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理 实验 探究 教学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应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可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两大目标的训练。因此在平时物理教学中,老师要提出大量学生容易探究的实验题目,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爱好,自己选择题目、自己组队,进行搜集、查阅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大家的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直到解决问题。
1.1 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以实验为基础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是因为教学中的实验与科学研究的实验在实验性质、实验结构以及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探索性或探究性活动。同时,这也是遵从“实践是认识来源”的规律,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课堂教学从问题出发,通过实验的开展,最后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增强技能。
1.2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而对问题进行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主要是学生自己解决。这种实验教学不同于原来的物理课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重复验证书上实验内容,从仪器装置到材料选用,实验指导书中都有详细的要求。学生的任务就是按书上的要求机械地模仿操作,再完成一次实验的过程。很少有能发挥学生主动探索的地方。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从验证式实验推进到创新式实验。
1.3 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学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就是在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结论的前提下,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相关结论。这种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把结论教给学生,而忽视这些知识是怎么产生的”这种教学而言,更重视教给学生获得科学事实和结论的过程,更加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传授。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收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它遵循着“提出问题一猜想一设计实验一进行实验一分析和论证一评估交流”这样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特别注重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怀和尊重,体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2 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所应坚持的原则
2.1 坚持探究的原则。可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教材当中存在的探究点挖掘出来,以学生现有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作为引导探究实验的出发点,以便将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出来。
2.2 坚持激励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潜在的主动进取与探究精神进行培养,并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笔者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实行实验成果的评分制,采用以上方法能够产生较好的激励作用,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
2.3 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实验教学应兼顾所有学生,不能侧重于部分学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将注意力放在所有学生的身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关注,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物理探究实验当中,尽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能够得以全面提高。
3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策略
3.1 明确目的,弄清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学生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的仪器束手无策,也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实现真正的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也多半会在实验中“一无所获”。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告诉学生知识的要点,也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要有组织的指导预习,也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篇2
关键词 物理;实验;实验器材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开展探究性实验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它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方式无法代替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探究性实验课常常存在教学时间短缺,学生容易出错,或者探究不到正确结论等问题,部分教师认为长期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效率也得不到保证,因此产生放弃的思想。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知识与技能只是教学总目标中的一个部分,学生活动发展才是教学的硬道理。因此,再谈上好物理实验的探究课是十分有必要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各国的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种科技产品的价格主要体现在科技的附加值上,只有掌握核心科技的产品才具竞争力。要掌握核心科技,就需要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教学来培养,因此,当今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本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验到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科学的过程,并能模拟科学家去研究实验,从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另一方面讲,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能掌握知识的获得方法,感受知识获取过程的快乐,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任何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几年里,不可能完成所有知识的学习,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可能现在学到的知识已经过时,欲适应未来的工作,必须再学习。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就是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上好实验探究课呢?
1 做好探究的准备工作
教师向学生揭示研究课题后,就要叫学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需要的器材、探究过程的步骤以及填写实验数据表格等。每个学生准备的工作与内容可能不一样,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包容,体现智能结构的多元性,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当学生用自己的方案探究出结论后,会更加自信、快乐。当然,对于绝对性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点、善意的纠正,从而避免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劳而无获。比如,探究焦耳定律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后变得可以观察,这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设计。值得可喜的是,很多学生想出各自不同的办法:有的学生采用火柴点燃的方式;有的学生采用温度计;有的学生采用细管内液体膨胀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加强师生的互动
部分教师认为,实验探究是学生的事,当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就没有啥事做了。事实上,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很欠缺的,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但分析、判断的能力还是很欠缺的,因此,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及时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对学生顺利进行探究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比较差,而实验探究活动中可能遇到各种让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不给予及时的指导,学生可能无法顺利地完成,那么,这些爱玩的初中生就借机玩耍了,不将精力投入到探究实验中,最终使教学时间白白浪费,收不到任何教学的效果。因此,开展实验探究的时候,要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要不断巡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比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时候,有些学生观察不到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路径,只看到反射光线的一个射点,这时候教师要及时给学生一个点拨――将两个面调到一个平面内。
3 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想法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顾名思义,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有新意的思维与观点。初中学生天生好动,思维也很活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较好阶段。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不太听话”,对某些问题“异想天开”,教师不要妄加批评,而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比如,在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活动中,某个学生拿着点燃的蜡烛,斜放在平行玻璃板前,但他突然想到:蜡烛与蜡烛的像是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因为是轴对称图形,就能说明像到镜子的垂直距离与物到镜子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它们的大小也应该是相等的。这是很好的猜想,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还有一个学生拿着蜡烛在镜子前玩弄,但他观察镜子里像的时候发现:右手拿蜡烛,镜子中的“自己”是左手拿;左手拿蜡烛,镜子中的“自己”是右手拿。因此也猜出镜子中的像与镜前的物是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于是也得到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如果教师对这些学生的想法给予适当的表扬,他们会备受鼓舞,甚至为自己的创新感到无比高兴,也许这样的快乐心情是学生终身难以忘怀的。
4 不必追求探究实验的完美
由于初中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有待提高,加之实验器材的精准问题,学生探究的结论常常误差较大,甚至出现探究不到正确结论的结果。教师要正确面对这些情况,除了帮助学生一起寻找原因之外,不要怀疑或责备自己的学生技不如人。当学生探究不到预期结论时,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也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改进实验的办法,这本身就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好契机。假如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绝对不会是批评几句就能培养得到的,相反,会造成学生自尊心的伤害,失去探究的信心。比如,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与电压特点时,有些学习小组得到的实验数据并不准确,一时无法找到“串联电路中的各导体的电流是处处相等的,各导体两端的电压等于总电压”的结论。教师要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是电路中的某些接线柱接触不良,不要立即批评学生没有认真做实验。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开展探究学习的主要的教学目的。因为新课程不仅仅重视学习的结果,而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与他们的学习过程。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追求整个过程的完美性,允许学生失败,只要能找到失败的原因,就是好的学习过程。有些实验比较复杂,也不必让学生完整地去探究,可以探究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环节,这也体现了探究不必追求完美的教学特点。
5 做好教学的评价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激励性评价,目的在于通过评价这一杠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它有别于传统应试教学时的评价。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用分数或等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是十分片面的。新课程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论进行鼓励性评价,可以是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也可以由学生自评。
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学方式
一、当前的物理教学方式分析
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单一传授,学生被迫接受。在这种模式中,初中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被死板的教学内容束缚,很难在物理学习方面取得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将教学任务建立在单纯的课本之上,对教学的内容没有较大的变动。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导致许多初中生对初中物理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厌烦现象。除此之外,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实践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二、实验探究性教学的涵义
实验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的方式不断进行探究和改进。物理实验研究性探究将学生对知识的主观认识和学生的思想方式作为教学的基本点,将初中生放在主导地位,注重教学和实验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物理性教学主要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对物理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培养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性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成为教育课改的一项重要措施,已经开始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三、实施物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1.创建情景引导教学
初中生的思维较简单,仍处于一定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初中生创建一定的教学情景。这种教学情境要建立在初中生可以理解的范围中,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系统化,由已知向未知过渡,借助先前大的经验材料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物理中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时,教师就可以从自然界中的冰雪融化、雾气消散、衣服变干等常规的现象创建一定的情景,由这些情景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创建情景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热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2.建立系统完成教学
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系统,从情景出发,将课本作为基础,实验作为砖石,开拓教学新思路。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将研究性教学方式作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中的问题为研究主体,实现教学发展。建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的完整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性体系,鼓励学生参与到这些环节当中,完成教学计划。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初中生进行鼓舞,激发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将上述的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准确地选择教学方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
3.设计实验辅导教学
在初中物理实验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对实验部分进行相关的设计。教师要对初中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和实验条件,实现对教学的辅助。教师要对学生在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善,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研究。在这些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合理进行实验研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设计实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地分析,对教学实验中要使用的材料进行准备,将教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设计整体的实验思路,将这些思路转化到学生的实验研究中,确保学生在后续的自主实验中有大体的实验方向,顺利完成实验。
4.自主实验拓展教学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在完成整体的实验设计之后,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自主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在电路中电流表的使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首先,让学生对电路中电流表使用实验的过程进行设计,根据相关电流表的操作要求完成实验研究,对结果进行猜想。其次,对电路中电流表实验中的器材进行准备,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连接。最后,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此实验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指导,防止出现电流表损坏的现象。学生在上述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实验紧紧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上的相关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同样引导了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教会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之外的东西,丰富了教学。
5.归纳整理完善教学
篇4
【摘要】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着直接影响。就目前初中物理实验现状来看,仍存在一定不完善方面。如何有效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充分调动实验积极性,促进物理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促进综合能力提高。下面本文将以初中物理实验现状为切入点,结合苏教版初中物理,着重探讨出有效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物理能力提高。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策略;兴趣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物理兴趣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目前初中物理实验现状来看,仍存在一定不足,影响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提升。下面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结合苏教版初中物理着重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总结出有效教学策略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目的实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一、物理实验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仍受到传统观念影响,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如理论课教学,使实验数量以及实验效果通常达不到教学要求。在调查中发现甚至存在教师不要求学生动手做实验,只要掌握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结果即可。在实验中教师通常只进行单一实验方法操作,学生也只是进行模仿,达到规定实验要求。这种情况下对提高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态度都有着负面影响。这种教学现状直接制约物理教学质量,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教学的要求。因此,加大物理实验探究,完善物理教学策略十分必要。
二、物理实验探究的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实验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实验具有生活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物理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兴趣指导下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实验设计贴近生活,能够促进实验探究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能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象”教学中的“光的反射”实验。通过对光的反射的原理进行了解后,教师提问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的反射现象,并在课堂上进行常见的光反射实验。将教室内的光进行合理遮挡用手电筒照向平面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整手电筒的角度,发现光束变化情况。在这个实验操作中学生能够自主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同时由于实验的简单性和常见性,有利于学生扎实掌握“光的反射规律”,达到实验目的。
2.明确设计实验任务,提高实验目的性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为提高实验有效性,要明确实验任务,在任务指引下能够促进实验目的实现。实验设计既要有明确任务目标,也要有规定要求,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善实验各环节,最终达到实验目的。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力”的实验过程中,首先明确实验任务的证明“力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主要实验过程可设计为准备两个皮球,在平面上用一个皮球压另一个皮球,发现两个球都发生形变,则证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根据实验需求,制定合理实验教学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实验需求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通过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演示;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也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搭配中完成实验任务。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浮力”实验中,求证“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是否正确。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由学生共同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线、容器、水。学生A对水中铁块进行控制,分别使铁块浸在水中浅、深、更深位置;学生B对不同水中深浅位置弹簧测力计重力数的记录,重力示数G1、G2、G3,同时,也要对铁块在空中的重力G0进行测量。通过两个人的配合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浸没的深度没有关系。“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4.注重实验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积累
实验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然后让学生进行组间评估,要求学生能够吸收其他同学的合理意见,最后再由教师来对每组学生进行评估,教师不仅要对该组实验完成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估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验现状,进而开展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在加强物理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同时钻研实验创新,提高实验科学性,以更好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于眉,张锡娟,朱海星.分层多级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的应用[J].物理实验,2011,06(20)
[2]刘婷婷.基于物联网技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应用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05)
篇5
关键词: 探究思想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热情、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手段和探究的思想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开放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物理素养中应有的作用,而要用探究的思想开展物理实验教学。
一、正确定位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研究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实验探究是生成有效的问题和提高思维层次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培养基础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但传统的教学思想和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评价制度,谈不上什么能力的培养。
科学探究实验的特点,与学生能力发展的目标一致,因此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的行为,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试验自己的新想法,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思路,通过交流、讨论进入新的认识境界。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应由学生自己去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一个个问题,进行假设、验证和讨论,这是新课程所确立的教师引导者的地位所决定的责任。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探究实验的理解,尤其是对实验探索过程的把握。
二、拓展实验思想,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的演示实验通常由教师做、学生看;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许多时候,学生既体会不到正确操作的方法、技能和技艺,又看不到或不知道所要观察的内容,只是图个热闹。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些实践经验以后,教师应尽可能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演示实验,引导并帮助学生做、与学生一起看,发挥学生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将会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知识时,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做“压缩空气引火”的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如何集中用力压缩空气,厚壁玻璃筒里的脱脂棉如何着火燃烧,从而消除对演示实验的神秘感,拉近演示实验与学生间的距离,发挥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激发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合理采用各种实验方案,将实验教学与学生探究性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引领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重视探究实验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手实验,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设计实验,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对物理学科的更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如《摩擦力》这一课,可先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自行动手做,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且有大小之分,从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依据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动手做的经验,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可能因素,通过自主讨论,设计“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验方案。把学习的过程真正交给学生,改变教师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实验探究能力。
三、改进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物理实验设计的思路来源于实验探究的目标,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实验仪器、装置、步骤等进行科学的预设规划。物理探究实验特有的趣味性、生动性、神秘性,会使学生很感兴趣,许多验证性实验,却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将物理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发展成一种持久、探究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创新品质和思维。
如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教学时,传统的实验方法是教师介绍光具座,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观察要求,明确观察目的,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实验前学生已经知道物体距离凸透镜不同位置,光屏上所得到像的性质。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先将发光的灯泡放在凸透镜前,观察到灯丝通过凸透镜在墙壁上有像,像的性质随灯泡到凸透镜距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从而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假设,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收集数据,最后由学生自己分析数据得到结论。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思考,自主的观察提出问题,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交流讨论沟通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搭建创新平台,给学生创造自由实验的环境
篇6
一、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改之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利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善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1]。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和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地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学问题为主展开的。受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当物理问题呈现后,每个学生的思考、探讨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疑问和难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参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适时点拨和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重视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物理教学也在适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陈旧乏味的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方法,完善、改进物理教学中无实用性的单一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提升实验教学层次,这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现其价值及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课堂讲授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2]。
(三)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抽象化、理论性的物理知识呈现后,由于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层次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困难。老师可通过趣味性物理实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理论+问题+实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论证解释,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适时培养学生多想、多说、多问、多做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情境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初中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念性、思维性和抽象性;其次,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发展阶段,对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判断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爱求知、好思考、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性格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情境化的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操、教具演绎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注重分组实验,注意实验收尾。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6―0110―01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目前在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背实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难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在农村中学现有的仪器、设备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呢?下面谈几点做法。
一、重视实验基本操作,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打基础
在实验教学的初级阶段,可以让学生先从模仿、学习前辈的经验开始,逐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教材上一些较简单的典型实验,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以增加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学生不断地练习,提高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为以后进行探究性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的探究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课外的活动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战场。如果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改为课间实验,让学生在课间实验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就可以有效提高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理清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多具有已知操作过程、已知实验结果的特点,若按照课本上现成的步骤、过程让学生进行实验,肯定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探究性实验,将本来单调的实验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式实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合理选择实验课题。选择实验课题时,可从以下角度考虑:①选题要浅。初期的实验探究课题一定要浅,要立足于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不会因为感到无从入手而打击学习信心。②选题要新。所选的实验课题一定要新颖,要注意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新知识、新常识引入课题,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提高。③选题要活。所选课题既要源于基础,又要高于基础,决不能是教材实验的翻版和复制。
2.引导学生制订实验目的。与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由此确定的实验目的也可以多种多样。问题提出后不应急于肯定或否定,也不应一拿出问题就马上去启发,应给学生一个讨论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思维的火花产生碰撞,在碰撞中使思维得以深化,认识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增强。
3.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种方案,但有的有道理,有的可行性不强。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至关重要。对好的有创新的实验方案,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对不甚理想的实验方案,要让学生认识到设计上的不足,并鼓励其继续思考,对实验方案再进行完善。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方案以书面的方式写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首先,要让学生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检查仪器有无破损,检查药品是否齐全等。其次,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做好现象记录。同时要加强巡视指导,给学生带来鼓励和安全感。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实验设计
1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探究的实施方法
1.1抓住实验探究目标的本质
探究性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课标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要想法创设物理情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把新发现的问题与原有的认知之间的矛盾揭示出来,即培养他们对具体事实进行质疑的意识,使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新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陈述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分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各种实验方案,通过筛选、优化、组合形成较可行的、正确的实验方案;再具体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形成初步的结论,并概括、表述出来;通过交流和评价提高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表述能力。
1.2对科学探究课题的具体目标进行分析
探究课题分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出的课题和根据教学进度由教课书或教师提出的课题两类。对后一类探究课题要对探究活动的过程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对探究活动过程目标的实施进行合理地规划。在科学发展史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重要。虽然初中物理教材强调学生自主提问的探究不多,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为学生提生疑问的情境很重要。下面以一个实例予以说明。做压力作用的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中,教师不先讲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而是直接作演示实验:先将木块放在塑料泡沫A上,将相同的木块上放一较重的砝码再放在泡沫塑料B上。学生发现塑料泡沫A、B被压入的深度不同。之后要求学生把削尖的铅笔压在自己的左右手指上。要求学生对上述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
1.塑料泡沫A和B受到的压力一样吗?
2.塑料泡沫B被压得深一些,为什么?
3.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这些问题的意义是:学生在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深刻理解并区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进一步思考影响压强的因素有哪些。提出并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过程,也是深化他们对问题认识的过程。
2探究实验过程
2.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新奇和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演示实验来引入课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使他们感觉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印象深、易理解、记得牢,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以分析,说明这种现象与大气压有关,也就自然的引入课题。
2.2提供示范,为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创造条件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将要使用的仪器和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技能。二是通过教师操作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和习惯。
2.2使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教师在讲光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就近带学生到湖边看倒影,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他们看到在乎静的湖水边,只有一个方向能看到岸边景物的倒影,即光线平行射入湖面,反射光线也会平行射出,形成镜面反射,这时让一个学生自己将一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一阵微波,湖面的平静被破坏了,倒影就乱了。但这时却发现在其它方向也看到了紊乱的倒影。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平静的湖面变成了凹凸不平的湖面,镜面反射变成了漫反射。通过这个生动而且直观的学生现场实验,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
2.3帮助学生总结和验证物理规律,更好地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教师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先给学生讲讲阿基米德和王冠的故事,然后每人发给一个盛水的烧杯,一块小方木,一枚大头针,让学生自己体会 F 浮=v排液 p 液 g 的实际意义。用大头针的尖端向下压木块,会感到用力越大,木块浸没于水中的体积越大,直到全部浸没为止。也就是说,在木块没有完全浸没之前,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水对木块向上的托力也越大。后来,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这下我明白了,一块铁板会沉入水底,而用铁板制成的船却可以载人过江的道理了。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亲身体会,自己验证了阿基米德定律。实验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提供了依据,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诸多能力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3教师的其他注意事项
在探究实验中,教师首先要选好探究的内容:即要有可探究的点和可探究的价值。其次,创设好探究的情境,便于提出问题,引导探究的顺利进行。再者,提出探究的问题要科学规范,最好是能贯穿整堂课的好问题,这样有利于课题价值的体现,如果探究的内容总是一看便知结果,这样的问题就没有探究价值可言,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要营造探究的氛围,要充当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充当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这么一种角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教学的引导者,认真备课,选好进行探究教学的课题,精心准备教学素材和实验器材,努力实践,不断归纳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关 键 词】物理实验 探究能力 培养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新课标》的实施无疑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新的思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前在一些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学生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对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就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给我们农村中学的教师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之前,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正确的思维方向,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
那么怎样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呢?在实践教学中,一般是将探究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创设一个与课题相关的情景,这样学生很困惑,很想知道其中的原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探究电热时,播放一段火灾事故的录象,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讲述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小故事,如在探究压力与压强时,讲述大力士捏鸡蛋的故事;出示一张与课题相关的图片,如探究熔化时展示北方冬天的雪景和春天雪化时的景色。
二、导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导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以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新课标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当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活跃学生的思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拍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
三、导思――培养学生勇于猜想和假设的能力
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见识不广,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敢做出大胆的猜想,或猜想偏离了方向,这就给设计实验设置了障碍,因此,首先要启发学生思维,针对提出的问题,搜索可能出现的结论,教师要积极引导,旁敲边击,引导学生的思路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首先,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知识准备。猜想绝不是凭空瞎想,而是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类似的现象,他们是很难猜想出来的。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果学生对照相机成像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就猜想出来。
其次,在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好猜想方向。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创设物理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猜想,使学生明确研究目的。当然,教师也不能时时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否则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同时又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以下是一些常见有效的猜想方法。1、类比猜想法: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性,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迁移到另一个对象的一种推理方法。如教学电学中重要的概念电压时,由于它很抽象,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加深理解,因而在教学中,结合水流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水压,电流和水流的形成类似,学生即可类比猜想出电流的形成是由于电压。2、联系猜想法:借助以前与之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物理问题或知识。如在学习功率一节,让学生猜想如何比较一个力做功快慢时,可联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猜想到可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做功的多少来比较。3、归纳猜想法:通过某类物理对象中个别对象具有的属性,猜想该对象全体都具有这种属性。如在教学降低温度是使气体液化的一种方式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液化现象归纳猜想提出来。4、逆向猜想法: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到这思考问题,反向分析,来探究成因或条件。如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时,从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入手,分析有用功和总功分别包含哪些部分,找到S和h的关系,就可找到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四、导设――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根据生活经验或创设物理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认知、不同经历,提出种种猜想;这是一个发散思维过程。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猜想都一一用实验验证。例如;探究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有长度、密度、体积、横截面积、质量、材料等有关。那么,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考虑长度、横截面积,实际上考虑了体积;考虑材料实际上考虑了密度;考虑了体积、密度,实际上考虑了质量。经过分析,学生才明白为何只考虑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温度。这样也大大节省进行实验时间。但这不能走向极端;有时探究某些物理量难以分析而实验又容易做,还是依猜想设计实验。比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除了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外;还涉及压力的作用点、运动方向、运动速度、接触面面积等等,实验简单又容易做,可以做实验给学生看。
优化实验方案。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在黑板上画设计电路图。甲同学设计电路图中没带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乙同学设计电路图中带滑动变阻器元件符号。针对这种情况,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取得共识:甲同学设计的电路只能测一组电流和电压值,乙同学设计的电路能测多组电流和电压值,可做到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且操作方便。
突出探究方法。初中物理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象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恰当选择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比如,研究物理量同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单独研究这个物理量与这一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逐一研究综合起来得出规律。当我们研究电阻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凸透镜成像规律等问题时,为什么没有实验原理照样可以进行设计实验,其原因就是明确实验方法。
五、导做――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尽量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教师要适时地提出: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明白所做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对于首次使用新的仪器要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问题;指导学生从具体实验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参与讨论;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和总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凸透镜成像的观察,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蜡烛和光屏上所成的像,当蜡烛在光具座上从大于2倍焦距处逐渐移近凸透镱时,为了在光屏上显示一个清晰的象,必须移动光屏,使之在光屏上成的像从缩小的倒立的实像变化到等大的倒立的实像,以及变化到放大的倒立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一定距离时,在光屏上成不了像。这特点之所以会出现,是由于蜡烛相对于凸透镜的位置不同,在光屏上成像情况也随之变化。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与思维得知,成的像是缩小的,等大的还是放大的是由物距的大小决定的,物距变化,像距也变化,成像情况也变化,从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观察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分析在光屏上得不到像的其它的原因,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
六、导误――培养学生具有对实验故障判断的能力。
学生实验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有关电路的实验,容易出现故障,有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总在出现问题时不加思索地举手发问,遇到这种情形不要立即给他分析,而要激发、引导学生的思考,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实验中出现的故障或问题。例如在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就有小灯泡不亮;电流表、电压表不偏转或读数太小等很多问题,要让学生检查所接的电路会不会接触不良,会不会短路,电流表、电压表有没有接错,引导学生排除故障,这样可以令学生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合理利用实验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描述,要尽可能使用物理语言,能定量的要尽可能定量,能用数学语言(如图表、图线等)表示的尽可能用数学语言表示。要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如比较实验前后现象异同点,实验前后实验数据有有无变化或通过实验得到哪些数据。这个不同点或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并有什么新的发现,再作进一步分析、归纳和概括就有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分析和归纳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简单因果推理能力培养,是那一个条件变化了引起了某个现象或某个数据发生了变化。对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尝试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和、差、乘积、正反比例等函数关系。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这些数据之间的规律,给学生一个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记录好实验的过程,根据实验现象和对数据的分析所得的结论实事求是填写实验报告,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把现在的结论和原来的猜想或假设比较,又能从中得到什么结论。要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感知许多物理原理、科学的结论,原来我们也可以解决。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农村中学中实施这一关键环节,的确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承笃.中学物理教学法.山西教育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新课改;物理实验;观察;创新
【Abstract】Pass to play to show an experiment, cent set experiment etc. variety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 stir up a student study interest, development student observation ability and frontier spirit;Pass an experiment importance to the physics of understanding, stir up a student to start experiment operation, exaltation begin operation ability;Pass in earnest a design a problem, leading student valid query, let the student acquire a new information to know, and ability application the new information know to solve physics problem.
【Key words】The new lesson change;Physics experiment;Observation;Innovation
前言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如能正确的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所以实验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随着中考的改革,物理实验考查已成为一项必考内容,使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协作性、创造性。
1.重视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1.1观察是准备创新素质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地辩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1.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不断的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得出来,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如在讲到《空气的力量》这节课时,我设计1~3个验证是否有大气压强的实验,并解释现象。
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鸡蛋是被大气压压入瓶子的。
实验2 拿一空铁皮罐,放少许水,罐口打开,放在火上将水烧开。水烧开后,注意观察铁皮罐的形状,然后将铁皮罐罐口用盖子盖紧,小心放入盆内,然后用冷水浇铁皮罐,再仔细观察铁皮罐是否有变化?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真正体会的大气压强的存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1.1.2在分组实验中进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设计出探究计划。教师将趁此机会点拨他们: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只一个,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接着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所以实验是物理学习的精髓,探究实验让学生自主动手、师生共同处理实验数据,共同提炼教学内容要点,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
1.1.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以布置学生制作飞机模型,看谁做的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完大气压强,利用大气压强制作喷泉;利用红外线制作自动门,利用电子线路制作自电控门……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讲解,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 上一篇:河道整治工程监理规划
- 下一篇:建筑防火安全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