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商直接投资的利弊

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外商直接投资 汇率制度

我国从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对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外国直接投资的刺激作用。国际资本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己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前,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截止到2011年11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达到6.3。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贬值,导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所需资金也相应增加,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投资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放缓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原材料、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国际的价格,升高外商投资成本,外商投资的资本预期收益率降低。再者,人民币的升值,会削弱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出口下降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些都会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虽然我国逐渐放开对外商投资金融业和服务行业限制,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是我国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己经体现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变缓上。

2.人民币升值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不同类型直接投资企业会受到汇率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我国的“三来一补”贸易形式和因此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多是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以成本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资,劳动力成本比重较大,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劳动力、资源等成本逐步提高,对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及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该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抑制,逐步减少。

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主要的辅料或者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在本国加工生产并主要在当地销售或直接向投资国提供服务。该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汽车制造、建筑、快速消费品,以及法律、财务服务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了投资的激励,从而促进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能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比例,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二、人民币升值,如何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投资获利前景,同时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汇率和利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保障。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经逐步扩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但目前仍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组装阶段。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对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我国在巩固传统引资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保持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完善政府利用外资管理体制,使之与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相适应,形成高效、透明、规范的行政环境。今后外商直接投资将更多地带来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因此,我国必须保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尽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努力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保持在较大规模且持续增长。

2.应当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能够抵消人民币升值引发的成本上升的劣势,促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更新,以高生产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

3.加强监管,防范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着眼于长期回报,在中国投资环境改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要防止外商购并导致一些重要行业中产生的垄断问题。对涉及国家安全产业中的并购要有审查程序和控制能力。我们有不少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政府应当通过制订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引导外资向非制造业部门扩大,提高非制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秀国.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外来直接投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篇2

关键词:外国投资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现状概述

我国自从90年代以来,外资已从过去的以中小企业为主转变为国际大财团全面进入的格局。初期投资于房地产业的外资增加较快,个别年份占到外商实际投资额的1/3以上,近十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累计看,投资于工业的外资仍然占最大的份额,约占60%。2000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75%,合同外资的73.72%集中在第二产业;截至2000年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项目数的72.99%,合同外资的60.87%集中在第二产业。

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地区。90年代以后,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但总的趋势没有明显改变 ,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88%。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外国直接投资于东部地区占87.88%, 中部地区9.29%, 西部地区仅占2.82%。截至1999年,东部地区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占全国的87.84%,中部地区占8.94%,而西部地区仅占3.22%。

我国利用外资的来源与方式

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中,来自港澳台的资金一直占较大比重,在90年代以前,港澳台投资约占80%左右。90年代初期以来,其他发达国家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明显增加,港澳台资金比例逐年下降,但累计仍占近60%。

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初期,在华投资的外商主要采取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两种方式。90年代以来,外商独资企业的比例有较快上升,自1997年起,新设立项目中,外商独资经营的项目数超过中外合资经营的项目数,自1998年起,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的合同金额。但以累计数计,中外合资经营仍然是占最大份额的投资方式,占实际投资额的近一半,外商独资经营所占比例不到1/3。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产出是资本、劳动、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函数。外国直接投资通过作用于上述变量来影响经济增长。以下本文将从外国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国内投资、就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关系入手,在此框架下探讨外国直接投资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机制。

4.1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GDP

下图给出我国1983-2001年经济增长率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的变动情况。FDI作为对东道国的投资,由于其购买各种原材料以及支付工人工资都必然按照当年价格核算,因此以FDI与以当年价格计算并换算成美元的GDP相比的比值作为衡量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的指标更具科学性。1990年以前,由于我国利用FDI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因而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十分明显,1991年以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1992、1993年,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几乎成直线上升态势,1994年FDI/GDP达到了6.22%,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渐趋明显。

图1经济增长率与外国直接投资依赖度曲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4-2000年各卷,2000、2001年数据取自《宏观经济研究》2001、2002年第3期。

注: 左方坐标表示GGDP ,右方坐标表表示 FDI/GDP

4.2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内投资

理论上,一国的国内投资(Domestic Investment)由本国投资(National Ivestment)和外国投资(ForeignInvestment)两部分构成。外国直接投资作为国内投资总额的一个部分,其不同的投资形式对投资总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用于并购现有企业的FDI实际上并不增加国内总投资,只是用外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代替了内资企业,把内资企业从国内市场上“挤出”。

IY=a+b*YG(-1)+c*IY(-1)+d*FDIY+e*REXL+f*IR+g*IF+ε,其中,IY表示投资占GDP的比重,YG(-1)表示前一期的经济增长率,IY(-1)表示前一期的投资占GDP的比重,FDIY表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REXL表示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 IR表示国内金融市场一年期贷款利率,IF表示国内通货膨胀率, ε为随机项。

根据分位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得到回归方程I。考虑到前一年的经济增长率YG(-1)的显著性不高,不能通过检验,因而将这一解释变量舍去,得到回归方程II。从回归方程II不难看出,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各参数能够通过t检验,其中IY(-1)、REXL、IR、IF在5%水平上显著,FDIY在1%水平上显著,回归方程式结论被证明有效 。

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中国国内投资与国内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与上年投资正相关,这与理论上国内投资应与国内利率负相关、与上年投资正相关相吻合。不过理论上国内投资与实际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系数不定,而对于中国来说,国内投资与实际汇率、通货膨胀率呈负相关关系。可见,我国利用FDI有助于当年国内投资的增加,没有将本国的投资“挤出”,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利用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是以新设企业形式出现,而很少通过并够实现。

4.3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国内就业

我国是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且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于农村。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资流入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不同时期各经济类型吸纳的新增从业人员的数量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也是相当可观的。

5. 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利弊的深入探讨

5.1 外国直接投资之利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增加国内投资和促进资本形成;

二、吸纳劳动力就业;

三、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TFP;

四、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五、扩大我国的外贸规模,改善我国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六、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5.2 外国直接投资之弊

5.2.1 明显削弱了中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某些内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其主要表现是:在外资进入、外企林立、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融为一体且显著加强的态势下,海尔、华为、奇瑞等一批内资企业“奋袂而起”,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牌产品。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我国许多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则明显削弱。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内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利益上的矛盾。外商直接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取长期稳定的高额利润。为此,外商要最大限度地垄断技术和市场,打败竞争对手;而绝不是要培植竞争对手,增强我国内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陷自身于不利或败北的境地。

5.2.2 对中国民族经济形成强烈冲击

外商直接投资长时期大规模地进入我国,必然加剧外资经济与我国民族经济的激烈竞争和反复较量。外商直接投资凭借其资金、技术、管理、品牌、规模等垄断优势,通过“绿地投资”和并购我国内资企业,控制了我国的某些行业和市场,大量“消灭”我国民族品牌产品,通过合法或不正当手段吞食我国内资企业特别是国有资产,已经对我国民族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一、控制了我国某些行业和市场;

二、大量民族品牌产品相继被挤出市场;

三、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四、加剧资源短缺,恶化生态环境;

五、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5.2.3 对中国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构成较大威胁

近年来,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愈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经济基础,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经济竞争力和及时消除与化解潜在或现实的内部和外来经济风险的能力,国民经济长期保持较快和健康发展的态势。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经济不受分割,经济自主性得以实现,基本经济利益得到保障。

6、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我们知道FDI在促进我国资本形成、吸纳就业和提高我国综合要素生产率方面贡献都是比较显著的,同时在我们对经济增长率与FDI的回归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总体上比较显著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我们对FDI的积极影响的进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和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缴税收等途径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不过也正如上文所提,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逐步放开对外商行为的限制,出现了FDI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我国产业、垄断市场和封锁先进技术的新动向。因此,我国在积极吸引外资,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的同时,应该对外国投资的负面影响给予足够重视,以最大程度达到对经济增长扬长弊短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乃亚. 中国对非投资格局的形成――中国对非洲投资50年回顾[J]. 商洛学院学报, 2008(2): 1-12.

篇3

[关键词] 汇率制度改革 FDI 汇率 人民币升值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变窄,实际上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由1981年一美元兑1.70元人民币到1994年汇率改革时的一美元兑8.6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水平。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即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改革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所主张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原则,既有利于政府对汇率制度灵活操作,又不至于引发汇率的过大波动。

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1)人民币汇率不再由官方直接制定,而是由外汇指定银行自行确定和调整;(2)由外汇指定银行制定出的汇率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汇率;(3)亚洲货币危机后人民币汇率处于超稳定状况,并单一盯住美元,本次改革后人民币汇率由单一盯住美元变为一篮子货币。

由于我国经济长期的强势增长以及对外贸易中长期的双顺差情况以及巨大的外汇储备CPI指数连续的创高,成为推动人民币升值的主要经济动因,因此实际上来说2005年我国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一个升值趋势。下图也表明了我国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每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月名义汇率变动趋势图。其中汇率标价方法为间接标价法,即一单位人民币与美元的兑价。由图中可以看出至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持续升值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三、人民币升值对FDI的影响分析

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主要取决于外商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和权衡。而影响外国直接决策的因素主要有东道国的外资优惠政策、生产成本、市场规模和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投资形势。在优惠政策和生产成本以及国际投资形势一定的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取决于汇率变动和市场规模。外国直接投资不仅有宏观原因,而且还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即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分为市场导向型、成本导向型、风险分散型、环境污染转移型。这里没有单独列出追去优惠政策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是因为从某种概念上来说该投资动机也是为了降低成本,因此可以将其归入成本导向型。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不同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抵消的作用。

1.人民币升值提高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成本。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原材料、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国际市场的价格,增加外商在我国投资办厂的成本。例如,相对于人民币升值前,外商投资办厂所需的土地价格、工人的工资、建设厂房的材料价格、生产设备、当地采购的原材料的成本都提高了。随着外商投资成本升高,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预期收益率降低。另外,在合资企业中,人民币升值使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的资产价格升高,外资的股权比例下降。投资成本的增加会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导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减少。

2.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下降。相对于人民币升值前,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升高,价格的升高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一多半是面向国际市场的,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利用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将会减少。

3.人民币升值降低了进口商品的价格水平。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以外币表示的国际原材料的价格降低。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日趋紧张,各种原材料的价格飞速上涨,大大挤压了我国加工制造企业利润。人民币升值后,随着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使资源耗费型外商投资企业的成本降低。同时,进口机械设备的价格水平的下降也会促进外商在我国的投资。

4.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外资企业的预期收益。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未来几年内会一直存在,虽然当前外商在华投资的成本增加,但当企业建成后,所获得的收益以外币表示会相应增加,这种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收益会吸引外商来华投资。

下面的图二和图三则分别是我国至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每月实际利用额曲线图和汇率和外资实际利用额的月变动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国家商务部网站

其中图三系列一表示的是FDI实际利用额变动曲线,系列二表示的是汇率变动曲线。本文提到的FDI实际利用额是指全国非金融领域的FDI实际利用额。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利用外商投资整体上是比较平稳的。在2005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3.25亿美元,与2004年同比下降0.5%。2006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0.21亿美元,同比增长4.47%,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金额7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3.59%。2008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3.88亿美元,同比增长45.55%。现实表面汇改后并没有产生像汇改前一些学者说担心的那样,由于汇改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国的外资利用额大幅减少,反而外资利用额是稳步的增长趋势。当然这里并不是说经济理论的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猜想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对FDI的利用已经逐渐由出口导向型、成本导向型为投资动机的为主的FDI转变为以市场导向型为投资动机的FDI。第二,截止目前为止我国人民币升值幅度还不是很大,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人民币升值对FDI的影响不显著。第三,由于外国热钱存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以及我国资本账户还未全面开放,许多投机热钱只有通过FDI的途径进入国内,因为升值的预期反而增加了FDI的流入量。第四,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强势也使得许多外资希望能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杯羹。因此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来看,2005年的汇率制度并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拐点,相反取得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国汇率制度的弹性,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汇率形成机制向更加灵活和市场化的方向改革,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都有积极意义。在资本流动更加自由的背景下,汇率更具灵活性可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加独立自主。我国宏观调控中增加了汇率调节机制,可使我国的国际收支调节更有效,宏观调控政策的手段更丰富,使我国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麦金农 邹至庄:国际著名学者关于人民币升值是非评说[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11期

[2]光:人民币汇率问题:升值及其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FDI) 流量和存量 资本流出 投资转型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

对外直接投资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指国内的投资者在国外或境外设立、购买国(境)外企业,并以控制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一)我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多元化、地区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体现了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其中租赁与商业服务、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以及制造业五大行业占了整个对外投资行业类别比重的绝大部分。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偏重初级加工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科研与技术服务、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小。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是不均衡的,对发达经济体投资增长不尽理想。OFDI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两者占比高达八成。对亚洲地区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香港(中国)地区;对拉丁美洲的投资分布主要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香港(中国)、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投资分布如此集中,源于这三个地区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其对资本流动限制少,税收政策也比国内优惠。

(二)国际投资地位成功转型

中国的国际投资地位已经从单纯的资本输入成功转型为资本输入输出趋于平衡,这说明我国从主要依靠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参考英国著名国际投资专家邓宁(J.H.Dunning)提出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发展阶段论中的第三阶段向第四阶段转折的时点。到了第四阶段,净对外投资额将不断扩展,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将高于流入量。

(三)非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增加

在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类型当中,非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占比不断扩大,而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占比降至四成。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国家政策也鼓励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化经营和竞争。

二、中国对外投资热潮的导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对外投资加速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平稳的国内经济环境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契机。另外,国内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资源环境的压力也逐渐增大,企业此时将目光移至海外,可加强利用多国资源和市场。

(二)国内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国有、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呈逐渐上升趋势的,其国际化经营的意愿和能力也在不断变强。在美国经济学家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中,企业具有的垄断优势是其选择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具有这种优势的跨国经营企业能够克服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三)示好的对外投资前景

一方面,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发达国家能形成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上的优势互补,吸收世界领先的科技优势与发展经验。另一方面,欠发达国家有良好的投资机遇。亚洲、非洲、南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巨大的需求量预示着巨大的机遇。

(四)政府的不断鼓励与支持

中国政府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并加大了对跨国企业的信贷、保险、外汇支持力度。商务部的新修订《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一个最大亮点在于切实落实企业对外投资自,有利于落实企业自主进行投资决策,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进程。

(五)国外相关优惠政策的鼓励

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令许多国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以推动本国的经济的发展。欧债危机后,许多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出于拉动经济考虑,都表示将给予税收减免等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国外投资者进行投资。亚洲市场也不断在推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扩张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战略规划,鼓励、支持及引导我国企业的跨国公司健康发展。提高对跨国企业的金融支持,有助于其扩张海外融资渠道。尽快建立并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国际惯例规则的研究工作。

(二)企业内部结构升级,注重与东道国文化环境的融合

首先,应借鉴国际知名企业的管理经验,重视提高国内企业的品牌价值,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企业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回报率,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其次,要有国际化经营意识,具备创新意识,持续更新经营观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再者,注重公司本土文化与投资国当地的文化背景相融合。

(三)具备风险意识,做到未雨绸缪

跨国投资包含机遇也有挑战,对外投资并不一定代表高收益。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地考察,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做足市场分析并明确定位,深度思考投资行为中包含的潜在利弊,能够快速识别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并做出迅速的反应。做到理智分析、谨慎行事,防患于未然,培育出有品牌,有实力,规模与质量双优的大型跨国企业。

参考文献

[1]Thilo Hanemann.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EU and the US:a comparative view [J/OL].Asia Europe Journal.8 April 2014.

[2]杨挺.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第1期.

[3]李玉梅.国际投资规则比较、趋势与中国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第1期.

篇5

2007年10月16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商务部投资促进局等机构在北京了《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从现场提问和事后的报道来看,绝大部分与会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区域和产业分布等问题上,而我却一眼就注意上了各国政府对外资采取的限制性政策数据,当场就在台下利用这份报告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了一番。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已经连续第三年增长,达到13060亿美元,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但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对外资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无论是绝对数目还是占新外资政策的比例也在持续增长。2000年~2006年,各国政府实施的限制外资政策数目依次为3项、14项、12项、24项、36项、41项和37项,占当年世界各国新外资政策总数的比例依次为2%、6.8%、4.9%、9.9%、13.3%、20.0%和20.1%,而根据我的计算,这项比例在1992年~1999年间最低为0,最高为14.0%(1996年),而超过10%的也只有1996、1997两年。

限制性外资政策为何增长?对此可以从两个层次考察。这种态势首先可以追溯到近几年的初级产品牛市。所谓“限制性政策”无非是一种争夺,争夺的对象只能是有价值的东西,价值越高,争夺越激烈。这样,其他条件相同,大宗初级产品(特别是战略性资源)市场价格高涨时,不仅东道国或原投资者会抬高这些产品的出售价格,而且东道国朝野上下反对“廉价出卖国家资源”的思潮也必然抬头。

进一步深入追溯,我们可以看到,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植根于人性和国际社会的本质之中。无论全球化的声浪如何响遏行云,我们必须明确的一个现实是,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利益单元,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点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各国政府有动机也有权利为了增进本国利益而制定促进或限制外资的政策,至于究竟是选择促进还是限制,取决于他们对增进本国利益最佳方式的认识。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利弊皆有,最终影响取决于国内国际的总体环境,而且这种政策环境又是轮回演变的。

在一个外资普遍遭受限制的世界上,如果一个国家对外资采取鼓励性措施,那么,该国将处于非常有利的谈判地位,其政策的鼓励性程度无需太高,外资就会趋之若骛,也不会向东道国要求太多非分的利益,东道国从中受益将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看到这种利益而加入外资自由化的行列,所有东道国面对外资的谈判地位就趋向削弱,而不得不竞相提高政策的鼓励性程度,致使外资从中受益份额上升。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引进外资的成本日益显著,外资从中受益的份额又持续提高,以至于东道国得不偿失,从而对外资政策的反弹也就开始了。其他条件相同,此前对外资优惠力度越大,外资参与东道国经济越深入广泛,反弹就越强烈。而率先反弹的国家从中的受益将超过付出,吸引越来越多的东道国效仿,至此完成了一个轮回,并成为下一轮回的起点。

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 顺差 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能保持对外贸易顺差通常可以被认为,该国的出口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由此积累了相当的对外支付能力或对外债权。但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则可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降低资金使用的收益率。贸易顺差本身就说明放弃了同期相应的进口,若未将顺差资金运用于对外直接投资、或引进国内所需的先进技术或人才,而只是表现为在国外银行的存款或购买外国债券,则其收益率往往不如进口国内所需的先进设备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压力,而让本币升值,则可能对随后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有关企业要将其中大部分兑换成本币,以满足其继续经营的需要,而迫使货币管理当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增加本币投放。货币当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对冲、收回这些本币,则将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将承受对外谈判的巨大压力。顺差国的贸易伙伴、特别是逆差国,势必设置多种贸易障碍、甚至可能不惜牺牲其国内消费者利益,以贸易失衡为由,要求顺差国减少出口或增加从逆差国进口,使顺差国经济遭受巨大困难。

巨额顺差加大了国内经济受外来冲击的风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大陆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特别是贸易顺差令世人瞩目,并引发若干国际争议。鉴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额还将少于吸收的外来直接投资,其顺差局面一时还不会改观,因此,本文仅就贸易顺差展开讨论。

我国贸易差额的基本分析

(一)我国贸易差额的发展概况

原本经济落后的国家,采取了符合其国情的经济发展方针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其对外贸易往往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逆差后转为顺差。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曾如此。我国也不例外:上个世纪80年代,进出口贸易1年平衡,两年顺差,其余7年逆差。合计为42.9亿美元逆差。而从1990年起,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除1993年外,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亿美元,1990-2005年,累计顺差达3977.5亿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计顺差额为2291.7亿美元,2005年为1018.8亿美元,创历史记录。近年以来,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平衡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顺差仍达到615亿美元,超过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国贸易顺差剧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连续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0-2004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加工贸易总顺差中所占比重分别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资企业在进出口总顺差中所占比重依次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资企业加工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推动下,2004年我国大陆的加工贸易顺差达1063亿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大陆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更达58.47%;

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进口,如美国政府责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对华贸易报告就指出: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290亿美元;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大量地从我国进口劳力密集型产品的同时,严格限制其具有先进技术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人为地扩大了贸易差额;

2005年顺差突然扩大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口(主要是设备进口)增速(17%)放慢,与出口增速(28%)拉开缺口;

外商投资企业伪报进出口额以转移资金。有学者运用比较法(即比较贸易伙伴贸易统计数据估算转移定价规模)对进出口伪报的研究结果认为,“仅2001年一年,中国大陆通过进出口伪报方式进行的变相资本流动,就高达662.27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3.0%。当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的影响而并不十分精确,但足以说明进出口伪报规模之大已不可忽视。”“2002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预期逐渐兴起,进出口伪报的目的,日益从资本外逃转向资本内流,方式也从过去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转向高报出口低报进口。”这样的变化虚扩了我国大陆外贸顺差。渣打银行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提出:“由于进出口企业虚报数据等原因,中国去年的贸易顺差远没有官方公布的1020亿美元那么多,估计实际上只有350亿美元,其余的670亿美元实际上是贸易中隐藏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几点也很突出:

对贸易差额观念和政策的滞后。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改革开放初期,把鼓励出口换汇、创汇作为政策的重点;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但是,发展至今,我国外汇储备以至国际债权债务的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2004年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1203亿美元,2005年,该项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尽管如此,在许多地方或部门,人们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一些“经济学家”也鼓吹出口对国民经济有贡献,而进口则相反。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骗取出口退税。虚报出口的动因,除了上述资本内流,以获取人民币升值好处外,还有骗取出口退税的好处。出口退税本是国际惯例,意在避免双重征税,以降低消费者负担。同时也降低出口商经营的成本,鼓励了出口。我国大陆的出口退税额从1985年的19.7亿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亿元,同期占出口额的比重从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税都有真实的出口。虚报出口,骗取退税案件时有发现和披露,就说明了这点。

我国内需不振影响进口增长。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以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显,主要标志之一是城乡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布数据,我国大陆城乡储蓄存款余额从2000年初的59321.83亿元增长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亿元,短短五年半时间,增长了161.3%。高储蓄率的成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不佳,而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消费前景的担忧。在消费欲望不强的情况下,消费品进口的增长自然也就难以理想。

此外,还应看到,虽然我国贸易顺差较大,但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品还很有限,许多产品出口靠低价竞销,效益并不理想。

实现贸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

要辨证地认识顺差的利弊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正确、全面理解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意义,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同时,加快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制度。

(二)转变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

积极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改变外资企业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要地位的局面;积极发展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的贸易,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数量增加为主转变为以品质提高为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改变靠外延发展为主的外贸发展思路。要明确:靠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为主发展对外贸易是不可能成为贸易强国的。

应考虑根据我国的产业政策和外贸商品的经营效益等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出口税率和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进一步提高效益,进而促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应进一步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工作,并着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进的技术,为我所用,同时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定牌加工为主向委托设计、生产,以至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转变的贸易。

(三)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和建设

我们必须冷静对待贸易摩擦和外国施压,据理力争,从长远发展观点出发,处理争议。同时,我国已经与东盟国家达成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与新西兰、智利等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这些都应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利于双方共同努力,实现贸易收支平衡。

(四)谨慎处理有关战略物资储备建设

我国已经是石油净进口国,且石油进口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而近两年来,世界石油价格急剧上升,屡创新高。对此,有人提出大量进口石油,建立国家石油储备,既稳定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又降低国家外汇储备。对其他一些战略物资,也有类似建议。笔者认为,对此应十分谨慎,认真分析石油价格持续上扬的原因和趋势,考虑我国大量购进对价格的冲击。

此外还需要加强海关、外贸管理、外汇管理、银行、商品检验、运输管理等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验核进出口商申报的进出口贸易的真实性及其报价的可信性,以核实相关的统计数据,确认贸易差额的准确性。

同时应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积极、稳妥地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着力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扩大内需,降低国内高储蓄率。

平衡贸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国政府已开始采用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市场开放、汇率浮动以及扩大进口等组合政策措施来改进国际收支平衡。

笔者认为,由于上述造成贸易顺差的原因,都是长期存在、并在随后多年继续存在,2-3年内不可能全都扭转,实现贸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当时间的综合努力。鉴此,笔者认为提出“适度顺差,综合平衡,中长期平衡”的方针比较合适。

所谓“适度”,是指在外贸一时还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情况下,应努力将顺差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所谓“综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贸易和所有贸易方式都实现收支平衡,而允许在不同商品领域和贸易方式顺、逆差互见;所谓“中长期平衡”,是指从现在起,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实现贸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实现平衡,只要逆差或顺差不超过一定限额,可以若干年为一个阶段,实现阶段平衡即可。

参考文献:

1.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2006

2.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2006

3.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中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2006

篇7

关键词:外资并购地域特点 软环境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08-059-02

引言

2005年度大连市外商投资投资企业《外汇收支情况表》汇总表显示,主要反映外商投资企业外方股东收购中方股东股权的“资本对价转移”项目余额为10942万美元,较2004年度的4712万美元增长了132.20%,外资并购发生的数量由2004年的7起增加到2005年的18起,2005年以外资并购方式流入大连市的外资占大连市当年引资额的6.23%。上述统计数据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外资外汇登记数据显示的全国以外资并购方式流入的外资为49.11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63.32%的统计数据成相一致。这说明大连市的外资并购发展趋势同全国趋同,同时表明外商对大连市的投资方式在主要以“绿地投资”为主的情况下,外资并购也已成为重要的投资方式。

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投资目的地国之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世界范围内的外资并购浪潮势必波及到国内企业。大连作为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在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外资在大连的并购活动正呈现日益活跃的态势。因此,分析外资在大连乃至全国的外资并购现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利害,趋利避害地构建外资并购的软环境,对于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盘活国有老企业的资产,推动产业机构升级,规范和引导外资并购活动遵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外资并购及其成因分析

按照我国2003年颁布的实施的《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外资并购分为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股权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为外商投资企业;资产并购系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营运该资产。股权并购是现今我国外资并购的主要方式,我国2001年至2005年外资在华10大并购案中并购方式均采用了股权并购方式。

一些长期研究企业并购的专家认为,选择符合本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的并购案,可以促使企业获得更先进的技术优势、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并通过规模经济在采购、研发和营销方面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些观点已经被外资在华并购的普遍现实所证实,符合外商在华的商业诉求。

2004年以来,大连市外资并购活动急剧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外资并购自身特点和大连市招商引资的内在环境决定的。外资并购相对于“绿地投资”避开了建设周期长、投资进度缓慢、灵活性差等不利因素,外资选择的目标企业一般符合外资的发展战略并且不确定因素少、投资风险小。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用以吸引外资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以有限的土地资源为要素的“绿地投资”方式来吸引外资变得越来越困难。对此,大连市相关部门注重挖掘现有资源潜力,拓宽引资渠道,把以外资并购方式引资作为一条重要的渠道加以关注。

二、 外资并购在大连呈现出的地域特点和发展趋势

尽管外资并购发展迅猛,但是据商务部门的统计,即便是以并购方式吸引外资较多的2003年为例,全国外资并购额仅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的7.14%,大连市2005年外资并购额也未超过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0%。但是,外资并购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无可置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国家鼓励外资并购政策强调今后引进外资的重点之一是利用国际新一轮兼并浪潮引发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促进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推动国有企业产业升级。

从2001年至2005年期间外资在华10大并购案来看,国内被并购企业以预期效益较好的银行和简单制造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为主;并购的行业分布涉及金融服务业、消费品制造业、钢铁制造业、电子制造和通讯服务,被并购股权形式多样,并购外资主要来自香港、美国、日本和欧洲。

相对全国外资并购的情况,发生在大连市的外资并购有其自身的特点,从2005年大连市发生的外资并购案来看,交易的宗数较2004年增加较多,但是交易额都不大,最大的一宗也不过726.98万美元,涉及机械、物流、房地产、电子和服装和食品等行业,交易均采用股权并购方式,并购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和日本,被并购股权有国有、私有和外资等。发生在大连市的外资并购呈现出地域特点,外资并购的投资战略鲜明,主要指向大连享有传统优势的机械行业、港口物流业、电子制造业和软件开发行业,被并购股权中国有股权占相当比重,如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出让大连九州饭店股权、大显股份出让大连太平洋线路板股权、大连冰山集团出让武汉制冷工业股份股权等。根据大连市外资并购的现实状况、外资并购战略指向和大连市建设东北航运中心的政策导向,预计今后大连市外资并购的发展趋势仍将是围绕大连市的优势产业,如机械、电子、化工、软件开发等行业进行,随着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港口物流行业的并购将进入,外资并购额将随之增加,外资来源会更加广泛,涉及出让的股权性质将会更加多元化。

三、 构建引导外资并购活动健康发展的软环境

(一)转变引资观念,认清外资并购的利弊

外资并购投资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处理不好有可能导致资产流失,丧失企业经营管理权直至形成行业垄断、市场垄断,危及经济安全。但是,外资并购对国内企业市场的开拓、技术进步、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提高竞争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盘活国有资产、改组国有企业和促进企业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因此,企业在出让股权时,不能只注重引进资金,应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引,通盘权衡利弊,规避恶意并购。

(二)构建规范和引导外资并购健康发展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从1998年起陆续出台了与外资并购相关的政策,减少了对外资并购的限制,规范和引导外资并购活动沿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轨道运行,在政策上限制了可能形成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垄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情况的出现,需要修改和完善现有政策,并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具有较高法律效力的《外资并购法》或者《外资并购条例》,维护各方的利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三)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支持外资并购的合力

目前,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大体需要通过商务部门的反垄断审核、工商部门的外资企业变更登记、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结汇核准和外资外汇登记和国资委的国有股份转让审核,涉及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还需要证监会审核信息披露,行政许可手续繁琐、政出多门,各主管部门各行其职、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制约了外资并购活动的开展。为此,需要政府综合主管部门协调各职能部门,公布外资并购操作路径指引,引导外资并购活动高效运作。

(四)培育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为外资并购服务

外资并购一般需要标的企业所在地投资银行帮助选择战略目标企业,需要社会资产评估机构对标的企业资产进行评估,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标的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和预期收益进行审核,需要人力资源机构对标的企业的人才资源进行评估重组,需要信托机构对被并购企业资产进行重组、整合。现有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机构尚不能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培育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中介机构的服务功能,为外资并购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中介服务势在必行。

篇8

关键词:服务业FDI;国际服务外包;技术溢出效应比较

一、引言

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全球产业结构迅速调整,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和服务外包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对我国而言,服务业FDI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也是推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近年来,服务外包却因其时代特征和技术溢出效应引起了更多的关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不但可以转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方式,而且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技术进步。

理论上看来,两种承接模式在对中国的经济效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各有利弊,而且存在着行业部门之间的差别。从以往的研究看来,学者们更多的关注在每一种模式对承接国如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却少有将两种模式放在一起研究甚至进行技术溢出效应的对比的;而且,由于服务业国际转移兴起较制造业要晚,所以对此的研究的深度要远远低于制造业;服务业相关数据统计的局限性使得原有的研究深入程度和准确度也不够。

二、文献综述

国际相关研究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的结果并未有深入的进展,如Antras(2003)[1]的模型确实阐释了两种形式的转移对母国的福利影响而非东道国。现存的很少有把垂直FDI和外包区分开的模型讨论其对东道国的技术提高的影响。如Helpman(2004)[2]探讨了在垂直FDI和外包之间的选择,但并没有探讨他们对东道国的生产力的影响。因此,在所有这些关于垂直产业转移的模型中,研究基本都是从发包公司和母国的视角进行的,对东道国的关注有限。

虽然缺乏对此种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研究,但相关的地,学者们在关于这两种国际转移方式的选择和取舍上却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从跨国公司角度来看的东道国进入模式的选择方面,学者们假设,在一个产品周期中,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转移可以通过FDI和外包进行,就必须选择其中一种,如Ottaviano and Turrini(2003)将出口,FDI和外包定义成互相排斥的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方式。如果公司想避免技术外溢他就必须通过固定的投资而是先内部转移,雇佣他们自己的熟练劳动和东道国的非熟练劳动,或者,如果公司不怕技术外溢,他就可以进行外部转移;从东道国的角度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Anti Grove:(2007)基于东道国福利效应比较的研究,作者构建了一个从FDI向外包转化的过程,比较东道国的实际GDP和人均工资水平,用数理模型的推到得到了一个临界点(Threshold),从而得出了东道国对两种模式的不同选择的临界条件,而这个临界点是用东道国的技术吸收能力来表示的,虽然其正确性并未得到数据上的检验,但至少是为此方面的研究首开先河,对该方向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计量模型的建立

我们借鉴Feder(1982)的研究思路,把整个服务业国际转移分为FDI和承接国际外包两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用一个生产函数表示。通过建立一个能测度两种承接模式影响下的服务业的生产函数来分析FDI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情况。

我们假设国际转移对服务业的外溢效应主要来自国际转移对其资本的运作,

即国际转移的资本积累对服务业的产量增加发生间接的影响。如果国际转移的资本积累促进了服务业产量的增加,那么国际转移对服务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正;

如果国际转移的资本积累抑制了服务业产量的增加,则我们认为国际转移对服务业没有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四、技术溢出效应比较的实证结果

(一)数据选取与描述

1. 服务业年产值y。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可以反映服务业FDI或者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提升效应。本文用第三产业总产值代替服务业的总产值y。数据来源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年产值。

2. 服务业FDI。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Kf来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的参与程度,我们选取1995-2011年服务业FDI实际流入量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3. 国际服务外包额Ko。我国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额作为一个解释变量,用来衡量国际服务外包的参与程度。本文用服务业出口额代替国际服务外包额。

4.劳动力投入L。选择年平均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力投入的衡量变量,表示服务业的提高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程度。

(二)服务业总体层面上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

FDI和外包两种服务业承接模式对第三产业生产总值Y的不同影响可以由两者的系数来比较:FDI对Y会产生217.2640个单位的正向影响,而out会对Y产9.227856个单位的正向影响,很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服务业总体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对中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溢出,但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生产总值的提升作用要比外包大,即服务业FDI能比国际服务外包更大程度地提升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

(三)不同服务业部门层面的技术溢出效应比较

为了从服务业不同部门层面上对FDI和国际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际比较,本文根据《统计与预测》1985年第一期中的《三种密集型产业的划分标准》一文中提到了划分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标准――技术人员与职工的比例这个标准把服务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列出来,对其进行技术溢出效应比较。

实际上,从严格的统计学意义上而言,本方程的回归系数有些不显著,但本章的研究目的在于大致的比较而非精确的以系数代表的程度,所以回归方程可以作为以下分析的一个参考。由Kf1的系数0.04204和Ko1的系数0.20157足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比较效果:对于服务行业中技术密集性行业,两种承接模式下,国际服务外包能比服务业FDI更大程度的提升中国的技术溢出。

(四)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

首先,行业结构的不同来说,服务业FDI多属于市场寻求型和成本节约型,其投资东道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利用东道国宽广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劳动力,由于服务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分离性,这就使得基于市场寻求目的的跨国公司须将子公司设立在东道国,并且尽可能多的投资于这种特质的服务产品部门。

其次,技术密集性不同。基于成本寻求的服务业FDI,更多的是为了利用东道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东道国设立跨国公司的离岸中心,为母公司提供技术含量不高的业务流程服务;而服务外包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结构瘦身”和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跨国公司在选择承包商时考虑的更多的是承包商的劳动力素质以及是否具备这些高端业务流程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和高端的专业知识,这就体现了服务外包更高的技术密集性和对熟练劳动力的偏好。

最后,技术外溢效应不同。由于东道国与投资国的发展阶段的不同,伴随FDI的“一揽子”性质的服务业转移带来的也是相对投资国而言较低层次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承接外包则不同,由于跨国公司的高要求,本土公司要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外包逐渐提升的技术要求,需要本土与发包方进行一定的交流、互访和共同研发等活动,这样本土企业所得到的技术外溢就不只局限于外包服务中包含的必须的技术水平的学习,这种外溢效应显然要比FDI的外溢效应要多。

五、结论与建议

按照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总结全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在服务业总体的层面,中国承接服务业FDI可能比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更高程度的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在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中,承接服务业FDI具有更高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在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技术溢出效应更高。

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中政策设置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在FDI和国际服务外包两种承接模式中独立的选择一种,而是需要制定一种以最大化提升本国技术水平为目的的综合性政策体系:

(1)在服务业总体的层面上应加大力度引入FDI,引资领域侧重于传统服务业。

在服务业国际化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我们“不仅要继续引资,还要引对资”。一方面,我们要充分牢记服务业FDI市场寻求和廉价劳动力寻求的本质,抓住我国服务业市场广阔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区位优势,在服务业总体继续加大引入FDI的力度;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经济背景的前期作用,服务业FDI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偏好依然存在,如餐饮、零售、交通运输、医疗保险、房地产和旅游业等,我们要使这种优势得以继续保持。

(2)在特定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层面要加大力度促进对国际服务外包的承接。

首先,我国要在政策方面放宽这些行业的准入限制,适当的减免外包投资方进入的许可和审批手续,为其提供政策绿灯;其次在技术层面,加大力度建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转往,提升企业跨区域跨时间的大容量数据传输能力,使服务产品的空间和时间的不易分离性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此外,通过改进和完善相关立法和执法程序,如知识产权保护法等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降低跨国外包公司进入的交易成本和技术流失风险;最后,在政策优惠方面,我国需要借鉴印度等承接外包先行国家的经验,实行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以上措施均基于一个目的,加大外包投资方在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入程度。(作者单位:东华大学)

参考文献

[1]Antras,P.,“Firms,Contracts,and Trade Structur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8(4),(2003),pp.1375一1418.

[2]Grossman,G. and Helpman,E.,“Outsourcing versus FDI in Industry Equilibrium,”

[3]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1(2一3),(2003),pp.317一327.

篇9

关键词:汇率改革 固定汇率制 浮动汇率制 外汇储备 贸易顺差

一、人民币汇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主要内容

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根据对汇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测算,人民币对美元即日升值2%,即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

(二)本文人民币汇制改革的背景

首先,增幅巨大的外汇储备。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头号外汇储备大国。这种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加带来了两个非常不利的后果:一方面是我国面临着大量资金闲置和损失,另一方面是储备资产可能面临着严重缩水。

其次,巨额的贸易顺差。2007年5月份中国的贸易顺差达到130亿美元,1-5月份累计贸易顺差达到467.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1%。这样的巨额贸易顺差影响了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顺畅。

第三,国际社会的压力

虽然官方当局表示汇率制度不屈从国际社会的压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以日本为发端,以美国为主力,以欧盟为后盾的方阵,通过各种手段大造人民币升值舆论。

因此,从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情况、外贸的顺差、国际社会的压力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中国政府有必要改革汇率制度。

二、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贸易争端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

此次的人民币汇率上升总体上会抑制出口和促进进口,缓解我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以1994年4季度至2006年1季度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进出口函数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约为-l,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出口增长率降低1个百分点。进口价格弹性约为0.4,即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贸易进口增长率提高0.4个百分点。由于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绝对值之和为1.4,大于1,满足马歇尔一勒纳条件。因此,人民币升值能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善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口成本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进口国,在升值条件下,可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大大降低中国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升值对原材料或设备依赖外国采购为主,或有大额外债的行业是利好,如航空、造纸、电力等。以航空业为例,人民币升值将使飞机、航空燃油等进口物品的采购成本大幅下降,同时以美元计价的大量外债将明显减少。我国民航业美元负债估计在60亿美元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5%会带来汇兑收益3亿美元,10%为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5亿及50亿左右。以南航为例,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将给每股收益增加0.03元。此外,进口美国飞机、航材、燃油等均会因美元升值而减少人民币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三)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扶植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从长远发展来说,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中国外贸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应用更高端技术,走低消耗、高效益之路,开发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使中国摆脱仅仅是初级制成品的“世界工厂”形象。

三、本次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消极影响

(一)抑制出口

一般来讲,一国货币对外升值,该国出口商出口同样价值的产品,所得外汇兑换的本币就会减少,这必然导致出口商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目前,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40%,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汇率改革对出口的不利影响自然是令人担忧的首要问题。以纺织服装行业说明汇率改革对出口的影响。2005年纺织服装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1150亿美元,是国内创汇第一大行业。纺织行业出口产品大都以美元结算,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产品的人民币收入将随之降低。由于国内纺织服装业集中度非常低,竞争激烈,公司一般较难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作用向客户转移。如果今年汇率调整5个百分点,企业至少要自己吸收3-4个百分点,使出口毛利率相应降低3-4个百分点。因此人民币升值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的负面影响较大。

(二)吸收外资受到制约

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后将导致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利用外资将面临严峻挑战,政府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因为人民币升值将会使外商投入的资金缩水,如果没有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外商将不会投资。下表列示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表。从利用外商投资的先行指标――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增长情况看,2005年下半年中,各月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比上年同期均有所下降。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仍然存在,外商的顾虑尚未消除,外商投资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三)增大就业压力,恶化当前就业形势

目前本国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吸引国内劳动力是一个重要的渠道,人民币升值必将抑制或打击出口,这最终会影响就业问题。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式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将使就业形式雪上加霜。

根据1984-2004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和就业情况统计的资料,以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以人民币汇率x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汇率变动与就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如下:

y=a+bx+u。经计算得出人民币汇率x与就业人数y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20.37+11.61x

回归结果表明,汇率升值1个单位时,就业人数将减少11.61个单位,所以从总体上说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改善就业状况。

篇10

关键词:安徽省;房地产市场;FDI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参与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也不断增加,这为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作为在外资中占绝对优势的FDI随着安徽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不断增加。规范FDI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影响,从而促进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二、安徽省房地产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以及农村人口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安徽省的各城镇中对住房的需求不断增加,加上由于农村人口收入增加,在城镇中购房居住以及投资需求也增加推动着安徽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进步。

2000年到2012年,安徽省房地产年总投资从93.09亿元增加到4459.06亿元,增长了47.9倍,年均增长38.47%。而同期固定资产的增长19.17倍,年增长率为26.47%,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固定资产增长率12个百分点。2004年国家对房地产投资进行了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投资一度出现了下降。尽管如此,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徽省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安徽省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房地产的开发必须具备充足的资金,安徽省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与全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来源途径大致是一样的。

(一)自筹资金

自筹资金是发展商从房地产开发的自筹资本金,是开发商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基础。自筹资金的主要来自于开发商自己的资金、商品房的预售收入以及关联企业的注入资金。2004年以前,全国房地产投资中的自筹自资金的比例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2004年以后,基本上都在30%以上,而安徽省开发商的自筹资金2000年以来一直在30%以上。

(二)国内贷款

开发商的国内贷款主要是指国内银行提供的贷款,是开发商获得外来自己最主要的形式。银行贷款包括企业贷款和流动性贷款。但是由于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泡沫以及经济危机的影响,安徽省房地产开发商从银行贷款的比例不断在下降,2000年,开发商资金中有19%是国内贷款,而到了2012年末10.59%的资金是来源于国内贷款。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安徽省的房地产市场出现紧缩,而为降低银行风险,省内银行业也缩减了对房地产的贷款。

(三)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是房地产开发商与经营的境外资金,主要包括两部分:直接流入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外资,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借款以及外商的其他投资,另一部分是外商购买我国商品房。安徽省房地产利用外资自2000年以来绝对数额不断增加,但是由于流入安徽省的国内资金的增长速度更快,使得外资在该省房地产市场的总投资占比不断下降。

四、FDI在安徽省房地产市场中的波动

房地产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在多数场合,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大体吻合,而FDI与安徽省房地产市场波动中有类似的变化趋势。

(一)流入房地产的FDI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例下降,占全部外资波动较大

从流入安徽省房地产业的 FDI 占开发投资比例看,FDI 的周期波动幅度明显大于其他渠道投资,但在总体上流入房地产的 FDI 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例较低,最高不超过同期房地产开发投资的2.0%,即FDI不是推动安徽省房地产开发的主要力量。而FDI在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中的占比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在0―30%之间,但总体上处于高水平。后危机时代,安徽省房地产发展放缓,外资增加的速度较慢,FDI占外资水平也下降,同期,国内的投资速度高于FDI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环境对FDI流入房地产市场有重要影响

分析2000 年以来的安徽省房地产开发中利用外资数量,可以发现有一个明显的“重顶”现象,即2008年初利用外资达到最高峰,随后下降,到下半年开始回升接近年初高点,2009 年初又开始下降,直到 2010 年下降速度才开始放缓。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境外融资成本提高,FDI 资金来源减少,从而形成了市场性顶部。2007年到2009年安徽省的房地产市场受金融危机影响呈现倒“V”走势,而安徽省房地产开发利用外资走势也出现倒“V”走势,说明该省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和外资的利用有类似的影响与作用。

五、规范FDI在安徽省房地产发展

在后危机时候,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复苏,政府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市场开发过是的FDI流入安徽省市场更加便利,规范FDI对安徽省市场的影响对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健发展有重要影响。

(1)规范 FDI 在房地产业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行为

在后危机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必然吸引大量的境外资本投入中国房地产业,导致房地产业的FDI较快增长。因此,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应充分认识到 FDI 对该产业的实际影响,综合权衡长短期利弊,最大程度发挥 FDI 在房地产市场上的正面带动作用,引导其增加有效供给和带动产业升级,同时要严格限制FDI助推房地产市场投机,从而促进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2)政府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市场关系着社会居民的重要切身利益,房价的上涨对经济有利有弊,保持房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至关重要。省政府要充分重视房地产业FDI与经济金融的互动关系,根据本省所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周期阶段,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监测和评价标准,防范FDI等热钱的大量流入,把省内房价推高到有真实居住需求的均衡价格以上。

六、房地产企业要合理利用FDI

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不断复苏,省内的房地产市场要抓住机会,整合企业的资金链,把流入企业的FDI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虽然纵观FDI在安徽省房地产市场中占比均处于较小比重,但是FDI是加强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房地产市场充分利用FDI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可以为省内的房地产企业的下一阶段的开发和品质的提升做好实际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12.

[2]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12.

[3]宁建华.房地产经济学实证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4]耿耿、唐波、张翼.后危机时代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房地产市场波动――以江苏省为例[J].房地产市场,2011(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