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科学实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方法
一、认识初中科学实验
初中科学实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现在在很多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上,多数时候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教师做实验这就使得学生被动参与到实验之中,并没能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己做实验进而发现实验的乐趣,并获取有关的实验体验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成为学习和实验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难有所获
初中科学实验的课堂上,也有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之中尽管如此,学生的所得与所获却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实验是结论性实验即教师告诉学生一个实验结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的步骤,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失去了兴趣;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小组组合不当以及教师引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之中,要么是被置之度外,要么是得到认可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受挫,也影响到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的方法
1、合理分组
实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进行小组分组合作,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学生自愿、学生的性格各方面互补等基本原则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加之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分组,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自己的团队精神,并在实验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完善好自己的知识结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这两个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这两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只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有关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实验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一种主人翁意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之中,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实验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教师少协助,鼓励学生多动手;
教师少发言,只及时提点学生;
3、教师少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例如,
进行“溶液变色及用天平秤固体及液体的质量”这一实验时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如“试管、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托盘天平(附砝码)、小烧杯(5 L)、量筒( L)、液体(水、放于5 L烧杯中)、食盐、药匙、同规格方形薄纸”,到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教师最好是静静地观察学生的实验,但不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提出任何的意见或者是指正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实验的观察主要是看学生在实验中是否做到:
(1)是否有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有没有拨到“”点上
(2)注意观察学生如何调节横梁的平衡的
(3)在秤物品之前,有没有现在天平的托盘上放入方形薄纸
(4)学生是否有正确地使用量杯、量筒等基本的计量仪器
这样,学生就基本上是在无教师引导的场景下进行实验的,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增强,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也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加强教师虽然没有引导学生,但是教师在此处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这对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篇2
1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例如,在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关于探究声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就开始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传声的介质,逐一研究它们可以分别传声时,就必须控制其他两个因素。如果在进行该实验时就给学生恰当地点拨,提出:“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到的敲击声为什么就能认为是桌子传来而不是空气传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就能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在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等因素的实验中,把控制变量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简要的介绍,就会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在初中物理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影响电热功率大小的因素、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等实验,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规律。在教学中,在学生亲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总结,在思维方式上受到启发,他们以后遇到有关的实验设计时,就会自觉地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上述实验中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其他器材不,另有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供选用,要求测出未知电阻,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进行设计。
3 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的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教学时不妨设计一问:“为什么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大小的关系时,还用到似乎与实验无关的煤油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小结出该实验中煤油的作用的基础上,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他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4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如:在研究电压的作用时,借助于学生看得见而且比较熟悉的“水压形成水流”的实验作类比,来揭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形象直观,很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记忆牢固。当然,这里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类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到更符合学生实际的类比方法。
5 图像法
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水的沸腾情况的实验中,就是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的。它形象直观地表示了物质温度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亲历实验自主得出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描点、连线绘出图像,就能准确地把握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
6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
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后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杠杆就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杠杆在使用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或多或少会引起形变,然而在研究中把这些形变忽略不计,这里就把杠杆经过理想化的处理,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的原理。
篇3
【关键词】高中 物理 实验 方法 策略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实验几乎是物理课堂上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基础。所有的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验也是高考物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能力和学生科学素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课教学能够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本文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及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目前仍有少数教师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即使做实验,也只是为了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而已。或者教师在讲台上演示,学生在台下看,或者教师在台上怎么讲,学生就在下边怎么做,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甚至不顾实验过程,去任意修改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最终使学生养成不畏挫折、乐于探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物理课程标准》十分突出一个重要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说物理实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课中的抽象理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联系实际、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精选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的事物进行实验教学。例如,在讲授《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准备一个纸片和一个小石头或小铁球或琉璃球。然后学生上台做实验:让一名学生一手拿个纸片,一手拿个小铁球,在我的口令下,同时两手松开,让其他学生观察纸片、小铁球同时下落的情况,发现小铁球很快落地,而纸片飘飘悠悠才落地。我问:大家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很容易得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结论。于是,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为什么会出现小铁球比纸片下落快的现象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接着我又指导学生做第二个实验,这次让学生把纸片揉成一个纸球,让这个纸球和小铁球一起落地。结果学生发现,两者几乎同时落地。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观点。此时,我对实验进行总结:“我们现在知道了物体下落的规律: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无关,当空气的阻力作用非常小时,物体下落的一样快”。再引导学生得出“没有空气时,纸片和其它物体下落的一样快”的推论。然后教师出示“牛顿管”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结论:可见导致物体下落有快有慢的原因是空气有阻力。在真空条件下,物体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观察,大家明白了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基本仪器的能力
对基本仪器的掌握和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础。物理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物理基本仪器主要有: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秒表、压强计、打点计时器等。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物理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
篇4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课堂教学;渗透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教学要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教师要通过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小结复习、课外活动中对数学思想和方法反复渗透,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
一、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作精心准备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等)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念. 数学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途径和行为方式中所包含的可操作的规则或模式.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了许多运用数学思想的手段、门路或程序. 同一手段、门路或程序被重复运用了多次,并且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便成为数学方法.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紧密联系的,张奠宙教授认为二者实际上没什么区别,评价数学成就的地位、价值时,称数学思想;用数学成就解决某个问题时,称数学方法. 比如函数思想是一种考虑对应,考虑运动变化、相依关系,以一种状态确定并刻画另一种状态,由研究状态过渡到研究变化过程的思想,它的建立是数学从常量数学转入变量数学的枢纽,也是近代数学的主要基础(此时我们正在用“函数思想”一词). 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来研究其他问题,即将非函数问题,比如式、方程、不等式、数列、排列组合等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来研究,这时函数知识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应称为函数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若要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渗透讲解,就先要对初中数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清晰的理解感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受到中学生认知能力和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限制,教师只能将部分重要的数学思想落实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而对有些数学思想不宜要求过高. 综观中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学数学中应予以重视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和统计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集合思想、化归思想、对应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 其理由是:(1)这几个思想几乎包含了全部中学数学内容. (2)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 (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些思想分析、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比较多. (4)掌握这些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从而为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好了基础.
二、在课堂导入创设情境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发展思维.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狭窄,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因此数学老师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法则、公式、概念、定理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 良好的教学开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导入. 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教学中,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数学之中蕴含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讲正比例函数时,可以先复习单项式,单项式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得出式子,然后通过对式子y = 200x,l = 2πr,h = 0.5n,T = -2t的分析,总结出正比例函数的特点:正比例函数 = 常数 × 自变量,右边与单项式有类似的地方,学生既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又体会了类比的数学思想,同时容易接受. 这样经过原有知识的类比,引入概念,在学生脑海中渗透了知识类比思想. 又如,类比“分数”而引入“分式”,类比平面几何中的角、平行、距离等概念而引入立体几何中的两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等. 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入,渗透数学类比思想,学生既容易理解概念,同时对数学思想方法也会有所认识.
三、在课堂例题讲解中理解数学思想方法
四、在课堂练习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深化数学思想方法
五、在课堂小结讨论中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融于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因此,在课堂小结与复习中,数学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适时归纳、概括出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十分必要的,把统领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搞清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常应在哪些场合下应用,如何使用,使用时注意些什么问题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如勾股定理的推导体系,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验证、猜想的方法,并同时形成系统定理的推导线索,才能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在复习中要充分展现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创设使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激发作用的环境和条件,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对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示,学生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进程,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和经验全部投入到接受问题、分析问题和感悟思想方法的挑战之中,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的作用是极有帮助的.
六、在数学课外活动课中践行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还应努力使学生由被动式、接受性学习变为主动式、研究性学习,使数学课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舞台.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中学数学教材新增的一个板块,它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往往要求学生采取兴趣小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竞赛辅导等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加强合作,并在学生当中实行“数学互动”的措施:由老师布置主题,分小组进行讨论,学生互相讲解. 宽松的环境更适合学生学习,他们畅所欲言,愉快地交流,平等地学习,当初的难题被学生用朴实的语言说清了,平日里复杂枯燥的数学变得简单而又生动起来,快乐的元素也多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也会被这样的氛围感染,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在实践中提升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过去那死水般的应试数学教学和题海数学教学也会一改容颜,焕发生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多不胜举,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只要数学教师能切实地把握好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注重渗透的过程,依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精心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其成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就能成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法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3.
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数学思维 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157-02
一、变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变式教学,就是利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变式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可操作性。在一堂课的不同阶段,从引进概念到巩固练习;或是不同类型的数学课,从新授概念课到阶段复习课,都可以运用“变式教学”。教科书上相当一部分数学基本题,经过改造或适当组合就会变成各种类型,但本质上有联系的变式题。我们可以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过程、结论三个因素中的一个或两个来进行变式题的设计,如只给出题目的条件,让学生来猜测根据这些条件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是对问题的结论作变式处理;或者去掉原先题目中的部分条件,让学生由题目的结论出发来猜测题目原有的条件,这是对问题的条件作变式处理;或者根据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让学生自己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一题多解),这是对问题的过程作变式处理。因此,“变式教学”的基本形式:方法变、内容变、条件变、结论变、形式变、思维变。
二、进行变式教学的作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变式教学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以下促进功能:
1.利用变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学习数学概念、定理,贵在掌握概念、定理的本质属性,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概念性变式,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一般,排除背景干扰,凸显本质属性和明晰概念的外延,这样通过概念性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而建立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本质联系。
2.利用变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之一。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会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3.利用变式教学,让学生概括解题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变式教学是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而不变换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教师通过不断变换命题的条件,引申拓展,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挑战中寻找乐趣,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和减少思维中的绝对化、僵化及惰性。
4.利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进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分式有意义做以下变形:基础题:当x_______时,
分式 有意义?
分母形式变为多项式:
变形1: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2: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分母形式变为二次项式:
变形3: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4: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分母形式变为被开方式:
变形5: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6: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7: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8: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9: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10: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变形11:当x_______时,分式 有意义?
通过以上的变形,可以对概念的理解逐渐加深,对概念中本质的东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以后的练习中也要明确类似知识点的考查方向,防止教师盲目出题,学生盲目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效益最大化。
三、进行变式教学的方法
1.类比变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许多数学概念概括性比较强,学生理解非常困难;有些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仅凭老师的情景创设和知识讲解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数学的内涵,所以需要运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模仿变式,更快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数学方法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些数学方法的掌握往往需要通过适当改变问题的背景或提问方式,通过模仿训练来熟悉。所以,在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或挖掘教材自身的资源更快地帮助学生熟悉数学的基本方法。
篇6
关键词:提高;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392-01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培育初中的品质课堂,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生物实验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和验证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不仅有利于当前的学习,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参加各种工作打下初步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一定要上好生物实验课,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下面就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谈谈本人的看法。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与求知欲强,这样便会激发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究。所以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传统法人教育方法,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亲身实践。做实验是他们上生物课最高兴的事了。但是,课本实验虽然数量不少,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需求却有一定的距离,他们感觉好象是木偶一样被牵着走。这样的实验远远满足不了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巡视和具体指导。在发现有共性问题时,可暂停全班实验,进行集体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操作有错误或要领没有掌握时,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纠正,不能包办代替。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化了教学的量和质。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的要求,而生物教材又往往受到地方性和季节性的限制,有些生理性实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结果。因此,我们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实验情感,从而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2.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课准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者,只有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为实验课的开端奠定良好的基础,方能是学生在课程中兴趣倍增、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呢?首先,精心设计好实验教学程序。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其次,反复演练,做好示范操作。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功如何直接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每个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的实验要求,认真做即便,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最后,适时地、科学地准备好实验材料。解决生物实验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采取替代材料。只要我们处处留心,初中的生物实验材料几乎都可以在当地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二是分工合作获取材料,一些生物材料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有些不易采集到,这些就需要教师之间分工合作,避免因个人的时间仓促或精力有限造成实验材料准备不足;三是发动学生采集和培养。发动学生参与采集和培养不但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获得对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感性认识。
3.重视学生的课外实验
篇7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单亲家庭问题孩子;教育方法与途径
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与乡村相互交融的地带,这一特殊地区单亲家庭孩子数量不断上升。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家庭变故,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由于父母的忽略,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培养,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初级中学,其中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就有九个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教育好这些孩子,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了解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的影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探究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话题是沉重的,单亲家庭受影响最大的是孩子。单亲家长很少能像家庭健全时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有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则是自顾不暇。笔者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籍,了解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1.不大合群,性情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家庭不健全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别人瞧不起他、嘲笑他。所以,单亲家庭的学生,大多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冷漠。
2.意志薄弱,消沉厌学。单亲家庭的孩子,再没有了温馨的家庭,原先惬意舒适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甜蜜地撒娇,幸福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厌学、逃学,毫无朝气,暮气沉沉。
3.叛逆不羁,以自我为中心。家庭的破裂,导致他们心中几乎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他们不接受批评,有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为所欲为,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如骆同学,他是一个很典型的单亲孩子,上课时故意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纪律,常常睡觉,作业不做,撕烂教科书。不做值日,乱丢垃圾。学校段考时骗家长说放几天假,自己赶集去了。还常常拿同学的钱,有一次还偷窃小卖部二十包鸡腿……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的艰巨的任务。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对策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档案袋,关注其成长的足迹。当学生一步入初中学校的大门,学校应及时调查了解单亲学生的人数,建立其成长档案袋。老师要想办法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学习动态,用耐心、爱心、恒心教育他们,使其初中阶段健康地成长。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及时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会使他们的心理产生微妙变化。教师要多注意这些孩子的言行,若发现有异常的苗头,要及时跟他们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处理的就及时疏导处理,不能一下子解决的事情,先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再对症下药,同时加强孩子的心理矫正和学习辅导。
2.双管齐下,极力争取家长与学校的配合。本地由于政府开发新城区,征收了学校周围村庄大量的田地,一些家庭日子宽裕起来,不大重视孩子的教育。再就是本地是旅游胜地,很多家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部分人的观念是孩子在学校读书,不指望他学得多好,反正将来找碗饭吃也不难。家里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这些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纪律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必须与家长沟通好,孩子在学校读书,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学习。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都不能缺席,必须履行好教育的职责,不能扔给学校不管或父母间互相推诿。
3.爱心抚慰,严格教育。父母之爱的缺失,使这些孩子过早地承受着巨大的思想压力,每位教师应用爱心去抚慰他们受伤的幼小心灵,像父母一样关心这些孩子,如发现他们情绪不稳定时及时谈心,生病时热情地嘘寒问暖。若发现其沉迷于游戏机、网吧、武侠小说中应及时提醒,多方面启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兴趣且人际关系较好的同学与之同桌或者参加集体活动。对于一些违纪行为,应在课堂或课下及时批评,一旦改正,及时表扬。
4.要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和责任感。教育孩子正视逆境,敢于同命运挑战,做到自强自立,勇往直前,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多表扬和鼓励。在家里要体贴长辈,生活自理,做一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每位教师必须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应认真全面地掌握这些孩子心理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阴影,接受社会的阳光和雨露。
5.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单家庭的孩子,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教师可以给他们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张海迪身残志坚的故事,高位截瘫仍然笔耕不辍;美国作家海伦凯勒一出生就遭遇不幸,却不懈努力,写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书籍;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的事迹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别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6、对单亲问题孩子,只表扬鼓励,不随便批评,不讥笑讽刺,教师或班主任经常注意寻找单亲家庭问题孩子的闪光点大加赞扬和鼓励,使他(她)知道老师看得起自己而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实话给老师。老师就可以针对性的教育。
篇8
关键词:实验内容;教学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科学实验与原教材实验的对比
1.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科学实验改革的主要方向是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2.新课程中的实验与老教材中的实验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1)比以往更注重从生活中寻找资源进行实验,从身边的事物中理解科学;(2)注重科学知识的应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利用学习的知识处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改变以往的实验课模式,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如何设计实验;(4)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从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激励他们探究的兴趣。
3.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方案,强化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处理分析等等。
二、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首先,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不少中学学校的教师对科学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实验就行,由此而引发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理论。其次,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以上实验教学的现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收效甚微,必须予以改革。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实验课教师观念的改革
在实验课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该学会将学习的任务逐步转交给学生,最终在有效地引导下,学生能学会自己进行实验和探究,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有耐心,同时要有精心的设计,又要保持自然,不能让学生觉得很“做作”。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能力,如提出问题、自我反思、合作交流、良好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等,直到学生展现出他们独立的实验能力为止。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听听学生的问题与想法,适时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过程。必要时教师可以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讨论、示范、演讲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进而逐步达成共识。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课教师应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实验的方案,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新课程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造新型教育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我们要对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根据教学目的侧重点的不同,可把普通科学实验按基本型实验、提高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大模块进行建设。
3.培养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习惯,促进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改革
目前,很多中学的实验室紧张,管理人员紧缺,实验教师也配备不足,导致很多实验不能正常开设。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的实验教学,挫伤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导致科学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可通过学生做课外科学实验的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但学生做课外实验的习惯并不是天生固有的,需要培养,才能逐渐养成。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成功与否的关键取决于指导老师的方法,具体是:对学生要做好动员工作,与学生家长也要沟通到位,还要取得社会的信任,而最重要的是提供的实验素材一定要科学合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一旦学生养成了做课外实验的兴趣,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及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同时,学习方法也会得到改进。这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4.科学实验课教学资源的改革
科学实验需要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除了充分地利用学校内的实验设施、图书馆资料等实验资源以外,还要寻求更多实验资源的帮助。(1)发挥校外科研人员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2)重视利用校外自然物质资源;(3)通过多种媒体获取丰富的实验资源。值得一提的是,仅仅通过互联网,人们就几乎可以获得大部分想要的信息。当然,因特网只是众多媒体中的一种,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得到有用的实验资源。
5.实验教师自身素质和培训体系的改革
战斗在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学历、资历,同时还要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具有设计、改进、自制教具的科研实践能力;不但能讲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善于运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所以,每一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验教学能力。
总之,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就要注重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应该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的质量观。在改革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看做是教师引导、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梁卫玲.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效果,2009.
[2]肖彩鸿.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 实验能力 实验操作 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如果能采用直观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仪器和科学物质的多样性,还可以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步骤和装置的简单美观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从而加深记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是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一谈自己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的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充分准备好第一节科学课,进行科学实验的启蒙教育
在上初中科学课中,我并不是先急于上课本绪言,首先通过演示自己先准备的几组有趣的实验。例如“烧不坏的手帕”“口吹牛奶”,把学生领进科学的大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神奇魅力,然后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预先好的教学轨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观察时不仅仅是用眼看,还包括人的耳听、手摸、鼻嗅等。
二、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指让学生根据实验所要求的仪器或具体的基本操作进行实验练习的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基本动作,要求规范、准确、熟练。
首先讲解所用到的仪器名称、用途、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我演示操作过程,边演示边讲解,待学生掌握要领后,再示范连贯动作,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在训练过程中,我逐人检查指导,对不规范动作加以纠正。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采用抽签进行比赛测试的方法。对学生的操作,当场评比,表扬做得好的,指出做的不足的地方。对同学们都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再集中讲解,确保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通过分析具体的实验,让学生对以后类似的实验达到触类旁通
根据初中科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主要有关制取气态物质的实验,如实验室制取O2、CO2等。
2. 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验证H2O的组成”等。
3. 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如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4. 有关操作方面的实验,如“溶液的稀释”“粗盐的提纯”等。
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如通过讲解并且做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O2的实验时,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固体和液体、常温下反应时的实验原理、仪器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这样为我们以后学习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做好准备。
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①药品的选择;②实验装置的选择;③需要弄清反应条件。
在实验能力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气体物质的制取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提高他们实验能力
毫无疑问,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科学实验也是学生科学学习中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科学基本原理和基本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喜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完成O2和CO2的制取实验并归纳、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的基础上,结合课程进度,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在实验室制取H2气体。这时,我指定两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当评判。
把一些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是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活动,提高实验能力的又一做法。如在《酸、碱、盐》总复习时,由于学生本身对酸、碱和盐这块的知识就觉得比较难懂,我采用由实验引出,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边小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由个别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归纳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反应规律。然后在规律的指导下,具体解决个别物质的性质、制作及转化问题。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科学实验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了,我们许多伟大的发现归功于创新,归功于创造,智慧的火花常常产生于某种灵感——灵机——动机,教师应克服平时呆板的教学模式,还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多多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这样可以大大地避免出现所谓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新世纪所需的人才。
总之,提高学生科学实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而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动手、勤归纳、善总结,才会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主要内容是: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全纳教育”已经为各国的教育界所认可,它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教育提出的教育理念,也为普通学校的教育指明了行动方向。本文就“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初中科学实验复习提出一点实施策略。
一、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人权需求
“全纳教育”提倡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以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人权需求。针对这个思想要求,本人将演示实验与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边学边实验,有效地体现了“全纳教育”这一理念。
1.选择合适的内容边学边实验,保障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实验。演示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小结课、复习课重要形式之一。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在初中科学的实验复习教学中也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充分的保障,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例如,托里拆利实验的做法:将一个带有橡胶盖的小玻璃药瓶下部去掉,然后塞进一个插有短玻璃管的橡胶塞,再用一个长约15cm的软橡胶管连接托里拆利玻璃管。实验时,先从瓶口一根细长铁丝用以带出管内气泡,将管稍微倾斜后,从瓶口里倒进水银,让水银缓慢进入管内,至乳胶管内约3cm处时,在玻璃管口处用止水夹夹紧乳胶管,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松开止水夹,即为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了。待教学进行到玻璃管内的汞柱高(即两管内汞面之间竖直距离)产生的压强,相当于瓶里水银面上方气体压强时,又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题目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在下列情况下,玻璃管里的柱面有何变化?为什么?
改进后的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不仅组装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而且便于测量汞柱高(在常规实验中学生看不见水银槽内的汞面),能避免水银的散失和操作者接触有毒的水银,且水银用量少,又特别宜于上述问题的验证,使学生深刻理解汞柱高的物理意义。由于实验的内容选择合适,学生讨论十分激烈,不同意见相持不下,纷纷要求到讲桌前演示,实验结果给他们做出了公正的裁决,再让答案正确的学生说明理由,让答案错误的学生找出原因。
2.选择合适的器材边学边实验,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验的复习教学中,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而“全纳教育”要求每一个教师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在教学中,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在学到该知识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实验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寻求,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二、注意实验的有机归类,将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
现在的初中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都是根据课文知识的章节安排的,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无必然的联系。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实验方面的知识,往往既多又乱。根据“全纳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的研究,人的思维的敏捷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以思维的条理性为前提的,只有系统性、条理性强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迁移。因此,在总复习中,往往将原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次序打乱,重新归类。
1.基本仪器的使用归类。这类实验要求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的名称,懂得工作(测量)原理,掌握合理的操作方法,会正确读数,明确注意事项。例如,自然科学实验中的仪器使用,家用电器,故障的判断,安培计伏特计的示数变化情况,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推断等要以小专题进行复习,做到熟悉掌握,认真分析领会实验意图,灵活掌握有关仪器的组成结构、性能特点,还能根据实验目的和需要利用常见仪器,通过必要的改进和装配,完成合乎实验要求的创意与设计。同时可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重新回到实验室,做教材中的实验,以达到牢固掌握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目的。
2.测量类的实验归类。这类实验要求明确被测物理量的含义,懂得实验原理,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能科学地进行误差分析。例如,温度测量、长度测量和密度测量。
3.验证类的实验归类。这类实验要求明确验证的规律,懂得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能科学地进行实验误差分析。如针对《热学》中温度计示数变化的一系列习题,笔者采用一边进行理论分析,一边让学生动手验证的方法,使他们不仅从理论上明白并且通过实验观察到:用扇子对着温度计的玻璃泡扇风时,温度计示数不变。把温度计玻璃泡置入盛有酒精的烧杯内部时,示数不变;当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酒精时,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当用扇子对着湿玻璃泡扇风时,示数下降加快。这种让学生动手验证典型习题的做法,使学生既加深了对题目的印象,又巩固了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探索类的实验归类。所谓探索性实验,是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构思,设计拟定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总结,得出结论的一种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探索的氛围,使它带上一定的研究色彩,促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实验思想的精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和启发探索问题,并通过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
实验分组归类,是在学生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配合学生的学习的。打破教材中实验内容的章节,重新分组,目的是避免学生套用一种方法和方式学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归类分组实验中,还可以及时补充对比性或综合性强的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多做实验,使每个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实验的主人
国际社会曾提出过“学会生存”的思想。现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也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来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技能,使其更好地提升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按照“全纳教育”的观点,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和学校生活中的主体,都应积极参与和投入到教学过程和学校生活中去。
“积极参与”反映了“全纳教育”的民主观。在我们的初中科学学科的复习课堂中,按照“全纳教育”的思想,注重的应该是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课堂实验的主人。“全纳教育”反对任何学生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生活之外,主张学校要努力促进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为了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校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做自选实验或演示实验,还把课外小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笔者还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排实验操作流程,拟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课题,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在上述实验复习教学中,依据“全纳教育”思想本人能充分发挥学生是实验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均能多做并且做好每一个实验,从中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自己是实验的主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好处。
四、开展多样化教学,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复习范畴,以适应学生的多种需要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课程的需要。因此,我们的初中科学实验的复习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自然科学实验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本人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纳入初中科学实验的复习范畴,以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据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五、加强对学生获取知识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倡导合作,体现每人的实验价值
通常,在我们的学校班级中,如果有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体的事;而“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因为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学习的集体,而有问题的学生属于我们这个学习集体的一员,是我们学习集体中的合作者。这就是“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
为了更有效地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相关资料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强化学生如何把实验原理、方法、步骤、现象、结果和结论正确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解答实验的能力。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 下一篇: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