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原理的小实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原理的小实验

篇1

关键词: 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室实验室管理

一、引言

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工科院校,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比较广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学物理实验和大学物理是两门独立的课程,有着各自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是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来推动和促进另一门课程的学习。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是基础学科,大学物理实验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工科院校的实验室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载体,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一个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和科研的整体发展。所以,注重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抓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环节。本文针对实验室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方面进行论述。如何做到管好、用好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实验室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大学物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实验室与仪器是学校基本建设之一,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对工科院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技能得到强化,通过实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科学实验的能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环节,是理解和巩固所学的大学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场所。工科院校培养的合格人才应该是集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于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巩固大学物理理论知识,并获得一定的科学实验的技能,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多种智力因素,使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非智力因素,比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富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热爱专业、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热爱集体注重协作、爱公物珍惜成果的品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从上面的论述不难看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重视实验室的管理并强化实验室的管理,真正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工科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现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

要做好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工作,充分确保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作用,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教学。要实现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就应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严谨治学,严格治室,努力改变实验室的环境,认真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良好的实验室领导班子

良好的领导班子是做好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科学化管理的关键。工科院校应当有一位校级领导专门分管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工作,主要职责是抓好实验室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及发展措施。学校要配备具体的领导,全面管理业务、人员,以及实验经费和日常事物。工科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实验室的效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实验室,积极探索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应当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积极倡导实验技术人员参加相应的教学活动,参与科研。

2.积极调动大学物理实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实验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实验室,做好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在开实验前要认真检查仪器设备的完好情况,实验中能应对各种突况,保证仪器的使用,实验后再次检查仪器并做好卫生工作。在每一学期能协助教师认真完成实验课,和教师一起改进实验。所以,实验管理人员既是教师的助手,又是教师的参谋。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是服务性的,也是教学性的,必须懂得所管理的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能够熟练操作。因此,实验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实验管理人员素质低就会有“一流的设备,二流的管理”,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三流的实验教学。学校在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时也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信任他们,正确摆正实验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中的位置,提高地位,重视他们的劳动,努力提高他们的待遇,使他们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产生自豪感、光荣感、责任感,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在业务水平上,工科院校要重视实验管理人员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定期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并担当一定量的实验教学任务,使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以丰富。

3.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管理

(1)对教师、学生严格管理。加强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实验教师是大学物理实验活动的组织者,要达到理想的实验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认真指导,严格要求,严把实验教学质量关。

(2)合理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大学物理实验室。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开放共享是今后工科院校实验室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它可以分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指的是对本校学生开放,能让学生自由选课,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时间,可以多次选择适当的时间来做同一个实验,因为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一次成功,这样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动手能力。对外开放,是指可以接受周边学校的科研及教学任务,接待周围的人员来校学习参观,这样能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学校可增加学生创新实验室,由一些教师组成团队,带领学生一起科研创新。一些报废的仪器可以留下来给学生做研究,一些大型设备也应当增开实验次数,充分合理地利用大学物理实验的资源。

四、结语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工科院校是培养新型的科技人才的摇篮,大学物理实验室是科研的基地。要使大学物理实验室能够适应21世纪的教育发展,学校必须有新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来顺应物理实验室的发展。工科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从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物理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投身于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与实践,做好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发展,把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赵亚林主编.大学物理实验.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篇2

关键词:技师院校;物理课堂;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1 当前技师院校物理课堂教学的现在分析

1.1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尤其对物理学科。物理学主要包括物理概念、物理公式和物理规律,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虽然学科本身的各项探究活动有许多感性的实验与生活实例作辅助,同时也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处于激活状态,能主动参与教师的各类思维性活动,而这一切对于技师学校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他们能坚持的兴趣时间毕竟有限,一旦缺少必要的刺激就会转移注意力。一段时间下来,知识累积增多,就会产生厌学情绪,越缺少兴趣越学不好,最终走进了死胡同。

1.2 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的动机

由于学习成绩长期不理想,不少学生早就被初中教师放弃,大部分技师学校生对知识无需求,没有内在的驱动力。从而造成学生自己对学习已经放弃,极端表现出缺乏自信、自我轻视,自认低人一等;不少学生的学习是为家长、为教师而学,一旦在学习上受家长或教师批评时,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干脆放松甚至放弃学习,把此类行为作为对家长、教师的一种“惩罚”,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当然就更不用说持之以恒学习了。

1.3 技工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注定了物理学习的困难性

技工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到底差在哪里,除了行为习惯较差外,就是知识的掌握不全,各种能力比较薄弱,对规律的理解不深,比较容易死记硬背与乱套公式。而物理知识讲究体系,许多知识彼此关联,如牛顿运动定律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这对于技师学校生来讲就象迷宫一样,很难找出规律分析清楚。

2 当前改革技师院校物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2.1 符合学生就业特别是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根据近来教育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录用一线岗位从业者时,对求职者的能力高度重视,在学历和能力之间的选择,有92.8%的用人单位倾向后者。对于注重技能水平的技师学校生来说,必须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特别是自从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很多行业出现负增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动手能力强,具有扎实技能本领的技师学校生相对来说更加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

2.2 符合提高技师学校学生技能水平的需要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个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来源于实验。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看,物理学和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中含有大量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或者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实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可以得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表三、改革技师学校物理教学的措施建议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资料显示,在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之间的选择上,有72.47%的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认为在技师学校物理教学中,应该针对技师学校生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2.3 符合技工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3 技师院校物理课堂教学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创新教学方法,然而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成功的,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培养。

3.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包括:作为出发点的项目创意;为研究项目创意而产生的方案;确定行为步骤的计划;实施项目结束等。该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设计制作了电视机无线耳机、走廊灯自动感应器、电子生日蛋糕等,其中一些还在市里的比赛中获奖,使学生的成就感大增,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3.2 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化抽象为具体,把要研究的物理规律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演示教学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把物理规律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物理时候不再感到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3 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

德国的职业教育成效突出,效果显著。例如,上世纪80年代,德国开展了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行为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卡片展示法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巧,是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它关注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用其中的一些方法。

3.4 开展探究实验教学

当前,很多技师学校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从器材、方法到表格设计都是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的。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只是按规定的步骤和方法做实验,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思想和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创造性思考。比如,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成功测量出来,还应该需要什么器材?怎样测量?然后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以及社会能力都能够在物理课中得到训练、发展和强化。

3.5 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来辅助物理教学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在各个学科中广泛的应用开来。技师学校物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抽象概念,常规的实验是无法模拟出这一类的物理现象的,以往的教学中,只能够依靠教师的表述来进行诠释,所得到的效果差强人意。然而,多媒体方式在教学中很好的弥补了抽象概念讲解上的难题,借助计算机进行逼真的形象模拟,将无形化的抽象概念,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4 小结

技师院校的物理教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实施物理创新教学,是物理教学必然的选择。新课程标准下的创新教学,通过教师的多种教育方法对技师学校学生的有效教育、指导、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体验式教学;场景创设;综合素质

1.体验式教学的涵义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工作者运用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体验式培训方法。二战期间,为应对战争,保护年轻人的生命,取得战争的胜利,英国人创立了体验式培训。

体验式教学是企业管理课由纯理论灌输向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转化的一种有效尝试,是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一场革命。体验式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能提高企业管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模式创新是高职院校落实企业管理课改革新方案、增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针对性、实用性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必须创建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的体验式模式,开展多样性实践教学活动,提升企业管理课的魅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课的激励和导引的作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展多角度探寻企业管理课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尝试。

2.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侧重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个性,是一种体现学生能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在求知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内在能力、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2.1主体清晰,指导明确。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始终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只是导演,是活动的参与者,主要起组织、引导和评价的作用。教师仅提供课程场景或案例分析,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按自己的兴趣找到课程学习的切入点,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把他们的体验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其他同学,既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又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例如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一章的教学中,我将学生划分了四个小组,为他们创设了《风筝求救》的情境。我简单地介绍了场景的梗概:在一次海难中,我们被海水冲上了四个小岛,岛上杂草丛生,危险重重,我们必须尽快与营救的飞机取得联系,现在大家所有的资源是五张彩纸,两瓶胶水,50米细绳,借助这些物品,制作一个风筝,然后借助海风把风筝放到空中,因为地面的草比人高,飞行员无法看到我们,大家必须在15分钟内与飞机取得联系,否则生命将不保。各小组学生按照教学情景的要求,分别行动,组织模拟现场逃生的工作,然后将他们的亲身经历与其他同学分享,充分表现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才能,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也为接续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产品质量生命攸关。

在体验式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引发了职业技术院校企业管理课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体验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沟通、讨论而达成的“共享”关系,而不是单纯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2.2地位平等,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职业教育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核心。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统领者和主宰,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人,是学生质疑的积极倡导者,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同时每个学生也是平等的,没有优生,差生之分,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验的机会,教师在每个教学专题中鼓励学生轮流展示,使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体验中感悟和领略学习知识的快意。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更加丰富,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充分感受到了学生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过去的“统治型”“单出头”变成了如今的“和谐式”“共享型”。在体验式方式下形成的师生之间“共享”关系中,教师改变了原有的地位,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师生之间形成的是有着共同话题的互动关系,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是学生更加自信、自尊、自重,对学习和未来充满信心。

2.3交流互动,探讨分享。贯穿于体验式教学始终中的主旋律是互动、研讨和分享,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着两个交流,一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二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互动、交流、体验、研讨和分享,以达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在《现代企业质量管理》教学中,当讲解产品质量问题一节时,我说:“如果产品质量不合格会对社会、对他人乃至对自己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呢?问题该如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的互动性特别强,学生积极发言,我抓住时机抛砖引玉:“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前面大家参与《风筝求救》的情况,哪个组最快最好,哪个组没有完成任务?完成好的小组总结一下经验,没有完成的小组找找原因”。经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大家经过这种互动和交流,在探讨、争论,之后再次把课堂教学推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

2.4适时鼓励,巧妙激励。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主基调是鼓励和激励。众所周知学习的动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可是由于每个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知识基础水平的差异,课堂参与行为的差异,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方向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展示才能时,表达方式必然各有所异,因此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是你想象不到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其他学生的讥笑、讽刺或打击;有的学生因性格或其他原因,可能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丧失,这样就会是他们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乃至最后被淘汰出局。

篇4

【关键词】新闻资源;合理切入点;新闻资源功效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新闻铺天盖地而来,我们坐在电脑前就可以知道全世界的重大事件。新闻是一种很好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数量多,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既有正面材料,又有反面素材,对于我们的品德课是一种非常适用且难能可贵的资源。因此,有效利用新闻资源,发挥新闻资源的功能,对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把握好新闻资源的合理切入点

高效的课堂任何一种资源的呈现,都有它的理由,它的价值。同样,新闻资源的呈现要看具体的教学环境,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因为想呈现而呈现,否则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为此,把握好新闻资源的合理切入点,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慎重考虑。以下是笔者在具体的实践中所研究的几个切入点。

(一)在学生情绪低迷时介入

对我们品德的内容而言,有些教材内容学生确实不太感兴趣,有些教学环节我们也能在课前预测课堂气氛是不会理想的。面对这类教学内容,我们事先得想办法,事先得研究对策,在我们所能收集的新闻资源中,思考有没有学生感兴趣的,能不能触动学生的新闻资源。一则有价值的新闻,能在此环节中起到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例如教学《春天的故事》学生对解放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较为陌生,且“脱离”实际较远,学生往往一问三不知,而且仅从教材文字上学生的兴趣显然没有(其实我们教师对此内容兴趣也不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精心挑选了当时报道那时候的三则新闻资料(内容包括具体措施、意义,获得成功后百姓的幸福感言等等)。通过这三则新闻资料的呈现,学生的兴趣异常高涨,不但明白了当时国家这方面的政策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还纷纷追问:“那现在农民是不是还在延续这个政策?” “国外他们采取的是什么措施?” “那在以前封建社会,为什么不采取这样的措施?”……

(二)在学生理解有困难时介入

理解困难是指凭借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仅凭书本中讲解中不容易接受和明白的且很难达到我们所期望的预期目标。此时,必须通过一定外加手段、形式帮助学生架设一座桥梁,引发、引导学生去想象、思考。如品德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爷爷奶奶那辈子人小时候的生活状况,学生对过去知道甚少。这时能呈现一些当时当地的一些新闻资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会让学生更觉得真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达到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的宝贵,懂得珍惜水资源这一教学目标。可生活在东部沿海城市的学生对缺水的状况下生活的艰辛感受不深,要让他们懂得水的珍贵,要珍惜水资源,以实际行动来节约用水,显然存在困难。此时,我们呈现西部地区人们怎样因缺水而艰苦生活的新闻资源(视频)。这类新闻资源的呈现教师不用过多言语的渲染,不用动情的煽情,学生看着看着就被深深感染,在学生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埋种了这种爱护水资源的“种子”。这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对学生理解也是很有好处的。

(三)在课始吸引学生眼球时介入

我们的品德课能否吸引学生,能否让学生真正喜欢我们的课。其因素有很多,但课的开始部分即导入部分是否新颖,是否有吸引力,是上好品德课的关键所在。在众多的新闻资源中,有些新闻资源是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这些新闻资源不仅符合本课教学目标,又能激发学生更多想象、思考,无疑会为我们的品德课增色不少。例如执教《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更拉近学生的生活,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选取了2011年5月最新出炉的一则新闻:“美国劳宁教授发明一种新的公式为地球估价3000万亿英镑。”为地球估计,显然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顺势利导:劳宁教授给地球这么高的价值你觉得原因在哪里?假如100年后,再用劳宁教授这种估价体系你认为是增值还是贬值?这一问又引发了学生对目前环境状况的担忧。这样的新闻介入在课的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学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

二、发挥好新闻资源功效的技巧

(一)善用“冷”新闻

所谓“冷”新闻是指学生不太容易关注的新闻或仅凭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无法获取的新闻。这类新闻资源因学生没有关注过,在心里上会有新鲜感或好奇感,在关注的时候会比较专心,这种新闻资源会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必要时还会起到盘活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对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学六上年级《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关于合理、文明上网的内容。一开始我也没有多强调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同学们,网络的确是一样神奇的东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名中学生与网络的故事。”于是,我呈现一名中学生因沉迷网络最终走上跳楼这一悲剧新闻(视频)。整个播放过程中学生鸦雀无声,等播放完后,学生的神情显得尤为沉重。在之后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让我看到我的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这得感谢这则新闻,是这则新闻所透出的信息与内涵,深深打动了学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热”新闻

所谓“热”新闻是指在各大网络、电视中频繁播出的重大新闻事件,学生对此新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类新闻因为学生比较熟悉,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因此这类新闻的呈现容易可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也能较为真实地了解学生对此事件的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教学《天有不测风云》,我就大胆引用了放玉树地震中的新闻。当画面再次呈现学生已熟悉的画面,熟悉的人和事,勾起了学生种种回忆。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生1:太可怕了,我们人类在自然面前有时真的渺小。生2:我们要珍爱生命,尽量让自己的生命精彩些,说不定……生3:遇难、受灾的人们太可怜,我们应伸出我们的双手和爱心,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此时学生的感受是那样真切,表述也是恰到好处。是这则“熟”新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也给了学生倾述真情实感的时刻。

(三)巧用“对比”新闻

“对比”新闻是指在同一个地方(人),不同时期的相关报道或同一事件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新闻。前后对比,让学生感受变化,感受变得过程中实质性内涵,激发学生去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变,怎样变得更好。这种对比新闻,容易在情感上拉近学生,容易让学生有新的感悟和理解。例如教学《城乡巨变》我们就可以呈现30年前萧山农贸市场、区政府办公地等的相关报道与30年后现在萧山这些地方的报道。生1:啊,变化真大呀!生2:老师,以前的萧山真的这样吗?生3:我们现在真幸福,有这么多可以好玩的地方,有这么多美景……又例如教学《红绿灯》第二教时,可以呈现交通事故的新闻,一则出事后逃逸,一则出事后勇于承担责任,让学生通过观看新闻,谈谈自己的看法,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舆论。这种运用这样对比呈现的方式,对学生心灵产生震撼,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妙用“重复”新闻

“重复”新闻是指在一堂课中重复呈现两次甚至多次同一则新闻。这里的重复不用简单的重复,而是有时间差,有认识上的不同,有情感上的不同。利用这类资源主要是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醒学生要注意一些问题,在内心深处有一个质的提升。例如教学《网络世界》开始我们播放一个原本优等生由于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最终跳楼的新闻视频资源。学生一开始可能是觉得可惜,后来通过安排交流、讨论、举例等形式,学生在认识会有更大的进步。在最后再次播放这一视频(孩子犹豫了一下,但最后还是跳楼的惨剧)这一次对学生的感触将会是巨大的。在跳与不跳的瞬间,孩子犹豫了一下。同学们的感受是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多么希望他能别跳下去……这种感情的激发,只有重复呈现才能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上闪现。

(五)慎用“争议”新闻

网络媒体中每天都有许多新闻涌现,在这些新闻中有不少新闻是属于争议类新闻。这里的争议新闻是指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往往形成正反相对的两个观点,而且听起来似乎双方都有理的新闻。关于这类新闻,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度,这个度就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引领好,如果不能那我们就不用。总之用这类争议新闻,必须经过学生热烈讨论,让学生针锋相对,在激励地碰撞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这一教学主题时,学生往往会在课堂引出这样的观点:路上碰到有人摔倒特别是老人不能帮。这一问题在不少学生中间是存在的。那如何解决这类事件呢?在课堂上我大胆引用了“许云鹤案”新闻事件,也给学生呈现了网络上正反两方的观点。然后让学生讨论。讨论交流的结果自然形成了两派,而且讨论异常激烈。此时无论站在哪一方,另一方肯定听不进去。于是我又呈现了一则近期一位公交司机助人被陷害又证实的新闻事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你怎么看。再引导学生假如是你的爷爷奶奶摔倒了没人敢扶,你的内心是怎样?学生陷入深思。我又呈现一则网上很火的一则新闻一名老人摔倒无人敢救最终死了。我又让学生谈感受。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原来那则新闻,此时很多学生表现出我们应该帮助人,不要认为怕被人冤枉而见死不救。

三、把握好新闻资源呈现后的教学

新闻只给我们提供一个信息,一个平台。它的呈现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则需要教师好好揣摩,得把握好新闻资源呈现后的教学技巧。

(一)引导学生谈感受

当一则新闻呈现后,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语言特色,调节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一个说的好氛围。一个学生谈好后,能给予一定的评价,正确的评价能引领其他学生朝符合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进行。

(二)引导学生讨论

课堂中,新闻资源的呈现有时需要学生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需要学生在热烈讨论中,明白道理,提高认识。因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讨论足够的时间,给予学生讨论一定的方法,深入到学生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等等,使学生的讨论更有效,使呈现的新闻资源发挥更大的效能。

(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新闻资源一开始的呈现,学生有自己的感受,当听到别人对此事件的看法后,会影响到学生自身原来的想法和观点,再加上老师的引领,我们相信学生在此之后,一定会又会有自己新的想法和观点。而这样的想法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思考。为此,我们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进行自我反思,可以是写写想法,也可以是静静思索。总之,通过自我反思能更好地发挥新闻资源的功效,能真正起到多种效果,这也是我们乐于看到的。

四、研究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丰富了品德课程资源

通过全体教研组的共同努力,通过区教研员的细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鼎力支持,我校发现了许多难能可贵的新闻资源,我们将这些资源专门建立了我校小学品德新闻资源库。这些新闻资源库具有信息量大,搜索简便,更新及时的特点。新闻资源库不仅给我校的品德教师来带方便,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品德课程资源。这是我校进行小学品德视频资源库建立后的又一专题性品德课程资源。新闻资源库的成功创建还为我们获取其它品德课程资源拓展了思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技巧。

2.提高了品德课堂效率

自开展这一研究以来,我们的品德一线教师在教学自信心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一线品德教师对这种利用新闻资源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老师们纷纷通过磨课、上教研课、上探讨课,提升了教学水平,从而带动了我校品德家常课的整体水平。另外我们在课题开展的一年来,我校还多次邀请区教研员、兄弟学校品德教学骨干、城区品德名师等来校指导课堂教学,使我们在如何有效发挥新闻资源的功效上,在新闻资源的有效切入等方面有了质的提高,这些最终都体现我们的品德课堂中,大大提高了品德课堂效率。另外不少教师还主动撰写新闻资源利用方面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研究论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我们课堂效率的提升。

3.提升了学生多种能力

开展这一课题以来,学生无疑是最大的收益者,学生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①讨论、交流能力。我们的这一课题很多时候需要学生的讨论、交流,学生从一开始的支支吾吾不敢发表意见,到羞羞答答说些不痛不痒的无关紧要的话,到最后的畅所欲言争先恐后急于表达自己的独特的观点。②明辨是非的能力。鉴于新闻资源的特殊性,不少新闻资源的呈现需要学生做理性的分析、思考、思辨。通过锻炼学生这方面有了很明显的提升,这也是我们品德课所期望看到的。③独立思考、反思的能力。我们的品德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讲道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反思的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尤其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师尤其重视这点,使学生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当然学生在课堂上还提高了倾听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等等众多能力。

(二)反思

通过研究,本课题取得了许多令人幸喜的成绩。但静下心来细细琢磨,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怎样处理新闻资源与学生的兴趣的关系?怎样把握学生真实起点与新闻资源的关系?怎样处理长时间呈现新闻资源与学生视觉疲劳的关系?新闻资源的利用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解决了一个问题,有延伸出众多小问题甚至一些大问题。当然,我们会在今天研究的基础,继续探讨新闻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课题。我们还将邀请更多品德方面的专家、名师、骨干教师以及一线教师为我们的课题把脉、诊断,引领我们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也期待经过我们的辛勤努力能有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这一课题的后续研究中来,真正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现芳.时事新闻资源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学周刊·B ,2011年第6期

[2]陆安.让时事新闻成为历史课程资源.新课程,2011年2月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中介变量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与发展,大批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已经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一般是指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且没有系统的承担过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教学循环或到校任教不足两年的教师,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学习,思维活跃,对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兴趣。然而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存在着对高职类院校教学认识不深入,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较弱,视野较狭窄等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人才需求新形势,如何培养与引导青年教师快速胜任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与青年教师能力相关的研究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讨论和研究的焦点。其中部分研究认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同另外两项能力――职业道德和组织认同共同成为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科研能力是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哪种观点,都直指结论:提高科研能力可以提升教学水平。目前的研究多为对四种能力维度效应进行理论论述,少数研究对各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而对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专门性研究依然缺乏。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本文着重研究通过何种手段和方式,提高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而提升教学水平,引入中介变量,并展望未来的研究,以期完善其相关理论。

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内涵及现状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1]。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科研能力是包括搜集资料与开发利用科技信息的能力、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的能力、承担科研项目的活动和组织管理能力、推广应用教育研究成果的能力在内的五大方面的能力。

目前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意识较薄弱;(2)教学任务繁重导致科研时间投入不足;(3)科研能力相对较弱;(4)因激励机制及政策支持的缺失而缺乏动力。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及衡量

教学能力是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层次的能力,其中一般能力讲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的认识能力,而特殊能力是指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

一般认为,青年教师各项教学能力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语言表达能力;(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视野开阔、课堂组织、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4)教学个性化能力;(5)沟通能力。也有学者认为,如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型知识的能力,以学生为本的能力、答疑解惑的能力、洞察学生状态并引导学生的能力等都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衡量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衡量主要是两个层次:一是教学基本素养,包括学历学位、岗前培训及相关水平的测试、试讲、跟班辅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情况等;二是课堂教学能力,包括为人师表、教案准备情况、课堂语言清晰流畅、内容熟练程度、教学重点突出、任务导向明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情况等。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间中介变量的研究

至今对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关系的最初研究为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直接比较不同背景教师做科研与不做科研教学评价的差异,实证数据证明两种能力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更多的学者在研究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时,将科研能力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他们的研究却发现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影响较其他因素微弱。加之这些研究本身的研究对象较为局限和具体,也影响了结论的推广。

本文则将研究视角从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直接关系上,转移到科研能力提升对教学水平的影响过程与路径中,针对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现状,在其科研与教学能力关系中引入其他中介变量,以待进一步的研究证明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具体影响过程与路径。笔者将主要的中介变量列表如表1所示:

高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会直接引起教学水平的提高,而是通过其他中介变量,连续或非连续的路径影响与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科研能力的提高并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提升,须同时加强中介变量的相关培养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水平的目的。中介变量是连接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桥梁与纽带。

四、研究展望

(一)缺乏对中介变量的综合系统研究

虽然本文从不同角度列举了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教学水平影响路径及机制,但仅根据我国学者对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较为集中的方面及高职青年教师科研现状给出的列表,没有对所有的中介变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且文章对各中介变量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作用的先后顺序仅是个初步说明,仍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二)对中介变量作用机理研究不充分

各中介变量对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作用强弱及机理分析不够,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验证。

参考文献

[1]伍玉凤.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8:180.

篇6

关键词:教学评估 高校院(系)管理体制 绩效管理水平 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地方高校教学系管理水平绩效策略研究”(09SA178)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是推动地方高校转变管理职能,突出教学管理,调动高校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和教学规律,对整个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的过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完成了专科向本科、单一型向多科型的转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面对现实,我们应清醒看到: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在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思想解放、教育观念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发展之所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教学生产力,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目前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加强其内部教学管理绩效水平是重要的解决途径之一。

1 以院(系)为中心,促进教研室、教师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形成

地方高校办学的核心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质量体现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运行管理在教研室一级基层管理机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下,音乐系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营造出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竞争向上的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各教研室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内树信心,外树形象”活动,增强教师自信心和责任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了《教研室工作手册》,包含了教研室工作计划、活动开展、教师备课、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等,使教学环节常态化。

教研室以团队建设为中介,开展“向课堂要质量”活动,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各教研室定期开展“老教师上示范课,中年教师上公开课,青年教师创优质课”活动,公开评课,教师间相互探讨,在研讨与交流中融汇;在法与内容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室以团队作用为促进,加强教师教改、教研和科研工作,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音乐系涌现出了钢琴教研室、声乐教研室、舞蹈教研室、青年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青年教师科研团队等优秀团队,声乐教研室被学校授予“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2 以专业建设为驱动,促进内涵式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应把专业建设作为院系绩效考核的重点项目之一,根据对院(系)专业建设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加大对新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同时,还要对新专业给予指导,并给新专业适当的优惠政策,切实达到加强新专业建设的目的。以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为例,从2007年来,以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为依托,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强专业、育通才、广就业”办学特色。在师范教育中融入非师范教育,在师范性素质教育基础上体现社会舞蹈表演专业的个性教育,注重川东巴渠民间音乐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贯穿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始终。伴随着专业建设的加强,新专业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趋于合理,作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已经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大胆创新,带动办学内涵的整体提升。为此,我们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2.1 紧密联系专业实际,展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讨论,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音乐本科专业办学历史较短、资金缺乏、师资队伍素质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着生源素质差,课程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等现象。其教学现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切合自身实际制订了《音乐学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展开对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核心内容“四个促进,三个基本,两个突出,一个引导”的学习讨论,反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定位、教材的选购、教学实践基地建立以及课程设置的科目、开设的时间、时数、学分安排与分配等内容是否对人才培养方案起到了真正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作用进行论证,从而形成既稳定又富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新格局。将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创新为“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专业学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地方特色课程、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专业平台,以专业选修课程为专业发展模块,以地方特色课程为专业特色模块,以学生自主课程、艺术实践课程等为实践教学模块。实现强化实践育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城乡综合一体化建设基层、社区培养“定岗式”应用型音乐艺术人才。

2.2 重视教材选用评估,自编教材初显成效

学院制订了教材选用与评估制度,严格教材选用程序,重点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音乐专业教材、自编教材、实用性强和得到师生广泛认可的教材。在所使用的教材中,师生评价优良的教材达94%。教材编写有了较大的突破,至2012年教师主编教材3部,主编教学参考书3本。

2.3 注重队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管理人员培训、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使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开阔视野,更新观念,促进新建应用型高校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质量保障体系先进理念,并将“教育即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内部质量保障的各环节,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成才和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改变单一依靠监督检查进行质量监控的状况。自觉地把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理论运用于工作,提高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之中。

2.4 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确保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分为校、院系两级。校级监控体系:领导听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质量科;院系级监控体系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小组和教研室。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明确具体,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健全,建立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专业教师评议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等,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热情。同时,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相关要求,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办法,以学生评价、教师互评、领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3 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渐提高

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其应用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为地方和社会所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追求现代大学“构建主动适应地方和社会对职业能力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重要工作。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实践教学入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给学生创造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通过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实训排练,国际交流、校内外交流表演、毕业专业汇报、艺术创作表演等舞台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技能,建立牢固的文艺建设体系和服务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结合我系实际,重点进行了以下探索:

3.1 以评促改,把课堂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步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示范教学,要求学生唱(奏)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学生再进行现场唱(奏),体现了实践性教学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实践性课堂教学。为锻炼和提高师生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设立了学生“个人音乐会”专项基金,新建可容纳400余人音乐厅,为音乐学专业的办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3.2 改善实训场地条件,保证实训实习时间

为进一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制订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地缘和专业优势,积极加强与艺术团体合作,引进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通过教学评估,配备了琴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MIDI教室、排练厅、实训室、音乐广场等教学设施,从而满足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确保实训实习的时间。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15个,其中,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1个,国际文艺交流中心1个。与四川省交响乐团合作签订了“人文艺术合作育人创新基地”协议,在云南丽江合作打造了一台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的节目,形成合作培养音乐与舞蹈艺术人才;与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合作,加强新课改合作研究和培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此同时,积极向海外拓展合作办学空间和国际交流,与俄罗斯皇家芭蕾舞、韩国草堂大学等开展海外合作交流。

3.3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将社会实践纳入音乐本科教学计划,设置2个学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学生参加各种层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均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纳入课程考核。学校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事业、社区、中小学校等,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每年暑假或集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分赴基层,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和帮扶活动;或利用周末深入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义务演出、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院(系)还组织学生参加地方大型文艺演出,发挥在当地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演出中得到舞台锻炼,音乐系参加历届大学生艺术节得取得优异的成绩。

3.4 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强化专业综合训练

音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主要有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音乐会相结合方式。各阶段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管理规范,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开题、撰写、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均有具体要求,每年举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观摩和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按规定确定指导教师,明确指导教师工作职责,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社会实际,来自艺术实践、实习、和社会调查中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不断增多。2011届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来自实践环节的比例平均达到了53%。近三届毕业生有72篇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锻炼,达到了培养要求。

4 紧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促进办学定位的逐步明晰

“服务地方,与地方互动”是绩效考核对院(系)办学定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职责和突破点,近年来,各院(系)积极“找路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紧紧围绕学校“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办学思路,突出专业特色,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提出“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城乡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定位,狠抓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繁荣了地方文化市场,提高了达州市民的文化艺术修养。近年来,独立承办的各种类型的演出已有数百场,在达州市及周边县市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比如,2008年参加四川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火之歌”;2009年达州市第十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场会文艺演出;2010年参加达州市元九登高节“大巴山民歌会”;2011年独立承办“巴国情韵”——纪念李依若100周年诞辰文艺晚会等。先后还多次为“留守儿童基金”举行募捐公益演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依托地方与服务地方相结合,避免了办学定位的“大而空”,已初步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顾南宁,刘茄.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0(9)

篇7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拓广,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十分普及,它已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基础和核心。许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数据库相关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则是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而在高职院校中,又特别强调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强调学生数据库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结合多年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就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建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作一探讨,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改革

按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而教学内容的取舍则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由于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的确定必须符合行业与企业需求,以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工作需要,是否有利于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所以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取向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各个专业对数据库掌握程度要求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从课程体系结构上讲,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涵盖一定的数据库基础理论,又要包括数据库操作实践方面的内容。[1]即教学内容可由数据库基础理论、数据库应用模块及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数据库基础理论包括关系数据库系统理论、数据库设计理论、并发控制、数据库安全性、完整性控制理论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有关概念;数据库应用模块具体介绍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操作,主要有Visual Foxpro、Access、SQL Server、Oracle等;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则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工具及实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综合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及教学课时数,对上述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整合。例如我校开设数据库课程的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比较随意,与专业结合不紧,难易不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后来针对各个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如对计算机类专业适当增加关系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设计及开发方法的理论内容,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介绍SQL Server或Oracle,强化数据库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开发一个具体的中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这是因为这些专业学生的岗位之一就是数据库应用软件的开发与维护。而对于非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则适当降低要求,应用主要偏向于库表设计和查询设计,其数据库产品选择相对容易的Access或SQL Server系统。另外,为了适应目前网络应用的需求,基本不介绍Visual Foxpro。

分层制定教学大纲由于教学大纲是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指导性文件,所以上述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到教学大纲中去。教学大纲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层制定,所谓横向分层制定就是按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教学要求和内容的教学大纲;所谓纵向分层制定就是将教学内容分成相对稳定和不断变化两部分来制定教学大纲。横向分层制定教学大纲的方法可参照上面教学内容设置部分。下面主要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纵向分层制定。纵观数据库的应用市场,可以发现,虽然数据库技术变化很快,市场上新产品新版本不断推出,但其核心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新产品新版本主要体现在功能和操作上。[2]所以,为了使教学大纲既不落后于时代,又相对稳定,教学大纲不应该锁定在一种数据库产品的操作上,而应该着眼于数据库的核心内容,分层制定教学大纲。即将教学大纲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这部分内容充分保持与具体产品的无关性,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以此作为数据库教学的总的指导;另一部分不断吸收行业内的新技术新成果,使前一部分的内容,能够在一个具体可用的环境中得以实施。这一部分的变化,不仅不会影响前一部分,而且有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

教材的选择与建设

教材的选取是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因为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就目前整个教材市场而言,根据内容重点不同,可以分为理论型教材、应用型教材及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教材。对于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专业发展及教学需要的后两种类型的教材。例如应用型教材侧重于对某一具体数据库软件产品及其开发技术的介绍,数据库理论知识方面较少,比较适合于课时较少的非计算机类相关专业教学,但不适用于将来对数据库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需求专业学生的教学。当然在现有教材中,可能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自己要求的教材,因为各专业及学生都存在着差异,教材编写者很难面面俱到。当教师选择好基本上能满足要求的教材后,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专业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作适当的增加与补充。再者,也可以组织教师自编适合本校不同专业教学目标的教材,只是编写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体现高职高专自身特点为了较好地体现高职高专的自身特点,强化学生在数据库应用中的分析能力和系统开发能力的培养,教材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即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淡化原理的探究,注重结论的应用。尽量做到既有系统性,又具有实用性。

处理好自编教材的“抄录”与“创造”的关系“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不仅涉及数据库概念及相关理论部分,而且还包括数据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等方法。对于前者不能简单地“抄录”,而应进行合理的提炼、归纳,对于后者则更要精心地“创造”,使教材能较好地将抽象理论与应用实际相结合,力求知识阐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加强与专业的结合,构建成熟的教材体系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求和发展需求,除了前面提到的可以在选择较合适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作适当的增减,还可以进行相应配套教材的撰写工作,形成数据库课程教育的较成熟的教材体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如何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这可从教学方式与方法入手。

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在校期间就应为学生提供能完成上岗实践的培训环境。为此,可根据各专业的实际层次,采用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应用为手段、能力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方式。相应地,教学过程也分为三部分:首先,教师课堂讲授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其次,学生上机练习数据库的各种基本操作;最后,用一个相对独立的数据库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在教学策略上,不同专业则采取不同策略。如对非计算机专业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对数据库项目的设计可适当降低要求或不作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课外继续学习,尽可能熟悉数据库项目的设计方法。这里需特别提出的是,由于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所以应根据各专业的应用特点,建立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

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如果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和环境,将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灵活应用,则可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上教学方法的优点如下:(1)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提高理论知识的教学效果。由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而案例教学法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它能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可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情境的差距。[3]如果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认识,达到好的效果。(2)采用合作学习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中既可以建构出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系统知识,又能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过程可分为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及总结经验等几个阶段。其核心是在教师精心为教学设计的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导航者。其结果是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施上述教学方法时,如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可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增大课堂信息量。再如建立网络教学环境则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交流的场所、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既解决了学生课后自学、查找资料、答疑等问题,又能以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发展。

总之,在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岗位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平,潘李宜基.数据库教学选材与教学策略[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2):58-61.

[2]罗勇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初探[J].职教论坛,2002,(12):53-53.

[3]刘容.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4):96-98.

篇8

在物理理论教学中借助于实验来再现物理过程、验证物理规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这种以辅助理论教学为最初目的的实验被人们称之为演示实验。随着研究及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演示实验无论是在教学形式、组织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日常生活中难于见到的物理现象只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理解,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把物理现象和规律展现在学生面前,可加深印象,增强说服力。学生细心、敏锐的感知去捕获其中的重要现象,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利用演示实验分析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课堂上要学生能长时间对所学课程保持较的关注也不容易,在讲授中穿插一些演示实验,活跃课堂气氛,能提高学习效果,激发起浓厚的兴趣。如在力学课中演示锥体上滚,学生会看到锥体从导轨低处向高处上滚,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问题的本质[1]。

2.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现状

2.1基础薄弱,投入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演示实验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中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院校,尤其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数量少,自制教具少,原始积累少,基础薄弱。其次,一些院校在发展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同时,忽视了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建设,造成在物理演示仪器的购置和建设上投入不够,成为制约物理演示实验发展的瓶颈;再次,一些院校认为物理实验不如物理理论重要,物理演示实验不如物理实验重要,造成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被挤占甚至取消的尴尬局面[2]。

2.2实验与理论课有一定脱节

多数本科院校的物理理论课的教材都是知识面较全面、理论性较强的全国通用教材。而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实验经费比较匮乏,实验器材的更换和添置步伐则相对较慢,所开设的实验项目相对也比较陈旧,造成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脱节。另外,理论课的教学讲究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实验则是涉及到多种知识的运用,跟理论课相比,不是落后了就是超前了。客观上也造成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脱节。

3.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3.1课堂演示

课堂演示就是把与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演示仪器带进教室,讲到某内容时即演示与之相关的实验,帮助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学物理的学习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经受实践检验的过程[3]。课堂演示能很好地把演示实验与理论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课堂演示已被几乎全部高校所采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演示实验都能进行随堂演示,如某些演示实验仪器过大或容易损坏不方便带进教室,某些实验过程较长或操作复杂不适合在课堂上演示等。故在课堂演示中应尽量选择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演示仪器进行。在课堂演示还要注意不能只是教师演示,学生只看不参与,演示实验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采用边演示边与学生讨论分析的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索物理规律,给学生以方法论及物理思维培养。例如,笔者在偏振光教学进行的偏振片的实验演示,偏振片传到学生手中,启发学生观察旋转偏振片后光线的变化规律,学生对实验现象非常感兴趣,对其原理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偏振光一节的教学大有帮助,教学效果很好。

3.2多媒体演示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用Flash,Authorware等软件编写的多媒体课件能动态地演示复杂的物理过程,一些与物理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也可用于物理实验演示。相对于实物演示,多媒体可以在教室里展示课堂上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物理过程,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例如,讲解刚体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时,可利用直升机模型进行课堂实物演示,让学生们看到当直升机的螺旋桨开始转动时,机身将反方向转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之后,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各种直升机如何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如加尾桨,双顶桨等,以及直升机在飞行中是如何实现转弯的。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更加透彻,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3.3实验室演示

实验室演示一般是在课程结束一个章节后,组织学生进入专门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进行实验演示的一种教学模式。实验室演示是课堂演示的延伸与有效补充,它可以满足学生与实验仪器近距离接触,使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但由于条件限制,很多没有物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没有独立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如笔者所在的学校。鉴于此,我校教师都借助普通物理实验室来完成物理演示实验,并且利用普通物理实验室的资源开发出许多物理演示实验。如利用静电模拟仪进行静电分布实验演示,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进行光的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现象的演示实验的。

3.4走廊展板演示

走廊展板演示是利用楼道走廊的展示橱窗进行物理实验演示的一种方式。走廊展板演示一方面使得演示实验不受时间限制,学生任何时间都可参观;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增添了工程文化氛围。传统的展板通常以图文和仪器的静态展示为主,物理演示实验展板还应让所展现的内容动起来。如我校展板中驻波现象,磁悬浮原理,动量守恒小球等,除有图文介绍外都有实物的动态演示,高压放电展板中的尖端放电,雅各布天梯等更是现象精彩刺激吸引了大批同学驻足参观。近几年的展板制作部分学生也参有其中,学生在思考如何将一个物理规律直观的展现出来并亲自动手实现时,即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走廊展板演示以成为我校物理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每年新生进入实验楼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大学物理展板演示。

篇9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一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一般只开设一学期,实验项目可达到14~16个,包括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结构化学的内容。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了一些普遍问题。下面针对我系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

1.1物理化学实验内容与物理化学理论内容的不同步

《物理化学实验》开设的各个实验,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较多专业理论与实验不同步,指导教师在实验演示前要花双倍的时间及精力给学生讲述实验原理及数据处理。关键是,每堂课只有30min左右的时间,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完全接受该部分的理论内容,结果就是学生实验后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达不到培养的目的。

1.2物理化学实验某些仪器设备较少

鉴于物理化学实验的特点,与其他基础实验课程不同,除了基本的玻璃仪器外,物理化学实验需要使用到较多其他整套精密设备,如精密控温仪、压力计、磁化率测定仪、电动势测定仪等,成本一般较高,需要较多的购买资金,导致某些仪器设备数目较少,学生分组后人数较多,使得有些学生实验过程处于没事做的状态。

1.3课程教师全程指导所有实验项目

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热力学、动力学、表面化学及结构化学,知识面广,实验项目多,都是由一个任课教师进行全面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精通所有实验项目的内容、详细操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还需要在实验前准备各实验项目所需的实验仪器及试剂。这样的上课方式,不利于实验项目的更好进行,毕竟每个老师都不是全才,严重增加了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求任课教师完全弄懂每个实验项目,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1.4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

一般在实验的第一节课已经向学生说明实验前要预习,进实验室时要有预习报告。但是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不高,预习报告完全是为了应付检查才写的,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教师进行原理、实验内容讲授时,少部分学生属于游离状态,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学生没有认真注意细节内容,真正到他们进行实验时,问题出现了,不懂得如何解决,而一味的在书本上找答案,还是没能最终解决问题。遇到此类情况,甚至有些学生干脆就不思考,任由错误的发生。由于需要分组进行实验,小组中有个别学生基本都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得很不积极。

1.5学生抱应付心理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中测定数据多,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这也是探究实验机理、剖析实验内容的必需步骤。有部分学生完全不理会实验数据处理是否正确,只是一味凭感觉简单处理;有一部分学生是没有真正明白原理,引起处理数据不完整;还有一部分学生查阅后采用软件进行处理,但是由于不知所云,所以很多也都只是给出了图形。比如在三液系组分相图的绘制中,很多采用了某些理论课提供的软件画图,只是纯粹的画图,当问到三角坐标中每个点具体代表什么,学生没法回答。基于以上的情况,主要的根源还是学生要完成实验报告的任务,只能这样的应付了事。这对培养学生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基于现状,有些事情无法完善。因此,某些时候,针对这些好学又不是很明白处理原理的学生,需要更加耐心指导,注重不同类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6简单的考核方式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一般都是考查课,通常采用平时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进行综合给分。但是实验报告都是组员之间相互讨论给出,甚至有些都是抄袭过来的,并且对于平时的表现也不好衡量,该课程考核结果不是很满意,所以应该思考下能否改变现有的考核方式。

篇10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等教育;科研实践活动;工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08-0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也在逐步的由以“学历”为主向以“能力”为主过渡。2015年,总理提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切实地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则是笔者重点研究内容。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众多高校就逐步调整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主,经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他们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而我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等教育在历经十几年的停滞之后,逐步地恢复正常秩序。到90年代初期,我高校才逐步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相比于欧美等西方高校,已经严重落后。

一、国外高校现状

在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的美国,他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制订了多种的教育制度用以保证学生的各项权利和身心全面发展。例如,在高校的学习生活时间十分富有弹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校内和校外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途径,同时,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专业,以及自由的转换专业等,在校期间的学习的年限十分灵活,可以选择全日制、非全日制(远程教育、函授)等多种途径进行学习,只要达到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和获得课程考核的通过,就能获得同样的学历或学位。不仅如此,学生在校期间,可选择理工科、文史科、自然科学等单一学科进行学习,也可以选择电子商务类似的交叉学科或者跨学科门类进行学习等[1]。

而在欧洲德国和瑞士等高校,他们将实践教学精心设计成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实验实训课程,把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分散充实到实践教学之中,从而将课程和实践完美的结合。这种类似于学徒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称之为“双轨制”。通过“双轨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课题的理论知识最大限度地应用于实践之中,同时,能将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在理论知识中找到解答,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亚洲邻国印度,他们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简答阐述印度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首先,印度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全体24小时免费开放的计算机实验室,要求学生自觉独立的完成相应的教学实验项目。其次,在学生进行相关实验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参与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带领学生通过简单的项目入手,让学生完整地了解项目开发制作过程。而后,指导老师进一步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案例给学生讲解,最终实现学生能够以团队模式完成企业项目开发为培养目标。在大量的项目开发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正是这种实验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也为印度成为世界软件强国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2]。

二、国内高校现状

在了解欧美和近邻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之后,再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中,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体地位;二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优标准,导致无形中强化了学生的一种“标准答案”模式思维,从而逐步让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消失殆尽,很难让学生去锻炼发散性思维和提高创造力。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的灵感和悟性无从释放,造成了思维惰性、惯性依赖、知识僵化等等无法学以致用的创新障碍[3]。除此之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是能够作为锻炼人们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最佳途径。而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主力军仍然是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们,而本科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组成部分,却很少能参与进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即使是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也只是当作他们完成大学学业的一门普通课程去对待,很少有高校能将科研项目分解成若干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主动吸纳本科生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的。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于科研项目的态度是不了解、不积极和没兴趣。从此,造成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和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这也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基于工程中心科研资源的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如今,我国许多高校均已建立了国家级、省部级或者地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通过这些工程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不断地产业化,有效地建立起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服务的机制,并且已经拥有了丰富的技术成果、先进的仪器设备、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优良的企业资源。

那么,如何来利用好工程中心的这些科研实践资源来有效地建立一种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呢?笔者将主要阐述以下几点:

1.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丰富的科研实践资源,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把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分解为若干个创新实践实验项目补充到实践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还可以让大学生们真正感知到知识应用和知识转化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学科前言动态的了解,从而提高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强化科学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科知识到实用技能的转变。

2.吸{大学生来参与工程中心的科研项目研究中,由工程中心来指派相关的项目负责老师来完成对他们的项目研究指导,不仅可以让学生切实地了解项目的研发管理,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得以应用实践。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又主要分成两类情况:一是工程中心的指导老师可将在研项目分解成若干子任务,指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来完成子任务的研发,相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每一个子任务必须独立完成;二是在工程中心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科研项目,从中他们需要独立完成选题、设计、调查和论证过程并撰写相关报告,从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不仅是提高他们的各项基本能力,同时,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团队意识的增强,有着显著的效果。

3.工程中心往往还兼具大学生创新项目创业孵化的功能,因此,工程中心可以为许多高年级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们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项目孵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是鼓励大学生去创新和知识应用,更是以一种开放式的姿态去将高校科研资源最大化利用。

四、结束语

让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应用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去了解和探索学科前言。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分解,不仅是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知识转化的过程,更是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商应美.国外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

[2]刁稚芳.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的价值新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

[3]卢宝祥.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低弱成因分析[J].高教论坛,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