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等 教育管理 教学方法
一、不同领域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不同分类
对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实际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我国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郭玉敏根据职业学校两类课型,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理论性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两大类。从实践角度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类基本上反映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特点。纪芝信在《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则从时间上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常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方法两大类,其中常用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秦虹曾经尝试从职业教育特点出发,给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下定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教学中所采取的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技术为基础的步骤和手段的综合”。有学者则从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角度,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两大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填鸭式”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杨黎明则直接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现代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现代教学方法主要是指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所特有的教学方法。对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如赵志群从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将行动导向教学 方法分为三大类: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综合能力培养方法和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前两类主要是职业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现代工作岗位培训法”实际上只是职业培训的几种不同形式,还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技能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有学者从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校外实习三个维度进行分类,认为职业技能教学方法体系由课堂教学法、技能训练法和实习训练法三部分组成。还有学者根据职业技术知识获取的途径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即适应课堂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方法、适应生产实习教学需要的方法和适应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方法。从不同的教学类型进行分类,其中既包括一般教学方法,又包括专业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比较全面、完整的一种归类方法。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体系构建虽然作过尝试,但分类标准不统一,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
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在从事教学活动时,在方法上都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都要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方式方法,创造出自己的授课路子和风格。不同的教学特色和授课风格可以并行,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只要是效果好,质量高,就是好方法,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会处理问题,其形成的情况则是参与者,观察者一起卷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并急于得到结果,角色扮演的过程给人的行动提供了生动的实例,具体做法是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背景材料和角色,让同学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再让“演员”发表看法,全班一起讨论,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性总结,深化扮演效果的正效应。如在公关礼议课程中,教师可设置不同角色,不同场合,让学生练习握手,自我介绍,传递名片等礼议,在酒店管理课程中,可设置如下场景,酒店一名顾客退房,服务员清点时发现房间遗失一条毛巾被,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公关人员来演练和处理,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当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对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扰,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现在被引入职业教育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
(三)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主张课堂以学生小组为中心,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探究式学习氛围。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组装维修时,可由教师先进行组装操作示范,并可结合录像,课件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操作的全过程,然后让学生在观看完演示后开始动手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最后教师对操作步骤进行复述,特别提醒容易出错的步骤和环节,总结要点。
(四)校企协作教学法
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系统一直在倡导校导协作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也是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校企协作是教学方法由简单的理论传授到实际应用一种转变,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企业需要什么人,你就培养什么人,这样的话,学生学习也就有了目标,学习性也就越高,同样,企业也就能大大缩短学生进入社会的实习期,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三、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滞后性。作为职业教育核心领域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研究长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应该看到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是带有根本性的一项工作,没有教学方法的相应变革,职业教育的改革就成为空中楼阁。改革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尤其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迅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形势下,大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二)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变异性。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普通教育教学方法的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中专长期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体现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内容深奥苦涩,强调知识的传授与灌输,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偏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一直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以能考出好成绩为最终目标,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实践应用的传统性。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是没有完全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传统教学方法只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对学生的发展,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煞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教育注入的结果。“填鸭式、满堂灌”常而易见,教师总以多讲而尽到一位教师的责任,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底,忽视了师生的双边交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四)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紧迫性。改革职教的教学方法,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需,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使教学方法的改革能跟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并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继续不断深化,已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首先是理论研究的需要,教学方法是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其次是实践应用的呼唤,目前沿用高教普教和传统教育的方法模式很普遍,渴望发现和应用有职业教育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其三是比较中的差距,从与其它教育和与世界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较来看,高教、普教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较领先。其四是社会的要求,社会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高质量、高效益,要求职业教育能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适用型学生。
四、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技术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一体化”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线,采用课题、模块的方式组织实施教学,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在实训中心(或专业教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实训中心以先进的生产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先进性。实训中心营造的职业氛围,更有利于达到学生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
教学、实践、服务一体化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如在进行“数控技术”教学时,充分利用数控实验室、数控实训中心等的先进设备,合理组织教学,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在数控实训中,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总之,职业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是无止境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能力,在发挥教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又要调动学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理论学习又要倡导动手实践,只要我们不断地更新思想,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就一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秦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本质与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10):52-53.
[2]罗冰雁.浅谈美国社区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8): 16.
[3]郑俊乾.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4]吕永贵,高雨吉.职业教育现代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0(22): 4-5.
[5]王丽华.高职院校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10).
篇2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 职业教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36-02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业教育中的应用起源于德国,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被誉为德国职业教育的锐利工具,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对提高任职教育院校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
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条件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独立、自主地设计学习内容并完成学习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具有以下4个转变,即由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由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向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教学转变,由学生单一的学习向脑、心、手并用转变,由知识为本位向能力为本位转变。
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多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遵循“为行动而学习”的原则,由行动构成学习的起始点,其流程如下: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循环。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
(1)行动导向教学采用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传统的教学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导向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2)行动导向教学方式灵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活动能力为中心任务。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提供学习思路、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学内容,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学习的知识与他们将来的职业活动有直接联系,因此对学生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
1.3 行动导向教学的实施条件
(1)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组织和应变能力。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量很大,需要准备各种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监督、指导、引导的作用,要具备良好的参与技术、思维技术和评价技术。
(2)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场所应是理实一体化场所。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学场所的要求很高,教学场所应能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学场所面积要大,能够容纳一个班级学生的分组学习。
2 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被广泛使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以下三种。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它以项目带动教学。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为: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系列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生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通过小组和大班讨论,学习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为:第一阶段――介绍案例,提出问题;第二阶段――分析案例,通过小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经过大班辩论做出决策;第三阶段――围绕选定的解决方案,交换意见,根据具体的资源条件制定行动计划,并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和评判,为实施行动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预案。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通过“学”和“做”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过程为:第一阶段――提出任务,教师首先给学生讲述清楚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实施任务,学生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并尝试协作学习,分组完成任务;第三阶段――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展示、交流该组任务完成情况;第四阶段――巩固拓展,教师点拨,巩固拓展知识与技能;第五阶段――总结评价,学生反思问题解决过程,学生自我点评和小组相互点评,最后教师点评完成的工作任务成果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整个过程。
3 结语
对于传统职业教育教学而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脱节状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行动导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为目标,遵循“实践在前、理论在后;行动在前,知识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先在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或项目、任务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因此通过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掌握相应的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故士官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应在行动导向教学方面做些研究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提高学生岗位任职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27-03
一、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师。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随机抽样调查。问题答案为单选题和不定项选择题。发放问卷65份,回收有效问卷63份。
调查目的:了解职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应用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寻求对策。
二、调查内容与结果
(一)接受调查的教师常用教学方法的来源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选择“来自大学学习的”为5.8%,认为是“上班后的培训学来的”为22.3%,选择“向本专业老教师学来的”为21.4%,认为“主要是自己从学习生涯中领悟的”为30.1%,选择“自己主动从一些教学法的书籍中学习的”为20.4%。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自己从学习生涯中领悟的”为30.1%,占比最高,这说明教师个人的学习经历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选择“上班后的培训学来的”为22.3%,说明教师继续教育非常重要,入职之后的学习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非常重要。选择“自己主动从一些教学法的书籍中学习”的为20.4%,这说明教师的自我学习也很重要。总之,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来源主要靠教师自觉学习和后期培训。
(二)接受调查的教师对授课课程类型的认识
从技能训练的角度来说,职业学校专业课程都要求有各种层次的能力训练。但对很多教师来说,通常把课程分为纯技能训练课程、理论课程和既有理论又要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这种分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应的教学方法。为方便调查,我们把教师自己教授的专业课程分为五类:理论课程、理论偏多的课程、理论与技能训练内容相当的课程、技能训练偏多的课程、技能训练课程。调查表明,技能训练偏多的课程占总数的34.8%,技能训练课程占33.3%,理论与技能训练内容相当的课程占10.7%,理论偏多的课程占16.7%,理论课程占4.5%。被调查教师教授纯粹的技能训练课程和技能训练偏多的课程在调查中约占三分之二,说明这些教师认为,对自己教授的大多数课程需要技能训练。当然也意味着,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当以技能训练为主。
(三)接受调查的教师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关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两者是否应该有不同之处,被调查教师中认为“二者差异很大”的为32.3%,“认为差异较大”的为48.4%,“认为差异不大”的为14.5%,“认为无差异”的为1.6%,表示“二者不太清楚存在差异”的为3.2%。此项调查结果说明,教师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教学和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能主动使用一些不同于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运用非传统讲授式的课时占比情况是:“比较少”的为21.6%,“三分之一左右”的为46.7%,“二分之一左右”的为21.7%,“三分之二以上”的为10.0%。结果表明,虽然多数教师都认识到自己教授的课程需要不同于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方法,但是传统讲授式的课堂依然有较大的市场。教师施教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并不都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当一部分是由教师个人主观意愿和教学习惯决定的,对于新方法缺乏一定的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管理措施,鼓励教师创新使用教学方法,使用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接受调查的教师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情况
学者胡迎春主编《职业教育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共列举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微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头脑风暴法、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18种教学法。[1]本问卷以此为参考,结合专业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定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11种教学方法作为问卷调查内容,对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现将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讲授法(25.3%)、演示法(16.3%)、任务驱动教学法(11.8%)。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20.7%)、小组合作法(12.9%)、项目教学法(12.1%)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12.1%),排在末位的讲授法(2.6%)占比最低。除了上述最常用的的三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对模拟教学法(37.8%)、角色扮演法(14.8%)、小组合作法(11.1%)和项目教学法(11.1%)等比较感兴趣,打算在以后教学中多运用。认为课程本身要求使用的排在前三位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19.9%)、项目教学法(16.7%)、演示法(14.7%)。教师使用“很熟练”的,排在前三位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21.3%)、项目教学法(15.0%)、演示法(14.2%);使用“熟练”的前三种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15.9%)、讲授法(12.2%)和任务驱动教学法(12.2%);使用“比较熟练”的前三种教学方法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法(13.4%)、讲授法(12.2%)和项目教学法(12.2%);使用“不太熟练”的前三种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23.6%)、任务驱动教学法(16.7%)、模拟教学法(13.9%);使用“不熟练”的排在前三位的教学方法是角色扮演法(27.4%)、模拟教学法(15.1%)、项目教学法(13.7%)。专业教学中,教师们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排在前三位的是讲授法(21.7%)、演示法(17.1%)、任务驱动教学法(12.4%)。关于开放性问题“你在实际教学中还运用了除上述以外的哪些教学方法”的回答,都是空白。
在上述结果中,讲授法多次出现,这说明即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讲授法还是居主要地位,讲授法是职校教学的主要方法。被调查教师同时也认为,讲授法并不是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效果最好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的排在前四位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项目教学法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排在末位的是讲授法。自己认为教学效果最不好的教学方法却成为被调查的教师的首选。调查还表明,接受调查的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并不是从追求教学效果出发,而是从便于自己运用角度考虑。对于开放性问题的空白回答,说明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多是搬用现成的教法,鲜有教师个人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没有关注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论著,对学者胡迎春主编《职业教育教学法》所提及的18种职业教育教学法不了解,在教学中也没有尝试运用调查中没有提及的7种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和研究关注较少,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多数凭个人经验。
(五)接受调查的教师习惯运用自己常用的教学法的主要原因
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认为是“简单方便,自己较熟”的为11.3%;认为是“其他教师都在用”的为1.9%;认为“该门课程实际需要”的为30.5%;认为“学生喜欢”的为6.7%;选择“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的为20.0%;选择“教学效果较好”的24.8%;选择“学校其他条件决定的”为4.8%。从此项调查数据来看,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该门课程实际需要”、“教学效果较好”、“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等三方面原因居前三位,总占比75.3%,是主流。“学生喜欢”仅为6.7%,凸显课堂教学的主体依然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选用以教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从学生角度出发。选择从课程实际需要出发的比例较高,占30.5%,说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能够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需从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但是很少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来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未能在课程需要、学生接受能力、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之间做到很好的平衡,没有进行真实的学情调查,教学方法的选用很少考虑学生的情况。从侧面说明,职校专业课教学的满堂灌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对于“您可能认为您教授的课程还有更好的教学方法,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无法实现的主要原因”一项,接受调查的教师选择“硬件条件不够,如电脑等不够用”的为17.7%;选择“专业用的设备不够用”的为32.9%;选择“场地不够用”的为10.6%;选择“教师人手不够”的为5.9%;认为“教师的专业技能跟不上”的为23.5%;认为“教师的教学思想跟不上”的为9.4%。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一定的场地和专业设备,这说明更好的教学法还需要一定的专业硬件设备为后盾,在推广好的教学方法时,除了要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外,还要从硬件方面保障新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在强调外因的同时,也有部分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专业技能跟不上,说明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有着较大的关联,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总结及建议
篇4
关键字: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 课程教学 改进策略
一、 高职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的特点和培养目标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以数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关联内容庞杂,涉及知识面特别广,但各章节之间关联性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密切,系统性比较差。本科程关联到有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施工工艺等等,内容繁杂,且各种材料和施工工艺各成体系,相互之间联系不大,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规律可循,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此外,该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概念多,逻辑性差。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教育在制定课程时要考虑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根据岗位设定专业,尽可能的满足市场需求。《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材料和施工技巧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行业中常用标准和检测方法,进而提高该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高职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出台多种政策,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全面响应国家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在课程的制定、教学活动等都没有将职业教育的特点明显的体现出来,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不感兴趣。
由于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这门课程具有内容系统性较差、内容繁杂、实践性比较强、概念多、逻辑性差等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章可循,进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对该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课程的预期目标。
2.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没有针对高职的统一的课程标准
近年来,我国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行业发展迅速,该课程的教学远跟不上其步伐,教材中没有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实验方法以及新设备的相关介绍。因此,学生学到的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知识,这就造成了跟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此外,高职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材是对本科的教学内容作了局部删减,降低了对学生掌握程度的要求,采用的还是本科教学大纲,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以实践操作为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就有悖于职业教育的初衷。
3.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相对落后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讲授为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的来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在课堂上的实际操作还是比较少,没有真正的做到"教、学"和"做"相结合。此外,在本课程缺少视频资料、实物模型等先进的教学资源,缺少实训场地,更缺少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企业。
三、高职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教学的改进策略
1. 结合生活和工作中的实例,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与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课程相关练练的实例,在课堂上穿插这些实例,让学生明白现在降到的这些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要用到的,吸引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在讲解某些材料时,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如在讲解石灰时,可以借助于谦的《石灰吟》,引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鼓泡、开裂现象,给学生讲解石灰的熟化原理,最后再将在石灰的硬化通过在石灰中添加砂等材料的现象给学生解释清楚,这样很轻松的就将石灰的相关知识讲解完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完善课程体系,制定统一的有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标准和培养方案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制定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高职教育课程中,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改善实践课程的从属地位,使实践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以提升其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响应和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针。
3.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只使用讲授法、问答法等单一的教学方法,可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利用实际工程案例,由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和设计,然学生参与到整个过程中,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就不只是学生的身份,而是设计者、管理者的身份,与到不会的地方,学生就会自己搜集资料或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使学生参与度更高、印象更深刻。这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实践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此外,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进行相关演示,尽可能的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到教学活动中。
4. 增加校企合作
增加校企合作力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有机会参与到工作领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让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工作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 结语
为了才能响应国家职业教育的方针和政策,高职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课程的教学,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复合人才,才能推动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洁梅. 建筑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教学探讨 [其它论文] -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03)
[2] 安素琴. 建筑装饰材料 [M]. 2006.
[3] 郭谦. 室内装饰材料与施工 [M]. 2006.
[4] 郭东兴,张嘉琳. 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M]. 2005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 作用 基本要求 方法
一 重视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要求中职教育要又好又快发展。目前,我们处于中国职业教育空前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招生数量7年内从400万人增加到810万人。今年国家又提出完成招生860万人的历史性任务,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部周济部长的报告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要从强调规模发展转入既要规模更要抓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 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以服务为中心,以需求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种人才具有三个要素:必要的理论和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试问,没有高质量的实验教学,能完成这种人才结构的培养吗?
3中职校实验教学的现状急待改进
随着中职教育形势的好转,各个中职学校办学规模都有所扩大和增加了新的专业新专业,教育资源不足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师资、管理和实验教学条件三个方面。长期以来,大家抓教学秩序,抓教学常规管理,抓教学质量控制,重点都在运转和理论课教学上,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特别是在近几年大量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实验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部分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了调研,反映出以下问题:1教师准备不充分,实验目的不明确;2缺乏必须的板书,导致学生学习的盲目;3课堂掌控差,课堂秩序混乱,存在安全隐患;4带教师资不足,任课教师与协带教师分工不明确;5实验设施较差,条件不够。一些新教师对实验课的基本要求都不了解,怎么谈得上实验课教学的质量呢?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有上述客观因素,但也与部分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实验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观上不重视不学习钻研有关。
二 实验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它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它通过独特有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就有一技之长,就能实用顶岗,从事专业工作。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和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桥梁,是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具有以下作用:
1 验证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2 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 掌握医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技术
4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严肃的工作态度,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
5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三 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
教学就其目的而言可分为二大类,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按时间分为前期教学(在校学习)和后期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实验教学包括:实验课、实训课、电教课、见习课、参观和讨论课。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 组织实验教学
1 对教师的要求:应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贯穿于三个方面
实验课前充分准备
实验课前应熟悉实验内容,把握重点、难点、检查并熟悉所用仪器、设备的操作与应用;布置学生预习实验并提出要求,协助实验室做好实验资料、用品等教学条件的准备;进行实验设计,撰写实验课教案,展示2-3份教案。电教、见习、参观、讨论课,要与有关单位或科室做好联系和安排,做好病人或病例资料准备。
实验课中要加强控制和指导
控制:坚持考勤,维护课堂秩序,良好的导入。自始至终保证安全和环保。
指导: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及要求等给学生做简要说明,对应注意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提醒;适时演示或示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耐心及时地解答学生的提问和出现的疑难问题,做到对每位学生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
注意:1 足够的实验条件2 足够的带教师资3 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看够、想够、问够、说够、做够。4 培训学生骨干:可在实验前进行师教生,生教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实验后认真总结、评价和考核
每次实验活动后都应该认真分析和总结亦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对实验结果要有评价、考核和成绩评定。成绩评定应含态度、操作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要做到四有:实验指导、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修改与点评、实验考核。
2 对学生的要求:
课前认真预习准备
按教师的布置,学生应根据实验内容与要求,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认真阅读和熟悉实验内容,了解实验步骤,以便在实验时能较快地进入实验状态,避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认真做好实验着装和用品准备。
积极参与实验过程
学生必须按教学计划规定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中要人人动手,勇于实践,独立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或与同学讨论,但必须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应做到规范、准确、清楚、及时。实训课必须人人达标。
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束后,要针对整个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体会与收获。实验报告写作要求文字叙述精练、通顺、层次分明、合乎逻辑、对相关专业问题进行有益探讨。电教、见习、参观等课也应写出心得体会或相应的作业。
(二)实验教学项目:教师应课前以板书形式向学生展示。
1 实验内容
2实验目的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5实验方法:根据实验内容要求进行。
6实验条件:说明具体的仪器、设备、物品等等。
7实验要求
8注意事项
(三)实验教学方法
1 教学实验的分类
根据作用可将实验分为三类:
验证性实验:是强调演示和证明学科内容的活动,是一个传递接受或刺激反应的过程。通常采用“告诉-验证-深化理解”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基础教学最常用。
探究性实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通过探究学习学科知识并亲自实践的途径。通过实验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分为引导探究和开放探究两种模式。前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提出 假说,引导学生朝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程序,预测可能的结果。学生进行实验,并获得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提出新问题来检验已得出的结论,有时还需要进一步做实验。后者一般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说,学生设计教师给予指导实验程序并实施实验方案,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将其应用于新的情景加以检验。探究性实验有利于理解科学过程和培养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训性实验:主要是传授学科基本操作,技能技巧。通常采用“演示-模仿-练习-达标”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会做。专业课教学最常用。
2 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从客观上讲主要有三类:
(1)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方法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问题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2)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含电教、多媒体等),使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实验法、练习法等配合使用。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医院及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对象的观察、研究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3)以实际训练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类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实验和实习等方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技巧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实践活动。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对象和要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可将演示、讲授、谈话、讨论、练习、实验等方法穿插配合使用。
四 加强实验教学的建议
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既与教师有关,更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现状,建议进一步抓好以下工作:
1 转变思想,从根本上改变旧有教育教学观。
学校应深入研究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市场,研究用人单位,不断更新观念,打破学校现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全面评价现有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条件、教学管理效能等,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要改变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建立有效的考查制度,把实验课成绩提升到与理论成绩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适应时展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卫技人才。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实验室的环境、布局、设备、利用和管理,通常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场所,要想上好实验课就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要加大经费投入,作到布局结构合理实用,环境安全环保。教学手段要完善,常规教具和物品如;模型、挂图、光蝶、器皿、器械、试剂等种类要齐全,数量要充足。仪器设备要实用,要注意更新,要尽可能地引入现代教学设备。实验室管理要科学、规范、到位。实验采购程序应改进,作到及时、合理、实用,减少浪费。
3 加强师资和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和充足的实验人员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要有足够的教师和带教人员,使学生实验分组合理,人人获得学习和操作机会。新上课教师(含毕业生,医院兼课人员,招聘教师)应坚持系统规范化培训考核合格教学的程序,毕业生应先进修学习后再走程序。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钻研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作到条件合格,数量合适,人员稳定、分类使用、培训考核、奖惩兑现。
4 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效能
实验室开放主要对学生,其次对社会。对学生开放有以下好处:
让学生参与实验前准备增强对实验全过程的了解
加强对学生的场景熏陶
使学生操作更加熟练和完善
帮助实验实训未达标学生达标
对社会开放,可提高实验室使用率,扩大社会影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回收部分经费,用于实验室再建设。
5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深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6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内涵及其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的功效,创新性地提出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策略。
1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内涵
21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博士首次提出胜任力(com-petency)概念,进而构建胜任力模型,希望通过对工作中表现优秀与一般的员工的具体行为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能够真正区分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
胜任力模型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包括3个要素:胜任力名称、胜任力定义(定义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技能、行为、知识、自我概念、人格特质等,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胜任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冰山模型(iceberg competency model)和洋葱模型( onion competency model )。图1左边为冰山模型,各种胜任力特征被描述为水中飘浮的冰山水上部分代表表层特征,如知识、技能、行为和经验等;水下部分代表深层特征,如自我概念、特质和内驱力,这些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图1右边为胜任力模型的洋葱图,最外层的是知识、技能等表像性的东西,属最容易发展的部分;最里层是动机、特质、价值观等内隐性核心人格,相对稳定,不容易变化。
2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优势
发展性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发展的形成性职业教育体系。该教育方法主张在宽松的环境中(不以评价结果作为奖惩依据)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和人生价值。在教育方向上,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应立足现在、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仅注重学生的现实学业表现,更重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重在使学生职业素质“增值”。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要对学生的过去、现在作全面了解,根据学生过去基础、现实表现,预测学生毕业后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目标所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职业素质发展目标,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努力达到职业发展目标。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起相应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基础进行职业教育,满足未来在农村就业或创业对学生胜任力的要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得学生仅能适应一般性工作,而工作拓展与创新能力却不足。胜任力在知识与技能考察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自我概念、特质、动机等方面的考察与培养。知识和技能容易改变,而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往往难以改变。知识和技能只是对高职学生工作技能的表面要求,但它不能把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别开来。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才是区分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的关键因素。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更注重对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内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因而培养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预期目标。
应用胜任力模型进行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找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当前胜任力与新农村建设事业所需胜任力之间的差距,从而确定个性化的教育内容与方案,注重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特质的教育开发,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职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
3建立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职业教育创新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育基于能力开发的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对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实际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创造力发挥,满足学生自我职业发展需要,实现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和农业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目标的协同,变命令为沟通、变控制为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要将“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地融人农业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造基于能力开发的校园文化。教师要善于利用职业远景规划培养学生个人职业能力,用通过不断努力可以实现的远景规划激励学生,向学生展示新农村建设美景,激发他们的自我期望,充分挖掘潜能,不断自我完善,取得未来职业发展成功。这种校园文化要求,培育具有激励性的成长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优秀农业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未来职业发展条件与机会。基于能力开发强调的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模拟聘用、农业职业技能比赛奖励机制、农业职业发展新理念、素质拓展等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源动力与能力表现,提高他们发展性职业教育需求与动力。
3. 2优化基于胜任力教育机制,创新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职业技术人才必须有较强的农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必须优化农业职业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模式,由理论主导向创新能力主导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特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 2.1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主要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胜任力要素上的现实水平与毕业后要从事的农业事业发展特定工作职位胜任力高绩效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来确定。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胜任力的分类分层的剖析后,参照职位胜任力模型,比较容易发现差距,从而确定教育教学内容。
3. 2. 2改革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于必须教会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废除传统的“注人式”教学方法,重视职业实践教学,提倡运用启发、诱导、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胜任力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很多,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团队协作、现场观摩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究、行为示范等。因为胜任力的职业教育强调胜任力模型冰山结构图中水下深层的胜任力特质,如动机、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所以更常用的教育教学方法是行为示范、角色扮演等。通过不同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交叉运用,可以切实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3. 3创新基于胜任力的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成效教育评估是完整的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职业教育教学成效的评价和总结,也能够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重要信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评估部门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农业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并据此判断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估应贯穿于整个过程,并且坚持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相结合的原则。可运用donald教授提出的“柯氏模式”进行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评估。根据该理论,农业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教育效果可从通过评估学生的反应、知识、行为、教育效果等方面反映出来。
篇7
[摘要]本文从目前高职教学的特点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入手,通过对物流法律法规这门课程必要性进行分析,简单阐述了对于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并提出了对该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方法,强调课程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法律法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178-02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职教学特点及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必要性分析
根据教育部2011年12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导向性和教学要求的必需够用性。二是高职教学的课程结构针对性要强、能培养高等实用性人才。这就需要在进行内容选取时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就业需要去有的放矢的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三是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重点强调实践性,这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同时要把学业与就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四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具有灵活性,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最大限度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和谐发展,实现专业、就业的贯通。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可不同,以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况。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物流行业要良性发展也要遵循相应的行为准则。从事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物流专业知识,也要熟练掌握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因为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熟练运用运作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利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物流法既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也是广大从业者完成岗位职责必须了解与掌握的职业必修课。完善的物流法体系使物流业运作流畅,而对物流法的掌握则会大大提高具体物流活动的安全性,规避风险,提高效率,从而有利于微观主体利益的实现。物流法律法规是一门具体介绍物流活动各个环节相关法律法规的课程,它既包含法律基础理论,又有实际应用能力,是学生从事现代物流业务操作活动必备的知识,对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应用是学生必修的技能。其作用是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现代物流业务所遵循的常用法律法规有基本的认识,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运用法律武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21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课程设计理念应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物流法律法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基础课,综合性、实践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物流运作中的基本法律法规,具备查找、解释和运用物流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并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与基本规则、依法参与物流活动的工作能力,对具体的物流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具有判断分析能力,强化法制意识,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习惯,达到国家职业资格助理物流师标准的相关要求。
22分析教学对象,了解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因而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很有必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偏低,起点不一,差别较大。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类型主要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等,绝大多数是来自普通高中。这些学生入学起点不同,文化、专业素质不同,甚至生理、心理素质也有差别,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教育难度较大。具体来看,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动机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学习动机不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应该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关注学习动机不明的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23融合“物流”与“法律”两大主题,选定教学内容
物流法律法规是介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法律规范,课程总体设计要融合“物流”与“法律”两大主题,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
由于物流行业的经营和物流活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体系十分庞大,所以课程结构的设计要以现代物流活动中所涉及的常用法律法规为主线。课程内容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并充分考虑了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先进行物流法律法规基础的认知,然后将其工作任务分解为物流市场主体的设立与组织管理、物流运作中合同签订与履行、物流运作业务法律与规则的认知、国际物流运作业务法律与规则的认知、物流活动中保险法规的适用、法律纠纷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承担等几个工作任务,以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现代物流业务运作中常用法律法规与规则。其法律法规内容主要包括:物流法基本理论、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物流采购、运输、仓储法律制度、物流保险法律制度、物流法律制度、国际货物运输。重点放在民事法律行为与、合同法及合同法中保管、储存和运输等。
24灵活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高职教学要紧紧围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思想设计选用教学方法。在课程各项目模块中相关知识与能力训练均围绕项目实施或任务完成而展开,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探索适合高职物流法律法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①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基础,教师在向学生讲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设计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相互辩论,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分组讨论法,老师给出案例作业,分小组讨论完成作业,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形成集体项目成果,相关知识在讨论中得到了强化,专业素养在讨论中得到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小组研讨和协同作业的学习方式,广泛应用启发式教学、竞争式教学,可以较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判断、思考、团队合作能力,最终达到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③模拟法庭教学法,学生在了解案情后分配角色,按照法定的程序来完成整个案件的处理,这是一种在模拟的诉讼环境中熟悉、了解具体的审判过程,直接面对法律实践问题,促进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转化为具有实用性、操作性知识的一种方法。
3结论
物流法律法规课程内容涉及面广、不成体系,该课程性质决定了对教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即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克服传统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各环节及流程知识,具备运用法律解决物流在各岗位发生的纠纷和争议的能力,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在课程教学中要体现 “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自主型、竞争型学习环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潜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理论思考[J].职教通讯,1999(6).
[2]王朝庄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10).
篇8
关键词:聋哑;职业教育;分析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050-02
职业教育是聋哑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聋哑学校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实用型聋哑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当前,聋哑学校职业教育仍与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从我国聋哑教育的实际出发,在职业教育中提高聋哑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是当前我国聋哑学校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国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聋哑学校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并经历了艰难起步、实践探索、逐步规范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我国聋哑学校职业教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职业教育逐步变得全面化,办学模式与专业设置也趋于多样化,职业教育与身心康复得到较好的融合。很大程度上,为聋哑学生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需要创造了有力条件。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进行聋人职业教育需要许多的经费投入,设备的购买、设施的建设这一切都需要钱。经费制肘,经费来源不稳定,教学培训设施、设备严重滞后是制约聋人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2.师资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制约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可外聘的专业人员又无法与聋哑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3.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仍不完善,许多政策执行监督力度不足,让聋人职业教育前景不明朗。
4.聋生就业面狭窄,聋生由于言语、听力障碍,在专业选择上的余地很少,加上当前健全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社会问题,而聋生毕业后却要与他们同台竞技,毕竟聋生有生理缺陷,与他们相比,在社交方面有一定的差距,这只是影响聋生就业的一方面,其主要方面是有些单位和企业在聘用聋生时带有“势利眼”,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聘用残疾人会影响单位或公司的形象与地位,即使有的聋生比普通生更优秀,他们也更愿意选择后者,使得聋生在求职中屡遭壁垒,极大地影响了聋生就业的信心。
这些问题的出现无疑为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更对聋哑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推进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加强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聋哑人群是社会的特殊弱势群体,而教育则是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通过职业教育能促进聋哑人的社会化,增强自信心,并增加就业机会,提升社会地位。因此,聋哑学校职业教育要依据《开发残疾人资源的塔林行动纲领》要求,认识并理解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加强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并创新教学内容,为聋哑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2.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在聋哑学校职业教育中,其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同样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突出聋哑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其教育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该得到科学的优化。因此,聋哑学校职业教育应该优化其教学形式,将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及课外活动教学等有针对性地加以使用,并分清主次做到重点突出。除此之外,优化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受聋哑学生的受教育的特殊性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与共同计划,教师要做好组织与咨询工作。在教学方方法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项目教学法、示范操作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研究法等较为常用的有效方法,以充分培养聋哑学生的社会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习工作。实习是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培养聋哑学生社会能力所必须经历的锻炼过程。做好聋哑学生的实习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聋哑学校要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社会要加设有关福利工厂的实习场地,构建起实习基地网络,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其次,聋哑学校要按照实习教学原则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实际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强化社会适应能力与技能。教师在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应该以聋哑学生的自身特点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科学开展实践教学。学校要开设就业心理指导课,针对有些聋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扯轻怕重、盲目攀比等就业心理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与手段,及时有效地进行疏导,如让聋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社会聋人的生活状态,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形势等等,使聋生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比较合理的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同时,结合聋生的专业与素质,也给聋生就业与创业的方向选择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
4.增加办学投入。聋哑学校教育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且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难度难度更大,所需教育经费更多。因此,聋哑学校需要多渠道地增加办学经费投入。首先,国家要增加主渠道的教育经费投入,将国家下拨的职业教育补助费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残疾人福利基金也要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聋哑学校职业教育。此外,聋哑学校还应积极争取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例如社会力量支持与海外人士捐资助学、有关福利共产的资金支持等。
5.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效益。为了提高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聋哑学校还应该加强管理。一方面,聋哑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人事、财务等部门的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及管理关系,使其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聋哑学校还要加强对学校的内部管理,具体从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从而优化聋哑学校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最大效益。
6.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要及时地了解社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结合各种教育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聋生就业。如:厂校结合,委托培养人才。学校与工厂结合,并根据工厂的需求与委托,培养某专业的人才,使聋生一毕业就可以就业。展示成果,推销人才。学校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作品或成果的方式,并邀请相关的企业与单位来参加,推动企业、单位与聋生的互动,为聋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让企业、单位更好地发现聋生的优点与才能,成功地推销出人才。依靠法规,促进就业。学校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强制”相应的单位、企业接纳聋生等等。
三、结语
残疾人的教育与就业问题,是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迫切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聋哑学校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前景与挑战。我国要加强重视聋哑学校教育工作,重视聋哑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加大对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聋哑学校则应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并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从而培养聋哑学生的社会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职业技术学校 行为导向教学法 适应性 实施要点
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教师,我常常会发现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益不高的现象。传统的学科教学法实在无法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而严重地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改革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职业技术学校必须树立起以“职业活动规律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入与职业教育和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现代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提高教学成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从内部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传统的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弊端
我国目前的职业教学基本上是在传统教学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从职业教学的领导者到职业教学的实施者,原来接受的都是传统教学,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缺陷,是职业教育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主要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差异,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按部就班继承前人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而且传统课堂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地位,直接经验被当作间接经验的附属品而备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
(二)传统的职业学校教学只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忽略了与实际业务的有机结合,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如果仅是注重学生记住结论性内容,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全过程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就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传统的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单一,教学手段陈旧、方式单调,加上职业技术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度强调教师的教,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缺乏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信息反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的适应性
行为导向教学法又称实践导向,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培养职业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深层次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首先,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自由讨论取代原先的死记硬背,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其次,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模拟工厂或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轮岗,在每一工作岗位上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也不一样,需作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
行为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行为导向教学法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较多的实践性教学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在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的理念。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发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索性也会得到有效增强。
(二)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操作性和实践性,必须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其创造性,达到较好掌握理论知识的目的,提高处理实践问题的综合操作能力。
(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基础理论知识薄弱,但富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行为导向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教学中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情境中“扮演角色”,通过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个性风格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学习情景。首先在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以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然后学生在计划阶段一般以小组方式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继而进入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设计和模拟,并作好有关记录,再通过各小组的成果展示来检验学习情况,最后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当然,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接受程度、教学环境及设施的创建等。但是,行为导向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一旦被职业技术学校所接受,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并最终实现提高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目标。
综上所述,行为导向教学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越的教学成效,在职业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青睐。但由于其对实训实验条件、班级人数规模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职业院校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师资状况、教学设施及实训条件等,根据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只要具备了这样的理念,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和丰富行为导向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林红.高职园林工程专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1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篇10
一、学生现状
近年来,由于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使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大部分职高学生入学成绩基本在三百分左右,英语平均成绩只有三十来分,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二、改革思路
以具体的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典型场景组织教学内容,以情景教学为教学形式,以多彩的活动为教学方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手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服务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课的学习。第一模块为基础教学,现以听说部分的“向别人请求帮助,或提供帮助”为话题进行描述。
三、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本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依托,以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通过场景学习和拓展练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进一步将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因此,我认为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建构应立足于六个方面,即:
1.教学目标立足于用。中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应立足于学而有效、学为所用,即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立足英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立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常用词语,掌握“向别人请求帮助,或提供帮助”的相关句式和表达法;能较流利地运用所掌握的英语常用句型和表达法进行交流;并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重难点是学生在学习相关词汇、常用句型和表达法后,可以流利、大胆地进行交流。
2.教学内容立足于选。优化教学内容,着眼核心能力。把教材中重要、关键、经典的内容提炼出来,解决关键问题。通过精简的教学内容构建核心能力,解决主要的教学问题,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3.教学手段立足于动。本课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学尝试、分组讨论、交流解惑、整理总结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模式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获取知识、从学会知识转向会学知识,从知识的堆砌转向能力的提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效益大大提高。
4.教学方法立足于活。通常采用:①自由交谈(Free talk),让学生讲述生活趣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讲英语的胆量;②角色扮演(Role play),让学生扮演角色练习诊所、车站、邮局、餐馆、商店等场景对话;③编讲故事(Tell story),让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编讲故事;④做游戏(Play a game),通过做游戏进行语言技能训练,在玩中学、在赛中学。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游乐、演讲、竞赛、辩论、模拟对话、舞台剧表演以及双语晚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英语运用的能力和技巧。
5.教学过程立足于乐。本课教学通过①做游戏(Play a game),引入新课。学生们酷爱游戏,在课堂上设计适量、恰当的游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②观看视频(watch a video),呈现新知,突出重点。利用学生对社会信息和动态的敏感性,引入合适的话题可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和思考。③角色扮演(Role play),开展活动,突破难点。寓学于乐,英语日、英语角、英语沙龙、生日派对、双语晚会等活动让学生由想学转向乐学,并在活动中自觉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6.教学评价立足于褒。教师要赏识学生,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和特点,宽容学生的不足,以丰富的艺术语言激励学生,建立和谐课堂。本课通过总结并讲评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出现的语言问题给予适当的讲解,并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给出每日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并讲解其内涵,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改革英语考试的方法和手段,以平时的语言积累为主,注重学习任务的完成,如free talk, roleplay、 presentation, speech, team work等,评价形式为口试同笔试结合,过程与结果兼顾。
结束语
要在中职的英语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的需要、市场的需求为动力,就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拓多渠道、多方位的学生课外英语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法律援助的法律帮助
-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