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实验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实验技术

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技术;一体化教学;教学计划

[DOI]10.13939/ki.zgsc.2015.15.146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是化学工艺专业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化工生产操作和化工生产小试工作奠定基础。化学实验技术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需的化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是:①了解化学实验的类型和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②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性能和操作原理;③能正确理解各类实验的操作原理,熟悉掌握各类实验操作技术;④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并能根据各类试验性质,正确处理实验数据;⑤学会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正确科学的表达实验结论,规范的完成各类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技术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全面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师与实习操作指导教师各负其责,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理论教师在教室讲授理论知识,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学习缺乏想象力,似懂非懂,只能死记硬背,难学易忘;实习指导教师在实验室负责实习操作,学生虽然感兴趣,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分隔,专业理论知识已遗忘甚多,往往只限于模仿性的操作训练,无法形成系统的操作技能。由于理论和实验操作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主动性难以调动,学习化学实验技术的方法和能力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只有融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一体,才能消除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在教师一边讲授基本理论,一边通过实验手段演示工作原理且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景和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跃跃欲试。然后更多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吸收消化。

在化学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习操作一体化很有必要,而且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施化学实验技术教学一体化教学的准备:

1 任课教师的选用

一体化教学能发挥其显著特点,高水平的一体化教师是关键。一体化教师不仅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还要是“能文能武”的“双师型”教师。即应具备教师的“三术”――学术(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精湛的操作技能)、艺术(教学取得最佳效果的一套娴熟的技能技巧)。“双师型”教师在完成一体化教学任务时,艺术性(课堂教学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无数事实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有人说,一堂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课,应该表现出哲学家的雄辩、科学家的严密、演说家的魅力、艺术家的激情和幽默、军事家的指挥组织才能。一个“双师型”教师如果不掌握教学艺术,虽“嘴功”很强,“手功”也很强,但他的教学一定没有吸引力,何况中职学生在实验室(实训场所)的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不能很好驾驭一体化教学以失败告终也屡见不鲜。

2 教学场所、设施的配置

一体化教学场所除有充分、先进的实习仪器、设备、工具和实习材料外,还应设置讲课场所和相应的教学设施,供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授课用;有效的多媒体演示、仿真模拟教学、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施。

3 教学计划的制定

一体化教学计划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制定。总的计划要按课题进行编排,而每个课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要做出详细的计划。专业理论课时合并在实习操作课时内,总称为一体化学时,应占教学学时的50%~60%。

针对中职学校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化学工艺专业《化学实验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理论与实习操作一体化的探索。将化学工艺专业的《化学实验技术》教材根据学校具有的实习实训仪器的设备情况,结合后续进行的《化学检验工》实际操作工考培训的技能训练内容,划分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术、物质的物理常数测定技术、混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物质的制备技术、物质的定量分析技术等五个部分。理论与实习操作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化学实验常用的玻璃器皿的名称、用途、洗涤及干燥方法;②熟悉实验室常用量器的使用及试剂的取用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250ml、0.5mol・L-1H2SO4溶液的配制方法

3.2 操作流程

先讲相关理论知识,再讲解课题,练习操作要领、注意事项、目标要求,然后操作示范,最后是指导练习,课题结束做分析总结或考试验收。

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包括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围绕课题练习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以一体化教材为基础,拓展到其他基础课的相关内容,要作清晰透彻的讲解说明。讲解常用玻璃仪器应抓住主要用途这一要点,突出实用性,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把各种玻璃仪器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了直观性的优势。学习初期,开展的《化学实验基础操作技术》大多是基础性的,需要讲的内容多,讲授理论知识所用时间比例较大;随着学习进程不断深入,学生积聚的知识量逐渐增加,讲授理论的内容相对减少。所讲知识必须确保课题练习的正常有效进行,不可过于简化。理论知识讲解与操作技能训练循环交叉,逐层递进是一体化教学的特点。如:讲化学试剂的取用时,先讲固体试剂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作固体试剂取用的操作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固体试剂取用练习,最后讲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由于有了固体试剂取用的经验,可由几个操作规范的学生示范液体试剂取用的操作,再启发学生如何取用5ml液体试剂的操作方法。如此交叉往复讲解、讲课、演示和实验直观地结合起来,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边做,学习兴趣增加,学习主动性增强。

3.3 操作示范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一是分解动作阶段:把课题练习的操作过程从头至尾分解成若干步骤,边操作演示边讲解其要领和注意事项。如:本课题的能力目标,配置250ml、0.5mol/L的硫酸。通过计算得知,浓H2SO4的体积为6.8ml,用规格为10ml的量筒量取6.8ml浓H2SO4溶解,其关键步骤是:先加水,后加酸,千万不可颠倒步骤,接着溶液转移、洗涤,最后定容摇匀。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动作要慢,让学生看清楚,讲解应详细、明确,特别是关键步骤,涉及安全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做特别的强调,引起学生的重视。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操作的基本方法,以便开展练习。

二是系统熟练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课题,练习应达到的水平,动作熟练,操作规范。

指导练习是学生由技能形成到熟练提高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巡回各练习之间,对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要及时纠正,发现共性的问题要集中讲解。在教学过程中,大量运用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达到理论与实习操作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2

1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将化学实验进行模拟仿真、揭示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将实验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将实验现象放大增强可见度、解决实验室无法解决的实验问题等,极大提高了化学课堂效率.下面用“原电池”一节的几个教学片断加以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教学中,首先通过PPT展示案例:有一位80岁的富翁到医院镶了金牙,牙根材质用了不锈钢,一段时间后富翁的这颗牙齿总是疼痛,他到医院询问医生,医生仔细检查后都没有查出原因,后来一位中学化学教师帮他分析,找到了牙疼的真正根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牙疼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清楚了(创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学习及同学们的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原来是在口腔内形成了无数微小的原电池.通过PPT展示形象的卡通图片,如图1所示.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用实物投影,增强演示实验可见度

①把锌片插入稀硫酸中,锌片上有气泡冒出;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无明显现象,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②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也冒出气泡,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③用导线串联铜片、电流计、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让学生观看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这样用实物投影将实验装置展现在大屏幕上,可增强实验的直观性,让教室内每个角落的学生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很快得出铜片与锌片之间有电子转移的结论,弥补了传统演示实验中大多数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现象的不足.

3)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探究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探究1:在图5装置中加稀硫酸有何现象?能否构成原电池?探究2:在图6装置中加稀硫酸有何现象?能否构成原电池?探究3:在图7装置中加稀硫酸有何现象?能否构成原电池?

4)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

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到的只是实验现象,学习过程中,需要透过实验现象分析本质原因.例如: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哪个电极失去电子?哪些微粒得到电子?电子的运动方向如何?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怎样运动的?由于学生无法观察微观粒子的运动及变化,可通过制作原电池的课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直观呈现(如图8),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这些知识,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2利用视频展示实验,浓缩实验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地展现实验过程中的微观变化;可以克服实验器材、时间等因素的制约,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模拟一些安全性不好或者较复杂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安全性和效率;可以使用数字化辅助仪器提高实验的准确度和成功率.有些化学实验涉及的反应过于剧烈或者过于缓慢,不适合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因此,可以用播放视频来代替演示实验.如,氯水见光分解的实验等,我们在室外光照条件下录制视频,在教室播放,这样做大大缩短了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同时又能对真实场景准确再现,增强了实验分析的针对性.还有钢铁的吸氧腐蚀,可通过拍摄具体的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然后通过视频快进、定格等手段,达到分析实验过程的目的.

3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篇3

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难点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有些实验在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这种状况,使用多媒体技术,是避免实验危险、呈现大难度实验、强化实验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1.有些实验危险系数太大

有些实验物品具有毒性,在实验中极有可能造成危险。例如,氨、氯、二氧化硫等,属于可导致刺激性中毒的物品;而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则属于可导致窒息性中毒的物品。

有些实验物品虽然自身没有危险,但是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则会产生危险,如“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如果没有把试管擦拭干净的话,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2.有些实验无法在课堂操作

某些具有工业生产性质的实验流程,由于反应周期长,反应发生的环境复杂等因素,根本不可能搬到课堂上操作。而要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这类反应现象,由于反应过程长、变化细微等原因,也不具有可行性。

3.有些实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化学反应的根本原因是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但是微观粒子的结构及其变化,在化学实验中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一般的实验操作只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观察能见的化学现象等,却无法观察到物质分子结构的变化。所以就存在学生对这些化学反应的认知不够深刻和全面等问题。

多媒体的应用及其对实验难点的攻克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和针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尤其适合模拟化学实验,可以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对于回避危险、再现不可操作流程和呈现微观粒子结构变化等,都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可以通过模拟实验过程,避免危险

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能够避免不必要的危险。例如,在做“高锰酸钾制氧”的实验中,实验结束后应该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撤去酒精灯,如果操作失误的话,会存在一定的危险。所以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模拟高锰酸钾制氧的计算机流程,这个流程是针对学生动手操作而设计的,其中附加了一些特殊处理。如果学生操作正确的话,会给予奖励提示;如果操作失误的话,计算机就会模拟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导致试管破裂的危险场面。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实验流程,提高了成功率,而且在没有遭遇危险的情况下,认识到了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化学实验习题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级课题成员校。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精力,我认为很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整合这一新兴技术中做了些尝试。下面仅将我的创意和上课过程介绍以下,供大家参考: 

    (一)、课件内容介绍: 

    在本课件中,设计了三个实验问题: 

    一、实验室制取乙稀发生装置的相关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乙稀的相关问题 

    三、实验室制取乙稀副反应中的各气体的验证 

    (二)、制作过程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软件(AUTHORWARE)的优势,在题与题之间设有按钮,可以"任意互动,任意切换",每个题中又包括"实验问题"、"组装仪器"、"合理答案"等内容,每个内容之间也有互动,切换。学生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内容,进行联系、自学或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软件的互动功能。软件使用简单方便。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教师上课时用的,其中在合理答案之前设有密码,即合理答案学生不易轻易打开,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学生版没有密码,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合理解释,获得教师未在现场的各种合理解释。为了上课方便,教师在版中,进入课件时,每位学生所在的机器的号码或姓名,以便教师在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该同学的思路和解答呈现于每位同学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回答或输入各种答案时,将有各种各样的提示或鼓励话语。对于试剂的假如顺序采用目标"区域响应"采用拖动的形式,正确就放在你所放的位置,错误就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提示"再来"或者给予"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能够深入地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大约度恩能够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教学三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密度)。 

    做完之后,学生还可以返回到你没学好或没明白的内容重新操作,重新巩固刚才的知识。 

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 多媒体教学技术 浅析

高中化学更加注重实验,它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如果单纯地进行讲解,有的地方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没有事物学生记忆起来也非常困难。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它用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把化学实验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了如指掌,让他们非常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的变化,这就改变了以前的教学缺陷,使课堂更加清晰和生动,学生就会产生很大兴趣。

一、对实验内容进行导入,调动学生学习乐趣

不管做什么事情,开头是非常难进入状态的。所以,要抓好开头,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化学使用课程中,开头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开始老师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那么这堂实验课就成功了百分之五十。所以,老师要在实验一开始就调动其学生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愿意去听。因此,多媒体教学就必不可少。它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眼前一亮,一些图片和视频非常有趣,而且趣味性非常强,它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起来,从而使化学实验课产生了不一般的效果,使课堂质量提高了一大截。比如,在讲解原电池原理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化学实验,把铁片和铜片放入到稀硫酸中去,先把导线连接铁片和铜片,然后放入稀硫酸,通过多媒体把这个实验展示出来,因为对这部分知识不太熟悉,学生好奇心非常的强烈,这样就激发出他们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去,这样就会记牢知识。

二、使实验效果增强,加强学生思考

因为学校的条件比较简陋,有时候进行化学实验非常不现实,不是缺少实验设备,就是缺少实验场地,在加上有的实验本身危险性很大,因此,就使得化学实验被搁置起来。另外,传统实验方法设备少,地方大,这样学生观看起来就非常不清楚,很多的学生都挤在一起观看,非常的不清楚,很多的同学都看不到,这样就会降低实验的效果,很多实验过程变化非常快,往往是一瞬间就消逝了,学生就很难看到所发生的变化,结果学生对实验就不能有很深的印象。现在,通过多媒体就能够解决这些缺陷。多媒体可以把一些微小的实验进行放大,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学生都清晰看到,还可以使一些迅速的化学现象放慢,使学生非常详细的观察实验,从而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学氧化硫、氯气制取时,因为他们都有毒,在操作中会对学生和老师会带来很大危害。在氯气和甲烷反应时,会发生更大危险,操作中就会更加不方便。因此,这些危险的实验,通过多媒体会更加安全,而且观察的也非常清晰,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们主动去观察实验过程,让他们积极思考。比如,在试管中,用氢气去还原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会变成红色的物质,而且还会在试管口处有小水滴,如果离的远,就会看不到这小水滴。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试管口处的小水滴进行放大,学生就会非常清晰地看到小水滴,就能够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

三、通过多媒体进行补充背景知识

对背景知识进行补充,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化学课堂中,化学原理非常多,而且这些原理非常深奥、难理解。学生们对这些原理感到非常头痛,觉得就像拦路虎,怎么都过不去,不知道该怎么学习。如果,把这些原理的背景资料补充完整,就会使化学学起来非常容易。比如,关于爆炸性的学习,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诺贝尔发明炸药的例子展示出来,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很容易理解了。老师可以找出几个爆炸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这种爆炸的场面就会对学生视觉产生很大的冲击,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爆炸。总之,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富有活力。多媒体会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让他们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观察,主动去思考,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起来。但是,作为多媒体技术也不是全部都在化学实验中运用,也不是越多越好,不能滥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所有。所以,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效果更加明显,才能使化学实验课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曹丽星,李军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6):344-345.

[2]王亚军,孔一豪.多媒体技术在农村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C].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2011.

篇6

随着信息网络快速发达,网络资源进入到校园中也是众人所向。那么,将多媒体引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十分必要。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融入到实验课堂中就成了当下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多媒体具有教学资源多样化、知识形象化、操作方便化的优势。而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但是,碍于很多实验反应速度较快,现象不明显等原因。学生很难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化学变化、物质反应的过程。那么,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很好的弥补实验教学上的不足,充实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前导入教学

课前导入是一个课堂能否有效教学的前提。一个好的课前导入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实验教学做出较好的铺垫作用。那么教师就要在实验课授课之前,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导入为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起到热身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习初中化学《自然界的水》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新课内容进行导入。为拓展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当前水资源污染严峻性的视频,或者是大自然中水的生态循环。让学生意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环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并重视新课内容。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课中实验

化学的本质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学科,其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由于对课堂知识吸收缓慢,且课堂教学时间过长,学生可能会出现短暂性的注意力疲惫,这必然影响教学效果。而很多实验教师操作起来会存在很多盲区,学生不能很好的认识实验反应的实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实验教学的本质目的。例如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制取氧气”的试验中,教师在实验操作演示时必然会存在很多盲区,学生看不到实验的整个过程。比如加热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的实验,教师在用排水法提取氧气时,为了更好的提取纯度高的氧气,必须将导管的空气排出。那么学生很难近距离观察到实验现象。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FLASH技术制作出动态的模拟动画,将氧气的制取实验整个过程全真模拟出来。再例如“对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实验教学时,这种微观的现象学生很难观察到实验的本质,只能感受实验的宏观现象。这就需要通过多媒体的FLASH技术制作,模拟分子相互运动的直观现象。从而让学生更清晰、更详细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感受实验教学的魅力,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展课后学习视野

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高中化学实验;摄像技术;放像技术;投影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96-02

陈旧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受方方面面的条件限制,有时还会进行过长,耽误了教学进程不说,也无法实现化学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和操作性,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一学期下来没有做过几次实验的情况,留下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遗憾,也不能使现有的化学实验发挥其作用。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电脑的普及,多媒体日益走进了高中化学课堂,它克服了很多限制,如时效性、可观性、安全性等等,把化学实验带入了课堂,它通过图文并茂、实物投影、摄像和网络等来真实直观地再现实验的全过程。那么,多媒体技术对化学实验教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详析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内容,其操作规范和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来不得丝毫马虎。一旦学生在操作方面有点儿失误的话,小的方面,可能会致使实验失败,大的方面,可能会引起事故,甚至危及生命,从而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恐惧心理。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先对其整个过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易出现的后果也加以呈现,这样学生动手做起实验来,就知道要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力求正确操作,一举成功。如笔者在跟学生讲“氯气的制法”这一实验中,当讲完了通常步骤后,笔者就特别强调了本次实验的收尾工作,即应该先把导管移出水面,最后再移走酒精灯,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错误操作产生的后果。学生看后触目惊心,都表示要按正确的步骤来进行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率,笔者又让学生在电脑上反复实验,并给出相应的分数。经过数次反复之后,才进行的现场操作,结果无一个学生操作失误,大家也都意识到了做实验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从而培养了学生做事谨慎的性格。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对本次实验教学产生了良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既明白了实验的全过程,又掌握了科学作实验的访求,一举两得,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提高了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对学生进行直观的知识传授,也可以对其操作进行有的放矢地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谨慎性格,也有利于开发其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多人进行实验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学生在多媒体课上模拟的实验室进行操作时,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去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还经常以多媒体实验操作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的激发。如物质鉴别比赛,笔者经过多媒体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试剂,让学生想方设法通过实验给出结论,并限定了时间。学生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对其加以判断,看着他们认真思考,小心实验的场景,笔者不禁露出了笑容,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才是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把投影技术运用到课堂中

高中化学课的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即透过现象寻找本质的过程;而运用投影技术进行演示,则是对一原理进行科学性、真实性地再现,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所以投影技术真正起到了演示的作用,让学生对一些科学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传统的演示实验一般是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或增加药品的用量来提高实验的次数,但总之,哪一种都既费时又费力,还让人感觉不完美。而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大大弥补了这一空缺,提高了演示的效果。克服了上述的种种缺陷,提高了教学水平。

投影技术主要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加工放大,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那些特别精细的实验,不易观察到的现象,更应该通过投影技术进行放大。在高中化学课上,使投影技术融于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激情,培养其良好的观察能力。

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渗入摄像和放像技术

篇8

关键词: 化学制药 基础化学实验 形成性评价

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内容涵盖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学生步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程,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习得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与习惯,并为后续的药物分析、药物合成等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评价考核中都是作为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业考评的一部分进行,考核的形式以试卷书面为主,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实验的现象与数据的处理与运算。但基础化学实验作为实践课程,仅仅依靠对学生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为此,笔者探索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业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以使考核的结果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考评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代替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引入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通过师生共同监控、反思与调节教学的全过程,开发学生的潜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形成性评价可以动态反映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体系,持续性地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动态评价,既重视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的情况,又体现以人为本,关注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学生的培养不拘泥于单一死板的考核指标,全面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实验教学内容革新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革新作为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其思路是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以考核的革新推动整个化学制药技术专业课程的全面革新。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考核,2009―2014年我系每年都组织全系性的大型实验基础技能大赛,以初赛、决赛和总决赛的形式进行层层选拔,对基本技能掌握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并将优胜者的成绩记入学业考评成绩,极大地提高学生对原本单调、枯燥、重复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兴趣,学生间的相互比拼能让学生发现自身实验技能上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技能。

在加强学生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加综合型与设计型实验所占的考评比例,由于基础化学实验是大一阶段开设的课程,学生开展综合性和探究性实验的经验还比较欠缺,这个阶段一般可以采取PBL教学模式,由教师的设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开展探究,由小组设计初步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对方案进行讨论完善,教师提供创新型实验活动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小组配合共同完成实验的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团队协作和具体实验操作与数据处理分析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入学业成绩,督促学生自觉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实验室改革

基础化学实验由于其内容局限于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各实验室所配置的仪器基本都是以玻璃仪器为主,辅以少量的检测、合成设备的,不能高精度的测定与大型的综合合成实验。一直以来基础化学实验室的开放仅限于相关课程的使用和少量的学生课外活动,实验室的开放率和设备的利用率都很低。在基础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中,要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实验室,切实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除保证正常实验课的使用要求外,合理设置实验室值班教师和学生助理,配合完成实验内容的革新的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或者学生个人针对自身实验技能欠缺所进行的针对性训练。

4.改革基础化学实验的日常教学与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革新要取得实效,不仅考核的内容与形式要革新,而且日常的实验教学也要革新。目前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涉及的科目与范围广,实验需要完成的内容繁重,实验指导教师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多采取实验室现场讲解与示范的教学形式。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实验,缺乏独立思考与反思,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与示范产生依赖性,懒于预习实验,机械地模仿教师完成实验,看似规范的操作与合理的数据处理,实则缺乏独立自主的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完全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应该实验目的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改变这种学习状况,实现基础化学日常教学的革新,首先必须对实验教材进行革新,在实验教材作为实验进行时的指导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基本操作和实验项目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编写讲义,在配合实验室开放的前提下,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对于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实验室进行讲解与示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在实验室操作练习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实验教师在实验正式开始前对学生以抽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进行记录作为评价成绩的组成部分,督促学生自觉完成相关预习任务。在实验项目正式开始时,实验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实验设备用法、解答学生在课前练习中出现问题的提问、监控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结果的验收和评定上。这样的改变既能照顾学生对于技能掌握的个人差异,实现以人为本,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又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实现基础化学实验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5.形成性评价比例的构成

为确保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体现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应用型的特征,我们在设计基础化学实验的形成性评价分值构成按照2∶3∶2∶3的比例进行评价。其中20%为课前的预习情况评价,主要对学生对实验项目所必需的技能与知识的预习掌握情况进行评价;30%为实验项目的具体操作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实验项目的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科学性及实验相关的专业素养的评价;20%为实验报告的评价,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计算能力,以及科研态度的评价;30%是学生完成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开展科学探究与团队合作情况的评价。

6.新型考核评价的效果

通过化学制药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革新,更突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态度与习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后续的实践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010年基础化学实验作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的实验部分接受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2009―2014年化学制药专业学生的基础化学实验部分成绩稳步提升,在历年的学院教学年度评比中学生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相关教师参加学院各种比赛获得一、二等奖三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化学制药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

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评价体系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我们在该专业的其他职业素质课也逐步开始推广,并根据具体的课程特征对本考核评价方案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化学制药专业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应用技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在教育部的推动下,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于2013年6月在天津成立。重庆科技学院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将按照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探索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体制,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重庆区域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作为我校化工相关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之一,为适应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和建设,其改革的迫切性更加明显。我校化学化工学院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对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稳步改革和实践,对实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作了相应调整,初步构建形成了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2]。同时,由于某些条件限制,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也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不够

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通常的教学方法和顺序是由教师先行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在讲解过程中配合演示相关仪器和反应装置的安装和使用方法,然后由学生按照既定步骤模仿实验,自行操作并重复实验过程。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实验仪器设备,按照教师讲授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束后再按照一定的格式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很少思考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更不会主动分析遇到遇到的问题。这种“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抑制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课程知识运用到相关实验中进行实际运用。学生往往把做实验当作完成任务,其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难以通过实验教学得以提高和发展。

1.2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不足

有机试剂和药品大多易挥发、有毒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废气、废渣、废液等污染物。针对有机化学实验的这一特殊性,必须在实验的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治理与防护措施,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避免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会强调注意某些有毒有害物质,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这些物质、如何通过改进实验降低可能的污染等方面却涉及较少,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不足。部分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不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进行,导致产生不必要的副反应和污染物。有些学生做完实验后趁老师不注意将实验产品或者废液废渣等随意丢弃到普通垃圾桶,甚至排放到水槽流入下水道,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1.3开设实验与生产科研实际的联系不够

学校建设初期对实验室的投入不够,导致开设的实验通常是相对简单和易于实施的。实验的工艺往往在实际生产或者科学研究中运用较少或过于陈旧。比如有机化合物熔点测定还依旧沿用的毛细管测定法,虽然仪器简单、成本低廉,但是该方法不够准确,操作也非常麻烦。目前的实际生产或者科学研究中一般都已采用熔点仪进行测定。随着实验室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实验条件已经大为改善。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思路,需要加强实验内容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1.4实验成绩的考核不够合理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成绩基本上是由平时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考核办法过于简单、粗糙。有机化学实验的预习过程同样非常重要,但这一过程我们无法有效监督和评价,导致部分学生临时抱佛脚,甚至压根就没有预习。平时成绩主要是考勤和实验记录的查验,由于同时进行实验的学生较多,无法真正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进行评判。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往往也是大量照抄课本或者讲义,没有实事求是的记录真实的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考核方式不能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水平,考核的成绩与从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往往不太一致,成绩评定存在不合理性。

2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思路

2.1强化学生自主实验过程

为了改变“照方抓药”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实验的能力,我们从预习监督、过程引导和课后补充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学院已引进实践课程预习监督系统,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完成相关的预习工作,合格之后才能开始实验。在网络系统中,学生可浏览观看相关实验教学的视频和教程,自主学习之后完成测试并提交预习报告。目前该系统正在调试中,根据实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编排了相应单元的各种程序,试用取得了较好效果。预习监督系统的使用加深了学生对实验课程预习重要性的认知,保证了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强化了学生自主实验的意识。在实验课堂上,教师除了讲解相关的知识和演示操作外,还重点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每堂实验课程至少由两名教师进行指导,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监督,教师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当某一学生的实验出现问题后,与其他同学及时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当某一学生高收率地得到性状良好的有机产品时也及时与其他同学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过程引导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同时还可刺激学生相互竞争,使其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实验之中。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为学生提供了课后补充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再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方式获得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开展实验研究和操作训练。这一形式有效弥补了课堂实验时间不足、锻炼不够的问题。

2.2推行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理念

结合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3],我们强调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有机化学实验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注重在实验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并对无法避免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专业处理。首先,在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的选择上尽量注重环保,降低整个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污染,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有些必做实验项目的方案进行合理改进,由教师以身作则地践行绿色环保的理念。以乙酸乙酯的合成为例,传统方法采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学生使用时比较危险,而且反应完后即被作为废液处理。我们改用固体酸催化的方法,以硫酸氢盐作催化剂,实现了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教师在课程中反复强调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坚决制止学生对实验“三废”的不当处置。在对废弃物的收集和标记上单独给学生进行了培训。针对可以回收利用的较大量试剂,向学生讲解回收方法并要求进行集中回收。比如在做有机物萃取实验时会产生大量的乙醚萃取废液,通过蒸馏和精馏的方法可以对乙醚进行回收再利用。另外,实验室专门设置了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地点和容器,由专业机构对收集到的废弃物进行处理。

2.3增设有机化学品生产和科研实验项目

除了教学大纲要求的必做基础实验外,结合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实际以及学院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尽可能地增设了一些与实际生产联系紧密或与科研课题自成一体的实验项目。比如学院建设完成了生产能力为1.5万吨/年的丙烯酸甲酯生产装置,本装置用丙烯酸和甲醇为原料经过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作用连续转化生成丙烯酸甲酯,反应生成液经闪蒸、脱重、萃取、精制等步骤处理得到合格产品丙烯酸甲酯。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或化工设计的机会到装置现场进行学习和操作,在中控台进行各个工段和单元过程的虚拟仿真生产,其过程和真实的工厂生产基本一致。另外,结合我院研究特色,我们还开设有机催化反应、油田有机化学品合成和有机药物制备等科研型实验项目,面向高年级学生开放,让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前熟悉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工作氛围。这些增设实验项目有力地提升了参与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为学生毕业工作和考研升学提供了有效保障。

2.4优化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为

了适应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需要,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需转变为考核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如前所述,预习监督系统的使用保证了预习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为预习成绩的准确量化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我们改变了以往主要以产品收率衡量实验成败的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实验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评分参考标准,在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和监督的同时打分,保证了平时成绩的客观性和实时性。另外,在整个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结束后增加了笔试考核,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设计方案能力进行考核计分,弱化了实验报告的分值权重。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考核方式更有利于保障实验教学效果,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结语

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个长期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采用上述改革措施和思路,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优化了课程体系。实际上,在其它方面如师资队伍的建设、规章制度的健全、安全保障措施的完善等方面我们也做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制度和经费的限制,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继续稳步推行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更加适用于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冯建,杨睿宇,熊伟,等.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183-183.

[2]刘德蓉,熊伟,邱会东,等.校企合作下的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2(33):55+79.

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较强专业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学科重要的实验课程,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专业特点出发结合实际需要,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所授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智能和技能两方面都有提高。该课程通过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使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生物化学实验内容较单一,没有覆盖生物化学所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实验内容教陈旧,与专业偏离较远,偏向理论验证没有体现应用性的专业特色,实验内容较单一,只涉及一项技术,而且部分内容过时,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少或没有。这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能得以加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另外,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方法只要求任课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自己动手,可以不动脑筋就可完成整个实验。这样一来,实验是完成了,但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创造性被束缚;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枯燥乏味,不生动,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被动单向的施教方式,这种方法所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对实验不能够完全理解,只是机械地按要求操作,实验技能掌握不牢,致使学生感到生物化学实验枯燥单调。成绩考核方面由于没有明确的实验技能标准及考核措施,教师对成绩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学生成绩偏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其理论课的正确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掌握。针对这些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

二、调整实验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

为了丰富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我们对生物化学实验项目逐一进行了研究讨论,对内容偏少的实验项目进行填充或更换,对内容安排不当进行调整,使其更有的放矢、使用合理[2]。目前课程设置上针对理论和实验大纲相结合,贯穿了生化的几个重要内容开设8个实验:基本操作实验1个、基础性实验4个、综合性实验2个、设计性实验1个。

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专业第一个专业基础实验,课堂用到的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离心机、层析装置、电泳装置等都是第一次接触,而且后续的许多专业课实验都要用到,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过关是不行的。通过多年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很多仪器即便会用也不懂得原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因此,设置一项基本基本实验是很必要的,实验之前须详细讲解,强化使用,并要求学生对某溶液进行反复的吸光值测定,对固液混合物进行离心操作等等。并且学生经常要进行微量药品的移取,移液管操作已不能达到要求,引进较精细的移液枪,让学生熟练使用,为以后做科研打基础。基础实验(如蛋白质含量测定、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等)都是经过精选的最基本的、最代表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综合性实验奠定基础。通过改革找出每个独立实验之间的连带关系,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综合性实验由多种实验手段与技术和多层次的实验内容所组成,整个实验涵盖了基础实验中所有的仪器和思维方式,是对前面实验的有效地总结。

传统的生化实验室设备比较简陋,很多实验开设不出来。过去实验内容设置较简单,基本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应用新技术模拟科研性实验的实验项目更没有。更不用说对理论知识的升华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更无从谈起[2]。通过合理调整学时,删减了个别的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利用现有条件增设了两个综合实验,形成了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与落实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案相结合,提高学生能力。这两个综合实验把层析、电泳、光谱分析、离心等基本的生化技术全部融入实验教学中,也充分的理顺了贯穿生化实验的思维方式,对整个过程有总结强化作用[3]。通过这两个综合实验可以检验学生对基础实验掌握情况,以前没有综合性实验时,学生做完彼此独立的基础性实验后可能就忘记了,综合性实验可以加深印象,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说只要稍微加以启发甚至能自己设计出后续实验步骤。

三、引入设计性实验,并与开放实验室相结合

生物化学引入设计性实验,可以将一个个孤立的培养环节有机的联系起来,即将实验课与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及毕业论文有机的结合。有些设计性实验的周期较长,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因此,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采用实验室开放式管理办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内容的实验,使学生有了独立思考、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原来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完善,探索各种实验条件,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4]。学生利用理论知识深入探讨,由“学会”变为“会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整地设计、操作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印象深刻,不用死记硬背就记住了理论知识,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了多个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分成多个部分创新设计,如果做得好,可以进一步加深作为毕业论文的素材。这样既可让学生的学习也不孤立,又可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开设的设计题目如:(1)蛋白酶水解鸡蛋蛋白酶活性及水解度测定(碱性、中性、酸性蛋白酶分组设计);(2)多糖类物质酶法提取影响因素确定(食用菌类:黑木耳、金针菇、香菇为原料);(3)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提取及催化活性研究(以苹果、土豆为原料)等。学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前两周交指导教师审核,指导教师对可行实验方案提前一周通知学生,为学生准备提供实验条件。

四、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建立了合理的实验评分系统,部分实验采取当堂打分制度。(1)将评分标准细化,成绩分为四部分考核:预习出勤占20%;操作占20%;数据报告处理占30%;综合实验占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0%。并且在实验课前检查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在书写上要求学生坚决杜绝照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操作步骤上要求尽量以简图的形式表达,将复杂的文字叙述画成简图实际上是对整个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只有能画出操作流程图才能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刚开始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通过几次培养,大部分学生会画出预习流程图,通过比较能够很好地以图示方式预习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有条不紊。(2)针对一些制备实验如酪蛋白的制备,根据学生制得的蛋白质粉的“质”和“量”,质量的多少,蛋白质颗粒的大小,颜色是白还是黄,有无脂肪类杂质的污染,分为优、良、中、差四个段当场给出成绩,这样通过比较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对成绩心服口服。(3)报告处理上部分实验采用微机处理数据。我们目前开设的实验有多个实验用微机处理数据,用微机制作标准曲线,双到数作图等。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学生人为在坐标纸上画图带来的误差,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增加笔试考核。由于生化实验并不适合基本操作考试,但很多理论原理比较重要,例如“比色法”的原理是贯穿整个生化实验过程的。与课程主讲老师商量在理论课期末考试中出两道与实验相结合的试题,占总分的10~15%左右。通过学生答题很好地反映了实验课的改革效果[5]。

应用技术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为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精神而进行的一项意义深远的项目,是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做的探索研究。我们要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创新人才为目标,为培养21世纪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海伟,张斌,王娣,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5):212-215

[2] 赵云涛,刘海,任鹏康,等.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1,28(4):99-101

[3] 王悦.民办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改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1,(8):57-58

[4] 姜彦,张伟伟,江洁,等.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理论课教学的促进[J]・高师理科学刊,2007,27(5):104-106

[5] 韩寒冰,张进凤.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尝试[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11-12

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民办本科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