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文艺气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文艺气质

篇1

关键词:理论教育;实践品格;人文关怀

学科分类的精细、知识门类的繁复带来了理论的富奥,理论有自身的进化史,能够自我阐释、延宕、纠结,理论具有了具足性。那么,这种理论具足性是促进理论的大成,还是造成了理论的隔绝?或许可以换个方式问:理论与学科、时代、社会、实践之关系如何?理论之于个体的“我”关系如何?“我”的世界(精神和物质的生活世界)是否需要理论?进言之,理论如何作用和影我们自身的生活?另一方面,我们该如何提升理论的品格?理论教育面对的永远是最基础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解决,各个门类的理论教育都容易陷于高蹈――过于艰涩的理论气质往往显得冷艳,与受众相隔甚远。

一、问题是如何提出的?

文学与理论的关系向来亲密。文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创作到接受的流转过程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文艺理论正是对文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提炼,理论的正确与否总会在文学以及我们自身生活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文艺理论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刚刚进入理论学习,这些专业的受教育者表现出了诸种不适应,比如认为理论知识过于艰涩、难于理解,很难把握整个理论体系,难于体认理论知识与文学作品、文学史以及自身生活的关系等等。这些不适应一方面与受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有关,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显得不足,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阅读,也缺乏足够写作经验的支撑,他们对理论仅有着一份初识者的好奇,他们也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来应对理论的系统学习。

首先,他们不适应理论本身。文艺理论背后深伏着哲学思想、文化思想、历史内涵、当下思潮以及审美标准等内容,这使得文艺理论的学习不像教材提供的内容那样单薄。专业术语蕴含的信息量非常高,一个术语的产生与时代、社会、哲学关系密切,比如“陌生化”,我们要理解的不仅仅是陌生化的含义,还必须了解什克洛夫斯基提出这个术语的背景,这就牵涉到俄国十九世纪的文学现状、文学观念以及批评观念,牵涉到俄国形式主义前世今生后世影响,学生显然这对个术语所包涵的巨大信息量有些猝不及防。电子信息时代,专业学生可以用各种电子设备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大量术语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了理解的艰难,理论学习永远不如阅读文学作品来得轻松愉快。另外,理论体系的阐明方式是阐释和论证,这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这一块恰恰是短板,文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当不错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推理能力相对薄弱。

理论本身的特质为理论学习带来困难。但这种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对专业知识抱有好奇心的勤奋学生,只要肯花时间和精力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难的是对理论学习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这是理论教育最大的障碍,只有少部分专业学生真正认识这个问题。实际上,文艺理论不仅仅阐释文艺思想,阐释作品,也阐释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生活。理论不仅是形而上,也是形而下的。明白了理论可以下沉的学生可以在理论的学习中获得乐趣。但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会觉得理论与自己的生活比较“隔”,他们仅仅把理论当做知识来学习,这会使理论的意义越来越虚无化,这种理论价值的单纯上升阻隔了理论与学生个体的紧密联系,他们很难找到理论应有的温度,因此对理论的学习热情也大为降低。

尽管理论教育存在这些障碍,但理论教育者不能对受教育者过于顺从,对于一个学科来说,专业学生必须充分熟稔本专业的理论体系。

那么,如何解决理论教育中学习主体遇到的双重障碍呢?

二、技与道:理论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每一门学科理论都是自成体系的,对于教育者来说,难的不是其对某一理论的认识和精熟,而是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文艺理论教育,至少可从技与道两方面展开。技的维度针对的是课程本身,即我们需要在文艺理论教育中教会学生什么能力;道的层面,则是通过文艺理论相关课程的教学,教育者要对受教者的精神、气质等方面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技: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

文艺理论教育的最低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理论素养的人才。通过一系列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学生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建构起本专业理论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有较强逻辑思维能力;第三,了解并会运用本学科相关的方法论。文艺理论教育的主要工作,也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般来说,知识结构体系的建构相对容易完成。专业学生只要足够地勤奋,愿意阅读教师提供的书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学习,本专业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可以搭建起来的。受教育者遇到的困扰,是如何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文艺理论背后的文化、哲学背景,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当的思辨能力,受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对理论本身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纵观中西文艺理论思想,我们会发现后世文艺思想往往是在前代思想上成长起来的“不”――它既需要之前理论体系的孳乳,更需要在其上生长出新的创意,“不”正是继承也是否定,是延续也是发展,理论需要在“不”上生长出新肌,并由此出发进行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另一方面,我们常说理论是“片面的深刻”,也要求我们在高识大德面前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理论需要深邃的洞见,“洞见”一词的意义与“片面的深刻”是一致的,洞见――穿越深远的洞隧发现的真理,本来就有屏蔽洞隧之外世界的意味。那么如何识别这一种“片面”?如何理解这一种“深刻”?又该如何克服这一种“片面”、如何超越这一种“深刻”?理论本身埋下了自我否定的种子,我们是否能够让这一颗带着叛逆属性的种子破土而出,成就新的洞见、新的深刻?我们会发现,具备逻辑严密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可贵。我们必须有意识地训练受教育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应该提醒受教育者有意识有逻辑地去分析理解问题。

理论体系框架的搭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最终还是要落到方法论训练上。如果不能藉以理论来检验分析实践,理论就不会有意义。文艺理论面对的,是人类两千多年文艺历史的经验,是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是形形的文艺现象。它既要面对历史和现在,更要开启未来。随着时代的更替,思想也许会陈旧、会被更新,但方法论往往却能沉淀下来,在阐释文艺实践方面体现其有效性。方法论的掌握,也能让我们透过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表象,找到属于我们的“洞见”。方法论是我们观察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眼睛,不同的方法论给予我们不同的观察方式和角度,从而获得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的洞见。

(二)道:理论的温度和气质

理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学术史、学科史价值,理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理论更是人类生命体验的结晶,多少规则、理论的探索,其背后都有着人类鲜血和生命的代价。理论是有生命的温度的,每一种理论,都蕴含其独特的气质。

文艺理论是人们对千百年来文艺实践、文艺现象的总结、归纳和提升,凝结了人类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众所周知,中国的文艺思想,无论出世的道家还是入世的儒家,都认为文艺是为人生的艺术,显然,文艺理论也是为人生的理论。人们总是从对自身的体察出发,观照艺术以及展开对艺术经验、艺术思想的总结。换句话说,理论是面向人类自身的,也只有在面向人类自身的时候,理论才有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文艺理论是活的生命体,在文艺理论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引领学生感受文艺理论的生命温度,体会其在与人类内在生命精神相契合的气质,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参与其中,去检验、掌握、发现理论的内涵的生命精神。理论,从来不是与我们的生活无关。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直指人类的力比多能量,其弟子荣格则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发现艺术创造的动因。女性主义看到了女性身体的缺陷。形式分析看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然而结构主义和新批评,哪一种理论离开过人类生命经验的体验?叙事已经成了一个宏观的概念,人类所有的事件,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民俗,都在大叙事概念中获得体察。古希腊语汇中,“理论”(theoria)一词与“剧院”(theatron)同根同源,意味着理论具备“看”、“观察”、“审视”、“反思”的品格。[1]因此,理论教育最根本的维度,是发掘、体会、感受理论作为生命体的温暖和气质。

三、何以道:理论教育的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

那么,理论教育何以温暖而贴切?一句话,即理论必须与每一个学习个体“我”有关。

人对自身的注意力处于人的优势兴奋中心,人们的意识和无意识往往都趋向与“我”有关的内容。与自我紧密联系的客体,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那么,理论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的呢?这就要回到理论的初心。某种理论的产生总是有其具体的语境,斑斓的社会生活实践抛给人类许多切实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形而下的解决,也需要形而上的思索,理论就在这种不断的解决和思考中建构其体系,丰富人类自身经验。因此,理论教育也应该回到理论产生的问题中,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是我们进入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

本质上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问题从实践而来,问题的解决会丰富实践内容。理论教育的目标,一是让受教者学会提问,二是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有效性。学会提问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者需引导受教者发问的角度和方式。面对既成理论,我们该如何提问,问什么?为什么要问?某既成理论的产生既然有其具体的语境,语境的变化,理论是否也应该跟着变化?过去的理论解决过去的问题,今天的问题用什么方式去解决?今天我们面临哪些问题?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又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当然,提问的目的是寻求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极大激发受教者的兴趣,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很多与他们所处的时空有关,当既成观点与他们的生活发生关联,理论就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考,还是他们的日常感受。

问题是推动理论进步的原初动力,理论教育的目标当然不能囿限于学会提问,囿限于理论自身的修正和提升。理论教育最关心的还是人,人格建构才是理论教育的圭臬。对于文艺理论教育来说,我们不但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文学的本质,更应在此过程中灌注人文精神。文学本是人学,文艺理论是对文学实践的规律探索,关心人、热爱人、尊重人是其应有之义。在文艺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体现在理论对具体问题的关注上:文艺理论与人类生活天然的亲缘关系,它关心人类、时代、社会的重大问题;它关心区域的实际问题,在地方特色找到理论的生发点;它关心文艺创作,在文艺发展的具体情势中观察人类生活;它关注人类个体的内心指向,试图安抚人类内心的不安、困惑、焦虑和狂躁。文艺理论在对上述诸现状的关心中体现了人文精神,也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契机。文艺理论教育也应充分关心人类的、社会的、个体的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灌注人文精神,建构完备的人的精神品格。

理论何为?理论教育何为?理论及理论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不是技术理性,不是学科属性,而是人文精神。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理论总是起源于人类对现实的关心,起源于努力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诸种问题,理论本身是具备人类身体的温度、具备人文关怀精神的。理论教育也应该让受教者感受到理论的身体温度和精神向度,并由此建构起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品格。如斯,理论教育得大成焉。

篇2

关键词:朱熹;理学书论;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在南宋思想界,朱熹因其哲学“集大成”特点而影响最大。尽管朱熹从政经历坎坷,大部分时间在从事讲学和著述,但对道学思想的整理和系统化归纳,使其理学逐渐排斥了其它学派的“异己”思想,达到了“高明纯一”之境。而其书论包含了浓厚的理学思想,反映出理学家对待书法的矛盾心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性、心、情的学说对书论的影响

(一)“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与书论

朱熹认为,性的内涵是天赋予认的仁、义、礼、智之性,性可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本原,是人和物未生之前所共有得本性;气质之性是人生后与每人的生理、身心相结合的具体本性。这个理论来源于张载(正蒙.诚明篇):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

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朱熹关于文和艺的论述,背离了他的前辈道学家,却和他十分不满的苏轼的观点相近。在书论中,朱熹并不反对“英武之气”,如在《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云:

苏公此纸,出于一时滑稽谈笑之余,初不经意,而

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

朱熹在《跋陈光泽家藏东坡竹石》云:“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可谓知言。这里似乎承认了东坡的“气质之性”,但这些不能说与“天地之性”无关。所以,当他回到理学家身份时,他有时又会不自觉的流露出“卫道者”的面目。朱熹在《跋朱喻二公法帖》时又云:

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见,而汉魏之

楷法遂废。入本朝来,名胜相传,亦不过以唐人为法。

至于黄、米,而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近岁朱

鸿胪、喻工部出,乃能超然远览,追迹元常于千载之

上,斯已奇矣。

看来,朱熹的心理总偏向于“天地之性”,以“求和”为准则也。气质之性有善恶正邪,难以把握,所以朱熹希望通过读书、涵养等途径来变换气质,以合乎他认定的“天地之性”,后来他就在论书时提出了著名的“书关德性说”。

(二)“道心与人心”论对书论的作用

“人心”指的是与人的生命现象共存的人的感性知觉,是属于人的个体的独特感受;“道心”则是指人的理性思维,它是用来把握道义和真理的,所以它具有普遍性。朱熹曰:“盖心一也,自其天理备具、随处发见而言,则谓之道心;自其有所营为谋虑而言,则谓之人心”。

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他认为道心是天理,十分精微;道心是至善的,为圣人所具有的心;“人心”是出于“形气之私”。朱熹的“道心”有其自然的一面,同于“天道”,但矛盾之处在说书法可观“世道人心”,加上伦理意义的“道心”与“人心”紧密联系,有时我们看到两个不同形象的朱熹。朱熹在《跋韩魏公与欧阳文忠公帖》中云: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

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

今观此卷,因省平日得见韩公书迹,虽与亲戚卑幼,亦

皆端严谨重,略与此同,未尝一笔作行草势。盖其胸

中安静详密,雍容和豫,故无顷刻忙时,亦无纤芥忙

意,与荆公之躁扰急迫正相反也。书札细事,而于人

之德性其相关有如此者,熹于是窃有警焉,因识其语

于左方。

当然,对王安石的评价并不全面,但朱熹的“端楷论”思想很重,以“安静详密,雍容和豫”的修心要求来创作,怎么能尽书法之奥呢?朱熹《语类》所谓所谓:“此心之灵,其觉于理者,道心也,其觉于欲者,人心也”,就是很好的说明。为杜绝“私欲”泛滥,所以必须提出“道心”的重要性。

(三)“心统性情”说与书论

朱熹认为“情”是与性、心相对而言的,性是未发的静,情是已发的动。“才”是性在人身上的显现。朱子有取于横渠(张载)“心统性情”之说,以为颠扑不破。朱熹在《跋东坡帖》中云:

东坡笔力雄健,不能居人后,故其临帖,物色牝

牡,不复可以形似校量,而其英风逸韵,高视古人,未

知其孰为后先也。

从朱熹的创作实际开看,朱熹的书法流溢出意趣,并可见其冲淡超远的心态、真率稳和之情性。朱熹是一个勤慎醇正的大儒,但其创作又清畅淡远,不类道学家的口吻,特别是不象程颐那样发出鄙视作诗的偏激之论。不过,朱熹多次引用程颐“涵养须是敬,进学在致知”,为达“醇儒”之境界,朱熹有时又要求人们压抑“才性”,怕才情破坏了规矩:这时候令人想起二程的文艺观,如他说“有才性人,便须取人规矩;不然,荡将去”之类前后矛盾的话。

二、“文道合一”的美学思想与书论

(一)美与善思想与书论

孟子首先把个体人格的美与道德上的善联系起来,《孟子.告子章句上》说:“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已经认识到美不仅仅局限于感官声色愉悦,伦理道德也具有审美性质。朱熹也认为道德精神具有审美属性而引起审美愉快,朱熹主张“文从道中流出”,如在《论语集注》卷二中认为:

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他对张载“充内形外之谓美”作了继承和发挥。在书论中,朱熹既然将书法看成是“观乎德性”的东西,是圣人所为才有美感,那么作书的态度和取乎范围都与作人有关系。他平生对苏、黄的责备很多,但看到落难后的黄庭坚以书法寄托人生时,又不禁感叹起来:

山谷宜州书最为老笔,自不当以工拙论,但追想

一时忠贤流落,为可叹耳。

不以“工拙论”,当然以人品论书,忠贤流落而得老笔,令人肃然,自有价值可论。这正如他在《语类》中所云:

读《诗》正在吟咏讽诵,观其委曲折旋之意,如吾

自作此诗,自然足以感发善心。

所谓“感发善心”,强调了诗的美善功能,诗书关乎教化,在理学家那里是理所当然。他对美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之所以然之理谓美、自然之美、善之美。如《中庸章句》33章:“不厌而文且理焉,锦之美在中也”;《论语集注》卷三:“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跋欧阳修帖则曰:“安静详密,雍容和豫”,认为“书札细事,而于人之德性相关”。当然,朱熹许多观点是孟子思想的发展。在《孟子.尽心章下》中注释“可欲之谓善”,“充实之谓美”一段云: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朱熹在注孔子的“游”这一概念时说:

游者,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

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着也……游

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可见,朱熹仍然承认孔子的观点,通过“游艺”而培养一种性情人格,以臻于道德的自我体认之境,所谓“涵泳从容”人于圣贤之域。不过,他的美仍然以“自然”为依归,所以他赞赏欧公“外若优游,中实刚健”,而批评山谷、南宫“欹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这完全是他的“萧散淡然绝尘”的审美观在起作用。朱熹在书法评论时,没有象程颐那样板起道学家的脸孔,而是身心投入其中的激赏,有着良好的艺术评论素养,这是很不容易的。

三、“轻文重道”与书论

“文道统一”是朱熹美学理论的要旨,但道须从文中流出。他对欧阳修,苏轼的“文与道俱”也进行了批判,认为一是以文贯道,颠倒本末;二是无论是韩、柳,还是欧、苏,朱熹都把他们视为古文家,而不看作道学家。他在《朱子语类》中说: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

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

出。文便是道。

朱熹在书论中,体现为典型的“重道轻书”思想,但并不否定书法的独特审美价值,如明钟人杰所辑《性理会通》载朱熹与弟子论书云:问:苍颉作字亦非细人。朱子曰:此亦非自撰出,自是理如此。如“心”“性”等字,未有时如何撰得?只是有此理自流出。

将作字看成是“天理”,书从道中流出,显然来源于二程的观点:

问:张旭学草书,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及公孙大娘

舞剑器,而后悟笔法,莫是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否?

曰:然。须是思,方有感悟处:若不思,怎生得如此?

然可惜张旭留心于书,若移此心于道,何所不至?

朱熹很好的继承了程颐轻视“文艺”的理论,但不否定“文艺”之价值,关键在于遵循法度。他虽不赞同溺于文艺,但反对“胡乱无道”,无法度就无道理:

字被苏、黄写坏了,近见蔡君谟一帖,字字有法

度,如端人正士,方是字。

山谷不甚理会得字,故所论皆虚。米老理会得,

故所论皆实。嘉佑前,前辈如此厚重,胡安定于义理

不分明,然是甚气象?

朱熹所谓“写坏”就是“欹侧”,无法度,太放肆,不象一个“端人正土”。他提倡“即文讲道”、“文道一贯”。他在《读唐志》中提出了“实于中文于外”之观点,他说:

夫古之圣贤,其文可谓盛矣,然初岂有意学为如

是之文哉?有是实于中,则必有是丈于外。

有了这样的理论,他批评苏轼议论之“炫浮华而忘本实,贵通达而贱名检”是自然的。朱熹文道合一的精彩处,便是“文皆从道中流出”,“文皆从此心写出”。圣贤以道为心,圣贤之文就是这道心的写真,所谓“养德以充其内”,则“必有是文于外”。朱熹在《读唐志》中,他似乎找到了“文妙”的根据,在于具有“圣贤之心”:

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旁薄充塞乎

其内,则其著见于外者,亦必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

而不可掩,盖布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

文。

所以,尽管他批评了北宋前许多文学家,但还是要赞美和肯定他们的创作的贡献。在《朱子语类》139卷中能看到许多这样的评语:“欧公文学敷腴湿润”;“文字到欧、曾、苏,道理到二程,方是畅”。朱熹超越二程的地方,是他不否定文艺的艺术价值,并且也积极进行书法、诗文创作,提出了道与文,善欲美的融合,是最完善的价值观。对于朱熹自己的书法成就,后人评价甚高,如王恽评朱书云:“考亭(朱熹)之书,道义精华之气,浑浑灏灏,自理窟中流出”;“道义之气,葱葱郁郁,散于文字间”;明代王世贞评朱熹云:“观晦翁书,笔势迅疾,曾无意于求工,而点画波磔,无一不合书家矩蠖。岂所谓动容周旋中礼者邪。”如此等等,并非过誉之词,至少说明朱熹书法能配书家之名,这足以说明南宋的理学家在“文道”关系上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

四、朱熹审美心胸理论与书论

这一点,以朱熹的“规模论”、“自然论”为特点。宋学因是平民文化的代表,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坚持质朴自然、平淡有味的风格美,几乎没有例外。朱熹也坚持这一观点,反对刻意造做、华丽纤巧的作风,代表了宋学的主体精神。朱熹的“胸次论”首先在“去世俗”,如在《答孔仲至第四书》云:

因知古今之诗,凡有三变……其不合者,则悉去之,不使其接于吾之耳目,而入于吾之胸次.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则其为诗不期于高远而自高远矣。

朱熹认为诗文是自然生出,故质朴、自然、平淡,具有自然美;腔子犹如匡郭,意味着有一个框架、规模、范围。他评欧公“虽平淡,其中却自有美丽,有好处”;评渊明诗“平淡而豪放”。他讲究“真味发溢”、“平淡自摄”,同时必须把握住美的原则。他认为,要多“涵养”、“精读”、“博观”,自然有所扩充心胸,建立规模。在《沧州精舍谕学者》对老苏(洵)的学诗甚微赞赏:“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朱熹认为,美是外在的给人以精神愉快的感性形式与内在的伦理道德的理性要求的和谐统一。所以他比较韩柳文章:“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如果“规模阔大”而“技巧精密”就达到极高境界―“和”。以“和”为标准来论艺,主要就是重“自然”。所以他对欧阳修和苏轼的评价就不同:

至欧公文字,好底便十分好,然犹有甚拙底,未散得他和气。到东坡文字便已驰骋,忒巧了。及宣,政间,则穷极华丽,都散了和气。

在评价前人书法时,虽然一贯重“法”的朱熹,也强调“自然”观,如《论书》云:

旧藏碧虚子《相鹤经》石本,意颇爱之,今观湍石喻公所书,法度谨严,而意象萧散,知彼为法缚矣。

这段话,朱熹用辞有矛盾,既然“意象萧散”,何来“为法所缚”?但我们揣想,晦翁原意应是反对“为法所缚”的。朱熹的逻辑自然是理―美―和,在“和”的美的层次中,是对于美与善,文与道,书与理合一的肯定,以达到感性心理欲求合乎理性道德规范,书法艺术风格与心性的修养工夫的和谐合一。所以,朱熹在《读》中说:

圣贤之心,既有是精明纯粹之实,以磅礴充塞乎其内,则其著见于外者,亦比自然条理分明,光辉发越而不可掩,盖不必托于言语,著于简册,而后谓之文。

在朱熹的《朱子语类》中,我们能看到“平淡自摄”、“自然纯熟”等语,这是符合宋人整体审美追求的。朱熹在跋《十七帖》表露出一种通达的艺术观:

此本马庄甫所摹刻也,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康节先生自言大笔快意,而其书迹谨严

如此,岂所谓从心所欲而自不逾规矩者

邪!

这种辨证法思想合乎朱熹的大家口吻。朱熹的“醇儒境界”包含“诚”、“仁”、“乐”三个方面,从“明人伦”出发,并不只是强调个体的人对社会等级秩序及社会规范的简单认同,而更强调内在心性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最典型的就是朱熹学书的自叙,告诫弟子们“取法须端”,学书也要看书家的人品如何:

余少时喜学曹孟德书,时刘共父方学颜真卿书,余以字书古今诮之,共父正色谓余曰:

篇3

卢娜小时候性格有点像男孩子,大大咧咧无忧无虑,“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着电视里漂亮模特们穿着世界顶级品牌的服装穿梭T台上,心里就很羡慕,希望自己以后能长高个子,也成为一名模特。我最喜欢我的老乡马艳丽,她一直是我的偶像和榜样。”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这个怀揣着模特梦的小姑娘,才14岁,个头便到了1.74米。“初二的暑假我在家待着也无聊,就缠着我妈让我去学拉丁舞。一来可以改善自己的驼背,二来可以锻炼气质。我妈就答应了。”就这样,一年的拉丁舞学习让艺术的天分和灵性一点一点从卢娜的身上散发出来,为了培养女儿独立的个性和挺拔的气质,在卢娜初三之际,妈妈决定送她去军营里锻炼几年,正好赶上当时郑州市部队的文艺特招,妈妈帮卢娜报了名。卢娜突然得知妈妈让她去当兵,小小年纪的她当时也有些不情愿,但卢娜知道妈妈是为自己好,于是她收拾好行李离开家随部队到了洛阳。

新兵入伍首先是站军姿,木桩一般一立就是两三个钟头;军训结束后,便是历时三个月的野营拉练,清除草皮、松土、背砖……,像男士兵一样挥汗如雨,尽管很累。但因此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开始选定的文艺兵需要五年时间,妈妈觉得时间太长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所以临时把卢娜转到了部队的医院当卫生员。

卫生员需要学习包扎、上药等护理知识,每周都有三次体能训练,女兵长跑三公里。最热的时候也要坚持演习,全班到驻马店确山扎营。住破旧的营房,40℃的高温下扛着砖头到山里翻地,晚上还要站哨。卢娜是军营里最小的兵。刚刚离开父母的怀抱。投入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和学习生活,身体上和心理上都经过了深深的历练,封闭式的生活成就了卢娜开朗坚毅的性格和挺拔健康的身体,更加磨炼出了与众不同的军人气质。

眼看两年的军营生活就要结束。卢娜的妈妈提前两个月就开始为女儿的前途奔波。征得女儿的同意后,妈妈准备让卢娜退伍后继续学习,几经周折妈妈最终为女儿选择了开封市科技工业学校的服装表演专业。2004年12月卢娜从军营重返课堂,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减肥,面对心存畏难情绪的学生,指导老师陈敏鼓励她说,当兵的人啥苦没吃过,不要丢了军人的传统。并且陪她每早跑步,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对于一个十多岁、特别爱好零食的女孩子,那要抵御多么大的诱惑呀,体重终于成功地从140斤减至115斤!凭着天资的优厚和刻苦的学习,卢娜接受了系统的模特、形体、舞蹈、化妆、平面摄影等训练。很快在同班同学中脱颖而出。之后。除了自己的家人,陈敏就是她最信赖的朋友。

她先后在2005年“开封市形象大使选拔赛”和“中国模特之星大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卢娜渐渐地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在妈妈的鼓励和老师的期望下,报名参加了2007年的CCTV模特电视大赛。

2007年9月初,进入八达岭大赛训练营,早晨冷得发抖,中午热得冒汗。做卫生员的经历会让她经常提醒朋友们如何预防感冒,像个大姐姐。2007年的CCTV大赛加入了更多的表演、平面元素,对选手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没有接触过表演的卢娜必须更加用心。导演安排卢娜在“金庸人物秀”中演小龙女,别看卢娜外表长得清秀文静,可其实骨子里可是个淘气活泼的女孩, “我们表演的是小龙女和杨过十六年后在崖下重聚的片断,开始‘杨过’总是说:‘小龙女你怎么还不入戏啊!’哈哈。我和他离得太近了,那场是哭戏,他已经快流泪了,我却总是想笑。经过认真的排练和练习,我觉得在舞台上那一刻我就是小龙女了。”

讲起比赛的点点滴滴,卢娜一直笑得合不拢嘴: “排练‘八音盒’时,导演让我们自己编剧。开始大家想让卢心彤演王子,但是只要一穿泳装就穿帮了,最后我们决定各自扮演一个娃娃,根据五个人不同的性格展现五个不同的娃娃。我扮演的是一个搞怪淘气的娃娃,当时化完妆彼此都认不出对方了,在后台一直笑个不停。”

问起卢娜对哪个环节最有把握,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竟然说是晚装表演:“穿上晚装感觉很好。会强烈感觉与服装的合二为一,学校学习的是走台和表演,回家后我会从电视里仔细揣摩名模大模走台时的感觉。”最终卢娜优美的演绎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

饱满的额头,清秀的脸型,细长的眼睛。翘翘的鼻子,清纯得一尘不染的外表,但清淡中却透出一股袭人的洒脱之气。她不会让自己特意去与清纯靠近,而只是让它自然地散发出来。在T台十分残酷的激烈竞争中。正因为她抛弃了压力的紧迫感,一切放松,以后的表演挥洒自如。此次大赛共有7个单项奖,公布成绩颁奖时。支持率和呼声最高的她居然一个都未得到,莫非……?随后,季军、亚军的名次也出炉了,最终,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卢娜蟾宫折桂,力拔头筹!

当下的明星整形整容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前不久,传出东方宾利名模卢娜秘密去日本整容过,把下巴变的更加消瘦,消息一经曝光引起模特圈悍然大波,人们对“人造美女”各持己见。

对于外界的种种猜测和议论,卢娜接受媒体采访称:“我很满意自己现在的外表,并且我认为一个好模特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而不仅仅是一张脸蛋决定的,我相信实力,对自己也很有信心,对于整容之类的举动,不是我的风格,我也没有兴趣,我去日本是参加东京时装周,和整形没有任何关系。”

篇4

关键词:中医院校;音乐课程;素质教育;教育模式

现阶段我国提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策略,中医院校的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纽带,在国家素质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还包括艺术文化素质和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课业繁重的背景下,高素质的中医学生培养更加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而音乐素质教育又对学生的人文艺术培养和心理健康激励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中医院校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更加要重视音乐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但是当前许多中医院校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音乐教育,认为学生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就好,音乐或体育课程的开设,不论是从重视程度上,还是在开设的时间和设备条件上以及师资力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基于此中医院校必须根据中医药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创新音乐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人文艺术素质培养,既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要促进学生将学习音乐的快乐传播出去,以真正的陶冶自己的心身,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中医药人才。

1 音乐素质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高素质全面人才发展的需要

中医药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在人才培养上也应该遵循医学教育的基础和原则,也就是说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应该遵循国际医学教育的标准。根据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的要求,医学院本科毕业的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行为、伦理素养之外,还要具有理性的批判思维的人文交流素养。这些都明确地表现出医学院的学生除了要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质。音乐作为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元素,应该在中医院校的教学中得到突出的重视。音乐教育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是一种审美的过程,是学生促进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方式,艺术可以直击学生的心灵。希波克拉底作为医学发展之父曾经说过:“医学艺术因其本性而自豪,它靠良好的艺术装备来抵御疾病,靠教育而来的只会表现力量”。所以音乐素质教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音乐本身对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上。

1.2 学生理性知识发展的有利补充

音乐教育是学生人文艺术教育素质的重要内容,它与一般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不同,音乐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学生感性认知的过程,音乐是一种自由发展的状态,它可以让学生自觉的接触它。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体系多以自然理性的知识为主,在这种教育体制中,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理性的认知上,而感性认知常常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但是中医药学生又必须肩负着我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的责任,需要将我国中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学生长期处于重理性轻情感,重知识技能缺感性教育的状态,将很难真正的认清历史文化的突出作用。所以音乐素质教育应该成为中医药学生感性知识培养的重要支撑。让学生在欣赏、感受、传达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精神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化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精神素养提升上达到理性素养和感性素养的平衡,所以说音乐素质教育在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体系中缺一不可,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音乐在培养中医药学生感性知识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创新音乐素质教育模式,使之成为中医药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的有力补充。

2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创新

从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创新发展来看,各高校在国家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对素质教育创新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时间。总的来看,基于中医药学生素质培养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教育模式就是自我发展教育,在教育改革中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主,也就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主题,在教育中追求学生自身价值的提升。其次是培养中医药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研究的教育模式,学生应该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就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上提升自身的认知素养。这种教育模式同样可以应用在中医药院校的音乐素质教育中,应该从学生的基本音乐教育需求出发,开设符合学生兴趣,利于中医药院校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通过不断的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设置、音乐辅助设施改革发展中,提升对中医药院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

2.1 合理构建音乐课程

中医药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应该从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素养发展基础上进行设置,当前许多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设置多以音乐艺术鉴赏为主,而缺少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也没有将音乐融入学生的其它专业课程中,许多高校只开设《音乐艺术鉴赏》这一门课中,学生在上课时大多都是听经典音乐,然后带领大家学习演唱或者选择一些会乐器的学生为大家表演,这样就忽略了那些想要学习一门音乐器材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基于此中医药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音乐鉴赏和音乐实践相结合,首先在音乐鉴赏课中,老师应该让学生真正地进入音乐的环境中,让学生亲自去聆听经典音乐的魅力,此外为了紧跟现代学生发展的潮流,音乐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现代流行音乐供大家欣赏,让学生在心情的愉悦发展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应该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课程,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身体各个器官的协调,来实现中医的望、闻问、切的专业基础,设置音乐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最后应该注重将音乐素养培养融入其他学科建设中去,中医院校在学生培养上除了要发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更重要的还要与现代医学发展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例如中医音乐疗法的应用,就需要学生在懂得基本中医针灸、穴位按摩的基础上,辅助音乐来作用于患者的治疗方法,因此音乐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贯穿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上。

2.2 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传统高校的音乐教育,大多是将学生安排在音乐教室中,由音乐老师带领,进行音乐的鉴赏。老师通常利用教材,让学生学习教材内的音乐内容。一般在教材中会设置一些经典的歌曲供学生进行学习,老师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严格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喜欢音乐演唱的学生而言,有时更是认为音乐课程是一种煎熬。所以基于此,音乐教师必须注意创新音乐教育方法,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提升学生对音乐素养的培养。首先可以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创作教学课件,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让学生学习音符。此外可以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剧、影片、演唱会等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自身对音乐的认知。其次教师应该从中医药学生的专业发展中出发,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中医发展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既可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又可以(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满足自身对音乐发展的兴趣。

2.3 完善音乐教学设施

中医院校音乐素质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音乐教学基础设施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完备的音乐教学设施,可以促进中医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然而当前许多中医院校由于缺少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音乐教学设施建设上十分缺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可以促进学生音乐技能的音乐器材设置上。所以为了促进中医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音乐素质发展的基地。首先学校应该注重音乐教室的建设,可以将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空间。其次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平时课时之外也可以进行音乐乐器学习的场所,然后配备在不同小空间中,配备学生喜欢的,经典的音乐器材,如钢琴、架子鼓、吉他、二胡等。并配备专门的老师进行管理。虽然建设学生音乐设备学习的专门场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管理,但是这无疑不是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措施。

2.4 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医院校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技能就在于专业知识的建设和发展上,许多中医院校对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而对于那些辅课程的教师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如音乐教师、体育教师等,所以音乐教师在选择上、培训上以及薪资待遇上都明显的不及那些专业性的教师。所以就造成了中医院校音乐教师缺乏的问题,一些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上也不是很高,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两个音乐教师,这样教师很难将自身的知识技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基于此,为了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音乐素养,首先学校就应该重视专业课程之外的教师队伍建设,选择那些高学历的、高专业素养的音乐教师,进入到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其次是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和业绩考察,将音乐教师也纳入到学校职称评价的体系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加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紧跟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

3 结语

中医院校的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华医学文明的己任,既要将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与现代医学发展相适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素质教育必不可少,音乐素质教育应该成为中医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促进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进行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在音乐教育创新方法应用上,促进中医院校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建珍.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分析与反思[D].厦门大学,2008.

[2] 赵杰.探析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2(5):243.

[3] 武芳英.浅析医学生音乐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及对策[J].音乐时空,2015(3):117-11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锤炼

人文素养作为一个人成其为人和拓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高下和品味档次,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人文精神的匮乏,往往是导致人格畸变、道德沦丧的潜在原因。杨叔子先生形象地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许多有识之士特别强调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意义,认为“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无论是成人,还是要成才,都必须首先拓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锤炼的价值分析

人文素养的锤炼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陶冶大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守护的不朽长城。与强调知识和科学本身价值的理性精神不同的是,人文精神强调追求、运用知识时的良知、责任感和价值观,而这恰恰是保障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这是培养其人文精神的关键环节。

(二)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耳曼在他的《情商智力》一书中指出,情商与人的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是影响人一生快乐、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商能力比智商能力更重要,“婚姻、家庭关系,尤其是职业生涯,凡此种种人生大事的成功与否,多取决于情商的高低。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锤炼的策略

人文素养的养成有多种渠道,可以在生活中的多个领域获得,但对大学生来说,关键是主体自身要有自觉而明确的人文素养意识,时时刻刻重视自我提升人文素养。岳麓书院的箴言说得好:“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志于成人”是求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最终追求。“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正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博于学问――广泛获取人文知识。素质是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综合而成的结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有相应的素质。所以知识是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知识是进入天堂的阶梯”。没有一定的知识积淀,就往往导致愚昧、无知、野蛮、落后。要提高人文素养也需必备一定的人文知识。

获取人文知识信息的首要渠道是读书。言语文本高度概括性的特征,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读书比其他任何信息渠道更便于思索,更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和研究能力。对人的精神熏陶更是其他媒介无与伦比的。培根在《论学问》中说:“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当代著名科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钱三强等都终身喜好读古诗古文,工程院士杨叔子带领自己的博士生研读《老子》、《论语》,规定自己门下的硕士不读通《论语》、博士不读懂《道德经》不予毕业。的确,古代经典典籍,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历史、哲学著作,等等,都积淀了人类思想情感与主客体世界认识的精华,广大青年学生应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用人类有益的人文知识不断武装头脑,滋养心灵,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生命质量。

(二)笃于务实――积极参加人文活动。读书为学习的终极目的,不仅要使我们获得知性知识和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健康的身心、高雅的情趣以及形成良好的个性,为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学会体验,而体验离不开实践。大学生的人文实践路径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自己能否有意识地去寻求和把握。比如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和每一次班集体活动,可以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从关心同宿舍、同班级需要帮助的同学,到参加社会性的志愿者活动,可以培养博爱情怀并体验高尚为人的自豪;积极地参加社会话题讨论、影视作品评论、辩论会、演讲比赛、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并大胆展示自己,就会潜移默化地培养起自信心和群体意识;有意识地参加音乐会、综艺晚会、美术作品展览以及经典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等,或者积极发展自己的艺术特长,真正形成一种业余的文艺爱好,久而久之,就会培养高雅的审美观和积极的生活情趣。总之,青年大学生应该善于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并探寻生命真谛与人生魅力。

(三)明于睿思――善于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提高人文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用心品味和体悟文史哲艺之精品,从中熏染陶冶情性。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谈到文学欣赏时强调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就是说欣赏者一方面要力求摆脱功利目的,而抱着索美求善的期待心情去欣赏,努力使自己入情入境,陶醉于艺术氛围;另一方面要抱着一种积极思索的期待心理去品赏,去关注其中的艺术美和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1] 何光辉.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冶金教育.2007(02).

篇6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音乐 教学改革 思路

在高职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是重要的组成单元。能够让学生在求学阶段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在专业领域内也能够达到一定的造诣,从而更加适应市场经济下的竞争环境。由于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地区,接受的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学生自身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喜好存在差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培养成合格的音乐人才,提升其竞争实力,对于高职音乐教师而言,是最大的挑战。作为高职音乐教师,首先要对高职音乐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要掌握社会的需求信息,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调整,使培养出的音乐人才更具高职教育的特点。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

高职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培养学生演奏能力或歌唱能力,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学生只注重专业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毕业后所面临的是幼儿园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即音乐普及教育。所以,相对于演奏技巧和歌唱技巧而言,对音乐的整体感悟能力则更为重要,因此高职学生更应该加强在音乐理论、音乐知识、视唱练耳方面的学习,避免声乐、钢琴程度较高,但是不会边弹边唱的现象,应该重视实用性。当然,高职教育不是不要求专业,其主要是通过在实现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断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广泛的涉猎到音乐知识,例如,可以将必选曲目规定出来,然后允许学生自选一些曲目,不能与专业音乐院校盲目的比较。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应该在音乐观念和音乐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与当前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教”与“学”的改革

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往往被定义为中小学课堂的专用教学方法,而与高校课堂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学生们只有自己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用自己的对音乐的情感去感染孩子们,重要的是,作为高职音乐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知识,还需要教授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方法。高职教学也不能只将教学内容侧重与教法的学习,应该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用于“教”和“学”的实践中。例如,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唱和听的模式,可以采用听音游戏、体态律动等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这样学生在活泼、生动的教学分为中就会自觉、主动的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会逐渐达到一个深的层次。所以,高职音乐教育想要培养出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师就要与时俱进,不但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面向全体,扬长避短.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直接面向社会生活需求的,所以高职人才培养中必须要重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从而为以后参与工作时的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文艺演出来说,几乎全部都会选择一些舞蹈、钢琴、声乐等技能较为突出的学生参与其中,尽管一些学生在中专教育阶段求学三年,但是很少能够参与到文艺演出中,无法展现自我,自身的潜力也无法发挥出来。如何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其能够扬长避短,能够经常性的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是目前高职院校所竭力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应该尽可能的多为学生提供一些艺术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例如组织儿童歌曲创造大赛、音乐知识竞赛、儿童舞蹈创编比赛、儿歌弹唱比赛、朗读比赛、小品比赛等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这些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激发自己的潜能。

对于高职音乐教学来说,首先要给教学目标一个准确的定位。高职音乐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是能唱能跳能弹,还应该具备能够阻止各种文化活动、指挥合唱的个人能力,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技能型、应用型的综合音乐人才。就工作岗位而言,不单能够担任幼儿园、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还能够胜任文化站、文化馆、单位及社区的文化干部等工作。

四、结语

对于我国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来说,其改革是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以育人和成才为培养目标,应该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使学生成为知识广博、专业完善、志趣高尚、品格澄清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符合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音乐教学在改革方面的一些认识和体会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还应该不断的进行深化和丰富,不断的提升高职音乐教学的质量,为社会提供实用型的音乐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目标,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庞桂南.论高职音乐理论课程教育现状及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2]张牧笛.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学周刊:C,2012(11).

[3]何乌云,高娃.浅谈高职音乐分析性教学实施与探索[J].中国科技投资,2013(15).

篇7

关 键 词:芭蕾舞 高雅艺术 民族文化 群众文艺

中国人学习芭蕾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哈尔滨等地就有舞者学习芭蕾。1950年,舞蹈家戴爱莲首创地将芭蕾舞剧《和平鸽》搬上北京的舞台。在将近60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芭蕾形成了西方芭蕾舞被中国人逐渐接受和喜爱的“中国芭蕾”。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芭蕾以《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为代表的成功演出,为西方芭蕾在中国的民族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上世纪70年后期成立的北京舞蹈学院,使我国舞蹈教育产生了巨大变化,而后,中国舞蹈在国际舞台上争芳斗艳,优秀者不断涌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舞蹈学院附中芭蕾专业学生李莹经过几年努力,在国际舞台上勇夺了两块金牌,这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学习芭蕾舞的热情。而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国的芭蕾舞人被深深地激励着。宽松的创作环境,使许多编导摆脱了过去的束缚,超越了固有的观念,他们敢于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芭蕾舞中,编导出了很多国人熟悉的、富有民族内涵的中国芭蕾舞剧,如《祝福》《玄风》《梅兰芳》《图兰朵》《黄河》《梁祝》《二泉映月》《牡丹仙子》《牡丹亭》等等。

中国芭蕾舞人经过艰苦卓越的奋斗,逐渐使西方芭蕾变成中国芭蕾,而且在国际大赛中不断获奖,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芭蕾今后在国内的市场前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易事。

笔者认为,中国芭蕾市场的前景与国内的群众文化艺术有必然的依存关系。不可否认,改革开放近30年,随着经济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欣赏艺术精品的渴求更加迫切。如同交响乐、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深得广大群众喜爱。有些人甚至还会花费昂贵的价钱去观看、欣赏或购买收藏。但是,芭蕾舞毕竟源于西方,她的艺术特征是以下肢腿和脚的外开性和昂首挺躯为主,舞姿从内向外,足尖站立等构成一套独特的运动符号,反映着芭蕾舞飞身向上的民族情结,具有浓厚的贵族气息和绅士风度。她的轻盈、飘逸、向上、挺拔的舞姿和气质使得很多人喜爱,甚至为其痴迷,与中国舞蹈反映东方民族眷恋大地的民族情结不同,更有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要使群众普遍认识、了解、喜爱芭蕾,并真正达到欣赏,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就关系到观众的欣赏水平,关系到一种群众文化的诉求。

英国资深舞蹈家、芭蕾教师、编导理查德格拉奇,在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短期教学期间观看了中国五大芭蕾舞团演出后颇有感慨。他在文章中曾说过:“特别令人忧虑的是,观众的反应除了对每个高高托起和高技巧的单腿原地转报以掌声外,观众对舞蹈的真正精彩部分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观赏水平……”他一语道破了中国观众对芭蕾舞的观赏态度。可见,提高观众对芭蕾的观赏能力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中国芭蕾舞人和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中国芭蕾怎样才能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呢?

一、高雅艺术大众化,体育馆里演芭蕾

关心和喜爱芭蕾舞的广州人都记得,1998年初广州首开先河,“98年元旦世界芭蕾舞精品之夜”的两场演出就是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虽然有不尽完美之处,但大多数广州观众是非常欢迎这种高雅艺术低消费的尝试。此后,赵汝蘅率领的中央芭蕾舞团,张丹丹领军的广州芭蕾舞团等各大芭蕾舞团都纷纷迈出了高雅艺术大众化的步伐。正如张丹丹团长说的广芭走进校园和社区进行芭蕾艺术的知识普及,是为了培养欣赏芭蕾舞的观众。走进高校进行免费的芭蕾舞演出,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芭蕾,爱上芭蕾,冲击中国芭蕾的未来发展之路。由于芭蕾舞具有独特的运动符号以及东西方几千年来的文化背景差异,广大观众对舞蹈所表现的真实意义不能理解,甚至如同雾里观花,更谈不上“喜欢”。事实很清楚,只有大幅度扩大芭蕾舞认知的覆盖面,才能真正繁荣中国的芭蕾市场。而仅少数专家和领导观看演出,即使是获大奖的精品仍是属于少数人的,真正意义的繁荣就是要吸引越来越多的普通观众走进剧场,使人们普遍认识、了解、喜爱和真正懂得欣赏芭蕾。

二、芭蕾舞剧融入民族文化,专业人员投身群众文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们,在保持古典芭蕾风格的基础上,敢于创新,以我国民间故事为题材排演了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受到了全国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世界各地演出,受到高度关注和欢迎,成为我国芭蕾舞剧的“红色经典”之作。四十几年间,《白毛女》在国内上演1500多场,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荣获过二十几枚奖牌。原因何在,除了在演出技巧和表演风格上保持古典芭蕾本质外,更重要的是它把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了剧目中,艺术家们在编剧过程中,首先自身思想解放、理论创新,充分了解了观众的渴求,创作出了反映我国现实社会的动人故事,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了“芭蕾”之中。

更为有益的是,让芭蕾专业人士投身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让他们到基层的非专业团体工作,深入基层,宣传芭蕾。目前,受过大中专和本科芭蕾专业和训练的演员和教师逐年增多,国家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增加一些有关群众文艺工作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芭蕾专业人员加入群众文化艺术行列,这样也可以开辟新的、广阔的就业市场。争取今后若干年内逐年实现每个地、市、县群众文艺团体(单位)有一名芭蕾舞专业人员,将芭蕾舞的演出深入到地、市和县,满足市场需求。

如何让投身群众文化艺术战线上的芭蕾专业人士宣传芭蕾?笔者体会到:必须依靠当地的领导和群众文艺工作者的大力支持,深入基层,走进学校、工厂、单位以及社区,开展各类芭蕾培训班,进行初期的芭蕾舞认知基础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芭蕾,并最终爱上芭蕾。

三、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让舞蹈走进孩子中间

曾经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为了选拔火炬手,曾在上海市海选花季少女。闭幕后,上海资深舞蹈家颇有感受,认为在这群女孩子身上仍缺乏一种东西令其不够完美,那就是她们身上缺少一种经过芭蕾训练过的一种向上的“气质”感。目前,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很多已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这如同人们为了追求美和美的享受一样,还需要在电影、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精品中寻找自己的喜受,欣赏自己心中的美。而这种课程的开设主要是想提高从了解到懂得欣赏舞蹈艺术的素质教育,而人自身的形体美的素质,也是需从小就接受训练的。因此,芭蕾舞基础训练作为六岁以上孩子的素质教育,让芭蕾舞走进中小学孩子中非常重要。正如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评论家欧阳逸冰的呼吁:让舞蹈从孤岛般的殿堂里解放出来,走到孩子们中间去,走到大中学生中间去,走到工棚、田野中间去……唤醒他们的舞蹈意识和潜能,然后,他们才会走进舞蹈艺术的剧场。

作为追求美的素质训练和形体训练,利用业余时间举办成年芭蕾培训班,其意义非同小可。首先这种做法在实际上弥补了一些人过去没有条件学习芭蕾舞的遗憾,让他们找回少儿时代的感觉,重塑青春的英姿和靓丽,同时可以强身健体,保持青春。总之,让芭蕾艺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进入每个家庭,成为家庭文化的内涵,可以很好地增添家庭的和谐因素。因为家庭文化是组成社会文化这个强大器官的细胞,也即群众文化的基础。

笔者相信,在各级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芭蕾专业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芭蕾必将逐渐被广大观众所喜爱、认同。不久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观众争相走进高雅的舞蹈剧场去亲自感受令人神往,令人痴迷的中国芭蕾。

参考文献

[1]刘群杰,王淑香.舞蹈感畅想[J].舞蹈,1997(6)第47页.

[2].芭蕾透出真性情[J]文化月刊,2003(10)第29-31页.

篇8

一、中国古典舞基训艺术化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在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是整个训练体系中唯一一门每天必修的课程,学生要通过训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规范舞蹈的体态,学习正确的方法,掌握高难的技能和技巧。任何技能的训练都无法和风格的训练割裂开来,形体是舞蹈的工具,素质是技能的基础,技术只是表演的一种高级手段。由于古典舞从静态中的静中有动、“形止势延”,到动态中的动势连接、动中有韵的舞种特性,训练必须从审美的角度去寻找其内部规律,全面认识其风格及韵律的内涵,并把它们渗透到整个基本功训练中去,这是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要求,也是体现新世纪艺术教育的标准。

二、基训艺术化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艺术化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笔者认为要让这门课程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质。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艺术门类逐渐面临被同化处境,呼唤传统回归与升华的要求与日俱增。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其重要任务及基本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继承与发展可以依靠而又必须依靠的传统,如何将所继承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下舞者的身体文化进而继续传承的问题。

(一)身韵的贯穿

为什么在解决基训艺术化问题上首先要使身韵贯穿其中,笔者认为身韵是集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动律,以“圆”“游”为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审美取向,而这些运动法则都贯穿在形、神、劲、律等艺术素养的培养中。这将改变以往古典舞基训课单纯从人体科学方面出发开发学生身体的传统,而是将风格性的舞种特性在每一天的基训课中融入。古典舞基训课应该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一堂风格性很强的舞种功能训练课,而非是一堂技术课。训练出的学生不应该是一群匠人,而是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演员。因此,基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不是指加一些情节、人物之类,而是指培养一个演员的整体艺术素质的问题,体现在抬手、举足、呼吸、连接中。

(二)教师语言的运用

首先,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应该艺术化。因为基训课是每天都要上的课程,基训课的教师有传递民族文化的责任,那么教师对语言、词藻选择对培养学生文化底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笔者认为在古典舞基训课堂中不应该再出现芭蕾的术语,因为我们已经有系统的古典舞表述,为什么还依赖芭蕾的术语呢?试想一下古典舞的课堂,在灌输民族文化、培养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总是出现法语,会让学生很难感受古典的精神。有些教员之所以在说芭蕾术语是古典舞发展当中的必然,因为在他们研习古典舞那个年代结合课还处在混沌的阶段,所以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没有选择的。可是古典舞发展到今天,已经有50多年了,逐步地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过去没有这样系统的古典舞术语,我们可以借用芭蕾的,可是现在有了,为什么有些教员不去用,笔者认为这是教师是否具有艺术责任感的问题。

(三)音乐节奏的运用

我们在运用民族传统韵律时,也要将关注点放到音乐节奏上。众所周知,芭蕾舞是“脉动性节奏”,古典舞是“弹性节奏”,所以说古典舞有其独特的动作节奏表现特点,而这种特点是产生在大的传统文化下,与民族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性,致使民族舞蹈形态本身多具有内在节奏,古典舞的节奏强调满、赶、闪,这一点也正是暗合了民族音乐多为附点和切分的特点。因此,掌握抻、放、快、慢、松、紧这种节奏才能训练出古典舞的特点。

三、基训艺术化对学生的益处

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和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的全面性,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会是有民族神韵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工作者,而不只是会完成古典舞技术技巧的舞蹈匠人。比如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的腿能控制在180度,能做多种复合的技巧,可是让人感觉不到不可抗拒的美,不像在舞蹈,而像在竞技。然而有些学生虽然控制能力和技术技巧的完成并没有达到极限,可是却让人感到非常美、非常有魅力,能够非常准确地表现应该表现的感情。技术不等于艺术,而真正的艺术必然包含着技术,这是个辩证的观点。因此,技巧不可缺乏其内在的神韵,或者说培养出的学生不应该缺乏某种不可缺少的艺术素质和气质。

结语

篇9

郑晓龙: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请周迅来演女一号,一是因为周迅这些年一直在拍电影,二是我对设想的“九儿”是个人高马大的山东大妞儿。后来经人建议才考虑周迅,把故事大纲给她看后,她特别感兴趣。周迅是南方小女子,为此我还咨询过莫言,他说他奶奶只有一米五几,还没周迅高,他非常支持周迅出演“九儿”。

“余占鳌”这个角色,我反复强调要强悍、有力量、要爷们儿。现在有匪气和硬汉气质的男演员并不好找。但不管审美怎样变化,男人该有男人味,女人该有女人味。朱亚文的长相比较“农民”,可以塑造农民形象。有人说他的戏有点温,但通过试戏,我发现他的表演很有爆发力。

《综艺》:电视剧版《红高粱》有很多改编,你和编剧赵冬苓、原著作者莫言有没有沟通过?

郑晓龙:这个剧本对赵冬苓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她完成了。不过因为时间紧迫,剧本完成后,一些细节问题有待处理,所以现场拍摄时做了不少改动。比如斗酒大会上余占鳌和朱豪三直接对质这场戏就是在拍摄现场改的。这场戏要有强烈的戏剧感,如果没有这个对质,这场戏就没魂儿了。这样的改动是可以理解的。莫言对这部剧的创作态度很宽容,他说电视剧是另外一种艺术样式,要尊重符合电视剧创作规律的创新。

《综艺》: 电影《红高粱》在影史上奠定了一定的地位,这是否无形中提高了电视剧《红高粱》的创作门槛儿?

郑晓龙:虽然电影版珠玉在前,但我并没有太大压力。

第一,《红高粱》的原著小说和电影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很多人已经淡忘不少,还有很多年轻人可能从未看过电影或读过小说。我们将《红高粱》重新搬上荧屏,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

第二,今天的电视拍摄技术和市场条件,也为《红高粱》重拍创造了机会。今天的拍摄技术、特技处理水平远非二十年前可比。

第三,电视剧《红高粱》抓住了莫言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正如编剧赵东苓所说,是抓住了魂儿。每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方式都有其特色。电影是浓缩的,电视剧可以进一步丰富。小说当中分量不是很重,以及在电影里完全没有体现的一批人物形象,在电视剧里就可以有所发展。比如朱豪三,电影里并没有这个角色。

《综艺》:《红高粱》这个题材有一定的年代感,你如何拉近现在的观众和《红高粱》的距离?

郑晓龙:影视艺术不但要讲故事,更要通过讲故事让观众代入情感,释放情感。观众会随着人物和情节的起伏发展而欢笑、而落泪,这说明观众被打动了。每一个导演和创作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达到这种效果。

《综艺》:作为导演,你对明年即将正式推行的“一剧两星”政策怎么看?

郑晓龙:“一剧两星” 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一剧一星”。我认为,从长远来讲,“一剧一星”才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频道格局,频道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一剧四星”、“一剧三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资源浪费。但从“一剧四星”到“一剧两星”,乃至于将来的“一剧一星”,应该如何过度?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只要创作者坚持创作优质的、受观众欢迎的作品,那就一剧几星都不怕。电视台以后对电视剧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在美国,频道资源是有限的,很少有一部电视剧在多个频道同步播出的情况。在美国,专业频道更是很少播电视剧或娱乐节目。而我们的情况是,各省都有自己的卫星频道,每个上星卫星播出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频道资源的浪费不可避免。

《综艺》:你如何看待外界对你的作品的评价和比较?

郑晓龙:《基督山伯爵》里有一句话――一个人的名誉不在于别人怎么说,而在于他自己怎么看。别人怎么评价不重要,我还会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东西。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以及《金婚》。

篇10

关键词:高校舞蹈专业 艺术实践教育 对策分析

对于一名舞蹈教师来说,有较硬的舞蹈功底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人员,才能成为学生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才能让以后的教学和学习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一、高校舞蹈专业的艺术实践教育现状分析

(一)实践教育缺乏指导

由于我国开设舞蹈专业的高等院校比较有限,这些学校都是相互学习和借鉴,所以,在开设的课程和教学方式甚至是师资力量上都是非常类似的,并且,开设的关于专业知识的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都是由不同的人员进行负责的,这样就会出现的问题是只重视对学生们的学进行考察和教育,而对于学生们的实践表现没有提供过多的机会,甚至就是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活动的平台。大多数学生对于舞蹈类学生们的实践的管理非常的严格,一方面学生不能自己找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校也没有给学生们提供应该有的实践机会。有些学校或许提供了机会但是也与专业关系不大,甚至对学生们没有自身的提升,这样的话也是没有用的。还有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们到外面进行自己的实践活动开展,但是由于学生们社会经验比较少,有的时候会沾染到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性,这样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起到阻碍的作用,让他们对于学校和社会都有一些抵触心理,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所以,学校在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课程内容设置具有任意性

很多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们的教学上,只是由着学生们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没有看到学生们的特长之处,这样就会让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瓶颈,最后到学不下去的地步。并且,在最后的艺术呈现上也就是让学生们自己编排些舞蹈节目然后表演一下,过于随意,学生们也不能了解舞蹈专业以后到社会上的应用性,还有就是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这样的话也是对学生们的一种误导。

二、强化舞蹈专业艺术实践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有效的艺术实践激励评价机制

对于舞蹈学院的学生们,实践课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平台展现自己的学习水平,必须给学生们多的实践机会,并且学校还要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找到问题及时解决。

1.在教师方面,可以针对每个层级的学生们的情况进行实践内容的布置,并且找到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如果没有问题的话就布置给学生们,让他们按照计划进行实践活动,这样的话就比较有规范性和目的性,学生们学习也有节奏感。在学生们进行实践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实践笔记,并且在最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实践总结报告,让学生们自己对自己的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过程是要记录在学生们的档案和成绩中的。

2.在舞蹈专业的学生们也要进行优秀学生等奖励制度的评选,这样的机制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们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然后在进行实践和学习时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水平,学到更多的知识内容,这样的话就能确保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实践的成绩优良性也是检验学生们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们只有认真参加实践活动,完成实践任务才能让学生们的综合成绩得到提升。在进行结果评选的时候,一定要公平、公正,一定要按照学生们的实际水平和成绩进行评价,否则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的。

(二)拓宽并规范艺术实践的途径

在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的方面进行选择,这些都是能够锻炼学生们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在校园内,学生们完成一个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个舞台剧或者是舞蹈作品的呈现,让他们在学习甚至更大的舞台进行表演,然后锻炼学生们的胆量和表现自己的能力。

2.学校方面可以和地方的一些文艺部门进行练习,给学生们提供一些文艺表演或者是相关比赛的机会,让学生们能够多接触其他的舞蹈学习者,通过这些比赛和表演得到更多的提升。

3.教师还应该以让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给他们分配不同的实践课题,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己进行对课题的研究和学习,然后找到一些相关的文化产业地点,了解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历史和情况,让他们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学习。

4.学校方面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其中来。

5.学校还应该与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团队进行联系,让他们能够给学生们提供假期实践的机会,如果有文艺演出的机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些,以让他们有舞台提升的机会。还有就是学生们可以自发组织到一些偏远地区进行表演,技能锻炼自己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结合专业特点,艺术实践教育开展要有普及性

在学校方面,不仅要重视学生们的专业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学生们的实践性,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不能只是单纯的交给学生们舞蹈知识,还应该让学生们在舞蹈的编排上、音乐的鉴赏上或者是一些其他类的艺术课程,让学生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然后把所学到的内容应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在对舞蹈学校学生们的能力培养上,不仅要重视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还要关注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们能够找到自己实际的学习兴趣,然后让他们能够更加的热爱舞蹈的学习,并且通过学校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全面的提升。最终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成绩还有专业知识还有道德素质上全面,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童.浅谈艺术实践对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提高[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