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小实验报告

篇1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计划和安排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的活动。通过多年来的实验教学实践与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提高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验报告的设计与记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一份好的实验报告设计,就像是一盏明灯,能给学生指引实验的目标、方向,能提供给学生形成结论的分析数据,进而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素养,使学生的科学实验效果达到最优化。

一、观察实验报告的填写,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观察,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的责任心和有序观察能力。

教科版四下《油菜花开了》解剖花的实验中,我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解剖 花》实验人

花的名称

实验方法:用镊子把花的各部分,从外向里一层层撕下,整齐排列并贴在相应的名称左边,数一数,填在相应的空格上。

个萼片

个花瓣

个雄蕊

个雌蕊

在班级(1)上课时我没有设计实验报告,就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先介绍解剖花的方法、花的结构,然后让学生按照书本要求独立解剖油菜花。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且相当活跃,但检查结果时,学生雌雄蕊不分,萼片、花瓣不分,桌上、地上掉落的都是花瓣,实验效果之不佳显而易见。

后来,我根据班级(1)出现的情况,设计了如上实验报告,实验的效果就相当出色。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并没有限制学生解剖何种花,但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很清楚地完成解剖的任务。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桌上有了这份实验报告,便时刻提醒着学生做实验究竟是何目的,做实验时必须仔细观察什么,做实验的观察步骤是什么。在解剖花的过程中,动作快的同学还可在老师的同意下,多取一两张实验报告单,多解剖几种花,因此既避免了学生在一旁闲着无所事事而打闹的局面,又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学生的科学素质。至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在巡视的过程中随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辅导,让他们也能够尝到独立成功的喜悦,而避免了跟在其他同学后面蒙混过关的心理,以扎扎实实地学会实验操作要领,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实验的责任心。

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差是小学尤其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的神经系统较脆弱,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不能精确地感知事物,也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2]他们选择对象往往从兴趣出发,不按老师的要求去感知。比如,老师要求观察花的形状、结构、颜色,他们却会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所以,这部分孩子的感知、观察能力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下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对三、四年级刚刚起步学习科学的孩子来说,老师如果能够为特定的实验设计好观察实验报告,这对培养孩子的观察事物的责任心和有序观察能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探究实验报告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

教科版四上第3单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书前面几个小实验都非常简单,教师如做一个实验讲一个实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主观性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此,我就专门为这课设计了一份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观察记录表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

器材

实验步骤

观察现象并记录

归纳共同点

1

锯条

一手将锯条一端按紧在桌子边缘,另一手向下用力压锯另一端,后放手。

(1)(有,无)声音,

(2)锯条发声时

2

空盒、橡皮筋

把皮筋绷在盒子上,用手指拨动皮筋

(1)(有,无)声音,

(2)皮筋发声时

3

队鼓、上有少许豆粒、小槌

用槌把队鼓敲响

现象:小豆

说明:鼓发声时鼓面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便可独立完成实验,也不受限制,多余时间可多做一遍,多研究一遍。

在课堂实验中,教师一般都喜欢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方式。教师一边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要领,一边示范过程,学生一边听,一边看,仿照教师的示范进行实验,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做同一实验步骤,要求一致,步调一致,课堂次序较易把控。但这种方式下,学生做实验比较被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如果能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实验,则能取得边讲边实验的方法所无法得到的效果。但如果由学生自己独立实验,教师则不易控制纪律,往往无法达到预定目标。在这课中,我设计了以上实验报告后,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实验中总结规律。

三、探究实验报告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③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探究要求虽然不高,但如果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探究的全过程或部分过程经过实验报告的填写、设计由扶到放地反复训练,那么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的基本方法便能初步地掌握,这便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有以下八个要素: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观察、实验、制作 5.搜集整理信息 6.思考与结论 7.反思与评价 8.表达与交流。[3]而一份较完整的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这些部分:1.实验内容2.实验目的3.实验器材4.实验方法5.实验结果6.问题与讨论。将科学探究的实施和实验报告的填写两者相结合,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有意识地从扶到放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教科版四下三食物单元《面包发霉了》为例来设计:

问题的提出

霉菌的生长与 有关吗?

霉菌的生长与 有关吗?

猜想与假设

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温度高容易霉菌长得快。

制订实验计划

进行实验

实验方法:

相同条件:两块同样大小的面包,挑同样多少的菌丝,同时滴上10滴水,放入相同的保鲜袋扎紧。

不同的条件:一块放在厨房任一地方,一块放入冰箱

实验方法:

记录实验数据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

结论

如果说“面包的发霉与温度有关”这一探究实验老师需要扶着走,那么另一个问题“面包的发霉与水有关吗?”学生完全可以模仿老师给出的模式自己来进行实验。这不仅能让孩子清晰地了解整个探究的过程,了解了探究的一般步骤,也教给了孩子科学的探究方法,今后再遇到相类似的科学探究问题完全能独立地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实验报告的设计与填写,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中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科版5上《蚯蚓的选择》这一课中,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

实验验证

蚯蚓适宜生活在

明亮还是阴暗的地方

潮湿还是干燥的地方(自己设计)

实验用品准备

一长方形纸和内涂黑,将盒低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塑料薄膜,一块黑湿布,5条蚯蚓。

实验环境准备

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在明暗交界处

观察记录

蚯蚓爬向 的地方。

(选择:(1)明亮(2)黑暗)

蚯蚓数量:高处暗处

(填“=”“<”“>”

得出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 环境中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 、 的环境中。

这张实验报告我重点设计了验证“蚯蚓适于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阴暗的环境”这一环节。上课前一天我便把实验报告发下去,学生可根据实验报告的要求自行先准备实验材料,而且还可自己设计验证“蚯蚓适于生活在潮湿还是干燥的地方”实验所需的材料,而后根据上课的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自己实验设计的正确性,或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如何改正。通过多次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大大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五、学生实验报告的填写,还便于教师掌握信息反馈,进而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仍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例。第一年带学生时并没有准备实验报告,因此,在问及学生声音产生时皮筋和鼓有何新的现象,学生均能回答出“震动”。我以为学生所说的“震动”便是我想传授的“振动”,想当然地就写了“振动”两个字,便以为学生都理解了。第二年再上这课时设计了上述实验报告,许多学生根本不能写出“振动”这个词,许多学生经过细致观察能够写出“上下不停地动”“左右来回不停地动”。个别学生填写的是“震动”,“振动”这一词能填出者几乎没有。正是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我才猛然惊醒,上届的学生岂不是稀里糊涂学了个“振动”,真的有必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学生何为“振动”,此“振动”非那“震动”。

虽然教科版科学教科书相比原先的人教版自然教材有了一些实验记录的表格雏形,但也有一些内容并无实验报告设计,且由于科学书属于循环使用教材,学生不能在书本上随意填写,所以很多实验报告还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实际重新进行设计,这就给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使用实验报告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实验报告必须以课本为基础,在尊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巧妙地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实验报告中。实验报告要精而细,切忌粗而广,让学生无从下手;不能过于死板,应有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自我的空间。

2.学生的实验报告教师必须认真批改,及时表扬并作出示范,切忌用后便置之不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而不马虎了事。

篇2

1、本单位现有党员教师20名(含4名退休党员),民进会员1名,为本单位参加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部对象。

2、经过调研,老师们认为影响和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源问题。我校地处城东经济开发区,生源结构层次不一:有从原市区因城市扩建迁至新建小区的市区居民,有城中村改造的农民转为市民的新型居民。现代家长对教育普遍比较重视,很在乎孩子同伴的素养。原市民用有色眼光看新市民,因此生源流失比较严重,生源问题成了影响和制约我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由于生源不佳,学校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与学生实际的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师资问题。首先是师资紧缺问题。去年我校调走2名教师,退休1名教师,全是中层以上的骨干教师,而只调来一名普通中学英语教师,严重削弱了我校某些学科的教学力量。按正常编制,我校可以有45个教师,而现在在岗的只有42个(本学期又有一位数学骨干教师辞职),而且我校领导岗位多(校级领导有4位,含1

名正校级协理员),领导干部兼课相对而言少一些,所以教师的工作量都非常大,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其次是教师的年龄结构问题。近六七年来我校新分配教师只有1人次,而其他学校近几年来新分配教师达几十人次,这个差距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再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但可塑性并不大。再次是教师的专业素养问题。受外部社会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育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思想(教育的滞后性特点是容不得急功近利的);受社会简单评价的左右,部分教师放弃了教师的职业自觉和职业责任(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要求教师有强烈的专业精神:一是专业责任感;二是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三是终身发展的意识)。

三是学校特色问题。学校缺乏可以贯穿3—5年的系统工程,特色性不强,影响力不够。教师对学校发展的主人翁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参与管理、建设学校的认识还处于管理与被管理状态。对学校科学发展起决定因素的人文因素不是很强,硬、软件的提升与更新后,适合学校的可操作性的校园人文观念不凸现。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特色化的主力军。先生曾经说过,“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的特色、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特色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缺乏个性鲜明、有特长的教师,也谈不上创建特色学校。如果学校要创建体艺特色,就要成立体艺专门负责机构,要担当起学校体艺工作全面开展的重任,同时师资的保障更是不容置疑。

四是家庭教育问题。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家庭中,家长普遍地学历偏低,大多只有初中或者高中程度,少有大学学历的,家庭教育理论、经验缺乏,家长的素养和家庭教育水平亟待提高。家庭环境普遍较差,有的虽然已经住上了公寓房,但家里的设施非常简陋,卫生条件也比较差,还残留着旧时农村的许多不良习惯。我们希望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提升阅读素养,可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连做作业较安静的地方都没有。家长也是力不从心,家庭教育环境亟待改变。

五是对外宣传问题。学校要内部造优,外部造势,积极做好对外宣传这篇文章。校园文化建设还需浓厚些,要营造开放、融合、包容的校园文化。

3、认为我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有大局意识。应该团结协作,从学校大局出发,少一些个人利益思想。在考虑问题、处理各种关系时,方法还可再妥当些。

二是要有开拓创新意识。在学习和实践中,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的步伐应该跨得更大一些。

三是要以身作则。党员干部要体现先进性,处处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党员干部能挺身而出,迎难而上。要发扬以前的产党员那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工作作风。党员是学校的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是学校的中坚力量,要时时处处做好教师的表率,要以高尚的行为准则成为普通教师行为的榜样。应该在各种场合宣传党员干部做了什么样的好事,以此来引领普通教师作为言传身教的典范。

四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事业追求的崇高目标和本质要求。学校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贯彻、准确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4、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涉及我校教师或学生的民生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工作量超重问题。由于严重缺编,再加上做产的、生病请假的、内退的,这些工作量都要在教师身上内部消化,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像我们这样的学校,生源不好,更加应该让教师有时间去钻研教材和教法,有时间去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有时间去转化家长的协同教育观念。现在的情况是教师疲于应付强大的工作量,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而少有时间去精心研究教育的科学化问题。同时,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身心疲惫不堪,原有的工作热情逐渐消失,大部分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期盼有一个愉悦的工作环境。学校要实施人文关爱工程,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受到工作与学习的幸福,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的压力。

(建议市教育局考虑到教师会遇到做产、生病、甚至保胎等特殊情况,给学校适当增加编制。目前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出来苦于没有工作岗位,而学校这方面岗位又严重欠缺,教师疲于奔波,如果有个适当调整,两方面的问题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评优评先问题。教师的评优评先学校领导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既要人格平等,真诚合作;又要提倡个性发展,健康竞争。

三是制度完善问题。各项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人性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宗旨。要科学全面的评价教师,对在一线默默无闻地工作,从不在领导面前夸耀自己的教师,学校领导要多关心照顾。要加大教师之间的分配差距,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职重多得、绩优多得。

篇3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保密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与科学合作的重要基地[1]。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管理关乎高校整体保密安全,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和安全[2]。

1实验室保密管理的特点

1.1涉密项目任务重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基础型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国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是高校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的重要基地[3]。实验室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横向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大部分科研项目是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代表着国防领域的先进水平,具有高保密性质。繁重的涉密实验任务,对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实验室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必须做好项目安全保密工作。

1.2项目涉密程度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不同于高校其他科研平台,因其工作领域的特殊性,使得实验室项目往往具有较深的涉密程度。特别是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往往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加之其应用于国防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涉密等级。因此,确保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安全,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7]。

2实验室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

2.1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物理环境防护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开放的校园环境对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较大风险。高校校园是开放的,高校的保密管理不同于科研院所,它是一种在开放共享环境中保护核心部分的保密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处在校园内,进入校园的人员均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实验室。实验室周界安全警戒距离几乎为零,未经许可人员非常容易进行摄影摄像,给实验室保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物理安防设施与管控措施还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常以防盗门、防盗窗以及周界视频监控为主流安防设施,这类设施的防护能力普遍偏弱,与实验室保密管理要求的匹配度较低。此外,实验室一般都是开放或半开放运行模式,在人员进出管控上,很少有专人保卫并进行出入人员身份确认和登记,与其他涉密部门相比,几乎可以说是敞开大门,来去自由[8-9]。薄弱的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使得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失泄密概率较高。

2.2实验室人员结构复杂和流动性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验室可以说是高校内部人员结构最复杂的单位之一[10-11]。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中既有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实验人员,还有很多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实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实验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合作单位的外派人员,特殊情况下实验室还会进出设备检测和维修的外来人员,如此复杂的人员组成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是因为实验室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其人员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因科研项目研究或教学任务的需要频繁进出实验室;技术工人、合作单位派驻人员和临时检测维修工人因各种原因需进出实验室;学生因开展实验或实践需进出实验室。相关人员流动频繁,既有固定流动,也有临时性流动,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3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也是造成实验室失泄密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是一张大互联网下的信息保密管理模式,实验室自然不例外。为了便于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大部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信息和技术失泄密埋下隐患。随着境外情报机构的长期渗透,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木马植入技术不断发展,联网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已删除的信息数据也能直接暴露在窃密人员面前[12]。同时,实验室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广泛被教师和学生使用,在实验室计算机上频繁地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复制、传输、存储,给涉密信息数据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也造成实验室失泄密的可能。除了信息设备上的电子信息外,纸质载体也是实验室保密管理的重点,项目接收的纸质载体和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或复印的纸质载体,往往因为保管不善或随意放置造成失泄密事件发生。

3实验室保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依据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涉密项目任务重、项目涉密程度深的特点,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结合重点高校的保密工作思路与经验,提出“环境—人员—信息”三闭环的保密管理运行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泄密风险与隐患。

3.1环境闭环,区域可控

在高校开放的外部环境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安防设施和管控措施,是实现实验室区域控制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室安防设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周界防护,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警戒距离基础上,在实验室四周部署周界入侵报警等防入侵措施,以防止未经许可人员擅自闯入。同时,在实验室的内外部部署24h视频监控,并通过测试手段保证视频监控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观测对实验室进行偷窥或拍摄的可疑人员,也能够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内部,首先,应当设置电子门禁以替代传统的防盗门措施。电子门禁措施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设定实验室准入名单,从而实现对一定时期内人员进出的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门禁系统可以通过出入记录,查询到每一位准入人员的进出时间,这为保密管理的事后审查带来了极大便利。其次,需要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对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和信息存储空间进行单独隔离,并在其内部部署红外报警措施,从而实现对实验室准入人员的区别控制。通过各类防护措施的部署,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就像一个封闭的半球罩在实验室上,形成环境安全闭环。

3.2人员闭环,行为可控

由于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人员的结构复杂及流动性大,人员有效管控成为实验室保密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验室通过安防措施实现区域可控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进出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不同人员行为可控。对于校内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验人员等长期工作者,实验室可以通过学校工作证件或者一卡通实现进出入管控,并按照人员的任务分工进行实验室内部区域管控;对于学生、外单位派驻以及检测维修人员,实验室应当按照其工作时限制定临时出入控制措施,并严格限定其实验室内部活动范围。对于实验室保密重点区域和设备,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未经许可人员禁止进入。所有进出实验室的人员都应当经过背景审查和身份确认,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当采取指纹或虹膜等生理特征控制出入。在对各类人员出入实验室严格管控的基础上,更需要对不同人进行保密教育,提高其保密意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90%的失泄密事件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保密意识淡薄造成。对于常驻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以及实验人员,实验室应当规定其年度接受保密教育学时,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才可在实验室开展工作,通过提高这部分人员的保密意识,加强涉密信息的有效管理;对于临时进出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实验室也应当进行临时保密教育,规定其实验室工作行为,监督其遵守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并与其签订保密承诺书。通过制度落实各类人员保密职责,保证实验室人员保密管理工作到位。通过实验室人员分类管控和保密教育,实现实验室全过程管理,并对人员教育、检查以及处罚工作达到链路化管理,形成人员安全闭环[13]。

3.3信息闭环,流转可控

环境与人员的闭环管理到位后,实验室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到信息闭环上。保密就是保重点、保核心,而信息保密无疑是实验室保密的核心和关键。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纸质载体以及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等三个方面。实现电子信息流转可控,主要是做好实验室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等信息设备的管控[14-15]。信息设备分类使用,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积极防御计算机木马等窃密手段。同时,涉密的电子信息严禁利用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传递。实现纸质载体流转可控,一是要对实验室纸质载体进行严格登记建账,并将其收入保密柜集中管理,确保每一份纸质载体来源清楚、使用规范、去向明晰;二是要严格管控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打印复印纸质载体应当经过审批、专人管理以及严格登记,防止使用过程中造成失泄密事件。实现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使用可控,实验室必须对这类实验品进行运输管控,进出实验室采取单独押运和有效遮挡等措施,同时在实验室内部应当设置独立封闭空间进行存放,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接触的人员进行授权许可并做好接触记录。通过实验室三类信息的有效管控,实现实验室涉密信息进出流转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信息不外泄、不被非授权获取,形成信息安全闭环。

4结语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涉密项目多、涉密程度深,为了确保高校科技秘密的安全、维护高校保密安全稳定和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工作,从环境、人员以及信息三个环节入手,完善保密技防措施,提高人员保密意识,强化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不断提升高校保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姜从盛.高校科技保密与国家安全利益[J].理工高教研究,2002(4):57–58.

[2]黄波,王焕杨,钟灿涛.高校国防科技保密工作实践与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17(7):54–56.

[3]廖方伟,郑文杰.中国国防科技平台知识产权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118–122.

[4]张福增,高美蓉,张三香.浅谈高校科技保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104–105.

[5]李源,郑鹂穜.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90–91.

[6]杨霞,崔晶,郭永军.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机密[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61–64.

[7]张信军.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29):9–10.

[8]云雷,沈芳.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4(11):239–240.

[9]陈芳,罗来庚.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9):13–15.

[10]鲍敏泰.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8–193.

[11]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室保密安全工作的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42–144.

[12]熊林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涉密问题与保密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97–199.

[13]颜培玉,解志斌,张冰,等.高校保密检查工作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3(12):154–156.

[14]巴芸.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篇4

一、学校基本情况

雷甸小学位于德清县中南部,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2286名学生,118位教职工。设中心学校一所,辖设7所村完小,是一所典型的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目前,1-4四个年级40个班、1386学生参加新课程改革实验,参与数占全校学生的65%,参加实验教师有70人,涉及语文、数学、校本等7门课程。

近三年来,随着工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学校的外地借读生源逐年增加,加上学校布局的松散,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但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在这三年里带领全体教职工,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迎难而上,克服瓶颈制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紧紧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以“求实、创新”的校风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勤奋、创优”的教风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几年来,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法治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改,努力为师生营造良好发展的环境。在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学校,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县首届先进校本教研学校。

二、我们的做法

1、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和思路

基于对新课程内涵的理解和校情分析,XX年8月,制定了雷甸小学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方案,确定我校课改的主题是:“融入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师生共成长”。总体思路是: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注重反思、优化教师素养,形成办学特色,推动学校跨跃式发展。在教育管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提出具体目标:

从学校层面上讲,提出创建县课改示范学校的目标,完善校本教研制度,打建学科基地,制定名师培养工程,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合作严谨的教研氛围,5年内培养2名县级名师,6名县级教坛新秀。

从教师层面上讲,构建适合不同教师发展的平台,增强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成为研究性教师。

从学生层现上讲,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取好成绩。

2、健全制度,加强组织,完善管理。

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起科学管理的观念,充分尊重广大实验教师,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学校新课程管理中去。

①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下设实施系统,由1—6年级所有学科的教研组长组成,做到校长亲自抓,教导处负责抓,教研组具体抓的工作网络。

②健全制度,规范课改活动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们相继出台了《课改理念学习制度》《课改教师备课制度》《课改教师常规考核办法》《课改教研制度》《课改教师奖励办法》《课改学生评价办法》等,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项改革措施实施有力,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使学校课改活动不断走向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

    ③健全课改保障制度,无论是在硬件添置与辅导材料的购买,还是在师资培训上,学校均给予优先,3年下来在新课程上共投入经费达20万余元。

3、抓宣传舆论,营造实验氛围

实施新课程,学校是主阵地,但同时需要取得社会和家长支持与配合,早在XX年5月,我们向家长和社会作了调查问卷,95%以上的家长对新课程不了解,许多家长对自已的子女实施新课程不理解、不支持,为此,我们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课改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之后定期召开课改成果会,让学长、学生深切感受新课改的好处,进一步增强课改的自主意识,同时征询家长、社会的意见和建议,使新课改革在主体上形成合力。

同时定期编印实验信息资料,让广大教师及时了解学校课改动态。

4、加强学习,树立新课理念

没有学习,认识就不会加深,实践也就失去指导。为了提高全校教职工进行课改实验的自觉性,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明确课改的目的、意义、内容和要求,领会课改的实质,以利于在实验中,运用课程标准,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落实在教学过程之中。

①以校为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每次学习有书面内容。

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次活动安排理论学习,做到有时间,有内容。

③每学期期末及暑期培训,安排新课程专题培训,形成为听讲座、看录像。

④积极参与并组织外出培训,三年来共参与新课程外出培训,400余人次,其中市级以上有80人次。

⑤邀请专家、教研员来我校指导作新课程讲座。

5、强化常规,减轻学生负担

①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各类课程,严格做到“五要五不准”。

②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活动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活动时间在6小时以内,严禁利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

③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作业,其它年级课外作业最不超过30分钟。严格规范考试,学生考试每学期未组织一次,成绩采用等级制,不按成绩给学生排队。不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门外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

【1】

④依据《雷甸小学教学常规》和《雷甸小学教学常规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工作的管理。

⑤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严格把好征订关,严格按上级有关部门精神为学生订购相关的教辅材料,除教育局审定的教学同书外,没有向学生推荐使用其它练习、复习用书。

  5、依托校本,发掘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为学校和老师开发课程留下了一定空间,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创建我校特色,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作了探索。

①结合学校特色,开掘《科技》校本课程,分上、下两册,36课时,内容包括科普知识、三小制作、科技创新成果等,结合校本课程和选修课,正式进入课堂。

②依托科技实验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近年来,每年成立活动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成果获专家好评,每年获市以上奖。

③挖掘学校隐性课程,丰富课程资源,如建成科技成果室、劳动活动室等。

6、做实教研,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新课程注重教师的反思实践和专业成长过程,三年来,我校以校本教研为手,为教师营造教研氛围,激励教师投身新课程实验之中,提高教师课改意识,挖掘教师潜在的能力。

①构建教学反思平台

学校按新课程学科成立“学习、反思、发展”为主题的反思小组,要求教师课课有反思,周周有案例,月月有交流,每学期对教师的案例反思汇编成册,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②构建课题研究平台

我校的课题研究的提高教师素质为目的,没有片面追求课题研究的结果和课题的级别,而是追求如何从最大层面上调动每位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如针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确定了《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结题获县一等奖),针对数学教学中学业评价存在的问题,确定了《学生数学发展性评价研究》,在实践中,老师以课题组为平台、互相分工、互相协作。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这种源于实践的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③构建集体备课平台

备课是搞好课改教学的前提,在模式上改变备课的内容,注重学情分析,教学分析和课后反思,不追求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且成立备课组,每二周集体备课一次,每次备课确定教材分析的中心发言人,其他成员补充修改,确定一套完整的课时计划,每位教师再根据班级实际,实行策略修改,这样做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水平。

④构建教研活动平台

教研组是课程实施的基层组织,根据年级、学科,设语文、数学、综合3个组,由骨干教师担任组长,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教材分析、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师参与率达100%,在教研活动时,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新课实施的特点、连接点,教师的教研品质和科研素养也随之提高。

⑤构建教师教学展示平台。

每学年开展新课教学展示活动,广大实验教师通过平台,通过备课、上课、说课、评课,极大地促进教师课堂技艺的提高,两年来,我校承担了县3次课改学科展示活动,获得同行专家好评,4名教师参加县市课堂教学评比,获得好成绩。

7、突出过程,积极探索评价机制。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渐上升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学校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用评价的多元化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校根据新课程改革评价功能和实验的要求,结合县教研室的评价要求,我校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在操作中注重: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

②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不仅关注结果,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实践能力的进步和变化。

③评价方法多样化,包括书面作业,行为观察、问题研讨、成长记录等。

同时,积极研究教师教学评价策略,力求以评价提高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三、我们的收获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来自消保分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服务经济发展,让家乡更美丽。提升服务水平,为红盾添光彩》。

**,美丽的**,鱼米之乡,名酒之乡。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儿女,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心每时每刻都在为家乡一点一滴的改变而感动,我的心每时每刻都会油然而生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是我可爱的家,作为工商人,我愿为家乡科学发展添光彩、为家乡的奋进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当我由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红盾卫士时,面对着庄严的国徽和鲜艳的红盾,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荣耀,更多的是责任和使命:闪闪的红盾,印证着我们几代工商人的心血!国徽象征着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力,红盾承载着人民寄予我们的重托。作为工商人,我们不仅仅是维护地方经济秩序的坚强卫士!还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护航人,因而,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何才能推动工商职能转型,更好的服务科学发展,答案就在我们奔走于城乡农资食品监管的足迹中;就在我们12315投诉大厅热情的笑颜里;就在我们看似平凡,却总能干出不平凡事业的工作中!

食品安全问题,农资商品质量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消保分局更是流通市场领域责无旁贷的护航人。我们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工作理念,为了市场繁荣稳定,为了群众身体健康,为了经济健康发展,为了社会和谐安宁,我们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调解消费者纠纷、红盾护农、打假治劣。每天,我们都是迎着朝阳奔波于大街小巷、集镇乡村,踏着夕阳,满载着群众的寄托和希望开始计划新的一天。

在我们消保分局,在12315申投诉大厅,我们投诉中心的主任——李发栋,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笑容,他的脚步总是那样的从容和坚定;他年逾五十,没有动人的诗篇,更没有豪言壮语,只见他天天忙碌的身影,用奉献奏出执着的追求,用辛勤写下殷切的希冀。在12315维权领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他亲自调解消费纠纷,认真协助基层投诉站的工作,凡他经手的投诉案件,“件件能落实,件件有回音。”

还有我们执法办案组的肖继红、常东和王道义三位同志,他们为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整天奔波于全市各个乡镇,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蔓延甲型流感的严峻形势下,更是严阵以待,积极处理各类食品案件。他们认真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扎实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这就是工商人,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用一点一滴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百的热情为**经济发展增光添彩。非常幸运,我也能站在他们的队伍中间,和大家一道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融入到工商事业的强劲脉搏里。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把他的才智、力量全部勤恳地用在工作上、事业上,并且做出成绩,这样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篇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篇7

关键词:课桌椅 中小学生 健康

在过去20年间,我国城乡男女生身高平均增长4.86厘米,平均增长值已远远超过“每10年增长1.0厘米”的“国际标准”;我国城乡男女生体重平均增长4.95千克的动态变化结果提示,当前我国学生体重生长的长期趋势依然明显,增长幅度已远远超过“每10年增长0.5千克”的“国际标准”,我国城乡男女生体重与身高生长水平仍处在持续快速增长期,这与我国社会和经济状况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有密切的关系。

一、国家标准修订后的特点

因此,我国2002年5月29日,2003年1月1日实施了新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3976-2002》,本标准主要依据我国近年的人体测量资料和专门调查,非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5970-1979《家具―教学用桌椅―功能尺寸》,并参考了日本工业规格JIS S 1021-1991《学校家具(普通教室用桌椅)》和JIS S 1015-1974《讲课教室用固定式桌椅尺寸》,对过去的标准进行了修订,其特点是:

1.中小学校课桌椅各型号的身高范围普遍提高7.5厘米。

增设一个以180厘米为标准身高的最大型号,由原来的9个型号增加为10个型号。撤消了GB 7792-1987中的附录A(参考件)关于原有课桌椅使用的规定。各型号桌面高与国际标准一致,座面高较之低20毫米和10毫米。

2.中小学校课桌椅尺寸

桌面宽(左右方向),由原来的550mm~600mm(单人用)和1000毫米~1200毫米(双人用)分别修订为600毫米和1200毫米(取最大值)。增列了靠背点高和桌下净空的多项尺寸,某些部位的尺寸也有少许调整。充实了分配使用方面的一些规定,增设了附录A(提示的附录)。

根据这一新标准的颁布,南京市卫生保健所1985~2005年对南京市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调研。南京市20年来7~18岁的中小学生形态指标增长的情况结果显示:

1985~2005年的20年,南京市中小学生:

身高增长为:2~13厘米;平均7.93厘米。

体重增长为:3~15千克;平均10.0千克。

胸围增长为:-1~7厘米;平均3.41厘米。

二、中小学课桌椅装备概况

我们深知:课桌椅是教育机构中的基本设备,对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有重要影响。依据我市卫生保健部门关于课桌椅的配备要求,我们在过去的中小学课桌椅装备过程中做到了:

1.多数中小学均配备了可调式的桌椅。

2.配备不可调节课桌椅时,我们认为教室的课桌椅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要求,配备三个高低层面摆放是可以满足学生身高差异要求的。

3.根据国标,考虑群体学生,以平均值为参考值装备课桌椅。基本确保了安全、牢固、适用的课桌椅进入课堂。

三、中小学课桌椅装备存在的问题

但是,经过对过去课桌椅装备的实际调查、座谈与分析后,发现我们的中小学课桌椅存在下列问题:

1.课桌椅高度:小学低年段偏高,不符合国标装备使用现象严重;个性化设计不足,可让个别特型学生选择品种不够丰富。

2.桌面大小:中学生堆放书籍、材料多,有效使用面积不足。

3.桌斗空间:书本、文具增加后,桌斗空间不足以存放书包和物品,造成书包放在椅子后面,导致学生不健康的就坐环境;书包放在地面或桌旁,影响美观;中学生把书本放在桌面上,造成桌面使用空间减小,影响书写与阅读。

4.桌脚、椅脚护套:易老化、易脱落、不耐磨,造成影响美观与使用。

5.可调节桌椅:调节不方便,需要专用工具与人员,造成总务部门工作量增大;存在螺帽容易脱落,封边容易脱胶,钢结构易脱焊等现象,造成维护保养困难;调节后,存在桌椅重心提高,固定点减少的现象,容易造成不稳定和不坚固,易损坏。

6.材质与工艺:桌面材质参差不齐、钢材壁厚规格不一,工艺差距大,缺少产品标注和质量检测部门对产品审验的合格证明。

四、结论与建设

经过讨论,针对以上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从目前中小学课桌椅装备现状看,我们已装备的课桌椅型号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主要问题出在管理与使用上,建议南京市所有中小学的每个班级对照国家标准,根据学生实际坐高进行调整,整顿课桌椅管理与使用不当的现象。

2.设计多款满足个性需求的课桌椅:针对部分中学生的特殊体形设计。

3.高度可调节课桌椅改造建议:改变调节高矮的结构与部件,设计出齿轮传动式调节课桌椅。实现利用专用工具,方便师生操作的半自动型可调节课桌椅。

4.依据国家标准,设计多款符合新课改精神、小班化教学、初高中课堂教学等桌面需求的课桌椅。实现既符合标准,又适合教学具摆放的功能性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用房条件,相对增大学生作业、操作与学习的有效使用面积。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农村小学 语文教师 教学方式转变

【课堂项目】此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Y[2013]G007)“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63-01

一、课题研究背景: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在语文教学中,虽然老师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教师的主宰意识很难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不满意等。为此,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式实施。如今已是2014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到了深化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树立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摒弃固有的,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语文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合作观,与此同时,还对语文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方式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只有转变教师固有的“旧”的教学方式,努力适应新课改对当代教师教学方式的多维要求,才能使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才能构建符合农村学情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案例法、问卷调查法等,以常规课堂教学为载体,教研活动为平台,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常规教学、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利用多种形式与教育专家进行沟通,不断提升自我,进而探究出符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研究结果分析:

1.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是新课程的创造者,教师们都能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对教师教学等多维度的要求。

问卷显示,96.1%的教师能够意识到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师角色的变化,认同新课程实施对教师要求的提高;80%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对教师负担有所增加;73.5%的教师能基本把握新课程改革。可见,当今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教师角色的变化,对自己在新课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准确的定位。

2.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

(1)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

语文学习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不单单依靠教师的讲授,教师应根据学情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注重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教师在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合作交流,进而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深入课堂观察、参与常规教研活动、走访调查,了解到有近20%的教师认为语文学习只要教师教的好,学生就能进步;认为语文学习靠学生,老师关系不大的占到10%;认为语文学习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占到70%。可见,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师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2)在多媒体运用及其他教具使用方面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教学情景,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结果显示,80%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经常使用多媒体及其他教学具辅助教学,使抽象变直观,学生容易进入课堂教学情景,又增大了课堂容量;13.5%的教师偶尔使用;6.5%的教师几乎从来不用。问卷结果中显示,44.5%的教师认为最欠缺的知识就是现代教学技术;40%的教师选择了语文专业知识不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意识到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必要性。

(3)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语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能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课堂观察及常规教育活动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了质的变化。以前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几乎不评价或评价少、形式单一,现在师生、生生之间的评价能很好把握评价时机,评价语言中肯、委婉,以学生为主,采用适时评价和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并且采用多元评价、多角度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4)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方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通过课堂观察、常规教研活动、调查问卷结果来看,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5%的教师能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坚持适度有意义的讲授,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在最喜欢的语文教学方式中,66.9%的教师选择“讨论法”,选择“讲授法”的教师占到12.5%,90%的教师选择“教学方式不固定,课堂上比较关注让学生思考”。可见大多数学生能适应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注重学生思考。

五、问题探讨:

首先,农村学校由于受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高效课堂实施学校有限;家校联系少,家长对高效课堂认识程度参差不齐;老教师较多,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专业知识不够充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课改的实施。

其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本乡所属小学语文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普遍意义,以后的研究工作要多与兄弟乡校交流,全面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潘瑞娟.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青春岁月.2011

[3]周健仁.做有魅力的语文教师.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4]陈华红.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2013

篇9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将基础教育课改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一)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关键词之一“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指小学双语(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学;(3)关键词之一“能力”: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段双语班识字教学能力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双语班的教学重点。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双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5月)

选题,申报,设计实施方案,学习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3年6月)

按方案与计划具体操作,在实验运行过程中进一步论证完善方案,积累资料,定期进行总结、分析、研究,反思提高。

(三)总结阶段(2013年9月―2015年6月)

整理分析实验资料,对操作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接受专家组的鉴定与评估。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张辉;张辉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诺依红、许辉娟、张膑云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赵桂花、张月华、蔡逢希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成果展示

1、《调查材料集》。

2、《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

3、《识字有效教学优秀案例反思集萃》。

4、《识字有效教学优秀论文集》。

九、课题的保证措施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组织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加强集体学习,加强课题学习的管理,利用好网络学习,在自我学习和集体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建立健全课题开展和课题学习制度,及时提供和交流学习信息,使课题研究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

篇10

1 驻保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现状分析

对于高校而言,培养一批既能胜任教学工作,“又具备较强的科学与技术研究能力、善于取得科研成果、在同行中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双师型’教师”能够很好的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与层次,因此,高校通过建立各种科研制度及科研鼓励措施大力支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驻保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现状堪忧。

1.1 科研效率较低,高质量课题、论文少 近几年,驻保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数量和科研质量表明,英语教师虽然在科研上有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的科研状况并不理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省市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课题较之理工科明显薄弱,核心论文的发表数量及发表等级也远远落后。专著数量几乎为零,编著、教辅类书籍及译著相对多一些,与驻保高校对科研的投资力度相比,科研效率明显偏低。

1.2 科研意识薄弱 驻保高校的英语教师一般担任语言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类教学较为容易,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低。很对教师习惯于机械性的备课、授课工作,对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深度研究很难投入。大部分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枯燥乏味,耗费精力,很多教师都是为了职称晋升而不得不科研,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得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较为薄弱。

1.3 科研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驻保高校英语学术带头人数量较少,很多应用型高校从政策及资金支持上都倾向于本校的重点学科,因此使得英语教师的科研工作浮于表面。英语教师普遍认为在撰写文章、发表文章及申报课题等工作上力不从心,科研能力不够。同时,由于缺乏科研氛围,英语教师很难组成具有实力、深度和广度的科研团队,因此英语教师团体无法形成合力使集体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2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面临的挑战

2.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高速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知识、数据及信息,这无疑使传统的英语教学面临严峻的考验,甚至以往可以为英语课堂增色的英文电影也毫无用武之地,学生的兴趣点很难把握,部分学生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因此高校英语教师的知识量储备亟待扩大,对新知识的探索也更加迫切,教学压力随之增大。网络课堂、慕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在时时提醒着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紧迫性。同时,高校教师应该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正确处理、整合所面临的庞大数据信息,将有价值的部分提炼出来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2.2 英语教师教学负担重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信息,2014年我国高校在校生约2468万人,是十年前在校生人数的两倍多,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使得高校教师的生师比发生了巨大变化。1999年以前,大部分高校的生师比为7:1左右,而目前根据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数据指标显示,文科类大学的合格生师比为18:1,限制招生生师比为23:1。由此可见,随着生师比的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量也在成倍增加。从事语言这一基础学科教学的教师,其教学任务量从周学时4提高到12-16,所授课程门数也由1-2门增加到3-4门。民办高校为了节约成本,英语教师的授课任务数据甚至更高。这无疑在时间上给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挑战。

2.3 教师队伍聘任制改革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开始实施聘任制。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工作的约束力随之增强,教师需要满足聘期内各种考核指标,才能正常续聘和晋升职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多将科研成果作为硬指标,教学成果为软指标,相比之下教学的地位要弱于科研。然而,对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才应该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显而易见。对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师来说,现实情况是高校办学主要以科研为导向,而繁重的教学任务又使得年轻教师精力被大量挤占,体制改革带来的新局面促使英语教师不得不正视科研与教学的双重挑战。

3 高校英语教师科研与英语教学的相互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