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科学实验报告

篇1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与时俱进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突破。“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模式开始被逐一淘汰,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全国各地英语水平测试情况表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英语教学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仍然存在着费时多、学生负担大、效率较低的状况。

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从沉重的课程负担中走出困境,我校初一、初二分别推出5个班级在当地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活动单导学为”模式的第一轮教学实验,该模式以“活动单”为载体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不断竞争展示,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兄弟学校类似教学实验研究综述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在“预习模块”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在“展示模块”时,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在“反馈模块”上,让教师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学生在展示讨论中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江苏洋思中学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每堂课都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明确。“先学后教”的“教”就是一种“点拨”,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内容很少。每堂课上都能让学生做到“当堂训练”,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

3.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引路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的讲授改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自学、探究、质疑、互动、交流,教师的课堂点拨已不是课堂的主导。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法,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地获得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构建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协作”指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做到友好、平等、支持和帮助。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初一、初二年级各选5个班级试行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上课,开始是几堂课用一次“活动单”逐步过渡到每堂课都用“活动单”,其他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达到下列目的。

a.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和方法,化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b.改革传统的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建立新型的课堂模式,切实解决学生课余负担的问题。

c.检验该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为本市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和实践经验。

3.实验过程

a.活动单的制定与完善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每周三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备课、上课实践实验活动。每次活动有两个议程:第一个议程,对上周活动单使用情况进行研讨并由主备人上研究课,然后集体分析课堂成败得失;第二个议程,以下周上研讨课的老师为主讲,与教研组成员一起讨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拿出下周每一节课活动单的初步方案,提出活动单制作过程中个人所遇到的困难。

b.活动单的班级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使用活动单的班级必须对该班学生进行调位、分组、编号。即依据英语学习水平分别把每班分成6至8个小组,每组6至8人,让学生“餐桌式”面面而坐,尽可能让每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并把每组学生进行编号。这样便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每个组的任何同一个号码的学生展示课堂成果,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对成绩优秀的进行加分奖励,每课都评出“本课之星组”、“最佳活动小组”、“全员参加小组”等等。

c.活动单基本结构

活动单通常分为预习案、学习案和检测案三部分。

预习案要求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组内讨论找到答案,课上或展示在小黑板上、或直接把预习案拿到投影仪上展示,组内代表发言讲解,全组人人参与,教师有时是“裁判员”、有时是“记分员”、有时也是“运动员”。

学习案根据任务型课堂要求分成以下三类。

Pre-task――呈现和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活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While-task――活动单上设计若干个活动构成活动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并根据活动单要求充分做好展示前的准备。活动单的设计力求体现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知识呈现一步,操练一步。

Post-task――让学生不断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相互答疑。

检测案是活动单的第三个部分,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容量准备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书面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地当堂完成,极少数的作业留在课后。

三、实验结论综述

通过一学年的实验,试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水平方面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且课余负担明显底于非实验班级。以初一学年笔试水平测试为例,1至5班实验班级成绩优于6至10班非实验班级,详见下表(因涉及到班级成绩不准排名,班级实际序号已做调整)。

从实验的整体情况看,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验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精心准备活动单

精心制作每一堂课的活动单是教师课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每份活动单必须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活动安排清楚、活动过程简洁,活动单的质量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的课型活动单的设计要有所不同。不仅新授课、复习课要有活动单,就是习题评讲课也可采用活动单形式。从活动单的设计到打印,并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预习,任课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

2.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活动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切忌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教学中要能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英文数字表达时,课堂检测中就有老师设计“拍卖大会”,将学生自己的文具、书籍、身边的一些零食等拿出来进行拍卖,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但这样的设计要做到每堂课都能独特、新颖,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3.适时评价,不断激励

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活动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活动单设计基本流于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班级交流,时间长了,学生会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学习效率往往得不到保证,有时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尤其是组与组之间交流时,容易出现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有的学生会借讨论之名相互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所以课堂适时评价在这样的课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一声“Yes.”、一句“Right.”、或简单的“Good.”显得课堂仍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教师要根据各组的活动情况,不断给每个组记分,这不仅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把他们引进了竞争的“赛场”。

4.转换角色,协调关系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主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向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面对多个小组、众多学生,必须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创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这种课堂的改变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主发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最快捷的方法来引导完成,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交往的需要、言语求知的需要。学生的活动,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失误时,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并及时更正;当学生的活动“冷场”时,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活动单的设计与学生的活动实际操作仍有距离,教师应视课堂要求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只是我们的一个初步尝试,活动单让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少,但给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明显不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英语是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长中.初中英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报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4).

[2]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叶芗美.构建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40).

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实验教学;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科学课是初中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意识,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本质,初步养成关注科学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验,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演示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当前初中科学课程最常见的两种实验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如何就这两种实验模式开展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教学这一问题,仍旧需要持续探讨。

一、当前初中科学实验课存在的问题

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凸显是当前初中科学实验课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实验课上,教师忙碌地为学生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吵做一团,感兴趣就听,不感兴趣就不听,不配合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未有效地参与实验过程,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没有得到良好培养,实验教学失去了根本意义。

二、如何提升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

第一步:设问

问题是推动实验课程的根本动力,没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实验就没有开展的必要。在初中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本质上说,新课程教研改革提倡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型课堂模式,因此在设问环节,教师最好让学生自己思考,引导学生依据提示设计问题。

例如,在八年级《空气与生命》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当设计“空气”一节相关内容的实验活动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看一看课桌椅上的钉子,仔细观察,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提示学生观察钉子,相当于给出大方向,学生稍加思考就会发现暴露在空气中的钉子会生锈,而钉入木头里的部分是不生锈的。教师再给学生10分钟讨论时间,让学生就原因展开交流,头脑风暴中学生可总结出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空气中氧气的原因,也可能是空气中水分的原因,又或许是木头材质的原因。这些原因并没有对错,学生可针对自己所猜测的原因进行探究,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

好的探究问题,对于推动实验课程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所以倡导学生主动提出实验问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促使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享受到解决科学问题的成就感。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说,也不能说得太多。学生始终是探究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实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方便学生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范围内设计实验步骤。

第二步:方案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发现问题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步骤的方案对于优化实验过程、提高实验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正所谓“不打无把握之仗”,有效的方案设计对于指导实验活动具有决定性意义。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没有关注到方案对学生实验的重要意义,导致实验活动的无序性,耽误教学进度。

实验方案的设计,应详细考虑本次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所需要搜集的材料、实验步骤、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验安全等问题。在探究“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设计严谨细致的实验方案:本次探究主要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猜想铁钉在拥有水和氧气的情况下会不会生锈,实验需要准备三个玻璃瓶、三枚铁钉、纯净水、植物油等器材,分别在三个玻璃瓶内放入水和铁钉、干燥剂和铁钉、植物油和铁钉,观察10天之后撰写实验报告。

在“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实验方案设计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时间问题,本次实验反应时间较长,因此要提前几天准备。在玻璃瓶中分别投放水、干燥剂、植物油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将瓶塞塞紧,确保外部空气无法与铁钉接触。还有,第一个瓶子里水是完全没入水面还是一半没入、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学生是否在第三个瓶子里用纯净水将铁钉完全浸没再滴植物油等问题,教师都要在其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查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实验方案在黑板上进行展示,结合班级同学的评价和教师建议进行完善、改进。

在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受知识水平和实验经验限制,会疏忽实验的具体执行问题,如果不提前设计好方案,等到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再去改正,就会耽误实验进度。方案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方案设计。设计实验方案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以往实验经验,回顾过去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设计方案。

学生在尝试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查阅大量资料,从各个方面考虑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知识嫁接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第三步:操作

确定实验方案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开展具体的操作活动。在实验类型选择上,当前初中科学课程多以演示性实验为主,忽略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探究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科学实验不应出现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情况,学生应当是实验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实验课堂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探究中掌握科学本质。

学生依据设计方案展开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的指导,初中七年级科学实验课上,学生做种子的萌生发芽、观察蜗牛与蚯蚓等实验时,需要用到酒精灯、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等化学器械和试剂。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实验,非常容易在探究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如酒精灯的熄灭方式、稀硫酸试剂的使用等问题,教师都需要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给予

关注。

当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关注学生实验报告的填写情况。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实验报告对于实验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不正确的。很多化学反应现象稍纵即逝,如果不做好记录工作,就不能保证实验顺利完成。有些学生等到实验都结束了才在报告上匆忙添上几笔,这无益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将其细致生动地记录下来。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对实验报告进行全面分析,探究每一个细小实验变化发生的背后所蕴藏的科学内涵。

初中科学实验课程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展开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观察、操作、记录、反思等实验过程中去,亲身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提高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取决于其是否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提升初中科学实验课教学质量,教师还要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入手,尽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实验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成就感,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实验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个体差异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初中科学实验课堂如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仍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做出策略性调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建苗.初中科学教学中问题教育法的探究[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6).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可以亲自动手来做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的体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改进实验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巧用材料,改进、拓展实验

由于教材中很多的演示实验中的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较难遇见,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学生不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九上酸碱盐及金属内容课时安排恰逢中秋节附近笔者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学生一起探究月饼等食品保鲜剂成分是什么?是铁粉还是生石灰?同学们有用磁铁来检验的,有加盐酸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的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保鲜剂是生石灰,有的是铁粉?还可以用铝粉、镁粉吗?铁粉是否已变质,如何检验?保鲜剂塑料包装上为什么有一排排针眼大小的小孔?大家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枯燥难学的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很好地复习应用了,而且同学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化学学习兴趣!

2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学阶段的实验,兴趣聚焦于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各种实验器材如果部分学生课前做过预习,那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会让这部分学生觉得没劲这时如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液体压强”帕斯卡实验课本只是一幅插画,学生并不注意教师将大号可乐瓶打孔插上十多米长的橡皮管,可乐瓶灌满水放在一楼,在四楼往长橡皮管灌水,可乐瓶炸裂,此现象使得学生的情绪极其高涨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在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时,事先教师用米汤在三张同样的白纸上写下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然后把三张白纸分别放在碘蒸气、碘液体、碘固体上,这时三张纸都会显示出同样的字,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笔者开始讲解:“碘蒸气、碘液体、碘固体的物理性质不同,但是化学性质却是相同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所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亲身体验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燃烧的条件一节时,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验:设计实验“烧不着的纸”上课铃响后同学们踊跃上台实验,有的把纸润湿了,有的把纸做成纸船,纸船装水,纸都不会着后来有同学将纸紧紧揉成小团,纸依然烧不起来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还要达到着火点接着笔者把手帕蘸湿,用火柴点燃,手帕会烧起来吗?学生议论纷纷,想探个究竟,争着来做一做“烧不着的手帕”用的是9%的酒精做实验,一点火,火苗窜上来了,手帕安然无恙,过一会儿手帕也开始燃烧实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课后有奖征答实验改进方案原来是酒精浓度太高,浓度为70%的酒精就可以达到实验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燃烧条件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究学习而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学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二、有效指导,放手实验,寓能力培养于实验教学中

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实验规范和纪律意识是有效实验的保证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说不出实验目的、产生现象的原因对实验的成败亦不会进行分析启蒙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实验习惯;实验内容可略微少些,但每个实验后教师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规范和安全的重要性,又要尽量避免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实验是非常危险” 的看法同时开始培养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

2合作拓展

通过一段时间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开始自行设计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迫使学生抛弃“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向深刻性、发散性发展,操作也会更认真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设计实验报告对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多加指导,评选优秀实验报告,给大家做示范

学生之间可采取合作实验,即两组学生相互合作(四人中要有实验小组长)笔者在教学中具体做法是:一组同学做实验时,另一组对他们进行评价,记录于表格完成后交换角色学生大多做得非常认真,教师不必维持实验纪律这一方法的采用,教师可以对学生可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且还能通过检查他们的实验记录表格,了解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同时,该方法可以因材施教 对实验能力强实验进行快的同学,教师可组织他们思考:实验还可以怎么做?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你还可以做什么实验?例如:在研究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的实验中,完成规定实验后,有的同学在串联电路的一个小灯泡L上并联上开关,同样可以控制L的是否发光,还发现L2比原来亮了,有的同学两组材料合一组,玩起了混联,四个小灯泡串联,小灯泡变得很暗笔者又适时提问:你知道大街上美丽的“满天星”(节日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实验中生成的新问题又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

3加强实验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撒手不管学生实验教师整体指导要少,个别指导要精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特别是利用学生教学生不愧为一种好方法指导的内容是学生“跳起来”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教师放手了,课堂才能活起来教师指导得法,课堂才会高效教师什么时候指导,指导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渗透什么科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细细琢磨实验教师应在课前做充分准备,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保证学生动手时间,应加强实验预习并认真检查(设计实验报告为重要内容),课内多板书,包括实验目的、注意事项,思考题等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实验的直观性

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观察的通道,将实验现象投影放大,能增加可见度,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实验中,学生首先要会对光实验手册中告诉学生“当从目镜中看到一个光亮的光斑时,说明对光已对好了”,可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调好光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演示的显微镜的目镜上安装一个摄相头,再把摄相头与电脑连接,就能够直接把显微镜的效果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把他自己的实验现象与屏幕上对照即可了再如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的调节作用,很多学生都只认为粗准焦调节有变化,细准焦螺旋调节无变化,笔者继续用如上方法,让全班所有的学生一齐来观察教师演示时,屏幕中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无变化的观点再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非常小,学生不易观察,观察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们也可以用实物投影来解决这个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构实验中的知识网络

篇4

关键词:情境 精心选择 制作低成本 补充部分 课堂效率

一、创设改进实验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变亮,蜂鸣器变响?”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亮起来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新情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再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游戏表演: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另一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另一个学生的脸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通过游戏情境,学生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精心选择和改进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再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怎样表达灯泡的亮度和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以将众多的问题集中在“220V 25W”“220V 60W”两只灯泡上,将“220V 25W”“220V 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这样做效果既明显,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则改成小实验让学生课后体会。

三、制作低成本小实验,提高课堂效率

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然而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由于中考中实验内容采用笔试;许多老教师上了多年老教材;一些学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条件不十分完备,特别是在农村学校;未考虑实验这项繁琐复杂的工作,由于评估体系的严重偏差,削弱了实验这一环节。

2.只动手不动脑。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舍不得在实验上花时间,在学生实验中让学生盲目地照课本或教师讲的步骤按部就班,机械操作,更有甚者教师预先印发实验报告让学生照“实验报告”逐条操作,填写数据。

目前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新教材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新课程中对许多知识点作了简化,增加了实验内容,特别是教材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是回家去做的小实验。这正是利用了初中生好动善思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建立了较为合理的教材结构和体系,教材安排了许多与生活实际联系的小实验、小制作,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把一些小实验安排在课外让学生亲自去做,就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作用,同时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这些小实验简单易做,取材容易,不受条件限制,易拉罐盒、保鲜袋、塑料瓶等都能成为很好材料。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对学生的独创性、想象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只要引导好,很多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发明创造出更多的小实验、小制作。

篇5

【关键词】创新实验形式培养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创造力是人性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因此,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露和提高。

现在初中开设的《科学》是一门综合的理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实验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改进或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笔者就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在此简介如下,以供探讨。

一、设计"破坏性实验",强化"视听效果",增强对心灵的震撼。

在创造活动中,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教育家第多恩惠有这样-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

例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我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带双孔橡皮塞的大玻璃瓶内放一只用绳子扎紧口子的瘪气球,用抽气机将大玻璃瓶内的空气慢慢抽去,我们观察到瘪气球逐渐鼓起来了,再继续用力抽,只听"砰"的一声,气球胀破了。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大气压的大小及其作用,思维活跃,气氛很好。可以先由学生自行分析,再由教师点拨小结。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就被激发出来,他们会很迫切地想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二、设计"变式实验",使抽象直观化。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生不是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该成为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实验固然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教学中也不能只照搬原实验,对实验的变式将会有更新的突破,更易活跃思维,培养创新。

例如,在教学静摩擦力时,学生对其认识较为模糊、抽象,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如图:绳子一端拴上一个弹簧秤,然后在小木棒上多绕上几圈,让学生用手拉弹簧秤,当绳子没有滑动时,从弹簧秤上可以读得一个值,通过分析原因,使学生轻松认识静摩擦力的存在,抽象变为直观,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达到动手、动脑能力的最佳培养效果。

三、设计"开拓延伸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与"奇"乃思维之始,有疑才需解疑,遇奇方知探奇实验教学,不只是为某个知识的学习而开设,更是为了再实践。因此,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对实验的伸延、创造,其意义更深远、更重要。

例如:在电功率的教学中,实际功率对学生是一个大难题,我设计了一个100w的照明灯泡与60w的照明灯泡串联的实际连接装置,先问:"如果插在照明电路中,哪个亮?"学生齐声回答:"100w的亮!",这时我把插头插在220v的照明电路中,学生傻了,是60w的亮,学生在惊讶中分析原因,牢牢地把"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弄清楚。然后,我把60w的拧下,装上25w的照明灯泡,学生们一致认为25w的亮,结果却是出乎所料,接下来一系列的问题就产生了。这样的实验延伸、拓展,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热情高涨,抽象的电学概念充分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能很好地培养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但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及时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归纳出有关知识,以达明显效果。

四、设计"趣味实验",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国古代早有这样的说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而教人以渔,则将终身受用无穷。"趣味性实验在于"趣"而生"味",有"惊奇"而发"疑问",教师因势利导,将学生一时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探求科学知识的持久兴趣和饱满热情,即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激起自觉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萌发创造想象。

例如在课堂上做过"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实验后,学生掌握了定量配制的方法,再让学生自制柠檬汽水,当堂品尝。学生既掌握了溶液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巧妙设计趣味性实验,是实验教学设计的熏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和趣味性,生动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以满腔的热情和教师共同完成实验,留下深深的鲜明的印象,对相应知识更深刻、更清楚地认识理解。

五、设计"简易实验",以培养创新想象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设问的功能,善于带领学生置身于本实验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应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简易"器材",使其自然而然地进入实验情境之中来,激活其对问题的思考。

例如我在讲授杠杆知识时,设计如图实验:每位同学准备一只搪瓷茶杯(有耳柄),一只筷子、一烧杯水。请同学用这只筷子将装满水的搪瓷杯;滴水不漏地拿起。同学们对这一问题一定十分感兴趣,都会情不自禁地动手尝试。用一般思维考虑,本问题是较难解决的,但在教师精心创设一个设问,作为引导解决,就容易成功。这类实验,不仅操作简便接近生活,而且人人都能动手,将轻而易举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想象,能更好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六、设计"评析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观察能力。

所谓"评析实验"既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老师在旁边也做同一个实验(标准化实验),讲台上的学生先做一步,老师也做学生做过的一步实验,再有下边的学生观察,比较不同之处,并进行分析评论,以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正确方法的掌握,以及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初中科学中许多化学实验传统,趣味性不强,知识点散,操作要规范,我根据此特点,常常和学生同台实 验,有下边学生来比较,通过比较、评论,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操作要领和正确方法的掌握,以及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验教学是初中科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智能结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原有的仪器设备,并尝试制作一些新的仪器,自行设计,进行实验,两者相辅相成。在设计与创新过程中,既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又要具有启发性,还应力求简明直观,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训练。做到在师生共同创新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

[2]藏文彧:《初中科学趣味性拓展学习》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篇6

一、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

随堂实验是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实验教学不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完成,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本人的观察与思考来获得知识。众所周知,随堂实验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八年级科学上册“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大多数教师为了自己省事方便,自己或请某个学生在讲台前演示该实验。这样实验节省时间,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失去了亲手实验,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获取数据的机会。这样学来的知识不会持久,容易遗忘。如果把此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虽然教师课前要花一些时间准备实验器材,课堂要用心关注并指导学生实验,但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肯定比演示实验好得多。此实验教学我采用了随堂实验,过程如下:

课前将学生分组,每组4人,每组学生选出本组的组长、发言人、记录员、和点评员,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课前10分钟把“导学案”分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课前明白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课中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体验,猜想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把自己的猜想记录在“导学案”相应的空格处。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各组学生,必要时提供指导。约5分钟后,各组展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互相进行评价,对方案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实验方案。接着各组学生按正确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取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要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学生实验完成后,让每组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大家通过倾听、思考和讨论,彼此互相启发,最终得出大家比较认可的科学结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同种液体,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成正比;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同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成正比。

二、把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落到实处

科学新课程,加强了实验的探究性。探究的内容有了较大增加,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了探究性实验。教师的教学由重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探究式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的方法更相似,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及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最大努力把探究性实验落到实处,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多媒体”播放“探究性实验”。为此,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充分准备。课前三天教师要亲自动手做“探究性实验”,提前体验探究过程,总结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在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时,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上课前一天把导学案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导学案,完成导学案的部分问题,标注有待课堂解决的问题。(2)课堂中要巡视学生实验,及时把学生的典型错误操作和正确操作用手机拍下,作为课堂教学资源。(3)课后要求学生上交探究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上交后要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并把学生在实验中的优点和缺点写入课后教学反思,以供日后实验教学时参考。

三、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应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例如,科学九年级上册“碱有哪些性质的实验”可改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根据酸的性质猜想碱有哪些性质,并把猜想写在课前分发的导学案相应的空白处,再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检验猜想,处理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展示、交流、评价实验过程和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提出问题:碱有哪些性质?

猜想:(1)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的溶液能使指示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和pH试纸变色

(2)碱能与酸反应

(3)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4)某些碱与某些盐反应

实验方案:

1.检验猜想(1)

实验过程中物质的颜色变化

结论:

2.检验猜想(2)

实验过程中物质的颜色变化

结论:

3.检验猜想(3)

(1)用软塑料瓶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这两瓶内倒入等量(约20毫升)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立即盖紧瓶盖,上下摇动瓶子数下,观察两软瓶变形的程度,并把现象记录在下表内。

实验过程中软瓶形变程度大小

结论:

(2)向2支规格为20毫米*200毫米的试管内分别注入3毫升氢氧化钙溶液和3毫升蒸馏水,再分别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两支试管内的液体是否变浑浊,并把现象记入下表。

通入二氧化碳后液体现象

结论:

4.检验猜想(4)

(1)在两支试管内分别注入2到3毫升氯化铜溶液和氯化铁溶液,它们各呈什么颜色?

(2)在这两支试管内分别滴加约1到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试管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过程中试管内发生的变化

结论是:

化学方程式:

交流与评价:各实验小组把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论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其他同学和老师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

四、封闭式实验改为开放式实验

传统实验教学方式是封闭的,教师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整个实验过程。而开放性实验是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不局限于教材、课时、场地,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如,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配制实验用的药品,甚至走出教室在户外开展教学等。从知识、能力等方面向外延伸或扩展,创设一些开放性问题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实践与案例:压强专题复习

以压强为中心进行固体、液体、气体压强专题复习时,教师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后,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器材:空矿泉水瓶、细沙、水(热开水)、盐水、一次性注射器等,设计尽可能多的有关固体、液体、气体压强的实验。于是学生广开思路,形成了很多设计方案。

方案1:研究固体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取两个相同的空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盖紧瓶盖,分别放在同一沙面上,比较两瓶在沙面上凹进的程度,得出压强与压力的关系。再把装水的瓶倒放在同一沙面上,比较同一个瓶正放与倒放时凹进沙面的程度,得出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方案2: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的同一侧的侧壁不同高度处,用注射器针头扎几个小孔,打开瓶盖,观察水从各个小孔射出的水平距离,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方案3:研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取两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瓶装满自来水,一瓶装满盐水,分别在两个瓶的侧壁同一高度处用注射器的针头扎一个相同大小的孔,打开瓶盖,观察比较水和盐水射出的水平距离,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方案4: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先在空矿泉水瓶内装满热水,过一会儿再把热水全部倒出,立即拧紧瓶盖,观察瓶的形状变化,可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方案5: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用注射器从盖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内向外抽气,瓶变瘪,说明大气向各个方向存在压强。

五、改进教材中的实验

教材中的实验,有的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的污染环境,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保护环境,最好对教材中的部分实验进行改进。例如,八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实验,在一只烧杯中放入清水,将金鱼藻(或其他水生绿色植物)放于水中,将漏斗盖在金鱼藻上,在漏斗上面罩上盛满清水的小试管,整个装置放在向阳处,收集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由于烧杯和漏斗都较小,可放入的水生绿色植物较少,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氧气很少,效果很不明显。于是我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

实践与案例:“收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实验装置改进设计。

器材:容积为3升的无色细口玻璃瓶一个、矿泉水瓶一个、大、中、小橡皮塞各一个、长约15厘米玻璃筒一个、长颈漏斗一个、玻璃导管等。

制作过程:

(1)在大橡皮塞上打两个孔,在中、小橡皮塞上各打一个孔,然后去掉矿泉水瓶底部约三分之二,留下上部约三分之一,制成“塑料漏斗”。

(2)把长颈漏斗和塑料漏斗分别旋进大橡皮塞的两个孔内。

(3)把带两个漏斗的橡皮塞旋进容积为3升的无色细口玻璃瓶瓶口,这样光合作用反应装置就制好了。

(4)把玻璃筒通过小橡皮塞、短玻璃导管与针筒相连,这样收集气体的装置就制作好了。

实验过程:

(1)在瓶内装入适量的黑藻。

(2)在瓶内倒满1%的碳酸氢钾溶液。

(3)把带漏斗的橡皮塞旋进瓶口,并旋紧(确保不漏气)。

(4)最后向长颈漏斗内倒入1%碳酸氢钾溶液调整两漏斗内的液面高度,使瓶内气体全部排出并使液面淹没塑料漏斗内的导管口。

(5)把收集装置的玻璃筒内装满水,盖上小玻璃片倒置放在塑料漏斗液面下的玻璃管口上,取下小琉璃片,收集气体。

(6)把整个装置放在向阳处,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装置优点:

(1)瓶子较大,放入的黑藻较多,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实验现象明显。

(2)气体收集装置与发生装置连成一体,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3)用针筒抽出气体,检验气体方便。

六、开发趣味性实验

篇7

关键词:家庭小实验;家庭实验角;实验方案

一、开展家庭小实验的意义

1.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在家庭小实验中,没有现成的仪器和药品,这就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寻求性能相似的代用品,无疑会让学生动手、动脑。这必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心理学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体验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生成功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家庭小实验贯穿于教材始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当获得成功时,将会产生极大的喜悦,进而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兴趣。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家庭小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主要模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结合到“家庭小实验”来进行,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毅力、探索精神大有好处。特别是带有趣味性、探索性的实验,能大大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雨水的PH值测定、水质的检验、柑桔和苹果等其它水果制作电池、自制汽水、鸡蛋浮沉条件研究等,学生做这些实验时有一种亲切感,当实验成功时产生了成就感,这样学生做实验的积极主动性就提高了,就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良好的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3.家庭小实验促进了学生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一是实验器具的收集:在普通家庭中没有专门的实验器具,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实验器具的代用品。如普通玻璃杯、搪瓷杯、易拉罐都可以代替实验室中的烧杯,用铁丝或筷子代替玻璃棒,用饮料吸管代替导管,用脸盆代替水槽,用装药的玻璃瓶代替集气瓶,塑料漏斗代替玻璃漏斗,用稍长一点的口服液瓶代替小试管……

二是药品、试剂的收集:“家庭小实验”中所要用到的药品、试剂,只要肯动脑、动手,一般也能在我们身边找到或自己配制。如食醋、蔗糖、植物油、食盐、石灰水等药品这是家里常备的。有少数药品不是家庭常备的,如:盐酸、胆矾、酒精、纯碱、明矾、高锰酸钾,可在化工商店、医药店购买,也可寻求老师帮助。用一些花卉可以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等。

三是完成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小实验: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的参与,如果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对巩固知识、体会“学以致用”,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大有好处。

二、家庭实验角的建立方法

1.家庭实验角的仪器

建立家庭实验角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平时逐渐收集或自己制作,特殊仪器可少量购买,按仪器的种类、质地用木箱或玻璃缸分装,或较大的纸箱内。可涉及到可逐渐收集的仪器一般有:玻璃片、小木块、玻璃杯、透明的玻璃瓶、瓷碗、小铁碗、木塞、干电池、木板、铁钉、电线、电键、电炉丝、透明塑料筒、玻璃棒、弹簧秤、小灯泡和灯座、碟子、回形针、可乐瓶、塑料管、漏斗、自制量筒、饮料瓶、牙刷、筷子、硬纸板、镊子、缝衣针、报纸、纱布、石英砂布、膨松棉、塑料保鲜膜、小石块、棉线、小木棍、小酒杯、自制酒精灯、自制三角架、胶头滴管、滤纸等、托盘天平、弹簧秤等。

2.家庭实验角的药品

可涉及到并逐渐收集的药品,用玻璃或塑料药瓶收集,盖好盖子,贴上标签,标签上应标明药品名称和收集时间,放置在木箱内并加锁保存,有危险的药品应注明危害并特殊保管。初中科学可涉及到的药品一般有:水、蜡烛、木炭、酒精、红墨水、明矾、火柴、食盐、旧电池内的锌片、旧电池内的碳棒、澄清石灰水、小苏打、鸡蛋、鸡蛋壳、铁钉、白糖、植物花瓣或果皮、PH试纸、比色卡、食醋、植物油、纯碱、洗涤剂、果汁、熟石灰粉末、N、P、K肥等。

3.家庭实验角建立中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科学的实验在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科学求实的品质,是其他手段不可完成的。家庭实验角通常建立在学生家庭内,由学生自已动手,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不足,有时会一味地追求实验结果,而忽视一些实验细节,往往会导致实验的不成功和实验中的不安全,因此在建立实验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安全放在首位,进行家庭小实验活动由于远离教师,缺乏指导,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实验事故却时有发生:热硫酸的喷溅伤人、氢氧爆鸣气炸伤手指、制氧实验中试管爆炸,伤及学生,我们必须做好实验安全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在平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严格按照要求实验。

(2)注意条理性,家庭学生实验角由学生自已布置,在设置过程中应注意条理性,包括仪器的合理放置,药品的安全保存和实验操作的精心准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不断强化这种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是做什么来了,应该怎样做,准备怎样做,

(3)注意实用性,家庭实验角是用家庭的替代品来实施的一些可行的实验,可以一人操作或多人成立实验角共同实验,既可以重复课本实验、活动,也可以创新实验,如若条件缺乏,也无须追求形式。

三、家庭小实验开展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引导是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的前提。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家庭科学实验的目的,设计方案,实验仪器、药品的获取方法与途径、实验步骤及安全事项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2.同步性原则

家庭小实验的内容应围绕教材内容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起到“推波助浪”或“共振”的强化作用。

3.创新性原则

学生利用身边物品做实验时,往往怀有极大的兴趣去探寻适合做实验的器材。此时没有教师的亲临指导,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有的是宽松的时间、自由的空间,学生的情趣十分投入,思维活跃,极易摆脱课堂教学和课本的束缚,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摸索出适合自己所设计装置特点的操作方法来,这些无不含有创新的成分。

四、家庭小实验的组织过程与实验内容

1.家庭小实验的组织过程

(1)家庭小实验的准备。家庭小实验进行之前,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提出与实验目的相关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答这些问题的办法,包括解决问题所需要进行的观察实验的材料、用具、药品以及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设计、干扰因素的避免等问题。

(2)家庭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家庭小实验进行时,要求学生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收集实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整理、加以对比分析。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对实验客观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家庭小实验分析与总结。家庭小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如实报告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为防止学生遗忘,及时组织全班学生总结实验,肯定学生的探索成果,分析实验成败的因素,归纳出科学结论。

为使学生在家庭内有效合理地完成实验、活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组实施实验,并设计家庭小实验活动报告单(样单见附表),定期发放,及时收回,教师充当的是实验活动的“支持者”。对于一些学生确实无法得到的药品、仪器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做实验时的需要,从实验室的药品、仪器中提供给学生。

附表见下:

家庭小实验(或活动)报告样单

2.家庭小实验的内容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大部分章节都安排了实验,其中课本中的许多选做实验、实验习题、设计方案也可以改为家庭小实验。

教材内容中可进行的部分实验内容为例列出课题:详见下表:

计数 实验名称 实验用品

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实验 黄豆、绿豆、水、酒精、玻璃杯

2 自制简易净水器 红墨水、水、纱布、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木塞、塑料管、饮料瓶

3 石墨的导电性和自制炭黑 石墨、灯泡灯座、电池、电线、蜡烛、瓷碟、火柴

4 鸡蛋壳成份的推测 食醋、盐酸、鸡蛋壳、澄清石灰水、玻璃片、玻璃杯

5 制取明矾晶体 玻璃杯、筷子、碗、硬纸片、棉线、水、明矾

6 自制汽水 饮料瓶、白糖、小苏打、凉开水、柠檬酸、果汁

7 制作叶脉书签 树叶、纯碱、牙刷、玻璃板、氢氧化钠、酒精灯

8 保鲜膜的保鲜效果测试 保鲜膜、报纸、玻璃杯、棉线、水

9 我们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脸盆、玻璃瓶、塑料管、玻璃片、澄清石灰水、火柴、自制胶头滴管

10 天然水的净化 浑浊的水、明矾、滤纸、三角架、漏斗、玻璃棒、玻璃杯

11 铁生锈的条件探究 透明的玻璃瓶、木塞、铁钉、植物油、蒸馏水

12 食盐溶液的配制及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 食盐、水、玻璃棒、自制酒精灯、玻璃杯、三角架、筷子

13 指示剂的制作 红紫色的花瓣果实、瓷碗、酒精、纱布、木棒、水

14 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值 玻璃片、玻璃棒、PH试纸、比色卡、玻璃杯、唾液、池塘水、雨水、生活污水等

15 精盐提纯 粗盐、漏斗、滤纸、玻璃棒、玻璃杯、水、三角架、自制酒精灯、小铁碗

16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影响实验 玻璃杯、水、红墨水、自制胶头滴管、开水

17 不同物质溶解性的研究及配制波尔多液 收集食盐、纯碱、胆矾、明矾、高锰酸钾、碳酸钙、胆矾和生石灰

以上家庭小实验有的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的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联系教材与社会、家庭的好纽带。

五、家庭小实验的评价

家庭小实验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所完成的实验,他们的实验结果需要得到教师的验收和评价,这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教师及时验收评价,能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实验成果的尊重。总结和评价的方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小实验的不同特点,灵活选择不同的方式,这类家庭小实验通常可采用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方式验收,教师可以通过认真审核实验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

拟定的实验评价例表

我的实验主题

记下你在实验中印象最深的活动或最佳的处理方法

我的实验小结

你本次学习了哪些内容,请记下你掌握的实验知识,你家庭开展这个实验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如学习了石灰石与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我想鸡蛋壳成分的推测能否用食醋、石灰水、玻璃片等来检验)

我出一道题 你通过实验探究,你能给同学们出道题吗?

我的活动设计 第1步

第2步

第3步

第4步

实验的成果展示 将你活动资料、图片、照片等放置本栏

我想对老师说

教师评定星级

六、实施家庭小实验中的几点感受

1.拓宽视野,关注社会

家庭小实验为教材增色不少,是对教材实验的充实,对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的本质特点和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提供了更多、更广的机会和空间,为学校教育逐渐融于社会发展之中创造了条件。对家庭小实验的实践,可以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使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科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亲身实践,自主学习

深化家庭小实验的实践,是实现科学课堂改革中师生角色变化的好途径。师生关系变成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学会自学,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和实践探索。深化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就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科学的好方法,使他们养成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3.科学教师实施新课标的切入点

在教师的协助和引导下,学生对家庭小实验设计进行实践与探索,家庭小实验设计的实践与探索会激起学生热爱科学,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同生活的联系,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实施新课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张长江.中学化学教学指导[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

[2]范杰.科学实验教学论[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2006.

[3]查有梁.教育建模(第二版)[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69-04

科学课后作业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活动中去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上并能用相关理论契合,体现了科学与生活的一致性,有效地起到了培养学生自主的科学学习思维的作用。但传统的科学课后作业存在以下两大问题:首先是过于强调作业的巩固功能,有两个特点:一是作业量大且机械重复,学生负担不轻;二是作业的形式、难度、评价等等方面过于标准化而不够细化。其次未能重视学生的长效学习能力的培养,应试目的明显,未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对科学的真正发自内心的兴趣,我们科学基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每一个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备科学家的潜质,但我们必须培养一部分愿意把科学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具备相当科学素养的学生。

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课后作业的各项功能,比如巩固功能、认知和创新功能、社会责任功能、选择功能、对话功能等等,从而达到课后作业的优化,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此,本文提出以下优化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由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优化作业内容,让学生体验科学、实用的过程与方法

1、利用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升作业的巩固功能

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符合杜威的“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这在科学的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视实验难度对学生开展必要的指导。

作业案例:初二科学中在讲到了种子的萌发,如果是小学生,则我们只要布置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发豆芽,每天观察豆芽的萌况并记录豆芽的长度就可以了。但在初二学生还是这样布置的话,这份作业就是一份无效作业了。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是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如果老师事先做好只是在课堂给学生观察,学生是获取不到相应的体验,也培养不出相应的能力。所以我把这个实验安排为课后作业,时间跨度为一周,事先拟好实验报告纸,各种条件的控制,如完好种子和残缺种子,湿润和干燥,有光照和无光照等各种条件的设置,以及要观察记录的部分,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报告的要求完成,并对实验的结果记录进行分析。学生通过这一动手实验作业,并做好观察报告的同时他可以学会一些实验条件控制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掌握一些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利用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突出作业的认知和创新功能

小制作是为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类的作业素材是相等丰富的。并且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兴许还能有一些小发明呢,这是我们初中科学教育目前相当欠缺的一些方面。

作业案例:物体的沉浮条件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相关材料制作一个小潜艇;

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可以布置学生完成一个杆秤的制作;其它许多内容都可以开发出相关的小制作素材。

3、利用小调查,彰显作业的社会责任功能

小调查是让学生在课堂学过相关知识后,到社会中去做相关问题的调查,要进行信息的检索和相关资料收集,在完成这样的作业过程中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学科知识的价值,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使学生更关注社会,关爱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业案例:在心脏和血管的知识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调查自己的亲人中是否患高血压,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并查阅高血压的成因和相关注意事项,并把自己查找到知识讲解给有高血压的亲人听,要提醒他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通过这些调查作业,不仅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深入了,也更全面了,通过查阅资料他们也能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对社会、对家人的关注,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家人的科学世界观。

在空气的成分后,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所在的区域内有哪些场所,距离自己家的远近,可能造成的对空气的污染是哪方面的等等,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还有想调查的方面,可以有什么改善的措施,甚至可以让学生试着参与改善的过程。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4.设置小组协作的作业,挖掘作业的协作发展功能

有些类型的作业,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建议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如探究型作业、竞赛型作业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作业案例:我帮爸妈来装修。在九年级科学第二章第三节材料,这块内容的学习一直是阅读式的教学。我布置一份我帮爸妈来装修的作业,主要是装修材料的选择。根据一些学生家庭的背景,设置这么一些作业课题,水电工的材料选择、泥水工的材料选择、木工的材料选择、油漆工的材料选择等作业子课题。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做同一份作业,然后小组里面的同学再根据具体任务分工,比如负责材料的种类的,负责材料的成本核算的、负责材料的优劣比较的等等。学生从中学会了很多知识很多方法,体会了很多的个中滋味。

二、优化课后

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

科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作业案例:作业本上关于颜色的形成: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决定。改成:一个热心于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的叶子之所以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光所造成的。于是他就着手改建温室,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了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和叶子颜色相同的绿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一措施必将使植物生长得更快,产量也会更高。结果他失败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吗?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后的兴趣

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能提高学生的兴趣。通常采用分层布置作业法设计、设计趣味作业、记载科学日记、培养相应的科学素养,利用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加法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

1、分层次设计

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 作业案例: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中有关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本人对画图题设计了三组题目。

A组

B组 在下图中填上适当的镜

C组 画出物体AB在凸透镜中所成的像

A组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要求学生能够在已知的光线和透镜中完成光的折射图就可以了;B组题在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略有提升,不仅能完成基础的光路图,并且能够应用;而C组题只适用于少数“尖子生”,能够灵活应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决凸透镜成像的现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的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科学基础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在作业中,教师要树立“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观念,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尤其是创新成功。

2、设计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要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使其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在快乐中做,在做中乐学的良性循环。如:七年级下册有关重力方向问题,本人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作业案例:面对着镜子,你先闭上一只眼睛(如右眼),然后用纸片将镜子上那 只闭着的眼睛遮住。请你不要动头部的位置,只是换一只眼睛(左眼)闭合,睁开

先闭合的眼睛看看,这时镜子上被遮住的是哪只眼睛?你能解释它的道理吗?

通过学生课后亲身体验,直观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在此基础上练习光反射的光路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益,优化了学习过程。

3、记载科学日记

反思是科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我尝试让学生写“科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我让学生在作业本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报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交上来的“科学日记”,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科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自己的“科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同时,此法也有利于在师生间创设共同探讨,平等协商的宽松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真正体验到学生科学的乐趣。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科学日记中写的一段话:

作业案例:今天学习了光的折射,但我还是不太明白,光射入水中是靠近法线还是远离法线。回到家里,发现家里的金鱼死了一条。我想把它捞出来放进盒子里埋到花园里,我拿起小鱼网对准金鱼慢慢靠过去,结果没有捞到,我很奇怪,这时我想到老师课堂上讲的光射入水中要发生折射。我叫妈妈来,我在上面捞她在鱼缸前面指挥,当我捞到鱼时,我发现小鱼网在鱼的下方。我把科学课本拿来,于是豁然开朗,原来折射光线是靠近法线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学生相互设计作业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意识是21世纪对人素质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新课程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在作业安排上,我让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结对,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共同批阅、探讨。由于受成就动机的驱使,同学们都会注重作业题的质量,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后认真思考、准备。实际上,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深挖教材的提高和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这样的生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温暖,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和无奈。因此,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作业观念,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5、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

科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作业案例:作业本上关于颜色的形成: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____决定。改成:一个热心于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的叶子之所以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光所造成的。于是他就着手改建温室,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装了绿色玻璃,只让阳光中和叶子颜色相同的绿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一措施必将使植物生长得更快,产量也会更高。结果他失败了。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吗?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优化对话评价功能,让学生的课后作业信息及时性得到反馈

要充分利用作业的对话功能,包括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生生之间的对话,通过老师的批改和学生的反馈以及学学与学生之间对共同问题展开的对话,不仅对于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培养科学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也可促进学生与同伴之间的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高,与同伴团结协作、和谐共处的人生观的形成。

1、传统作业的批改

传统作业的批改以判断对错为主,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我们找到学生的共性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评,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得学生不能弄清错因,不能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批改,通过师生对话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错误的根源适当点拨,并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达到促使学生自我矫正的目的。也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互阅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查找错误,自己寻求帮助,通过生生对话促进自我发展。

2、开放作业的批改

对小制作、小实验、小调查、小发明以及探究性作业,采用教师批阅和小组批阅相结合的方法,老师先批阅小组中某一学生的作业,同组其他学生根据老师批阅的方式来传阅评论其他同学的作业,并选出较好的作业,在全班进行复述、展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内容,还可以由同学合作.在老师指导下形成实验报告或论文,这样可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学会表达和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评价案例:前面案例一的实验报告完成后,把它收集起来并装订成册,然后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选其中一份谈谈自己的看法,对实验中的优点和不足作出说明并传阅,这些都不需要老师的干预,老师也无需作出评价,有些时候学生更在乎同伴之间的评价。

四、成效与反思

1、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明显变化

在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作了改变之后,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和效率更高了,我的教学也发生了改变,至少一点我课后基本上不会去教室里讲评作业了,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是感觉自己更忙碌了。但是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发现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改变,同时也会受到其他学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挤压,应试方面来说有一定的影响,需要继续探讨、实践以完善我的课后作业改变计划。

2、设计各种课后作业,对教师的冲击比较大

教师在设计不同的作业时,需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寻找不同的作业,如教师设计那些开放性的作业需要参考不同的书、杂志。因为开放性题目的载体需要有时效性和趣味性,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性。由于是一些开放性的作业,答案也变得丰富多彩,这时教师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用于批改。

3、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

通过设计分层作业、趣味性作业、记科学日记、相互设计作业并批改等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甚至一到周末学生就围着我,问我这周的课后特殊作业是什么。

4、学生在参加各种课外作业时,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疑惑

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我要求学生能实际的到游泳馆去感知当你慢慢进入水中时和慢慢从水中出来时你的身体感觉,并解释其原因,这就涉及到游泳安全。诸如此类的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在设计课外操作性作业时,对于安全问题的注意事项应设计在其中。

篇9

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相关探讨,指出了在现阶段,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给出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改善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一、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化学实验是具有它特有的特征的,包括其目的特征和探索特征和现实特征以及易感知特征等。演示化学实验、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进行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及家庭作业实验等是其主要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之掌握,而且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之各种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知道,化学教学需要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高中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化学概念,并获得有关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技能,重要的是,化学实验培养了高中生的观察及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实事求是和严谨认真之科学态度。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学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化学实验在其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观察能力。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其发展思维能力的基本,更是其创造能力之重要的基础。化学实验具有变化性和新奇性以及生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学生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表现出踊跃的观察欲望和行动。在化学实验进行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实验对象、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的细致地观察,能够完整并准确地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描述,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次,化学实验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从小我们就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对化学知识的好奇,源于对那些新奇的实验现象的兴趣。举个例子来讲,在化学课上,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个相关的小实验,进而顺势引入本节课的正题,通过对化学实验的演示,学生们立刻被吸引到本节课的课程当中,由此看来,化学实验对于实现有效的化学教学的确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化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面我们提到,化学实验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除此之外,化学实验能够很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能力。从化学实验的特点来看,每一次化学实验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目的,其实验对象和实验结果都会有所不同,这样的特点就要求学生们必须仔细观察,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和分析,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个实验,“铁丝放在氧气中的燃烧”,铁丝放进集气瓶后燃烧之前,就有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把铁丝绕成了螺旋状?铁丝的一端又为何系上火柴头?集气瓶的底端又为何在实验前要留一点水?通过对一整个实验的细致观察,这些疑问都会找到其原因和答案。不难看出,这其实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最后,化学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验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和验证的过程,利用对实验的探索和验证,为创新的思路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我国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环节仍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相关探讨中,我们发现化学实验至关重要,而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的高中教学中,其实验教学环节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在:

第一,化学实验的目的相对不明确,缺乏了科学的求实精神。从目前来看,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之主要目的并没有被充分地重视,而仅仅是间接地体现在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之有关的内容当中,完全忽视了化学实验的重要地位.甚至有一些高中学校仅是把化学实验简单地看成是高考试题当中无关紧要的一部分,单单重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有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以及学习目标都不清晰,很多高中生只是应付老师布置的化学作业,撰写的实验报告当中,不认真记录,记录的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甚至存在着编造的现象。

第二,化学实验的数量相对较少。高中化学教学的教材对于实验数量的安排相对比例较低,学生们缺乏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化学实验的学时越少,对化学的教学就越不利。另外,很多高中学校不能提供充足的感性实验材料,很难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和教学目标。

第三,化学实验的教学之内容不能与实际生活很好的关联。现阶段,我国的众多高中学校里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化学实验教学脱离实际,往往都是只注重于强调高中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之目的。

第四,忽视对高中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很多情况下,化学实验是由教师独自完成的,为了赶进度,为了节约实验材料等等,这样的情形下,学生们缺乏自己动手的机会,也对本次化学实验的整体内容囫囵吞枣,这自然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效果。

三、改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

化学实验就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没有化学实验的化学教学,即便是再有才华,也不可能学好化学。高中学生要学习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须要依靠化学实验教学之运作。那么,究竟该怎样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

首先,重视演示教学,充分发挥其直观性的作用。 演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枯燥的理论内容。演示教学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准备首先要充分。要求不仅要熟悉实验的具体内容,还要了解实验步骤,明确此次实验之目的,慎重并认真地考虑该怎样引导学生们进行观察,包括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其二,演示过程中操作必须规范。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规范操作是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的。教师的操作应该按照规定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实验现象都

要做到尽量明显,让学生们都能够看得清楚。其三,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制取一些有毒气体时,务必要检查其装置之气密性。那些易燃以及易爆的要格外小心。

其次,化学实验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们多动手。学生们自己如果多动手实验,就能够获得比较生动之感性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形成系统的化学概念。让学生多动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其一,在化学实验课上,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鼓励学生自备或提供足够的实验材料,避免被动的学习,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其二,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鼓励探索和创新,但要注意的是,教学者必须严格监督,并保证实验的安全。

另外,组织学生们进行分组实验。分组实验,一直是培养高中学生其动手能力之重要的手段。学生们通过自己亲自的实验,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技巧;再进行巩固和验证,加深了其理论上的化学知识。因为,做化学实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分组实验。

还有,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化学实验作业。实验作业的布置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比如书面的练习以及一些实验的操作等等,通过这样的练习和巩固,学生们不仅能加强对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是对当天所学知识又一次地实践。总而言之,布置适时的化学实验作业,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能力之培养,更能深刻地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化学本身就是以实验为根本基础的一项自然科学,并且以实验作为基础本身也是化学学科之重要的特征。化学实验可以为化学的学习提供很多感性的材料,它有利于高中学生理解其概念以及原理,形成相对科学的理念以及观念;化学实验能激发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之兴趣,增强其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总之,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其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的方法都无可替代的。

参考文献

[1] 李冬辉;浅谈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