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

篇1

关键词:唯理论哲学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凡尔赛宫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完整统一的稳定感。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

唯理论哲学观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唯理论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最主要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唯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理性是方法论的唯一依据,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几何学和数学是适合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君主制和等级制是理性的体现。古典主义建筑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合乎逻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理论认为,古罗马的建筑就包含着这种超乎时代、民族的绝对规则。因而,古典主义者强调整齐划一、秩序、均衡、对称,平面构图上崇尚圆形、正方形、直线等几何图案和线形分割。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隆代尔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和凡尔赛宫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巴黎卢佛尔宫东立面的设计由基座、巨柱式柱子额,檐墙组成;主体是双柱型的成空柱廊,中央两端各有突出部分,里面前有一道护壕保护,正面分为五段式,高为三段式。构图运用简单的几何结构,开间虽大强壮有力,造成结构的变化,构图丰富。它体现了古典建筑设计的理论,崇尚简洁和谐合理以及比例美,尊奉柱式建筑为尊贵,,突出轴线,讲求陪衬,强化封建等级制的政治观念。

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作。凡尔赛宫位于巴黎郊区,由宫殿,园林以及许多雕像,喷泉,草坪,花坛组成。宫殿建筑气势宏大,结构对称。王宫的平面图为“凸”字形,中央部分是国王的庭院,则是主宫。“凸”字底部向外伸展的两翼是南翼宫与北翼宫,里面有王家教堂和王家歌剧院。凡尔赛宫宫殿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洛可可风格。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极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三、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法式风格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物化了一个时期的思想和技术,也物化了一个时期的审美文化。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无一不是和彼时代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的。在当代建筑设计中法式风格的重新受到重视,法式建筑有一种神圣的特质,营造庄严、尊贵的美感。其主要特征有:1、布局上突出轴线的对称,恢宏的气势,豪华舒适的居住空间;2、贵族风格,高贵典雅; 3、细节处理上运用了法式廊柱、雕花、线条,制作工艺精细考究;4、建筑多采用对称造型,屋顶上多有精致的烟囱;5、宽广舒适的园林设计,沁人心脾。整体规划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将建筑点缀在自然中,在设计上讲求心灵的自然回归感,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浓郁气息。开放式的空间结构、随处可见的花卉和绿色植物、雕刻精细的家具,所有的一切从整体上营造出一种浪漫田园之气。

建筑是建筑设计者通过建筑作品向使用者或欣赏者传达设计理念和思想的过程,是技术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适应时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是能够同时被建筑设计者和欣赏者认可的,能使设计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建筑背后所包含的精深的文化,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审美教育,以及与美学相关的设计起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

〔摘要〕 近代形式论的主流概念是由审美趣味的主观化先验化而形成的康德主义形式与感性形式(感性形象)。准确、透彻地把握它们的本质、作用、意义应当立足于启蒙运动思想的一般精神。康德主义形式的最终确立得益于以人性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认识论,感性形式获得主导地位归功于18世纪的存在大链条观念和学科分化的趋势。从新古典主义美学的衰落,审美趣味、感性形象的流行,浪漫主义及其哲学化德国古典美学,到形式本体论的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哲学美学的一条主题明确的思想线索,即形式与表现、个性与一般、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及种种解决方案,而形式的赋形超越的强大抵御力量充当了构筑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自由王国,恢复人性的原始和谐,从审美自由转入政治自由的理想桥梁。

〔关键词〕 启蒙理性;审美趣味;感性形象;形式本体;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18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考索”(04cz013)

〔作者简介〕张旭曙,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433。

近代美学的形式观念肇始于17世纪,涵盖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19世纪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从中我们能发现催生美学学科“埃斯特蒂卡”(感性学)的酵母因素,追溯现代美学形式本体论的谱系血统,它甚至构成了理解西方人的新型理智生活——启蒙精神的历史和实质的重要视角。可以说,探究这一课题具有美学史和一般思想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一、美之光:从形式照向表现

在17世纪,古代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概念,即柏拉图的绝对理式、毕达哥拉斯的比例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与部分间的和谐仍然在流行,并给予新的形式概念的确立与展开以各种影响、规约、推动。与此同时,新的词语和问题,诸如鉴赏、情感、灵感、虚构、天才、想象等出现并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标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理解17世纪美学的形式观的精神特质、演化轨迹、术语变换、重心转移,有两个思想史动力因素最为重要:自然科学的兴盛和教会权威的衰败,这背后站着两位思想巨人——牛顿和笛卡尔。

罗素曾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1〕是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哲学)用本质、目的、原因这些不精确的术语描述运动此时已遭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时间、空间、物质及力等概念。机械论自然观让位于目的论自然观。伽利略的望远镜解除了希腊和中世纪赋予天体的特殊的神圣性质,牛顿的革命工作则进一步加以摧毁。光不再是神秘的物质和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虔信主义和神秘主义解说的柏拉图主义让位于一种较合乎理性的柏拉图主义。“这种柏拉图主义,经过伽利略与开普勒的思想而成为牛顿的数学体系。它承认内在力量或启示是理性的基础,这个理论于是成了一种唯智主义。它要在宇宙的物理秩序及道德定律中寻找神的自然真理。”〔2〕

柏拉图主义顽强地延伸到英国经验论精神氛围中成长出夏夫兹博里及其门生哈奇生。夏夫兹博里接近剑桥派新柏拉图主义。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宇宙的和谐整体是由天帝这位“至上的艺术家”造就的,他是使物质具有形式的最终因。文克尔曼确认情感与个性表现有损于静穆美理想,莱辛以精神表现的多寡作为衡量身体美高低的准绳,也显示了新柏拉图主义成见的影响。

笛卡尔的新哲学力图调和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唯灵主义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相信理性有能力把握确定的知识。《方法谈》规定的用以指导心智的四条原则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原理。对此,埃米尔?克兰茨有过一句精炼的评价:“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连第一句话也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3〕

篇3

【关键词】舒伯特;钢琴作品;浪漫主义色彩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92-01

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突破了古典音乐的规则,进一步拓展了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空间,将钢琴音乐发展推向了巅峰,并影响着后世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发展。

一、舒伯特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因素

(一)受当时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感染

19世纪是欧洲音乐艺术发展比较活跃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流派和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韦伯、肖邦、李斯特、舒伯特等,其中浪漫主义流派在当时的音乐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弗朗茨・彼特(Schubert,FranzPeter)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他一生总计写下了近千首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十四部歌剧、六百多首歌曲等,其中《钢琴奏鸣曲》《钢琴即兴曲》《C大调交响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最为著名,舒伯特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有其自身因素,更有一定的社会因素。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有很大关系,他经常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一起谈论诗歌、文艺、美术,在这个圈子里,浪漫主义气息互相渗透,他的歌曲创作也深受影响,从而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二)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

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音乐不仅广泛吸取了民间音乐的因素,还继承了古典主义音乐传统。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他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起到了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舒伯特崇拜贝多芬,也深受他的启发和鼓舞。贝多芬的作品具有两重性,有人称之为“浪漫主义的古典主义”,而在舒伯特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特质。舒伯特开辟的浪漫主义扎根于古典主义的基础之上,他的创作手段和形式对后世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他在短短31年的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尤其是他创作的钢琴音乐作品,浪漫性、独特性、幻想性、抒情性都比较强烈,作品旋律丰富,让人印象深刻。后期许多浪漫主义音乐家都以舒伯特的作品作为学习依据,舒伯特比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更懂得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性内涵,更懂得用心灵构建音乐作品。

二、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钢琴奏鸣曲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钢琴艺术上,舒伯特的成就有目共睹;在钢琴音乐方面,舒伯特一直以自由钢琴演奏家自居。舒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奏鸣曲占有重要地位,他创作了15首完整的钢琴奏鸣曲,既继承了古典乐派的奏鸣曲形式,又蕴含着浪漫派奏鸣曲先驱的特性。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汲取了海顿、莫扎特作品中的营养,主部主题往往带有歌唱性,常用变奏手法展开音乐,对比不鲜明,没有矛盾冲突。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还常常采用小步舞曲、谐谑曲等素材,其作于1828年的C小调第13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为快板(Allegro),第一主题类似于贝多芬的《三十二变奏曲》;第二乐章篇幅较短,主部主题不仅自由流畅,而且表情丰富,主题非常风趣地呈现出来,表现出舒伯特作品独特的效果。第三乐章结构为单三部曲式,主题非常流畅,中段有明显的强弱对比,节奏明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全曲旋律优美,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钢琴即兴曲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舒伯特一生创作了许多精致的钢琴作品,如《钢琴即兴曲》《钢琴奏鸣曲》《流浪者幻想曲》等,他的作品节奏变化丰富,旋律线条优美,作曲技巧新颖、娴熟,无论是在演奏技巧方面,还是在情感表达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浪漫主义音乐家向往个性张扬,强调主观的抒情与感怀,浪漫主义音乐体裁多样化,写作手法上变化较多,具有浓厚的主观感彩,如即兴曲、夜曲、幻想曲等。舒伯特的钢琴曲中最耐人寻味、令人耳目一新的应属即兴曲,即兴曲是浪漫派的重要体裁,乐曲流畅轻松、活泼欢快,色彩变幻无穷,充满新意,和声丰富厚实而有色彩,能够带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感觉;温暖和谐,光怪陆离,发音柔和明亮,带有梦幻色彩,更富浪漫主义色彩。舒伯特钢琴作品的思想情感非常丰富,如《流浪者幻想曲》,反映了舒伯特的创作风格,被称为舒伯特“灵魂的镜子”,表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三、结语

舒伯特钢琴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极其浓郁,这种新的抒情风格为后世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示范,其展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为后世众多浪漫主义作曲家所传承。

参考文献:

[1]曾旭.简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及显著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8).

[2]步玉琴.舒伯特钢琴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色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2).

篇4

刘海燕吕文明LIU HaiyanLU Wenmin

摘 要:凡尔赛宫苑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集中的体现,其宏伟壮观的中轴线是全园的艺术中心,反映了皇权至尊的设计理念。同时,凡尔赛宫苑的轴线式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美化运动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凡尔赛; 中轴线; 古典主义

Abstract:The Versailles garden was the concentration of France classicism art, its grand middle axis which reflected the view of the dignitiest emperor's authorities was the whole garden's art centre. At this time,The axis' layout of Versailles garden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European urban plan and urban's beauties.

Keywords:Versailles; middle axis; classicism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063-04

1古典主义盛行的法国绝对君权时期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欧洲先后建立了一批强大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如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其中尤以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建立的绝对君权最为鼎盛。伏尔泰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一时期一切的存在,其首要的任务就是荣耀君王;一切的科学、文学、艺术、建筑乃至造园都必须为君主政权服务。在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中,歌颂皇权至尊,成了越来越突出的主题,迫切地需要一种纪念性艺术形式来表达。探索新形式的努力,主要在17世纪。探索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古典主义。

法国的古典主义其实来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建筑设计中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柱式进一步教条化的学院派,一种是企图挣脱柱式教条而趋向新奇的手法主义。后者由意大利人发展成巴洛克,前者越过阿尔卑斯山脉传播到法国,在君主专制体制下发展成为古典主义。17世纪下半叶,古典主义在法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城市建设、建筑等方面,古典主义也同样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潮流。古典主义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也是当时资产阶级唯理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孕育了以培根和霍布斯等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他们都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强调绝对理性方法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1]。而理性方法的实质就是算术与几何(霍布斯),它们是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笛卡尔),艺术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它们的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合乎逻辑”(笛卡尔),这些思想为古典主义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为了适应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君权政体的需要,为了在一切领域体现永恒的王权至上的思想主题,艺术作品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成了古典主义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中越来越突出的主题。

为了发挥古典主义艺术的魅力,1655年法国国王在法兰西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并于1671年又成立了法兰西建筑学院,专门用来培养御用规划师、建筑师。正如建筑学院的教授勃朗台(F.Blondel,1617-1686)所说:“学院将使建筑重放古时的光彩,将为国王的荣誉而工作”,“学院的任务是为建筑学说建立起一个规范,然后把这规范教给人”。毫无疑问,这个“规范”就是古典主义秩序。这一时期,国王的政治权利和新兴资产阶级雄厚的经济实力空前紧密结合,使古典主义艺术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结出了累累硕果,并首先在皇家园林中折射出古典主义的理性光芒。

2凡尔赛宫苑中轴线的艺术处理

凡尔赛宫(versailles)是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巅峰之作,它的总设计师是皇家造园师勒・诺特尔(Le Notre)。

凡尔赛原是巴黎西南22km处的一个小村落,这里环境恶劣,被人称为是“无景、无水、无树,最荒凉的不毛之地”,并不适宜大规模建设。然而,路易十四的选择自有他的深意,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的:“正是在这种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路易十四就是想在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建造出世界上最宏伟的宫苑,非此不足以证明国家的强盛和君权的伟大,非此不足以相称于他君王无上的光荣。

历经26年之久建成的凡尔赛宫(图1)占地面积为1500hm2,为当时巴黎市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仅花园部分面积就有100hm2。凡尔赛宫苑可分为三部分:宫殿、花园、林园。整个宫苑东西向布局。宫殿座西朝东,它的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伸,贯穿并且总领全局。东面庭院东入口处有军队广场,从中放射出三条林荫大道穿越城市。园林布置在宫殿之后,也就是西面,近有花园,远有林园。园林中,道路呈几何规则式,中轴线长达3km,统领全园,在局部再形成些次要的轴线式布局。

从巨大的凡尔赛宫殿前向城市延伸出三条呈放射状的大道,其中两侧的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区的香榭丽舍大街。这三条放射路之间约成20°-25°交角,三条道路一起约为50°角,这样人们在观赏时道路及远景就能很好地被包含在一个单一的视野内。同时,这三条大道都汇集于宫殿,正如统治者把分散在封建家族和自治市镇的政治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中一样,何等的至尊至贵。站在国王的起居室朝东眺望,只见三条壮观的林荫道从这里放射出去,似乎是通向法国各地、通向世界各地;又似乎是从四面八方回归这里,让人觉得凡尔赛不仅是法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这种观感上的唯我独尊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从宫殿出发,凡尔赛宫苑中轴线自东向西(图2),有3km之长。“拉托娜泉池”是花园中轴线的起点,其题材来自于神话故事中年幼的太阳王和他母亲拉托娜落难时遭人唾弃的故事,隐喻了以“太阳王”自居的路易十四同样磨难重重的幼年时光以及在母亲的庇护下渡过难关的往事。

中轴线往西,经过宽阔的国王大道,便是“阿波罗泉池”。在这个椭圆形水池里,太阳神阿波罗驾着他的巡天车,迎着初升的朝阳破水而出,一时间池中水花四溅,波涛汹涌,气势磅礴。这组开始巡天的阿波罗雕像,隐喻着年青的国王路易十四已经开始大权独揽,如日中天。

“阿波罗泉池”的西边,一条宽广壮阔的大运河占据了中轴线一半的长度。传说,太阳神阿波罗白天驾驶着他的巡天车,给广阔的大地带来光明、生命和仁爱,黄昏时分,他在遥远的西海结束一天的旅程,然后,乘金船返回东方的家中。所以,为了完整地表达中轴线的设计意念,在轴线的西端设置一条长1650m、宽62m的大运河,象征着传说中的西海。每当日暮时分,太阳的余辉使运河水面金光熠熠,想必那是阿波罗回程的金色帆船。面对这幅壮丽的景象,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雨果写道:“见一双太阳,相亲又相爱;像两位君主,前后走过来”。一双太阳,指落日和它的倒影;两位君主,一位是阿波罗,另一位便是路易十四。

中轴线艺术特色:

凡尔赛宫苑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最集中、最成熟的体现。古典主义者讲究布局的严谨和井然有序,讲究构图的几何性和统一性,讲究主次有序和轴线明确。它的关键在分清主次,分清统率部分和被统率部分。因此,中轴线突出就成了定则。这种构图就是一种绝对君权时期的图解:国王集权利于一身,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最高层,他统率全局。

凡尔赛宫苑中宏伟壮观的中轴线不仅统率着全园,也是全园的艺术中心。中轴线的艺术主题就是整个宫苑的艺术主题:歌颂“太阳王”路易十四。从拉托娜泉池到阿波罗泉池再到大运河,表面上表现了太阳神阿波罗从幼小到长大、然后巡天的过程,实际上隐喻了路易十四的辉煌人生,歌颂了路易十四的伟大。同时,东西向布置的中轴线也迎合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太阳可以日出日落、周而复始的永远循环,那么以“太阳王”自居的路易十四及其王朝不也可以永远的辉煌吗?

宫苑中轴线上,最美的雕塑、水池、喷泉、植坛等依次展开。此外,还有几条次轴和横轴,理性地衬托着主轴线。整个园林的布局就是个秩序严谨、主次有序的大几何格局。

3从凡尔赛到巴黎:君主的光荣无所不在

凡尔赛宫以古典主义设计手法尤其是通过中轴线的艺术处理体现了绝对君权的伟大,然而,君主们绝不会只满足于区区郊外宫苑中的有限寄托,他们更需要通过城市和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建筑,来表达他们日益强大的权利和日益富足的经济实力。与此同时,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们敏锐地发现了勒・诺特尔式园林中规整、平直的道路系统和圆形交叉点的美学潜力,并迅速将它们运用到城市空间的设计中,这种设计思想当然得到了君主们的大力支持。

最早在城市中运用这种思想的仍是路易十四最宠信的造园大师勒・诺特尔,他提出的将丢勒里(Tuileries Palace)花园的中轴线以林荫大道形式向西延伸的宏伟规划,使巴黎的城市改建从此有了方向性。轴线于1724年到达后来拿破仑的雄狮凯旋门所在的山顶,长3km,这就是后来一直作为巴黎城市中轴线的香榭丽舍大街(Champs Elysee)。经过近百年的建设和完善,这条轴线景观大道(图3)连接了城市中心区若干重要的纪念性广场,从这些广场如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又放射出若干次轴线并不断向城市各处延伸。从本质上看,这仍是将法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应用于城市之中,突出地表现了古典主义讲究全面规划,明确主从关系,追求和谐统一的风格。此外,以协和广场为枢纽,中轴线上矗立的皇帝的纪念物(雄狮凯旋门、卢克索方尖碑、演兵场凯旋门等)在城市上空互相呼应,控制了巴黎市中心的风貌,表征了中央集权与帝王的神圣伟大。正如诗人缪塞(Alfred de Musset,1810-1857)在巴黎写道:“在这万里无云的晴空下,到处闪烁着光荣的标志”。

1853-1870年拿破仑第三执政期间,法国陷入了经济萧条、社会道德衰败和政治危机的全面颓势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853年赛纳区行政长官豪思曼(Haussmann)主持推行了庞大的城市改建计划(图4)。这项宏伟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形成巴黎市区的“大十字”干道,即延长香榭丽舍大街使之成为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作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椭圆形市区的长轴与短轴。这两条相互垂直的主、次轴线通过连接市中心若干重要结点,形成了巴黎城壮丽、有序的整体空间体系,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尽管人们对豪思曼的巴黎改建思想与手法一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他却使巴黎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

4城市影响

无论是凡尔赛宫还是整座巴黎城市,无疑都是反映古典主义规划思想的典范,它们对当时西方各国、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城市规划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城市美化运动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古典主义那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平面构图和宏伟壮观的中轴空间,正是那些君主国家或新兴资产阶级国家首都建设所需要的。

古典主义、唯理主义的城市规划不但构图简洁、几何性强、轴线明确、主次有序,而且力求彰显宏大壮阔的城市氛围,强调秩序、理性、统一、服从,以体现政权的稳固和强大,因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和象征功能。古典主义规划重视几何构图,几何在规划中能起到澄清和指导作用。古典主义规划讲究主次有序,中轴线突出成为定则,图释着权利、秩序和等级。

在一些首都城市,中轴大道或连接皇宫或连接国会或连接上、下议院,当人们举目远望,一眼就能看到远处这些重要建筑,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从而提高统治者的威望。爱丽舍田园大道本是丢勒里宫苑中轴线的延伸,勒・诺特尔的提议原本就在于提高君主的威望,使丢勒里皇宫成为城市主要道路的对景、市民关注的重心。而朗方(Le Enfant)的华盛顿规划(图5)中,国会位于城市主轴线的一端、地势的最高处,成为全城的核心和焦点,同时也表明国会――三权分立中的一权即立法机关的至关重要。为形成宏伟的城市外貌,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就是那些笔直的、长长的、宽广的轴线大道。在豪思曼的巴黎改建中,仅市中心区就开辟了95km顺直宽阔的大道,同时对道路两旁建筑物的高度、立面形式、屋顶坡度都有强制性的规定,力求美化巴黎风貌。古典主义城市那宽广壮阔的轴线大道虽然迅速地沟通了远处的交通,但其宽广程度却为当时道路两对面的通行设置了一重障碍。

参考文献:

篇5

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世界已经被浪漫主义的浪潮所席卷,在浪漫主义之风盛行的当时,勃拉姆斯却依旧秉持着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勃拉姆斯一生作品繁多,但是可以根据时间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创作的早期在1853年到1864年这段时间,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的初期阶段深受古典主义大师的熏陶和影响,其中受贝多芬和巴赫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着两位古典主义大师的熏陶下,勃拉姆斯的作品创作大多都严格遵循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作品内容大多是取材于德国民歌,表现着德国民间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生活的气息。当时的勃拉姆斯年轻气盛才华横溢,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和冲动。我们从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当中就能感受到其极佳的创作才华和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早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打铁匠》、《真爱》、《爱的忠诚》等。

(二)创作的鼎盛时期1865年到1884年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勃拉姆斯创作日渐成熟直至顶峰的时期。在这一段时间之内,德意志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所以在这一段时间的作品当中,勃拉姆斯常常将祖国统一带来的喜悦和兴奋表现在作品当中,使得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出勃拉姆斯其他作品当中少见的活泼和轻松。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德意志安魂曲》、《徒劳小夜曲》、《五月之夜》等等。在这之中,《德意志安魂曲》更是其一生的标志。这部作品与前人的安魂曲相比,无论在内容或是音乐形式上,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都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作品,也标志着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走向巅峰。

(三)创作的晚期1884年之后,勃拉姆斯进入了创作生涯的晚期,因为年龄和人生阅历的缘故,勃拉姆斯在这个时期的作品当中,更多的是对死亡和人生意义的探讨和追问。将音乐作品的音乐内涵从德国民间生活、时代精神转移到精神层面的深度思索。勃拉姆斯深受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创作风格一贯公正严谨。到了晚年,勃拉姆斯对自己的创作要求更是苛刻。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死是冰冷的饿夜》、《在教堂的墓地》、《四首严肃歌曲》等等。

二、勃拉姆斯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

(一)深深的民族烙印在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是这个时期的一个突出的特征。这也是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的代表特征。勃拉姆斯深受德国、奥地利民间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吸收了它们的创作特点。在音乐创作上,采用分解三和弦的结构,通过民歌般亲切自然的旋律,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表现得十分饱满丰富。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的过程当中,将德奥匈等国家的民间音乐素材相互融合,创造出新的统一体,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音乐风格。保持着民歌朴素、真挚、清新的特点,同时又包含丰富的情感表达。例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就是勃拉姆斯因为好友喜得贵子而创作的。这首音乐的音乐素材来源于仑德勒舞曲,速度偏慢节奏和缓。作品旋律和缓幽静,包含着绵绵深情,仿佛是母亲凝望孩子的温柔眼神,充满了母亲对孩子的柔情和怜爱。此外,勃拉姆斯在钢琴伴奏的部分还巧妙运用了切分音,使得整个音乐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让人仿佛看见了一个慈爱的母亲在孩子的床头轻轻的晃着摇篮哄孩子入睡。

(二)深沉忧郁的抒情我们在欣赏勃拉姆斯的作品时,总能感受到在严谨的古典主义框架下的深沉忧郁的绵绵深情。勃拉姆斯的音乐作品将细致的情感刻画和思索融合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之下,将音乐欣赏和精神问题以及哲学问题的思索结合在了一起。在题材上,这些作品常常偏重于对死亡痛苦和刻画和思考。形成了勃拉姆斯特有的抒情风格。例如,勃拉姆斯在1873年创作的《你的蓝色眼睛》当中,勃拉姆斯通过舒缓的节奏和优美温暖的曲调,表现了作品主人公在经历情感波折之后,逐渐伤口愈合,找到了心灵的归处后的内心平静和愉悦。

三、音乐形式的复杂多样

篇6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西方音乐艺术从浪漫主义风格转向现代风格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浪漫主义音乐风格向现代音乐风格的转变的在西方音乐史上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意义。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形成了浪漫主义风格。而现代音乐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是用新的作曲手法、音乐理论和音乐语言创作的音乐。本文将通过对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历史背景、文化因素、音乐家自身特点的变化以及科技的进步等方面的分析,证明在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研究了两种音乐风格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 :浪漫主义音乐;现代音乐;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212-02

浪漫主义音乐是继19世纪初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在这个时期,艺术家在创作的创作多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幻想等,进而形成了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现代音乐则是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中期形成的,其特点是运用非传统的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来作为其理论支撑,并运用了新的作曲手法、音乐语言所创作出来的音乐。在两种音乐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浪漫主义音乐形式逐渐被新的现代音乐所取代。历史背景、哲学美学思潮、音乐家新的美学观以及科技进步都促使了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的转变,这一转变是音乐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浪漫主义与现代音乐的特点及其历史沿革

(一)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常带有人本色彩,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和结构的限制,更注重自由性和创造性。和声带有很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大量使用不谐和音,七和弦和九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充分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能,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具有抒情性,它与崇尚理性的古典主义不同,浪漫主义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类精神和内心世界,而这些又是通过作曲家个人的感受表现的;具有民族性,浪漫主义音乐特别注意吸收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具有人民性,浪漫主义音乐家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感受到人民的巨大力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力求真实地表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会道德、审美观和理想;具有时代精神,浪漫主义作曲家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观念上反对因袭守旧,而且在艺术上,在音乐体裁、形式以及创作手法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发展和丰富了人类的音乐文化。

(二)现代音乐

现代音乐(Modernist music)一般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专业音乐作品。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以非传统作曲技法、非功能和声体系作为理论支撑的音乐作品,是不同于传统音乐体系与流行音乐体系这两种纯调性音乐体系的音乐体。现代音乐具有和声结构复杂、调性模糊、多调性、泛调性、无调性等音乐特性。20世纪音乐的旋律则常常是不流畅的,常出现有棱角的大跳,有时没有句读,有时避开传统音乐中的旋律因素,用其他音响方式代替旋律,节奏也是自由多变的。以音响感觉为依据,不存在传统音乐的和弦结构与功能进行,采用音团和板块型音群,甚至连和弦的概念也不复存在。在调式调性上,传统音乐以大小调为中心,而现代音乐则常常是无调式调性的音乐,有的自创音阶、音列,有的不在旋律范畴中运动,调式调性的意义不复存在。在配器上降低个别乐器的极端音区,突出打击乐地位,追求新颖的声音色彩。

二、转变的原因

(一)社会进步与思想文化背景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以及思想文化背景的变化是影响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主义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音乐的创作形式逐渐趋向于对人性的表现,在音乐结构上强调新颖独特的形式,创新是最根本的驱动力。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影响到音乐家作曲家的创作,艺术家要真实地表现社会,就要使音乐形更加富有个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20世纪,创新意识在各行各业都表现的越发明显。在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形成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不同的体裁和相对固定的内容。到了 20世纪,由于受新思潮的影响,艺术家们更热衷于创新与探索,音乐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追求强烈的个性和独一无二的表现方式成为了新的浪潮,于是,现代音乐的雏形出现了。

(二)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原因

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发展是推动音乐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转变的原因之一。人们把许多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音乐创作中,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张扬个性,推出更新颖的音乐体裁。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使音乐的发展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尤其是电子技术突飞猛进,为20世纪现代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音乐家作曲家对个性和表现形式多样化的不懈追求,现代音乐终于成长起来。

三、转变的必然性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获得高速发展。1870年前后,自然科学成就不断被应用于工业,工业取得革命性进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文化在经过激烈的碰撞之后,逐渐打破隔离的坚冰,走向融合,世界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的艺术,从19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文艺到了19世纪中期,经过碰撞、冲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打破隔离的坚冰,走上融合,催生了与融合的文化相适应的音乐艺术形式——现代音乐。

(二)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一种新艺术的风格产生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新的艺术风格出现,只是有的比较迅速、有的比较缓慢而已。究其原因,跟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很大关系。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的时候,就必然会有新的艺术风格诞生。

19、20世纪是欧洲艺术流派精彩纷呈时期,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艺术、新古典主义艺术、印象主义艺术、后印象主义艺术、现代主义艺术等。从18世纪末开始,作为西方代表的欧洲进入了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以法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轰轰烈烈,动摇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制基础。社会的动荡以及新意识形态的出现使人们不再服从神权与君权的统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成为时尚,由此产生了很多新的文化思潮,这些思潮促使艺术家们思考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乃至整个世界。欧洲工业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学科思想理论,为人们推翻旧制度的迷信思想,建立新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这些新生的思想和事物,使艺术家们的艺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艺术界,反对保守陈旧的学院派艺术的潮流大行其道,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正是在这种思潮的产物。艺术家们理智的或主观的或客观的艺术追求,是有别于以往的古典主义学院派的,这种追求必然导致新的艺术风格的产生。印象派强调对自然的科学观察,后印象派更关注对作品形式本身的主观判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更是抛弃了以前对自然存在的描摹,而是执着于抽象艺术和观念艺术。

任何一个新艺术风格的诞生都源于新的思想认识,而新的思想认识都与社会变革有关。19世纪到20世纪是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社会的变革必然会催生出新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向现代音乐转变,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在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过程来看,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是社会变革的结果。现代音乐是在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铺就,现代音乐就无从谈起。进入21世纪,音乐的风格正向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追求听觉刺激与享受正成为音乐新的发展方向,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加注重人本性,融入更多时尚音符的音乐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文献:

〔1〕于润洋.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钟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6.

〔3〕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刘晓静.音乐鉴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6〕季家锦.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M].华东出版社,2000.

〔7〕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8〕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9〕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篇7

关键词:古典主义纳粹;颓废艺术;流亡艺术

1.德国文化,艺术的缘由

1.1古希腊、罗马绘画的影响

“所谓古典文化,在欧洲就是指古希腊化,文艺复兴后出现了“言必称希腊的”景象。黑格尔曾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德国浪漫派理论家弗施莱格尔说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对美的追求乃是建立在古人的精神文明之上的,所以如果不从这个起点出发,至少不回顾希腊人开先河的功绩的话,是很难讨论文学与艺术的。”就绘画而言,希腊的瓶画为日后欧洲的包括德国在内绘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罗马的马赛克装饰壁画是罗马人在学习希腊的瓶画的基础上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装饰形式,在马赛克壁画里明显可以看出用小块的画砖所排列的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颜色层次所构成的人物和风景画面,仅管手法和技术上略显稚嫩,但这种壁画已经具有了明暗对比的黑白素描关系和立体感。

1.2基督教绘画的影响

对于西方中世界而言,基督教的影响早已深入日常生活之中。这一时期的绘画一开始依旧保留着古希腊、罗马的经典样式,马赛克壁画便是早起基督教的宗教绘画主要表现形式。随着基督教的发展,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日益脱离古典风格的影响,走向了独立自主的道路,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丹培拉”技法。将蛋黄和水与色粉结合在木板上作画是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堂平面装饰的重要手段,德国这一时期的丹培拉绘画得到大力的发展。尽管此时的丹培拉技法显得粗略,但这一重要的绘画形式的发展为油画的产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纳粹的文化艺术政策

2.1纳粹政权的审美观

纳粹上台后公开表明对古典主义风格艺术的喜爱,政府所推崇的艺术家几乎都是十九世纪的人物,像马卡尔特,费尔巴哈,瓦尔德缪勒,罗特曼以及冯阿尔特的绘画。当然对于科柯施卡,克利姆特和席勒等现代或前卫艺术家以及表现主义、包豪斯、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等希特勒是不屑一顾的。在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人看来:文学、戏剧、音乐和美术应该尊崇德意志的意识形态,纳粹似乎有“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进而反对一切现代艺术。他们不能容忍不符合他审美情趣的任何艺术风格,并一路谴责其为“颓废的艺术”。纳粹的官方哲学家罗森堡更进一步阐释了官方的“美得理想”:“在具有北欧人性的艺术家身上有一个明显的关于美的理想,对于这想要表达强有力的,接近大自然的理想没有比古希腊艺术表现的更优美的了。”

2.2“新的”绘画语言

一九三七年慕尼黑举办了第一届“大德意志艺术展览会”,这一艺术展览极为重要,希特勒想要一种新的、歌颂健康、强壮和英勇的人民艺术。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希特勒的直接授意下戈培尔成立了帝国艺术委员会,四万两千名会员涵盖了第三帝国几乎所有的画家、雕塑家,当然也包括建筑师和室内、园林建筑师。戈培尔曾说:“我们要把艺术再一次引向人民,为了准备好把人民在一次引向艺术。”纳粹绘画的主题提倡反应工,农,兵的现实题材,坚持在劳动岗位的普通德国工人以及农村生活和干农活的农民,还有美丽的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的风景以及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希特勒认为随着第一届艺术展览会的胜利落幕象征着德国艺术的新时代就此拉开帷幕。

3.受压迫的“现代艺术”

3.1“颓废艺术”

一九三三年纳粹上台后德国的曾经辉煌无比的现代艺术不可避免的遭到了被清洗的厄运,希特勒责骂现代艺术是一群因视觉缺陷而明显在受苦的不幸者。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则被他说成文化上的洞穴人,美学上的侏儒,艺术上的口吃的作品。在此期间许多的优秀的现代艺术作品从德国各个博物馆和画廊里清空,凡是犹太人的作品,或出身于雅利安人的艺术家创作犹太题材的作品,和平主义或不赞扬战争的作品,以社会主义或相似的题材为创作背景,不美丽的人物形象作品以及所有表现主义作品和抽象艺术都属于“堕落”的范畴。当时的德国国家美术馆馆长路德维希・尤思帝和著名批评家卡尔・爱因斯坦发表了诸多关于现代艺术的评论和著作;不幸的是,他们推荐过的现代艺术家以及支持这些的现代艺术的杂志如《美术报》,《行动》,《狂飙》也就很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纳粹艺术宣传部门的打击目标,一九三八年出台的《堕落艺术成果的吸收法律》更为这一行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3.2现代绘画艺术的“地理大迁移”

三十年代纽约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沃尔特・库克称:“希特勒是我最好的朋友,他摇树,我拾苹果。”纳粹政权对现代艺术的极端反对和诋毁,现代派艺术家在德国和占领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自三十年代起大批现代艺术家逃离欧洲并移居美国。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四一年有将近两万五千多名知名的美术家,音乐家,作家,科学家和学者等精英人士纷纷逃到美国。这些文化移民有犹太人,他们的生命与财产不仅受到纳粹的威胁,而且在纳粹的蛊惑下普通的德国以及被占领区民众也对这些“异族”抱有偏见和愤慨。事实上,逃亡到美国的大批艺术家只有少数是犹太人,他们将艺术现代主义的种子带到了这片新大陆上,战前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法国巴黎被美国纽约所取代。

3.3自掘绘画艺术的“坟墓”

虚假的艺术繁荣是表面现象,纳粹时期的德国艺术大为倒退。当时的一句著名口号:“元首下命令,我们紧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生活。在这种专治的氛围中艺术发展的成果可想而知,德国绘画艺术自从一九三三年以来便基本毫无创新可言。固步自封,文化上的闭关自守使其远离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德国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在这一时期竟成为了严肃的政治问题,生与死的问题。艺术家们要选择站队―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抉择,现实主义与抽象表现主义的选择。纳粹关于艺术的逻辑很分明,艺术基本上被分为两大阵营。传统的现实主义风格就是站在官方的营垒一边,热烈赞扬新古典主义和唯美的日耳曼神话。另一边是表现主义,立体派以及达达主义等抽象风格,被喻为“精神病患者的手舞足蹈”加以抨击和迫害。德国渐变成了文化艺术荒漠,其造成的后果之一是战后年轻的一代德国艺术家深感自己与世界艺术相隔几个世纪之远。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德)保尔。福格特 著 刘玉民 译《20世纪德国艺术》[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4月第一版

[2](德)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罗尔 著 孙书柱 刘英兰 译《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11月第一版

篇8

〔关键词〕世纪之交 德奥音乐 理查・施特劳斯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下文简称“世纪之交”)是浪漫主义音乐活动的黄昏, 同时, 也是一个新的音乐时代来临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中, 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各阶级的分化以及政治、经济危机的出现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这种精神危机直接波及音乐界, 对当时许多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世界观和创作思想影响甚大,精神上的重压和多种复杂情感的交织, 更刺激了晚期浪漫派作曲家们表现内心世界的意欲, 他们试图高度概括, 淋漓尽致地揭示外界生活与内心世界之间的尖锐矛盾,这样也就使艺术形式和表现技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在音乐创作中体现为形式结构、乐队编制、音响概念等一系列突破性发展变化。

首先是形式结构的自由性。以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为例,这一体裁的曲式结构没有特别的规范,往往由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来决定形式,但习惯上将创始人李斯特的交响诗作品结构相对典型:在整体上,将奏鸣曲快板和奏鸣交响曲的特点结合在单乐章中―――从奏鸣曲快板的角度来看,它与主部、副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相吻合;从套曲的角度来看,它又合乎于四个乐章的布局。“然而,施特劳斯并不遵循李斯特确立的这种交响诗的典型结构,他的音诗都有庞大的结构,但常以一种曲式作为基础,如:《唐璜》以奏鸣曲式为基础,《梯尔・欧伦什皮格尔》以回旋曲式为基础,《唐吉诃德》是一首变奏曲,因而它的副标题是《茨冈主题交响变奏曲》。所以虽然他的交响诗结构复杂,声部相互交织,却错落有致、经纬分明,令人赞叹不已。”[1]

其次是不同形式的对比、并置。以交响曲的创作为例,这一体裁在浪漫派后期有着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而这两条线索又并不是在这一时期才出现的,它们的存在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以“表现论”为其美学原则的浪漫主义精神,与在十九世纪仍然有影响的,以“形式论”为其美学原则的古典主义精神相互对立、并置。甚至在贝多芬之后最终决定了浪漫主义占优势时,这种对立与并置仍然存在。当然,这时的古典主义并不是前一世纪此种风格“映象式”的重复,而是在新的时代,有着新的认识并在新的高度上的重复。因此, 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浪漫的古典主义”。与其相对应的, 对浪漫主义的一些特征加以“强化”的另一方面, 则是“浪漫的极端主义”。这种音乐风格的二元性特点, 也就使十九世纪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出现了两条线索。

出身在波西米亚的犹太家庭里,长期遭受奥匈帝国民族歧视和社会压迫的折磨, 并受到陀斯妥夫耶夫斯基的“被侮辱和被损害者”学说、唯心主义哲学和泛神论等思想的影响,因此,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力图体现出矛盾的情感风暴,体现“历史必然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恩格斯语。尽管的某些交响乐作品包含着一些标题性、甚至歌剧性的因素,但这种标题性并无损于古典形式的完整性,也不是以文学题材和“乐外概念”为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来源。的音乐具有一种“内向”的特点,音乐思路不断变换,音乐的发展受思想、情感变化的支配,并常有着一种沉缅于主观内省之中的情调。

当在交响乐领域中展示其才能时, 德国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在交响音乐创作中却选择了另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他在相当长的创作时期,特别是在成熟时期, 处在德意志帝国从自然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疯狂对外掠夺的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时代。因此,他的世界观和创作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当时德国文化领域中盛行的自然主义运动和尼采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由于文化危机的形成和音乐中日趋严重的文体僵化的危险倾向,斯特劳斯感到在创作中应打破这种沉闷的空气,运用新的创作方法来表现现实生活,并试图通过对某一特定对象细致的描写,来充分扩大音乐的表现功能。斯特劳斯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是受文学、传说、哲学诗等“ 乐外概念” 的启示而写的。

这时的欧洲,音乐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阶段,各种流派不断派生出来。普切尼的逝世,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尽头。勋伯格的初期探索具有相当的号召力,从小受到十九世纪古典音乐的影响,同时又对新的音乐形式着迷。而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即非主流而又不是传统,截然不同的音乐,激起了两派的支持与批判。直到1949年施特劳斯逝世时,人们才逐渐发现他用现代手法描写现实的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那个时期的历史的象征。人们用不同的理解冠以各异的称谓,诸如:无调性大师、十二音列主义先驱、未来派、客观主义、新古典主义等等。施特劳斯几乎成了各种流派的。

下面我们以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为例,以微观的视角解读几个创作技术上的变化。

第一,庞大、编制精细的管弦乐队。充分运用的固定低音、固定低音音型、持续音、模仿、增时模仿、减时模仿、卡农、半音音阶等多种形式的对位技术,能够制造出丰富的音响层次。“多声部立体音准意识,使每件乐器的独立精准演奏与积极配合意识,均达到了各小声部的等同标准。”理查・施特劳斯的管弦乐配器技巧纯熟灵巧、极具特色,探索各种配器技巧,偏爱各种乐器的极限音域,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紧张度,追求接近于自然、真实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某种象征的理性观念。把管弦乐队中的每件乐器发挥到极致,是理查德・施特劳斯为表达多元艺术需求的精到之举。为丰富音响效果、扩充织体层次,作曲家惯以整体的有意识拆分规划,形成了错落有序、立体交叉的组合。

第二,复杂音调的衔接。这一问题论述的是复杂音调在音乐作品里的表现形式,例如,在原有调性中,通过临时升降记号表示出来。固有调性与临时调性不断碰撞,形成难以确定的音响;少升降记号或无升降记号的曲调内,大量出现临时升降记号、还原记号或重升降记号,演奏经常处于不稳定的游离调性感觉之中;或“调性中途转换,逐个音符间因较为频繁临时变化,造成难以抓住规律的复杂音调。” [2]

第三,复杂节奏的衔接。以理查・施特劳斯为例,当时的复杂节奏通常有以下表现形式:其一,无规则可以循多样化的节奏样式,构成了与独奏截然不同的焦点。其二,大量无规则的休止时值,参与在复杂音调的演奏之中。其三,小时值组合的各式样的连音组合、附点、切分等复杂节奏的频繁、无规则衔接。

第四,和声特点。理查・施特劳斯作品中的和声与调性处理尽管延续了晚期浪漫主义的风格,但频繁的转调、离调,多调性的并置,横向声部的高度半音化处理等等,使他的音乐常常充斥着不和谐音的嘈杂之音,这无疑将传统的古典调性拉向二十世纪音乐的边缘。施特劳斯热衷于对比和并置, 在宏大的音响中增加紧张度,追求接近于自然、真实的音响效果和表现某种象征的理性观念,使他深受启发的是那些把滑稽的成分和重要深刻的东西融为一体的手法。为了表现这样广泛的情感范围,施特劳斯创造了一种音乐语言,他意识到新世纪的音乐语言应该有意识的缺乏风格的一致性――这样的语言反映了对历史困境的关注,很可能它预示了20世纪晚期对风格观念体系的分解。

在评论界,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历来有着多角度的不同评价,在他们的性格中通常充满了十分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得其对作品永无止境的创新。他们的音乐构建极为复杂,异常庞大;他们采用极端音程来描述情感的方方面面,从尖利的哀鸣到猛烈的咆哮几乎包揽无遗;他们不顾一切的处理方式几乎到了狂躁的地步;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矛盾体,像一个个交错上升的螺旋圈,不断发展;我们也可以把这看成一种突破:一种对自我的不断挑战和突破,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艺术构思、音乐语言和艺术效果在其作品中碰撞、叠置、交汇、融合,直至升华......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它所带来的影响波及政治、文化以及各个领域,音乐与历史历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历史的角度剖析音乐的发展此时期则显得尤为重要,有待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重视与研究。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伪君子》;"三一律";民间戏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43-01

莫里哀在《伪君子》一文设置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在一位英明贤能的君主的帮助下一切不幸烟消云散:达尔杜弗入狱了,财产也归还奥尔贡了,因朋友而受牵连,私下触犯国法的事,圣上也宽恕了。玛丽雅娜和法赖尔也终成眷属了。就是这样"奇迹"般的安排,仍然能使观众领略到教会邪恶势力的横行暴虐、体察到奥尔贡一家经受的精神折磨,尤其是假面具被剥去之后达尔杜弗的凶狠、毒辣与不可一世及奥尔贡一家的张皇失措与惶惶不安,都给人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符合"三一律",维护王权,莫里哀塑造了一位英明贤能的君主来解救苦难:这样的结尾不是故事情节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三一律"要求的结果,是为了完成对王权的忠诚。

莫里哀的伟大性在于遵循"三一律"又不墨守,能灵活变通,利用民间戏剧的营养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增色。"三一律"让《伪君子》更加规整,同时《伪君子》的成功也得力于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他长期深入民间、学习民间戏剧艺术的结果,因而《伪君子》是古典主义"三一律"和民间戏剧结合的产物。

1.民间戏剧的影响

作为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者,莫里哀可以承继的传统资源有古希腊和罗马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主要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琐事,并且杂有放纵的内容,罗马喜剧紧随其后,它广泛借鉴的是希腊后期米南德的"新喜剧"(风俗喜剧),而不可能是民主雅典时期阿里斯托芬的政治讽刺喜剧,故"欧洲的现代喜剧是间接继承新喜剧,直接继承罗马喜剧而来的"。罗马喜剧除受希腊新喜剧影响,还大量汲取民间艺术。莫里哀就受到了它们的影响。除此之外,更直接的影响来自他初涉喜剧在十多年的民间演出中接触最多的闹剧,其时活跃在法国的主要是意大利的闹剧。莫里哀初回巴黎还曾与一支意大利剧团共用小波旁剧场,"闹剧是最能使视觉得到满足的戏剧艺术形式之一,其特点是:戏剧性强、动作夸张、言语诙谐,情节突兀和逗人发笑"。由于闹剧的演出极受欢迎,这一剧种在莫里哀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占重要地位。莫里哀还受到本国民间戏剧的影响,他强烈感受到民间创作中生气勃勃、乐观幽默的艺术氛围,包括其中仿佛出自天然的技巧。喜剧的审美效应表现为笑,而笑是有感染性的,尤其是在剧场这个临时公众环境和社会群体中;面对不拘一格生动诙谐的喜剧表演,观众之间彼此诱发相互激荡的轻松愉悦,而这些反应又交汇成更易于个体情绪释放的巨大的心理场。尤为可贵的是,这使他的剧作进一步贴近了人们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

2.古典主义的要求

古典主义是法国的一股文艺思潮,在政治上配合王权政体的出现而兴起,在哲学上受笛卡尔理性主义的影响颇深。"三一律",就是在一部戏中,时间、地点和行动都要有整体一致性。具体说,就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地点不能变换,情节从大的范围说只能有一个。事实上,就是让一部戏的故事的发生受到演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的提出是为了匡正文艺复兴后期太自由散漫的文体。"三一律"这样的要求让《伪君子》更加规整。

3.两者结合在作品中的体现

"三一律"和民间戏剧的通力合作造成了《伪君子》的结构

3.1 在地点上,既遵循又突破。莫里哀在《伪君子》中的地点只有一个,是在奥尔贡的家里,这遵循了"三一律"在地点上的要求,但古典主义喜剧的传统地点是在室外,莫里哀却把场景搬到室内的生活场景,这是一种突破,这是从民间戏剧中得来的。同时,为了达到只有一个地点的要求,莫里哀也设置了"隔墙有耳","桌下藏人"两个场景,把单一的空间进行了阻隔,使空间有了层次。这也是民间戏剧通常有的搞笑的场景。

3.2 在时间上,促成了情节上的紧凑性。为了符合"三一律"的时间限制,交代时间跨度很大的,不是24小时之类的事情,如达尔杜弗来到奥尔贡家的原由和经过,还有就是达尔杜弗的身份,就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在文章的开头安排了两幕的开场戏,并且为了让达尔杜弗在24小时现形,莫里哀把事件节奏安排得很紧凑,事情一件接一件,剥好色这层皮中套着剥贪财和伪善的皮,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成了《伪君子》为人们所称道的原因之一。

3.3 在情节上,促成了本剧的线索和情节结构。为了符合"三一律"的一个情节的要求,《伪君子》就安排了达尔杜弗勾引艾耳密尔一个线索,但同时又有大密斯和玛丽雅娜的爱情小分叉,这又是对"三一律"的突破。

在情节的设置上,可以看到民间戏剧在莫里哀的创作中的更大的影响力。安排的主线是老百姓生活中出现的偷人妻女,既有民间闹剧的那种插科打诨,尤其是利用屏风偷听和藏到桌子底下的场面都会招致满场哄笑,同时它又具有传奇喜剧的艺术手法,譬如伐赖尔与玛莉亚娜的爱情争执、奥尔贡藏匿秘密政治文件的小箱子等等,在情节上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由上可以看出,《伪君子》的结构是在民间戏剧的基础上构建,在"三一律"的框架下规整。《伪君子》的成功,一句话,是"三一律"和民间戏剧成就了《伪君子》的结构和成功,是《伪君子》让"三一律"和民间戏剧放射出了异彩。

参考文献

[1] 莫里哀著 李健吾译.《伪君子・吝啬鬼》 中国书籍出版社

[2] 周安华主编.《戏剧艺术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3]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M]. 》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

【分类号】:TU831

引言

建筑装饰是一个古老而又新兴的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从过去的湿作业向干作业、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如各类装饰面板的制作安装,配套的装饰产品就位安装以及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体现了现代技术与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广泛的结合和发展。建筑装饰施工的范围几乎涉及所有的建筑物,即除了建筑物主体结构工程和部分设备工程之外的内容。下面笔者探讨了建筑装饰设计。

一、建筑装饰设计的要点

1、装饰设计要创新

在装饰设计前,应该对房屋的整体结构、基本功能构造,要在原有结构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建筑主体建筑结构完成后,结构工程师己经用钢筋混凝土将装饰设计工程师的设计空间限定住了,许多承重的结构构件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所以装饰设计师就要化拙为巧,提高居室整体使用效率,给人以秩序井然、整体美观的怡人化目的。

2、居室绿化要自然

现代居室装饰设计时,设计者需要考虑在室内摆置各种植物、花卉,陶冶情操、美化环境、修身养性,同时也成为一种优化环境的生活方式。居室绿化的作用有:调节室内气候;组织引导居室功能空间;柔化室内空间;陶冶生活情趣。

3、对环境起到美化作用

建筑装饰对于改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人们在建筑物中活动,建筑装饰工程又每时每刻都在人的视觉、触觉、意识、情感直接感受到的空间范围之内,并且通过建筑装饰施工所营造的效果而反馈给人们。所以,建筑装饰施工具有综合艺术的特点。

4、保护建筑结构

建筑物的耐久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与结构施工质量有关,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装饰采用现代装饰材料及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对建筑结构进行有效的包覆施工,使其免受风吹雨打湿气侵袭、有害介质的腐蚀以及机械作用的伤害等,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结构,增强耐久性,并延长建筑物使用寿命的作用。

二、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

1、简约风格

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是当今国际社会流行的设计风格―简洁明快的简约主义。而现代人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已让人到了无可复加的接受地步。人们在这日趋繁忙的生活中,渴望得到一种能彻底放松、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的空间,这是人们在互补意识支配下,所产生的亟欲摆脱繁琐、复杂、追求简单和自然的心理。

简约风格的四个重要特征:形式结构与光色要纯简;使用的材质要纯简;收纳的功能要纯简;生活的态度要纯简。具体来说:首先界面装饰上多采用大平面、大对比、大平衡的有机组合的风格语言,注意空间的梳理,减少界面的造型内容;家具的选择与陈设装饰等的布置追求平直简约,线条设计利落简洁,橱柜、沙发、床架、桌子多为直线直角,不带太多曲线,造型简单,富含设计或哲学意味但不夸张,由此而强调了室内空间形态和物件的单一性、抽象性,并大多数运用点、线、面、林来对家具进行组合,让人感受到简洁明快的时代感和抽象美。色彩上多为单色,黑与白是其代表色,而灰色、银色、米黄色等原色也居多,还可搭配流行色来装点空间,突出流行趋势,比如柔软的浅粉紫、水蓝、嫩黄色,配上白色、浅灰色,给人带来一种宁静、清新的生活氛围,灯光则配合家具、色彩与材料,恰倒好处的简洁。而材质的选择上经常采用现代工业化特征较强的玻璃、金属等,表现出一种硬朗、理性、构成的现代之感; 简约风格反应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生活品质,而不是简朴、敷衍等对生活质量缺乏重视的生活态度。

2、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中国风”的回归与盛行。“中国风”的特点是它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复古,而是通过中国古典室内风格的特征,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事物,表达对清雅含蓄、端庄风华的东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是当代中国装饰设计审美文化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和主要形态。

在装饰建筑色彩方面,古人将红、黄、兰、白、黑称为五色,以红、绿等色为喜庆之色,以黑、白为哀丧之色,中国人喜欢原色、极色,也是一种民族气质、性格,代表一种原始、朴实的力量的表现。特别在以白墙青瓦为主的彩色体系的民居中,室内装饰常采用的黑、白为背景,突出红、绿之色,加强对比,简单明了、直截了当,重点突出,也反映了民族的豪放、朴实的精神面貌和浩然之气的精神。

中国传统装饰设计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它一般可以通过多种设计途径来达到。最基本的办法是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古典形态进行组合,或直观强调,或进行提炼、简化、变化等。

3、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

(1)新欧式古典主义的装饰设计

新欧式古典主义的装饰设计中,家具采用以深沉为主的色系,材质上多运用淡雅大方的黑胡桃木或樱桃木,古典装饰纹样的大量运用在家具布艺、墙纸、织物等对象上,一般色彩的搭配比较讲究,通常以金、银、红、蓝等贵族象征的色调为首选。另外装饰陈设品也是新古典风格装饰中最能体现精致细节的必不可少的元素,尽管它们大多并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但它本身哪怕是最细微的特质也能传达古典审美精神中的一份雅致而高贵的格调。因此,它代表着一种气质高贵、讲究精致生活的现代生活文化理想。这间欧式新古典风格的客厅装饰设计,在现代设计的简洁前提下保留罗马柱石、浅浮雕纹样的顶角装饰线、贵族躺椅以及繁复奢华的水晶吊灯等古典符号元素,营造出尊贵而不凡俗,简洁又不失细节的古典新样式。

(2)中国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

中国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的酒店以国际流行的装饰形式为主,兼具中国特色者,这里的中国特色仅仅是部分体现,如以中国书画、民间工艺、传统家具和图案纹样来布置室内某一部分。北京王府酒店门楼,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装饰,屋顶、梁柱、斗拱、彩画等结构形式完整、建筑工艺精细。酒店主体是现代建筑造型,可谓中西结合。北京贵宾楼酒店中餐厅紫金厅,其室内装饰风格仿故宫坤宁官特色,彩画花罩、明式靠椅与古典宫灯,尽显我国建筑文化风采,虽在井格式天花中安装了现代风格的筒灯,但与井口天花较为协调,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北京建国酒店中餐厅,主要采用宫灯渲染气氛,没有精雕细镂,中国画以西式镜框装挂,但不失传统风格特征,清新自然。

4、自然式设计风格

随着工作生活的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脱离城市钢筋水泥建筑森林的冷漠,渴望在私人空间里更多的接近自然。实际上自然主义风格的装饰设计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在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大量科技工业产品与材料的充斥下,自然主义的返朴归真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青睐。

自然式风格也被人们成为“田园风格”,“乡土风格”或“地方风格”,自然式风格的室内设计师们推崇“回归自然”,在美学上崇尚“自然美”,倡导人们只有结合自然,崇尚自然才能在当今社会快节奏和高科技的实惠中寻找到心理的平衡和内心深处的宁静。同时,自然式风格的设计师们倡导使用织物,木料和石材等天然材料进行装饰,例如,木料本身具有纹理,木香带有一种清新淡雅的味道,这与自然式风格力求营造质朴,悠闲,舒畅,高雅自然的室内环境氛围是相一致的。

结语

总之,以上笔者探讨了室内装饰设计的要点以及设计风格,。当然建筑装饰设计是一个范围广泛,内容庞杂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仅仅做了一些粗略的探讨,由于篇幅有限,还有许多内容没涉及到,比如:建筑装饰的特点、东方情调风格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