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科学活动丰富多彩
在每一节活动以前,教师都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后,将一些原有的,繁琐的材料变为漂亮的界面,变化为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例如:在《有趣的管子中》,教师制作了课件,一些浇水特别充足,比较茂盛的植物,还有一些干枯的植物;幼儿看到画面内容后,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有的说:“这些花都打蔫了”“小花是怎么喝水的”……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孩子们运用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寻找答案……孩子们被多媒体画面鲜艳的色彩,或动或静的景物,或有趣或紧张的情节吸引住,幼儿在这种轻松自如的环境下,进入一种自觉的学习状态,激活了思维,强化了记忆。
2、培养幼儿自主发现,探索的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界面,其信息量之大,超乎幼儿的想象,有助于幼儿自主发现事物的规律、特征、用途等。例如:认识恐龙,幼儿不可能在一次活动中对这些庞然大物充分了解,于是我就用提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注意:“你们知道恐龙吗?”“你知道几种恐龙的名称?”“他们都吃什么?”幼儿自由交流后,答案虽不准确,但他们对恐龙充满了探究的欲望。然后,我就让幼儿自己点击查看,自主学习。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查看相应的资料,玩恐龙的拼图游戏。这样,幼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虚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传到教学过程的信息,能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多个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可以增加幼儿对教学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延长知识信息在神经中枢中的保留时间。如在科学活动“幼儿怎样睡觉”中,幼儿用鼠标将动物拉到相应的睡眠方式上,拉对了,小动物就招招手,表示正确,继续努力,拉错了,则退回重来。这一评价方式让孩子一目了然,而且也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幼儿你来我望的交往活动。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提高成效。
4、帮助幼儿认知,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教师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建构知识体系,运用网络信息后,搜集信息的过程也相对独立,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探索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血液的情况有很多好奇:“血液是怎样循环的”“人体里有多少血”,幼儿通过对图片信息的阅读,进行自我分析,建构处理,探讨后建立自己对“血液”的认知,并且不断修正,完善。
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方便
教师备课便捷,沟通广泛。
篇2
【关键词】知识目标 教育内容 科学学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35-02
当前,幼儿科学教育成为幼教改革的热点。自2001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以来,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园科学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实践,虽成效丰硕,也忽略了一些基本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教育中的知识目标被极端淡化
《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仔细分析其总目标不难发现,知识目标被淡化。在新的教育观的冲击下,有学者在对幼儿教师关于幼儿园科学领域中的知识观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科学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探究欲和兴趣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知识目标可有可无,知识的掌握与否已经无关紧要。诚然,我们毋庸置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批判的正确性,但是批判的同时,我们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忽略知识的学习。
为了避免幼儿园教师片面追求知识的倾向,知识目标没有被专门列出,但并不意味着被忽视,知识目标已经蕴涵在科学领域的其他目标中了,相应领域的教育内容是潜在的贯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改革教学范式,希望教师不要把关注点过分集中在具体知识或技能的教学上……,因此,《纲要》在每个领域中都没有单独列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要求的细目,而是从活动的角度附带提出知识或技能 。……,如果教师真是按这样的要求去做了,……学习也就自然寓于其中了。实际上没有知识和技能支撑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只不过这里视知识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大堆脱离幼儿的、仅仅要求他们记住的东西。”[1]
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是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进步,所以这种转变并不是对知识目标的抛弃,而是对传统常识目标的矫正、补充和完善。[2]
二、科学教育中教育内容选择缺乏系统性
新的教育观强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首要目标,教育部也不再对幼儿园教育内容做统一的要求,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在面对广泛而庞杂的教育内容时束手无策。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张俊[4]副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现有幼儿教师用书中,各主题中所包含的科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科学内容出现重复性现象、科学内容无年龄段区分等研究结果。虽然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不必要向幼儿传授系统性的科学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本身不需要系统性。正如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指出,虽然幼儿园课程不再传授系统知识为目的,不强调系统知识学习,但一些生活必须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帮助幼儿使其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化更是重要的,因为系统化本身也是一种认知方式,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思维方式逐渐改造、思维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5]
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要做到同一内容按难易、繁简程度递进或螺旋上升式,不同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选择和设计。核心科学概念是科学学科内容领域中是学科领域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及统领性的知识,是学科内容的主干部分,包括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释等。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基于核心科学概念,使科学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使幼儿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初步科学经验和事实。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受其思维水平和原有经验的影响,不可能掌握科学概念,儿童对科学概念的掌握都停留在前概念水平。但是幼儿有必要获得早期关于周围环境的一些非正式理论,为今后学习系统的正式的科学知识打下初步的经验基础。因此,幼儿教师有必要基于核心科学概念,有针对性的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从而有效的引导幼儿探索、获得指向核心科学概念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幼儿教师的科学学科知识水平较低
在国际幼儿科学教育价值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幼儿科学教育也由传统封闭的、高结构、静态的、重知识灌输的常识教育向现代开放的、低结构的、动态的、体验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方式转变。培养儿童学会探究的能力,激发和保护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使命和目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幼儿园教师似乎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知识就能教好科学。然而,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很难把握幼儿科学教育内容,致使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望而生畏,甚至在指导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从而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究其原因,与教师科学知识的有很大的关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建议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要有扎实、广泛的科学知识基础,教师应该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地球-空间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7]作为科学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如何选择适宜的科学内容,如何把握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抽象化的科学概念准确的转化为幼儿能理解的粗浅的经验性知识以及幼儿可以掌握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经验,如何对科学活动的生成性内容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等等,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个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3][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D].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陈虹.幼儿科学现状的透视与反思.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10(05)。
[4]徐杰.第二节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幼儿教育.2006(05).
篇3
摘要:“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针对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回归幼儿学习的本真,强调“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建构了“微项目”活动课程,提炼了“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
关键词:“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学前教育
人常会在成长和成功中选择后者,这是人追求结果的常有思维。其实,“不在乎旅游的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才是我们真正应有的价值取向。2011年,吴江实验小学幼儿园在梳理、细化、总结、传承“十一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申报的课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5年,课题如期结题,并被评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精品课题培育对象。
一、“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价值
追寻:“三去三重”过程与结果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哲学范畴,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普遍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重权威”——教育过程一言堂,教师角色固化,不给幼儿自主、质疑、突破常规的机会;“重功利”——教学过程只关注概念、知识的教授,忽视、剥夺幼儿的实际体验和需要,儿童立场缺失;“重结果”——教育教学关注预设知识的学习效果,忽视幼儿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经验建构的实际状况等。针对这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在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的指导下,基于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传承与发展的视角,原创性地提出了“去结果”的概念。“去结果”并不是否定结果、不要结果,而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中“重过程、重探究、重体验”,强调“去功利、去程式、去权威”,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基于儿童立场,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对种子,就必须遵循种子的成长规律”[1],“三去三重”把儿童视为“种子”,致力于顺应幼儿探究的天性,使幼儿天性充分张扬,个性自然释放,灵性快乐生长,从而真正回归幼儿学前教育学习的本真。它注重幼儿好奇(敢于创新)、好问(勇于质疑)、好动(乐于探究)、好学(善于思考)等核心素养和学习品质的养成,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的“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等精神实质高度一致,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更具科学性、适切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我们初步建立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理念体系,确立了“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明晰“三去三重”教育理念,并将理念转化为一种通俗易懂的,教师所熟悉、能领悟、可操作的实践性操作流程,使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真正从“说教”走向“润泽”,从“功利”走向“快乐”,从“刚性”走向“弹性”,塑造人格于无形,全面提升科学启蒙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去结果”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理念追求;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方法。“去结果”说明有无限可能性,其最终的价值就是顺应幼儿的天性,回归学习的本真。
二、“去结果”的实践探索:顺应天性,回归本真
(一)建构“微项目”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特色创生
当前幼儿科学课程散落在各种教材之中,科学活动之间没有相互关联性,不成体系,具有零碎性、碎片化的特点,忽视了幼儿科学学习的深度、广度和连续性。基于课程建设碎片化的问题,我们以“顺应天性,回归本真”为基点,基于“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建构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微项目”活动课程(以下简称“微项目”),实现了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园本特色的创生。“微项目”指的是在连续一段时间内,围绕某个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内容开展的微型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它基于幼儿立场,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以项目的形式将科学活动系统化、深入化、生活化,强调将科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集体探究、区域探究、亲子探究等多元探究方式在生活、游戏中深度学习。“微项目”涉及动物类、植物类、沙石类、生活用品类四大探究类型,每个项目包含问题搜索、主题导引、主题网络、活动导航、主题探究、主题环境、主题评价、主题感悟板块。其主题微小,体现问题性;目标清晰,体现层次性;内容丰富,体现真实性;方式多样,体现过程性;环境灵动,体现互动性;评价多元,体现开放性;感悟真切,体现思辨性。“微项目”活动课程追随幼儿探究天性自然生发、生长,润泽了幼儿灵性,实现了幼儿探究的生动、互动和灵动。研发的“蚕宝宝来了”“种向日葵”“快乐石之旅”“车轮轱辘辘”四大经典微项目活动案例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可供同类别幼儿园借鉴学习。
(二)提炼“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创新教学行为方式
当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缺乏可实施、可操作的方法和范式,教师往往停留于观念、理念的层面,普遍存在“一提理念头头是道,实践操作却又回到原点”的问题。针对教师教育理念与实践操作脱节的问题,“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充分吸收了现代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等经典教育理论,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关精神为指导,重点研究“幼儿学习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体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教育观。针对过去科学教育中“重教轻学”的弊端,我们创生了“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策略四环节”的实践操作范式。“学”与“教”全面聚焦“做中学、玩中学、悟中学”三大策略,关注幼儿核心素养的养成,彻底改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游戏,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差异,重权威轻事实”等倾向,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自主探究,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焕发灵性。其操作范式为“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注重让幼儿在情境中游戏、在探究中建构、在体验中感悟、在生活中发现。通过情境创设、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生活拓展四大环节,引领幼儿尝试以多种方式自主探究,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探究。四大环节可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调整、多元组合,在实践中形成多种变式。其常规操作流程如下“三策略四环节”实践操作范式创新了教学行为方式,是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三)探索“三有四好”的多元个性化评价体系,拓宽教育评价渠道“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评价结合“三有四好”幼儿培养目标,基于幼儿“有爱、有礼、有信、好奇、好问、好动、好学”核心素养的考量,遵循“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2]的原则,主张正视幼儿的个性和差异,倡导多元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实现评价的形式、主体、功能的多元性、个性化,促进幼儿持续发展。课程评价工具《幼儿成长档案》《观察记录册》的运用,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三去三重”核心理念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三、“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研究成果
(一)专家指导全程化,研究不断深化
我们牢牢把握开题论证、课题调研等契机,与专家充分对话,充分吸取经验,直面问题,对课题方案、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等进行反复梳理和修正,进一步明晰研究方向,凝练“去结果”的内涵、特征,梳理操作路径,进一步提升研究品质。在开题论证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课题选题独到,立意新,定位高,课题设计完整,框架清晰,研究内容从宏观到实践,形成完整的体系,有一定的深度。课题研究成果“‘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由苏州市推选申报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获二等奖。申报过程中,相关专家亲临现场,给予手把手的指导,厘清了一直困扰我们的“去结果”科学启蒙教育的教育理念,从“二重二去二淡化”到“三去三重”,使课题核心理念更清晰、更透彻。
(二)研究成果多元化,多主体获得发展
⒈激发了幼儿科学探究的灵性。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始终以幼儿求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启迪创新思维,塑造创新人格”的研究思路,强调尊重幼儿的探究天性,尊重幼儿的个性,关注幼儿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让幼儿在亲历探究全过程中,实现生动、互动和灵动发展,真正成为“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本真”儿童。
2.实现了教师科学教育的生动。研究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彻底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教师们牢固树立“顺应天性,回归本真”的观念,基于儿童立场,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尝试、去探究,真正成为“呵护童心,守护童真,激发童趣”的“求真”教师。
⒊形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区共育的合力。家长既是科学教育课程资源的提供者,也是科学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幼儿园周边环境(公园、印刷厂、同里古镇等)也都成为幼儿探究的好去处,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注入不竭动力。
⒋推进了幼儿园科技特色建设。伴随着课题的研究,幼儿园从日常管理、教科研活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园互动等,到幼儿园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浓郁的科学探究的气息,科技特色建设扎实推进,成为《未来科学家》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成员单位,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三)成果推广多平台,赢得广泛赞誉借助
“一室一基地二中心”,即肖菊红名师工作室、“幼师国培”项目实践基地、幼教课程研究与发展中心、探究式启蒙教育研究中心,形成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核心团队,定期开展主题式沙龙、跟踪观察、课程审议、公开教学、交流展示等活动,充分展示、推广“去结果”式科学启蒙教育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同行的高度认可。幼儿园先后承办瑞吉欧教育与中国早期教育实践国际研讨会、全国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暨区域游戏的设计策略高级研修班、教育部“国培计划”研修等活动30多次;先后接待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4个国外访学团来访,接待来自、山西等全国各地的5000余名幼儿教师来园参观学习。肖菊红园长担任省教育评估专家、省“名师送培”专家、省校(园)长网络课程授课专家、苏州大学和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幼师国培项目培训专家、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肖菊红、周惠英应邀在省教育厅选派赴英国培训学习结业成果展示、校长国培计划、长三角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省引智培训等活动中公开教学10余次,开设讲座50余次,培训人数达20000余人。幼儿园编著的《在探究中成长——幼儿园科学项目活动精选》《幼儿成长档案》以及参与编写的《幼儿园科学探究故事20例》公开出版,10多篇科学启蒙教育论文、研究方案、研究报告发表于《上海教育科研》《早期教育》等期刊。
参考文献:
[1]朱自强.儿童教育的“种子法则”[J].人民教育,2015(11).
篇4
关键词: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39-01
幼儿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教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创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条件,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主动探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背景下,有效开展幼儿园科学活动主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明确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由于传统科学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还会出现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技能的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不厌其烦地讲解科学概念、知识,自己说得多幼儿动手操作少,甚至没有操作环节。因此,我们应从深刻领会《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入手,明确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实质,才能做到不偏离目标,保持正确的教育方向。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标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园只有紧紧围绕《指南》所提出的目标来开展科学活动,那才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精神的有效的科学活动。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
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科学区,科技走廊、自然角等环境中,以满足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指明了让科学活动贴近幼儿生活的重要性。让科学活动与幼儿生活相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因此,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应以贴近幼儿生活的事物为教育内容,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正确认识教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索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教师不可否定孩子,更不可予以指责,应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物体的沉浮”时,请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到水底?幼儿可能会猜想出不符合现实的答案――“积木会沉到水底”“泡沫板会沉到水底”“铁钉会浮在水面上”等等,教师不要马上予以否定,应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切忌一味地灌输知识。
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并不代表教师什么也不用管,教师应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索内容的性质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的操作性,这才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关键。
四、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准备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可操作性强、开放性的操作材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主动探究。
总之,教师要“蹲下来”去看孩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的实际情况,把控好材料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促使操作活动顺利开展,真正做到让幼儿在操作中自发学习、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将科学活动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幼儿园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中科学活动,集中科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而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则是一种较为自由随意的活动,对于发展幼儿的兴趣、保护幼儿的童心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科学教育的作用,促使幼儿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幼儿天生充满好奇,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六、实现良好的家园共育
众所周知,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还要提醒家长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包容孩子与成人不同的科学想法和行为,鼓励并支持孩子进行探索、实验,培育幼儿心中科学的种子。例如:幼儿园可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就家长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认识,如何支持幼儿科学活动等问题进行讨论;组织家长学习《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向家长发放科学教育的宣传材料等。
篇5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是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从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
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直接会影响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制约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影响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
1.1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客观要求
科学素养是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2015年最新报告显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6.2%,虽然提升率接近90%,但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年龄差异,青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升。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在我国“21世纪国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中发挥奠基作用,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幼儿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和初步的科学概念,更关键的是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能否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和发挥应有作用,关键还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纠正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错误认识,把教育的视野转移到儿童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上。这不仅有利于作为公众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更有利于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
1.2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前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不断地处在好奇、好问和好探索中。随着人们对科学的内涵和外延认识的深化,当前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授科学知识,而转变为“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然而,反观实践会发现幼儿科学教育的情况令人担忧,有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资源的认识还受到传统常识教育的影响,存在对幼儿科学教育目标认识窄化、方法运用单一、教师主导控制强、对科学核心概念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幼儿通过“科学”这一领域获得身体、认知、生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因此,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实现科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性来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亟待加强。
1.3提升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内在要求
幼儿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必然途径,也是幼儿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在于科学知识的夯实,更重要的在于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和锻炼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正确的科学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这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前提。扎实的科学教育能力是开展科学启蒙教育活动的核心支柱,如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能力、选用科学探究材料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记录的能力等。总之,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不仅能直接提高幼儿教师驾驭科学活动的能力,还能提高教师进行多领域整合教学的能力,还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幼儿教师的科研能力。
2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策略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提升的意义和现实情况,笔者认为应从教师培养、专家引领、自主学习、社会支持等渠道促进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
2.1加强对幼儿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
学历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全面提升教师科学素养,必须以科学知识的夯实、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职前教育的培训中,应注重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应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课程类型的多样性,除了开设必修课程,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外,还要开设自然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等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加强文理渗透。另外,还需要改革师范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案例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方法,在接触科学课程时就能有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科研方法的相关课程,指导大学生亲身实践和体验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查阅文献、制订科研计划、运用研究方法收集事实资料等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反思批判的科学态度和情感。在职后教育中,主要针对在职幼儿教师开展培训。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科学素养的培训,避免培训工作形式化,加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监控评价,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其次,幼儿园自身应承担起教师培训的重任。如,以教师个人兴趣和承担的教学任务为依据建立科学小组,以小组为中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可以分别开展物理、化学、生物、现代科学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的学术沙龙,鼓励教师搜集各种相关资料,借鉴情境教学的形式,围绕生活中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还可以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案例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积累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切实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能力;还可以开展关于科学探究活动的专题研讨和实践,加强教师对科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教师发现幼儿探究的兴趣点,主动开展科学探究教育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科技制作的活动,如,运用废旧材料制作降落伞、风车、陀螺、不倒翁等,深化教师对科学现象的认识。总之,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教师在自我反思和学习交流中提高认识和实践能力。
2.2通过专家引领提升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是整个科学素养中亟待提高的方面,尤其是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提升,而理念和能力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以专家为引领,在探究性的教育行动研究中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理念和能力。首先,幼儿园和高校应形成教研共同体。高校相关专家或研究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和案例研讨,帮助幼儿教师从活动设计到活动开展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鼓励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在实践中帮助教师澄清教育困惑,提高科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技巧。还可以邀请专家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专项专题报告,依托教学案例提升教学反思能力,从而改变原有错误的科学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其次,鼓励教师开展关于科学教育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幼儿教师为主体,基于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与探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检验教师是否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该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性活动,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收集事实资料、提出假设并验证、得出结论与记录等,这个过程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探究性科学活动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幼儿更好地实践科学探究活动。
2.3教师应注重自我学习,夯实科学知识和能力
基于幼儿教师科学知识不均衡、科学教育能力欠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补上科学素养,这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自身什么也做不了。英国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科学简史》的引论中说到:“我们需要本生灯和解剖针去完成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可是普通人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欣赏科学、欣赏科学的思维产生的奇迹和科学观点的发展历史。科学是神奇而美妙的,更充满诗意。”当幼儿教师学会欣赏科学时,就一定能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幼儿教师应积极进行自主科学阅读。阅读是一种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科学阅读是指教师花费个人时间学习有关科学领域的文本或材料,从而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故事、科学文章、科学绘本、科学童话等。科学领域包含的知识浩瀚如烟,幼儿教师的科学阅读需要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可以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阅读,可以围绕自然科学现象、生态环境、科学技术、人体等方面的科学材料进行阅读,也可以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了解幼儿学习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广度和深度。总之,通过科学阅读能够帮助教师积累丰富的科学知识,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幼儿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习能力。网络等现代媒体是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幼儿教师应具备收集资料、加工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
2.4社会应为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加强与社区中的科学工作者合作。”这也是有效开展科学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一,地方或社区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大学院校中的理科大学生、幼儿教师共同商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如,可以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托幼儿园课程内容,开发生成性的科学活动内容,尤其应注重地方资源或社区资源的呈现。如,可以邀请其他人员为幼儿开展生动有趣的科学活动。其二,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或社区的各类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的科学认识。其三,教师应带着幼儿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和科普资源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总之,幼儿教师可以在这种多向互动中开阔视野,提升对科学教育的理解。
作者:王月莲 单位:包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科学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角色;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学热点。国内外许多专家也都开始探讨幼儿“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即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与学前幼儿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规律,将科学活动的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探究层次,引导幼儿借助于观察、发现、操作、实验、验证等途径,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研究科学问题,归纳科学规律,达到真正让幼儿发现科学知识、获取科学认识、激发想象、触感,提升能力,培养幼儿科学素养与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在“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科学活动,为他们成才奠定基础呢?
一、角色定位,确定师生关系
(1)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研究性学习是指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点拨、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方法去开展科学学习,主张让幼儿在民主、和谐、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质疑、讨论、合作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2)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引导孩子的行为方向。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要求、内容、活动流程等要精心预设,并做到合理引导,注重生成性,给幼儿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幼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科学活动之中。
(3)关注师幼的合作交流。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与幼儿的学习观,鼓励在科学活动中的师幼合作交流。教师要帮助幼儿合理分组,掌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注意认真倾听其他幼儿的交流,及时发表自己的科学见解等。这些合作交流,也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提高认识,确定活动模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每一个活动的环节,教师都应千方百计、竭尽全力地调动起每一个幼儿的眼、耳、嘴等多种感官的主动参与,引导每一个幼儿自主地积极地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幼儿在充分的“研究性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幼儿科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传统幼儿科学活动学习模式的大胆超越、大胆扬弃,教师必须针对幼儿本身的特征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的培养目标,准确选择适合于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佳“切入点”,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地让幼儿加以理解与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并且不止相关性活动内容;②制订“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开展的有关方案,预设方法;③组织幼儿对“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交流;④总结,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将幼儿置于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过程之中,将科学活动的时间留给幼儿,让幼儿能主动收集、主动整理、主动讨论、主动提问,真正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对于一个活动,幼儿可以有多种假设与猜测,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增进创新意识。
科学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以解决科学问题为核心,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以延伸到课外。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处于指导地位,其只是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与促进者,重在让幼儿自主研究、自主实践、自主发展。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三、以幼儿为本,凸显研究本质
比如在“如何才能将空隙填满”的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一位教师为幼儿们提供了米粒、黄豆和核桃共三杯材料。这位教师首先引导幼儿们仔细观察空杯,大胆猜测这三杯中装的米粒、黄豆和核桃这几种物品能不能放进这差不多的空杯之中。接着,让幼儿在没有老师做丝毫提示的前提下进行操作。这位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幼儿们通过两次操作自主探索,发现科学规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科学活动的任务的开放性程度,作出恰当的指导与点拨,让幼儿有效地参与探索活动。
“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强调幼儿的自主观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自主实践得出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要重视活动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将所得的零碎知识加以归纳,对事物有一个感性而科学的认识,如可谈几句体会,或以作品、实物的形式展现。
“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中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式,充分评价幼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着重对幼儿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活动兴趣、参与态度、活动的专注程度等作为评价指标。当幼儿在“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举动与独特思维方式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合理的评价;当幼儿们专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认真地思考或激烈地开展讨论时,教师不应立即给予评判,而应加以引领、点拨、指导,鼓励幼儿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教师应更新评价理念,多对“研究性学习”中的“亮点”加以放大,多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幼儿开展“研究性学习”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这样,既能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又能加深幼儿对科学方法的理解。对幼儿在科学活动的表现,教师应作出合理而科学的评价,以鼓励、赞美为主,激励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并对最佳的表现加以肯定。
总之,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真正引领、点拨、指导幼儿在“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活动,从而培养幼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篇7
在幼儿生活的世界中,到处充满着科学探究的契机。好探究是幼儿的天性,大自然是幼儿园的“活课堂”。与城市幼儿园相比,农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可利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幼儿常见的动植物等。如果教师能有计划、有意识地从农村本土科学教育资源中选择适宜的内容来开展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可以更为充分地体现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本土教育资源是幼儿所熟悉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围绕幼儿熟悉而感兴趣的内容开展的科学活动,无疑是科学活动质量得以有效保证的重要前提。比如,围绕常见动植物,教师可以开展“泥土里的朋友”“树真好”“兔子世界”“丝瓜的秘密”等活动。教师也可以围绕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雨后彩虹、刮风下雨等现象,开展如“镜子彩虹”“有力的风”“玻璃上的水滴”等活动。我园在开展“丝瓜的秘密”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承包菜地,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讨论,在菜园里亲自种下瓜果的种子,猜想种子可能会结出的果实,观察瓜果的生长过程;通过定期浇水、观察、记录和验证,让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践探究能力;在探究瓜果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了“昆虫朋友”,进而引导幼儿探究昆虫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系列化的科学体验活动。我们针对农村水沟污染比较严重的现象,组织幼儿开展“水变干净”等相关活动,让幼儿了解过滤技术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教育幼儿要形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取材于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既拓展了农村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内容,又让幼儿在活动的操作感知、分享交流中,感受到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身边处处皆科学。
二、创设体验环境,营造科学探究氛围
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除了做好对本土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之外,还应积极创设适宜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与体验的环境,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氛围,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与兴趣,支持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我们将幼儿园入门大厅的木栅栏,改造为利于幼儿观察与探究的“镜子活动区”,即在立柱的四边装上镜面玻璃,并且使立柱可以转动。这样的环境创设,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入园与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饶有兴趣地在“镜子活动区”逗留着、探究着。幼儿结合聚光笔、散光笔、手电筒等材料,与镜子立柱互动,有时候找找、数数镜子里有多少个自己的影像,有时候看看手电筒照射在镜子上的光发生了什么变化,当阳光照在立柱上时转动镜子的角度和阳光玩“捉迷藏”……我们创设了“锅碗瓢盆交响区”,将废旧的锅碗瓢盆设置于墙面,提供筷子、竹子、小棒槌等敲击工具,让幼儿自由、自主地敲击、创作好听的“交响曲”,体验好听的声音和噪音,探索声音的奥秘。生活化的科学体验环境,让幼儿园充满了科学探究的气息,激发了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开展主题区域活动,支持幼儿科学探究行为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教师可以观察幼儿在科学区域中的活动情况,有效地了解幼儿的科学学习兴趣与相应的经验水平。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年龄目标,设置适宜各年龄段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区域活动?经过不断实践,我们探索出适宜各年龄段幼儿开展的科学区域活动。小班创设以“乐”为主的科学游戏区。为了让小班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可创设情境式的游戏探究环境,投放生活化、趣味性强的探究材料。如围绕“玩转空气”主题,提供各色卡纸、风车小配件、剪刀、小风扇、扇风工具、亮片墙等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探究空气的存在及风力的大小,吸引幼儿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在游戏情境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中班创设以“问”为主的科学体验区。为培养中班幼儿好奇好问的学习品质,教师可创设以操作体验为主的班级科学区。如围绕“神奇的电”的主题,投放玻璃棒、塑料棒、毛皮、丝绸、剪刀、纸、气球、打气筒、易拉罐、塑料袋、记录表、电池盒、小风扇、灯座、灯珠、导线、双面胶等材料,引发幼儿的疑问:怎样才能通电让灯泡亮起来?怎样产生奇妙的静电?教师支持幼儿利用材料探索并解决疑问,促进幼儿发展。大班创设以“思”为主的科学探究区。为激发大班幼儿的思考,教师可创设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班级科学区。如围绕“弹力世界”的主题,教师与幼儿一同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弹性物品,根据幼儿的需要投放丰富的、低结构的材料。为促进幼儿思考“弹性的产生和作用”,教师开展了“愤怒的小鸟”“弹弹跳跳”“打倒灰太狼”等小实验,引发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弹性物品,如各种各样的安全弹弓、弹力器、弹簧小人等,有效促进大班幼儿的思考和创新。实践表明,开展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科学主题区域活动,既能更有效地支持幼儿的科学探究行为,让幼儿建构相对完整的经验,从而提升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也便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各年龄段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工作,提升教师对幼儿科学活动的指导质量。
篇8
关键词:环境 理念 实践 特色
在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利用科学绘本,提高幼儿科学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遵循课题研究的客观规律,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尝试将科学与阅读相结合,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适合幼儿的科学绘本,从多角度优化孩子的活动过程,以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营造氛围,合力创设科研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老师走上从事科研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课题研究,更需要研究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1.外力引领
一个有内涵的幼儿园,必将注重教育科研,坚持“科研引领发展”的理念。“课题研究是每一所学校的阳光。在阳光的照耀下,学校各项工作如花般灿烂开放。”因此,需要幼儿园从管理方法、策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去支持、鼓励、要求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我园是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承担过多项教育课题研究,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都进行了多项课题研究,探索了初浅的科研方法,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的科研氛围的大环境中,我们相互勉励,你引着我,我领着你,自然而然地想着要去做课题,做科研。
2.内力驱使
教育科研,光有外力还不够,需要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形成一种自觉的、来自内心的一种驱动力。也只有如同一枚鸡蛋一般,从内打破,才能成就生命的成长。个人的专业发展会有一幅曲线图,要摆脱发展曲线的控制,该如何突破?不能光靠重复的教育教学,要不断创新,靠研究,要靠教育研究,靠教学研究,靠教育科研研究。如此才能到达一种思维的层次与深度、研究的层次与深度。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老师们充分认识到了课题研究,人人能做,人人必须做。如此,为我们后续的课题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大胆尝试
从课题参与者,到核心组成员,到课题主持人,那是一个过程,一次尝试,更是一种超越。当自己主持课题时,开始考虑选题,选什么研究方向呢?“九五”的“中小幼科技教育研究”,“十五”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研究”,以及“十一五”的“幼儿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 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着让每个孩子爱科学、乐实践、好探索、会创造。把幼儿园已有的研究基础和经验整合起来,把科学启蒙和绘本阅读结合起来,这样做起来既有基础,又能符合《指南》中领域整合的理念,于是“利用科学绘本,提高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便产生了。
二、扎根现场,有效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是一群人的事业,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出谋划策,需要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深入一线,使教育科研成为问题研讨解决的智慧场。
1. 组建团队,携手向前
在课题申报后、立项通知之前,我们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策划、思考,并召集一批志同道合,有着相同研究方向与意愿的老师,进行双向选择,组成了研究的核心团队,开始讨论此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小主题。并明确了共同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出幼儿“科学绘本阅读”教育园本课程模式,拓展科学教育的范畴与形式,全面提升保教水平和质量;通过研究,使每个孩子都爱科学、爱阅读,发展幼儿观察、探索、表达、表现等多种技能,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完整儿童;通过研究,充分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促进教师从多方面、多视角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深度进入课题,以科研促发展,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2. 理念先行,引领方向
确定了研究目标之后,需要有正确的概念来引领课题的研究。作为一线的老师,虽然课题立项了,但还是很担心与教科研的科学性相悖。于是,我们开始阅读、查资料、请教专家……做好一系列的准备。从听取专家建议、完善课题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以及确立子课题、制订相关研究方案、明确分工等等,边准备,边摸索,边学习,也渐渐地拨开一层层迷雾,一个个概念也逐渐明晰。方向的确立、理念的学习,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与准备。
3. 实践研究,并驾齐驱
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践。经常有人说:一线老师,没有这个能力去搞科研。也有一种声音说:搞科研是专家、教授的事儿。其实,正因为我们在一线,才能积累起最原始、最有价值的资料,才更适合去科研。“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实践与研究,应该是相得益彰、并驾齐驱的。在实施阶段,从内外环境创设、幼儿活动、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着手,通过“提出疑惑――商讨解答――现场指导”的方式,举行课题研究现场研讨会,及时帮助教师解决教育科研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搭建平台,积极进行成果推广
课题研究到了一定的阶段,需要推广,需要展示!这就需要搭建不同的平台,争取多个机会,进行交流与分享。
1. 分阶段分享体会
为了更好地将研究者过程中的体会进行交流分享,我们分阶段进行交流活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进行交流,研究初期、研究中期、研究末期进行分享,形式多样、研讨深入。每次的沙龙、论坛,都能让大家的思维得以扩展,灵感得以萌发,对每位教师都是一次理论锤炼、实践反思、专业提升的好机会,通过激烈的讨论,老师们能从实践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过程中还广泛吸收众人的建议,帮助教师进行教育积淀。
2. 建平台展示成果
研究者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深度进入课题研究,提高了自身的课程实施、课题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更好地分享研究过程中的体会,可以搭建多个平台,为老师们提供机会。如:在2014年由江苏省学前教育学会主办的“江苏省科技特色幼儿园联盟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子课题负责人借助科学绘本,挖掘科学元素,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探索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现象,分别设计执教了形式别样的展示课,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情趣及探究能力,向同行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
3. 找机会辐射主张
在课题研究、交流、推广、展示的过程中,我努力争取在不同的场合,辐射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主张。我认为:首先,科学,需要阅读,绘本中真有科学;其次,定位,指向情趣,注重快乐体验;最后,过程,蕴含探究,营造兴趣课堂。这就涵盖了科学绘本活动的选材、目标、过程,注重孩子的操作体验,注重孩子的兴趣需要,注重孩子的发现探究,从孩子的角度选择适宜的科学绘本,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课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也在继续!这就需要继续保持浓厚的研究氛围,扎实教育科研,不断开拓进取,拓展内容,丰富形式,共同享受科学绘本带给孩子的乐趣,享受课题研究带给老师的成长。
篇9
关键词:生活化氛围 活动材料适宜 身边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幼儿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心,教师要通过有效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各年龄段的幼儿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期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适宜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生活化”氛围
一是有目的地创设“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内容。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社会生活特点,利用生活中的事和物来组织。在小班科学活动《春天》中,教师可在活动前,与幼儿一起在空闲角落种植小植物,指导幼儿自己种植种子,引导幼儿有规律地观察生长过程,在活动真正实施时,幼儿便会主动地参与探究互动,根据观察对植物的生长进行简单描述。
二是巧妙创设富有艺术性、趣味性的“生活化”探究环境。科学教育活动旨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教育活动的设计、安排应富有艺术性。在小班科学教学活动《黄豆宝宝变魔术》中,教师可以运用拟人化的口吻和变魔术的方法,出示黄豆的生长过程,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他们了解豆制品,让幼儿懂得豆制品给身体带来的好处。无形中让幼儿学习观察方法,既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艺术性的活动中提高了观察与感知事物的能力。
三是精心设计“生活化”的科学探究模式。活动过程生活化的策略就是密切幼儿生活,以触动幼儿的真实体验为核心,教师应从创设情境入手,根据各种问题,搭建利于幼儿探究体验的平台,使幼儿获得相关的经验。例如,在中班科学游戏活动《跳舞的茶叶》中,教师提前与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录音机、薄纸板、茶叶。游戏过程中,教师指导幼儿将薄纸板放置于录音机上,上面撒少许茶叶,然后打开录音机,引导幼儿观察薄纸板上的茶叶随着旋律跳起的现象。还可以让幼儿将茶叶放在桌子上,轻轻拍打桌面,看茶叶跳动的情况。
四是开展平等、宽容、和谐的“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形式。平等、宽容的交流氛围可以激发幼儿大胆的表达欲望。教师在与幼儿交流时要关注每一位幼儿,除了运用口头语言以外,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来引导幼儿自由表达。例如,中班科学活动《捉蚂蚁》中,教师要细心指导幼儿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并进行简单描述,之后教师与幼儿一起扮演小蚂蚁走路的姿态,教师可以充当蚂蚁的身体或者头,与幼儿交流中有亲密的身体接触,还可以摸摸孩子的头、小手,用轻柔的语气语调、鼓励的眼神,肯定他们的各种思维。
二、科学教育活动材料提供要具有适宜性
幼儿认识事物的方式来源于生活,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具有直接经验。幼儿是科学教育活动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应以幼儿生活经验为前提,在选择操作材料上下工夫。
一是教师投放的科学教育活动材料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有趣的科学材料可以对幼儿学习产生很大的刺激,科学性、趣味性的材料是提高幼儿认知水平的关键。如大班数学《圆柱体》的认识活动,准备的材料有圆柱形玩具和一分的硬币若干,圆柱形玩具可以让幼儿了解圆柱体的特征,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而硬币的投放是为了让幼儿将一枚枚硬币变成圆柱体,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二是科学教育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是科学教育活动是否有意义的充要条件。幼儿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明白相同的科学活动,幼儿的认知倾向是不同的,达到的认知效果也就不同,教师要注重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比如,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泡泡》,教师投放的材料有糖、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等。吹泡泡需要泡泡水和吸管,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制作泡泡水,教师先投放糖、水等材料,幼儿发现并不能够成功,教师就可以投放洗衣粉、洗洁精,幼儿不断尝试制作,就会制作出泡泡水。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在他们不能很好驾驭某些材料时,教师给予建议和帮助,这样更容易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是投放安全性的科学材料能够让科学教育活动成效有保障。幼儿安全在一日生活中至关重要,在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确保材料的安全性,选择无毒无味、无伤害隐患的材料,注意清洁消毒。比如在认识“水的变化”活动中要用到火,在进行探究操作前,教师要提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讲解操作规则,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更要全面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确保探究活动的安全性。
三、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提升科学教育活动的内涵
一是开展好科学教育活动就要充分利用家乡本土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幼儿走进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比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组织幼儿了解张掖的自然环境,如中班科学活动《寻找春天》中,教师带领幼儿到湿地认识多种多样的草本植物,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了蒲公英、荠菜、苜蓿。教师还可以告诉幼儿蒲公英等草本植物的药用价值,这样既让幼儿认识科学,又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再比如,在室外活动时,教师根据幼儿随时看到的动物进行适当引导,幼儿看到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喜鹊、麻雀时会非常惊喜,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帮助幼儿认识家乡的鸟类。只要方法恰当,本土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就可以让幼儿在生活的潜移默化中走进科学,热爱科学。
二是科学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园互动教育与科学教育密不可分。每个家长的职业不同,能够提供给幼儿的科学资源就显得丰富多彩。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一优势,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小小环保卫士”主题开展时,教师可以邀请从事环卫工作的家长来讲述环卫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教育幼儿养成不乱扔垃圾的良好卫生习惯,既让幼儿学到科学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秋季,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农作物的种子,并进行分类整理,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农作物,并了解了农作物的用途。在与家长的配合过程中,幼儿能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有趣的科学现象,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经验,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一、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探究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更要顺应幼儿的学习要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材料,以提高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
1.贴近幼儿的生活。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们生活的世界,对于幼儿来说,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疑问在小脑袋中产生: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泡泡为什么是圆的?……各种物体的千姿百态,自然现象的千变万化,以及规律的奇妙作用,都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充满想象。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从而获得科学教育知识。
2.利用游戏的形式。
游戏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以游戏组织科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既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又能维持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从而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例如:《磁铁的秘密》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钓鱼”游戏,引发幼儿思考:用磁铁做的钓鱼竿能钓到小鱼吗?给孩子造成悬念,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以游戏化的方式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和现象具体化,帮助孩子理解、感受并认识,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感受科学的奥秘。例如:科学活动《找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孩子认识、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教师把空气装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子里,请小朋友猜一猜袋子里的神奇宝宝是谁?告诉幼儿空气在和小朋友捉迷藏呢,它就藏在我们的周围,请小朋友拿着塑料袋子去找。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快乐自主地寻找着空气,从而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3.选择有层次的材料。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游戏化的探究材料,在玩一玩、摸一摸、动一动中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发现科学的奇妙,积极建构科学知识,提高幼儿的探究兴趣。例如:《弹弹弹》在材料提供上大多是幼儿可以进行游戏的皮球、拉力器、弹力球等,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运用拉一拉、拍一拍、压一压、捏一捏的方法感受物体的弹性。
二、利用提问引导幼儿不断探索
1.开放性提问,提出疑问。
我们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细心斟酌,怎样的语气及表情才能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问题的探究中,萌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科学活动《小鸡出壳》时,我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为了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我会这样提问:“小鸡是从哪里出来的?蛋壳究竟是鸡妈妈从外面啄破的,还是鸡宝宝从里面啄破的?”这种拟人化的语言一定能成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意愿。
2.挑战性问题,不断实践。
在让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幼儿在操作中往往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让幼儿做“吹泡泡”小实验时,有一些孩子总是做不出正确结果。因此,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你吹之前蘸了泡泡水了吗?吹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想一想应该怎么吹,用多大的力气?”这样使幼儿意识到:吹之前一定要蘸有足够的泡泡水,吹的时候要时间长些,就可以吹出泡泡了。这样的提问使幼儿学会遇到困难时,要积极观察、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幼儿探索事物的信心,提高探索能力。
三、资源的整合
整合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为幼儿科学探索利用的资源,为幼儿的各种探究提供可能,利用资源拓展探索的广度及深度。
1.环境的创设。
环境是幼儿学习及获得知识的重要资源。为了引起幼儿科学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我着重设计了班级环境。在我带的每一个班级中,都设置了一个科学区,针对各个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提供相应的科学探索材料。比如小班提供了内含各种气味物品的小罐子,吸引幼儿去闻;中班我们提供了秋天的各种树叶和果实,让幼儿发现物体的多样性,并比较相同与不同点;大班,我们提供了天平和各种重量的材料,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重量与体积无关。
2.与一日生活相结合。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具有整体性的。因此,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必须渗透在园的一日生活之中。比如:在开展中班“可爱的动物”主题活动时,我们会利用晨间谈话时间,让幼儿介绍自己家里养的小动物,并了解它们的不同习性;散步时间,幼儿能观察到幼儿园里的一些小昆虫,认识它们的外形;班级自然角里也有小朋友们带过来的适合饲养的小金鱼、小乌龟等,每天都有值日生记录自己的饲养过程。这样就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操场上、教室里、家里,处处可见幼儿自主探索的身影。
3.利用家园互动的形式。
- 上一篇:建筑工程监理概念
- 下一篇:国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