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艺术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文化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文化艺术

篇1

    寿县城地处淮南,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受独特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尧、舜以前的寿春楚人不得不信奉巫术、崇拜图腾,不得不用细致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去适应环境,发展自我。东周时寿春先后成为了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寿春土着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楚末年,为避秦国压力,而把都城迁至此。寿春楚人在此期间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5]寿县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尾段,内涵丰富、内容庞杂,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物件,又包括精神形态的意识和理念;既包括不断发展的制度又包括循序渐进的风俗;既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又包括文化、艺术和巫术;既然是寿县物质文化的遗存,又是涵盖寿县的楚精神文化的总和,无论是青铜铸造还是漆器工艺;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乐舞美术,无不闪现着楚人智慧的熠熠光华。寿县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寿县城遗址上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是楚文化鼎盛期的象征,其古朴庄重、气势雄伟,腹部饰圆箍,箍饰花纹,双耳和颈的外壁饰有模印几何图案,三足根部有浮雕漩涡纹饰,鼎口平沿有铭刻,展现了楚国在绘画、铸造、语言、雕刻、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浪漫、深情、喜庆、悲壮的情怀,彰显着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小巧精致的青铜雕塑大府铜牛回首顾盼,表现出卧牛闻风而动的霎那情态,生动传神;似劈开竹节的“鄂君启金节”物象突出,寓意庄严,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6]以上三件文物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反映出寿春楚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长期的积累、悟化和抽象,把传统的对图腾的崇拜寄托于自然界的具体物象中,把本民族的理想与追求运用于不同形制的抽象线条和符号中,用赋予其生命律动的奇特、夸张造型表现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深刻内涵,为研究探讨楚国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是楚艺术的精华所在,其数量较多、保存较好,虎虎生风、神采飞扬,无论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线条都给人以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和某种激越奋发的精神力量。远古寿春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与楚结合之前落后的社会形态,使得寿县人保留着率真、热情、奔放的土着传统,意识中存在的奇异想象和狂放不羁与楚人的浪漫情怀有机融合。他们信奉神灵与图腾,重视用神话和巫术与神沟通,内心渴望通过祈求而得到神的庇佑,较少顾忌制度与宗法。寿县神秘的土着传统与楚人的浪漫情怀共同培育了寿春楚人幻化神秘、追求自由的艺术特质和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以及取法自然、高于自然的不竭创造力。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既非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摹仿,也不是对当时社会的刻意表达,而是寿春人对一系列自由生命形象的提高与创造,是当时的寿春人对潜意识里生命活力与超越自我的生命机能的尽情释放。典雅华丽的楚漆器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和丰富的色调,至情、至性、至美的洋溢自由生命的情怀,幻化揽括浩渺宇宙的无穷气魄,阐释追求理想与自由的深厚精神内涵,显示出寿春楚文化“对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别致风韵,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寿县楚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多端,各种形式及不可名状的几何形匹配,把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7]寿县楚人由原始土着人发展过渡而来,意识纯真质朴,没有中原人经历奴隶社会所沉淀下的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的文化,不似中原人的审美心理注重社会政治功利性,其更重视审美对象的娱情作用,更多地保留着一种开放心态,奋发图强的决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寿县楚艺术更大的魅力,还在于其整体意象构成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蕴。面对楚漆器艺术品,望而立知其为何物,顿后悟出其非自然摹本,而是视觉艺术形象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富于想象力的寿县人能够将各种线形统一在一定的数序规律之中,通过S形动荡曲线,使戏剧性效果与严格的秩序感被完美地统一起来。更能以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一个生机勃勃、用美好的灵性维系的世界,使其象征意味依然神秘莫测,让世人在无限的空间内享受无尽的艺术魅力。所体现的精神风尚与理想追求,代表着这一变革时代的特殊风貌[8]。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将寿春人大胆支配传统和再造传统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将自然界存在的传统事物形象先进行总结、抽象、肢解和打散,依据自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辅以变形,再根据装饰、表现或象征的新需要和新风格重新组合,以此独特的神韵提升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辽阔深邃空间,熔铸了运动和力量,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寿县楚漆器中多龙凤鸟纹饰,寿春楚人“人心营构之象”就是排除束缚于艰险,乘龙驾凤到神秘浩渺的空间自由驰骋,这恰与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悖,寿春楚漆器给人轻快、飘逸、欲腾空而去的感觉,老子的表现宇宙生命本体的“道”与“气”、“大象无形”、“涤除玄鉴”等学说所折射的美学意蕴,在寿春楚漆器中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9]寿县楚漆器在造物饰形上的“羽觞”乍看简单小巧,而细观髹以黑色,饰以朱红单鸟图纹的形制,盈透着大气的盘旋式宇宙感以及辽阔深邃的奥妙空间会喷薄而出,让人目不暇接!这也正反映出寿春楚人对纹样的迷信崇拜心理和对美好、力量、正义的情感寄托以及与道家造物思想的重合。[10]

    研究楚都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的现实意义

    寿县楚人对生命热爱、对自由向往,他们通过对灵巧、生动、变化和力度的把握,用具有“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气魄与力量创造了承载着寿县楚人生命渴望与精神追求的楚文化艺术的灿烂与辉煌,用严谨、科学、务实和创造的理念诠释了寿春楚人发展自我、不断提高的理念,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精神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活力。从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我们能够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寿县一定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大的拓展寿县的知名度,更快的推动旅游业乃至全市、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 传承 地方优秀文化 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纳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中,努力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要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利用当地社会文化艺术资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学校艺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承担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地方文化艺术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构成,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把它们继承和延续下去,对于保存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潮汕文化是以现在的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市为主,由讲潮州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种属于汉文化的地域性亚文化。1、以“开放融合。兼取互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为其突出特征。潮汕地区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如花似锦,驰名中外。其中潮剧、潮州音乐、潮绣、木雕闻名遐迩,潮汕民间的花灯、嵌瓷、香包、泥塑、剪纸、首饰等,都富有地方特色,驰名中处,成为民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和时节应用品。汕头市澄海区有着浓厚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氛围和数量众多的地方艺术门类。近年来,澄海区中小学在利用潮汕地方艺术资源拓展艺术教育渠道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自1999年12月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后,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2、2010年澄海区教育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澄海实验学校和莲下中心小学2012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特色学校,澄海实验学校小学2011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另有四所学校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澄海区各中小学在如何通过有效途径传承地方优秀文化艺术资源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应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和心智状况,如果在校本教材中融入他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无疑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澄海区中小学艺术课校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澄海位于广东省东部潮汕平原的韩江入海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县,后几经易制,2003年成为澄海区,隶汕头市,现有面积402.5平方公里,人口75万(2008年)。在澄海民间,保存了大量具有浓厚潮汕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主要有:潮剧、潮州大锣鼓、丝弦乐,潮汕童谣、方言歌、版画,剪纸、纱丁、抽纱、嵌瓷、灯谜、香包艺术等,还有极具澄海地方特色的西门的蜈蚣舞、永新的鳌鱼舞、隆都的西头鹅舞等动物舞蹈。这些地方民俗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门类,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为澄海学校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近年来,澄海中小学通过对潮汕民间艺术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归类,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引进了大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并经过教学实践形成了众多的教学案例,成为地方、校本教材建设的雏形。如澄海实验学校的《少儿潮剧演唱基础训练》、《潮剧欣赏基础》、《潮语语音与合唱训练》、《潮汕动物舞蹈欣赏及训练》等音乐课校本教材,《潮汕儿童版画教程》等美术类校本教材,《硬笔书法》、《书法楷书训练》等书法艺术校本教材。又如建阳小学,通过对众多教学案例的整理、提炼,编写了《艺术教育校本教材资源包》,内容涵盖《潮汕童谣歌》、《潮汕民俗歌》、《潮汕锣鼓》、《潮剧行当》,《潮剧欣赏》等。再如华侨小学的《木刻版画教材》等。

在教学中运地方艺术教材,可使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把一些有较高艺术性的以民族民间艺术为素材创作的艺术作品和经过改编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介绍给学生,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民间艺术是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增强学生维护、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这种情感意识会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艺术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乡土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乡土艺术教材,可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与热爱家乡的教育事业有着特殊的辐射作用。

二、 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认识艺术世界的过程。澄海区的艺术教师们会在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强介绍潮乐、潮剧、潮曲的特色和技巧,师生有时还会进行即兴表演。例如,树础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先选择《天乌乌》、《桃花过渡》这样一些有吸引力的歌曲、短剧,让学生欣赏,然后利用《客鸟声客客》、《新编桃花过渡》等地方音乐素材进行示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进行教学。在美术课上,他们会介绍澄海作为“版画之乡”的文化历史,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在教学方式上,他们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进行“经典引导”与“乡土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把现行国家教材与乡土教材进行高度整合的成功之路:例如,澄海区建阳小学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现行教材与乡土教材融合的大胆尝试,他们以现行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们把从周边社区采集来的音乐素材引进课堂,并对曲调节奏、歌词进行规范,对内容、形式进行修改、整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师生的创造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共整理出校本教材8个资源包;莲下中心小学的古筝队在各种比赛中以演奏潮筝曲而大获成功,这得力于该校音乐教师对古筝的创造性教学,他们既遵循古筝演奏的一般规律,又改进了潮筝演奏技艺,编配新的潮筝曲;实验学校教师则安排了一定数量和一定课时的潮州音乐教学,课余时间则加强潮乐的集体训练;莱芜中学把当地工艺美术引进了美术的课堂教学,如丝网版画、羊毛编织、民间玩具等地方工艺美术,均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他们的艺术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传承的效果。澄海区现有中小学艺术科教师大多受过系统、规范的高等艺术教育,又主要来自潮汕地区,自幼受潮汕文化熏陶,对利用潮汕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学有着天然的优势。近些年来,澄海区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艺术教育在传承地方文化中的作用,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潮剧、澄海灯谜,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等为主要传承项目,重点突出蜈蚣舞、潮州大锣鼓、澄海版画的传承,为此加强了对中小学艺术科教师的地方艺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一批本地民间艺人、艺术家被请进校园,为全区中小学艺术科教师举办潮汕地区音乐、曲艺、美术工艺以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讲座。

学校艺术教育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引入课堂后将有助于学生具体生动地感受家乡的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变迁,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大力推进地方艺术进课堂,营造校本艺术教学的浓厚气息,在家乡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体验生活、升华情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这才是教育之根本所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各地政府的重视,让优秀的地方艺术内容走进课堂确实不失为对民间艺术传承和保护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 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

课外艺术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适当地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澄海素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昌明,民间艺术活动非常活跃。民间艺人队伍庞大,业余艺术团体遍布城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业余剧社(团)最多时全县达到60多个,大量新旧剧目上演。澄海还享有全国“民族民间艺术(版画)之乡”、“民族民间艺术(灯谜)之乡”的美誉,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术作品。

在澄海这样一块具有浓厚地方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中小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澄海区中小学校组建了大量业余课外兴趣小组,每所学校至少有5个以上的兴趣组活动,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这些课外艺术活动既符合艺术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十分符合当地农村学校的艺术教学现状。例如,澄海区教育局自2003年来,坚持每年举行学生潮剧演唱比赛,参赛选手众多,为潮剧事业的发展挖掘了一批批新苗;华侨小学课外艺术活动以版画见长,几年来先后出版了学生版画作品集《大师的画》、《太阳花》,美术作品集《心灵的画》,五十多件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级刊物或收集于画册;建阳小学经过多年的研究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引进潮汕音乐教育,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办学特色,潮汕民间艺术在该校开展活跃,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涌现出一批潮艺爱好者,他们多次参加当地重大节日晚会,为当地的文化生活建设贡献了力量;澄海实验小学以“传承潮汕地区优秀文化艺术”为课题,积极探索自制的具有潮州音乐特色韵味的“竖吹竹笛”进入课堂,将澄海动物舞蹈和潮州锣鼓引入课堂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校自编地方舞蹈、自创潮语童声合唱节目、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澄海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连续四届参加国、省、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取得了两个全国一等奖,四个省一等奖的佳绩;莲下中心小学将潮汕儿童版画和书法引入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一举取得了一个全国一等奖,五个全省一等奖的佳绩。

一直以来,许多散落于群众中的传统优秀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局限,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越来越少,许多民间优秀艺术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更有一些民间音乐己经到了“人走歌息,人去艺绝”的程度。澄海区传承优秀地方艺术从中小学抓起,笔者认为,此举善莫大焉,值得提倡。地方艺术是当地文化土壤中的一枝奇葩,优秀艺术的传承是文化传承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地域的标志,积极将地方优秀文化艺术引入学校课外兴趣活动,是让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得到传承的最好的方式之一。

澄海区中小学将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教学中,通过编写以地方艺术为主体的校本教材、开展富有乡土气息的课堂教学、创建极具地方特色的课外兴趣活动三个方面,从而使学校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在途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艺术不仅能够把祖祖辈辈创造和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传递下去,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爱故土的健康情感,同时引领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当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认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喜欢,感兴趣,才有传承弘扬的可能。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家庭要发挥引导作用,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家人在与孩子的言谈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一点一滴讲给孩子听,教给孩子学,引导青少年认识传统文化,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民族文化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校应当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诸如聘请民间知名艺人,在课外或课内担任艺术辅导员,开设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讲座或课程等,这是地方优秀传统艺术能走进校园、走进课堂的关键。教育、文化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发挥职能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文化公益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书画院、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联合社区、村居加强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建设,创造一个展示认识传统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是地方优秀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地域文化有它的局限性,地方艺术往往比较质朴,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人文素养,用一种世界的眼光,既能走进地方艺术的殿堂,又能摆脱它的局限,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中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澄海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2]林伦伦、吴勤生主编.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3]黄挺.《潮汕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民间美术;白裤瑶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现。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从而确定创新目标,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造能力,使设计教育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能与其他民族接轨,并且融入激烈的新经济文化时代。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胆借鉴和吸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经验和方法。根据地方文化需求,优化办学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独创自身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教学和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设计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如何完善自身,培养出更高标准的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与白裤瑶民族文化的关系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能顺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新型设计人才。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56个民族所组成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多彩。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民间艺术,培养出新一代的艺术人才来服务于社会。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则更应该主动挖掘、探究和吸收民间美术之精华,引导学生设计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作品。

白裤瑶是保存传统民族文化较浓的支系,瑶语称“瑙格劳”(因男子穿白色短裤而得名“白裤瑶”)。白裤瑶目前大都聚居在广西南丹县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总人口不足3万人。因此,里湖、八圩乡亦被誉为“中国白裤瑶之乡”。白裤瑶民憨厚善良、勤劳勇敢,民风淳朴,能歌善舞,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以原始、奇特的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狩猎、斗鸟等最具民族特色,广为世人关注。但是,对更多的人而言,白裤瑶依然遥远,模糊而神秘。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展示平台能给远方的人们乃至匆匆来去的人,提供一个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白裤瑶文化细节的清晰渠道。尽管白裤瑶是一道世间少有的独特风景,但在他们与世无争的生存中,经济严重滞后总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

民间美术主要产生和流传在民间,是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而付诸手工生产的工艺美术,它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内容,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民间美术是社会文化习俗的载体,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浓厚的乡土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是由民众创造的实用美术,一般具有群体性、亲和性和娱乐性的表现形式,风俗化、乡土化的文化特征。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要求设计文化在吸取国内外先进理念的同时,更要体现出地方民族的风格和特色。我们开设民间美术课的目的不是培养民间艺人,而是在学习研究地方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

民间美术有全民创作的特点,真正体现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想,它的创造者是民族大众群体。如,白裤瑶的“陀螺”就是瑶胞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他们还创造了“陀螺文化”,打陀螺是他们每年都举行一次的有名的体育盛会。陀螺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河田柚,重1斤左右;有的小如鹅蛋,轻至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可长达七八分钟。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二、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有利于白裤瑶民族文化的开拓

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高校设计教育适时调整方向、目标、办学体制、学科结构及教学内容和方式,将原有的工艺美术专业调整为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民族工艺等多种学科,调整后的专业学科设置更趋合理,更具活力。但由于当代艺术设计急速发展,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更为艰巨的改革和发展任务。

创新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主要来自于设计思维的创新,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计思维的发展。它既是艺术思维的形象性与科学思维的逻辑性相互整合的结果,又是理性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审美能力、个性表现和创新设计能力。我们在教给学生艺术设计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基础知识、技法训练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而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观念和创新能力。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纯朴艺术,是民族民间生产者自己创造的实用美术,也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民间美术分布广泛,深入民间,世代传承,延续不断。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艺术设计必须以民间美术为基础,重视向民间美术学习,树立发展民族化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好作品,如白裤瑶的刺绣和蜡染图案,形状都是矩形和菱形,花纹的变化也不大,只是编排时稍有变动,但图形不变,相传这是瑶王的印章,而白裤瑶男子白色裤脚上的五条花纹,相传是瑶王“义勇”的五个血指印,为了和外族区别开来,瑶家妇女对这些图形是牢记心头,从八九十岁的老奶奶到五六岁的小姑娘,对这图案的千变万化是永远不会弄错的。她们要让子孙后代世代铭记瑶族的历史,永远不忘振兴白裤瑶的使命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可以这样说,白裤瑶是一个穿着自己“历史”的民族。

三、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有利于白裤瑶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是全世界关心的重要问题。自裤瑶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同民族的艺术都是构成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在设计中,应广泛应用不同民族自视觉元素,借设计文化的社会性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推波助澜。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重视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把民间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设计风格。设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时代的。传统与现代因时间的距离,所显现的结果似乎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割不断的依存关系。在历史的各个阶段民族文化会表现出一系列的时代特征,设计文化也应呈现出时代特征,必须立足于传统以时代的社会背景为基础,

实现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强调设计文化创新教育的同时,应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吸收、更新建立一个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的设计文化系统,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白裤瑶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为弘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服务。如白裤瑶的“婚俗”,白裤瑶的婚姻是平等而自由的,建立婚姻关系不需要任何物质基础,姑娘占有绝对的自,他们能充分自由地选择对象,对较符合自己心意的男子,便可邀回家中小屋(是父母专为姑娘盖起的偏厦),经过长夜尽情细致的检验,女儿会自己选择对象。为让事态自然发展,父母一般都是有意回避,佯装不知。结婚仪式既隆重又俭朴,婚礼场面上有“换刀伞”、“歌宴”、“捶亲”、“占鸡”、“卜蛋”、“摸黑”等仪式情节,充分表现出纯真的自然情感。婚嫁不需要重金厚聘,只要亲友们能欢聚一堂,以酒尽兴即可。如果婚后需要离异,双方只要将一块白布(结婚时挂在新郎人肩上的白布)撕分为二,各执一半,族人就予认定,离婚即告成立。凡离过婚的女子再婚时,前夫往往要陪送她前往新的家居住所,祝愿她再婚后的生活如意幸福。白裤瑶的“葬俗”,如果某家的老人逝世的时间是春季或夏季,家属则将死者尸体装入棺材后,可停留在家中或屋旁,待秋冬能打铜鼓的时节才招呼亲友们前来治丧安葬。葬礼中有“打铜鼓”、“砍牛”、“哭丧”等悲壮仪式情节。墓地不讲就风水龙脉,只在墓前立上“牛角天柱”,以供死者灵魂升天。在葬礼中,凡是作为死者在婚恋时被认定了的“情人”,都被族人请去为死去的“情人”唱上一至二晚的“送葬歌”,以示对死者的深切怀念。据考古发现,在里湖乡境内,有数十处岩洞葬,有的洞内存棺达四、五十具,棺木都被阁置于“井”字形的棺架上,棺架上方有牛角形的雕饰,在棺内普遍放置着多具尸骨,陪葬品有宋至清代的钱币或刀具等。这与当今的白裤瑶葬俗不同,是何族人所为,至今仍未断论。“里湖岩洞葬”被列为广西十大考古之秘。

四、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有利于白裤瑶民族文化的发展

未来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面对的是早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巨大的发展空间将带动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台。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需要不断增长,由于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基和精神资源。因此,如何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对白裤瑶地方民俗文化的保护,将其民间美术资源导入课程教学,以教育的方式去传授地方民俗文化。这不仅是对民间美术的宣传、保护与弘扬,更是艺术设计人才对白裤瑶民俗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为白裤瑶民俗文化的精神资源和艺术传统,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创新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学术争鸣环境。浓厚的学术环境的形成,不只是社会的关注,学校的重视,更重要的是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共同营造。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追求创意,探索真谛,以求变化,以求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才能生存,才能发展。随着社会演变与时代的发展,民间美术也需要传承和创新。但创新不是无水之源,而是从当代的精神需求出发,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再发展和再创造。人们把握着人类世界的经验,按照审美的法则、规律和技巧,创造并形成了富有民族特征、地域特色和审美趣味的美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的民间美术,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也就是说,抢救与保护民间美术就是抢救与保护当代文化创新资源。

篇4

为了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展示学生的才华,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打造人文校园、和谐校园、成长乐园,决定举办第二届“三叶草”文化艺术节。

一、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重在普及,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体现艺术活动的特点,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营造和谐、文明、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主题和内容

本届艺术节活动的主题是“七彩飞扬,幸福石小”,活动内容要围绕主题,充分反映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通过学生的艺术特长展示,培养他们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导向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三、参加对象

1-9年级所有学生,幼儿园小朋友。

四、组织领导

组  长:尹子刚

副组长:蒲太芝  边军

成 员:姜晓梅  康道兵  张全维  张杰  苟江河  各班主任  艺体教师

五、活动项目和形式

1、声乐、器乐、曲艺类、舞蹈等形式

2、书法、美术

六、活动时间安排

1、第一阶段:学校开展“三叶草”文化艺术节活动阶段。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校艺术活动,广泛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要达到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的要求。

2、第二阶段:三叶草文化艺术节活动展演阶段。

3、第三阶段:校园三叶草文化艺术节节目展演。

七、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及早安排,使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紧扣主题,突出特色。各班要围绕艺术节的主题,注重提高活动的层次和水平,打造精品,每班只精心打造一个舞台节目。

3、少年宫各功能室人员、美术教室、音乐教室,要深入各班进行指导,协助班主任搞好艺术节的各项工作。

指导年级的舞台节目负责人。

张勤:一,二、四、六年级   刘秀明:五.1班,八年级  李忠芬:三年级  高桂华:五.2班,九年级,胡小敏:全校语言类节目

4、在活动过程中,各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要提前进入工作岗位,组织好各分管范围内的工作,不得影响活动的进程。

5、少年宫各辅导老师必须做好自己所管功能室活动方案,活动开展的记录,开展竞赛活动的方案,活动过程性资料的记录。

八、活动评价

1、此活动评价分四个组,幼儿组、低段组、高段组、初中组。

2、各组别设奖

幼儿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

低段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二名

高段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待定

初中组: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 三等奖待定。

篇5

[关键词]地域工艺美术;地方艺术设计教育;价值界定

在黑龙江工艺美术地方史课题研究过程中,面对推动地域工艺美术进入地方艺术设计教育这一命题,深感厘清地域工艺美术文化之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尤为必要。

一、地域工艺美术的价值界定

1.基于多样化的创新价值。除却长期历史积淀的因素,目前工艺美术的多样性更多地来自于地域特征,正如我们熟知的景德镇陶瓷、北京景泰蓝,也有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绥棱黑陶、现代松江编结绣等等,其品类的区分打上鲜明的地域印记,犹如物种的多样化一样,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大。艺术设计领域同样如此,其创新的驱动力必然来自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在我对黑龙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有一趋势值得深思,融而大同成为潮流,很多地域工艺美术品种衰退甚至消亡,多样性的消失,意味着艺术设计的创新基因被削弱,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地域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多样化是当前艺术设计生态的重要基础。

2.基于差异化的识别价值。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工艺美术,根植于地方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风土人情,其意义在于地域差异化形成的高度可识别性,差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征能保证传播过程被记忆,例如云锦之于南京,紫砂之于宜兴,在传播理论中,信息的核心价值首要就是识别,这种基于差异化的识别价值,对于文化产业,就是一种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地方工艺美术作为相对独立艺术样本,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大到地方政治文化交流,小到人际沟通,都可从中汲取难得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建立个性化的特色和风格。

3.基于文化自觉的样本价值。融通不同的艺术设计文化,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 把握艺术设计形成的来龙去脉,强化文化的历史传承,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共识,正如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先生所说的“既包括全面学习西方,强调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融变’,同样要有独立于西方,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多元化’的坚持”,对于区域工艺美术文化的认知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自觉,以地域工艺美术为研究起点和研究样本,挖掘属于我们自己的艺术设计历史因源和文化特性,是我们艺术设计领域应该有所关注的。

4.基于当代性的实践价值。探究和明确地域工艺美术在当前存在的合理性,即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价值,是其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基石,地域工艺美术不能只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或一种艺术设计形式存在,更应与时俱进,实现其产业化和现实应用,成为文化创意行业的生产要素,因此对于地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传承,在其产业化和实用化的探索方面,有其现实且必要的实践价值。

二、秉持地域工艺美术价值实现,融入地方艺术设计教育

因循地域工艺美术的价值落地是准确把握其进入地方艺术设计教育关键所在。

1.地方艺术设计教育中,地域工艺美术创新价值的实现在于融变,利用其独有的工艺技巧、审美经验与系统的艺术设计理论互动,不应是简单地将地域工艺美术增加到教学大纲里,要由“学”至“思”,进而至“变”,所谓学就是增设地域工艺美术技艺课,把本土优秀的艺人请进课堂,传授技巧;所谓思就是,在设计基础理论学习中,以课堂思考和作业为手段,以地域工艺美术形式作为研究样本,有针对性探究其色彩、造型等的设计规律;所谓变就是在设计实践中,提出对地域工艺美术本身进行当代性创新和结合地域工艺美术技艺进行设计实践的双向命题,实现其创新价值。

2.地方艺术设计教育中,办学特色是评价地方院校发展水平重要的价值尺度,地域工艺美术识别价值在于通过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利用,特色师资配置,建立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的地方艺术设计教育,构建地方艺术教育独特的品牌识别,充分利用地域工艺美术资源形成自己品牌优势和办学特色,既是对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保持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必然选项。

3.地方艺术设计教育中,地域工艺美术样本价值在于其作为教学载体的鲜活性和传承性,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突出强调艺术本源教育,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以西方艺术设计为主体,由于缺乏文化的一脉相通,对于其理解认识存在天然的障碍,对艺术设计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通过地域工艺美术为载体进行相关的教育,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其发源、发展、传承、变化,深入理解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脉络,知其所然,更知其所以然,形成独立思考和系统思考的艺术素养。

4.地方艺术设计教育中,地域工艺美术的实践价值在于推动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作为应用性学科,更应走出课堂,建立与企业的合作,课堂可以进企业,企业可以进课堂,在课程的设计上把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让地方工艺美术成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让院校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创意基地,特色的地域工艺美术文化、特色的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特色的设计创意产业三位一体,互为支撑。

三、两者互为依托,相生共荣

进入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对于地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地域工艺美术的特色艺术手段和文化内涵,一方面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才能有其新的生命,实现其多样性的创新价值,实现更为广泛的创作实践;另一方面,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而言,地域工艺美术独特的文化样本价值,独立的艺术史学价值,独有的创作实践价值,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向一一对应,也对各区域的艺术设计院校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实现地域化艺术创作实践,形成坚实的文化依托。

篇6

(菏泽学院 图书馆,山东 菏泽 274000)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也随之增高.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具有开放性.菏泽学院图书馆这种公共图书馆,其建筑、服务等更是可以显示出其传统的文化和地方特色.在图书馆的内部设施和服务都向着社会的开放性靠拢,以此来展现其文化风采.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地方文献特色信息建设,以带动发展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打造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特色文献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47-02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与江苏、安徽等三省接壤.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灿烂的传统文化景观.人们称菏泽为牡丹之乡、戏曲之乡、书画之乡和武术之乡.“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菏山”和“雷泽”简称.菏泽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之中”,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仍保留着永丰塔、尧王墓、蚩尤冢、陈王台、范蠡湖、孙膑故里、秦王洞、宋江故里等100多处名胜古迹.“近代有何思远,何鲁丽,周自齐.历史学家何兹全,水利学家张含英,还有文艺明星,李雪健,刘和刚等等,著名画家吴东魁等等,体育名人穆铁柱,马文广,马文辉.这些人物在他们所处的时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菏泽的当地人物,在本土上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以其巨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为研究具有“资政、励志、存史”重要价值的地方文献提供了丰富的大量的信息.

1 开发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文化影响和社会价值

1.1 文化影响

地方文献指一切与地区有关的文献,换一句话说就是当地的出版物、地方的传统文化等,以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展现其当地的民风、民俗,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献属于历史区域的产物[1],在不同的时间会展现不同的特色,把历史的文化和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地方文献有极其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它的种类繁多,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例如从内容到形式上来说,具有普遍性.一般的地理文献都是由当地人士编写,记录的内容真实、可靠、详细,具有权威性.

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在地方特色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地方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地方的文化代表.地方文献在修建具有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地方文献内记载着许多的文学资料,可以提供许多的参考依据.同时地方文献内又记载着大量的地方文化特色,人们可以通过记载找到那些失传已久的传统风俗,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失传已久的传统风俗发扬光大,让大家都了解这些传统的特色文化.

菏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产品从2007年提出了“一城三乡”的品牌.地方的历史人物、文化是城市精神品格的基础,因此想要建设文化特色城市,就要在突出重点、思维创新的基础上建设好“一城三乡”的品牌.在建设时要加大对历史人文景观的挖掘力度,把菏泽建设成为一个以特色文化和精神为主体的文化强市,展现其开放大气、诚心向上的精神文明风貌,铸造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

1.2 社会价值

菏泽学院图书馆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同时,还要努力地搜集和保存好当地的地方文献.为了更好地为广大的读者们服务和调研,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图书馆组建了地方文献保障与研究中心,着手于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将地方文献对外开放,达到资源共享,以此来加快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

在集藏内容时,可以以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为主线,集藏一些他们相关事物的地方文献.菏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曾出现过许多的人才,但是我国现今历史学界对于他们的探究较少,特别是对于近代史人物的探究更加的少.作为菏泽的当地人物,在本土上进行研究具有独特的优势[2],在对历史文化研究做出贡献的同时,又可以以人文景观为基础开展历史文化风景区的旅游业建设,以此来招商引资,打造菏泽城市的传统文化精神,以此来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在菏泽当地有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因此可以在民间广泛的收集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这对于开发菏泽的人文精神文化有较大的益处,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加大菏泽的宣传力度.

建设以何思远和周自齐为主的研究基地.在建设时,可以由历史人物的家乡带头大力开发历史人物,以此加大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同时可以开展何思远和周自齐的研究大会,广泛宣传.在菏泽当地开展近代人物的宣传工作,可以加大开发和研究力度,同时还可以加大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打造菏泽的地方影响力、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

2 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开发

互联网作为一种便捷、快速、广泛的信息传播工具,是当代信息传输技术的重大突破,在网络环境中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数据库是图书馆网络化服务的竞争力所在,图书馆品牌突出的是产品的价值,追求的是特色化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效果.菏泽地方文献数字化存储,网络化传播,是图书馆保护当地文献资源的独特性职能的充分体现,而其产生的独特品牌更代表一个地方主体对历史的认知和对现实的感受,是当地独特文明的体现.

2.1 建设与开发地方特色全文数据库,其途径有以下几点:

(1)从历史文献中捞珍.中国历史文献资料极其丰富,其中不乏菏泽当地历史变革、风土习俗、生产经济状况、名胜古迹、当地风俗文化、人物的记载,开发当地特色文化,各部“正史”应纳入搜集范围.从其列传、地理志、艺文志中进行详细摘选,把有关记载进行归纳总汇,加工成新的载体文献;(2)从杂史、别史、野史、稗史、私史、专史等史籍文献国,提取有关菏泽的记载;(3)人物传记和菏泽当地名人的著作.(4)通过宣传部门、党史办、地方志及年鉴、政策研究部门、档案馆、民政局、公安局、博物馆等单位进行收集复制,通过相互交流收集这些单位丰富的情报信息.进行资料收集的同时要动员说服这些部门和个人将其所编撰或收藏的相关文献资料捐赠给图书馆收藏.(5)建立健全地方文献呈缴制.(6)利用电视、图书、报刊或网络收集零散资料.(7)运用采购方式从市场、书店以及藏书家手中收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要留心旧书店、旧书摊、祠堂、庙宇等地方,如果看到珍贵的地方文献就购买,及时收集,这种方式便捷又可以填补薄弱环节,还可以节省经费.尽管文献来源困难,只要有目的地进行开发,就不难搜集到有价值的文献.

2.2 建设与开发地方特色全文数据库,征集内容和范围

2.2.1 由地区的各级领导、社会团体等公众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收集、寻找具有地方特色有具有保护价值的刊物、资料,包括地图、年画、年鉴、图像、文献资料、报刊、简报、影响、通讯、史志或是各个乡村的村志等.

2.2.2 当地人民流传的家谱、族谱、账本、古典书籍、书画、年限久远的图书[3]、图片、地契、金石拓片、历史实物、绘画作品,或是可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影响等.

2.2.3 原籍菏泽或曾在菏泽任职、具有时代特征或是一定影响力的人士土著、信件、回忆录、传记、字画、手稿、日记或是影像资料等.

总之,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地方文献的收集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图书馆文献工作者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这样地方文献的收集才比较全面.

3 地方文献收集的地位和作用

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一些地方文献的记载形式和内涵与以前相比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文献中不仅包含专著、期刊、家谱、具有搜藏价值的名家手稿等,还包括文学论文等新形势.现今不仅有了印刷的书籍,还有许多的光盘、磁盘、印象资料等,因此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图书馆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地方文献不仅仅是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历史久远的内容,还可以让大家感受于现在不同的民风民俗.以此来加大菏泽的建设,让更多的人了解菏泽的风貌、人文景观,这样可以加大菏泽的经济建设,促进菏泽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编史和修志工作的开展,让大家直观、方便的看到,不管是久远的家谱还是原始地图,对于经济发展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4].这些资料手机号后应该注意其分类、整理和保存工作.这对于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有很大的帮助,在开发文献资料时可以利用时,其内容的收集及意义可以作为当时历史阶段的代表,表现在那个阶段的发展状况等.

地方文献是一定区域风貌的“百科全书”,它反映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沿革、发展和现状.地方文献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文化、科学、教育水平的标志之一;是认识地方、了解地方和宣传地方的可靠资料;是当地党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国民经济计划和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它在研究、开发利用地区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将会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地方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文献和历史文献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实用性.同时,地方文献是图书馆、特别是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它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越来越显示它的咨询与决策作用.

地方文献拥有较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它对于传统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在21世纪信息化的时代,在人们的生活逐渐变得信息化,所以对于高校的图书馆建设来说地方文献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的有利条件.作为具有收藏、保存、励志价值的地方文献,一直被文化部列入到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中,然而各大高校同样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图书馆通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表明收集、分类、管理、开发这些地方文献资料,可以促进当地的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的影响力,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志兰.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信息建设[J].现代情报,2004(5).

〔2〕3edu.net.浅谈如何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J].图书馆学刊,1999(2).

篇7

关键词:桥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47-02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安徽省宿州市桥区书法是安徽地方文化的代表,已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桥区书法,安徽省高度重视,在努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出台一些保护和发展桥书法的政策,以期推动桥书法的发展,深化人们对桥书法内涵的认知,加强对桥书法民族遗产传承与保护,并在当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价值。下面以桥书法为视角,就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详细阐述,望其能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一、桥书法的历史沿革

桥书法起源于晋唐时期,北宋书法大家蔡襄(1012-1067,字君谟)就出生于桥区。在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他们被誉为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蔡襄书法“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书法家戴振军认为,蔡襄书法作品章法错落,各具姿态。此外,清朝时期,李心锐、杨梦九等人在《修宿州志》、《兰草题诗》等作品创作过程中均秉承着桥书法的创作特色,由此推动了桥书法的继承与发展。书法家梅雪峰在书法作品创作过程中将“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作为自身作品创作目标,同时通过遒劲笔力、神采飞扬的书法功夫彰显了自身惨淡的人生经历,且通过注入自身思想感情,与欣赏者产生共鸣。除此之外,《红楼印谱》即王少石的作品亦是桥书法的代表[1]。应当说,桥书法的兴起发端于宋代法大家蔡襄,而后代的推崇与追随才是桥书法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关键。

二、安徽省桥书法发展历程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安徽省桥书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节点:第一个关键节点,红叶书画社于1983年在上海举办了桥书法展览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吸引了多家媒体的报道。这是桥书法在当代走出安徽的一大步,加深了安徽乃至域外对桥书法的认知。同时,红叶书画社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致力于培养新人,如后来成为著名书法家的李杰、周军等,其作品继承了桥书法风格,并发扬光大,以端庄而不失灵性的创作形式满足了欣赏者审美需求,并彰显了桥书法的活泼多姿。第二个关键节点,宿州书法协会于1983年8月成立,协会的成立进一步完善了书法网络环境,打造了一个兼具展示、交流、学习、沟通等功能的综合网络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举办富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吸引全国各地书法家的关注。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设了几十家培训班,培育了一大批书法新人,弘扬了桥书法这一传统文化。第三个节点,1987年合肥“安徽画廊”展览活动的举办,成功展示了160件桥书法作品,进一步提高了桥书法的知名度。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少儿书法大赛活动也相继推出,参与人数空前,达到了约5万人规模,桥书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安徽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分析

(一)发展与传承桥书法要加强与教育相结合

在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过程,推动桥书法与教育的结合,即桥区在推进书法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以培训班、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兴趣小组的形式,吸引安徽省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同时借助书法教育逐步提高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水平,提高他们对桥书法创作特色的认知度。安徽省为了推进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逐渐将书法教育融入城乡中小学教育中,在中小学开设了“民间书法”和“手工书法”等课程,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传承发展桥书法。同时,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书法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桥书法。另外,各级文化部门与书法协会定期举办书法展等文化活动,宣传、展示桥书法,这对传承保护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2]。

(二)拓展传播途径

过去,安徽省在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一直走博物馆橱窗展览、文献记录等路子,这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过于保守,不利于对桥书法的宣传与保护。因此安徽省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对新媒体、网络等的应用,即将桥书法等以视觉、听觉、触觉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通过资源共享的形式扩大对文化遗产的传播,以此来加深人民群众对地方文化的了解。日本奥兹大学在对文化遗产狮子舞进行保护过程中,就采用数字媒体网络交互设计手段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播,以此来达到文化遗产传承目的。安徽省在桥书法等文化遗产传播过程中亦应效仿国外成功经验,运用网络平台对桥书法等文化遗产展开实证调研活动,并通过视频、图像、专题网站等形式彰显文化遗产特色、价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保护的目标[3]。

(三)保护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是遗产的重要传递者,桥书法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应注重结合桥书法多为文字记载的特点,加强对继承人的保护。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民间艺人创作活动予以资金上的扶持,引导传承人基于自身实际开展书法教育、地方间书法交流等活动,以传承与发展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大力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着重培养劳作型、学术型、应用型传承人才,以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另外,在继承人保护过程中亦应着重提高传承人综合素养培养,提高传承质量,从而达到传承人保护目的[4]。

(四)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第一,欣赏桥书法这类文化作品不仅需要一定的书法功底,还需要这方面的审美倾向;第二,现在的网络文化产品五花八门,视觉冲击力很强,很容易把桥书法这类传统文化边缘化。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针对桥书法这类传统文化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第一,地方政府部门应秉持“文化自觉”的理念,结合《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细则,深入发掘文化遗产所具备的精神、文化、思想价值,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使人们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人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第二,在宣传过程中不能打游击战,而应该统筹各种资源,打造综合宣传、推介平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比如,开设专门的宣传网站,借助网络巨大的交流功能宣传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活动,定期举办桥书法展,等等。通过这些宣传活动,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深化全民对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理解,使人们认识到,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这样,人民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才会增强[5]。

就安徽省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暴漏出的问题来看,根本原因就在于宣传、保护力度不够,人们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又何谈重视它。因此,必须从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保护意识入手,加强对传承人保护,拓展传播渠道,扩大传播面,最终使桥书法等非物质文化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参考文献:

〔1〕吴从瑞.论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机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8(06):111-113.

〔2〕牛芳,卢玉,陈小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以徽州嬉鱼灯活动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12(03):58-61,72.

〔3〕许敏娟.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13,14(03):81-88.

篇8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文化企业;创意经济;文化品牌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意是企业生存的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实体,主要经营和生产文化产品,是现代企业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和方式。文化企业不仅消费投资品,而且也向其他企业提供投资产品,利用科学技术文化资源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根据普华永道的预测,在未来5年内,中国传媒业总消费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9.5%。世界娱乐与媒体业将以2.7%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从2008年的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6万亿美元。而我国在未来的5年内,互联网接入、互联网广告、电视节目订购,和收看许可费、唱片、电影娱乐、视频游戏等类别都将有大幅度的增长。[1]

(二)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发展阶段

“文化企业”是指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等。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给文化企业带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国际文化产业相比,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阶段。其中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化业都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产业,囿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封闭状态,致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较低,而且现有的资金调配能力和外部的市场空间不匹配等。

二、地方文化资源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契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地方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国也不例外。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传统文化精髓与民间工艺文化以特色赢得市场,在竞争中备受关注。广西作为东南亚进入中国的第一门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同时广西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这都给广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山清水秀、四季如春、物产富饶,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广西地域独特,12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风情万种,自成格局。从历史悠久的“刘三姐歌墟”到现代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品牌众多,中外闻名。少数民族悠久独特戏剧和地方剧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难剧等成就斐然。因此重视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随着东盟贸易合作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与严峻!文化企业应该抓住和利用这一发展契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地方经济发展。

三、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企业的创意经济

创意经济也称创意产业、创造性产业、创新经济等,是指依靠个人的创造力、经验和技能获取发展,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就业机会和潜在财富。例如广告、建筑艺术、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品等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意经济的内涵外延越来越宽泛,成为公共文化组织与机构品牌服务的重要内容。[4]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旅游经济

旅游文化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2]如果能推出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6]广西三大知名文化品牌的成功推出已经充分证明这点。

1.民歌文化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山歌好比春江水。广西不但地域独特,而且地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再演绎成为产权优势,以智慧铸造顶级精品,用精品拼搏天下,《印象・刘三姐》产业化带来的巨大经济贡献,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至今,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000场,观众超过160多万,直接票房收入超过了2亿元。演出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动了当地公交、宾馆、饮食、娱乐、商品零售业的增长,带动了其他项目的升值,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项目辐射全国中心城市,版权输出了国外,继续产生着巨大的经济效益。[7]

1993年广西国际民歌节创办,1999年正式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它由国家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和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该艺术节一年举办一次,举办地点定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省会南宁市。首届民歌节筹办当年,只找到160万元赞助费。如今仅是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为民歌节筹资了上亿元人民币。首届民歌节时,南宁市的对外经贸洽谈签约额为70亿元左右,到了今年,签约额已超过800亿元!

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广西带来了“旅游冲击波、投资冲击波”。民歌文化不仅是民众抒感的表达方式,还把广西的文化艺术推向了世界,也为广西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市场拓开了通道。

2.少数民族工艺文化

民族传统工艺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广西民族传统工艺正走出广西,直向国际化市场,百色市靖西县旧州村被文化部命名为“绣球之乡”,全村家家户户从事绣球生产。广西绣球不但被人们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可按客户意愿绣制特定文字:诸如单位名称、品牌、祝词等)。还正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正成为“让世界了解靖西,让靖西走向世界”的文化载体。农民用全新的创意,在小小绣球上表现了中华大地的风土人情、民间故事。

广西最大规模的芒编出口生产基地博白县,农民设计生产出品种丰富、造型生动、经济实用的芒编产品打入欧美市场,每年芒编产品出口额达10多亿元。广西的壮锦、绣球、铜鼓等少数民族民间工艺已经走出广西,为广西旅游经济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3.红水河文化

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1996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自治区区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1月国家建设部专家考察组实地考察后,认为七百弄风景名胜区是国内外罕见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名胜区。据光明网广西频道报道,2010年5月16日,广西红水河文化艺术促进会成立大会暨广西潘氏文化研究会2010年年会在南宁召开。促进会的成立,有利于团结广西和海内外文化艺术家共同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研究和开发,通过兴建旅游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文化长廊;筹办红水河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刊,从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8]

(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英国安东尼・帕伦斯爵士曾指出:“如果你十分熟悉别国的语言、文学,如果你了解和喜爱其国家、城市、艺术、人民,在其他因素相同或接近相同的情况下,你会本能地买她生产的产品,而不是买你不了解和喜欢的国家的产品。”目前各地最流行的做法就是举办“文化节”、“文化年”、“旅游节”等活动,利用这些活动,建立交流平台,使各地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我们应更多地采用对外文化贸易的方式,在赢得掌声与喝彩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3]

地方文化企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在配合国家整体文化外交的同时展示地方文化特色,提高地方文化参与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贡献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的建设。

(三)打造地方文化创意品牌――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歌文化、少数民族工艺文化、红水河文化都是地方文化创意品牌,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作为突破口,广西民族文化中具有文化品牌潜力的还很多,比如龙母文化、山歌文化等。《印象・刘三姐》在获得商业成功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还带动了南宁的招商引资、房地产、城市建设乃至整个第三产业。地方文化创意品牌是在现代化新时代地方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的另一种形式。[5]

四、参与多元力量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建设要求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企业可以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当中,充分挖掘地方科技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以政府主导、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种力量,在保证公共部门承担主要职能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形成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地方文化资源是创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企业参与多元力量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创意经济发展带来机遇。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地方文化资源信息为文化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文化企业应该抓住和利用这一发展契机,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促进地方创意经济发展,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旅游经济,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对外文化贸易交流,打造地方文化创意品牌,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在政府和文化企业等各种社会组织的多元力量下建立区域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roomx[EB/OL].(2009-6-21)[2011-3-15]..

[2]丘磐.论创意经济的政府公共政策导向[J].商业时代,2007,(24).

[3]李伟,聂鸣,李顺才.组织文化、外部知识管理能力与网络嵌入性收益[J].管理科学,2010,(3).

[4]张雷.地方文化资源与创意经济的融合机理分析[J].理论学刊,2009,(7).

[5]张志元.创意产业发展误区[J].企业管理,2007,(2).

[6]陈宝丽,倪海燕.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信息,服务区域旅游业[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4).

篇9

中国动画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重复与单一。

很多院校的动画专业所沿用的都是国外的教学模式,并且不能兼顾地方文化和艺术的特色,不能将地方传统的民间艺术与文化融合在动画教学之中,从而很难有民族化风格的突破,在国际动画市场竞争中很难保持独立和优势,也不能适应中国动画产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中国动画的历史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化的创作之路,才是中国动画的最终出路。

(二)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只有重视民族文化才能使动画在创意与设计中突破西方文化对动画创作的影响,技术的应用应当服务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对于民族化的创作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民间美术的形式,更应该抓住民间艺术的精髓,民间艺术中所蕴藏的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取之不竭的创新之源。

(三)学生长期以来深受日、美动画的影响。

尤其是时下接受日、美动画成长起来的大批年轻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受到日美动画的影响,进而模仿日、美等国的动画形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国家片面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的创新,二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教育弊端造成的动画人才的缺乏。因此,只有改变动画教育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开启民族动画的创新之路。

(四)中国动画受众的偏儿童化现象。

大多数中国人一直认为动画是儿童的专属,同时中国的动画制作人过于缩减动画的受众群体,导致很多动画的设计制作幼稚而说教,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涵,说到底这和动画教育脱不了关系。

二、中国动画教育的民族化改革

国产动画要重振中国学派的东方气韵,必须将动画技术与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形式相融合,只有具备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动画片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动画片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在当代社会应当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作用,承担起民族文化的传播任务。

(一)高校的动画专业应当充分借鉴本土艺术文化发展民族特色。

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不能一窝蜂地向一个方向发展,更不能走模仿日、美动画的路子。就像中国的地方戏剧,每一个地方都有相对独立的一套戏剧种类,中国动画也应当借鉴戏剧发展的形式,充分借鉴地方传统与文化,发展具有中国色彩的动画风格。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承担地方文化传承的同时,将地方文化融入动画专业的教学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动画的民族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民族化品牌树立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种文化构成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在建设民族化动画的过程中应当从地方文化入手,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的优势,在动画专业的创作指导过程中重视本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比如,本土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动画形象创作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往往民族色彩越是浓厚。同时,在故事题材的选取中也可以借鉴地方的故事传说,越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动画往往越能带来视觉上的新鲜感,从而为中国动画学派的成长夯实基础。

(二)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学习。

古代的绘画在思想上更多的是受到儒家、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影响的三位一体的表现方式,今天则更多的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影响的将现实、批判和表现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现当代艺术中对于苦难现实的描绘一是受徐悲鸿提出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影响,二是西方绘画方法的传入导致写实主义的盛行,三是由于古典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缺失,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艺术现状。当然,“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不断觉醒,更多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探求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民族文化思想的关照”。国产动画的发展在经历的对美、日动画的模仿之后,当代社会逐渐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思想的重要性,转而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民族动画的新鲜血液。因此,高校动画专业的开设应当加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教育,只有了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才能明白中国民间艺术色彩与形式的构成关系。

(三)应当努力培养中国动画的受众群体。

中国动画应当从各个层次建立民族动画的受众,只有拥有广泛的受众才能改变中国动画的市场面貌。这就需要中国动画的教育应当抓住中国文化的精髓,找到动画与受众相连接的关键点,也就是能唤起受众情感、思想等方面共鸣的民族符号。“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来看,一件艺术品要想获得认可,不仅需要艺术家,同时更要有观众的参与,并且其艺术作品和观众的期望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接触点,否则,观众不仅会对他们的艺术作品感到困惑不解,而且还会表现出厌烦和漠不关心”。动画的创作同样如此,在动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当上升到艺术的角度探讨设计的思路,用好的动画艺术迎接受众的“回归”,改变中国动画片说教色彩和儿童色彩过于浓厚的局面。

(四)开设中国民间美术和本土民间美术课程。

中国历史悠久,很多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往往存在于民间美术的形式之中,并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具有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观念。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母体艺术,拥有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艺术符号,而这些恰是动画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所应当熟悉和知晓的。这是动画创作民族化道路的源泉,在熟悉中国民间美术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本土民间美术的形式将为动画民族化打开更多的创新之路,同时对各地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依托地方高校建立动画艺术品牌。

高校动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民族化建设,就应当建立高校的动画品牌。高校动画艺术品牌的建立既要依靠本土文化,又要依赖这种文化所生存的土壤。因此,地方高校建立动画品牌,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方便,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为学生提供可供学习借鉴的优秀本土动画形式,这种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色的动画艺术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民俗文化,而是结合当代审美和时代要求进行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并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特质和审美风尚。高校在创立动画品牌的同时应当充分考查本土文化艺术的种类,并对这些文化艺术形式进行有目的的传承和发扬,在引入本土文化形成民族动画品牌竞争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使创作出的动画作品更有文化和精神内涵。

(六)建立高校动画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高校应为当下动画专业的学生搭建一个作品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利用这个平台与社会和市场建立一定的联系,改变教学和实际应用相对分离的状态,为动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高校亦要利用此平台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品牌共享和共赢,使各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三、结语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作为“创作动力”的民众实际生活功用也在逐渐衰亡或变异,导致传统艺术传承出现断层,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尽管政府和社会已意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更多的是重申报而轻研究,重理论而轻实践。随着大众审美观与价值观不断更新,许多民族艺术作品传统表现形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度和时代感,难以引起现代人的共鸣。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年轻一代对本元文化缺乏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整体看,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产品市场化程度低、民族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下,在市场化经济大潮中难占一席之地。

二、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置入高校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广西大量珍贵的民族文化正在流失或消亡。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置入高校教育体系,无疑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入口。2002年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年”大会,就明确提出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中。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可见,将广西各族传统文化艺术置入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高校教育平台构建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可以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新层面,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从而增强学生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亦是现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审美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能启迪和丰富各种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为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和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高等艺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

(一)实施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可以增进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从高校美术教育的层面看,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是培养美术师资、设计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地域风格鲜明,为各地方院校特色艺术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可能。学校美术教育是本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教学特色的形成尤为重要。各地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拓宽民族传统艺术教育的覆盖面。其次,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乃至热爱,而任何一种热爱,都需经过持久的培育,才能够源远流长,发扬光大。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理念,具备良好的民族民间艺术素养,还需熟悉、了解本土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动向,才能充分引导和完善课程教学。同时,要尽可能突破教师界限,把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美术课堂,讲授技巧。再则,可以在高校建立民族艺术研究所,成立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组织工艺美术“研修班”,采用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和技法传承模式,使当下的民族艺术教学能时刻跟上时代步伐。在信息化、多元文化的当代社会,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并不只是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开展有关民俗艺术和民族传统造物体验的教育。通过下乡写生、艺术采风、社会调查课程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丰富、更生动。可以多举办民族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譬如最近由广西文化厅、广西博物馆和广西艺术学院共同组办的“美术与时尚”设计展,就是面向全区高校大学生的广西民族文化创意实践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本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各地方高校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学术研究的同时,可以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对地方文化遗产进行有形性保护与无形性保护。广西诸多高校都建立了地方文化研究基地,如河池学院建有“桂西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研究基地”,其学报还专门开设了广西少数民族研究的栏目;广西艺术学院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研究展示中心”;广西民族大学有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贺州学院有“广西东部族群文化研究基地”等,这些高校研究机构为地方文化艺术的科学研究、课题开发理论研讨提供了学术研究平台,获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在开展研究实际工作中,课题研究者必然要通过文字、摄影、摄像以及录音等形式,记录民族民俗文化或是传统技艺的过程,有的还要选择历史见证人、传承人、民间艺人为访谈对象,拍摄相关纪录片和编写相关著作。而这些记录、保存的方式恰是对传统艺术和技艺传承人的一种文化研究与保护。正是借助高校良好的科学研究平台,使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研究可以同步进行,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传承和保护中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领域。

(三)广西民族文化艺术在产学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创意经济、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开发应用上,广西各高校可以结合本地艺术资源的综合优势,在美术绘画、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装饰艺术、服装设计等应用型专业中开展产学合作,以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为题材,以各种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广西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如钦州学院与当地的坭兴陶企业合作,设计制作出了一批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坭兴陶礼品;玉林师范学院与广西北流三环陶瓷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如能将绘画艺术表现与日用陶瓷设计相结合,必将大大提升北流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民族品牌这一块,广西艺术学院服装专业教师以“广西民族织绣图案”为主题,以现代审美的视角解读少数民族服饰艺术,融入以“壮族花边”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现代女性礼服,得到柒牌服装企业的高度认可,作品获得“首届中华立领杯”时尚中华创新设计赛金奖和特别配饰奖,并被选送到法国展出。总之,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只有坚持以教学带动生产的教学方针,在追踪国际最新时尚潮流的同时,主打民族艺术的口号,立足将民族设计艺术与创意文化产品进行完美接轨,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市场价值和开发价值,才能将其所获成果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