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音乐是一门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可以说是美育课程,在开展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培养审美意识。
一、开展音乐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开展基本的有关音色、音律、节奏等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声音有基本了解,然后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审美情趣。比如说,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用直观的数据图像画出曲子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曲子结构图,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美。例如:在《喜庆胜利》教学中,先将三段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借由结构图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这个曲子中,第一段以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主,表达人们对胜利的向往;第二段以抒情为主,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第三段是整首曲子的部分,表明人们对迎来胜利的激动心情,气氛较前面更加的欢快、愉悦。教师借由结构图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心智还不成熟,可以采用简单的故事串联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例如:在《龟兔赛跑》中,先问学生乌龟和兔子赛跑谁会赢,小学生回答“当然是兔子啦”,“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赛跑谁会赢呢?”接着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给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打拍子。通过这样故事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加上教师恰当的指导,审美情趣也被激发出来,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
二、聆听音乐,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音乐是声乐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层次、顺序以及实际形象,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象到音乐作品中讲述的故事、情景等,通过聆听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说:在《朝景》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哼唱主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去聆听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地方,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主旋律,反复播放两三遍后,学生就会哼唱主旋律了。接着,教师以《朝景》的歌词和乐曲情韵为背景,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感受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将音乐美与人声美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三、以音乐情操带动审美情操的培养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故事背景,都表达一定的情感。教师可将音乐背景知识导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音乐创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操。比如说,《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个命途多舛、自强不息、坚强勇敢的音乐人,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华彦钧的故事,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将音乐与作者身处的时代、作者情感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沉思、忧伤、悲愤、追求光明等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文化的导入,深化审美教育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土壤,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可以将文化内容导入到审美教育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思想,在文化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文化的魅力。比如说,《看龙船》讲述的是端午节竞渡龙舟的故事,21世纪的小学生都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但对于竞渡龙舟来说没有太大感受。教师可以先设计电子课件,将竞渡龙舟的视频和图片搬到课堂上,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竞渡龙舟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竞渡龙舟的情景,“龙头扬,龙尾翘,船儿好似浪里蛟”一句中的“扬”、“翘”、“浪里蛟”将生动形象的竞渡龙舟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视野扩宽了,了解到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和人文知识,了解到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化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丰富音乐形象,提升审美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感知、感觉的生物,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自身的感知和感觉。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是声音的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聆听,而耳朵的感觉远没有眼球的视觉冲击来得强烈。这个时候,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应积极将音乐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去深入探究音乐表达的内涵、情感等,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发生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丰富音乐形象最简单常见的方式就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亲自去表演,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美,提升审美能力。举例来说,在《森林狂想曲》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采用故事化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乐曲结束后,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分析故事中每一个动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将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美,感受各个动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力,音乐感知能力也提高了。真实的音乐形象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激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结束语
小学音乐就是在聆听音乐、唱歌中激发音乐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扩宽视野,培养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一节节普通的音乐课变成音乐与审美相溶的美育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审美情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作用 途径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加大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基础教育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促使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获得了进步和发展,小学音乐教师从业者越来越多,音乐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也不断的得到补充和完善,音乐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没有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审美教育功能。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使每个环节转化为审美对象,让孩子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对美的欣赏和陶醉,从而在身心愉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和美的感染[1]。
二 、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美是人类的一种永恒追求,对美的鉴赏和品位的追求是需要培养的。音乐审美教育使孩子通过视觉感知能力接受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孩子在不断聆听美妙音乐的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孩子的审美能力提升后,这些能力会通过迁移扩散到其它领域,比如这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必然导致孩子对功课做到完美、对字体追求美、对人生追求更高的纯净的美的境界,可以看出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一生受用。
2.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
音乐审美教育中能培养孩子在美的幻境中驰骋,想象着海的辽阔、山的雄伟、天空的纯净等,这个过程中正是孩子们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规律中,充分发挥的想象能力,当孩子为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就会迸发无穷的创造性。音乐是想象的艺术,当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勾起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并产生丰富的想象。因此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创造力提供条件[2]。
3.优美的音乐能调节孩子的情感
无论大人孩子,都有心情不畅的时候,排解心理压抑的途径有很多,比如运动、谈心、睡觉等都是有效的方式,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聆听优美的音乐,科学和试验充分证明听舒缓的音乐可以让人平静和暂时忘却烦恼,因此当适合的音乐通过听觉传递到人的大脑后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3]。
三 、提升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途径
1.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小学音乐教师应充分从音乐的教育价值去考虑音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的能力和品味,进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高尚情操,这种良好的品质会影响其一生。因此只有教师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在音乐教育中自觉的改变教育方法,找到培育孩子较强审美力的有效方法。
2.教学活动应适合音乐课程特点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途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音乐艺术课的独特性。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侧重内心感受的教育形式,它的这种特点要求我们教师不能利用大量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也不能进行逻辑的演绎和推理。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同时教师也可以把相关的情感融入作品,借此再度提升学生情感的丰厚度。
3.多途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审美能力。比如可以通过举办唱歌比赛、小歌手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演唱达到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和升华;通过校园广播站播放一些适合孩子的优美歌曲也能达到培养孩子审美情趣的要求;也可以让孩子利用作文或周记对某一首歌的情感写下来借此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且通过老师的查阅能给予孩子一定的引导,这样通过多途径,长时间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音乐知识面增广了,鉴赏音乐的能力自然得以提高。 [4]
四 、结语:
总之,“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音乐教师要侧重于音乐教育过程中的美育作用,认真领会其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作用,并将这一指导思想应用到自己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课堂和课下多种途径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静华.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2] 王姝蓉. 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天津音乐学院 2012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小学生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几个入手点。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时,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小学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培养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五、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篇4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由感官上所还来的快乐,进而使精神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提升自我修养,音乐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对音乐的兴趣和喜爱,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及审美能力,也是一种与审美教育,是渗透于人的心灵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能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主要表现在没有把音乐这门课程真正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情感和审美能力的课程。而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着重强调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这是音乐课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还是音乐知识的教学。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完全无法达到审美教学的要求。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片面地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再说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这种长时间的被动状态注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当然也无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及审美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音乐教学中美的音色、美的和声、美的节奏、美的旋律构成美的艺术形象,进而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欣赏等教学活动,将受教育者带进一个真、善、美的艺术殿堂。《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程的根本价值也在于通过聆听、表现音乐和相关的音乐创造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音乐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对此,笔者就当前教学实际浅谈如何做好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期对今后的音乐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关注情境创设、激发审美情趣
处于6~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感知美、表达美的能力尚待开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十分重要。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激发小学生审美情趣的方法有很多,而笔者认为,语言与音乐穿插结合的方式最为有效。具体来讲,就是要善于创设美好的音乐情境,以语言故事穿插的形式帮助小学生聆听乐曲、感知乐曲。在课堂引入阶段,任课教师应当坚持以音乐引导为主,语言讲解为辅。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音乐课堂上,应当坚持音乐贯穿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自我体会和自我感知。每一个人对于乐曲的理解和情感发散不尽相同,所以,不论在音乐教学还是在音乐鉴赏中,都应坚持以乐曲贯穿、以节奏律动、以语言配合的方式,通过音乐情境的创设帮助小学生提高情感的自我感悟能力和美的自我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故事的穿插也十分重要。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作品的题材广泛,其中所蕴涵的文学内涵也十分丰富,因此,任课教师应当及时地把握音乐内容,寻找相关的文学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地体会乐曲中的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又提升了学生自身对“美”的理解,进一步激发了审美的情趣。
二、重视个性发展,拓展审美空间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领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应当从班级整体看到学生的共性,又应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尽量在教学中使每一名学生的音乐潜能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是一个挖掘潜能、普及美感的地方,但学生的音乐天赋不同,对于美的感知亦不相同,音乐天赋较高的学生,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和挖掘,尽量为其提供促进长远发展的契机,但对于天赋较低的学生,教师也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美学教育为主,通过带领其参与音乐活动,接受音乐教育获取美的熏陶,以美怡心、以美导行,促进其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小学音乐教学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隐性的德育教育过程,只有把握个性,才能真正做好审美教育。
在全面地了解了每一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天赋之后,任课教师可以进一步地拓展审美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小学阶段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小,应当把握住这一有利条件,尽快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拓展。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各种音乐兴趣活动,如合唱队、乐器小组,为有音乐天赋同时又爱好音乐学习的学生提供渠道和帮助,进一步拓展其音乐审美的空间。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师既应是园丁,又应是伯乐,既要全面地把握学生整体的音乐审美教育,又要挖掘个体学生的音乐天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只有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实际出发,制订可行的教学培养计划,运用多样的教学培养模式,全面把握,具体落实,抓住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才能真正发挥小学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学生通过音乐感知世界的真、善、美,真正做到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张禹.浅论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与培养时代意识[J].才智,2011(6).
[2]刘娅.浅谈音乐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1(6).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 审美教育 探索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如何发挥它的这一作用?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笔者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发生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3、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4、培养学生的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5、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6、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篇7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艺术
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众多文化中的一种,其艺术特性以及审美教学的目标致使音乐在审美教学中具有了表现性、实践性、情感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在新课标改革方案的带领下,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学音乐教师们改变了传统的唱歌型、知识型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逐渐向着审美型转变。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学生的视觉和感觉器官,具有自己独到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音乐课是一门综合了艺术与哲学为一体的课程,学生在感受美妙的音乐旋律的同时还能使心灵得到净化,为此,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穿插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室应该研究的重点。
1 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想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就要为其设置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促进老师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显著。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感官逐渐形成的初级阶段,其心理特征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们能够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特点,为其创设一个合适的审美情景,以保证学生能够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下感悟音乐,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良好的音乐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激发审美意识,心境的培养是审美教学的关键点,只有耳濡目染,才能将注意力集中起来。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展开音乐教学的良好开端,并在每一阶段的音乐教学中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例如,它可以用于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可以放在课堂的开端和末尾,起到相互呼应的作用。优美的教学氛围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对于审美效应的产生也将效果显著。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保证一堂课程顺利展开的关键,如何对课堂内容进行巧妙的构思,精彩的铺垫,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审美感而言都意义重大。这中间需要有音乐游戏的穿插,小学生思维灵活、活泼好动,对学生口味的迎合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团结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学习,从而对美学教育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对课堂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能够使学生的高尚情操得到发展。轻松的学习过程,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被迫学习到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对于儿童来说是领悟学习真谛的关键。有趣的事情往往很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这与儿童的心理特征有着很大的关系,对音乐的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运用各类教学形式和模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例如,在学习《动物狂欢节》时,老师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将课文描述的内容描述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让奇妙的森林、可爱的动物们的形象都一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的朗诵以及富有情趣的语言使得学生们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很快,学生们就能积极的参与到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审美活动中去了。
3 对学习过程予以优化
审美存在于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堂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审美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大多数情况下的音乐知识教学与审美教育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因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音乐,但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却毫无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喜欢流行歌曲,对于音乐教材上的内容也并无好感,这就需要老师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重复式的训练,变成生动活泼的音乐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课程的欢乐。例如在教学生《歌声与微笑》这首歌时,老师可以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边唱边表演的形式来教学,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加深对这首歌曲的印象,一举多得,课堂效率将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是对音乐本身丰富性的体现,也是对教学意境的表达。音乐中贯穿审美,在审美中了解艺术,正是音乐课程开展的主要目标。
4 小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加善于表达感情。音乐课是一门综合了艺术与哲学为一体的课程,学生在感受美妙的音乐旋律的同时还能使心灵得到净化,为此,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穿插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室应该研究的重点。从学生的气质、形象、感情等多个方面展开教学,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对其心灵进行净化,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彪.让音符润泽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教师,2012,(9):157-158.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音乐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
音乐课堂中已不再只是一架琴、一台录音机、一只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模样,电脑、CD、VCD、投影仪乃至现在更加先进的电子白板等相继进入课堂。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手法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通过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相结合,让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由抽象走向形象,由枯燥变得有趣。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应用多媒体技术,从而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拓宽视野, 激发学生思维。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25,它涉及乐器欣赏、歌曲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各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丝竹乐和吹打乐等 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光盘。 通过观看教学光盘,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 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2、以美唤美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一理念立足于我们国数千年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利用多媒体的以美唤美,可以创设与音乐所表达的主题相匹配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促进德育、美育的协调发展
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歌唱的学习、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分解及整合,也让学生体会了歌曲深层次的含义,领略了人物内心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及道德标准。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多媒体技术的再现情境,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同悲同喜,真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4、直观生动
多媒体的直观生动改善了过去音乐教学中,音像资料要通过磁带和人手弹奏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常常可以达到“零距离”地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效果。 因为条件限制,我们无法亲临各种大型晚会的现场,但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享受高品质的音乐以及视频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 如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中盲人男高音歌唱家波切利的 《今夜无人入睡》,美轮美奂,老师无法模仿,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让学生欣赏到这样的视频。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需要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教学中的主次关系
首先,多媒体的教学只是辅助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发展,不能为了多媒体教学,而放弃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要正确的处理教学中的主次关系,使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领域里全面发挥它的潜在功能。其次,多媒体的教学必须要与课堂教学规律及教学内容的特点相适应,运用中不能太过牵强,要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才能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审美和表现等能力。最后,多媒体运用使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相对固定在教学课件上,容易造成教学过程程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进度和生成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师生互动得到充分的体现。
2、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意识和水平
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外,还要提高使用多媒体的能力和水平,认清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地位,抛弃对多媒体作用的夸大认识,明确多媒体技术过于器械性,并无法取代教师的教学。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对编排的内容必须有精心的设计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效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音乐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性
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良好氛围,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 而且还能以趣激思, 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 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 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 《蜗牛与黄鹂鸟》 是一首常见的歌曲, 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根据这首歌的这一特点, 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 以新奇为主, 通过请学生讲述 《蜗牛与黄鹂鸟》 的故事导入, 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这一实践证明, 教师因势利导, 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 能激发学生兴趣, 很好地调动参与意识, 使学生“乐学”, 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结语
智慧源于实践,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但是,课堂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使用,必须依据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譬如:当学生缺乏学习新知识必须的知识经验时,才需实践活动以便积累经验,否则成课堂作秀,弄巧成拙。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于我们课堂教学,只有不断尝试、探索、总结、反思才会有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媛媛. 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5:36.
[2]谢剑芬. 谈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03:130-131+140.
[3]李智. 论多媒体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大学,2009.
篇9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问题 策略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笔者在对当前初中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回顾时,发现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因此,我们只有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价值,提高我们的音乐教育质量。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改实施以来,音乐教育又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本人还是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
尽管新课改搞得红红火火,但从现实的音乐教育来看,部分领导和老师以及学生个人都对音乐教育存在着偏见。因此,音乐教育仍然摆脱不掉在学校里的副科地位,老师们在教育观念上对音乐教育认识也不是很到位,引不起足够的重视,教学中因循守旧,不愿变革,这些教育观念都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教学方法问题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音乐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走近音乐,并养成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活动的习惯,促进学生终身音乐学习。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教学方法则起着关键作用。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很多音乐老师仍沿用传统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第二,音乐老师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上把握不好度,不能充分发挥出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作用。
3.满足不了学生兴趣需求问题
当前教材中的很多音乐作品,虽然大多数都是一些中外经典作品,但是这些作品很难满足这些90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需求,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教学满足不了学生了兴趣需求,自然学生在音乐课中也就很难得到快乐和音乐的享受。这也成为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改革当前初中音乐教育问题的策略
针对当前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早解决,才能进一步推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几点策略:
1.转变对音乐教学的观念
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必须重新对音乐进行认识,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开展为契机,转变观念,充分体现音乐教育教学在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立足于音乐学科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紧紧围绕学科性质和价值把培养音乐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的态度,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和情趣,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扩大文化视野等作为重要的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式的音乐教育。
2.完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
首先,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音乐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改变我们以前传统教学中单纯地满足于课堂教学的老方法和老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并且鼓励音乐创新,教学中应努力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师的辛苦教学说到底还要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此外,我们还要把握好使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法的“度”。在音乐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材的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势,合理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避免滥用对音乐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3.发挥音乐优势向学生进行美育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发挥音乐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向学生进行美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让学生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此外,我们还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力争让学生们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总之,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发展审美想像,丰富审美情感,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4.开发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兴趣需求
由于当前音乐教材中的很多作品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乐兴趣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有利契机,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删、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调查,了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喜爱程度,将教材中学生不喜欢的一些作品删减,同时对学生们比较喜欢的一些网络上,以及明星新推出的一些流行歌曲,但内容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的一些音乐作品进行开发利用,搬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这样通过有效开发利用音乐资源,将教材与课外音乐资源整合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音乐作为初中阶段学生们的一门必修课程,我们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找出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和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初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聂小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新[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4(B12).
篇10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从感受美的角度出发,围绕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展开,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实践,笔者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审美化途径做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以为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式上升的过程。
一、以直观感知为先导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初级阶段,其特征是作品外部形式“直觉”地引起儿童的“悦目悦耳”的初级审美体验。音乐审美教育首先是以音乐美的形式出现的,是一种直觉的体验。儿童最初体验的是好听与不好听,特别是音乐的节奏、旋律是否悦耳动听。为此,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把儿童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上。一旦音乐的外部表现打动了儿童的心灵,那么直觉的审美需要便从中产生,这是由音乐实践真、善、美的起步。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中必须首先牢牢地把握音乐内容本身的外部表现。
(一)选择最佳的示范形式,引导学生接触音乐。美的音乐外部形象需要有恰当的外部形式来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对音乐外部形象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比如,我们可以经常性地用名家的作品为示范,给学生第一印象,给他们以美的享受。
(二)以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帮助儿童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艺术,但儿童因其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问题,在感知、理解音乐时往往把握不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理论和听觉的训练诉之于直觉,也就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去展示音乐。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我们可以用动物的叫声、火车的汽笛声和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感知。在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时,我们可以用走楼梯、教师的手势等形象化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音高和旋律的走向。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作品美感效应的中级阶段,其特征是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与儿童心灵感悟交融,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审美体验。音乐对儿童的心灵感化、情操陶冶、人格完善等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必须把握这一艺术教育真谛。
(一)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以艺术美和思想性感染儿童,使之得到心灵的震撼。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些音乐作品的艺术造诣很高,诸如一些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艺术歌曲,作品烘托自然的宁静美丽,其静中有动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歌词形象生动、意境丰富细腻,使学生感受情真意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这些能引起学生进入意境,使学生的心灵获得感化。
(二)捕捉儿童现时的审美心理,以不同的标准进行教育和评价。每个儿童在受教育之前,均有自身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及个性,教师对此要充分把握,不能先苛求统一的审美标准,而应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如教学一些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的歌曲时,有的学生唱出的是直观的、对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有的表达出的是小动物的活泼淘气的情感,更有的学生能综合地传达出表面的和内在的、复杂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审美主体对于同一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因势利导,不可强调他们体会到同一情趣。
当学生对歌曲的审美因素获得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这样,把同一音乐艺术与不同的审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进入音乐审美意境。
三、以乐于创造为境界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这是音乐美感效应的高级阶段,其特征是儿童充分发挥审美体验的能动性,对音乐的音外之音、象外之象进行总体把握,以获得“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直观感受,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起来,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主要表现在歌唱、表演等诸方面。具体的做法是:
(一)发掘儿童天生的、天真的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儿童本能地表现和自然地流露,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儿童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将音乐技巧作为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终结点,否则就会把儿童带进音乐教育的死胡同。教学中要展示出一片蓝天让儿童去遨游、去创造。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可先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创造出多种不同的体态动作,让学生在“乱作一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情展现自己的音乐语言,从而使其受到美的陶冶。此间,教师应在组织教学上下功夫,在引导和激励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审美体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 上一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
- 下一篇:自然科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