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篇1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与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第二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每个同学先倾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并描述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而思考:这些声音听起来为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个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践行合作探究模式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工具”。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要培养他们去主动参与,善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让同学们五人一小组,各自明确自己的任务,搜集有关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淡水和咸水的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而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这一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践行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结论。如在教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

五、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

篇2

一、开设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对学生的好处

(一)正确认识和探究世界

科学课程是现阶段小学生必学课程之一,也是当下小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开设小学科学教学课程就是通过教师讲述科学知识和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感知自己所处的世界,尤其是在小学科学课程当中关于动植物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内容,本身就对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特别是小学生在学习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内容时,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使其不仅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亲近大自然,还能够掌握科学探究世界的方法和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培养学生正确科学观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科学内容和科学理论知识,特别是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些科学知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科学观和学习观,不进如此,学生在探究科学知识和科学领域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提问,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学生为了一探究竟能够学会自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能力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甚至是以后人生路途上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

二、强化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帮助和影响,因此教师更要重视小学科学教学,针对科学课程本身的特性,一般教师都会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环就是课堂提问,教师想要真正落实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首先需要改变和完善的就是课堂提问[2]。

(一)注重问题的有效性

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探究式教学并没有真正发挥探究作用的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有效性的提问需要同时具备准确、具体和启发三大元素,首先教师科技的课堂提问要准确具体,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提问快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提问原因和提问内容,比如说教师在讲述沉浮的科学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让空塑料瓶沉入水缸中的实验,在进行实验之前可以向学生提问:空塑料瓶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在这样的提问下无非出现两种答案,沉底或漂浮在水面上,这样清晰直接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抓住重点与核心,不会出现“跑偏”和离题的现象。与此同时,教师的提问还需要具有极强的探究意味和启发性,很多时候教师习惯性地会用“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句式,学生在该句式下只会下意识的进行附和而非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提问的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要多多考虑其是否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启发的作用。

(二)学会追问乘胜追击

提问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很多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的引导和探究还需要通过适当的追加提问才能实现,好比说教师在提问学生如何能让空塑料瓶沉入水底中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在塑料瓶中装任何东西都会使其沉入水底,那么教师在此时就需要进行追问:既然装任何东西都可以,那我在塑料瓶中装满空气也能够让它下沉吗?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能够快速明白自己的思考漏洞,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找出最准确的答案。

(三)深化提问全面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感知和探索世界,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而让浅显的科学知识深入到科学观的层面上就需要教师利用提问的方式来深化教学内容。好比说向学生提问:我们已经知道通过加大物体的重量能够使其下沉,那么已经下沉的物体又应该怎样让其浮上来?在这里,教师利用了一个反向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考,从而将整个沉浮的科学内容进行深化。

(四)提出问题留下悬念

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下也能够继续巩固和复习科学知识和内容,一般会采取留大量的书面作业或是写科学报告的形式,小学生对于需要大量书写的作业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最后对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中都学习到了什么内容?通过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言不仅对本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回顾,教师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大致的评测,或者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结尾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题,学生通过在课下对思考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能够彻底落实科学教学内容。

篇3

探究式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很明显的不同,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新课程的改革下,对于如何发挥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作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这样对于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能确定更好的方向,能够加强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发展,而其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还可以进一步的改进,作为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种过程,进一步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和水平,小学老师对于新的学习评价方式也很乐意接受,对于学生也能实现较多的激励,怎么去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评价活动还是需要进一步努力。

1.学习性评价概述

学习性评价是在评价基础上形成一种的新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方式是促进教育和教学改变的重要助推力。评价是一种能够促进学习的方式,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一种独立学习的人,对于以后的发展也极为有利。学习性评价是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促进的方式。而对于课后作业的批改,则是用评语的形式进行一定的反馈,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有一种程度的认知,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还有同学对于自己的评价都是来判断一个学生对于小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还有就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6页)

是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些都是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改进老师的教学,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初级科学教育的发展。

2.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2.1教师评价意识的缺失

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这个缓慢的过程中,老师就需要有较好的耐心,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老师对于学生的种种的评价都是基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如果老师因为其过程漫长而导致对其评价的效果不采取认同的态度,老师的评价意识的缺少,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教学来体现的,而老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评价方式基本都是两种,一种是正式的,一种是非正式的。正式的评价包含老师自己的评价设计,比如平时的检测评价、实验结果评价等。非正式的则有学生在受到老师指导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基本评价,比如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评价。而作为一种探究式的教学,评价的意识的缺失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在面对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老师的意识缺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关心不是那么多,那么对于学生的学生情况了解,也不会那么清楚,就更不要说对于学生的思考方式的改正,特别是正式评价中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没有意识去进行评价测评。

2.2学生主体评价地位缺失

学生和老师本身就是课堂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任意一个都不行,学习不能有任何的取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参与的评价才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少了学生的评价就更本不可行,老师确实是学生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但是除了老师之外,还有家长、同学,老师提供机会给学生自己进行评价的机会,学生参与评价中,才能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过程和情况,这样也会有助于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究进一步的加强,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还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自我学生的动力才能有效的提高自己主动的探究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师的负担。但是在实际中,还是会出现一些无效的评价,评价的意义不存在了,只是一种为了评价而去评价的趋势,这是可现在追求的探究式教学中评价性学习背道而驰。

3.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在探究式的教学中,评价需要针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来进行实施,了解每一位学生能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能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来探究式的教学和学习性评价是出于一致的态度,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都很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还能够树立面对陌生的科学知识探究的态度,那么学习性评价在小学科学探究中具体有哪些应用措施。

3.1观察策略应用

老师对学生的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进一步观察,这样获取的信息能够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需求,观察包括对于学生日常的学生活动、上课的讨论、回答问题情况。观察学生的活动就需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在面对足够多的学生的时候,有计划才是能够慢慢做好一件事情的先决条件[4]。例如:能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我进行探究回答?是否表现出了细致的耐心进行某些科学现象的解释?是否及时的开展一些科学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这些基本的问题列好了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对学生进行观察,也能进一步的看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否足够和他人之间友好合作。在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观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才能做出最为合理的评价,进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反思。

3.2倾听策略的应用

倾听学生之间包括两种,一种是倾听学生的谈话,一种是倾听学生的提问。学生在初级的阶段,对于很多的现象都不知道,他们很好奇这个为什么是这样,那个为什么是那样,这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提出,这也是在探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任何学习的过程中都不能缺少提问的习惯。而其中关键的是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提问做出具体的回答,对于其动机能够了解。例如:学生在学生岩石的知识时候,可能会提出以下几种问题,岩石是什么做成的啊?岩石为什么是硬的啊?岩石是怎么来的啊?岩石上为什么有小孔啊?老师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有兴趣去提出问题,而不是为了解答问题存在,学生有时候提出问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真正的去寻找答案,即便是老师说了正确的答案,对于小学的孩子,他们还是不能够理解。老师需要去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亲身实践,感受岩石的硬度,能够让学生们自己亲身感受,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思考的态度和培养思维方式的成长,而不仅仅在于答案。

3.3提问策略的应用

在学习性评价中,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同时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提问,都在进一步的激励着学生,而这些恰恰能够很好的证明学习性评价是非常不错的一种方式,老师在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延长回答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通过口头的表扬方式,极大的改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在平等对话的期间引起学生认知能力提升,还可以去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它们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表达的,老师也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电池通电点亮灯泡的探究过程,老师可以提问一下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啊?电池为什么可以点亮灯泡啊?电池是什么东西做成的啊?灯泡为什么会亮?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还可以通过鼓励的方式,不吝啬自己赞美的语言,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如果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进一步的去鼓励他们做的更好,这一种成就感是很容易得到的,让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学习了解科学知识的乐趣。

篇4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我想根据课标的要求,就“探究式教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些想法和体会。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

1.对“探究式教学”的界定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2.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主人,就是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中怎样开展“探究式教学”呢?

一、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过程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敢于放开;(2)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3)要给学生创设多种机会,激发学生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4)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究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其创新精神。比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这一课时,我是以灯泡为载体,让学生采取各种方法探究不同种灯泡的特点,并通过整理观察记录,交流探究的结果,实践性非常强。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班内汇报交流,由学生自己制订研究计划。学生完全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采用恰当的方法展开探究,教师不要包办。关于探究如何让小灯泡发光,不同的小组可能会有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用导线系住灯泡金属壳后,将灯泡顶端连接点连接到电池的负极上,有的连接到电池的正极上,还有的用金属壳接到电池正极,再用导线从灯泡顶端连接点接出,再连接到电池负极。教师应密切关注各小组的研究方式,从中发现具有创新性的操作,并予及时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引发创新的欲望。

二、科学探究性教学要强化实验教学

由于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实验本身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实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验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2.实验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种能力不可能依靠教师的讲解来获得,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

三、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乐趣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谓的演示,给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通过亲历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科学的乐趣,使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到发展,课堂也由此焕发出生机。

四、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科学探究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音像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软件及其他教学资料等),目的并非用于辅助教师的讲解和演示,而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设计制作了关于电荷的Flas,不仅使课堂教学更直观,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通过这些资料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发现了要探究的问题,效果非常好。(蚕的一生)

五、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

篇5

1、合作探究式学习概述

合作探究式学习即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共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的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优势,避免的教师的灌输式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动脑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小学生独自思考习惯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要求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进行引导,通过设定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来促使学习更深一步的思考,从而达到学生合作、探索问题的目的。

2、合作探究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的策略

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整个教育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意义,是学生开始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对于小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思维的开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的开展状况是小学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基础教育的现实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1)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理论引导者,对于学习学习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实施积极有效的合作探究式学习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设定的问题难度应适当,太难的问题会大大损害学生进行探索的积极性,而过于简单的问题则不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合作潜能,这样都没有理想的效果。在设定一定难度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使其思维适应教学的思路,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2)不断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的力度

教师在合作探究式学习中扮演着关键性的引导角色,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合作探究式的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只有师资力量得到巩固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现实中的许多问题。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与管理者,教师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设计教学情境,规划教学模式,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应给予科学教师足够的尊重与机会,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应注意教师的在职培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可以使教师充分了解当前的会计教学情况,在信息共享的背景下,充分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以促进本学校的会计教学的发展。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教授更多的在职教育,掌握最先进的教学方法,领会最前沿的教学理念,这对于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还应不断加强小学科学教师的现代教学手段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先进教学手段,利用多种教学媒介进行相应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效果更佳。

(3)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制度

考核评价制度是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期望与倾向的重要表现,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形式,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的仅仅是考试成绩的优劣,对于学生学习态度与努力程度都没有明确的表现出来,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价方式是不利于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因此,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就应更加的科学、更加的适合学习的实际。在考核评价时,教师应将评价的结果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每节课、每个探究的课题进行相应的点评与指导,使评价的结果真正属于整个教学过程。这对于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是一个极大的促动,对于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篇6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教师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小学教师的关注开始从理论知识的范畴转向实践能力的探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大学教育实践改革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 :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新课程改革;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04—02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池源(1991— ),女,吉林桦甸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一、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的阐释

伴随着我国教师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小学教育专业自2002年起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并随着小学教学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始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实践能力是指实践的能力,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实际生活和教学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依照学校规定的要求学习教学理论、学业知识、实践技能的能力;二是就读期间大三、大四学年所涉及到的学校提供的教学实践机会。学习理论知识可以增强我们的认识能力,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指导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作出正确的决策。将实践与认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小学教育学科观念的懈怠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作为“草根力量”的一线低年级教师一直是社会不被看好的角色,他们时常被看做是孩子的保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好孩子的日常生活,而学习次之,所以,小学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受尊重程度均在其他教育教学体系之下。作为90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精力充沛,对工作和学生充满着热爱之情,但当真正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后,对学生的初始情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加深,导致专业情感不够稳定,再加之小学教学内容简单乏味,工资薪酬不高,使他们逐渐懈怠,热情渐失。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滞后

小学教育专业能力培养的滞后性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系而言的。依据当今社会现状,滞后问题不可避免。

1.教师采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切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将所要教的知识全部注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仅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还会阻碍其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有些教学内容难免会缺乏适切性内容,当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得来能够与他们所体验的小学教学生活建立起有意义联系的知识时,当社会发展与学校人为地发生联系时,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生活的不满、对学科专业的冷淡,最终导致其学习能力的滞后。

2.小学教育本科教学不能与新课程改革顺利接轨

我国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先后提出“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其中第一条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将教育培养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应用上来,而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实践水平仍处于初始阶段,教师无法突破传统的束缚,放手学生自主创新。如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接轨,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参与社会实践的经历甚少,实习学校对学生不充分信任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甚少,导致其教学能力较差。社会及实习单位对其不认可的心态,让大多数实习生对教学工作望尘莫及。究其缘由,学校基于教学任务的推进,无法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放到课堂,这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与不到教学实践中来,无法切身了解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这也就成为制约其实践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实现其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措施如下:

(一)遵循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原则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中黑板、粉笔作为仅有的教学手段的地位目前已经弱化,科技的进步帮助教师通过声音、动画、图片等方式,将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现代化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意志情趣,不仅可以使其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但要注意的是,课程切忌不要以多媒体为全部的教学内容。

2.利用课堂活动及合作探究的方式

著名作家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充分利用课堂活动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例如,课程表演、小游戏、诗朗诵、辩论赛,以个人或是小组的名义来参与,在交流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3.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专题式教学

无论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是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实践上看,创设教学情境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专题式教学。以小学语文课本为例,在课本每一单元的最后都会有一节专题讲解课,有时教师觉得它与考试内容无关而匆匆略去,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做法。以《荷》专题为例,教师可以以布置任务的形式分组开展活动,为每一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并要求独立完成,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这样的课堂将会迸发出创造与智慧的火花,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

(二)积极参加教学实践

1.学校资金要给予支持

为了进一步改善小学教育研究环境,建议学校加大对教育专业学生科研方面的投资,扩大资助范围,让有意向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优秀项目中,设立一定的科研基金,让教育专业学生觉得教育科研是一项可行的专业活动,而不是一纸空文,更好地发挥钻研学科的能力。

2.实行“一导一生制”

“一导一生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在研究生领域比较常见。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毕业实习阶段试行“一导一生制”对于离开小学教学环境多年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很多好处,除了自己不断地观摩、学习之外,一线指导教师在教学教法上的指点无疑能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激励机制,缩短学生的适应期

“走出去”即学校提早安排学生的教育见习,让学生尽早切身感受到所开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对本专业课程更感兴趣,更有效地学习。“请进来”即请小学有经验的优秀教师来学校上课,与在校教师的正常课时同样安排,把他们的一线经验尽早地传授给学生,以缩短从教适应期。这样,从做中学,从小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差异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案,一定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解决各种难题与困境,进而得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认可,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周培书.论调动情感因素提高课堂效率[J].科技信息,2012(31).

[2]杨一.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走出去, 请进来”[J].职教研究,2007(7).

[3]高茹.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5).

篇7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史教育;渗透;探究

科学史是一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综合史,它是集历史、自然、社会、思维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资源,把科学史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也日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通过对科学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进而增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而科学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创造了条件。

一、把科学史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史,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作为小学科学老师一定要合理的把科学史导入到课堂教学中。

(1)课前引入科学史故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讲解有趣的科学家的小故事,使小学生能集中精神听讲,并且带着好奇心去进行学,比如,老师在进行《物体的沉与浮》一章的讲解时,可以把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讲给小学生听,让他们在大笑的同时,增长了科学的知识;

(2)课中穿插科学史教育。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也不过10来分钟,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觉得理论知识比较乏味的时候,适当的加入一些科学史的演绎,比如,可以制造一点神秘的气氛,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小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精神抖擞的开始听老师的讲解;

(3)课后搜集科学史故事。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课后总结时间,因为网络化的时代,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老师在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时,一定要讲究技巧,不要单纯的让小学生进行抄啊、写啊,这样的作业不但让小学生厌烦,而且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些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比如,可以让他们去寻找一些关于《电和磁》方面的故事,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讲解,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这样就激发起孩子们的好胜心和竞争性,就会认真的去完成作业,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把科学史教育渗透到课外活动中

科学本身就是一种认识大自然、认识人类、解析各种现象的学科,所以科学老师一定要把小学生组织起来,搞一些课外活动,然后在这些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1)组织一个读书比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适时组织一次读书比赛,给这次科学比赛定一个名字可以是科学类的知识,让小学生走进图书馆,进行各种科学家故事、科学性理论知识的搜集与整理,然后以报告或故事或小报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动手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对于自己辛苦所获得的知识会更加的珍惜;

(2)合理运用好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资源。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大多数的学校及家庭,运用网络的形式进行材料的准备与搜集会更加的方便与快捷,而且这种网络的资源不仅具有文字,还可以配以图片、声音,并以视频的形式播放出来,更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进行科学知识的吸收与学习的同时,还加强了计算机的锻炼,而且在科学教学中有一章专门讲解网络的内容――《信息的传递》,通过网络来查询资源并进行使用,就等同于让小学生亲自经历了信息的传递过程,对于科学史的印象就更加深刻,推动小学科学教学的更快发展;

(3)利用网络搜集资料加深教学内容理解。老师一定要抓住小学生爱玩电脑,爱看动漫的特点,让他们在科学课堂教学完毕以后,养成搜集并整理材料的习惯,然后制作成手抄报,或装饰在教室的墙上,或作为每期更新的黑板报等各种形式,以利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就能使科学史教育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为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三、把科学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科学本身就是对生活的解析,所以把科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让科学史的教育渗透到生活中,更有利于小学生们的吸收和掌握,比如说,科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生活中进行观察,看看妈妈做菜时,为什么要加白糖,在添加白糖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神奇的变化,在小学生们对各种现象感到好奇的过程中,科学知识也就深刻的驻扎到他们的心中,还可以利用一些家庭中常见的现象来对学生进行发问,让他们想想电灯是怎么发明的?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如此等等,让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生活中寻找答案,从答案的找寻中了解科学史,爱上科学史,推进科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8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我经常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害怕数学到爱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常常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活动,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显然,关键在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

2.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用等等工作,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如果创设的情境达到了前面的要求,那么学生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教师只要适当地组织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尝试、操作、观察、动手、动脑,完成探究活动。因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3.合作交流,完善认知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索、交流、对话,获得成效。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教学互动、互促,形成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 “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的激励性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缩小优差生的距离;④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完善认知。

4.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教师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通过反思可以有效的控制思维操作,促进理解,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教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的进行建构活动。通过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反思探索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勉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并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认识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开拓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或质疑问难,或自我展现,或答疑解难。让他们对自身活动进行回顾、总结以及具有批评性的再思考,就能求得新的、深入的认识或提出疑问作为新的教学起点。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识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

5.要分享探究的学习成果

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新模式;探究

一、创设情境,启智激趣

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孩子们的天性就是对未知事物及现象容易产生好奇、善于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表象。为打开学生发现探究情趣之门,必须创设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兴趣的观察情景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锁定在将要探究的未知情境之中,让情境事物现象或材料促使学生去观察和发现并以积极心态投入探究活动中。

二、自主发现提问,明确探究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心灵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善于观察、发现、思考、提问是孩子们的重要特点,科学课就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究者。而探究应有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当出示创设情境后,就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大胆地、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自己所好奇或想要探究的问题目标,找到探究目标就像黑夜中船舶找到了航行的灯塔方向,只要顺着目标前行就会有所收获。

三、大胆猜设寻求,最佳解决方法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科学课就应该最大限度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和情感。在科学课中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不敢猜想的科学家像是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当他们根据情景观察自主提出所好奇和发现探究目标问题后,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敞开想象的翅膀,针对自己所提出问题的结论做出想象性、尝试性、假设性回答。然后继续鼓舞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个人与小组团结协作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如,采用那些材料?运用什么方法手段?怎样保证探究结果的科学正确?怎样验证探究结果的科学性?

四、引导实践探究,动手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要知道自己假设结论是否正确就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课标指出:科学课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这告诉我们,科学课注重的不是结论而是科学的体验过程。对小学科学课而言,亲历探究过程获取第一手经验是极为重要的。当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展开实践探究,完成假设验证过程,让手脑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究过程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从小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五、相互交流,结论共享

表达交流是科学探究者呈现研究成果的最基本形式。《杜郎口旋风》中说:“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都愿意成为主角,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表达的场景和舞台。”新课标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把教师的见解强加给学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科学课往往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探究,一个班至少分为五、六个小组,不同小组可能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也或相同或不同,这就需要各组之间展开相互交流、分析、讨论,从而得出科学正确的结论。通过相互交流结论共享,既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让全班同学明确了本课的科学结论究竟是什么?

六、师生评价,总结进步

同志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创设师生评价过程是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教师今后工作和学生学习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学生将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师生评价中首先是学生评价。

1.学生评价(自评和互评)

自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评是相互交流,为对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从小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不足的良好品质,达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2.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态度、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中要多采用鼓励、肯定性语言,对学生错误缺点的指出要使用温和关爱、学生能接受的语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不足以便于学生提高进步。

七、课后思考延伸

篇10

一、教学面对的群体要广泛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思考和探究活动中。为了保证探究的有效推广,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面对的群体一定要广泛,切记不能只“偏爱”少部分学生,导致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参与热情都不高,这样一来探究活动必然难以有效开展起来。怎样才能做到教学群体的广泛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的多样化,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要尽量安排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主动提出自己认可的解决办法,鼓励不同观念和想法的学生多沟通,不断地从他人身上吸取长处,规避自身的缺点,这样的全员化教学活动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人人都获得发展。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器,一个好的问题可以瞬间将学生的思维潜能有效地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果我们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情境带动思维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例如,在讲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知识时,笔者就拿出了一个普通的塑料袋,打开袋口向着空中一甩,然后迅速将袋口扎紧,这时候,塑料袋就鼓起来了。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鼓鼓囊囊的塑料袋中装着什么东西?能不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怎样证明这些不同成分气体的存在?如何去除密闭容器中的氧气?一旦氧气被去除,会有什么现象……就以上几个问题本身而言,都是一些层次比较低的探究问题,如果教师没有任何的情境创设,直接把这几个问题丢给学生,恐怕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太强烈的探究积极性。然而,在提问题之前,教师做了一个塑料袋装空气的行为,这样就让问题的情境效果出来了,因为这个简单的行为,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再进行提问,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三、制定合理的探究目标

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的提高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同样,作为能力之一的探究能力也不是在朝夕间就能迅速得以提升的,它从初步形成到不断提升和发展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过程,每个阶段,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特征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相应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水平设置合理的探究目标,沿着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轨道一步步向前进。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获得过氧化氢分解时选择的催化剂,以及通过实验对比的方式探究催化剂对KClO3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这种层次的探究目标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适合开始阶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探究目标的时候,就可以在难度上逐渐提升,例如,到了“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尝试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装置,这个难度显然要高过前者,但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相当有效的。由此可见,实事求是地针对学生的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探究目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不断提升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积极运用实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