定成绩”方式让师生注重分数结果,忽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过程,不适用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考核评价。因此课题组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选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采用口试、开卷考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等方式考察学生能力,注重实践教学成绩在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权重,其中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结评价"为次的评价模式。

本研究认为,构建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实用化、综合化和模块化三个原则。“实用化”指按市场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知识能力结构来确定考核方式,即改传统的学府化考核方式,完全按市场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以最能考核学生实用型能力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综合化”指学生的最终评定标准除课堂考核外,还包括实习实验考核、社会相关能力考核、技术创新考核、相关设备操作与维护考核,以及国内外相关前沿性知识、法律知识的考核等。“模块化”指将学生考核中的项目根据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然后再依主次轻重给各个子项设定一定的权重和分值,让学生自由选择参考的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即可以让学生据兴趣和特长选报考试项目,又可避免重理论轻技能考核面窄的弊端,确保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注重对体现本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领域能力和实际工作职业技能领域的知识的考核,二是不同教学模块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采取开放式考题,校内实训的考评成绩由学生之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进行。

模块式教学模式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教考分离,这种方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实施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提出的“双证书制度”,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举措。二是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评价考试相结合,国外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平时考核,教师经常采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次考核,通过考核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较大。模块式学生考核评价的实施途径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企业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工作及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施,使学生得到职业技术鉴定所需的训练,充分落实考核。

参考文献

[1]廖克玲.促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5).

[2]艾晓杰,魏先军,李伟.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08,7.

[3]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2):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