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5 17: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小实验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认识初中科学实验
初中科学实验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没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现在在很多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上,多数时候是教师做实验,学生看教师做实验这就使得学生被动参与到实验之中,并没能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己做实验进而发现实验的乐趣,并获取有关的实验体验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成为学习和实验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同时,这样的方式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难有所获
初中科学实验的课堂上,也有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之中尽管如此,学生的所得与所获却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实验是结论性实验即教师告诉学生一个实验结果,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实验的步骤,没有任何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可言,长此以往,学生对实验失去了兴趣;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小组组合不当以及教师引导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之中,要么是被置之度外,要么是得到认可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受挫,也影响到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初中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的方法
1、合理分组
实验教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进行小组分组合作,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学生自愿、学生的性格各方面互补等基本原则要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加之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分组,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自己的团队精神,并在实验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完善好自己的知识结构
2、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生是学习和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这两个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这两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只有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有关的知识理论体系才能够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实验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一种主人翁意识,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之中,进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在实验中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教师少协助,鼓励学生多动手;
教师少发言,只及时提点学生;
3、教师少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例如,
进行“溶液变色及用天平秤固体及液体的质量”这一实验时从实验器材的准备如“试管、胶头滴管、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托盘天平(附砝码)、小烧杯(5 L)、量筒( L)、液体(水、放于5 L烧杯中)、食盐、药匙、同规格方形薄纸”,到完成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教师最好是静静地观察学生的实验,但不要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提出任何的意见或者是指正
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实验的观察主要是看学生在实验中是否做到:
(1)是否有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有没有拨到“”点上
(2)注意观察学生如何调节横梁的平衡的
(3)在秤物品之前,有没有现在天平的托盘上放入方形薄纸
(4)学生是否有正确地使用量杯、量筒等基本的计量仪器
这样,学生就基本上是在无教师引导的场景下进行实验的,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增强,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也会随着实验的进行而加强教师虽然没有引导学生,但是教师在此处观察学生的实验步骤,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这对于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达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 探究 技能 合作交流 问题 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82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入挖掘实验的丰富内涵与价值,导致许多实验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教师应通过实验,使学生在亲自参与探究中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实验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统筹安排,计划实施,有序推进
在每个学期开始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做好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要把每次实验需要的仪器列好清单,如哪些需要教师准备的、哪些需要学生准备的都一一注明。实验前教师要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自制实验器材,并通过课前反复操作,才能保证每次实验演示得以顺利进行。
二、演示实验,规范操作,促进探究
演示实验不仅能为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供“生动的直观”,而且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实验方法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规范操作的同时,应对演示实验大胆地进行创新,引领学生有效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1.规范操作,培养技能
通过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现象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从中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得出科学结论。因此,演示实验的操作要力求规范,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如在做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切片标本时,切取洋葱的内表皮时一定要用镊子,切完后的洋葱要放在培养皿中,不要随手放在操作台上;用滴管取碘酒时,要演示滴管使用的正确方法,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正确的规律和结论。
2.科学设计,创新改进
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实验装置不合理、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观察认知。因此,教师应改进演示实验的教学,优化实验方法,促进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实验,教师课前实验时发现高锰酸钾放入水中后会迅速溶解,不利于学生理解什么是“均匀分散”。所以,教师在实验材料准备中增加了奶酪这一材料,实验时把搅拌均匀的奶酪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这时奶酪有的浮、有的沉、有的悬浮在水中……这样学生很容易观察和理解“均匀分散”的现象,效果非常明显。
3.巧设问题,激发探究
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是断断续续的,记录不完整、混乱,甚至有时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引发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探究活动。如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关系”的实验时,学生只记录了缠绕30圈、60圈、100圈线圈的电磁铁分别吸起了多少根大头针,而没有思考其中的原因。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后提问:“随着线圈圈数的增加,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数量也在增加,这说明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自然得出了“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的结论。
三、分组实验,扶放结合,合作探究
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实验较少,试验能力不强,分组实验时常会出现盲目、无效、重复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有效的实验前指导,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进而达到能独立科学地进行实验的目的。
1.扶放结合,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正确的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扶放有度,使学生在有效的分组实验活动中自己有发现、自己有所思、自己有所成。如“物体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分组实验,实验中涉及水的多少、温度的高低等多个实验变量。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之前的假设”等问题,再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去做实验、找规律、得结论。
2.科学探究,合作交流
篇3
“电视实验”所应用的电教媒体有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和摄像机。利用摄像机镜头的变焦功能,可以把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师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真实、清晰地呈现于大屏幕彩色电视上,便于学生细致观察,从而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时,运用电教手段可弥补以前的缺陷。由于以往采用的实验仪器中托盘天平的指针可见度小,很难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结果,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很大困难,难以让学生真正地信服了解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是否质量守恒,这也很难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电视实验”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之处:在演示实验前,首先利用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通过“特写镜头”把实验中所要用的仪器,依次呈现于大屏幕电视上;同时教师讲解仪器中锥形瓶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和用途,从而又达到了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化学实验仪器会基本操作的教学要求。
第一组演示实验是:用托盘天平称量密闭于锥形瓶中白磷的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保持不变。在这个演示实验中,教师首先缩小摄像机焦距,拉远镜头,使天平完全呈现于电视屏幕上,使学生便于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时的操作过程。然后,教师把课前已装有白磷的密闭锥形瓶置于托盘天平左侧托盘上,调节天平指针于平衡位置,接着教师调节摄像机镜头焦距,引导学生在电视屏幕上依次观察锥形瓶中白磷的色、态和天平指针平衡的“特写镜头”。这样,既让学生观察了教师实验操作的全过程,也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仪器以及应用过程。
篇4
【关键词】实验;兴趣;能力;开发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实验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小实验的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在家里开展,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本人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抓好物理小实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环境。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实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随手可做的小实验来进行教学。用“土电话”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手影游戏”、“纸锅烧水”使学生体会到魔术的神奇;“瓶口吞蛋”、“叉鱼游戏”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让两个学生“模拟平面镜成像”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严谨;用“拔河比赛”的游戏来使学生明白拔河比赛实际上比的是什么;我还让学生在课后用蜡笔或彩笔做“颜料的混合”实验、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镜做“光的色散”实验、用密度不均匀的糖水来观察“海市蜃楼”、用放大镜会聚太阳光点燃火柴等等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新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小实验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实验操作中最基本的能力是观察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指甲剪上有哪些杠杆?观察家里用具和交通工具在哪些地方应用了摩擦?分别用到了哪类简单机械?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铭牌来了解它们的额定功率;观察家庭电路和组成;观察灯丝粗细来比较它们电阻的大小等等。通过观察性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加强了n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真正做到了物理与生活的很好结合。
三、小实验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每个小实验都包含着相关的物理知识,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现和再学习过程。通过一些课上课下的小实验,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加深理解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在变阻器的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来加深滑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音调可变的哨子”的制作可以让学生明白音调与振动快慢(空气柱长度和粗细)的关系;自制不倒翁来理解稳度与重心高度以及底面积大小的关系,明白不倒翁不倒之谜;“筷子提米”实验学生在做的时候不太好把握,有的学生将实验进行了改进,用纸杯、细沙、粗糙木棒(一次性筷子)很好的完成了这个实验,更进一步的理解了摩擦力与压力和粗糙程度的关系。让学生自己触摸咽喉,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两手相握,体会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手在桌面上推动,体会摩擦力的存在,随按压桌面压力的变化,体会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将砂粒与黄豆分别从斜面上滚下来理解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通过绕几圈的实验来理解绳子的摩擦与绕的圈数有关;通过“大力士捍鸡蛋”的游戏来体会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硬币“跳高”比赛、机翼模型实验、软吸管竖起向上吹乒乓球、自制喷雾器等实验,体会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堵住耳朵听课,体会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生熟鸡蛋的旋转、拍掉身上的灰尘、套紧钢笔帽、投递书本等可以认识理解惯性;让学生用两个弹簧秤互拉,来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从而走出鸡蛋碰石头,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的认识误区;让学生课后在空气中和水中分别托一下铁块,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讲大气压时,用两个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我又将吸盘吸在黑板上,让学生感受垂直向外拉(克服大气压力)和水平滑动(克服摩擦力)所用力的区别,从而认识到大气压强很大。 四、充分利用身边的器材开发家庭小实验
篇5
我校将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今天我们召开全校教职工动员大会,就是要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动员广大党员,迅速投入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来,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落实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工作任务,主要是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安排部署。为了确保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按照上级的部署深入开展,真正收到实效,下面,就我校如何开展好本次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把全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把先进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强大的实践动力,使全体党员干部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尤其是在今天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各项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思想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实现教育改革新局面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入学习、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把这次活动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二、明确活动的主要任务,抓住活动的关键点
这次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从我校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学校这个中心,以素质教育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破解科学发展的难题,进一步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进而达到“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教职工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活动目的。
必须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查找、分析和破解学校发展中的主要难题,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确保工作取得成功。牢牢地把握“抓住机遇、科学发展、注重内涵、提高质量”这个主题,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和“规模、质量、结构、效益”这两个关系,实施“质量提升、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强校、机制创新、文化建设”这六大战略,向建设高水平学校的目标阔步迈进。
学校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又要与时俱进,从时代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鲜明的先进办学理念,既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又要有因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而各异的个性,做到统一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
三、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我们都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保证质量、取得实效为前提,决不能降低标准、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认真抓好学习,着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抓好理论学习,切实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和空对空。在学习时间安排上,要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等多种形式,保证集中学习培训时间。
二是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既要坚持自我教育,又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谈话、设立意见箱等形式,广泛征求并如实反馈群众的意见,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要逐个对照检查,党员之间要进行互评、互查,最终达到提高科学发展能力的目的。
三是要紧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一着眼点,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抓落实、求实效贯穿始终,正确处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的关系,把这次活动与学校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要把活动的要求体现到促进各项工作上来,用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这次活动的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圆满完成学习实践活动的各项任务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学校成立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组长方朝英,副组长马丽霞,成员李波、李笃强、薛秀香、聂爱丽、曹平、王永超、陈冬、盛宏、宋建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李波同志为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切实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突出重点,紧扣主题,加大力度,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努力营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
篇6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呢?笔者认为,作为新课程实施载体的学校,必须发挥校本研修的作用,立足本校,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上下功夫;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以学科教研全员参与为主体,以骨干引动、新老带动、上下促动、整体推动为策略,以建立校本研修制度为保障,全方位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一、通过校本研究,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理念决定行动。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通过校本讨论等形式,将教师的思想理念统一到新课程的目标上来。要认真整合校内的教研力量和教学资源,搭建好校本研究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个人和教师集体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有效落实教师个人钻研和教师集体互动研究。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教师个人对新课程研究的引领。指导教师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抓备课环节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真正把功夫用在钻研教材上,静心凝神去研读教材,理解和驾驭教材,准确认识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难点,并从教法、学法上认真揣摩教学思路,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去构思设计教案;二是抓教学策略研究,明确“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原则,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体现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上;三抓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学的结束仅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站点,要在每节课的教学结束后,让教师在脑海中认真地去“精彩回放”,从反思的角度去审视、研究教学实践中的疑难困惑,找出每节课的成功感悟或缺失原因,把教学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形成积极有效的整改对策,把教学与教研融为一体,使每个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集体研究的指导与统领。学科备课组作为校本研究活动的一个基本单位。学校应真正发挥其研究的实效功能,强化教师主动参与群体教研的意识,使教师真正认识到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发展的一条快捷通道,进而形成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自觉研究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在校本研究中的领军作用,让他们挑起教研大梁,负起教研责任,承担教研任务;有针对性地突出对教材、教法、学法、训练这几个方面的集体研究,让教师在研究中真正有所收益。比如,研究学法就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如何形成的,学习的自主意识、自我能力是如何引导的,学习效率又是如何提高的。再如,研究训练就要研究如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训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
同时,学校要突出课堂教学的说课研究。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课前教师全员参与对一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案在学科教研组内进行说课汇报,让每一课的主讲人从教材的宏观背景和具体环节上,定位、分析,理解、把握有关的知识点、能力点、重难点以及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明确教什么、怎样教的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广泛的说课研究。
二、通过校本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因此,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课堂是培养教师的最好阵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最终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如何解决课堂“怎样教”和“教什么”的问题,必须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依据新课程标准,构建“自主预习、互动讨论、探究发现”的“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抓知识的传授,更要抓能力的发展。教师侧重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开拓,提高思维的质量。以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引领,让每个教师对教什么、怎样教的课堂框架设计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操作成熟、得心应手。
三、通过校本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瓶颈问题
篇7
在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推动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学报必须依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学科建设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促进学报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学报;学科建设;关系
地方高校学报是省(或地级市)属高校所主办的学报,是展示高校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1].学科建设包含学科方向、学科基地、学术成果、学科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术环境建设等内容[2].学科建设与学报发展之间是协同发展的关系[3-4].增强高校学报服务意识,不但有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而且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下面就以《许昌学院学报》为例来进行分析讨论.
1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5]
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1巩固优势学科
学报借助优势学科能够扩大高校学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提高学术质量;而借助学报这一平台,各院系的学术研究能得到拓展、提升,优势学科的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加强.
1.2培育新兴学科
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比,研究起步晚,目前还不易被人所认知和接受.高校学报需专门开辟专栏,为相关研究人员刊登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机会,从而助推新兴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1.3培养学科人才
高校学报在培养学科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只有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职称和学历均衡的科研队伍梯队,那么学科建设才能持续提高和发展.
1.4积极宣传科研成果
高校学报刊登高水平论文,不仅是一个宣传、交流、转化科研成果的过程,而且还有利于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2我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特色,开设与之相对应的特色学科,学报在此基础上设立特色栏目.同时学报可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主动引导学术研究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如设置栏目和选题策划时,学报尽量向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倾斜,以扶持本校的特色学科建设.近年来,许昌学院正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在将要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并确定以理工科为发展方向的大背景下,许昌学院的学科建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许昌学院的院系设置和学科建设都是围绕许昌市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经济建设展开的.许昌古称颍川郡,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花木之都,人造金刚石、发制品、电气电力装备、食品等工业发达,所以学校设有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电气(机电)工程学院、新材料与能源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院系,并建立了许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相应的,许昌学院学报设有颍川学人、魏晋史研究和钧瓷文化研究、电子与机械制造、化学化工与材料、食品加工、地方资源等特色栏目.
3《许昌学院学报》推进学科建设的途径
高校学科建设有助于学报整体质量的提升,为学报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高校学报只有依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6].
3.1加快学报数字化建设,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学报是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学报应适应数字化传播的新趋势,加大学报数字平台建设力度.学报在封二开设“颍川学人”栏目、封三刊载学科建设成果的同时,积极引进网络投稿系统和数字化出版系统,充分利用学报网络平台,扩大对学科建设的宣传介绍;并通过优先出版的形式,使本校优质专业论文快速发表并传播出去.王丽婷认为学报可以开设“行业—学术信息通报”专栏,紧跟学校科研项目进展,广泛传播学校的学科建设,扩大学科的影响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7].所以学报就应该充分利用QQ群、微信等新媒体,积极向本校教师推送本校学报最新动态和学科建设动向,实时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
3.2推进学报制度规范化建设,引导学科建设
学报规章制度是编辑工作的保证.学报应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进行调研,制定实际可行的规章制度,以支持学校的学科建设.(1)为了提高本校教师在本校学报的积极性,学校制定鼓励性的奖励政策,提高科研积分;(2)邀请本校知名科研人员组成编委;(3)邀请本校知名专家做重点栏目的主持人;(4)在封二颍川学人栏目介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5)在封三对本校教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6)定期对相关院系、重大科研成果、优秀科研团队进行介绍;(7)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本校教师给予倾斜支持,如内稿优先、优稿优酬等;(8)加强与文摘刊物、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推荐本校优秀科研成果.这样才有利于学报及该栏目依托的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3.3强化学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学术人才
人才是学报和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报要积极培养校内核心作者群,推动科研队伍建设.学报采取适度的倾斜政策,加强和学校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1)学报要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对青年教师论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每期必须有青年教师论文等,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2)学报应与科研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尤其关注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动向,主动约稿,不断巩固和扩大校内作者群.这样,学报不仅可以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且可以促进学科梯队建设.
3.4参与学科建设,引导研究方向
学报在出版过程中要始终与学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保持一致.(1)学报在规划和设计栏目时,尽可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优先发表学科带头人或重点学科的优质论文.(2)学报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积极邀约校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会议,以论文集或增刊的形式参与会议日程,推动学科建设.(3)学报可以和院系之间在科研方面展开合作.学报除了拥有作者、读者和专家库等资源外,学报编辑人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科研素养,在搭建学报与科研合作平台的操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8].学报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如参加科研创新团队,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座谈会,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参与学位点的建设等[4].
4结语
地方高校学报要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围绕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统一规划、协同发展,才能使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提升,学科建设顺利进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卫世乾 单位:许昌学院学报编辑部
参考文献:
[1]李穆,王士忠,杨继成,等.地方高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6-708.
[2]修荣荣,刘为清.论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84-87.
[3]杨荔晴.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关系探析———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出版广角,2015(9月下):70-71.
[4]温优华.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6(5):51-54.
[5]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6]杨,许玉清.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探析[J].编辑学报,2014,26(sup1):102-104.
篇8
【关键词】适性教育 非实验课 科学概念 有效构建
科学概念特指在自然科学中已经形成的一些科学定义、科学认知、科学规律,还包括科学的观念和对科学的看法。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概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胜枚举,但其内容大多以“实验课”为主,而研究“非实验课”中的“科学概念”教学的更是寥寥无几。现实课堂中,许多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概念的机械记忆和背诵来强化学生的认知,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为此,笔者确立了研究课题《小学科学非实验课科学概念有效教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对非实验课程中科学概念的有效构建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生态平衡》一课,是典型的非实验课,其中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这一“科学概念”,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结合两节同课异构的真实课例的主要片段作具体阐述。
【课例一】执教:于老师
师:我们地处江南水乡,农村池塘很多,你们知道池塘里有哪些生物吗?
生:青蛙、蛇、螃蟹、水草、微生物……
师:(出示池塘的剖面图)它们是怎么生存的?
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水草和微生物……
师:水草是怎么生存的?
生:有阳光、水、土壤……
师:鱼、水草等生物连同它们生存依赖的空气、阳光等外部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师:(出示瓶子)你们能不能在这个瓶子里模拟一个池塘的生态系统呢?需要怎么做?
生:放入小鱼、水草、泥土(师引导后改为“泥沙”)、水(师引导后改为“池塘水”——“绿水”)。
师:(展示课前做好的生态瓶)预测一下,如果不给小鱼喂食,它可以活多久?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2—3天、5天、10天、一个月……
师:池塘里,长期形成的食物网,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我们把它叫做生态平衡。
师:池塘的生态系统比较小,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下面我们将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草原,草原上的生态系统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生存的?
生:(略)
师:(播放视频:草原生态系统平衡与不平衡的前后对比)过度放牧是怎么破坏生态平衡的?
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播放视频:过度砍伐、赤潮)
【课例二】执教:崔老师
师:(游戏:老鹰抓兔子)老鹰吃什么?兔子吃什么?你能找出它们的关系吗?在纸上画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学生回答后操作)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多种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食物联系,而这些有联系的生物和周围生存的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需要大自然的自我调节力。
师:(出示补充资料:北极苔原与热带雨林的生态平衡)读一读,谈一谈你的感受,谁比较“脆弱”?为什么呢?
生1:北极苔原比较“脆弱”,因为物种稀少。
生2:热带雨林比较“强壮”,因为物种繁多,自然调节能力强。
师:各种生态平衡会不会一直平衡下去呢?其实生态平衡关系很“脆弱”,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平衡关系就会破坏,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播放视频:过度砍伐、过度放牧、赤潮)
一、学情调查,了解“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概念之前已经具有对科学事实的认识,即“前概念”。它可以成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的生长点,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能找准教学目标的定位,并根据目标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果。
从以上两个课例可以看出,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学情调查,知道学生对“生物”“环境”“生态平衡”这些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也已经到位。因此,两位教师都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上,从认识“生态系统”引出“生态平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二、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课例一中,于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池塘情境,这一情境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近,引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就显得顺其自然,同时,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理解也更容易一些。课例二中,崔老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情境,在游戏中再次体会食物链的意义。随之,教师将食物链关系和生物周边生存的环境概括为“生态系统”,枯燥的内容变得很有意思,概念理解也非常浅显易懂,并没有纠结于纯粹的概念分析,学生乐在其中。
三、多元结合,构建概念
概念教学本身非常抽象,难于理解,因此应采用多元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构建科学概念。
1.巧设板书,整合概念。两位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像“思维导图”,对核心概念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形象生动,化难为易,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促进了学生对“生态系统”“生态平衡”两个科学概念的掌握与理解。
2.精心选材,拓展概念。两位教师都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巧妙地将原始资料进行了剪辑与整合。多媒体的运用,让更多静态的材料转为动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情感的发展,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3.科学引导,深化概念。课例一中,于老师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针对性很强。通过一个个问题,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必要的组成要素非常自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师并没有刻意去分析概念,而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理解了概念。紧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制作模拟生态瓶的步骤和具体要求,能看出于老师别具匠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深化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课例二中,崔老师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取核心要素,既复习了旧知“食物链”,又揭示了旧知与新知“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联系,概念的教学也显得十分自然、容易理解。讲述了概念以后,教师随即安排了两段关于“生态平衡”的补充资料,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确实存在的事实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两大要素即生物数量平衡与生存环境平衡,真正使概念教学深化到位。
篇9
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主要阵地在课堂,在每一堂英语课上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三一”的英语教学模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为了这一目的,我在英语课堂上作了以下尝试。
一、合理分组,确定组规及各成员职责,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
在尝试这种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确保每组学生的成绩有好中差,以便以后在课前课上课后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竞争。最好的分组方法是将全班学生的某一次或两次的测试成绩分成优秀A、良好B及一般C三个层次,各三分之一。以48人为例,优秀的16人,良好的16人,一般及以下的16人,以AABBCC分组,每组6人,共8组,由小组组员共同协商确定英语组长,确定组名、组规,组员职责明确,分工明了。
合作学习小组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我们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要充分发挥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合理竞争及督查,要充分发挥班级每个成员的内在潜力。做好英语教学的检查与巩固,使得学生在课前要将作业检查好,课堂上要合作学习好,课后作业要督促好,使得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一个合理的小组分工及小组组长功能的发挥有助于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发挥,有助于学生学习自觉性习惯的培养,有助于为学生终身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采取兵帮兵、兵教兵、兵查兵的模式来为英语教学服务,既可减轻教者课后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教者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前的备课及特殊学生的指导工作,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合理编制英语导学案,努力根据各种课型合理安排学生的导学活动
在每一节课下课前发下一节课的英语导学案,以便学生对下一节课上教师要教的内容作好充分的预习准备,将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内容留到课堂上提出,以便同学帮助或教师补充讲解,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同一个教研组在授课前两周要将确定的英语导学案拿到集体备课时发放,主备人要说课,谈教法,议学生的导学活动,有商量的地方要多讨论,教者也要根据导学案的要求根据班情学情作适当的调整。在导学案上要写清楚学生在下一节课上要掌握的单词、短语、句子及其用法以及学生在这节课上要通过小组合作所要进行的活动,有编写对话并表演的、有合作讨论并公示答案的、有集体朗读的、有听录音作判断的、有课堂小练习作巩固用的等,所有课堂活动要让学生明白于心,学生课前或准备对话或查阅字典或提前背诵或提前练习等,关键是学生能在课前动起来去做与本节课有关的事,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加上适当的激励措施和教师的合理指导,充分发挥导学和促学功能。
在预习导学上要尽量将本节课中的单词、词组、句子罗列出来,最起码学生在课前预习后能会读,能从书上把它们找出来并知道其意思,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能挖掘一些词的更多用法以便课上去帮助其他提出问题的学生,也要让学生写出不懂的或认为是重点的内容以便在课上提出或及时补充。
三、将课堂尽量还给学生,讲是为了今后的少讲
每一节课开始前,组间要交换预习的内容互相批改,将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成果作个检查总结并在课上汇报。上课时可利用多媒体实物展台或白板展示,让学生自己去讲,领读单词,讲解短语及句子,补充知识点的讲解等,这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做,教者切不可包办包讲。教者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讲错的既不能打消积极性地乱批评,又不能不闻不问,要适当的点评,尽量让学生去纠错。
在课堂导学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和谐的、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英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教者在课前预设的小组通过交流合作讨论等方式的导学活动要一一让学生展示,切不可让个别好的学生一带而过。由于是新授的内容,教者也要作适当补充,以便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学生输入的正确性。对于学生的展示或表演要作适时适当的点评,好的要表扬,错的要点出来并帮助纠正。
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课堂上教者适时适当的讲解也就是为了今后课堂上的少讲或不讲,课上要力争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去讲解、去讨论、去交流。
四、各种激励措施并存,全面督促学习小组的健康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在同一小组上,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讲解问题、提出问题上加分的分值是不一样的;对于每一次作业都打上分数,包括家庭作业或测试卷,都要给每个组算个平均分及最高分并排个名加分,第一到第八名分别加10、9、8、7、4、3、2、1,算到每一节课,发言的A类加1分/次,B类的加2分/次,C类的加3分/次,这样为了分数,小组长尽量安排C类的学生发言,从而就提高了生帮生的积极性。在对提问的学生加分时,我提高了3倍的分数,我想能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85-01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语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已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交流工具。语言应当被看成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而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
一、小学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数学教学语言应该是严谨的、准确无误的语言。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定律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表达方法,有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也可能造成演变成概念性的错误,例如:“数位”和“位数”,“增加了”和“增加到”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位数不够用0补足”就不能说成“数位不够用0补足”;“今年产品加到90千克”就不能说成“今年产品增加了90千克”。又比如教学“比较比、除法、分数的关系”时,不能把“相当于”说成“就是”,因为他们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即比是指两个量(或数)的倍数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另外,读音要准确,作为教师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如,长、正方体特征之一的“棱”,多数人都习惯把它读成“lèng”,标准读音应是“léng”。又如,“量的计量”前一个“量”应读“liàng”,后一个“量”应读“liáng”。
教师的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还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有些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之所以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学生听不懂,返来复去、不厌其烦地讲,使课堂中有限的时间在与讲课内容无关的废话中悄悄地溜走,结过使教学重点得不到突出,学生又产生厌烦情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克服上面的问题,必须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好问题,过渡语,尽量不说与讲课内容无关的话。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可以这样小结:“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学生易于掌握。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语言的严密和准确,不能任意使用日常生活语言来解释,表达数学知识,更不能出现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甚至于前后自相矛盾和错误的语言。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启发性强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悱,这里指教师有意不说出结果、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认识活动来掌握。如,教“圆的周长”一节时,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问学生,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用什么量?怎样量?(用皮尺绕一周)还能用什么量?(先用绳子绕一周,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在地上滚圈,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想法很好,想像很丰富,然后接着问,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 3 倍多一些,在 3.1415926~3.1415927 之间,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例中,教师用了一系列启发性提问,不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自主掌握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