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基础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艺术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艺术基础

篇1

关键词:基础教育艺术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段深化,艺术设计专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人数大大增加。因此,从教育规模到对艺术设计观念的理解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设计”这一概念也从最初的“美术”中分离出来了。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了属于“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了另一种危机的存在,除了几所专业美术设计院校外,大部分考生美术基础较差,学画的时间不长,也有的考生是改考美术或设计的,在很短的时间内,稍加美术训练就开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考之旅。因此,如何对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一些专家认为,艺术设计不同于绘画专业,可以不要求有“超标准”的造型能力,应该减少现有的“基础课”的学时,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研究专业设计问题。然而在综合院校里的艺术设计专业,面对“先天不足”的学生,基础教育的缩水,不但不能使学生“专业化”,相反使本来就较弱的造型能力退化。在今天,如果我们还一味地追随绘画的基础教学方式肯定是不合时宜的,这一点我们都十分清楚,但使基础教学缩水也不能说是正确的举动。那么如何对待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呢?这是我们应该全面思考的问题。

一、基础课的概念与功能

在传统的观念上,只要谈到基础课,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素描”“色彩”,的确,这是最典型的“基础课”。然而,现代的观念告诉我们,基础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除了对基本造型能力的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艺术素质的培养。因此,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基础教育。比如素描课可以做多方面的造型训练,在美国的麻省艺术学院和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的素描课程里,除了一般的静物、肖像、人体之外,还包括元素素描、用素描来思考、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素描与绘画、透视制图、体积素描、用色彩素描、具象与抽象的联系、概念素描、结构素描、从再现到表现、隐喻的素描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原有的纯艺术范围,既训练了造型方法,也增加了很多训练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的内容。当然,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但适当借鉴和参考还是必要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基础课的问题。基础课不仅仅是造型上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是整个艺术设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基础教育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可以这样定义:创作课之前的课程都可以称为“基础课”。进一步还可以把基础部分分为绘画(造型)基础和专业基础。绘画基础课主要是解决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课程,是从绘画专业那里延续过来的,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静物、人物、风景等造型训练,掌握基本的造型能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走向专业、走向成熟。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造型能力,进入专业之后与所选择的专业相关的基础训练。比如,平面方面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图形设计、图案设计、计算机操作及设计软件的使用等。

十几年来,由于电脑美术的引入,解放了手绘设计,很多设计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完成。因此,很多学校将绘画基础课程大量缩减,手绘能力的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某种情况下,学生可以不懂基本的造型原理及不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就可以直接用计算机来进行“艺术”设计。为此我们不能不担忧。艺术设计是个很边缘的学科,它的设计方向和设计任务都是很宽泛的,要求设计者不仅要在该设计专业所针对的该学科上掌握大量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审美上有较高的造诣。否则也就无所谓“艺术设计”了。工业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在大的范畴上应该是属于“美术”这个大的概念之内的。因此,对美的修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基础”训练这一点一滴来获得。三、建立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

现在的教育模式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在发生着变化,同属于“艺术设计”这一范畴的设计学科,在具体的实践中都有互相影响的可能,有的还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去跨专业跨学科。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这种情形下,搭建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平台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已经提出了“平台加模块”的教学模式。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课程,而“基础课”的概念也扩展到一个合理的广义概念上来。使学生能够在这段“基础课”学习中,掌握扎实的造型基础或专业基础,在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设计的审美能力和专业修养。这样的基础教育平台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四、整合设计基础

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不但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造型能力,还要同时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要求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做适当合理的调整。把基础课程广义地理解为造型基础、设计思维、专业基础这样三大板块,使造型、思维和设计基础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造型基础在训练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可以加入创造性概念的练习,在训练造型能力的同时也注重造型手段和造型元素的训练和培养。除了设计素描还可以加入带有创造性意味的概念素描,素描上可以从再现到表现,从具象到抽象,这样才能从本质上达到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要求,训练学生始终对艺术形式有较敏感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设计院校,对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定位。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和研究教学,形成自己的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律,不能人云亦云。面对今天的市场要求和现状,艺术设计要求更多的是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我们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由此看来注重艺术设计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造型基础到专业的设计基础教育,都应该面对现状做科学的整合、科学的安排、科学的计划。使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模式上走出自己的路子。

篇2

关键字:超文本、翻译教学模式、网络

Abstract: The author explores how to introduce the hypertext technology into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studies how to take the greatest advantage of network resources supported by hypertext technology; how to update transl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ranslating capabilities, expanding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is paper. Hypertext technology will not only greatly expa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offering vast resources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yond the classroom and books, but also effectively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network tool -aided translation. It may hav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Key words: Hypertext, translation-teaching mode, network

全球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国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使得翻译手段与工具日新月异。翻译理论不断推陈出新,翻译研究的视角与途径也日渐拓宽,其中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得到各国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愈来愈强,基于CAT的超文本技术(hypertext)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呼之欲出。鉴于目前我国高校中所开设的翻译课大都将重点放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的实践教学上,忽略了翻译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步入职场后,在遇到具体的翻译任务时不但用时颇久而且,翻译质量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翻译,即将超文本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一、何谓超文本技术

超文本的英文原名为hypertext,是美国学者纳尔逊1965年自造的新词。1981年,德特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具体观之,超文本技术是采用超链接方法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和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起来,在各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起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位置,利用超文本机制所提供的联想式查询能力,迅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有关信息。超文本网络技术的特点及其迅速发展突破了传统文本的线性阅读方式,将其引入翻译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拓展翻译研究视角。

二、如何将超文本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中

超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双语资料,运用搜索引擎和双语语料库,教师能方便地检索到大量的双语信息,内容丰富且时效性强,将之用于翻译训练可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拓展教学思路、增强教学效果。学者杨柳曾强调翻译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翻译作为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英汉双语,还要求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及特定翻译任务的专业知识都要有深刻了解。Kiraly指出翻译能力在当今社会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有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应着眼于提高译者对翻译中所涉及的因素的敏感程度,并使其学会运用适于自身的辅助工具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指出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超文本网络技术,使用搜索引擎来辅助翻译,真正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创建翻译教学新模式,使翻译教学超越时空限制,适应素质教育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三、结语

将超文本技术引入高校翻译教学将大大拓展教学活动的发展空间,不仅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一流的国际翻译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资源,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国际前沿接轨,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CAT辅助翻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素质和信息素养,顺应素质教育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对于培养翻译人才甚至是翻译研究型人才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刚强,切实聚集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

[2] 黄振定,试论培育创新型英语人才的两大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篇3

数学思想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数学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中蕴涵了多种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相关数学思想,有效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其渗透给每一位学生。在掌握数学思想的基础上,要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使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在思考中获得收获。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意思是说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在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拥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以生活实例为教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作为引入新课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同时运用生活实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让数学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学校教学楼、学生的照片、长方形、汉字、数字、字母等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对称的一些例子,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举出一些轴对称图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一个在方格纸上只画出一半的卡通人物,让学生补充完整,学生借助于已有的轴对称知识可以很轻松地画出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补,就让学生在快乐中总结出轴对称的性质,感觉到学习是那么的轻松自然。

3.利用引导发现教学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初中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于新知识比较渴求,但这种对知识的渴求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参与到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知道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势必降低学生学习兴趣,造成课堂毫无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可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科学记数法”时,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应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备课时应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在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可能性,讨论问题后会出现的众多结果,这样备课的工作量无形中大大增加,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从主讲的角色过渡到主导的角色,从教材研究转化为教材、学生双重研究。

5.给学生一方舞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改的推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异想天开和求异思维。要敢于承认学生想法中的“亮点”,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要多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探究、讨论和表达的机会。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播放日出日落的动画。利用大屏幕展示立体图形时,让学生用硬纸粘正方体、长方体等,并讨论其特点。通过制作讨论,学生都会拿起自己的杰作给大家讲述讨论成果,个个信心百倍。这样学生学得既愉快又轻松,教师趁此机会大力表扬学生的动手能力、讲解思路,并鼓励以后大胆想象,创造更多的奇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6.新授课建立数学模型要顺势、全面

数学模型是一节课的核心,它的获得需要教师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理解和表达。在数学活动或生活中获得的数学新知识,即数学模型,在提炼时,对于学生来讲,是一大转折。因为由特殊情形上升到一般知识,这是一次认识的质的飞跃,学生要对原有的知识网络进行重新组合。否则,学生对于新的数学模型就没有知觉,不领会,也不理解。“顺势和全面”,就是在建立数学模型时,要顺着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情境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分清情境与新知的关系,及时从背景中认识新知,由背景到新知,这是一个提升;在递进新知教学中,要顺势及时理解和掌握要学的新知。

7.数学课堂练习要具有趣味性

将趣味性因素引入学科教学中,学生才会释放自己的身心,毫无压力,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尤其是对于数学来说,枯燥的定理、公式拒人于千里之外,学生亲近感的丧失为数学学习雪上加霜。所以,教师要改变课堂练习形式,融入故事、游戏、艺术等元素,使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乐在其中,释放压力,快乐学习。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充分对所学数学内容进行巩固,并将实践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根据练习的效果判定教学任务完成与否。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堂习题,学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要将这一环节重视起来,把握课堂练习的基础性、典型性、实用性、开放性及趣味性。

篇4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架起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抽象数学与具体问题的桥梁。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实践,感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出积极主动探索的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自制动画教学课件、童话故事、精彩的谈话引入、激疑设疑等等,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运用,教和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自制动画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由分实物入手,让学生在平均分得不到"整个"的时候,感受到用学过的数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从而提出"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的问题,并请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学生情绪高涨,勇于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二分之一,教师在学生的需求特别强烈时,结合学习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

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教学程序的探究阶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大多数是从模仿开始的,提问也不例外。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教师是如何提问的,并把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看,为今后学生能正确地、独立地质疑奠定基础。其次,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逐步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知道"问什么"、"怎么问",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评价。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在关键处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上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当学生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再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步保证提问的质量。解决问题首先需要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理解问题中的潜在数学特征,能识别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与其他学科中蕴涵的数学关系,并把它们提炼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观察身边的物和事,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

三、拓展应用,引进札记。

这一环节是培养问题延伸阶段,是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把课堂时空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校园,走入社会。

应用拓展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我们常说的巩固练习,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开放性、趣味性,与生活紧密联系。例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个球。④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和是430kg ,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kg。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篇5

一、提问、激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激疑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提问、激疑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激疑,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二、提问、激疑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激疑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激疑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激疑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问、激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激疑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激疑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提问、激疑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1)、点与面的关系

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激疑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

(2)、难与易的关系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激疑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3)、曲与直的关系

提问、激疑,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4)、多与少的关系

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激疑而提问、激疑。提问、激疑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激疑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激疑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激疑,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层递式"提问、激疑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激疑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激疑,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

七、提问、激疑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本 教材 作用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重要媒体,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只注重技术的传授,没能很好地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教学中对新教材设置的栏目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新教材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忽视“插图”的作用

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就是:图文并茂。不仅有封页彩图和章图,更重要的是每节内容配有若干幅简洁明了的“插图”,总计180余幅。这些图中有现代高科技产品或技术的展示、有实物及科学家的照片、有生动活泼的运动造形、有寓意深刻的成语故事,特别是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操作流程图展示,这对学生尽快实现学习目标大有帮助。这样设置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又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对学生学习情趣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如为了说明信息来源的相互结合和不同的信息来源的特点和优势,教材编写人员精心选择了插图;为了说明大批量下载文件,笔者者利用flash插图,突破了知识的难点;再如为了体现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示,编者举了奥运项目的运动造型,为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实现信息形象化留下广阔创意空间。

二、忽视“前言”“导言”“页边图文”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阅读每章的前言,它将描述本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虽然很短,但有助于我们掌握整章内容的主旨。其次还要注意每一节的学习导言,它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生学习目标简述,前者可以让你轻松地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后者是你教学本节内容所应达到的目标,可对照参考。页边上的一些图形和文字往往容易忽略,它们也是与相应位置的课文相对应的,作为相关内容的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三、忽视“资料”的作用

“资料”和“前言”“导言”一样,在教材中都用粉红色块表示。“资料”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史实或联系实际的实践知识,集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为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第14页的奥运知识竞赛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方法。再如第56页的汉字输入码的编码方式则是对教学内容的合理补充。而第74页的资料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资料,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忽视“光盘”和“实践教材”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都备有电子光盘和实践技能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用书大家都比较关心,看得比较多,钻研得也比较透。而忽视了电子光盘和实践教材。所附光盘内容其实有两类,一类是教材的电子文稿;另一类是学习本册教材的拓展性资源。电子光盘是我们电子备课的好帮手,很多资料无需加工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使用。有的教师喜欢自己脱离教材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这当然无可厚非,其实配套实践教材都是编者精心选题,经过专家审定,还是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五、忽视“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

篇7

一、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函数

函数是数学知识体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客观的实际需要而存在的。所以说,在教师进行初中函数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函数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这是学生学习函数的首要任务。

教师在对函数进行讲述时,最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含义和本质,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引用生活实例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接下来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用图像将函数变量展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使学生对函数有一个整体的、基础的把握,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数学理念

初中数学中,函数能够有效地将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出来,这两个变量之间,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且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初中函数教学时,一定要培育学生们数学学科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理念,用运动发展的思维进行函数的学习。

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的方式,采用形象的比喻来向学生展现函数中两个变量互相影响的关系,比如小学数学中最简单的求路程的问题,用速度乘以所花费的时间,就是所求的路程,在这一问题中,时间或者是速度的变化都会引起路程的变化,也就是说,路程是随着时间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所说的“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容易就会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理念,并且迅速理解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函数的学习有了最基本的学习理念。

函数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科目的关联性也是极大的,对函数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对各个学习领域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函数中抽象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科中,都存在抽象与个体两种形式,函数也不例外。同数学中其他的概念相同,函数这一概念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它是对感性认识的高度凝练。首先,函数在现实中将数学的特征提炼出来,在这些特征中又抽取出一种抽象的关系,最终建立起函数关系,并对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函数能够解决许多现实的问题,例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求程问题,函数将时间和速度等数据带入到函数的变量之中,进而求出路程这一变化结果。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函数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且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讲授,将这种抽象性和个体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指导学生能够将函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采用“数形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概念。在函数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数量关系与图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能够互相表现、互相映衬,更好地将函数的变量关系表现出来。

在初中函数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能力受到年龄、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函数抽象性和个体性的理解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数形结合”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函数的变量关系能够在绘制的图形中真实有效的被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变量关系中也隐含着图像中所表达的信息,二者之间是互相体现、互相映衬的密切关系。

因此,在初中函数教学中,教师将“数”与“形”进行有效地结合、灵活地转化,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函数知识,对函数知识有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函数是学生对函数学习的起步阶段,打好学习函数的基础是保证日后对更深层次函数学习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性要求。

篇8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的演奏技指的真切描述。轮指是琵琶三大基本演奏技法中的最基本、最富特色的一种技法,也是琵琶与其它弹拨乐器不同的重要标志。因此,轮指的掌握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让人听起来像水过沙地不留任何痕迹。所以,我们在熟练曲子的弹奏之后,还要精心地去对曲子的每一个音的音色进行推敲、雕琢,使弹奏出的声音更加婉转悠扬,如歌如诉,优美动人。

如何在演奏中把音色处理得当,主要取决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弹奏的技术技巧。音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文学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理解文学作品时,往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与我们理解音乐作品是一样的。文学作品讲究字、词、句的用法,词语的搭配,句与句之间要用标点符号隔开,音乐作品也是如此。

要使作品演奏流畅、音色优美并富于内涵,首先要养成精心研读乐谱的好习惯,因为乐谱上的标记可以帮助我们对音乐进行细致的处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培养自我音乐素养的过程。精心研读乐谱,分析乐谱的音符、音组及乐句。在一些传统的作品中,往往音符、音组、乐句都很规整,我们很容易划分,也好理解。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琵琶作品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些现代的作品脱颖而出,而琵琶曲目中有趋向于比较通俗的态势,乐句、音符呈现比较自由的特点,这样就给分析乐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天池》,这是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西方音乐风格的乐曲,在乐曲的开始,乐句就很自由。这就需要演奏者反复多次地去研读乐谱,先找出音符内部的规律,再找出气息转换、旋律起伏的地方,将乐句准确地划分出来,然后去体会每一个音符以及乐句的含义。只有这样,弹出的音色才会符合乐曲的内涵和要求。

琵琶的演奏技法非常丰富,这些技法都是以演奏者右手五指的来换及左手多种技法的按弦来完成声音传播的。但无论怎样的变换,干净、动听是我们对音色追求的最终目的。根据传统琵琶乐曲表现手法的不同,通常将琵琶曲分为文曲、武曲和大曲三类。所谓文曲,一般是指旋律优美抒情,节奏轻缓,演奏上注重左手的推拉吟揉等技巧的运用,乐曲表现内心细腻情感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令人想往的意境,代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塞上曲》、《汉宫秋月》、《飞花点翠》等。《春江花月夜》是琵琶艺术表现唐诗作品的典范之作。乐曲的美妙呈现给我们一个晶莹剔透、如梦般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精品之一。全曲曲调典雅宁静,旋律婉转、悠扬,如一幅工笔精细、柔和淡雅的山水画,乐曲在结构上与诗歌也有一个吻合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在旋律上运用了“换头不换尾”的手法,即乐曲的每一段开头不同而都有一小段相似的结尾。这使得乐曲环环相扣、连绵起伏,把整首乐曲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春江花月夜》成为琵琶艺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是数不胜数的,比如:《十面埋伏》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的悲壮之美;《春江花月夜》的宁静、悠扬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大浪淘沙》的凄凉之美等。正是因为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若手指经过的速度快,动作偏小,只用手指来拨弦,则表现出的音色洪亮、清脆、刚劲有力。如:《十面埋伏》中运用左手绞弦的演奏技法来模仿战场上兵器碰撞的声音;如果右手轮指速度快,动作偏小,只用手指来用力拨弦,就会表现出战场上短兵相接、激烈战争的场景。相反,我们在触弦时动作偏大,带动手臂或手腕,手指经过弦的速度缓慢,则音色柔美、圆润。如《春雨》中运用大量的挑、扶、勾,来描绘春雨的细腻、温柔、绵绵不断,也表现出一种万物苏醒、春意盎然的景象。

我们经常听到有“入弦深浅”的说法,指的是入弦深即触弦面积较大,声音厚重;入弦浅即触弦面积较小,声音脆薄。用指甲的中锋触弦音色一般明亮,用指甲的偏锋触弦则音色圆润、浑厚,用指甲的上偏锋或下偏锋触弦,则音色坚硬干瘪。一般来讲,在最后一个琴品与复手的中间触弦,音色清脆、明亮,显得通透;离琴品越近,音色越空洞;离复手越近,音色越显干瘪。

篇9

一、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函数

函数是数学知识体系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为了满足客观的实际需要而存在的。所以说,在教师进行初中函数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对函数有充分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这是学生学习函数的首要任务。

教师在对函数进行讲述时,最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函数的含义和本质,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引用生活实例来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接下来可以采取“数形结合”的方法,用图像将函数变量展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使学生对函数有一个整体的、基础的把握,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教师要让学生掌握“相互联系,运动发展”的数学理念

初中数学中,函数能够有效地将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出来,这两个变量之间,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且可以互相牵制、互相影响。所以说,教师在进行初中函数教学时,一定要培育学生们数学学科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理念,用运动发展的思维进行函数的学习。

在函数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的方式,采用形象的比喻来向学生展现函数中两个变量互相影响的关系,比如小学数学中最简单的求路程的问题,用速度乘以所花费的时间,就是所求的路程,在这一问题中,时间或者是速度的变化都会引起路程的变化,也就是说,路程是随着时间和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我们所说的“一个量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例子,很容易就会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基本理念,并且迅速理解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函数的学习有了最基本的学习理念。

函数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其他科目的关联性也是极大的,对函数的学习,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对各个学习领域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函数中抽象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个学科中,都存在抽象与个体两种形式,函数也不例外。同数学中其他的概念相同,函数这一概念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它是对感性认识的高度凝练。首先,函数在现实中将数学的特征提炼出来,在这些特征中又抽取出一种抽象的关系,最终建立起函数关系,并对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函数能够解决许多现实的问题,例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求程问题,函数将时间和速度等数据带入到函数的变量之中,进而求出路程这一变化结果。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函数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且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以及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讲授,将这种抽象性和个体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指导学生能够将函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四、采用“数形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知识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概念。在函数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将数量关系与图形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它们能够互相表现、互相映衬,更好地将函数的变量关系表现出来。

在初中函数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能力受到年龄、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对函数抽象性和个体性的理解是相当具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最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数形结合”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函数的变量关系能够在绘制的图形中真实有效的被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变量关系中也隐含着图像中所表达的信息,二者之间是互相体现、互相映衬的密切关系。

因此,在初中函数教学中,教师将“数”与“形”进行有效地结合、灵活地转化,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函数知识,对函数知识有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函数是学生对函数学习的起步阶段,打好学习函数的基础是保证日后对更深层次函数学习的首要任务和根本性要求。

篇10

初中数学课堂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各种功能,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提问类型的多样性与和实效性。

一、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利用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需要加强下述的六大提问意识。

1.目标意识

课堂提问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而是要有的放矢。是否该问,问些什么,怎样发问,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提问是教学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应该不问;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的,应该少问;而与教学目标关系密切的,应该多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地设计提问。这些在备课时就要有所考虑和设计,虽然在课堂实施中要有临场应变的能力,要随时进行调整,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但不能太随意。

2.时机意识

设计课堂提问的着眼点有:内容的关键处、内容的矛盾处、内容的含蓄处、知识的规律处、事物的联系处以及学生的不在意处等。提问应主要着眼于内容的关键处。所谓内容的关键处是指教学的重点、难点。

3.精简意识

课堂提问过多有许多害处。从教的角度看,势必面面俱到,喧宾夺主,从学的角度看,势必易于应付,为答而答。可借鉴系统工程的方法,采取合并、简化、取消、加大问题容量、变顺向提问为逆向提问等方法,力求精简问题的数量,把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和操作,提高感悟能力。精简问题的数量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让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下来”。

4.训练意识

数学是需要“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在这样的前提下去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建议提问不宜太“白”(说白了的“白”)、太直接,要把提问也作为一种训练,要和“做数学”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有效,尤其是高中学生,不是靠一、两个趣味问题可以解决的,而是要注重每一次提问的训练效果。

5.过程意识

好的课堂提问能体现训练过程,随着一次次提问、回答,学生经历由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要做到这点,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整体性:教师要把教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解成前后相联系的几项要素或几个部分,找出其中的重点、难点,把每一部分当作一个阶梯,精心设问,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

②层次性: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设计辅助问题要注意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③展示性:课堂提问应注意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多问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满足于学生思考结果的正确,很少问及学生是怎么思考的,有的是教师代替学生表述思考过程或主观想象学生的思考过程。

6.质疑意识

学贵知疑,能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是非常可贵的自学能力,也是学习主动性的一种表现。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了训练的针对性,又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首先学会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

1.适度地确定提问的内容

提问内容的把握,主要包括范围、深度和难度等的确定。设定负有不同功能的提问,提问内容涉及的深浅、宽窄、难易等,应各有不同,须灵活把握。有的提问问题可大一点,比如:总结性提问;有的则应小一点,比如:反馈性提问;有的问题可难一点,比如:检测性提问;有的则应容易一点,比如:负有组织教学功能的提问。有时,同一类提问,其深难度和范围大小可审时度势地予以变通,而不照上述常规行事。

2.精心地设计问题的情景

问题的设计,既包括上面所讲提问内容的确定,还包括问题的切入点、问题的表述以及提问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切入点符合知识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易于引发学生思维,收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这就犹如庖丁解牛的道理。问题的表述也很重要。教师的设问要语言简洁、准确、切中要害,切忌似是而非、罗嗦。提问的方式应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功能灵活掌握,不可处处直问式,如可以是“是非”式,也可以是导思式,甚至还可以设而不问----教师铺垫,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甚至由学生向教师提问。

3.适当地选择提问的对象

设定负有不同功能的提问,应根据目的、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成绩的优劣、理解能力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差异等)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有的问题应提问中、下学生(如检测性提问),有的则应提问中、上学生(如导入性提问),还有的问题则应提问多种类型的学生(如反馈性提问)。有时,对于特定情境和某种需要,又可不按上述方法处理,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总之,提问对象选择的恰当与否反映出教师教学上的机智与成熟。

4.正确地进行提问的操作

课堂提问的操作中,应注意:先发问后叫人,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面临被提问之感,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人人都积极思考;先发问后叫人,以使每个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否则会使提问失去意义;乱而有序,即时前时后,时左时右,时差生时好学生地提问学生,以不让学生觉出规律,而人人都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盯”而不“死”,即当一个学生不能作出回答时,既不轻易让其坐下,亦不“死盯”不放,而置其它学生于不顾。

5.巧妙地运用重复的手段

就同一个问题盲目地反复叫起许多学生,作无须动脑子的单纯重复式回答,是不可取的。然而,巧妙的重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一个问题,可在一节课上的不同时间,先后二、三次重复提出,甚至在下一次课上再提出,可起到强调和加深印象的效果;或者同一个问题,可有意先后二、三次地重复(甚至突然)提问同一个学生,对其本人乃至对全班都会收到极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